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
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的加工》配音稿

黄河是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一条润泽万物生灵的生命之河,一条亘古不息奔腾渲泄的文化之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如今,黄河泥,又以另一种形态向世人展现了它的魅力—这就是今天我们为您讲述的黄河澄泥砚。

黄河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被世人列为中国四大名砚。史称“三石一陶”。据宋代李之彦《砚谱》记载:“黄河澄泥兴于唐宋,没于元,在中国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被视为国宝。为名人巨匠所珍爱。

黄河澄泥砚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在烧制过程中所产生的窑变,窑变使澄泥砚一胎十案,一砚百变,那鳝鱼黄,蟹壳灰,绿豆青,玫瑰红,纷呈的色彩,黑白交融,黄灰相间的窑变图案,都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看到这一件件浑然天成的艺术品,您肯定在想,那松软如沙的黄河泥是怎样历练成一方方光洁如玉的砚台的呢?下面,我们就走进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风景区,去看看黄河澄泥砚的加工过程。

选泥(不读)

说到黄河澄泥砚的加工,首先要有材料,澄泥砚所用的泥,最好选择黄河中下游河段的深层泥,因为这个河段的泥,颜色为浅灰,粗细均匀,含沙量不太大,粘度适中,更适合制作澄泥砚的需求。

当泥选好后,还不能直接用,要进行晾晒,晾晒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但是最终要使黄河泥干透开裂,最终晒成灰白色的泥块,进行储存,方便在日后随时取用。

注浆(不读)

泥晾好后,下面要做的就是注浆,注浆就是要把晾晒好的泥块,砸碎后放入大泥池中注水浸泡,因为晾晒好的泥块不易溶解,所以要经过大约2到3个小时的浸泡,在此期间,可以利用铁锨或木棍用力搅拌,帮助泥块快速溶解,直到搅拌成稀粥状,注浆工序完成。

过泥(不读)

搅拌后的泥还要经过过泥,过泥首先要有过泥池,过泥池的底部一般用砖砌

成,然后在上面盖上一层布,以利于渗水。

过泥的具体做法是,用250目以上的绢纱,做成吊筛,用木棍架到过泥池的上面,然后一人用水盆将稀粥状的泥浆不断地倒入吊筛中,另一人慢慢均匀的晃动吊筛,这样过滤到过泥池中的泥浆就可以滤去一部分沙子,树叶,石块等杂物。而为了得到更好的泥浆,这样的工作我们一般要反复进行三次,也就是说,泥浆至少要经过三次过泥的要求,才能进行后续的操作。如果场地有限,不适合做吊筛,那过泥的整个操作过程,也可以用细筛来代替。

经过过滤的泥浆,要经过耐心的等待,由于受天气的影响,所以最快也要半个月,泥浆才能慢慢沉淀,澄清,晾成泥块,晾成泥块后的泥会自然裂开,而同时泥块的表面也会沾满杂质,取泥时要清除泥块表面的杂质,直接刮去泥块的表层就可以了。

晾泥(不读)

泥块有了,下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晾泥,晾泥的工作是在晾泥房完成,晾泥房的墙面要具有一定的坡度,比较阴凉,不见光,不通风。晾泥的做法很简单,只要抓取适当的泥块,贴到晾泥墙上就可以了,但要注意:泥块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隙,这样有利于泥块的晾干和取泥。

泥块晾过之后,由于水分的蒸发,会出现干裂的现象,一般根据制作者的经验,这样的泥块就可以进行利用了。

和(huó)泥(不读)

和泥的目的是为了使泥更加细腻光滑,去除里面的气泡,以免造成作品因气泡产生的开裂。

和泥的方法主要是反复的揉搓,把不同块的泥和软硬程度不同的泥,用力的揉搓到一起。这道工序可是一项重体力活儿,泥活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砚台的成败优劣。

和泥的工作马虎不得,为了检验泥和得是否合格,可以用铁丝剖开泥块,如果和出的泥细腻圆润,里面没有气泡,泥中没有泥疙瘩,和泥就算顺利完成了。而如果剖开的泥表面有气泡,为了不影响之后的制作,那您也只能继续重复前面的工作了。

制坯(pī)(不读)

泥和好了,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制坯,制坯就是要按照要求,用工具在泥块上勾勒出砚台的轮廓和细节。

制坯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摔、割、拍、整形四个部分,每一部分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制坯的具体操作:

摔:(不读)

首先把和好的泥按照所做砚台的大概形状,在大理石板上摔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摔泥时要用力。如果样品的形状是长方形,就按照长方形来摔。一般情况下,一次取出的泥,可以做多个坯,此时泥的厚度可以不限制。

比如“卧牛砚”,它的整体形状是一个小长方形,摔泥时就可以依据这个样品的形状去摔;如果是“炎黄二帝”这样表面积稍大些的,可以根据情况,摔出面积稍大的泥块。

割:(不读)

摔好后,把泥放在大理石板上,此时可以按照样品厚度的要求,把摔好的泥块分割成厚度相同的几个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做的是双壳砚,我们就可以先做砚的一个部分,比如,砚底或者砚盖,因为这样有利于分割泥块,不至于再去考虑泥块的厚度等问题。

拍:(不读)

从分割好的泥块中取出一块,放在工作台上,用木捶拍打,以利于泥块中的气体更好的排出,当泥坯变干时就不容易产生裂纹,另外,拍打工序也可以使泥块的表面变得更加光滑,为成品的质量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整形:(不读)

整形是黄河澄泥砚制作的关键环节。

整形就是塑造澄泥砚整个形象的一个过程,只有把“形”塑好了,才能够继续后面的各项工序。“整形”又分为“塑形”、“勾形”和“挖形”。整形时,操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

“塑形”,就是根据操作者的经验,把拍好的泥块,捏拿出和样品大致的形状。比如《卧牛砚》的盖,是一个长的椭圆形,塑形时就可以照着样品的样子去捏拿。像《炎黄二帝》这样立体感较强的单壳砚,可以先把底座部分按照样品捏拿成较大的长方形,再取用不同大小的泥块塑出炎黄二帝的颈部、头部、以及五

官等。

“勾形”,就是在塑形的基础上使坯的形状更加接近样品的大小和尺寸。比如《卧牛砚》,用竹刀中有竹片的那一部分把坯的形状按照《卧牛砚》砚盖的形状勾勒出来,勾形时首先要找准牛各部分的大概位置,比如牛头的位置,牛身的位置,牛尾部的位置,都要先在坯上勾勒出来;“勾形”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把轮廓周边多余的泥切去,使泥坯的外形更加精准。

如果是人物类的,像《炎黄二帝》这样的单壳砚,在塑好形后,同样使用竹刀中有竹片的一端勾勒出砚台的外形,然后再去勾画出其中的各个细节。

“挖形”:挖形就是用竹刀另一端的钢丝,把需要凹进去那一部分的泥块挖掉,使坯更具立体感。

比如牛的脊椎,人物的五官等等。挖形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泥块较软,所以制作时不要太用力,以免在操作时造成坯的变形。

加料:(不读)

加料就是根据需要在某个部位添加适量的泥块,使形态更具有棱角,特点更加鲜明。

比如《卧牛砚》,在牛角,眼睛,牛鼻子部分适当添加泥块,这样能够使这些部位的棱角更鲜明,立体感更加突出。而《炎黄二帝》中,人物的鼻子、眼睛、嘴、眉毛等部位的加料,可以使人物活灵活现,更具灵气,形象更加逼真。

制坯完成后,需要把坯放置1—2天,这样可以使坯变的稍干,适合后面的各项操作。

修坯(不读)

修坯就是对坯进一步的修整和挖槽,或者根据需要加刻印章。

挖槽(不读)

先用竹刀中有竹片的一头画出需要挖的大致范围。如果是初学者,此时可以用已经准备好的纸板模型,进行勾画,画好后,用手捏紧刀片顺着勾型的线条,一圈一圈的刮,一层一层的挖。大概挖多少为最合适,主要靠操作者长期积累的经验而定;挖好后,再用刀片把槽刮平,注意此时用力要轻,不要把槽外部刮到,而影响坯的外形。

加刻印章(不读)

挖槽完成后,还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在坯上加刻印章。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因为操作台较硬,所以为了避免损伤坯的表面,最好把坯放在腿上,找准加刻印章的位置,用小木槌轻轻敲打印章,印章加刻好后,把周围多出的泥轻轻刮去。

雕刻(不读)

雕刻也称为精雕细刻,就是把坯的各个部分根据情况精雕细琢,做出各种造型和纹饰效果。

例如刮边,可以用小纸板去刮,使坯有弧度的部位,过渡更加自然,光滑。

而纹饰部分的雕刻,一定要仔细,每一个线条都要充分体现作品的特征,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刷水(不读)

因为雕刻时坯上会留下毛边,此时可以用毛笔沾水把毛边轻轻刷掉,以保持表面的光滑,亮泽。

阴干(不读)

完成以上的工序就可以进行阴干了。阴干,就是把某些不适合暴晒,或不适合见阳光的东西,放在阴凉处晾干。

阴干时要先在阁架上铺好报纸,这样可以使泥坯与木板隔离开,使坯能够保持良好的伸缩性。

阴干需要在干燥的房间内,把雕刻好的砚台摆放好,中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因为阴干时,间隔一段时间就需要给砚台更换一下位置。

整个阴干的过程大概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直到砚台表面的颜色逐渐变成干泥色,阴干就算完成了。

在阴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砚台出现变形或者开裂的现象,这时,也只能做废弃处理。

干刻(不读)

为了使砚台更够达到更好的立体效果,阴干后的砚台还需要修整,这个过程就称为干刻,因为有些做工只适合干燥的时候雕刻,另外在阴干过程中会有变形的地方,需要检查修整。

由于阴干后的砚台变得十分坚硬,所以在使用刻刀等工具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为了方便省力,也可以根据需要沾少许水进行干刻。

合砚(不读)

一般单壳砚在进行干刻后就可以进行下面的步骤了,而双壳砚在这个时候还要进行合砚的工作,合砚也就是把砚台的砚盖和砚底进行修整,具体做法:将砂纸放在平滑的石板上,把砚台放在砂纸上来回的摩擦,进行砚底和砚盖接触面部分的磨平,使双壳砚能够更加严丝合缝的扣合在一起。

打磨(不读)

干刻完成后,砚台也就基本成形了,此时的工作便是对砚台进行打磨了。

打磨的目的是为了去掉砚台表面的毛边和在雕刻过程中留下的工具的痕迹。

打磨的方法是:先用粗砂纸进行第一遍打磨,再用细砂纸进行第二遍打磨。注意,打磨时要先磨底后磨面,而且在打磨时,要注意线条的变化,直角和弧度都要按照标准磨制,不要把刻好的线条磨平。

标号(不读)

标号就是把同一方砚台的砚底和砚盖标上相同的数字,方面查找配套,以免弄乱。

打磨完成后,要根据不同的砚台,确定是否需要标号,如果是卧牛砚,因为在之前已经做过合盖处理了,所以就省去了标号的环节,而像双壳的炎黄二帝砚,双壳的龙砚,因为表面立体感较强,有很高的突出点,所以为了使棱角部分不受损伤,我们一般会把砚底和砚盖分别标号后,进行单独的存放,以方便最终的查找配套。

抛光(不读)

抛光是为了除去打磨过程中的尘土和打磨过程中砂纸的印记。用布擦拭增强砚台的亮度。

抛光的方法是,可以先用刷子刷去砚台上的的灰尘,再用细布用力擦拭,擦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每一个细小的部位都要仔细的擦拭,因为每款砚台的大小不一,所以抛光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直到擦出亮度,达到抛光的要求为止。

抛光后的存放(不读)

为了避免抛光后的砚台的损坏,可以根据情况,对砚台进行不同的放置,放置的方法基本可以分为三种:一,堆码。表面棱角较少,凹凸变化不明显,立体感不突出的砚台,比如《卧牛砚》就可以采用这种放置方法。二、叠放。可以把立体较强的部位露出来,把较平的部位叠放在一起。比如:单壳的炎黄二帝砚。

三、立放。立放是要把立体感强,部位突出的砚台,为了避免棱角磨损而采取的一种做法,立放时需要把每方砚台都单独用报纸裹好,隔开。比如,双壳的炎黄二帝砚,双壳的龙砚。

高温烧制(不读)

做澄泥砚的人都知道,澄泥砚取之于水但成之于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因为烧制是制作澄泥砚关键技术,这个过程不是说就能做的,它靠的是多年的烧窑经验和长期观看火候的眼力。

澄泥砚在烧制之前,先要把需要烧制的砚台一层一层码放在窑内,码放的过程一定要轻拿轻放,保持砚台的牢固,以免坍塌,造成损失,码放好后,还需要用砖把窑口封住,在窑的上方留一个小的观察口,在下方留一个稍大的填料口就可以了。

因为澄泥砚的烧制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所以在此期间,要严格控制火温,窑前不能离人,要时时观察温度的变化,在观察时,因为窑内温度较高,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揭开砖块,要垫上报纸,打开砖块观察,观察时,不能太靠近,以免高温灼伤。

澄泥砚的烧制过程非常的复杂,一个时间段一个温度,高了,低了,快了,慢了,都会功亏一篑。而烧制的过程,工作人员也会根据不同的温度,进行不同的加料,例如松枝和煤块。

烧窑完成后,虽然你充满了期盼,但是出窑仍然急不得。一定要在停火一周后,等温度降下来才能靠近拆窑,砚台的出窑,要戴上手套,每一方砚台都要轻拿轻放,出窑时你会发现,前面制作砚台过程中的不足,都会在这里暴露出来,在煅烧时造成砚台碎裂的现象不足为奇,每一次出窑后都会有惊喜与失落,但是对于砚台的质量,仍要进行严格的把关,有裂痕的就一定要及时丢弃。

出窑后,进行过标号的双壳砚,一定要仔细核对,进行配套,不要因为配号的疏忽,影响整个砚的质量。

药物熏蒸(不读)

上述工作完成后,我们下面要进行的就是砚台的药物熏蒸工作了,这也是黄河澄泥砚最有特色的部分。熏蒸的作用主要是使砚台借助中草药的功效,以达到清香,醒神,防寒,驱虫的作用。

为了防止温差过大,砚台炸裂,所以熏蒸的地点会选择在室内。熏蒸要用的锅,可以选择农村用的大铁锅。

熏蒸的方法,一般是用蜡,把蜡放入铁锅内,加温使蜡化成水后,可以放入一些中草药。例如菊花、檀香、附子、肉桂、蜂房等等,然后放上篦子,把需要熏蒸的砚台放在篦子上,盖好锅盖,进行熏蒸。

熏蒸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熏蒸完成后打开锅盖,我们可以看到砚台的表面有很多水珠,这时就可以戴上手套,把砚台从锅内取出来了,取出后的砚台要用毛巾擦干,怎么样,砚台的颜色是不是就像打了层蜡一样,鲜亮,有光泽了呢。不仅这样,经过药物熏蒸的砚台还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

经过了上面所有的步骤,一方砚台才算制作完成了,在今天,被赋予迷人生命光泽的砚台,更多的是作为收藏和鉴赏的对象,很少有人拿它来研磨濡笔了,而砚台本身作为一件艺术品,如今把它当作礼品赠送的,所以包装就显得尤为重要。

配盒(不读)

包装也就是配盒,砚台加工完成后,我们大多都会配上红木锦盒,砚盒不但能起到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而且一件得体的包装,更能使砚台显得古朴、凝重和名贵。

保养(不读)

如今,因为砚台,更多的是作为礼品或是旅游纪念,用于装饰和摆设, 很少被人使用,所以保养起来也很简单.保养主要是为了去除砚台表面的灰尘,保持砚台的清洁,所以保养也就是对砚台的清洗过程.

清洗的方法为,我们可以用温水,刷子和毛巾。

首先把砚台放在温水中,然后用的大的刷子,对砚台的里外进行全面的刷洗,

再用小的牙刷,刷洗砚台的细微之处,在清洗时一定要拿稳,慢慢转动砚台进行擦洗,最后用毛巾擦干,放回原处,整个操作过程一定要小心翼翼,轻拿轻放。以免使砚台受到损伤。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您对澄泥砚已经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而黄河澄泥砚作为泥和火游戏的产物,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道道工序都凝聚着制砚艺人的汗水和心血。每方砚台都让人充满了期待,尤其是在出窑前的那一刻,更是因为它窑变的不可预测,让人难以想象窑变图案,增加了澄泥砚的神奇魅力,也造就了黄河澄泥砚的名贵所在,被世人堪称华夏文化的瑰宝,中国艺术的奇葩。

砚的起源及发展

砚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代砚的历史悠久,它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但是,就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至今还没有发现一方西周以前的砚台。也就是说,砚的产生至少是在西周以后的某一个时期。《汉书·薛宣传》中曾有"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的记载,可见,研(砚)已成为汉代读书人的必需之品了。清人曹寅的《栋亭十二种·砚笺》里说:"汉张彭祖与上同研席……前人谓研字始见于此"。那么研(砚)的产生当在研字出现之前。这两则材料都可以说明在汉代以前就有砚的存在了,而砚的产生自然也在此之前。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木牍、墨和石砚等文书用具,其中的石砚用一块不太规则的鹅卵石加工而成,而且还附有一件研石。砚与砚石表面平整,显然是长期使用研磨的结果。这一考古发现说明了在战国末期就有砚了,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一方砚。 汉代砚台,传世和出土的都很多,以陶制、石制的居多,还有漆砚、木砚和瓷砚等种类。1965年,在广州东郊马棚冈西汉墓中出土燧石砚一方,这是砚台中年代较早的一种原始式样(图4-2),现藏广州市博物馆。汉代的石砚,从实物资料来看,可以分为圆形石砚和长方形石黛板砚两大类。 我国人民制砚的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在彩陶文化时期,砚或砚的雏形(研磨器)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它的主要作用是研磨制彩陶用的颜料。 1980年临潼姜寨遗址发掘中发现有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该石砚有砚盖、磨杵(类同砚石),砚心微凹,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研磨器,已经十分接近汉代的石砚了。 我国古代早期(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汉代)的砚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之中。在形制方面,长期保持着附有磨杵的形式,这是因为当时一直使用的是天然墨和丸状、块状的半天然墨,不易于手研,必须借助研杵和研石进行研墨,使其溶解于液体中方能使用。 这段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对砚的形制、品质进行了不懈的改进,除一般石砚外,还出现了陶砚、铜砚、漆砚等。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人工手捏墨,砚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方形的人工墨,使用十分便捷,磨石和磨杵日趋笨拙,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结束了历史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砚的制作水平。加之纸的发明对砚的装饰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约到了西汉中期,砚可以说已经开始从实用的书写工具中分离出来了,逐步脱胎成带有浑朴装饰的工艺品,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方圆饼形石砚,出土于上海福泉山一座西汉中期的墓葬,用青褐色的页岩制成,砚体园而扁平,质地较为细密,简而不陋,轮廓清晰,砚面上附有圆柱型磨石一块,已经初步摆脱了原始砚的务求其用、不求其美的风格。 经过历代变迁,最终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成为闻名遐迩的“四大名砚”。

蔺涛:寻回澄泥砚“风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c12305465.html, 蔺涛:寻回澄泥砚“风骚” 作者:杨皓渊 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05期 绛州澄泥砚,辉煌千年。从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然而,其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中断了300余年。20多年前,它不但“苏醒”过来获得重生,而且蓬勃出了比“前世”更为旺盛的生命力……1月10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新绛县龙兴镇王庄村的绛州澄泥砚文化园,见识 了它的神工意匠。刚进门,就看到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正在用竹刀将泥刻成砚状,有的用刀刻出图案,有的在进行烧制。 “从采泥到加料,从雕刻到焙烧,每一步都要反复试验无数次。汾河边的泥土在这个时候似乎都有了个性,各显特色。加料成坯的过程要求更加严格,裂缝、走形已经司空见惯。烧砚,更是冒着危险在进行……”文化园的主人蔺涛介绍说。 蔺涛出生在新绛县有名的历史文化名村——光村。他的父亲是新绛县博物馆业务副馆长,对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怀,蔺涛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长大,对传统文化的情愫好像一直就在他的血液里流动。 1986年,蔺涛与父亲蔺永茂开始澄泥砚传统制作技艺的研制工作,经近10年摸索,上千次实验,从设计图纸、配方配料、雕塑雕刻到窑炉设计、烧制等,每一道工序他们都动手实践,逐步熟练掌握各道工序的技术要领,在反反复复试验之后,终于摸索出一系列完整的工艺,出炉了三方堪称完美的“绛州澄泥砚”。至此,失传300多年的澄泥砚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澄泥砚的制作已不完全遵循古法。现在的工序是将采掘来的河泥放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滤出极细的澄泥,再经过滤、揉泥、制坯、阴房晾干、雕刻、砂磨、入窑烧制、出窑、水磨等工序。一方砚从选泥到制成,需要一年半之久。成品率受季节、风力、密温、窑变等偶然因素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成品率在30%~40%之间。”蔺涛说。 在恢复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蔺氏父子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他们创新研制出澄泥砚“石品”花纹,其纹理可与石砚相媲美,其色彩较之前更丰富,使澄泥砚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新的内涵。 2000年,蔺涛带着绛州澄泥砚首次走出国门,参加新加坡举办的“春到河畔迎新年”文化活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6年至今,绛州澄泥砚6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并被该组织永久收藏,成为运城、山西乃至中国的骄傲。 蔺涛非常注重传统制砚台技艺的传承,如今,他已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工作团队,把自己的技藝倾囊相授给他的团队中成员。同时,他还多次出资选派业务骨干赴国内各大院校进行

[VIP专享]端砚知识100问答

四宝之首——端砚知识100问答 1问:砚在我国存在了多年?为什么说砚是“四宝之首”? 砚台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商殷时代用瓦片或石片作研墨的工具,也可以称为砚台的话,那么就是3000年的历史了。以端砚而言,始于初唐,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从某一个角度、某一范围内反映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活、艺术水平。 自唐以来,我国出现了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以后,澄泥代替了红丝。四大名砚之所以为人们称誉,当然有它各自的特征和优点,有它各自的地方特色和雕刻风格。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四宝之首”。 2问:端砚起源于何时? 关于端砚的源起和传说,专家考证认为端砚自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勤劳的肇庆人民就开始生产端砚,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正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3问:端砚在一开始时是什么样子的,是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在砚上进行雕饰的? 自唐朝初年就开始了端砚的生产。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 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18种砚石鉴别图文详解

砚石鉴别 1. 端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微量电气石、金红石。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构造为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纹状构造等。粒径:0.01-0.04mm。鉴别特征:泥质矽质绢云母板岩和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壹口气即可研墨。石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 2.洮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99%),少量石英粉。产自甘肃卓尼。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呈现板理并保留韵律构造。粒径:0.01-0.02mm。鉴别特征:水云母泥质板岩,特点是绿如蓝、润似玉,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壹个月不干,不腐臭。 3.田横砚

黑色粉砂质泥岩,产于山东青岛田横岛。 4.思砚 矿物组成:水云母、绢云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黄铁矿。产于贵州岑巩。具变余粉末泥沙结构。粒径在0.005-0.025mm。鉴别特征:含石英砂、黄铁矿、炭质、水云母的黏土岩,特点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精磨耐用。 5.苴却砚 矿物组成:泥岩。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鉴别特征: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6.红丝砚

矿物组成:方解石为主,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丝状弯曲文理构造,即假层理构造。产自山东青州。粒径:0.01-0.08mm。鉴定特征:红色致密块具丝状弯曲文理的薄层微晶灰岩,特点是石质润美,坚而不顽,色花不艳,手拭如膏,发墨如油,与墨相亲,墨色如漆,纹彩多姿。 7.燕子砚 含三叶虫化石微晶灰岩,产于山东泰安、莱芜、沂源等地。鉴别特点:砚石颜色多为深绿色,石质细嫩,但硬度较低发墨较慢,砚石的化石部分微黄,突出石面,似飞动的燕子和蝙蝠。 8.淄砚 黑色含粉砂泥灰岩,所含矿物成分为显微晶质状方解石,褐灰色半透明状泥质物,次棱角状以石英为主的粉沙级矿物。偶含黄铁矿物质,有金星闪烁映日有辉。产于山东淄洲,砚材细致,极发墨。 9.金星石砚

绛州澄泥砚.docx解说词

《绛州澄泥砚》 源自汾水河畔的砚文化 发源于晋北宁武县管涔山麓的汾河,蜿蜒向南流去,至晋南重镇侯马境内,硬生生向西拐了个弯奔向黄河。拐弯处地势平坦、水流放缓,冲击出美丽富饶的汾河下游平原。这里,古称绛州,今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端,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绛州大堂、绛州三楼、龙兴宝塔雄踞高垣之上,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春秋时即与临汾、太原齐名,号称“晋国三城”。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历经古老文化的积淀,成就了举世闻名的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源于秦汉,盛行于唐宋,乃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和端砚、歙砚、洮砚齐名。是山西新绛汉族传统手工艺术珍品,中华民族五千年黄河文明的艺术结晶。它的制作工艺可追溯到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远在唐代“澄泥砚”就已久负盛名,饮誉中外,并被列为朝廷贡品,唐柳公权在《论砚》中云:“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洮。” 汾河,山西第一大河,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上游多峡谷,水流湍急,一路挟裹泥沙奔泻而下,当河水穿越崇山峻岭到达新绛县时,流速减缓,浊水变清,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床,最终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质地精纯、色泽天然、含津益墨、腻而不滑。以汾河渍泥为原料的澄泥砚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贮墨不涸,积墨不腐,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可谓砚中一绝。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到清代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绛州澄泥砚的生产出现了一个近三百年的断档,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 澄泥砚,属泥,泥土无华孕育万物,河中澄泥更将原本要沉落河床的泥沙,澄出了一件件文化瑰宝,澄出了一个流传千年的美丽传奇。澄,是将水中的泥沙杂质沉淀下去,水出清,泥沉底。在古法制砚中,制砚匠人则是用一种特制的双层绢袋吊挂于汾河中,汾河中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中,经第一层绢袋过滤后,沉入第二层绢袋的细泥即是澄泥,澄泥砚之名也由此而来。采回的泥料中,含着大量的杂质等,须用不同密度的细密绢萝进行数遍的陶洗、过滤,最少过滤六遍以上,在过滤到最后两遍时,开始添加配料,以增加比重并体现砚的最后呈色。再经过压滤、排水以及练泥、陈腐等工艺处理,泥料中的分子排列更趋均匀,才能进行初步的揉泥和制坯。将做好的泥坯、砚坯置放于恒温、恒风的环境中慢慢阴干,让水分慢慢排出,坯体在时间的荏苒变化中,干燥均匀。生产工序包括晒土、澄泥、滤泥、揉泥、造型、雕刻、烧窑、打磨等八大工艺流程及选、验、晒、淀、阴、练、刻、磨、烧、修、抛等十二道繁杂工序,而一方澄泥砚要成为艺术佳品,关键还在于匠人的艺术灵感和精雕细刻的高超技艺,匠人根据需要在砚坯上或雕或刻或塑或捏,尽情发挥。 澄泥砚,属于陶瓷却又有别于陶瓷,是界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炻器,在烧制工艺上都与陶和瓷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经过烘干雕刻的澄泥砚坯,放进窑炉中,在炉温1000摄氏度到1300摄氏度的烧制下,砚坯质地变瘦变硬,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既不会瓷化,也不会烧制成陶质,而与此同时,澄泥砚却有着陶的简约,瓷的莹润,烧制成功的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1、端砚的鉴别 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

砚台——老坑最为贵

砚台——老坑最为贵 砚历来作为文房重器,君子至爱,在文房四宝里面,砚恐怕是可以溯寻到最古老悠远的历史见证物。自从进入文房的那一刻起,便与细腻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相伴共生。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传递着黑与白之间无穷无际千变万化的水墨世界,而越是下发墨好的砚台,越能够磨出细润、便于与水融合无间的墨色,从而能够表达出更多精微层次的效果,宣示着神妙的情感,焕发出来对于天地造化、自然山水、花鸟乃至人物等气韵生动的深刻描绘。 砚台好坏及价格高低首先要看材质,如果是砚石,用刀只能刮出一道细痕,若不是砚石,则很容易刮下一大片。在砚石中,产自怎么样的坑口很关键,无论是在下发或是手感及颜色都是老坑比新坑好,当然价格也是老坑比新坑贵,老坑的形成更早,而新坑的形成则晚于老坑,石头品质,是新坑还是老坑,用肉眼很难分辨,但通过研磨可以辨认。老坑的砚石有纯净柔和的光彩,手感细腻,如触柔软细腻的肌肤,新坑的砚石一般没有光彩,也不及老坑的手感细腻。 洮砚出产于古洮州,即现今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境内的洮河上游,并于洮河深水中采石,故名为洮河砚、洮砚。洮砚的开采,一说始于唐或更早一些时候。诗人吴兰修的《端溪砚史》引唐柳公权的《论砚》云:“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说明唐代已有洮砚。宋代米芾的《砚史》则指出,宋神宗熙宁年间,朝廷派王韶驻军临洮开熙河,洮砚则成为地方特产的贡品,进入开采的鼎盛期。由于洮砚佳石蕴藏于深水中,采之不易,产之也少。在宋代,甚至京城一些士大夫也只闻洮砚其名,未见其物。到明代,洮砚已极难开采,据说,得巴掌大一方也属难能可贵。宋代皇室宗亲大鉴赏家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也。 “洮砚产于洮河流域中游,是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质结构为秦岭古生代的泥盆系,矿代形成于3.5亿年间,矿体分布层平均64厘米。矿产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主要开采点有喇嘛崖、水泉湾、卡古直沟等多处,其中以喇嘛崖下层洮砚石料矿代上宋代老坑所产石料最为名贵。石料特点是:结构细密,滋润滑腻,硬度适中,色泽典雅。因其石料濒临洮河水,由温润之气精养,矿床中水分充足,哈之即出水珠,不易散发,贮墨日久不干,故称雄于砚林。石料以绿石为主,名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1端砚的鉴别 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 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 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 山人王绂物也。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 此耳。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

泥砚制作过程

泥砚制作过程 河边澄泥砚是近年来根据历史资料,通过精心研制而成的一种泥砚。要想制作出好的泥砚,选择好的泥是制作砚台的关键。 它取材于滹沱河之泥,经过取土制浆、滤泥、澄泥、制坯、晾坯、磨制、雕刻、烧制、蜡煮、抛光等十余道工序制做而成。 首先,把选好的泥进行晾晒,晾泥在晾泥房里完成,晾泥房的墙壁要有一定的坡度,并且整个晾泥房要阴凉,不见光,不通风。使泥干透开裂,晒成灰白色的泥块后用筛子去杂质,过滤后的泥土捻一捻,就像红薯淀粉一样滑溜。 然后就是和泥,“和泥”和“和面”一样,要把所有的泥团都摆弄的像面团一样,不软不硬。要把泥变得细润光滑,去除里面的气泡,以免使作品因气泡而产生开裂,反复揉搓,把大小不同、软硬不同的泥用力揉搓在一起,不得马虎!和完泥后要检查泥和的是否合格,用铁丝剖开泥块,如果里面的泥细腻光滑,没有气泡和泥疙瘩,那就说明泥和的到位,就可以制胚了。 制坯:按需要勾勒出烟台的轮廓,把和好的泥放在大理石板上用力摔 晾坯:把胚在阳光下晾晒1至2天 紧接着把晾好的胚进行下一步修整,塑造澄泥砚,把多余的泥切去,使之更接近成品。挖形,把胚挖出基本的形状,注意不要太用力,以免变形。

加工,根据需要在某个部位适量的加适量的泥块,使形态更逼真,更具棱角,特点更加鲜明。 磨制、雕刻:澄泥砚一般是在泥半干时雕制,泥的状态要“软”得可用竹刀雕刻,同时泥还要“硬”得不塌形。 然后要烧制,只要没有出窑,经过无数次摆弄的泥料,仍然是泥,不是砚,所以烧制的过程很重要的。“烧制” 炉温须在900摄氏度至1200摄氏度。因为温度的高低、泥材成分的不同、窑炉容量的大小、煤炭热值的高低以及装窑的疏与密、烧制期间的天气状况等,都与砚的成品率和成色好坏有关系。温度低无法行成砚要的硬度,过高容易瓷化,这样砚根本无法发墨。这种烧制技巧有形也无形,是难以把握的。 烧制好后要打磨,使砚台更好的磨合在一起,去掉砚台表面的毛边,要记住先磨底,后磨面。最后包装。 澄泥砚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和严谨,整个“生产系统”是脆弱的:泥料选不好,握不成团,是松散的;泥料“澄”不好,没有水性,制作出来的砚台就不温润,就不会“呵气生津”;泥料“澄”好了,如果“和泥”的工夫没有下到位,那么泥料通体的柔韧度就不均匀,某一部位就会在高温中变形;泥料整好了,但如果雕刻坏了,那么也就废了。还有,就是一切准备工作都很顺利,但入窑后火候不到或者遇到特别恶劣的天气,出窑时砚台的成品率很低或者全部报废了,就被称为“坏窑”。

山西三大法宝

中国四大漆器: 福州脱胎漆器、扬州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成都漆器 所谓漆器,就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和美术品。 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它始于唐开元年间,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漆艺之一,历来是三晋名产,平遥三宝之首,曾屡获国家级金、银奖。平遥县的推光漆器,历史悠久,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推光漆工艺基本形成地方特色,到明清时已具相当规模,开始出口到英、俄等国。[1] 制作工艺 平遥推光漆器素以制作工序繁琐、复杂著称,光是刮灰就需要五到六次,而且每次都必须等到刮上去的灰完全干透,才能进行下一次刮灰。平遥推光漆器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精雕细琢,用料也颇有讲究。平遥推光漆器使用的是在黄土高原广泛分布着的漆树刮掉树皮后流出来的一种天然漆料——大漆。 平遥推光漆艺有精湛的成套技艺,其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用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 (2)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罩漆; (3)木胎披麻挂灰,生漆灰须褙布,猪血灰须披麻,黄土胶则需褙纸; (4)以人发、牛尾制作漆栓(髹饰工具); (5)在特设的阴房内阴干漆器; (6)描金彩绘,包括平金开黑、堆鼓罩漆、勾金、罩金和蛋壳镶嵌等传统技法; (7)用砂纸、木炭、头发、砖灰、麻油等逐次推光,使漆器光亮如镜; (8)采用镶嵌、镂刻、罩金、刻灰等技艺进行装饰。 平遥推光漆器的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木胎车间使用松木做出各种家具的木胎后,灰胎车间就用白麻缠裹木胎,抹上一层用猪血调成的砖灰泥,这叫做“披麻挂灰”。 漆工车间的工序是非常细致和复杂的。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擦拭毕,再用手反复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进行刷漆,多则刷七遍,少则刷六遍,其后的推擦就更细致了。先用粗水砂纸推,再用细水砂纸推,用棉布推,丝绢报,卷起一缕人发推,手蘸麻油推,手蘸豆油推,掌心反复推。凭眼力,凭心细,凭感觉,凭次数,推得漆面生辉,光洁照人。 画工和镶嵌车间,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画工必须学习绘画四年以上,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才允许在漆面上勾红点翠,独立操作。刻绘工人的刀锋,要求象笔锋一样,粗细相间,深浅适度,起落自如。镶嵌原件的制作台上,团团烟光紫气,叮叮有声,工人们把河蚌壳、螺钿 [ diàn ]、象牙以及彩色石头加工成各种原件,由镶嵌工人根据图案的要求.巧妙地镶妥粘牢。清朝以前,推光漆器为素底描金,清初开始以金漆器为主,中期创出了增厚漆层、推出光泽新工艺,自此,平遥推光漆器形成以磨推漆面与描金彩画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漆面要达到光亮如镜的效果,以后会越擦越亮,适于长期摆放。绘饰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或人物故事,工序细致复杂。具有构造精细、漆面光洁、彩绘富丽、防潮防热等特点。品种 平遥推光漆器现有品种多为高档屏风、挂屏、电视柜、大小衣柜、角柜、酒柜、陈列柜、首饰匣等。底漆多以墨黑、霞红、杏黄、绿紫为主,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如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等等,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

辨别端砚有妙招

标题:辨别端砚有妙招:一辨色二品纹三听声 (注:本篇用瑞哲轩ID发布) 正文: 现在端砚收藏越来越火了,我们瑞哲轩的小小展馆里经常迎来四方嘉宾,高手有之,菜鸟也不少,尤其是新入行的同志,对如何辨别端砚的优劣更是问题多多。在下知道坛子里高手云集,也并不敢卖弄,无非是做点小收集,抛砖引玉,希望有高人也出来指点一二! 辨别端砚,和鉴赏别的艺术品一样,首先就是视觉上的冲击,辨色,各个品种颜色自有特色! 1.老坑:老坑颜色是灰紫色,有时候带点蓝色; 2.坑仔:紫红色(坑仔是三大名坑中颜色稍微偏深红一点的) 3.麻坑:青红相间; 4.宋坑:深紫色偏红; 5.梅花坑:苍灰色带军绿; 6.绿端:绿色为主,也有黄色和红色 7.白端:白色; 8.冚箩蕉:颜色各异,近似三大名坑; 9.朝天岩:灰褐色; 10.白线岩:又称有冻岩,颜色近似三大名坑,但稍微偏黄; 11.宣德岩: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12.沙浦石:颜色多种,几乎涵盖所有的端砚坑别的颜色; 仅从颜色上可以轻松而准确判断的坑别是:宋坑(深紫红色,该颜色是宋坑独有的)、白端、绿端。 再者,就可以细品石品纹理了。 1.老坑:冰纹、冰纹冻、鱼脑冻、金银线、天青、青花、火捺、五彩丁等; 具有冰纹和冰纹冻石品的端砚几乎可以有八成的把握判断为老坑,当然其他坑口偶尔也具有该种特征。但五彩丁作为石品中的瑕疵,是和老坑相随相伴的。 2.坑仔: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 3.麻坑:翡翠纹、鱼脑冻、天青、青花、火捺、蕉叶白等,石疵虫蛀等 麻坑在石品上除了少见冰纹以外,其他的石品特征和老坑和坑仔相近,有虫蛀石疵是麻坑相对而言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4.梅花坑:多眼且大,而且石眼的颜色偏黄。这一特征几乎是梅花坑所特有的。 5.冚箩蕉:编制状的平行纹理是冚箩蕉独有的,而且冚箩蕉没有石眼。 6.朝天岩:青苔斑又称霉苔斑或者玳瑁斑,是朝天岩独有的,就像生长在石头上 的发霉斑点。 7.白线岩:火捺、青花、鱼脑冻和眼; 8.宣德岩: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9.沙浦石:石品多种多样,涵盖端砚所有坑别的特征; 通过石品纹理的辨别,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梅花坑、冚箩蕉和朝天岩了,剩下的就是白线岩、宣德岩和沙浦石了,因为这三种坑口的石头无论是从颜色还是石品纹理上面,都具有三大名坑的特征,这也是端砚判断的重点,也是人们经常容易犯错的误区,当然也就是不良商家通常以次充好的重灾区了。

端砚介绍

赛福端砚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端砚中又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为三大名坑,而坑仔岩旧料仅次于老坑的高档砚材。据资料记载,坑仔岩自宋代开坑采石后,坑仔岩旧料石质就以娇嫩、滋润,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均匀,呈虾肉色而备受文人墨客亲睐,为历代端砚收藏者垂涎。 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李贺诗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至于砚石的某种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会施以繁美华丽的雕饰或独特造型,取得掩瑕为瑜的效果,使古人视为石疵的砚石变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赛福端砚是多年积累收藏品,端砚精品, https://www.doczj.com/doc/8c12305465.html,/v?word=%B6%CB%D1%E2&ct=301989888&rn=20&pn=0&db=0&s=0& fbl=800 https://www.doczj.com/doc/8c12305465.html,/his/200912/18665f89-f051-4e9b-a5c8-32dd7d6a5540.shtml

中国十大名砚鉴赏

中国十大名砚鉴赏 中国名砚欣赏 一、十大名砚 砚台是中国毛笔书法的必备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砚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几十种。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但自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属陶)被并称为“四大名砚”,但中国书法界公认的十大名砚是: 1.端砚:用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石质细腻、幼嫩,有发墨不损笔毫和呵气即可研墨的特点。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故

而升到我国石砚之首。 2.歙砚:始于唐代,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3.陶砚:山西澄泥砚,出产于山西省新绛县(古称绛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烧制时间不同而有不同颜色,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 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的特点。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绛州澄泥砚始创于唐代,到清代时其制作工艺就已失传。 4.洮砚:亦称洮河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一带洮河深水处,

端砚鉴定新法

凡是古玩,历来皆有作伪,端砚亦不例外:以次充好、以无名充有名、假刻砚面、以新充旧、制作假石眼、按著录上名砚式样制作、刻上名人之伪铭文、落名人之伪款等等,借以提高“身价”牟取暴利,这是作伪的通常手法。因端溪石砚,石料颇为名贵,市面上常见的伪造端砚,石料大多是选自别处颜色相近、有美丽之纹理或有石眼的,但它石质瘦硬干燥,没有端石之优越性能,虽然精雕细刻,但是石质却不入档;以前端砚中有石眼的尤为罕见,而现在卖端砚的商店之中,大多数都是有石眼的“端砚”。 端溪砚石历代开采很多,坑洞、石品名称繁多:坑又分为水坑、山坑;宋坑、明坑、清坑、麻子坑、吴兰修坑、张之洞坑……坑又多分为各种的坑、洞;石品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搽、天青、冰纹、金星点、石眼等等;端石以色调而名的有:紫端、白端、青(黑)端、绿端等;紫端居多性能较优越,白端、青端、绿端等较为稀少;呈灰苍、黄赤色的端石为下等品。《端溪砚谱》记载:“石性贵细润,石色贵青紫。”故人们对紫端砚有“紫云一握胜千金”等,华丽幽雅的词句来赞美。 因端溪砚石开采历时长久,坑洞、石品颇复杂、又有不少的鱼目混珠。那么如何鉴定端砚真、伪、优、劣?汉藏文化专家根据祖传的鉴别方法,经历50多年的实践体会,鉴定端砚有六诀:一、为看端砚的颜色(紫、白,青、绿等)来认定;二、为观石质是否细润、坚实;三、为上手时感觉:端石为沉积岩轻重适中,上手时有滋润之感;若感到大轻或太沉重,有枯燥之感觉,均有伪品之嫌; 四、为听声:端砚叩之声音较小且闷哑,不像其他石砚叩之声音带脆带响;五、为用指按:只要按1秒钟,端砚上就会有“水气”形成的手指痕迹;六、为呵气:朝近端砚呵一口气,砚上就会凝聚一薄水层,用指一抹可见凝聚的水多寡。若符合上述六点的端石砚的色、质、性,那就是真品;反之为劣、伪品。若上述五、六两点性能越强,那端砚就越优越,水坑洞的佳品呵气可研墨!

蔺-解读

历史名人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名相。初以完壁归赵驰名,后以将相和,廉颇负荆请罪著称于海内。他即是韩康的后裔。 蔺道人 约790~850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医僧。一作蔺道者。原名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宜春修道,因尝治愈一彭翁子坠地折颈伤肱,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蔺从善 明代学士。洪武时中举人,永乐时授翰林院编修。 蔺芳 明代工部主事。事母至孝。永乐时为志安知府,治绩卓著,先后迁工部主事、工部右侍郎。 蔺亮 隋代名将。名帝甚爱其骁勇。他曾屯兵于浦口山上,所以当时的人把山上的岩石叫做蔺将军岩。 蔺敏修 宋代朝奉郎。 蔺以权 明代应天府尹。 蔺养成

号争世王,不过《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五,记左金王为蔺养成,争世王为贺锦。《平寇志》卷六也说“左金王名蔺养成”。其真实情况如何,目前尚不可考。 陕西延安人。著名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起义军革左五营首领之一。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与贺一龙等投李自成。次年,李自成杀贺一龙,命分领其众,任大顺军通达卫左威武将军。 蔺欣 民国诗人,著作有《芳草集》、《我想握住你的手》 蔺欣出生于1903年出生于西康省藏族自治州(今四川省甘孜州)的一个商人家中,后于1918年随父母搬迁到四川崇庆县(今四川崇州市),于1921年毕业于崇庆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求学过程中,与五四运动的学生代表闻一多、成方舟、郑振铎和戴星傲等结为好友。大学毕业后,由蔡元培等人推荐,蔺欣赴美国纽约州康奈尔大学学习西方政治学。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同志在北京逝世,正在美国的蔺欣当晚踏上了回国轮渡,在回国的轮船上他认识了同样是爱国志士的刘钊、周诗雨、粟天羿等人。回国后蔺欣先后发表了文章《论革命尚未尚未成功》和诗集《怀念先生》。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蔺欣表现出了极大内心的悲恸,写下了很多关于怀念孙中山先生的诗歌,后被其夫人收录整理成《我想握住你的手》。 1937年,由卢沟桥事件,日本侵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本来抱着国共两党合作幻想的蔺欣看到蒋介石对共产党员的全面剿杀,一病不起,于1940年于江苏南京去世,年仅37岁。 蔺秀义 生于1899年,吉林柳河人,幼时在家乡读过4年书,1928年,参加本村的反日会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斗争。1932年春,发起组织柳河县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柳河游击连,任连长。带领战士接连开展夺枪斗争,逐步壮大游击连力量。1932年8月,率部加入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任二营营长。同年9月,自卫军失败后,重建柳河游击连,凭借凉水河子、大荒沟、三源浦、五道沟一带险要山地,与日伪军周旋斗智,坚持抗日武装斗争,取得了很多战果。1933年10月,积极配合杨靖宇率领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进行攻打三源浦,进占凉水河子等战斗。杨靖宇认为他有勇有谋,称其为“蔺敢干”。1934年春,率部攻打大荒沟日伪据点。战斗打响后,迅速指挥炸开屯子围墙,逼近敌人北炮台。这时敌人组织反击,他负伤撤到灰家沟隐蔽,治伤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 肇庆沙浦石冒充老坑砚2013年11月08日15:45 金羊网-羊城晚报我有话说端砚作品《降龙》冒充老坑砚专家表示,其实肇庆发现的新砚材石质不差,只要标明是什么砚,大家也能接受,价格也不低寻宝图文/图羊城晚报记者许悦七八年间价格涨二三十倍!这样疯狂的石头除了翡翠,还有端砚。眼看端砚变成聚宝盆,各种冒充端砚的石材都涌现了出来。在刚刚结束的一场鉴宝大会上,一位市民精心收藏的“端砚”,就被专家一眼认出其实是辽宁的桥头石。还有哪些石料可以以假乱真?新坑砚是否就一定比不上旧坑砚?11月8日-12日,第二届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将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开幕,届时将有13位制砚大师的近600方端砚参展,市民可以借此对端砚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外省石假冒端石日前,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将自己收藏的砚台用报纸包得严严实实地拿去鉴定。但专家一看就看出,这不是端砚,而是辽宁的桥头石。据专家介绍,早在宋代全国各地就开始以紫色的石头仿端砚,目前可知全国各地可用于仿端砚的紫色石头达数十种。常用来浑水摸鱼的,除了辽宁的桥头石,还有祁阳砚石以及产自河南的一种红色石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庆明表示:“一般认为,只有产自肇庆的石材才能称为端石。”砚台藏家张先生经

常到肇庆寻宝:“我们这些行家当然知道应该去哪里买端砚,但一些旅游点和商城,不但价格开得奇高,还出售假端砚,专骗旅游者。特别是肇庆每个景点附近,都蹲着不少人一麻袋一麻袋地在卖端砚,对这种端砚更要非常小心。”肇庆本地沙浦石假冒老坑砚“除了外省石,还要小心一种沙浦石。”张先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是近年在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一带发现的新砚石,这种石头的色泽粗看有点近似老坑或麻子坑的石材,而且具有一些老坑砚石所特有的石品,如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甚至石眼等。若不细心观察对比,很难辨别真假,我就看过用沙浦石冒充老坑砚的。”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会长张春雷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这种沙浦石有人称为新坑仔,其实石品很不错,好的石材也能制出一方传世的砚台。很多制砚大师也用这种料,大大方方地标明新坑仔砚,大家也都能接受,价格也挺高。”张庆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唐朝至今,肇庆大概开采了70多个砚坑,目前仅存的砚坑大概有20多个。近年发现的一些新砚材,其实石质并不差,关键是要诚信,用什么石料就标明什么石料,不要欺骗消费者。总体上来说,端砚的市场秩序还是好的,政府和协会都在监督,个别浑水摸鱼的情况暂时还不会影响端砚的美誉。”

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 中国四大名砚 即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为我国传统的四大优质名砚。 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山东的紫金石砚和龟石砚,大汶口一带的燕子石砚,即墨的田横石砚和温石砚,蓬莱的砣矶石砚,临沂的薛南山石砚和徐公石砚,曲阜的尼山石砚,河南济源的天坛(盘古)砚,安徽宿县的乐石砚,江西修水的赭砚,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砚,四川合川的嘉岭峡石砚,甘肃嘉峪关的嘉峪石砚,宁夏,青海的贺兰石砚,浙江江山的西砚,湖南湘西的水冲砚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和红丝砚便特具声名。澄泥砚属陶,其余四砚皆为石砚。 端砚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的端溪,世称端砚为“群砚之首”。其材料取于广东肇庆高要县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又称斧柯山)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且有不损毫,宜发墨的特点。自唐代问世以来,便颇受文人学士青睐。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以致升到我国石砚之首,长盛不衰。 歙砚 歙砚又称“龙尾砚”、“婺源砚”,砚石产于江西婺源龙尾山,婺源古属歙州,故名。其特点是色如碧云,声如金石,湿润如玉,墨峦浮艳。其石坚润,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洮砚 洮砚产于甘肃藏族自治州佑潭县,古称洮州,故名。亦称洮河砚。其料取于甘肃卓尼(唐属洮州)一带洮河深水处。特点是石质碧绿,整洁如玉,条纹似云彩,贮墨不变质,十多天不干涸。因其石质细腻,纹理如丝,气色秀润,发墨细快,保温利笔,北方最为贵重,宋时已经稀少,解放后又恢复了生产。 澄泥砚 澄泥砚最早产于山西绛州,其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跻身中国四大名砚台.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在中国砚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鳝鱼黄,蟹壳青,豆砂绿,玫瑰紫,虾头红,朱砂红等颜色为珍品。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多为题铭珍藏。它不是石块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质地类瓦,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最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东泗水、山西新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我国的墨砚除了使用价值以外还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汉代的砚,其侧就刻有鸟兽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