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优质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优质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优质课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优质课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2020.3.23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春天的美好。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反复吟诵,领悟诗意。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重温经典

1.师:书声琅琅,诗韵飘香。经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背好几首古诗了吧,谁能背一背呢?

2.学生背自己会的古诗。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美丽的春天令人心旷神怡,你们想知道宋代文学家苏轼是怎样写春天的吗?

2.齐读课题,板书题目。

3.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

春江晚景:惠崇的画作。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三、学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诗歌,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自由朗读《惠崇春江晚景》。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努力把诗歌读流利。

四、夯实基础,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惠、崇、芦、芽。

预设: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观察每一个字的特点,试着连字成词。

3.集体朗读。

4.出示词语:芦芽蒌蒿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预设:

(1)芦芽:是芦苇的嫩芽。

(2)蒌蒿:是一种植物,因为它们都是“草字头”的字。

五、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课件。

师问: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预设:桃花、春水、鸭子、蒌蒿、芦芽。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为什么桃花只有“三两只”?为什么是“鸭先知”?

预设: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主要景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4.再次理解“蒌蒿”、“芦芽”、“河豚”的意思。

河豚:是一种生活在海洋的生物。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师小结:我们找到了春天的足迹,领悟到了江南早春时节的美丽画面。

六、感情诵读,体会意境

1.出示惠崇的春江晚景画。

2.让学生用古诗中的诗句描述画面中的内容。

3.指名回答。

4.师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面的内容?最后一句从画面上看的到吗? 预设:前三句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第四句是写诗人的联想。诗人通过观察岸上、水面等事物引发了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了,春江水暖,蒌蒿遍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逆流而上产卵繁殖的季节。

5.结合诗句想象画面,说一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6.让学生描绘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7.师小结: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只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春江水已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七、再吟古诗,升华感情

1.师问: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预设:诗人抓住了画面上的几只桃花,江水中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江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古诗的感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