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_【课堂实录】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课堂实录】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课堂实录】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课堂实录】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及主要发明,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史料,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的巨大变化,思考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利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2、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PPT制作、课件素材收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打开电灯学习,打开电视看节目时,你是否想过,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又是怎样被人类利用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当你乘坐汽车穿梭在公路,你可曾想过,这么便捷的工具是谁发明的?当你乘坐飞机翱翔在蓝天,你一定会问,又是谁实现了人类飞上蓝天的梦想?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

依据提纲,自主阅读学习,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屏幕显示时间、标志、国家),自学后回答基本问题。

三、讲授新课

(一)模拟第二次工业革命博览会

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举办,借此英国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可谓技冠群雄,傲视全球,中国于2010年举办了第41届世博会,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也举办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博览会。

ppt展示要求,发出邀请函,你会邀请哪些科学家和他们的科技发明成果,分为电力、通讯、交通三个展厅展览,并准备简短解说辞(学生准备)

确定参加的科学家和成果,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电力厅:法拉第、西门子、爱迪生。通讯厅:贝尔、马可尼。交通厅:本茨、莱特兄弟。

由学生当解说员,介绍展厅里科学家及科技成果。

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2、西门子----发电机教师补充,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使用,电力广泛应用,取代蒸汽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设问:电力与蒸汽相比,有哪些优点?

3、“发明大王”爱迪生

ppt展示图片爱迪生,是谁,由学生介绍其事迹,教师引导,从爱迪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哪些精神,他的哪些品质是引领我们成功的因素。

4、教师简单介绍通讯展厅里贝尔和马可尼

5、卡尔.本茨 ppt展示图片,学生解说员介绍。ppt展示汽车的演变。

6、莱特兄弟,ppt展示图片,学生介绍。

总结归纳,三个展厅对社会产生哪些变化影响

(三)拓展延伸

1、PPT展示两组数据,学生观察,教师点拨,分析数据变化反映的问题。

英法工业发展慢于美德,美德经济超过英法,但殖民地远远少于英法

2、教师: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我在开车过程中却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同学们看到会有什么感想PPT展示图片汽车尾气和交通拥堵

3、通过本课学习,特别是刚才数据和信息的分析,你如何看待科技发展。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

四、课堂巩固

ppt展示巩固练习题

出示两次工业革命对比表格,梳理知识点。

五、教师寄语

我们青少年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我们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树立环保意识,为国家的强盛、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六、板书设计:

第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开始

电力逐步取代蒸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爱迪生——1879年发明耐用电灯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内燃机和汽车

莱特兄弟1903年制成飞机

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推动生产力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

已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课前预习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很熟悉。,并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现实生活中也广泛的应用,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难点在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的认识。但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效果分析

1、从整体的设计看,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在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掌握之后,再让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进行归纳,既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在让学生了解这一系列发明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成就的后面凝聚着科学家们艰苦的劳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树立为科学、为真理而献身的思想。

3、本设计对多媒体呈现的内容除文字与图片外,还可以更多样一些,在难点的突破上也还可进一步拓展,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把历史学透学活。

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鲁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

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材分析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是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内容。本节课教材包括“电气时代的到来”“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和飞机的问世”3个子目,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发生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电力取代蒸汽动力的这段历史,它上承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下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

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评测练习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哪一项发明成果促进了石油的开采和提炼()

A、西门子制造的第一辆有轨电车

B、有线电报的发明

C、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泡

D、卡尔.本茨设计的内燃机

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是在()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8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初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发明

①蒸汽机②电灯③内燃机④火车⑤汽车⑥飞机

下列用于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水力----电力-----蒸汽

B、水力----蒸汽-----电力

C、蒸汽-----水力----电力

D、电力----水力-----蒸汽

教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不多,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做为充实课堂的需要。本节课利用大量图片,形文并茂,引发学习学习兴趣。本节课设计了几个学生讨论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辩证评价能力。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把学生的思维往教师设计的路上引,如何贴近学生,更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还需摸索。不足之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合的程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形象的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不同。历史知识应该是承前启后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理解能力。

21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其中,“讲述”、“了解”、“知道”和“认识”侧重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而“简述”和“理解”侧重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层次。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说课稿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是岳麓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它讲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时代”)的起因和部分成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次革命在继承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同时也为第六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的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活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探索、追求真 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科技是把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科技的发展也会带来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3)、重点、难点 重点:电力的开发和利用,电讯业的兴起。 依据: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变化,它促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电讯业的兴起为迅速和远距离交流信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类通讯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依据:由于教材仅有几句话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提供的素材十分有限,学生难以深入感知,教学中需要适当补充有关材料,调动学生合理想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说学情: 本次授课对象是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较强。课堂上教师应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其积极性,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对于工业革命,学生应该并不陌生,前边我们已经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1新人教版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资本主义已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演变。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演变的最基本动力,它在继承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同时也为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课程标准 1.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2.理解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汽车的发明和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谜语竞猜,打三种日常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 1.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2.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 3.一只箱子方又长,两条辫子竖顶上,接上电线跑得欢,接送乘客忙又忙。 学生:电灯、电话、电车 教师:这些谜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都与电有关. 教师:同学们还能说出在生活中与电有关的哪些器物? 学生:电视、冰箱、电梯、空调、电饭锅、电熨斗、电脑、电热水器等等

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六篇)

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范文(六篇)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职场文秘网一起学习吧!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1998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明白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必须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

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应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潜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构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决定等诸方面的综合潜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方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历史微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微课教案 翁奕权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历史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新中国成立相关事件 课前预习了解 课内探究学习 课后巩固提升 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概况),开国大典盛况,西藏和平解放。 2、能力目标:分析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旧对比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成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要增强责任感。 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西藏和平解放。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老师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方法,自学本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电视等,对西藏问题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学习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搜索到开国大典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搜索下载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有关图片还有部分录音,分析当时的盛况,让学生加深了解。利用百度搜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关的详细信息和图片,做成PPT课件让学生对当时形势有深刻的认识。 教学方法 范例导学-自主探究-及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 情感体验法 对比研究法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阜蒙县蒙古贞中学韩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代表国家。(2)了解爱迪生用其主要发明成就,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 (3)知道卡尔.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发动机的发明,使用等基本史实.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相互交流收集的有关工业革命的图文资料,让学生主动参 与教学过程,培养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社会发 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 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创 造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重点 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三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幻灯展示一组PPT画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图片中展示了哪些发明,那么你知道家中还有哪些家用电器呢?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自然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学习他的优良品质. 3知道卡尔.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 4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教材,完成自学题目并把相应的答案在教材上勾画出来 (四)自学题目 1你知道电是如何发明的吗? 2你知道发明大王是谁吗?我们应该学习他哪些品质? 3你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走在前列的国家、标志、成就、意义? 4说一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工具的革新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在历史教学的路上,我们不应是“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华山旅游,而应是“边 走边看”、“经常回头看”。看出点门道,以便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去“伪”存“真”,使我们 的历史教学精益求精。 下面通过我对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教学的回顾和反思,与 同仁们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 一反思我的课堂提问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的屈 辱史,同时加深对清政府腐朽、落后挨打的理解,我先后展示了圆明园胜景图、被侵略者破坏后的圆明园遗址图。问:“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历史现象?”教室里鸦雀 无声。我又引导说:“前一幅图是胜景图,后一幅图是残迹图,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 们的想法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我把期待的目光聚焦到班里的“历史头号人物”科代表身上,科代表沉默得有点紧张,我感觉有点失望了,只好自问自答,草草收场。 反思这一幕,我的失误,导致了学生该讲时不讲而鸦雀无声。第一,我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过于生硬、抽象,初中学生观察两幅图可以直接感受到圆明园的繁荣和圆明园所遭的浩劫,部分学生能得出“清政府腐朽落后挨打”的结论,多数 学生不能由表及里去思考问题,设问没有分层,缺乏梯度,学生思维达不到那么高。第二,我凶神恶杀的表情、急躁易怒的个性,扼杀了课堂应该有的民主、自由、和谐的气氛,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好学生不敢说,中低层次的学生不去想。考虑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问必须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层层设疑,提问要有梯度,怎么分层,分多少层?这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综合考虑,因材施教。其次,我们 引用的材料要直观、有趣,与课标要求相适应,向学生多方面展示历史事实,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疑。最后,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在,因此问题的设置也应结合现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反思我的课堂讨论 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为了贯彻新课标,我决定玩点 新把戏,更新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对我的课堂教学形成的类似于“审美疲劳”的“课堂疲劳”。上课开始,我出示了三则材料让学生讨论: 1、清政府为什么要拒绝英、法等国“修约”的要求?

初二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初二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第11课民族团结 花城中学王影韫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 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内容。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确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将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对比分析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使学生运用阅读、分析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并热爱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培养正确的民族观。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本课的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也有一定了解,所以,本节课侧重对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三、教法

针对本校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讲授法、列举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用花城中学校运会入场仪式中民族服饰,介绍部分少数民族。 2、讲授新课 第一步:探究民族政策 ①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展示民族分布图)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回答。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④(展示问题)我国成立了哪些省级民族自治区?学生列举加深认识。 第二步:共谋民族发展 ①(展示图片)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 快速发展,准备少数民族发展的图片,体会我国各民族共同发 展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展示问题)为了加快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的发展, 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学生齐答。接下来给学生列举西部大开 发的标志性工程,并展示图片(展示图片西气东输等)。使学 生知识略向课外拓展,认识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视。 ③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国家选派大量优秀人才到少数民 族地区工作,孔繁森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展示孔繁森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8页材料孔繁森的感人事迹。 第三步:齐护民族发展 ①由昆明打砸事件和马航上新疆乘客事件引起谈论 ②导学案中的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 五、教学反思 选用11课《民族团结》。在编写这一课的教学案时,我也按照编写教学案的步骤进行资料整理和题目选取。在“旧知检测”上,因民族团结的内容,我们在初一时候已经接触,所以在编写上主要是对以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A卷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A卷) 一、选择题 1.伴随着三次科技革命,能源逐渐被人类开发利用。下列能源,按其被利用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煤炭——电力——石油——原子能 B.煤炭——原子能——电力——石油 C.煤炭——电力——原子能——石油 D.煤炭——石油——原子能——电力 2.理查德·奥弗里的《泰晤士世界历史》载:“到1914年,全世界的电力有关的产业有一半来自德国,德国钢产量几乎是英国钢产量的两倍。德国超过英国,成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地区。” 该时期德国经济超过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飞速发展 B.英国忙于殖民掠夺,忽略了工业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的飞速发展 D.德国拥有着爱因斯坦等一大批科学家 3.下列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描述,正确的是() A.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推动石油的大量开采 B.火车的发明——使世界交通进入“汽轮时代” C.内燃机的发明——标志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D.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标志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4.下列电器中,从20世纪初开始,相继进入西方国家家庭的有() ①电熨斗②电冰箱③电风扇④电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现代工业崛起的标志是()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蒸汽时代”的到来 C.“棉花时代”的到来 D.“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 6.科技创新改变世界面貌。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改良蒸汽机的出现——“电气时代”的到来 B.计算机网络技术诞生——信息社会的到来 C.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铁路时代”的开启 D.发电机、电动机问世——工业社会的开始 7.飞机作为新武器最可能首先出现在哪一次战争?()。 A.拿破仑对外战争 B.美国独立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8.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能源领域的突破,下列发明促进石油资源开发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19世纪70年代,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在此方面领先一步的国家是() A.英国和法国 B.美国和德国 C.英国和美国 D.法国和德国 10.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注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为此提出了() A.“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B.“相互合作”的思想 C.“共同发展”的思想 D.“永久和平”的思想 11.观察下侧图表,其中丙国是()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教案 岳麓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案岳麓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蒸汽机的发明及其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人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台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③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④通过选做有关电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状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话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分析爱迪生等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理解社会的支持和保护对个人成功的作用.使学生树立不仅关心自我发展.还要关心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 ③分析法拉第等科学家、发明家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学习他们造福社会、热爱科学、虚心好学、勤干实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我们前面学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影响如何?共同回顾后,教师指出:19世纪中后期,又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主要内容有哪些?特点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新课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在19世纪中后期。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行讲评。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公开课(1)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历史课往往给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成为历史只是的单一传授用心记,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方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老师了。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用心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资料庞大时光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

学生在简单,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简单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就应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透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能够让老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透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用心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用心性调动起来,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透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主动性,到达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此刻新课程实施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19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9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蒸汽机的发明及其重要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主要标志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西门子发明实用发电机格拉姆发明实用电动机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电器,成为“发明大王”电车发明人类进人电气时代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讯时代到来 ①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结台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③通过回顾物理学知识.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学生的跨科综合能力。 ④通过选做有关电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讨论第二状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有哪些异同,理解和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和主要内容。 ②运用物理学有关知识,理解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原理。 ③联系生话和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本课有关电的发现发明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④从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技术的发明.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和掌握本课所述的有关电的发现发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分析爱迪生等发明家取得成功的客观条件,理解社会的支持和保护对个人成功的作用.使学生树立不仅关心自我发展.还要关心社会进步的现代意识。 ③分析法拉第等科学家、发明家取得成功的个人因素,学习他们造福社会、热爱科学、虚心好学、勤干实践、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原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我们前面学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影响如何?共同回顾后,教师指出:19世纪中后期,又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主要内容有哪些?特点如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学新课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 1.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在19世纪中后期。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后,教师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行讲评。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 学生: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并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以后。 教师指出:今天这节课要了解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又一次重大飞跃,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的情况。 讲授新课: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教师请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 教师: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学生:法拉弟。

教师:谁研制出发电机? 学生:西门子。 教师: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学生:19世纪70年代 教师:随后发明了哪些电器和电力交通工具? 学生:电话、电报、电灯、电车等。 教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使用更加方便和广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教师: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 学生:美国、德国。 教师: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电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电力是一种优良而价廉的新能源。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教师: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作“发明大王”?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沧州中捷一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媒体 幻灯片、图片、视频 教学结构与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 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电灯,可以用来照明;电视,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和娱乐;电饭锅,可以煮饭;电熨斗,可以熨衣服;电脑,可以查资料、玩游戏;电热水器,可以用来洗澡……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教师讲述]刚才大家说了电的发明的理论基础,那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板书]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 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已经说了电与我们生活中的密切联系。那假如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没有电,我们将不得不熬过一个个漫长而漆黑的夜晚;我们不能看电视,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聊天;没有电,自来水没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储存成为难题;城市里,电车不能行驶,学校里,电教设备也不能使用;…… [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新人教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课题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课型新授班级:九年级()班 教务处 审批 姓名时间: 课堂流程环节具体内容学法指 导 一 学习目标1.学啥 我知情 通过学习本课,掌握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重点: 请把关 键词标 出来 二自主学习 三展示交流20分钟2.温故 而知新 3.展示 我精彩 【探索新知】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时间 19世纪______________年代,___________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2.原因 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_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 3.影响 人类进入了“_____________时代”。 4.表现 (1)_____________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 (2)电力广泛应用于___________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3)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走在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前面。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他一生中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种之多,被誉为“_____________”。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汽车 (1)前提: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______________等人设计出内燃机。 (2)发明:_______________年,卡尔·本茨试制汽车成功。 (3)意义:增强了人们的__________-,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飞机 (1)发明:_______年,美国的______________试飞成功。 (2)影响:飞机逐渐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阅读教 材124 页,第 一子目 “人类 迈入电 气时 代” 第二子 目“发 明大王 爱迪 生”完 成学 案。 阅读教 材126 页第三 标题 “汽车 和飞机 的问世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历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文科课程。本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本课程不仅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还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新课程、新内容、新理念和新要求,这对教师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新的挑战。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的探讨以及一些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历史与社会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其中案例研究比较重要。“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我在设计《生活在社区里》课堂教学时,首先自问:如何引出“社区”的话题呢?于是设计以“我的家在哪里”引出“社区”的话题。又问:在学习“社区”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和哪些意识和观念呢?又设计了对“多种多样社区”的介绍,其中包含的知识、技能和观念,如学会阅读和绘制平面图、初步了解社区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关注身边小区的建设等。再问:怎样使学生的视野由自己熟悉的家庭导向身边的现实社会,启发学生关注自己及他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环境呢?在此过程中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能力呢?于是设计了要求学生“画一幅你家所在社区的平面草图”,并“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描述所在社区的环境和生活”,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如何制图的情况下,每人画一张家庭所在地的平面示意图,并在课上进行展示,由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在讨论谁的地图看得明白、谁的看不明白的过程中,发现了地图应必备的三要素。这时,我再系统地对地图的绘制和阅读技能进行讲解和指导。 经过分析,我得出如下结论:在讲授地理事物时,其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其二,应将地理图表转换包括图文的转换、图表的转换、分布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采取合作的形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相关的图片、故事、文字、FLASH动画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辩论题的设置,调动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归纳资料,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品质。 (2)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然后进行发明创造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努力奋斗、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猜谜语导入

出示谜语,学生猜。教师总结: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此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①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②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 【活动】自主合作学习本课基本内容 一、学生阅读全篇,自己在书上圈点勾画出答案,之后小组合作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开始时间: 2.新能源:--------- 和----------- 3.电力技术方面领先国家:------和------- 4.时代特征: 5.由于------与--------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日益广泛应用。 6. 主要标志:———和———的广泛应用. 7.期间的重要发明与发明者及其影响? 8.启示? 二、学生展示答案,师生集体订正。 【活动】探究“电力是广泛被应用的” 电力是怎样被广泛应用的? 1、学生们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视频 2、教师介绍: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而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得以广泛应用。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早期的发电机存在许多的缺点,到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电力开始带动机器成 为取代蒸汽的新能源。 3、比较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具有哪些优点? 【活动】了解电力广泛应用后,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1、80年代,随着远距离输电方法的试验成功,电力被广泛应用。 了解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情境教学成为初中历史教师的宠儿,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教师成为情境教学的实践者。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案例1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

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