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古文《促织》文言知识整理

高中古文《促织》文言知识整理

高中古文《促织》文言知识整理
高中古文《促织》文言知识整理

《促织》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此物故非西产故:通“固”,本来

昂其直直:通“值”,价值

如被冰雪被:通“披”覆盖

手裁举裁:通“才”

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而翁归而:通“你”

二、词类活用

岁征民间岁:名次作状语,每年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名次作状语,用笼子装

大喜,笼归笼:名次作动词,提着笼子

昂其直昂:使动,使…抬高

辄倾数家之产倾:使动用法,使…倾尽

成然之然:意动,认为…是对的

早出暮归早、暮:名次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旬余,杖至百杖:名次作状语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侧、徐:形容词作状语

儿涕而去涕:名次作动词,哭着

成以其小,劣之劣:意动,以…为劣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日:名次作状语,每天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高:使动,使…高

不如拼搏一笑拼:使动

力叮不释力:名次作状语,用力的

细疏其能疏:名作动,陈述

益奇之奇:意动,以…为奇

裘马扬扬裘马:名次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马近抚之抚:形容词作动词,走进

三、重要实词

宫中尚促织之戏尚:崇尚,爱好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媚:取悦,讨好

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黠:奸诈;假:借

而又无所赔偿无所:没有…的

死何裨益裨:弥补

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探:拨开;发:挖掘;靡:没有;迄:终究;济:成功

又劣弱不中于款中:符合

能以神卜以:凭借

成妻具资诣问具:准备;诣:去

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祝:祷告;翕:合;辟:开

各各竦立以听竦:恭敬地

无毫发爽爽:差错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隐:暗;中:符合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若非…吗?难道…吧?

与村东大佛寺逼近逼:接近

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的意思

俨然类画俨然:宛若,仿佛

冥搜未已冥:深

蹑迹披求,遽扑之披:拨开;遽:急忙

逐而得之,审视逐:追赶;审:仔细看

以塞官责塞:交付

窃发盆发:打开

抢呼欲绝抢:碰撞

不复聊赖聊、赖:依靠

夫妻向隅隅:墙角

惊起觇视觇视:窥视

则又超忽而跃超忽:形容跳的轻快而高

审谛之,顿非前物审、谛:仔细看;顿:立刻

惟徬徨瞻顾瞻:向前看;顾:向后看

日与子弟角角:较量

欲居之以为利为:谋取;利:暴力

纳比笼中比:并列

少年固强之固:坚持,一定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但

虫翘然矜鸣矜:夸耀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诏:下诏

又嘱学者俾入邑庠俾:使;庠:学校

故天子一跬步跬:小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独:唯独;是:这

信夫信:的确,确实;夫:句末语气词四、句式

1、判断句:

此物故非西产

非字而画

2、被动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旬余,杖至百

3、定语后置句: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田百顷

楼阁万椽

4、宾语前置句:

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5、介词结构后置句:

既而得其尸于井

居为奇货

掭以尖草

焚拜如前人

覆之以掌

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

问者爇香于鼎

又劣弱不中于款

5、省略句:

岁征(之于)民间

试使(之)斗而才,因责(之)常供(之)假此科敛(于)丁口

令以(之)责之(于)里正

成妻纳钱(于)案上

归以(之)示成

()掭以尖草,

因合纳(之于)斗盆

掇置(之于)笼中

又试之(以)鸡

急解(之)令(之)休止

又嘱学使俾(之)入邑庠

(完整版)促织知识点整理

十九、促织 蒲松龄【一】《促织》文言文字词知识整理归纳 一、通假字 1、昂其直 而高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而翁归(通“尔”,你的) 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6、两股间脓血流离(通“淋漓” ) 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 ) 二、一词多义 1、责 (1)因责常供要求,责令 (2)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 (3)每责一头索要,索取 (4)以塞官责责任,差使 (5)受扑责时责罚 2、靡 (1)靡计不施无,没有 (2)虫尽靡败退 3、顾 (1)成顾蟋蟀笼回头看 (2)徘徊四顾看,环视 (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是,但是 4、发 (1)窃发盆打开 (2)探石发穴掏 (3)无毫发爽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

(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买 6、岁 (1)岁征民间每年 (2)成有子九岁年龄 (3)不终岁年 7、故 (1)此物故非西产本来(2)故天子一跬步所以 8、令 (1)令以责之里正县令(2)急解令休止使,让 9、上 (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2)上于盆而养之放置 10、益 (1)死何裨益好处 (2)成益愕更加 11、掷 (1)帘内掷一纸出抛,扔(2)虫跃掷径出腾跃 12、异 (1)宰以卓异闻与众不同(2)成述其异奇特本领 13、过 (1)裘马过世家超过 (2)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 14、强 (1)乃强起扶杖勉强 (2)少年固强之迫使

(1)又劣弱不中于款符合,适应 (2)中绘殿阁当中 16、然 (1)然睹促织然而 (2)俨然类画形容词词尾 (3)成然之认为…是对的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岁征民间【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每天】 (6)力叮不释【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2、名词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用杖打 (3)大喜,笼归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 (5)儿涕而去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 命名 (7)细疏其能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 (9)裘马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11)仙及鸡犬成仙 3、使动用法 (1)昂其直【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 4、意动用法 (1)成然之【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 (3)益奇之【认为…奇特】

必修一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同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通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 答案 1.已矣 2.共供供给 3.说悦 4.知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答案 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

3.那人,指秦穆公。 三、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⑤微风鼓浪() 答案①如果没有②暗暗地③稍微,略微④低贱,卑下⑤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④若入前为寿()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答案①假如②好像③及,比得上④第二人称代词,你⑤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②杂然相许()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答案①答应,允许②赞许,赞同③这样,这般 ④表示大约的数量⑤处所,地方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鄙人不知忌讳() ⑤孔子鄙其小器() 答案①把……当做边邑②边界地方③庸俗,浅陋,鄙俗④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⑤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促织》文言知识归纳

《促织》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手裁.举通“才” (2)昂其直./而高其直.通“值” (3)两股间脓血流离 ..通“淋漓” (4)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5)翼.日进宰通“翌”,次于当天、当年 (6)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口 二、重点词语。 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追比:宰严限追比(追比,旧时地方官严逼限期交税、交差或交代问题,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叫“追比”。) 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止) 5、造:径造庐访成(到) 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使) 7、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 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 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4)取儿藁.葬用草席(裹)(5)日.与子弟角每天 (6)力.叮不释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二)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用杖打 (3)大喜,笼.归用笼子装(4)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5)儿涕.而去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命名(7)细疏.其能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 (9)裘马 ..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 (12)仙.及鸡犬成仙 (三)使动用法。 (1)昂.其直使…高,抬高(2)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四)意动用法。 (1)成然.之认为…是对的(2)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3)益奇.之认为…奇特 (五)其它。 薄产累尽.形作动,赔尽近.抚之形作动,靠近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儿惧,啼.告母动词作状语,哭着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促织文言知识点整理

促织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文中自称:“异史氏”。 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集。如《画皮》、《阿宝》、《婴宁》。 “聊斋”:书斋名。 志异:专记奇闻异事。 二、通假字 ①昂其直,居为奇货:直通值,价值②手裁举:裁通才,刚刚 ③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④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⑤而翁归:而通尔,你的 三、古今异义 ①两股间脓血流离股,古义:大腿今义:臀部 ②儿涕而去涕,古义:眼泪(文中是名词作动词流眼泪),今义,鼻涕。 四、一词多义 1、益死何神益(名词,好处,利益) 益奇之(副词,更加) 2、逼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 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非常) 3、然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 成然之(意动用法,以之为然) 4、故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 故天子一畦步(连词,所以) 5、售操童子业,久不售(动词,考取) 亦无售者(动词,买) 6、岁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名词,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7、顾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副词,表转折,但) 成顾蟋蟀笼虚(动词,“看”) 8、以以一头进(介词,用) 能以神卜(介词,凭借) 成以其小(介词,因为) 欲居之以为利(连词,来) 9、靡靡计不施(副词,无,不,没有) 虫尽靡(动词,失败)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岁征民间(每年) (2)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傍晚) (4)日与子弟角(每天) (5)力叮不释(用力) (6)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2、名词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杖至百(用杖打) (3)儿涕而去(流泪) (4)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传诏) (5)裘马扬扬(穿着裘衣,骑着马) (6)仙及鸡犬(成仙) (7)笼归,举家庆贺(用笼子装) (8)细疏其能(陈述) (9)取儿藳葬(用草席裹) (10)上于盆而养之(放进去,放置) (11)自名“蟹壳青”(命名) 3、形容词作动词 (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献媚,讨好,巴结) (2)薄产累尽(赔光) (3)而心目耳力具穷(用尽) (4)宰严限追比(严定) (5)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变穷,变富) 4、、使动用法 (1)辄倾数家之产(使……倾,用尽) (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使……高,抬高) (3)昂其直(使……高,抬高) (4)不如拼搏一笑(使……拼一下) 5、意动用法 (1)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2)益奇之(以……为奇) (3)成然之(认为……对) 6、、形容词作名词 1、成述其异,宰不信:异,特殊的本领 六、本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①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一会儿) ②食顷,帘动,片纸抛落(一顿饭功夫) ③及扑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须就毙: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④既而得其尸于井(过一会,不久)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完整版促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7、 牛羊蹄躈各千计 (通“噭” 、重点词语 1、 尚:宫中尚促织之戏 (崇尚,爱好。 2、 居:居为奇货(积,储存。 3、 比:宰严限追比 (追征 4、 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比 5、 造:径造庐访成 (到 6、 固、强 :少年固强之 (坚持,一定;强迫。 7、 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学校。 8、 过:裘马过世家焉 (超过。 9、 贴:民日贴妇卖儿 (抵 押。 、通假字 1、 昂其直 /而高其直 (通“值”价, 值 2、 手裁举 (通“才”刚, 刚 3、 而翁归 (通“尔”你, 的 4、 翼日进宰 (通“翌”明, 天 5、 虫跃去尺有咫 (通“又” 6、 两股间脓血流离 (通“淋漓” 三、一词多义

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②每责一头(动词,索取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 (动词, 责罚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 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②益奇之(副词,更加 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②与村东大佛阁逼近(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 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的样子③成然 之(动词,认为 . 是对的 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8、咼:欲居之以为利,而咼其直(形容词使动,使咼,抬 咼

四、词类活用 1、岁: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 2、才: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 3、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4、倾: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 倾尽,用尽 5、然: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为.. 是对的 6、笼: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7、日: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 9、又试之(于鸡 (省略句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

促织文言知识整理

《促织》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 ①昂其直,居为奇货“直”通“值”,价格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通“尔”,你的 ③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刚 ④翼日进宰“翼”通“翌”,次 ⑤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 ⑥两股间脓血流离“流离”通“淋漓” (2)古今异义 i.两股间脓血流离股:大腿 ii.儿涕而去涕:眼泪(这里作动词) iii.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是:这(代词) iv.信夫信:确实 v.方共瞻玩瞻玩:欣赏,观赏。 vi.虫集冠上集:止 vii.不如拚博一笑拼搏:使……拼斗(来)换取viii.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败:残破;探,挖 ix.民日贴妇卖儿贴:典当 x.径造庐访成造:到 xi.无毫发爽爽:差错 xii.无出右者右:古以“右”为尊,在上(3)词类活用 一.意动用法 ①成然之认为……对 ②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低劣 ③益奇之认为……奇特 二.使动用法 ①昂其值,居为奇货使……高昂 ②辄倾数家之产使……用尽 ③不如拚博一笑使……拼斗 ④而高其直使……高昂 三.名词作动词 ①儿涕而去流泪 ②旬余,杖至百挨棍棒,杖责 ③细疏其能向君主陈述 ④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下诏 ⑤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成仙

⑥裘马扬扬裘,穿着皮衣。马,骑着马。 ⑦天子一跬步走一步半步 ⑧试使斗而才显示才华 ⑨大喜,笼归装进笼子 四.形容词作动词 ①欲媚上官谄媚、讨好 ②近抚之走近、靠近 ③薄产累尽赔完 ④而心目耳力具穷用尽 五.形容词作名词 成述其异,宰不信特殊的本领 六.名词作状语 ①岁征民间每年 ②得佳者笼养之用竹笼装着 ③取儿藁葬用草席裹着 ④力叮不释用力 七.动词作状语 ①审视仔细地 ②啼告母哭着 ③惊起觇视偷偷地 ④成骇立愕呼害怕地、惊讶地 (4)一词多义 顾:成顾蟋蟀笼虚回头看,动词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看,环视,动词 顾念蓄劣物无所用转折连词,但是 靡:靡计不施,迄无济无,没有,动词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败退,动词 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索取,动词 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责任,差使,名词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责令,动词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责罚,动词 然:然睹促织连词,然而,可是 成然之动词,认为……对 俨然类画助词做形容词尾,……的样子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专题08《 促织》知识梳理(解析版)

《促织》知识梳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促织》是其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二、字词梳理 (1)促织:蟋蟀的别名。 (2)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1426-1435)。 (3)尚:崇尚、喜好。 (4)促织之戏:斗蟋蟀的游戏。 (5)西:这里指陕西。 (6)华阴令:华阴县县令。华阴县。明代属西安府,治所在今陕西华阴。 (7)进:进奉。 (8)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 (9)责:责令。 (10)里正:里长。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11)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12)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直,价值、价钱。 (13)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居,囤积、储存。 (14)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胥,官府的小吏。 (15)假此科敛丁口:借此向百姓摊派(进贡蟋蟀的)有关费用。假,凭借、利用。科敛,摊派、征收。丁口,即人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 (16)操童子业: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操,从事。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7)售: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 (18)迂讷: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

《促织》文言文整理

《促织》文言文整理 (一)通假字 (1)手裁举通“才” (2)昂其直通“值” ,价格 (3)两股间脓血流离通“淋漓” (4)而高其直通“值”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6)翼日进宰通“翌”次于当天、当年(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口,另一说是“肛门”(8)而翁归通“尔”,你 (二)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1)岁征民间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每天 (6)力叮不释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名词活用作动词 (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用杖打 (3)大喜,笼归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 (5)儿涕而去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命名 (7)细疏其能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 (9)裘马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 (12)仙及鸡犬成仙 m, 使动用法 (1)昂其直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 意动用法 (1)成然之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 (3)益奇之认为…奇特 词类活用(其它) 薄产累尽形作动,赔尽 近抚之形作动,靠近 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

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啼告母动词作状语 同义复词(同义连用) (1)里胥猾黠狡猾 (2)死何裨益益处 (3)填塞门户充满门口 (4)唇吻翕辟嘴唇 (5)急逐趁之追赶 (6)虫跃掷径出跳跃 (7)不复聊赖依赖、寄托 (8)自增惭怍惭愧 (9)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停止 (10)僵卧长愁向后倒下,躺 (11)百计营谋不得脱谋求 一词多义 责 (1)因责常供要求,责令 (2)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 (3)每责一头索要,索取 (4)以塞官责责任,差使 (5)受扑责时责罚 靡 (1)靡计不施无,没有 (2)虫尽靡败退 顾 (1)成顾蟋蟀笼回头看 (2)徘徊四顾看,环视 (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是,但是 发 (1)窃发盆打开 (2)探石发穴掏 (3)无毫发爽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售 (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 (2)亦无售者买 岁 (1)岁征民间每年 (2)成有子九岁年龄 (3)不终岁年 故 此物故非西产本来 故天子一跬步所以 令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 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 1-6 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 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 女:通“汝” ,你。知:通“智” ,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 ,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 .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 ,牵,引。 .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 .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 ,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放置。 ..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 ,怎么。 .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 .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 ,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 ,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 ,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 ,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 ,岂。 .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 ,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 ,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 .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