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文化产业现已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资源富集,文化人才众多,科技实力雄厚,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机遇巨大,正处于发展最好最快、最具活力的黄金时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改进完善,推动陕西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一、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因此,陕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较强的文化代表性。

第一,陕西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陕西历史文化悠久,历史种类繁多,资源丰厚,许多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和独特性。在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先秦诸子的论策、百家争鸣、唐朝的盛世辉煌,给三秦大地披上了多彩的文化外衣,也留下了令世人赞叹不已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有轩辕黄帝陵、秦始皇兵马俑、汉阳陵、华清池等一批历史古迹;生活过秦皇汉武、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这里有佛教圣地法门寺、道教祖庭楼观台等丰富的宗教资源;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八大怪”是陕西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秦腔又是陕西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代表。丝绸之路是古代链接亚欧非三大洲的文明之路,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历史上曾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陕西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陕西曾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正因如此,陕西各地遗存了许多革命

遗存,形成了陕西独具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以延安革命旧址等为代表,延安市内的革命文化旧址多达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枣园旧址、瓦窑堡会议旧址、南泥湾旧址等。全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共计486处,数量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延安作为中国的革命圣地,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奋斗生活的辉煌历史,见证了中国由战乱逐渐走向和平的历程。这里诞生了光辉的延安精神,并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支柱。

第三,陕西人才资源丰富。陕西省科技实力雄厚,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省会城市西安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国第三大科技中心,拥有高等院校100余所,各类科研和技术创新机构4000多个,专业技术人才约40万人。陕西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以西影厂为代表,诞生了《红高粱》《老井》《大话西游》精品电影,让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也走出了吴天明、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顾长卫等享誉世界的第五代导演群体,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艺术摇篮。同时,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的“文化陕军”异军突起,成为新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的鲜明代表,这些作家的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先后获得茅盾文学奖。从“文学陕军”,到画坛、乐坛及民间艺术园地,陕西文艺家在多个艺术领域各领风骚,成为中国文艺界的一道风景线。

近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下,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凸显。并且,陕西的文化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综合比较,可以说陕西是西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最有优势和前途的省份。2012—2016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500.7亿元增至802.52亿元,年均增速12.5%,占GDP比重达到4.14%,居全国第9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文化产业既为陕西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贡献,又使广大人民群众娱乐休闲需求得到满足,还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文化产业在陕西省的

良好发展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陕西经济、社会效益新的增长点。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热潮的兴起,尤其是《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及抖音等平台的互相成就,加上本身陕西历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网红”特质加持,陕西文化正在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陕西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既面临巨大挑战,也有重大机遇。

二、新时代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西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众多问题有待破解。一直以来,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被人诟病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后劲不足。”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在区域上不平衡。陕西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和陕南地区明显偏低。从企业数量看,2016年末,陕西省78%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分布在关中地区,其中45%集中在西安市;从营业收入看,西安市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全省的65.8%,其它10个市(区)的营业收入总计只占全省34.2%;从增加值看,全省84.1%文化产业增加值由关中地区创造,其中62.5%源于西安市,陕北两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不足7%,陕南三市仅占全省的13%。

二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分。陕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但是相对应的古文化资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秦文化、汉文化等,这些文化品牌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在陕南、关中、陕北等地分布着大量的革命纪念遗物,可是这些红色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同时,陕西省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如周秦汉唐文化,道教、佛教文化,帝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饮食文化等,但民俗文化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像

一些特殊技艺会的人并不是很多。由于对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不充分,大量文化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文化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资源,导致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在国内文化市场上话语权和竞争力不强。与沿海发展省份相比,陕西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层次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即便和相邻省份河南、四川相比,陕西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都相对落后。以景区游览服务这个典型的文化行业为例,2016年陕西接待国内外旅客4.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813.43亿元,同时期四川和河南的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7690.5亿元和5764.1亿元,陕西的旅游总收入不足四川的一半,仅相当于河南的67%。

三是文化产业规模不大。陕西大型的文化产业企业数量仍然较少,大多数文化产业企业还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像曲江文化投资集团、万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西安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几个大型文化集团,吸纳外资,与外商合作,实行多元化经营,规模实力很强。但陕西的文化产业在总规模上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如2013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887.99亿,同比增长8.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43%;而2013年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21351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63%。

四是文化产业融资困难。目前陕西文化产业盈利模式仍相对单一,市场化融资体系尚未形成,文化投资仍以政府投资为主,民间力量参与很少,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外汇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要求很不适应。政府投入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社会化融资渠道不畅,外资引进受到政策和地域制约,内源资金积累严重不足。陕西文化产业结构里中小企业比重大、技术含量低、产业意识不强,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体制老化、改革迟缓,长期背负人员多、亏损大的包袱,内源资金普遍不足,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不够。

五是文化产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文化产业要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陕西文化产业仍旧以传统行业为主,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化意识薄弱,在对文化的经济属性和经济价值的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概念模糊不清,对文化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的界定不够明确;二是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市场经济意识比较淡漠,在经济发展中忽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三是不少单位还沿用事业管理的办法对待文化产业问题,一直强调为陕西“拿奖牌、争面子”,因此认为省政府财政拨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使单位发展陷入困境。2016年,陕西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131家,有R&D活动的企业仅23家,比重为17.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规上文化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1.65亿元,与相邻省份相比,仅相当于重庆的32%,河南的16%,四川的5%。2017年三季度末,陕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35亿元,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三、推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定位,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视察工作,看望干部群众时,对陕西提出了“五个扎实”的新要求,即: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

治党。其中特别对陕西文化建设提出了期许和希望。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文化产业大的开放思路和市场意识

抓紧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应利用“一带一路”发展的有利时机,抓紧制定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重视文化改革的产业属性,积极引进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做法,借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发展文化产业,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

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若干家文化集团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实力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陕西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文化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大企业、大集团较少,现有的企业集团也缺乏竞争力。因此,应推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经营,力求尽快做大、做强。应尽快改变现有文化企业集团单一经营模式,鼓励跨行业经营。应通过组建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传媒集团,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三)重新认识文化内容,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

现代文化产业的文化内容变为网络化、分散化、非专业化等特点,创作主体日趋大众化。文化内容生产领域是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相对集中的领域。需要进一步巩固扩大“转企改制”,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生产领域的门槛。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在技术创新、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待遇。加快资源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

(四)整合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既要整合陕西传统的文化资源,也要整合现代化的文化资源。西安是个科技重镇,要能够充分地用好陕西的科技资源,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很好地融汇起来。用现代科技、用技术创新对文化产业进行升级,打造文化产业链。另外,陕西的航空航天资源也很丰富,如何利用这方面的资源也是一个应该重视的课题。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按照市场规律来培育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通过发挥品牌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实现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施规模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完善各文化传媒集团资源掌控及产业链,充分释放文化资源的聚合效应;二是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大型股份文化传媒集团,快速做大做强,提升陕西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顺应国家改革的大势,敢于创新突破,实施资源整合,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的合并已经成为定居,未来大文化的雏形也已经呈现,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传媒集团办广播电视,广电传媒发展传统传媒体这一发展思路,抓住战略机遇,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争得先发优势。

(五)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政府应转变投资管理观念,建立以银行为依托的融资主渠道,主要发展成熟的“创意贷”、“文创贷”、“展业通”等文化信贷产品,通过银行与企业之间的长期性契约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各类关于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法规,保障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立,并给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资金及政策扶持。建立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融资机制。在吸引国内投资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的扩大和海外投资范围及资金,发挥内、外 2 个市场的作用。加强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加大文化产品的推广与营销力度; 尝试将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融资或信贷担保,

以全新的“无形资产有形化”的方式争取更多金融支持。

(六)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文化产业的创造力真正发挥的前提条件是要拥有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的文化主体,即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且能将智力资源进行有效转化的人才队伍,要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制定文化产业人力资源规划,建立人力资本积累的良好机制。改善环境,促进人才的选拔和引进。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激励制度,提高人才的使用西安是中华文化集大成的地方,传承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是整个陕西的文化号召。

概述:陕西是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制约了陕西文化发展。进入新时代,要坚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对文化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定位为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五个扎实”要求为指导,全面推进陕西文化产业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