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举债问题的分析

信息检索与利用实习报告

教师评语:

关于我国地方政府的举债问题的分析

摘要针对引发我国地方政府的举债问题的思考,详细说明地方债券的相关内容,并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剖析我国地方举债的优缺点,并说明地方举债的相关政策意见。

关键词地方举债财政政策必要性

Offers loans the question analysis about our country Local authority

Abstract In view of initiates our country Local authority to offer loans the question ponder, explained in detail the local bond the related content, and compares with other countries, analyzes the good and bad points which our country place offers loans, and explained the place offers loans related policy opinion.

Key words: The place offers loans Finance Policy Necessity

0引言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遭遇通货紧缩以来,政府积极使用积极地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政策措施有: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增加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稳定部分群体的收入预期;增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和维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能力。这些措施的推出无一不是针对经济增长减速这一严峻问题的,旨在通过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加,抑制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适度营造宏观经济景气环境,带动自主投资和社会消费的增加。然而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似乎不尽人意:政府赤字连创新高,而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仍在通货紧缩的边缘徘徊。这种状况不禁令人对目前财政政策的效果产生疑虑。

1引发地方举债的问题思考

尽管我国的《预算法》和《担保法》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严格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会因此收敛。现实中,地方政府或公开或隐蔽、或直接或间接地举借了大量债务。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主要包括中央国债转贷、中央设立的解决地方金融风险的专项贷款、地方政府利用行政命令直接向金融机构融通资金、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地方政府的各种欠款和挂账等。

根据世界银行对政府债务的划分方法,这些债务可以分为直接债务和间接债务、显性债务和或有债务。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虽然不同类型的债务对于地方财政的影响各有不同,但它们却都具有规模巨大、隐患严重的典型特征。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不断采取措施,试图控制和缩减地方政府债务,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债务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因此,地方债务数额才达到了惊人的7万亿元,并且规模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

(1)《地方投融资平台基本处理意见(初步)》

数千家地方融资平台正处于暴风雨前的宁静之中。此前业界盛传,财政部牵头制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范文件将于3月底出台。时至今日,上述文件仍未出台,最新消息称,规范文件或因地方政府的反对而延迟。4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一份措辞强硬、名为《地方投融资平台基本处理意见(初步)》的文件。此规范文件在保证在建项目完工的前提下,将地方融资平台分为三类,以“分而治之”的方式化解风险。

(2)地方债务划分四类

规范文件称,对地方政府举债和融资平台举债分类管理,存量债务将全面清理核实。“新老划断”成为处理的一大亮点。据了解,2010年3月1日成为新老划断的时间点,即对3月1日前形成的存量债务,原则上通过现有还款渠道还款,不改变原有债权债务关系;3月1日

后,政府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进行举债。事实上,由于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存量债务的确切金额暂无专门的统计。目前,业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总额普遍维持在9万亿元的判断。对存量债务,此份规范文件将其分为四类:地方政府、经费补助事业单位举债的债务;融资平台因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债,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融资平台因承担公益性性项目建设举债,有稳定经营性现金流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的债务;融资平台因承担竞争性项目建设举债的债务。

上述四大类中,其中三类均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规范文件要求对上述四类存量债务分别进行清理核实,清理核实结果由相关部门审核汇总后上报政府财政部门备案。此外,对于存量债务要明确偿债责任,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不得转嫁偿债责任。严格规范担保程序。此前地方政府和人大担保无效的传言亦在此份文件中做实。规范文件严禁地方政府、经费补助事业单位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承诺函、回购协议等方式、为企业(包括融资平台)等多种融资行为提供直接或变相担保。此外,文件还规定,严禁平台公司直接或变相以政府信用提供担保。在上述两条规定下,此前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连带责任”的关系被斩断,这也意味着融资平台今后无法以政府信用为名获得银行贷款。在卡住增量的同时,文件还对三类融资平台的去留进行了规定。规范文件称,对承担公益性项目建设和融资任务,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完成在建项目后,不再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其相关业务和资产应剥离;对整顿后继续承担有稳定经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并主要依靠自身收益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以及主要承担竞争性业务融资任务的融资平台、要规范运作;对只承担公益性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任务、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债务的融资平台,坚决予以取消。据了解,目前有相当一部分融资平台承担公益性项目,上述三条规定若得到落实,将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融资平台面临转制。

(3)地方政府债券有望开闸

整肃融资平台的前提是完成在建项目。规范文件称,妥善处理带有债务资金的在建项目,对公益性无现金来源的涉及债务资金的在建项目,地方政府审核后要通过财政预算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多种渠道,安排相关资金。对其他债务资金涉及的在建项目,原贷款银行要进行严格审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宏观调控政策要求的项目,要继续按协议提供贷款,保证这些项目建成投产。“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部分县市对投资的需求非常大,因此融资平台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建议,应该通过政府债券或其他方式满足城镇化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人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计承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建议,现阶段可以允许省辖市一级的地方政府融资,此后根据发展状况可扩展到县级政府。对于呼声颇高的政府债券,规范文件表示,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实行审批制,符合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经国务院审核同意,并经当地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可在规模限额内发行政府债券。市、县政府可由省级政府在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券规模限额内举借。

目前,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允许单独发债。省级政府采取中央代发的方式发行债券,今年国务院将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

2地方债即“地方政府债券”(Local Treasury Bonds)也被称为“市政债券”(Municipal Securities)。(1)定义:凡属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它是作为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而发行的,其收入列入地方政府预算,由地方政府安排调度。不少国家中有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也发行债券,它们发行的债券称为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一般用于交通、通讯、住宅、教育、医院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债券一般也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还本付息的。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根据信用原则、以承担还本付息责任为前提而筹集资金的债务凭证,是指有财政收入的

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同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一样,地方政府债券一般也是以当地政府的税收能力作为还本付息的担保。正因为如此,国外没有将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构成的集合称为地方政府债券,而是市政债券。因此,如果将来地方政府可以获准发行财政债券,应该将其与中央政府债券一并纳入政府债券即公债的范围进行统一管理和规范,而不宜教条地与市政企业收益债券一起形成市政债券范畴。

(2)中美对比

美国的市政债券是从偿还责任的角度来定义的概念,因此,市政债券并非完全的政府债券,也许正因为如此,没有称为地方政府债券。中国所谓地方债券,是相对国债而言,以地方政府为发债主体。不过中国债券业内也往往把地方企业发行的债券列为地方债券范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都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有的甚至是无息的,以支援国家建设的名义摊派给各单位,更有甚者就直接充当部分工资。但到了1993年,这一行为被国务院制止了,原因乃是对地方政府承付的兑现能力有所怀疑。此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性较高,被认为是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的一种债券,而且,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一般都免交所得税,这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国地方政府尚不能发行债券。

(3)优点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无疑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人大通过的发展规划,更加灵活地筹集资金,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由于地方政府拥有了自筹资金、自主发展的能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成熟,地方人大在监督地方政府方面将会有更高的积极性,中国的政治体制将会得到进一步巩固。(4)缺点

A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面临着《预算法》的制约。我国《预算法》严禁地方政府举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必须修改法律,而这样做就意味着,在短期内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不会成为现实。

B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将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如果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一些地方政府过分举债之后,将会出现破产问题。而中国目前尚未对政府机关破产作出明确的规定,一旦地方政府破产,中央政府将承担怎样的责任,地方人大将作出怎样的安排,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通盘考虑。

3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法制化思考

(一)明确权限:地方政府举债的前提

(二)信息公开:地方政府举债的生存之道

1、强化地方债务数据公布制度,降低金融机构风险

2、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国家信息系统,强化中央政府债务监督

3、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法律监控制度

(三)多方监管:地方政府举债法制化的保障

1、中央政府监管:集权与放权的集合

2、建立地方政府举债双重追责机制

3、发挥地方人大预算中的审议权

4相关政策建议

(1)尽快修改《预算法》,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清除制度障碍提供法律依据。《预算法》自1995年实施以来在实践中出现较多问题,如操作性不强,某些规定与事实不符等,1999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要修改《预算法》,不过当时中央政府债券发行风头正健,很少有人提出因地方不能发债而修改《预算法》。当前形势下,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已经开始制约财

政政策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作用,为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应尽快将《预算法》的修订纳入“人大”议程。

(2)严格政府官员考核标准,完善内外监督体制,制定辅助措施加强反腐力度,如强化金融实名制,逐步实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

(3)为防止地方债券发行冲击金融市场,在初始阶段允许地方债券发行应当遵守两个条件:第一,债券发行应面向本地居民和法人,不鼓励在全国范围发行且短期内不允许上市流通。第二,发行资格由中央政府有关部委审定,用以从宏观角度控制地方债券发行总规模,协调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系。

(4)适当赋予地方制定税种选择税率的权力,并建立地方债券偿债基金,保证地方债务的偿还有所保障。

首先,从收支平衡的角度看,地方政府拥有的事权应与财权一致,当由地方负责本地基础设施的提供时,地方政府增加了事的决策权,相应地也应拥有财的决策权,即地方收入与支出的自主权利。当被允许以发行债券来增加地方收入时,应又将派生出债权与税权的对立统一。因而可允许地方政府在地方人大和中央政府都认可,并在不妨碍全国范围的企业竞争的情况下,根据当地情况选择税种和相应税率,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只适用于当地的税种,使地方发债还债有更加可靠的财政收入保障。

其次,从概率意义看,即使制定执行了最严格的发债标准,也会有不确定因素导致偿债风险的发生,因此应当设立集中偿债基金,可由地方财政根据举债额以一定比例缴存偿债准备金,中央财政每年也向偿债基金注入相应比例的资金,由中央代为管理。

(5)逐渐取消税收制度上不合理的歧视性或优惠性规定,在地区结构、行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上,保持制度供给的统一性。提倡给某些行业以整体性优惠,尤其是关乎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风险行业,反对给个别企业以政策优惠,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创造出外部环境约束相等的公平竞争环境,确实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选拔出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在公平的基础上鼓励效率。所以,凡是涉及企业的税收制度都应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

(6)准确界定政府职能,积极推动公共财政的建立。各级政府要明确各自的事权,重新核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除中央政府要承担一些大型、长期、跨地区的重点项目外,一般盈利性项目应交由企业承办,地方财政把支出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

5结束语

我国的地方举债问题很令人矛盾,而将地方举债与相关制度相结合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率,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茂生,柏冬秀。中国财政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安体富。减税还有空间[J].财政与税务,2001,(4)。

[3]张亚斌。从美国“新经济”看中国财政政策的微观化[J].财政与税务,2001,(10)。

[4]中国社科院财贸所《中国地方债券市场发展研究》课题组。我国已经具备开放地方债券市场的条件[J].中国经贸导刊,2001,(12)。

[5]张海星等:《地方公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6]地方公债与地方经济发展课题组:《发展省级地方政府公债的若干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1999年第11期。

1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4

检索词(式):地方政府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维普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关键词中输

入地方政府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政府举债必要性的研究著者:李田霞

载文期刊名称:《技术与市场》

2009 年卷9 期:70 页——71 页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债的特点、影响,从地方政府自身、财政结构体制、社会总体需求的角度分析了地方政府举债的必要性,并指出此政策的前提是必须严格规范监管地方发债的规模与使用。

2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2

检索词(式):地方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维普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题目或关键词中输入地方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法解地方举债著者:郑猛

载文期刊名称:《财经》

2010 年卷11 期:80 页——81 页

摘要:《预算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已发至有关部委和地方人大征求意见。其中,有关地方举债权的条款尤为引人注目。

3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7

检索词(式):地方财政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维普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关键词中输入地方财政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析著者:江家泉何利辉

载文期刊名称:

2005 年卷10 期:30 页——31 页

摘要:随着财政分权改革的深化,在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分配不规范、地方政府举债约束弱化的背景下,地方债务呈明显的增长态势。尽管我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中,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是事实上,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或负债经营,在地方金融机构治理机构不规范、金融活动的行政干预较强的情况下,地方债务会发展为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已成为进一步改革、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4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7

检索词(式):地方财政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维普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关键词或题目中输入地方财政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浅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著者:刘建华

载文期刊名称:《地方财政研究》

2007 年卷 2 期:25 页——28 页

摘要:当前,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的进程中,一个迫切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省及省以下财政如何解决举债权、如何对事实已经存在的地方政府负债实施有效管理的问题。从全国的情况看,地方政府举债与负债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同时也成为影响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否则将带来巨大的地方财政风险和地方政府的信用危机。

5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10

检索词(式):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维普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关键词或题目中输入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浅析金融危机下我国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方法及其选择著者:何睿

载文期刊名称:《决策与信息:下旬》

2010 年卷7 期:172 页——173 页

摘要:本文从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举债的融资方式有哪些益处,同时又易引发哪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举债融资易引发的问题的基本思路。

6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1053

检索词(式):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万方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全文中输入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法治化研究著者:霍敬裕

载文期刊名称:《学术界》

2010 年卷 1 期:页——页

摘要: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是各地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隐性地方债务居于多数.在国务院放宽<预算法>的限制之后,虽然地方债务通过发行途径开始"名正言顺",但仍有一些游离于法治轨道之外的地方举债行为.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事关我国整个债务体系的建设管理,也可增进我国地方政府诚信力的提升.综合来看,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的法治化过程可以从举债权限、信息监控、多方监督几个方面进行,根本上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7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25

检索词(式):地方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万方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标题中搜索地方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经济学探讨著者:陈尉纲曾国平

载文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2007 年卷7 期:页——页

摘要:地方政府举债,一旦形成债务风险将引发地方财政支付危机,一方面将会大大限制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地方公共产品的投入,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难以改善,延缓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支付危机造成的干部职工工资拖欠,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下岗人员生活费和再就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支出缺口不仅会影响群众生活、政权运转,严重的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8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1

检索词(式):地方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万方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关键词中输入地方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地方举债权与财政联邦制的思考著者:郭维真

载文期刊名称:《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年22 卷 3 期:页——页

摘要:从地方政府的负债恶化和预算法修改的呼声入手,评析地方政府的各种对策,在财政联邦制的框架内,以地方政府的举债权和规范市政收益债券为切入点,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的合理和制度性划分,方法寻求到一个契合中国目前国情的财政分权模式.

9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217

检索词(式):地方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万方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摘要中输入地方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适度举债规模实证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著者:程振煌王东兴

载文期刊名称:《经济问题探索》

2008 年卷7 期:页——页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举债搞建设已相当普遍,也是缓解建设资金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地方政府举债,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结合地方自身财力,进行科学预测,确定适度举债规模。

10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19

检索词(式):财政地方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万方数据库,进入高级搜索,在标题中输入财政并且含有地方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论地方政府举债——由财政政策两难困境引发的思考著者:靳晓黎郑志荣

载文期刊名称:《财经研究》

2003 年29 卷 1 期:页——页

摘要:我国自1998年已连续5年出现大幅预算赤字,国债余额水平增长迅速,然而积极财政政策的使用并未使国民经济恢复较快的增长速度,反而导致财政政策进入困境.本文着重论述了引入地方政府举债进行基础建设的必要性:既可以满足政府支出规模扩大、支持一定经济增长率的要求,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为保证地方政府举债的顺利进行,还必须进行下列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官员监督体制,适当规制地方债券的发行,建立偿债保障机制,规范企业税收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关系、明确各自的政府职能.

11数据库:CNKI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246

检索词(式):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cnki,进入高级搜索,在关键词中输入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浅谈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著者:先小婧

载文期刊名称:《现代经济信息》

2009 年卷21 期:67 页——67 页

摘要: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可以解决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困境,加强地方经济的建设。而在现阶段,虽然《预算法》的规定卡住了地方政府合法发债的闸门,却并没有挡住地方政府变相举债的脚步,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都在举债。因此,地方政府举债的明朗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应当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地方政府举债问题作一些简单谈论。

12数据库:CNKI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1

检索词(式):地方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cnki,进入高级搜索,在关键词中输入地方举债,单击搜索

论文篇名: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与预算法的修改著者:郑薇; 陈艳红;

载文期刊名称:《法制与社会》

2007 年卷01 期:523 页——524 页

摘要:本文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这个角度来阐述预算法的修改,《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政府债券,但实践中地方政府利用其他方式规避该条规定变相发行举债,《预算法》应做出相应修改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13数据库:CNKI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7

检索词(式):地方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cnki,进入高级搜索,在题目中输入地方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警惕地方举债扩大化著者:贾康

载文期刊名称:《宏观经济管理》

2009 年卷08 期:21 页——21 页

摘要:我国《预算法》规定,除国务院特别批准外,地方政府不得举债。但地方政府变相举债由来已久,方式多种多样。省、市一级通过信投公司、城投公司、路桥公司等法人,以公司债、项目债的形式变相借地方市政债和地方公债,以及用二级公路收费权

14数据库:CNKI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18

检索词(式):地方举债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cnki,进入高级搜索,在主题中输入地方举债,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地方债条例两年内出台地方举债不再遮遮掩掩著者:席斯

载文期刊名称:《经济观察报》

2008 年卷期:页——页

摘要:

15数据库:CNKI

检索年限:1989-2010 检出篇数:5

检索词(式):地方举债地方财政

检索过程(步骤):点击进入学校图书馆,点击cnki,进入高级搜索,在主题中输入地方政府并且含有地方财政,点击搜索。

论文篇名:对我国纵向财政不平衡的实证分析著者:陈将

载文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2008 年卷23 期:131 页——133 页

摘要:本文对纵向财政不平衡的传统理论与新近发展进行了回顾,根据其传统定义,对1978-2006年我国中央与地方纵向财政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分税制后中央本级财政收支正缺口和地方负的财政缺口均呈扩大趋势,而且中央财政的正缺口并不足以弥补地方财政的负缺口。在地方举债受到严格限制的条件下,为弥补缺口,地方政府扩大预算外收入是其唯一途径。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案例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案例分析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局部已经显现,未来潜在的风险很大,如不积极防范和化解,向中央政府转嫁,将会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和反映问题,并提出防范化解的对策(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 债务总量不清,但规模巨大,局部风险已经出现。我国地方政府目前有多少债务,谁也说不清。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在20多年的经济体制转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既有地方政府举借和担保产生的直接债务,又有经济、社会中公共风险可能向政府转嫁而形成的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确定的,而或有债务具有不确定性。二是政府债务统计主要包括直接债务,未涵盖全部或有债务。三是由于政府任期制,地方政府往往从政绩出发,认为或有债务不需要本届政府偿还,因而有意不披露或有债务。但这绝不能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大,从一些媒体披露出来的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相当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粗略统计,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0000亿元以上,其中,乡政府债务2200亿元,平均每个乡负债400万元。如此巨额债务与地方政府目前有限偿债能力的严重不对称,在一些地方已引发了局部性债务风险,出现了支付危机。 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具有隐蔽性,潜在的债务风险很大。在地方政府债务中,或有债务占有相当的比重。虽然或有债务目前

还不是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不需要地方政府现期偿还,但它是潜在风险很大的债务,因为或有显性债务在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情况下,或有隐性债务在地方政府出于“道义”或公众压力承担还债责任的情况下,都会变成政府直接显性债务,这将会引发地方政府局部性债务风险向全局性债务风险的演变。 缺乏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为了克服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地方政府通过过度举债享受债务短期收益而未来债务成本由中央政府承担,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都制定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监控,如果哪个地方政府可能出现债务风险,便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种类多,或有债务比重大,而政府债务统计口径又不统一,主要是直接债务,未包括全部或有债务。这就使中央政府无法全面掌握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规模,从而使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指标无法运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无法建立,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控,使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处于无政府状态。 债务风险危害严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形成并引发地方财政支付危机,一方面将会大大限制地方政府对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地方公共产品的投入,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难以改善,延缓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支付危机造成的干部职工工资拖欠,国有企业破产财政兜底、下岗人员生活费和再就业、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等支出缺口,不仅会影响政权运转、群众生活,严重的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反映的问题

政府债务的构成

政府债务的构成 世界银行专家哈纳.波拉科娃(hana polackova)把政府承担的所有债务分为两类: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直接债务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承担的债务,不依附于任何事件,是可以根据某些特定的因素来预测和控制的负债。如政府的内外债及有法律规定的养老金负债等。或有债务是指由某一或有事项引发的债务,是否成为现实要看或有事项是否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是否最终要由政府来承担。或有债务的特点说明,或有债务不是政府能够完全控制的,也不是最终完全转化为财政负担,而是取决于转化面和转化概率。 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从债务风险角度可分为两种类别:显性债务(即被法律或合同所认可的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即反映公众和利益集团压力的政府道义上的债务)。 政府债务风险矩阵 政府债务直接负债或有负债 显性负债1国内外主权借款 2有预算法律规定的支出 3受长期法律约束的预算支出(公 务员工资和养老金)1政府对费主权的借款和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如开发银行)债务的担保 2对不同类型贷款(如抵押贷款、学生贷款和小型企业贷款)的保护性政府担保 3对贸易与汇率、国外主权政府借款、私人投资的政府担保 4有关存款、私营养老基金最低收益、农作物、水灾、战争风险的政府保险体系 隐性债务1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经常性费用 2法律未作规定的未来公共养老金 3法律未做规定的社会保障计划 4法律未做规定的未来医疗保健筹 资1地方政府和公共或私营实体的非担保债务及其他负债的违约 2对私营化实体负债的清理 3银行倒闭(处于政府保险的范围外) 4中央银行不能履行其职责 5私人资本流向改变之后采取的紧急救援行动 6环境灾害后果的清理、救灾、军事筹资等等

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Contingent Liability) 或有负债是指企业有可能产生的负债。企业所有的应收票据,在未到期以前尚需资金周转时,可以向银行贴现,经过背书(背面签字)转让别人,或向往来银行申请借款。经过背书的票据,如果出票人或付款人到期不能兑付,背书人负有连带的付款责任。 或有负债简介 最终结果(偿付金额、偿付人、偿付日期、偿付事实是否成立)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才能证实的债务。如应收票据贴现,若出票人届时清偿,背书人的责任因而解除;若届时不能清偿,背书人就有代偿的,在未确定前就是背书人的或有负债。因此,或有负债只是一种潜在的债务,不是企业目前真正的负债。 1、其存在或起因于过去已完成的交易或已发生的事项或情况; 2、交易、事项或情况的最终结果的事项或情况; 3、交易、事项或情况的最终结果有赖于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未来事项。或有负债的科结果可能会导致负债的增加或资产的减少,即为或有损失(loss contingency)。 常见的或有负债包括:应收票据贴现、应收款抵借、未决诉讼、债务担保等。 或有负债的内容 1、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 2、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 3、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 4、其他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的类型 或有负债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如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产品质量担保、应收账款抵借、追加税款等。 另一种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如未决诉讼、仲裁、债务担保等。

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基本情况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构成 地方政府债务分为两部分:一是可以根据公开数据测算的显性债务,主要包括平台贷、城投债、信托以及中央代发地方债;二是公开数据不可获得、难以统计的隐性债务,包括垫资施工、BT、BOT、融资 租赁、售后回租、发行理财产品、私募、违规集资、养老金隐性债务。(二)债务规模及变化情况 国家审计署2011年第35号: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占21.80%;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占15.58%(见图1)。地方政府负债余额超过了全国GDP的l/4,超出当年公共财政收入达24074 .4亿元.总债务率高选129. 07%。

2013年第24号公告: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 475.81亿元(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8 437.10亿元、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9079.02亿元、其他相关债务10 959.69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其中12个地方政府本级减少1417.42亿元,24个地方政府本级增加5827.23亿元),增长12.94%。从债务形成年度看,2010年及以前年度举借20 748.79亿元,占53.93%;2011年举借6307.40亿元,占16.39%;2012年举借11 419.62亿元,占29.68%。 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逾3.8万亿元,两年增长近13%,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截至2012年底,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3.8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底增长近13%,同时警示在地方政策性债务管理中存在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率高、变相融资突出等问题。

关于《政府会计准则第X号——负债(征求意见稿)》的起草

关于《政府会计准则第号——负债(征求意见稿)》 的起草说明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号),加快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规范政府负债的相关会计处理,提高政府负债会计信息质量,我们研究起草了《政府会计准则第号——负债(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起草背景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政府性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持续增长,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取得的债务资金游离于预算监督之外,其中蕴含的潜在风险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审计署于年至年对政府性债务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审计,以摸清全国政府性债务规模和结构状况。年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年月,新修订的预算法按照堵疏结合

的改革思路,在法律层面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同时对举借债务的主体、用途、规模和方式等进行了严格限制。年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号),要求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要求,财政部开展了大量工作,不断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债务限额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开展风险评估和预警、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研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和制止违法违规担保融资行为,在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建立和完善政府债务会计核算和报告制度,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基础。年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加快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国外地方政府如何举债

国外地方政府如何举债 赵慧予斋文 编者按: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通行做法。今年,我国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这在我国尚属全新的尝试。在财政部预算司的协助下,本报今日编发了对各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经验及发展动态的比较研究资料,从中可以窥寻到制定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制度和政策、防范财政风险的有益经验。 适度举债具有积极意义 财政分权体制的实施,为地方政府举债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财政分权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尤其是基层政府为本地区居民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的支出责任。这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跨期融资的特征客观上要求地方政府举债以满足需要。另一方面,财政分权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收入规模,提高了地方政府统筹安排即期和远期收入的自主性,相应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承债能力,从而使地方政府举债成为可能。 地方政府通过举债为公共资本性项目融资,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改善居民福利。同时,地方政府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必须充分披露信息,得到投资人的认可才能顺利筹集到所需资金,市场成为政府不断提高透明度和治理水平的监督者和催化剂。 各国地方政府均不同程度地举借债务,如2007财年末,美国市政债券余额2.7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9%,同期国债余额的28%,当年州及地方财政收入的120%。目前,日本、德国、英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分别约为2万亿美元、1.02万亿美元和909亿美元。 地方政府举债的两大途径 尽管各国具体国情不同,在财政收入的筹集方式和偏好上也有差异,但总体来说,举债不仅是发达国家地方政府普遍采用的融资手段,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重视。这些国家中,多数规定地方政府只能举借内债,只有个别国家规定,在中央政府授权的情况下,一定级别的地方政府可以举借外债。 各国地方政府举债通常有发行债券和银行借款两种方式。两者各有优劣。发行债券的定价完全取决于市场竞争,优点是发债成本低,但由于受市场监督约束,信息公开透明要求高,这种举债方式比较适合经济规模大、基础较好的地方政府;银行借款程序相对简单,地方政府仅需要向借款银行提供必要信息,比较适合规模较小的地方政府,但这种举债方式成本较高,同时由于银行对地方政府约束和监督有限,管理上可能会存在一些漏洞。分国别看,美国和印度以发行市政债券为主,英国以银行借款为主,德国和日本二者兼而有之。 美国州及州以下地方政府融资几乎全部采用发行市政债券方式。其市政债券分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两类。其中,一般责任债券是以发行机构的全部声誉和信用为担保并以政府财政税收为支持的债券。而收益债券则是与特定的项目或是特定的税收相联系,其还本付息来自于特定项目的收入。美国市政债券具有税收减免、风险较低和税后收益率较高等特点。市政债券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和私募两种,投资主体则主要有个人投资者、货币市场基金、

地方债务的存在及突出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及范围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举借或者合法担保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需由政府偿还的债务。主要包括:1. 政府或财政直接借款或转贷的一类项目债务。主要有国债转贷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2. 政府或财政出具承诺、担保的二类项目债务。包括基本建设举债,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贷款或者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进行转贷担保等。3.地方政府的欠款。主要包括对行政单位人员工资等的欠发、粮食企业政策性亏损挂账、义务教育投入负债,以及按照国家的规定,需要地方政府配套的资金的欠交等。4. 社会性负债。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改制兜底、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贷款等。 政府负债的管理形式大致有:一是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二是举借时不列入预算管理,归还时通过预算扣款的管理方式。三是分散管理,矛盾引发时则转嫁为政府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机理分析及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一)未清晰界定政府职能成为根源性诱因 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逐渐成为拥有自我发展目标的行政和经济实体。在强烈的利益动机下,地方政府运用其职能追求本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将大量资金运用于可能会带来较高收益的竞争性和盈利性项目,以致该退出的领域没有退出。由于政府该进入的领域和重点扶持领域还必须保证,根源于这种财政压力,地方政府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导致债务加重。部分地方政府主管人员对政策法规、涉外经济知识缺乏了解,随意为外资项目提供担保,许多项目属于竞争性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而且贷款项目自身产生的效益受到汇率风险、市场风险、配套资金、引进设备等因素的制约,从这类贷款的使用效率上看,难以依靠项目自身形成偿债能力的问题,一旦拖欠外债,地方政府被迫“埋单”。 (二)未建立规范的分税制成为体制性诱因 1.财权与事权逆向运行,导致地方政府寻找其他“生财之道”。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原有的主体税种上划中央,留给地方政府的预算内收入的主要财源即地方税,税源零散、稳定性差,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税收体系,致使地方税收入难以真正成为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对于省级以下地方政府来说,导致“财权”与“事权”逆向运行。省以下政府同样层层向上集中资金,刚性强的基本事权却有所下放。县、乡两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成为现在的突出矛盾。 2.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未建立,造成部分欠发达地区财政债台高筑。目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过于庞杂,其中税收在返还时充分考虑了过去各地的既得利益,因而使这一转移支付形式基本上没有起到均等化效果。而专项补助大多是在预算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特别是多数专项补助往往要求资金配套,不利于欠发达地区。这使得部分欠发达地区在无法通过正常的预算内收入和转移支付获得财力的情况下,不得不求助于银行贷款、单位借款等各种债务融资手段,或者暂时挪用其他专项拨款,来保证本级政府基本职能的正常履行。 (三)或有负债成为潜在性诱因 1.支出上的刚性是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出现的内因。从理论和实践上看,收入与支出总是一对矛盾,收入是有限的,而支出是无限的。为了满足无限的支出,政府的途径是增加税收或增发债务。对于前者,增税不仅遭到纳税人的强烈反对,而且还会抑制经济发展,造成的结果是财政收入会因增税在短期内有所增加,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因增税失去了活力,政府的财政收入会因此减少。所以,政府一般不会选择增税来为政府的支出筹资。顺理成章为了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选择债务筹资就是一个合适的途径了。 2.解决本地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是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出现的外因。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原则是政府基本上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而主要承担负责地方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投资。从理论上讲,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也可以由民间资本承担,但就目前而言

政府会计部分重点概念归纳整理

政府会计知识点 1.政府会计的具体目标: ①核算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②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执行进度,合理调度资金,调节资金供求关系; ③检查财政财务收支计划执行结果,实行会计监督,维护国家财经纪律; ④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客观反映政府运行成本。 2.政府会计的特点:核算基础不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不同;会计报告不同 3.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专用基金;财政专产管理资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社会保障资金。 4.财政性存款的管理规则:由国库统一调度;各预算单位不得擅自开设财政性存款账户;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方向;转账结算,不提现金;掌握余额,不能透支。 5.国库单一账户含义及有哪些账户? 含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通过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财政性资金的缴库和拨付实行集中管理的国库管理制度 包括:国库单一账户、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账户、特设账户 6.结余结转类型: ①一般公共预算结余的核算 ②政府性基金预算结余结转的核算 ③专用基金结余的核算 ④财政专产管理资金结余的核算 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结转结余的核算 7.财政预算收入的组织结构:征收机关和出纳机关 8.财政预算收入退库的程序: ①由申请退库的单位或个人提出书面申请,也就是向财政、税务机关填写“退库申请书” ②由同级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授权的单位进行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③经财政机关或财政机关授权的主管收入机关审批同意后,填写“收入退还书” ④将收入退还书交由申请单位或个人,凭此到指定的国库办理收入退库。 9.财政直接支付方式的概念:预算单位按批准的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提出支付申请,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 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概念: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是按照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确定的资金用途和用款进度,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的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货品或劳务供应者账户上的支付方式。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支出主要包括未纳入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

地方政府举债分析论文-最新范文

地方政府举债分析论文 一、中国地方政府举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举债已成为普遍存在的事实。而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预算法》是禁止地方政府举债的。根据《预算法》的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预算法》所做出的这种限制性规定,虽然有利于中央政府控制公债规模,便于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防范财政风险和财政危机,但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由于国债发行规模急剧扩大,中央财政的债务存度、财政赤字率、负债率及偿债率等迅速提高,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中央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预算法》所做出的相应规定,本来是为了防范财政风险,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其实际执行的结果却加大了中央财政的风险。其次,就这种限制性规定对地方政府的影响而言,不利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调控能力的发挥,特别是地方财政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在既定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收入能力较弱,而受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及增支因素的影响,财政支出却增长迅速,地方政府的欠帐越来越多,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在不容许发债及地方政府不能改变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体制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非规范的方式取得财政收入,以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就某种意义而言,“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的泛滥,是特定制度安排下的必然产物。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地方财政必须坚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而从地方的实际情

况看,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地方财政虽然在帐面上基本保持平衡,但隐性赤字、或有潜亏、地方社会保障支出的欠帐、各级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等,所有这些都构成地方财政的隐性负债或或有债务。除此之外,中央转贷给地方的国债、地方政府向银行的借款,这些债务是要由地方来偿还的。总体而言,尽管地方政府举债是《预算法》的禁止的,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宏观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且主要表现为隐性负债或或有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化,使我们在衡量和评估政府债务风险时往往盲目乐观,对潜在的债务风险关注不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务,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并不必然引起财政风险和财政危机,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分解财政风险和化解财政危机。从我国目前地方政府举措的现实可行性来看,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作为公共部门,其信誉不亚于公司、企业等私人部门,而私人部门举债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因而地方政府成为举债主体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应是不成问题的。在我国实施积极扩张的财政政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有利于降低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并有利于优化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债务结构。此外,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责任感,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支出压力,并为地方政府提供准公共商品奠定必要的财力基础。自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国债资金的使用、国债流通以及国债偿还等主

政府会计准则第8号——负债.doc

推荐-班组安全绩效考核制度4 班组安全绩效考核制度 1、推行班组安全绩效考核(以下简称绩考),目的在于通过对班组成员一定时期的工作成绩、工作能力的考核,实事求是地把握每一位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指导员工有计划地改进工作,促进公司安全健康发展。 2、绩考的结果主要用于工作反馈、报酬管理、职务(工种)调整和工作改进。 3、绩考原则 (1)绩考不是为了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以扬长避短,有所改进、提高; (2)绩考应以规定的绩考内容及方法为依据,实行百分制考核; (3)绩考应以确认的事实或者可靠的材料为依据; (4)绩考自始至终应以公正为原则,决不允许徇私舞弊。 4、适用范围 适用于除下列人员外的班组成员 (1)考核期开始后进入公司的员工; (2)因私、因病、因伤而连续缺勤三十日以上者; (3)因工伤而连续缺勤七十五日以上者;

(4)虽然在考核期任职,但考核实施日已经退职者。 5、绩考内容 绩考内容分以下四部分:- (1)基本情况,包括出勤、奖惩、合群性三个评价项目,共25分; (2)工作态度,包括责任心、积极性、协调性、纪律性四个评价项目,共20分; (3)工作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三个评价项目,共15分; (4)工作成绩,包括安全工作、任务完成、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四个评价项目,共40分。 6、绩考方法 (1)绩考每月组织一次,原则上安排在下旬进行; (2)班长为绩考的直接负责人,具体执行绩考初核、复核; (3)绩考初核结果必须公开,接受员工及相关部门监督; (4)绩考复核结果应在初核结果公开后两日内完成。 7、绩考等级 绩考等级按得分情况划分四个等级: (1)95分以上(含95分)为“明星员工”;

政府性债务

政府性债务是以货币或其他经济资源偿还的各种负债,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以政府名义向国内外或境内外承借或担保,政府负有直接或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 政府性债务划分为显性债务、隐性债务两种类型。对于隐性债务往往缺少有效、统一的监测、管理制度,隐蔽性强,已成为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主要出险区。 最近几年,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加大了投入力度。在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招商引资、出卖土地、举债等成为地方筹措资金的主要手段,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债务余额急剧上升。经济发达地区因地方财力状况较好,政府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例相对合理,对经济、财政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厦门为例,近几年,厦门市贯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融资集资举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如海沧大桥、环岛路二期、三期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对改善城市面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员当湖污水改造成功,成为城区改造典范;环岛路的建成和市政绿化率不断提高,获“东方夏威夷”之称,使厦门成为温馨的海上“城市花园”;海沧大桥的贯通,大大缩短了岛内外距离;火炬高科技园、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的相继建设,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另外,厦门东通道的建设,又将为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抹上重重的一笔。2003年厦门国内生产总值达760.12亿元,增长17.2%,财政收入达149.22亿元,增长18.2%,因此可以说,相对合理的债务余额,对厦门经济、财政的快速健康发展功不可没。 但大部分经济落后地区,举债规模偏大,债务余额所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偏高,一旦国家宏观政策调整,银根紧缩,将出现债务偿还困难。 一、地方政府大量举债的原因 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转轨时期地方政府过于庞大的事权与有限的财权之间的矛盾是形成地方债务风险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是地方经济落后,财力薄弱。为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通过上级财政借款、银行贷款、土地抵押和工程项目欠款等方式大量举债。但政府在举债时,缺少统一管理和约束机制,多头并举,管理混乱,重债务收入、轻债务偿还,过分依赖上级财政或金融机构,有的甚至存在逃废债务的心理。举债规模过快过猛,是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 三是过浓的政绩意识助长了地方政府的大量举债。地方政府为完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增长目标,不顾财力所限,盲目上项目,求速度,大量对外借款,将还债义务推给下届政府,明显的短期行为。 四是公共企业大量贷款,政府承担还款责任。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膨胀,城市公用事业建设面临着巨大压力,公共投资体制不健全、民间资本准入门槛高,政府用于公用事业的财政性资金已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公益项目的建设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债务的偿还还不可能依靠项目的收入完成,大部分还款责任自然又推到了地方政府的身上,加剧了政府债务负担,使得投资风险不断向地方政府集中。财力匮乏的区县一直是典型的“吃饭财政”、“讨饭财政”,负债累累。 二、地方政府过渡举债的危害 第一,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大规模启动的投资项目效率很低,尤其是机场、公路的重复建设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

六张表告诉你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真相

六张表告诉你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真相 从总量上看,中国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但市场普遍担忧的是“是否会在一些局部区域出现问题”。本文将对全国30个省市(西藏没有公布数据)地方政府债务的横向对比分析,从各自债务规模及在全国中的占比、债务在不同层级(省、市、区县、乡镇)的分布结构、举债主体特征、债务类型、债务投向、偿债压力及风险等六个维度展开。 一、债务区域分布:东部占半壁,江苏省为首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11省市)占比47.5%,其中,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和山东占比较高;西部地区(11省市)占比28.7%,其中,四川、重庆占比较高;中部地区(8省市)占比23.6%,其中,湖南、湖北占比较高。分省看,江苏、广东、浙江、四川、上海和山东,依次是中国债务占比较高的省份,合计占比三分之一。

二、债务层级分布:不发达地区在省级,发达地区在区县 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市级层面,占比40%,其次是省级和县级,乡镇债务占比较低。与地方财力直接挂钩的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其在不同层级的占比结构差别比较大,省级较低,为34.2%,市级66.4%,县级78.5%、乡镇84.2%,这反映出:层级越下沉,债务偿还对财力的需求越大,这与中国目前地方基层政府财力吃紧形成“倒挂”局面。

区域比较看,总体上,经济不发达省份,省级负债占比较高,经济发达地区区县负债占比较高,其中,山西省级负债占比最高,达到62.4%;浙江、四川、贵州、内蒙古、重庆区县级债务占比较高,占比在50%以上。这给出的提示是:对于经济不发达省份,省级平台及其他负债单位的偿还资金来源和再融资能力是关注的重点,而发达省份(特别上述重点省份,包括几个西部省份),由于负债层级下沉,而且较为分散,债务整顿和管理,财力的纵向平衡更为重要。 三、举债主体:不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和机构占比较高 分省/市看:第一类负债主体是融资平台,其债务占比较高的省份主要是湖南、重庆、安徽、湖北、广西,占比在60%以上,江苏、陕西和海南占比也比较高,分别为57%、53%和52%。这些区域大部分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省份。 第二类负债主体是政府部门和机构,欠发达省份该类负债主体负债占比较高:山西、新疆、宁夏、吉林占比50%以上,内蒙古、青海占比45%以上,云南占比35%以上。 第三类负债主体是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省市,该类债务占比较高:福建、甘肃占比40%以上,上海、浙江和天津占比近35%以上。 第四类负债主体是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少数几个省市占比较高,北京占比近50%、河南占比25%。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1.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现状 根据审计署的审计结果,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 859.17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 655.77 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 393.72 亿元。根据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在举债主体和融资方式上出现的新情况。在这次审计中,在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中,包括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其他单位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383.52 亿元;在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中,包括了地方政府通过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等新的举债主体和通过BT(建设-移交)、融资租赁、垫资施工等新的举债方式为公益性项目举借,且由非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19 730.13亿元。 我国与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不同,我国政府债务主要用于消费性支出不同,我国的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相关的项目建设,大多有相应的资产和收入作为偿债保障。目前,国际上对政府性债务负担状况尚无统一评价标准,参考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通常做法,通过比较负债率、政府外债与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债务率和逾期债务率等指标,对2012 年底8我国政府性债务负担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政府性债务各项风险指标均处于国际通常使用的控制标准参考值范围内,风险总体是可控的。但是相对目前来说,规模仍然是很大,增长速度很快,部分地方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等等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2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大。如果按照2010年的增长速度,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估计已经达到GDP的29%,远高于1996年的3.4%。相比之下,日本的政府债务虽已相当于GDP的200%,但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与GDP的比例近期一直在40%附近波动;美国同样是联邦政府债务较多,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比较低。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率比日本稍微低一点,比美国高得多。(2)债务周期短,2010年还期5年以内的债务占比70%。(3)债务率高。债务率是地方政府债务与地方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目前平均水平已经达到150%。如果计算债务与本级财政收入(不包括中央转移支付收入)的比例,

政府会计准则—负债

政府会计准则第×号——负债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负债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负债,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现时义务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法定义务,是指因合同、法律法规或其他司法解释等产生的义务。推定义务,是指根据政府会计主体以往的习惯做法、已公布的政策或者已公开的承诺或声明,政府会计主体向其他方表明其将承担并且其他方也合理预期政府会计主体将履行的相关义务。 第三条符合本准则第二条规定的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一)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 (二)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四条政府会计主体的负债包括偿还时间与金额基本确定的负债和由或有事项形成的预计负债。 偿还时间与金额基本确定的负债按政府会计主体的业务性质及风险程度,分为融资活动形成的举借债务及其应付利息、运营活动形成的应付及预收款项和运营活动形成的暂收性负债。 第五条政府会计主体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政府债券等。 第六条本准则规范政府会计主体负债的一般情况。其他政府会计准则对政府会计主体的特定负债做出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举借债务 第七条举借债务是指政府会计主体通过各种融资活动形成的借款,包括政府债务以及事业单位等政府会计主体的借入款项。

2018年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

附件: 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

目录 第一部分总说明 第二部分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第三部分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第四部分报表格式 第五部分报表编制说明 附录:主要业务和事项账务处理举例

2

第一部分总说明 一、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特别说明的除外)。 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不执行本制度。 本制度尚未规范的有关行业事业单位的特殊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三、单位应当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规定的原则和本制度的要求,对其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四、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统一进行会计核算,不再单独建账,但是应当按项目单独核算,并保证项目资料完整。 五、单位会计核算应当具备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功能,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全面、清晰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 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实行收付

单位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采用财务会计核 3

算的同时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六、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财务会计要素和预算会计要素。 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 七、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运用会计科目: (一)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制报表的前提下,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或减少某些会计科目。 (二)单位应当执行本制度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以便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 (三)单位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得只填列会计科目编号、不填列会计科目名称。 (四)单位设置明细科目或进行明细核算,除遵循本制度规定外,还应当满足权责发生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的其他需要。 八、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 (一)财务报表的编制主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为准;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

17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2017-05-03 19:09 来源:财政部网站 【字体:大中小】打印 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 财预〔2017〕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司法厅(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各银监局、证监局: 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实施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加快建立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积极发挥政府规范举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个别地区违法违规举债担保时有发生,局部风险不容忽视。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现就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组织开展地方政府融资担保清理整改工作

各省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国办函〔2016〕88号)要求,抓紧设立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指导督促本级各部门和市县政府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结合2016年开展的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等统计情况,尽快组织一次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融资担保行为摸底排查,督促相关部门、市县政府加强与社会资本方的平等协商,依法完善合同条款,分类妥善处置,全面改正地方政府不规范的融资担保行为。上述工作应当于2017年7月31日前清理整改到位,对逾期不改正或改正不到位的相关部门、市县政府,省级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应当提请省级政府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要密切跟踪地方工作进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二、切实加强融资平台公司融资管理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管理,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尽快转型为市场化运营的国有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融资,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干预融资平台公司日常运营和市场化融资。地方政府不得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不得利用政府性资源干预金融机构正常经营行为。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合规支持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健全信息披露机制,融资平台公司在境内外举债融资时,应当向债权人主动书面声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并明确自2015年1月1日起其新增债务依法不属于地方政府债务。金融机构应当严格规范融资管理,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防范,落实企业举债准入条件,按商业化原则履行相关程序,审慎评估举债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金融机构为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提供融资

政府或有负债风险分析

政府或有债务的社会风险及其防范 李桂平① (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政府或有债务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累积的结果,一定程度上是由道德软约束带来的,市场经济制度规范硬约束的缺失是其根本原因。控制、解决政府或有债务社会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完善的制度安排、充分的信息披露和社会道德理性的整体提升相结合。 关键词:政府或有债务社会风险财政 财政是社会经济风险的最终承担者,银行风险和国有企业风险最终都可能传递转化为财政风险、社会风险和国家风险。而财政风险的核心是政府债务风险,它不仅包括由信用约束带来的直接的债务风险,而且也包括由道德约束带来的或有的债务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的政府的决策者,必须重视政府或有债务中的道德风险及社会风险,以测定和规避不确定性风险,特别要防止和控制或有债务对财政的倒逼。② 一、政府或有债务中的社会风险及其传导 “或有”在国际会计标准中定义为这样一种情形,即它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将来一件或多件事件的发生与否。政府或有债务(contingent government liabilities)是指政府在未来不确定的某项事件发生时,才进行支付的债务。政府或有债务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不确定性。政府或有债务发生的概率以及其负债规模取决于外生事件与内生事件。因此或有债务具有时效性,即随着影响或有债务结果的因素发生变化,或有债务最终会转变为确定债务或债权债务关系消失。第二,不可控性。即证实政府或有债务结果的不确定性事项不能完全由政府所控制。第三,多层次性。政府或有债务既有中央政府或有债务又有地方各级政府的或有债务。政府或有债务并不完全由政府产生。第四,不规则性。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相当程度上是以政府道德为基础产生的。③中央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担任着维持稳定与发展、坚持社会正义与公平的道德义务。在或有债务上,中央政府或者做过公开承诺,或者有隐性承诺,促使公众产生期待,当各种金融投资风险出现时,中央必定出面营救,不得不承担道义责任。从而在市场上形成道德风险和社会风险:以中央政府为一方(委托人),以脆弱的银行体制、低效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为另一方(代理人),形成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而政府又无法对银行、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实行有约束力的契约关系,到头来,一旦出现风险,所有代理人都会将风险向中央政府转移,这会远远越出中央政府预算控制的范围。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或有债务。它们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的支付缺口、各类公共社会基金特别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缺口、政府的财政担保等。我国或有债务的规模,因对其界定及统计来源的不同而不同,据世界银行报告估计,我国或有债务占GDP的比例在55%—80%,我国 ①作者简介:李桂平(1962- ),女,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南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问题、经济社会学。 ②贾 康:防止或有债务对财政的倒逼,经济参考报 2003年2月13日 ③唐龙生:略论政府或有债务,上海财税 2001年第2期,P10-13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几点建议概要

审计研究简报 第6期 (总第201期)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2010年9月14日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几点建议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债、预算不列赤字。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规避法规约束,多头举借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融资规模膨胀迅速,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偿债风险日益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融资的现实需求,也有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导致地方政府资金紧张等体制性因素,还有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导向偏差引发的地方官员非理性投资冲动,以及统筹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等管理因素。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情况及债务风险,各级审计机关要予以高度的关注,客观分析和看待其形成的原因,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从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角度,研究和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建议。 一、分类施治,疏堵结合,完善风险管理,建立控制体系 (一)清查存量债务,积极化解风险。 根据先清理后规范的要求,应该把妥善处理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作为当前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1.摸清债务总量,分清类别结构。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全面摸清各地债务规模底数,并在与各地财力比较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债务总体风险大小;同时分清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掌握各种类型债务的特点及成因,以确认偿债风险,划分层次、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相应化解措施。 2.区分举债主体,落实偿还责任。 对政府部门、机构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债务,以及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因提供公共服务产生且无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承担直接偿债责任;对各类融资平台公司因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建设而产生,且有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督促其按计划、合同的要求严格履行还款义务,尽量避免其向政府直接债务转化;对与公共服务无关的市场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应本着“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由举债主体自行偿还,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3.保障还款来源,全力化解风险。 在分清举债主体、落实偿还责任的基础上,要及时制定偿还计划,科学筹措偿债资金,按时履行偿债义务。其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