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文 第四章应用写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公文 第四章应用写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公文 第四章应用写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公文 第四章应用写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第四章应用写作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写作离不开语言,学习应用写作更应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纯熟地运用语言。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向人们传授有关知识,说明科学道理,向人们宣传

正确的观念,反对错误的论调。我们若能落笔成文,出口成章,无疑会提高工作效率

和效果。同时,又能对别人的语言具有鉴别、欣赏的能力。所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

力无论是为做好工作,还是对个人的成功处世都是大有裨益的。古人说得有理:“工欲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表达方式,亦称表达方法,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客观事物和主观认识的过程和手段技巧。写文章,仅有主题、材料却不会表达或不善于表达,还是做不成文章

的。这就好比一名演员,他有表演的欲念,也有了表演的材料,可缺乏表演技能,那

他能是一名成功者吗?作为好演员,要紧的条件之一就是得具备高超的演技。所以,作

者当然必须掌握写作基本功———表达方式,学习应用写作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节应用写作的语言

一、应用写作语言要求

语言在实际写作运用中,大致区分成两种:一种是应用性的,直接处理具体问题;另一种是文艺性的,从思想感情上感染别人,产生某种间接的影响。应用写作运用的是前者。应用文的语言有它自己的特点,虽然具体的应用文种有不同的体式和不同的内容,语言上存在差异,但可以说这种差异只是“大同小异”,应用写作对语言的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准确恰当

它要求准确地运用语言。准确包含了两个内容:

其一;文面上要准确无误,符合规范。

文面,通常指标点、文字、行款等书面语言的全部形式。应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不漏字、字体清晰;行款要符合约定俗成的惯例;不随意涂改;不生造词语,不用生僻字词。这些都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即使一个标点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误解。假如我们写作的文面看起来“眉清目秀”,干净整洁,那真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了。

其二,意思要恰切。

叙述事件要合乎事实,不变形走样;下结论要恰如其分,严密到位。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只有准确恰当地表达内容,才能准确无误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仔细斟酌掂量,确切地掌握词义,细心辨别词义范围的大小、程度的轻重、感情的褒贬以及专业术语、行业用语、习惯用词,等等。造句时也要注意周密连贯,注意上下一脉相承、前后照应,正

确使用不同的句式,如长短句并用,以陈述句为主,间以问句、感叹句等。我们能够轻松自如地遣词造句,就有把握做到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

但另一方面,应用写作时常要用到一些模糊词语,这是为了表现客观存在的很多模糊事物,这类事物的界限是模糊的,不易界定。应用写作使用模糊语言是对事物进行概括,正是对客观事物另外一种形式的真实反映,而且使表述有余地,更具灵活性。这和语义含混不清、产生歧义的现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常见的“有关单位”、“某些领导”、“适当的时候”都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模糊性,是与准确具体相对而言的。实际上有些不可能说得十分具体,一具体反而不准确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认识。”“进一步”究竟是多大的程度?这是模糊的,然而表达的意思却是清楚明晰的,如果庸俗地理解表达的准确,反而不好表达了,如上面的这句话若写成“我们通过学习,提高了一倍的认识”,这叫人如何理解?可见模糊语言不模糊,模糊之中有准确。

(二)简练明快

这是要求应用写作的语言运用要鲜明,让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领会,不产生疑虑。简练就是力求用最少的话把内容说明白,含“金”量要高,最好是要言不烦,不说废话、空话、套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语言简练,可以使写作者和读者提高办事效率。明快是要明白晓畅、不拐弯抹角,让读者读来一路畅通无阻,迅速领会意思。如“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供销系统把改变服务方式,优化经营服务结构,作为打‘翻身仗’的突破口,结合城区、港区、沿海、沿路和山区的不同情况,唱‘地方戏’,打‘优势仗’。1994年全系统完成营业总收入3.5亿元,实现综合经济效益787万元,同1992、1993年比分别增长43.9%和68.1%。”这段话是一则调查报告的开头,以不多的文字概括了当地发展经济的办法和成效,干脆利落,自然本色,确实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三)通俗平实

应用写作有别于文学创作,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所反映。应用写作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运用大量描绘性和抒情性的生动语言来为塑造形象、抒发感情服务,它所要求的是通俗、平实。通俗,实际是为了易懂。应用文是人们实用的,它宣传政策是为了让人们去实践;它负载信息,是为了让人们有所行动;它传播知识,是为了让人们对事物有所了解。要是应用文的语言诘屈聱牙、艰涩难懂,或者文不从字不顺的,那么如何引导人们去了解、去实践、去行动?如今大量的家用电器走入寻常百姓家,这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的说明书也就随之而来,倘这份说明书艰深莫测,玄而又玄,岂不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通俗易懂的应用文章才会发挥它应用的作用。平实,无非就是要求应用文的语言朴素一些,实在一些。不能为了某种“效果”而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复杂多变的句式,滥用修辞方法。记事,在文学创作上追求曲折起伏、跌宕有致,以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写人,则层层铺垫、烘托渲染,让人产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叹。这在应用写作中显然是不适宜的。我们讲的通俗、平实就是要用平易、自然、大众化的语言如实地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排斥应用写作语言的生动、活泼。一味地要求通俗平实走向极端,那也会使应用文干瘪、枯燥,没有生气、活力。因而,在应用写作中正确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俗语、格言等既能使文章增添文采,同时也能使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更加丰润,更好地为表现主旨服务。我们反对的是哗众取宠、辞不达意。一般说来,优秀的应用文在语言表达上都能把这两者统一起来。从以上部分可以看出,语言表达对应用写作是十分重要的,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确非一日之功。我们在生活、

工作、学习中要做个有心人,时时注意吸收词语,极大地丰富自己的“词语库”。词语丰富了,我们才能从容不迫以意遣词,才能文从字顺。我们还应注意语法、修辞、标点的学习、使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多练写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将写作看成“灾难”或当作“任务”,那么他是无法写出好文章的。

二、应用写作的惯用词语

应用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比较明显的外部特征,即相对固定的格式。这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惯用词语的运用。我们已在前文提到,不少应用文体式,特别是公文在结尾时多用结语,象“当否,请批示”之类。这类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具有稳定性。应用写作中的惯用词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规范性词语

1.称谓词语

我(局)、本(厂)、你(校)、贵(公司)、该(协会)等。

2.开端词语

为了、根据、由于、按照(遵照、依照)、据了解、据查、经查实、兹、现、关于、业经、兹经、经等。

3.承接词语

总之、综上所述、鉴于此种情况、据此(为此)等。

4.征询词语

当妥、妥否、请核示、请指示(批示)、请回复、是否可以等。

5.答复词语

同意、不同意、可行、不可行、照办等。

6.结尾词语

此函达(函商)、特此通知(特此通告、特此布告、特此报告、特此通报)、为荷、为盼、为要等。

7.祈请词语

希望、请、务请、希予、即请、希即遵办等。

8.文言词语

鉴(鉴于、鉴别)、悉(据悉、收悉、已悉、阅悉、电悉、谨悉、惊悉)、兹(兹有、兹派、兹介绍、兹将、兹就、兹因)、以(以资、以此、以利)、即(即日、即席、即可、当即、希即、须即)、就(就近、就地、就绪、就业、就学),等等。

以上这些规范性的词语,不允许人们随意用同义的词语来代替。它已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相对固定下来了,人们写着顺手,听着顺耳,是很有使用价值的。

(二)介宾短语

在应用写作中,往往要把有关原因、根据、目的、对象等交代清楚,常用介词和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用作状语、定语,起限制、修饰作用,根据具体需要从不同方面对被表述对象和内容进行限定,从而使其明确和严密,又使得文字精练,句子精悍。

(三)简缩词语

使用简缩词语也是应用写作习惯用语的一个特点,尤以公文写作最为频繁。汉语中有多音节词,如总工程师、产品合格率、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粮食学校、文化教育、基本建设、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等等。为了方便使用,往往将这些多音节词简缩而成为:总工、合格率、供销社、农资公司、粮校、文教、基建、中纪委。这样一来,写、说、听、记都比较快捷方便了。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简缩词语,如“开发智力”并不能简缩为“开智”。

(四)模糊词语

模糊词语在应用写作中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在前文已讲过。在应用写作中经常运用的模糊词语大致有以下几种:

1.表时间:现在、曾经、过去、将来、同时、有时、适时、今冬明春、年年、每时每刻、一度、再度等。

2.表范围:有关、各、左右、上下、普遍等。

3.表程度:很、非常、一般、更加、显著、明显、极其、特别、进一步、逐步、基本上、总体上、大体上、何等、略微、总的来说、尽快、尽早、尽最大的力量等。

4.表数量:许多、广大、几乎所有、多些、一些、某些、半数、接近半数、少数、个别等。

5.表频率:多次、屡次、经常、连续、不断、反复、再三、三番五次等。

6.表条件:按有关规定、符合一定条件者、在可能的情况下等。

(五)否定词语

否定词语表示对人对事物作出否定的判断,和肯定正好相对。常用的否定词有“不是”、“没”、“没有”,有时也用“非”、“无”、“未”等。就表达效果来说,在句子中用单个否定词,表示否定,但有时也表示肯定,如“今年产量提高不少”,语气较肯定句委婉些。句子中出现两个否定词组成双重否定句,语气反击更强烈,如“这样做没什么不好”。

三、应用写作中数词的运用

在现实中,各行业、各部门都离不开数量的观念,如人口数量、工农业产品数量、基本建设投资量、客运量、学生人数等,这些数量都对国计民生、大小单位的工作安排产生极大影响。在经济领域,更是时刻离不了数量。应用写作恰好对数量十分敏感,因为数量的运用往往可以简洁、准确、直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了解事物规律。在运用数量词时,我们要注意数词和量词的搭配。比如,人们常说一头牛、一匹马、一只鸭,而不说一只牛、一头马、一匹鸭。而且,我们还应注意区分表示事物的量“只”、“个”、“匹”、“头”、“枚”等同表示动作的量的“次”“回”、“趟”、“遍”、“下”,不能混用。数字有基数、序数、分数、倍数、确数、概数等区别,不能混用。如“二”字和“两”字。这两个数字,意义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具体用法上有所不同。它们的相同处是度量衡单位称数时一般可以通用,不同处是序数、小数、分数只能用“二”字,不能用“两”字,如“第二”(序数)、“零点二”(小数)、“二分之一”(分数),不能写成“第两”、“零点两”、“两分之一”。概数和一位数的基数又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如“过两天”(概数),意思是“过几天”,不能写作“过二天”。“两种思潮”、“两个地区”、“两条道路”(一位数的基数),不能写作“二种思潮”、“二个地区”、“二条道路”。

数字的增减要注意用词的准确,就是要正确地使用倍数、分数。增加数字时,要把除原数外的增加数和增加后的和数表达准确。如“增加、提高、上升、增大、扩大”等词后面带“到”、

“至”、“为”字的,是用来说明加上增加数的和数;带“了”或不带“了”字,是用来说明除原数外的增加数。例如:“增加为(增加到)过去的二倍”。意思是过去为一,现在为二。“增加两倍(增加了两倍)”。意思是过去为一,现在为三。“超额百分之八十”,意思是定额为一百,实际为一百八十。数字的减少,如“减少”、“降低”、“缩小”等词后面带“到”、“至”、“为”字,是用来说明原数减少后的差数;带“了”字或不带“了”字,是用来说明后面数字是减少数。例如:“降低到百分之八十”,意思是原来是一百,现在是八十。“降低(降低了)百分之八十”,意思是原来是一百,现在是二十。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用“降低×倍”或“减少×倍”的说法,为减少一倍就意味着一减一等于零,如果减少或降低几倍就不可理解了。应改用“降低或减少百分之几”来表示。

为了使数量的表达更为准确,国家有关单位对数字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加以注意。有些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表示年代、时间,如公元前8世纪,公元1995年,1997年7月1日,下午3点50分,鲁迅(1881.9.25——1936.10.19)等;表示计数和计量(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如:3/4,2.5倍,37.5%,1﹐936万平方公里,45.5万人民币,270美元,13/14次特别快车,12个月等,还规定年份不能用简写,如1995年不能写作95年。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如星期六。农历和中国清代以前的历史年用汉字,如正月十五,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但中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用阿拉伯数字,如民国38年(1949年),昭和16年(1941年)。5位以上的数字要用万、亿单位来表示,如345000000公里应写为3.45亿公里。应当使用汉字的情况是: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词、简缩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如四绝句、十滴水、八国联军、“一二·九”运动、第一书记、差十万八千里、七上八下,等等。表示概数,如三五天、八岁、十之八九等,不要用顿号隔开。不是出现在一组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也可以用汉字,如二本书、去过一趟、三条意见等。

第二节应用写作的表达方式

一、应用写作中的叙述

叙述,就是把人物经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情况表述出来。它的思考方式是“怎么样”。叙述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叙述的方式有多种,从记叙的顺序安排上看,有顺序、倒叙、插叙;从记叙的详略程度看,有详叙和略叙;从记叙的线索关系上看,有合叙、分叙;从记叙的不同角度上看,有直叙、婉叙;从记叙的结构形式看,有纵叙、横叙。这里对顺序、倒叙、插叙、详叙、略叙作简要地介绍。

(一)顺叙

顺叙是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等过程的先后顺序来记叙。这种表达,有头有尾有过程,层次清楚,顺序井然。

(二)倒叙

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高潮或后发生的事情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依事情的原本顺序进行叙述。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比较曲折重大的事情的叙述中,具有“悬念”的效果,诱发读者追踪寻源的兴趣。这种写法要注意倒叙部分、顺叙部分的过渡衔接,以免内容紊乱。

(三)插叙

插叙是把其他事情插入正在叙述的事件之中的叙述。插入的事情一般与正在叙述的事情相关联。使用插叙,能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清楚完整,内容更丰富饱满。但插叙不宜长,否则就会旁枝溢出,喧宾夺主了。

(四)详叙

详叙是对人物或事件发展的详细的叙述。它是根据文章主旨的需要,把有关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以突出中心,增强表现力。

(五)略叙

略叙,是把非本质的、琐细的现象与过程排除在外,只保留本质的重大的现象与过程,其内容比较抽象,简明扼要,文字也比较精炼、简洁。这样写可以突出、鲜明地交代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最为实质性的内容,同时也可使有关方面都有所交代,使内容更为完整。

详叙和略叙应完美地统一于篇章之中,使文章疏密有致,详略得当,效果增强。

叙述的方式还有多种,其实都是叙述的具体变化,不再多述。在写作时,这些叙述方式经常是几种互相交错使用,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定。

叙述人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还有一个由谁来叙述的问题,需要确定人称。叙述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的叙述,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出现,叙述的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人以亲切、真实之感。其称谓一般是“我”、“我们”,也有将人称代词和名词合用,构成复指,加强语气,如“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我们全体医护人员”等。第一人称在新闻报道、书信、法律文书等应用写作中较多运用。第二人称,其称谓是“你”、“你们”,一般用于自己较熟悉的对象或特指对象,有比较强烈的亲切感。在应用写作中,一般用于书信、电报等,如慰问信、贺电等。相对而言,第二人称在应用写作中使用范围较窄。第三人称的叙述,其称谓是“他”、“她”、“他们”’一般用于反映事物的全貌,作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反映出来。第三人称的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客观性和灵活性。

三种人称,有时单一使用,有时配合使用,只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就能收到较好的叙述效果。

叙述可说是应用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其主要作用是:

第一,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公务文体、事务文体的“报告”、“简报”、“总结”,新闻文体的“通讯”、“特写”中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典型事迹,“通报”中受批评处分者所犯的错误,“表扬信”中的好人好事等,都要运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

第二,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因果关系等,总之可以让读者了解事态全貌,从而显示其本质。

第三,陈述事实,为议论作基础,为主旨提供依据。这主要体现在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中,如新闻文体的“评论”就是陈述事实的同时进行分析、提出观点的。“通报”的决定也是根据情节的轻重对有关人员作出处理的。

正因如此,我们在使用叙述这一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实可靠

应用写作的叙述都将成为观点成立的依据。因此,真实可靠是叙述的关键,缺乏真实的叙述不但没有价值,还会带来危害。要做到真实,就必须实事求是,如实叙述事情的本来面目。要真实地叙述,就应有真实的材料,材料的真实决定了叙述的真实。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

学习》中所说的那样:“……就需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我们就是要以这种态度来叙述事实。这样才能让叙述为表达正确的主旨服务。

(二)清楚完整

我们面对的生活复杂多样,要求我们叙述的人物和事件纷繁复杂,因而我们要善于辨别主次,在众多的头绪中理出一条主线,并让这条主线贯穿全文。所叙事情,不管是全面的,还是局部的,甚至是片断,都应相对完整,几个要素交代明白。要省略其中一些要素的话,也应充分考虑到是否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如此,我们才能将所述事实完整而清晰地告诉读者。

(三)详略得当

应用写作中所涉及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人物所发挥的作用各异。我们叙述时就要把这些反映体现出来,从具体需要出发,有所侧重,当详细处不可轻描淡写,当简略处不能冗长累赘。总之要有详有略,适宜得体。

(四)起伏生动

应用写作的叙述当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中的叙述,但也不是一味地平铺直叙,以至人物全无生气,事物没有情趣。其实每个人都有血肉、有思想,每件事都起伏、变化着发展。因此,我们在叙述时要努力运用不同的叙述方法,表现出人物事件的立体效应,叙述过程有快慢、有抑扬、有张弛,尽可能使文章有声有色、多彩多姿。

二、应用写作中的说明

说明是一种对客观事物进行介绍或解说的表达方式,通过简明的文字,让读者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状态、成因、功能,以及同一事物中此部分和他部分,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被说明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实物,如山水风光、器械物品、飞禽走兽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如立场、观点、科学知识、生活百科等。说明不同于记叙、描写。记叙侧重具体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描写着力于对人物、事物、环境的刻画与描摹,并显现某种情态。而说明却只是对事物或现象作直接而理性的解说。

说明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广泛存在。说明在应用写作中也是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大到对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阐释,小到对日用消费品功能、使用的说明介绍,大大小小简短复杂的应用文都可能运用这一方式。说明何以在应用写作中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呢?这是因为它可以从多方面展开内容,充分显示事物的客观性,把意义点明,使主旨更加透彻明白,增强可信性和说服力。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作为一种构成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在应用文中不少体式是以说明为主的,如通知、批示、解说词、商品说明书、广告中的一部分等。通常称为说明文的这类文章也是以说明为主的,如张衡的《地动仪》、茅以升的《中国石桥》等;还有一些著名的论著,如沈括的《梦溪笔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通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至于当今科学工作者的论著以及科普读物更是不胜枚举了。

第二,为叙述和描写介绍背景材料、人物经历、环境方位、物体功用等,能使读者加深对文

章叙述、描写的理解,从而便于读者把握主旨。比如事故调查分析报告的写作,通常要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后果、现场勘查的具体情况作出介绍说明,为分析事故的原因、定性及今后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三,为议论作必要的准备。介绍事件或背景、援引论据或作诠释性的注释,在公务文体、事务文体中使用较多,如“通报”、“会议纪要”、“简报”、“总结”、“调查报告”等。实际写作时,说明往往和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使用。

说明的种类很多。从方法上看,有定义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举例说明、诠释说明、引用说明、数据说明等;从形式上看,有图表说明、实物说明;从用途上看,有实验说明、文艺说明、游览说明等;从角度来看,有概貌说明、程序说明、分解说明、综合说明等。现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一)概貌说明

这种方法是将所说明的对象从外观上概括地介绍给读者,给人以总体印象,它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如《中国石拱桥》的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这样写先声夺人,立刻给读者留下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深刻印象,而这正是作者的说明目的。

(二)程序说明

这是对所说明的对象从制作过程或工艺流程乃至施工进程的解说。这种说明十分注意程序之间的连接,同时也要常常运用相应的术语。实验报告的写法,主要是以程序步骤说明为主。大家比较熟悉的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工序进行介绍的。

(三)分解说明

这是对完整的事物进行划段解说。这种说明往往需要阶段分解准确,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以事物内部逻辑关系为序来划段。各个阶段解说的事理要有一致性,解说的语言也要有一致性,要考虑前后的顺序是否合理,更需要注意突出每个阶段或每个部分的本质特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类说明书大都是以这种方式介绍商品的名称、构造、各部分功能、使用和保养(或贮藏)方法等。

(四)举例说明

这是一种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解说事物的写法。采用这种方法应注意抓住所举实例与说明对象的相似点,如有些例行公文要求填报多种统计报表,为使报表填写准确、生动,常在填表说明中举例说明。

(五)比较说明

这是把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比较以显示说明对象本质特征的写法。进行比较时应兼顾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以使读者达到在比较中更鲜明、更清晰地认识事物的目的。比较说明又有横比、纵比之分。横比说明是将两种可以作比的事物拿来进行比较,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纵比说明是将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情况拿来进行比较,以说明某种问题变化状况。简报、总结、经

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经常利用多种数据进行纵横比较,说明本期工作的本质特征。

(六)图表说明

这是用图表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意义的方法。它具直观性和生动性,易于把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清楚,便于读者明了和接受。图表分为图和表两种。图,即图片、照片;表,即表格,如统计表、历史年表等。图片常配有简短扼要的文字说明;表格常和精确的数据结合使用。图表说明在应用文体中是很普遍的说明方法。

以上这些说明方式经常配合使用,如前文所引的《中国石拱桥》的开头部分,既有概貌说明,也有比喻说明。

因为说明在应用写作中使用广泛,我们就更应该正确有效地使用它,为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要有科学性。说明是在向读者介绍事物、阐释事理,实际是在向人们传播知识,即教人以知。那么,说明的内容就应该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合理,分类明晰,等等。而且,这些知识都应是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已证明了的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规律。

第二,内容要有实用性。因为应用文体大多直接用于工作、生产、学习、生活的每个环节,而说明又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情况的,它比其他几种表达方式具有更直接的实用效能。这表现在它介绍的有关情况同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直接密切的关系。以事故调查报告为例,事故勘查说明必须成为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的直接有力的证据。再者,说明的实用性还表现为对人物实践活动的直接指导上。例如,人们总是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操作某种机器,否则,不是使用不灵就是机器报废,甚至会出现事故。

第三,语言要有通俗性。这是由说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决定的。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它所介绍传播的科学知识是面向读者的,要能使广大群众所接受并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把话说得明白易懂,能为各个文化层次的读者理解。

第四,解说要有条理性。说明即客观冷静地对事物的特征、性质、原因、结果、功用、过程、规则等进行解释、介绍,让人们用最少的时间更便捷的方法获得正确可靠的知识。我们解说的过程本身就要符合所介绍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要适应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说明的条理。但讲究条理并非固定不变,大千世界万物各有特色,说明的条理也该因物施“说”了,可以空间为序,可以时间为序,可以逻辑关系为序,还可综合多种顺序为一体,不一而足。

三、应用写作中的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及逻辑推理阐明道理,表明自己见解主张,以及驳斥别人观点的一种表达方式。在议论中主要用议论来完成说理。在应用写作中,议论作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在分析情况、讲明道理、阐明观点、得出结论时往往都要用到它。议论常常和叙述、描写等其他方式综合运用,象调查报告、总结、新闻评论、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等文体都这样。在叙述或描写的时候,议论往往表示一个判断,作者用它来表明对人物、事情的认识或评价,可以起到揭示文章层次意义和主旨的作用。而在说明的时候,议论则往往被用来阐述要说明的中心意义,或者用来对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作简要的评说。例如在一则医疗事故的通报中就体现了

这一点:

[说明]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议论,简要评说]诊断并不困难。[叙述]××地区卫生院胡××工作马虎,处理草率,在没有明确诊断以前,滥用麻醉剂杜冷丁,掩盖了临床症状,延误了病人的治疗时间,造成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议论]这种对人民生命财产极不负责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议论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是论点。它是作者对所论问题提出的看法,是提出来准备让读者接受的道理。论点又可以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可以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提出,也可以在末尾以结论的形式提出,可以在文章论说过程中出现,多以一个判断性的语句出现在文章明显的位置上。但也有这样的情况,中心论点并不用语句明显地概括出来,而是蕴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经读者归纳才能得到。分论点是中心论点分化出来的,常常是文章每一部分开始提出的小论点。这些分论点实则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集合、概括、归纳起来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主从关系。几个分论点之间或呈并列关系,从不同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或呈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地证明中心论点。

二是论据。它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它是论点的基础,没有它,论点无法成立。只有论据有力、令人信服,才是成功的议论,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论据一般包括理论材料(即道理、观念等)和事实材料。

三是论证。它是以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反映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包括论点提出的原因,对论点的基本解说,证明论点的正确,归纳论证的结果等几部分。论证分为两种形式:立论和驳论。立论就是正面证明白己的观点。因为它主要致力于“立”,故称立论。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错误的观点,从而证明自己见解、主张的正确性。驳论有三种反驳方式: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这三种既可单用,也可兼用。立论和驳论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它们相辅相成。在以立论为主的文章里,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观点;在以驳论为主的文章里,驳斥对方的论点就必然要阐述、确立与之对立的观点,破中有立。

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才能做到论证周到严密,令人信服。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例证法。也叫举例法,是以事实为论据,用典型的事例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

2.归纳法。它是以事实为论据,从许多“个别”事例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的论证方法,即先分析后综合。

3.演绎法。它是以推理的方式,从“一般”性结论“演绎”出“个别”的论断,即先综合后分析。

4.引证法。它是以引用经典、名人著作中的言论,科学的定义、公理、格言、谚语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由于这些引文经过实践检验,已为世人所共认,所以它本身已无须再进行论证了。这种方法在推理时常用。

5.对比法。它是把不同情况或事物摆出来加以比较,在比较中明辨是非、阐明事理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常在证明事物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时应用。对比法给人的印象比较深刻,说服力比较强,但在选择事物时,一定是可以比较的,千万不可把原本无关系、无法比较的事物拿来比较,那就弄巧成拙、事与愿违了。

6.类比法。这是一种用打比方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它往往通过形象性的寓言、故事、浅显

易懂的事理来比喻较为抽象的道理,从而使读者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认识论点的正确性,引起共鸣。这种方法生动活泼,发人深省。

在使用时,要选择恰当贴切的典故、寓言、故事、事例,叙述适度,以免离题太远。

7.反证法。用对反面论点的否定来证明论点,也就是用事实和道理证明与所立论点相反的论点(反面论点)是错误的,从而证明白己的论点是正确的。

8.因果法。用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论据是原因——直接决定结果的实际情况或者是对这些情况的分析,论点是结果——以原因证明结果的成立。因果法富有逻辑力量。是由说原因和说结果的几个部分构成的格局。可以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也可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选择因果关系比较明显的事物,不要牵强附会。

以上介绍的论证方法,虽然各有特点,但都以事实为基础,以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依据。而且在论证中,各种论证方法并非孤立,常常配合使用的。

在应用写作中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需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抓住关键,针对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避免泛泛而谈,隔靴搔痒。

二是要以理服人。这就要求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确凿典型;论证合乎逻辑。对所要议论的问题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有正确透彻的理解,并运用巧妙得当的方法,把道理讲清楚。切忌强词夺理,用大棒子、大帽子吓唬人。

还有两种表达方式是抒情和描写。抒情是凭借客观事物而抒发作者主观上某种感情的表达手法。抒情的方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基本上不借助于外物,不用结合叙述、描写等表达方法而直截了当地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这种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往往因人、因事、因物、因景而发生,常常和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结合使用,如在叙述中抒情等。抒情的表达方式在应用写作中也有使用,在新闻、礼仪等文体中出现较多。在应用写作中运用抒情一定要自然真切,最忌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如果是间接抒情,必须和有关人、物、事、景紧密结合,意象合一。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事物的状态、特征具体地描摹出来。描写和叙述的区别在于:叙述着重在对事情的交代,使之清楚明白;描写着重对人物、事件、环境的描绘、刻划,使之生动传神,是使写作对象形象化的一种手段。比如:“她向我们走来。”这是叙述;“她蹦蹦跳跳地向我们走来,裙摆随风飘动。”这就是描写。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常用的表达方式,应用文体也时有所用。如通报、调查报告、会议纪要、市场调查、消息、通讯、简报、总结、起诉状、上诉状等等。但切忌滥用,即便使用也要注意做到简朴平实,力戒浮华,绝不可影响文章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是为表现思想内容服务的。这些表现方式常常不是单独运用,更多的时候是互相配合的,只是有主有次而已。我们要尽力娴熟地掌握这些方式,让它们为我们写好应用文服务。

公文中的常用词语

公文中的常用词语 下边介绍一些公文写作中的常用语。 按语或称“案语”。以发文单位的名义对所发文件、材料加以指导、说明的一种公文形式。按语对下级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按语可分为四类:①说明性按语,说明材料来源和编发原因或特别说明何人要发和发至什么范围;②提示性按语,指出材料的中心、要点或提纲挈领地介绍其内容;③批示性按语,对下发单位作出指示、提出具体要求;④评论性按语,对编发的材料进行评论、表明意见和态度。 针对全篇材料的按语,一般置于正文之前,注明“编者按”或“按”;针对材料的某一部分的按语一般夹在文中加括号注明。 表态用语。公文中表示作者意见、态度的词语。据表态用语的轻重程度可分两类:明确表态用语,如“应、应该、同意、不同意、责成、批准、支持、反对、不妥、照办、请核查、照此办理、遵照执行、贯彻执行、迅当办理、业已颁布、组织实施、贯彻落实、取消、禁止、取缔、作废、阅处、存查、存疑、存档、”等。模糊表态用语,如“原则同意、原则批准、似应、拟应、拟同意、研究执行、参照执行、供参考、可借鉴、酌情处理、酌情执行”等。 称谓用语。公文中表示对机关、单位、集体、个人不同人称称呼的词语。一般性称谓用语用于上对下、下对上、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如“本(厅)、我(厅)、该(厅)、你(厅)、本署、各有关部门”等。表示尊重的称谓用语多用于下对上、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如“贵(厅)、××长”等。党内一般称“××同志”。

承启用语。公文中承上启下的词语。常用于通知、决定、报告、计划、规章制度等文种。其特点是前以一介词结构承接上文后用一固定的结构形式引起下文,如“根据……特作如下决定”、“为了……提出如下意见”、“为此、对此”等。承启用语的上文一般较简短,下文是文中内容的主体部分并多用条款形式表达。 告知词语。指公文中表示告诉使知晓的用语。如“见告、速告、电告、转告、收悉、得悉、已悉、示知、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等。 公布词语。指公文中表示将法令、文告、指示、事项等公开 布告、明令”等。 简称用语。指公文中经过简化的词语。其作用是可使行文简洁,内容概括鲜明便于掌握和记忆。地名、机关名称使用简称必 种方式:(1)节缩式,如“外长”。(2)统括式,如“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简称为“三不主义”。(3)选点式,如“九·一八事变”“南昌起义”等。 结尾用语。公文中表示全文结束的词语。不同的文种结尾用语也不同。如请示的结尾用语可用“以上请示当否,请批复”“妥否,请批示”“上述意见如果可行,请批准”等。报告的结尾用语可用“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示”“以上报告如无不当请批转各地执行”等。 申报备查、待备案、请核准、见复、查复、此复、示复、请复、请复示、盼予答复、切切此布、此令、此据、请照办、请予审批、望予审批、函告、专此函达、特再重申、特再函询、谨致、谨报、特先函商、特先联系“等也都是常用的结尾用语。

公文标题的13种排列形式.doc

公文标题的13种排列形式 公文标题仅有内容美是不够的,还要讲求形式美。所谓形式美是指将构成公文标题的各内容要素即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诸要素在文面上妥当、合理地进行排列布局,使其清晰整洁、醒目匀称,给人以美感。按《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规定,公文标题“用2号小标宋体字,可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间距恰当。” 综括起来,对公文标题的排列布局大体有如下3类13种: (1)单行式。此种标题一般字数较少,排列时应将其置于一行正中,两边空出相等距离,以示鲜明醒目,匀称美观。例如: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会议纪要 (2)双行式。此种标题分上下两行排列,其字数相对较多,如挤占一行则有失美观,在这种情况下,即分双行排列。它又包括如下三种情形: ①上下等长(又称两行等长)。例如: 中共中央关于接收宋庆龄同志 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②上短下长。例如: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 ③上长下短。例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教师节的决定 (3)多行式。此种标题一般分上中下三行(少数则在三行以上)排列,字数较多,尤其在批转或转发性公文标题之中更为常见。它又包括如下八种情形: ①正梯型。例如: 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 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的议案 ②倒梯型。例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决议 ③上下短中间长。例如: 国务院批转进出口管理委员会 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建立中国工艺美术 行业协会的报告》的通知 ④上下长中间短。例如: 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国家标准总局关于印发《采用 国际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又如: 公安部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 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

九、几种表达方式

语文课外阅读材料(十二): 学习几种表达方式 文章中常见的几种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很少有单用某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往往是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交错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1、叙述 用平实的语言对事情的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空间的转换等等的述说,一般要交待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结果等几个要素,重在过程性,就是需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来拢去脉用不加修饰的语言交待清楚。 从叙述的人称角度看,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之分。第一人称叙述即文章中用“我”、“我们”,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的主人公(如《狂人日记》),有的指见证人(如《孔乙己》),有的指线索人物(如《祝福》)。第一人称叙述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思想,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叙述用“他”、“他们”“她们”,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述说他人,这就比较自由客观,但缺乏可信度和亲切感。有的文章,出现第二人称的地方很多,其实是与第一人称结合在一起,因为是“我”与“你”的“对话”;只是有时介入第三人称“他(她)和他们(她们)”就容易搞乱人称,需要我们在叙述中特别注意。 从叙述的顺序角度看,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之分。顺叙,从前到后,按着时间的先后,事情的推进顺序来写,线索清楚,但写作中有人常常抓不住重点写成了流水账;倒叙,将结局或突出点放在前头,然后再从前到后地叙述;插叙,在叙述本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插入与该情节有关的另外一件小事,或作一些补充交待,然后再按原来的顺序来写,但有人插叙写得过多过重,以致喧宾夺主;补叙,对本件事在前面未叙述的一部分做补充。 写文章时,尤其是写高考文章时,很少单一地叙述的语言,因为单一地叙述往往使文章流于平谈,即我们老师常常评价的“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这样的文章味同嚼蜡。因此,叙述的语言只在交待事情经过、情节发展的必要阶段使用,大多时候要和描写结合起来,运用一定的技巧,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细致入微,情节波澜起伏,这样的文章才耐看,才有人愿意去读。有的同学文章写不长,写不细,写不生动,往往也就是全用叙述的语言,干干瘪瘪地交待事情的经过,记流水账,使文章显得像干尸一样,没有什么血肉,很不丰满,更没有“表情“(文章的情感)可言,也就是表达手法单一的毛病。例如: 一角钱 我们这一代人全不知道生活的艰辛,不要说是一分钱,就是那角落里的一元钱,我们也许不会去理它。 去年寒假的一个下午,母亲下班回来,我正在扫地,本以为她要表扬我几句时,我看见她脸上有些不快,我边忙低头看自己做错了什么,找了半天,最后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忙问母亲:“妈,怎么啦?”母亲说:“地上有一角钱,你怎么不捡起来!”我有些不高兴了,不就是一角钱嘛,明天我去给你们挣回来就是了。 第二天,我召集几个同学,商量去卖报纸,我们一起去领了三百份报纸,每人分了六十份,站在路边等着来买的人,好半天也没人来买,一位卖报的大爷对我们说:“你们要喊呀!你不喊别人怎么会来买?”

公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公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公文的表达方式,就是公文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把思想内容表达出来的方法和手段。下文是x 收集的公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欢迎阅读! 公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1 . 叙述叙述就是对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客观反映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用来说明问题、反映情况、交流思想、阐明观点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除法规性、指示性公文外,通知、通报、报告、请示、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简报、讲话稿等公文一般都以叙述为主。 公文中的叙述以叙事为主,采用概叙、顺叙的手段,开门见山地陈述事件的全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运用倒叙、插叙、分叙、补叙等多种方法。 2 . 议论议论就是议事论理,对客观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评述,作出判断或评议,表明观点和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 公文中的议论为了给受文者提供理解公文精神的理论依据,不是贯通全文的主要方法,而是从属于叙述和说明

的一种方法。无须旁征博引,常用简单的结论性、论断性的语言,论述较客观、冷静,不带或少带感情色 彩,常结合叙述、说明使用。议论具有论点、论据和 论证三要素。 3 . 说明说明就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原理、规律、作用等进行阐释的一种表达方式。 公文的说明范围主要限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事物,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为主要目的,说明比较抽象、概括和简要。 上述三种表达方式中,以反映情况为主的公文侧重叙述以阐明道理为主的公文侧重议论; 以提高要求为主的公文侧重说明。 公文常用种类 (一)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 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 排,奖惩有关单 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

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在公文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用词准确、更要简练严谨;因此公文写作不需要太过华丽的辞藻,而是多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公文写作中,惯用语有很多,可以酌情使用,下面就是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请参考。 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办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书材料。公文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写作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语言习惯,其主要特点是在用词上要准确贴切,句式要简练严谨,文风要朴实庄重,有一些固定的习惯用语。 一、用词准确贴切 用词准确贴切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公文的写作如果选字用词疏忽大意,一旦把关键词语用错,将会给工作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公文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让读的人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要说的是什么。要想把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必须在词义辨析上下工夫。因为汉语词汇相当丰富,词语运用也极为灵活,表述同一事情可用不同的词语,使用同一词语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这些特点都会给选用词语带来很大的困难。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是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能力。 言简意明,把事情表达得一清二楚,这也是对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但有时公文也要把话说得委婉灵活,表达意思留有余地,这就需要适当地使用模糊词语。如:“原则上今年不安排发放地方企业债券”,“存在着一定差距”,“尽快将会议精神传达下去”,“采取适当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分不同情况,予以妥善处理”,其中“原则上”、“一定”、“尽快”、“适当”、“妥善”均属于模糊词语。在公文中,当需要做模糊的表达时,选用恰当的模糊性词语也属于用词准确贴切的范围。 二、语句简练严谨

公文的表达方式

公文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表达方式的含义 一什么是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就是作者将内容传达出来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复杂的,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也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认识方式和反映方式。这些认识方式和反映方式,在转换为语言进行传达的时候,就是表达方式。 如果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运动过程,我们就需要用叙述的方式。叙述就是对事件发展变化过程的叙说和交代。 如果反映的对象是事物栩栩如生的外貌和形态,我们就需要用描写的方式。描写是将事物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活生生地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表达的对象是作者的思想观点、理性认识,就要采用议论的方式。议论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达方式。 如果表达的对象是作者的情感,就要采用抒情的方式。抒情就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如果表达的对象是某种知识,也就是对一个事物或事理的科学认知,就要采用说明的方式。说明是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二公文的常用表达方式 对一般文章而言,表达方式是文章体裁的重要标志。叙述描写用得多,就是记叙文;议论用得多,就是议论文;抒情用得多,就是抒情文;说明用得多,就是说明文。 对于公文来说,所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说明三种。而且,公文都属于应用文,不能用通常的记叙、议论、说明三大文体的标准去分类。在公文内部,虽然表达方式有时仍可作为区分公文内部不同文体的参考因素。如决议,议论成份就比较多;通报,叙事的成份较多。但在多数情况下,公文对表达方式是综合运用的。在一篇公文中,叙述、议论、说明三种表达方式,常常水乳交融,无法绝然分开。 第二节叙述 一叙述的含义和叙述的人称 叙述就是对人物的行动或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把握住一个最为本质的特征:叙述的表达对象是动态过程。一个静止不动的事物,我们可以描写它,可以说明它,却不能叙述它。 叙述是写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表达方式。记叙文要大量采用,无

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应用文的方式和语言 教学内容:应用文的表达方式;应用文的语言。 教学目的: 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涵义及种类,明确有关方式、方法与要求,能写 出明显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文章;了解语言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明确应用文书运用语言的 要求和如何下苦功夫学习语言,能写出语言较准确恰当的文章。 教学重点: 1.记叙的方式、常见的论证方法。 2.应用文运用语言的要求。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教学法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表达是将思维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则是由表达目的所决定的使用语言文字的手段。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 对于应用文章来说,叙述、说明、议论是基本的表达方式。工作报告、简报、通报、消息等,侧重采用议论的形式;而行政法规、规章、合同、公告和通告等,侧重采用说明的形式;新闻写作和部分评论、杂文、报告类文体,有时也要用到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因此,本章将把重点放在前三种表达方式的介绍上,对后两种只作一般性介绍。 一、叙述 1、定义 什么是叙述?

把人物的活动、经历,或者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物的变化过程表述出来的表达方式就叫叙述。它是各类应用文写作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的特点在于其“过程性”。 在应用文各文体的写作中,叙述的作用有三种:第一,介绍人物的事迹;第二,交代事情和事物的前应后果,陈述事件、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三,为议论和说明提供事实、依据。 2、要素叙述要交代清楚六个什么,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结果。这六个什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叙述六要素。 3、人称 叙述的人称是指作者的立足点和身份。 (1)第一人称 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用“我”、“我们” 的口吻叙述人物和事件,这是第一人称叙述。它能给人以真切感。 (2)第三人称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他” 、“他们”的口吻叙述人物和事件,叫做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非常自由、灵便,意到笔随。 有时第二人称代词“你” 、“你们”在写作中也使用,目的在于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叙述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你”、“你们”往往是代表读者或文中的人物,实际上并不存在“你”在叙述“你”的事迹,换句话说,既然“你”是叙述者,那么“你” 叙述“你”的事迹时必然称“我” ,否则,“你”的事迹就成别人的了。因此,第二人称不过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变形。叙述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无第二人称叙述。 一般来说,叙述时只能使用一种人称,不能随意更换,以免造成人称混淆、叙述不清,但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将第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但必须用过渡文字交代清楚。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也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什么叫叙述?叙述有什么作用? 叙述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待人物、事件、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表达方法。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叙述的作用是: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④联系故事情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叙述有哪些种类和方法? 叙述有两类:一是概括叙述、一是具体叙述,概括叙述又叫简述、略述、就是用简单的笔墨对人物、事件、环境加以介绍、给读者提供一个大概的印象。具体叙述又叫详述、细述,就是用详尽的笔墨对人物事迹、环境作详细交待。 叙述的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它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易于将人和事叙述完整。倒叙、又叫倒插笔。是把事件(人物)的结局或发展过程中精彩、感人的片断提到前边叙述,然后按顺叙的方法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有三种情况。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某个片断提前、三是用回想回忆的方式进行,将作者的感受用叙述在文章前边表达出来。用倒叙的优点在于:可以造成悬念、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插叙,就是在叙述进行中插进另外一段叙述。插叙能充实文章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插叙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插进来的内容是和所叙述的内容有关的以先发生的事情。这种插叙又叫追叙.二是插进来的内容是对所叙述内容的补充,注释。这种插叙习惯上又叫补叙。再一种情况是插进来的内容在表达顺序上与原叙述的顺序相反,这种情况又叫逆叙。 ▲叙述常用那些人称?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叙述的人称,就是叙述客观事物或人物活动时所确定的出发点和所选择的角度.常用的叙述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和第二人称——你、你们。 使用第一人称,有三种情况。“我”、“我们”有时就是作者本人,有时是虚构艺术形象,有时还可能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其它人物。它的优点是:讲的是

公文写作语言要求

一、准确 (一)认真辨析词义 西方有作家说,要表现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名词是准确的;要描绘一种状态,只有一个形容词是准确的;要说明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是准确的。写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这一个准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这话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未必适用,因为文学语言不循常规,而作家的创造性语言又因其个性和素质的差异各有特色,很难说哪个词语是绝对准确的。这话用于公文写作,倒是比较确切的。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其实,即使是同义词,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譬如,“优异”、“优秀”、“优良”,这三个词粗看相近,细看则有程度的区别。“鼓舞”、“鼓动”、“煽动”,从动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并无差异,但感情色彩却很不相同。写作公文,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 (二)讲究语法和逻辑 公文写作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在句子上就是造句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首先,句子成份要完整。汉语构句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份,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份,定语、状语、补语是辅助句子成份。对于每一个句子来说,主干成份也不是必不要少的,但是省略有省略的规则,不能任意省略和无故残缺。例如:“厂领导的做法,受到了全厂职工的热烈欢迎。对他们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以很高评价。”后一个句子就残缺句子成份。谁给以评价?少了主语,违反了语法规则,意义也不明白了。 其次,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恰当。词语相互搭配在一起,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是不通。如:“这种精神充满了各个村庄,开遍了全乡的各个角落。”精神无形,说它充满了某一空间,已经十分勉强,又说它开遍了各个角落,更是无稽之谈。改成“精神文明之花开遍了全乡”,才算通顺。 其三,造句还要讲究逻辑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却出现了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如:“他们加强了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团员和青年是不能相互并列的。“把所有农产品都基本上纳入了计划轨道。”“所有”表示全部,“基本”表示不完全,它们表述的意义产生了矛盾,读者不知道哪个词语表达的意义是可信的,就会无所适从。 二、简练 (一)用语精确,一以当十

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 第三章 应用文的方式和语言 掌握记叙、 描写、 议论、抒情、说明的涵义及种类, 明确有关方式、 方法与要求, 能写出 明显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文章; 了解语言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书运用语言的要求和如何下苦功夫学习语言,能写出语言较准确恰当的文章。 2. 应用文运用语言的要求。 第一节 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表达是将思维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 表达方式则是由表达目的所决定的使用 语言文字的手段。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 对于应用文章来说,叙述、说明、议论是基本的表达方式。工作报告、简报、通报、消 息等,侧重采用议论的形式;而行政法规、规章、合同、公告和通告等,侧重采用说明的形 式;新闻写作和部分评论、杂文、报告类文体,有时也要用到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因此,本章将把重点放在前三种表达方式的介绍上,对后两种只作一般性介绍。 、叙述 1、定义 什么是叙述? 把人物的活动、经历,或者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物的变化过程表述出来的表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教学法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应用文的表达方式;应用文的语言。 教学目的: 明确应用文 教学重点: 1.记叙的方式、常见的论证方法。

达方式就叫叙述。它是各类应用文写作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的特点在于其“过程性”。 在应用文各文体的写作中,叙述的作用有三种:第一,介绍人物的事迹;第二,交代事情和事物的前应后果,陈述事件、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三,为议论和说明提供事实、依据。 2、要素 叙述要交代清楚六个什么,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结果。这六个什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叙述六要素。 3、人称 叙述的人称是指作者的立足点和身份。 1)第一人称 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用“我”、“我们” 的口吻叙述人物和事件,这是第一人称叙述。 它能给人以真切感。 2)第三人称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他” 、“他们”的口吻叙述人物和事件,叫做第三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非常自由、灵便,意到笔随。 有时第二人称代词“你” 、“你们”在写作中也使用,目的在于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 离,使读者对叙述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你”、“你们”往往是代表读者或文中的人物, 实际上并不存在“你”在叙述“你”的事迹,换句话说,既然“你”是叙述者,那么“你” 叙述“你”的事迹时必然称“我” ,否则,“你”的事迹就成别人的了。因此,第二人称不过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变形。叙述只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无第二人称叙述。 般来说,叙述时只能使用一种人称,不能随意更换,以免造成人称混淆、叙述不清, 但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将第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但必须用过渡文字交代清楚。 4、类型 根据叙述的详略情况,可以将叙述分为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两类。概括叙述又叫略述、简述,像国家发布的经济发展状况等类新闻就常用此法。具体叙述又叫详述、细述,它常见于要交代清楚细节或具体情况时。在应用文章写作中,作者常常是将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结合起来使用的,好的应用文章在需使用叙述时都是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 5、方式

公文怎么写: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公文怎么写: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 在公文写作过程中,不仅要用词准确、更要简练严谨;因此公文写作不需要太过华丽的辞藻,而是多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公文写作中,惯用语有很多,可以酌情使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及要求,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办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文书材料。公文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写作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语言习惯,其主要特点是在用词上要准确贴切,句式要简练严谨,文风要朴实庄重,有一些固定的习惯用语。 一、用词准确贴切 用词准确贴切是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公文的写作如果选字用词疏忽大意,一旦把关键词语用错,将会给工作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公文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让读的人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要说的是什么。要想把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必须在词义辨析上下工夫。因为汉语词汇相当丰富,词语运用也极为灵活,表述同一事情可用不同的词语,使用同一词语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这些特点都会给选用词语带来很大的困难。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是公文写作的一个基本能力。

言简意明,把事情表达得一清二楚,这也是对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但有时公文也要把话说得委婉灵活,表达意思留有余地,这就需要适当地使用模糊词语。如:“原则上今年不安排发放地方企业债券”,“存在着一定差距”,“尽快将会议精神传达下去”,“采取适当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分不同情况,予以妥善处理”,其中“原则上”、“一定”、“尽快”、“适当”、“妥善”均属于模糊词语。在公文中,当需要做模糊的表达时,选用恰当的模糊性词语也属于用词准确贴切的范围。 二、语句简练严谨 简练是指用简洁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明白;严谨是指词句紧凑,表达意思确切缜密。简练严谨也是对公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除了在造句时避免句子残缺不全、句式杂糅外,还须避免语句重复啰嗦,避免句子冗长,避免句子关系不清和避免句子前后无序。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避免重复啰嗦 要使语言简洁,必须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去掉,力求做到词无可删、句无可减,使公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有其作用。如:同时也发现有少数单位的领导对防火工作不够重视,存在着管理十分混乱,制度也不够健全,并且存在违章操作等问题。 有些字、词,如“也”、“并且存在”删去后,并不影响句意。 2,避免句子冗长 句子有长有短,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长句有表达意思周密的优

公文中兼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公文中兼用的基本表达方式是(,) 篇一:公文基础知识试题(带答案) 《公文基础知识》集 公文概述 1:公文的主体部分是()。a:标题b:正文c:作者d:印章或签署答案:b2:向级别与本机关相同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某事项应使用()。答案:da:请示b:报告c:请示报告d:函 3:联合行文标注发文机关时,标在前面的机关是()。答案:ba:组织序列表中靠前的b:主办的c:上级的d:其他系统的 4:按照密级划分规则,含有一般的国家秘密,泄漏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的文件属于。答案:ca:限国内公开的b:内部使用的c:秘密物d:机密的 5:在印制本上,文头位于公文的(),作者位于()。答案:aa:首页上端;右下方b:首页下端;右上方c:首页上端;右上方d:首页下端;右下方 6:()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a:

条例b:决定c:规定d:公告答案:c7:函,在文种上属于(),在公务活动领域上属于()。答案:ba:规范性文件;通用公文b:商洽性文件;通用公文 c:陈述呈请性文件;专用公文d:领导指导性文件;专用公文 8:向非同一组织系统的任何机关发送的文件属于()。答案:ba:上行文b:平行文c:下行文d:越级行文 9:含有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与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害的文件,属于()。答案:ca:秘密文件b:绝密文件c:机密文件d:保密文件 10: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的公文是()。答案:ba:通知b:通告c:公告d:通报 11: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公文是()。a:指示b:请示c:批复d:命令答案:c12:党政机关的行文关系有()。答案:ba:逐级行文、多级行文、直贯到底的行文b: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c:逐级行文、多级行文、超级行文d:超级行文、下行文、平行文 13:地方性行政法规,应由()制发。答案:d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国务院c:国家主席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政府 14:商洽性文件的主要文种是()。a:请示b:通知c:函

公文常用模式用语

公文常用模式用语 (1)称谓用语,如:本(第一人称)、贵(第二人称)、该(第三人称); (2)开端用语,如:根据、据、依据、按照、本着、兹因、鉴于、为了……特,等,主要说明发文缘由、根据或目的。 (3)引叙用语,如:前接、顷接、近接、近悉、欣悉、惊悉、已悉、均悉,等,主要用于引导公文直接叙述事实和主张,使语言表达直截了当,开门见山。(4)经办用语,如:如经、业经、兹经、即经、拟,等,主要引出对有关事件办理过程的叙述和说明。 (5)承启用语,如:为此、故此、就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鉴于此、由此可见,等,主要用于使公文从对事实的介绍述说转为对问题的阐发概括,从而起到过渡作用。 (6)期请用语,如:拟请、恳请、谨请、务请、烦、务、务即、希予、盼、切盼、渴盼,等,主要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或希望,是一种尊重对方语气和缓的公文礼貌用语。除法律公文外,大多数公文可以用这类词语。 (7)表态用语,如:如应、理应、本应、确应、即办理、拟予、缓拟,等,主要用于表示对事物的认识、态度、主张等。 (8)结尾用语,如:此复、此令、此布、特此函复、为盼、为荷、自…..起实施,等,主要用于表示行文目的、要求,包括执行要求;或表示感激、盼望、训诫等方面的公务实用特色,同时也给阅文者以正文已结束的明确表示。 (9)判断用语,如:系、确系、果系、纯系等,主要用于表达判断关系。 (10)征询用语,如:妥否、当否、可否、是否可行、是否妥当、请予批转、当否,请批示等,主要用于体现公文的行文关系及高度的组织观念,同时也表示有礼貌地征求意见,带探询、商洽、请求的语气,表示对上级的尊重。 (11)受事用语,如:蒙、承蒙、荷、是荷、为荷等,主要用于平行文和涉外文书,表示感激承受。 (12)报送用语,如:呈请、呈报、呈文、呈上、迳报、送达等,主要用于表示公文或者有关资料上报过程、方式和要求。

政府公文常用语

政府公文常用语 要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 要增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真正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充分、更广泛的人权。 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要增强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在……方面是思想明确、准备充分、行动有力和富有成效的。 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党员意识,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权益。 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廉洁高效、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要求。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必须顺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选择、未来的方向。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伟大旗帜来高举、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作为科学理论来运用、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进入了易发、多发期。 以非比寻常的决心干劲,以非比寻常的过硬措施,以非比寻常的工作成效,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政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成果,捍卫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样的大部制有利于理顺关系、优化结构、统筹兼顾、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真正做到党在心中,民在心中,法在心中。 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建设一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政法队伍。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应用文表达方式不能用

篇一: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应用文的方式和语言 教学目的: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涵义及种类,明确有关方式、方法与要求, 能写出明显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文章;了解语言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明确应用文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教学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应用文的表达方式 语言文字的手段。 息等,侧重采用议论的形式;而行政法规、规章、合同、公告和通告等,侧重采用说明的形式;新闻写作和部分评论、杂文、报告类文体,有时也要用到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一、叙述 1、定义 什么是叙述? 把人物的活动、经历,或者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物的变化过程表述出来的表 达方式就叫叙述。它是各类应用文写作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在应用文各文体的写作中,叙述的作用有三种:第一,介绍人物的事迹;第二,交代事 2、要素 叙述要交代清楚六个什么,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什么 结果。 3、人称 (1)第一人称

有时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在写作中也使用,目的在于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 离,使读者对叙述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你”、“你们”往往是代表读者或文中的人物,实际上并不存在“你”在叙述“你”的事迹,换句话说,既然“你”是叙述者,那么“你”叙述“你”的事迹时必然称“我”,否则,“你”的事迹就成别人的了。因此,第二人称不过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变形。 一般来说,叙述时只能使用一种人称,不能随意更换,以免造成人称混淆、叙述不清, 4、类型 简述,像国家发布的经济发展状况等类新闻就常用此法。具体叙述又叫详述、细述,它常见于要交代清楚细节或具体情况时。 5、方式 (1)顺叙 交代清楚,有头有尾,易于组织材料,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2)倒叙 倒叙,俗称“倒插笔”,一般先写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 后再按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叙述。 可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使结构富于变化,提高阅读者的兴趣。 (3)插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中断叙述主线而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叙可对人、物、景物作追忆、说明和解释,能使行文缓急相济、疏密有致。 (4)补叙 就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插叙,一般不发展原来的情节,只起丰富、补充的作用。 (5)平叙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这种方法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通常是先叙述一件,再叙述另一件,所以又叫分叙。 6、要求

公文常用模式用语

公文常用模式用语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公文常用模式用语 (1)称谓用语,如:本(第一人称)、贵(第二人称)、该(第三人称); (2)开端用语,如:根据、据、依据、按照、本着、兹因、鉴于、为了……特,等,主要说明发文缘由、根据或目的。 (3)引叙用语,如:前接、顷接、近接、近悉、欣悉、惊悉、已悉、均悉,等,主要用于引导公文直接叙述事实和主张,使语言表达直截了当,开门见山。(4)经办用语,如:如经、业经、兹经、即经、拟,等,主要引出对有关事件办理过程的叙述和说明。 (5)承启用语,如:为此、故此、就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有鉴于此、由此可见,等,主要用于使公文从对事实的介绍述说转为对问题的阐发概括,从而起到过渡作用。 (6)期请用语,如:拟请、恳请、谨请、务请、烦、务、务即、希予、盼、切盼、渴盼,等,主要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或希望,是一种尊重对方语气和缓的公文礼貌用语。除法律公文外,大多数公文可以用这类词语。 (7)表态用语,如:如应、理应、本应、确应、即办理、拟予、缓拟,等,主要用于表示对事物的认识、态度、主张等。 (8)结尾用语,如:此复、此令、此布、特此函复、为盼、为荷、自…..起实施,等,主要用于表示行文目的、要求,包括执行要求;或表示感激、盼望、训诫等方面的公务实用特色,同时也给阅文者以正文已结束的明确表示。 (9)判断用语,如:系、确系、果系、纯系等,主要用于表达判断关系。

(10)征询用语,如:妥否、当否、可否、是否可行、是否妥当、请予批转、当否,请批示等,主要用于体现公文的行文关系及高度的组织观念,同时也表示有礼貌地征求意见,带探询、商洽、请求的语气,表示对上级的尊重。(11)受事用语,如:蒙、承蒙、荷、是荷、为荷等,主要用于平行文和涉外文书,表示感激承受。 (12)报送用语,如:呈请、呈报、呈文、呈上、迳报、送达等,主要用于表示公文或者有关资料上报过程、方式和要求。

表达方式有哪几种

表达方式有哪几种? 有五种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 第四要素是原因,为何发生找原因;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关于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借物喻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顺叙 倒叙插用典照应;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说明顺序有哪几种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①从主到次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概括到具体④从整体到局部⑤从现象到本质⑥从结果到原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 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角度、味觉角度、听觉角度、触觉角度、感觉角度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视觉),光滑的石井栏(触觉),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听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感觉),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听觉)。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味觉)。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1、并列式:2、总分式3、对照式4、递进式一些表示各种情感的词语一、激动悲喜交集悲愤填膺百感交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情不自禁心潮澎湃激昂慷慨慷慨激昂二、感激感激涕零感恩戴德谢天谢地没齿不忘感同身受三、懊丧垂头丧气灰心丧气心灰意冷心灰意懒万念俱灰自暴自弃黯然销魂大失所望四、悲痛、哀悼心如刀割切肤之痛哀毁骨立悲天悯人五、愤怒怒不可遏怒形于色怒火中烧忍无可忍六、欢喜欢天喜地欢欣鼓舞喜从天降大喜过望兴高采烈兴致勃勃乐不可支心花怒放手舞足蹈拍手称快皆大欢喜七、忧愁愁眉不展愁眉苦脸愁眉紧缩忧心忡忡忧心如焚心急如火郁郁寡欢八、烦乱坐立不安局促不安忐忑不安方寸大乱心烦意乱六神无主七上八下神魂颠倒心神不定心乱如麻若有所失惘然若失长吁短叹度日

公文写作标准用语

公文写作标准用语 (一)称谓语 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常用“你”,如“你省”、“你部”。如是平行文则宜用敬辞“贵”,如“贵部”、“贵局”、“贵市”、“贵会”、“贵社”、“贵公司”、“贵单位”等。 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常用“我”、“本”,如“我省”、“我部”、“我局”、“本公司”、“本会”等。 公文中间接称呼有关的人或单位常用“该”,如“该同志”、“该人”、“该地区”、“该单位”等。 (二)起首语 对下级机关或人民团体来文有所批复时,起首常用“关于《……的报告》收悉”、“关于……的电文已悉”等。 《通知》常用“为了……”开头。 (三)承启语 在公文的缘由表述完毕后,常用“为此,特作如下通知”、“特此命令你们”等领起下文。(四)结尾语 是各类公文正式结尾时表收束、强调、祈请等的用语,可用“以上各项,望各地遵照执行”、“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是否有当,请予批复”、“当否,请批示”、“请予审批”、“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有关部门执行”。 三、公文用词的特殊性 所谓公文用词的特殊性,是指公文有一套较常用的专用词语,这些词语用起来能体现公文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开头用语有:“按照”、“为了”、“根据”、“鉴于”、“依照”、“据查”、“关于”、“报告悉”、“电悉”、“奉”、“查”、“前奉”、“据”、“……报称”、“……电称”、“制定”、“特派”、“任命”、“兹聘”、“派”、“惊悉”、“阅悉”、“谨悉”等。 结尾用语有:“望”、“请”、“特此函告”、“为盼”、“是否可行”、“当否”、“请批示”、“祈请批复”、“盼回复”、“望遵照执行”、“特此通知”、“请批转……执行”、“特此布告”、“此复”、”此致”、谨呈”、“谨报告”、“特此电陈”、“此令”、“此批”、“此布”、“为荷”等。 过渡用语有:“为此”、“为此……特……”、“对比……”、“为……”、“结合……”等。 称谓用语有:“贵省”、“贵局”、“该地区”、“我市”、“我县”、“本镇”等。 表时间的模糊词语有:“最近”、“近期”、“适当时候”、“现在”、“将来”、“曾经”、“同时”、“有时”、“一直”等。 表范围的模糊词语有:“有关”、“各部门”、“乡(县、市、省)内外”、“国内外”、“左右”、“上下”等。 表条件的模糊词语有:“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情况下”、“在……基础上”、“符合一定条件”、“在特殊情况下”等。 表数量的模糊词语有:“许多”、“多数”、“广大”、“某些”、“有此”,“一些”、“个别”、“部分”等。 表程度的模糊词语有:“很”、“一般”、“更加”、“进一步”、“基本上”、“显著”、“一定……”、“较”等。 表频率的模糊词语有:“经常”、“不断”、“有时”、“反复”、“再三”、“多次”、“偶尔”等。 四、公文写作常用词语 在长期的公文写作实践中,由于行文关系和处理程序的需要,公文逐渐形成了一套常用的专用词语,现简要介绍如下: A [按期]按照规定的期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