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基础知识重点

法律基础知识重点

法律基础知识重点
法律基础知识重点

法律基础知识重点

给大家做点贡献-法律基础知识1、名词解释

法律:法律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行社会管理,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生活的基本规则,也是一个社会、国家的民众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共同生活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范,具有政治统治、社会管理和文化传播等多重功能。

法学:是指现代社会科学领域中研究法律及法律相关问题的一门体系宠大、义理精深的独立科学。

根本法:即宪法,它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如国家的性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政治体制与权力划分、经济制度、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等。

普通法:是指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普通法的内容一般只涉及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民法、行政法、刑法等,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不能与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实体法:是指规定和确认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和职责的法律。

程序法:是指规定保证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的法律。

公法:调整国家机关之间以及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或一方为国家或国家所属的公共团体的法律。

私法:调整公民和法人等平等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的法律。

国际法:为一般国际社会公认,实施区域并不以一个国家的领土为限,而是在国家与国家相互之间有效的法律是国际法。

国内法:由一个车家制度,实施区域仅以一个国家的领土为其范围的法律是国内法。

法律基础课:是通过传授基本的法学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充分认识法律对于现代社会,包括对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重要作用,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过学习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宏观情况,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正确先使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运用法律知识和手段维护国家、集团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工作能力,通过提升政治、法律和专业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既有精深专业基础,又具备现代视野,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和应付未来挑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法律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联系是什么?

答:法律与国家的联系:法律是国家文明的重要组织部分,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这种与国家政权的紧密关系,是法律制度区别于伦理道德、一般生活习俗的重要特征,健全的法律制度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基础。没有人民,不成其为国家,没有领土,不成其为国家,没有主权,不成其为国家,而缺乏健全的法制,而不成其为一个成熟的国家。

法律与社会的联系:首先,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源于社会生活;其次,法律除了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整体和大众的利益与要求。再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外在的风格特征,除受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类型等因素决定以外,还会受到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民族习惯、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法律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生活本身。

法律与公民的联系:在现代社会,法律的重心与终极目标在于确认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法律制度是每个公民最重要的人生保障。

3、学习“法律基础”课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答:⑴注意法律的专业性与广泛联系性的统一;⑵注意法律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⑶注意法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⑷注意法律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4、有人认为“我不犯法,法律就跟我没关系”,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一方面虽然我们自己可能不会有意识去做违法的事,但如果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就很可能犯了法而不自知。另一方面,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法律的价值也在于保护他的权利。自身不犯法,但不能保证绝对不会受到不法侵害。在遭受不法侵害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获得合理救济。如果缺少基本的法律知识,自身的权利很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第一章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1、名词解释

法:是由国家制度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的历史类型:法的历史类型是指按照法律制度赖以建立的生产关系类型和反映阶级意志的不同,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进行的基本分类。

法律制定:泛指有关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称国会、国家立法机关等)制度、修改、补充、废止基本法律(或法典)和法律的活动。

违法: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因违反法律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法律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这是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

1、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历史发展。

答:法的基本特征:⑴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⑵法是国家制度或者认可的;⑶法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⑷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

2、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和作用。

答: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这一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它的主要牲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国家强制力和人民的自觉遵守的统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

3、法律制定的特点、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答:法律制定的特点:⑴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进行活动的法律形式之一;⑵法律制度是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⑶法律制度是制度、修改、补充、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我国法律制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我国法律制定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⑵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正确结合;⑶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⑷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⑸有选择地汲取和借鉴我国历史上和外国的立法经验。

6、法律的遵守与违法、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答:法律责任:广义的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同义,狭义的法律责任专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

法律制裁:是国家专门机关对违法者依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而采取的惩罚措施。

按照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可以将法律责任分为违宪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按照承担法律责任的不同,可以将法律制裁分为违宪制裁、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4、法律规范、法律部门、法律体系和法律渊源。

答: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度中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和行为规则,规定了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障。法律规范的特点:⑴它是一般性的行为规则,而不是个别指令;⑵它包含着一定的行为模式,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而不是一般的倡导或建议;⑶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性的行为规则,而不是一般的社会团体规范;⑷它具体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时的法律责任,是适用法律的根据。

法律部门:是指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方法作为主要标准,对现行法进行的一种分类,凡是调整同一领域社会关系并运用相同的调整方法的法律规范就构成一个法律部门。如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和诉讼法等法律部门。

法律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在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的基础上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渊源: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法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法的产生方式不同,制定机关不同,其表现形式和法律效力等级也不同。

5、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答: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衡;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等。

7、违法的构成条件。

答:⑴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⑵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序上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对社会造成了一定危害的行为;

⑶违法必须是行为者出于故意或过失;⑷违法的主体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

8、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作用和培养。

答: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和正义观、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要求、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等。

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和正义观、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要求、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理论和知识等。

法律意识的主要特点:⑴它是以马克思列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法律意识;⑵它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的集中反映;⑶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为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⑷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筑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

法律意识的作用:指导法律制定、法律适用以及法律的遵守。

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法律观的宣传教育;二是普通法律知识。

9、法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10、违法构成的条件:⑴违法必须是人们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仅有思想而无行为不构成违法。⑵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必须是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⑶违法必须是行为者出于故意或过失,也就是行为人要有主观方面的过错。

⑷违法的主体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有法可依:是要求国家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应纳入法制的轨道,一切都有法律作依据,都有章程可遵循。

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基本要求,必严是不偏不过,偏即不正,过犹不及,是要不拆不扣地按照法律办事;必究是不失不纵,这既是对违法的责任人而言,也是对执法的责任人而言。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础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德治:就是以道德的教育、倡导、建设为手段来治理国家,并达到人民行为举止优良、社会道德昌明、国家安定祥和。

1、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法制建设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含的三个组成原则,就是人人平等的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即权利平等原则;人人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即义务平等原则;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任何犯法都要平等的追究法律责任,即责任平等原则,这三条原则是同原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总原则,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真正做到这三个组成原则,才能确立法制的权威,才能取信于民,才是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⑴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⑵高度重视宪法和法制的重要作用;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法制建设。

5、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答: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党和国家的执政治国根本方略。

6、依法治国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答:依法治国包括治国的主体、治国的依据、治国的对象,首先,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国家政权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所明确的根本原则;其次,社会主义国家依法冶国的依据是社会主义的宪法和法律。再次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对象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务及社会事务。

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⑴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⑵必须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⑶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强司法队伍建设;⑷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第三章宪法

宪法规范: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宪法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接线员在统一的国家内,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

特别行政区:是指依据我国宪法的规定而设立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区域。

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以人身保障为核心的权利体系。国家主席:国家主席、副主席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等。在外交方面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1、宪法的概念与基本功能。

答:宪法是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活动的规范体系。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确认功能:宪法的性质和内容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确认国家权力的归属,使政权基础得到合法化,确认法制的统一基础,为法律体系的统一提供合宪性基础。

保障功能:宪法对民主制度与人权起到保障作用,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宪法不仅规定各种民主制度,同时对民主制度的实现提供宪法基础。

限制功能:宪法限制国家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人权。

协调功能:能够以合理的机构平衡利益,寻求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规则,对民主政治体制下少数人的利益问题也可通过宪法制度得到保护。

2、宪法结构与宪法规范的特点。

答:宪法结构:是指宪法内容的具体组织和排列形式。宪法规范的特点:⑴宪法规范的政治性;⑵限制性;⑶最高性;⑷稳定性、适应性;

⑸制裁性。

3、宪法修改与宪法发展模式。

答: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从历史发展看,宪法与民主密不可分,宪法产生与存在的前提之一是民主事实的存在。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与基本特征。

答:内容: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与基本出发点。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⑶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⑷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特征: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而全面地反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集中体现了我国的阶级结构;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的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⑷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

5、选举制度概念的原则与民主程序

答:选择制度是指选举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代表的原则、方法、组织和程序的总和。选举制度的具体内容由选举法规定。

原则:包括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与无记名投票原则。

民主程序主要包括:确定选举组织、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提出侯选人、投票程序、代表的罢免与补选等。其中核心程序是候选人的提名与投票程序。

6、中国国家机构的体系与运行原则。

答: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我国的国家机构分为中央国家机构和地主国家机构,中国国家机构包括僵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国家机构包括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我国国家机构在组织和动作体系上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法治原则、责任制与效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活动的总体原则,体现了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依法组织国家机构的精神。法治原则是国家机构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责任制与效率原则是指根据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都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7、公民的基本权利性质与基本特点。

答: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赋予的、表明权利主体在权利体系中重要地位的权利,基本权利做为宪法规定的权利,具有以下特点:⑴基本权利的行使与基本义务的履行构成公民在一国中的宪法地位,确立了公民的宪法地位;⑵是一国权利体系的基础;⑶对于公民来说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的最低限度的权利,是一种稳定的权利体系;⑷是一种综合的权利体系,概括了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行使的根本性的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

8、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概念与内容。

答: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公司必须履行的责任。内容包括:⑴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⑵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⑶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与利益的义务;⑸依法服兵役的义务;⑹依法纳税的义务。

9、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答:⑴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⑵公民是稳定的法律概念,而人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⑶公民是个体概念,人民是整体概念。

10、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答:具体表现在:宪法是国家立法的基础与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宪法为国家立法的统一提供了合宪性基础,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政党、公民与企事业单位行为的最高准则;任何法律、法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违宪的法律、法规是无效的。

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已制定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和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第四章行政法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和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行政法的主体:是指广义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主要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同时还包括受委托组织和行政公务人员。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其范围包括行政机关和被授权组织。

行政相对人:是指依法参加到行政管理活动中来的行政对方法事人,其范围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特定情况下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也具有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但依法实行对等原则。

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设立并以自己的名义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

被授权组织:是指获得法律、法规所授予的某方面或某项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并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受委托组织:是指受行政主体委托并以委托者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其在受委托范围内的公务行为后果归属于委托者。

行政公务人员:是基于行政公务身份而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实施行政管理的人员,有些教科书也称之为行政人。

公务员:是指国家依法定方式各程序任用,在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职权、执行行政职务的工作人员。

行政组织法:是直接规范和调整行政组织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实施行政管理并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它具有公定力、拘束力、执行力等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单方意志性、自由裁量性、效力先定性等特征。

行政立法: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规章等抽象行为规则的活动。

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管理、运用法律规范并引起有关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变化的活动。

行政司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行政争议(或民事争议)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特定案件、裁断特定争议的活动。

行政指导:行政指导是行政主体在其职责范围内为谋求行政相对人的协力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而适时灵活地采取的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

行政合同:也称为行政契约,是指为实现行政目标,执行公共事务,适用行政法规则,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设立彼此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监督行政法制:也称为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具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和包括执政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公民依法对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

员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过程实施监督的有关法律和制度的总称,分为国家权力性监督和非国家权力性监督两大类。

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须承担的责任,它是行政违法行为和部分行政不当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也是监督行政法制的功能目标和构成要素。

行政救济法:是指有权机关对行政权力行使偏差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损害的恢复和补救。其主要内容是包括行政复议、司法审查(行政诉讼)、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等行政法制环节。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法定行政机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申请,由后者按照准司法程序对该行为进行审查并就行政争议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及其法律制度。

司法审查:是指行政相对人就行政争议提起诉讼后,国家通过司法机关对行政主体行政权力的活动进行审查,对违法活动予以纠正,并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的损害给予相应补救的法律制度,也即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和行政公务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因违法行政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行政补偿:是根据危险责任、公平负担、特别牺牲等原理,当行政主体在其合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由国家对其所受损失予以补偿的制度。

1、行政法的概念、特征与基本原则。

答:行政法:是高速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对行政活动过程特别是行政权利运行过程加以规范、监督与救济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特征:形式上的特征⑴行政法规范的表现形态多、数量大;⑵除荷兰在1994年出台了具有某种框架性质的基本行政法典以外,世界各国尚无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⑶部分国家已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内容上的特征:⑴内容广泛。⑵易于变动。⑶程序规范与实体规范交织。

基本原则:具有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应急性原则、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2、行政主体的抽象行为与具体行为。

答:所谓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制定和发布普遍适用的规则的行为,它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作出,具有普遍约束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行为和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所谓具体行为:是行政主体就特定的具体事项对特定行政相对人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单方行为,它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4、行政程序法。

行政程序法:是关于行政主体的行为方式、步骤及实施的时间、顺序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是重要行政程序的法律化。

第五章民法

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民事主体制度包括主体的种类、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监护、宣告失踪及宣告死亡、法人等制度。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民事法律行为:是法律事实的一种,指民事主体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法产生民事法律效力的行为。

意思表示:即要求行为人的内心意原为行为人自觉自愿而产生,同时与其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

代理:在授权范围内,可以让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为民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或间接归属于本人。这就是代理的法律制度。以他人名义或自己名义为他人实施民事行为的人称为代理人,由他人代为实施民事行为的人称为被代理人。也称本人。

诉讼时效:又称消灭时效,在我国民法上是指对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的权利人,使其丧失胜诉权的法律制度。

物权:是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对物依法所享有的支配权利。即权利人在法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物权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他物权又可根据其作用而划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债权: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因而是一种请求权。

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有益物权:是指非所有人享有的对特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它着眼于财产的使用价值。

担保物权:是以支配特定财产的交换价值为内容,以确保债权实现为目的而设定的他物权。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依当事人的合意而成立,只有具备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

违约责任:是不履行合同或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违约行为。

侵权行为:是行为人侵害他人财产和其他合法利益,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一般侵权行为:是对行为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侵权责任一般构成要件的侵权行为。对于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通常只以一般性条款作概括规定,主要采用违法性、过错、因果关系、损害四个构成要件来确定民事责任。

特殊侵权行为:是当事人基于与自己有关的行为、物件、事件或其他特别原因致人损害,特殊侵权行为依照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者民事特别法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1、民法的调整对象及基本原则

答:民法的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人身关系是指基于一定的人格和身份产生的,体现人们精神和道德上利益的社会关系。

基本原则:⑴平等原则;⑵自愿和公平原则;⑶诚实信用原则;⑷合法性原则;⑸公序良俗原则;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对其某项特定的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权利。具体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

3、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4、权代理,就是没有代理权的代理,无权代理并不是代理的一种形式,而是具备代理行为的表象但是缺乏代理权的行为。

5、《民法通则》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6、财产所有权是最完整的物权,所有人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完整权利,而共他物权只是具有所有权的部分权能。

7、要约是向特定人作出的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因为要约一经相对人承诺即成立合同,所以要约人提出的要约必须表明合同的主要条款,如果要约人发现的意思表示只包含订立合同的提议而不包含决定合同内容的主要条款,那么它就不是要约而是要约邀请。

8、特殊侵权行为实行公平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第六章商法

商法:是指调整各种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商法是指调整国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企业法:是调整国家在组织管理企业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合伙企业: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个人独资企业: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者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主体。

中外合资企业:是指中国合营者和外国合营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并按照投资比例分享利润、分担风险的企业,简称合营企业。

中外合作企业:是指中国合作者与外国合作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共同举办的,按合作企业合同的约定分配利润或产品、分担风险和亏损的企业,简称合作企业。

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提供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外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单独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1、商法体系及商法与民法的关系

答:商法体系:我国在立法上采用民商法合一制度,商事法律规范除编入《民法通则》的以外,均采取单行法律的形式,主要有企业法、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海商法、保险法、拍卖法、破产法等法律以及有关商事登记方面的法规,形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商法体系。

商法与民法的关系:商法的适用优先于民法。由于商法是特别法,关于商事行为应首先适用商法,商法无规定的,则适用民法的有关规定,所以商法的效力优于民法,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于商法。

2、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答:国有企业的权利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物资选购权;产品销售权;进出口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人事管理及劳动用工权;投资决策权;留用资金支配权;固定资产处置权;人事管理及劳动用工权;投资决策权;留用资金支配权;固定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内部机构设置权;拒绝摊派权等。

国有企业的义务有:遵守法律、法规;完成指令性计划;有效利用企业资产,实现资产增值;依法纳税;保护国家财产;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履行依法订立的合同,保护环境;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搞好职工教育和培训;支持、奖励职工进行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等。

集团所有制企业是指以生产资料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独立的商品经济组织。其权利有: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权、物资选购权、产品销售权、进出口权、制定价格权、职营权、人事管理权、财产所有权、拒绝摊派权、享受优惠权等。

其义务为守法、纳税、接受监督、保证产品质量、履行合同、做好劳动保护等。

3、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答:1999年8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其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须具备下列条件:⑴投资人为一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⑵有合法的企业名称;⑶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⑷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⑸有必要的从业人员。个人独资企业经过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方为成立。

4、有限责任公司资产制度

答:有限责任公司资产制度是指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公司资产的出资者与经营者,以及各个出资者相互之间对公司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关系的法律制度。

5、证券法:是调整我国境内企业的股票、债券和国务院认定的其他证券依法发行和交易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专门规范投资行为的法律。

6、保险法:是调整保险活动中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依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由法人或者外商单独设立,股东人数可以是2个以上,50个以下股东。

8、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当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9、个人独资企业招用职工时,应当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

10、证券交易可分为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信用交易等。投资人委托其指定的证券商营业部在法定的证券交易市场买卖证券。成交后由证券商代理投资人办理清算、交割和过户手续。

第七章知识产权法

作者:是创作作品的自然人。

作品:是指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和可复性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署名权: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包含两重含义,作者资格权和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接线员作者有权保护自己作品不受歪曲、篡政。

复制权:是指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合理使用:是指对于法律规定的一些作品使用方式,使用者可以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只要注明作品的来源,该使用行为即为合法。

发明: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具有积极意义并表现为技术形式的新的智力成果。

法定许可:是指对于法律规定的一些使用作品的情形,使用者可以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只要注明作品的来源,并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该使用行为即为合法。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形状和构造的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也被称作工作品外观设计,或者简称为工业设计。它是指关于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在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邻接权:指表演者权、录制者权、广播者权、出版者权。

1、知识产权的概念及特征

答:知识产权是指关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的权利。特征:这种权利所保护的对象不同于作为所有权标的有体物,而是无体财产。这种无体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即它不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观念、思想,它有着可以为他人感知到的具体的客观形式。

2、作品的构成要件

答:作品至少应当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独创性,即作品必须是作者经过独立思考和创作的产物,从其表现上可以让人感知到作品中有作者赋予作品的智力创作因素,不能是他人已有作品的复制。第二,作品的表现必须具备可复制性。第三,作品应反映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总之,独创性是作品的内在特征,可复制性则代表了作品的外部特征,而反映思想和情感则是创作作品的目的。

3、著作人身权与著作财产权的内容

答:是指作者基于其创作的作品而享有的具有人身利益的权利。在著作人身权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⑴发表权;⑵署名权;⑶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著作财产权主要有以下内容:⑴复制权;⑵发行权;⑶出租权;⑷展览权;⑸表演权;⑹放映权;⑺广播权;⑻信息网络传播权;⑼摄制权;⑽演绎权。

4、授予专利的条件

答:授予专利的条件有消极条件与积极条件;消极条件主要有:⑴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⑵科学发现不能被授予专利;⑶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能被授予专利。⑷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不能被授予专利。⑸动物和植物品种不能被授予专利;⑹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不能被授予专利。积极条件主要有:⑴新颖性;⑵创造性;⑶实用性。

5、专利权的内容及效力。

答:专利权的内容包括⑴权利权人的权利:(主要包括专利权人熟有自己实施其专利技术的权利;专利权人有禁止他人实施其专利技术的权利;专利权人有处分其专利的权利)⑵专利权的限制(首先,专利权在时间上不是无限的,我国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为自专利申请之日起10年,其次,专利权在权利行使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主要表现在一,当权利人自己制造或者许可他人制造的专利产品上市经过首次销售之后,专利权人对该特定产品不再享有任何意义上的支配权,即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再转让或者使用都与专利权人无关;第二,在不知情的状态下销售或者使用了侵犯他人专利权的产品的行为,不可承担侵权责任。第三,如果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开始制造与专利产品相同的产品或者使用与专利相同的技术,或者已经做好制造、使用的准备,那么依法可以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该项技术。第四,交通工具临时通过一国领域时,为交通工作自身需要而在其设备或装置中使用有关专利技术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第五,非营利性实施专利技术的行为不被视为侵犯专利权。

6、商标注册条件

答: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项目,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品商标注册,我国商标法无论对于法人还是自然人都允许申请商标注册。

7、商标权的内容

答:商标权的内容主要表现在:⑴商标权人拥有使用其商标的专有权利;⑵商标权人有许可或禁止他人使用其商标的权利;⑶商标权人有权处分其商标权。

8、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

答:⑴未经商标权人同意,擅自在同种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受法律保护的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⑵伪造、擅自制造其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受法律保护的商标标识;⑶销售侵犯商标权的商品;⑷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行为。

第八章婚姻家庭法和继承法

婚姻:是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结合为配偶的社会关系。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由一定范围的亲属组成的生活团体。

婚姻家庭法:是调整婚姻家庭成员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夫一妻:是一男一女结为夫妻互为配偶的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任何人不得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

计划生育:是指有计划的控制管理全社会人口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内容包括有计划地调整人口增长速度,提高或降低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的结构和地域分布等。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亲属:是由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而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特定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结婚:是指男女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律行为。

禁婚亲:即法律规定的禁止结婚的亲属。

无效婚姻:是指男女两性的结合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而不具有婚姻的效力。

可撤销婚姻:是指某种婚姻关系虽然具有了婚姻的形式要件,但该结合因欠缺当事人的真实婚姻合意,受胁迫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该婚姻。

离婚:是夫妻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就离婚及其相关的问题达成协议,婚姻登记机关经过认可,解除双方婚姻关系的离婚制度。

赡养:是指子女对父母的供养,即在物质上和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要的条件。

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女子,包括未婚男女所生子女,已婚男女与第三人所生子女,无效婚姻和被撤销婚姻当事人所生子女等。

救助措施:是指有关组织对妨害婚姻家庭行为的受害人提供的援助。有关组织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当事人所在单位以及有关的国家机关。

继承法:是调整因公民死亡而发生的财产继承关系,确定遗产归属的法律规范。

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继承权丧失:是指继承人因对被继承人或者其他继承人犯有某种罪行或其他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应当失去其取得被继承人遗产之资格的法律制度。

继承顺序:是继承法所规定的法定继承人参与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代位继承:是指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时,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先死亡的长辈直系血亲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一项法定继承制度。

转继承:是指遗产份额转由其继承人取得的一项继承制度。

遗赠扶养协议:是指由遗赠人与作为扶养人或集体组织签订的,关于扶养人承担对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和协议。1、婚姻家庭法的特征、基本原则

答:婚姻家庭法的特征:婚姻家庭法律关系主体的广泛性;婚姻家庭法在内容上具有深厚的道德伦理性;婚姻家庭法中多为强制性规范。基本原则:⑴婚姻自由;⑵一夫一妻;⑶男女平等;⑷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⑸计划生育。

3、亲属的种类和亲等

答:亲属的种类有:配偶;血亲(自然血亲、拟制血亲、姻亲)

亲等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基本单位。

4、结婚的条件和结婚的程序

答:结婚的条件:⑴必须具有结婚的合意;⑵必须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⑶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结婚的程序:⑴申请,要求结婚的当事人应当向婚姻登记管理机关提出结婚申请;⑵审查,婚姻登记机关依法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提供的证件和证明进行审核和查证;⑶登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结婚申请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预见以登记,发给结婚证。

5、夫妻人身权和夫妻财产权

答:夫妻人身权亦称配偶身份权,是夫妻之间在配偶身份状态下相互享有和承担的权利义务的统称。包括:夫妻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都有参加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的自由;有平等的婚姻住所决定权;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有相互扶养的权利和义务。

夫妻财产权主要有夫妻的共同财产;个人财产以及约定财产。

6、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

答:协议离婚亦称双方自愿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就离婚及其相关的问题达成协议,婚姻登记机关经过认可,解除双方婚姻关系的离婚制度;诉讼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对是否离婚或离婚后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经济帮助、债务清偿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的,在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经人民法院审理,以调解或判决方式处理离婚纠纷的一种离婚制度。

7、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

答: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内容:⑴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⑵父母对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⑶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⑷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⑸子女负有不得干涉父母再婚的义务。

8、妨害婚姻家庭的法律责任

答:妨害婚姻家庭的法律责任主要有⑴民事责任;包括对遗弃家庭成员的,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依法负有扶养、扶养、赡养义务的人给会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离婚损害赔偿。⑵行政责任。《婚姻法》第43条第3款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⑶刑事责任;⑷《婚姻法》第45条规定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答:继承法的基本原则:⑴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原则;⑵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原则;⑶男女平等原则;⑷互谅互让原则;

10、遗产和继承权

答: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它的范围包括:⑴公民的收入;⑵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⑶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⑷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⑸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⑹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⑺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享有的依照法律规定和或者被继承人的遗嘱指定而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主要包括:⑴接受继承或者放弃继承的权利;⑵保管遗产的权利;⑶参与遗产分配的权利;⑷执行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的权利;⑸当继承权遭受侵害时请求司法保护的权利。

11、法定继承

答: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范围、继承的先后顺序以及遗产分配原则的一种继承方式。

12、遗嘱继承和遗赠

答:遗嘱继承是指依照继承人生前所立合法有效遗吃的指定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一种财产继承方式;遗赠是指遗赠人通过遗嘱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或全部赠给法定继承人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行为。

第九章经济法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和产品质量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反垄断法:是有关禁止阻碍、限制或防害竞争的企业间协议、合谋、联合行动和滥用经济优势等垄断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经济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

答: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经济动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国家为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盲目性而制定的调整全局性的、社会公共性的、需要由国家监管与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调整对像:是在国家监管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主要包括(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运行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2、经济法的主体及分类

答:经济法的主体广义的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即依照经济法律规范规定享有经济权利(或职权)、承担经济义务(或职责)的当事人。狭义的经济法主体是指经济法主体制度成立的主体。

经济法的分类主要分为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两大类,经济管理主体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设立,先例国家管理职能的各国家机关。经济活动主体主要是指依法设立,直接从事生产、流通、服务和经济协作等活动的各类企业、组织和个人。

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经营者违反该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3、消费者权益与经营者义务

答:答:消费者权益或称“公民消费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的利益;经营权义务是指经营者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和实现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需要的责任。

4、税收的概念及其与税法的关系

答:答: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公共管理职能和其他特定目的的需要,授权政府专门机构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向居民、非居民就其所得、财产或者行为实施的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课征,是基于法律规定产生的特定之债。税收与税法的关系:税收是税法的实质内容,是税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税法是税收的法律形式,是确保税收收入规范、稳定、及时实现的制度保障。“有税必有法,无法必无税”。

5、金融法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答:金融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用以确定金融机构的性质、地位和职责权限并调整在金融活动中形成的金融监督管理关系和金融业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金融法大致可分为金融主体法(组织法)、金融调控法、间接融资法、直接融资法、期货期权与外汇法(特殊融资法)、金融中介业务法等六个部分。

8、环境保护法以及的基本法律制度

答:环境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社会公害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及确立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基本法律制度主要有环境标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监测制度。

9、自然资源法,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答:自然资源法:是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是自然资源规划制度;自然资源许可证制度;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10、消费税是对消费品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再选择某一特定环节征收一次消费税,而非道道征税。

11、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捍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12、销售者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其供货者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具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国家通过保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的协议。

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或一周内从事生产或工作的时间,即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或每周应工作的天数。

休息休假:又称休息时间,是指劳动者在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外自行支配的时间。

工资:是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国家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并规定工资的法律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时,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是指劳动者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可以获得必要的医疗费资助和疾病津贴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失业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给予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因负伤、致残、死亡或患职业病,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获得必要补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生育保险:是指女职工在生育期间,从生育保险基金中获得必要补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劳动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答: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适用范围: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⑵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

⑶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⑷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2、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的特征、内容与期限

答:劳动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达成的关于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劳动合同的特征:⑴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⑵劳动合同的内容要受法律、法规和集体合同的约束;⑶劳动合同的目的是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内容:其主要表现在条款上,即⑴劳动合同期限;⑵工作内容;⑶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⑷劳动报酬;⑸劳动纪律;⑹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⑺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和无固定期劳动合同,有固定期一般为一年、三年、五年等,无固定期是指不规定合同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一般是工作满10年以上双方同意续延的可以订立无固定期合同。

3、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答:劳动合同的变更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依法成立、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的劳动合同条款所作的修改或增减。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解除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4、工资立法原则

答:⑴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⑵同工同酬原则;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工资水平的原则。

5、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征

答:社会保障:是国家法律强制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出面举办,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其特征是安全性、强制性、社会性以及互助性。

7、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保险法是社会保障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养老保险法、医疗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生育保险法。

8、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一章刑法

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主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故意: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助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自首:是指犯罪人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立功: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或者是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表现。

累犯:是指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一定时间内又犯应当被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犯罪分子。

1、刑法的任务和适用范围

答:刑法的任务是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适用范围:刑法的空间效力(指刑法与刑法的时间效力。

2、犯罪特征和犯罪构成

答:犯罪的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构成的要件主要包括犯罪的客体(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犯罪主观方面(指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以及刑法上的认识错误。

3、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当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当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其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损害另一种合法利益的行为。

4、犯罪的既遂、预备、未遂和中止

答:犯罪的既遂:是指已经成立直接故意的犯罪,客观方面具备刑法所规定的结果或者行为的犯罪形态,包括行为犯、举动犯、结果犯和危险犯。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的行为。

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5、共同犯罪、形式和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答: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其形式主要包括一是以共同犯罪的故意形成的时间可以划分为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二是以共同犯罪能否任意形成可以划分为任何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三是以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明确的分工可以划分为简单的共同犯罪和复杂的共同犯罪;四是以共同犯罪有无组织形式或分为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犯罪集团。

犯罪人的种类:我国刑法根据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

6、刑罚的种类和适用

答: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种。主型是指只能独立适用而不能附加于其他刑罚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是指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的刑罚方法,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

刑罚的适用主要表现刑罚裁量,指被指控犯罪的被告人依照刑法的规定裁量和决定刑罚的一种刑事审判活动。分别有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四种量刑方法。

第十二章诉讼法

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程序解决各种案件争讼的专门活动,一般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种。

证据: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及各种方法、信息。

举证责任:也称为证明责任,是指当法律要件事实在诉讼上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当事人所负有的接受不利裁判的诉讼风险。

督促程序:是指对于债权人提出的以给付一定数量金钱、有价证券为标的的财产请求,基层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单方面请求,不经过开庭审理,以他的主强为内容,直接向债权人发出支付命令的非诉程序。

公示催告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依当事人基于法定理由而提出的申请,以公示的方法催告不明的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间申报权利,如无人申报,则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作出除权判权的非讼程序。

自诉案件:是指可以进行调解,被告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对自诉人提起反诉,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的案件。

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引起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者主要阶段的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1、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答: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基本原则具有指导性、规范性、理念性等特点。

基本制度包括⑴合议制度:指法院审判案件原则上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目的是为了发挥集体智慧,确保案件的正确处理。⑵回避制度:是指行使审判权的审判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遇到可能影响案件客观公正处理的情形时,应当公正性;⑶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判案件的过程应当向当事人以及社会上的一般群众公开。⑷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上下两级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

2、诉讼中的证据种类与举证责任

答:诉讼证据的种类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七种。

举证责任也叫证明责任,是指法律要件事实在诉讼上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当事人所负有的接受不利裁判的诉讼风险。

3、民事诉讼的普通程序

答:普通程序是最系统、最完备、基础的程序,他由三个阶段构成:⑴起诉与受理;⑵法院对起诉的审查和受理;⑶开庭审理。

4、刑事侦查程序

答:刑事侦查程序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主要任务是:查明案件事实,发现和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和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各种证据,确定犯罪嫌疑人,及时采取强制措施,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侦查、继续犯罪、毁灭证据、伪造证据,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侦查应当遵循迅速及时、客观全面、深入细致、遵守法制和保守秘密的原则。

5、行政诉讼的范围

答:行政诉讼乐园包括:⑴不服行政处罚的行为;⑵不服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⑶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案件;⑷对行政机关拒绝颁发许可证、执照或者不予答复不服的案件;⑸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而被拒红绝或者不予答复的案件;⑹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案件;⑺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案件;⑻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案件。

6、法律援助制度

答:又称为法律扶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证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得以实现,对需要运用法律救济手段维护自己法定权利不受侵害,但又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诉讼费和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以及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减费法律服务或减免诉讼费,以保障其司法权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

7、提起行政诉讼符合的条件:⑴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⑵有明确的被告;⑶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⑷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8、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管辖包括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十三章国际法

国际法:是指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指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且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包括: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国际合作原则、民族自决原则等。

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确立其相互权利和义务而缔结的国际书面协议。

国际习惯:是一种不成文法,指已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和做法。

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根据主权所享有的固有权利称为国家的基本权利,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国家管辖权:指对国家的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性管辖和普遍管辖。

国籍:是指一个人隶属于某一特定国家而成为该国国民的法律资格或身份,是与该国固定的法律联系,也是国家对其实行外交保护权利的依据。

人权的国际保护:是指国际组织对人权的保护。

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国家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一国的领土由边界分开。

国际组织:是指由国家或其政府基于国际条约所创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包括由不同国家的民间团体、个人创立的非政府国际组织。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组织。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联合国惟一有权采取维护和平和安全行动的机构。

法律冲突:是指不同国家的民商事业立法对同一涉外民商事关系作了不同的规定,而同时又互相承认民商事立法具有域外效力,从而导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出现矛质或抵触。

冲突规范:是指明某种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应适用何种法律的规范。

准据法:经冲突规范的援用而用来具体确定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特定国家的实体法称为准据法。

公共秩序保留:如何一国法院根据其冲突规范本应适用某一外国法,而适用该外国法将违反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则国内法院可以此为理由限制或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此为冲突规范适用中的公共秩序保留。

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是调整合同的成立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卖方承担的主要义务包括交付货物、货物与合同规定相符、交付单据、保证交付的货物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买方主要承担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义务。买卖双方都有保全货物的义务。

Incoterms2000:《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对卖方与买方之间的责任、风险、费用作了详细、明确的划分,反映了货物的价格构成和交货及装运条件。

国际技术许可协议:指有权阻止其他人利用或使用某项技术的人(许可方),同意其他人(被许可方)使用该项技术从而收取费用的协议。特许经营:是指开发特定商业制度的特许方,允许被特许方根据特许方规定的条件有偿使用该制度。

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其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规范成员间的贸易关系,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世界贸易组织并不直接干预成员内部政策。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通过争端解决报告,采取一票通过(反向一致)原则,被裁决违反义务的成员,采取撤销或修改措施的方式,履行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或建议。

反向一致:即除非全体成员一致不同意通过报告,该报告即获得通过。

1、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答:其实质是二者有不同或冲突规定时何者优先适用的问题,以及国内法没有相应规定能否直接适用国际法的问题。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一当事国不得援引其国内法规定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在国内法院程序中,这一问题体现为当事人可否直接援引国际条约主张权利、进行抗辩,国内法院能否直接援引国际条约进行判决。归根结底是一个国家在国内如何执行国际法的问题。

2、联合国的作用

答:联合国设六个主要机关: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联合国大会是一个审议和建议机关,无权迫使任何一国采取行动。安全理事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织,是对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负有主要责任并惟一有权采取维护和平和安全行动的机关。常任理事国具有阻止决议通过的否决权。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关,依据《国际法院规约》进行活动。

3、国际人权保护

答:是指国家按照国际法,通过条约,在尊重与保护人权方面进行合作。

4、世界贸易组织及其规则。

答: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其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有活力的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通过规范成员间的贸易关系,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但世界贸易组织并不直接干预成员内部政策。

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规则的适用遵循累积适用的原则,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遵循所有的规则或义务,某一规则的适用不排除其他规则的适用,某一协议的适用,不排除其他协议的适用,法律规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共同适用关系,而非相互排斥关系。

5、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应用文写作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用写作的概念与作用

写作:写作是一种从事智能性、生产性、社会性的文字、文章撰写工作的统称。

实用写作:实用性的写作主要是缘事而发,为解决问题、处理工作而写作,以理性和真实性来取胜,达到实际应用的目的。

文章:连缀辞成为篇叫文章。

实用文:是行为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为处理事务和交际需要而形成并使用的具有约定俗成体式的普遍通行的实用性文体。

写作的分类:写作按其社会功能划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供欣赏、阅读的文艺性文体的写作;二是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实际问题的实用性文体的写作。

实用文的本质功能是实用

实用文的作用:1、管理作用;2、交际作用;3、反映客观现实作用。

第二节实用写作种类与特点

实用文的种类:根据实用文的内容、功用和使用范围,将实用文大致分为10类:1、公文类;2、规章类;3、机关日常事务类;4、法律类;5、经济文书类;6、科技文书类;7、外事文书类;8、礼仪文书类;9、书信类;10、传记史志类。

实用文的特点:实用性、对象性、程式性、简约性。

第三、四节实用写作的基本原是及演变发展

实用写作的构成要素:一是写作主体(作者);二是写作客体(即应用文所反映的对象);3、写作的载体(即语言符号);四是写作的

受体(读者)。

实用写作的基本原理:一、客观反映与实用性原理。1、反映论是实用写作的理论基础;2、注重实用是实用写作的根本目的;二、美观与方便处理的原理。1、“美观”是实用文的必然要求;2、方便阅读、方便处理是实用文“实用性”的体现;三、约定俗成与时代性原理。1、约定俗成是实用文保证通告的需要;2、时代性是实用文的必然趋势;四、要素构成与主客体统一原理。1、主体内化规律;2、主客体统一规律;3、载体实现主体意图规律;4、受体接受主体意图规律。

第二章实用写作过程

第一节实用写作的一般步骤

实用写作的步骤:1、写作准备;2、拟定提纲;3、草拟初稿;4、征求意见;5、反复修改;6、誊抄文稿;7、制印文件。

实用写作前的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思想准备。1、思想修养;2、较高的政策水平;3、明确写作的内容。二、主要内容和材料准备。一是文字材料;二是实际材料。

第二节实用写作的主题与材料

实用文主题的作用:1、从主题与其他内容的关系上看,主题具有统摄作用⑴主题是选择材料的依据。⑵主题是组织和派生具体观点、主张的基础。2、从主题与形式诸要素的关系上看,主题起着支配作用。⑴主题支配着不同文种的选择。⑵主题支配着实用文内容的安排。

⑶主题支配着实用文语言的运用。

实用文材料的特点:实用文的材料在形成与表现主题问题上具有“二元化”的特点。

第三节实用写作的结构和语言

文章的结构:就是一篇文章的内部构造,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实用文的结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实用文的外部格式;

2、实用文的篇章布局。

3、实用文的逻辑结构。

实用文语言:即具有实用文特色的、反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实用文语言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服务于社会活动,处理社会事务;二是具有适应社会活动所需要的语言风格、结构和规范。

实用文语境:就主观因素而言,实用的写作要符合写作者或被代写者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就客观因素而言,要符合写作者或被代写者写作的时间、地点、场合、和行文对象情况等。

第三章国家行政公文

第一节行政公文的概念、特点及行政文规则

公文:即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其他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在处理日常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作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一种实用文书。

广义公文:泛指机关管理、公务往来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书面文字材料;

狭义公文:专指行政公文,即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十三类十三种公文。

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公文的法定作者:必须是依法成立并具有法定职权的机关,即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以及国家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中设置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机构。

行政公文的特点:1、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2、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3、规范的格式和处理程序。

行文关系:是指发文机关与收文机关之间的公文往来关系。

行文方式:指机关之间公文传递的层次与形式,一般有逐级行文、多级行文、超级行文和平级行文甲种方式。

逐级行文:是指按组织系统逐级上报、下发公文,或者只对直属上级机关或所属下级机关制发公文的一种行文方式。

多级行文:是指同时向若干级上级机关或下级机关机关制发公文的一种行文方式,包括直达基层组织和向人民群众公布。

超级行文:是指在非常必要时越过自己的直接上级领导机关,向更高一级的领导机关直至中央制发公文的一种行文方式。

平级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直接对口行文的方式制发公文。

第二节国家行政公文种类及规范书面格式

“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时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将组成公文的各要素划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大部分。置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以上的各要素统称为眉首,置于公文红色反线(不含)以下至主题词(不含)之间的各要素统称为主体,置于主题词以下的各要素统称版记。

1、眉首由公文份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序、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等六个部分组成。位于公文首页上方,占三分之一的位置。

2、主体是公文的主要写作部分,由公文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成立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九个部分组成。

3、版记包括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

第三节我国常用行政公文格式及写法

一、命令(令)

命令是一种领导性、强制性和指令性很强的下行文。国务院办法规定:命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旅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它有三个特点:1、强制性大;2、发文机关级别特别高;3、用途严格限制。

二、决定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它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制约性、指挥性和指导性的下行公文。

根据决定的适用范围,可将其分为部署性决定、奖惩性决定和变更性决定三大类。

三、公告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它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国家领导人或领导机关向国内宣布重要事项;二是依法向特定对象宣布法定事项。

四、通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通告按不同用途可分为法规性通告和周知性通告两种。结构和写法:通告的写法,有长有短。周知性通告,事情简单,多采用篇段合一写法,说明原因、事项即可。法规性通告带有强制性,事情较复杂,多采用条款式写法。

五、通知

通知是行政机关向特定受文对象告知有关事项的晓喻性公文。其适用范围广泛,使用频率最高。国务院《办法》规定:通知适用于批

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按通知的适用范围,通知可分为发布性通知、指示性通知、一般性通知和任免性通知四大类。

六、通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通报的作用在于沟通情况、交流信息,使有关单位和下级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树立全局观念,以推动全面工作。通报具有教育性、周知性和时效性特点。根据通报用途,通报可分为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和情况通报。通报写作包括标题、正文、落款、日期几个部分。

七、议案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议案与其他公文相比,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写作时必须注意:1、内容的重要性;2、发文的定向性;3、送文的时限性。

议案种类:立法议案、外交议案、重大建设项目议案、任免议案。

八、报告

报告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上行公文。

报告的种类:报告一般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和答复报告三种。

报告的结构和写法:1、标题。报告的标题通常只写事由和文种。2、主送机关。报告主送机关不能省略,即主管上级机关。3、正文。报告正文一般由报告原由、报告事项、报告结语三部分组成。4、必须写明发文单位和日期。

报告写作注意事项:1、报告的写作必须客观反映事实真相,切忌夸大、缩小或无中生有、模棱两可。2、报告中不得夹带请求事项,以免延误请示事项的处理。

九、请示

请示是下级机关基层单位工作中用得较多的一种上行公文。它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的内容必须是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内无权或确实难以处理的问题与事项。根据请示的用途,请示可分为请求指示和请求批准两种。

请示的结构与写法:请示的写作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等部分。1、标题。标题有完整式和事由加文种式两种。请示的标题一要定得简明扼要,准确概括请示事项;二在标题中不能使用“申请、请求”与文种同义的赘语;三不能将文种写成“请示报告”。2、主送机关。主送机关即主管上级机关。请示不能多头主送,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3、正文。正文一般由请示原由、请示事项和请示结尾三部分组成。请示原由。请示开关先写明请示的原因或理由。请示的理由一定要充足,具有说服力。请示事项。说明请求上级机关指示或批准的具体事项,并应具体明确提出自己的意见。请示结尾。另起一行,用“当否(妥否),请审批”、“以上意见当否,请批示”、“特此请示、请批复”、请指示等惯用语结束。

请示和报告的区别:请求和报告同属下级机关组织向主管上级机关书写的陈述性上行文,实际写作中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工作中容易混淆使用,应掌握区别:

1、内容性质不同。报告的内容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即可主动行文,也可被动行文。请求的内容内则是下级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无权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它必须由上级予以指示或批准,是主动行文,请求上级给予帮助和指导。

2、行文目的不同。请求的目的是要求上级机关对请示事项予以回复。报告的目的是下情上达,并不要求上级机关回复。

3、行文时间不同。请示必须在事前行文,决不能“先斩后奏”。报告在事前、事中、事后都可行文。

4、行文规则不同。请求只有一个主送机关,不能多主送;而报告可以同时并列报送几个上级机关。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请示中则可以汇报有关工作情况。

十、批复

批复是一种具有指示性和决定性的下行公文,主要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因此,它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行文的被动性;二是回复的针对性;三是效用的权威性。

十一、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突出特点是:适用范围广泛,行文方向灵活,既可以是上行文,也可以是下行文或平行文,能及时反映不同层次机关对工作的看法、见解、增强了公文的民主性。种类:根据意见的内容和行文方向,可将意见分为三类:请示性意见、指导性意见、参考性意见。

十二、函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函的种类较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分法。1、根据适用范围,可分为商洽函、问答函和请批函。2、根据行文方向可分为来函和复函。

函的写作注意事项:1、行文直陈其事,言简彰明。力戒寒暄、套话。2、语言委婉恳切,谦和得体。切不可使用指令生语言强加对方。

十三、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是传达会议决定事项和主要精神,要求与会者共同遵守、执行的一种纪实性和指导性的文种。新《办法》规定:会议纪要适用于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一般比较重要的会议都要编发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办公会议纪要;二是专题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的写作注意事项: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充分体现一个要字;其次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第四节我国香港、澳门常用公文格式及写法

香港常见公文有:公函、政府宪报公告、便笺、通告类文书(通告、通函、布告、公告)、录事。

澳门常见公文有:公函、请示、工作令、备忘录、召集书

第四章机关通用文书

第一节机关通用文书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机关通用文书又称机关事务文书,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办理公务常用的一类非正式公文的统称。

机关通用文书的种类:1、计划类。包括计划、规划、方案、安排、要点、打算、设想等;2、规章准则类。包括章程、条例、规定、办法、规则、细则、规程、制度、守则、公约、须知等;3、调研总结类。包括总结、调查报告;4、会议类。包括会议通知、会议报告、开幕词、闭幕词、会议发言、会议记录等;5、管理类。包括预测报告、咨询报告、决策报告、述职报告等;6、告晓类。包括声明、启示等;7、信息类。包括简报、动态等。

机关通用文书的特点:事务性与多样性、指导性与引导性、规范性与灵活性。

第二节计划、规划、工作要点

计划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完成的任务或要做的工作预先作出预想、部署或安排的文书。

计划种类:按性质分,有工作计划、学习计划、生产计划;按范围分,有国家计划、部门计划、单位计划或班组计划;按时间分,有月份计划、季度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远景规划等;按计划表现形式,还可分为文字计划、图表计划、以及文字/图表计划。

计划的特点:一是预见性,二是指导性

计划标题结构:计划的标题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即计划制定单位、执行时间、计划事项和文种。

计划的前言要写清计划的指导思想,主体部分写计划事项,结尾部分一般要写执行希望

计划主体习惯写法:条文展开式、分项展开式、工作进程式、表格式、结尾。

计划写作的注意事项:制定计划要符合政策法规;制定计划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计划内容要明确具体。

规划:规划属计划类,是对全局性工作从宏观上作出的长远性计划,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国家带有战略发展性的计划。

规划的标题一般包括规划范围、规划时限、规划内容和文种上。规划的主体的写法注意事项:一是发展目标;二是实现目标的条件;三是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保障、四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步骤和措施。

工作要点:工作要点属计划类文体,是在计划的基础上,对某项工作作出的简要安排。

工作要点的写法与计划相近,与一般计划的主要区别是文字比较简略,只须重点说明要做什么,有关措施、步骤部分必要时可以不写,

即使写也不必像计划那么详细。工作要点的格式般采用条款式。

第三节条例、规定、办法、章程

条例:是国家级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的对某一重要工作作出比较全面、系统规定的法规性文书,通常对一类长期性工作或活动作出权威性的规范。

规定与条例写法上的不同在于:“规定的内容是局部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因此规定事项一般比条例更具体些。

办法:是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针对某项工作或活动作出的具体规定,也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办法比条例、规定的内容要更具体,往往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具体问题专门制定,也可为条例、规定中某些项的具体实施制定。

章程:章程是社会团体或组织经特定的程序制定的关于组织规程和办事规则的法规文书。章程的标题一般由组织名称和文种两部分组成。

第四节调查报告、总结

调查报告:是报告调查研究成果的文书。调查报告通过对社会生活或客观事物的某个方面进行有目的的调查,取得充分的材料,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特点: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时代性、用事实说话、

调查报告的种类: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总结经验的调查报告、探讨研究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此外,从调查和报告写作方法上还可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和专题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的步骤和方法。1、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决定调查方法(包括拟定调查提纲)、实地进行调查、资料分析提炼、写作调查报告。2、常用的调查方法:个别访问、开调查会、现场观察、问卷调查、查阅资料。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工作或活动进行回顾,分析研究,找出经验教训,从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的文书。总结具有三个特点:真实性、理论性、概括性。

总结的种类:按内容划分,有工作总结、生活总结、学习总结、活动总结、思想总结;按范围分,有地区总结、单位总结、部门总结、个人总结等;按时间分,有年度总结、季度总结、月份总结、阶段总结等;按结构和写法特点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总结和专题性总结。

第五节讲话稿、会议记录、述职报告

讲话稿:讲话稿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话稿指人们在各种会议或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包括会议报告、会议发言、各种致辞,以及集会上的演讲等。狭义上的讲话稿指正式会议上领导讲话的文稿。讲话稿的特点是表达的口头性和交际的互动性。

讲话稿标题的拟定可以根据会议名称确定标题,可以根据会议名称和讲话者确定标题、可以采用正副标题。

会议记录:是会议过程中,由专门记录人员记录会议情况和会议内容的书面材料。会议记录的写作要求:真实、准确、完整是对会议记录的基本要求。会议记录的结构包括会议组织情况和会议内容两部分。

述职报告: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向主管领导部门、人事部门或者有关人员陈述自己任职的一定时期内,履行岗位职责、实现责任目标的情况和设想的自我评述文书。

述职报告的种类:任职期述职报告、年度述职报告、竞岗述职报告。

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实事求是,具体深刻;针对岗位职责,突出重点;态度诚恳,语言得体。

第五章国内经贸文书

第一节国内经贸文书概念、特点和种类

国内经贸文书:是我国企事业单位在从事国内经济贸易活动中,广泛使用的各类经贸文书的统称。

国内经贸文书的特点:内容的专业性、格式的规范性、写作的严谨性。

第二节项目意向书、项目建议书、商务申请书

项目意向书:是合作的双方在正式签约之前,表明对即将合作的项目的初步设想和基本态度的一种协议性文书。项目意向书不仅是合作双方在正式签约之前必须签署的文书,而且也是项目申报必备的材料之一。

项目建议书是合作项目正式申报之前,向有关部门提交的介绍合作项目情况,建议批准和实施项目的建议性文书。

项目建议书的标题,由标题承担方的单位、项目名称及文种三部分组成。项目建议书的首部,要写明项目主送机关、编制单位、负责人姓名、编制日期等内容。

商务申请书是指企业或经营所为了达到办理业务、获取支持、得到认可、请求批准等商务目的,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交的申请性文书。

商务申请书是一种常用的经贸类上行文。根据不同的申请目的,它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如借款申请书、银行开户申请书、商标申请书、竞买申请书、公司设立(变更、注销)申请书,登记申请书、减免税申请书。商务申请书的主送机关是具有事项审批权的有主管部门。

第三节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市场决策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属调查报告类文书。它是用科学的方法对市场情况时行调查,然后对调查搜集到的情况、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提出调查结论,供有关决策者使用的书面报告。市场调查报告从本质上说,是市场调查的理论升华,是市场调查的成果的结晶。

市场调查报告的作用:通过信息将消费者、用户、公众与经营者联结在一起,它揭示了市场调查的本质。具体地市场调查报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为管理决策部门制定市场战略对策提供信息和依据;2、可为生产部门发展生产与市场接轨起参谋作用;3、对促进市场贸易迅速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指导作用。

市场调查报告的种类:1、宏观方面,企业常用的市场调查报告主要有:市场需求调查报告、市场竞争调查报告、经营政策调查报告、预测性调查报告。2、微观方面,市场调查报告主要有:市场动态调查报告、市场商品调查报告、市场价格调查报告等。

市场预测报告是企业在对市场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深入的调查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预先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变化,进行描述和评估推测,以调节经济活动的行动。

市场预测报告的标题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全称式,由预测范围、预测对象、预测时间和文种四部分组成。第二种简称式。第三种文章式。

市场决策报告就是指企业的有关职能部门、咨询部门在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就市场决策提出最佳方案的分析过程和成果的书面报告,以供领导决策参考。

市场决策报告的写作要求:1、目标明确;2、分析、论证要严密、深入;3、可操作性强。

第四节资产评估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企划方案

资产评估报告是具有资格的有关单位和人员,通过对被评估的企业的实际调查研究,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对企业资产进行评定估算,鉴别出单位资产的优劣和价值以后,向有关部门提交的专用报告性文书。

资产评估报告应本着“真实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按照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要求进行编制。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某一经济活动(或某一项目)实施之前,通过调研、分析、测算,对项目进行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确定是否切实可行而提交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种类,根据可行性研究项目内容的不同,可行性研究报告大致可分为四种:1、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改建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使用银行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划方案也称企划案,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需要,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对未来的发展策略进行的整体性规划,构筑新的企业经营战略的计划性文书。

企划方案的种类:一般企划方案、行销企划方案、新产品开企划方案、广告企划方案、员工培训企划方案、公共关系(PR)企划方案、销售促进(SP)企划方案、投资可行性企划方案、年度经营企划方案和企业长期发展企划方案。

第五节招标书、投标书、产品说明书

所谓招标是指招标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招标项目、标准、条件,提出价格,邀请众多投标人参加投标,利用投标者之间的竞争,达到优先承包人或卖主目的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在进行招标过程中所使用的书面文件,叫做招标书。

为了规范招投标活动,我国已于1999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我国的招标、投标活动应当在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下进行。

招标书的标题由招标单位、招标内容,文种三部分组成。

投标是在招标活动中,投标者按照招标单位提出的标准、条件和报价,填具标单争取中标的经济行为。投标书是指投标单位在充分领会了招标文件的内容,经过认真考察和研究之后,决定对某项目进行投标,而根据招标单位要求填写,向招标单位递送的书面文件。投标书也标函或标书。

投标书的标题由投标项目及文种组成,也可只注明《投标书》。

产品说明书是一种概括介绍产品的用途、性能、特征、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注意事项的说明性文书。

第六章涉外商务文书

第一节涉外商务文书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涉外商务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信息、技术、商品、货币、利益的交换和流通。

涉外商务文书:将这些专用于涉外商务活动中,传递商务信息,处理商务事务,用书面语言文字表达并记录下来的专用文书,统称为涉外商务文书。

涉外商务一般分为三类:一、涉外商务专用书信,主要包括请约书、邀请信、应邀信、谢绝书、询价书、索赔书等;二、涉外商务电函。其形式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等。三、涉外商务管理文书,包括涉外商务通知书、聘请书、国际贸易会谈纪要、国际贸易交往备忘录、谈判方案等。

第二节涉外商务专用书信

涉外商务专用书信简称涉外商函,指通过邮政系统递送的有关涉外经贸事务往来的信件。

涉外邀请信函包括请约信、邀请信、应邀信。

请约函:两个涉外商贸生意公司,如果其中一方要求出国到对方去了解投资环境或考察对方产品和经营情况,希望对方能发出邀请信,这种写给对方的信就叫请约信。

邀请信:其内容主要是针对请约信,邀请对方来访、考察、当面洽谈生意;邀请客户参加本国或本公司举办的商品交易会或商务活动;邀请客户参加能促成双方贸易关系的宴会、招待会。这种写给对方的信叫邀请信。

应邀信:被邀请者收到邀请信之后,应当给对方一封回信,一方面表示对邀请方衷心感谢和愉快接受,另一方面对一些具体问题,如时间安排、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问题可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这种信叫应邀信。

谢绝信:如果在接到对方邀请之后,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不能应邀,则要发出谢绝信。

询价报价函包括询价书、报价书、接受报价书。

询价书是买方向卖方询问某种商品价格的函件。

报价书。报价叫发盘。卖方(许可方)接到询价函后,一般要提出报价回函,即报价书。

接受报价书是在收到对方报价函后,对对方报价表示接受所写的再次复信。

咨询信件包括订购确认书、索取样品书、申请保险书等。

确认书指涉外商务活动中,收到对方订单、支票、电报、信用证等后,回复对方的信函。

索取样品书是要求对方提供样本及样品,并对所需样品提出具体要求的信函。

申请保险书:买卖双方要投保,就必须拟定办理保险业务的书面材料。这个书面材料就是申请保险书。

信用证书一般用于生意成交后,发货之前,发货人据此发货装车装船。信用证书是对外贸易往来中的信用凭证。

索赔文书:包括索赔书和理赔书。

索赔书:在对外经贸活动中,买卖一方提出索赔的文书。

理赔书是违约一方收到索赔信后,及时、明确地答复受损害一方所提出的赔偿要求的书面材料。

第三节涉外商务电函

所谓涉外商务电函,是指在涉外经贸业务活动中,通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等电子通讯工具所传递的涉外商务业务信息的书面形式。

第四节涉外商务管理文书

涉外商务商行管理文书,既不同于行政管理公文,也不同于其他专业文书,它是吸收了行政公文及商务管理文书的特点,经过改造后,专用于涉外商务行政管理的具有明显涉外商务特点的专用文书的总称。

现常用的涉外商务管理文书种类有:涉外商务通知书、国际贸易会议纪要、国际贸易交往备忘录、涉外贸易谈判方案等。

国际贸易会谈纪要,也叫涉外商务会谈纪要。是指在涉外商贸活动中,将贸易双方会谈的主要议程、主要事项及其结果进行全面、综合概括后,用简洁的文字整理出来的文件。

国际贸易交往备忘录,即涉外贸易谈判记录。在是指在涉外商贸活动中,将贸易双方会谈的谈判要点、讨论的主要问题和达成的协议记录下来的文件。

涉外贸易谈判方案,是经过周密研究、认真思考后制定的谈判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

第七章合同文书

第一节合同文书范围、种类及作用

新《合同法》实施时间: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并于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国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三部合同法同时废止。

经济合同的15个类别:按照新《合同法》,我国现行的规范化经济合同主要有买卖合同,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赠与合同,借款合同,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设工程合同,运输合同,技术合同,保管合同,仓储合同,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

第二节国内经济合同、涉外经济合同

国内经济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之间,为实现一家的经济目的,按照法定程序,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意思表示一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性文书。

经济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在签订经济合同时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原则。

经济合同形式:《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书面合同:是指合同书、信函、电报、电传、传真以及新近出现的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交易形式。

涉外经济合同是一种比较新的实用文书。主要包括:合资经营合同,对外贸易合同,技术进口合同,涉外运输、保险合同等。

合资经营合同是指合资各方为设立合资企业,在充分协商基础上,就相互的权利、义务达成一致意见而订立的文件。

标题结构的两种形式:1、由企业性质、字号、行业、企业形式和文体五个部分组成。如:

合资经营佳成彩印中心合同

①②③④⑤

2、由合资双方名称、企业性质、字号、行业、企业形式和文体五个部分组成。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制药厂美国××有限公司

合资经营中美××制药有限公司合同

②③④⑤⑥

第三节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合同

技术开发合同: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就其双方的权利、义务所订立的合同。技术开发合同可分为委托开发合同和合作开发合同。

技术开发合同的标题一般由合作内容和文种两部分组成。技术开发(合作内容)合同书(文种),委托开发合同书则由合作方式、合作内容、文种三部分组成。委托(合作方式)技术开发(合作内容)合同书(文种)。

技术转让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中的转让方,将其权利化的技术方案,即已通过法律或合同合法地拥有的专利转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的使用权的权利移交受让方,受让方支付约定价款,并就转让的权利义务达成一致意见所订立的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可分为专利申请合同、专利转让合同、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

技术转让合同的标题一般由标的、合作方式、文种三部分组成。如:非专利技术(标的)、转让(合作方式)、合同(文种)。

技术咨询合同,是当事人一方为另一方就特定的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项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所订立的合同。

技术咨询合同的标题一般由合作内容与文种组成。如:技术咨询(合作内容)、合同(文种)。

技术服务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以技术知识为另一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所订立的合同。

技术服务合同的种类:根据服务的内容,技术服务合同分为普通的技术服务合同和特殊的服务合同两类。

技术服务合同标题结构:由合作内容与文种组成。如:技术服务(合作内容)、合同(文种)或技术培训(合作内容)、合同(文种)。

专利转让合同是指转让方将其发明创造专利的所有权或持有权移交受让方,由受让方支付约定价款,并就双方转让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达成一致意见所订立的合同。

第四节公民个人契约

卖契是当事人就个人资产的出让或收购达成一致意见的书面契约文书。卖契的标题一般写为“卖契”或根据买卖对象写为“房契”、“物契”、“畜契”、“地契”等。

租约是当事人就房屋或物品出租和承租订立的书面契约文书。租约标题一般直接写明文种或“租用对象”加“文种”。如“房屋租约”。

合伙契约是指自然人之间共同进行某项投资经营活动时,就投资各方的责权所订立的一种合同。合伙契约的标题一般由经营形式加文种组成,或者由经营形式、内容加文种组成。如:合伙(经营形式)、经营餐饮的(内容)、契约(文种)。

第八章法律文书

第一节法律文书概论和种类

广义法律文书是指司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或法律授权的专门组织、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在处理各类诉讼案件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时,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狭义法律文书是指司法文书、公证文书、民用的各类诉状以及其他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即非规范的法律文书。

司法文书是指司法机关依法制作或发布的处理有关案件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司法公文。司法文书的外延小于法律文书。

法律文书制作主体:1、司法机关,是指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检察院、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2、法律授权的专门组织,是指公证处、仲裁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等专门组织。3、当事人,是指与诉讼案件或非诉讼法律事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4、诉讼参与人,是指依法参加到诉讼活动或非诉讼法律事务中的证人、鉴定人、代理人、翻译人员等。

法律文书的制作依据:法律文书的制作,必须符合相关实体法律和程序法律的规定,而不得随意制作。另外,相关主管机关或部门发布的有关文件或文书样本格式也是法律文书的制作依据之一。

法律文书的适用范围:法律文书适用于各类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法律事务。具体是指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案件和公证、仲裁、调解与委托、索赔等诉讼外的法律事务。

第二节判决书、调解书

判决书是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批权,依照相关的程序法律和实体法律,对于审理终结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对案件的实体问题作出决定时制作的司法文书。

判决书根据案件的性质,分为刑事判决书、民事判决书和行政判决书三种;依据人民法院适用的审级,分为第一审判决书、第二审判决书和再审判决书。

调解书是指人民法院采用调解方式处理有关案件,根据当事人之间自愿达成协议而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文书。

调解书根据案件的性质,分为民事调解书、刑事附带民事调解书、行政赔偿调解书;调解书根据人民法院适用的审级,分为第一审调解书、第二审调解书和再审调解书。

文书编号(案号)。文书编号也称案号,由年度、制作法院、案件性质、审判程序的代字以及案件的顺序号组成。例如,北京市海滨区人民法院2001年受理的第5号民事案件,文书编号为:(2001)海民初字第5号。文书编号写在文书名称下一行的右端,其最末一个字与下面的正文右端各行平齐。

诉讼参与人。不同的判决书,诉讼参与人有所不同,写作时注意区分。刑事判决书应写明公诉机关、被害人、被告人辩护人等;民事判决书应写明原告、被告、第三人、诉讼代理人等;行政判决书应写明原告、被告及其法定代表人、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等。

诉讼参与人是自然人,写明其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职业或工作单位和职务、住址。诉讼参与人是法人的,写明法人名称和所在住址,并另起一行写明法定代表人及其姓名和职务。

案由、审判组织和审判经过,这部分的写作比较规范、程式化。

第三节仲裁协议书、仲裁裁决书、公证书

仲裁协议书是双方当事人签订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解决的协议文书。

仲裁裁决书是指仲裁庭对当事人之间所争议的事项进行审理后就实体问题作出的书面处理决定。

公证书是指国家公证机关对公证当事人要求的公证事项按法定程序审题后依法所出具的证明文件。

公证书的四种效力:1、法律上的证明力;2、使某些法律行为成立的效力;3、作为强制执行根据的效力;4、具体情况中的域外效力。

第四节起诉状、上诉状、申诉状、答辩状

起诉状是民事、行政以及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原告或刑事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指控被告的书卷。

起诉状按诉讼程序分为三种:民事起诉状、行政起诉状和刑事自诉状,其中有些刑事案件中还有刑事附带民事诉状。

民事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争议时,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据事实和法律,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裁判的诉讼文书。

行政起诉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等,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要求撤销该项具体行政行为等而制作的诉讼文书。

刑事自诉状是指刑事自诉案件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根据法律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诉讼文书。

上诉状是指各类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不服一审法院的裁判,在法定的上诉期内,向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提出要求重审改判案件的书状。

申诉状是指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其近亲亲属,不服已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出的要求重新审理案件的书状。

答辩状是指刑事、民事或行政案件的被告一方或被上诉方,针对原告或上诉一方的指控,所进行的有理有据的应诉回答和辩解的书状。

第五节委托书、声明书、强制执行申请书

委托书:一方受另一方的委托,以另一方的名义和费用,在另一方的授权范围内,实施一定有法律行为,叫做委托。把这种委托行为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则称为委托书。

声明书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作出某种法律行为或者为了证实某特定的法律事实而对公开声明时制作的文书。

强制执行申请书是指生效法律文书确认享有权利的一方当事人,在应当承担义务的对方当事人拒绝履行义务时,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的申请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法律文书。

第九章新闻文体

第一节新闻文体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新闻是对新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文体按不同角度划分,有不同种类:1、按不同媒介划分,可分为报刊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2、按新闻内容划分,可分为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艺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3、按写作特点和目的划分,可分为消息、通讯、简讯、特写、专访、新闻综述、新闻评论等。

新闻文体的特点:1、内容的真实性;2、报道的及时性;3、形式的稳定性。

新闻的本质特点:从新闻文体的总体要求来看,新闻文体的写作都应围绕着六个基本要素进行,这六个要素可以根据为五个W和一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和How(如何)。这是新闻的本质特点。

第二节消息、简讯

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是对最新发生的社会活动、重要事件作出快速、客观、简明报道。

消息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种类:动态消息、经验消息、综合消息。

消息写作结构: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采用“倒金字塔”式。所谓“倒金字塔”结构,是指将消息中最重要的内容,概括性的内容放在前面,然后再具体展开内容的阐述。一般写作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消息标题三种形式:消息的标题写作非常灵活,常见的有三种形式。1、单行标题。指只有一行字的标题。这种标题以叙事为主,要求简洁明了地反映消息中心内容。2、双行标题。指具有两行字的标题,即由引题和主题或主题和副题构成的标题。主题又叫正题,用来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引题又叫肩题或眉题,主要用来交待消息产生的背景,体现政策或说明主题的由来等。引题位于主题的上方,副题又叫将是或子题,用来进一步补充说明或解释正题,副题位于主题下方。3、多行标题。指三行或三行以上的标题,这种标题一般用于重要新闻消息。多行标题实际是引题、正题、副题的结合。

简讯是一种结构简短、内容单一的消息。它被称作是新闻的轻骑兵。简讯最大的特点是内容单一、短而快,在新闻五要素中,只突出何时、何事、何人等要素,一般不交待背景。

第三节通讯、综述

通讯,有时也称为通讯报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经常使用的一种主要的报道体裁,是新闻报道中的重武器。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方式,迅速、具体、生动地反映具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其作用是报道人物、事件、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地方风貌等。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1、题材上,消息选材范围广泛,通讯选材较严。通讯一般只报道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2、内容上,消息通常只作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则为详细报道。3、结构形式上,消息通常要遵守固定的结构、格式撰写;通讯则往往采取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4、表达方式上,消息以叙述为主,较少用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通讯则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5、语言上,消息要求简洁、明了;通讯同要求生动、形象。6、时效上,消息则要争分夺秒,耽误了时间就丧失了新闻的价值;通讯则不像消息那样严格,同一题材的内容,往往是先发消息,后发通讯。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用途,通讯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地方通讯、新闻故事等不同种类。

综述是新闻事件发生到一定阶段时,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观点,对该事件进行的总体评价和分析的报道文章。

第四节人物专访、新闻特写

人物专访是在对特定对象进行采访以后,根据其谈话内容和基本观点整理而成的一种新闻报告文体。

新闻特写是指用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对特定场合中的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进行描绘,再现现实生活中富有典型特征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新闻特写可以分为人物特写、事件特写、景物特写、专题特写等种类。

第五节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新闻是指通过广播信号,以声音作为媒介,向听众传递的新闻信息。

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技术手段,利用音频和视频信号等多种传播方式,向听众传递的新闻信息。

第十章广告文书

第一节广告概念、类型与制作

广告五要素:1、谁做广告,即广告活动的主体;2、对谁做广告,即广告活动的客体对象;3、为什么做广告,即广告的目的;4、做什么广告,即广告的信息;5、通过什么做广告,即广告的活动媒介。

广告是广告制作者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有计划地借助各种媒介向公众所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

广告类型:1、从广告内容划分,可分为商品广告、服务广告、公关广告、公益广告;2、从广告传播媒体划分,可分为印刷广告、电波广告、户外广告、网络广告;3、从语言表达划分,有理性广告、情感广告、印象广告等;4、从表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文字广告、图像广告、图文并茂广告等;5、从写作体式划分,可分为陈述性广告、问答广告、证书广告、新闻广告。

广告标语,亦称广告口号,在一定时期反复使用的特定宣传词句。

广告标题,广告中起统率作用的要素,体现广告定位的中心思想,担负着吸引和引导读者的重任。

第二节商品广告

商品广告也叫产品广告,是企业借助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招牌橱窗等多种媒介,有目的地向消费者或服务对象介绍和宣传自己的商品或服务内容,以吸引顾客购买、招揽业务、促使消费的一种广告文书。

商品广告标题结构的三种形式:商品广告标题是广告主题和基本内容的集中体现,也被称为广告的“灵魂”和“眼睛”。1、直接标题。即把广告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如商品的名称、特点、作用和企业名称、特色写进标题,直接告诉公众。如:活力28,沙市日化(产品名称、企业名称);2、间接标题。这种标题不直接告知企业商品名称,而着力诱发读者对产品的欲望、兴趣,达到引导他们阅读正文,全面了解商品的目的。如:为何有些人从不得脚癣?(“牛士爽脚露”广告标题);3、复合标题即直接标题与间接标题相结合形式。结构上采取引题、正题、副题多种形式。复合标题常有三种结构情况:

引、正题式:在高速公路上(引题)

这时候,只有福特关心您(正题)

主、副题式:施美蚊不叮(主题——产品名称、作用)

多一层保护,透一份关怀(副标题)

引、正、副题式:万科城市花园告诉你(引题)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正题)

购买具有增值潜力的物业,您明智而深远的选择(副题)

第三节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又称“公共服务广告”。即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广告。

公益广告的种类:伦理道德类、资源保护类、环境卫生类、公共秩序类、治安法律类、廉洁自律类。

公益广告写作类型和方式:直接的观念传达型、借助事物表达型、反弹琵琶型、警示型。

第四节海报、启事

海报是向公众报道或介绍有关文化娱乐和体育消息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息的一种招贴,如球讯、晚会、电影、展览、演出等活动的动态消息。启事定义;、启事种类

海报特点:1、海报具有广告一样的宣传效果,但不具备约束力;2、海报广告性的色彩极其浓厚;3、海报还有其商业性特点;4、海

报从内容上看,主要以报道文化、娱乐、体育消息为主。

启事是机关、团体或个人公开向公众告知、声明某事,并希望公众给予协作而发出的文书。

启事的种类很多,可以单位名义、个人名义发布启事;从内容上划分,有招聘启事、招生启事(广告)、征文启事、征订启事、迁移启事等;从公布的形式划分,有报刊启事、电视启事、广播启事、张贴启事。

第十一章礼仪文书

第一节礼仪文书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礼仪文书是人们亲人礼仪的规范,运用于喜庆、祭悼以及其他重要社交场合,表示一定的礼节、仪式的一种实用文书,也称社交类文书。

礼仪的表现形态,有语言礼仪与体态动作礼仪之区别,而语言礼仪中包含口语礼仪与书面礼仪两种。礼仪文书属书面礼仪。

第二节贺信、贺电、贺卡、慰问信

贺信是国家、单位、个人在有关对象取得成绩、作出贡献或有喜庆事宜时,表示祝贺和赞颂的礼仪书信。

贺电是国家单位、个人在有关对象取得成绩,作出贡献或有喜庆事宜时,表示祝贺和赞颂的礼仪电报。

贺电可以分为三大类:对巨大成绩、贡献者的贺电;对重大喜事的贺电;对重要人物寿辰的贺电。

贺卡是单位、个人在特殊的喜庆日子或传统节日向礼仪对象表示祝贺、问候的礼仪文卡。

慰问信是以政府、单位或个人的名义向在某个方面作出特殊贡献或遇到灾害、损失的集体、个人,表示关怀致意、慰藉安抚的礼仪书信。

慰问信类别:根据慰问信的用途,可分三类:1、表彰慰问,2、遇灾慰问,3、节日慰问。

第三节贺词、欢迎词、祝酒词、答谢词

贺词是在受贺对象的庆贺仪式上所发表祝贺的演讲稿。

欢迎词是主人在客人到来之时,为表示欢迎面发表的礼仪演讲稿。

祝酒词是在正规的或大型的宴会场合使用的专用礼仪演讲稿。

答谢词是客人临别之前,在特定的礼仪场合,对主人的热情接待、曾给予过的帮助,表示感谢的礼仪演讲稿。

第四节推荐信、求职信、请柬

推荐信是推荐人写给用人单位,向用单位推荐优秀人才的专用信件。

求职信也称自荐信,是求职人员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谋求工作的公关文书。

请柬也叫请帖,是单位、个人为邀请客人而发出的礼节性通知书。

请柬的特点:慎重性、凭证性。

第五节讣告、唁电、悼词

讣告,是报丧的通知,以名讣文、讣闻。讣告是把某人不幸去世的消息通知死者生前好友、亲属和有关单位和个人。讣告一般由死者单位、家属或治丧委员会发出。

唁电是向逝者的单位和家属表示悼念和慰问的礼仪电报。唁电是因为凭吊者不能亲自吊唁,所以用电文的方式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思。它既是对死者的哀悼,又是对其家属的问候和安慰,具有典型的礼仪性。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和怀念的致词。一般用于追悼会或遗体告别等丧礼仪式。它既是对死者的追悼、怀念,又是对死者亲属的安慰。

第十二章科技文书

第一节科技文书概念、种类及语言特点

科技文书,顾名思义是科学技术领域工作中所产生的各类文体。是科技写作活动的物化形式,是一种书面存储科技信息的精神劳动结晶。

科技文书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文面格式的规范性、语言的双重性。

科技文书的种类:科技论说类、科技报告类、科技说明类、科技情报类、科学普及类、科技管理类。

科技写作两种语言体系:常规的书面语言符号系统——文字,非文字的辅助书面语言符号系统。

第二节科技论文与科技报告

科技论文凡以科研为内容,以科研成果的理论分析和总结为目的,通过科学的方法描述科学研究方面所完成的成果文章,都可以称为科技论文。

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科技论文可分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

学术论文三种类型:理论研究型、实验分析型、观测描述型。

国标规定的学术论文结构要素:可分为:前置、主体、附录、结尾4个部分。

单篇科技论文书面结构要素:1、题名,2、作者,3、摘要,4、关键词,5、分类号和文献标识码,6、引言,7、正文,8、结论,9、致谢,10、参考文献。

科技报告是各科研工作报告的总称,是科技工作中使用较广的一种文体。

科技报告从内容和社会功能上来看可分为科学研究报告和科学工作报告两大类。科学研究报告包括:考察报告、实验报告等。科技工作报告包括:开题报告、进展报告、可行性报告、科研成果报告等。

常见的两种科技报告:1、科技情况考察报告,主要指带着了解情况,学习别人的先进科学技术经验、做法的目的,到某地考察,将考察所见所闻、具体情况及考察者联系实际的收获体会,系统、全面反映出来的专门文体。

2、科学研究考察报告,是从科学研究目的出发,通过实地考察,将考察事实、结果全面反映出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章形式。

第三节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是接受委托的设计单位和个人,根据设计任务书下达的任务和要求,对整个设计项目全盘构想,统筹规划,并对工程图纸、主要技术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技术性文件。

设计说明书的种类:按照设计对象不同,设计说明书可划分为:工程设计说明书、规划设计说明书、装潢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产品设计说明及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说明书等。

工程设计说明书,是设计者从工程总任务出发,对工程设计进行全方位的文字及图表的说明。

产品设计说明书是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阐释的技术性文书。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产品设计说明书,是设计者为审批或产品的生产、制造提供的技术性说明文件,而不是指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提供给用户和消费者的产品介绍、产品使用之类的“产品说明书”。

毕业设计说明书是毕业设计成果说明性的文字表述,是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检测,也是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节项目申请书与科技成果鉴定书

项目申请书是科研人员经过初步调查研究之后,根据自身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按照一定的格式书写的选定科研项目,申请获得批准和支持的专用文书。

科技成果鉴定书,又称成果鉴定书,是根据国家颁布的标准和规定,对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意义和学术水平如实评价并出具权威性、结论性的书面意见文件。

第五节专利申请书

专利申请书,指科技发明者(单位或个人)向专利主管机关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权,并要求获得法律保护而呈报的系列文书及其有关资料的总称。

专利申请书特点:专利申请书必须做到“五性”,这也是它的特点。一是新颖性;二是创造性;三实用性;四是时间性;五是规范性。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①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作用。 ②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①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②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法律基础知识总结

民事制裁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制裁,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一种制裁。 行政拘留是行政违法行为、刑事拘留是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没有违法、严重不良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相应制裁。 二、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刑事违法性,即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即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三、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一般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较轻,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严重。 ②一般违法行为违反的是行政或民事法律规范,犯罪行为违反的是 刑事法律规范。 ③一般违法行为应受行政或民事制裁,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2)联系(相同点):①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③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 任。

四、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方法、怎么做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五、如何预防犯罪(怎样加强自我防范)—方法、措施、怎么做 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六、七年级法律知识补充 法律的特征: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律的作用:①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制裁作用,同时法律更具有保护功能,即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②我国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③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 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继续教育法律基础知识4

民间借贷配套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2分,对的打√,错的打×) 1、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2、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属于民间借贷。(√) 3、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凭借据就可以得到人民法院支持。(×) 4、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5、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6、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7、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8、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继续审。(×) 9、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10、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继续审理。(×) 11、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2、民间借贷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的。(×) 13、法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14、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且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完整版)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法理学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百度文库专用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 C刑法D行政法【】 2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A法律编纂B法律制定 C法律整理D法律汇编【】 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 6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

《实用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实用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题型(一) (绪论、1-4章) 一、判断正误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因为刑法是法律,所以,法律就是刑法。(X) 2、不同的文明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法律制度。(V) 3、中华法系的母法是以唐、明律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V) 4、法律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X)| 5、在我国,“人民”的概念内涵就是“公民”。(X) 6我国的其它一切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准绳。(V)厂 7、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划分是有明显界限的。(X)「 8、学习法律理论的目的就是避免自己不犯罪。(X) 9、法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V ) | 10、只要立法完备,就可以规定所有需要法来调整的社会关系。(X ) 11、县级人大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X ) 12、法的实施的最终目标是法的实现。(V ) 13、法的适用只能由司法机关来开展,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具有司法权。 V 14、在强调法治的今天,还须以德治辅助法治、以德治支撑法治。(V ) 15、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V 1 16、有法不一定可依,违法不一定必究。(X ) 17、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发展观,才可能齐国的法制建设。(V ) 18、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V ) 19、社会主义民主只要有制度作保证就必然可行。(X ) 20、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是平等的。(X ) 21、宪法一词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已经使用,所以,我国是最早立宪的国家。 (X ) 22、在法治国家,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是至高无上的。(V ) 23、在我国,劳动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 V ) 24、我国宪法把休息权赋予了所有公民。(X ) 25、行政法已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X 26、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变动性,需要经常废、改、立。(V ) 27、行政法与刑法?民法一样,是现代法律体系中三大基本法律部门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法律地位。(V 28、在行政实体法律关系中主体双方权力义务不对等,行政机关具有更多优越地位。(V 29 ?行政法律关系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主体之间能约定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能自由选择权利(职权)义务(职责);这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可以相互约定,共同选择权利?义务完全相同。(X) 30.国家公务员主要特征之一是指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人员。所以,国家公务员不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工勤人员。(V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一: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简答,重点看)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

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二: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与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根本法与普通法 B、一般法与特别法 C、国内法与国际法 D、实体法与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就是(C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法律( A)就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就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C )就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与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就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就是(C )。 A、行政法就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就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就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就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就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 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就是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法律基础知识点(考点)

第一讲 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 法的特征。1、制定或认可2 、以权利义务为内容3 、强制性4 、普遍性5 、程序性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国体: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人的身体不受非法逮捕、拘禁和搜查,人格尊严不受非法侵犯,住宅不受非法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社会经济权(财产权利、劳动权利、休息权利,受教

育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二、三讲 民法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和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侵权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第四讲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的规定。 第五讲 法定继承,是调整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

法律基础知识

高三政法专业第四次模拟考试基础试题 《法律基础知识》(1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刑种不属于主刑的是() A、罚金 B、拘役 C、有期徒刑 D、管制 2、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A、45 B、30 C、15 D、10 3、某精神病院的住院精神病人甲从精神病院出走后,在超市闹事,造成超市经济损失1500元,对此经济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的是() A、甲 B、甲的家属 C、精神病院 D、超市 4、张某为孙子张明的出生日期犯愁,其母亲记得是8月26日晚出生,医院的接生记录是8月28日,医院的出生证明是8月29日,其户口薄上记载的是8月30日,依法张明的出生日期是() A、8月26日 B、8月28日 C、8月29日 D、8月30日 5、在一般情况下,()是各类行政法律关系必然的一方当事人。 A、社会组织 B、企事业单位 C、国家行政机关 D、公民 6、“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论述是最早出现在哪部重要文件中()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B、党的十四打报告 C、党的十五大报告 D、1999年3月的宪法修正案 7、甲和乙有私仇,一次与乙路遇时扬言:“你等着早晚我要废了你”。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着手 C、犯罪表示 D、犯罪未遂 8、解决民事纠纷最有效的手段是() A、当事人协商解决 B、民间调解组织解决 C、人民法院审判解决 D、仲裁机构裁决解决 9、治安案件的处理属于() 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人民法院 D、司法行政机关 10、甲委托乙购买旧手机一部,丙委托乙出卖旧手机一部,于是乙同时代理甲、丙签订手机买卖合同,则已的行为属于() A、滥用代理权 B、居间行为 C、行纪行为 D、超越代理权 二、判断题 1、分立。合并后的法人为新的法人,因此对法人的债务不承担责任。() 2、对于主犯应当从重或加重处罚。() 3、犯罪成立的四个条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4、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因此概念相同。() 5、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自然死亡。() 6、平等原则是我国民法的重要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的核心。() 7、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方面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整理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得境界 1、树立新得学习理念(简答): ①自主学习得理念②全面学习得理念③创新学习得理念④终身学习得理念 2、确立成才目标(简答): ①德就是人才素质得灵魂②智就是人才素质得基本内容 ③体就是人才素质得基础④美就是人才素质得重要体现 3、(选择)知性统一,脚踏实地。知行统一就是与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得。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得时代精神④社会主义荣辱观 5、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灵魂,解决得就是举什么旗得问题,就 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理论基础。 6、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意义: 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与做人得道理,选择正确得成才之路。 ②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得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打下 知识基础。 ③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得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7、掌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得方法: ①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②注重学习与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得基本知识; ③注重联系实际; ④注重学以致用。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得含义与特征(简答、选择):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就是人类社会实践得产物,就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得集中体现。 2、信念得含义(简答): 信念就是情感、认知与意志得有机统一体,就是人们在一定得认识基础上确立得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得心理态度与精神状态。 3、理想信念得作用: ①指引人生得奋斗目标; ②提供人生得前进动力;③提高人生得精神境界; 5、(选择)⑴理想信念就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就是一个实践问题。 ⑵只有实践才就是通往理想彼岸得桥梁 6、有关立志(简答、论述):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 7、如何认清实现理想得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简答、论述): ①理想得实现就是一个过程。 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得顺境与逆境。 8、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①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得关系就是实现理想得思想基础。(选择) ②坚定得信念就是实现理想得重要条件。 ③勇于实践、艰苦奋斗就是实现理想得根本途径。(选择)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收藏)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法与经济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2)法与政治、政策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

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 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 根本法和普通法 B. 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 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C )。 A. 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 一般 C.可以 D.不能 4. 法律(A)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 (C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C )。 A. 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 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 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 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 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 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 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 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 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是 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15.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以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在同一天申请注册 的,商标局应当依照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公告(A)的商标。 A.使用在先 B.申请在先 C.申请在先并且使用在先 D.设计在先 16. 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对于被继承人生前的合法债务(D)。 A.应当负责全额偿还 B.可以负责全额偿还 C.可以不负责偿还 D.应当在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负责清偿 17.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单位(B)。 A. 可以成为所有犯罪的主体 B. 只能成为法律明文规定可由单位构成的犯罪的主体 C. 不能成为任何犯罪的主体 D. 能否成为犯罪的主体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8.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 (B)处罚。A.可以免除B.应当减轻C.可以减轻D.应当从轻 19. 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就不再追诉;如果20 年以后必须追诉的,须报请(B)批准。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中共中央政法委 20. 中学生某甲,1983年4月5日生。1998年3月28日,他故意把一同学打成重伤,某甲对于他的这一行为,(A)。 A.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 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法律基础知识点大全

法律基础知识点大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

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宪法;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宪法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法治原则。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此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做了全面修改。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三、国体、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国家政体 1.我国的国体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制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国家政体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公民的基本权利(简答): (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婚姻、家庭、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保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6.公民的基本义务(简答):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刑法 1.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教育法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的教育法是指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的规定。狭义的教育法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制定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教育法律。 特征:1教育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2教育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3教育法规定了教育主体的权力和义务;4教育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教育法为教育关系为特有的调整对象;6教育法的调整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3、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4、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 5、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法的渊源和体系 1、教育法的主要渊源:1宪法,2教育法律,3教育行政法规,4地方性教育法规,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教育规则。 2、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体系的横向结构:教育基本法、基础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投入或教育财政法;2教育法体系的纵向结构:第一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中关于教育的条款;第二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三层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单行法;第四层级,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第五层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教育法规;第六层级,教育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制定的教育规章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务委会以及其他法定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规章。 3、教育法的作用:1指引;2评价;3教育;4保障;5规范;6强制。 4、学习教育法的意义:1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2教育立法的需要;3教育执法的需要; 4保障受教育权的需要。 四、教育法律关系含义和特征 含义: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特征:1教育法律关系是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2教育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关系;3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 五、教育法律关系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

求公众意见。 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