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小组 新平县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傣族的服饰文化

第14小组 新平县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傣族的服饰文化

第14小组 新平县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傣族的服饰文化
第14小组 新平县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傣族的服饰文化

●区域地理实习报告●

新平县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傣族的服饰文化

对比研究

第14组:新平区域地理实习报告

一、综合实习概述

此次区域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是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一次很好的机会,对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小组认真对待,开完实习动员会之后,我们小组接着就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以及我们所选的专题进行讨论,并分工进行准备实习所需要的材料,以便能够更好的完成这次实习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具体安排如下:(1)前期准备:在出发之前,每个小组成员对所选的实习专题熟悉,对所选专题需要的内容分析,并且查阅资料,提前对新平花腰傣民族进行一些初步的调查和了解,为在实习过程中的调查奠定一定的基础,主要包括花腰傣民族人口、分布、生活地理环境,服饰的主要特征,以及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的生活地理环境、服饰等资料的收集,方便与花腰傣进行一个对比,分析两个不同支系的特点。

(2)野外见习工作:我们小组的同学分工协作,一起行动,一些负责采集照片,一些负责与当地的花腰傣民族村民咨询、调查、记录,无论谁发现问题都会及时询问,包括:服饰的构成、服饰的色彩、不同年龄阶段的服饰差异、身上的装饰、文身等,并做好记录,为写实习报告收集好资料。

(3)后期总结:回到学校之后,每个同学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成员之间共享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材料,然后把每个同学的资料整合,讨论交流实习报告的内容,写

出提纲,针对提纲给每个同学分配相关任务,查阅资料完成文字材料和PPT的制作,最后把每个同学做的内容整合为一篇完整得实习报告。在此次的区域地理实习中不但让我们巩固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我们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专题实习报告

新平县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傣族的服饰文化对比研究摘要:新平花腰傣服饰是中华各族民族服饰中的一朵艳丽奇葩,也是花腰傣文化中最靓丽的风景线。我国虽有众多的民族,但以服饰特征来命名支系的民族却是凤毛麟角,可见新平傣族服饰特点之显著。云南境内的傣族由于分布地域的不同,受自然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支系,不同支系之间民俗文化上也有所差异。其中服饰是一个民族最为显著的外在标志,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结合此次新平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考察对西双版纳类型的傣族服饰与新平类型的花腰傣服饰特点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了解花腰傣的服饰文化,为保护花腰傣相关民俗文化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平花腰傣西双版纳傣族服饰文化差异

1 云南傣族基本概况

傣族,也称“傣泰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傣族人口109 万余人, 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在思茅市的孟连、景谷、澜沧, 临沧市的耿马县, 玉溪市的元江、新平等县也有聚居区;其他, 如大姚、景东、金平等县市也有零星分布。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云南境内的傣族由于分布地域的不同,受自然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支系,不

同支系之间民俗文化上也有所差异。其中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还是一个民族最为显著的外在标志,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服饰的种类、式样、色彩与各民族所属的历史文化系统、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内在联系,是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产物。

因此我们结合此次新平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考察主要对西双版纳类型的傣族服饰与新

平类型的花腰傣服饰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西双版纳类型服饰区:含西双版纳、思茅市的孟连县、澜沧、江城、景谷、景东等县,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口众多,人口28.73万人,占全州人口的三分之一。主要居住于热带、亚热带, 群山之间的河谷平坝地区,气候湿热。服饰为傣族典型服饰。

新平类型服饰区:包括新平、元江等县的一部分地区。新平县属温带气候区,局部气候受海拔影响,形成河谷高温区、半山暖温区、高山寒温区三个气候类型,傣族是新平县世居民族之一。人口5万人,主要居于哀牢山中段东麓红河中上游热谷,即新平漠沙、嘎洒、水塘三镇。新平傣族根据其在服饰上的特征,习惯上称为“花腰傣”。

2 新平花腰傣与西双版纳傣族的服饰差异

2.1 服饰主体的差异

2.1.1男性服装的差异

新平县的花腰傣上衣是圆领的对襟衫,裤子为黑色打折裤,帽子为黑色沿帽,也有人用黑色包头,除部分老年人外,中青年已改为现代装。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老幼皆着对襟或右衽长袖衣下系大裆长裤。对襟衣和长筒大裆裤均为素面无纹饰。

2.2.1女性服饰的差异

新平花腰傣女性服饰,上衣短小,一般为两件,一件为贴身的内衣,另一件为无领外衣。内衣园形小立领,无袖,仅长及腹部。领边及下摆边缘都缀有宽窄不一的一排晶堂闪亮的细银泡,银泡中间还级有限嵇。外衣无领无钮,比内衣还要短,仅仅遮住胸部。襟边和下摆边缘镶一条彩条或刺绣花饰,有的襟部也嵌上细银泡及银穗。袖细长及腕,袖的下半被镶嵌着红、黄、绿、白等色的彩布,或彩色丝线绣饰。由于上衣比较短,腰部常常外露,故而又用一条较宽的彩带缠腰,既可系裙,又可束腰。“花腰傣”之称由此而来。

从小时候起,女性就只穿裙子。裙子一般穿三条左右,少则一条,最多可穿至五条左右。裙子为筒裙,习惯上自上向下套,裙摆绣有彩色花边,数条裙了叠穿,一条比一条略向上提

高,正好让每条裙子的花边外露,裙子从左向上提,使裙身形成个斜度,让那一条条色彩鲜艳的花边看似波浪起伏的江河。传说那是傣乡千万条溪流江河的象征。裙子上端缠数块青布围裙,一块比一块缠高些,刚好让绣有各色花环的围边外露,十分娇艳俏丽。

绑腿是西南地区许多民族都使用的一种服饰习俗。由于西南地区诸民族多依山而间林木、荆棘丛生遍地,上山劳动尤其是穿短裙的妇女腿极容易遭虫叮蛇咬,裹上绑腿起到防护作用,而冬季又有防寒保暖

签帽告党独特,形状不像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的斗笠那样呈锥状的,边沿上翘成碟状。戴时不正戴,都是向侧前方倾斜。

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上衣分内、外衣, 内衣为紧身宽领无袖吊带式对襟衣, 外衣为无纽系带式交襟长袖衣, 或圆领袖右衽紧身衣, 下装老幼皆着长筒裙。交襟式, 多为中老年妇女穿着;右衽式, 多为少女、青年妇女穿用, 其中中老年衣襟下摆呈“燕尾式” , 摆边外翅成一定角度, 而少女、青年上衣则为紧身且短仅及脐。无论幼、未婚、中老年妇女均以银腰带束系筒裙。上衣多为平素无纹, 筒裙则以织有五色平行纹的织锦布缝制。此种纹饰的筒裙在傣族中仅见于极少数老年妇女中还穿用, 青年、中年妇女已采用外来的丝绸、缎料。西双版纳傣族女性没有绑腿,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适应湿热的气候,妇女服饰款式设计得简单明快,四季变化不大。短窄的衣袖更适宜这种潮热的氛围并且有利于生产劳作,同时,下身的筒裙便于通风,散热效果更好。

2.2首饰的差异

2.2.1新平花腰傣首饰特点

头饰在我国许多民族中是最主要、最丰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花腰傣妇女的头饰是先将束发盘于头顶,用一条宽约两寸的青布头帕将头发层层裹住,再用一条宽约寸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加一条鲜红缨穗,从头顶垂至两边耳际,又用一块宽约半尺、长一尺的红条花布从前额沿头顶披至脑后,用一条宽两寸两端绣花的青布条捆稳后,将披于前额和后脑勺的红条花布撩起别进头帕内。这样的头饰,高高耸立着,宛如古代中原秀才高帽。要做这样的头饰是很费工夫的,据说即便是一个手比较巧的妇女,也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做成一个这样的头饰。

耳环也是花腰傣头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得穿耳眼。十四五岁开始戴银质耳环。这意味着姑娘已到了谈恋爱结婚的年龄。出嫁时戴的耳环更大,一般有筷子那么粗。

花腰傣妇女探亲访友或赶街聚会时,身后臀部还要缠戴一块三角形状布饰,整块布镶满银泡和各色绒花,下端还缀满红缨穗,这布块把花腰傣姑娘们衬托得更加美丽动人。

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外出时,妇女们还喜欢挂一只精巧玲珑的“秧箩”。秧箩是用细竹编成的,高约20厘米左右,圆口微开,约十二三厘米,中部略细,下端稍宽呈方形。秧箩不仅是她们随身装东西的器具,也是一件十分漂亮的腰部饰物。上衣袖长只及腕部,这就留下极大的空间给手上戴饰物。妇女们手上普遍都戴有银手镯和银戒指。

颈部和胸部虽没有单独的饰物,但镶在内衣立领及胸前的银泡和银穗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有的老人衣服上嵌着少许银泡,但更多的是饰绣花,以显示老人的心灵手巧。有的老人喜欢胸前挂上一个小银盒,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并在其中放一些石灰,便于他们嚼槟榔时使用。

2.2.2西双版纳傣族首饰特点

男子,饰品极少。元代男子多头扎“彩缯”,足蹬“绣履,带镜”为饰;女子饰品记述也不多,仅有“联缀珂贝为饰”的记载。据20世纪六十、八十年代的民族调查资料看,男子无更多的变化,也仅有包头布和礼帽。男子,包帕缠于头部,其中一端侧悬坠于左耳部为饰。女子则以银饰品为主,有手镯、发簪、银腰带等。手镯中空,开口,两端呈龙头,管面遍刻鱼鳞纹。银腰带,由长方形银牌相连而成,两端置挂扣。银牌上的花饰有几何纹、动物纹等,做工精致。银饰多为本族银匠打制。

2.3人体装饰的差异

定居在红河中上游地区的傣族是当年南迁队伍中的南诏王室后裔,称为花腰傣,封闭的环境使花腰傣完整地保存了傣族先民原始的自然崇拜、祭祀、巫术、染齿、纹身、服饰等原生型傣族文化。纹身染齿等习俗与古滇国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未改。

花腰傣的纹身、染齿是流传至今最有区域性、标志性的习俗,它凝聚着人与自然相依相

生的印记,带有自然崇拜的意味。最早,花

腰傣纹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邪。花腰傣认

为人是有灵魂的,世上是有鬼魂的,纹身一

则可以驱鬼,再则可以让自己的灵魂回家。

傣族妇女的染齿之俗在中老年妇女和部分

少女中仍在延续,染黑齿,有防腐防酸的护

齿作用,也被认为是美的一种标志。

纹身习俗的传说是,古时候,居住在红河两岸的花腰傣,在河中打鱼摸虾度日。那时,河里有一条异常凶狠的蛟龙,只要在水中见人就咬,许多人都丧生于它的利齿下。人们为了自卫,想了一个办法,即下河之前在身上画一条龙,然后下水,那条凶悍的蛟龙,把下到水里的人们认为是自己的子孙,就不咬了。但是,由于长时间浸泡于水中,在身上画龙用的靛汁会褪色,又同样遭蛟龙伤害。为了解决靛汁不褪色问题,人们就忍着痛苦,用针把它刺入体内,身上便出现清晰的图纹,到水中再也不褪色了,终于免除了蛟龙的伤害。

“纹身”在以往是一种美的象征,在花腰傣中仍很盛行,不少花腰傣男女,尤其女性纹身较多,在手指、手背上纹上多为民族血缘标志、图腾崇拜符号和姓名等图案,所刺的花纹形状多为虎、豹、狮、龙、蛇等动物图案,或圆形、椭圆形、方纹形、雪花形等图案。多纹于胸部、腿部、臂部和手碗上,其意多为护身符,认为刺上这些图案便不再受到鬼怪的伤害。另外也是一种装饰美。

花腰傣妇女有染齿之俗,唐代“黑齿”、“金齿”等为傣族先民的族称,古县志也有“摆夷……齿以草药溅黑如墨……”的记载。可见,傣族妇女的染齿之俗自古有之。目前,此俗在中老年妇女和部分少女中仍时兴,她们以野草“臭藤果”及岩硝为主要原料,配上未成熟的酸石榴等物,捣碎置于两指宽的香蕉叶片上,每晚睡前包敷齿面。数日之后,齿面即成黑色。染黑齿,据说有防腐防酸的护齿作用,也被认为是美的一种标志。

花腰傣染齿习俗也有一段传说,据说古时候,花腰傣先民被敌人打败,寨子被烧毁,妇女被抢走,后来敌人被赶走后,男子们来营救妇女时,分不清哪些是本民族妇女。为了便于识别,从此以后,就叫妇女们染齿以之相识别。如今他们依然保留着染齿和文身的古老习惯,从十来岁开始就染齿和文身,以黑为美,牙齿染得越黑就越漂亮。

其他地方的傣族,比如德宏和西双版纳,他们同样有文身的习惯,与新平的花腰傣不同的是,文身的人以男性为主,图案与目的都大不相同。

傣族谚语:

(其一)豹子、老虎都有花纹,男人

没有花纹怎么行呢?

(其二)石蚌、青蛙的腿都是花的,

哥哥的腿不花就不是男子汉。蛙腿尚有花

纹,男人之腿岂能没有花纹?

(其三)是男人就要纹身,越多越好;

是女人就要抹粉,越白越好。

由于西双版纳傣族既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又信仰原始宗教,所以纹身具有浓郁的地区

特点和民族特色:纹身是傣族男子的重要特征,是傣族男子壮美的标志之一。傣族纹身,傣语叫“沙墨”,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傣族纹身不同的图案不同的部位不同的颜色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傣族人民相信纹身还有一些其它的作用,因此傣族的纹身习俗既古老又富有神秘感。傣族男子长到十三、四岁至二十岁时,就要举行纹身,表明某种资格的获得,包括祖神佑护的福份及恋爱、婚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权利和义务。不纹身者人格低下,被视为懦夫,不但得不到姑娘的爱情,死后也只能当野鬼,不能与祖先相会。傣族男子通常从当和尚做起,便开始在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物的形状或几何图形。旧时,傣族纹身还有贵贱之分,百姓忌用红色纹胸、腹部,只能用黑色纹四肢。有些民族的纹身是家族的标记,便于死后灵魂能够被先祖辨认出来。并且,不同的纹身图案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承受先祖的庇护保佑等,确实有着令人大呼神奇的纹身意义。现今,人们虽然赋予了纹身很多其他的意义,不论是表达情感,还是坚定信念,这种古老民族的纹身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与信奉,而且,越来越多的部落纹身或者少数民族的纹身被大众熟识接受。

由于西双版纳傣族同时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具有二元宗教文化的特点,因此,不但纹身的种类多,而且揭示纹身内容的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纹身的图案也多得不胜枚举,虎、豹、象、鹿、狮、龙、蛇、鹰、凤、猫、狗、兔、鸡、鸟,还有佛像、佛塔、人、半人半兽、花叶等,无论纹哪种图案,纹者都认为具有护身的作用。

傣族纹身有专门制造的纹身工具、特殊配制的原料,有固定的纹身程序,还有一定的仪式和禁忌。

2.4服饰的象征意义

2.4.1新平花腰傣服饰象征意义

花腰傣服饰是傣族对自然界美的认识反映。哀牢山四季常春,溪水常流,阳光灿烂,鲜花不败。花腰服饰以自织自染的藏青色的面料,点缀上雪亮的银饰和彩色的织绵,三种对立的颜色溶在一起,既与自然色彩和谐一致,又反映花腰傣深沉、热情、直爽的民族性格。

花腰傣服饰同时还是傣族封建农业社会衡量妇女的美德标准。勤劳、聪明、手巧是傣族妇女的美德。一套民族盛装也就是一个傣族妇女勤劳聪明、手巧的具体表现。

哀牢山下的花腰傣服饰,更重要的是婚姻的媒介手段。这里有一种传统民族时装节的古老习俗,俗称赶花街。赶街时,未婚的姑娘们纷纷穿着节日的盛装赶街,来回展示自己的服饰。

在旁围观的小伙子就通过姑娘的服饰来选择自己的对象。当赶街结束后姑娘们就把盛装脱下来,换了便服,与跟在花街上选定的情人约会,姑娘拿出一套衣料作为定情物送给对方。婚约就这样确定下来。

花腰傣日常着装的传统服饰,则突出适应气候和方便生活的功能。日常穿紧身或背心和下装的筒裙,适应这里长达半年的燥热气候。平时生活劳动中,热时穿紧内衣,一条筒裙。凉时或冷时穿上无扣窄袖开襟短外套衫或加上几条裙子,随气候变化,脱穿非常方便。

花腰傣服饰的花腰带像一条美丽的彩虹,寄托着古老农耕民族对丰衣足食、和平祥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2.4.2西双版纳傣族服饰的象征意义

西双版纳傣族服饰是对自然环境的自觉调适。为适应较湿热的气候要求,傣族服饰料质柔软单薄,主要以白、红、黄等主要基调色,与周围青山绿水、古树翡郁、芭蕉成林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傣族妇女浓郁的生态意识,也展现出傣族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傣族衣饰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反映了傣族妇女友爱和善、纯朴大方的人格特征和处世原则。在傣族民间故事中,相传傣族人和爱伲人原是同父不同母的兄弟,傣族大哥喜欢撒网捕鱼,爱伲兄弟喜欢围猎,两兄弟虽然感情甚好,但由于各自志趣不同,最后分了家。傣族阿嫂把做衣裳的布分成三份,把两份给了爱伲弟媳,自己留下了一份。爱伲弟媳分得的衣裳布多,可以做宽大的上衣; 傣族阿嫂分得的布少,只好做成紧身紧袖的短衣。从此以后,爱伲族妇女开始穿宽大的长衣,傣族妇女则开始穿紧身短衣。爱伲弟媳十分过意不去,在分裙子布时,执意要了少的一份,故所以,傣族大嫂缝制了长筒裙,而爱伲族弟媳则穿了短裙。直到今天,傣族人和爱伲族人还互称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极为友好。

服饰作为一种外在符号,可用以标识个体性别,年龄和婚否。生活在版纳的傣族妇女,腰间系着一条纯银的由银丝编制的联环扣的腰带,凡已婚的妇女会把家中的钥匙挂在腰带上作为标记,而没有钥匙的就是少女。

2.4.3两者服饰象征意义的差异

西双版纳傣族服饰与新平花腰傣服饰是云南傣族服饰文化的其中两个类别。但由于两地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并且历史演进、审美情趣、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文明程度都不相同。所以,两者在服饰的象征意义上存在一些差异。

西双版纳傣族服饰服饰简单、清洁,色调柔和,白、红、黄、绿是其服饰的主色,体现

了傣族妇女浓郁的生态意识,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而新平花腰傣服饰较为复杂,式样多变,层次分明,有较多装饰物,而且艳丽纷繁,刺绣工艺复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了傣族妇女以农耕生活为背景的文化习性和生活情趣。

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有所反应。西双版纳傣族服饰款式简单明快,四季变化不大,可以看出西双版纳湿热的气候条件。而新平花腰傣服饰层次较为复杂,上衣分内外多层,裙子质地较厚。体现了新平哀牢山气候多变和地形、地势、海拔高度等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

3总结

综上所诉,傣族是云南省的独有民族之一,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傣族的服饰是傣族装饰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独特鲜明,生动地表现了傣族

生活和审美情趣。傣族服饰因为各个支系居住和生存的环境条件不同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服装款式和装饰特征。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尽管服饰产生了变化,但是各地傣族女子下穿筒裙、上穿窄袖短衫及束发为髻的传统服饰特点依然保留。综观傣族的服饰,不难看出有这样的特点:集舒适、便利的实用性和色彩主次分明、款式多样的审美性为一体。“实用”的基本功能和“审美”的文化功能合二为一。这一特点形成了该民族独具一格、个性鲜明的服饰风格,在各民族的服饰中展现出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傣族地区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更希望一种舒适、省时、简洁、方便的的装扮,传统傣族服饰那种复杂的衣裙、银饰、围腰和发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也不方便出行;其次,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被不断开发,也就造成了民俗文化的变异,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也不断朝着精美化、艺术化和商品化发展,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文化商品的道具,这必然就会导致其布料、工艺、色彩装饰意味的加强,从而改变了其原有的文化功能。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护和传承傣族服饰文化的价值,发挥傣族服饰和图案的应用对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傣族服饰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极具独特性,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文化和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密. 云南新平花腰傣服饰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2]刘锦. 云南新平县花腰傣头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记者李云华. 探美新平一枝独秀的花腰傣[N]. 云南经济日报,2012-02-28(A08).

[4]陈洁. 云南傣族服饰及其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5]玉香,吴华. 云南傣族服饰文化述论[J]. 民族艺术研究,2005(02):42-48.

[6]陈洁. 云南傣族服饰及其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7]袁爱莉.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初探——以傣族服饰为例[J]. 文教资料,2011(18):75-76+44.

[8]杜晶. 傣族服饰与历史地理环境关系初探[J]. 今日民族,2010(09):42-45.

三、实习心得体会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服饰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传统文化素养论文—中国传统服饰发展及其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发展及其内涵 论文摘要: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其诞生以来就富有烂漫色彩,随着时代发展,服饰文化愈加以为无穷。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了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通过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可有考察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评赏各个朝代风俗习尚,了解服饰本身的演进规律,探究人类进行人体包装的心里隐秘。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发展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 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麻作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是最早汉服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是在商朝建立的,就是把衣服分为两截,即上衣下裳(裳是指裙子)。腰部用宽腰带束扎。商朝的时候纺织与刺绣的技术都已十分的纯熟,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和滚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即指上下分裁,但中间缝合而成。在当时非常流行,男女尊卑都能穿。 (二)汉朝的服饰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说文》:“绔,胫衣也。”《释名·释衣服》:“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二)唐朝的服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唐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唐朝的服饰

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让长长的裙摆拖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幞头、纱帽,幞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 (三)唐以后的服饰文化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等级。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幞头。女子服饰上衣种类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襦、裙、袄、衫、褙子、比甲,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 清朝满州八旗统治者实行了长达三十七年的“剃发易服”,禁止中国传统服装和强迫中国人改穿满族服装,从此汉服在满清时期消失了。清时代和清末近代,中国男子改穿满族的长衫、马褂、唐装,女子改穿满族的旗袍、旗装。清代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很多,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等。 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

传统服饰文化知识题目

1,世间的颜色多种多样,而在明朝,哪种颜色是明朝官服中没有的颜色? A 绯色 B 紫色 C 青色 D绿色 23,丢了乌纱帽形容丢了官位,那么明代官员的乌纱帽是搭配什么衣服的 A常服 B 朝服 C,AB都不是 D,AB都可以24,请读出词语“霞帔” 25,明代普通百姓的一种长身背心,状似士兵的罩甲,名字是 26,请读出词语“幞头” 27,明代的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父亲给女儿做了一件紫色的上衣,是否符合规矩? A,不符合规矩, B,符合规矩 28,明万历年间,一位少女在织艺坊做了一件黄色下裙,请判断是否这句话是否正确 A,正确, B,错误 29,四海升平,天下归一这句话和两种明代士庶通用的帽子有关,一种是四方平定巾,一种是六合一统帽,而六合一统帽还有另外一个名称,请问是 30,绫罗绸缎是衣服的基本面料,宋代官服的面料以哪种材料为主? A,绫 B,罗C绸 D,缎 31,宋朝官府每年赠送给亲贵大臣的锦缎布料分几等花色? A,九等B,六等C七等 D,八等34,宋代,官员腰间佩戴的“鱼袋”的作用是? A,区别官品B,通行凭信 C,公文印鉴D,领取俸禄35,宋代朝服有一个特征,需要在朝服项间套一上圆下方的饰物,这种特征可以用哪个词语来表示? 36,宋代遗老服中有一种方筒状的高巾,据说是宋代一位大文学家所创制,请问是哪位大文学家? 37,唐代崇尚体态丰满。而宋代崇尚的风格是 38,宋代妇女的孝装一般在什么场合穿着? 40,南宋时期,幂首巾是士大夫女眷出门必带之物,后因朱熹提倡,又称“文公兜”,在婚礼时也常用,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是 41,礼仪是汉文化中的重要部分,男子站立时,正衣冠,身体肃立,同时手的放法是下列哪种? A,两手相扣B,左手盖于右手上 C,右手盖于左手上 D ABC都可以42,古代礼仪中,正坐时,两手在哪里 44,抱拳礼是古代军礼,请问抱拳礼的正确行礼方式是 45,九拜是古代特有的跪拜礼,下列哪一种最隆重 A,空首B,振动 C,吉拜 D,奇拜46,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下列哪种情况要用到稽首? A,子拜父 B,ACD都要用 C,拜天拜神D,拜师47,顿首不仅是九拜中的礼节,也常用于书信开头结尾,用来向对方表达? A,祝愿 B,恭敬 C,问候 D,思念49,肃拜为拱身行礼,并不下跪,是军礼的一种,不下跪的原因 51,请读出词语“飨宴” 52,吉礼是五礼之冠,什么场合可以使用它 A,祭祀先祖 B,祭祀雨师C,ABD都可以D,祭祀社稷53请读出词语“地祇” 54,汉服交领形制中衣领一般为“右衽”,请问“右衽”的意思是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服饰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从古到今,中国服饰走过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代的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的深刻意蕴。不可否认,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使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悠久的文化基因互为表里,形成一派独具特色的东方气息。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 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 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 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传承其优良传统,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

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研究 摘要: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以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创作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当代服饰中看到更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才能够真正成为世界的。 随着本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本国的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他们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出色运用,向国内专注于服装设计的人们提出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服饰对现代服饰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 回溯历史现代服饰 正文: 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上起史前,下至明清,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服饰上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在各个朝代、各个领域、各民族、各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国服装款式的发展和演变,面料和色彩的选用和搭配,着装的特定场合和等级规定,反映着特定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审美观念等,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 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可谓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

展风采;源远流长,连续不断;随时升华,大放光芒。中国民族服装服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和谐的象征,又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人类社会历经数千年,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人群的衣着装饰,也是由低到高,由遮体保暖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发展变化着的。各个民族的先民们遵循本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在服装服饰上,有的民族在质和形上都与其他民族无区别,但细品确也有某些相异之处。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服装服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这样才能把“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解释清楚,通过服装服饰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中国完整的服饰制度虽在汉朝确立,但其得到重大发展的阶段却在唐朝和清朝。服饰基本包括帽子、上衣、下衣三个主要部分,所以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首先是帽子,古代服饰里的帽子包括冠、巾、帽三种。最初以保暖御寒为目的。后来冠服制度被纳入“礼制”的范畴,从形式、材质上区分等级,辨别尊卑。所以冒得基本功能是使用和美化,除还有标 致身份地位的作用。 冠,通常是指“礼冠”。古代男子成年后,士人加冠,庶人裹头巾。冠是“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戴冠者等级和身份不同,要佩戴不同形制的冠。最初,巾是用来擦汗的布,后来用于裹头,一物两用,称帻。帽(不同于首服的总称“帽”)也是古代的一种头衣,是

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班级:08级医学信息管理1班姓名:麻胜瑶 学号:2008084018 中国服饰文化鉴赏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 当我们走在大街上观察来往形形色色的服饰,衣着打扮或正式或休闲,或修身或宽松,或潮流或复古,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服装的类型和衣着打扮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更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生活习性。服饰中常见的有女生可爱的韩版服装,男生宽松的运动、休闲服,女人有穿着精神干练的职业装,男人有正式的西服。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我们都有相应的服装饰品与之相配。如果把服装服饰瞎搭、混搭,则可能事与愿违,无法达到预期美的效果!服饰在我们生活中也尤其重要:假如一名毕业大学生去参加一个面试,如果服装打扮潮流另类,或是鲜艳亮丽,会给面试官的印象极为不好,为此失去一份难得的工作也不无可能;假如我们去参加一个时装周,主题是以欧美风情为主,我们不可能穿着中国古典的旗袍,那么了解相关的服饰文化就是必要的了。 世界之大,悠悠众国,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底蕴,一种传统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含义。服饰可以表现一个时代的特征,更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和文明精神。了解服饰的背后,更多的是其历史、政治和经济,这些都渗透在文化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服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灿烂的文化,辉煌的遗物为世人所瞩目。而中国服饰文化更是中国文化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相互渗透及影响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具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得体的文化。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的进行了几十万年,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服装界里永不过时的元素被各国人们所喜爱,也始终是各国着名服装设计师们热衷选择的时尚元素之一。本文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面料、色彩、款式和图案中的体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和运用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服饰;体现 1前言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应该就是让人们看到后马上会联想到“传 统中国”,看上去就知道是从中国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服饰里,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服装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服饰里渐变过渡的中间色,它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宁静致远,这就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风格;宽袍大袖也是从汉代服饰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样式;还有丝绸的材质等等。东方和西方的服饰对比起来就好像西方人更强调竞争、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元素是一种神韵,不是一件旗袍、大灯笼袖或者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服装必然包含 着三个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费水平的人对这三个服饰里的重要元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季节的变化还有科技、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服装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所以这三个重要因素足以让服饰千变万化,来适应各种人群对中式服装的不同需要。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里可以体现在这三方面的任意一点上。 面料。总体来讲,中式传统服装的面料选择十分广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却是中国独有的或是最先运用在服饰中的。例如大麻被称为汉麻;苎麻,被称为中国草;丝绸也是我国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则是从印度引进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绫、罗、绢、绮、绵、纨等。我们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时的织物中,麻织品的精细程度甚至可与丝织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装不仅仅是单纯的从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服装有所区别,而且在服装的面料上也颇有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服装面料使中式服装增色不少。 色彩。传统的中式服装在色彩上是很有讲究的,也并不是所有颜色都适合人们的日常穿着。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规定,在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民族特色。 (3)了解中国传统服饰中凝聚的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 2、教学时数: 3课时 3、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纺织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以服饰变迁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汇是一种双向互动。 (3)以唐代服饰的创新求变为例,说明唐朝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4)为什么说中国服饰至清初又出现一大变迁? (5)为什么说服饰文化中凝聚着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的因素? (6)何谓“五服”?为什么说五服制是中国礼文化的组成部分? (7)中国传统的服饰制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4、课外阅读文献: (1)高汉玉、屠恒贤主编:《衣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周迅、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第二至第八编、第十二编),重庆出版社,1995。 (3)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5、讲授提纲: 第一节纺织技术的发展 产生服饰文化的物质基础主要是织物,古代麻织、丝织和棉纺织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一) 麻织 1. 传说:伏羲氏养蚕织绵;神农氏“教民桑麻以为布帛” 2. 远古主要纺织材料: (1)葛 (2)大麻(汉麻) (3)苎麻(中国草) (二) 丝绸 1、周代蚕桑和丝织得到长足发展,东周时期已有足踏织机。 2、汉代丝织成就辉煌,丝织衣料总称“缯帛”,可细分为缟、素、纨、锦、罗、纱、绢等近20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丝织品。 3. 唐代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发明双面锦织造法。 4. 宋元时期创造了织金工艺,锦缎中用金配色,图案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5. 明清丝织工艺精美绝伦,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以丝织品闻名天下,民间刺绣工艺也得到空前发展。 (三)棉纺织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摘要: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关键词: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演变的三个历史发展形态 中国属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纵观历史轨迹,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态。 以石器时代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初形态。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大多赤身裸体,不存在服饰。进入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的服装。约在五千年前,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产生了纺织,开始用石陶纺轮把采集来的野麻纤维捻成细线,织成麻布,制成服装。到了殷商时代,随着“蚕”的饲养,人们对丝织技术的熟练掌握和纺织机的进一步改进,“丝”、“皂”的出现和“提花装置”的发明,制造出精美瑰丽的丝绸,服饰文化基本形成。在这一整个无阶级社会发展中,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形态文化”,男耕女织,有什么做什么,做什么穿什么,穿什么是什么。所呈现的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形式。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级社会的出现,衣冠服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中国至西周起就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自天子以至卿士,服制各有等差。同时,在统治机构中,还专门设立了“司服”一职,专门掌管服制的实施,安排帝王的穿着。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冠服制度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法治”与“德治”并举,自此,帝王后妃、公卿百官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等级制度已日益严格。诸如东汉孝明皇帝汉代服制的确定、魏晋时期的法定服制、隋唐服制、宋太祖的新服制以及清顺治九年饬礼部制定的《服色肩舆永例》等,对不同级别不同行当官员的朝服及常服的样式、色彩、质料、图案、纹样等都有了详细的规定,有的还对耆老、兵民、商人的服装也都一一定明。尊卑贵贱,各有分别,制度形态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近代。随着辛亥革命帝制的废除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剪辫发,易服色”的“衣冠服饰”变革如火如荼。康有为的《戊戌奏稿》、民国政府的《剪辫通令》、《服制条例》等,有力地推进了这项改革。30年代后,随着海禁的开放,外国衣料的输入,各大媒体“服装专栏”的开辟,“服装表演”的纷纷举办,使中国服饰文化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的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

第十二讲中国服饰文化(1学时) 一、中国服饰发展简史 远古时代:被发文身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毛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周朝: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冠服制度――冠冕堂皇、紫绶金章 《礼记·冠仪》:“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礼记·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腰。” 汉代:紫袍玉带、羽扇纶巾。 黄袍加身: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黄色代表五行中构成万物之源的土,五方之中的中,也就天经地义代表了华夏的正色。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了龙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 衣冠禽兽: 我国唐朝的袍服多以暗花为主,到了武则天当朝的“周”时,又有了一种“绣袍”。所谓的“绣袍”就是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清朝时最为明显,尤以清朝官场的官服“补子”为最。“补子”是清朝官服前后胸所绣的方形动物织样,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源出于此,指的是官服上所绣的禽或兽,以区分文、武之意,只是到了后来被用来形容某种行为的败坏,而成了贬义词。 西装革履: 民国以来,由于接受西方思想、西方文化的日益增多,人们的观念也日趋与世界融合。西方的服饰也随之被国人接受,开始是中西交杂,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简洁、随意的西装逐步取代了原有的长袍马褂。 服饰的起源: 远古时期,人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自然也就利用一些能够随手得到的东西来护身御寒,比如树叶、茅草以及狩猎得来的兽皮,穿着方式是最简单的披挂。 人类最早的护体材料是自然物。 之后人类发明了骨针、骨锥等工具,开始了对兽皮的初步缝制,从而使披挂物能够逐渐适合身体的形状。 但是,兽皮来源很有限,而一般的树皮、树叶性脆易烂,所以韧性纤维的就开始被利用,这就扩大了人类服饰材料的来源。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浅析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物质文化之服饰文化分析总结

文化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关于文化的分类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人类社会学家(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一般特征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中国服饰文化简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 摘要:服装是一个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了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中华历代服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中国人在世界文化之林创造了独特的服饰形象。传统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研究服饰文化,有利于了解民族群体文化,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饰思想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华夏民族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之称。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服饰作为一个显著标志,见证着王朝的更替,服饰的发展与其特点使得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化与经济被全面呈现出来。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传统服饰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艺术内涵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基础,因为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使得环境、民族、风俗、地域也为之变化,中国传统服饰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阶级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也构成了自己本身独特的服饰风格和拥有时代特色的服装制度及着装风俗。在这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广裏大地上,各个兄弟民族用五彩的衣裳编制出了美妙的服饰传奇,汇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历史长河。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里的一部分便是传统的服饰文化,它同样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得不说,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至今为止,很多传统服饰元素仍然被我们保留延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现状。纵观中华民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统一”、“和谐”。自从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之后,就一向遵循着这样的制作基本原则:保暖与美观、展示与象征、喜庆祥瑞和显现个性相结合,以此来协调统一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群的关系。而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来说,最宝贵的一点就是能够做到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我们的祖先让衣与“礼”统一结合,从先秦的冠冕深衣、秦汉的紫绶金章、魏晋的褒衣博带、隋唐的胡服、两宋的时世装……直到清代的顶戴花翔等,不同风格的服饰都与“礼”有着深刻的联系。 传统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服饰的发展历程漫长并且可谓是跌宕起伏,通过服装的演变能够直接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政治上的变化、经济上的变化以及风尚变化。秦汉服饰的朴实,魏晋南北朝服饰的秀美,隋唐五代服饰的华贵,宋代服饰的高贵雅致,亦或是明清服饰的华丽万千,千姿百态,全都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从原始社会的披树叶、裹兽皮,历经变迁,至西周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章服制度。“人物相丽,贵贱有章”,衣冠服饰成了“辨亲疏、严内外”的一种用具。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民族融合,传统体制崩渍,服装中既有中原的传统服饰,又有北方民族的胡服,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服饰史上的

最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史(课件)一

总结/概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但是国际公认的是从殷商开始算,因为有器物(甲骨,青铜器),文字(甲骨文,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周朝把青铜器叫金,所以叫金文。)和古城遗址(殷虚)的明证,也就是公元前17世纪,这样算起来也就是3700多年,而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如二里头,被认为是夏朝都城的遗址。在国家的推动下,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甲骨文中有在位国君与关于特殊天象记载的描述,把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到夏朝的开端(禹的时代),大概公元前两千年。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发表夏商周年表,确定周朝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样,就有了中国历史四千年的答案。再加上估算的尧,舜两朝年代,还往上数帝喾,颛顼,黄帝三代,这么加起来,才够五千年)。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何为华夏? 《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可见,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由有服章之美开始(传统服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先正衣冠,后学做人,始于衣冠,大于博远)。问孩子们怎么理解古装和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御寒、遮羞、审美),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纵观历史轨迹,中国服饰文化的演变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形态(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知识讲解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我们现在虽然不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