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重点:

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

难点:

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型曲线理论。

名家介绍:

埃弗雷特.M.罗杰斯,传播理论家,新墨西哥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系主任曾任估计国际传播协会会长,著有《创新的扩散》。本书研究了扩散的要素,扩散的研究史、扩散的贡献、创新的产生,创新的决策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扩散网络等。80年代著有《硅谷热》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1939年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

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

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

1.创新的概念

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学角度)

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播学角度)。

“创新”不同于“发明”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

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2. 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

(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鲜牛奶高温灭菌耐贮藏)

(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采用;玉米面玉米渣)

(3)开辟新市场;(蔬菜当地消费出口创汇)

(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

*

(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国企股份制)

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3. 创新的特性

(1)相对优越性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如:玉米杂交种取代自繁玉米种)

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便利性、满足性等指标说明,至于某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用者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创新本身的性质。

(2)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用者的不确定性越小。

(3)复杂性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类。

(4)可试验性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

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可试验性与可分性是密切相关的。

@

(5)可观察性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成果不那么容易被观察,所以某项创新的软件成分越大,其可观察性就越差,采用率就越慢。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l.认识阶段---感知阶段。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与本身的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某项创新。

2.兴趣阶段。农民在初步认识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好处的时候,其行为就会发展

到感兴趣。这时,农民对此项创新的方法和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开始出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初步做出是否试用的打算。

3.评价阶段。农民根据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评价,最后决定是否采用。

4.试用阶段 ----尝试阶段。农民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防止盲目应用,估计效益高低等。在

正式采用之前要先进行小规模的采用即试用,为今后大规模采用做准备。

5.采用阶段----接受阶段。通过试用评价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如果该项创新较为理想,农民便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决定采用的规模,正式实施创新。

以上采用过程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者们根据观察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也有的学者采用三段、四段或其他形式来划分。

(

三、创新采用者分类

1. 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农业创新采用的五个阶段,是指农民个人对某项创新的采用过程而言,但对于不同的农民个人来说,即使对于同一项创新,开始采用的时间也是有先有后的,并不是整齐划一地。有的是从获得信息不久就决定采用,有的可能会犹豫、观望迟迟不肯采用。

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了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过程中,开始采用的时间与采用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关系曲线呈常态分布(如图1-1)。

他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人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并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

“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图 1-1 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曲线(仿.罗杰斯《创新的扩散》)

“创新先驱者”,在创新出台后,首先试着采用,因为他们富于冒险及创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用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则会蒙受不少损失。

“早期采用者”当创新继续被较多的人采用时,称这些人为“早期采用者”。

“早期多数”如果继续被更多的人仿效采用,根据采用时间的早晚把他们分别称为“早期多数”及“后期多数”。

“落后者”把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落后者”。

2.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表现有较大差异,这里举出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

;

这项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及整个采用过程所用的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图1-2):

图1-2 不同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仿杨士谋)

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

从认识到试行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这种现象说明,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接受新事物很快,但他们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评价工作,经过多年试验证明确有良好的效果,才能最终采用;落后者则与此相反,他们从认识到试行花了年时问,比先驱者长5倍还多,说明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太慢,既不亲自试验,又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果,只是在当地多数人均已采用的情况下,才随大流采用,试行期仅年。

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

表1-l列出了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逐年的人数及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

种面积的百分数。

|

表 1-1 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开始年度及面积百分比

年度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采用人数

1934 20 29 42 67 95 100 100 100 16

1935 18 44 75 100 100 100 100 21

1936 20 41 100 100 100 36

1937 19 55 100 100 100 61

1938 25 79 100 100 46

1939 30 100 36

1940 100 14

1941 54 3

(杨士谋《农业推广教育概论》)

)

可以看出,开始试用时间越早,则其试用时间越长,且开始试用的面积比例越小,以后才逐年增加;而开始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且开始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这种规律性与第一个案例相同。

以上实例说明,创新先驱者与早期采用者从试行到全部采用,要花比其他采用者比较长的时间,而后期采用者虽然起步较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的时间。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

首先,杂交种的出现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随着试种的农民都取得

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给后来者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大家放心大胆种植,杂交种很快就普及了。

其次,是杂交种每年要制种,每年都需要购买新种子,这不符合传统的自留种子的习惯,所以一开始推行时会遇到不少麻烦和困难。

第三,虽然主观上愿意接受杂交种,但许多客观条件如水肥条件、资金、农药等一时不具备,使大面积采用有困难。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以后,杂交种面积就达到较高的比例,最后得以普及。

启示:

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科技示范户(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带动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一般不要过多考虑落后者,因为在他们开始采用时,这项创新可能要被淘汰。

实例:丹玉13的最初推广和90年代,掖单号玉米品种代替丹玉13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

农业推广中不同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农民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作用

和影响是不同的。表1-2列出了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1964年的一项研究结果。

表1-2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

信息来源阶段

认识感兴趣评价采用

邻居朋友

小组接触

个别接触

大众接触

商人

自己经验

其他——

/

(许无惧《农业推广学》)对表1-2资料可作纵向、横向比较。

纵向表示在不同采用阶段中,不同来源信息的百分比分布,也可知道哪种信息来源在本

阶段较为普遍;横向比较可知各种信息来源在哪一阶段作用较大。

1.认识阶段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要比其他阶段为高。从信息来源讲,在认识阶段,邻居朋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小组接触(推广人员组织进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推广人员对农民个别指导)。

2.兴趣阶段农民认为此阶段的信息常来自邻居朋友,大众媒介的作用已被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所进一步代替,后两者的作用开始上升。

3.评价阶段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本阶段个人交流对评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4.采用阶段个别接触作用最大,其次是邻居朋友、小组接触……,同时商业信息地位有所上升,因为采用阶段必须有一定的物资配套,农民还要根据自已的经验来决定是否采用。

又据唐永金、陈见超等(1998)研究,在四川省分山区、丘陵及平原地区调查了7个县共820户农民家庭,了解到当地农民采用创新的信息来源途径大体可归纳为5类,即乡镇农技推广站、大众传播媒介、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及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

其中,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作为农民采用创新的第一信息来源,占%,其次是亲朋邻居,占%,第三是集市贸易,占%,集市贸易及大众传播媒介则分别仅占%和%(见课件)从农村不同行业采用创新的信息来源看,种植业创新第一信息来源为乡镇推广站,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及大众传播媒介;养殖业创新第一信息来源是集市贸易,其次为乡镇推广站,依次为亲朋邻居、大众传播媒介及外地带回;外出打工第一信息来源为亲朋邻居,第二为集市贸易,依次为大众传播媒介、乡镇推广站及外地带回

|

五、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

从创新采用过程可知,一般从认识到采用要经历五个阶段,认识阶段-——感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对农业推广人员来说,对于不同的阶段,推广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

(一)未曾推广过的技术

假如某种作物或品种过去从未在本地区种植过,经过试种后发现可以适应当地条件,这种情况下,推广人员首先要帮助农民充分认识、了解该作物或品种的特点和优越性,通过大众媒介向农民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同时,可以进行巡回访问,同农民个别交谈,组织参观成果示范,使农民发生兴趣,并帮助他们试种、评价。

(二)曾经推广过的技术

假设某个玉米单交种曾经在当地种植过,并已有不少农民采用了这个品种,但其他农民仍没有采用,这就要仔细分析这些人为什么不采用

如果是大家愿意种,但种子供不应求,这只要解决种子供应就可以了;

如果是人们对它的效益有怀疑,这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这些人进行试种并协助他们

搞好评价。

总之,要分析推不开的原因,是认识问题还是技术问题或者是支农服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三)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推广方法在采用过程中要灵活应用,在不同阶段采用适合本阶段的最有效的方法。

)

1.认识阶段大众传播是本阶段最常用的方法。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简报、成果示范、展览会、举办报告会和组织参观等方法,尽快地让更多农民知道,加深认识和印象。

2.感兴趣阶段农民发生兴趣信息不一定都来自大众传播,也可能来自其他渠道。成果示范和个别访问是帮助农民增强兴趣的有效方法。

3.评价阶段农民对创新有了初步了解后,是否采用尚在犹豫之中,应尽可能为农民提供

先期试验结果和组织参观,协助他们正确地进行评价,促使他们尽快做出决策。该阶段以小组讨论效果较好,集中大家的智慧和经验,以增强信心,促使其采用。

4.试用阶段推广机构应鼓励农民做试验以验证原来的试验结果,使该结果更可靠,农民更

放心。也要注意使用方法示范,加强对农民试验的指导,避免发生人为的试验偏差,降低试验误差。

5.采用阶段方法示范和技术指导为主要方法。

(四)当地实际出发选择推广方法

选择方法时,要结合当时当地具体农民的实际情况。例如,大众扩散在那些广播电视尚未普及的地区就不能奏效,应改为巡回访问,广为宣传。

(五)要根据不同农民各自的接受速度分别指导

不同农民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进展速度不同,有些农民对某些创新渴望已久,“一见钟情”,一知道有此信息就马上准备试验;而有些农民则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也有些农民则长时间无动于衷。要根据他们各自的接受速度分别指导。

第二节农业创新的扩散

“创新的采用”是指采用者个人如何采用一项农业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采用阶段

%

(大众传播法)(成果示范和个别访问)(小组讨论)(技术指导和方法示范)(方法示范和技术指导)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发现,开始采用的时间与采用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呈常态分布。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人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并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

“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创新的扩散”则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

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这种扩散可以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也

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多的单位或地区的扩散。研究农业创新扩散规律,对于更好地

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

在农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社会及经济技术条件,特别是扩散手段的不同,使创新扩散表现为多种方式,大体上可归纳为如下4种方式。

1.传习式扩散方式(世袭式)

主要采取口授身教、家传户习的方式,由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代代相传,使创新逐渐扩散到一个家族,,一群村落。这种扩散方式在原始农业社会阶段最为普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文化落后,所以主要采用此种方式。由于是代代连续不断往下传,故又叫“世袭式”。这种方式,经扩散后创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或只有微小的变化(图 1-3(a)。

2.接力式扩散方式

在技术保密或技术封锁的条件下,创新的扩散

有严格的选择性与范围。一般由师父严格挑选徒

弟,师父徒弟徒孙的方式往下传,如同接

力赛一般。虽然也是代代相传,但呈单线状,故又

称之为“单线式”( 图1-3(b))。在传统农业社

会,一些技术秘方采用此种方式扩散

3.波浪式扩散方式

这种扩散方式由科技成果中心将创新成果呈

波浪式向四周辐射、扩散,一层一层向周围扩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以点带面”、“点燃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图 1-3 农业创新的4种扩散方式

这是当代农业推广普遍采用的方式。郝建平等《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

特点:距中心越近的地方,越容易也越早地获得创新,“近水楼台先得月”;而距中心越远的地方,则越不容易得到或很晚才得到创新成果,“远水不解近渴” ( 图1-3(c))。

4.跳跃式扩散方式

创新的转移与扩散常常呈跳跃式发展。即科技成果中心一旦有新的成果和技术,不一定总是按常规顺序向四周一层一层地扩散,而是打破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地域上的远近界限,直接在同一时间内引进到不同地区。 ( 图1-3(d))。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信息灵通,交通便利,扩散手段先进,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方式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种扩散方式,可以使创新发生飞跃变化,所以又称之为“飞跃式”。

}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是指在一个农业社会系统内(或叫社区,如一个村、一个乡)人与人之间创新采用行为的扩散,即由个别少数人的采用,发展到多数人的广泛采用的过程。

创新在农民群体中的扩散的过程农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的过程

“阻力”

(相互作用)

驱动力: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强烈要求(信息灵,文化素质高,思维敏捷,富于创新精神)

阻力:传统观念的舆论压力,旁观者的冷嘲热讽,失败引起的危机,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驱动力>阻力时,创新就会扩散开来

专家研究表明,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图 1-4)。

图 1-4 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的4个阶段

`

①突破阶段;②紧要阶段(关键阶段);③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④从众阶段(浪峰减退阶段)。

(张仲威《农业推广学》)

1.突破阶段

“阻力”的阶段

(相互作用)

创新先驱者付出大量心血,背负舆论压力,克服重重阻力,来进行各种试验、评价工作。他们一旦试验成功,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证明创新可以在当地应用而且效果明显的时候,就实现了“突破”,突破阶段是创新扩散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2.紧要阶段

紧要阶段是创新能否进一步扩散的关键阶段。这时人们都在等待创新的试用结果,如果确实能产生良好的效益,则这项创新就会得到更多的人认可,引起人们更高的重视,扩散就会以较快的速度进行。

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

扩散

早期采用者也有较强的改革意识,也非常乐意接受新技术,只不过不愿意“冒险”,但对先驱者的行动颇感兴趣,经常观察、寻找机会了解创新试验的进展情况,一旦信服,他们会很快决策,紧随先驱者而积极采用创新。

3.】

4.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当创新的效果明显时,除了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继续采用外,被称为“早期多数”的这部分农民认为创新有利可图也会积极主动采用。

这些人刚开始可能不理解创新,一旦发现创新的成功,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主动采用,所以又叫自我推动阶段。

5.从众阶段

当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纷纷采用创新时,创新的扩散就会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时,个人几乎不需要什么驱动力,而被生活所在的群体所推动,被动

地“随波逐流”,使得创新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广泛普及采用,

“后期多数”+“落后者”=从众者。

在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的速率曲线上,此阶段的扩散速率呈不断减小的趋势,故又称为浪峰减退阶段。

以上的阶段是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但实际上每项具体的创新的扩散过程除基本遵循上述扩散规律外,还具有各自本身的扩散的特点;另外,不同扩散阶段与不同采用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

农业推广人员应研究掌握创新扩散过程规律,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扩散手段和对不同类型的采用者运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提高农业创新的扩散速度和扩散范围。

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一)S型扩散曲线及其成因

l.农业创新S型扩散曲线

农业创新总体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无限性与每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在农业中应用时间的有限性,使农业创新的扩散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而某项具体的创新成果的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周期。

大量研究表明,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成果从采用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其扩散趋势可用S型曲线来表示。

时间为横坐标

以创新采用累计数量(或累计百分数)为纵坐标绘成的曲线

由图1-5可看出,扩散曲线为S型扩散曲线。

图 1-5农业创新S型扩散曲线图 1-6农业推广工作时期

(郝建平等《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

2. S型扩散曲线的成因

①一项农业创新刚开始推广时,多数人对它还不太熟悉,很少有人愿意承担风险,所以一开始扩散的比较慢,采用数量也不多;

②当通过试验示范后,看到试验的效果,感到比较满意后,采用的人数就会逐渐增加,使扩散速度加快,扩散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

③当采用者数量(或采用数量)达到一定数量以后,由于新的创新成果的出现,旧成果被新成果逐渐取代,扩散曲线的斜率逐渐变小,曲线也就变得逐渐平缓,直到维持一定的水

平不再增加,这样便形成了S型曲线(图1-5)。

表示农业创新扩散速率的常态曲线(图1-6)则表明了创新扩散速度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的特点。

(二)S型扩散曲线的数学模型

图 1-7 不同类型农业创新的扩散曲线(杨建昌“农业革新传播过程的数学分析”)

|

图 1-8 不同类型农业创新的扩散速率(杨建昌“农业革新传播过程的数学分析”)

分析表1-6资料可知,不同创新项目的起始传播势(R0)以浅免耕技术为最大,杂交水稻次之,模式化栽培最小。起始传播势的大小反映了一项创新被农民掌握的难易程度和开始推广(扩散)的速度的大小。在本研究中,浅免耕技术复杂程度较小,而且能节省工本,农民容易掌握,接受采用较快,

因此它进入扩散发展期的时间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均较早,分别为年和年,仅6年时间就已经被99%的农户所采用;而模式化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涉及到品种特性、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及肥水运筹等多种知识。因此,农民不易很快掌握,起始扩散势较小,进入扩散发展期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均较长,分别为年和年,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被99%的农户所采用;杂交水稻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在农业推广学中,S型扩散曲线所揭示的规律称为“S扩散理论”。郝建平等(1989)归纳并系统提出了S扩散理论所包含的农业创新扩散的阶段性规律、时效性规律及交替性规律。这些规律对指导农业推广工作有较大的作用。

1.[

2.阶段性规律及其应用

根据扩散曲线中不同时间扩散速率的特征性变化,可把其分为4个不同时期即

投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试验示范期发展期推广期交替期

创新引进示范成功推广面积逐渐增加出现衰退迹象推广面积下降专家认为,一项农业创新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更新在交替期。

3.时效性规律及其应用

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因为创新进入衰退期是必然的,只不过早晚而已,人们无法阻止它的最终衰退,但是可以设法延缓其衰退的速度。

造成农业创新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种“磨损”所致。主要有:

(1)无形磨损。创新不及时推广使用就会被新的创新项目取而代之从而过期失效。

(2)有形磨损。创新成果本身的优良特性由于使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丧失,从而失去了推广

价值,如优良品种的混杂退化,种性退化或抗病性的丧失等均为有形磨损。

'

(3)政策性磨损。指国家农业政策、法规法令及农业经济计划的变化与调整所造成的农业创

新的早衰。

(4)价格磨损。指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而造成的创新的磨损。

(5)人为磨损。指由于推广方法不当所造成的磨损。

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推广人员应该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创新早衰

①农业创新的时效性说明一项创新的应用时间不是无限的,具有过期失效和过时作废的特点。

②作为推广人员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上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创新早衰。

首先,创新出台后,必须尽早组织试验,果断决策,进入示范;加快发展期速度,使其尽快从早期试验阶段进入成熟期,让其在“青壮年”时期充分发挥效益;要尽可能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特别要防止过早衰退。

其次,把握好推广速度,不能超越推广人员的承受能力和农民的接受能力,否则,欲速则不达。

4.交替性规律及其应用

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寿命有限,不可能长盛不衰,而新的研究成果又在不断涌现,这就

形成了新旧创新的不断交替现象(如紧凑型玉米高产品种代替平展型玉米品种)。

新旧交替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这样,科学技术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根据交替性规律,推广工作者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就是说在一项创新尚未出现衰退的迹象时,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积极地引进、开发和储备新的项目,保证创新交替的连续和发展;也要选择适当的交替点,既要使前一项创新充分发挥其效益(不早衰),又要使后一项创新及时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无断桥)。

$

第三节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 [

一、经营条件的影响

经营条件对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影响很大。经营条件比较好的农民,他们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面积,有比较齐全的机器设备,资金较雄厚,劳力较充裕,经营农业有多年经验,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同社会各方面联系较为广泛。他们对创新持积极态度,经常注意创新的信息,容易接受新的创新措施。

美国曾对16个州的17个地区10733家农户进行了调查,发现经营规模对创新的采用影响很大。经营规模主要包括土地、劳力及其他经济技术条件。经营规模越大则采用新技术越多,这说明,经营规模与农民采用创新的积极性呈正相关(表1-8)。

表 1-8 经营规模与采用创新的关系

经营规模 每百户采用农业创新技术数 每百户采用改善生活创新技术数

小规模经营 185 51

中等规模经营 238 73

大农场经营 293 96

从表1-8看出,中等规模经营的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比小规模经营农户增加%,采用改善生活新技术数增加%;大农场经营比小规模经营的两种新技术采用分别增加%和%。日本的一项调查也反映了同样的趋势(表1-9)。

图 1-9 农业创新更新交替示意图(许无惧

《农业推广学》)A 、B 表示创新交替点

表 1-9 经营规模对采用创新数的影响(日本)

经营规模调查个数采用创新数量(件/户)

小于1公顷 9

1—公顷 13

公顷以上 11

在我国,就种植业来说,以全国亿公顷耕地,亿户农户计算,平均每户0.56公顷耕地,每户平均块土地。土质不同,土地分散。这种很小规模的生产,从采用创新方面看显然是一种制约因素。

二、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的影响

一般地说,农业创新自身的技术特点对其采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技术的复杂程度。

·

第二,技术的可分性大小,可分性大的如作物新品种、化肥、农药等就较易推开;而可分性小的技术装备(农业机械的推广)就要难一些。

第三,技术的适用性。如果新技术容易和现行的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而经济效益又明显时就容易推开;反之则难。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1.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2.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3.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

4.安全技术和带有危险性的技术

5.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

6.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

7.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

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农村中,农民的知识、技能、要求、性格、年龄及经历等都对接受创新有影响。农民的文化程度、求知欲望、对新知识的学习、对新技术的钻研、是否善于交流等,都影响创新的采用。

1.—

2.农民的年龄

年龄常常反映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新事物的态度和求知欲望、他们的经历以及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

日本(1967)报道,100位不同年龄的农民采用创新的数量,最多的是31—35岁年龄组(表1-10)。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农民对创新的态度、他们的经历及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都处于优势。而50岁以上的人采用创新的件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少,说明他们对创新持

保守态度;同时也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及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逐渐下降有关。唐永金等

(2000)在四川省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地区平均来说,一般户主年龄在31—60岁的中壮年家庭采用创新数量相对较多,而户主年龄在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家庭则采用创新的数

量较少。

表 1-10 农民年龄与采用创新的关系

年龄采用创新数年龄采用创新数

30岁以下 295 46—50岁 301

31—35岁 387 51—55岁 284

36—40岁 321 56—60岁 283

41—45岁 320 60岁以上 223

2.户主文化程度

据四川省的调查(唐永金等,2000)发现,户主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采用创新的数量越多,一般是高中>初中>小学>半文盲和文盲。日本新泻县曾对不同经济文化状况地区的农民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民对采用创新的独立决策能力是不同的(表1-11)。表明,平原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农民各种素质较高,独立决策能力比山区农民高出一倍。独立决策能力强,则越容易接收采用创新。

表 1-11不同文化发达地区农民独立决策能力(日本)

类别调查个数能自己决策(%)不能自己决策(%)

山区农民 22

半山区农民 15

平原地区农民 17

合计 54

3.家庭关系的影响

(1)家庭的组成。如果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则人多意见多,对创新褒贬不一,意见较难统一,给决策带来一定难度。如果是独立分居的小家庭,则自己容易做出决策。

(2)户主年龄与性别。家庭中由谁来做经营决策也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中、青年人当家接受创新较快,而老年人则接受较慢。户主性别,一般来说,男性户主家庭采用创新数量多于女性家庭(唐永金等,2000)。

(3)农业经营和家庭经济计划。家庭收入的再分配、家庭发展计划和家务安排计划,都对采用新技术有一定影响。(4)亲属关系和宗族关系。采用新技术改革的过程中,特别在认识、感兴趣及评价阶段,有些信息来自亲属,决策时需要同亲属商量研究,这些亲属或宗族关系的观点、态度,有时也影响农民对创新的采用。

四、其他社会、政治因素

1.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由于旧的农业传统和习惯技术,“盘古开天几千年,没有科学也种田”,“粪大水勤、不用问人”等,排斥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更有极少数人相信命运和神的主宰,满足于无病无灾

有饭吃就行,“宿命论”影响了人们采用科学技术。

2.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农村社会是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互相关系能否处理得好,各级组织机构是否建立和健全,贯彻技术措施的运营能力,各部门对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都影响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另外,农民之间的互相合作程度,推广人员与各业务部门的关系,与农民群众的关系,也都影响推广工作的开展。

3.政治因素的影响国家对农业的大政方针,农村的经营体制,土地所有制及使用权,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等等。国家的农业开发项目和目标与农民的目标是否一致;政府对推广新技术增产农副产品的补贴和价格政策、生产资料、电力能否优先满足供应。政府的农村建设政策,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邮电通讯网的建设。综合支农服务体系的建设,供销和收购站点的建设;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新技术推广的鼓励政策、优惠政策;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的经费投资;对科研、教学、推广人员的福利政策等。

思考题:

1.创新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何为农业创新的采纳创新采用者共分几种

3.何为农业创新的扩散农业创新扩散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4.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创新扩散读后感

(一)扩散 “创新的扩散”首要内容就是扩散,扩散是创新经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扩散的实质是个人通过信息交换将一个新方法传播给一个或多个他人。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创新的扩散需要四个要素,即创新、传播渠道、时间、社会系统。其中,传播渠道是信息从一个个体传向另一个体的手段。在扩散研究中将时间作为一个变量,并将其分成创新决策过程、个体或单位比其他系统成员采用创新更早或更晚的程度、系统中的创新采用速度三类。而社会系统则代表着扩散必须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内。 扩散研究在学术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扩散研究的成果被收入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营销学、消费行为学、农村社会学及其他领域的教科书中。扩散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解创新的特别有用的方法,这是因为创新是一种其结果相对容易区分的传播信息。扩散研究通过追踪研究一个新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体系结构中的渗透和传播,人们可以更准备地了解社会创新的过程。扩散研究把重点放在追踪创新通过某个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的做法使行为变化过程更加充满活力。扩散研究有益于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利用科研成果有切实的帮助。扩散范例可以使学者把他们的经验型结论以更具理论性的高度概括的形式重新加以阐述。 (二)创新 本书着重讲述了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创新性及采纳者分类、创新代理人和组织内部创新。 1.创新的过程包括创新的产生、创新-决策的过程、创新的结果。 第一,创新的产生,即创新-发展的过程包括几个环节:意识到问题或需要,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商业化,扩散和接受,结果。 (1)创新-发展的过程通常始于意识到某种问题或需要的存在,这种意识刺激人们去开展研究和开发活动,从而创造一种解决问题或需求的创新措施。 (2)基础知识源于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被认为是发展科学知识的原始研究,应用研究则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者是基础研究成果的主要使用者。 (3)创新的发展是把新思想纳入某种形式,满足潜在接受者的需求过程。 (4)商业化是指创新产品的生产、制造、包装、市场推广和发行,是从研究出的理念向产品或市场的销售服务的转换。

创新扩散理论

創新擴散理論 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所 研究生 張雅卿 摘要 擴散到底是什麼,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它的應用。有些人常不解為什麼一項好的發明,或一個可以造福個人或眾人的觀念,在推廣的時候,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而相對不好的產品,卻可以繼續大行其道。 進步的科技與快速的研發,加速產品生命發展的腳步,更激烈了市場爭戰情勢,企業須不斷進行創新以取代進入衰退期的產品與事業、降低所面對之風險。然而並非所有創新事物皆得以為廣大市場所接受,曾有學者估計過, 新產品上市時的失敗率約為75% ,於僅有四分之一的創新可能成功的情況下,企業進行商情分析時莫不謹慎,有鑑於此,許多學者紛紛投入潛在市場的預估、新產品採用與擴散行為之研究,所以在此心得中,主要會針對企業的角度,探討創新擴散理論的應用。 一、為何要創新 「創新」是一種可以使企業資產再增添新價值的活動。當前企業普遍採行的持績改善,自廣義的定義,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新」,亦即企業的創新活動在本質上就包含持續改善產品、製程、客戶服務等 (陳志龍,2005)。 近年來,隨著網路及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全球的經貿環境快速的變化,顧客的需求朝著多元化及個人化發展,市場區隔化越來越明顯,使得產業競爭更加激烈。當企業降低成本的效用偏低、企業的獲利空間有限時,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藉以區隔市場其他產品以創造利基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成為企業一項最好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若要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掌握競爭優勢,企業本身就要不斷地創新,利用創新來加強企業競爭力與適應力。「不創新,即滅亡」已成為今天企業奉為圭臬的一種說法。創新雖有較大的風險,但若企業不敢冒這種風險以創造未來世界,其實是冒另一種看不見的更大風險。

创新扩散案例

创新扩散案例 【篇一:创新扩散案例】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媒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含5个环节: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罗杰斯将采纳者分为五类:创新者、早期采纳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迟钝者。①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创新扩散的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众传媒与人际交流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途径。② (二)以微信的推广应用解析创新扩散理论的依据 2010年起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兴起了一场“对讲潮”,多种移动通信软件(如:微信、米聊、kiki和talkbox等)受到用户欢迎。③腾讯旗下的微信成了其中的领军者。它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微信的成功推广几乎囊括了创新扩散研究的主要元素,学生群体在接受这一新兴通信软件的过程中,会受到大众传播媒介、周边同学朋友和微信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相较而言,大学生群体中微信的推广更符合创新扩散理论模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28日至5月5日,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主城三所高校的本科生。以配额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16名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超过一年,属于早期使用者,因此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 研究发现 在被调查者中有73%的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微信,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微信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知晓阶段 1.早期使用者获知微信的渠道 16位微信的早期使用者在微信推出后两个月内就开始使用,此种行动不是因为受到他人影响,而是因为大众媒介对微信的推广信息引

新传理论17:创新与扩散

新传理论17:创新与扩散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不仅补充修正了两级传播、发展了多级传播模式,还提出了关于新事物传播的重要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 提出背景 (1)早期阐释者: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和佩姆伯顿 塔尔德提出“模仿法则”,集中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知晓、权衡,然后做出决定——接受还是抛弃某个文化特质。他认为,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暗示”过程,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欲求”联系起来,这一决策过程存在某种“模仿法则”。 佩姆伯顿认为,创新被采用的基础是人们之间以某种形式的“文化互动”表现出来的偶然现象。他发现了某种特殊的S型采用曲线——正态积累曲线,生物增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等都存在着某种普遍的规律。他认为,“某个特质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之所以呈现上述分布形式,是因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互动正好符合正态分布的条件。” (2)美国田园社会学的杂交玉米实验 社会学家布莱斯·瑞恩和尼尔·格罗斯(Bryce Ryan & Neal Gross)在衣阿华州艾奥瓦两个社区的农民中进行了推广杂交玉米种子的研究。他们选择两个社区对种植玉米的农民进行个人访问,试图解释为什么农民会改变种植习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决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综合分析统计结果,研究者发现:创新的采用取决于既存的人际联系和对媒介的习惯性接触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理论内容 1962年,罗杰斯(Everet M. Rogers)和休梅克(Pamela Sheomaker)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等新事物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创新的扩散》。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重点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以及如何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1)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主意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项创新的意义逐渐地显现。 (2)罗杰斯把采用创新的决定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创新扩散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 (重定向自) 目录 [] ? ? ? ? ? ? [] 什么是创新扩散模型? 创新扩散模型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这个模型也被称之为,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或多步创新流动理论(Multi-Step Flow Theory)创新采用曲线(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E.M.Rogers)提出的。埃弗雷特·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另一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则认为创新还应当包括“熟悉”这一要素。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创新扩散被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这样,扩散过程就由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组成。由此可见,传播渠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下图所示 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来描述。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 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那部分人。这些人不仅对创新初期的种种不足有着较强的忍耐力,还能够对自身所处各群体的展开“游说“,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创新产品。之后,创新又通过意见领袖们迅速向外扩散。这样,创新距其“起飞期“的来临已然不远。

创新的扩散-罗杰斯

创新扩散模型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这个模型也被称之为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或多步创新流动理论(Multi-Step Flow Theory)创新采用曲线(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创新扩散:指一种创新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 埃弗雷特?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另一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则认为创新还应当包括“熟悉”这一要素。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 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来描述。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 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那部分人。这些人不仅对创新初期的种种不足有着较强的忍耐力,还能够对自身所处各群体的意见领袖展开“游说”,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创新产品。之后,创新又通过意见领袖们迅速向外扩散。这样,创新距其“起飞期“的来临已然不远。 创新扩散理论是多级传播模式在创新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一理论说明,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传播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S”形曲线理论在市场营销、广告推广、产品代谢以及媒介生命周期的研究方面都得到了承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罗吉斯《创新的扩散》读后感

每个人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或者,苦闷地思索一个问题,搜竭枯肠,突然像脑筋点了盏灯似地,福至心灵,直贯任督二脉,想通了,难题就此迎刃而解。这样发现的新的现象,发明新的事物,就是创意。 我们每天都有创意:车上,走路中,甚至马桶上。即使醒来死气沉沉,了无生机的行尸走肉,他在睡梦中,有时也会倏地惊醒:「我刚刚想到了什么?」创意,就如同飘散在空气中的,五彩肥皂泡沫,绚丽灿烂,缤纷十色。可惜短暂。 大部份,创意的下场,也就如同肥皂泡沫一般:「拨」地一声,便没了。 通常用的借口是,没有时间。我们任由岁月空掷,没有去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创意,只因为:没有时间。我们只愿安全地老去。 往往只有少数人,愿为这片刻的的兴奋,付出余生不悔。这样的人,学者用专有名词称呼他们:创新先驱。 拜这些少数人所赐,新的观念、新做法,或新事物,能够具备实质的形状或规模,为个人团体所接受,这就是创新。 创新改变了社会,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富兰克林发现电;爱廸生发明电灯;哥白尼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这世界,这社会,因为创新,有时像齿轮缓慢,有时又像骤风,剧烈地改变了。 究竟,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是如何地改变这个社会? 换一种说法,创意是如何地扩散,传播开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人,不能不看一本书。这个人,就是罗吉斯。这本书,就是他写的《创新的扩散》。 我们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会弄清楚,自己究竟是那种人? 拿我自己来说吧。岁月在我身上,真是留下很惨烈的痕迹。简单地说,我似乎花了大半辈子,才发现自己毕竟不是个读书人。偏偏,在我的内心深处,最难忘的,还是小时,星期天清晨一大早,拿着妈给的十块钱,到马路边,四方大小的书报售票亭,买一份刚出炉的中华日报。那时候,走在路上,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忐忑,即便到现在,还好像在心脏里面跳动着;清晰的景像,历历在目,彷佛昨日刚发生。翻开报纸纸页,一股新鲜的油墨味道,自摊开的副刊窜出,不知有多开心:朱羽的无弦琴,古龙的天涯明月刀,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卧龙生的玉钗盟,还有夏盖仙的以蟑螂为师,何索的何索狂想、何索震荡,都是在类似的情形下,在小学到国中期间,囫囵吞枣地看完。虽然,不过些通俗文学,但也毕竟陪伴了,我由少年到青年的,许多快乐和寂寞的时光。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因为这些经验,偷偷地许下一个心愿:我想当个作家。 罗吉斯是个怎样的人?即使,我现在捧着他的书:《创新的扩散》,但是,仍然不明白。看起来,他似乎曾经是个平凡的人。由一九三一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的农场以来,直到有次随学校老师参观爱荷华州立大学前,都乏善可陈,甚至根本没有打算念大学。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心意?我不晓得。 我唯一知道的是,感谢因为他这次的改变心意,才有了后来写成《创新的扩散》的罗吉斯。一本重要的书,我们就称之为经典。如果,当一个人已经过世,他的书,还能成为畅销书,那么,我们把这本书唤为经典,当然是无庸置疑。《创新的扩散》当然是经典。自从罗吉斯,这位全球知名的新闻暨传播学教授,在1962年以前,发表扩散理论以来,他便俨然成为其中领域的佼佼者。这个理论,被广泛运用到许多科目:企管、政冶、农业、医药、社会变迁、国家发展。罗吉斯终身致力于推展扩散理论的普遍使用,使它成为各种改革的理论架构参考。但是,他的济世悯人的胸怀,也许更令人可敬。虽然,我就只看过他这本书,不过,据说,他曾在访问中提到:「如果你看到这个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因为有更好的跨文化关系而变得更美好,那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看到,我们今天了解的事情,远比以前

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重点: 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 难点: 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型曲线理论。 名家介绍: 埃弗雷特.M.罗杰斯,传播理论家,新墨西哥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系主任曾任估计国际传播协会会长,著有《创新的扩散》。本书研究了扩散的要素,扩散的研究史、扩散的贡献、创新的产生,创新的决策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扩散网络等。80年代著有《硅谷热》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1939年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 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 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 1.创新的概念 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经济学角度) 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播学角度)。 “创新”不同于“发明”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 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2. 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 (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鲜牛奶高温灭菌耐贮藏) (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采用;玉米面玉米渣) (3)开辟新市场;(蔬菜当地消费出口创汇) (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 * (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国企股份制) 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3. 创新的特性

技术创新 扩散的理论 、方法与实践

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本书的特点和独到之处在于理论上的创新性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研 究上的开拓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学术思想方面,鉴于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涉及技术创新的产生、流通、应用等一系列相互关联 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用系统 分析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因此,本书综合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 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 统一,同时注重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科学思想和研究分析 方法,去揭示技术创新扩散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二,在内容范围 方面,本书内容丰富、新颖,既介绍了国外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 成果,又反映了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进展;既有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方法研究,又有具体的有关地区、 行业和企业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特别是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传 统产业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 创新性的见解,与国内外同类著作相比具有独到之处。 内容简介本书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弹论、方法和实践问题,介绍了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简史,对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代表性理论流派及其 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梳理;讨论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宏观和微观模型,对其性质、模型参数估计和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并用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和采用者的采用行为进行了 理论考橐和实证分析;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模式、政策措施和经验,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 历史、现状、制约因素、经验教训和发展机遇,并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改 造传统产业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本书可供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理论工作者、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政府经 济和科技部门的管理人员、政策研究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事技术创新 活动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创新扩散模型及修正综述

2009年第2期 科技管理研究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M a n a g e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2009N o .2 收稿日期:2008-05-29,修回日期:2008-08-27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985工程二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专项基金资助 文章编号:1000-7695(2009)02-0017-03 创新扩散模型及修正综述 钱锡红1 ,徐万里 2 (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在创新定义及创新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影响较大的三个创新扩散模型,其中包括用来估计创新和模仿速 率的B a s s 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创新扩散网络模型,并针对模型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应用社会测量研究方法和事件历史分析方法对创新扩散模型加以修正。关键词:创新扩散;网络模型;空间自相关中图分类号:F 224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及创新的分类 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通常被定义为一个过程, 即新奇的想法、事物、惯例被创造、发展或再发明的过程(A i k e n 和H a g e ,1971;K i m b e r l y 和E v a n i s k o ,1981;R o g e r s ,1995;W a l k e r 等,2002)。然而,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想法的层面上,为了将某一新的想法转化为创新,还需要落实或切实使用这一想法(D a m a n p o u r 和E v a n ,1984;B o y n e 等,2005)。 已有的文献一般将创新归为三类: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辅助创新。产品创新被定义为新产品或服务,产品创新在操作层上发生,并影响组织的技术系统,且包括产品(有形的)或服务(无形的且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采用(K i m -b e r l y 和E v a n i s k o ,1981;D a m a n p o u r 和E v a n ,1984;N o r m a n n ,1991)。过程创新影响管理和组织,它们改变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影响规则、角色、规程、结构、组织成员间及环境与组织成员间的交流。因此,过程创新不会直接为用户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是间接地影响产品和服务的引入(D a m a n p o u r 等,1989;D a m a n p o u r 和G o p a l a k r i s h n a n ,2001)。辅助创新是“组织———环境边界的创新”(D a m a n p o u r ,1987)。在D a m a n -p o u r 的研究中,这种创新因其依赖于其它组织和参与者而区别于过程和产品创新,即成功地采用辅助创新依赖于组织外不受组织控制的因素。 创新扩散理论是用来解释新想法、新实践如何在组织内和组织间进行传播的理论,该理论根植于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市场学以及其它学科(H ?g e r s t r a n d ,1967;R o b e r t s o n ,1971;B r o w n ,1981;R o g e r s ,2003),并在某些方法上借鉴了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如:B a i l e y ,1975;M o r r i s ,1993)。R y a n 和G r o s s(1943)的开创性研究为扩散范式的构建打下了基础,V a l e n t e 和R o g e r s(1995)的研究表明,社会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对于采纳(a d o p t i o n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成百上千的扩散研究更细地考察了一系列的背景之下扩散的过程(R o g e r s ,2003)。近来更复杂的网络模型和技术的应用为扩散研究重新注入了活力,使我们可以更精确地研究扩散的过程。本文以下部分将介绍创新扩散的三个经典模型和相关的经验研究 2 创新扩散模型介绍 本节回顾网络扩散模型的发展,并指出这些模型的进步 之处。首先介绍从宏观层面来估计创新和模仿速率的B a s s (1969)模型及其改进;然后介绍有关空间自相关(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 )的方法,该方法是用来估计相邻节点采用创新的程度,空间自相关导致了网络的自相关模型;最后本节讨论网络自相关的事件历史分析方法。2.1 B a s s 模型及其改进 关于扩散研究的一个共同发现是扩散的累计满足由简单的单一参数的l o g i s t i c 函数近似的增长形式,由下式刻画: y t =b 0+1 1+e -b 1t 式中,y 是采用者的比例,b 0是y 的截距,t 是时间,b 1 是待估计的比率参数。这一简单的模型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创新的增长速率,但其适用性受到很大的局限。随后B a s s (1969)和其它许多学者(如H a m b l i n ,J a c o b s e n 和M i l l e r ,1973;M a h a j a n 和P e t e r s o n ,1985;V a l e n t e ,1993)对以上模型进行了重要改良,即构造一个两参数模型: y t =b 0+(b 1-b 0)Y t -1-b 1(Y t -1)2 式中,y 是采用者的比例,b 0是创新的比率参数,b 1 是模仿的比率参数(刻画由于之前的采用者而采用的程度)。B a s s 模型加入了每个时点采用者的比例,因此对于由于人际网络说服而导致的增长可以给出更好的估计。该两参数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扩散的期望水平(M a h a j a n 和P e t e r s o n ,1985),估计扩散的比率是由b 0(外部影响或创新)引起还是由b 1(内部影响或人际说服)引起(B a s s ,1969;H a m b l i n 等,1973;V a l e n t e ,1993)。但对于这些估计值的解释高度依赖于测量扩散的时间标度。 通过比较组间和(或)群体间的比率,这些比率参数的估计值可以用来研究与宏观层面扩散相联系的因素。例如,为了研究与不同国家行为传播相联系的因素,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参数估计进行比较。然而,基于宏观层次的模型也是最不精确的,因为它假设完全的社会融合,每一个人都与其它的任何一个人交互作用(G r a n o v e t t e r ,1978;V a nd e nB u l t e 和L i l l i e n ,1997)。这些宏观模型对于彼此之间有联系的个人是否具有相同的行为并不进行测量。此外,地理学家对于创新是否在相邻的区域传播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2 空间自相关模型 空间模型不仅仅估计扩散比率,还测量人工制品、疾病、种植惯例和其它的行为如何在相邻区域进行传播

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

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 惠淑敏1,张志远2 1惠淑敏(1976-11),女,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学院,硕士研究生, (650039) 2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国营红岗机械厂, (010076) huism1129@https://www.doczj.com/doc/8c1050214.html, 摘要:本文从创新扩散要素、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和创新扩散与其它学科融合三个 方面对国外创新扩散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创新扩散 理论在方法和应用两个层面的新研究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创新扩散,研究进展,展望 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核心竞争力与上个世纪相比有三个关键不同:竞争优势的来源从廉价的原材料转变为信息;企业竞争的范围从国内市场扩大到国际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传统的竞争优势,如丰富的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和靠近市场,其重要性正在迅速丧失。与发达国家一样,创新以及创新扩散已经成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固然很重要,但从全社会的观点来看,扩散的意义要远大于创新本身。某种意义上,创新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扩散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加速创新扩散,从而推动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创新扩散要素 创新扩散是一种创新通过某种渠道随着时间推移在社会系统成员中传播的过程,与其它传播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传播的对象对于采用创新的个人或单位而言具有新奇性和不确定性(Rogers, 1995)。Rogers指出,一个创新扩散过程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创新可以是新观念、新实践或新物品,这种“新”并不要求创新在客观上有多大的新奇性和创造性,重要的是采用这项创新的个人或单位感觉到具有新特性。创新特征对扩散速度和扩散模式有很大影响,社会系统成员感受到的创新特征决定了采用比率。这些创新特征是:相对优势、协调性、复杂性、可试用性和可观察性。相对优势是创新与被替代的东西相比好的程度。并不要求客观上有很大的优势,重要的是个体感受到创新具有优势。协调性是感知到的创新与现有价值观、过去经历和潜在采用者的需要保持一致的程度。复杂性是感受到的创新易于理解和使用的程度。可试用性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创新可以试用的程度。可观察性是创新结果能够被他人观察到的程度。一项创新,如果潜在采用者认为其相对优势大、协调性好、可试用性强、采用结果好观察和较低的复杂性,那么该创新比较容易被采用。 创新扩散的传播渠道基本上分为两种:大众媒体和人际关系网络。大多数个体评估创新 - 1 -

创新的扩散读后感

创新的扩散读後感 每个人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或者,苦闷地思索一个问题,搜竭枯肠,突然像脑筋点了盏灯似地,福至心灵,直贯任督二脉,想通了,难题就此迎刃而解。这样发现的新的现象,发明新的事物,就是创意。 我们每天都有创意:车上,走路中,甚至马桶上。即使醒来死气沉沉,了无生机的行尸走肉,他在睡梦中,有时也会倏地惊醒:「我刚刚想到了什麽?」创意,就如同飘散在空气中的,五彩肥皂泡沫,绚丽灿烂,缤纷十色。可惜短暂。 大部份,创意的下场,也就如同肥皂泡沫一般:「拨」地一声,便没了。通常用的藉口是,没有时间。我们任由岁月空掷,没有去追求自己梦寐以求的创意,只因为:没有时间。我们只愿安全地老去。 往往只有少数人,愿为这片刻的的兴奋,付出余生不悔。这样的人,学者用专有名词称呼他们:创新先驱。 拜这些少数人所赐,新的观念、新做法,或新事物,能够具备实质的形状或规模,为个人团体所接受,这就是创新。 创新改变了社会,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世界:富兰克林发现电;爱廸生发明电灯;哥白尼发现天体运行的规律。这世界,这社会,因为创新,有时像齿轮缓慢,有时又像骤风,剧烈地改变了。 究竟,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是如何地改变这个社会? 换一种说法,创意是如何地扩散,传播开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人,不能不看一本书。这个人,就是罗吉斯。这本书,就是他写的《创新的扩散》。 我们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会弄清楚,自己究竟是那种人? 拿我自己来说吧。岁月在我身上,真是留下很惨烈的痕迹。简单地说,我似

乎花了大半辈子,才发现自己毕竟不是个读书人。偏偏,在我的内心深处,最难忘的,还是小时,星期天清晨一大早,拿着妈给的十块钱,到马路边,四方大小的书报售票亭,买一份刚出炉的中华日报。那时候,走在路上,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忐忑,即便到现在,还好像在心脏里面跳动着;清晰的景像,历历在目,彷佛昨日刚发生。翻开报纸纸页,一股新鲜的油墨味道,自摊开的副刊窜出,不知有多开心:朱羽的无弦琴,古龙的天涯明月刀,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卧龙生的玉钗盟,还有夏盖仙的以蟑螂为师,何索的何索狂想、何索震荡,都是在类似的情形下,在小学到国中期间,囫囵吞枣地看完。虽然,不过些通俗文学,但也毕竟陪伴了,我由少年到青年的,许多快乐和寂寞的时光。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因为这些经验,偷偷地许下一个心愿:我想当个作家。 罗吉斯是个怎样的人?即使,我现在捧着他的书:《创新的扩散》,但是,仍然不明白。看起来,他似乎曾经是个平凡的人。由一九三一年出生於美国爱荷华州的农场以来,直到有次随学校老师参观爱荷华州立大学前,都乏善可陈,甚至根本没有打算念大学。是什麽改变了他的心意?我不晓得。 我唯一知道的是,感谢因为他这次的改变心意,才有了後来写成《创新的扩散》的罗吉斯。 一本重要的书,我们就称之为经典。如果,当一个人已经过世,他的书,还能成为畅销书,那麽,我们把这本书唤为经典,当然是无庸置疑。《创新的扩散》当然是经典。自从罗吉斯,这位全球知名的新闻暨传播学教授,在1962年以前,发表扩散理论以来,他便俨然成为其中领域的佼佼者。这个理论,被广泛运用到许多科目:企管、政冶、农业、医药、社会变迁、国家发展。罗吉斯终身致力於推展扩散理论的普遍应用,使它成为各种改革的理论架构参考。但是,他的济世悯人的胸怀,也许更令人可敬。虽然,我就只看过他这本书,不过,据说,他曾在访问中提到:「如果你看到这个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因为有更好的跨文化关系而变得更美好,那我们还有很长

创新扩散

创新扩散 名目 [隐藏] 什么是创新扩散模型? 创新扩散模型是对创新采纳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情愿采纳创新。那个模型也被称之为,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 novations Theory),或多步创新流淌理论(Multi-Step Flow Theory)创新采纳曲线(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另一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则认为创新还应当包括“熟悉”这一要素。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纳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包括五个时期:了解时期、爱好时期、评估时期、试验时期和采纳时期。 了解时期: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爱好时期:发生爱好,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时期: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时期:观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形。 采纳时期:决定在大范畴内实施。 创新扩散被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随时刻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如此,扩散过程就由创新、传播渠道、时刻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组成。由此可见,传播渠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下图所示

罗杰斯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连续扩散下去,第一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通常,那个数量是人口的10%-2 0%。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时期。饱和点(saturated point)的概念是指创新在社会系统中一样不总能10 0%扩散。事实上,专门多创新在社会系统中最终只能扩散到某个百分比。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创新采纳者比例(相对数量表示),确实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点。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讲服人们同意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为直截了当、有效。 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创新扩散理论是多级传播模式在创新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一理论讲明,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有效地提供有关的知识和信息,而在讲服人们同意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传播则显得更为直截了当、有效。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Rogers创新采纳曲线创新扩散研究的五个焦点 1. 对创新成果采纳与否有重要阻碍的创新活动自身的特点。 2. 人们在考虑一个新主意、一件新产品或一项新项目时所采取的决策过程。 3. 采纳创新人群的一些个人特点。 4. 个人或社会采纳创新的后果和阻碍。以及, 5. 采纳创新过程中的沟通渠道。 创新采纳曲线类不

创新扩散理论梳理(优选内容)

大众传播理论课堂作业 题目:传播效果研究之“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又译成创新传播理论、创新散布理论、革新传播理论等,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 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扩散》一书。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重点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以及如何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内容提纲: ◆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 ◆创新扩散理论的集大成者 ◆理论的局限性和修正 ◆当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一.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 1.起源——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创新扩散的问题引起人们注重 自20世纪开始,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新观念、新工艺、新装置及大量外来的文化不断涌现,或从其他地方借鉴而来。 工业革命期间,创新的速度加快了,并且运输工具和传播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40年代的电报、70年代的电话、20世纪初期的广播和电影,是原来口头传播流动的信息变成了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洪流。信息、新产品、观念、技术开始相当快的速度到达使用者。

问题的提出: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有趣的现象: 为什么一些新事物、新思想能得到承认并广泛采用,而另一些则被人忽视? 2.发展 ——早起阐释者:法国社会学家加比尔·塔尔德和佩姆伯顿 两种路径: 一是,心理学角度,塔尔德提出的“模仿法则”,他在1890年提出“为什么同时出现的100个不同的新事物中——其中有单词、天马行空的思想和生产方法等——只有10个会广为流行,而90个则会被人们忘记?” 塔尔德集中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知晓、权衡,然后走出决定,接受还是抛弃某个文化特质。他认为,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暗示”过程,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欲求”联系起来,这一决策过程存在某种“模仿法则”。他没有看到创新的采用和公众通过大众传播了解某一创新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二是,社会学家佩姆伯顿,没有像塔尔德那样将对新的文化特质的接受用模仿之列的心理规律来表述,而是提出创新被采用的基础是人们之间以某种形式的“文化互动”表现出来的偶然现象。他的研究符合当时人们的主要观察发现,即在生物学、经济学的模式表述生物增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的现象,这些S形曲线某种社会文化现象的采用模式之间是否存在相似性?哪种S形曲线能最好地描述这种规律?佩姆伯顿经研究,发现了某种特殊的采用曲线——正态积累曲线,说明存在着某种普遍的规律。 他坚持认为,在任何给定时间内,采用的速度“是由这一事实决定的,即一段时间内,某个特质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之所以呈现上述分布形式,是因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互动正好符合实验所证明的正态分布的条件。”即他们存在偶然性,是随机事件。但是仍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当发明或某些文化上的创新在社会中传播是,单个人是如何接受它的,即还没有弄明白,创新是如何引起人们注意的,他们又是如何决定时候接受它的。为什么有些创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他的则被大多数人忽视。 3.转折点

从创新扩散理论看RP技术的推广应用

从创新扩散理论看!"技术的推广应用 李洋徐人平 (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摘要:高新技术扩散的&曲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高新技术扩展的方向与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分析了高新技术扩散的&曲线,给出了对数增长曲线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行研究,并做出了预测。这对于’(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新技术扩散;对数增长曲线;’(;推广应用 !#$#%&’()(#*+,%-$./-%-01,,2.’%)./-/3!"4.)()(#5(#/&6/37--/8%)./-9.33:$./- )*+,-.,/0’1-2*-. (30-4*-.5-*6178*9:;<&=*1-=1,->?1=@-;A;.:,30-4*-.!"##$%,B@*-,)1;$)&%’):C*9@9@1@1A2;<9@1“&”=0761;<>*<<08*;-;<@*.@,->-1D91=@-;A;.:,D1=,-8119@1 >*71=9*;-,->971->;<9@1>*<<08*;-;<@*.@,->-1D91=@-;A;.:,,->.,*-9@18=*1-9*<*=>1=*8*;-E F-,G A:H1>9@1“&”=0761;<9@1@*.@,->-1D91=@-*I01>*<<08*;-,.,619@1A;.,7*9@4*-=71,819@1=07612,9G 917-,4,J*-.081;<9@,92,9917-7181,7=@1>9@11K2,-8*;-,->,22A*=,9*;-;<’(,,->4,>19@1189*G 4,91E?@*827;6*>1808D*9@=;-80A9,-96,A01E <#64/&0$:>*<<08*;-;<@*.@,->-1D91=@-;A;.:;*-=71,8*-.=0761;,22A*=,9*;- 快速成形(’()技术是当今世界上飞速发展的制造技术之一。美国%L&:89148创始人B@,7A18 M0A A于N$O P年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基于“离散/堆积”原理的’(装置,至今已有N O年了,’(技术已由技术热情期进入成熟期,并朝着快速制造(’Q)的方向发展。由于’(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价值,世界上主要先进工业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纷纷投入巨资对’(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他们无不站在R N世纪世界制造业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这一技术,当前世界上已形成强劲的’(热,发展十分迅猛。 从’(系统的安装情况来看,N$$R年以前全世界总共装机为P"#台左右,而到N$$"年增长到约N"##台,分布于六大洲的P#多个国家,这期间几乎以每年"#S的速度增长。从N$$"年到N$$!年P 月,据美国L,:9;-国际’(技术研讨会上的一份报 收稿日期:R##"T#!T R$ 第一作者简介:李洋,男,N$O R年生,硕士研究生。 告统计,台数增长为P#S以上,而在设计开发、制造中使用过’(技术的厂商数目增长率约为"R S。 鉴于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在“九五”的第一年就将’(技术列入“九五”攻关项目,同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中,把先进制造技术列为重点资助的项目之一,而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几项重要内容,如精密成形、B F L推广应用、并行设计和并行工程、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技术都与’(有关,有些甚至主要以’(作技术支撑[N!%]。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分析快速成形技术发展的规律、趋势,对其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这对于研究’(技术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N高新技术的扩散理论 空间扩散理论首先是由瑞典地理学家??赫格斯特兰德于N$"%年提出来的,并为以后的学者所发展。空间扩散理论主要应用于对人文现象的分析,如方言的传播、农业技术的普及、新制度和新知识的普及等。最早对扩散现象进行开创性研究的是被誉 — " P — 设计?研究《电加工与模具》R##"年第!期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