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念教学重在揭示其本质属性_对数的概念_教学片段与反思_何明

概念教学重在揭示其本质属性_对数的概念_教学片段与反思_何明

概念教学重在揭示其本质属性_对数的概念_教学片段与反思_何明
概念教学重在揭示其本质属性_对数的概念_教学片段与反思_何明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3.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了解对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对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 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假设 20XX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 a 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 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 20XX 年的 2 倍? 1 8% = 2 x=? 也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你能看得出来吗?怎样求呢? 二、新授内容: aa 0,a 1 的b 次幂等于 N ,就是a b N ,那么数 b 叫做以 a 为底 N 的对 ⑴ 负数与零没有对数(∵在指数式中 ⑵ log a 1 0 , log a a 1 ; ∵对任意 a 0且 a 1, 都有 a 0 1 ∴log a 1 0 同样易知: log a a 1 ⑶对数恒等式 如果把 a b N 中的 b 写成 log a N , 则有 a logaN N . 定义:一般地,如果 数,记作 log a N b , a 叫做对数的底数, N 叫做真数. a b log a Nb 例如: 42 16 log 4 16 2 2 102 100 log 10 100 2 ; 探究: 1。 1 42 2 log 42 12 ; 是不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 10 2 0.01 log 10 0.01 2. log a N b 中的 N 可以取哪些值? 2. 根据对数的定义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log a 1 ? log a a ?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必要地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运算,处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在本模块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必修一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本数学教材,高中开始阶段,学生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等价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三、设计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高一数学组承担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反思及有效教学研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

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教学反思.doc

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教学反思 福鼎七屮陆鹊妹 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i)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岀现滑波。”我通过自己进入静宁一中以来的第一次数学公开课《对数函数图像及性质》的教学,从这节课的数学教学观、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提岀了一些粗浅的观点和见解,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一、反思数学教学观 笔者的数学教学基本观点是: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屮心,加强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留有探索与思考的余地;营造一种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还学生学习主动权,自我挖掘其创造潜能。 1.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文物考古的情境,估算出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 引导学生研究对数函数,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另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2.本节课基本上做到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据评课教师记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花了二十分钟,基本上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构造知识” o 3?本节学生主体参与度还可提高,由于要按时完成课时任务,学生发现的几种比较大小的方法没有充分展示与肯定,使所有参与者都有成就感。4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我的数学教学观还要增加一条:以人为本, 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领悟数学的本质。 二、反思教学设计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将“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改为“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更具体,“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可改为“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能力”用词更准确,“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在这一节课中难以体现。 2.对学生已有内容的反思:由于“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索是学生已有的内容, 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上课后再来反思学生已有内容,有如下几点: 指数式与对数式转换比较娴熟,指数函数的性质还记忆犹新。能动地使用计算器, 这一点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

对数的概念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高中数学- 对数的概念教案

高中数学-对数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概念; (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介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二、 新课教学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Logarithm ),记作: N x a log = a — 底数,N — 真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 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 2 x N N a a x =?=log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思考:○ 1 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0>a ,且1≠a ; ○ 2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 两个重要对数: ○1 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 ):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2 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 ):以无理数Λ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N ln . 2.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x N a =log ? N a x = 对数式 ?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a → 幂底数 对数 ← x → 指数 真数 ← N → 幂 例1.(教材P 73例1) 巩固练习:(教材P 74练习1、2) 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理解对数概念. 说明:本例题和练习均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并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 对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 ○ 1 阅读教材P 73例2,指出其中求x 的依据; ○ 2 独立思考完成教材P 74练习3、4,指出其中蕴含的结论 对数的性质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2)1的对数是零:01log =a ; (3)底数的对数是1:1log =a a ; (4)对数恒等式:N a N a =log ; (5)n a n a =log . 三、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 1 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 2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高中数学_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精神. (2)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2、难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三. 教学方法 在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采用“探究式 ...”教学方法。它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四为主”的教学思想。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回顾研究指数函数的过程 1.指数函数:定义——图像——性质 2.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让学生通过类比得到研究对数函数的过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情景. 在研究指数函数时,曾经讨论过细胞分裂问题(1个细胞 一次分裂为2个细胞),某种细胞分裂时,得到的细胞个数y 是分裂次 数x 的函数,这个函数可以用指数函数y=2x 表示. 如果把这个指数式 转换成对数式的形式应为x=log 2y 思考1:x 是关于y 的函数吗?为什么? 交换x 与y 的位置得到关系式y = log 2x 思考2:y 是关于x 的函数吗?为什么? 思考3:y = log 2x 这个关系可不可以看成一个新的函数关系呢?为 什么? 思考4:把底数2换成3、 、 还可以看成一个新的函数关系吗? (三)形成概念、获得新知 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函数 log a y x =≠(a>0,且a 1)叫做对数函数。 其中x 是自变量,定义域为()0,+∞ 思考5:为什么对数函数y=log a x(a>0,且a ≠1)的定义域是(0,+∞)? 思考6:对数函数定义是“形式”定义,那么解析式满足什么特征 呢?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起分析处理问题,体会函数关系,并体现学生的 主体地位。 (四)典型例题 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41445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基础模块)第一册第四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教学反思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教学反思 这节课讲的课题是“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是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一的内容,有人说“课堂教学是学术研究的实践活动,既像科学家进入科学实验室,又像艺术家登上艺术表演的舞台,教学是一种创造的艺术,一种遗憾的艺术。”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有以下三点收获: 1.运用对媒体画出函数图象,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对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起了很大的帮助。课件上重点内容的“强调”和“闪烁”,使用多媒体课件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大大增加,概念的呈现,过程的演示,例题的讲解变得得心应手,提高了课堂效率。 2.在引入新课时,教科书设计的情境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有些陌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情境,由于问题具有开放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引入新课就自然了许多,学生接受起来也较容易。 3.通过选取不同的底数a,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从图象中去直观感受对数函数的性质。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互助,还能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没有传授也没有灌输。在切身的探究中得到性质及相关结论,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加深对其理解。 这节课我也有以下遗憾: 1.画对数函数图象时,应该让学生自己上去展示解释他是怎么画这个图的,用的什么方法。鉴于教学任务,教师而是给出了相应的图象,让学生独立去认识图象特征,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学生失去一个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 2.在讲完例题紧接着给出的变式训练,没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直接抽学生到黑板解答,学生做起来有些吃力。例2的变式训练没来及讲解,留给学生下来解答,没能及时巩固了当堂课所学的内容。 3.课堂小结只是带领学生复习了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如果让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补充。最后教师点出本节课所用的数学思想,学生体验感受,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和延伸。

对数的概念教案

对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 (1)、理解对数的定义,了解对数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名称; (2)、理解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逆关系,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能够利用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关系完成简单的运算。 2、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指数与对数之间的互化关系,蕴含着数学中相互转化的思想,同时学生体会到类比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对数的学习,能利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他们利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对数概念的正确理解; #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对数式,指数式中各字母含义的区别理解; 2、应用指数与对数的相互转化求值。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若3+2=5,则3=5-2;

若3×2=6,则3=6÷2; 若23=8,则3=。 思考:能否用2和8的来表示3 [ 二、学生活动: 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在上面的几个式子中,都是求3,第一个3根据的加法逆运算用减法求出,第二个3用乘法的逆运算除法求出,那么第三个3能不能用指数式的逆运算求出来呢指数式的逆运算又 是什么呢显然我们以前没有学过,所以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学运算——对数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构建数学: 1、对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a(a>0,a≠1)的b的次幂等于N,即a b=N,那么就称b是以a为底的对数,记作, =其中a叫做对 N log b a 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注意:(1)a>0,a≠1, (2)a b=N?, = N log b a (3)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活动2:讨论并写出a,b,N在指数式和对数式中各自的名称两种运算的关系就如同加减法和乘除运算一样,当数字的位置变发生了变化,其含义和名称也随之改变。

对数的概念教学案例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案例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对数函数 优秀教案

《对数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折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有所下降,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控制要求的拔高,关注学习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背景材料→引出课题→函数图象→函数性质→问题解决→归纳小结 (一)熟悉背景、引入课题 1.让学生看材料: 如图1材料(多媒体):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

对数函数及性质案例反思

《对数函数及性质》教学及反思 市新洲区城关高中军平430400 一、教材分析 本小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主要容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及初步应用。对数函数是继指数函数之后的又一个重要初等函数,无论从知识或思想方法的角度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都有许多类似之处。与指数函数相比,对数函数所涉及的知识更丰富、方法更灵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对数函数是对指数函数知识和方法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也为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及其在实际上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容十分熟悉,但新教材相对于以往老教材做了一定的改动,如何设计能够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是目前大家十分关注的课题,本人选择这课题力求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仍保留着初中生许多学习特点,能力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阶段,但更注重形象思维。由于函数概念十分抽象,又以对数运算为基础,同时,初中函数教学要求降低,初中生运算能力又不高,这双重问题增加了对数函数教学的难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准切入点,控制好教学标高,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进行设计的,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数函数的教学首先要挖掘其知识背景贴近学生实际,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确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指数函数的学习,作出并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底数对对数函数值变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4.3.1 对数的概念教案

4.3.1 对数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②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 .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推导对数的定义及理解与应用 (2)难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三.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类比分析与发现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思考: (1)=32 , (2)若83=x ,则x= , (3)若82=x ,则x= ,(4)若92=x ,那么x= 。 像上面(3)(4)的式子,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这就是我

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对数(引出对数的概念). (二)、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若(0,1)x a N a a =>≠且,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举例:如:==3,823则log 28,读作3是以2为底,8的对数. 24416,2log 16==则,读作2是以4为底,16的对数. 1 242=,则41log 22 =,读作12是以4为底,2的对数. 92=x ,则x=log 29,读作x 是以2为底,9的对数. 注意:对数式的书写格式 (三)、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在对数的概念中,要注意: (1)底数的限制a >0,且a ≠1 (2)log x a a N N x =?= 指数式?对数式 幂底数←a →对数底数 指 数←x →对数 幂 ←N →真数 互化规则:底数不变,左右交换 提问:(1)、你们还能找到哪些对数的例子? (2)任何一个指数式都可以化成对数式吗?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课题:3.2.1对数的概念(第1课时) 一. 教材分析 对数这节课是苏教版必修1第3章对数函数第1课时.学习对数的概念是对指数概念和指数函数的回顾与深化,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与函数的一般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分数指数幂和指数函数的学习,了解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经历过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对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指数与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理解对数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体会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类比等数学方法来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对数这一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三. 教学目标 1. 理解对数的概念,会熟练地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2. 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举例过程中理解对数.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学会用相互联系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 四.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1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设该物质最初的质量为1) 【问题1】你能就此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体会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是指数式a b =N 中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过程] 师:写好的同学请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你提的是什么问题呢? 生:经过5年,这种物质的剩留量为原来的多少? 师:是多少呢? 生:0.845=N. 师: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经过多少年,这种物质的剩留量为原来的一半?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0.84x =12.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与我们学过的指数函数y=0.84x 有关.第一个问题是已知指数x 求幂y ;第二个问题是已知幂y 求指数x .如果底数是未知的,那么,我们还可以解决已知指数x 和幂y 求底数a 的问题. [阶段小结]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在研究a b =N (其中a >0且a ≠1)中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我们可以研究以下三类问题: 设a b =N. (1) 已知a ,b ,求N ; 比如32=9,53=125,…… (2) 已知b ,N ,求a ; 比如a 5=32?a =2,a 3=5?a =35,…… (3) 已知a ,N ,求b . 2b =2?b =1, 2b =4?b =2, 【问题2】2b =3,这样的指数b 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利用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指数b 是存在的,并且只有一个,进而想办法用数学符号表示指数b . [教学过程]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作:数应3班向世威)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所用教材:数学必修(一) 目次: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4次印刷 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内容解析 《对数函数》是普通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1第二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节讲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作准备。对数概念是在指数概念的基础上定义的,是继研究指数函数之后的另一种重要基本函数,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地位与作用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课程中已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及其基本性质,在第二章又进一步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运算、图像和性质,特别是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

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3教学目标 1.能初步判别具体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了解对数的概念并能用语言刻画,以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掌握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2.(经历观察、分析、猜想、验证、证明、概括等数学活动),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探究理解对数的性质。领悟从()的思想方法 3.感知对数的重要性,从“发现”中体验成功,进一步提高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同时培养严谨的思维品质和探究意识;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数函数概念的形成和初步应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对数性质的理解 5教法学法 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结合直观教学法和讲授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的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采用讲讲练练的教学程序,运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转化策略,通过教师的讲,数学家对对数的痴迷激发学生好奇,从实际问题导入对数概念、对数符号,理解对数的意义,通过典型例题的讲授,充分揭示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掌握求对数值的方法,通过学生典型习题的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数式与指数式间的关系,掌握求对数的一些方法,在讲练结合中实现教学目标。 6教学媒体

指数函数的教学反思

《指数函数》的教学反思 《指数函数》这一课,我是想让学生掌握指数函数定义,图象及其性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些内容,达到了预想的要求,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及其归纳总结的能力,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三维目标。 下面就整个教学环节做如下反思: 这节课是分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的,我重点反思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知识 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折报纸游戏,一张报纸折叠一次变成两层;在此基础上再对折一次,变成四层,……当折叠次数为30次时,报纸的层数为230层,若一张报纸约0.01mm,则报纸的总厚度为0.01×230≈10734.43m>8844.32m大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用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激情引趣目的,但是我感觉气象没有挑起来。 (二)自主探究——形成知识 我设计了五个探究过程 在探究一,为什么规定a>0且a≠1时,我有点抢学生的话了,没有让学生尽情地说,下次注意,别引导太多,学生就不动脑思考了。 在探究二、三、画图过程中,发现学生画图能力考的很差,画图很慢,我有点着急了,给学生的时间不是很够,从

而显得自主探究、过程不是很充分,但是上黑板画的同学表现还是不错,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探究五,同图象得出哪些性质时,学生说的还是很好的,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探究过程中,感觉还是老师放手不够,没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讨论交流。 (三)变式训练—一应用知识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已经完成了五个,我认为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我准备多了,说明老师对学生还是了解不够充分,在备课环节上除了备知识,还要备学生。 总之、通过这一堂课,使我也想了很多,从一开始的教学设计的多次修改,到课件的制做,及其说课稿的拟定,都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从实际电脑制做,到理论知识的形成,使我都有了提升,成功的经验有了积累,失败的教训也有了总结,使我在教学中又成长了一步。

对数函数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对数函数图像性质的教学反思 “对数函数”是在学习对数概念和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后面学习作好准备。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面向全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学会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扬钻研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具体做法如下: (一) 在引出对数函数概念时,除了采用书上的例题,还采用了实际生活问题,得到。这样做充实了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函数分别以不同数为底,加深对定义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引出对数函数定义作铺垫。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二)引出对数函数概念后,特别分析了对数函数的概念。这就为按和两种情况得出对数函数性质作好铺垫。 (三)对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这样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我认为这样做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有可取之处。 (四)应提醒学生对数函数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教师分析定义。今后在备课中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即备知识又备学生。

(五)关于对数函数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在画对数函数图像前,设计了猜想图像形状环节,“猜想对数函数的图象形状?”解决问题时,先猜想再验证,符合认知规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画出的图像易于学生接受。在实际讲解中忘记了这一步,有些遗憾。(六)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弄清底数a对于函数值变化的影响。对于函数值变化的不同情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此,必须利用图像,数形结合。画出图像后,师生共同总结图像特征及图像性质,由于时间的影响未能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图象。这一点影响了教学计划。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本来准备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图象特征,然后老师一一归纳其性质,没有考虑到学生基础差,内容安排比较多,后面时间比较仓促,老师归纳出来的性质比较快。 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 最后画图验证,体现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 (七)由于时间关系,未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讨论所以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应该安排两课时教学。

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备课后,课堂教学设计完成得很好,课件的制作精美实用,学案的设计适当充分。各人再根据具体班级的情况去修改某些细节。 本节课在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以后,学生通过类比学习的方法很容易进入学习探究的状态,因此我还是采用了知识迁移及类比的学习方法进行本节课的设计。 回顾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以后,通过把指数式写成对数式的小练习,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把指数函数式写成对数函数式。进而引出课题。学生自主阅读课本70页内容后完成学案的第一部分,基本上能够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并且很自觉的主动动手画图,观察图形得出性质,在性质的分析环节中,给予简单的提示(如,从图形观察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等),学生基本上能够运用类比指数函数的性质,说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过定点、函数值的变化情况等,性质的应用的设计我只采用了比较大小及求定义域两个例题及练习。学生完成得还不错,但在时间上还应多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还需加强习题的变式能力。 篇二: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了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同学们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参与获得性质的过程。我用了三节课就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图象和性质的应用进行讲解。

可从作业和课堂效果看来。同学们没有对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掌握的好,分析有以下原因 1。学生对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及对数的运算不过关。导致部分题目出现运算错误或不会。 2。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俩个对数式的大小书写格式不规范。说明同学们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没形成。 3。同学们对对数与指数的互化不是很熟练。导致有关指对互化题目出现错误。尤其是解决有关对数和指数混合式子的有关计算时困难很大,问题最多。还有在解决有关对数型函数定义域问题,更不会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去解决。 以上这些原因我通过认真的反思,同时参考学生提出的意见,决定讲俩节习题课,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解决,找出他们的盲点,同时加强练习力度。从练习中发现问题,再利用晚自习系统讲解,直到绝大部分学生理解掌握为止。 篇三:对数函数教学反思 对数函数的教学共分两个部分完成。第一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第二部分为对数函数的应用。对数函数第一部分是在学习对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数的方法,并且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 在讲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前,复习有关指数函数知识及简单运算,然后由实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两个图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学设计

课题: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 科目:数学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课时:第一课时 提供者:赵晓云单位:阳泉一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认识对数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要通过适当的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引入对数的必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对数的积极性。 根据底数、指数与幂之间的关系,从已知底数和幂如何求指数入手,引导学生借助指数函数的图像,分析问题中幂指数的存在性,从而引出对数的概念。 通过对指数式与对数式中各字母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对数与指数的相互联系,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帮助学生理解对数概念,体会转化思想在对数运算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的定义和性质;由易到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培养学生分析、类比、归纳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了解事物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高一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基本上学会了自学,并能自主学习,能够从课本中学习并总节所学知识点,但有部分学生只看不动笔,所以第一课时主要以书本内容为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利用多媒体:学生喜欢自己上网,并喜欢去了解未知的东西,所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课本68页的阅读材料,并上网查找有关对数的介绍,了解对数的重要性。 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高一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基本上学会了自学,并能自主学习,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学懂课本的有关知识,所以,以问题与练习的形式制成学案,让学生自学课本62页——63页后完成,达到进一步理解对数概念,并体会转化思想在对数运算中的目的。 小组讨论:对数恒等式的得出,即较难的对数求解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相转化,对数性质的推导。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以及对数符号的理解,对数性质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这些式子,都是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而且我们不能根据熟悉的数据解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将要 思考问题一: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 人口约13亿,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平均增长 率控制在1%,那么经过20年后我国人口数 最多为多少亿? 让学生在实际背 景中认识对数概念,通 过适当的素材创设情 境,使学生认识到引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