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归类复习及答案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归类复习及答案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归类复习及答案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归类复习及答案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归类复习及答案

1.《与朱元思书》

1、解释重点字。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7)急湍:急流的水(8)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9)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10)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11)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12)相鸣:互相和鸣(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15)经伦:筹划、治理。(16)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17)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18)犹: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20)见: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青白色。

2、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清澈。湍急。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理解背诵。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重点句翻译。(见译文中的划线句)

5。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6、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充满生机。

7。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听觉上的对偶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表达效果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附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方向不定,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波浪好像飞奔的马一样快。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凭借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相互向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高处生长笔直地指向天空,从而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那些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昼也显得很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2.《醉翁亭记》

1、重点词语的理解。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临于泉上者:靠近。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觥筹光错:觥,酒杯。筹,酒筹。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之意:情趣。深秀者:秀丽。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暝,昏暗。

2、重点语句翻译(见译文中的划线处)

3、文章理解。

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4,问答:(1)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

(2)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4)本文中多次写到“醉”,你认为这个醉应该有哪两个含义?

答:一是喝酒排遣郁闷而醉,二是陶醉于自己治下的美景

(5).本文围绕“乐”字而写,那么太守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山林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6).结合全文看,本文描述了哪些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描述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与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附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3.《记承天寺夜游》

附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门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重点句子翻译。(划线句)

二、课文理解。

1.请指出文中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说一说这个夜景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冰清玉洁清澈透明

2.文中表现作者兴奋与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

3.请指出本文记叙的要素。

时间:_____ 地点:_____人物:______ 事件:_____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情:夜游承天寺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豁达开朗,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4.《陋室铭》

附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翻译重点句子。(划线句)

二、课文理解。

1.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6.“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暗示陋室不陋

5.《爱莲说》

附译文: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一、重点句的翻译。(划线处)

二、课文理解。

1.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①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又点明全文的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文中写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③文中从体态香气上突出了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品质?——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5.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6.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7.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追求势利、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6.《三峡》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常有悬挂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重点句子翻译。(见文中划线句)

二、课文理解。

1.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长、高(试用四个字概括)——绵延、高峻。

3.概括第二、三、四段内容的大意。

——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第三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第四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7.《曹刿论战》

一、课文重点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齐师伐我师:军队伐:攻打其乡人曰乡人:同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谋划间:参与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何以战何以:以何,即凭借什么衣食所安安:养小惠未徧徧:通“遍”,普及、普遍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虚报必以信信:实情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信服福:赐福、保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情:实情忠之属也忠:尽了职分属:类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战则请从从:跟随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齐师败绩败绩:大败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遂逐齐师逐:追击(追赶)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彼竭我盈盈:士气正旺盛难测也,惧有伏焉测:估计伏:埋伏望其旗靡靡:倒下

二、一词多义梳理。

伐十年春,齐师伐(攻打)我伐(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加牺牲玉帛,弗敢加(虚报)也既加(戴)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衣食所安(养),弗敢专也安(怎么)能辨我是雄雌

三、重点句的译文(划线处)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答: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答: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答: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你觉得文中的曹刿与鲁庄公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刿:远谋(有深谋远虑、政治上取信于民,善于把握战机)

庄公:鄙(目光短浅,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妄动,急于求胜,但又善于听取意见)7.你认为鲁国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

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8.《鱼我所欲也》

1.重点字解释梳理。

鱼,我所欲也欲:喜爱的,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

生亦我所欲也生:生命所欲者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使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这种

贤者能勿丧耳勿:不丧:丢掉、丧失呼尔而与之呼:吆喝、呵斥与:给

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高位厚禄辩:通“辨”,辨别

万钟于我何加也加:有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美:华丽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受:接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2.通假字梳理。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句中为“感激”与通“欤”,语气词,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

3.一词多义梳理。

而呼尔而与之而,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

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为:是,动词,读wéi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前为,介词,为了后为,动词,做、接受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动词,做

得二者不可得兼得:能够,动词得之则生得:得到、获得,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动词

4.古今异义梳理。

一豆羹豆古:古代盛东西的器皿今:豆类名称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古:这今:常用作判断动词5、重点句的翻译(见划线处)

6.课文理解梳理。

①本文开头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你认为“义”是什么?

答:“义”就是羞耻之心,即自己做了坏事要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要感到厌恶。

②从这篇文章中看出《孟子》散文的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第一点,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极少使用生僻词汇;第二点,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气势和文采;第三点,善用比喻,既使文章所讲的道理易于被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③、简答题。

从本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

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道理举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侵略,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它的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附《鱼我所欲也》全篇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只好舍弃鱼而选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所以我就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了;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的灾难我就不躲避了。假如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假使人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躲避灾难的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这种手段就能生存但有的人却不采用,采用这种手段就能躲避灾难但有的人却不做。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是惟独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一个人都有,只是贤人不会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命,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不会接受;用脚踢给他,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有人(有人)宁肯死也不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自己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失去了他的天良(羞耻之心)

9.《出师表》

一、重点句的译文(注意划线句)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为三个国家,我们蜀国贫穷衰弱,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卫的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松懈;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疆奋不顾身的原因,原来是追念先帝的厚遇,想向陛下报答这种恩情。(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大臣们忠诚进谏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善恶,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用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有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我认为宫中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够补救缺点和疏漏之处,能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庞,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在过去试用时,先帝称赞说他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恒帝、灵帝的做法感到痛心憾恨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可以计算着日子来等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之中来探望我。拿当时世上的大事来询问我,因此(我)非常感动激动,就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托付的事没有成效,以致损伤了先帝的圣明,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木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奖励并统率全军,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用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臣贼党,振兴恢复汉家帝业,迁回到旧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不保留的进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惩治我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来询问治国的好办法,审察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这样的话)我就受恩而感激不尽了。

现在就要远离陛下,面对着奏表落下泪来,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二、理解:

①、《出师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写到了哪些内容?

主要内容: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劝说刘禅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光复汉室”的决心。

②、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亲贤远佞”是前两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

③、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围绕“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回答也可以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回答也可得满分。或围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回答亦可得满分)④.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共2分,答岀其中任何一点之意即可得1分。答岀其中任何两点之意即可得满分)

⑤.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围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来回答即可。(共3分,

结合原文内容1分,能围绕“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等中的任意一个角度来谈自己受到的影响即可得2分)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复习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岳阳楼记》谪守()越明年( ) 百废具兴( ) 属予作文( ) 胜状( ) 衔远山( ) 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 ) 大观也()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浊浪排空( ) 日星隐曜( ) 山岳潜形( ) 薄暮冥冥(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 长烟一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把酒临风( ) 古仁人之心( ) 不以物喜( ) 是进亦忧()微斯人( ) ( ) 吾谁与归( ) 《醉翁亭记》 名之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临溪而渔()非丝非竹()( ) 树林阴翳()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佳木秀而繁阴()饮少辄醉()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岩穴暝()伛偻提携() 泉香而酒冽()宴酣之乐()弈者胜() 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者()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陈涉世家》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 怅恨久之()苟富贵()安知()適戍渔阳() 屯大泽乡()皆次当行()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今亡亦死()等死()以数谏故()楚人怜之()为天下唱()卜者知其指意()然足下卜之鬼乎()念鬼()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固以怪之矣()()间令()往往语() 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忿恚尉()尉果笞广()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藉第()宁有种乎()徇蕲以东() 比至陈()被坚执锐()刑其长吏()《出师表》 中道崩殂()益州疲弊()盖追先帝之殊遇()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以昭陛下()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 计日而待()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深入不毛()叹息痛恨()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斟酌损益()以彰其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临表涕零()()往来二十有一年矣() 《曹刿论战》 齐师伐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何以战()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既克() 一鼓作气()再而衰()难测也() 望其旗靡()故逐之()() 《唐雎不辱使命》 易安陵()大王加惠()其许寡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岂直五百里哉()怫然怒()以头抢地()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通用)

2020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 句义: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词:生:生存发展。 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汇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中考指津】 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教材篇目为主,重点考查我们能否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考查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积累,而不是对零碎的词法、句法等知识的记忆程度。常见的考点有:①把握文言虚词;②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辨识通假字;③翻译文言语句;④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⑤朗读、背诵的基本能力;⑥问题探究能力。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阅读答题,一般有5~6个小题,前1~4题以理解、运用为主,后1~2题为拓展延伸或综合性实践类题目,如评析类、生活互联类、策划创意类等。 【典例借鉴】 例题(青海湟中县实验区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③由是感激 ..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2.用“/”给第①段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 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总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1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常识填空:《桃花源记》选自,本文是的序言,作者陶渊明是(朝代)著名的诗人,号,世 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然垂髻()邑.()诣.()太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今:②无论魏晋古:今: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今:④来此绝境古:今: 4.解释下面加点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便要还家(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 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D.后遂无问/津者 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D.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7.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不复出 焉 D.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初中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注释与练习

初中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注释与练习 (一)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课文下面注释: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文后练习: 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 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 七下5伤仲永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5孙权劝学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2、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刮目相待启示:示例: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 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 20口技 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0狼 1、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2、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上21桃花源记 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2、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①环境优美②社会太平③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XX年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十三)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一、生字、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重点词:任:责任,担子。苦,劳,饿,空乏,均为使动用法,翻译为“使……痛苦”“使……劳累”“使……受到贫困之苦”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 句义: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在里面,指国内。出:在外面,指国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

初中语文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学生版+教师版)

2019年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 班级姓名 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生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 逾()矩()罔()殆()哉()箪()陋巷()堪()肱()笃()志陬邑()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说:朋: 愠:君子: 2.译文: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三省:省;。三:忠: 信: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立:惑: 逾:矩: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知新:可以:。以:为: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1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罔:殆: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字词解释:贤:箪:堪:乐: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字词解释:之: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字词解释:饭:水:肱:于: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字词解释: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学习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字词解释:川:逝:斯:舍: 2.译文: 3.课文探究: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字词解释:三军:匹夫:。夺: 1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①阡陌交通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 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不觌() (1)有仙则名.()(2)妻子 .. 11.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信乎其似巢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5分) (三)【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 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 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 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 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 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 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 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 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打了胜仗 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 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 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 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 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 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击鼓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

初中重点最全文言文总复习

初中语文重点文言文复习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面加粗加横线的词语 (1)落英缤纷()(2)便要还家( ) (3)处处志之( ) (4)寻向所志( )(5)乃不知有汉( ) (6)无论魏晋( ) (7)此中人语云( )(8)不足为外人道也( )( )(9)诣太守 ( ) (10)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11)欣然规往( )( ) (12)乃郡下( ) (13)寻病终( )(14) 后遂无问津者( ) (15)屋舍俨然() (16)阡陌交通()(17) 便舍船从口入()(18)悉如外人() (19)黄发垂髫()( )(20)乃大惊( )(21)具答之( ) (22)咸来问讯( )(2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4)欲穷其林() (25)并怡然自乐()(26)豁然开朗()(27)便扶向路 (28)未果( ) 2、按要求填写表格,比较古今异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中考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2016年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注释 一、湖心亭看雪(八上)* 1.拏(ná):同“桡”,牵引。撑(船)。 2.更:还。 3.三大白:酒杯。补充 1.俱:都。 2.绝:消失。 3.是:代词,这。 4.定,完了,结束。 1念:想,思考。 补充: 1欲:想要。 2遂:于是,就。 3至:到。 1.从:顺,沿。 2.奔:飞奔的马。 3.轩:高。 补充: 9.共,相同,一样。 10.至:到。 11.许:上下,左右。 12.绝:到了极点。 13.皆:全,都。 1.患:祸患,灾难。 2.辟:通“避”,躲避。 3.蹴:用脚踢。 补充: (1)亦:也。 (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5.余:我。9.拉:邀请。13.莫:不要。6.一:全或都。10.强:尽力,竭力。14.痴:痴迷。 7.惟:只有。11.客:做客。 8.一:数词。痕,痕迹。12.及:等到。 二、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2但:只是,不过。 4寻:寻找。7如:如同 5寝:睡。8盖:原来是。 6与:和、跟。9如:像。 三、与朱元思书(八下)* 4.邈:远。7.绝:穷。10.柯:树木的枝干。 5.千:表示多。8.戾:至。 6.转:通“啭”,鸟叫声。9.反:通“返”,返回。 14.甚:胜过。19.好,美丽的。24.犹:好像。 15.若:好像。20.韵,和谐的声音。25.交:相互。 16.负:凭借。21.息:使……平息。26.日:太阳,阳光。 17.指:向。22.窥:看。 18.激:冲击。23.昼:白天。 四、鱼我所欲也(九下)* 4.辩:通“辨”,辨别。7.与:通“欤”,语气助词。 5.奉:侍奉。8.乡:通“向”,从前。 6.得:通“德”,感激。9.已:停止,放弃。 (6)甚:超过。(11)莫:没有。(16)丧:丧失。(7)于:比。(12)为:做。(17)弗:不。 (8)故:所以,因此。(13)非:不(18)加:益处。(9)恶:厌恶。(14)独:仅。 (10)如:假如,假使。(15)是:此,这样。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或.以钱币乞之/或.异二者之为 C.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D.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 B.今夫.不受之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并自.为其名/还自.扬州 D.从.先人还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卒.之为众人()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备考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4.《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5.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七年级下册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 3.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5.满坐.寂然(“坐.”通“座”) 6.止.有剩骨(“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5.选贤与.能(“与”通“举”) 6.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7.略无阙.处(“阙”通“缺”) 八年级下册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4.才美不外见.(“见”同“现”) 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6.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 7.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8.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9.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10.恶能无纪.(“纪”通“记”,记录,记载) 九年级上册 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2.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3.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5.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6.故不错.意也(“错”通“措”) 7.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8.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9.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10.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九年级下册 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愉快) 2.知而不争.(“争”通“诤”,谏诤,规劝) 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 4.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 5.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6.亲戚畔.之(“畔”通“叛”) 7.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9.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10.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 15.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16.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17.始一反.焉(“反”通“返”) 18.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19.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20.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