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例谈小说教学的系统设计

例谈小说教学的系统设计

例谈小说教学的系统设计
例谈小说教学的系统设计

例谈小说教学的系统设计(徐亚玲)

一、行走在课标、教材、考题之上

心中有“纲”:所谓“纲”,即课程标准。“纲”是评估和命题的依据,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读懂课标才能教好书,只有读通课标才能育好人,心中有课标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心中有“本”:所谓“本”,即课本(教科书、教材)。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语文教学上这法那法,研读不透教材就是没法。”因此教师要吃透课本、把握课本、利用课本、拓展课本,心中有“本”、以“本”为先。

心中有“题”:教师要善于研究中考试题的考点构成、题型构成、内容构成。提炼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侧重于中考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三种创新课型的尝试及相关内容的确定

怎样走出小说教学程序繁琐、内容单一的困境,如何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建构新的模式呢?以下是笔者的思考。

1.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点面结合

以苏教版的两个小说单元为例,我们进一步关注这两个单元的导读。两则导读以简

洁凝练的语言阐述清楚了小说的要义和特色,并有着明显的学段特色,九年级上册更强调要在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感悟、品味和欣赏的基础上,仔细地辨析作品浓厚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探究语言艺术的特色。除整体区别外,不难分析出这两个单元内部的子篇目也各有滋味。

八年级下册的几篇小说,仔细咀嚼,特色如下:《孔乙己》侧重于形象的社会意义及相关的社会环境的描写;《范进中举》的重点是对比的手法和讽刺艺术的运用;古文《口技》则偏重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变色龙》强调人物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窗》一文因精巧的构思、主旨的深刻见长。

九年级上册的几篇文章也是各有千秋:《故乡》要揣摩抒情味的语言特色,了解文章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在烈日和暴雨下》妙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相融;《我的叔叔于勒》则通过起伏曲折的情节来表现小说深刻的主题;《多收了三五斗》巧在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除了要教出学段特点外,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在每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紧扣该课重点,纲举目张,妙设情境,由单课的突破推动整体的提升,破茧成;蝶,从而真正改变传统课堂面面俱到的繁琐讲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境界。

2.专题整合教学,实现纵深突破

小说中专题教学既要源于教材,又要新于教材,要对教材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教材思路的单一性和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相结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从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角度设计教学,使课堂教学成为科;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有机整体。

下面列举笔者在市教研活动中学习到的一节关于八年级下册小说单元优化整合资源的专题教学的成功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及其类型和作用。

(2)学会从矛盾冲突入手解读本单元的小说。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中的“雷暴”现象之所以如此壮丽美观。是因为两种带不同电荷的云层之间产生“冲突”所造成的。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也正是借助于矛盾冲突达到撼人心魄的阅读效果的。

问题一:本节课的主题尝试从矛盾冲突入手解读小说。结合老师所发的讲义思考这些矛盾冲突发生在哪两者之间,并归纳小说中矛盾冲突的类型,探究在小说中设置矛盾冲突的作用。

归纳一——矛盾冲突的类型:(1)人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冲突(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冲突);(2)人自身的矛盾冲突(行为动作、神态表情-内在心理)。

归纳二——矛盾冲突的作用:(1)突出人物形象;(2)表现文章主旨。

问题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第四单元的课文中选一篇最喜欢的小说加以解读,找出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并分析其作用。

结束语:……小说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内界的文学体裁,更是建立在矛盾冲突之上。作为读者,我们只有透过小说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才能更好地寻找人性的闪光点,读懂其深刻而丰富的社会意义。

[思考]

叶圣陶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智慧的教师善于在教学中观察重难点,通过对此的上位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合作、交流,从范文中归纳出学法,然后让学生用新学法实践运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紧紧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将小说内容与主题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由知识归纳到能力迁移,课外兼容,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又让学生实了知、情、意、行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咀晒函泳体悟理趣一例谈初中散文教学中品味语言的策略(王文彩)一、如《云南的歌会》,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设情境,对“报春花的颜色是粉蓝色的”这一意象进行赏析,教学过程如下:

师:报春花是粉蓝色的,天空的颜色也是蓝色,这是一种怎样的意象美?试想,如果你此时正云南的小山坡上,那是一片怎么样的美景?

生1:花的蓝色和天空的蓝色交织,天空是那么湛蓝,空气很清新,很干净,空气中有着特殊的因子,吸进去后,身体有种奇妙的感觉。

生2:天空一碧如洗,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锗落有致地点缀着,在微风里不住点头,和天空的蓝色交相辉映,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生3:天那么蓝,无与伦比的蓝;花那么美,不可约束的美。

师:在我们生活的地方,你能经常看到这样湛蓝高远的天空吗?

生4:很少,灰蒙蒙的,空气被污染了。

师: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生5:没有任何污染的原生态的美。

师:齐读这一段文字,感受那没有任何污染的原生态的美。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美景,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很好地完成了对这段文字的品读,较之初读时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他们在不自不觉中领悟了散文语言的美并感受了语言的魔力。

二、评读结合,触摸语言的馨香

如《云南的歌会》,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

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有学生说:“我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了一个轻松快乐的中年妇女。”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不错,但是略显笼统。于是,笔者进行了追问引导,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在听刚才同学朗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

生1:轻轻、理理、拍拍。

师:这位同学的语感非常准,正是“轻轻、理理、拍拍、笑笑”,大家发现这些词都是什么词?

生(齐答):叠词。

师:同学们,让我们齐读这段文字,注意“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这些叠词要读得慢。

(生齐读)

师:感受到了什么?

生2:轻松快乐,还有淳朴。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轻松快乐的感觉。

学生读得很入情,其他的同学听得很陶醉,似乎感受到了几分沈老语言的特色。“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从朗读中,领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j“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将读、评、品相结合,朗读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可以提升品读的效果,增加课堂的张弛感。

三、穿字累词,领悟语言的内涵

如《云南的歌会》,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对此,有学生这样赏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报春花以人的情感,表现了花的美丽,表达了对报春花的喜爱之情。”学生的赏析符合考试赏析句子的要求,然而跳过了成语“呼朋唤侣”,少了对后一分句的品味,赏析比较模式化,不能深入领会作品意韵。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看到成语“呼朋唤侣”了吗?知道它的含义吗?

(学生有的拿出字典查阅,有的自行思考)

生1:应该就是呼唤朋友和召唤情侣吧。

师:比较准确。(用PPt出示:呼朋唤侣一呼唤朋友和情侣)“呼朋唤侣”让我们马上联想到朱自清的《春》“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中的哪个词语?

生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生3:呼朋引伴。

师:这两个词是近义词,有什么区别呢?

生4:“呼朋引伴”顾名思义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师:山鸟在山路上乎唤朋友和情侣,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5:乌鸣悠悠,婉转动听。

生6:乌儿们的无拘无束。

生7:鸟也唱,人也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生8:自然、原生态的美。

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笔者随文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呼朋唤侣”,联系旧知比较它的近义词“呼朋引伴”,从而来掌握这个成语。从课堂效果来看,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瓶颈,使学生深入体会到作者笔下那个自然、原生态的美,成功地促使学生的思维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四、质疑修辞,品味语言的传神

在执教《春酒》时,赵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赵老师通过追问质疑比喻的贴切性,教学过程如下:

师:这个琦君是不是有点问题,把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比喻咸蜜蜂似的。蜜蜂好看吗?为什么不写像只小蝴蝶而说像小蜜蜂?

生1:蜜蜂肚子是鼓鼓的。

师:从形状上像,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2:因为蜜蜂吃的是蜜很甜的,,“我”吃的是春酒,“我”很爱春酒,春酒就像蜜蜂吃的甜蜜。

师:很好,形状上像,味道上像,还有什么地方像?

生3:蜜蜂很勤劳,经常采很多的蜜回来,和我喝春酒类似,吃了很多家的春酒还要捧一大包回家。

师:她这种行为能理解为勤劳吗?

生4:贪吃。

师:讲得多好,这么贪吃的小姑娘像小蜜蜂一样的,还有“家家戶户轮流着喝”,这像不像小蜜蜂?不仅形状像、味道像,行为也像,这个比喻太好了。大家一起读一遍。

在教师质疑比喻的贴切性想要替换喻体的引导之下,在剥笋式的层层追问之下,看似很一般的比喻句,让学生不禁感叹原来这个比喻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看似信手拈来的比喻句其实也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样的教学能对学生的写作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五、联想旧知,拓展语言的宽度

如《云南的歌会》,有这样一段话:“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对此,有学生这样赏析:“这段文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将云雀比作小流星,形象地写出了云雀的敏捷矫健。”显然,学生能从修辞角度来进行赏析,思路是可以的,但不够深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其中一个动词用得特妙?

生1:“钻”。

师:有眼光!“钻”,妙在何处?

生2:“钻”字写出了云雀这种鸟儿活泼灵动的形象,充满了活力。

生3:“钻”字写出了云雀飞时的冲劲和猛劲,也写出了它轻快敏捷的特征。

师:“不免让我们想到朱自清的《春》中写春草的一句话。

生4: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这句中也用了一个“钻”宇。同样是“钻”,怎样看待这两者之别呢?

生5:本文中的“钻”体现了云雀飞行的速度之快;而朱自清笔下的“钻”则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生6:两文中的“钻”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事物进发时的动态。《春》中的“钻”侧重于突出小草萌发时那种不可抵挡的生机,本课中的“钻”则侧重于突出云雀飞行的速度和力量。

师:同学们的辐射思维非常不错,赏析也很细致,让我们感受到同是这个“钻”字在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作家笔下的不同情味。

通过本课“钻”字的品味,引导学生联想到朱清《春》里面的“钻”字,促使学生努力调动自已的知识积淀,牵动学生的思维,思考朱自清《春》里面的“钻”表达的效果,从而

进一步沉下心来思考课文中“钻”的意韵。变换品味语言的方法,利用求异思维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力。

六、删减替换,挖掘语言的深度

如有教师在教学《春酒》时,当品读到“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这一句时,先用PPt呈现了“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地点燃了”这样一个句子(即删除了两个“呼”),并让学生齐读。然后,再呈现一句只有两个“呼”的句子“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地点燃了”,让学生再齐读一遍。最后,呈现原句,让学生通过朗读三个句子来体会细致的区别,感受哪个更形象。学生通过三遍朗读,凭着语感就明白了有三个“呼”的原句更加形象,给人很活泼的感觉,与大厅中兴高采烈的气氛相吻合,进而进一步感受到阿标叔点燃的不仅仅是煤气灯,还有浓浓的乡情。

又如同样在《春酒》的教学中,当学生品读到“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换词法,将“靠一下”替换为“靠靠”,将“点一下”替换为“点点”,将“舔一舔”替换为“舔舔”,再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较容易感受到原句更能体现琦君小时候的调皮、天真、可爱。

这样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删减替换,与原文对比着读,直观有效,为学生品味散文平淡而有韵味的言,添了一架云梯,学生就能豁然开朗,“拨开云雾见青天”,品出字词的精妙,品出文章的内涵。

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胡敏)

西方国家的写作教学早就形成了交流语境范式。比如以下的作文命题:

1.为到费城旅游的旅客制作一张旅游指南。集中表现富兰克林的成就,并包含一些有关历史古迹的照片。

2.就课业负担太重问题,给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增加文体活动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3.编写一个配有文字和图片的旅游宣传手册,向外地游客介绍你家乡的风土人情。

4.当你乘坐的轮船沉了,你漂流到一个荒岛上,你将怎么生活?写一个想象的故事,为你的读者带来惊险、刺激或娱乐。

上述写作题目对象明确、目的清楚、文体清晰、功能具体,是典型的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题目。题目中看似有诸多限制,但这些既是限制,更是重要的写作资源,是写作动机、内容和表达产生的来源和依据。这样的作文反而好写。

相比之下,我们传统的作文题目,如“我的妈妈”“我最难忘的事”“我最敬佩的人”,这些题目的读者模糊,写作目的缺失,实际功用不大。这样的写作除非有经验的学生自己去设定一种情景,让这种情景来唤醒自己的写作欲望,否则只能去编排,于是产生了“虚假写作”现象。

现在一部分教师已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写作教学中往往也会设计写作任务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交流语境中自由地写作。比如人物肖像描写的写作教学,有的教师这样设计写作任务:请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本班的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现场读出来,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这是一个典型的交流语境型的写作课堂设计。由于有了非常明确具体的对象、目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写作任务。

还有一位教师这样设计写作任务:教师上课之前故意让一位陌生人通知学生自己这节课请假,当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马上向教师诉说刚才的请假之事,于是教师故意逐一询问学

生来人的肖像特征,当有同学描述不准确时,其他同学马上补充更正。很显然,这样的交际情境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将五官分项描述,只需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让听者知道这人是谁就够了。这就成为一个具有真实交流语境的写作任务。

我们传统的人物描写教学,往往是一种纯知识性的、技能型的、格式化的描写训练。比如,写人物,可以写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等,.,了肖像又可以写脸形、眼睛、鼻子、头发、耳朵、衣着等+可是文本不同,其交流语境也不尽相同,一般就没有必

要面面俱到地一一描画出来。我们写什么、怎么写等,应该由交流语境决定。

总之,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技能。这种写作教学要尽可能还原或营造真实、具体的语境,倡导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应用中写作。它无疑是培养真实写作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的正确途径。交流语境写作所需要和所培养的正是当代全球化、信息化、联通化时代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传播交流技能。

我所想到的教学设计主问题

《丑小鸭》:1.有人认为丑小鸭这个形象就是安徒生自己,请你找一找这样解读的依据。

2.你认为这篇童话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紫藤萝瀑布》:1.展示一幅盛开的紫藤萝图片,请学生用几个词语或几个句子来描写看

到的图片上的景象,再看课文中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句段,通过各种

方式朗读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2.看到这样盛开的紫藤萝,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怎样理解的?

(也需要朗读、品味。)

3.作者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看到这样盛开的紫藤萝才会发出那样的感

慨?

《杨修之死》 1.小议杨修之死与刘备之活(同样面对的是曹操,为什么杨修会遭来杀

身之祸,而刘备却能避免?)(放映“煮酒论英雄”片段,帮助学

生熟悉曹刘故事)

《端午的鸭蛋》1.给高邮鸭蛋征集一则广告词,评出最佳广告词,在课文中找“最佳”

的理由。(或者:阅读课文,给高邮鸭蛋填一张名片,看一看这张

名片的语言风格与课文的语言风格是否一致?)

《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对话》

一、要立足于文本核心价值展开。

当前的语文课堂,很多教师为了创新,总是翻着各种花样。一个集中的特点,就是离语文课程和教材文本的核心价值越来越远,无关甚至无聊的东西越来越多。所谓文本的核心价值是指文本中隐含的最重要的语文学习价值,即语言学习的价值,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更是开发者,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凸显其核心价值。

余映潮老师在执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因为文本核心价值的凸显充分,所以师生对话非常丰富、有趣和有效。

师:……下面我们再来发现文章之美。发现美,就是要我们用眼睛来看,用心来感悟。自由品读,说说课文美在哪里。一篇美文,往往从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它的美。一个词,一个比喻,一个句子,一段文字,或者描绘的色彩,或者抒发的感受,都可以来评说。怎么说呢?用“我读了这个地方,觉得它美,美在……”的句式来说,每个人说一点。

生:我读了第2段中“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觉得写得很美,她把每一花最浅淡的颜色比作银光,很有新意。

师:而且紫色和银光相互映衬,色彩对比很强烈,给人以绚烂之感,而进溅的水花呢,又有一种动感,使画面更显得生动活泼。

生:我觉得第7自然段写得很美,因为这一段的感情色彩很浓重。而且作者非常具体地写了她看花时心里的感受。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写这一段,实际上有个背景在里面。作者唯一的弟弟得了癌症去世了,这就是文中为什么提到“生死谜、手足情”的原因。她很悲痛地看这个花,而花这么明艳,这么美好,又滋润了她的心情。说得好!见解独特。

……

生:“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句话写得非常美。这句话不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写得像童话,充满了情趣。

师:对!你看这个句子,“从未”,她把这一句放在前面,写得非常有力量,非常有情感。

这段精彩的师生对话,除了教学设计灵巧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师生对话是紧紧贴近文本内容进行的。首先余老师让学生从“一个词,一个比喻,一个句子,一段文字,或者描绘的色彩,或者抒发的感受”等方面说说课文美在哪里。这样的发问,因为立足于文本,所以学生思考问题有了思维支撑点,说话便会有理有据,师生对话也会非常集中、深入、有效,学生理解文本之新意和教师点评学生之创意频频闪现。你看,当第一个学生品出了比喻修辞之美后,余老师马上在此基础上点出了“对比”和“动态”之美,这样的对话很有层次,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品味文本的能力。再如,第二位学生品出作者移情于物的特殊写法后,余老师马上补出背景让学生深入理解,这样的对话让课堂教学有了张力,让学生课堂积累更加丰厚。可见,一堂好的语文课,师生对话也是需要设计的,而且要务必从文本内容开始,围绕文本中有价值的内容集中展开。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不会走向沉闷,走向无效。

二、要立足于教学目标展开。

有一些师生对话无效,是由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清或教学目标定位错误导致的。一位教师执教《丑小鸭》的时候,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两个:(1)细读文本,理解丑小鸭对待苦难与幸福的态度,分析丑小鸭的形象;(2)结合安徒生的人生经历,领悟“苦难中追求,幸福中谦卑”的童话寓意。但是,在上课的时候,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进行以下三个教学环节:(1)你觉得丑小鸭和安徒生对待苦难、梦想、成功的相似之处在哪里?(2)让学生谈“我也是一只丑小鸭”;(3)请以“我也是一只丑小鸭”为题,写一篇随笔,形式多样。这些教学环节的安排看似跟第二个教学目标相关,,但实际上已完全偏离了。所以,当师生对话进入到这些环节的时候,要么是教师唱独角戏;要么是学生的思维在一个平面滑行。有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用现代主义的批评方法解析文字,从不

同角度讨论愚公的愚蠢和可笑。黄厚江老师将这种问题界定为“阅读教学的高位化”

三、要立足于课堂生成展开。

将课堂生成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核心条件是教师要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非常熟悉。

郑桂华老师教学《风筝》时,精彩的师生对话就不胜枚举。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也找出了一些问题。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了什么?

师:……她不仅查了字词,当然,不止一个同学查了字词,还提出了问题!好,这个问题问得也非常好。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到底指什么?还有问题吗?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完全没有想到我们同学学习这么主动。

这段对话,是发生在教师检查学生预习的时候。当学生生成“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和“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两个问题后,郑老师不仅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还及时将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予以强调,并将其作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主问题组织教学,因此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兴趣也增浓了,后面的师生对话也越发精彩了。

师:刚才大家在读的过程中,已经把课文又熟悉了一遍,那么对她刚才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一点想法呢?

生:因为放风筝的时间都是春天,而这个地方的冬天还没有过去,“我”就看到了一两个风筝飞在空中,所以“我”感到很惊异。“我”悲哀,是看见了风筝“我”就想起小时候错怪了小兄弟,不让他放风筝,后来“我”知道风筝是孩子的玩具,所以“我”错怪了小孩子的。

师:讲得好,还有人要补充吗?

生:“我”惊异是因为冬天还没有过去。一般风筝都是在春天的时候就看见天空中有一两只风筝,所以“我”感到很惊异。“我”悲哀,是看见了风筝“我”就想起小时候错怪了小兄弟,不让他放风筝,后来“我”知道风筝是孩子的玩具,所以“我”错怪了小兄弟。

郑老师抓住学生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围绕文本进行对话,但她很快发现学生的思维都在一个理解层面上滑行,如果再这样对话下去,课堂就会拖畓,学生的思维就会慢慢停滞,课堂就会走向沉寂。于是,郑老师又巧妙借助学生生成——“‘我,错怪了小兄弟”,极具智慧地组织学生开展了更有价值、更有深度的对话。

师:哦,他跟她的意见基本一致,是不是?还有要补充的吗?没有不同意见?那么,大家都认为是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了。你们把这段文字找出来,四人一个小组,一起商量是从哪里看出精神的虐杀的。

……

生:我们从第四自然段找到了“虐杀”的答案。从“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一直到这段的段尾,我们画出了这样几个词语,第一个是“满足”,第二是“愤怒”,第三个是“抓断了”,第四个是“掷”,然后是“踏遍了”“傲然”和“留心”,这些都是作者的表情和行为。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发现了弟弟正在做这些没有出息的孩子的玩意,非常愤怒并且对他非常凶,破坏了他的蝴蝶翅膀,而且还十分傲慢地走出了小房间。弟弟绝望地站在那个地方,他却一点儿也不留心,而且他发现了弟弟的这个秘密后还沉浸在破获这个秘密的满足中。所以,我们发现虐杀了的是弟弟小时候玩的心情。

师:圈到“抓断”“掷”“踏遍”的同学是很多的,刚刚他也讲到了。但最后一句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做点笔记,他们说“沉浸在破获这个秘密的满足中”,“沉浸”这个词用得很好!后面,他还说到了“傲然”“留心”,弟弟那么绝望,他居然没有留心,这些理解非常好。

……

郑桂华老师认为,对话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不是表面语序上的“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它还是一个多层面的学习和思维活动。细读以上示例我们不难发现,郑桂华老师的教学都是从学生的生成开始。

《作文教学“走看”模式例说》

对于作文而言,“框架”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文章的分解形式,我们把这层意思的框架分成“审题立意、选择材料、组织行文、检查提升”等部分。还有一层意思,“框架”就是指“审题精确、立意深刻、思路清晰、材料丰富、语言精彩、书写美观”要求,这往往是一篇优秀作文必须保证的特点。这两层框架对于写作的人来说,就好比一个优秀的短跑选手等待发令那一刻的“抢跑意识”。这种意识,必须预设在写作者的脑海中,接下来,写作的人根据这种意识的支配,再来有序的完成写作这一智慧的过程。

我们一起来看一则作文材料:“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我们指导学生审题时要请学生注意材料的语言形式(记叙、议论、抒情等)、表现样式(图文、寓言、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几则材料(一则或多则)等等。这则材料主要是两句话的观点表述,我们审题时必须注意到这些,指导如下:这则作文材料侧重哲思,重“聚焦”。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极拷问,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作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也有人说”的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断,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是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容颜”、“身体”等。第二分句,“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这是建立在前一句概括和判断基础上的进一步引伸和推导,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和“觉解”;只是一种“天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第三分句,悄悄转换了对象,变为“我们”,我们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老”的信念;这种看法是自欺欺人的。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或“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人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从审题的指导来看,“立意”的深刻性在于是否能够揭示人生和生活的本质。所谓“立意”,简单地说就是“写作目的”,就是我们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好的立意的标准有三点可以参考:一是是否彰显人生的智慧;二是是否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三是是否能准确地把握和界定审题的核心概念。所以归根到底:审题立意才是一篇文章的纲领,一篇文章的灵魂,它们决定后面的构思、文体、标题、材料、行文等等。这是“走看”

模式作文的精髓所在。

《伏笔引路,照应回望》

伏笔与照应是语文课文中经常出现的写作技巧。“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的某种提示或暗示。而“照应”则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到必要的时候,显现前文的伏笔,予以呼应,点醒读者。让读者不至于产生突元、疑惑之感。伏笔与照应的配合运作,使整篇文章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为了同学们能明白易学地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笔者从几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中,归结出五条伏笔与照应的最基本运用方法。

一,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

在叙事的过程中适当地添加环境描写,除了可以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外,还可以起到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撮后一课》,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时,有一处社会环境描写:“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怎么会有普鲁士的士兵正在操练呢?这就是一处伏笔。后文中,小弗郎土走进教室,听到韩麦尔先生说的话,“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伏笔得到照应,同时也点醒了读者,原来前面的伏笔是在暗示我们这个地方已经被普鲁士所侵占,听命于其首都柏林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触戏>中则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设置伏笔。迅哥与小伙伴月夜去看社戏的途中写到了豆麦。“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迅哥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同时,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为迅哥一行看戏归来偷罗汉豆设下伏笔。

二,通过外貌描写设置伏笔

章通过外貌描写巧妙设置伏笔,可以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一文中运用了此法。当孔乙己第一次出现时,鲁迅就通过店小二的眼睛,描写了他的外貌。“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处伏笔。孔乙己身材高大,为什么皱纹间常夹些伤痕呢?很快,下文“短衣帮”的话回应了读者的疑惑:“……什么清?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原来孔乙己偷东西挨了打。另外,后文中还有一处更好地照应了这句话,是咸亨酒店里喝酒的人对掌柜说的话,“他总仍旧是偷……”一个“总”字,很好地照应了“常夹些伤痕”中的“常”字,从而体现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三,通过动作描写设置伏笔

郑振铎先生的《猫》一文主要运用了这种方法。如第二猫,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它的动作,“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不怕生人,生人才容易接近;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过路人才有机可乘。小猫的动作描写看似只是介绍小猫的特性,却处处在为小猫最后被过路人捉走的结局设置伏笔。

四,通过语言描写设置伏笔

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对此法运用较多。爸爸病重,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时时处处教育大女儿英子要独立。如爸爸说,“没

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这些话单看起来没有什么,但等爸爸去世后,反过来再看时却是多么地触目惊心。原来这些话都是爸爸的遗嘱,它们早已为爸爸的去世埋下了伏笔,也为英子在爸爸去世后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埋下伏笔。爸爸在活着的时候,一直要求英子要做个大人,爸爸去世了,英子才蓦然明白爸爸的心。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伏笔与照应,这篇文章才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五,通过心理描写设置伏笔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通过心理描写设置伏笔,可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而后文中的照应又为读者很好地释疑。于是,故事情节就在这一伏一应中得以推进,人物的丰富情感也在这一伏一应中得以真实地体现。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也运用此法设置伏笔。如英子开完毕业典礼以后,作者这样写英子的心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这里的心理描写已有强烈的暗示作用,怕赶不上什么呢?从后文老高的话中得到了照应:“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原来是怕赶不上见爸爸最后一面!英子的预感应验了,但是英子并没有惊慌悲伤到大哭,一伏一应中,12岁的英子的坚强镇静在文中真实地体现出来。

在《最后一课》中也用了这种埋伏笔的方法。小弗郎士路过村公所时,看见布告牌前围了一群人,小弗郎士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直到进了教室,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许教德语,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作者才又通过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照应了前面的伏笔。“啊,这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人物的心理活动最为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情感。这些伏笔与照应的配合运用,真实地体现了小弗郎士由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懂事、爱国这个成长变化过程。

总之,伏笔与照应,一个在前面引路,一个在后面接应。一唱一和,连缀而行。犹如龙行云中,若隐若现,猛一回首,神韵全见。作文中若能巧妙运用此法,何愁文章不生动呢?

《基于深度解读的文言文课堂教学》

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念、寝、步、寻等,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但、亦、耳、遂等。

2.学习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教学重点)

3.体悟作者丰富而特殊的心境。(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一听到文言文的学习,大家就以为记住一些词语注释、会翻译几个句子就行啦。

这其实是对文言文学习的误解。今天,我们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不光是如此,还要浅文深学,用深度解读的方法来对文本进行学习。

二,夯实基础,读准读顺

1.辨析字音,读准词句

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务是能够读准读顺。大家来看看屏幕上加点的字词,读读它的音,看看它的义,如果有疑问,可以查看书下注释。 (Ptt显示)

①亦未寝

②水中藻荇交横

如果我们理解了句子的意思,那朗读就会顺畅。请大家看一下这些句子是什么意思? (PPT显示)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挑战无极限——无句读朗读

(PPT显示《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竖排版,没有标点。)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朗读课文,会让我们很不适应。相信我们的同学会迎难而上,接受挑战。

三.深度阅读,读出情味

1.巧用批注,悟出情味

千古文章情为先。所谓“情味”,就是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感情和态度。从文中挑出一些词语、选出一些句子,进行批注。

(1)下面这些词或句子值得关注。

①从“遂”字见深情。“遂”字的意思是“马上、就”,苏轼觉得无聊,无以为乐时会想到张怀民,可以看出他俩交情很深厚。而且苏轼的眼中只有张怀民,他能立马想到张怀民。

②从“寻”字看出,他俩的交情很不一般。“寻”字可以看出苏轼心里很急切,如此朗朗月色,一定要找到好朋友共同分享,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感觉。

③从“亦”字看出,他俩有一种共同的命运,才会成为好朋友。

(PPT显示:)苏轼: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因“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讥谤)被逮入狱。十二月释放,次年二月初抵贬地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但也只是挂名而已。苏轼是被地方官吏严管的犯官,几近流放。这时的苏轼处境艰难。

张怀民,名梦得。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作者苏轼和张怀民当时都都被贬黄州,从相识到相知,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真是心有灵犀。

④从“相与”中,想到他俩关系同一般。“相与”是“一同,一起”的意思。请大家发挥想象,他们当时在庭中漫步的情形。(随心所欲,悠闲漫步)进一步想象:此时他俩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各自诉说自己曾经的往事,现在被贬的心情,相互宽慰的话语)

能够在月色下一起漫步的人可算是心灵默契的朋友,正是这样的友谊最深厚最真挚,患难见真情。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俩的内心世界,深情朗读“元幸六年—

—相与步于中庭”这一片段,特别体会刚才分享的“遂”“寻”“亦”“相与”等词传递给我们的情感。

⑤“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的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盖竹柏影也”是作者突然之间明白眼前情景时的恍然大悟。这样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重的谪迁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

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隐人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佳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露出作者内心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低吟哼唱,品出情味

全文84个字,主体感情基调是安闲自适、愉悦陶醉的,所以语调宜舒缓飘逸。“怀民亦未寝”要读出惊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要读出悲愤之情来。

(教师示范朗读,并领读)

3.大显身手,读出情味

(1)宋朝李耆卿《文章精义》中说道: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PPT 显示)这段话中“苏如海”,就是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虽仅有短短84个字,但它确实像大海一样波澜壮阔、广阔而浑厚,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下面,我们就要通过朗读,读出韵味来。

(2)我们不妨来看课文(PPt显示)。

将全文分为五段: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原文是三段文字,在这里,分成五段。体会每一段落作者情感的起伏:

第①段,被贬之后的闲适自在,无所事事的境遇,一旦发现户外皎洁的月光,便欣喜万分,情不能已,情感的起伏是先舒缓轻柔,后兴奋激动,语速加快,音色变得清亮。

第②段,兴奋与喜悦之情更加高涨,并且兴奋得一路小跑,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同赏月。足可见得其心情,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二人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朗读时,依然是清亮的音调、快整的语调。

第③段,在欣喜兴奋中,还夹杂着快步行走后的急促的喘息声,另外,还有见到张怀民“亦未寝”时的惊喜与激动。朗读时,语速较快外,发音还可短促些。

第④段,这是作者与友人信步中庭,沉醉美景,陶醉其中的佳句。语速舒缓,语调轻柔,声音还可稍作延长。

第⑤段,这是作者在赏景之余的内心独自,既有失意后的悲怆,闲适后的自嘲,自得后的舒心,会友后的愉悦。朗读时要抑扬顿挫,回环转折,体现出内心复杂的情感。

(4)老师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全文,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最后师生齐读全文。

四、知人论世,明示主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作者情感的脉搏。简短的文章里,融人的是极其丰富的情感。大家也可谓苏轼的知音了。情随境迁,景随人动。但人可不可以超越常态,成为命运的主宰呢?下面。我们不妨将侧、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与苏轼的心胸进行一番比较。

同为贬官之作,苏轼与张怀民夜深“相与步于中庭”,有满心喜悦;而柳宗元携五人白日同游“小石潭”,石潭美景清秀可喜,虽有乐趣,但终归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什么原因呢?内心的孤独悲怆使然。

(2)《石潭记》中,柳宗元为何郑重介绍同游者?虽是出于游记文章的惯例,可在“永州八记”之中,仅有此篇交代“同游者”,为什么?被后的伤心凄凉的写照。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的前面几段文字中都没有提到这五个人,其原因:柳宗元才华盖世,少年得志突遭贬黜,遂有山水之志。然心中忧喜,虽亲如兄弟,亦无从分担。柳宗元在此处才写出同游之人,其实是写心中孤寂。人潮之中独感孤寂,乃真孤寂也。

(4)柳宗元游玩山水,视众人为无物,中间不曾有一语交流,其自我封闭可知也;故虽在白天,日光下彻而“凄神寒骨”,亲友相随而“悄怆幽邃”。

苏轼见美景而思友人,同漫步而心相印;故虽在深夜,月色如水而心旷神怡,知己相伴而欣喜满怀。同为贬谪,同伴友人,同是寄情山水乐事,境遇大是不同。

从这里可见苏轼在贬谪之后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心境;而柳宗元却在贬谪之后抑郁悲伤、不能自拔。由此,更可见苏轼心胸“如海”般广阔。

五,布置作业,深入感知

苏轼的散文,情感丰富,“如海”般广博。相信随着对文章理解的深入,大家的朗读会更加准确到位。课后,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能够背诵。

《背影》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这篇文章为什么让你感动,我们应该如何善待父亲。

一、先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上课时,让学生听《父亲》这首歌,设计导语:是啊,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我们应该感谢父亲。父亲是大山,让我们有依靠,父亲是大树,让我们有保护伞,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让我们安定衣食无忧。其实父亲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理解、值得我们爱的人。今天,我们一起透过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博大无私、无微不至的父爱。朱自清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能感动我们吗?请听录音,说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被感动了。

三、学生读课文,思考,然后在班上交流。

很多学生都找到了望父买橘这个细节,我让他们反复读这个细节,说出为什么让你感动,学生说父亲年纪大了,又是一个胖子,月台又是那样高,爬起来费力。为了儿子,心甘情愿。“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而且买来之后,“他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大衣上,”一个也没有留,他并没有因此抱怨他的吃苦受累,“他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反而觉得为儿子做事,为尽到父亲的责任而自豪、高兴。爱子之心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有的学生找到了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的背影让人感动。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感受到父亲处于自己失业、祖母去世的双重灾祸下,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面临

生存危机,儿女尚要扶养,供他们读书的难处,他在谋事与送行之间犹豫再三,最终决定自己亲自送儿子去车站,把儿子的路途安全看得更重要。爱子之情,真是情深似海。朱清写出父亲身处逆境时的艰辛和不易,更能彰显父爱的可贵。

后来学生又找到其它感人之处。我说,父亲有很多地方让我们感动,父亲的爱深深地感动了朱自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么朱自清的父亲读了本文,又会有什么表现呢?请看屏幕。

四、拓展到我们的父亲。

同学们想想我们的父亲,容易吗?我讲述我自己的父亲,在我从小至今,父亲对我的关爱,尤其是我高考失败后他对我的鼓励;我也讲了这几十年以来我对父亲的心理变化,我也忏悔我对父亲的不敬,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自以为是是不对的。现在我的父亲年事已高,我愿意竭力尽孝道,让他晚年幸福。同学们,讲讲自己的父亲,你打算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呢?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父亲,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烁。

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诵读“父亲的赞歌”。(屏幕)

父亲是这么爱我们,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铭记父爱,将感恩之心化为行动。师生一起唱《感恩的心》,本节课在歌声中结束。

教学反思:

一是对教材大胆地取舍,突出点。

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父亲,感恩父亲。

三是教学流程自然,水到渠成,在歌声中开始,在歌声中结束,首尾照应,贯穿整节课的是一个情字,以情动人,以情服人,以情激人。情感在品读中得以升华。

四是紧紧扣住读书,以读推动教学流程。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提升。

《探寻课文中的结构之美》

文章之美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领略到:

1.内容主旨、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文章的结构思路(含行文线索);

3.表现手法;

4.语言。

我们先来领略七年级上册第11课朱自清《春》的结构之美。全文共10小节,第1小节先总写春天,表达一种“盼春”之情,2-7小节分写“绘春”,最后8-10再总写,表达一种“赞春”之情,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这是文章的整体结构。细节上,参考资料上没有的“文章结构之美”,更能带给我们一种发现的“独得之乐”。比如2-7小节“绘春”之于全文是分写,但第2小节之于3-7小节又是总写,是总绘,用“山水”来代表天地间的一切景物,正如古人用“山水画”代表景物绘画一样——也就是说全文来看有总分,局部上也有总分。别急,这时有学生说了,“老师,这局部的总分中还有总分——您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一句是总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是分写!”仔细琢磨,可不是吗?“一切”是“总”,“山、水、太阳”

是“分”。这真是“总分’,中餐“总分”再套“总分”!

梁衡的《夏感》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语言文白相间,自然明快,既有书卷文气,又有刚性大气。最妙的是结构上的“S”形安排,让文思的流动,似一首乐曲,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节奏之美。首段仅一句“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紧张、热烈、急促”三个词概括了夏天的特点,领起下文。妙的是,接下来写的不是夏天“紧张”的特点,夏天“紧张”的特点作者在第四段里才描写到一“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第四段的开头一句显而易见!那么二、三段是不是分别描写了夏天“热烈、急促”的特点?阅读到了这里,我们的课堂有了短暂的停滞!我稍加点拨:二、三段怎么可能不是描写夏天“紧张、热烈”的特点?尤其第一段是总领全文的句子,而第四段又照应了其中的一个特点——“紧张”!一个优秀的作者写文章会这么没有章法——开头是明显的总领段,而后文却不再关照?——这不是理解上的机械僵化,而是一个优秀的作者和一个不那么笨的读者之间应有的沟通!倒回到第三段,“春之色…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无不进发出旺盛的活力……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一这些描写毫无疑问证明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是“高梁、玉米、瓜秧”等事物生命“热烈”的标志,充分体现了夏天“热烈”的特点!那么再往回倒,倒回第二节呢?“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绿烟”,“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何其迅速!”“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用“汽车”、“舰船”这些喻体不正是让读者感受到夏天的到来是何其迅速?这些细节不都证明了第二段是描写了夏天“急促”的特点吗?不急!再回头把全文五段整体联系起来看:第一段总领全文夏天的三个特点“紧张、热烈、急促”,第二段先描写“急促”的特点,第三段描写“热烈”,第四段描写“紧张”,和第一段构成“S”形衔接,到最后第五段自然而出的抒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似一首乐曲回环往复最后奔向高潮的结构之美……

接下来,我们来领略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的精妙。开篇,先生用三个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第一段中,就有精妙的结构之美:先是和北平对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无风声,突出其“温”;再和伦敦对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无重雾,突出其“晴”;接下来和热带对比,“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最妙的是这第三个即最后一个对比——济南的冬天无毒日,是“温”晴,不是“热”晴、“毒”晴。既照应了前两处对比突出的“温”、“晴”,又再次强调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这样,结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水到渠成!“温晴”二字,既分指看,又合指,不着痕迹,点出了济南冬天的最大特点之一,自然地推出济南是“宝地”的原因之一;用“宝地”二字总领全文。第二段开头两句话,点出了济南是个“宝地”的原因之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是个“理想的境界”,既过渡自然,巧妙地将“温晴”的天气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两大特点融合在一起,又顺势开启下文“山”、“水”的描写,妙到毫巅!接下来从第二段第三句到第四段写山,第五段前两句写水,第五段第三句开始收束全文。结构上第二段开头两句和第五段即全文最后两句为“总”,中间为“分”,整个二至五段构成“总分总”关系。这第五段即全文的最后两句的“总”,也收

得极为巧妙:前面“分”的部分先写“山”,最后是写“水”,这儿收的时候就紧承“水”,倒过来收到“山”,照应第二段的开头,形成一个“圆”式结构;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照应全文的开头及文章题目“济南睏冬天”,形成一个大的“圆”式结构——又是那样的巧妙而自然,让人越琢磨越有味道。中间分写“山”、“水”。“山”花的笔墨大大多于“水”,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如水墨画的山)。突出了“山”如母亲般仁爱慈善,如美女般秀气害羞,如水墨画般典雅清幽。“水”,则用绿萍、绿藻、绿出其绿。这“山”、“水”的分写,在结构安排上又有精致的讲究。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摆在前面,花的笔墨多;城(如水墨画的山)摆在后面,花的笔墨少;而水呢,则一共只有两句。这位置的先后,笔墨的多少,透着先生结构安排上的匠心独到:一、三种“山”一种“水”的描写,视角由远及近,再远,更近,极富动态的镜头感。二,写城外远山(如水墨画的山),“古老的济南”与第二段“一个老城”结构上形成呼应,并再次暗示了济南城的历史底蕴。着“这是张小水墨‘——水墨画的技法重在“点染”,怎么会浓墨重彩呢?用的文字不多,恰是为了让内容和形式完合!三.“水”摆在最后,很简单,整个济南在先生眼里就是一幅山水圆。山水山水,“山”在前,“水”在后;而且,山多为画的中心,水多为衬托。所以,着墨也不多,也正是让结构形式完美契合!纵观全文,开头第一段,济南是“宝地”的原因之一——“温晴”的天气,就像歌剧序曲,温暖亮丽,令人欣喜,奠定了全文基调,余下的全文二至五段,济南是“宝地”的原因之二——“有山有水”,则是主曲,重章华奏。三种“山”“水”的视角由远及近,再远,更近;结构上的总分总——则的快慢起落,最后,在悠扬的尾声中结束!

《喜剧小品中的写作技巧》

一、以小见大

喜剧小品的主题五花八门,时政热点、社会生活、人物百态,皆可人戏,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大到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意识形态规训,小到现实中丑陋行为的批判。无论剧作主题多么宏大,在进行题材选择时均从“小”处着眼。题材是小品的基础,是表达、深化主题的支柱。常言道“角度选得好,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半”,创作者将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与思考融人小品,在十多分钟内展示生活的一簇小浪花,力求真实朴素,接近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用真实可感的事件与形象使主题具象化,展现观实生活的生动性与无限丰富性。

《乒乓轶事》表现的是改进干部作风这样一个较大主题,而剧作只是巧妙选取了师长与新兵战土打乒乓球这样一个生活场景。耿直的新兵子弟在比赛中将师长打得落花流水,裁判员文化部主任怕伤了师长面子,左右调度,多次暗示,要求新兵子弟打假球,自己判假球,小品以球说事,反映干部作风改进的主题。这种“以小见大”式的宏大叙述,通过打乒乓球这样一个生活小故事,来容纳一个宏大的主题,使剧作宏大主题传达的意旨摆脱说教的嫌疑,形象具体,可观可感,直接指向观众内心。

取材生活、以小见大,是学生作文常见的写作技巧。以最熟悉、感触最深、理解最透的生活事件为题材,以深见广,从小处、从局部、从侧面,去触及大问题,小处着手,大处着眼,以真实化的微型生活故事去打动读者,将宏阔的场面

与重大主题推到幕后,文章便会有“温度”又有“深度”。

二、构思巧妙

制造悬念。剧作不是以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而是截取事件中的高潮作为开端,以激烈事件为开端,生活平衡被打破,间以插叙或倒叙,将事件或人物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这种结构情节集中,强烈,开场便能抓住观众的吸引力。小品《新房》,一开场就是两个年轻人追着一个老人满屋跑,让老人当一回“骗子”,这个穿着不伦不类的老人是谁?为什么要当骗子呢?原来是老人的儿子和未来)L媳妇,想让老人装一回阔,表明自己给儿子买了婚房,.好征得亲家同意两个年轻人的婚事,最终骗局败露,却也感动了岳母,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认可。先抑后扬。剧作在肯定某人、某事时先用嘲讽或曲解的态度去否定贬低它,抑为衬托,扬为重点,形成鲜明对比,使剧作更加精彩。小品《公交协奏曲》中一开场,冯巩饰演的小市民为省一块钱的公交费,死皮赖脸和乘务员攀关系,无奈乘务员不买账只好投币,结果错将五块当一块投了进去,为了不吃亏,硬生生拉上赶往相反方向医院的农民工,“请”他坐免费车。这样一个贪便宜、斤斤计较的小市民却在得知农民工兄弟有困难后,毅然将自已的存折给了他。剧作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先抑后扬的构思仍是值得借鉴之处。

利用误会来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也是喜剧小品构思中常用的手法,将解开误会的过程作为剧作的发展过程,步步推进,最终云开雾散,水落石出。小品《爱的代驾》,以一名年轻貌美的醉酒女子误认代驾司机为老公开场,接着又引起了代驾司机的妻子的误会,以为醉酒女子是老公的情人,一连串的误会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三、巧用修辞

喜剧小品中最常见的三种修辞技巧为飞白、比喻、仿拟。

飞白是故意对词语进行讹读,曲解词语本意,从而达到趣味或讽刺的效果。可分为语音飞白、词义飞白、逻辑飞白、语法飞白几种不同类型。喜剧小品中飞白手法随处可见。如小品《形象代言》中憨直的乡村老太没听懂收购员的流行语,将“代言”理解成“袋盐”,这是语音飞白;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白云说“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将“秋波”一词分中析意为“秋天”与“菠菜”,是词义飞白,这看似合情合理的谬解,尽显人物的可爱之处,令人捧腹不已。而小品《落叶归根》中“谢谢”故意将“艾仑”说的“报销”的“报”理解为“抱一下”的“抱”,这属于飞自修辞中的逻辑飞白,被高昂墓地价压得喘不过气的主人公谢谢r了不给艾伦报销机票而故意曲解词语的意思,机智狡黠中透出一丝无奈,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到沉重。

喜剧小品中的比喻,旨在制造喜剧效果,往往近似于揶揄、调侃,用也简单明了,比喻的运用能达到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对人物形象塑造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小品《想跳就跳》中潘长江用“小陀螺”来比喻自已,在对身高体型的自嘲中展现了人物豁达幽默的性格特征。用“鞋拔子”和“猪腰子”这两种农村常见事物来对长相进行比喻,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前者用于“白云”对“黑土”的嘲弄,后者用于“黑土”对自己长相自信的证明,这两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比喻,体现出人物的朴实幽默,营造出了喜剧氛围。

仿拟是通过模仿现有的语言表达格式甚至是歌曲的唱腔,新创一种表达,来表达自已的思想感情与见解,话语给人新奇的陌生感。喜剧小品植根于日常生活,人物语言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而在这生活化的语言中掺杂故、诗词、俗语、歌词等,使小品语言形式灵活多样,利用语言本身的不协调性来制造喜剧效果。部分

剧作对一些特定行业领域术语的化用,达到反讽这一审美效果,给剧作抹上了浓重的解构色彩。如《昨天,今天·明天》中对歌曲名的引用:崔永元:行了行了,别说了,咱还是说您二老吧,我现在呢我把问题提的细一点,你们是哪一年结的婚?赵本山:我们相约五八。宋丹丹:大约在冬季。《昨天·今天,明天》意在展现新型农民形象,白云、黑土自信满满地引用歌名来回答小崔的问题,关注潮流、幽默诙谐的新型农民形象便可见一斑。

除了飞白、比喻、仿拟三种常见的修辞外,喜剧小品还利用误读、错位、双关、夸张等修辞来制造笑料,塑造人物。喜剧小品中对人物的塑造没有叙述性的描写,只能通过一个动作几句台词来让人物鲜活起来,因此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尤为重要。多种修辞的灵活运用,折射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丰富了剧作语言表达。每一种修辞都承担了不一样的表达任务,文章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便离不开对修辞的运用。掌握多样修辞的运用技巧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能力至关重要。

四、深刻有力

第八届中央电视台电视小品大赛作品《落叶归根》,便巧妙借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融人“黑色幽默”这一文学元素,对楼市怪象进行了有力批判。作品以“坟”喻“房”,通过讲述在国外“饿死”的二大爷托人带回骨灰给侄子“谢谢”,让其购买天价坟墓的故事,小人物在生活压迫下滑稽、荒谬的行为得到放大,甚至扭曲、变形,使观众在滑稽可笑、荒诞不经中,又感到苦闷与沉重。

语文教师要教“真语文”(侯志中)

前不久,我担任本地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的评委。活动中,主办方选取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这篇课文,各位参赛选手都下足了功夫: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精美的动物图片,教师声情并茂的课前导入以及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可谓精采纷呈。可是,如果将这些“繁华”的东西去掉,剩下的东西还有多少是语文呢?

赛后,与参赛选手们交流,我问一位选手:“为什么课前要让学生欣赏六幅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呢?”答道:“丰子恺先生是漫画家,而且这些经典的作品很有艺术魅力,拿它作为课前导人,让学生自然得到艺术的熏陶,也可将学生带人阅读情境。”问另一位选手:“课堂为什么向学生展示狮子、老虎、麒麟、骆驼等动物的图片呢?”答到:“通过对比,突出白鹅‘头’的特点,从而把握文中白鹅‘高傲’的特点。”事实上,像这样的语文课堂在我们的身边比比皆是,不少的老师将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绘画课、表演课及思想教育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

思考一:语文课教什么?

语文教什么?这涉及到对语文课程的定位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目标应有两个:一是语用目标,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二是素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才能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理念,才

能教出“真语文”,才能建“真语文课堂”。就以《白鹅》一课的教学为例,丰子恺先生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形象。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特点——高傲。从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刻画了白鹅的特点,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读后让人觉得风趣幽默。因此笔者认为,拿这篇文章做我们语文学习的范本,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来状物的。此外,对比的写法以及幽默的语言也应该是这篇课文的特色,值得让学生去品读。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是的,语文教师要站在课程的意识而非教材的意识去看课堂,如果只有教材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那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语文课为什么与其它的课不同呢?吕叔湘先生说:“教材就是一个例子。”当前,我们的语文教材仍然是文选式的,这种文选式的教材决定了语文课与其它课的不同:他没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也没有前因后果般相互牵连的关系,语文的知识和能力夹杂在每一篇文章当中,什么时候传授什么知识,什么时候发展何种能力,需要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课堂教什么?笔者认为,语文课应该将内容定位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一基础上确定某一文本的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

思考二:语文课怎么教?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在正确的语文教育观的导下,遵循语文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语文知识本身的规律以及语文知识本身的规律,挖掘教材的核心价值,即文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到某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就是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目标指向要落实到语文课程标准的某一方面的目标上,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

其次,语文课重在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对语言文的涵泳体味上。笔者认为,学生对文本内容个性化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的涵泳体味这两个方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重头戏,在语文课堂上应予以强化。

第三,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一词的“学”字上下功夫,即研究学生的语文“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阅读中走人文本、在阅读中品味文字、在阅读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思考三:语文课如何评价?

首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评价,即要以学论教。观课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课堂上学生是否有高涨的学习兴趣、是否有持久的关注度、是否对文本有深人的解读,这些都是衡量一堂语文课优劣的标准。如果课堂上光有教师的精彩表现,而学生鲜有积极的活动,那么,这一课堂充其量只是教师的表演课而非学生的“生本课堂”。

其次,要看课堂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怎样得出来的。学生的问题一定是学生主动发现并认真提出来的,而非来自教师的规定或教材设计。生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动态生成的,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学生既是教学内容的学习者,也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者。

第三,要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指向语文课程,是否发展了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某一方面而非一些非语文的东西。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能看到“精采的语文课堂”,却看不到精采的学生和本真的语文。我们期待本真的语文重回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期待学生能在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期待学生能在课堂找到更多的语文课程

精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共5页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感知并交流故事情节,培养阅读习惯。 2.学会并运用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 在人类没有发明电报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在用电报传递信息; 在人类还没制造出飞机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驾驶直升机来往; 在人类还没有着手登月工程的时候,他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坐在一颗大炮弹里,被巨炮发射到月球; 明确:儒勒?凡尔纳 (一)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1828---1905),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大部分已变成现实,因此被人们誉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海洋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二)创作背景 波兰人民反对沙皇独裁统治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是凡尔纳创作《海底两万里》的一个导火索。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尼摩船长这个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高大形象,赋予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二、自学指导 1.故事情节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看到了一条,法国生物学家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和一个捕鲸手,被囚禁在这艘潜艇做了的环球旅行。 2.主要人物 尼摩船长 比埃尔?阿龙纳斯 康塞尔 尼德·兰 3.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经历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出三次险情。 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 4.你能说出《海底两万里》中最吸引你的三个情节吗? (1)尼摩船长勇斗鲨鱼救采珠人。 (2)尼摩船长哀痛地带着送葬队伍,把重伤致死的船员埋在海底光彩夺目、瑰丽无比

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1、明确考纲 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作出这样的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解读:新考纲将小说的位置提到第一位,提示我们备考中应对小说阅读充分重视。 2、高考回顾与展望 回顾:纵观高考试卷,考查到小说的试卷有安徽卷、四川卷、福建卷、浙江卷、宁夏卷、辽宁卷等。着重从环境、人物形象、情节、主题以及语言、表达技巧、探究能力等方面设题考查。 3、小说阅读高考命题的五大着眼点: 环境:着重于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人物:着重于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着重于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探究:着重于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小说的深刻思想;从不同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4、小说阅读能力考察 小说文本的阅读主要考查考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考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 5、小说阅读主要题型 小说阅读以主观题为主,大致可分为三类: 1、要点概括题 2、作用分析题 3、探究题 1、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情节的特点分析和人物个性特征分析。 2、教学难点:情节合理性、人物性格发展合理性或主题合理性的探究。 1、先整体介绍前面上传博文《高考小说阅读必备知识和技巧推荐》里的内容,让学生对将要用到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 2、分别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3、指导学生做《创新方案》相关练习和印发的XX年高考试题,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突破。 1.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考点梳理」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

小小说写作技巧例谈

小小说写作技巧例谈 教学参考 0914 0912 小小说写作技巧例谈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例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论文学》)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存在着类似超短篇小说的作品。……但是,超短篇小说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是源于美国。”多数人推崇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是创始人。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其中《麦琪的礼物》脍灸人口。可以这么说,超短篇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 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因此,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凝炼,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冗句。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全文只有七行字,却具有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 再如《三封电报》(美·佚名)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 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 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个星期后, 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 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 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 这篇小小说是一家美国杂志以3000 美元的悬奖征求“文字最简短, 情节最曲折”的故事的获得首奖的作品。单一的情节里, 事件完整、有冲突、呈现因果联系, 这样, 事件所呈现的面貌就不是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了。 二、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星新一写作一分钟小说,就极力追求“新”。他写道:“有些评论家把我的小说与美国的超短篇小说(Short-Short)混为一谈,这是不妥当的。我是受了美国超短篇小说的影响。但是没有完全依靠,而是发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我的小说强调一个‘新’字,给读者以新题材、新知识,甚至让他们感到惊讶!”(星新一《一分钟小说选》)为此,他常常借助于童话、寓言、科幻、推理等手法,通过非现实的题材或现实题材的非现实笔法,反映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感觉,表现清新的

浅谈经典名著教学对小说阅读的有效促进

浅谈经典名著教学对小说阅读的有效促进 发表时间:2019-11-28T12:42:54.833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4期作者:王丽[导读] 以期推动学生阅读中外文化经典,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宜昌市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湖北宜昌444299 摘要:通过探讨经典名著教学对小说学习的有效促进,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促进对小说体文本的学习,以期推动学生阅读中外文化经典,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人文素养小说阅读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新课标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不仅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与实践性,也突出强调了审美性和创造性。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等,并将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对经典名著涉及面和理解深度存在严重不足。本文主要探讨经典名著教学对小说学习的有效促进,通过人教版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讲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促进对小说文本的学习,以期推动学生阅读中外文化经典,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课前准备 1.学情调查:在班上调查阅读过《红楼梦》或《水浒传》文本或者看过相关电视剧的情况。全班43个人,只有两个举手,其中一个仅看过电视剧片段,原著文本直接没有看过。笔者在从事高中教学中深感当今学生经典名著阅读欠缺,基础薄弱,课堂上偶尔涉及到一些经典名著的人物、情节,学生一脸茫然。学生不了解原著文本,不知道大概人物、故事情节,经典名著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继续? 2.激趣阅读:在学习与生活中搭建阅读兴趣的桥梁。教师有意识地以课题为基点向生活延伸自己的教育行为,避免“放羊式”的“浅阅读”和“伪阅读”,巧用影视资源促进名著阅读。 例如:对于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以爱情主题引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结合百家讲坛上周汝昌和刘心武对红楼梦的视频解读,吸引学生开始关注、阅读《红楼梦》,探究文本及作者。 对于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友谊到以“义”为主题引入,以“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及108个好汉的绰号的趣味性导入,结合名著导读视频和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宋江(一)“狭”义江湖的视频讲解,引起学生开始关注、阅读《水浒传》,探究文本。 三、课堂探究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追寻的美好愿景。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教会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教会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的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因此,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课堂要“让学于生”,教师要“助力于学”。小说课堂按照“自学——互学——导学——展学”的步骤扎实推进,在经过“自学、互学”的前期准备后,教师对课文由浅入深地设问,以任务驱动式来完成“导学”,课堂主要是学生来“展学”,老师来点拨、总评。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任务清单: 1.小说何以为小说?是不是小说刚开始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和诗赋等正统文学相提并论? 2.说《三国》中的人物性格是平面的,缺乏变化;而《水浒》中的人物性格却是立体的、流动的。《水浒》中人物,尤其是林冲的性格,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高尔基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谁先来说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小说的情节?在这些环节中我们看到林冲多次的“忍”,林冲为什么要听从安排,是软弱吗?你怎么理解? 3.文章中哪几次写到雪,找出来,具体赏析“风雪”有什么作用?课堂上,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互动空间,让学生在由浅入深地问题探究下主动深入小说阅读,最后教师进行智慧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怎么读,从哪些方面赏析。以上任务驱动,渐渐引导了学生对小说环境、情节、人物描写的细致赏析,进而能够深度理解小说主旨和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课后扩展 “阅读实践教育学”构思追求体现阅读本体规律和自身特点,以呈现学习实践的过程和关系,它要提倡的是整本经典著作阅读。为此笔者通过“推荐阅读——指导阅读——阶段交流——读书报告交流”的流程来落实多读多写任务,以达到把经典名著读深读活,学以致用。 总之,名著是几千年来人类的文化精髓,它的思想、文学价值无与伦比。它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对读者所产生的震撼力,不是现在的流行文学所能望其项背的。朱光潜先生在《我与文学及其他》一书中说起文学对于人的陶冶:“我从许多哲人和诗人方面借得一副眼睛看世界……文艺的珍贵在雨露浸润到我的灵魂深处,我是一个再造过的人,创造主就是我自己。”那么,学生在经典名著中、在优秀文化中必将不断积累文化知识,读懂小说,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成为自己的创造主。

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九上总复习之名著导读 一、《水浒传》故事梗概:在宋哲宗时,东京开封府有一浮浪破落子弟高俅,不务正业,被父亲告发成罪犯,遇赦回东京,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受端王赏识。端王即位称徽宗,高俅被封为殿帅府太尉,此后依杖权势。祸国殃民。高俅上任即挟隙报复,逼得教头王进携母弃家、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王进路过史家村感恩收九纹龙史进为徒,传授半年武艺,王进母子辞行。少华山有三条好汉,因去华阴县借粮;与史家村冲突。史进生擒陈达、朱武、杨春。义气相投,史进义释陈达并与三人成为知友,一次不慎被告发,官府派兵围困史家村,史进杀人、烧庄,暂避少华山。史进往关西寻师父王进,至渭州结识提辖鲁达,又遇师父李忠。鲁达仗义教金老父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鲁达亡命于代州雁门县,巧遇金老,暂住赵员外七宝村,为安身避难鲁达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鲁智深不守清规,醉打山门,真长老命他往东京大相国寺去做职事憎。智深路过桃花村,醉打小霸王,行至瓦官寺,又与史进除掉匪人生铁佛崔道成及飞天药叉邱小乙。智深至大相国寺,清长老见其凶悍,便令其看守酸枣门外菜园。在菜园,他力伏众泼皮,倒拔垂杨柳,艺惊豹子头,与林冲结为兄弟。高衙内为夺林冲之妻,求其干爹高俅设计陷害。林冲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其妻又被高衙内逼死。林冲在充军途中,被两公差百般折磨,至野猪林又奉高俅之意要下毒手,幸鲁智深赶来救护。林冲至沧州后,高俅又派人来追杀,林冲忍无可忍,火烧草料场杀死陆虞候,被逼上梁山。梁山大头目王伦,心胸狭窄,见林冲远胜自己就故意刁难,令他在三日内杀人做“投名状”,遂截住丢官的杨志拼杀。王伦别有心意,出面劝止,收下林冲,并劝杨志入伙。杨志不愿入伙,至东京贫困卖刀,杀泼皮牛二,充军大名府。梁中书见杨志武艺高强,提拔他为提辖,并护送给丈人蔡京的生辰纲。山东郓城县有一好汉叫托塔天王晁盖,他与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等人,在黄泥冈,智取生辰纲。不料,消息走漏,白胜被捕,情况危急,幸赖有及时雨宋江冒死送信,朱全、雷横等捕头仗义放行才脱虎口。晁盖等人至梁山入伙,又遭王伦刁难,林冲火并王伦,立晁盖为大头领,重整山寨。晁盖等人感念宋江之恩,派刘唐持金下书,被宋江侍妾阎婆惜发现威逼一,宋江杀惜,至沧州柴进处避难,结识武松。武松回清河县,路过景阳岗打虎,被阳谷县任步兵都头,并遇见兄长武大。武大之妻潘金莲,被恶霸西门庆勾引成奸,毒杀武大。武松为兄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王婆,制配孟州。武松在十字坡遇张青、孙二娘,至孟州结识施恩,醉打蒋门神复夺快活林,蒋门神与张都监等人勾结,计陷武松,刺配恩州,并欲中途下毒手。武松在飞云浦断锁开枷,杀了公差,又至鸳鸯楼杀了蒋门神等仇人,武松持张青夫妻信,又化装成行者模样,往二龙山落草,路过蜈蚣岭杀歹人王道人,在白虎山再遇宋江。宋江离开白虎山往清风寨投奔小李广--花荣。路过清风山救清风寨文官刘高夫人。刘高夫妻恩将仇报,密告青州府,派黄信计擒宋江、花荣。黄信押解宋江等路经清风山,被燕顺、王英等救出囚宠。青州知府派霹雳火秦明围山。秦明被擒与黄信先后弃官落草。宋江率众人同奔粱山,在对影山收吕方、郭盛。忽闻父恶耗,宋江独自返家乡。宋江回家后,见父亲健在车,正欲出走.被官府围住,投案,刺配江州。宋江一路结识了李俊、张横,至江州又与戴宗、李逵、张顺友。一次,在浔阳楼醉后,宋江写咏怀诗,被黄文炳、蔡九知府陷入狱中。梁山好汉与李逵李俊等人劫法场,救宋江,杀黄文炳。众好汉同往梁山,宋江二次探家。遇险情避难至古庙,梦见九天玄女授三卷术节。幸有梁山好汉前来接应,宋江父子、兄弟才安全入山寨。公孙胜念母回家探视,李逵见景生情亦回家探母。李逵背母回山欲同享快乐。至沂岭寻水,老母丧于虎口,李逵力杀四虎。因其大意,被人识出,醉后为沂水县都头李云索拿,被朱富救护,同归梁山。晁盖、宋江等想念公孙胜。派戴宗去探望,路结杨志、杨雄、石秀等人。杨雄妻潘巧云与裴如海通奸。被石秀看破,杨雄、石秀杀了奸夫淫妇,与时迁同往梁山。路过祝家庄。时迁被擒,杨雄、石秀出险后遇故友杜兴。托李家庄庄主扑天雕李应救时迁。李应去祝家庄要人,失和动手受箭伤。杨雄等投梁山求救,宋江率兵下山。宋江一打祝家庄失利,

四大名著阅读课教案

回味经典——品四大名著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回顾单元内容,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作品和人物发表看法。 2、乐于交流课外阅读收获,在交流中提升人物形象的了解。 3、初步了解中国四大名著,激发后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的古典名著在时间长河洗涤后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组课文让我们感受着先人的哲思,感动着人物的精彩,感想着想象的魅力。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忆。(齐读:回味经典) 二、回顾 1、知识连线 本单元四篇课文分别来自四本古典名著,你能帮它准确连好线找到作品和作者吗?《将相和》《史记》司马迁《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罗贯中 《景阳冈》《水浒传》施耐庵《猴王出世》《西游记》吴承恩2、故事链结 四篇课文讲述了四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你最喜欢哪个故事,能把故事简单地向同学做个介绍吗? 3、镜头扫描 让我们继续将目光定格故事中那几个精彩镜头,在镜头中走近人

物。 ①出示《将相和》课文插图一和相关文字 齐读,面对职位比自己低的下属,面对背后在非议自己;②出示插图二插图三插图四;课文的哪段是图片的相关介绍?请快速找出,读一读,;预设1:背后是敌方的十万人马,背后是己方的居心叵;预设2:别小瞧武松的一“按”,面对凶猛的吊睛白额;预设3:此时的石猴端坐在上,你认为怎样读才像你印;4、人物评点;古典名著之所以是经典,除了故事跌宕起伏,让人意犹;三、拓展;1、汇报阅 齐读,面对职位比自己低的下属,面对背后在非议自己的下属,蔺相如选择了(点击“迎接”)。一“迎”迎出了一个宽宏大度、国家至上的贤者形象。(板书:贤) ②出示插图二插图三插图四 课文的哪段是图片的相关介绍?请快速找出,读一读,体会人物形象。 预设1:背后是敌方的十万人马,背后是己方的居心叵测,谁能明白此时的诸葛亮在笑些什么(点击“笑”)?一笑笑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识人心的慧者形象。(板书;慧) 预设2:别小瞧武松的一“按”,面对凶猛的吊睛白额大虫,你认为按出了武松怎样的形象?(板书:勇) 预设3:此时的石猴端坐在上,你认为怎样读才像你印象中的猴王。(自由-推荐)这一坐,坐出了后来腾云驾雾、笑傲天宫的美

名著阅读课《简爱》教学设计

名著阅读课《简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小说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我们读了《简?爱》。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介绍夏洛蒂?勃朗特和《简爱》。 《简?爱》故事简介: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在他们举行婚礼时,梅森闯进来指出古堡顶楼小屋里的疯女人是罗彻司特先生的妻子,简爱不愿作为情妇,离开了桑恩费尔德。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在牧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职业。在牧师向简爱提出结婚时,她想起了罗彻司特先生。当赶回桑恩费尔德时古堡已成废墟。简爱赶往罗彻司特先生住的芬丁,扑到了罗彻司特先生的怀里……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今天我们就再来读读《简?爱》。 二、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小说中的片段,品味小说中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和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以及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 3、明白主题: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们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三、延伸讨论 有很多读者对于《简?爱》有自己的见解,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四、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简?爱》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小说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小说始终洋溢着浓郁真挚、丰富细腻的情感。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第一人称叙述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印象最深的情节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读后感范文

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读后感范文 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读后感范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为大家的小说阅读和小说教学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假期间购买书,并阅读完了《小说教学教什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新奇,以往读的书都是条理分明,目录之后直接进入书的内容,或阐述主题,或讲述故事。但是这本书却是主题学习、共同备课、课例研究三大块共同组成。更特别的是每章节都会出现反思、要点提炼、还要自己提炼要点,章节后还有问题需要回答。不过对于网师中已经经历过深度阅读的我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书中的重要的知识点都用绿色加粗字体标注了出来,我需要阅读的是字里行间的的沧海遗珠。很快的读完理论章节,并用铅笔在书上写了问答题答案。 3月开学,讲师公布作业,二选一,我选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等于帮我又筛选了一遍知识点,对于文中的脉络已经大概清晰。但是结合自身的阅读,我还有话想说。

邓彤教授谈到"为什么要读小说"的问题,他认为小说可以延长人有限的生命,可以丰富人生体验。这点我非常赞同。一个人的出生、求学、工作、生活的经历时有限的,我喜欢看精彩的世界,除了看身边的人和事以外,能够开阔眼界,使生命更加厚重的,就是阅读。不同的作者书写的书,多少都带有自身的痕迹。如严歌苓的书,如毕淑敏的书,作家的书写只能是生活。闭门造车的作品禁不起时间的磨砺。在书中,散文和诗歌不如小说带给人的冲击大。初中的时候听语文老师读路遥的《在平凡的日子里》,听得热泪盈眶,还节省了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在代销点里买到一套《平凡的世界》旧书,一读就入了迷。路遥当时给我展现的路,给予我的 ___,比老师天天教导要好好学习力量要强大的多。那个时候就知道了只有好好读书才有可能脱离当时的生活。(我是农村娃)历经了求学生涯后,我又回到自己所在的县城一所乡镇小学教书。虽然脱离了农村,但生活的环境仍旧很局限,但是阅读却能让我的心灵插上翅膀,观看古今,欣赏中外,书中人物的虚拟人生,却让我的生活日渐丰盈,人生愈加厚重。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事情,使我的生命丰富了、延长了、立体了、多样化了。腹中有诗气自华,小说读多了,对人生也更通晓,人情也更练达了。安身立命知足常乐,不都是阅读教会我的吗? 单单是愿意阅读,热爱阅读还不够,还要能够读出什么。邓教授就指点我要读出来小说说了什么,要找故事层面。那么小说的故事怎么说,怎么叙述的呢,这更是我要会的。只有我理解了,通晓了,

“整本的书”阅读教学策略例谈以《水浒传》为例知识分享

“整本的书”阅读教学策略例谈——以《水浒传》为例 颜维奇,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的书”怎样引导学生读?教学实践中有哪些较为成功的做法值得借鉴?笔者以名著《水浒传》教学为例,谈谈“整本书阅读”三种基本课型的做法,以期引起更多一线教师的实践与思考。? 一、导读课——引发阅读期待导读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要目的的阅读教学课型。“导”的主角是老师,而“读”者是学生。导读课,导引学生读“整本的书”,侧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读懂、读透一本厚厚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下面是名著《水浒传》导读课的教学案例片段:三、泛读全书,概述水浒故事。 1.你知道《水浒传》中写了多少人物形象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人物名称?你能说出某个人物在《水浒传》中的哪些事迹?提示:讲清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主要情节。 2.投影出示吴用、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五位英雄的画像,抢答与他们有关

的主要故事。四、精读片段,分析人物形象。(一)人物形象之绰号1水浒英雄各有绰号,有些绰号深刻地概括了其人的本质特点,读者很容易记住,例如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等。请再说出几个好汉的绰号。 2.抢答,说出下列人物的绰号。九纹龙花和尚豹子头青面兽托塔天王神行太保行者母夜叉智多星黑旋风鼓上蚤及时雨(呼保义)(二)人物形象之性格 1.《水浒传》中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众多英雄人物有共同的特性吗?2.精彩片段欣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好的形象之一,作者写出了他性格的丰富性,并且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来表现的。试举例具体说说鲁提辖的性格特点。 3.说说“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的性格特点。林冲本是军官,待遇相当优厚、家庭相当美满,他也上了梁山。从他身上你看到了小说揭示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4.宋江是梁山上的第一把手,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试分析宋江的性格特点。上面这个教学案例是比较典型的导读课模式,也是一线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案。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简介作者,概述故事,精读片段,总结写法等。这类导读课,教师在阅读方法上做适当指导,学生在导读的基础上能大致了解“整本书”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性格。这样的导读不能说不好,但是这样的导,学生是被动的,离学生“爱读”“整本的书”、“期待读整本书”还相差甚远。

课程标准指导下中学小说教学的有效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c14466441.html, 课程标准指导下中学小说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徐晓梅 来源:《师道》2013年第06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小说的鉴赏能力。要求加强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通过教学,“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所选的都是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以及鲁迅、郁达夫、巴尔扎克、莫泊桑等一批中外名家的力作,相比其他文体,小说更具有可读性和鉴赏力。最近几年,中、高考中小说阅读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 在中学小说教学中,有两个现象应引起反省:首先在课堂上,教师习惯把教学重点定位为分析课文,析情节、析人物、析环境。而所谓的“分析”,大多建立在学生“看”小说的初步印象上,进行填鸭式讲解。小说教学的过程,也就变成了教师在教材和教参的提示下,想法设法让学生被动地挖掘一种主题、一种形象、一种表现手法,最后核对一种标准答案的过程。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老师往往会迫不及待的提问:谁谁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则以几个简单形容词类修饰语回答了事,然后,学生再把这些修饰语当作标签贴到文本相应位置,最终引向的是教师或教参预设的正确答案。学生始终被看作是单纯的接收储存知识的容器。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方式下,“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课文变得索然无味。“这种先入为主和逼人就范的小说教学模式,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封堵了学生创造性情感体验和多层面挖掘小说内涵的思维空间。”(见侯晓华:《大学语文小说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整合研究》) 其二,学生缺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当代中国正处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文化形态竞相绽放。在这多元的文化格局中,中学生喜欢看小说,尤其是武侠、言情、魔幻、灵异等小说,甚至为之入迷。这种迅速崛起并日益涌现、带有浓厚“消费性”和“商业性”特征、集中满足于大众形而下感官愉悦的作品,削弱了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使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日益退化,导致学生鉴赏能力日渐丧失,感受不了人物的丰富内涵,把握不了文章的丰富意蕴。小说教学课堂沉寂激不起半点漪澜。而“学”小说,阅读已定的文本,成了不得不的学习任务。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自读的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由于中、高考备考压力等因素,学生根本无暇阅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不灵活,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等问题。 本文将从小说教学中必定涉及的内涵和人物两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中学小说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小说丰富内涵——多侧面多视角观照作品

名著阅读指导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名著阅读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享受读书乐趣;奠定自学基础。 一、导入新课 从名言导入,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而明白书对人类的重要和阅读对人类的帮助。 二、阅读调查 哪些同学看过我们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你看过哪些书?(农村学生的阅读量较少) 三、了解阅读的目标 小学毕业的时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初中三年,“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四、阅读方法指导 (一)你是如何阅读的?(了解学生的阅读方法) (二)教师以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 初级阅读读出基本的字句 检视阅读略读 分析阅读精读 综合阅读比较阅读 1、检视阅读(略读):了解书的结构、作者、序、摘要、目次、版权页等项目。 略读测试卡的制作: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 例: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分析阅读(精读):彻底完整地阅读,充分地理解和消化,要会做批注,会做摘要、笔记。精读测试卡的制作: 我阅读的章节是: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优美句段: 我的批注是: 精读测试卡示例 阅读的章节:第十四章“海盗们”野外乐逍遥 我的摘抄:早晨,汤姆一觉醒来,迷迷糊糊不知身在何方。他坐起来,揉揉眼,向周围看了看。很快他想了起来。此时正值凉爽的、灰蒙蒙的黎明时分,林子里一片静谧,给一种甜蜜的安息与和平的气氛围扰着。树叶儿一动也不动,没有任何声音打扰大自然的酣眠。露珠儿还逗留在树叶和草叶上。一层白色的灰烬盖在那堆火上,一缕淡淡的烟直飘向天空。而乔和哈克都还睡得正香。这时,林子深处有只鸟儿叫了起来,另一只发出应和。随后又听见一只啄木鸟啄树的声音。清淡的晨光渐渐发白,各种声音也随之稠密起来,大地万物,一派生机。

浅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

浅谈初中小说阅读教学 阅读,是让学生发现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能让学生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事实上,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极为贫乏,尤其是文学名著阅读严重不足。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我们的小说阅读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呢?我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抓好课内小说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教师们放开手脚,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得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在新鲜热闹的课堂形式背后,却存在着一个令人忧思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教材深入的解读,教学内容停留在现成的教案及有限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缺少符合实际的个性化理解,阻碍了阅读教学科学有效的进行。如何更具体、更深入、更系统的解读教材,更好地开展多角度、有创意的课堂内阅读教学,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是这样去尝试的: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 坚持“一课一得”,读写结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我们如果将阅读教学分解为想象力培养、命题培养、语言学习、仿写句子等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让学生品味文段,知道从中筛选信息,提高语言积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我们班里,每人都有一个专用的小笔记本,这个小笔记本专门用来整理记录自己在阅读课上所学到的分析、解决各种阅读理解题的方法思路。我会有意的安排一篇文章一个训练重点,通过认真的品读,有心的安排,我们的学生通常会有很大的发现,即发现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我就鼓励我的学生将自己这节课的发现用文字形式整理在小笔记本上,成为永远的财富,当然,有了改良的发现,还是要随时做修改的。 多样设计,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与手段,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法中,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求学生把有鲜明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丰富多彩的故事在课前上台演讲,或讲说与课文情节有关的小故事、古诗文,或介绍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营造积极的阅读教学氛围。教师也应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激励,逐步使学生自觉的去读书,读好书,进而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也较好的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做好课外小说阅读指导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份内职责。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并对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使学生不至于盲目的阅读。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我通常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让学生有书可读,并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针对学生缺乏阅读的书

谈小说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

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而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在语文教学当中,小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要求学生对小说要有鉴赏和评价能力。“鉴赏和评价”就是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能分辨出好坏得失。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学生踏上社会以后有重要意义。因为每个有知识素养的人都要接触到小说,通过读小说来观察社会、了解人生。作为老师来说,怎样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鉴赏和评价小说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⑴学生了解作家作品。首先要使学生了解作家。如鲁迅、莫伯桑、孙犁、曹雪芹等作家,教师在讲解时应讲清他们的名、字,有的还要讲清号、别号,必要时还要讲清他属何流派。接着还要讲清他们一生的活动情况,担任过何种职务等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这个作家的作品。一般来说,作家的作品是众多的,对这些作品的介绍应有主有次,代表作应详加说明,一般作品略加说明。在讲解作品时,还要讲清每部作品的写作时间。 ⑵讲清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小说反映的社会环境。作家创作小说,是有其原因的,也是有其思想经历的。鲁迅创作《药》,是他目睹了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目睹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想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孙犁之创作《荷花淀》,是受到了冀中根据地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感染;莫泊桑创作《项链》,也是与当时法国社会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社会风气分不开的。对这些背景及社会环境的介绍会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有时,所选作品是一部长篇小说的节选内容,教师就需对与节选内容有关的内容进行交待,使学生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如《尤二姐之死》这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的第六十九回《弄小巧用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除了要简要介绍《红楼梦》这部作品外,还要较详细地介绍从六十四回到六十九回之间的情节内容,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尤二姐是怎样与贾琏认识的,又怎样被贾琏偷娶的,又怎样被王熙凤知道骗进贾府的等等……这些内容一一交待清楚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容易多了。 ⑶讲清课文情节内容。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如《药》、《尤二姐之死》等都是包括这四个部分。但是,也有的小说结构较为独特。如《荷花淀》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五部分,并且高潮、结局和尾声这三部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孙犁作品不讲究篇章结构的特点。《项链》的情节结构也很特殊,出现了两次高潮,使小说情节内容显得跌宕起伏。教师要结合具体情节讲清讲透。 ⑷列出小说中人物表。这个环节对于人物比较多的小说十分必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记住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加深对小说的印象。列人物表时不仅应列出出场人物,还应列出未出场人物。如《药》一文的人物表: ⑸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小说是以描写人物、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任何一部小说,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就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作品。大凡入选教材的小说,都是优秀的作品,里面的人物形象是很鲜明的。如《项链》里的路瓦栽夫人、《药》里的康大叔、《祝福》里的祥林嫂、《荷花淀》里的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妇女、《尤二姐之死》里的王熙凤等,个性都很鲜明。教师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不能单纯地抽象地概括,而应结合作品具体情节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对这些人物形象既具有理性认识,又具有感性认识。 ⑹分析小说的写作特色。一部成功的小说,必然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首先,分析人物的描写手法。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一篇小说在运用描写时可能这些描写方法都运用到,也可能只用到其中一种或几种。如《药》里对康大叔的描写,既有肖像描写,又有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项链》里对路瓦栽夫人的描写主要是肖像描写;《祝福》里作者对祥林嫂采用了三次同中有异的肖像描写,叙写了她的生活的悲惨和人生的沧桑。其次,分析作品的情节。看看它是否合情合理,是否跌宕起伏。《荷花淀》这篇小说,其情节“夫妻话别”、“探望丈夫”、“淀上遇敌”、“伏击歼敌”、“参加战斗”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些情节的出现,是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项链》一文里,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的成功是小说发展的高潮,本来写到她丢失项链可以作为文章的结局,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止笔,而是接着叙写了她十年辛苦,偿清债务,最后写到她得知项链是赝品,这就把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使情节显得跌宕起伏。再次,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有何特色。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分。我们在分析时,要具体地分析这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展示与发展情节有何作用。如《药》里的环境描写,文字简洁,含义深刻,有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为人物的活动渲染了气氛,有的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⑺思考小说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这一环节是小说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这实际上是对小说鉴别批评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思考,就把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学习《药》后,这篇小说的历史意义在于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愚弄麻醉人民的罪行,反映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人民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人民的罪行。学习《项链》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盛行,而且要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不要有虚荣心。再如,学习《尤二姐之死》后,教师应让学生思考:贾赦赏赐儿子贾琏用丫鬟秋桐作为赐物说明了什么?王熙凤虽然是荣国府的内管家、主子,但她为什么仍不能明面阻止贾琏纳妾呢?贾府的丫鬟、奶娘们“墙倒众人推”,在迫害尤二姐的过程中充当帮凶,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设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使同学们对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谈小说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 □岳喜祥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医疗卫生分院山东?东营257097) 摘要本文从7个方面谈了小说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详细阐述了小说教学的要点和交代的内容。关键词小说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07)09-233-1 问题与对策 233 科协论坛?2007年第9期(下)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教学的有效性应课程:《小学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 对应课程:《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技能与策略》《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策略》 开展主题研修活动流程如下: 1.每个学员围绕培训课程中的“思考与活动”,在论坛中与同伴和辅导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2.根据学情和自身教学特点备课,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按研修主题确定的一节课,但要有一个简单说明,说明这一节课在单元中的位置)。 3.积极参与论坛中或线下的研讨交流活动。 4.在所教班级内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5.每位学员都要把实施教学活动中的点滴感悟、心得、收获及学生的反应记录在“研修工作室”内的“研修日志”中,为形成研修成果积累素材。 6.学员在网上收集相应的资料,作为自己研修活动的支持。这些资料可放置在“研修工作室”的“研修日志”中,特别重要的可放置在“我的收藏”中。 7.形成研修成果——“我的教学故事”,并发布在“研修工作室”的“我的主题研修成果”中。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又接教了一个新的班级。开学报到时,不少学生来找我,好象没见到我很不习惯似的。每次放学见到我都亲热的不得了,这让我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我都能用满腔爱意叩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亲近和爱。同样我也收获到了同学们对我的依恋。 翻开相册,有一张孩子们刚入学时的集体照,看着他们当时稚嫩的的神情,想着他们现在长高了,懂事了,感觉孩子们长得真快,自己心里也感到无限的快慰。瞧,这些乖巧听话的女孩子,课堂上的精彩发言、学校的舞蹈队都少不了她们。每当听到老师们夸奖“你们班李亚丽的发言真精彩。”“宋小娜、车玉平的舞跳得最好”“李洛娜还得了关心下一代报作文赛大奖了呢!”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后,我都感觉比他们的父母还开心。再看看这些活泼调皮的男生,刘启星——身体最弱,记得夏天最热的那几天,下课的时候,他跟我说有点不舒服。我就让他到办公室来坐在沙发上喝口水休息一下,不一会儿就听见咚的一声,可把我吓坏了,原来他从沙发上摔到了地上。我连忙跑过去,喊他可他一点反应都没有。于是我就抱

名著阅读指导教案

《名著阅读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享受读书乐趣;奠定自学基础。 二、导入新课 从名言导入,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理想的书籍智慧的钥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而明白书对人类的重要和阅读对人类的帮助。 二、阅读调查 哪些同学看过我们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你看过哪些书?(农村学生的阅读量较少) 三、了解阅读的目标 小学毕业的时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初中三年,“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四、阅读方法指导 (一)你是如何阅读的?(了解学生的阅读方法) (二)教师以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 初级阅读读出基本的字句 检视阅读略读 分析阅读精读 综合阅读比较阅读 1、检视阅读(略读):了解书的结构、作者、序、摘要、目次、版权页等项目。 略读测试卡的制作: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 例: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分析阅读(精读):彻底完整地阅读,充分地理解和消化,要会做批注,会做摘要、笔记。精读测试卡的制作: 我阅读的章节是: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优美句段: 我的批注是: 精读测试卡示例 阅读的章节:第十四章“海盗们”野外乐逍遥 我的摘抄:早晨,汤姆一觉醒来,迷迷糊糊不知身在何方。他坐起来,揉揉眼,向周围看了看。很快他想了起来。此时正值凉爽的、灰蒙蒙的黎明时分,林子里一片静谧,给一种甜蜜的安息与和平的气氛围扰着。树叶儿一动也不动,没有任何声音打扰大自然的酣眠。露珠儿还逗留在树叶和草叶上。一层白色的灰烬盖在那堆火上,一缕淡淡的烟直飘向天空。而乔和哈克都还睡得正香。这时,林子深处有只鸟儿叫了起来,另一只发出应和。随后又听见一只啄木鸟啄树的声音。清淡的晨光渐渐发白,各种声音也随之稠密起来,大地万物,一派生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