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
文学理论复习笔记

文学理论

导论

一、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概念

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史:研究文学的发展演变以及其中的经验和规律。

如先秦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

振叶以寻根,沿波以讨源

文学批评: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方法对作家作品进行阐释。

隔鞭骚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三、文学理论的构成: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世界

读者作者

作品

文学本质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概念;文学的发生;各种文学理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

文学创作论:创作的动机、想象、情感、灵感、语言

文学作品论:抒情性作品、叙事性作品、象征性作品;语言、文学风格

文学接受论:发生、发展、高潮;文学批评方法

五、学习文学理论的基本方法:理解、运用、阅读

中国文艺理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严羽《沧浪诗话》、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水浒传,西厢记)、李渔《闲情偶寄》(研究戏曲)

西方古代文艺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歌德《歌德谈话录》、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现代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美学、符号学美学、结构主义文论、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

马列文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

第一章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定义:是一种以形式化的的语言来表现作家内心情感的文学作品类型。

英美新批评: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瑞恰兹的包容诗概念、退特的张力论、燕卜荪的复义观、布鲁克斯的反讽理论韦勒克作品结构论:声音层面,意象层

面,意义层面,象征层面

音韵之美:仄起平收,平仄相间,押韵。

词语之美:色彩、动词、气势、感情、空间变换

意义之美:实指

意蕴之美:实指、虚指

三、抒情性作品的构成:声、景和情

1、声与情

(1)诗与乐:中国古时诗、歌(乐)、舞三位一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

双声、叠韵、叠音、象声、平仄、押韵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朱光潜《诗论》:嘈嘈是阳平,声音渐强,如疾风暴雨;切切是去声,音强渐弱,如私语。从韵母上分析,ao开口大,声音大;ie开口小。“嘈嘈切切错杂弹”除了“弹”都是唇齿音,从音韵上进行描摹。“大珠小珠落玉盘”再从听觉转为视觉。

(2)节奏与情感:钟嵘《诗品》:(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杜牧的《清明》被改成: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基本上意思没有改变。但是去了节奏感,显得局促。原来是四个节拍,但还是一口气读完。

2、景与情

(1)诗与画:王维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情与景:景物典型,颜色鲜明,视听结合,炼字炼句

(3)真与幻:艺术真实: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徐凝: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宝塔一支堪作笔,青天能写几行多!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毛泽东《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汉乐府民歌《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第三节意境

一、定义: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形成过程

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文艺理论概念,是中国抒情性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

《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王昌龄《诗格》物境,情境,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皎然《诗式》:文外之旨,意中之远。

司空图《诗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王国维《人间词话》: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三、特征

1. 情景交融

景中生情:既随物以宛转

情中含景:亦与心而徘徊

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杜甫)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画图省事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2. 虚实相生

实境:逼真描写的景物和形象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爱莲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宝塔一支堪作笔,青天能写几行多!

3. 韵味无穷

意境中所蕴含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三、分类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第二章叙事性作品

1、叙事性作品: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叙事诗、叙事散文、民间故事、童话、神话等。

2、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表现现实生活。

第一节叙事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理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借鉴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而发展起来,代表人物为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和热奈特。三、叙事视角

又称叙事聚焦,是叙事语言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第三人称叙事:全知全能视点,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无视点限制。

第一人称叙事:叙事者同是又要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内视点。

第二人称叙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

第二节鲁迅小说的视点研究

一、视点

1、外视点:可分为全知全能视点、限制性外视点和戏剧性客观叙述视点。

全知全能视点:对作品所描写的一切无所不知为特征,这类小说一般视野比较开阔,涉及较复杂的事件,从多个角度刻划人物。如《阿Q正传》、《药》、《风波》、《离婚》等

限制性外视点:有意将叙事职能限制在某个或几个主人公身上,以其眼光和意识去叙述其余的人物和事件。小说故事相对单纯流畅,易为读者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幸福的家庭》、《白光》、《明天》、《弟兄》、《高老夫子》等小说。

戏剧性客观叙事视点:视野开阔,但叙述者对人物的内心比人物知道得还要少,以突出小说的戏剧性和演示性。如鲁迅的《示众》描写老头子、胖大汉、老妈子、小学生、粗人、长子、学生和椭圆脸等人在街上看热闹的场景。

2、内视点:分主人公视点和见证人视点。

主人公视点:“我”兼具线索人物和主人公之职,如《狂人日记》、《故乡》、《伤逝》、《社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

见证人视点:小说中的“我”只是线索人物,真实可信,对所叙人物事件作出感情道德评价。如《孔乙已》

二、视点和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一般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这里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整套价值评价系统和道德系统,以及作者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见解和评价。

2、作者、叙述者和隐含作者:

作者是指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家

叙述者是作品故事的讲述者。

隐含作者只能通过对整个作品的意图来间接地意识到他的存在。《孔乙已》隐含作者的观点是对孔乙已的怜悯同情。

3、视点和意识形态

全知全能视点:小说人物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叙述者能够对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更高的意识形态层面进行整合,从而使小说获得内在的统一。如《阿Q正传》

限制性外视点:作品的意识形态往往通过占主导地位的叙述者表现。鲁迅一般用这类小说来揭示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如《弟兄、《幸福的家庭》。

内视点:一是叙述者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意识形态,如《伤逝》、《故乡》。

二是叙述者明显不代表作者的意识形态,如《孔乙已》中叙述者小伙计“我”。小说隐含作者的观点

是对孔乙已的怜悯同情。

一、鲁迅小说的意识形态的两大主题

1、第一大主题是对中国社会牢不可破的“铁屋子”的审视。如《狂人日记》、《孔乙已》、《药》、《风波》、《阿Q正传》、《祝福》、《离婚》

从这一Array图中我

们可以

看出,

鲁迅在

表现中

国社会

牢不可

破的

“铁屋

子”时,首先是通过被压迫者、压迫者和看客的三者互动关系来表现。其次是通过压迫者、被压迫者和看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同的价值观来表现。

2、第二大主题是对中国现代知识子精神生态状况的反思。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一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堡垒”的汪洋大海般的乡村的孤立,如《狂人日记》、《长明灯》、《故乡》和《祝福》等小说。二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

的彷徨。如《伤逝》、《孤独者》

3、鲁迅绝望的抗争精神。

虽然绝望而不停止抗争,这是不停的战斗的“战士”使命;

虽然不断抗争而又绝望,这是自觉的历史“过客”的宿命。

汪晖:“是一个作“绝望的抗战”的孤独者的身影,一个或者消失于沉沉黑夜,或者为光明所吞没的独自远行的战士,一个拒绝了一切天堂、地狱、黄金世界,义无返顾的在黄昏里走向坟场的过客,一个背负四千年重负,带着赎罪的自觉、肩起黑暗的闸门的历史中间物。”

意义:中国现代“弃旧图新”“一代胜过一代”的直线进化论。

鲁迅对直线进化论的怀疑;这种怀疑态度是对其早期所信奉的“进化论”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社会“铁屋子”的牢不可破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无路可走”的现状的深刻洞察,是对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的深刻预见。

第三节人物形象

二、文学典型,又称典型人物,是文学作品中显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典型的特征:

1、总特征:本质特征。黑格尔《美学》: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

如《红楼梦》王熙凤的心狠手辣: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头上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

2、丰厚的历史意蕴:较大的理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如安娜·卡列尼娜:阿Q。

3、艺术魅力:生命魅力

性格的丰富性:如王熙凤对待贾府中的不同人物:对贾母巴结讨好;将王夫人作为靠山;对贾琏暗中防备;对平儿假装表现妇德;逼死鲍二家的媳妇和尤二姐;对下人恩威并用。

灵魂的深度:人类解放自身。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合乎理想:审美理想。

林黛玉:美丽可爱、聪慧过人、向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敏感多思、痛苦忧伤、向往自由的诗人之心;饱读诗书、超凡脱俗、孤独自傲的富于东方特色的士子之心。

薛宝钗:光彩照人,能诗善画,知书达理;做事能干,讨人喜欢: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守拙藏愚,劝说宝玉,关心家人。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致哈克奈斯》: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环境:人们的现实生活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地域、气候和地形

社会环境:种族、时代、阶级

江南文化、中原文化、海派文化的区别。

2、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面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包括特定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和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特定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安娜·卡列尼娜》

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平凡的世界》

如《平凡的世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典型环境

3、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

典型环境决定典型人物的性格,典型人物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四、对《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的讨论

1、孙少平的性格特征

勤劳、善良、宽厚、忍耐、乐于奉献、感情忠诚

抢救同学侯玉英,对赦红梅偷宽宏大量,使孙家和金家来往,肩负起赡养父母与照顾妹妹的责任,对包工头欺侮小女孩正义直言,他对田晓霞的感情热烈忠贞。

2、中国传统文化和都市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传统伦理道德区分尊卑、长幼、亲疏,各守其位,各尽其职。

都市文化:伴随工业化而兴起,社会分工细致,价值标准多样;现代都市中的人独立、自由、民主、平等,人际交往具有异质性、暂时性、局部性、匿名性、事本性的特点。

3、孙少平性格的不足:路遥理想的奋斗者的形象和现实中的矛盾;和《人生》中的高加林比较。

4、其他人物形象的讨论

鲁迅《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到处碰壁,迎合社会,师长顾问

谌容《人到中年》中的医生陆文婷:工作负责、热爱生活、关心病人、乐于奉献。

池莉《你以为你是谁》中的老板陆武桥:赚钱养家、社会关系广泛、收留妹妹工作、送弟弟学开车、和妻子离婚。

第三章象征性(现代主义)作品

第二节现代主义作品的象征

一、现代主义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一战,经济危机,二战,冷战

象征主义作品:如里尔克《豹》: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仿佛

力之围绕在一个中心/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暗//只有时眼帘无声的撩起/于是有一幅

图象侵入/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在心中化为乌有//

表现主义作品:如卡夫卡《变形记》格里高尔

超现实主义作品:自动创作

存在主义作品:如加缪《局外人》

荒诞派戏剧:如贝克特《等待戈多》

意识流小说:如乔伊斯《尤利西斯》

黑色幽默小说:如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新小说:如罗布-格里耶《嫉妒》

第三节文学意象

审美意象:又称文学意象,是以表达某种哲理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一种理性观念的最完满的感性形象显现。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1、哲理性。

艾略特: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

2、象征性。如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

3、荒诞性。形象的荒诞,生活情理的荒诞

4、抽象思维的参与。

瓦莱里: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强得多。

第四节诗歌语言理论与中国新诗创作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代表人物有特鲁别兹科依、什克洛夫斯基、雅克布逊、艾亨鲍姆、日尔蒙斯基。

1、诗歌意义的“自给自足”

雅努什·斯拉文斯基:“一方面削弱语言符号同现实的各种有序联系和社会公认的联系,一方面让语言符号本身充分发生相互作用,并从中显示它们的相近性和敌对性。”通过诗歌语词的相互说明、解释、映衬和对比的关系来呈现意义。

如杜甫的《登高》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如“风急”:从“风急天高猿啸哀”和“渚清沙白鸟飞回”的高低对比中可知这是高处的急风,从“天高猿啸哀”和“鸟飞回”可知这是峡谷中的急风,从“落木萧萧下”可知这是秋天的急风,从“长江滚滚来”可知这是江中的急风,从“万里悲秋”可知这是让人感到萧瑟凄凉的秋风。“风急”:在江中峡谷从高处吹过的让人感到萧瑟凄凉的急速秋风。

诗歌语言在语词的相互说明、解释、映衬和对比的关系中呈现意义的,各个语词的外延在限制中不断缩小,而内涵则在限制中呈反比例不断丰富。如《登高》中的“风”:是高江急峡中的具体的风,是可听可视可感可触的形象的风,是表现萧瑟凄楚心境的情绪的风,是在整体内部意义空间的诗中的特殊的风。

诗中的个别语词具体化、形象化和情感化,构成一幅可视可听可触可感的立体画面

2、多头并进和多重合成

雅努什·斯拉文斯基说:“词语符号这种多头并进的关系,词语符号这种同时执行各种功能的特点,是系统结构的特点,也是诗歌话语的基本特性。”

交响乐:既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意义的横向组合,还要按照诗歌的韵律进行纵向合成,是横向合成和纵向合成的多重复合。

诗歌文体:具有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内容具有韵律美的特征。如七律: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呈现意义以外,还要遵循七律的格律:声音要求一句之中平平仄仄相间,两句之间平平仄仄相对或相粘;意义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节奏一般运用2/2/2/1/或2/2/1/2/的节拍,每句七字,四联八句。遵循平水韵。

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和“渚清沙白鸟飞回”将三个主谓句并列构成复杂句。“艰难苦恨繁霜鬓”和“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因果复句的凝缩。“万里悲秋长作客”和“百年多病独登台”是省略句.

3、诗歌意蕴。

雅努什·斯拉文斯基说:“词语一旦进入一篇新的诗歌话语,就会把它们自己的全部历史、作用和习俗一起带来。”

诗歌语言的意蕴性包括诗歌的个人意蕴和文化意蕴。个人意蕴是指某一诗人特有的意象群拓展诗歌语言的意义。

如杜甫《登高》中的“风”在杜诗中屡次出现为“烈风”、萧萧之“风”、“风飘万点”、“凉风”、怒号的“风”、“万里风烟”、“秋风”

“酒”:如“杜酒偏劳劝”、“何时一樽酒”、“瓢弃樽无绿”、“酒债寻常行处有”、“肯与邻翁相对饮”“悲”“秋”:如“老去悲秋强自宽”、“边秋一雁声”、“秋风落日斜”、“长路关心悲剑阁”、“永夜角色悲自语”、“山楼粉蝶隐悲笳”、“五更鼓角声悲壮”

文化意蕴是指诗歌语言和一定的文化传统相联系。

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既写秋景,又暗含人生的失意。这种以动植物的衰亡象征人生的失意和中国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屈原的《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物有

微而陨性兮,声有隐而先倡。”

“不尽长江滚滚来”,既为写景,又表现了对生命的流逝和一去不复返的感叹。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汉代古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陆机的《叹逝赋》:“悲夫!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变;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流东”

《登高》的悲秋主题: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汉乐府:“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二、中国新诗创作

1、中国新诗的意义晦涩

诗歌语言在各词语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整体意义,又在整体意义中使各语词的意义更加清晰突出。

如北岛《岛》:你在雾海中航行/没有帆/你在月夜下停泊/没有锚/路从这里消失/夜从这里消失如李金发的《夜之歌》:折翼之女神/你忘了自己之年岁/平庸之忧戚/猜不中你的秘密/残忍之上帝/仅那红干之长松,绿野/灵儿往来之足迹//诗前面仿佛是围绕“女神”之“年岁”、“忧戚”和“秘密”来写,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却突然跳到“长松”、“绿野”和“足迹”,这些语词脱离整个诗的意义,不知所指;又由于这些语词的内涵未明,而使整首诗的意义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全诗显得晦涩难懂。

2、中国新诗的文体意识淡薄

诗歌文体:闻一多的新格律体、冯至的十四行体、郭小川的新辞赋体;徐志摩、何其芳:“随物赋形”、“因情立体”

中国新诗从总体是看以自由体诗为主的时期:二十年代是彻底破坏规范形式,三四十年代自由体诗兴盛,八十年代自由体诗大行其道。实际上是将诗歌本应具备的多头并进和多重合成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单向前进和合成,是将诗歌本应具备的交响乐般的效果变成无伴奏的单调乐曲。

3、中国新诗的创新不足

诗歌语言的意义创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郭沫若的《凤凰涅》、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巷》、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卞之琳的《风景》、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等名作

中国新诗的的语词创新体系,如郭沫若诗中的凤凰、天狗、太阳、大海、巴拿马、万里长城等,何其芳诗中的痴恋、踏破、滴下、折叠、坠落、张开、散满等,艾青诗中由土地系列,波浪系列和太阳系列组成了一系列语词体系,冯至诗中的树木、暴雨、小草、鸟、小路、岛等,

白话诗歌:如何其芳的《夜歌》:我要起来/点起我的灯/坐在我的桌子前/赶着做今天未做完的工作/或者计划明天的工作/总之我应该做的事//

革命诗歌如蒋光慈的《暴动》:反对强盗、皇帝、富人/反对一切压迫的人们/帮助一切被压迫的人们//。抒情诗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短短七句就有六个“啊”和“哟”

第二编文学接受批评论

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之先和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包括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如儿童(动画片)—青年(爱情片)—中年人(人生哲理)。

鲁迅论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1、作品的召唤结构

空白:是指文中未实写出来或未明确写出来的内容。如古诗中“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召唤结构:作品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在提供了足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一部作品所包括的意义未定性与意义空白越多,读者就越能深入参与作品的潜在意义的现实化。

5、共鸣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还指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产生的原因:思想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同或相似;意志愿望相近。

6、净化

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主要表现:其一,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第二章:文学批评方法论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二、文学批评的模式:批评的时代

1、伦理批评

又称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

贺拉斯:寓教于乐(古罗马)

中国:文以载道。(周敦颐)

孔子《论语?为政》中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毛诗序》:诗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倍受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2、社会历史批评

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

知人论世。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在18、19世纪的法国。狄德罗、斯达尔夫人、圣?佩韦和丹纳,都是社会历史批评的著名人物。

丹纳《艺术哲学》: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说。

俄国:别林斯基形象思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杜勃罗留波夫作品要有人民性。

3、审美批评

研究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强调作品的“畅神”“移情”效果和娱乐、愉悦作用。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黑格尔: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康德的“无功利”观: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克莱夫?贝尔: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中国古代美学:滋味说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妙悟说严羽“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性灵说明袁枚“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韵味说司空图“韵外之致,味外之致。”

神韵说清王士祯。

4、心理学批评

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

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升华说;

格式塔心理学的格式塔。

荣格的自主情结等;

柏拉图的迷狂与灵感;

中国的虚静说(刘勰《文心雕龙》“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5、语言学批评

中国语言学批评:意在言外;辞达而已矣。

西方语言论转向。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等等文学批评中都涉及文学语言的分析。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俄国形式主义:分析中国新诗的发展

“文学性”(雅各布森“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形式主义特征)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

英美新批评:分析王之涣《登鹳雀楼》

意象,复义,象征、反讽。

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分析鲁迅作品

叙述话语,叙述时间,叙述结构,叙述视角。

6、文化批评

将文学的内部研究转向文学与外部广泛联系的研究。泛文学批评,文化与权力。

古代: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西方:1964年霍加特在英国伯明翰创建文化研究中心,研究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亚文化,发现这种亚文化构成对英国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

关注当代文化、大众文化、工人阶级文化、女性文化、被压迫民族的文化。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文艺理论第一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本节概述: 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考研题目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习题与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C象征性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A 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D精神方面 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A表现功能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倒装与歧义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D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A独创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文心雕龙》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A认识属性 B 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A黑格尔B姚斯C刘勰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A净化B共鸣C领悟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真实性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A批评风格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知识点

文学理论知识点 一.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 1.现实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实的文学形态。 2.理想型: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管理想的文学形态。 3.象征型: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二.文学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 1.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面:言语层、形象层、意蕴层 1.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 统。特征:内指性、心里蕴含性、阻据性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 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特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 深层次。 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四.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 魅力的性格。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举例说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 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 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为充分,如《红岩》。 五.意境、意象、审美 1.意境定义: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 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 3.意象定义: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 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4.审美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 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六.叙事 1.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3.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七.结构 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 事件之间关系关联性多种行动之间关联 八.行动:行动序列→只指一种行动 行动序列的形成:首尾相接、中间包含、左右并连 九.文本时间:是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十.抒情性作品 1.定义: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与叙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文学理论重点整理

概念: 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产生于古希腊,流传最早,影响最大。代表 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瓦罗,别林斯基。 2、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产生于18世纪以后。代表人物有康德,雪莱。 诺瓦利斯,柏格森,弗洛伊德,源泉追溯到古希腊。 3、情节:即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而形成的新秩 序。 4、圆形人物:即性格特征丰富、多侧面、多层次、立体化的人物,但并不是杂 乱无章的。有占主导的性格元素,对人物性格形成支配作用,其他元素起到丰富的补充作用。 5、扁形人物:即性格单一、平面化的人物。艺术夸张,可任强化作品的特定表 现。增加小说特定的审美韵味。 6、视角:叙述视角与审美视角类似于故事与情节。审美视角是作家对生活的独 特发现与开掘,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叙述视角是审美视角都在小说文本中的物化联系。叙述主体、人称的选择是叙述视角的基本表现形式。小说的视角揭示了一部小说从何种角度审视生活,何种方式叙述故事的立场、态度,特定上午审美视角决定了相应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叙述视角的变更。 7、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8、音步: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读者诵读的基本语音单位。 9、典型:典型是借助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意蕴丰富、特征鲜明,具有较高 审美价值的独特的热舞形象。 10、意境:指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含蓄灵动的形象整体。 11、意象:文学作品通过一定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富 有象征和哲思意蕴的具体形象。 12、典型环境:指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典型人物自身其中, 围绕典型人物所展开的具体环境,也包括支配人物行动,促成典型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特定社会背景与时代面貌。典型环境是小环境与大环境的艺术统一。 13、情感力:情感发生、提升、处理、创造、表达与感受的综合能力。 14、想象力: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新形象创造的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和思 维能力。 15、简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次或彼此对照的想象,是由事物唤 起的类似记忆,情绪推移,经验与经验之间的呼应。 16、无意想象:表面上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以梦境、幻觉、意识 流等形式加以表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入门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入门》总结 第一章理论是什么? 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是一种不显而易见的解释. 它鼓励你怀疑那些被认为是自然的,是先天给定的事物。 一个理论必须不仅仅是一种推测: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是件容易事. 1. 理论是跨学科的 -- 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2.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 -- 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些什么。 3.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 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4. 理论具有自反性 -- 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h 理论的主要效果是批驳“常识”,即对于意义、作品、文学、经验的常识. 第二章文学是什么?它有关系吗? “文学是什么”不重要,对“文学性”的理解才是关键. 文学是一种可以引发某种关注的言语行为,或者叫文本的活动.它与其它种类的言语行为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那种可以把一些文字定义为文学的语境使读者把这些文字看作文学的.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理解成为某种属性或者某种特点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把文学看作程式的创造,或者某种关注的结果.哪一种视角也无法成功地把另一种全部包含进去.所以必须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变换自己的位置. 不同理论下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形式) 文学是一种把语言本身置于“突出地位”的语言. 2.文学是语言的综合.(语言结构) 文学是把文本中各种要素和成分都组合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语言. 3.文学是虚构.(表现对象) 文学的虚构性使其语言区别于其他语境中的语言,并且使作品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留待解读的问题。 4.文学是美学对象.(表达方式) 5.文学是互文性的或者叫自反性的建构.(表达内容) 作品是由其他作品塑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先前的作品使它们的存在成为可能,它们重复先前的作品,对它们进行质疑或改造。 文学的功能: ?文学由于其虚构产生了一种普遍性,提供普遍性和面对能够读懂这种语言的人,二者合一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民族性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