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例题大汇总精编版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例题大汇总精编版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例题大汇总精编版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例题大汇总精编版

第一讲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一)

我们曾经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圆和扇形等图形,一般称为基本图形或规则图形.我们的面积及周长都有相应的公式直接计算.如下表:

实际问题中,有些图形不是以基本图形的形状出现,而是由一些基本图形组合、拼凑成的,它们的面积及周长无法应用公式直接计算.一般我们称这样的图形为不规则图形。

那么,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及周长怎样去计算呢?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图形通过实施割补、剪拼等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基本图形的和、差关系,问题就能解决了。

例1 如右图,甲、乙两图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边长分别是10厘米和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甲、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减去三个“空白”三角形(△ABG、△BDE、△EFG)的面积之和。

又因为S甲+S乙=12×12+10×10=244,

所以阴影部分面积=244-(50+132+12)=50(平方厘米)。

例2 如右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厘米,△ABE、△ADF与四边形AECF的面积彼此相等,求三角形AEF的面积.

解:因为△ABE、△ADF与四边形AECF的面积彼此相等,所以四边形AECF的面积与△ABE、△ADF的面积都等于正方形ABCD

在△ABE中,因为AB=6.所以BE=4,同理DF=4,因此CE=CF=2,

∴△ECF的面积为2×2÷2=2。

所以S△AEF=S四边形AECF-S△ECF=12-2=10(平方厘米)。

例3 两块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板,直角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如右图那样重合.求重合部分(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AB=10

∵EF=BF=AB-AF=10-6=4,

∴阴影部分面积=S△ABG-S△BEF=25-8=17(平方厘米)。

例4 如右图,A为△CDE的DE边上中点,BC=CD,若△ABC(阴影部分)面积为5平方厘米.求△ABD及△ACE的面积.

解:取BD中点F,连结AF.因为△ADF、△ABF和△ABC等底、等高,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都等于5平方厘米.

所以△ACD的面积等于15平方厘米,△ABD的面积等于10平方厘米。

又由于△ACE与△ACD等底、等高,所以△ACE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

例5 如下页右上图,在正方形ABCD中,三角形ABE的面积是8平方厘

解:过E作BC的垂线交AD于F。

在矩形ABEF中AE是对角线,所以S△ABE=S△AEF=8.在矩形CDFE中DE是对角线,所以S△ECD=S△EDF。

例6 如右图,已知:S△ABC=1,

解:连结DF。

∵AE=ED,

∴S△AEF=S△DEF;S△ABE=S△BED,

例7 如下页右上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4厘米,CG=3厘米,矩形DEFG的长DG为5厘米,求它的宽DE等于多少厘米?

解:连结AG,自A作AH垂直于DG于H,在△ADG中,AD=4,DC=4(AD上的高).

∴S△AGD=4×4÷2=8,又DG=5,

∴S△AGD=AH×DG÷2,

∴AH=8×2÷5=3.2(厘米),

∴DE=3.2(厘米)。

例8 如右图,梯形ABCD的面积是45平方米,高6米,△AED的面积是5平方米,BC=10米,求阴影部分面积.

解:∵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即45=(AD+BC)×6÷2,

45=(AD+10)×6÷2,

∴AD=45×2÷6-10=5米。

∴△ADE的高是2米。

△EBC的高等于梯形的高减去△ADE的高,即6-2=4米,

例9 如右图,四边形ABCD和DEFG都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证明:连结CE,ABCD的面积等于△CDE面积的2倍,而DEFG的面积也是△CDE 面积的2倍。

∴ABCD的面积与DEFG的面积相等。

习题一

一、填空题(求下列各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二、解答题:

1.如右图,ABCD为长方形,AB=10厘米,BC=6厘米,E、F分别为AB、AD中点,且FG=2GE.求阴影部分面积。

2.如右图,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DEFG的边长分别为12厘米和6厘米.求四边形CMGN(阴影部分)的面积.

3.如右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厘米,△CEF的面积比△ADF的面积大5平方厘米.求CE的长。

4.如右图,已知CF=2DF,DE=EA,三角形BCF的面积为2,四边形BEDF的面积为4.求三角形ABE的面积.

5.如右图,直角梯形ABCD的上底BC=10厘米,下底AD=14厘米,高CD=5厘米.又三角形ABF、三角形BCE和四边形BEDF的面积相等。求三角形DEF的面积.

6.如右图,四个一样大的长方形和一个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其中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64平方米和9平方米.求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7.如右图,有一三角形纸片沿虚线折叠得到右下图,它的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之比为2:3,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平方厘米.求原三角形面积.

8.如右图,ABCD的边长BC=10,直角三角形BCE的直角边EC长8,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比△EFG的面积大10.求CF的长.

习题一解答一、填空题:

二、解答题:

3.CE=7厘米.

可求出BE=12.所以CE=BE-5=7厘米.

4.3.提示:加辅助线BD

∴CE=4,DE=CD-CE=5-4=1。

同理AF=8,DF=AD-AF=14-8=6,

6.如右图,大正方形边长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和.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差.而大、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8米和3米,所以长方形的宽为(8-3)÷2=2.5(米),长方形的长为8-2.5=5.5(米).

7.15平方厘米.解:如右图,设折叠后重合部分的面积为x平方厘米,

x=5.所以原三角形的面积为2×5+5=15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面积是:10x-40+S△GEF

由题意:S△GEF+10=阴影部分面积,∴10x-40=10,x=5(厘米).

第五讲同余的概念和性质

你会解答下面的问题吗?

问题1:今天是星期日,再过15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问“六·一”儿童节是星期几?

这个问题并不难答.因为,一个星期有7天,而15÷7=2…1,即15=7×2+1,所以“六·一”儿童节是星期一。

问题2:1993年的元旦是星期五,1994年的元旦是星期几?

这个问题也难不倒我们.因为,1993年有365天,而365=7×52+1,所以1994年的元旦应该是星期六。

问题1、2的实质是求用7去除某一总的天数后所得的余数.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要注意两个整数用某一固定的自然数去除,所得的余数问题.这样就产生了“同余”的概念.如问题1、2中的15与365除以7后,余数都是1,那么我们就说15与365对于模7同余。

同余定义:若两个整数a、b被自然数m除有相同的余数,那么称a、b对于模m同余,用式子表示为:

a≡b(modm). (*)

上式可读作:

a同余于b,模m。

同余式(*)意味着(我们假设a≥b):

a-b=mk,k是整数,即m|(a-b).

例如:①15≡365(mod7),因为365-15=350=7×50。

②56≡20(mod9),因为56-20=36=9×4。

③90≡0(mod10),因为90-0=90=10×9。

由例③我们得到启发,a可被m整除,可用同余式表示为:a≡0(modm)。

例如,表示a是一个偶数,可以写

a≡0(mod 2)

表示b是一个奇数,可以写

b≡1(mod 2)

补充定义:若m(a-b),就说a、b对模m不同余,用式子表示是:

a b(modm)

我们书写同余式的方式,使我们想起等式,而事实上,同余式与等式在其性质上相似.同余式有如下一些性质(其中a、b、c、d是整数,而m是自然数)。

性质1:a≡a(mod m),(反身性)

这个性质很显然.因为a-a=0=m·0。

性质2:若a≡b(mod m),那么b≡a(mod m),(对称性)。

性质3:若a≡b(mod m),b≡c(mod m),那么a≡c(mod m),(传递性)。

性质4:若a≡b(mod m),c≡d(mod m),那么a±c≡b±d(mod m),(可加减性)。

性质5:若a≡b(mod m),c≡d(mod m),那么ac≡bd(mod m)(可乘性)。

性质6:若a≡b(mod m),那么a n≡b n(mod m),(其中n为自然数)。

性质7:若ac≡bc(mod m),(c,m)=1,那么a≡b(mod m),(记号(c,m)表示c与m的最大公约数)。

注意同余式性质7的条件(c,m)=1,否则像普通等式一样,两边约去,就是错的。

例如6≡10(mod 4),而35(mod 4),因为(2,4)≠1。

请你自己举些例子验证上面的性质。

同余是研究自然数的性质的基本概念,是可除性的符号语言。

例1 判定288和214对于模37是否同余,74与20呢?

解:∵288-214=74=37×2。

∴288≡214(mod37)。

∵74-20=54,而3754,

∴7420(mod37)。

例2 求乘积418×814×1616除以13所得的余数。

分析若先求乘积,再求余数,计算量太大.利用同余的性质可以使“大数化小”,减少计算量。

解:∵418≡2(mod13),

814≡8(mod13),1616≡4(mod13),

∴根据同余的性质5可得:

418×814×1616≡2×8×4≡64≡12(mod13)。

答:乘积418×814×1616除以13余数是12。

例3 求14389除以7的余数。

分析同余的性质能使“大数化小”,凡求大数的余数问题首先考虑用同余的性质化大为小.这道题先把底数在同余意义下变小,然后从低次幂入手,重复平方,找找有什么规律。

解法1:∵143≡3(mod7)

∴14389≡389(mod 7)

∵89=64+16+8+1

而32≡2(mod 7),

34≡4(mod7),

38≡16≡2(mod 7),

316≡4(mod 7),

332≡16≡2(mod 7),

364≡4(mod 7)。

∵389≡364·316·38·3≡4×4×2×3≡5(mod 7),

∴14389≡5(mod 7)。

答:14389除以7的余数是5。

解法2:证得14389≡389(mod 7)后,

36≡32×34≡2×4≡1(mod 7),

∴384≡(36)14≡1(mod 7)。

∴389≡384·34·3≡1×4×3≡5(mod 7)。

∴14389≡5(mod 7)。

例4 四盏灯如图所示组成舞台彩灯,且每30秒钟灯的颜色改变一次,第一次上下两灯互换颜色,第二次左右两灯互换颜色,第三次又上下两灯互换颜色,…,这样一直进行下去.请问开灯1小时四盏灯的颜色如何排列?

分析与解答经观察试验我们可以发现,每经过4次互换,四盏灯的颜色排列重复一次,而1小时=60分钟=120×30秒,所以这道题实质是求120除以4的余数,因为120≡0(mod 4),所以开灯1小时四盏灯的颜色排列刚好同一开始一样。

十位,…上的数码,再设M=a0+a1+…+an,求证:N≡M(mod 9)。

分析首先把整数N改写成关于10的幂的形式,然后利用10≡1(mod 9)。

又∵ 1≡1(mod 9),

10≡1(mod 9),

102≡1(mod 9),

10n≡1(mod 9),

上面这些同余式两边分别同乘以a0、a1、a2、…、a n,再相加得:

a0+a1×10+a2×102+…+a n×10n

≡a0+a1+a2+…+a n(mod 9),

即 N≡M(mod 9).

这道例题证明了十进制数的一个特有的性质:

任何一个整数模9同余于它的各数位上数字之和。

以后我们求一个整数被9除的余数,只要先计算这个整数各数位上数字之和,再求这个和被9除的余数即可。

例如,求1827496被9除的余数,只要先求(1+8+2+7+4+9+6),再求和被9除的余数。

再观察一下上面求和式.我们可以发现,和不一定要求出.因为和式中1+8,2+7,9被9除都余0,求余数时可不予考虑.这样只需求4+6被9除的余数.因此,1827496被9除余数是1。

有人时常利用十进制数的这个特性检验几个数相加、相减、相乘的结果对不对,这种检查方法叫:弃九法。

弃九法最经常地是用于乘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用弃九法检验乘式5483×9117≡49888511是否正确?

因为 5483≡5+4+8+3≡11≡2(mod 9),

9117≡9+1+1+7≡0(mod 9),

所以 5483×9117≡2×0≡0(mod 9)。

但是 49888511≡4+9+8+8+8+5+1+1

≡8(mod9),

所以 5483×9117≠49888511,即乘积不正确。

要注意的是弃九法只能知道原题错误或有可能正确,但不能保证一定正确。

例如,9875≡9+8+7+5≡2(mod 9),

4873≡4+8+7+3≡4(mod 9),

32475689≡3+2+4+7+5+6+8+9

≡8(mod 9),

这时,9875×4873≡2×4≡32475689(mod 9)。

但观察个位数字立刻可以判定9875×4873≠32475689.因为末位数字5和3相乘不可能等于9。

弃九法也可以用来检验除法和乘方的结果。

例6 用弃九法检验下面的计算是否正确:

23372458÷7312=3544。

解:把除式转化为:

3544×7312=23372458。

∵ 3544≡3+5+4+4≡7(mod 9),

7312≡7+3+1+2≡4(mod 9),

∴ 3544×7312≡7×4≡1(mod 9),

但 23372458≡2+3+3+8≡7(mod 9)。

而 17(mod 9)

∴ 3544×7312≠23372458,

即 23372458÷7312≠3544。

例7 求自然数2100+3101+4102的个位数字。

分析求自然数的个位数字即是求这个自然数除以10的余数问题。

解:∵2100≡24×25≡625≡6(mod 10),

3101≡34×25·31≡125·31≡3(mod 10),

4102≡(22)100·42≡6·6≡6(mod 10),

∴ 2100+3101+4102≡6+3+6≡5(mod 10),

即自然数2100+3101+4102的个位数字是5.

习题五

1.验证对于任意整数a、b,式子a≡b(mod1)成立,并说出它的含义。

2.已知自然数a、b、c,其中c≥3,a除以c余1,b除以c余2,则ab除以c余多少?

3.1993年的六月一日是星期二,这一年的十月一日是星期几?

4.求33335555+55553333被7除的余数。

5.所有自然数如下图排列.问300位于哪个字母下面?

6.数,被13除余多少?(提示:先试除,可知13|111111,而1993≡1(mod 6))。

7.用弃九法检验下面运算是否正确:

①845×372=315340;

②12345×67891=838114385;

③1144192613÷28997=39459。

8.求1993100的个位数字.

习题五解答

1.例:∵1|a-b,2≡3(mod 1),7≡15(mod 1),式子a≡b(mod 1)的含义是:任意整数a、b对模1同余.整数是模1的同余类。

2.解:∵a≡1(mod c),b≡2(mod c),

∴ab=2(mod c)

即ab除以c余2。

3.1993年的十月一日是星期五。

4.解:∵ 3333≡1(mod 7),

∴ 33335555≡1(mod 7)。

又∵ 5555≡4(mod 7),

∴ 55553333=43333(mod 7)。

而 43≡1(mod 7),

∵ 43333≡(43)1111≡1(mod 7),

∴ 33335555+55553333≡1+1≡2(mod 7),

即 33335555+55553333被7除余2。

5.解:∵ 300≡6(mod 7)。

∴ 300与6在同一列,在D下面。

6.答:余1。

7.①不正确;

②不正确;

③不正确。

8.1.

第四讲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本讲重点解决与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关的另一类问题——有关两个自然数.它们

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

定理1 两个自然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商互质.即如果(a,b)=d,那么(a÷d,b÷d)=1。

证明:设a÷d=a1,b÷d=b1,那么a=a1d,b=b1d。

假设(a1,b1)≠1,可设(a1,b1)=m(m>1),于是有a1=a2m,b1=b2m.(a2,b2是整数)

所以a=a1d=a2md,b=b1d=b2md。

那么md是a、b的公约数。

又∵m>1,∵md>d。

这就与d是a、b的最大公约数相矛盾.因此,(a1,b1)≠1的假设是不正确的.所以只能是(a1,b1)=1,也就是(a÷d,b÷d)=1。

定理2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证明略)

定理3 两个数的公约数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证明略)

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例1 甲数是36,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288,求乙数.

解法1:由甲数×乙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得

36×乙数=4×288,

乙数=4×288÷36,

解出乙数=32。

答:乙数是32。

解法2:因为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为4,则甲数=4×9,设乙数=4×b1,且(b1,9)=1。

因为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88,

则 288=4×9×b1,

b1=288÷36,

解出 b1=8。

所以,乙数=4×8=32。

答:乙数是32。

例2 已知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21,最小公倍数是126,求这两个数的和是多少?

解:要求这两个数的和,我们可先求出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设这两个数为a、b,a<b。

因为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21,故设a=21a1,b=21b1,且(a1,b1)=1。

因为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6,

所以 126=21×a1×b1,

于是 a1×b1=6,

因此,这两个数的和为21+126=147,或42+63=105。

答:这两个数的和为147或105。

例3 已知两个自然数的和是50,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5,求这两个自然数。

解:设这两个自然数分别为a与b,a<b.因为这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约数是5,故设a=5a1,b=5b1,且(a1,b1)=1,a1<b1。

因为 a+b=50,所以有5a1+5b1=50,

a1+b1=10。

满足(a1,b1)=1,a1<b1的解有:

答:这两个数为5与45或15与35。

例4 已知两个自然数的积为240,最小公倍数为60,求这两个数。

解:设这两个数为a与b,a<b,且设(a,b)=d,a=da1,b=db1,其中(a1,b1)=1。

因为两个自然数的积=两数的最大公约数×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所以 240=d×60,

解出 d=4,

所以 a=4a1,b=4b1.

因为a与b的最小公倍数为60,

所以 4×a1×b1=60,

于是有 a1×b1=15。

答:这两个数为4与60或12与20。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长b宽 周长=(长+宽)×2?C=2(a+b) 长=周长÷2-宽a=C÷2-b 宽=周长÷2-长b=C÷2-a 面积=长×宽?S=ab 长=面积÷宽a=S÷b 宽=面积÷长b=S÷a 2、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边长=周长÷4a=C÷4 面积=边长×边长S=a2 3、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棱长总和=(长+宽+高)×4 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高a=L÷4-b-h 宽=棱长总和÷4-长-高b=L÷4-a-h 高=棱长总和÷4-长-宽h=L÷4-a-b (2)表面积= 长×宽×2+长×高×2+宽×高 ×2S=2ab+2ah+2bh (3)体积=长×宽×高?V=abh 长=体积÷宽÷高a=V÷b÷h 宽=体积÷长÷高b=V÷a÷h 高=体积÷长÷宽h=V÷a÷b 体积=底面积×高V=Sh 底面积=体积÷高S=V÷h 高=体积÷底面积h=V÷S 4、正方体:V:体积a:棱长 棱长总和=12a 棱长=棱长总和÷12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2×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体积=底面积×高V=Sh 5、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底=面积÷高a=S÷h 高=面积÷底h=S÷a 6、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h=S×2÷a 三角形底=面积×2÷高a=S×2÷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a=S×2÷h-b 下底=面积×2÷高-上底b=S×2÷h-a 高=面积×2÷(上底+下底)h=S×2÷(a+b) 8、圆形:S面积C周长圆周率π d=直径r=半径

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总复习试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小学数学总复习——平面图形 一、线和角 1、线 ?直线: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 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角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2)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 (1)特征: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c=2(a+b) s=ab 2、正方形 (1)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2)计算公式:c=4a s=a2 3、三角形 (1)特征: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2)计算公式:s=ah/2 (3)分类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为45度,它有一条对称轴。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练习题、

乘法分配律特别要注意“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中的分别两个字。 类型一:(注意:一定要括号外的数分别乘括号里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加) (40+8)×25 125×(8+80)36×(100+50) 24×(2+10)86×(1000-2)15×(40-8) 类型二:(注意:两个积中相同的因数只能写一次) 36×34+36×66 75×23+25×23 63×43+57×63 93×6+93×4 325×113-325×13 28×18-8×28 类型三:(提示: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 78×102 69×102 56×101 52×102 125×81 25×41 类型四:(提示: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 31×99 42×98 29×99 85×98 125×79 25×39 类型五:(提示:把83看作83×1,再用乘法分配律) 83+83×99 56+56×99 99×99+99 75×101-75 125×81-125 91×31-91

0.25×16.2×4 ( 1.25-0.125)×8 3.6×102 3.72×3.5+6.28×3.5 15.6×13.1-15.6-15.6×2.1 4.8×7.8+78×0.52 4.8×100.1 56.5×9.9+56.5 7.09×10.8-0.8×7.09 3.5×103 0.8×(0.125+125+1.25) 2.5×0.125×40×80 3.69×9.9 8.6×9+8.6

一、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运用。 A组 4.56×0.4×2.5 12.5×2.7×0.8 12.5×32×0.25 B组 2.5×32 12.5×56 25×0.36 二、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A组 0.25×10.4 10.1×2.7 99×0.35 B组 3.7×1.8-2.7×1.8 1.08×9+1.08 101×37-37 三、比较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在简便运算时的区别。 8×(125+7) 8×(125×7) 试一试:能用不同的方法简算“12.5×88”吗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典型例题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典型例题 例1 举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图形. 分析如:我们的门窗一般是长方形;学校的黑板一般是长方形;教学用的三角板是三角形;民用的梯子约为梯形;各种管道的口约为圆形等. 解略. 例2 想一想,两个大小一样的正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四、五个能拼成什么图形? 分析如图 解略. 想一想五个正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例3 请计算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如图,按虚线画的部分可以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恰好是以a为底,以为高的三角形的面积. 解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说明:当一个图形比较复杂时,我们应注意观察,找出好的解决办法.另外该题的解法不惟一,请读者自行探索. 例4 请你分别举出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类似于下面几何图形的两个实例. 三角形:四边形: 六边形:扇形: 分析根据多边形的概念,可以知道我们用的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书桌的面是四边形,六角螺母的面是六边形.根据扇形的概念我们用的量角器的面是扇形. 解三角形:三角板、瓦房的人字架. 四边形:教室中的黑板面、学生用的书桌面. 六边形:六角螺母的两个底面,人行路上六边形地砖的面. 扇形:学生用的量角器,展开的扇子面. 说明我们在说三角板是三角形,人字架是三角形,量角器是扇形时,是把它们都看成了面,没有考虑其厚度. 例5 如图,某山区有一块比较平整的土地,形状很不规则,试分析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分析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都是计算规则图形面积的,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图形不规则,因此,可以把所给图形近似地看做是一个多边形,然后再分割为若干个三角形等我们能计算面积的图形.由于分割方法不同,解答过程会有所不同. 解把所给图形近似地看做是如图所示的多边形,并按图中虚线将其分为五部分,然后测量有关线段的长(未在图中—一画出)利用面积公式分别计算每一部分的面积,最后求各部分面积的和.

小学数学所有图形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C周长∏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完整版)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精选十道,道道经典。

专题训练: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 1、直线y=-2x+2与x 轴、y 轴交于A 、B 两点,C 在y 轴的负半轴上,且OC=OB (1) 求AC 的解析式; (2) 在OA 的延长线上任取一点P,作PQ ⊥BP,交直线AC 于Q,试探究BP 与PQ 的数量关系,并 证明你的结论。 (3) 在(2)的前提下,作PM ⊥AC 于M,BP 交AC 于N,下面两个结论:①(MQ+AC)/PM 的值不 变;②(MQ-AC)/PM 的值不变,期中只有一个正确结论,请选择并加以证明。 2.(本题满分12分)如图①所示,直线L :5y mx m =+与x 轴负半轴、y 轴正半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 (1)当OA=OB 时,试确定直线L 的解析式; x y o B A C P Q x y o B A C P Q M 第2题图①

(2)在(1)的条件下,如图②所示,设Q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作直线OQ ,过A 、B 两点分别作AM ⊥OQ 于M ,BN ⊥OQ 于N ,若AM=4,BN=3,求MN 的长。 (3)当m 取不同的值时,点B 在y 轴正半轴上运动,分别以OB 、AB 为边,点B 为直角顶点在第一、二象限内作等腰直角△OBF 和等腰直角△ABE ,连EF 交y 轴于P 点,如图③。 问:当点B 在 y 轴正半轴上运动时,试猜想PB 的长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其值,若不是,说明理由。 3、如图,直线1l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直线2l 与直线1l 关于x 轴对称,已知直线1l 的解析式为3y x =+, (1)求直线2l 的解析式;(3分) 第2题图② 第2题图③ C B A l 2 l 1 x y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归纳总结 小学是我们整个学业生涯的基础,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小编为同学们特别提供了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圆形(S:面积C:周长л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13、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 14、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 15、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小学数学计算题

计算题练习1 1、直接写出得数。 14÷35= 21+53= 83+81= -= 65-43= 36÷51 = 6-+= 2÷31+2×31= 72+(43+75)= (98-2 1 )×18=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①25-25× 52-51×25 ②99×94+9 5 ×99 ③808×99+808 ④ 61×32÷(54-158) ⑤[31-(43-53)]÷107 ⑥91÷[(51+32)×3 1 ] ⑦÷ ⑧[20-( 125+83)×24]÷100 1 3、解方程。 (1)X - 101X=81 (2)X ÷98=43÷67 (3)÷X =24÷12 (4)32X +4 3 =1 4、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65正好等于100的41 ,这个数是多少 (2)65的倒数加上37除2 7 的商,和是多少 计算题练习三 1、直接写出得数。

1- 87= 20×54= 28÷= 18×32= 1÷51÷41= 4 1 ×4÷5 4= 51÷2÷5 1 = ++= --= +99×= 2、用简便方法计算。 (1)94×43+95×43 (2)77×77751 (3)87-(87-172 ) (4)75×8+75× 3-75 3、脱式计算。 (1)54×72+71÷43 (2)(87-163)×(6 5+32) (3)32+(74+21)×25 7 (4)÷(1-)× 4、解方程。 (1)X ÷21=117 (2)÷X=3÷ (3)21X -31X=5 (4)43X +21 =1 5、列式计算和脱式计算。 (1)53的倒数乘167与85 的商,积是多少 (3)25×[(-)÷] (2)甲数是乙数的51,两数之和是120,求乙数。 (4)[1-(31-6 1 )]× 3 2 计算题练习四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知识点及经典例题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知识点 一、寻找规律: (1) 2 n n - ◆ 数线段条数:线段上有n 个点(包括线段两个端点)时,共有(1) 2 n n -条线段 ◆ 数角的个数:以0为端点引n 条射线,当∠AOD<180°时, 则(如图)?小于平角的角个数为(1) 2 n n -. ◆ 数直线条数:过任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n 点一共可画(1) 2 n n -条直线. ◆ 数交点个数:n 条直线最多有(1) 2 n n -个交点. ◆ 握手问题:数n 个人两两握手能握(1) 2 n n -次. 二、基本概念 1.线段、射线、直线 (1)线段:绷紧的琴弦、人行道横线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 线段的特点:是直的,它有两个端点. (2)射线:将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就形成了射线. 射线的特点:是直的,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 (3)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 直线的特点:是直的,没有端点,向两方无限延伸. 2.线段的中点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利用线段的中点定义,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1)因为AM=BM=12 AB ,所以M 是线段AB 的中点. (2)因为M 是线段AB 的中点,所以AM=BM=12 AB 或AB=2AM=2BM . 3.角 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4.角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5.两点之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6.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其中“有”表示“存在性”,“只有”表示“惟一性”. 7.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三、线段、角的表示方法 线段的记法: 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角的表示:①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表示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AOB ; ②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O ; ③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a; ④用一个阿拉伯数学表示:∠1。 四、线段、角的比较 度量法 叠合法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作法: O A 顶点 边 边 B a 1 O A 射线OA A B a 直线AB 直线a

小学数学——简单几何图形

简单几何图形 本专题共设计了七个课时(变动范围为两个课时),内容包括:直线、射线、线段和角;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和垂线、平行线;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圆。主要针对三年级级以上学生开设,也可适当选择一二课时的内容向一二年级的学生解说,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因对一二课时的内容了解较多,可视情况适当删减其中的内容,而对于简单几何图形,这几个课时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探索能力及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希望大家可以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另外,中间贯穿了“转化”的重要数学思想,涉及一些课外的知识,希望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第一课时 一、直线、射线和线段和角: 1、直线、射线和线段概念及异同点(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射线:直线上的一点,可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三线表示: A a B 线段有两种表示方法: 线段:(1)用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线段Array AB或线段BA;(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线段a; 注:线段AB 和线段BA表示同一条线段。 射线:一条射线可用它的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射线OP 注:(1)表示端点的字母必须写在另一个字母的前面; (2)同一条射线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射线OP或射线OC 直线:直线有两种表示方法: (1)用直线上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直线MN或直线NM;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直线b; 注:直线MN或直线NM表示同一条直线。 初显身手: 2、找出图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用所标的字母表示。 A B C

。。。 解: 线段: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射线:射线AB(或射线AC),射线CB(射线CA),射线BA,射线BC 直线:直线AB(或直线AC,或直线BC) 小试牛刀: B 1.如图,从A地到B地有3条路,走哪条路相对近一些? 3 答:走第3条路相对近些。 2、从A地到B地能否修一条最短的路?如果能,你认为 2 应该怎么修,说说你的理由。 A 1 答:连接图中A,B两地的线段为最短的路。 3、由上述两小题的思考,你认为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什么样是最短的? 答: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2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2、认识角 (1)引:游戏:十秒钟内过一点可以画几条射线?试画,讨论 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这一点称为公共端点。 观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比一比 (2)概念: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 (3)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找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生用准备的两个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按住一个纸条不动,转动另一个纸条,可以出现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角 问题: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跟长度无关) (4)比较角的大小(三角板演示):先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重合,再看另一边,哪个角的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这两个角相等。 (5)角的分类及基本含义:直角、钝角、锐角、平角、周角 2、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画法

小学数学计算题集锦

一、列竖式计算 0.35×8.4= 2.05×0.23= 4.6×9.88= 9.05×0.38= 27.6×0.45 17.04×0.26 8.35× 3.5 5.08×0.25 4.3×28 0.08×125 24×0.5 25×0.125 4.87×100 28×1.5 3.105×18 63.08×25 3.8×5 11.4×19 0.396÷1.2= 0.756÷0.36= 16.9÷0.13 1.55÷3.9 18÷24=43.68÷26= 25.3÷0.88= 0.1575÷3.15=0.612÷1.8=24÷96=8.64÷8 = 二、脱式计算 28-(3.4+1.25×2.4) (31.8+3.2×4)÷5 31.5×4÷(6+3) 0.64×25×7.8+2.2 194-64.8÷1.8×0.9 36.72÷4.25×9.9 (4121+2389)÷7 671×15-974 3.416÷(0.016×35)19.4×6.1×2.3 5.67×0.2-0.62 18.1×0.92+3.93 0.4×0.7×0.25 4.07×0.86+12.5 25×125×40×8 147×8+8×53 0.9+1.08+0.92+0.1 125×(33-1) 37.4-(8.6+7.24-6.6) 5.4÷1.8+240×1.5 61-(1.25+2.5×0.7) 2.73 +0.89 +1.27 4.37 +0.28 +1.63 + 5.72 13.4-(3.4+5.2) 7.3 ÷4 +2.7 × 0.25 3.75 × 0.5 -2.75 ÷ 2 5.26 × 0.125 +2.74 ÷ 8 9.5 ÷(1.9 × 8) 12.8 ÷(0.4 × 1.6)(7.7 +1.54)÷ 0.7 (11.7 +9.9)÷ 0.9 47.8-7.45+2.55 13.7×0.25-3.7÷4 (7.7+1.4)÷0.7 18 ÷(2+9)172.1×4.3+5.7×2.1 23÷(50-12.5) ÷2.5 25.6÷110×47+639 3.5×2.7-52.2/18 42×(25+4)×4 6.8×0.75÷0.5 403÷13×27 3.75÷0.125–2.754 1.5×4.2-0.75÷0.25 40.5 ÷0.81 ×0.18 4.8 ×(15 ÷2.4) 0.25×80-0.45÷0.9 4.85 + 0.35 ÷ 1.4 0.87×3.16+4.64 81.2-11÷7-×3= 2.8×0.5+1.58 3.6×9.85-5.46 8.05×3.4+7.6 2.7×5.4×3.9 6.58×4.5×0.9 64-2.64×0.5 (2.275 +0. 625)×0.28 3.94+34.3×0.2 1.2×(9.6÷2.4)÷4.8 8.9×1.1×4.7 三、简便计算 2.5×7.1×4 16.12×99+16.12 5.2×0.9+0.9 7.28×99+7.28 4.3×50×0.2 26×1 5.7+15.7×24 4.8-4.8×0.5 (1.25-0.125)×8 4.8×100.1 5 6.5×99+56.5 7.09×10.8-0.8×7.09 8.7 ×17.4 - 8.7 ×7.4 12.5×0.4×2.5×8 9.5×101 6.81+6.81×99 0.25×185×40 4.4×0.8-3.4×0.8 2.37×6.3+2.37×3.7 2.5×1.25×0.32 3.8×10.1 7.69×101 3.8×10.1 0. 25×39+0.25 0.125×72 46×0.33+54×0.33 6.81+6.81×99 0.25×185×40 9.5×99 12.5×8.8 15.75+3.59-0.59+14.25 66.86-8.66-1.34 0.25×16.2×4 (1.25-0.125)×8 3.6×102 3.72×3.5+6.28×3.5 36.8-3.9-6.1 15.6×13.1-15.6×2.1-15.6 4.8×7.8+78×0.52 32+4.9-0.9 4.8×100.1 56.5×9.9+56.5 7.09×10.8-0.8×7.09 320÷1.25÷8 18.76×9.9+18.76 3.52÷2.5÷0.4 3.9-4.1+6.1-5.9 4.2×99+4.2 1.25×2.5×32 3.65×10.1 15.2÷0.25÷4 0.89×100.1 146.5-(23+46.5) 3.83× 4.56+3.83× 5.44 4.36×12.5×8 9.7×99+9.7

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解析

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将两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重叠在一起,DOB ∠与DOA ∠的比是2:11,则BOC ∠的度数为( ) A .45? B .60? C .70? D .40?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设∠DOB=2x ,则∠DOA=11x ,可推导得到∠AOB=9x=90°,从而得到角度大小 【详解】 ∵∠DOB 与∠DOA 的比是2:11 ∴设∠DOB=2x ,则∠DOA=11x ∴∠AOB=9x ∵∠AOB=90° ∴x=10° ∴∠BOD=20° ∴∠COB=70°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角度的推导,解题关键是引入方程思想,将角度推导转化为计算的过程,以便简化推导 2.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射线OM 平分∠AOC ,若∠AOC =76°,则∠BOM 等于( ) A .38° B .104° C .142° D .144° 【答案】C 【解析】 ∵∠AOC =76°,射线OM 平分∠AOC ,

∴∠AOM=12∠AOC=12 ×76°=38°, ∴∠BOM=180°?∠AOM=180°?38°=142°,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3.∠1与∠2互余,∠1与∠3互补,若∠3=125°,则∠2=( ) A .35° B .45° C .55° D .65°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1+∠3=180°,∠3=125°,则∠1=55°,∵∠1+∠2=90°,则∠2=35°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余角、补角的计算. 4.下面四个图形中,是三棱柱的平面展开图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三棱柱的展开图的特点作答. 【详解】 A 、是三棱锥的展开图,故不是; B 、两底在同一侧,也不符合题意; C 、是三棱柱的平面展开图; D 、是四棱锥的展开图,故不是.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棱柱的展开图,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常见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特征. 5.在等腰ABC ?中,AB AC =,D 、E 分别是BC ,AC 的中点,点P 是线段AD 上的一个动点,当PCE ?的周长最小时,P 点的位置在ABC ?的( )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大全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大全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 3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大全 =2n R+2n r =2n( R+r) =n( Ff —r2) 立体图形 图形名 称 图形总棱长(L)公式表面积(S)公式 正方体总棱长=棱长X 12 L=12a S=—个面的面积X 6 S= a X a ^6 =6a 体(容)积(V 公式 体积=棱长X 棱 长X棱长 3 V= a X a X a=a 长方体 h a v6总棱长=长乂4+宽 X 4+高X 4=4(长 + 宽+高) L=4 (a+b+h) 表面积=(长X宽+长X 高+宽X高)X 2 S=2(ab+ah+bh) 体积=长X宽 X高 V=abh 圆柱体 圆筒圆锥体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S 侧=ch=d n h=2 n rh 表 面积=底面积X 2+侧面积 S表=S底X 2+ S侧 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1)有两个底面的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2 S 表=S 底X 2+ S 侧=n r X 2+ n dh 2 =n r X 2+2 n rh =2 n r (r+h ) (2)只有1个底面的圆柱的表面积公 式: 2 S 表=S 底+ S 侧=n r + n dh =n r +2n rh= n r (叶2h) (3)两个底面都没有的圆柱的表 面积公式:S表=S侧=ch = n dh =2n rh 大圆柱直径为D,半径为R,周长为C; 小圆 柱直径为d,半径为r,周长为c;高都为h S表=S大圆柱侧+ S小圆柱侧+ (S大圆柱底一S小圆柱底) X 2 =C大圆柱h+c小圆柱h+ (n於一n r 2)X 2 =D n h+d n h+ (n R^—n r2)X 2 =n h ( D+d) +2n( R2—r2) =2 n h (R+r) +2 n( R —r2) 体积=底面积X高十3 体积=底面积 乂高=侧面积 -2 X半径 V= S 底X h =n r2 h V= V大圆柱一V小圆 柱 =S大圆柱底X h —S小圆柱底X h =n 氏h —n r2 X h =n h ( R2—r2) 2 / 3

小学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

1、 136+471= 2、 286×25= 3、 995-775= 4、 875÷25= 5、 345+427= 6、 463×30= 7、 985-807= 8、 852÷47= 9、 622+190= 10、856×49= 11、903-786= 12、457÷38= 13、437+270= 14、524×36= 15、525-412= 16、862÷72= 17、81+519= 18、275×55= 19、736-675= 20、546÷94= 21、683+181= 22、702×36= 23、833-732= 24、875÷47= 25、461+433= 26、183×33= 27、961-600= 28、375÷49= 29、166+262= 30、300×29=

1、 718-608= 2、 781÷48= 3、 419+489= 4、 645×91= 5、 188-14= 6、 798÷32= 7、 275+421= 8、 164×55= 9、 811-796= 10、452÷43= 11、391+589= 12、106×54= 13、230-177= 14、328÷74= 15、252+69= 16、737×64= 17、395-46= 18、741÷32= 19、696+266= 20、604×38= 21、487-35= 22、289÷32= 23、397+455= 24、464×14= 25、856-213= 26、135÷89= 27、256+728= 28、571×13= 29、999-921= 30、197÷27=

1、 168+750= 2、 660×93= 3、 220-36= 4、 328÷38= 5、 332+384= 6、 205×63= 7、 726-501= 8、 567÷91= 9、 361+331= 10、902×93= 11、694-149= 12、567÷43= 13、515+483= 14、423×95= 15、651-615= 16、453÷68= 17、423+493= 18、152×42= 19、878-128= 20、356÷85= 21、707+220= 22、120×24= 23、156-25= 24、963÷28= 25、59+583= 26、454×45= 27、867-387= 28、457÷75= 29、494+264= 30、634×34=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典型例题

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练习题 典型考题一: 线段的中点问题 1.已知线段AB=10cm,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AC=16cm,则线段AB的中点与AC的中点的距离为 2.如果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线段AB=4cm, BC=2cm,则那么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3.已知线段AB=20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10cm,M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AM的长. 4.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8cm,CB=6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1)求线段MN的长; (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cm,M、N分别为AC、BC 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4)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描述你发现的结论吗? 典型考题二: 角的平分线问题 1.已知:OC是∠AOB的平分线,若∠AOB=58°,则∠AOC= 2.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OD平分∠AOC,若∠COD=25°,则∠AOB的度数为 3.如图,∠AOB=90°,∠BOC=30°,OM平分∠AOC,ON平分∠BOC, (1)求∠MON的度数。 (2)如果(1)中∠AOB=α,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3)如果(1)中∠BOC=β(β为锐角),其他条件不变,求∠MON的度数。 (4)从(1)(2)(3)的结果你能看出什么规律? 4.已知∠AOB=120°,∠AOC=30°,OM平分∠AOC,ON平分∠AOB, (1)求∠MON的度数; (2)通过(1)题的解法,你可得出什么规律? 5.已知∠AOB是一个直角,作射线OC,再分别∠AOC和∠BOC的平分线OD、OE.(1)如图①,当∠BOC =70°时,求∠DOE的度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 、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 、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 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小数+差=大数) ******************************************************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πr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a 15、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16、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 S=2πr +2πrh=2π(d÷2) +2π(d÷2)h=2π(C÷2÷π) +Ch 17、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V=πr h=π(d÷2) h=π(C÷2÷π) h 18、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πr h÷3=π(d÷2) h÷3=π(C÷2÷π) h÷3 19、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总复习几何与图形

人教版小学数学之图形与几何 一、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直线、射线与线段: 例1:如图共有( )-条 直线,( )条射线,( ) 条线段。 2、垂直与平行: 两条直线相交成( )时,这两条直线互相 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的两条直线互 相平行。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 )的长度,就是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例2:过直线外一点能做( )条垂线。 3、角: (1)角的意义:( )。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与-( )有关。 (2)角的分类: (3)在钟表上,时针一小时走( )度,时针一分钟走( )度,分针一分钟走( )度。 例3:(1)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角C 为90度,AD=BD,角ADB=110度, 求其余各角的度数。 (2)3点时时针分针的夹角是( )度,12点30分时时针分针 的夹角是( )度。 4、三角形: (1) 意义: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 分类: 由角来分: 由边来分: A B C D E A B C D

(3) 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例4:(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55度,则顶角是( )度。 (2)如图:有( 5、四边形: (1)意义: (2)分类: (3)在四边形中( 例5( ),面积( )。 5、圆:圆是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1)在同圆或等圆中( )都相等,( )是( )的2倍。 (2)圆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 )条。 例6:(1)用圆规画一个直径是3㎝的圆,圆规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 (2)把一根长1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一个圆、一个正方形,( )面积最大,( )的面积最小。 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1、周长与面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总和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个图形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例1:李大伯家用55米长的竹篱笆在一块靠墙的空地上围了一个花圃(如图),这个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公式变形:在上述的公式中,经常已知其中的几个量,求另外的一个量。 如:在三角形中:底边a=2 s ÷h;在梯形中:高h=2s ÷(a+b)等等。 20米

小学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1、 136+471=607 2、 286×25=7150 3、 995-775=220 4、 875÷25=35 5、 345+427=772 6、 463×30=13890 7、 985-807=178 8、 852÷47=18 (6) 9、 622+190=812 10、 856×49=41944 11、903-786=117 12、 457÷38=12 (1) 13、437+270=707 14、 524×36=18864 15、525-412=113 16、 862÷72=11 (70) 17、81+519=600 18、275×55=15125 19、736-675=61 20、546÷94=5 (76) 21、683+181=864 22、702×36=25272 23、833-732=101 24、875÷47=18 (29) 25、461+433=894 26、183×33=6039 27、961-600=361 28、375÷49=7 (32) 29、166+262=428 30、300×29=8700

1、 718-608=110 2、 781÷48=16 (13) 3、 419+489=908 4、 645×91=58695 5、 188-14=174 6、 798÷32=24 (30) 7、 275+421=696 8、 164×55=9020 9、 811-796=15 10、452÷43=10 (22) 11、391+589=980 12、106×54=5724 13、230-177=53 14、328÷74=4 (32) 15、252+69=321 16、737×64=47168 17、395-46=349 18、741÷32=23 (5) 19、696+266=962 20、604×38=22952 21、487-35=452 22、289÷32=9 (1) 23、397+455=852 24、464×14=6496 25、856-213=643 26、135÷89=1 (46) 27、256+728=984 28、571×13=7423 29、999-921=78 30、197÷27=7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