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人地关系原理

2人地关系原理

土地经济学 第二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问题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永 恒主题。 恒主题。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

土地经济学 第二章 人地关系
本章内容
人地关系原理是土地经济学研究的首要的基本 原理。 原理。本章系统论述人地关系中土地和人口 (Land and People)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容 )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涵盖人地关系理论, 涵盖人地关系理论,以及对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人 口承载力的分析。 口承载力的分析。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土地经济学 第二章 人地关系
内容安排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趋向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趋向 2.人口发展与人口可持续发展原理 人口发展与人口可持续发展原理 3.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

土地经济学 第二章 人地关系
课外阅读书目
(1) 刘书楷 人地关系原理及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载: 刘书楷. 人地关系原理及土地的供给与需求.载 刘书楷论文选集Ⅱ 土地经济研究 北京: 土地经济研究.北京 刘书楷论文选集Ⅱ.土地经济研究 北京:学苑出 版社,1999:66~78 版社 ~ (2) 张纯元 人口经济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纯元. 人口经济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 R. Barlowe. Land Resource Economics— The Economics of RealEstate,4thedition . 1986: 1~72 ~ (4) 张德粹 土地经济学 台北 正中书局 1981 张德粹. 土地经济学.台北 正中书局, 台北:正中书局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4

土地经济学 第二章 人地关系
2.1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趋向
我国古代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 人地和谐相处
西方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 结论
转到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

我国古代关于人地关系的主要观点
6

一、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尚书?尧典》开篇第一句写道:“曰若稽,古帝尧。”郑玄 注:“稽,同也。古,天也。言能顺天而行之,与之同功。” 可见,在那时人们就懂得了顺天的道理。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 《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 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到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 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张载在中国文 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一、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
因地制宜思想 管仲《地员》篇认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 富”。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是“随山刊木”、“随山浚川” 北魏贾思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 情返道,劳而无获。” 清代学者杨屾在《知本提纲》中说:“土宜者,气脉不 一,美恶不同,随土用粪,如因病下药。即如阴湿之地, 宜用火粪,黄壤宜用渣粪,沙土宜用草粪、泥粪,水田宜 用皮毛蹄角及骨蛤粪,高燥之处宜用猪粪之类是也。相地 历验,自无不宜。”

一、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
合理利用土地思想 公元前六至五世纪间,鲁宣公在泗水上张网捕鱼,里革 把鱼网割断扔在水里,告诉鲁宣公渔猎要及时、适当。 孟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 林,树木不可胜用也。” 《吕氏春秋》一书中的《十二记》、《上农》、《任地》、 《辨土》、《审时》等篇,也都含有合理利用、改造自然 的思想内容。如《十二记?仲春纪》中说:“无竭川泽,无漉 陂地,无焚山林。”

一、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
人定胜天思想 “谷非地不生,地非民力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天下 之所生,生于用力。”(管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元代王祯:“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 清代张标:“天有时,地有气,物有情,悉以人事司其 柄。”

西方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
11

世纪初德国拉采尔的“环境决定 ① 17-20世纪初德国拉采尔的 环境决定 世纪初德国拉采尔的 论”。强调气候等自然条件对人类的制 。 约作用,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产物 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产物。 约作用 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产物。 世纪末,英国马尔萨斯及其追随者倡 ② 18世纪末 英国马尔萨斯及其追随者倡 世纪末 导的“人口论 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 导的 人口论 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 展的抑制作用[1]。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2

世纪中后期年代, ③19世纪中后期年代,马克思、恩格斯 世纪中后期年代 马克思、 提出“两种生产 两种关系 两种生产、 两种关系”、 两个 提出 两种生产、“两种关系 、“两个 基础”。 基础 。 将人口问题放入整个经济社会中考察, 将人口问题放入整个经济社会中考察 认为”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与 人口生产 人口生产”必 认为 物质资料生产 与”人口生产 必 须相互适应和相结合协调发展。 须相互适应和相结合协调发展。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3

适度人口论” ④与此同时,欧洲还出现”适度人口论 。 与此同时,欧洲还出现 适度人口论 一些学者(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 一些学者(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英国经济学 坎南、 人口学家桑德斯、 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等) 坎南 、 人口学家桑德斯 、 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等 ) 认识到人口不足与人口过剩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 认识到 人口不足与人口过剩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 展 ,强调人地之间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关系,以使人 强调人地之间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关系, 强调人地之间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关系 口规模达到能保证工农业生产的最大收益。 口规模达到能保证工农业生产的最大收益。
[2]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4

二战后
年代,美国巴洛斯等人提出“适应 ①在上世纪30年代 美国巴洛斯等人提出 适应 上世纪 年代 美国巴洛斯等人提出 论及人类生态论”,提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 论及人类生态论 提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 及人类对自然利用的可能性。 制,及人类对自然利用的可能性。 及人类对自然利用的可能性 年代,”协调论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②60年代 协调论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年代 协调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5

二战后
年代,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到 ③70年代 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到人与 年代 由人与自然的关系扩展到人与 经济领域的关系 考虑人口增长与消费 领域的关系,考虑人口增长与 经济领域的关系 考虑人口增长与消费 需求,自然资源与投资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投资的关系 需求 自然资源与投资的关系(1972, , 美,J.Spengler《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生态的关系 关注人口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的关系。 关注人口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的关系。 出现“悲观论 悲观论”, 出现 悲观论 ,强调人口爆炸对世界经 济的负作用 。
[3]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6

二战后
全球性的“人口 ④近几年,全球性的 人口、资源、粮食、 近几年 全球性的 人口、资源、粮食、 危机,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能源、环境”危机 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能源、环境 危机 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⑤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热门话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热门话 全世界很多专家、 题,全世界很多专家、学者正在广泛而 又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少国 又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 家已经把可持续发展列为政府行为。 家已经把可持续发展列为政府行为。
返回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7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趋向: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历史趋向:结论
18

从古今中外人地关系的提出及其研究可以看到,人地 从古今中外人地关系的提出及其研究可以看到 人地 关系理论的提出及其涵义是随着研究者所处历史时期 关系理论的提出及其涵义是随着研究者所处历史时期 内人们对土地需求程度不同,以及人们认识和利用改 内人们对土地需求程度不同 以及人们认识和利用改 造自然的能力不相同,因而在研究问题上所涉及 能力不相同 因而在研究问题上所涉及领域 造自然的能力不相同 因而在研究问题上所涉及领域 及相关因素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广度和深度上都有 而不尽相同,在 及相关因素的不同而不尽相同 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19

在早期的研究中 由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类对土地的 早期的研究中,由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类对土地的 的研究中 需求仅限于食物等必需品,因此 早期的研究主要立足 因此,早期的研究主要立 需求仅限于食物等必需品 因此 早期的研究主要立足 向土地索取食物,以此作为人地关系的平衡点 以此作为人地关系的平衡点。 于向土地索取食物 以此作为人地关系的平衡点。
Copyright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概要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5、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规划理念的创新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1 史前阶段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甚为被动。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人类都只能归因于自然界或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力量,对它们人类除了深感神秘莫测,只有崇拜,而这种崇拜实际上就是乞求。但初民并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幻想中的超人应运而生,他们在神话传说中不仅超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束缚了为难人类的自然事物。 2.2农业文明时代(文明之初到公元16世纪初)人类逐渐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能动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社

会组织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在自然面前不再仅仅是乞求和幻想,人类正逐步克服地理环境的阻滞、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但是发展在起步阶段仍相对缓慢,人类还不能跨越或打破自然环境造成的阻隔,减少或消除其对文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空间的活动也尚未全面地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自然观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暂时的平衡,但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预示着人地关系的天平将进一步向人的一方倾斜。 2.3近代工业文明(1)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世界相互交流的新渠道,人类的足迹开始踏谝地球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不可避免地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实现了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又一次飞跃,人地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当人类用三百年时间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和观念更新之后,工业革命发生了。正如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所述,它产生了底特律郊外的大汽车厂,而且还使拖拉机在农田上奔跑,办公室里有了打字机,厨房里有了电器冰箱。它产生了新闻日报和电影、地下铁路和DC-3型飞机……。这一切都表现出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终于,人类实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梦想,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之中。 2.3近代工业文明(2)此后的二百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继续飞速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仿佛大大超过了自然控制人类的能力,自然在依附于人类。不幸终于降临了,人类的观念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变化,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

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X 方修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 100875) 提 要 本文概括了人地关系的五个主要特征:人地关系的多重性、异时相关性、异 地相关性、人的主动性和多重决定性。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特征 人类在其发展进化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参与构建人类生态系统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改变人类生态系统的性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工具和火的使用、农业的出现、文明社会的出现和工业革命为标志,人地关系在人类的历史上至少发生了四次明显的异化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也由此形成,并与人类共同组成人地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不仅包括人类与其它生物所共有的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从地球诞生之日就开始出现,经过45亿年的演化成为现代的形式。人为环境中首先出现的是人化自然(受人类意志明显影响和控制、并已改变了原生状态的自然系统),以农业的出现为标志,距今已有近1万年的历史;而人工自然(人类利用自然物质,经过劳动过程创造出来的物质系统)部分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距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社会环境大约出现于5000年前,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为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趋复杂(图1)[1]。随着人地关系的异化与地理环境的发展, 人地关系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图1 人类生态系统与人地关系示意图 1 人地关系的多重性 人与环境的关系,即地理学上所说的人地关系,要远比其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复杂得多,它不仅包第14卷 第2期1999年6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OGRAPHY V ol.14,N o.2 Jun.1999  X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资助来稿日期:98—07—15;收到修改稿日期:99—01—25。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 帅婷婷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 学号:20141013017 摘要: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人地关系理论的回顾和及协调论的阐述,解释人地系统的内涵和实质以及人地系统的演变和人地系统的演化和调控,并对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加以综述。 关键词:人地关系,协调论,人地系统 1主要的人地关系论 1.1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直是地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其后美国的辛普尔、亨丁顿,澳大利亚的泰勒,法国的德莫林斯等人相继发展、推进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从其成型开始便遭到了强烈批评。但是,环境决定论无疑存在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内核:①环境决定论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神权统治”,人地关系研究走向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并加强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科学化方向发展;②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在环境决定论的一般概念下统一起来,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合二为一,开创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化探讨,在地理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⑧强调了环境对人类活动(现实、潜在或未来)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对环境的关心而导致环境意识和环境策略的兴起,从而奠定了当代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全球意识发展的基础;④绝大部分环境决定论者都不是绝对的或极端的决定论者,并没有否定人的力量和作用。 1.2或然论

第三章 亲属关系原理

第三章亲属关系原理(重点) 考情分析: 学习本章,要求考生认识有关亲属的通则性规定在婚姻家庭中的意义;了解亲属的概念和亲属制度的历史沿革;掌握亲属在法律上的分类和法律调整的亲属关系的范围;熟悉有关亲属类型的名词术语;重点掌握亲系和亲等的相关知识。多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的形式出现。本章属于重点章节,考生应注意重点掌握,如:【09、1简答】、【08、1多选、名词解释】、【07、10名词解释】、【06、10单选、多选、案例】、【05、10多选、名词解释】、【04、10单选、名词解释】、【03、10单选、多选、简答】、【02、10单选】。 串讲内容: 1、亲属的概念(名词解释、选择,考查频率较低) 亲属,系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把握亲属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亲属关系与亲属法律关系的区别。 作为现实存在的亲属关系,纵向的关系须受人们寿命的限制,不可能超过若干代,横向的关系却是由此及彼、漫无边际的。只有为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才是亲属法律关系(通常是较近的亲属关系),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其他未为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主体之间没有法定的权利义务,仅具有伦理上、传统习俗上的意义,亲属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或比较松散的。 第二,亲属与家庭成员的区别。 家庭是由同居一家、共同生活的亲属组成的,家庭成员一般均为近亲属,例外的情形极为罕见。有亲属关系的人,甚至是有近亲属关系的人,不可能都是同一家庭的成员,而是分属于不同家庭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家庭成员间不仅有亲属关系,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共同经济和共同生活的关系。

第三,亲属与家属的区别。 家属是家长的对称,从历史上来看是家长制家庭的产物。我国历代封建法律中所称的家属,除家长的配偶和其他同居一家的亲属外,还包括妾和奴婢等,家属不以亲属为限。1930年的国民党政府民法亲属编中仍保留家制,按其规定,家置家长,同家之人,除家长外均为家属。虽非亲属而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同居一家者,视为家属。我国婚姻家庭法中未设家制。现实生活中虽有家长、家属的称谓,但并不具有法律上的意义。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是按照亲属关系确定的,而不是按照家长家属关系确定的。 2、亲属关系在法律上的分类(名词解释、选择,考查频率较高) (1)配偶 关于是否将配偶列为亲属类别之一,各国有不同的立法例,学者们所持的主张也不尽相同。我国现行法律中并无亲属类别的概括性规定,但从有关法律的具体规定来看,配偶不仅是亲属,而且是在亲属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近亲属。 (2)血亲 血亲,系指相互之间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这种血缘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原来意义上的血亲本为自然血亲,即生物学意义的血亲,扩大意义上的血亲还包括拟制血亲。 ①自然血亲 自然血亲在血缘上具有同源关系,他(们)是共同的祖先的后裔。例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兄弟姐妹,伯、叔、姑与侄、侄女,舅、姨与甥、甥女,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均为自然血亲。 同源于父母双方的为全血缘的自然血亲,同源于父母一方的为半血缘的自然血亲(如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自然血亲关系不受婚生或非婚生的影响。 ②拟制血亲

婚姻家庭法理论

第一章导论:婚姻家庭与社会制度 第一节婚姻家庭的概念和属性 一、婚姻家庭的概念 婚姻史称“昏因”或者“昏姻”。 《白虎通》解释:“婚姻者何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妇人因夫而行,故曰姻” 《礼记·昏义》中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 (一)婚姻家庭的一般概念 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 1、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 2、婚姻是男女双方具有配偶身份的结合 3、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提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1、家庭是一个亲属团体,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是家庭关系发生的根据 2、家庭须有共同经济 3、家庭成员一般均为近亲属 在学术研究领域,婚姻家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婚姻家庭泛指自群婚制出现以来的各种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包括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和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家庭形态 狭义:婚姻家庭仅指一夫一妻制形成以来的个体婚和个体家庭。 (二)婚姻家庭的法律概念 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 家庭,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所形成的,共同生活的,其成员间互享法定权利、互负法定义务的亲属团体。 1、要强调婚姻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合法性 2、要强调婚姻双方与其他家庭成员间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二、婚姻家庭的属性 (一)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婚姻家庭赖以形成的自然因素,即两性关系与血缘关系。 (二)婚姻家庭的社会属性 社会属性,是指社会制度赋予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婚姻家庭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 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 三、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 1、生育职能 2、经济职能 3、教育职能 第二节婚姻家庭制度及其历史类型 一、婚姻家庭制度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一)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决定作用 (二)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二、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 (一)群婚制 分为两个阶段:

054附章亲属关系原理(民法典第五编婚姻家庭)

第五编婚姻家庭 为更好地理解婚姻家庭编的内容,本编增加一章作为附章放在前面。 附章亲属关系原理 第一节亲属的概念与种类 一、亲属的概念 亲属指人们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亲属关系一经法律调整便在相关的主体之间产生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婚姻是亲属之源,血亲是亲属之流。血亲也可依法拟制,通过收养而形成。姻亲则是以婚姻为中介而发生的。 1、亲属关系与亲属法律关系的区别 作为现实存在的亲属关系,纵向的关系须受人们寿命的限制,不可能超过若干代,横向的关系却是由此及彼、漫无边际的。只有为法律所调整的亲属关系,才是亲属法律关系。 2、亲属与家庭成员的区别 家庭是由同居一家、共同生活的亲属组成的,家庭成员一般均为近亲属,例外的情形极为罕见。有亲属关系的人,甚至是有近亲属关系的人,不可能都是同一家庭的成员,而是分属于不同家庭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家庭成员间不仅有亲属关系,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的共同经济和共同生活的关系。 二、亲属在法律上的种类 (一)配偶 即夫妻,是男女双方因结婚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互为配偶。 (二)血亲 血亲指相互之间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这种血缘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原意上的血亲本为自然血亲,即生物学意义的血亲,扩大意义上的血亲还包拟制血亲。 1、自然血亲 自然血亲在血缘上具有同源关系,他们是共同的祖先的后裔,相互之间是被血缘纽带联结在一起的。 这里的同源关系或共同祖先,包括父系和母系两个方面。同源于父母双方的为全血缘的自然血亲,同源于父母一方的为半血缘的自然血亲(如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自然血亲关系不受婚生或非婚生的影响。 2、拟制血亲 拟制血亲是指相互之间本无该种血亲应具有的血缘联系,经依法拟制后,具有与该种血亲相同的权利义务的亲属,这种血亲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地依法创设的,故亦称法亲或准血亲。 应当注意,拟制血亲并不仅以原无血缘联系者为限。即使原来便具有某种血亲关系,经依法拟制后创设的则是另一种血亲关系,从而出现了亲属关系重复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

人地关系论文

人地关系 何玉燕 (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类09级指导老师:夏丽丽) 摘要: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的观点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生态论”一直到“协调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注重自然—经济—社会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People are the geography of the research centre, is also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ocial geography, and the views of the "destiny" - –"determinism" ——"or" "then, ecological" to "harmonization" argument. in realit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观点经历人地对立统一协调论发展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不同。但即使如此,我们仍可从中发现一些颇为近似的观点: 李旭旦教授认为,“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发展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科学。”该定义抓住人文地理学的主线“人地关系”,反映了人文现象能动变化的时空性。 张文奎教授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差异,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该定义强调了学科的预测功能。 吴传钧院士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规律。”吴院士强调要以地域为单元,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人地关系。 三位学者的表述虽然不同,但都明确了人文地理学只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发展和演变规律,其基本要素是一致的,即都含有“人地关系”及人类活动的“空间活动”或“地域

中外亲属关系法律效力比较研究重点

中外亲属关系法律效力比较研究 -----兼论我国亲属关系法律效力的完善 张华贵1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400031) 摘要:亲属关系一经法律的调整,就会产生法律效力,即产生权利义务后果。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体现了国家对亲属关系的态度,对一定范围的亲属关系赋予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在各国法律中都有体现,但在不同的国家,亲属关系的效力又有所不同。亲属关系会产生哪些法律效力,这完全取决于各国法律的具体规定。一般说来,在亲属法、民法、诉讼法、刑法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效力。各国的规定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具有不同特色。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对亲属关系的效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亲属关系法律效力的立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亲属关系法律效力比较评析完善建议 因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各国都十分重视对亲属关系的法律调整。亲属关系一经法律的调整就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这就是亲属的法律效力。赋予亲属关系一定的法律效力对保护婚姻家庭,保护公民的权益和社会利益,处理因亲属关系而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亲属法、继承法、民法、诉讼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上都有关于亲属效力的规定,各国的规定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本文拟对大陆法系主要国家亲属关系的效力与我国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亲属关系的效力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和设想。 一、亲属法上的效力比较 (一)禁止结婚的亲属范围 什么样的亲属范围不得结婚,在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各国法律无一例外地对禁止结婚的亲属范围作有规定。禁止一定范围的亲属结婚,作为古今中外结婚立法的通例,主要是基于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遗传学与优生学的原理及伦理道德观念的要求。大陆法系各国都对禁止一定范围的亲属结婚作有规定,这是共同之处,但是在禁止结婚亲属范围的具体规定上却有一定的差别。 法国民法规定的属于禁止结婚的亲属范围主要包括:直系血亲、三亲等以内 1张华贵,女,(1961—)四川宜宾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婚姻继承法的教学与研究。

人地关系概念综述 尹东旭 20134017031

人地关系概念综述 【摘要】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研究人地关系,人地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地理学这一单一学科的问题,有关研究遍布历史、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领域。然而关于人地关系概念,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因为世界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同的人地关系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地关系是既涉及到自然过程又涉及到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1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角度对人地关系概念做简单综述。 一、古代地理学时期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的思维意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表现出对客体自然的绝对服从,这一时期古代天命论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所谓天命论即信奉天命,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天命是从的观念和意识。人们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对一切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均无法解释,充满崇拜和畏惧。《礼记.表记》中提到:“殷人尊神,摔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2阴虚卜辞中也有记:“帝其令雨”,“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3认为晴雨变化和年成好坏都是上帝的旨意,只能听天由命;《论语.颜渊》中有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是命中注定,取决于上天的旨意;而在西方上帝的意志对人类拥有绝对的统治,人类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所赐予,上帝主宰万事万物。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说:地球是“上帝”用水创造出来的;4柏拉图也提到:“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5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生产条件相当落后,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限制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利于人类能动性思维意识的滋生发展,制约了人类创造性的发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范围相当有限,造成了人类思维的天命色彩。因此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概念可以概括为:自然对人类生活的统治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间的关系。

尔雅 心理 行为与文化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亲属集团是由下面哪两项共同联系而建立起来的集团?() 1.0分 ?A、 婚姻、感情 ? ?B、 婚姻、亲情 ? ?C、 血缘、感情 ? ?D、 血缘、婚姻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中国传统家庭中父子关系的“权威性”与以下哪项中国人格特点无关?()1.0分 ?A、 忠君 ? ?B、 尊老

? ?C、 敬宗 ? ?D、 中庸 ?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亲属连带原理的差序性决定了“分圈子” ? ?B、 “亲人圈”中人与人无需相互依赖 ? ?C、 伦人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分成若干圈子 ? ?D、 “亲人圈”中人的亲密程度由里向外逐渐递减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提出“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的人是()。

1.0分 ?A、 柏拉图 ? ?B、 卢梭 ? ?C、 亚里士多德 ? ?D、 孟德斯鸠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关于“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1.0分 ?A、 关系可以推动人际关系 ? ?B、 利用关系无法直接接受他人帮助 ? ?C、 关系可以建立和维护有利网络 ?

?D、 关系可以相互得利 ?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6 “一定的文化系统是人们适应不同环境的产物”一句,体现了心理文化研究的哪项原则?()1.0分 ?A、 普遍性原则 ? ?B、 整体性原则 ? ?C、 相对性原则 ? ?D、 关联性原则 ?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 伦人的PSH均衡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0.0分 ?A、 动态、多变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 “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问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与把握。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 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 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四)生态论 首先是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来的。他认为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因此他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理学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再次引申出人类生态的概念,注重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全球的生态效应研究,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理念。 (五)文化景观论 拉采尔最先系统地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在1906年提出的,美国学者索尔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区域地理特征,主张人地关系研究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核心。

第二章 亲属关系原理

第二章 亲属关系原理 第一节 亲属的意义、分类和范围 一、亲属的社会意义 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亲属的法律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法律意义上的亲属是指由法律确认和调整的,因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的主体之间具有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二)特征 1、亲属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 2、亲属关系基于血缘、婚姻或法律拟制而产生 3、亲属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三)亲属与相似概念的区别 1、亲属与家属 家属是与家长对应的概念,与家长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人,都被认为是家属。亲属不一定是家属,家属也不一定是亲属。 2、亲属与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是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并互有权利义务的亲属,家庭成员仅仅是亲属中的一部分。亲属的外延大于家庭成员。 三、亲属的分类 1、配偶

配偶是血亲和姻亲产生的源泉和基础。 2、血亲 血亲是指有血缘联系的亲属。法律上包括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 自然血亲是指源自同一祖先,因出生而自然形成的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属。 拟制血亲,是指本无该种自然血亲应具有的血缘关系,而由法律确认其与该种自然血亲具有同等的权利义务的亲属。我国现行《婚姻法》确认的拟制血亲包括两类:一是养父母与养子女,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其他近亲属;二是在事实上形成了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 3、姻亲 姻亲是指配偶一方与另一方血亲之间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 (1)血亲的配偶:儿媳、女婿、嫂、姐妹夫、姑父、舅母、姨夫、伯母。 (2)配偶的血亲:公婆、岳父母、夫的兄弟姐妹、妻的兄弟姐妹 (3)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妯娌、连襟 (4)血亲的配偶的血亲:继兄弟姐妹、亲家 四、亲属的范围 (一)总体限定主义 立法从总体上概括限定亲属的范围。如《日本民法典》第725条规定:“下列人为亲属:六等亲内的血亲;配偶;三等亲内的姻亲” (二)分别限定主义

现代人地关系研究

现代人地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人地关系的内涵及主要理论的论述,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强烈,现代人地关系正处于激烈对抗状态,协调人地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人地关系发展的需求。基于对现代人地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人地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且“人地共生”是人地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字:人地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 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1,人地关系的内涵 人地关系是一对既矛盾又和谐的辩证关系。【1】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进而言之,所谓人地关系是指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球表层(包括土壤、大气、生物、水、岩石、矿物的自然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所组成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综合体。【2】 人地关系是一个简称,其全称是“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人地关系这个命题中“,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地”是指地理环境,首先界定为由自然地理环境开始,又不受其局限而进入人文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地关系是长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人地关系讨论中,就人一地这对矛盾双方主、次问题的争论进行得异常激烈,在理论上分别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适应论、人类生态理论、文化景观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人地协调论等。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 第一,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代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忽视或贬低人类社会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理论。 第二,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或贬低地理环境的作用,如唯意志论等。唯意志论主要表现为唯神论、人定胜天论、文化决定论和生产关

第二章 亲属制度

第二章亲属制度 2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亲属制度概述 ?第二节亲系与亲等 一、亲系 二、亲等 ?第三节亲属关系的发生与终止 ?第四节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 第一节亲属制度概述 ?一、亲属的概念 ?1.自然或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由婚姻、血缘所连接的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英美法上的概念:“亲属”与“联系”同义,是血亲或最近血亲的通称。 ?3.我崎荣(日)等:以血缘、婚姻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为亲属关系,这些人互称为亲属。 ?4.巫昌祯:亲属是指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5. 杨大文:亲属是由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特定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揭示亲属概念的本质,即: ?第一,亲属是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 ?第二,这种关系通过固定的身份来体现。 ?第三,这种关系体现为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四,这种关系的差异是通过一定的称谓来体现的。 ?亲属定义:亲属,是指基于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并表现为特定身份关系及相应称谓和一定财产关系的总称。 亲属概念与相近、相似概念的区别 ?1.我国古代史上的“亲”与“属” “亲属”一词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但古代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亲”是指较近之亲,“属”一般指较远之亲。后来二者连用,其含义合一。 ?2.亲属与家属 家属是与家长相对应的称谓。我国古代礼法规定,实行家长制,每个家庭设有家长,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则为家属,主要包括家长的妻、子女、儿媳等近亲属。目前已废除此种称谓,统称为家庭成员。因此,家属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且其范围也比亲属要小。 ?3.亲属与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是指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并互有权利义务的亲属。家庭成员仅仅是亲属的极少部分,而亲属的范围要广泛的多。家庭成员一定是亲属,亲属却不一定是家庭成员。 ?二、亲属的特征

亲属法

《亲属法》课程介绍 《亲属法》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属于民事法律范畴,专门研究婚姻家庭领域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涉及到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等。 《亲属法》是一个部门法学,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开设对象是法学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共50个学时,3个学分。 《亲属法》由绪论、三编和附论组成。绪论主要介绍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概念、属性和社会职能,婚姻家庭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婚姻家庭立法的历史沿革。第一编亲属制度由亲属法概述和亲属关系概述两章组成,分别概括介绍了亲属法的含义、性质、特征、亲属法行为和亲属关系的一般概念、原理、制度。第二编婚姻法律制度由婚姻法概述、结婚制度、婚姻效力、离婚制度、亲子关系、收养制度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共七章构成,其中婚姻法概述一章介绍了婚姻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和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结婚制度一章重点说明了婚姻成立的条件、程序、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以及事实婚姻问题;婚姻效力一章重点介绍了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离婚制度一章重点在于离婚的程序、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以及离婚的法律后果;亲子关系章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章分别介绍了父母子女关系、祖孙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收养制度一章介绍了收养成立的条件、程序和效力,收养的终止及其法律后果等。第三编继承法律制度共有四章组成,其中继承法概述一章全面介绍了继承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主要制度;法定继承章和遗嘱继承章分别介绍了我国两种继承制度的基本内容;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一章简要介绍了遗赠制度和遗赠扶养协议的相关内容。附论主要涉及婚姻家庭法的法律责任、民族自治地区的变通规定和涉外、涉港、澳、台等地的法律冲突等内容。全课程由两条主线贯彻始终,即:亲属身份关系以及基于身份关系而产生的财产关系。 《亲属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既具理论性,又具实务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保证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理论性、实践性的侧重,并激励学生根据婚姻、家庭的社会现象,来考虑如何保证婚姻家庭法的正确适用问题和立法完善问题,同时期望通过《亲属法》的学习,学生们能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法律和伦理道德的婚姻观和家庭观。

(完整版)人地关系思想

有关人地关系思想理论的学习 摘要;在高中地理课本中学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本文再次从古代和现代两个角度,对人地思想展开学习和讨论。了解古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现代的人地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 当今社会人口暴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类生活在人地矛盾尖锐的时代。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提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揭示了当下比较突出人地矛盾,阐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应该怎样和谐相处。学生在学习中,对人地思想理论的演变与发展,理解上还很吃力。因为,现在的学生是在家长和老师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对外面的世界缺乏理性的认识,对人地思想的理论理解不够深刻,缺乏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经验。课本中列举了古代和现代的几种人地关系思想理论。我们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分析。 古代人地思想的产生,课本介绍了三种人地思想理论。分别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天人相关论。 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柏拉图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和社会性质。16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博丹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高中地理课本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介绍,“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居住山洞,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居住河溪水旁,学会耕作,驯化饲养动物。依山傍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着田园生活。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产生源于当时的人类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高度依赖。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类的活动方式。 人定胜天论。古代指“人心安定,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宋·刘过《龙洲集·襄央歌》中写到:“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现代则多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定胜天”是指“指人为的力量,能够克服自然阻碍,改造环境”,因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也可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苍天(大自然)。《周易》才有“天、地、人”之“三才”之学说。胜天——即高于“天”,重于“天”,可以理解为“重于一切”或“高于一切”。人定——其本质上是人心安定,各守其本分。因此,“人定胜天”另一种解释为:“人心安定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图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图 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亲戚中如何称呼可能都不太清楚了,实际上我国的亲戚关系是条理分明/尊卑有序的。 一般来说,与自己同族同宗但血缘关系已经相隔两代以上的亲戚关系都以“堂”字相称。例如:叔叔的孩子或伯伯的孩子与自己就该互称堂姐、堂妹、堂兄、堂弟等等,上一辈人里有堂叔、堂伯、堂婶、堂姑(指与自己的父亲不是亲姐妹亲兄弟的长辈),对下一辈人称呼堂侄(指其父与自己不是亲兄弟的孩子)。 由姻亲关系产生的亲戚一般以“表”字相称:外嫁的本宗姓女性的夫家亲戚、嫁入本宗族女性的娘家亲戚关系都在此列。例如:姑姑的孩子、舅舅的孩子、姨的孩子一般都称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与“堂”字一样,“表”字也广泛应用于姻亲关系产生的亲戚中的其他辈分的人:表叔、表婶、表舅、表姨、表姑、表侄等等。 严格地来说,表X是亲戚,而堂X实际上是亲属关系。 上传一图加以说明。

家庭关系称呼总汇 爷爷:爸爸的爸爸。 奶奶:爸爸的妈妈。 姥爷:妈妈的爸爸。(有的地方称:外公) 姥姥:妈妈的妈妈。(有的地方称:外婆) 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 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 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 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 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三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 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 舅爷:奶奶的兄弟。 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 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 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 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 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 姑姑:爸爸的姐妹。 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 舅舅:妈妈的兄弟。 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 姨:妈妈的姐妹。 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 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 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 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 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 (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嫂子:哥哥的妻子。(表嫂:表哥的妻子。) 弟妹:弟弟的妻子。(表弟妹:表弟的妻子。) 姐夫:姐姐的丈夫。(表姐夫:表姐的丈夫。) 妹夫:妹妹的丈夫。(表妹夫:表妹的丈夫。)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 名称 代表人物理论观点简要评价 地理环境决定论亚里士多德 孟德斯鸠 拉采尔 自然环境决定了 人类的生理和心 理特征,是社会 发展的决定因素 夸大了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可能论白兰士人和地理环境之间 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两者为 互为因果关系 以心理因素来说明人地关系,忽视生产 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定人地关 系中人的主导作用 适应论罗士培人类需要主动地、不 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 的限制,与生物遗传 的适应不同,是通过 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 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指出自然对人类活动 的限制,也说明人类 对社会环境的作用的 可能性 人类中心论托勒密人是宇宙的中心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生态论巴罗斯人是中心命题,应该 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 的反应 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 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文化景观论索尔 哈特向 一个特定的人群,有 其特有的文化,在其 长期活动的地域内, 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 地表特征 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地 面景观来研究区域地 理特征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苏联学者 都否定了人类社会和 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 互关系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 动性,认为“人定胜天”,会导致滥用 自然资源,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环境感知论孟德斯鸠人对自然环境关系中 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 择时受环境感知影响 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 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 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 地关系 文化决定论哈奇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 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 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 自然 人失去对自身实践的 主导和控制作用 “天人和一”观庄子 荀子 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 体中,天人关系是由 自然规律联系的,人 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 而是统一的 人类应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映 真正的“人地关系” 协调论现代科学家及早协调人地关系是 全人类最紧迫的务,人地关系 和谐日益受重视 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 和科学,它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 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