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课比赛教学设计 思政

微课比赛教学设计 思政

微课比赛教学设计 思政
微课比赛教学设计 思政

2015年微课比赛教学设计

题目:《怎样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

所属学科:马克思主义

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适用对象:二年级本科生(所有专业)

分组:综合组

主讲人:XXX

单位:思政部

1.

一、教材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第八章第一节。

二、设计思路

教学对象为大二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近现代史纲要》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运用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一些简单经济现象的能力。通过一年的共同学习和生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基础,具备团体协作能力,并能进行有效成功的交流合作讨论。但由于我校学生大部分具有理工科背景,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课堂上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本课程运用BOPPPS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下参与课堂,注重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和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逐步实现由教师大量输入信息转向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输出信息,形成自己学习技能和策略,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论述;

②掌握政府和市场如何通力合作,共同发挥作用的原理和具体机制。

(2)能力目标

①培养阅读、搜集、整合分析运用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运用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问题、讨论互动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

2、方法与途径

运用启发式、讲授式和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2.堂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理解、探讨具体问题的能力。3、情感与评价:

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注现实政治、经济问题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互动交流,相互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培养正确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使用多媒体设备上课,精心设计PPT课件,使学生更感兴趣,并使上课时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四、教学重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五、教学难点

政府和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内在机制

六、教学安排

1、导入

(1)介绍案例:飓风“查理”引发的争议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中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的争议引入课程内容。

(2)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引入2013年党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论述。

3、目标

1)识记: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论述: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2)理解和运用:

理解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4、讲授

1)讲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论述: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3.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2)第一,“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市场如何起决定性作用。

第一步:提问:(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思考)市场是如何调节商品生产和实现对资源的配置的?

设计意图:此问兼有前测功能,了解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入下一步: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讲述。

第二步:总结学生回答,得出结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个条件是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让价格这只“信号灯”更准确,更灵敏。第三步:提问:如果价格信号给出了,生产者没有反应怎么办?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生产者会对价格“信号”没有反应呢?

设计意图:引入下一步要讲述的内容。

第四步:总结学生回答,得出结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3)第二,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一步:提问:请同学们的思绪回到案例一,如果政府物价部门对于灾区商家乱涨价的行为无动于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得出结论:政府作用不可或缺,引入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讲述。

第二步:讲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需要做到:一是定好位,二是防越位。

第三步:讲述“定好位”的具体内容,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和作用的论述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

其二,通过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其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4.

设计意图:化教材语言为课堂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四步:提问:上面我们讲到,政府的角色和足球比赛中的裁判多少相似。如果政府不能公正地维护比赛规则和秩序,而是帮助自己喜欢的球队踢起球来,那比赛结果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对如何防止政府“越位”的兴趣。

第五步:讲述如何防止政府“越位”:

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二是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5、后测: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谈谈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运用课程知识来对相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6、总结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因材施教,以问题为线索,以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节课中通过安排学生的个人探索、协作学习、讨论等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创造性地完成了任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积极配合老师参与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采用师生交流方式导入自然亲切,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气氛,学生也更感兴趣。

不足之处是课容量大,有些环节的安排有些仓促。今后须注意课堂容量与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另外,后测的问题设置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偏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改进这些不足的。

5.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学校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 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一门公共课程,涉及的学生面广,应该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资源,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中,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大学生英语课程的正确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有教师认为既然是语言基础课就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思想教育那是马哲、邓论、毛思等课程老师的任务,与我们无关。对这种看法,本人不敢苟同。我们经常说,做学问首先应该学会做人,做人有时比做学问更加重要。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许做了些辅导员该做的事。一日,我正为部分学生学习懒散而痛心疾首,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没必要跟他们生气,你把自己的课上好就行了,他们学不学是他们自己的事。做思想工作是辅导员的事,你没必要管那么多。”诚然,有很多老师都有如此想法。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的修订原则中有这么一点,“在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等方面体现了语言基础课的要求,兼顾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由此可见,连课本在编写时,都考虑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就不能兼顾呢?其实本人认为,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它也是一门很好的人文教育课程,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很好地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另外,一个语言教师比一个数学教师或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更能有效地传递人文信息,因为他能运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而且其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一个语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学问再高,但若其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其终究是社会的败类,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恐怕比那些没多少学问的人还要大。作为语言教学的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将人文教育贯穿于语言知识教学中,有效地将二者统一起来。其中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实际上与我们提倡的思政教育是不谋而合的,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少了些理想主义,多了些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倾向明显,“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相当普遍。老师的教学似乎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四、六级,在毕业时,找工作能有个敲门砖。而学生的学习似乎也很明确,就是通过四、六考试,那样就万事大吉了。这样人文教育或者说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的语言课程,不仅要体现英语的工具性特征,更应发挥其特有的人文优势,使学生真正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的一粒扣子。所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守好大学英语课程这段渠,种好大学英语这个责任田,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新人。 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3版第三册第1单元section A为例,来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这篇课文的题目是Never, ever give up!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步: 一、导入。 在这一部分,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1.What's success? 2.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secrets of success? 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成功的探讨。 二、课前活动。 1.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如何使梦想成真的音频,就短文内容提出问题:What are the three steps mentioned in the talk to make one's dreams come true?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附件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

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 导入:视频<最美逆行者> 师:疫情无情,人间有情,在抗击疫情的时刻,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守护着、温暖着我们,他们被称为最美逆行者。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 播放视频,说一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幕?为什么? 生: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责任,那我们该怎样像这些发光发热的人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第二节:做负责任的人。

板块一:我的责任我选择 活动一:说一说 小龙的选择 小龙想竞选班委,但听到三种不同的说法后,自己陷入了犹豫。 妈妈:负责班委工作,会占用你一部分学习时间,对你的学习造成影响,你何必凑这个热闹? 爸爸:作为班委,你得坚持原则,办事公道,但有的同学可能不会理解和支持你,甚至还会抱怨。对于这些,你能承受吗? 同桌:我们几个帮你拉票,选上班委后,我们有什么事,你可得帮我们“打掩护” 师:作为班委会成员真的会面临如此大的压力吗?我们一起走进实话实话环节。 作为班级普通一员,请你回答: 1、班委会同学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每一次都如你所愿? 作为班委,也请你回答: 1、作为班委会一员,你的主要责任是什么? 2、在承担这种责任时,你曾经的苦恼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作为班委会的一员,你比其他同学超出的付出有哪些? 4、作为班委会成员,自己在工作中,收获了什么呢? 总结:如果说班干部付出的是一滴辛勤的汗水,那么回报他的就是一泓清凉的甘泉。所以,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这种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回报,如良好的自我感觉、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等。 活动二:试一试 师:假如咱们班里,有同学脚扭伤了,需要有人背他来上学。你会怎样选择?(如果没人举手,问一个同学为什么不背。再找一个身体最强壮、高大的同学。问他愿不愿意背,让他尝试背同学围教室走一圈。) 学生活动谈感受 活动三:看一看 播放视频《同窗情谊暖人心:五年风雨无阻轮流背同学上学》 思考:1、陈华、刘才背同学上学的过程中付出了什么? 2、在他们背着同学上学的时候,他们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还付出了什么? 3、陈华、刘才承担起这份责任,他们有什么收获吗? 4、陈华、刘才承担背着同学上学的责任,就是为了获得这些回报,得到这些荣誉称号吗?他选择承担这份责任究竟是为了什么? 总结:是的,五年里,风雨无阻。他门用行动诠释了:我们一旦对责任做出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责任有代价有回报,但陈华、刘才不计较自己付出了多少代价,也不在乎自己有多少回报,他不言代价与回报地承担起了对同学的责任。 结论:1、做负责任的人,要对选择负责 2、做负责任的人,要不言代价与回报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

《大家排好队》教学设计优秀模板 备注:参加比赛用的 【背景分析】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法治”就是强调公民在公共场所要有规则意识、法治意识。 【教材分析】 《大家排好队》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3课。这一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生活中人们行为的观察,帮助学生学会准守班级规则和公共场所规则,让学生学会交际;懂得集体生活需要大家来维护,在公共场所里要讲礼貌、守秩序,遵守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常规。 …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行为规范方面、纪律方面、学习生活方面都有待常规化。这就要求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班级中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面对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必须自己面对周边人,适应生活,融入社会。所以,他们需要了解社会公共场所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规则。 【设计理念】 统编版教材倡导生活德育、儿童为本、立德树人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成为社会人,幸福得活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把静态的教材变为儿童主动参与的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我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小组讨论、观察反思等环节来引发、增强和拓宽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实际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内化品德习惯。 【教学目标】 1、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排队的基本行为规则。 2、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排队的快乐,懂得遵守排队的规则。 3、感受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 ) 【教学重点】 1、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2、学会排队,懂得遵守排队的规则。 【教学难点】 感受集体活动中秩序的重要性,形成基本规则意识。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懂得法律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 2:理解我国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同时,为什么也要实行以德治国方略。 3:我们青少年既要增强法制意识,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二、【课堂预习】 (一)、预习内容: 1、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是什么? 2、填表: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3、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是什么?由此给我们国家的治理有何启示?给我们青少年又有何启示? (二)、预习检测: 1、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着人们最基本的行为。 2、一般来说,在我国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一定或不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而违反道德的行为,则(一定或不一定)违反法律。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三、【课堂教学】 【知识点】 知识点一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 知识点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知识点三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知识点四学了本节课后获得的启示(要求从对国家、个人两个角度去谈启示) 【总结】 相同点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区别启示: 联系 四、【课堂练习】 1、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是() A前面建设小康社会B发展生产力 C保证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之所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是因为二者() A表现形式不同B实现方式不同 C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D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联系表明,努力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 A加快经济建设B自觉守法护法C团结协作D掌握科学技术4、怎样理解“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同时违反法律。” 五、【课后拓展训练】 1、当人们的道德水准提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而且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勇于同一切违法现象作斗争。这说明()

思政教案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以上诗句,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系上,儒家传统伦理认为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的思想行为。这些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着有益的作用,对提高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平仍有积极作用。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爱人若爱其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

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以上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这有利于协调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也能够由强调整体利益而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力量。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们的精神需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它是对自己所信仰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对他人、对社会作贡献而不是向社会索取。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把道德上的“理想人格”,作为学习的根本要求。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并把它看作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墨子“尚贤”,推崇“圣王”、“贤人”,把为大众谋利的牺牲精神,作为人生最值得的追求。以上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又总是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态度相联系。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重视修养践履,通俗地说,就是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志气、养心修身、变化气质,以达到最高的理想人格的目的,这就是通常说的成“仁”。为到达道德的理想境界,要“克己”、“养心”、“慎独”,强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强调对自己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师”,“见善如不及,见不善为探汤”;孟子讲“养性”、“养气”,认为通过自己的“持其志”的修养功夫,可以涵养成一种“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宋代朱熹强调“道问学”和“尊德性”,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尊师敬业等等,已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并一直为人民所传颂并实行。此外,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c13485691.html,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作者:张译 来源:《新智慧·下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在我国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就如何在专业课程当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案。本文就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民航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课程为例,解剖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以期待能够解决“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当中的教学设计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一、“课程思政”教学背景 (一)实施背景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的主战场一直以马、列、毛、邓等单一课程担任。加之思政课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课程训练,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多觉得该部分的知识不如专业课有趣,且晦涩难懂,学生们亦感觉这部门知识与自己未来的工作难以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对思政课的兴趣。因而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就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实际上,专业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因为只重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教书育人中“育人”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因此专业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还要对学生授之以德。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工作的技能,标准,还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做事,必先学做人。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无缝衔接。 (二)实施现状 从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这也是专业课“课程思政”萌芽阶段。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1]但是一直到2014年才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的理念。而一线教育工作者们大多对于这个概念还没有能够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专业教学研究,缺乏思政教学理念的积累及教学方法的摸索。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时候处理上非常生硬,苦于难以找到结合点。而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都来源于高考大军中的末班车部队,他们中有一部分来自于中职院校,更多的是源自于学习不够努力,没能考上本科院校的成绩较差迫不得已选择读高职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弱,学习态度有待端正,学习行为有待规范,他们对于专业课学习有的都较为敷衍。因此面对这样的教学受众,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也有相应的困难。 (三)“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思政课教案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 第一框同学·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及其危害,能够说出交友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并能够据此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友谊,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友谊的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的解决自己的交友的狐疑与冲突,能够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在与同学交往中,尊崇他人,宽饶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悦纳他人,培养开朗开朗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懂得在同学交往中“开放自我,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欢迎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同学间的深远友谊。 三、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班级中同学交往的典型案例,调查班级同学对朋友、友谊的例外看法、倾向性的意见。 四、板书设计 1、我的人际圈(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2)受欢迎的同学具有的品质。 2、与友同行(1)什么是友谊。(2)友谊的作用。(3)怎样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友谊。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播放和欣赏周华健的歌曲《朋友》Flash。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 活动二: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 请同学们一起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了解有多少人进入你的人际圈,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自我分析: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满意吗? 活动三:采访同学,传授交友秘方 每小组评出一个“朋友最多的同学”,并让其他同学采访他(她):“你是怎样去跟同学打交道的?怎样去交朋友的?” (小结)交朋友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真挚、友情、良善、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具有永远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活动四:案例讨论理解朋友的涵义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请你用“朋友是......可以......”的句型编写。 (播放歌曲《朋友》的背景音乐)同学相互赠送自己编写的“赠言”,传递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活动五:讲故事,谈友情 讲述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故事,谈谈自己的友情。在故事会后,让学生归纳建立和呵护同学友谊的原则。 活动六:齐唱歌曲升华友情 齐唱歌曲《朋友》。结束上课。教学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教学课型、上课班级、时间、节次、课室、教师。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7——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7——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实施课程思政之前,需要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是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的桥梁。本篇微信推送,我们尝试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期待帮助大家顺利达到目的彼岸。 一、课程思政是否存在教学模式 对于课程思政设计的新手教师,模仿或者现成的教学模式都是经常被用到的。在教学设计领域,初学者往往会选择一些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依托这些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就会自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单独的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呢?我的个人观点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宜存在。主要原因是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属于学科德育部分,非思政课程虽然是开展德育的主渠道,但却不是这些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伴随状态,具有附属、附庸、相伴而生的特点,或者说其优先级是要低于学科教学的。如果单独针对学科德育设计教学模式,势必会打乱学科教学的规划,形成反客为主的情形。因此,我们只能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巧妙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流程 课程思政属于学科德育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德育内容。和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一样,要依据“以学定教”的基本原理开展教学设计。主要任务依然是定目标、想办法、做评估。这里的目标依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即由一系列紧密相关的阶段性目标构成了最后的终极目标。而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确定,都直接决定了这个阶段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估方式的选择。 从前面关于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或者转变的原理中我们提到过,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或者转变都需要经历几个标志性的阶段。从整体上看,都是需要经过 认知层面的认同、感情层面的内化以及行为方面的转变。其中行为方面的转变可以作为检验态度形成或者转变的主要渠道。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把态度形成与转变划分为三个阶段性的目标。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程思政内容,可能会规划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未必所有的课程思政内容都需要实现行为转变这个终极目标,所以在开展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实际目标,规划相应的教学活动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