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新规范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2016年新规范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2016年新规范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2016年新规范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森林消防标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要求、系统组成及一般性技术要求、系统主要技术指标。本标准

适用于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简称监控系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

GB 6829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电器的一般要求

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 13955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

GB/T 17626.5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 28181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QX/T 105 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规范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前端监控设备front-end monitoring equipment 主要包含:承载设备、摄像机、镜头等部件,应具有连续巡航和预置位巡航功能;可定时复位,具有自动和手动多种控制

方式及通过角度信息直接定位等功能。

3.1.2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forest fire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主要由前端监控设备、烟火识别系统、网络传输系统、监控塔、供电保障系统、安全防护系统、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及其它必要设备组成,不间断地对监控范围进行火情监控,实现火情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的智能系统。

3.1.3 水平角horizontal angle

监控系统前端监控设备光轴在水平面的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3.1.4 俯仰角elevation angle

监控系统前端监控设备光轴在垂直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

3.1.5 漏报率miss alarm rate

在监控范围内视频图像中出现的烟火特征为火情,监控系统未能报警的火情次数与总火情次数的比率。

3.1.6 巡航monitoring

监控系统前端监控设备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同时对监控范围实时监控、识别火情的过程。

3.1.7 多点联动multi-station cooperation 当某一前端监控设备发现疑似火情时,如该火情也在其它前端监控设备的监控范围内,系统调度其它前端监控设备监控该火情的过程。

3.1.8 设备精度front-end monitoring equipment accuracy

在定位控制状态下,前端监控设备水平角和俯仰角的给定值与实测值之差。

3.1.9 镜头变焦重复精度lens zoom repeated accuracy

指镜头从视场A 变焦至视场B 后又回位至视场A 后的视场变化值与原视场百分比。

3.1.10 镜头图像同轴度lens image coaxiality 镜头从某一焦距向最大焦距和最小焦距变焦,在变焦过程中,变焦前中心点目标偏移视场中心点的像素值与视场宽高像素值比例的最大值。

3.2 缩略语

BNC Bayonet Nut Connector 卡扣配合型连接器,用于同轴电缆连接。

C/CS 连接镜头和摄像机的一种转接器类型,C 接口与CS 接口相互转换使用。

DC Direct Current 直流电源。

DVI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 数字视频接口。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

HDMI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

ID Identity 身份标识号码。

LVDS 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 低电压差分信号。

NETD Nois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噪声等效温差。

RJ45 RJ Registered Jack 已注册的插孔,RJ45 一种接口,通常用于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

4 系统功能要求

4.1 基本功能要求

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和指标:

a) 前端监控设备水平旋转范围不小于360°;

b) 全监控区域巡航周期不大于30 min;

c) 系统应具有烟火自动识别的能力,系统应能有效过滤雾、霾、雪、云、阴影、光线、树枝晃动、建筑、水体、车辆等干扰因素,实现准确的识别火情;

d) 系统应具有报警火点的定位功能,定位误差不大于100 m;

e) 系统应具有全网设备时钟同步功能,全网设备时钟偏差应不大于100ms;

f) 应采用集成化、模块化设计,可现场更换故障模块。

4.2 系统控制功能系统控制功能应具备巡航、监控摄像机控制、烟火识别与报警、报警策略管理、前端监控设备手动控制、多路视频实时显示、视频存储与点播、火警上报、多点联动、多级管理和权限管理等功能,见附录A。

4.3 系统接口

4.3.1 接口类型

a) 系统接口应包含服务接口和GIS 服务接口;

b) 服务接口指由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的、供外部系统调用的服务接口,详见附录B;

c) GIS 服务接口指由GIS 系统提供的、供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调用的服务接口,详见附录C。

4.3.2 系统接口的技术实现

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与外部系统间的接口,宜采用基于Socket 的WebService 或格式化文本技术实现。

5 系统组成及一般性技术要求

5.1 前端系统

5.1.1 前端监控设备安装位置选择原则

a) 宜采用识别半径较大的前端监控设备以减少基础建设投资;

b) 可采用多角度方式对重点区域监控;

c) 不宜选择在居民区和磁场干扰较大的区域,以减少干扰因素;

d) 尽可能减少监控范围内盲区,单站的监控盲区宜不大于20%;

e) 监控塔观测平台应高于监控区域内最高的树冠或遮挡物5 m 以上。

5.1.2 监控塔

a) 监控塔塔身中心垂直倾斜应不大于全塔高度的1/1500;

b) 监控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控制条件应符合:在以风荷载为主的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塔桅结构任意点的水平位移不大于全塔高度的1/75。

5.1.3 前端监控设备

应采用集成化、模块化设计,在全天24h 连续工作情况下,寿命不小于五年。前端监控设备软件系统应具有远程升级及参数更新等功能。

5.1.4 供电系统

a) 前端系统供电功率不小于200 W;

b) 备电时间不小于72 h,应用于高寒地区的备电设备应在不低于-40 ℃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c) 宜配备稳压设备,控制输出电压波动范围;

d) 供电系统应配备浪涌保护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浪涌保护器的安装方法与选型应按照GB 50057 和

GB 50343 规定实施;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选型与安装应按照GB 6829 和GB 13955 的规定实施。

5.1.5 防盗系统监控系统应安装防盗监控摄像系统,当有可疑物体接近监控系统设备时,能自动向进入者发出语音告警,并自动回传防盗监控图像至指挥控制中心,发出声光警报,防盗系统建设应符合GB 50394 的规定。

5.1.6 防雷和接地系统

防雷和接地系统建设除应符合GB 50343 和GB50057 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接地阻值按照电子设备对工作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建设应不大于10 Ω;

b) 防雷接地验收标准应符合QX/T 105 的规定。

5.2 网络传输

应符合GB/T 28181 的规定。

5.3 指挥控制中心应包含视频显示系统、指挥系统、实时对讲系统、存储及备份系统、服务器群、供备电系统和防雷接地系

统等,指挥控制中心设计应符合GB 50348 的规定。

6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6.1 基本要求

前端监控设备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a) 防护标准:整体防护等级不小于GB 4208 规定的IP66;镜头、摄像机保护仓防护等级不小于GB 4208

规定的IP67;

b) 承载方式:顶载、侧载、装载;

c) 最大载荷不小于40 kg;

d) 水平旋转范围不小于360°;

e) 俯仰旋转范围为上下运动夹角之和不小于90°;

f) 水平旋转速度范围:0.1 °/s~30 °/s;

g) 俯仰旋转速度范围:0.1 °/s~15 °/s;

h) 对不同识别半径,设备精度指标应符合表1 的要求:

表1 设备精度

识别半径

(km) 水平角精度

(°) 俯仰角精度

(°)

≤5 ≤1 ≤0.04

≤10 ≤0.5 ≤0.01

>10 ≤0.35 ≤0.005

i) 应采用有效防护措施避免镜头结露;

j) 耐腐蚀:设备整体具有耐腐蚀、抗锈蚀特性,应满足GB/T10125 试验周期168 h 的规定;

k) 外观:应无明显机械损伤、涂覆层剥落损伤、锈蚀现象,铭牌的标志和文字字迹应清晰,紧固部位应无松动,塑料件应无起泡开裂变形等现象;

l) 可接收系统控制命令,并进行水平角、俯仰角实时回传,焦距值可根据命令回传;

m) 具有在线升级功能。

6.2 成像系统要求

6.2.1 图像传感器选择

宜配备可见光和红外热成像双传感器监控火情。

6.2.2 可见光传感器技术指标

6.2.2.1 摄像机技术指标要求

a) 摄像机传感器像面尺寸不小于1/3";b)输出图像分辨率:不低于1280(水平)×720(垂直);c) 透雾功能:应配有光学透雾切换系统;

d) 日夜功能:具备低照度能力;

e) 镜头接口类型:C/CS;

f) 图像输出接口:BNC、RJ45、HDMI、DVI。

6.2.2.2 镜头技术指标要求

a) 镜头驱动方式:

1) 变焦:电动变焦;

2) 调焦:电动调焦;

3) 光圈:自动(Video 驱动或DC 驱动);

b) 透雾功能:应配有光学透雾功能,改善能见度。

c) 镜头接口类型:C/CS;

d) 镜头图像同轴度:同轴度不大于1/4;

e) 镜头变焦重复精度:允许误差在±1%之内;

f) 指挥控制中心可实时读取当前镜头视场角;

g) 镜头分辨率:不低于摄像机输出图像分辨率;

h) 不同识别半径,应配备的镜头指标应符合表2 的要求:表2 不同识别半径应配备的镜头指标

识别半径

(km) 应配备的镜头焦距

(mm)

≤5 ≥300

≤10 ≥500

>10 ≥700

6.2.3 红外热成像传感器技术指标

6.2.3.1 红外传感器技术指标要求

a) 噪声等效温差(NETD)不大于60 mk;

b) 像元尺寸不大于25 μm;

c) 像素数不小于320×240;

d) 视频输出:数字视频与模拟视频同时输出;

e) 输出接口:Camera link、RJ45、BNC、LVDS;

f) 非均匀性校正:应具有快门校正和背景校正功能,需电动控制,应具有开启/关闭自动快门校正功能;

g) 红外热像仪自动保护:具有强光探测及红外传感器遮挡功能。

6.2.3.2 红外镜头技术指标要求

a) 镜头焦距类型:变焦或定焦;

b) 镜头焦距不大于200mm 时,F 值不大于1.2;

c) 镜头变焦和调焦控制:电动;

d) 透光波长范围:3 μm~5 μm 或8 μm~14 μm;

e) 不同识别半径,应配备的镜头指标应符合表3 的要求

表3 不同识别半径应配备的镜头指标

识别半径

(km) 应配备的镜头焦距

(mm)

≤5 ≥75

≤10 ≥90

>10 ≥120

6.3 巡航周期

部署在监控塔上的前端监控设备在监控范围内应无漏点巡航,全区域巡航周期应满足表4 指标:表4 监控范围与巡航周期

识别半径

(km) 巡航时间

(min)

≤5 ≤15

≤10 ≤20

>10 ≤30

6.4 烟火识别

6.4.1 可见光烟火自动识别系统应具有可见光烟火自动识别能力,通过配备的可见光烟火自动识别算法进行24 h 自动巡航;系统应能有效过滤雾、霾、雪、云、阴影、光线、树枝晃动等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干扰。

6.4.2 红外烟火自动识别

系统应具有红外烟火自动识别能力,通过配备的红外烟火自动识别算法进行24 h 自动巡航;系统应能有效过滤建筑、水体、车辆等热源引起的环境变化干扰。

6.4.3 常规火源处理可见光烟火识别系统和红外烟火识别系统,均应能智能识别监控范围内工矿企业、居民点、农田内的烟火等常规火情,避免对上述火情的反复报警。

6.4.4 识别能力

在识别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不小于10%时,可见光烟火识别系统应基于720P 及以上高清分辨率图像进行分析,最小识别烟、火面积不大于10×10 像素,红外热成像最小识别烟、火面积不大于2×2 像素。

不同识别半径的最小识别监控烟、火面积应符合表5 的要求:

表5 识别半径与最小识别监控烟、火面积

识别半径

(km) 可见光烟火识别系统最小识别监控

烟、火面积红外热成像最小识别监控烟、火

面积

≤5 ≤25 m2 ≤15 m2

≤10 ≤55 m2 ≤35 m2

>10 ≤60 m2 ≤40 m2

6.4.5 火情识别率

漏报率不大于1‰;万公顷日误报次数不大于3。

6.4.6 识别时间

烟、火识别时间应不大于表4 中的巡航时间要求。

6.5 报警定位

系统应具有报警定位功能,要求在不同识别半径下定位误差均应不大于100 m,设备精度应符合表1 要求。

6.6 气候环境要求设备运行应符合表6 要求:

表6 气候环境指标

项目组别

Ⅰ组一般地区Ⅱ组高寒地区Ⅲ组高海拔地区

贮存温度范围-40 ℃~65 ℃-50 ℃~60 ℃-50 ℃~60 ℃

工作温度范围-20 ℃~50 ℃-40 ℃~45 ℃-40 ℃~45 ℃

工作温度条件45 ℃,90% 45 ℃,90% 45 ℃,90%

大气压力75 kPa~100 kPa 50kPa~100kPa

6.7 浪涌(冲击)抗扰度

按照GB/T 17626.5 要求,严酷等级2 级的浪涌(冲击)干扰下正常工作。

系统控制功能

A.1 巡航功能

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全区域巡航,能够根据预设的角度和轨迹完成监控范围的巡航报警工作,也可以手动控制设备,对监控范围进行精细观察。

A.2 监控摄像机控制功能系统可以控制摄像机的开启/关闭,进行调焦、变焦,切换日间/夜间模式,开启/关闭透雾等操作。其中调焦、变焦既具有向某一方向变动的开环控制功能,也具有直接变动到某一位置的闭环控制功能,系统可控制镜头实现自动调焦功能。

A.3 烟火识别与报警功能系统应具有烟火自动识别功能,当发现疑似火情时,摄像机可自动锁定疑似目标,并自动拉近焦距、疑似火情居中,便于精确识别、定位疑似火情。将发现的疑似火警推送到指定监控终端,具有声光报警功能,并可通过短信或语音方式通知相关人员。

A.4 报警策略管理功能当系统配备可见光和红外等两个以上识别系统时,需提供报警策略设置功能;报警策略分为任意报警(其中任何一个识别系统发现疑似火情时,直接报警),指定报警(指定的识别系统发现疑似火情时报警,非指定的识别系统发现疑似火情时不报警),协同报警(某一识别系统先发现疑似火情时暂不报警,疑似目标由其它识别系统确认,如认定火情,则标识两个以上系统报警,如不认定,则单一系统报警),多系统报警(多个系统都识别出疑似火情时则报警,否则不报警)。

A.5 前端监控设备手动控制功能系统应具有操作前端监控设备向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八个方向转动的开环控制功能,同时应具有移动到某一指定水平角、俯仰角的闭环控制功能。

A.6 多路视频实时显示功能系统应具有多路实时视频同时显示功能,当视频展示窗口/设备数量少于视频源数量时,应具有视频轮循输出至展示设备的功能;并且火警视频应具有更高占用显示设备的优先级别。

A.7 视频存储与点播功能系统应具有历史视频存储功能;日常巡航监控视频和火警视频应分别存储管理;日常巡航监控视频可根据配置的存储设备容量由系统自动覆盖存储;火警视频不可被系统自动覆盖,存储时需关联保存报警的站点、时间、位置等信息,系统应具有删除、备份管理功能,可根据用户设定的保存天数自动删除达到期限的历史数据;视频点播功能既可以点播日常巡航监控视频,也可以点播火警视频。

A.8 火警上报

火警上报:系统具有将所有警报信息(含正报、误报)实时上报到上级系统的功能,上报的信息应包括发现火情的站点信息:站点名称、报警时间、报警时设备的俯仰角和水平角,以及火情经纬度坐标、视频截图等火情信息,且上级单位能随时查看下属下级单位的全部火情信息。

A.9 多点联动系统应具有自动多点联动功能。A.10 多级管理

多级管理:系统应具有多级管理功能,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国家、省、市、县(林业局)、乡镇(林场)等级别,同级可设置多个;系统界面应按照组织结构显示所辖所有单位及资源;上一级可查看和控制下一级联网系统管辖的设备资源。

A.11 权限管理系统应具有权限管理功能;系统应具备默认系统管理员的功能;系统管理员可完成用户信息的录入、分类、分级、维护及用户授权工作;用户权限应包括操作权限和管理权限,不同类别的用户登录系统应能获得相应的用户权限;对不同级别的操作员应设定不同的操作权限,系统应支持高级别用户抢占低级别用户操作权限的功能;管理权限应分为多级,用户权限设置、系统参数设置、系统数据修改和删除等重要操作应配置相应权限等级。系统可根据用户的权限对工作窗口进行初始化,不同权限的用户具有相应的工作窗口界面。

服务接口

B.1 设备控制类

B.1.1 前端监控设备转动到指定位置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前端监控设备ID、水平角、俯仰角和速度,使指定的前端监控设备以指定速度转动到指定的角度;当不指定速度参数时,以前端监控设备的最快速度转动。

B.1.2 前端监控设备转动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前端监控设备ID、方向(左、右、上、下)和速度,使指定的前端监控设备以指定速度向一个方向转动,直至接收到停止命令、新的前端监控设备转动命令或到达极限位置后停止。

B.1.3 前端监控设备停止转动

外部系统发送前端监控设备ID 和前端监控设备停止转动命令,使指定的前端监控设备停止转动。

B.1.4 摄像机开关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摄像机ID 和摄像机电源开/关命令,开启/关闭指定摄像机。

B.1.5 视频共享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摄像机ID 和视频开始/停止命令,向外部系统开始/停止输出指定视频流。

B.1.6 设定镜头焦距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摄像机ID 和视场角/焦距,将指定的摄像机镜头调节至指定视场角/焦距。

B.1.7 设定镜头调焦值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摄像机ID 和调焦值,将指定的摄像机镜头调节至指定调焦值。

B.1.8 镜头变焦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摄像机ID、方向(远/近),将指定的摄像机镜头向远/近变焦,直至接收到停止命令、新的变焦命令或到达极限焦距位置。

B.1.9 镜头调焦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摄像机ID、方向(正/负),将指定的摄像机镜头向正/负调焦,直至

接收到停止命令、新的调焦命令或到达极限调焦位置。

B.1.10 镜头调/变焦停止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摄像机ID、停止命令,停止指定的摄像机镜头调/变焦动作。

B.1.11 设备调度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前端监控设备ID 和获得/释放独占命令,获得/释放指定前端监控设备的独占控制权,从而防止发生多个用户同时控制同一前端监控设备的混乱情况。

B.1.12 协助巡航

疑似火情信息(如发现火情则返回发现火情时前端监控设备ID、摄像机ID、水平角、俯仰角、视场角、疑

似火情图片)。

B.2 设备状态查询类

B.2.1 前端监控设备状态查询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前端监控设备ID,请求查询指定前端监控设备当前的水平角、俯仰角、运动状态。

B.2.2 摄像机状态查询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摄像机ID,查询指定摄像机当前的焦距值和调焦值。

B.2.3 设备独占状态查询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前端监控设备ID,查询前端监控设备是否被独占。

B.2.4 供电系统状态查询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监控塔ID,查询指定监控塔上供电系统状态(供电电流、电压,充电电流、电压,蓄电池剩余电量)。

B.2.5 系统配备的监控塔信息查询无调用参数,系统返回已配备的监控塔数量和每个监控塔的基本信息(名称、监控塔ID)。B.2.6 监控塔配备的前端监控设备查询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监控塔ID,系统返回监控塔配备的前端监控设备情况,包括前端监控设备ID、识别半径、部署位置经纬度及高程、摄像机ID、红外热像仪ID、水平转动范围、垂直转动范围、水平转动速度范围、垂直转动速度范围、巡航模式(连续/预置位)。

B.2.7 前端监控设备配备的摄像机信息查询

外部系统向系统发送前端监控设备ID,系统返回前端监控设备配备的摄像机/红外热像仪信息,包括焦距范围、调焦范围。

GIS 接口

C.1 火点定位

系统发现火情时,调用GIS 系统服务接口,发送发现火情的前端监控设备ID、摄像机ID、水平角、俯仰角。GIS 系统通过这些数据计算火情经纬度坐标及高程,并返回。

C.2 多点联动

系统向GIS 系统发送火情经纬度坐标及高程,GIS 系统计算能够监控到该火情的前端监控设备,以及每个前端监控设备监控该火情所需水平角、俯仰角、火情到监控塔的距离,返回给系统。系统调度火情周围的前端监控设备联合监控火情。

森林防火安全标志及设置要求(森林消防行业标准)

森林防火安全标志及设置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防火安全标志的术语和定义、类型、设计规范、设置要求、检查维修。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防火安全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2008安全色 GB 2894-2008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 GB 13495.1消防安全标志 GB 15630-1995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防火安全标志forest fire prevention safety sign 由安全色、几何形状(边框)和文字构成的标志,用以表达与森林防火安全管理有关的信息。 3.2 森林防火禁止标志forest fire prevention prohibition sign 在森林防火安全标志中,用以表达禁止人们从事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行为活动的图形和文字标志。 3.3 森林防火警告标志 forest fire prevention warning sign 在森林防火安全标志中,用以表达提醒人们对周围环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森林火灾危险的图形和文字标志。 3.4森林防火指示标志forest fi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 sign 在森林防火安全标志中,用以表达向人们提供森林防火应急设施、设备信息的图形和文字标志。 4 标志类型 森林防火安全标志分为森林防火禁止标志、森林防火警告标志、森林防火指示标志三大类型。

5 标志设计规范 5.1 森林防火禁止标志设计规范 5.1.1 森林防火禁止标志应为长方形图文组合形式。内左方应是带斜杠的圆边框,内右方应为标志含义表述文字,字体为黑体字。标志底部条形红色区域应为当地森林防火机构及森林火警电话12119标注区,字体为黑体字、数字部分用Arial字体。如图1所示。样式图见附录B。 说明: a——圆的外径。单位为米(m);r——图形标志倒角半径。 图1 森林防火禁止标志的几何图形尺寸 5.1.2标志内的带斜杠的圆边框几何图形尺寸应符合GB2894-2008的有关规定。 5.1.3标志的底板颜色应为白色,标志颜色应符合G2893相关规定。 5.1.4标志的材质应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制作,适当应用反光材料。一般不宜使用遇水变形、变质或易燃的材料,有触电危险的作业场所应使用绝缘材料。 5.1.5标志的最小尺寸应根据标志的最大观察距离确定,标志的尺寸与最大观察距离间的关系由以下公式确定: a=25L/1000---公式 式中:a——圆的外径。单位为米(m); L——最大观察距离,单位为米(m) 安全标志的图形尺寸见附录A。

音视频监控系统产品技术要求

音视频监控系统产品技 术要求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音视频监控系统产品技术要求:一、室内智能中速球型摄像机 摄像机参数应不低于以下参数:18倍彩色摄像机, 1/4英寸HAD CCD; 75(H)*582(V),44万像素;f=-73.8mm,F=; 18倍光学*12倍电子;

480TVL,信噪比大于50dB ,彩色最低照度, 白平衡(自动/手动) 背光补偿(ON/OFF 二、16路DVR高清D1硬盘录像机 另外还需支持以下功能: 1、支持多达16路PAL/NTSC制式视频信号,每路皆可实时每秒25帧的独立硬件压缩,采用视频压缩技术,支持变码率,可设定视频图像质量,也可设定视频图像的压缩码流。 2、支持多达16路音频信号,每路音频信号独立实时压缩,采用音频压缩标准,压缩码率为16Kbps。

3、视频和音频信号压缩后生成复合的H.264码流,码流回放时视频和音频保持同步。也可设置单一视频流。 4、支持视频参数动态设置。 5、支持编码参数动态设置。 6、支持4CIF、2CIF、CIF和QCIF分辨率。 7、支持多区域移动侦测。 8、支持OSD,日期和时间的显示格式、显示位置可以设置,日期和时间自动增加。 9、支持LOGO。 10、支持水印(WATER-MARK)技术。 ◆实时监控功能 11、支持监视器或高清显示器视频输出。 12、支持虚拟键盘,每个通道均可按照需要设置相应的参数。 13、支持画面轮巡功能,并可设置轮巡的通道顺序。 14、支持语音对讲功能。 15、集成了RS485键盘的云镜控制功能,并可调用虚拟云镜控制条。 16、支持预置位、巡航、模式路径的设置及调用。 录像 17、文件记录有六种模式:定时录像、手动录像、移动侦测录像、报警录像、移动侦测录像和报警录像、移动侦测录像或报警录像。2、支持8块SATA硬盘,硬盘文件系统为EXT3格式。硬盘上文件可以选择循环和非循环两种记录方式。18、支持图像局部遮挡。

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附件1: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为保证平原地区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林业局及北京市相关造林技术规程,结合北京市实施平原地区造林工程任务要求,特提出景观生态林建设工程技术规范。 一、建设范围 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为主体,以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5个区为重点,在涉及到的14个区县新城周边、重要生态敏感地区、重要水源保护地、不宜耕作地等地区实施景观生态林建设。 二、建设原则 (一)景观完整性原则 在整体规划布局上,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考虑景观生态林与其他重要生态区域的关系,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等紧密衔接,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形成功能完整的平原区森林生态体系。 (二)多功能性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在实现景观生态林主导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固碳制氧、滞尘减噪、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功能,建设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最优化的景观生态林。 (三)近自然性原则 根据北京气候和立地条件,按照生态学原理,根据植物生态习性,模仿自然规律,加速发育进程,促进自然更新,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整、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 三、建设模式 根据总体规划功能定位、社会需求和立地条件,建设如下两种模式的景观生态林: (一)生态主导型 在距离城镇、村庄、主要道路、河流等较远的平原地区(原则上连续面积应大于100亩),建设以增加碳汇、防风固沙、降尘静噪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为主导的景观生态林。 该模式以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的栽植方式为主,乔灌草结合,营造复层、异龄、针阔混交的景观生态林,形成树种丰富、结构合理、稳定健康的近自然森林生态系统。尽量多种植食源和蜜源植物等,增加林内生物多样性;加大高碳汇植物的用量,如刺槐、杨树、椿树、榆、白蜡、柳树等。 原则上在重点地区初植密度为常绿及落叶乔木40-50株/亩,灌木50-80株(丛)/亩,乔、灌木占地比例为8:2,加大地被的种植面积,做到黄土不露天。 (二)景观主导型 在规划新城、住宅小区、村镇周边以及主要河流附近等人员易于到达的区域,建设以丰富景观、美化环境、创造宜居城市为主导功能的景观生态林,同时满足休闲健身、科普教育的社会需求。 该模式以块状混交和自然式组团栽植相结合。其中,在非重点背景区域,采用块状混交栽植,形成景观生态林的主体。在重点景观区域,如主要观赏面及绿道驿站、休闲健身设施等周围,应以自然式组团栽植为主,形成景观生态林的亮点。 初植密度在重点地区原则上为常绿及落叶乔木40-50株/亩,灌木50-80株(丛)/亩,乔、灌木占地比例为8:2,重点观赏节点加大观赏性地被的种植面积,做到黄土不露天。 四、主要技术要求 (一)规划设计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视频监控技术规范书 第一章概述与总体技术要求 1.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设备的技术要求、系统级联方式、监控图像传输、显示、存储及应用,以及系统测试、验收和维护管理的相关规则。 1.1.1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报警与监控系统。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综合运用安全防范、通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等技术,构建具有信息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存储与处理等功能的能够实现不同设备及系统间互联、互通、互控的监控综合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对需要防范和监控的目标实施有效的视频监控、报警处置,并可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提供相应的信息平台。 2.监控设备。用于监控的信息采集、编码、处理、存储、传输、安全控制等设备。 3.监控资源。监控设备和各类监控系统提供的图像、声音、报警信号和业务数据等资源信息,主要分为社会监控资源和公安监控资源。社会监控资源,指社会各企事业、个人主导建设的监控资源。公安监控资源,指公安机关主导建设的监控资源。 4.监控平台。对联网系统内的资源进行集成和处理,对设备和网络进行管理,提供相关业务服务的平台。用户通过调用监控平台的服务来进行监控管理、业务处理。 5.监控中心。对各类报警与监控资源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和指挥调度的场所。 6.用户。是资源使用者,通过共享平台的接口访问,来使用共享平台提供的资源和服务,进行监控管理和业务处理。主要包括用户终端和应用系统。 7.视频专网。专用于承载监控系统信息的传输和交换,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网络,并且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 8.流媒体。能以一定策略控制、可连续传输、以稳定的码流速率输出、可连续实施播放的数字视频、音频数据流。 9.卡口监控系统。利用光电、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远程数据通信等技术对经过卡口的车辆图像和车辆信息进行全天候实时采集、识别、记录、比对、监测的系统,利用该系统可完成布/撤控、报警、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10.卡口前端车辆图像捕获率。卡口前端摄像机记录的有效车辆数与实际通过卡口的车辆数的百分比。11.号牌捕获率。号牌被自动识别的车辆数与号牌信息有效的车辆总数的百分比。 12.SIP协议。由IETF组织制定的多方多媒体通信的框架协议。它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传输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IP网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会话。 13.SIP设备。支持通信协议SIP的监控资源和设备,主要有网络摄像机、编码器、报警、出入口控制与存储设备等。 14.SIP网关。负责在SIP网络和非SIP网络之间协议转换,以实现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用于不同标准的监控系统之间对接的协议转换。 15.边界接入平台。保证与监控平台不在同一安全域内的监控资源接入监控平台的安全性,不在同一个安全域内的资源的系统不能直接接入和进行访问,需要通过边界接入平台才能进行IP方式的接入。 16.高清视频。由美国影视工程师协会确定的高清标准格式,指经过视频编码后的图像分辨率达到1080P 以上(含)的数字视频,即分辨率不小于1920×1080像素的监控图像。 17.高清摄像机。指摄像机图像分辨率达到1080P以上,本规范未指明的均为1080P以上的高清摄像机。18.网络摄像机。网络摄像机是拥有独立的IP地址和嵌入式的操作系统从而实现网络监控的智能化产品,它可以通过LAN,或者是无线网络适配器直接连接到网络上。 1.1.2 符号及缩略语 720P 分辨率为1280×720逐行扫描的视频图像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1 应用范围 本要求规定了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技术规范,是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计、建设、评审、检测、验收的依据之一。 本要求的技术内容适用于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前端图像采集由模拟摄像机加编码器组成的系统也适用于本标准。 2 定义 2.1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图像的前端采集、传输、控制及显示记录等采用数字设备组成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传输构成模式可分为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和非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2.2 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图像在前端采集后经压缩、封包、处理,具有符合TCP/IP特征,传输数字信号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如:由网络摄像机、模拟摄像机加编码器等相关设备组成的系统)。 2.3 非网络型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图像在前端采集后未经压缩、封包即传输数字信号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如:由SDI摄像机等相关设备组成的系统)。 3 总体要求 3.1 数字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符合下列规范及标准: GB 50198-201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11-2007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48-2004 安全防范技术工程规范 GB/T 20271-2006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T 21050-2007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 GB/T 25724-2010 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 GB/T 28181-2011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A/T 75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 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 669.5-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第5部分: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Y/T 157-2000 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

森林防火通道规范

篇一:森林防火道路设计规范_4-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 G B***—2012 森林防火道路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D e s i g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F o r e s t F i r e-p r o o f R o a d 2012-*-*发布2012-*-*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查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总则 目次 1总 则 ......................................... ............................................ ............

.....................................12一般规 定 ......................................... ............................................ ............ .............................43路 1 线 ......................................... ............................................ ............................................ .....9 3.1一般规 定 ......................................... ............................................ ................................9 3.2横断面设 计 ......................................... ............................................ ............................9 3.3平面设 计 ......................................... ............................................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要求

第一节视频安防系统设计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物内部及周边地区安全技术防范用视频进空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技术要求,是设计、验收安全技术防范用电视监控系统的基本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以安防监控为目的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的电视监控系统的设计,其他领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参照使用。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仅适用于模拟系统或部分采用数字技术的模拟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报警系统环境试验 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属于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视频 video 基于目前的电视模式( PAL 彩色制式, CCIR 黑白制式 625 行, 2:1 隔

行扫描),所需的大约为 6MHz 或更高带宽的基带信号。 3.2 视频探测 video detecting 采用光电成像技术(从近红外到可见光谱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感知并生成视频图象信号的一种探测手段。 3.3 视频监控 video monitoring 利用视频探测手段对目标进行监视、控制和信息记录。 3.4 视频传输 video transmitting 利用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直接或通过调制解调等手段,将视频图像信号从一处传到另一处,从一台设备传到另一台设备。本系统中通常包括视频图像信号从前端摄像机到视频主机设备,从视频主机到显示终端,从视频主机到分控,从视频光发射机到视频光接收机等。 3.5 视频主机 video controller /switcher 通常指视频控制主机,它是视频系统 * 作控制的核心设备,通常可以完成对图象的切换、云台和镜头的控制等。 3.6 报警图像复核 video check to alarm 当报警事件发生时,视频监控系统能够自动实时调用与报警区域相关的图像,以便对现场状态进行观察复核。 3.7 报警联动 action with alarm 报警事件发生时,引发报警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进行动作(如报警图像复核,照明控制等)。 3.8 视频音频同步 synchronization of video and audio 指对同一现场传来的视频、音频信号的同步切换。 3.9 环境照度 environmental illumination 反映目标所处环境明暗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光通量。参见附录 A 。 3.10 图像质量 picture quality 指能够为观察者分辨的光学图像质量,它通常包括像素数量、分辨率和信噪比,但主要表现为信噪比。参见附录 A 。 3.11图像分辨率 picture resolution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技术方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章概述 1.概述 森林防火工作是林业部门的工作重点,我国的林业工作正从植树向保树方面发展,森林防火重在防患于未“燃”。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森林火灾的综合预防、扑灭工作中。但是由于森林本身具有环境复杂、分布区域广阔等特点,单纯依靠人防的办法,不止难以应对频发的险情,而且为此付出的代价和损失也过重。 综合利用新兴的科技手段,采用视频监控手段辅助处理森林防火,尽早发现火情,尽量在火发初期将其扑灭,这样可以减少扑火费用、降低人员伤亡以及提高灭火成功率。 视频监控系统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视频监控相对于人力监控的优点越来越突出,根据我们长期的工作经验和与林业专家们的探讨,认为林火视频监控有着几大方面的优点: 1)便于指挥中心统一监视控制。 2)使抉择者可以观察火点实际情况,以便做出正确反映。 3)可以对火警进行纪录存档,以便后期的察看研究。 4)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2.需求分析 根据森林分布区域广,与主管单位距离远的特点,本案认为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有以下需求: 1)采用低照度要求、长焦距、高清晰度的云台摄像机,俯瞰林区中的大范围树 木。 2)根据监控点分布分散、距离防火检查站等办公区域距离远的特点,视频数据 采用前端压缩、无线传输的方式,汇聚到林区防火监控室。 3)为了统一管理,提高指挥力度,需要将各林区监控室汇聚的视频上传到森林

防火监控指挥中心。 4)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将视频数据分发给其他职能部门,共享森林防火用监控 数据。 3.系统建设目标 利用建设森林防火监控系统,能有效协助林业局管理森林,保护森林资源不遭受重大损失;协助消防武警和森林警察进行森林火灾隐患的发现和排除、森林火灾的扑灭的工作,降低火灾频率,降低灭火成本,提高灭火成功率。

森林防火监控设计技术要求

森林防火监控设计技术要求 1.1.设计背景 随着森林保护和林业建设的不断发展,林地面积、林业蓄积量逐年增加,防火任务日益艰巨。森林火灾是林业重要灾害之一。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灾害发生的随机性、短时间内能造成巨大损失的特点。因此一旦有火警发生,必须以极快的速度采取扑救措施,扑救是否及时,决策是否得当,大都取决于对林火行为的发现是否及时,分析是否准确合理,决策措施是否得当。为此无论国内、国外都在预防、减少和控制森林火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扑救的方针”,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采用先进技术,用高科技手段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和调度,从而为森林灭火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是森林防火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2.设计目的 由于近年来龙口生态建设进程加快,森林资源丰富,风景旅游区林草茂密,以森林景观为主的风景旅游区面积不断扩大,林区可燃物增多,面临着林火隐患和森林火灾威胁,防火任务日益艰巨。森林防火工作仍存在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大,林区火灾隐患增多等薄弱环节。如何提升森林防火现代化水平,及时掌握了解各个林区、风景旅游区的现状,及早发现火情,将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 根据龙口森林防火的实际情况,设计基于热成像测温报警及可见光烟火识别报警双模式森林防火探测系统。利用热成像原理,通过接收物体发射的红外线,将被测目标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转变成视频信号. 它接收被探测目标自身辐射的热能,即长波红外能量,并将其转换成反映目标特征的实时物体表面的热图像并自动提供辐射能量场的最高温度值,来监测火灾及其他异常事件,同时采用烟火识别技术,对隐藏在林下或山背火情进行识别报警。并结合现今行业发展水平的集成化,网络化的红外热成像森林防火图像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 1.3.设计原则、依据和技术标准 设计原则: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经济实用、方便管理。 设计依据: 《森林火险监测站技术规范》LY/T 2579-2016

林业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验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 林业部1997 森林抚育间伐及林分改造试行规程林木种子采收管理规定 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国务院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务院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 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 退耕还林条例 森林保护条例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林业部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GB/T14721.1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别 LY/T1636-2005森林采伐作业规程 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 GB/T15162-2005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 GB/T15163-2004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44-2003原木检验 GB 2772-1999林业种子检验方法 GB 7908-1999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 14175-1993林木引种 GB/T 15783-1995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8337-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 LY/T 5302-2002 林产工业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 LY/T 5301-200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实施办法 LY 5003-1993 林业工程建设分类标准 LY/T 5133-1995 森林公园工程技术规范 LY/T 5132-1995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T 1441-1999 森林资源代码林业区划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规范 一、设计原则 目前工程中基本都设计图像监控系统,比较能直观的反应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同时兼顾重要场合的安全防备,根据现场用户需求及使用情况,结合以往工程施工经验,视频监控系统设计的原则以保证图像的清晰性、流畅性、功能实用性为主,同时兼顾价格因素。 二、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室内环境包括:中控室、泵房、配电室 2、室外环境主要包括:水厂、泵站、水源地的厂区监控。 河道、闸门、水库的环境监控。 三、现场使用条件需求分析 1、中控室:光照强度较高,监控面积小(约20-50平方米),要求安装布 线规范美观,24小时不间断监控。 2、配电室:光照强度较低,监控面积小(约20-30平方米),既要监控整 体又要看到局部,24小时不间断监控。 3、泵房:光线较暗,监控面积小(约50-80平方米),既要监控整体又要 看到局部,24小时不间断监控。 4、水厂、泵站的厂区: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100-15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对重点部位有特殊监控要求(人员入侵时报警提醒,同时进行图像跟踪)。 5、水源地环境监控: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50-10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有特殊监控要求(人员入侵时报警提醒,同时进行图像跟踪),

同时需音频采集及高音喊话功能。 6、河道、闸门环境监控: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200-30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要监控整体又要看到局部,夜视功能要求较高,清晰度要求较高,要求透雾功能。 7、水库环境监控:因室外环境,光照较强,监控距离300-1000米,24小时不间断监控,既要监控整体又要看到局部,夜视功能要求较高,清晰度要求较高,同时需音频采集及高音喊话功能,要求透雾功能。 四、主要设备说明 主要指标如下: 4.1.1机芯: 常用CCD和CMOS两种类型的感光芯片。 CMOS产品低能耗、高像素、低成本、噪点控制好、宽动态性能优越。 CCD产品高能耗、低像素、高成本、噪点控制一般、宽动态性能差。4.1.2镜头、光圈、焦距、尺寸 4.1.2.1.镜头 广角镜头:视角在90度以上,一般用于电梯轿厢内、大厅等小视距大视角场所;2.8mm,2.5mm 标准镜头:视角在30度左右,一般用于走道和小区周界等场所,1/2”CCD 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定为12mm;1/3”CCD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定为 8mm;1/4”CCD摄像机,标准镜头焦距定为6mm; 视角在60度以上用于5*5米左右场所3.6mm4mm 视角在50度以上用于8-10米左右场所6mm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the technology standard of forest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LYJ127-91 编制部门:黑龙江省林业工程勘察设计标准化研究所 批准部门:林业部 施行日期:1992年7月1日 主要起草人:崔安忠孙振昆何悟非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森林防火工程是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重要物质条件。为了提高森林防火的工程质量,加快实现森林防火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特制定本标准。 第1.0.2条森林防火工程主要包括:了望、阻隔、预测预报、通信、道路、检查站(哨)、防火机场、防火站等工程。 第1.0.3条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森林防火工程建设。 第1.0.4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必须适合我国国情,工程项目的选定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技术措施科学、经济、适用。 第1.0.5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为依据;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改善森林环境,发展林业为目的。 第1.0.6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第1.0.7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应以国家森林火险区划为依据,在工程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第1.0.8条防火机场工程,按国家林业部颁发的《护林防火机场工程技术标准》 (LYJ116-87)执行。 第1 .0.9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除按本“标准”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国家其它有关专业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 第2.0.1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即编制林区的森林防火工程整体建设方案。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是实施林区防火工程建设的依据,一切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均应在森林防火工程整体建设方案的基础上止进行。 第2.0.2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的对象为县、林业局、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区划单元为林班、施业区、或经营区、自然沟系等。 第2.0.3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的内容包括: 1. 布设了望塔(台)(位置、结构),. 2. 规划林火阻隔网络; 3. 选定林火气象预测预报站(点); 4. 选定防火通信类型与通信网(站); 5. 规划防火道路; 6. 选定防火机场和直升飞机加油站、机降点; 7. 选定防火站和防火检查站(哨)位置; 8. 规划防火用各类建筑工程〔包括办公室.、宿舍、站房、车库、仓(油)库等〕的建设规模、结构和工程数量等。 第2.0.4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工程布局必须合理,紧密关联的工程应保证防火工作迅速、准确、连贯正常地运行。其它单项工程应相互协调,保证工程整体效能的充分发挥,以达到全面设防,积极消灭的目的。 第2.0.5条森林防火工程建设规划,-必须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本区的地形地势,气象,可燃物类型、分布,火源种类、频度,火灾发生率、燃烧率,交通条件和扑救能力等为基本依据 第2.0.6条各种森林防火工程建设,必须以提高防火效率,增强防火能力,有利于防火管

视频监控系统改造项目技术方案.

一、项目概述 (一)项目背景 随着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建设使用实践的不断深入,安全技术防范已成为治安防范的重要手段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发现、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人防、物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建设,在构建防、控、管一体化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平安是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是和谐的前提。 根据以上情况,结合白河县公安局五期天眼高清视频监控平台项目改造的实际需求,决定建设高清安防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行政中心防控,高效,快速处置突发事件,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二)需求分析 白河县公安局五期天眼高清视频监控平台项目,在原有监控平台基础上采用光纤收发器组网,保证视频信号传输流畅、实时;并且可以与陕西公安视频监控及联网传输平台互联、互通、互信,实现无缝对接;所采用设备均响应招标文件所提出的性能要求;可通过网关接入社会资源,并且预留接口且满足接入GPS/GIS系统兼容等可扩展条件;前端采集设备接入县公安局监控中心的网络带宽不低于1000MHz,网络带宽应满足前端设备接入监控中心互联的带宽要求,并留有余量。 (三)建设依据 ?视频监控系统各个环节符合《陕西省安全技术防范条例》的要求。必须达到《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90)、《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 (GA/T699.1~ GA/T 669.10)、《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管理平台规范》 (DB61/T524-2011)、《视频监控联网共享系统技术规范》(DB61/T525-2011)、《陕 西省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工程建设要求》(陕公通字[2008]49号)的要求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录

1 总则 1.0.1为规范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保证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利用森林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造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 1.0.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0.4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农田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其批复文件)。 1.0.5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 术语和定义 2.0.1 农田防护林f arm lan d she lterb e lt 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提高农区生物多样性,改善乡村景观,控制非点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 2.0.2 林带be lt 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树行的总称。 2.0.3 骨干林带fu nd ame nt a l be lt 具有连通性和区域性特点,依托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建设的抵御自然灾害最基础最主要的林带。 2.0.4 主林带m a in b e lt 为阻挡主风向(主要害风方向)而设置的农田林网骨架林带。 2.0.5 副林带ass ist ant b e lt 与主林带垂直而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 2.0.6 疏透度d egr ee of p oros it y 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2.0.7 林带结构be lt struc tur e 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 2.0.8 紧密结构t ig htn ess struc ture 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 2.0.9 疏透结构s parse ness struc tur e 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乔、灌木组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0.25-0.3。 2.0.10通风结构a ir in ess struc ture 以乔木为主,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孔隙,下层为树干层,有较大的透光孔隙,疏透度0.3以上。 2.0.11有效防护距离d is ta nc e be tw ee n be lts 害风越过林带后不造成危害的距离。 2.0.12林带断面 与林带走向成90°将林带截开所形成的断面,称为林带断面。林带断面能够反映林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3林网形状 林网分布状况称为林网形状,不同的林网形状与所抵御的自然灾害紧密联系。

森林防火条例

森林防火条例 (1988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第36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但是,城市市区的除外。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 第四条 国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的森林防火工作。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承担国家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五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的森林防火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的森林防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森林防火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森林防火工作。 第六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和个人,在其经营范围内承担森林防火责任。

第七条 森林防火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森林防火联防机制,确定联防区域,建立联防制度,实行信息共享,并加强监督检查。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森林防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九条 国家支持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森林防火科技水平。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经常性的森林防火宣传活动,普及森林防火知识,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工作。 第十一条 国家鼓励通过保险形式转移森林火灾风险,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后自我救助能力。 第十二条 对在森林防火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在扑救重大、特别重大森林火灾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可以由森林防火指挥机构当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森林火灾的预防 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标准,以县为单位确定本行政区域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向社会公布,并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视频监控及集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图像监视系统及集控系统技术规范书 买方: 卖方: 2016 年 12 月

目录 1. 总则 (1) 2. 技术要求 (1) 2.1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 (1) 2.2 环境条件 (2) 2.3 系统规模 (3) 2.4 技术性能要求 (3) 2.5 图像监视系统要求 (6) 2.6屏体要求 (7) 2.7 基本技术指标 (8) 3. 技术服务 (11) 3.1 项目管理 (11) 3.2 技术文件 (11) 3.3 现场服务及售后服务 (13) 3.4卖方现场服务人员的职责 (13) 3.5 其它 (14) 4. 买方工作 (14) 5. 工作安排 (14) 6. 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 (15) 6.1 备品备件 (15) 6.2 专用工具 (15) 7. 质量保证和试验 (15) 7.1 质量保证 (15) 7.2现场试验 (16) 8. 包装运输和储存 (16) 附件1 货物需求一览表 (17) 附件2 卖方应填写的技术参数表格.......................................................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则 1.1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适用于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视系统和本公司光伏电站集控系统。它提出了图像监视系统、集控系统及其元器件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做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本技术规范书只对本项目的视频监控系统、集控系统的主要功能,设备的基本配置提出最低要求,卖方应对本项目的视频监控系统、集控系统的设备完整性、功能的先进性负责。 1.3 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卖方提供的设备(或系统)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技术规范书众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同规范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 细描述。 1.4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经买、卖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未尽事宜,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 2. 技术要求 2.1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书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书的条文。所示标准均应采用最新有效版本。 GBJ115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J56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nJ79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GB/T17626.2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目录 1总则 (1) 2术语 (1) 3基本规定 (2) 4系统构成 (3) 5系统功能、性能设计 (4) 6设备选型与设置 (6) 7传输方式、线缆选型与布线 (9) 8供电、防雷与接地 (9) 9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 (9) 10监控中心 (9) 附录A设计流程与深度 (9) A.1 设计流程 (9) A.2 设计任务书的编制 (10) A.3 现场勘察 (10) A.4 初步设计 (10) A.5 方案论证 (11) A.6 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编制(正式设计) (12) 本规范用词说明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为了规范安全防范工程的设计,提高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质量,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以安全防范为目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群体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设计。城市(乡镇)综合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建设,也应执行本规范。 1.0.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建设,应与建筑及其强弱电系统的设计统一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可一步到位,也可分步实施。 1.0.4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充性和使用灵活性,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用可靠。 1.0.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VSCS)video surveillance & control system 利用视频探测技术、监视设防区域并实时显示、记录现场图像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2.0.2模拟视频信号video signal 基于目前的模拟电视模式,所需的大约为6MHz或更高带宽的基带图像信号。 2.0.3数字视频digital Video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模拟视频信号经过处理成为特定数据结构的能够表征原始图像信息的数据。 2.0.4视频探测video detection 采用光电成像技术(从近红外到可见光谱范围内)对目标进行感知并生成视频图像信号的一种探测手段。 2.0.5视频监控video surveillance 利用视频手段对目标进行监视、控制和信息记录。 2.0.6视频传输video transmission 利用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直接或通过调制解调等手段,将视频图像信号从一处传到另一处,从一台设备传到另一台设备的过程。 2.0.7前端设备terminal device 在本规范中,指摄像机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设备(如镜头、云台、解码驱动器、防护罩等)。2.0.8视频主机video controller/switcher 通常指视频控制主机,它是视频系统操作控制的核心设备,通常可以完成对图像的切换、云台和镜头的控制等。 2.0.9数字录像设备(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 利用标准接口的数字存储介质,采用数字压缩算法,实现视(音)频信息的数字记录、监视与回放的视频设备。 数字录像设备俗称数字录像机,又因记录介质以硬盘为主,故又称硬盘录像机。 2.0.10分控branch console 在监控中心以外设立的控制终端设备。 2.0.11模拟视频监控系统analog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除显示设备外的视频设备之间以模拟视频信号传输方式的监控系统。 2.0.12数字视频监控系统digital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