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止背景运动目标识别

静止背景运动目标识别

静止背景运动目标识别
静止背景运动目标识别

Moving Object Detection in Stationary Scene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过去依靠人力监控视频中出现的人或汽车等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不够准确,很容易发生遗漏,而智能监控就不存在这种问题,只需在程序中设定报警条件即可,能够准确地达到实时监控的目的。现在智能视频监控逐渐应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银行等重要场所及对场景中的异常事件或人的异常行为的监控中, 应用前景广泛,正在逐步取代靠人力来观察视频信息。智能视频监控相比过去常用的靠人来监测的最重要的不同就是识别出需要监控的对象,通常是运动目标的提取。在本文中利用matlab视频处理功能,通过matlab程序来获取视频,使用背景减差法来检测出运动目标提取静止背景中的运动目标,并将结果显示出来,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

关键字:视频监控;目标提取;静止背景;matlab;目标识别;背景减差法

基于视频的运动目标主要提取方法

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军事及工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运动目标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光流法,差值法。光流法的计算量很大,实时性和应用性较差。而图像差值法比较简单,实时性较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运动目标检测的方法。图像差值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序列图像的每一帧与一个固定的静止的参考帧做图像差分,但自然场景不是静止不变的,因而必须不断的更新背景。另一类是用序列图像的两帧进行差分,这种方法无法检测出两帧图像中重合的部分,只能检测出目标的一部分信息。在绝大多数视频监控图像应用中,每一个像素都可以用一个或多个高斯模型近似,因此,高斯背景模型是绝大多数目标检测方法常用的基本模型。许多学者对基于高斯混合背景模型的背景消除法作了改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tauffer 等人提出了采用自适应混合高斯模型,作为背景统计模型的算法;Power 等人详细的讨论了混合高斯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参数选择及更新提出了很好的建议。Monnet 等人在文献[3]中对摆动的树叶,水纹的波动等动态纹理干扰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线的自动聚类模型来获得并预测场景中的这些变化以减少干扰。然而,由于光照条件的影响,大多数图像都存在阴影,阴影的存在干扰了目标的检测,使检测到的目标与真实的目标形状相差很大,这对后续处理如目标识别、行为判断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混合高斯模型无法消除阴影的干扰,因此找到阴影消除的方法变得非常重要。近年来,提出了很多阴影消除方法,毛晓波提出了基于最大色度差分的阴影检测方法,A. Leone提出了基于纹理分析的阴影消除方法,通过分析纹理信息获取前景目标并消除阴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动目标检测常用的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于特征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灰度的方法。基于特征的方法是依据图像的特征来检测运动目标,它多用于目标较大、特征容易提取的场合。基于灰度的方法一般是依据图像中灰度的变化来检测运动目标。目前基于视频的检测方法主要有: 基于帧间差分的方法、基于光流场的方法、基于背景差的方法等。帧间差分法是基于运动图像序列中相邻两帧图像间具有强相关性而提出的检测方法, 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但如果物体内部灰度分布均匀这种方法会造成目标重叠部分形成较大空洞,严重时造成目标分割不连通,从而检测不到目标。

光流场法是基于对光流的估算进行检测分割的方法。光流中既包括被观察物体的运动信息, 也包括有关的结构信息。光流场的不连续性可以用来将图像分割

成对应于不同运动物体的区域。但多数光流法的计算复杂、耗时, 难以满足实时监测的要求。

背景差法是运动检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将输入图像与背景图像进行比较,直接根据灰度的变化等统计信息的变化来分割运动目标。差分法一般计算量小实用价值大。缺点是受光线、天气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大。

N

Y

N Y

图1 程序流程图

1.背景建模

在进行运动检测时,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摄像机处于静止状态,并且镜头的焦距是固定的,此时,图像中的背景区域固定不动在摄像头固定,也就是在静止背景条件下,背景差分是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相减,若像素差值大于某一阀值,则判断此像素为运动目标上的点,通常的背景差分方法对光线、天气等光照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运动目标的阴影也常常被检测为运动目标的一部分,这将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使用背景差法很重要的一步是背景建模,要估计出一个不带有运动目标的背景模型,通过计算当前图像帧和该背景模型的差别来确定运动目标的位置。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对图像帧中每一个点,用一个统计模型来描述其亮度(颜色)的概率分布,在实际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正态概率分布即高斯分布。高斯分布分为单高斯分布和多高斯分

布,其区别如下:

(1)单高斯分布[1]

单高斯分布的背景建模是一种静态的区分背景与前景的办法,假定取到n帧图像像素平均值是P,亮度平均值是I,每个图像点的颜色用一个高斯分布近似:

η(x,μn,)(1)

x:第n帧图片灰度值

μn:第n帧时背景图片均值

Σn :第n帧背景图片协方差,当某点观察颜色值与背景分布相差过大(闽值界定)时认为是前景点,否则为背景点。

μ=*(2)

σ=*(3)

通过公式(2)和公式(3),得到均方差后,由得到的值设置一个阈值来区分前景和背景。

(2)多高斯模型[1]

在多高斯分布背景模型中,每个图像点的颜色用多个高斯分布近似。设用来描述每个点颜色分布的高斯分布共有K个,用权值最大的若干高斯分布表示背景。但是它计算量大,难以满足实时要求,在多数场合下,与单个高斯分布的背景模型相比性能并没有显著提高,所以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多高斯模型很少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而本例在视频背景亮度短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使用单高斯分布背景模型即可满足任务要求。

输入一段avi格式的视频,转换成数据格式并读取,画出视频的最后一帧的原图:

avi = aviread('video.avi');

video = {avi.cdata};

%读入视频信息

for a = 1:length(video)

imagesc(video{a});

subplot(221)

axis image off

drawnow;

end;

图2 原视频的最后一帧

通过读取图像这一步,读到视频所有的信息,并数值化,有视频监控中用摄像头输入实时的外部的信息,并通过这一步处理,为后续的程序做准备。

2.目标分割

分割是从背景中将目标分离出来的过程,它是所有后续过程,例如形状分析、目标识别,目标跟踪等的前提工作,只有很好地完成目标分割,后续工作才有可能做好。目标分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背景消减

其基本思想是将当前帧图像与事先存储或者实时得到的背景图像相减,若差分图像中象素值大干某一阈值,则判此象素点属于运动目标区域,否则,就判此象素点属于背景区域[2]。背景消减的结果,前景点的灰度值都取值为0,背景点灰度值取值为255。背景消减是目前运动检测中的主流方法,它是用含有运动目标的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的差分来检测运动区域的一种技术,其基本思想是,首先,用事先存储或实时得到的背景图像序列为每个象素进行统计建模,得到背景模型B k,将当前含有运动目标的图像帧f k和背景模型相减,如公式(4)所示[3]。其次,将计算结果在一定阈值T限制下进行二值化,如公式(5)所示,判断出当前图像中出现的偏离背景模型值较大的那些象素,就是出现的运动目标的像素,Rx是含有目标的二值化图像。由于运动物体和背景在灰度或色彩上存在差别,相减、阈值操作后得到的结果直接给出了目标的位置、大小、形状,从而得到较完整的目标信息。

D k(x,y)=| f k(x,y)- B k(x,y)| (4)

R k(x,y)=(5)

经过处理后,当D k的值大于某一阈值的时候为背景点,其他值时为前景点,这样就能通过一个二值图像分离出前景和背景,并提取出前景,从而达到运动目标检测的目的。基于平均法曲噪声的背景获得视频图像序列中,目标以运动状态存在于视场中,对于视场内每一个像素,归属于背景的概率极大,经过对输入图像序列的若干帧平均即可得到与实际背景图像近似的初始背景,同时也达到了虑除噪声、消除摄像机抖动的目的。设g(x,y)是含有噪声的目标图像,n(x,y)为不包含噪声的初始目标图像,x、y为图像上的点在时域上的坐标,则有:

g(x,y)=f(x,y)+n(x,y) (6)取n幅内容相同但是含有不同噪声的图像,将它们跌加起来,然后作平均计算,如下式(7)所示:

g(x,y)=*(7)

由公式(7)可见,n增加则像素值的方差就减小,这说明平均的结果使噪声造成的偏差变小。当作平均处理的噪声图像数目增加时,其统计平均值就接近初始的没有噪声的图像。

3.运动目标检测与提取

运动目标提取的效果直接关系到算法实现,在背景图像提取完成之后,利用图像的梯度不受亮度和量化噪声影响的特点,对背景和当前帧进行梯度差,就可以更准确在检测到运动目标,并可部分消除阴影及噪声的影响。梯度差突出了运动目标的轮廓, 但容易使目标内部产生空洞, 因此梯度差后还要对图像做适当的区域填充。

先将提取的视频转换为灰度视频信息,灰度图像只含亮度信息,将彩色图像转化成灰度图像的过程称为灰度化处理,灰度图像的描述与彩色图像一样,也能反映整幅图像的整体和局部的色度和亮度。

图像的二值化就是将图像上的点的灰度设置成0或255,也就是把目标和背景分成最亮和最暗两种极端,这样事个图像就不再涉及到像素的多级值,处理会变得简单许多,而且在运动目标检测中,目的就是提取活动的人或物,这样的二值图像已经足够。

%视频信息的数值化处理,连接成一个单列的向量

if ischar(video)

avi = aviread(video);

pixels = double(cat(4,avi(1:2:end).cdata))/255;

%clear avi

else

pixels = double(cat(4,video{1:2:end}))/255;

clear video

end

%转换成灰度值

nFrames = size(pixels,4);

for f = 1:nFrames

pixel(:,:,f) = (rgb2gray(pixels(:,:,:,f)));

subplot(222)

end

图3 第一帧的灰度图像

经过处理后,从背景中提取出运动图像,得到视频的灰度图像,这是截取的第一帧灰度值图像。

rows=240;

cols=320;

nrames=f;

for l = 2:nrames

d(:,:,l)=(abs(pixel(:,:,l)-pixel(:,:,l-1)));

k=d(:,:,l);

bw(:,:,l) = im2bw(k, .2);%二值处理

bw1=bwlabel(bw(:,:,l));%等于0的是背景,提取大于2的是前景

imshow(bw(:,:,l))

subplot(223)

end

图4 最后一帧的值图像

灰度值经过二值处理得到的二值图像,二值图像把运动目标设置成0的最大值,背景为255,二值图像数据量较小,容易处理,并且区分更加明显。

图4 视频最后的截图

经过以上步骤的处理后,视频中的运动目标可以很容易的提取出来。

总结

本文提出的是一种用matlab基于静止背景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出静止背景中的运动目标,在智能视频监测等领域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并且正在迅速的发展中。随着视频监控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单纯地使用人力实现所有监控点的在线监视对于很多监控系统来说已经不可能实现。因此具有全自动或者半自动监视功能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视频监控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算法研究成熟对于节省人力,提高监控可靠度都有非常大的贡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视频监控将会普及自动目标提取。

参考文献:

[1]张建军,黄山,张洪斌, 杨权, 汪勤,基于视频的运动目标检测与识别,现代电子技术(295),2008.pp:87-91

[2]Bernhard Rinne,Wolfgang Schriebl,Object Tracking and Velocity Determination,2008

[3]冯伟,赵荣椿,视频序列运动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研究,2003

[4]刘永浩,张桂林,基于视觉监视系统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研究,冶金自动化增刊,2004,pp:541-544

[5]杨冬冬,常丹华,韩夏,刘宇,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激光与红外,2010.2

[6]金星,运动目标检测及在视频跟踪中的应用,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3

[7]莫林,廖鹏,刘勋,一种基于背景减除与三帧差分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微计算机信息,2009.4

[8]史志龙,陈一民,徐杰,视频监控中人的运动检测方法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2008

[9]胡建华,徐健健,交通监控系统中车辆和行人的检测与识别,电子测量技术,2007.1

关于三维图像目标识别文献综述

关于三维目标识别的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目标识别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与手段,目标识别是指一个特殊目标(或一种类型的目标)从其它目标(或其它类型的目标)中被区分出来的过程。它既包括两个非常相似目标的识别,也包括一种类型的目标同其他类型目标的识别。目标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雷达回波中的幅度、相位、频谱和极化等目标特征信息,通过数学上的各种多维空间变换来估算目标的大小、形状、重量和表面层的物理特性参数,最后根据大量训练样本所确定的鉴别函数,在分类器中进行识别判决。它属于模式识别的范畴,也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图像识别。三维目标识别是以物体表面朝向的三维信息来识别完整的三维物体模型目标识别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机器视觉以及图像理解等学科知识。目标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空间技术和国防等领域。 正文: 图像识别总的来说主要包括目标图像特征提取和分类两个方面。但是一般情况下,图像受各种因素影响,与真实物体有较大的差别,这样,就需要经过预处理、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分析、匹配识别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完成整个识别过程。 目前,最主流的三种三维物体识别研究思路是: 1)基于模型或几何的方法;

2)基于外观或视图的方法; 3)基于局部特征匹配的方法; 一、基于模型或几何的方法: 这种方法所识别的目标是已知的,原理就是利用传感器获得真实目标的三维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一种表面、边界及连接关系的描述,这里,三维物体识别中有两类最经常使用的传感器:灰度传感器和深度传感器,前者获取图像的每个像素点对应于一个亮度测量,而后者对应于从传感器到可视物体表面的距离;另一方面,利用CAD建立目标的几何模型,对模型的表面、边界及连接关系进行完整的描述。然后把这两种描述加以匹配就可以来识别三维物体。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传感器数据获取过程,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体中产生待识别的模型。分析/建模过程,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从中提取与目标有关的独立应用特征。模型库的建立一般式在识别过程之前,即首先根据物体的某些特定特征建立一些关系以及将这些信息汇总成一个库。在模型匹配过程,系统通过从图像中抽取出的物体关系属性图,把物体描述与模型描述通过某种匹配算法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到与物体最相似的一种描述,从而确定物体的类型和空间位置。 基于模型的三维物体识别,需要着重解决以下4个问题:

运动目标检测光流法

摘要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是研究如何完成对视频图像序列中感兴趣的运动目标区域的“准确定位”问题。光流场指图像灰度模式的表面运动,它可以反映视频相邻帧之间的运动信息,因而可以用于运动目标的检测。MATLAB这种语言可移植性好、可扩展性强,再加上其中有丰富的图像处理函数,所以利用MATLAB 软件来用光流法对运动目标的检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本设计主要可以借助matlab软件编写程序,运用Horn-Schunck算法对图像前后两帧进行处理,画出图像的光流场。而图像的光流场每个像素都有一个运动矢量,因此可以反映相邻帧之间的运动,分析图像的光流场就可以得出图像中的运动目标的运动情况。 关键字:光流法;Horn-Schunck算法;matlab

目录 1光流法的设计目的 (1) 2光流法的原理 (1) 2.1光流法的介绍 (1) 2.1.1光流与光流场的概念 (1) 2.1光流法检测运动目标的原理 (2) 2.1.1光流场计算的基本原理 (2) 2.2.2基于梯度的光流场算法 (2) 2.2.3Horn-Schunck算法 (3) 2.2.4光流法检测运动目标物体的基本原理概述 (5) 3光流法的程序具体实现 (6) 3.1源代码 (6) 3.1.1求解光流场函数 (6) 3.1.2求导函数 (9) 3.1.3高斯滤波函数 (9) 3.1.4平滑性约束条件函数 (10) 3.1.5画图函数 (10) 4仿真图及分析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1 光流法的设计目的 数字图像处理,就是用数字计算机及其他有关数字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以达到预期的目的。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已成为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信号处理等专业的重要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理论后,进行的综合性训练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分析方法和实现方法;增强学生应用Matlab编写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程序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尝试所学的内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运动目标检测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主要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动态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睞,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军事目标跟踪、生物医学等领域。 因此,基于光流法,实现运动目标的检测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结合图书馆书籍、网上资料以及现有期刊杂志,初步建立起运动目标检测的整体思路和方法。 2 光流法的原理 2.1 光流法的介绍 2.1.1 光流与光流场的概念 光流是指空间运动物体在观测成像面上的像素运动的瞬时速度,它利用图像序列像素强度数据的时域变化和相关性来确定各自像素位置的“运动”,即反映图像灰度在时间上的变化与景物中物体结构及其运动的关系。将二维图像平面特定坐标点上的灰度瞬时变化率定义为光流矢量。视觉心理学认为人与被观察物体

一二九运动策划方案3篇(最新版)

一二九运动策划方案3篇 一二九运动策划方案3篇 为隆重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80周年,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青年学生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此开展纪念一二九运动 80周年系列活动,制定本次活动方案, 一二九运动策划方案一: 一.活动主题活动主题 弘扬一二九精神,践行爱国理想。 二.活动背景活动背景 1935 年 12 月 9 日上午 10 时,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一群血气方刚,充满爱国豪情的青年齐聚当时的北平新华门前请愿,随后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日本侵略华北,攘反对外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宣传抗日救亡精神。它的伟大意义注定会成为可与五四运动比肩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生运动。为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我校青年学生热爱祖国,心系天下的豪情。特举办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 三.活动意义活动意义 通过活动让同学们重温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激发爱国建国的热情,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光荣传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振奋师生精神。 四.活动时间活动时间 2016-12-06~~2016-12-09 五.活动对象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六.组织管理组织管理 本活动由中北大学校团委主办,校学生委员会承办,各学院学生会协办。 七.活动内容活动内容 1)纪念一二九运动红歌会 2) 爱国主题演讲 3) 爱国主题讲座

4)纪念一二九运动长跑活动 5)纪念一二九运动签名活动 八.活动流程活动流程 1. 红歌会 1)红歌会参赛对象为全体师生。 2)歌会分为海选和主场晚会两部分。各学院学生会组织院内海选,教职工由校学生会组织海选,具体选拔人数依报名人数便宜从事。主场晚会由校学生会组织于 12 月 9 日在科艺苑举行,经评委打分决出前三名颁奖。 3)选手所唱歌曲必须符合红色主题方可参加。 2. 爱国主题演讲 1)参赛对象为全校学生。 2)演讲分为海选和决赛两部分。先由各学院进行院内海选,然后报校学生会进行决赛。 3)演讲材料需原创且符合主题。 3. 爱国主题讲座讲座由校学生会组织进行,邀请一到两名嘉宾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讲,各学院学生会组织同学参加即可。 4. 纪念一二九运动长跑活动 1)长跑以院为单位参加,每院出一支代表队,10 男 2 女。 2)前期由宣传部负责赛前宣传工作,学习部整理一些纪念一二九运动的知识问答题目。比赛由体育部组织进行,比赛秩序由安检部负责,生活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3)比赛以接力方式进行,每人跑一圈,共 12 圈。接力棒即为各院院旗,队员举旗跑完比赛,以最后一名成员完成比赛的时间为准。每圈的交接区为 20 米,接棒前需回答问题,接棒区即答题区,答对题目方可接棒,题目可由队员合作完成。 4)比赛要求:文明参赛,文明观赛;杜绝替跑,抄近道跑。 5)比赛奖励:设冠亚季军各一队,根据比赛成绩而定。精神文明奖 4 队,优秀组织奖 4 队,团委及校学生会根据各学院对比赛的宣传组织情况、参与人数、拉拉队和参赛队员的文明观参赛情况、比赛气势、口号等综合评定。由团委老师颁发证书和奖品。 6)比赛流程:①开场:校领导及活动负责人讲话。②比赛开始。③比赛结束后进行颁奖仪式。 7)注意事项①开幕式要求全员参加。②各接力区注意适当疏松拥挤。③安全第一。 5. 纪念一二九运动签名活动由校学生会组织,在食堂门前拉开

目标识别技术

目标识别技术 摘要: 针对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回顾。讨论了目前理论研究和应用比较成功的几类目标识别方法:基于目标运动的回波起伏和调制谱特性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极点分布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高分辨雷达成像的目标识别方法和基于极化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同时讨论了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几种模式识别技术: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基于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式识别方法以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最后分析了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 引言: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回顾及发展现状 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达目标的有效散射截面积。但是,对形状不同、性质各异的各类目标,笼统用一个有效散射面积来描述,就显得过于粗糙,也难以实现有效识别。几十年来,随着电磁散射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雷达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先进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条件下,许多可资识别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相继被发现,从而建立起了相应的目标识别理论和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获取信息优势为核心、以高技术武器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的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夺取信息优势已成为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电子信息装备作为夺取信息优势的物质基础,是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总体水平和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 雷达作为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自诞生起就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进攻武器装备的发展,只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的雷达也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雷达不仅要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而且还要具有目标识别功能,雷达目标分类与识别已成为现代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未来雷达的基本功能之一。目标识别技术是指:利用雷达和计算机对遥远目标进行辨认的技术。目标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雷达回波中的幅度、相位、频谱和极化等目标特征信息,通过数学上的各种多维空间变换来估算目标的大小、形状、重量和表面层的物理特性参数,最后根据大量训练样本所确定的鉴别函数,在分类器中进行识别判决。目标识别还可利用再入大气层后的大团过滤技术。当目标群进入大气层时,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目标群中的真假目标由于轻重和阻力的不同而分开,轻目标、外形不规则的目标开始减速,落在真弹头的后面,从而可以区别目标。 所谓雷达目标识别,是指利用雷达获得的目标信息,通过综合处理,得到目标的详细信息(包括物理尺寸、散射特征等),最终进行分类和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性能的提高,对雷达目标识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目前,目标识别作为雷达新的功能之一,已在诸如海情监控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防空系统及地球物理、射电天文、气象预报、埋地物探测等技术领域发挥出很大威力。为了提高

三维目标的编写方法整理

三维目标的编写方法整理 (网络资料V1-2018.3.1) 一、三维目标的水平(层次)分类 (1)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分类 1.知识水平 了解——再认或回忆、识别、举例、描述对象的特征。 行为动词:说出、举例、识别、背诵等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对知识作出解释、扩展、提供证据、判断等。 行为动词:解释、概括、判别、猜测、推断等。 应用——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总结、建立新的合理联系等。 行为动词:设计、撰写、解决、总结、推广、证明等。 2.技能水平 模仿——在原型示范或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行为动词:模仿、临摹、重复、例证、缩写、听唱、跟奏等。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 行为动词:完成、演唱、演奏、测试等。 迁移——在新情景中使用已有技能,或是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使用。 行为动词:改编、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3)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经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独立或合作参与活动,获得初步经验,建立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经历……的过程 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并能对知识作一定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行为动词:体验……的过程探索——经历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探索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行为动词:探索……的过程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感受——经历学习活动后建立的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感受、感悟、聆听、参观、观摩、访问等。 认同——经历学习活动后表达感受、态度及价值判断等。 行为动词:接受、同意、采纳、拥护、怀疑、抵制、反对等。 内化——确立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行为动词:养成、树立、具有、追求、塑造等。

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与现代战争

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与现代战争 【摘要】本文讨论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在现代战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总结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目标识别技术工程化实现方法,同时本文介绍了国外目标识别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现代战争应采用综合识别系统解决目标识别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目标识别;雷达;人工神经网络;精确制导 1.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内日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作战思想、作战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第一次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特别是刚刚结束的海湾战争,空中精确打击和空地一体化作战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作战形式。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于一体的C ISR 已成为取得战场主动权,赢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目标识别技术是雷达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在现代化战争中,目标识别技术在预警探测、精确制导、战场指挥和侦察、敌我识别等军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现代战争中取得战场制信息权的关键之一是目标属性识别。现代战争的作战环境十分复杂,作战双方都在采用相应的伪装、隐蔽、欺骗和干扰等手段和技术,进行识别和反识别斗争。因此仅仅依靠一种或少数几种识别手段很难准确地进行目标识别,必须利用多个和多类传感器所收集到的多种目标属性信息,综合出准确的目标属性,进行目标检测,跟踪后进行识别。 2.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2.1 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在预警探测上的应用 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对于弹道导弹的预警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弹道导弹一般携带多个弹头,其中可能包含核弹头或大规模杀伤的弹头以及常规弹头,预警雷达必须具备对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真假弹头的能力,将核弹头或大规模杀伤的弹头分离出来,为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进行目标攻击和火力分配提供依据。早期的BMD系统假设只有一个核弹头,多弹头分导技术的出现,使问题转化为雷达的多目标识别问题,加上电子对抗技术的广泛使用,给目标识别技术带来很大困难。另外,预警雷达还要对空中目标或低空目标进行探测,对来袭目标群进行分类识别。利用星载雷达以及远程光学望远镜等观测设备,可以对外空目标进行探测,对外空来袭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达到早期预警的工作。

129运动背景资料

129运动背景资料 一二九运动背景资料 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春夏之交,中共河北省委特派员李常青抵北平,建立由彭涛等组成的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指定周小舟负责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的工作。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宣布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动员全国对敌抵抗,切实开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这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

北平学联党团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抗日救国请愿。12月7日,北平学联召开各校代表会议,议定请愿游行的集合时间、行动路线和口号等。会后,各校学生自治会紧张地进行动员和准备工作。12月9日,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走在队伍前列的是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学生。警察当局事先得知学生要请愿游行,清晨即下达戒严令,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上午10时许,城内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 各校临时推举董毓华、宋黎、于刚等12人为代表,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一、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及其类似组织;二、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三、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 四、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六、立即释放被捕学生。何应钦避而不见。请愿不成,群情激愤。各校代表当即决定改为示威游行。队伍由新

雷达目标识别

目标识别技术 2009-11-27 20:56:41| 分类:我的学习笔记|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摘要: 针对雷达自动目标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回顾。讨论了目前理论研究和应用比较成功的几类目标识别方法:基于目标运动的回波起伏和调制谱特性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极点分布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高分辨雷达成像的目标识别方法和基于极化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同时讨论了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几种模式识别技术: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基于模型和基于知识的模式识别方法以及神经网络 模式识别方法。最后分析了问题的可能解决思路。 引言: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回顾及发展现状 雷达目标识别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达目标的有效散射截面积。但是,对形状不同、性质各异的各类目标,笼统用一个有效散射面积来描述,就显得过于粗糙,也难以实现有效识别。几十年来,随着电磁散射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雷达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先进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条件下,许多可资识别的雷达目标特征信号相继被发现,从而建立起了相应的目标 识别理论和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获取信息优势为核心、以高技术武器为先导的军事领域的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夺取信息优势已成为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关键。电子信息装备作为夺取信息优势的物质基础,是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其总体水平和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反 映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作战能力。 雷达作为重要的电子信息装备,自诞生起就在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进攻武器装备的发展,只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的雷达也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要,迫切要求雷达不仅要具有探测和跟踪功能,而且还要具有目标识别功能,雷达目标分类与识别已成为现代雷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未来雷达的基本功能之一。目标识别技术是指:利用雷达和计算机对遥远目标进行辨认的技术。目标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雷达回波中的幅度、相位、频谱和极化等目标特征信息,通过数学上的各种多维空间变换来估算目标的大小、形状、重量和表面层的物理特性参数,最后根据大量训练样本所确定的鉴别函数,在分类器中进行识别判决。目标识别还可利用再入大气层后的大团过滤技术。当目标群进入大气层时,在大气阻力的作用下,目标群中的真假目标由于轻重和阻力的不同而分开,轻目标、外形不规则的目标开始减 速,落在真弹头的后面,从而可以区别目标。 所谓雷达目标识别,是指利用雷达获得的目标信息,通过综合处理,得到目标的详细信息(包括物理尺寸、散射特征等),最终进行分类和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性能的提高,对雷达目标识别 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目前,目标识别作为雷达新的功能之一,已在诸如海情监控系统、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防空系统及地球物理、射电天文、气象预报、埋地物探测等技术领域发挥出很大威力。为了提高我国的军事实力,适应未来反导弹、反卫、空间攻防、国土防空与对海军事斗争的需要,急需加大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研究的力度雷达目标识别策略主要基于中段、再入段过程中弹道导弹目标群的不同特性。从结构特性看,飞行中段

关于三维目标识别的文献综述

1.1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图像识别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科技手段,其研究目标是,赋予计算机类似于人类的视觉能力,使其通过二维图像认知周边环境信息,包括识别环境中三维物体的几何形状、位置和姿态等。图像识别需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机器视觉及图像理解等学科知识,并随着这些学科的发展而前进。图像识别技术己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例如:宇宙探测、生物医学工程、遥感技术、交通、军事及公安等。针对不同对象和环境有不同的识别方法。由于图像可以提供十分丰富有效的信息,为给识别带来较大方便。因此,图像识别技术一直受到研究者重视,是模式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一般来说,图像识别技术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文字识别、二维图像识别和处理、三维物体识别。文字识别开始于1950年前后,首先是识别字母、数字和符号,后来发展到识别文字,从识别印刷字体到手写文字,并研制出相应的文字识别设备。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人们开始图像处理和识别的研究,逐步发展到识别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最初主要利用成像技术光学技术等,后来人们结合了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获得巨大成功。接下来是对三维物体识别问题的研究。三维物体识别的任务是识别出图像中有什么类型的物体,并给出物体在图像中所反映的位置和方向,是对三维世界的感知理解。在结合了人工智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之后,三维物体识别成为图像识别研究的又一重要方向。 目前,出于城市规划、工业自动化、交通监控、军事侦察及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大量应用需求,三维物体识别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具有广阔前景。设计一个三维物体识别系统,理论上要求它有足够好的通用性、稳健性,且学习简单,即这个系统能够在各种条件下,无需手工干预就能识别任何物体,没有特殊或复杂的过程来获得数据库模型。当然这个需求一般很难达到,实际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进行方法的研究,然后尽可能减约束条件。三维物体识别一般可分为五种主要的研究思路: 1)基于模型(model-based)或几何(geometry-based)的方法; 2)基于外观(appearance-based)或视图(view-based)的方法; 3)基于局部特征匹配的方法; 4)光学三维物体识别 5)基于深度图像的三维物体识别 现在主流的是前三项, 1.基于模型或几何的方法 如果在识别的过程中,要利用有关物体外观的先验知识,如CAD设计的模型则称为基于模型(model-based)或几何(geometry-based)的三维物体识别。基于模型的方法,从输入图像数据中得到物体描述,并与模型描述进行匹配,以达到对物体进行识别及定位目的。这里的物体模型一般仅描述物体的三维外形,省略颜色和纹理等其他属性,其算法流程如图1-1所示。

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背景

关于一二九运动的背景 、准备、经过、全国响应简明资料一二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发起的一场学生要求政府抗日的游行示威活动。 它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犯,1935年 6、7月间通过“秦土协定”控制察哈尔省,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建立傀儡政权(“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国民党政府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侵略者提出的“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对应这一局势,中国共产党于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救国。 准备11月18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代表即召开联席会议,秘密成立北平学联。 选举郭明秋为执行主席,共产党派黄敬、姚依林等人参与对学联的领导。 12月3日北平学联召开会议,决定联络各大中学校,发起大规模请愿。 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动员全国对敌抵抗,提出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中国华北为核心的9项政治纲领,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团结全国各界民众,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此时传来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于是学联决定将请愿定于12月9日经过12月9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 凌晨,军警包围了不少大中学校,并关闭了西直门,请愿的学生群情激愤,纷纷冲破封锁。

于上午10时30分,到达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所在地中南海新华门门前,向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请愿。 愤怒的学生振臂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打倒汉奸卖国贼!”“立即停止内战!”请愿群众代表向国民政府提出6项要求: (1)反对华北自治及其类似组织;(2)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3)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4)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5)不得任意逮捕人民;(6)立即释放被捕学生。 何应钦的代表和学生进行了对话,拒绝了学生打开西直门让清华,燕京学生进程的要求。 学生随即开始大规模游行,队伍经过各学校时,不断有学生冲破封锁加入队伍,人数扩大到六七千人。 队伍西单和东长安街时遭到军警木棍、鞭子、水龙、大刀的攻击,百余人受伤,30多人被捕。 被阻挡在西直门外清华、燕京两校学生,辗转阜成门西便门,但因所有城门关闭未能入城,便在凛冽朔风中坚持终日,含泪向围观市民控诉日军在东北的暴行,指责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学生无畏的抗日救亡运动使得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 全国响应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 各大城市的爱国学生均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 陕甘苏区学生联合会也发出响应的通电,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书》,号召全国工友起来抗议出卖华北与屠杀、逮捕爱国学生。

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与现代战争

《图像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论文 论文题目: 图像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与现代战争 专业: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学号:35152129 姓名:刘孝孝

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与现代战争 【摘要】本文讨论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在现代战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总结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目标识别技术工程化实现方法,同时本文介绍了国外目标识别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现代战争应采用综合识别系统解决目标识别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目标识别;雷达;人工神经网络;精确制导 1.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内日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作战思想、作战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第一次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特别是刚刚结束的海湾战争,空中精确打击和空地一体化作战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作战形式。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于一体的C ISR 已成为取得战场主动权,赢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目标识别技术是雷达智能化、信息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在现代化战争中,目标识别技术在预警探测、精确制导、战场指挥和侦察、敌我识别等军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现代战争中取得战场制信息权的关键之一是目标属性识别。现代战争的作战环境十分复杂,作战双方都在采用相应的伪装、隐蔽、欺骗和干扰等手段和技术,进行识别和反识别斗争。因此仅仅依靠一种或少数几种识别手段很难准确地进行目标识别,必须利用多个和多类传感器所收集到的多种目标属性信息,综合出准确的目标属性,进行目标检测,跟踪后进行识别。 2.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2.1 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在预警探测上的应用 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对于弹道导弹的预警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弹道导弹一般携带多个弹头,其中可能包含核弹头或大规模杀伤的弹头以及常规弹头,预警雷达必须具备对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真假弹头的能力,将核弹头或大规模杀伤的弹头分离出来,为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进行目标攻击和火力分配提供依据。早期的BMD系统假设只有一个核弹头,多弹头分导技术的出现,使问题转化为雷达的多目标识别问题,加上电子对抗技术的广泛使用,给目标识别技术带来很大困难。另外,预警雷达还要对空中目标或低空目标进行探测,对来袭目标群进行分类识别。利用星载雷达以及远程光学望远镜等观测设备,可以对外空目标进行探测,对外空来袭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达到早期预警的工作。 2.2 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在精确制导上的应用 精确制导方式很多,包括主动式、半主动式和被动式寻的制导方式,通过设在精确制导武器

运动目标检测原理

运动检测(移动侦测)原理 一、引言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在监控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某些监控的场所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需要对运动的物体进行及时的检测和跟踪,因此我们需要一些精确的图像检测技术来提供自动报警和目标检测。运动检测作为在安防智能化应用最早的领域,它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景都受到关注。 运动检测是指在指定区域能识别图像的变化,检测运动物体的存在并避免由光线变化带来的干扰。但是如何从实时的序列图像中将变化区域从背景图像中提取出来,还要考虑运动区域的有效分割对于目标分类、跟踪等后期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以后的处理过程仅仅考虑图像中对应于运动区域的像素。然而,由于背景图像的动态变化,如天气、光照、影子及混乱干扰等的影响,使得运动检测成为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 二、运动检测(移动侦测)原理 早期的运动检测如MPEG1是对编码后产生的I帧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视频帧的比较来检测图像变化是一种可行的途径。原理如下:MPEG1视频流由三类编码帧组成,它们分别是:关键帧(I 帧),预测帧(P帧)和内插双向帧(B帧)。I帧按JPEG标准编码,独立于其他编码帧,它是MPEG1视频流中唯一可存取的帧,每12帧出现一次。截取连续的I帧,经过解码运算,以帧为单位连续存放在内存的缓冲区中,再利用函数在缓冲区中将连续的两帧转化为位图形式,存放在另外的内存空间以作比较之用,至

于比较的方法有多种。此方法是对编码后的数据进行处理,而目前的MPEG1/MPEG4编码都是有损压缩,对比原有的图像肯定存在误报和不准确的现象。 目前几种常用的方法: 1.背景减除(Background Subtraction ) 背景减除方法是目前运动检测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利用当前图像与背景图像的差分来检测出运动区域的一种技术。它一般能够提供最完全的特征数据,但对于动态场景的变化,如光照和外来无关事件的干扰等特别敏感。最简单的背景模型是时间平均图像,大部分的研究人员目前都致力于开发不同的背景模型,以期减少动态场景变化对于运动分割的影响。 2.时间差分(Temporal Difference ) 时间差分(又称相邻帧差)方法是在连续的图像序列中两个或三个相邻帧间采用基于像素的时间差分并且阈值化来提取出图像中的运动区域。时间差分运动检测方法对于动态环境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但一般不能完全提取出所有相关的特征像素点,在运动实体内部容易产生空洞现象。 3.光流(Optical Flow) 基于光流方法的运动检测采用了运动目标随时间变化的光流特性,如Meyer[2] 等通过计算位移向量光流场来初始化基于轮廓的跟踪算法,从而有效地提取和跟踪运动目标。该方法的优点是在摄像机运动存在的前提下也能检测出独立的运动目标。然而,

纪念一二九运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纪念一二九运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九(3、9)主题班会 班会目的:为了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弘扬爱国精神,珍惜美好生活,展现新时代棠中学子"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特举办以"弘扬爱国精神,珍惜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班会地方:多媒体室 主持人:颜钰瑛陈吉鸿 甲:十二月的阳光格外温暖;十二月的大地格外显耀。 乙:十二月的激情格外充实;十二月的心灵格外纯洁。 甲:同学们,今天是一二九运动主题班会。我们齐聚一堂,为的是共话峥嵘历史岁月,缅怀先辈的爱国情怀,共同纪念红色血液中磅礴的激情,并思考作为新一代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乙:下面请王娜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过程及意义: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北平学生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活动,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不得不延期成立。一二·九运动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杭州、西安、开封、济南、太原、长沙、桂林、重庆等城市的爱国学生举行请愿集会、示威游行,或发表宣言、通电,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陕甘苏区学生联合会也发出响应的通电,苏区各界民众集会声援全国各地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12月1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书》,号召全国各业、各厂的男女工友起来召集群众会议,发表宣言和通电,抗议汉奸卖国贼出卖华北与屠杀、逮捕爱国学生。12月21日,上海市总工会通电声援北平学生,呼吁全国同胞一致兴起,集合民族整个的力量,反对任何伪组织之存在,以维护主权而保国土。广州铁路工人、上海邮务、铁路工人举行集会,发通电,要求对日宣战。鲁迅、宋庆龄等爱国知名人士赞扬爱国学生的英勇奋斗精神,捐款支持学生抗日救国运动。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支援爱国学生。一二·九运动广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 【课件播放一二九运动的纪实照片和音乐】 甲:当岁月的年轮盘旋转了六十多个轮回,我们依旧不忘那些充满爱国热情的学生们奋力呼喊的爱国口号:当阳光的指针转动了六万余圈,那些跳动着的生命激情的红色高歌依旧饶梁。乙:是的,我们忘不了那感人的的一幕幕。有一位哲人曾说:"革命是最大的勇气,革命者是坚强的勇士。"这句话道出了革命二字的深刻内涵. 甲:朋友们,当时间的车轮碾到今天的时候,当挂历上赫然显示12月9好的时候,身为青年的我们,我相信,我们中的没一个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十二月九日十二月九日一个一般但不平凡的日子时间倒流回溯到一九三五年阳光依旧懒懒散散冬日依旧严寒凄清但空气却急速的流动因为在北平--历史的故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件--为反对投降和压迫掀起了学生总运动到处是挂满的标语到处是飘舞的纸单到处是舞动的小旗到处是怒吼的口号到处是浴血沸腾的青年这一天白云为之翻涌大海为之咆哮黄河长江为之怒吼中华… 【课件播放视频-一二九运动】

雷达目标识别发展趋势

雷达目标识别发展趋势 雷达具备目标识别功能是智能化的表现,不妨参照人的认知过程,预测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1)综合目标识别 用于目标识别的雷达必将具备测量多种目标特征的手段,综合多种特征进行目标识别。我们人类认知某一事物时,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听、闻、尝,甚至做实验的方法认知,手段可谓丰富,确保了认知的正确性。 目标特征测量的每种手段会越来越精确,就如同弱视的人看东西,肯定没有正常人看得清楚,也就不能认知目标。 识别结果反馈给目标特征测量,使目标特征测量成为具有先验信息的测量,特征测量精度会有所提高,识别的准确程度也会相应提高。 雷达具备同时识别目标和背景的功能。人类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看到了事物的本身,也看到了事物所处的环境。现有的雷达大多通过杂波抑制、干扰抑制等方法剔除了干扰和杂波,未来的雷达系统需要具备识别目标所处背景的能力,这些背景信息在战时也是有用的信息。 雷达具备自适应多层次综合目标识别能力。用于目标识别的雷达虽然需要具备测量多种目标特征的手段,但识别目标时不一定需要综合所有的特征,这一方面是因为雷达系统资源不允许,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必要精确识别所有的目标。比如司机在开车时,视野中有很多目标,首先要评价哪几个目标有威胁,再粗分类一下,是行人还是汽车,最后再重点关注一下靠得太近、速度太快的是行人中的小孩子还是汽车中的大卡车。 (2)自学习功能 雷达在设计、实现、装备的过程中,即具备了设计师的基因,但除了优秀的基因之外,雷达还需要具有学习功能,才能在实战应用中逐渐成熟。 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设计师赋予的。对于实际环境,雷达目标识别系统应该知道如何更新目标特征库、如何调整目标识别算法、如何发挥更好的识别性能。 其次,要人工辅助雷达目标识别系统进行学习,这就如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目标识别系统学习时,雷达观测已知类型的合作目标,雷达操作员为目标识别系统指出目标的类型,目标识别系统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人为的创造复杂的电磁环境,使目标识别系统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3)多传感器融合识别 多传感器的融合识别必定会提高识别性能,这是毋容置疑的。这就好比大家坐下来一起讨论问题,总能讨论出一个好的结果,至少比一个人说的话更可信。但又不能是通过投票的方式,专家的话肯定比门外汉更有说服力。多传感器融合识别需要具备双向作用的能力。 并不是给出融合识别的结果就结束了,而是要利用融合识别的结果反过来提高各个传感器的识别性能,这才是融合识别的根本目的所在。反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辅助来训练目标识别系统的必要性,也减少了分别进行目标识别试验的总成本。

一二九运动活动主题

一二九运动活动主题 弘扬一二九精神,践行爱国理想。 1935 年 12 月 9 日上午 10 时,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一群血气方刚,充满爱国豪情的青年齐聚当时的北平新华门前请愿,随后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日本侵略华北,“攘反对外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宣传抗日救亡精神。它的伟大意义注定会成为可与五四运动比肩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生运动。为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我校青年学生热爱祖国,心系天下的豪情。特举办“一二·九运动”纪念活动。 通过活动让同学们重温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激发爱国建国的热情,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光荣传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振奋师生精神。 XX-12-06~~XX-12-09 五.活动对象活动对象 全校师生 本活动由中北大学校团委主办,校学生委员会承办,各学院学生会协办。 1)纪念“一二·九运动”红歌会 2) “爱国”主题演讲 3) “爱国”主题讲座

4)纪念“一二·九运动”长跑活动 5)纪念“一二·九运动”签名活动 1. 红歌会 1)红歌会参赛对象为全体师生。 2)歌会分为海选和主场晚会两部分。各学院学生会组织院内海选,教职工由校学生会组织海选,具体选拔人数依报名人数便宜从事。主场晚会由校学生会组织于 12 月 9 日在科艺苑举行,经评委打分决出前三名颁奖。 3)选手所唱歌曲必须符合红色主题方可参加。 2. “爱国”主题演讲 1)参赛对象为全校学生。 2)演讲分为海选和决赛两部分。先由各学院进行院内海选,然后报校学生会进行决赛。 3)演讲材料需原创且符合主题。 3.“爱国”主题讲座讲座由校学生会组织进行,邀请一到两名嘉宾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讲,各学院学生会组织同学参加即可。 4. 纪念“一二·九运动”长跑活动 1)长跑以院为单位参加,每院出一支代表队,10 男 2 女。 2)前期由宣传部负责赛前宣传工作,学习部整理一些纪念“一二·九运动”的知识问答题目。比赛由体育部组织进行,比赛秩序由安检部负责,生活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3)比赛以接力方式进行,每人跑一圈,共 12 圈。接力棒即为各院院旗,队员举旗跑完比赛,以最后一名成员完

TIIS目标识别安全管理系统(技术白皮书)

军队、金融、通讯、电力数据中心 目标识别与涉密资产安全管理系统 技术白皮书 浩海易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引言 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部队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纸质文件、涉密载体,涉密介质(移动硬盘、U盘、笔记本电脑等)被广大官兵大量使用,这些纸质文件、涉密载体及介质存在着种类杂乱,可靠性差,效率低下,借阅审批均为纸上办公,携带进出无法记录、查询等问题,经常出现泄密现象,给部队涉密载体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使用和管理的矛盾突出。由于纸质文件、涉密载体在部队中使用的范围广,数量大,管理的难度很大。目前部队为提高纸质文件、涉密载体的安全管理,采取了一些保密措施,研制了一些保密软件及管理系统,但这些保密软件及系统只是对这些纸质文件、涉密载体的借阅以表格、文档等形式进行了简单的统计记录,并且过程、细节、详细时间都难以达到准确、安全,管理和技术维护都比较繁琐,造成即不保证安全,管理使用又很不方便,不利于在部队基层推广使用。 二是管理模式落后,高科技管控手段欠缺。各部门的纸质文件、涉密载体,来源复杂、形式多样,管理、存放、下发时非常的繁琐和棘手,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监控、监管手段,容易造成涉密人员非法带出,极有可能造成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部队需要一种适合军队平时和站时使用、能提供较强涉密载体安全管理措施即可靠又方便使用的涉密载体安全管理系统。 TIIS目标识别安全管理系统(以下简称TIIS)是基于RFID技术并针对单位人员、纸质文件管理和涉密载体(笔记本电脑、保密移动硬盘、保密U盘、刀片服务器等)安全需求而研制开发的一套检测控制系统。 二、系统硬件部分 2.1 915M超高频RFID读写器 物理特征:长:29.5cm;宽:30cm;高:8cm; 重量:3kg,安装:垂直方向, 环境:工作温度:-20℃-55℃ 存放温度:-40℃-85℃ 湿度:相对湿度10%-95%; 工业等级:IP-53,4个TNC双向天线端口,为每个端口分别配置一个独立的传输和接受天线; 电源:能适应110-240VAC车载电源DC伏60瓦 RFID频率范围800MHz或900MHz, 波段接口:10/100BASET以太网(RJ-45连接器),最大读取速度1000tag/S,最小标签速度:660ft/min 2.2 915M超高频RFID天线 物理特征:长:30cm;宽:30cm;高:4cm重量:2.27kg 安装配置:2*2安全螺栓,水平面距离5.875英寸,垂直距离2.75英寸, 工作温度:-20℃-55℃存放温度:-40℃-85℃ 前后比:20DB 最高增益:6dBiL 增益平稳度:0.5DB 三、系统软件部分 3.1 编目系统功能 主要是针对文件,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等目标载体信息进行录入,编辑,移交登记。3.2 检索系统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