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绍贤临证配伍运用石菖蒲经验拾遗

劳绍贤临证配伍运用石菖蒲经验拾遗

劳绍贤临证配伍运用石菖蒲经验拾遗
劳绍贤临证配伍运用石菖蒲经验拾遗

劳绍贤临证配伍运用石菖蒲经验拾遗

劳绍贤(1937-)出生于长沙“劳九芝堂”中医世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和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劳教授从事医教研50余载,熟读经典、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擅用石菖蒲配伍治疗各类疾病,且虚实皆用,常获良效。笔者有幸侍诊师侧,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石菖蒲药性及功效主治石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并列为上品,谓“菖蒲气味辛温无毒,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窍,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主耳聋痈疮,温肠胃,止小便利,久服轻声,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其味辛性温,具芳香之气,行散之力强,为宣气通窍之佳品,既能芳香化湿、醒脾健胃,又可化浊祛痰、开窍宁神。石菖蒲擅治痰化湿又长于理气开窍,为涤痰开窍之要药,历代医家多喜用,临床广泛用于失眠、耳鸣、失聪、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老年痴呆等疑难病。2劳绍贤临证配伍运用石菖蒲治临床诸症劳绍贤教授临床擅用石菖蒲配伍治疗各类疾病,虚实皆用并能常获良效。劳教授认为本品具芳香之气,行散之力强,能醒脾化湿健胃又化浊祛痰、开窍宁神,用治痰蒙清窍致清阳不升之头痛、痴呆或耳聋失聪及湿浊阻滞胃肠的脘腹疼痛之症。劳教授基于《神农本草经》谓石菖蒲“补五脏、通九窍”之说,并在“有一分腻苔便有一分湿存”观点的影响下,合理将石菖蒲配伍用治五脏之病。2.1用

治湿困脾胃石菖蒲用在脾胃,取其性味辛温能散寒除湿且助脾阳而启运化,加之其气味芳香可化湿浊,故临床不论舌苔白腻之寒湿困脾或黄腻之脾胃湿热患者,也无论以何方化裁,石菖蒲均必不可少,常配合川厚朴、法半夏、白蔻仁等使用,效果显著。经长期的临床实践已形成劳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的经典自拟方(清浊安中汤):石菖蒲、川厚朴、法半夏、紫苏梗、郁金各15g,茯苓、木香各10g等,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脾胃湿热证等颇有良效(有效率达93.5%)[2]。针对脾胃寒湿者,则石菖蒲常与高良姜、荜澄茄等配伍,增加散寒除湿、温中止痛之效。2.2用治心系病症石菖蒲用之于心系病症可安神定志,既治心血或心阳不足之惊悸怔忡、失眠不寐,又可疗痰气闭阻的胸痹心痛或神志昏乱,乃取其入心、补心又能开心窍之功。临证可在归脾汤、苓桂术甘汤、温胆汤及瓜蒌薤白桂枝汤基础上加本品治疗以上病证。2.3用治肺系病症石菖蒲可开肺宽胸,取其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既可走肺经又走心经,善治胸闷、胸痛。若见肺气郁滞、痰浊内阻,常与白芥子、紫苏子等同用,可增强止痛祛痰作用;若见心气失和、血行不畅者,则与失笑散、丹参等配伍,能加强止痛活血功用。同时,石菖蒲具有宣肺开音之效,可治疗咳嗽、声音嘶哑、胸痹疼痛等,尤对寒痰与湿痰阻肺、气道不利者疗效更佳,劳教授喜用麻黄、法半夏、生姜等品配伍。2.4用治肝系病症取石菖蒲既有行气止痛又有理脾和胃之功,配合疏肝散或四逆散使用可使其疏肝行气止痛之力更为显著。劳教授临证治疗肝气郁结之抑郁症或焦虑症,常以开窍

醒脑、定志宁神之石菖蒲为主药,辅用柴胡、丹参、郁金等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每有良效。2.5用治肾系病症由于石菖蒲尚能温肾助阳、上通于脑,故凡肾气不足、下焦阳虚致脑海空虚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者皆可辨证配合用之,尤以兼湿浊为患者疗效更为卓著。劳教授治疗虚证或实证之耳鸣、耳聋,喜用本品与远志配伍,则补肾健脑益智、开窍启闭宁神之力更强,并配川芎、丹参则增强通耳窍、祛瘀血作用。此乃取《名医别录》[3]“石菖蒲主耳聋,聪耳目,益心智”之意。综上,基于“用药之道贵在精而不在多,在于把握药性而一药能治多病”的观点[4],劳教授紧扣石菖蒲可“补五脏、通九窍”,辨证施治五脏所生之病。临证时,劳教授更喜用石菖蒲之“醒脾健胃、祛湿化痰”功效,常在辨证基础上酌加本品以治湿浊为患的寒湿困脾或脾胃湿热之证,以及肝脾失调、痰蒙清窍所致之诸多疾病,尤对兼湿浊为患之眩晕、头痛、失眠诸症以及舌苔厚腻之脾胃湿热证疗效更为显著。此外,劳教授对石菖蒲的使用尤擅以药对形式辨治,可获相得益彰之效。如取石菖蒲配远志[5]能开窍宁神、化痰解郁、强脑益智;配郁金可化瘀豁痰开窍并解郁醒神,用治失眠、眩晕、耳鸣等疑难疾病;配黄连则可加强清心泻火、芳化湿浊、和中止痛之力而用治湿热或脾胃伏火之口臭、口疮。3病案举例以下略举劳绍贤教授配伍石菖蒲所治之2例病案,以抛砖引玉益于后学者。病案1:彭某,男,49岁,2012年3月21日初诊。患者以“胃脘胀痛1年余”为主诉就诊。自述胃脘胀痛近日加重,伴烧心、嗳气、纳差,入睡难;大便每日1~

2次,质偏烂,排便尚畅快,小便如常,舌淡红、苔黄腻,脉弦。1个月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镜检查结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辨证为胃脘痛(脾胃湿热型),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止痛,处方:石菖蒲、川厚朴、法半夏、陈皮、紫苏梗、大腹皮、枳壳各15 g,白蔻仁、广木香各10g(均后下),山栀子10g,丹参20g,柿蒂、麦芽各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餐后1h温服,并嘱咐患者忌食荤腥肥腻及牛乳生冷等品,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需生活起居有节。1周后复诊,述胃脘胀痛明显减轻但仍有烧心感,嗳气渐缓,纳食增,睡眠稍有改善,大便质渐干、日行1次,小便如常,舌淡红、苔薄黄,舌根部仍黄腻,脉弦细。药已见效,上方去白蔻仁加黄芩10g以加强清热之力而改善胃黏膜炎症,继续治疗2周,诸症逐渐消失。2个月后胃镜复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再次提醒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生活起居有节,随访半年未再发作。按:脾胃湿热证的辨证要点为不同程度的黄腻苔。石菖蒲升发清阳、芳化湿浊而具健脾祛湿、化腻苔之功;临证若遇舌苔黄厚腻者,用本品配白蔻仁、川厚朴、法半夏、山栀子等,疗效卓著,患者大多于1~2周内腻苔可渐除净。又由于石菖蒲入肝经而擅理气,配广木香能通理三焦,尤善行脾胃气滞兼健脾消食。至于用治肝失疏泄之湿郁气滞,又当与紫苏梗、陈皮合用,尤适用于腹满胸闷不舒者。病案2:张某,男,28岁,2006年9月29日初诊。精神恍惚多年,曾四处求医无效。来诊症见:夜间难入睡且易惊醒,反复发作,伴记忆力差,胃脘胀且有下坠感,纳呆,心烦易

怒,二便正常,舌红苔薄,脉弦细。辨为不寐(心火上扰、肝胃失和型),以疏肝和胃、清心安神之法为治,处方:石菖蒲、郁金、合欢皮、紫苏梗各15g,素馨花、枳壳、远志、山栀子、陈皮各10g,赤芍12g,麦芽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餐后1h温服。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嘱患者放松心情,避免各种精神负担,生活起居规律。1周后复诊,上述症状大减,入睡渐好转,胃纳增加,心烦渐缓,二便如常。守上方易陈皮为佛手12g,加太子参30g,山楂15g,续进1周。三诊时诸症均得以明显改善,再守上方服10剂而诸症消失。再嘱患者平时喜恶有节,保持精神舒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随访半年未再复发。按: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6]的经典理论,劳教授诊治失眠重在调理心肝脾(胃),使患者气血和顺、阴平阳秘则诸症能除。石菖蒲开通心窍、理气除痰以醒脑清神,配小柴胡汤或四逆散以疏肝和胃则寝安,睡眠得以改善而精神自然舒畅,记忆力也随之改善。郁金既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又入血分以凉血消瘀,与石菖蒲相配则辛散苦降、行气解郁以清心开窍且行瘀化痰浊;远志通于肾交于心,与石菖蒲相伍而通心窍、交心肾,使补肾健脑益智、开窍启闭宁神之力得以增强;再佐山栀子以除三焦之烦热而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安神、化瘀开窍之功。守方加减,20余剂后最终取得了良好疗效。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 神农氏社会时代,开始发现药物;奴隶社会时代,孕育了中医药业;封建社会时代,形成并发展了中医药业。以下为你带来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老中医用药心得体会篇1 神经衰弱(失眠) 1,黄连,临床所见,阴虚阳亢,心肾不交失眠最为常见,治疗自当滋阴潜阳,交通心肾,黄连可以清心火,再配伍生地等滋肾阴,此法也叫泻南补北,待阴平阳秘,阴阳相济,自能安然入睡。 2,龙骨,牡蛎,龙骨入肝以安神,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此二药善潜阳,能使阳入阴,对阴阳失衡效果较为快速。 3,半夏,胃不和则卧不安,有胃脘不适而不易入睡者,半夏可以和胃助眠。半夏能和阴阳通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医学秘旨》中记载用此药与夏枯草合用,交通阴阳,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伍用,平衡阴阳,交通季节,引阳入阴而治失眠。另外对痰热扰心引起的失眠需加黄连为妥。 4,酸枣仁,心主血,肝藏血,心藏神,肝藏魄,酸枣仁能养心阴,补肝血,故心肝血虚引起的不眠,此药为必用。 5,合欢花,有的病人因七情所伤,忿怒烦躁,忧郁不眠,此药可以解郁安神,对虚烦不眠最为合适。酸枣仁与合欢花经验证,有很好的助眠作用,很多时候,即使没有辩证,用此2药也会获取很好的

效果,比如有人治疗其他疾病,想顺便把失眠也治一下,我此2药各取30g,加入方药中,无效者很少。等剂量的此2药,合欢花要比酸枣仁效果明显。 6,何首乌,发现有些失眠病人存在很明显肾精亏虚的症状,如头痛,健忘,腿软等,长期失眠最易耗伤心血,精血同源,故肾精受累,也正因精血同源,补精的方法也能很好的补养心血,何首乌是我治疗肾精不足的常用药,药理学认为它能强壮神经,对神经衰弱病人来说,我倒比较喜欢选此药治疗,同样能强壮神经的药还有五味子,人参等,建议辩证准确后优先选加之。 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忿怒忧郁引发肝火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发失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是发生失眠的基本病机,如果能掌握失眠的关键原因所在,治疗并不是困难的事。 慢性胆囊炎 1,柴胡,湿热痰瘀等邪阻滞于胆,或情志不遂,使肝郁气滞,柴胡重剂可疏胆利胆,亦可引药入胆,不论新病久病,皆为必选。 2,枳实,胆主通降,一旦阻塞,不通则痛,通降破气之品,我首选枳实,它破气除痞,化痰消积,其药力强大,利胆作用十分显著,可谓立竿见影,如是虚性体质,需加黄芪防其耗气。 3,栀子,刚刚参加工作那年,我有一同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疼痛难忍,输液无缓解,大黄煎剂效果不明显,我的恩师嘱其以栀子30g捣碎泡水代茶饮,结果效果很明显。胆囊炎久病胆郁化火,栀子可以宣火热,受早年此病例的影响,此药成了我治疗胆囊炎属郁热的

从姜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从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一个中医,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你宗那一家,首先就是要提高疗效。如果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病,而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甚至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给中医治疗,十天半月,一个月后,就有明显的改善,这样的中医就能得到病人的信赖。 从附桂的使用看扶阳理论的应用 这里想跟大家谈的是扶阳理论的应用问题,要谈扶阳理论的应用,当然就离不开桂附了,所以我就从桂附的应用谈起。几个上次谈到过,我曾今对1992年全年的20076处方中使用桂附的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在20076处方中,用的20016,也就是说不用的只有60。这个包括了干、煨、还包括了筠(就是筠县的一种)。在用量上,生的用量在30至200G之间。,干的用量在25至90G之间。 在20076处方里,用桂的一共19852,这包括了肉桂和官桂,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和官桂同时使用,桂枝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75G之间,肉桂或官桂的用量,每一剂在15到30G之间。 在20076处方里面,用附片一共有19423,这占了全年处方

的96.8%。这个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顺片、熟附块,它们都属于制附片,制附片的用量在60G到250G之间。为什么要用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桂附?我从上个世纪 其实年代开始,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其他的中医为什么没有这样用,我为什么一直都这样用?像这样在临床广泛地使用桂附,以及其他辛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来治疗疾病,起背后的知道思想是什么?我发现了,根源还在我们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肯存在一些差异。 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有的医家谈到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就会耗气,伤血,甚至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短暂的使用,不能长期服用,病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逆则不可用”和“非危证不可用”等戒律。这实际上就限制了附子的广泛使用。但是钦安、卢铸之、陆永定先生他们这一派,前后行医一百多年,都在大剂量、长期的使用附子,同时使用桂。所以人们就称他们位“附先生”,称其学派位“火神派”。不过钦安在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通》三部书里并没有把它说透:为什么要这样用附桂,iju这个问题,我曾与任应秋先生、叶橘全先生进行过交流,其中包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给任应秋先生的信《论周易与中医学的扶阳观》,他当时也很认可。我是读了他的那本《阴阳五行》的小册子才提出了这个观点的。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不能比较满意地解决这个

张志远临证70年经验总结笔记

皮肤病煎汤外洗:徐长卿、苦参、蛇床子、浮萍、雄黄、百部、葎草、夜交藤、川椒、 带下只要无特殊臭味,均可30g白果煎汤内服,10天见效 胃病反酸嘈杂,少吃糖和酸性食物 不孕:活血化瘀用少腹逐瘀汤。下焦虚寒,艾附暖宫丸。 心悸:水饮用苓桂术甘汤。阴虚发热,酸枣仁汤。心阳不足,桂枝人参汤。 合方:桂枝9酸枣仁30、茯苓15、知母6人参6、甘草3龙齿9,连续10天 胃肠病,食欲不振,腹泻:半夏6陈皮9苍术9猪苓9泽泻9甘草3 四肢麻木疼痛:黄芪60肉桂9独活30大黄2 女子色素沉着,黄褐斑:桃仁,丹皮,当归,川芎,红花,大黄,水蛭,桂枝 小儿消化差,营养不良:焦三仙加鸡内金,人参,二术,陈皮厚朴,干姜,槟榔,山药,红糖做丸 麻黄去上沫,否则心烦 鱼腥草治疗热痈 马鞭草,益母草,凉性化瘀药,妇女二仙草。银花治疗疮瘍,肺大量30g不容易见功,蒲公英,地丁同理 醋延胡索功效提高一倍 石膏清内热大剂量30g以上

生枇杷降肺气,化痰止咳 小儿肠炎泻下,山药蒸熟加糖当饭吃,煎水30-120g 葎草外洗治疗各自皮肤病,合消风散内服 仙鹤草(脱力草)增加血小板,治疗肠炎痢疾。 流感:板蓝根30羌活15熬水 汗多,桂枝黄芪汤 痴呆健忘:远志,人参,石菖蒲 大热补药,稍加少量大黄提高疗效 腰腿疼独活30,仙鹤草30千年健30乳香没药各10杜仲牛膝续断 黄褐斑:桃红四物汤,二至丸,菟丝子,益母草,大黄 寿胎丸安胎L菟丝子,桑寄生,川续断,阿胶,腹胀+砂仁胸堵+枳壳,瓜蒌,薤白;腹胀+厚朴 甘松:辛温,入脾胃。气滞腹胀胃痛合木香。 失眠: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莲子心。半夏秫米汤 皮肤痒:麻黄连翘赤小豆,苦参,徐长卿,荆芥,浮萍 精神睡眠问题,柴胡龙牡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腿抽筋,芍药30甘草15汤。木瓜15牛膝30桂枝15 头痛,川芎白芷,羌活 元明粉代替芒硝 祛痰桔梗加甘草 肝肾亏虚,头发白,二至丸

石氏伤科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 石筱山(1904-1964)、石幼山(1910-1981)昆仲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氏治伤,注意整体调治,内外兼顾,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伤论治,石氏主张气血兼顾。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石氏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著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氏还注意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石氏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氏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认识的深化,随证变化。(石印玉施杞) 方名:三色敷药【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处方组成】 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皮、宣木瓜、西羌活、独川活、香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青防风、木防已、川抚芎、左秦艽、生甘草、番木鳖。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无 【处方来源】 无 【按语】 [制备与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用饴糖适量调和如糊状,置缸内备用。摊于韧性纸张或纱布垫上,约0.4-0.5厘米厚,上盖桑皮纸,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至5日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它药膏或掺药。 -------------------------------------------------------------------------------- 方名:损伤风湿膏【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舒筋健骨,通利关节。主治损伤以后筋络强硬牵掣或骨节酸痛,及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痛。损伤初起、肿胀不甚显著者亦可酌情应用。 【处方组成】 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生川军、全当归、黄金子、紫荆皮、

精选整理名中医治疗五十一种疾病的用药心得

名中医治疗五十一种疾病的用药心得 一,肝病 1,旱莲草,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G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我一般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我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 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有一部分病人表现为阳虚,我喜欢用蜂房,它既能助阳,用能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用蜂房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一药三用。 肝为解毒器官,所以肝病病人用药不宜太大剂量,不宜用太多毒性药,以免加重肝负担。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08级中西医骨伤 王杰 200808030134 摘要:发热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个症状,其病因不过外感内伤俩大类。内伤所导致的发热是指由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一般温度多不高,以低热为主。阳虚发热阳气虚衰,命门火衰,阴不制阳,火不归原,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于外于上所导致的真寒假热证。如不及时的治疗活正确的治疗将会导致真阳外脱阴阳离绝之危症。然治此证各家各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查诸家学说,自己认为当以火神派之四逆汤加肉桂方或仲景之四逆汤加猪胆汁汤或白通汤治之以竣补肾阳,引火归元,交通内外。 关键词:发热阳虚四逆汤金匮肾气丸阴阳真寒假热一:各大医家对阳虚发热的看法 《丹溪心法·发热》卷:阳虚发热病证名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 《医碥》卷:“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却不能饮,肌表虽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 二:中医内科学之阳虚发热及其治法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恍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本方为温补肾阳的常用方剂。虽为温阳方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的方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正如《景岳全书?新方人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以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以为佐。短气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总结 王亿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第一、第二届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20余年,认为慢性肾衰中医病机以“正虚、水湿(湿热)、瘀血”立论,提出“扶正祛瘀化湿”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根本大法。临证处方屡获奇效,深受患者喜爱和同道的尊敬。笔者拜师门下,甚觉荣欣,聆师教诲,获益良多,现将恩师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一、精求古训,探寻病机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患导致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其肾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直至终末期肾病。古代中医虽没有慢性肾衰病名的记载,但查阅中医古医籍“水肿”、“血尿”、“虚劳”、“癃闭”“关格”等病证中关于慢性肾衰的记载较为丰富,为探寻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提供宝贵资料。 1.正虚—脾肾亏虚为本虚 慢性肾衰患者临床常见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水肿、纳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等证。吾师认为本病中医病机根本责之于脾肾亏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藏先天之精气以助机体之生长化收藏;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以培育和充养先天之肾精,脾肾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若脾肾亏虚,脾失运化,肾失封藏,则见受纳不能、运化失健、水湿停留、精微不固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诸病源候论》有云“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小便而精微出也”;《灵枢·口问》亦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2.水湿—湿热浊毒为邪实 《医方考》云“下焦之病,责于湿热”。水湿(湿热)之邪在慢性肾衰病程中广泛存在,临床见恶心呕吐,口苦、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纳呆,腹胀,舌苔黄腻,脉濡等。肾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湿泛滥,外溢肌肤可发生水肿,内至脏腑,则致胸腹腔积液。如《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湿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水湿之邪不去,蕴郁积聚,即可化热,而为湿热。正所谓“积湿成热”。吾师强调,慢性肾衰常以浊毒内蕴之标证较为突出,是导致慢性肾脏病不断进展的根本原因,湿热的病理过程反映了慢性肾脏病的迁延波动特点[1]。 3. 瘀血—正虚邪实久为瘀 现代研究发现瘀血是慢性肾脏病的致病因素、病理产物和临床表现之一,是慢性肾脏病持续发展和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2]。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中提到:“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中必有瘀凝”;朱丹溪谓:“湿热熏蒸而为瘀”。可见慢性肾衰病情迁延不愈,湿热积聚,蓄久成瘀;湿热是关键因素,瘀血是最终结果。临床上患者常出现面色黧黑或晦黯,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象细涩等。 二、辨证论治经验 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虚,水湿(湿热)、瘀毒为标实,本虚与标实又相互影响,脾肾亏虚,湿浊内生,有湿就有血瘀,有湿就有湿热,血瘀与湿热证的长期顽固地存在,又会进一步加重正气的耗损,使肾功能不断恶化。 吾师临证必详询病史,推究病机,根据病机特点,将“健脾益肾、化瘀泄浊”为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治则,标本同治,每获良效。 1. 健脾益肾固本虚 慢性肾衰病程漫长,脾肾亏虚为病之本,可见诸多虚损之候。吾师在治疗上重视调补脾肾二脏。选择健脾补肾药物时但求平和温润之品,补而不壅,温而不燥,正所谓“痼疾当缓不宜急”。健脾常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薏苡仁、茯苓、泽泻等;补肾常用杜仲、川断、怀牛膝、狗脊、桑寄生

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之一)

“广派”伤科余子贞——一个有别于上海中医骨伤科八大家之外的流派 (原创之一) 上海曲阳医院疼痛科施问民 在现在上海人的记忆中,知道在近百余年的上海中医骨伤科的历史中,能够叫出名号的,可能就是石氏伤科、魏氏伤科、王氏伤科、施氏伤科、陆氏伤科、闵-殷氏伤科、佟氏伤科八大家,而且,这也仅仅局限于50、60岁以上的人了。当然,这八大家,想当年,不仅闻名沪上,,而且蜚声全国。遗憾地是,由于种种原因,除了石氏稍盛之外,其他诸门后人缺乏,或局限、或受制于无完全的传承或更多的创新,更有如闵-殷伤科、佟氏伤科,由于门人年事已高,或已出国,国内已无后继者。八大家既如此,更别说其他的流派了。 其实,在上海中医骨伤科近现代史上,还出现过实力、医术绝不逊色于八大家的名家,“广派”伤科的代表人物余子贞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余子贞(1896~1991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志是这样记载的:“余子贞,男,广东中山人。12岁即从外祖父及舅父学医。后又师从刘世传先生学习中医伤外科。22岁开业,30岁悬壶沪上,任上海市粤商医院内科外伤科负责人,又任广肇痘疹分院麻痘专科医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杨浦区中医医院伤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及上海市中医医院伤科顾问。曾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五十年从事祖国中医业务工作奖状。1981年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员。1990年为全国首批继续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著有《中医选诵入门》、《伤科医疗宝鉴》、《中风临床验方》、《麻痘症治疗临床笔记》、《临床察验誊抄》、《临床实验外科百方》、《伤科验方》、《治疗蛇闰各方》等著作。” 另有一说,余子贞系广东中山隆都下泽乡人,自少年起,对中医药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余子贞的外祖父刘泰常乃当地一方名医,时常给予指点,主要以内外儿科医技为主,而骨伤科方面的医术,则受之于邻乡申明亭乡西亭仔村名中医刘接贤。由于他天资聪颖,加之一直坚持勤奋苦练,虽年方弱冠,不到20岁,即已在溪角乡开业行医。由于比邻闹市,交通便利,不到十年,名声大噪,已然成为广东中山一带名医,尤以骨科为著。 至于余子贞如何来上海行医,其中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1929年,上海永安公司郭氏家族成员郭华芬在海外经商时,因骑马不慎摔伤,虽经国内外六、七十名医生医治,乃不能解决行走不便、跛脚的问题。幸好郭氏家族原籍是中山县良都竹秀园乡人氏,听闻余子贞专攻骨伤,医术了得,便急忙登门拜访求医,初试之下,果然不负盛名。为了专心精治,郭华芬盛邀余子贞回竹秀园居住。一年以后,郭华芬复原良好,行走如常人无异。郭华芬高兴之余,于次年(1930年)偕余子贞共赴上海,将余介绍给时任永安公司总经理郭标(永安公司创始人郭乐的堂兄)。

老中医施杞医疗经验

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 吴 陈治立王拥军崔全起万超整理 编者按: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主张。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杞 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医。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6年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1963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遂被留任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工作。1963~1966年,施氏又以第五卷672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住院医师的学习训练,并且得到了著名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的师传,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7~1982年期间,四次赴外院进修,先后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进修;二次赴

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_蔡奇文

1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上海,200002) △通讯作者 E-mail:qdh5707@yahoo.com.·学者论坛· 石氏伤科外用药撷英与拾遗 蔡奇文1 邱德华1△ 石仰山1 [关键词] 外治法;石氏伤科;三色敷药;复方紫荆消伤膏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205(2013)03-0068-02 外治法是中医十分重要而具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骨伤科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石氏伤科已有140年的历史,依靠其外用药之精华三色敷药起家,逐步发展起庞大的外用药体系,扩大了外治法的治疗范围,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值得后学研习探究。 1 外治用药源流 外治用药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其始于《黄帝内经》,完善于《外治医说》之书,历代医家均有阐述。《黄帝内经》中有“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东汉《伤寒论》亦有“火熏令其汗,冷水巽之,赤豆纳鼻”的治法。西晋《崔化方》已有乌膏之名,依其治法,应是膏药无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则有“用仙正散于损处断处”和“凡拔伸捺正,要软物如稍片之类奠之”等描述。《医宗金鉴》也记载了很多外治手法和外用之药。清·吴师机《外治医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并强调“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 敷药和膏药的应用,都属于外治。若病在皮肉筋骨,损伤有定所,用敷药或膏药直接贴在受伤的地方,使药性从外而入,有时比内服更易奏功。 2 石氏外治用药方略 石氏伤科依前人之经验,同时察其病机,明其病理,撮其要旨,结合骨伤外治之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善用敷贴、涂擦、熏洗等外治用药之法。石氏认为:损伤之处,无论瘀凝气阻,或夹兼邪,运用外治必须辨证,或以敷贴,或用熏洗,使其之效由外达里,起到提而泄之,疏而通之,消而化之,温而散之,松而解之,滑而利之之功。 在外治用药上,石氏匠心独运,拟定了多种外用之剂,在临床上获得了显著的疗效。如三色敷药、红玉膏、三黄膏、黑虎丹、桂麝丹、接骨丹、损伤风湿膏、阳和痰核膏、碧玉膏、铁扇散、金枪膏等。部分药物因多种因素,无法继续生产使用,故在此仅挑选数种,略作阐述。 2.1 三色敷药 是石氏祖传秘方,体现了石氏伤科理伤外治的精髓。历经百余年的临床应用,以无数次良好的临床疗效证明了它的价值。三色敷药由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赤芍、丹参、怀牛膝、姜黄、五加皮、木瓜、羌活、独活、白芷、威灵仙、天花粉、防风、木防己、川芎、秦艽、连翘壳、生甘草、马钱子等中药熬制而成。可外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3~5d更换。需要时可在桑皮纸上局部或全部加其他药膏或掺药。功擅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主治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等疾患。 2.2 红玉膏 由东丹、熟石膏组成,是石氏常用外用药膏之一,常与三色敷药一同使用。可外用于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上全部或局部后敷贴患处。功擅护肤生肌,解毒利湿。主治金刃所伤、皮肤破碎及皮肤湿疹等疾患。 2.3 三黄膏 由大黄、黄芩、黄柏、东丹、熟石膏等组成,也是石氏常用外用药膏之一,常与三色敷药一同使用。可外用于患处,或在盖于三色敷药上局部或全部后敷贴患处。功擅清热解毒,祛瘀破积,消肿痛,除湿热。主治损伤以后肌肤瘀肿青紫,灼热作痛;亦可用于其他原因所致红肿热痛之症。 2.4 碧玉膏 由青黛、大黄、黄柏、熟石膏制成。可外用于患处。功擅清泄湿热,解毒消肿。主治湿热内蕴,肌肤红肿,及湿疹作痒等症。 2.5 黑虎丹 由炉甘石、五倍子、炙山甲、乳香、没药、轻粉、儿茶、梅片、腰黄、全蝎、麝香、蜘蛛、蜈蚣组成,研磨成黑色粉末。可掺药于膏药(如阳和痰核膏)或敷药(如三色敷药)上随症使用。功擅祛瘀消肿,软坚散结,化痰解毒。主治积瘀坚结成块,痰瘀交凝的疼痛,骨节粘着活动受限及无名肿毒坚硬疼痛者。 2.6 桂麝丹 由麝香、肉桂、公丁香组成,研磨成红褐色粉末。可掺药于伤膏药上,亦可掺于敷药上。功擅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主治损伤日久筋骨酸痛或风寒痹痛。 2.7 接骨丹 由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乳香、没药、血竭、骨碎补、煅自然铜、腰黄、麝香、冰片组成,研磨成褐色粉末。可掺药,常掺于三色敷药上,亦可掺药于膏药上。功擅活血散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主治损伤瘀肿疼痛等症,尤适用于骨折。 2.8 伤筋药水 由生川乌、白芷、羌活、独活、山柰、红花、生南星、姜黄、乳香、没药、苏木、生大黄、樟脑、威灵仙等中药制成的酊剂。可用手掌揉搓酸痛部位,待其肌肤温热柔和,再用药棉蘸药水涂擦患处。功擅行气活血,祛风散寒。主治伤后或感受风寒所致的筋骨关节酸痛,肢节拘急麻木等症。 2.9 金枪膏 由金银花、生大黄、紫地丁、当归身、马钱子、生甘草、黄柏、 8 6Chinese J Trad Med Traum &Orthop,Mar 2013,Vol 21,No 3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doc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名老中医用药心得,供你参考!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篇1 肝病 1、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针对阴虚湿热病人。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是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扶正以祛邪,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

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能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 2、枸杞----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可参考庄严姜附剂临证经验谈1与2.doc

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可参考庄严姜附剂临证经验谈 1 与 2 经方叠用医案风心病合并房颤(水肿、心悸)——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冠心病频发室早(心悸)——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桂枝加黄芪汤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悸)——当归四逆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晕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汤心律失常(心悸)——越婢汤合五苓散冠心病心绞痛(胸痹)——桂枝茯苓丸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理中丸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小陷胸汤合半夏厚朴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薏苡附子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四逆汤肥厚性心肌病(胸痹)——苓桂术甘汤合桂枝汤扩张型心肌病(胸痹、水肿)——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早搏、高血压(心悸、眩晕)——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金匮肾气 丸高血压(眩晕)——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小柴胡汤 高血压(胸痹)——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高血压(水肿)——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高血压(头晕)——黄连阿胶汤合酸枣 f :汤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喘证)——防己 黄芪汤合五苓散心力衰竭(水肿)——大黄附子汤合桂 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风心病心力衰竭(水肿)—

—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心力衰竭(水肿)——真武 汤合桂枝甘草汤肺心病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 苓桂术甘汤心脏神经官能症(胸痹)——瓜萎薤白半夏 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半夏泻心汤心脏起搏器术后失眠——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临证点睛第二章 经方叠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右颞叶缺血性脑梗死(中风)——黄芪芍桂苦酒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脑梗死后遗症(中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大黄蛮虫丸脑出血后遗症(中风)——当归四逆汤合真武汤中风——加载中 ...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血痹——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坐骨神经痛(痹证)——桂枝加附子汤合乌头汤坐骨神经痛(痹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四逆散带状疱疹(蛇串疮)——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头痛——四逆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头痛——麻杏薏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 汤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 失眠(不寐)——黄连阿胶汤合酸枣仁汤失眠(不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百合地黄汤失眠(懊侬)——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合百合知母汤合桂枝甘草汤惊悸

我对名中医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教学总结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的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是不可缺少的成才途径。同样,名中医经验的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的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的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的临证思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而期间隐藏的智慧火花和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的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的独特的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 摘要在近代,中医整体的发展虽然缓慢,但中医骨伤科却在短短百年中获得了较大进步:理论上强调内外并治,调气血、补肝肾、培脾土、治心神,使整体观和辫证施治思想全面体现于伤科之中;诊断上方法迭出,掐指甲、观指纹、辫尿液,使诊断指征客观化;治疗上重视手法整复中麻醉药的使用和创造新的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特别是中西医学在骨伤科领域的沟通,为后来中西医结合在骨伤领域中的蓬勃发展和新骨科的产生莫定了基础。骨伤科内治法,在祖国医药学发展中,不断完善、总结、整理和提高。在西周时期的疡医已能采用五气养之、五脏药之、五味节之的内治法。《周礼天官)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剧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以五脏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黄帝内经),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医学巨著,对于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和诊断等基本理论有了全面的阐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均有关于伤科理论的论述。(灵枢·经筋)篇描述了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素问)阐发了“气伤痛,形伤肿”以及“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等理论。这些理论原则一直指导着伤科基本理论和临床研究实验。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近代,骨伤科内治 1传统中医骨伤科的进步 1. 1理论的深化针对前人治骨伤重外治而轻内治的不足,明代陆师道在《正体类要·序》中强调:“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己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岂可纯任手法,而不求脉理,审其虚实,以施补泻哉。”[1j之后,清代医家就颇重视骨伤病内治理论的研究,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汪机《外科理例》等书中均有论述,至晚清名医唐宗海,于骨伤科血证的探讨最有见地。他在《血证论》中指出:“跌打折伤一切,虽非失血之正病,而其伤损血脉,与失血之理,固有可参,因并论之”,凡跌打已见皮破血出者,其症“无偏阴偏阳之病”,务从止血为安,“止得一分血,则保持一分命”;至于伴“有癖血肿痛者,宜消癖血”。近代中医骨伤科发展述略与其“离经之血便是疲”的学术观点完全吻合,成为治骨伤肿痛之指南。凡未破皮者,唐氏细分为血损坏、肌肤肿痛、筋骨打碎等各症。初期逐癖生新、接骨续筋,后期则宗肾主骨、肝主筋之理,补益肝肾,温通经脉,达到祛除伏留之血的目的。唐氏除对骨伤血证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理论提出卓越见解外,在方药施治上亦有建树。他认为:凡失血家忌汗、吐之法,当以和法“为血证之第一良方”,擅长运用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以治疗跌打损伤之患怒,周身作痛,寮血着滞三焦,感冒,内伤饮食等多种血证,皆能获俘鼓之应。C2]此外,唐氏倡导的治骨伤血证当补气止血、祛察生新、消癖定痛、通窍活血之法则,对后人也有很大影响,民国时期骨伤科名医王子平、李广海、高云峰、刘寿山、陆银华等,无不尊其旨意而发挥于临床。对此,上海石氏伤科总结日:“理伤仅用外治,气血难复,恢复不易;仅用内治,则筋骨不正。理应调气血,壮筋骨,内服外敷、针刺手法、夹缚活动、相互参用,使疗效显著,而少后遗、复发之虞。;[3]归纳全面,并蕴含着丰富的辨证主义思想。 正是在整体观念、内外并重、辨证施治的原则指导下,中医骨伤医师还进一步探讨了内外兼治的不同治法对患者生理机能的改善及调节骨面生长的影响。四川名医杨天鹏就重视培补脾土,认为:人体之后天强盛,运化有节,则气血充盈,断骨得气血滋养必能较快愈合。石氏伤科则侧重于气血之中的“气”,认为:“气血兼顾,以血为先是临床常用的治标之法,以气为主的气血兼顾为刻刻留意的图本之计。’心〕因为形体之所以能抗拒外力,百节能得以屈伸活动,皆赖气所充盈;血之化液濡筋,成髓而养骨,也离不开气的作用。杨氏、石氏的见解虽各不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内外并重,整体辨证施治骨伤的理论,在继承先

名中医治疗五十一种疾病的用药心得(经典)

名中医治疗五十一种疾病的用药心得 一、肝病 1.旱莲草,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 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克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 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 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一般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 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 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笔者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 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 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 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 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 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 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 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 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经方叠用医案 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 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 可参考庄严姜附剂临证经验谈1与2

经方叠用医案火神派临证用药心悟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可参考庄严姜附剂临证经验谈1与2 经方叠用医案风心病合并房颤(水肿、心悸)——黄芪桂枝五物汤合五苓散冠心病频发室早(心悸)——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桂枝加黄芪汤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悸)——当归四逆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晕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心律失常(心悸)——越婢汤合五苓散冠心病心绞痛(胸痹)——桂枝茯苓丸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理中丸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小陷胸汤合半夏厚朴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薏苡附子汤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四逆汤肥厚性心肌病(胸痹)——苓桂术甘汤合桂枝汤扩张型心肌病(胸痹、水肿)——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早搏、高血压(心悸、眩晕)——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金匮肾气丸高血压(眩晕)——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小柴胡汤 高血压(胸痹)——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高血压(水肿)——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高血压(头晕)——黄连阿胶汤合酸枣f:汤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喘证)——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心力衰竭(水肿)——大黄附子汤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风心病心力衰竭(水肿)—

—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桂枝甘草汤肺心病心力衰竭(水肿)——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心脏神经官能症(胸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半夏泻心汤心脏起搏器术后失眠——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临证点睛第二章经方叠用治疗神经内科疾病概述经方原文方证辨证要点经方叠用医案右颞叶缺血性脑梗死(中风)——黄芪芍桂苦酒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脑梗死后遗症(中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大黄蛮虫丸脑出血后遗症(中风)——当归四逆汤合真武汤中风——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血痹——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坐骨神经痛(痹证)——桂枝加附子汤合乌头汤坐骨神经痛(痹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合四逆散带状疱疹(蛇串疮)——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头痛——四逆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头痛——麻杏薏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头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汤血管神经性头痛(头痛)——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失眠(不寐)——黄连阿胶汤合酸枣仁汤失眠(不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百合地黄汤失眠(懊侬)——栀子豉汤合酸枣仁汤合百合知母汤合桂枝甘草汤惊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