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文献综述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文献综述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文献综述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文献综述

关于汉乐府诗歌的研究综述

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在乐府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乐府的出现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班固的《两都赋序》中有文:“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哀帝“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但是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随着南朝时期新声杂曲的大量繁荣,虽然在作品数量上有所进展,但我们仍不能忽视其内容的单一性和题材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随着乐府的发展和乐府歌辞的不断丰富,“乐府”从机关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其定义也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乐府是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集自民间的;而广义的乐府则连词曲也包括在内。此外,更为广义的乐府有包罗了并未入乐只是沿袭了乐府旧题或是模仿乐府体裁的歌辞作品。

了解了乐府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乐府诗是取材于民间,传播于百姓,彰显其时代风貌的叙事作品,由此我们也将对汉乐府诗的叙事性特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在对叙事诗进行溯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想要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叙事诗,针对诗经展开的研究是必须得到重视的。

现存可知最早带有叙事色彩的诗歌,是汉之前的《弹歌》,全诗内容言简意赅:“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又有,《击缶歌》中有:“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完整地展现了原始人的日常生活。在这些原始歌谣中,已经初步具备了叙事的轮廓。

《诗经》中的叙事诗从内容上划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民间吟唱,这些内容多保存于《国风》之中;另一种是讲述先民历史的“史诗性断片”,多保存于《雅》、《颂》之中。民间吟唱的歌辞中,多描述的是短小的生活片段或生活横截面的记录;庙堂鸿音则另有特色,在这些诗篇中,往往在情节上注有奇幻的想象和充实连贯的情节,这些诗歌在当时多用于祭祀,出于对

先祖的崇敬和赞颂,在叙事过程中,便使他们有了奇幻的人生经历,具有了“史诗”的性质。

对叙事诗的探讨,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在刘歆的《七略》中有:“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一说。

在对汉乐府诗的叙事特征这一问题的论述上,沙云星的《试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认为,汉乐府的叙事因素发展与先秦歌谣有密切关系,在先秦歌谣中的简短叙事,尚未构成连贯的故事情节,因而不能算作是叙事诗。但不可否认的是,汉乐府中集中表现民生疾苦的作品,依然可以窥见来自先秦的叙事踪影。在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上,沙云星认为,与汉乐府之前的叙事诗相比,汉乐府诗歌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大大增强。《诗经》中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形象,多是作为情感寄托,而汉乐府则更重于叙事本身。汉乐府对于整体形象的真实性和故事的完整性都有新的要求。除了故事性,汉乐府的戏剧性也使其更富有文学魅力。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多条叙事线索并行,故事完整,叙事宏大,情节波澜起伏,是叙事诗发展的里程碑。在情节方面的成就只是汉乐府的成功之一,另一方面,汉乐府诗中高超的叙事艺术,也离不开鲜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直接叙述的基础上,通过制造情节冲突和矛盾并为角色加上更为丰富的动作和精巧的语言,或独白,或对话,使形象生动饱满。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除了完整的故事外,更多是丰满于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和灵活的心理活动,并加以社会环境的烘托。汉乐府在细节上的成功塑造,也是不可忽视的。

杨静的《试析汉民间乐府叙事诗的叙事艺术》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而与沙云星的《试论汉乐府民歌叙事特征》不同的是,本篇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诗的对比,更突出了叙事诗的发展脉络和进展。汉乐府诗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最突出的特征表现是:叙述者多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出于作品的中心位置,叙述者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描写环境、叙述人物、讲述故事,他和自己所描述的世界史同质的。除第一人称视角外,第三人称视角作为两汉乐府中最基本的叙事视角,客服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局限性。在这些第三人称视角的两汉乐府诗中,叙述者以第三人称提及故事人物,这样的叙事所产生的是一个全知全能型的叙述者,不但可以全面详尽的讲述故事,还可以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评论和情感的抒发。汉乐府诗是我国叙事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

张志斌的《先秦至两汉:中国诗性叙事的开展和深入》认为汉乐府诗是中国

古典叙事诗创作的第一次高峰。在由多重叙事视角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构建的叙事诗骨架下,细节是叙事诗的血肉,使叙事诗为人传颂,感人肺腑。

《诗经》中多是服务于抒情的叙事,而随着汉乐府的发展,叙事诗中叙事和抒情逐渐独立,并产生了主叙事兼抒情、夹叙夹议的行文特点。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长河中,仅有这一阶段的诗歌具有主叙事兼抒情的主要特点,到了诗歌最为繁盛的唐代,一大部分诗歌基本上已经和叙事无关,作者在篇幅和词律的规则下仅通过意向抒发情感了。

谈艺超的《汉乐府的叙事角度》在探讨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了“视角的转换”这个新的观点,单一固定叙事视角在多层次反映生活片段和变现人物性格方面多会受到限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更立体的描述社会,不少作者也根据情节需要转换叙事视角。传统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在表现生活场景和刻画人数众多、细节繁琐的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而第一人称的应用,则更能够拉近主人公和读者的距离,更有利于故事的丰满和情感的抒发。

程相占的《古代叙事诗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深入分析,首先对叙事诗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的划定。作者认为,所谓“叙事诗”是在特定的用意支配之下,用押韵的语言把时间的安排具有一定顺序的作品。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历史流变,把文学与历史发展相结合,对诗歌发展的客观因素进行了解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叙事视角和人物形象上,细数了丰富的人物类型。在第四部分“诗体”中,重点挖掘了叙事诗的叙事意义。

杜甫“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或者说‘因事命题’的作法,直接开导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1

葛晓音的《论杜甫的新题乐府》中,首先对杜甫的诗作进行了种类界定。在重新界定了“新乐府”和“新乐府运动”的前提下2,研讨杜甫写作新题乐府的自觉意识和独创性。

在继承了汉魏晋古乐府的基础上,杜甫在题材选取和叙事特色都有所区别和发展。相较于汉魏晋乐府歌辞多记述百姓生活场景的诗歌内容,杜甫多选取能反应民间疾苦的社会生活片段,通过百姓生活疾苦的片段,高度概括地反应社会的无情和统治者的昏庸。杜甫多采取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全面的叙述自己的见闻,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借鉴和继承。乐府歌辞因多为生活截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二册。

2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1995年第三期。

面描写,所以在时代代表性上稍有逊色;新题乐府在以其高度概括的宏观视角,是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代表性。

在对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创新上,新题乐府克服了汉魏晋乐府歌辞的叙事单一性,立体多面的从宏观角度出发,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和抒情性。杜甫共著有三十多篇新题乐府作品,值得关注的是,在三十多篇作品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无一雷同。可以看出,诗人在可以摆脱初盛唐乐府歌行的拟古习惯的同时,自觉地运用新题歌行等诗体,继承汉魏乐府的创作特点。这样的创作思路,不仅是杜甫个人追求艺术创新的需要,也是叙事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叙事诗在我国的诗歌系统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于叙事诗的研究和探讨,从古至今也不乏良作,通过对汉乐府进行溯源,在汉乐府中寻找叙事诗的发展共性,未来的叙事诗创作和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研究资料索引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

[3]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沙云星:《试论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特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5]葛晓音:《轮杜甫的新题乐府》,社会科学战线,文艺学研究,1996。

[6]张志斌:《先秦至两汉:中国诗性叙事的开展和深入》,学术论坛,2009。

[7]杨静:《试析汉民间乐府叙事诗的叙事艺术》,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8]谈艺超:《汉乐府的叙事角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诗歌

Chapter 2 Literature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American Romantic perio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iods, the first literary Renaissance,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It stretches from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rough the outbreak of the Civil War. It starte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ashington Irving's The Sketch Book and ended with Whitman's Leaves of Grass.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is best explained by referring to certain stirring events of American national history. Historically, it was the time of western expansion. The western boundary had reached to the Pacific by 1860; the number of states had increased from the original thirteen at the time of independence to twenty-one by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its total population increased from four million people in 1790 to thirty million in 1860. Economically, the whole nation was experiencing a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affected American people's lives.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ization helped restructure economic life. The sudden influx of immigration gave a big push to the booming industry. Politically,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equality became the ideals of new nation, and the two-party system came into being. Literarily and culturally, the new nation needed to express its own experiences: their early Puritan settlements, their confrontations with the Indians, their frontiersmen's life, and the wild west. Besides, the ever-increasing numbers of newspapers, magazines, journals and books reviews provided a great market. All these produced a strong sense of optimism for American romanticism. This surging romanticism also had support abroad. In Europe, the Romantic Movement which had flourished earlier in the century both in England and Europe added incentive to the growth of Romanticists in America. The American writers who traveled to Europe and kept in touch with European Romanticism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Washington Irving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e greatest benefit for Irving during his travels in Europe was his contact with Sir Walter Scot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itish writers of his period. Scott introduced Irving to the Tales of German Romances, upon which Irving wrote some of his best-known short stories. In addition, Scott's border tales and Waverley romances inspired such Americans as James Fenimore Cooper. The Gothic tradition and the cult of solitude and gloom came through interest in the works of writers like Mr. Radcliffe, E. T. A. Hoffman, James Thomson and the “graveyard” poets. Robert Burns and Byron both inspired and spurred the American imagination for lyrics and passion and despair. The impact of Wordsworth and Coleridge's Lyrical Ballads added, to some extent, to the nation's singing strength. 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modeled on English and European works but exhibited from the very outset distinct features of its own. For instance, the American national experience of “pioneering” into the west proved to be a rich fount of material for American write rs to draw upon. Then, there is American Puritanism as a cultural heritage to consider. American moral values were essentially Puritan, and its influence over American Romanticism was conspicuously noticeable. American romantic authors tended more to moralize than their English and European brothers, and many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s intended to edify more than they entertained. Another thing merits attention with American Romanticism--the “newness” of America as a nation. The ideals of individualism and political equality, and the dream that America was to be a new Garden of Eden for man were distinctly American.

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20世纪苏轼诗歌研究综述 一.研究概况 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据统计,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 1.朱靖华教授的《朱靖华古典文学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中的《苏轼论评》一部分对苏轼的诗词进行了评析。这些文章论断精辟、理富文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诗论》部分选取了苏轼诗议论化、理趣化、“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苏轼的诗风等特点加以论述。《词论》部分主要围绕苏轼对词史的贡献进行论说,对苏词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文论》部分则是以苏轼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为核心,把苏轼在宋代散文发展中的贡献展示给读者。另外,还对苏轼非常著名的前、后《赤壁赋》的题旨进行分析,让读者在看到这两篇赋形式之美的同时体会到它们的内蕴之美。 2. 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杨海明《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苏轼是一位聪明睿智的文人,其聪明不仅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对人生的透彻感悟以及通达的处世态度方面。杨文结合苏词中所表达的苏轼在各种人生阶段的种种情态,探寻他“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妙”所在。苏轼堪称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生存典范。他善于多方面吸收和发展传统文化对人生进取和独立自由有益的因素,使之完美地体现在自我的人生实践中,构建自我的文化人格,悲剧性地实现了儒家思想关于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出世态度人世业”,出世之心不是苏轼价值意义上的终极追求,而是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两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继《诗经》、《楚辞》以后,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一下是对两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作者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造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当中的内容包括了对当时社会的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a、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在《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衣裳”,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妇病行》写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妇病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孤儿行》写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人间心酸。这些作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队会,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而《相逢行》、《鸡鸣》、《长安有侠斜行》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反应的是富贵子弟的奢侈生活。《相逢行》描写的是一个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的富贵家庭的生活。《鸡鸣》和《长安有侠斜行》则对富贵家庭地位进行了大肆渲染,“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展现了一个富贵家庭不只是一人做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做官,所任官职也不限制在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高达二千石的大官。一面是饥寒交迫,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养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群,一面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富贵人家,两组诗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让读者领略到人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b、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中接连例举了5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有所思》反映的是未婚女子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后由爱变恨的变化和表现。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珍贵的“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想要送给对方。当听到对方有二心,她就依然决定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烧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女主人公爱得热烈,恨得痛彻,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c、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薤露》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露水干了大自然可以再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表达人们对死的厌恶之情的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日出入》就是一个典型,由太阳的升降联系到人的个体寿命。太阳每天东出西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没有尽头。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却是有限的,生为出,死为入,一出一入变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从而和反复出入、永恒存在的太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大胆地想象,期待能够驾驭六龙在天国遨游,盼望神马自天而降,把自己载入进入太阳运行的世界。《艳歌》则描绘出衣服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

颂诗本义研究述评

颂诗本义研究述评 导读:本文颂诗本义研究述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诗序》释颂的得失及其衍生诸说评议 关于《诗经》中的《颂》这一类作品的概括性说明,《诗序》中的说法无疑是最权威的一种,其流行也最广:“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正义》卷一)。《正义》分析《诗序》之说的阐释方法:“美盛德之形容,明训‘颂’为‘容’,解颂名也。‘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解颂体也。”孔颖达所谓“名”,即概念。《诗序》训“颂”为“容”,是从词义考据出发来寻求“颂”的本意。而所谓“体”,则是指体式、形态。《诗序》所说的“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是从其表演形式、过程出发探讨颂的体制形态。 比较而言,郑玄可谓深得《诗序》释颂之微旨,《周礼·春官宗伯》:“太师……教六诗”,颂为其六。郑玄注云:“倾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又《周颂·清庙》郑笺:“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于是和乐兴焉,颂声乃作。”《正义》于此下疏解郑说曰:“此解名之为‘颂’之意。‘颂’之言容,歌成功之容状也。” 后人的解说大都从《诗序》及郑玄的看法出发,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来解释“颂”的本义。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一)颂为歌颂、赞美祖先说。此说从《诗序》的“美盛德之形

容”引申而出,在汉代很盛行。西汉韦孟作《讽谏诗》模仿颂体,赞述祖德。即从创作上体现出此说的深入人心。又王充《论衡·须颂篇》云:“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臣,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然则孔子鸿笔之人也;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鸿笔之奋盖其时也。”王充有意突出颂诗“褒颂纪载”的一个侧面,但却忽略了颂诗的形态特点,并不完备。 (二)颂为宗庙祭祀之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此说由朱熹《诗集传》首次明确提出,而寻其根源仍在《诗序》之“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一义。朱子能从颂诗的用于祭祀仪式这一角度出发解释其本义,对我们进一步探索颂的祭祀根源是具有启发的。 (三)颂为舞容说。《诗序》以容释颂,为此说之源起。“颂”与“容”皆从“公”,文献多颂、容互借。《管子·牧民》首章名“国颂”,注云:“颂,容也,谓陈为国之形容。”宋王观国《学林·容颂》云: 《史记·儒林传》曰:“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自孔子时其经不具,至秦焚书,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而鲁徐生善为容。孝文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徐延、徐襄。襄善为容,不能通经,皆为礼官大夫。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威生、单次、萧奋,皆为礼官。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前汉·儒林传》曰:“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而鲁徐生善为颂,以颂为礼官。”“诸言《礼》为颂者由徐氏。”苏林注曰:“《汉旧仪》有二郎为此颂貌威仪事。有徐氏,后又有张氏,不知经,但能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华兹华斯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革命与独立》《不朽颂》《远足》。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成为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 罗伯特·骚塞(1774—1843)是“湖畔派”三诗人中才气较差的一位。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进牛津大学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圣女贞德》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但中年后骚塞的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攻击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撒旦派)。拜伦作同名讽刺长诗一首,对乔治三世和骚塞作了尽情的揶揄奚落。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是多产诗人。拜伦著名的诗还有《当初我们两分别》《给一位淑女》《雅典的女郎》《希腊战歌》《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我见过你哭》《我给你的项链》《写给奥古斯塔》《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给托马斯·穆尔》

论汉乐府诗歌

一、汉乐府的发展 汉乐府,是设立于两汉之际的音乐机构——乐府机关搜集、保存,因而流传的民间歌谣。追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是“始立乐府”的人。乐府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定制乐谱,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这个机关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八百余人,其中设立的官吏职位也是各司其职,层级分明。 乐府的设立并不是统治者的一时兴起,而是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班固的《两都赋序》这样写道:“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 结合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长达六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此时的汉武帝,在国力渐强,开疆辟土的同时,也让中国文化与西北外族有了进一步的交流,西北外邦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入了中国,这些音乐,形式新颖独特,得到了统治阶层和王公贵族的热烈欢迎。而另一方面,汉武帝推崇儒术,以森严的等级观念进一步巩固统治,“礼乐制度”具有其需求必然性。乐府便在统治需求和物质基础的双重支持下,诞生了。 《汉书·礼乐志》中有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由此我们可知,汉乐府诗便是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叙事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闪耀的明珠。武帝通过设立乐府,得以“兴乐教”、“观风俗”,时至今日的我们,通过汉乐府,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百姓生活的情况和当时社会的风貌。 然而,乐府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汉哀帝“罢乐府”使乐府民歌有所失散,而到了魏晋,乐府机关虽然没有被废除,却没有了采诗的制度,只沿袭了已有的乐府歌辞,乐府诗的创作和搜集收到了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使已有的两汉民歌诗辞得以推广和传播。 南朝是新声杂曲大量产生的时代,细读歌辞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代歌辞的搜集仅限于城市,而内容又无外乎是恋情,其规模和内容的丰富性都是不能和汉朝的采诗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汉乐府诗的主要搜集和保存,是依靠政府的乐府机关,然而,传唱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则得力于民间歌人和百姓的口头传唱。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古诗比较鉴赏

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

英国文学选读浪漫主义诗歌名家译文[1]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 华兹华斯(英1770——1850) 我独自漫游!像山谷上空 悠悠飘过的一朵云儿, 蓦然举目,我望见一丛 金黄色的水仙,缤纷茂密; 在湖水之滨,树荫之下, 在随风摇弋,舞姿潇洒。 连绵密布似繁星万点 在银河上下闪烁明灭, 这一片水仙,沿着湖湾 排成延续无尽的行列; 一眼便瞥见万朵千株, 摇颤着花冠,轻盈飘舞。 湖面的涟漪也迎风起舞, 水仙的欢悦却胜似涟漪; 有了这样愉快的伴侣, 诗人怎能不心旷神怡! 我凝望多时,却未曾想到 这美景给了我怎样的珍奇。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便在心目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和水仙一道舞蹈不息。 希腊古瓮颂 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 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 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着 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 讲着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 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 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 怎样的风笛和鼓谣!怎样的狂喜!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 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 卤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 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 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 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 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 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 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 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 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情态: 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 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 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赶祭祀? 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 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 花环缀满着它光滑的身腰。 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 或哪个静静的堡寨山村, 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 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 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 告诉人你何以是这么寂寥。 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呵,你象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查良铮译 西风颂

专题32 古诗比较鉴赏(解析版)

专题32 规范作答——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数量、篇目都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要求,显示了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 一:回顾:小学古诗文教学情况 (1)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儿童心理中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特别强调熟读和背诵。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记住课文的全部内容,以利于积淀语感、学以致用;二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三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范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变化,充分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

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古诗文的魅力。在范读诱发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后,紧接着就是督促学生反复熟读直至背诵。在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的作用。 为了加深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在古诗文教学中,就一定要把背诵放在首要位置。背诵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课本上的古诗文要全部背诵,而且课外还要组织学生大量背诵优秀诗文,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文根基,让学生一生都会受益无穷。但是,重视熟读与背诵,绝不意味着要放弃理解。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绝不能单纯走文字训练、诠释词语之路,而应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提升到用心灵去触摸诗词的意象,用顿悟去感受诗词的意境,用联想去创造新形象的境界,从而实现和诗人的心灵沟通,获得美的享受。 (2)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安排上仅有诗而无文,新版教材虽然开始安排了古文,但总共也只有3篇,而以如此薄弱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初中、高中六年时间里达到“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教学目标,无疑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古诗文的选材上,重文学、政治,轻道德伦理,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性较强或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立身、处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雪莱(1792年—1822年)生于古老贵族家庭。 自幼富于反抗精神,受卢梭、葛德文思想影响。 因此发表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1811年)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2年到爱尔兰去支持人民斗争,发表演说,散发《告爱尔兰人民》小册了。 1813年出版第一部长诗《仙后麦布》,批判专横的封建统治,宣扬了他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遭到统治阶级迫害,于1814年被迫出国,到意大利和瑞士,与拜伦结为知已。 1816年英国法庭横蛮地剥夺雪莱教育前妻所生子女的权利,雪莱被迫于1818年永远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但仍密切关注祖国的政治形势。 1822年7月8日渡海时不幸溺死。 雪莱定居意大利前后创作力最为旺盛。 长诗《伊斯兰起义》(1817年)塑造了革命者莱昂和茜丝娜的形象。 他们领导民众,推翻暴君,但暴君卷土重来,杀害了这对情侣。 长诗写于法国革命遭受挫败之后,以蛇与鹰的搏斗象征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旨在鼓吹革命最终必将胜利,唤起人民对人类解放的信念。

著名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对古希腊神话作了新的处理。 被锁住的普罗米修斯不肯向暴君低头,最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获得了解放。 这首长诗富于象征意义,展望了未来的世界。 诗体历史悲剧《钦契一家》(1819)根据16世纪意大利发生一件案子,写贵族女儿贝亚特丽绮杀死她淫乱暴虐的父亲钦契的故事,肯定了以暴力反抗专制奴役的必要性。 雪莱写了不少密切结合英国人民斗争的政治抒情诗,如《暴政的行列》(1819)抨击政府对要求取消谷物法的群众进行镇压;《致英国人之歌》(1819)、《1819年的英格兰》(1819)和《致自由主张者的颂歌》(1820),表达了诗人对专制统治的仇恨并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后来这些诗中的名句被编成歌词,在宪章运动的工人行列中广为传诵。 雪莱著名的诗篇《西风颂》(1819)以西风扫落叶象征革命力量扫荡反动统治,诗篇结尾的预言: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表达了他对未来的革命乐观主义。 雪莱还写了大量优美的抒情诗,如《云》、《致云雀》、《致月亮》、《悲歌》等,雪莱最后一部作品是献给反对土耳其统治的希腊人民的抒情诗剧《希腊》(1822)。 另外还有长篇论文《诗之辩护》(1821),论述了诗人的社会作

汉乐府诗集卷一

卷一·郊庙歌辞一 卷一 郊庙歌辞一 《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明其有损益。然自黄帝已后,至於三代,千有馀年,而其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也已。《周颂·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之乐歌也,《清庙》,祀太庙之乐歌也,《我将》,祀明堂之乐歌也,《载芟》《良耜》,藉田社稷之乐歌也。然则祭乐之有歌,其来尚矣。两汉已后,世有制作。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武帝时,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诗十九章,五郊互奏之。又作《安世歌》诗十七章,荐之宗庙。至明帝,乃分乐为四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之乐。郊乐者,《易》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宗庙乐者,《虞书》所谓“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也。二曰雅颂乐,典六宗社稷之乐。社稷乐者,《诗》所谓“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礼记》曰“乐施於金石,越於音声,用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是也。永平三年,东平王苍造光武庙登歌一章,称述功德,而郊祀同用汉歌。魏歌辞不见,疑亦用汉辞也。武帝始命杜夔创定雅乐。时有邓静、尹商,善训雅歌,歌师尹胡能习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领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晋武受命,百度草创。泰始二年,诏郊庙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使傅玄改其乐章而已。永嘉之乱,旧典不存。贺循为太常,始有登歌之乐。明帝太宁末,又诏阮孚增益之。至孝武太元之世,郊祀遂不设乐。宋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阙。乃诏颜延之造天地郊登歌三篇,大抵依仿晋曲,是则宋初又仍晋也。南齐、梁、陈,初皆沿袭,后更创制,以为一代之典。元魏、宇文继有朔漠,宣武已后,雅好胡曲,郊庙之乐,徒有其名。隋文平陈,始获江左旧乐。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调,宾祭用之。唐高祖受禅,未遑改造,乐府尚用前世旧文。武德九年,乃命祖孝孙修定雅乐,而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杂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唐乐,贞观二年奏之。按郊祀明堂,自汉以来,有夕牲、迎神、登歌等曲。宋、齐以后,又加祼地、迎牲、饮福酒。唐则夕牲、祼地不用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之乐。安、史作乱,咸、镐为墟,五代相承,享国不永,制作之事,盖所未暇。朝廷宗庙典章文物,但按故常以为程式云。 汉郊祀歌 【练时日】 练时日,侯有望,爇膋萧,延四方。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灵之至,庆阴阴,相放怫,震澹心。灵已坐,五音饬,虞至旦,

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阅读

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阅读 古代诗歌对比鉴赏阅读 一、考点介绍 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或三首(三首比较只有2007年的浙江卷)主题、风格、题材、体裁、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近五年的比较鉴赏诗歌有13题,占高考诗歌试题总量的1/5。 二、高考真题 (一)【20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二)【20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惜牡丹花 (宋)苏轼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月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三)【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诗歌研究综述

赵翼诗歌研究综述 赵翼字耘崧,号瓯北,清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史学家,文学家生于雍正五年(1727年),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关于赵翼生卒年,《清史稿》《清史列传·文苑传·赵翼传》以及同治年间李元度的《国朝先正事略·赵瓯北先生事略》多有详载,已成定论,在此不作深表。)一生著述等身,诗集主要有《瓯北集》传世,版本众多,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诗集本,全集本,选集本。其中影响比较大,收歌较多的诗集本为52卷乾隆年间刻本和53卷乾隆年间刻本及嘉庆17年刻本,现代比较有影响的199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排印,华夫主编的《赵翼诗编年全集》附录有赵翼年谱、传记以及序跋、唱酬、评论等相关研究资料,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李学颖、曹光甫点校的《欧北集》,上下两册,对赵翼的近五千首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编年校勘,并附有欧北先生年谱、他人为赵翼写的传记和墓志铭、其他诗人或学者为《欧北集》所写的序跋、与赵翼互相唱和的倡酬诗以及他人对赵翼其人或其学所作的评论,为研究赵翼提供了很大便利。全集本系统,全集本目前见到的有四十八册的清湛贻堂刻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二十六册的乾隆五十七年(1792)湛贻堂刻本,以及四十册的乾隆五十五年至嘉庆七年(1790一1820)湛贻堂刻本等。选集本《瓯北诗钞》是赵翼从《欧北集》中辑出而按古今体分编的,版本庞杂;其他还有《赵欧北诗稿》《欧北诗续增集》《赵云裕诗选》,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是1985年胡忆肖选注《赵翼诗选》选诗二百零九首,对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典故既做了详细注解,也对所选诗歌做了赏析。遗憾是谬误众多,江西师范大学刘世南在《赵翼诗选》举谬一文中对诗选中注释不周或错误的地方做了系统性的概述。 赵翼,博学多才,不仅在诗歌创作,诗学理论,书法成就突出,史学研究方面更是造诣精深,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考史名著。鉴于其史学成就蜚声大造,甚至将其诗名淫没,所以后人在研究赵翼时,多专注于其史学方面的挖掘与诠释,而其诗歌领域的研究却颇显寂寥。 但是这不足以忽略赵翼诗歌的研究价值与意义:1,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由于前人研究不足,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可提升的空间。2,赵翼诗歌资源充实,内容丰富,作者少年孤贫,屡试不第,后宦游京师“大魁佹失”再到外调做官从事军务,戎马半生,足迹遍布祖国的西南,东南,甚至台湾,丰富的人生履历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题材,同时作者“每有大事必作诗述之”的传统也是其诗歌数量半”剑南”的主要原因 3,赵翼诗歌成就突出,影响深远,赵翼的诗歌在其生前就有着很高的评价,有着广泛的接受群体。赵翼的名字常与袁枚常相伴出现,随着性灵说的风靡一时,赵翼的诗坛名气也日渐显著,性灵派的功臣与副将地位 也得到了巩固与肯定。袁枚死后,独擅文坛达10年之久。影响了一代文风 研究阶段大致分三个阶段 生前-五四时期赵翼生前交游广泛,与同时代的大家过往甚密,如当朝重臣恩诗汪由敦,同调诗人如袁枚,也有异派诗人如翁方纲,更有知名学者如钱大昕、王鸣盛,以及赵翼的崇拜者程拱宇等.对其诗歌创作都有过极高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为赵翼的诗集、全集以及选集所作的题辞序跋中对赵翼诗歌的风格的评价; 而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忽叩虚而逞臆,忽数典而斗靡,读者游心骇目,碌碌然不可见町畦。(袁枚《瓯北集序》 ) 说明了赵翼诗歌,选材广泛,超越陈规变化多端的创作风格2赵翼将杰出的才学与丰富的阅历相结合,造就了他出守镇安后的杰出诗篇。“生面果然开一代,古人原不占千秋” (袁枚《谢赵耘菘观察见访湖上,兼题其所著〈瓯北集〉》 ) ,)袁枚认为赵翼的诗歌创作别开生面,开一代新风, 这是对赵翼的由衷推崇。张舟为《瓯北诗钞》作跋云:“奇思壮采,惊心动魄,无一意不创,无一语不新,信古来未辟之诗境也。”乾隆五十五年,嘉定钱大昕序《瓯北集》云:“夫惟有绝人之才,有过人之趣,有兼人之学,乃能奄有古人之长,而不袭古人之貌,然后可以卓然自成为一大家。今于耘菘先生见之矣。” [1]嘉庆元年,张怀曾将《瓯北诗钞》选编成《瓯北选集》 ,对赵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指出赵翼诗歌主要是师法苏轼。总之,他们或从风格,或从师承,或从整体上评价赵诗。可以看出时人对赵翼的评价誉多毁少。赵翼死后,中国社会危机加剧,大清帝国即将摊圮,经世致用的思想日益抬头,鼎盛一时的神韵.格调.性灵.等为诗理论日益没落,性灵说随之也受到了批评与指责。如梁启超云:“乾隆全盛时,所谓袁 (枚)、蒋 (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