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所建立的。我国拥有其悠久的历史,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有其阶段性的民族问题,也得到了最终的解决。同样在现阶段的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其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所产生的与民族关系,民族发展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理解民族问题的含义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看,它不仅涉及了民族自身的发展,还涉及了民族与民族,民族与阶级,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当代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普遍性和国际性等基本特征。

我国由于多民族和民族不平衡发展等诸多原因,一直存在着民族问题,并且始终都是革命和国家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又是新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的民族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等方面。而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同时这些问题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中,民族问题对我国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现阶段我国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1.民族地区发展差距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2005年,民族地区八省区人均GDP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占全国的10%左右。二是民族地区城乡差距大。2005年,民族地区城乡收入之比为3.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如果这种发展差距长期存在,势必影响民族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2.贫困问题的民族特点,据统计,2005年民族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170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49.5%。当前,一些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特别是,约有20个民族,390万人口,分布在77个民族县,贫困问题突出,我们称为特困少数民族地区。3.边境地区的发展问题,我国2.3万多公里路堤边界线中1.9万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135个边境县中107个是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约2200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此外,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来个民族与历史上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其中有8个在境外建有独立的民族国家,有4个在邻国建有以该民族为主体的行政区。4.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问题,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人口在10万以下,分布在10个省区的86个县,640个行政村,总计63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万分之五,统称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这22个民族发育程度比较低,在国家整体发展中,文化适应力较弱。5. 环境和文化保护问题等,一是工业经济项目开发中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资源开发中的资源毁坏事件对自然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三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有效方式和科学手段等。

我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并进行了有开创性的实践,成功地处理了民族问题,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扩大了各民族宗教界的爱国政治联盟,民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纵观历史,哪个朝代民族问题处理得好,它的经济文化就繁荣,它的社会政治就稳定,它的综合国力就强盛。比如,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三个鼎盛时期,一是西汉的文景之治,二是唐朝的贞观之治,三是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三个时期,都与

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较好地处理民族问题,特别是中央政权较好地处理了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有着密切关系。比如汉朝、唐朝、清朝都实行过"和亲"政策。西汉与少数民族和亲16次;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29次;清朝有32位公主"下嫁"蒙古王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西汉王昭君和唐朝文成公主。另外,还有承德的避暑山庄,它的外八庙所体现的就是清朝治理蒙、藏的政策。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存在的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把握民族发展方向,促进民族发展繁荣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各项措施和规定的总和。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

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

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最近几年国家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了

一些措施;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是民族地区大开发,必将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这一行动是国家民委落实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三是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

键。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

利。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

住、婚姻、礼仪、丧葬等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民族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国家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门,它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稳定、经济腾飞。因此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落实民族政策,这样才能推动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民族与宗教政策的意义

我国民族与宗教政策的意义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 1、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尊重群众信仰宗教的自由,又尊重群众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依法管理宗教活动规范有序进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切实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增强自养能力,形成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保证宗教组织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的人士手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2、什么是民族平等的政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散杂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3、什么是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4、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说: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多数群众不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信教群众的权益;在多数群众信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不信教群众的权益。要坚决纠正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排斥和歧视信教群众、侵犯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的现象,也要坚决纠正排斥和歧视不信教群众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现象。 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5、为什么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实体,对于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必须依法予以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是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推动宗教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客观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宗教活动规范有序的必要举措。 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对宗教活动的管理是政府对社会活动进行管理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是通过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宗教法规,协调宗教界与各有关方面的利益,政府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和寺观教堂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一方面是要限制不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和制止不法分子利用宗教和宗教活动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为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推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校园,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决定在X镇小学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意义 通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无神论思想,从小学生抓起,使我镇广大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识别和抵御违法活动的能力,树立讲科学、树新风的道德情操。 二、活动的具体措施及要求 (一)活动内容 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 主要内容为:《宪法》中关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政策;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对正常的宗教活动提出的要求,对非法宗教活动的界定等。 (二)活动形式 学校要结合实际,通过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

方式,向学生宣传有关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具体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堂内容丰富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课、印发一份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小资料、办好一期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板报、搞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橱窗展、组织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专题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宗教活动记录。 (三)活动要求 1.目标要明确。 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使我镇广大小学生以及学生家庭了解掌握相关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民族宗教意识。 2.工作要落实。 学校要结合实际,全面部署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对照要求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全面做好相关的宣传报道工作,及时上报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3.措施要细化。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学习。对小学生,主要普及有关民族宗教的政策法规,培养他们爱国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讲科学、讲纪律、讲道德的好品德。 对学生,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掌握《宪法》中关于民族宗教方面的规定,

现行少数民族政策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现行少数民族政策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从小我就在课本中学知: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荣辱与共;我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各少数民族同胞当家作主的权利;我国即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又主张对少数民族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以促进他们的发展。这么多年了,我都赞同和支持我们国家的这些基本政策。因为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与汉族相比他们确实经历了太多的不公正,我们需要为祖宗们还债。另外,从现实情况看,如今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生活在“老、边、穷”地区,从国家发展的战略上讲,也应该对他们予以特殊的关照。 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学习经历和社会经历,开始对国家现行的一些民族政策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不是针对政策的动机和理论性的政策本身,而是针对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政策的践行情况。我想说的是,我对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实行情况有很多的反思,比如过于强调的民族分界,比如过多的民族自治地方(广义上包括区、县、盟、旗、乡),比如过于形式化的民族文化保护(有人说是“拯救”),再比如急功近利性的经济开发,再比如事倍功半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事业…………这样的论调估计是有点“愤青”,或是太没有“政治觉悟”了,但是我认为作为一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向政策提“异议”,青年人应当有替国家反思的勇气——只要我们抱着善意的动机就行了。 虽然对国家现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很多的反思,但是在这篇短文中是显然不能都表达出来,原因有二:其一是我的很多思考还是初步的,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脚罢了;其二是我自知才疏学浅,远没有能力对所有的政策作出公正的评价,这应该是“政治精英”们的工作。所以,我就只能挑一项我相对来说还算了解、同时自认为有点把握的政策来说,只要别人觉得我并不是信口雌黄就行了。因此,我把笔头转向了“现行少数民族政策下的教育公平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反思。 理想下的公平 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内容相当丰富,但是其核心其实很简单:平等、团结、公平、互利、共富。众多的政策措施无外乎围绕这五个关键词。围绕公平问题,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同胞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其中就有我所关注的教育公平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十分重视,为促进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教育公平,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措施,其决心之大、力量之强、面积之广、时间之久都是空前的。这些旨在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政策主要是以下几类: 1 、教育经费的倾斜 少数民族群众很多生活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这就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为了帮助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就设立了少数民族的教育补助费,在一般的教育经费之外特设的补助费用,以补助一般教育经费的不足。并对划拨补助费用的使用做了具体详尽的规定。 2 、招生考试上的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照顾 国家在各类学校的招生考试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了不少的照顾政策。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在高等学校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不得超过20分)要求投档;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这些在客观上有利于弥补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差距。 3 、开展“双语”“多语”教育在民族地区使用民族文字教材的政策 我国约有20多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因此为了方便教学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等原因双语、多语教学的现象在我国的民族地区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存在。国家有关部门颁布实行了《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有奖竞答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有奖竞答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民族宗教蒙古语文政策法律法规 有奖知识竞赛答题 一、单选题 1.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包头市现有()个民族。 A:43 ; B:50 ; C:55; D:51。 2. 2016年4月是包头市第()个民族政策宣传月。 A:7; B:3; C:8; D:5。 3.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 A:2年;B:4年;C:3年;D:6年。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于()召开,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 A:2015年;B:2009年;C:2014年; D:2016年。 5.全国共命名()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A:3批;B:6批;C:10批;D:4批。 6.包头市有()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A:3家;B:6家;C:1家;D:8家。

7.全国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包头有()家。 A:3家;B:6家;C:1家;D:10家。 8.鼓励内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及有条件的企业在()开办职业技术学校,落实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 A:边疆地区 B:自治地方;C:发达地区; D:民族地区。 9.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统一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政策。 A:优先录取;B:降分录取;C:加分优惠; D:单独划线。 10.()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 A:尊重和保障; B:依法保护; C:鼓励支持; D:维护。 11. 2013年国家民委首批确认()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区、市、盟)”试点。 A:12家; B:16家; C:20家; D:10家。 12. 各地蒙古族祭敖包主要集中在农历()日。 A:4月18; B:6月初5; C:5月13; D:7月15。

少数民族优惠性政策

1.在哲学、政治等场域与社会空间的结构之间, 可以观察到一个完整系列的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同源性: 它们各自都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都有为侵占和排斥而进行的斗争, 都有再生产的机制等等。但是, 这些特征中的每一个部分, 都在每一个场域中呈现特殊的、不可简化的形式。(重要启示:教育场域不像经济场域、政治场域那样存在明显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是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存在着即好学生统治着差学生,汉族学生统治着少数民族学生;;;) 3.场域是力量关系和旨在改变场域的斗争关系的地方, 因此也是无休止的变革的地方。(可以作为结尾论述教育改革永无停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正。) 4.如果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类型上来看,长期以来我们民族教育政策有两大类型:第一类为优惠性政策,第二类为特殊性政策。〔6〕所谓优惠性政策在西方国家中大都称为“补偿政策”,是在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特殊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之后,所采取的一种倾斜发展政策或优先发展政策。我国自50年代以来,一直都对少数民族教育采取优惠的发展政策。这种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公平理论、均衡理论、和谐理论。这种政策如果以学校发展作为参照物的话,它重点在学校之外,即注重的是学校与社会、自然、宗教、经济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政策关注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外部制约因素。所谓特殊性政策是在充分考虑民族教育发展中的特殊因素,特别是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特殊性,就民族教育内在的教育目标、

价值、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采取特殊政策。这些政策在其它地区的教育中不存在,唯独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存在。如果以学校发展作为参照物的话,它重点在学校之内,即注重学校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特殊性,主要是双语教育政策及多元文化课程政策。〔7〕因为现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所以在处理传统教育与现代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基本处在一个探索性的发展阶段,最初是解决民族地区的办学问题,并从条件上保障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内地学校教育在硬件上的差距。但随着硬件的不断改善,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心也要逐渐地转向软件方面的建设,软件方面民族地区教育与内地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尤其需要重视和加强,软件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资、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等,它直接关涉到民族教育的质量问题。现在是该进入一个提高性的发展阶段了,也就是在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中所必须的学校系统建立起来,并与民族地区的自然、社会、历史关系处理相对成熟的基础上,民族教育的政策更多地应该关注学校教育内部的特殊性问题,将学校的根深深地扎入民族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挥民族教育真正的培养民族人才与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进而使民族教育从数量发展模式阶段迈入质量发展模式阶段。 3.金生鈜教授基于人性的共同性认为,%教育需要的满足是人实现其人性本质的根本方式,也是实现人格精神健全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宣传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宣传 1、什么叫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予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区、我市民族基本情况怎样?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10449万多,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所以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8个(蒙古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有17个(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撒拉族、毛南族、锡伯族);10万以下1万以上的有13个(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1万以下的有7个(高山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一般把毛南族、撒拉族和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民族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和仡佬12个世居民族。全区总人口4789.3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9.34%。全区壮族人口1454.54万人,占总人口的32.40%.桂林市少数民族人口74.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76%,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瑶族、侗族、壮族、回族。桂林市各县(区)都有少数民族分布,属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 3、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平等的权利有哪些? 民族平等的含义是:(1)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3)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民族平等的权利有:(1)政治权利:①平等权;②参政权;③民族区域自治权;(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①管理经济建设自主权;②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权;③保持、改革和发展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自由权;④宗教信仰自由权;⑤受教育权;⑥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 4、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5、国家对民族平等团结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1)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图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民族

民族团结八进 进宗教场所工作细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宗教场所 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爱国爱教,知法守法。积极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三个离不开”和“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等思想,增强宗教教职人员“四个认同”、“五个维护”的自觉性。 (二)团结稳定,教风端正。引导信教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四个认同”、“五个维护”自觉性,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三)管理规范,服务社会。规范宗教场所日常管理,促进宗教活动正常有序开展,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生活,鼓励信教群众勤劳致富。 二、具体措施 (一)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讲经讲道、出版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在宗教场所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宗教系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典型,宣传为民族团结做出突出贡献的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使宗教场所成为民族团结的一块宣传教育阵地,使宗教界人士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员和模范践行者,推动创建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发扬宗教界乐善好施、济世助人的优

良传统,引导和鼓励宗教界有组织地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和慈善活动,组织开展宗教活动场所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要求相关宗教场所明确1-2户困难群众作为结对帮扶对象,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增加新的助力。 (三)开展各民族群众心连心活动。结合各民族传统节日,组织相关宗教场所开展各类文化体育、走访慰问和联谊活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引导教育各民族群众互助尊重、互相帮助、和谐相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乡镇(街道) 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切实把民族工作放到重要位置,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的学习和宣传,做到有活动、有专栏、有窗口、有图书资料等宣传设施(含国家级民族类报刊)。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基层组织建设作用明显。 (2)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地方财政收入稳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等,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热情为各族群众在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民族语文翻译等方面提供服务。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了解各族群众意愿、呼声和利益诉求,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提高群众满意度。 (3)依法维权,化解矛盾。积极向各族群众宣传城市管理规章和法律法规,帮助群众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排查影响民族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第一章).doc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指导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充题 Pl)l.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民族)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尺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尺族利尺族问题发展的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乂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最一般规律)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D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來,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尺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尺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利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P3)l.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 C.理论和政策兼纳 D.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P7)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A)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A.理论性B.学术性C.实用性 D.政治性 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尺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 )的问题。 A.尺族区域自治 B.民族发展C尺族之间矛盾 D.民族发展及尺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 )。A.政治发展B.经济发展C.文化教育发展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P2)l.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研究尺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尺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P5)2.尺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D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总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P6)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 )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 B.认真、全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D.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 E.对尺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3)4.尺族理论(ABCD)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四、辨析题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试题答案(满分)

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1、宪法序言规定:中华人民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D)。 A.统一国家 B.多民族国家 C.国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中国目前共有(A)个少数民族。 A.55 B.56 C.57 D.54 3、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国公民有维护(C)的义务。 A.国家统一和稳定 B.国家稳定和发展 C.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D.统一和团结 4、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D)关系。 A、平等、互助 B.平等、团结 C.团结、互助 D.平等、团结、互助 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D)。 A.联邦制 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A)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A.聚居 B.散居 C.杂居 D.群居 7、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占了国土陆地面积百分比是(C)。 A.50% B.70% C.63.8% D.81.3% 8、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C)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A.继承和发扬 B.发展和创新 C.保持或者改革 D.维护或者改变 9、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国(C)。 A.一级地方组织 B.一级政府 C.不可分离的部分 D.地方部门 10、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C)的代表。 A.一定比例 B.一定数量 C.适当名额 D.一定名额 1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工作的专门机构称为(C)。 A.民族事务委员会 B.民族委员会 C.民族委员会 D.民族工作办公室 12、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D)起施行。 A.7月1日 B.8月1日 C.9月1日 D.10月1日 13、(B)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A.2007年 B.2001年 C.2003年 D.2005年 14、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A)。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规章 D.地方性法规 15、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C)。 A.自治区、自治州 B.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政策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政 策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 1、什么是民族平等的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杂散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2、什么是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人民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谅解;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4、宗教工作的四条重要原则是什么 第一,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二,我国宗教坚持实行独立办教的原则。第三,我们坚持政教分离的原则。第四,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5、任免宗教教职人员有哪些程序和规定 从事宗教职业的人员,如伊斯兰教的伊玛目,一般应按以下程序产生: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举荐,信教群众民主评议,基层党政组织审查,县(市)宗教事务部门审批,县(市)伊协聘任并颁发任职证书。宗教职人员主要从当地产生,本地确无合适人选需从外地搬请的,要经地、州(市)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宗教教职人员不能胜任宗教职务或有严重违法行为的,由当地伊协组织解聘。 6、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有那些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民族地区的矛盾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经济发展了,民族团结才有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优势搞好沿边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国家利益与少数民族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总体发展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民族地区发展规划与措施;实行“对口支援”和优惠政策,帮助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方面,国家从财力上保障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毕业分配上实行照顾,注重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同时,根据少数民族的情况,制定了计划生育和发展民族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政策。 7、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浅析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浅析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作者简介:彭雪清(198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广东揭阳市;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学历:在读研究生。 马振钦,性别:男,民族:汉族,学历:研究生。 摘要:只有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分析近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实行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加强立法监督、加强民族教育管理、提高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和师资能力建设以及通过提高群众参与度来实现民族教育政策的公正、公平。 关键词:民族教育政策;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政策问题 自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以及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习俗观念的影响,民族地区的教育依旧存在一些障碍,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也并没有完全解决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民族教育政策在被实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此外民族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是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因而必须要考虑民族教育政策也应

该具有分类或者是差异性。只有更好地解决民族教育政策实行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的大发展,只有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更好地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得到重视,只有通过教育,培育更多发展需要的人才,通过人才与科技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阐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目的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p以促进民族发展的民族教育政策 以促进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教育政策可分为四个阶段:在社会主义的前七年民族教育政策更体现是追求政治的发展;然后才是既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政治的发展;直到拨乱反正结束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在重视经济政治发展同时也同时开始重视文化的发展。[1] 对于我国多民族的教育发展坚持“多元一体”的原则,既提倡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又强调文化教育的一体性。这一原则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目标是实现民族统一和发展。周恩来曾说过,我们国家的教育是民族的。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的表现形式,各民族除了互相学习,更需要学习现代科技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正真的实现民族的大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2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授课教师:李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国家的关系 (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保持或者改革并民族风俗习惯。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