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案)

《登泰山记》学案

【学习指引】

《登泰山记》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学习重难点】

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学习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

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5.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6.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济.水()徂徕

..()

樗蒲

..()绛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

②阳谷:

③当: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乘:

②限:

③磴:

④循:

⑤崖限:

⑥几:

⑦负:

⑧烛:

⑨居: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晦:

②五鼓:

③极天:

④采:

⑤绛皓驳:

⑥偻: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3.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思考4】研读第四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行宫:

②漫:

③失: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

【思考5】研读第五、六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圜:

②罅: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思考6】分析手法

活动: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思考7】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思考8】分析特点

1.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

2.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思考9】对比阅读

游黄山日记(徽州府)(节选)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黑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電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谳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文,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虹。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矶,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睛。”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令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

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

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问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山上的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而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C.智空和尚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怪松。四、技巧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本文写景记游,始终围绕作者的活动进行,从自京师“乘风雪”而来到“观道中石刻”而归,作者对整个流程的记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读平常书出非常文章

①姚鼐是清朝桐城派三祖之一,“鼐工为古文,方康熙年间,同邑方苞名重.一时,刘大櫆继之”,桐城派三驾马车,以谁为首,文无第一,不太好说的,有论是:“论者以望溪(方苞)之文质,恒以理圣,海峰(刘大櫆)以才胜,学或不及姬传(姚鼐),则文与理兼至。”方苞不曾包首,刘大櫆不曾为魁,姚鼐倒算桐城之鼎鼐,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

②文学概论云,文章多生活来。这个指定是不错的,富贵生活出文章,贫穷生活更出文章,只是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未必贫未必穷,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未必富未必贵,或者贫穷生活出的文章比富贵生活出的文章更贵。姚鼐祖上曾经阔过,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均贤良清廉,辞世享名宦祠祀,不过到了姚鼐他爹,沦落为布衣。富贵出文章,贫穷出文章,由贫穷转富贵难出大文章,难出好文章,由富贵转贫穷出大文章,出好文章。

③生活出文章,读书也出文章,没生活出不了好文章,不读书怕也出不了好文章。姚鼐文章是从生活出的,更是从读书里出的。“先生幼时家贫,体弱多病而嗜学,澹荣利,有超然之志”,饭不饱肚,而书饱腹,“衣食或不给,意淡如也”,天生一副文弱书生模样,“先生貌清而癯,如不胜衣,而神采秀越,风仪闲远,与人言终日不忤.,而不可以鄙私干。自少

及耄,未尝废学。”这.才是读书的好种子,风仪闲远,跟人讨论,从不张牙舞爪

....,“虽学术与先生异趣者,见之必亲”——学术与之异趣,见之必骂,读书人之杂种相;学术与之异趣

者,见之必亲,读书人之标准像。

④文章多从书中来,从甚书中来?姚公作文一生,行将老至,文章与道俱老,“乞终养故里”。不有积学,安有真传?仿佛武林高手,杏林老医,待到其道与人俱老,方可传得卓见。姚公老归故里,“翁覃溪学士来乞言”,老道只道家常,姚公便将毕生读书心得凝为要诀,箴言与教:“时贤皆欲读人间未见书,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耳。”

⑤文章多从常书来。奇书当然可读,不经见之书,里面或别有洞天

....,收藏异珍,然则一味去寻奇门遁甲,非秘籍奥卷而不读,也是走偏了。源律师①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②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吃饭睡觉,是佛家之道,睡觉吃饭,是作家之道——用口头语言表达眼前风景,读平常书写出千古文章,也是作家的家常。

⑥鲁迅曾给人开列必读书单,计有《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世说新语》《唐摭言》《论衡》《今世说》等;梁启超给人开列书单,计有《诗经》《楚辞》《说文解字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四书》《易经》《书经》《诗经》,还有胡适等诸公,也给人开列过人生必读书,大家叫人读书,没打诳语,偶或有一本两本“人间未见书”,多半正是在传姚公心法,“某则愿读人之所常见书”。

⑦读人间之所常见书,自是缘于其书易得,无须费心巴力,花大价钱,倾毕生精力,或可觅得一部“六十四卦”,多成书蠹,难成书家;更是缘于人间常见书,道的是人间家常,人生梦想,《金瓶梅》写的是市井人,用的是市井语;《红楼梦》虽写富贵人家,其人情事理却是人人固有的人性与人生;《三国》与《水浒》,便是存在过的历史与正在发生的现实;《西游记》有点怪力乱神,也多见儿时在瓜棚底下,听爷爷奶奶讲故事,其神话者,也是人、物、神三合一,给人喝的也是三合汤。

⑧平常书其实是富矿,前人发掘了,貌似发掘尽了,其实不然。这个不是深山开煤矿,将煤挖出了,就资源尽矣,后人再也挖不出煤。书,不是煤,书之资源,有其无穷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智貌似已见尽,忽然时代前进了,时代有新见识了,再以新见识去发掘经典寻常书,你便独可见,寻常之书有非常。

⑨“儒者生程朱之后,得程朱而明孔孟之旨,程朱犹吾父师也。然程朱或有失,吾岂必屈从之哉,程朱亦岂不欲后人为论而正之哉?”儒学研究,到了程颐与朱熹,有谓其理发掘尽了。尽了吗?永无尽头,程朱悟儒,也是有错误的,其之错谬,你不必屈从,程朱也不霸道,不准你正之;程朱掘儒学,单只有错?也定有没发掘的,正是阁下显身手之时;读《红楼梦》,他读人物,你读风物,他读出典型来,你读出典章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他的文章或读出来高峰,你换只眼,也可以做出文章来争锋。经典寻常书,或只有一本,而其中之“微”与其中之“蕴”,可有十百本,千万本,此平常书之无尽藏也,而敢思善思者得之。

⑩姚鼐文章厉害,江苏嘉定(今上海市)王鸣盛便不服,他曾对戴震说:“吾昔畏姬传,

今不畏之矣。彼好多能,见人一长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畏也。”姚鼐也是有失的,吾岂必屈从之哉。读书之乐趣便在于此,寻常书经典书,以各自眼力与眼光,也可以读出自家精彩来。

(刘诚龙 2019年01月05日《人民日报》)注:①源律师:事迹不详。律师是专门从事三藏律部讲授的僧人。②师:指大珠慧海,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俗姓朱,后人多称慧海为大珠和尚。

问题:作者对读“平常书”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七、作业

完成配套同步习题。

答案

一、1.姬传,散文家,桐城派。

二、(一)

1.明确字音

汶.水(wèn)济.水(jǐ)徂徕

..(cú lái)

樗蒲

..(chū pú)绛皓.(hào)

(二)【思考1】明确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

三、

【思考1】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山的南面

②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

③当:在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2.明确“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

【思考2】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②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③磴:石级

④循:顺着

⑤崖限:像门坎一样的山崖

⑥几:几乎

⑦负:背

⑧烛:照

⑨居:停着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2.(1)明确“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明确“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

(3)明确“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

(4)明确“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5)明确“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明确高峻、壮阔、雄浑。

【思考3】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晦: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②五鼓:五更

③极天:天边

④采:同“彩”

⑤绛皓驳:大红、白、杂色,

⑥偻:驼背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2.(1)明确“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2)明确“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

3.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

【思考4】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②漫:磨灭

③失:缺失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2.明确(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思考5】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圜:同“圆”

②罅:裂缝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明确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做结。

【思考6】明确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思考7】明确示例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

【思考8】

1.明确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

2.明确①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②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③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思考9】明确 B

分析:“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天门”错误,结合文章第二段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可见,作者是从莲花峰到天门,然后再到前海。四、明确(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二)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三)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四)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五、明确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明确①姚鼐、鲁迅等文学大家提倡读平常书,读平常书写千古文章。②平常书生活中易得,无须费力。③平常书道的是人间家常,人生梦想。④文中多从常书来,奇书可得,但不能走偏。⑤寻常之书有非常,随时代发展读出新见解。⑥读平常书要敢思善思,探其“微”寻其“蕴”。⑦寻常书经典书,以各自眼力与眼光,也可以读出自家精彩来。

高中必修上册《16.2 登泰山记》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7.16.2《登泰山记》导学案 班级:组别:姓名: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一、识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伴读] 姚鼐曾身体不好,在一道士的指引下,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来养生自疗。这就是“惜抱”的来由。 二、知背景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等8人破格当选。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和友人相约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 [伴读]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年间耗时十三年编成的。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可以

登泰山记学案1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文本学习 1.听课文录音,正音。 济水( ) 子颍( ) 南麓( ) 砌石( ) 郦道元( ) 徂徕( ) 戊申晦( ) 须臾( )

登泰山记教案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 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 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 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 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 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 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 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 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 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 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 上册-《登泰山记》 学案

登泰山记学案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1、历史背景 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篡修官。此职本应朝林方可充任,独等8人破格当选。乾隆三十九(1774),在朝廷任职的姚鼐来到山东,和友人相约登上了东岳泰山,后来就有了著名的《登泰山记》一文。 【伴读】《四库全书》是在乾隆年间耗时十三年编成的。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2、作者简介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 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

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三、字词 (1)选自《惜宝轩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2)阳:山的南面。 (3)汶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5)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6)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7)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8)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9)以:在。 (10)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11)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12)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13)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4)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15)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6)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17)蹬石级。 (18)级:石级。 (19)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20)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21)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2)中岭:即黄岘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23)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24)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

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 二、作者介绍(投影)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 第1课时 学案

第七单元 16。2 登泰山记学案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一、预习新课 伴随整个游程,贯串全文主要景物的是雪,起笔于“风雪",结笔于“冰雪",“雪”构成连贯全文的一条线索,是映衬全文的主要色彩,起着重要的对比和渲染作用。“自京师乘风雪",为这次登临泰山之行抹上了一层浑茫苍莽的色彩,衬示出此行的非同寻常。登上山顶之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苍的山岭蒙上一层厚雪,发出晶莹的白光,照亮了南天,照出了作者高阔的视野。与高山雪光对照的则是“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展现出一幅高山雪霁,斜阳染丹,城郭山水历历可见的壮丽景象,一切都笼罩在明亮的雪光之中。而“大风扬积雪击面”,风能扬积雪,说明风力之大,积雪能够击面,进一步强化风力劲急,积雪之多,日出前的气侯之寒。而日出之后的山峰所呈现出的“绛皓驳色”,对比强烈,色彩鲜明。文章末尾的“积雪与人膝齐”,再一次突出日观峰的高耸凛寒,仿佛连空气也冻结了.一片晶莹的色彩融染始终,营造出一种高迥洁净的境界,而

白雪的冰清玉洁,更映衬出作者内心的明净,不同凡俗的崇高和磊落襟怀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二)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三、总体感知 文章分为五部分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四、导读理解 学习第一段: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

《登泰山记》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姚鼐 姚鼐,字,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了解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5.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济.水()徂徕 ..() 樗蒲 ..()绛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环节三: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阳: ②阳谷: ③当: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乘: ②限: ③磴: ④循: ⑤崖限: ⑥几: ⑦负: ⑧烛: ⑨居: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封面)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

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

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登泰山记 学案

登泰山记 核心素养 | 1.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任务群学习目标 2.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3.体味作者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怀。 主题时文 静听泰山 泰山是需要静听的。 静静地听,细细地品,方得其中味。 多年以来,有个爱好一直未曾改变。一有空就喜欢走进泰山,轻轻拾起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情怀。 似乎总是在找寻着什么,而究竟是在寻觅什么却又说不出来,也许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愫,无声无息地,影响我的思绪、心态,还有视野。 泰山是一部大书。这座伴我成长了10多个年头的泰山,有着25亿年的沧桑年轮。然而,在历史岁月的枯荣交替中,他依然生机勃勃、意气风发,没有丝毫的老态。他身上的神秘、宏阔、包容、温和的气质,无时无刻不吸引着我,激励着我,赋予我力量、信念和勇气,让我感受到充盈、欣喜和宁静。 泰山是神奇的,他的神奇在于变幻多姿的自然风貌和璀璨瑰丽的人文内涵。 泰山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白天的泰山,青葱苍翠,清朗明快;夜晚,沉睡的泰山则向世人展示出他沉静、神秘、温和的一面。夏季的泰城人喜欢早早吃完晚饭,携家带口来到黑龙潭下乘凉,我也不例外。夏日雨水充沛,“哗哗哗”的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溅入潭底,如飞龙跌落。黑龙潭周边的山林、山石遍布,溪流在石头空隙中淙淙而过,如鸣佩环。山内空气清凉,万籁俱寂,只有埋伏在草丛中的小虫们在低吟浅唱,把玩着自己的节奏。 月光从松针的缝隙中筛落下来,斑驳地洒在干净光滑的石头上。微风拂过,夹杂着松林中特有的自然气息。突然,身下不觉一阵湿凉,茫然起身,这才发现,一汪浅流的泉水悄无声息地漫过我斜躺的山石。当下便想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却原来是这般情境!不入此景,怎得此意? 清风阵阵入怀,溪水淙淙入心。此情此景,又让人想到“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寒流”后,寄情山水,放逐山林,如游仙一般肆意挥洒诗情。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白来到泰山,泰山雄伟迤逦的美景让惯于浪迹天涯、游走江湖的诗仙“身在云水间,沉醉不知还”。登上南天门,他发出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由衷赞叹,泰山给了他灵魂的慰藉,使他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苦闷中解脱出来,绽放出难得的“开心颜”。在此期间,李白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山南侧的徂徕山竹溪隐居,他们举杯邀月,啸傲泉石,酣歌纵酒,人称“竹溪六逸”。今天看来,他们表达的无非是一种悠然自在的文化态度,一种理想浪漫的生存方式。 双脚无数次起起落落,踏响一个又一个石阶,重叠在前人的脚印上。静听泰山,不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登泰山记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一、作者和桐城派简介 1、《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 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2、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 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代表作品。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 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3、方苞(1668~1749) 中国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九年级语文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河大版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难点,把教学内容压缩在3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研讨。【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文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登泰山记导学案

《登泰山记》导学案 一、填空题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是月丁未”其中“丁未”是天干地支记时法,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____、____、____、____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____、____、____、____、申、酉、戌、亥。 4.“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记年的______,农历称初一为“____”,称十五为 “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划横线词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 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 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 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 2.对下列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 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 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 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 3.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4.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 A.腰白玉之环 B.孔子师郯子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阴,济水东流 5.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6.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最新整理《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最新整理《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说课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教学环节

《登泰山记》学案

《登泰山记》学案 一、学习要点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阳、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烛,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学习材料 一、泰山——五岳独尊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泰山风景既秀美又壮丽。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包含神奇,是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到处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加上泰山本身风景优美,于是泰山便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宝库。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二、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1阳与阴 山南水北为阳:泰山之阳山北水南为阴:其阴 2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3古代纪年月日法 (1)年号纪年法: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等。例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纪年,例如,丁卯三月;纪日,例如,是月丁未。 年号与干支可以兼用,例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简便的干支纪年推算法 公元年÷10,余数-3,得数为天干; 公元年÷12,余数-3,得数为地支。 例如1999年,1999÷10,余数为9,9-3=6,天干为已;1999÷12,余数为7,7-3=4,地支为卯,1999年就是已卯年。 如果余数小于3,加上一个除数再减3。例如2001年,2001÷10,余数是1,加上10等于11,11-3=8,天干为辛;2001÷12,余数是9,9-3=6,地支为巳,2001年就是辛巳年。 如果余数-3得0,就是天干或地支的最末一位。例如1995年,1995÷10,余数为5,5-3=2,天干为乙;1995÷12,余数为3,3-3=0,地支为亥,1995年就是乙亥年。 三、清朝桐城派简介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导入] 邀请函——五岳之尊——泰山李白因为越人的一番话,便“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而姚鼐用短短五百来字就写出了泰山的壮美,今天,让我们跟着姚鼐姚导一起去神游一番泰山。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梳理脉络地理概貌——登山经过——泰山日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二、文本分析 (一)第一段 1、作者如何写地理概貌?通常如何写?一句一景,粗笔勾勒,山、水、古长城、日观峰,层次分明。通常会写位于哪个省哪个市,总面积、山峰高度,而姚鼐不一样。巍巍的泰山,悠悠的泰山,作者开笔不提泰山大大小小绵亘几千里的高峰低谷,不谈泰山浓浓重重的纵横三干年的文化古迹,而是大刀阔斧,将泰山分为南北两面,南面一条河,北面一条河,分界处一道长城,长城不远一座最高峰,寥寥几笔,泰山清晰的轮廓全部的风貌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文笔简洁流畅,又不动声色。山因有水,于厚重之余生出灵动;又因一古长城,更见其沧桑底蕴。 2、有哪些字眼引起你的注意?两个“皆”字顿挫有力,描绘出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错的终归一河的壮观景色,而在“长城”前加古”字,只此一字,不仅准确地再现了长城真实的旧貌,而且又隐隐透出了泰山悠深的文化历史背景。 (二)第二段1、第二段依次介绍了什么? (1)游览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当年除夕前一晚),即冬季。(2)游览同伴:泰安知府朱孝纯 (3)旅程路线: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4)泰山夕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汶水西流,徂徕横卧;半山居雾,飘若如带;残阳普照,江山如画。 2、分析你最喜欢的文句。 (1)旅程路线连用“乘”“历”“穿”“越”系列动词,几个短句,蝉联而下,将四五百公里浓缩,画面由远而近,我们可以想象天气恶劣,风雪交加,旅程艰辛,几经周折,作者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一气呵成,简练传神。 (2)概写山路全程“四十五里”,石磴“七千有余”,总括游程,看似轻描淡写,却表现出山势高峻,旅程漫长,登山艰难。 (3)登山全程简短19字写完登山全程,简洁凝练。 (4)登山艰难“迷雾冰滑”“几”,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尤其是“几”字,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登山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神态以及路徒冰滑而备感紧张的心理,这句话不仅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难,同时也反衬出作者登上泰山后的欢快情绪。 (5)泰山夕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汶水西流,徂徕横卧;半山居雾,飘若如带;残阳普照,江山如画。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大雪,“负”字赋予静态的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点亮了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积雪的光彩。“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像自然天成的画卷,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又像飘带一般,尤其是“居”字,以静写动,不仅写出了雾气的轻盈,而且呈现出停聚不动之态。这一笔,让原本安详、肃穆之中多了温柔、飘逸美的风韵。 (三)第三段

段兴林: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疏通文意。 2、自主合作学习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翻译难句。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其、而、以等词的用法和意义。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我们学习中的借鉴意义。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其、而、以等词的用法和意义。 2、学习和借鉴作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并运用到自身的学习生活当中。 三、学法指导 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四、学习思路: (一)知识链接 1、本文是一篇记。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这些记有哪些特点?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2、简介作者及课文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体味本文抓住特征巧妙烘托,章法严明,语言简洁而形象的写作技巧。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 1、握本文重点字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感悟。 【知识链接】 1. 姚鼐(nài),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诗人,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 2、关于“五岳”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学习过程】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统编版上册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创作,了解其主要文学主张。 2、了解记的文体特征。 3、掌握文中出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文中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这篇“记”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2、背诵全文,熟记文言句式,总结文言规律。 【知识储备】 1、文题解读: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之称。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同时,泰山也是一座风光奇秀的自然之山,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登临。“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思想观点。 2、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

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矫正明末清初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记和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游记”是“记”的一种。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至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曹植宣称“我本泰山人”,“俯观五岳间,人生忽如寄”,把泰山看作精神寄托与生命归宿。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创造了奇丽壮美的神奇意境,体现了纵横天地的放逸精神。杜甫高歌“会当凌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