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模板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模板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模板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模板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

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 — 2030 年)》和 2016 年中央 1 号文件关于

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为做好国家农业可持续

发展试验示范区(以下简称“ 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探索符合我

国不同区域特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快

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探索中国特色农

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 三生”共赢

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付出

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建设试验示范区,根

据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仅强调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更注重农业生产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协调发展,通

过典型引路、示范推广、以点带面,努力推进区域布局优化、资源利

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

— 2 —

为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促进“ 三生”共赢提供试验示范。

(二)是分类指导各区域农业发展,推进可持续农业技术创

新、集成与应用的需要。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类型多样,各地现代

农业建设水平和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不同。建设试验示范区可根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与农业

区划特点,通过技术创新、技术集成、模式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

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方案,建成科技成

果的试验应用推广基地,为各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

支撑。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多部门协作推进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需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涉及农业、科技、国土、环保、水

利、林业等多个领域,需要探索建立多领域多部门联合推进工作机

制、市场化运行机制、循环农业发展机制、监督奖惩机制,需要综合

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管理制度。

建设试验示范区可以搭建多部门共同发力、协同推进平台,为农业

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提供样板。

二、总体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

社会可持续为目标,以高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问题、保护修复生

— 3 —

态为重点,在不同类型自然生态区整体设计各产业间协调发展方

案,创新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形成一批适宜不同类型特

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一批良性运行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机制,为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试验示范。

(二)建设目标

到 2020 年,试验示范区的农业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逐

步匹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资源保护水平与利

用效率逐步提高,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基本建立,农业环境突出

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提升,农村环境明显

改善,乡村更加美丽宜居。到 2030 年,全国范围内供给保障有力、

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

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基本确立。

(三)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引领示范。立足不同区域实际,探索不同

类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治理技术、发展模式,先

展创建,再评估确定,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统筹区域内生产发展与资源

保护、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统筹农业、科技、国土、环保、水利、林业

等领域,系统设计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案,确保区域内生产、生

活、生态协调推进。

三是坚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兼顾当前治理与长期保护,分

清轻重缓急,科学设计实施步骤,优先解决区域农业生产、生态环

— 4 —

境的突出问题,逐步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是坚持创新机制、多方参与。打破部门界限,努力创新相关部门联合推进试验示范区建设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各级政

府的引导作用,形成新型经营主体、科研推广机构、农户以及其他

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格局。

三、试验示范内容

(一)主要内容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环

境承载力、生态类型和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探索农业生产与资源环

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治理当前农业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形

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与运行机制,重点围绕农业产业可持

续、资源环境可持续、农村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内容,整合各项碎

片化的单项措施,系统谋划、分工协作,综合施策、统筹推进。一是

农业产业可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业增

效、农民增收。合理确定产业发展适度规模,发展循环农业,促进

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推进。二是资源环境可持续。严格

保护耕地,提升耕地质量。充分利用地表水和自然降水,控制使用

地下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科学施用农业投入品。防治农业面

源污染,实现秸秆、畜禽粪便、农膜、农药包装物、农产品加工副产

物等农业废弃物基本资源化利用。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开

展草原和湿地生态保护,动植物、水生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养护,

— 5 —

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有害生物防控等。三是农村社会可持续。开

展农村环境整治,发展休闲农业,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建设美丽宜

居乡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劳动力素

质。创新和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储运利用、村容村貌管理等方面

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产业重点

依据试验示范区内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产业发展基

础,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

合发展。

种植业突出保护资源、调整结构、绿色生产。一是实施最严格

耕地保护制度,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行动。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因地制宜发展旱作雨养农业、高效节水

农业,控制地下水开采,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强化农田水利、防护

林网等基础设施,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

有效供给。二是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保障口粮生产,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稳定棉

花、食用植物油、糖料自给水平,鼓励发展木本粮油,推进园艺作物

标准化创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三

是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改进施肥方式,推广高效新型

肥料,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展农企合作,

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示范带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规模推

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大力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和高效

— 6 —

节药植保机械,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

点示范建设,发展清洁生产,促进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

畜牧业突出优化布局、治理粪污、规模养殖。一是优化畜牧业

区域布局,调整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结构,发展节地、节水、

节粮畜牧业,保障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有效供给。二是转变区域

内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循环畜牧业,建立种养结合和生

态健康的养殖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病死动物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有关区域

开展草牧业试验示范,建设一批草种和草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牧区

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三是培育专业大户、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养殖。创新产业经营模式,完

善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牧民增产

增收。

渔业突出优化结构、保护水环境、养护资源。一是优化调整养

殖结构。稳定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空间,形成水域、滩涂

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新格局。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内

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

殖。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高附加值、低

消耗低排放品种。二是转变养殖发展方式。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

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种养结合稻田养殖、海洋牧

场立体养殖和环保网箱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加强对养殖废水废

— 7 —

物收集处理。推广应用全价人工配合饲料,规范科学使用渔药、饲

料和饲料添加剂,防止养殖水域污染,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积

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推进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三是养护水生

生物资源。完善休渔禁渔制度,推进渔民减船转产。开展水生生

物增殖放流,推进以人工鱼礁为主体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加

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珍稀濒危物种救

护中心建设,保护水生生物资源、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

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

合、粮草兼顾,因地制宜推广“ 稻鱼共生”、“ 猪沼果(茶)”、林下经

济等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区域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延伸农业产业

链条,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

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区域重点

依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 —2030 年)》的区域布

局,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在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

下,明确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东北区以保护黑土地、控制地

下水开采、构建种养结合农业产业链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粮畜产

品生产基地建设。黄淮海区以治理地下水超采、秸秆禁烧、化肥农

药减施、提升耕地质量为重点,稳定发展粮食和“ 菜篮子” 产品。

长江中下游区以发展循环农业、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综合治理农

业面源污染和耕地重金属污染为重点,特别是平原水网地区要科

学确定生猪养殖规模,加强畜禽水产粪污资源化利用,改善农业农

— 8 —

村环境。华南区以化肥农药减施、红壤改良为重点,加强“ 南菜北

运”基地建设,构建优质安全的热带亚热带农产品生产体系。西北

及长城沿线区以水资源高效利用、草畜平衡为重点,突出生态屏

障、特色产区、稳农增收三大功能,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草牧

业,加强地膜回收综合利用,特别是农牧交错带突出调整种植结

构,促进农牧结合,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西南区突出石漠化治

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在生

态保护中发展特色农业。青藏区突出三江源等江河源头生态保

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以草定畜发展草地生

态畜牧业,实现草原生态整体好转,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海洋

渔业区严格控制海洋渔业捕捞强度,加强禁渔期监管,开展水生生

物资源增殖和环境修复,科学发展海洋牧场,保护滨海滩涂湿地生

态环境,稳定近海养殖规模,控制养殖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工作安排

“ 十三五”期间,试验示范区采取“ 先创建、后确定、再示范”的

形式,在各省(区、市)明确创建单位、开展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农

业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实际创建成果逐年择优评估确定一批试验

示范区,并将经验示范推广。

(一)建设主体

为便于实施和管理,试验示范区以自然生态区划为基础,建设

主体原则上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兼顾具备条件的地市级人民政

府、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工作突出的省(区、市)也可以整省

— 9 —

为建设单元。

申请创建试验示范区的主体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农业

可持续发展工作基础较好。资源保护利用、农业环境治理、农业生

态保护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取得较好成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

念深入人心。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农业生物资源等重要

农业资源底数清晰(数据清单见附件),开发强度合理。能正确处

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主体

可优先参加创建。二是科技支撑较强。试验示范区具有稳定的技

术依托单位,在可持续农业技术和模式引进、集成、试验、示范推广

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清晰的技术路线。三是组织管理程度较高。

建立试验示范区建设组织领导及部门间分工协作协调机制,出台

相对完善、规范的政策性文件、由地市级及以上单位组织编制的试验示范区建设规划。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

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在主体选择上,应充分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农业建

设是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既各有侧重,又有机联

系。现代农业发展包含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更突出强调高度的

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等因素,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主

要标志;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体现,但更注重农业

生产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突出资源永续利用、建设美丽田

园,强调给后人留下发展空间。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使之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分类推进的良好

— 01 —

格局,有利于加强对不同类型区域农业发展的指导,补齐资源环境

短板。具备条件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农业农村为主)可优先参加试验示范区创

建工作,但要重点突出补齐资源环境短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题。

(二)建设步骤

试验示范区建设分试验创建、评估确定、示范推广三个步

推进。

一是试验创建阶段。 2016 年,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

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有

关部委下发通知,组织开展试验示范区创建活动。各省级农业行

政主管部门会同发改、科技、财政、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根

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条件、面临突出问题、工作基础、科技支撑等

情况,按照创建条件择优确定创建主体,并将参加创建主体的有关

情况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

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鼓励各省(区、市)依据各自基

础,整合资金支持创建主体开展探索。

二是评估确定阶段。本着“ 成熟一批确定一批”的原则,按照

“ 创建主体申请,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厅局推荐,农业

部会同有关部委确定”的程序,从 2017 年起开展试验示范区确定

工作。由参加创建的试验示范区所在地方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将

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送至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设方案应充

— 11 —

分体现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整体推进思路、建设目标、主要内容、技

术模式、运行机制等内容,突出产业和区域重点。省级农业行政

管部门会同发改、科技、财政、国土、环保、水利、林业等厅局初审通

过后,推荐至农业部。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

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开展评估

确定工作,依据试验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另行制定印发),共同

组织答辩论证后,将符合条件的创建主体确定为“ 国家农业可持续

发展试验示范区”。

三是示范推广阶段。及时开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经验总结,研

究归纳成熟的技术路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强相同自然生

态类型区域内的学习交流,示范推广成功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加

强新媒体应用,营造有利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舆论氛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部会同有关部委成立试验示范区

建设工作协调小组,负责试验示范区建设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成立

试验示范区建设专家委员会,承担重大建设问题、评价指标体系制

定等的咨询论证工作。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省(区、市)试验示

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建立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等有

关厅局参加的省级协调机制,在编制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

基础上,以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本省(区、市)农业可持续

发展。参加创建试验示范区的人民政府应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

有关单位参加的协调机制。

— 21 —

(二)加强政策扶持。地方人民政府要落实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主体责任。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对试验示范区创建工

作的政策扶持,现有各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应向试验

示范区倾斜。各省(区、市)要出台省级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

范区建设有关政策规定。鼓励各地加强政策创设,积极引导各类

资金投入试验示范区建设,确保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三)加强管理考核。农业部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对已确定的

试验示范区进行年度考核。各省(区、市)负责试验示范区运行跟

踪监测。试验示范区采取“ 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考

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试验示范区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

取消“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资格。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7-15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农大博士摘要: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

措施类综合题1

措施类综合题——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基本逻辑:围绕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要素与环节,一一提出针对性措施.措施的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分类标准不作为答题的一部分. 农业生产的参与要素:动植物种苗(生产对象)、产品、土地、其它生物、工具、化肥农药、人(生产者、经营者、组织者)、基础设施、政府。 农业生产环节:产、销、管 生态可持续发展: 1、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结构(退...还....);减轻土地的利用强度(休耕、轮耕、轮牧、降低草场载畜量);改良土壤。 2、植被保护:保护植被、营造防护林。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产品:产——量: 质: 深加工: 销——渠道: 品牌: 2、生产对象:改良品种。 3、劳动者:提高技能与素质,利用现代农业机械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 4、组织经营者:组建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5、基础设施:兴修水利;农村路网、电网建设。 6、农业生产模式选择: 7、工具 8、化肥农药 (4)以采矿为主的资源型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克拉玛依市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12分) (4)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石化工业,延长产业链;发展观光旅游和工业旅游,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利用良好的光照条件,发展节水农业;优化环境,改善生态。 (12分。每点3分,答对4点得满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8分) 【答案】(5)措施: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构;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 ⑶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 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 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性农业基地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2级地理学科学案【序号:12】 课题: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班级___姓名__ ___学号____得分】 【考纲解读】: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 2.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及农业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课后巩固区】 1.下列关于东北三省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B.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光热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冬季厚厚的积雪,到第二年春季融化,保证了春播农作物的需要 读右图,回答1~3题: 2.该图最有可能是 ( ) A.东北耕地分布图 B.东北经济作物分布图 C.东北粮食作物分布图 D.东北林地分布图 3.图中图例Ш表示的地理事物是 ( ) A.针叶林 B.人工林和次生林 C.春小麦 D.大豆 4.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是 ( ) A.保护水土 B.建成我国的畜牧业基地 C.综合治理中、低产田 D.建成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2010·抚宁模拟)读下列材料,回答5~7题。 材料1:目前,东北地区黑土流失面积4万多平方千米,占黑土总面积的40%左右。以前60~70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大概只有20~30厘米厚,有的地方黑土消失殆尽,黄土裸露,丧失了生产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东北旱涝风沙灾害严重。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防治,按目前水土流失的速度,40~50年后黑土地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 材料2:世界三大黑土集中分布区 5关于世界黑土分布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编制】杨文燕【审核】_________【包组领导】_________【使用时间】_____3.13___ 教师寄语:责任心是迈向成功的起点;好习惯是快乐成长的阶梯! A.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境内 B.均为所属国家人口最为稠密地区 C.均为所在国家非常重要的粮食产区 D.为北半球广大地区的温带森林分布区 6.关于我国黑土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分布在黑、吉、辽、冀等省区 B.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地区 C.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D.是我国最重要的冬小麦和大豆产区 7.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肥力下降的原因之一,为治理水土流失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治理坡面 B.秸秆还田 C.植树造林 D.沟壑治理 读图,回答11~12题。 8.我国东北平原与同纬度的德国南部地区相比,小麦种植的有利条件 是() A.土壤肥沃 B.灌溉水源充足 C.光热条件好 D.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 9.与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相比,北德平原小麦种植区 分布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A.土壤肥沃多冻土 B.类似三江平原的沼泽多 C.日照时间短,热量少 D.以水稻种植为主 (2010·漳州模拟)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15题。 10.该地区所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14.该地区的农作物熟制是() A.一年一熟 B.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C.一年两熟到三熟 D.一年三熟 11.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最大生态问题是()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土地盐渍化和低洼易涝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12.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 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1

地理--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资料

第四单元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考纲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分析其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生产布局特点。 2.认识黑土、林区、湿地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2.初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树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点。 【重点难点】 1.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2.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特点。 3.黑土、湿地、林地在开发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整治。 第 1 课时

【基础梳理】 一、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三省及自治区东部。、是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貌格局呈状,外侧是 ,中间是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地丘陵,内侧则是广阔的。 2、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气候区,自南向北跨、 、,热量分布南北差异较大。降水自向递减。 3、辽宁南部、、暖温带水果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 、、高粱、水稻、、亚麻等春播作物;大兴安岭北部的山地属于寒温带气候,以、马铃薯、大豆为主。 4、东北地区植被以和为主,并分布有 和。 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 1、土壤肥沃 东北地区分布着和等土壤类型。其中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 平原的东部和北部、平原西部是黑土的主要分布区。平原的中西部是黑钙土的主要分布区。 2、土地资源丰富 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是全国人均耕地量的地区,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东北还是我国宜农荒地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荒地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也有少量分布。 3、土地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荒地的大量开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昔日的“”变成了“”。 4、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既是水源地、蓄水池,又是我国特有珍禽、 的栖息地,对、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护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056 专题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Study on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李文华1,成升魁1,梅旭荣2,刘某承1,洪传春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 100081; 3.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沈阳110004) Li Wenhua 1, Cheng Shengkui 1, Mei Xurong 2, Liu Moucheng 1, Hong Chuanchun 3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3.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摘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当前,中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和空间格局变化造成我国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后续支撑能力不足;第二,“水减粮增”矛盾突出和“北粮南运”难以为继;第三,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施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战略、粮食生产区再平衡战略和贸易替代战略。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耕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补偿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Food security is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ve been faced with three problems. First, due to the shrinking of sown areas and the quality reduc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China’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cannot provide sustainable support for its food production. Seco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creasing grain demand and the decreasing water resource” has become obvious and the “north-to-south grain transfer” has been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hird, the agricultural eco-environment has deteriorated and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system cannot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implement the efficien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trategy, rebalancing strategy in the grain production area and the trade substitu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se strategies,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water resource; agricultural resource and eco-environment; ecosystem services; eco-compensation 一、前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和水土资源差 异很大。南方水多地少,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北方水少地多,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东部人多地少,自然条件优越;西部人少地多,生态环境脆弱。目前 收稿日期:2016-01-04;修回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李文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学;E-mail: liwh@https://www.doczj.com/doc/8714311162.html,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13-ZD-7)DOI 10.15302/J-CESS-2016008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_》说课稿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 万宁中学地理组蔡林丽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相关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环境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本节教学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包括区域农业条件分析、区域农业布局特征,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四部分,而且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从能力培养上看:既有资料图表分析能力,又有综合归纳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学生在案例比较分析、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本节课着重设计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在第一课时学生分析农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 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必修三是在必修一、二基础上,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两个维度,分析农业发展、工业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本节教材运用必修二有关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从一个侧面来探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教材的设计思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主线。 本节课内容包含:一是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二是区域发展方向与策略分析。 我在教学设计中着力体现地理学空间观念、综合联系的观念、因地制宜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地理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已有知识与能力:通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具备初步的东北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修二学习了农业区位的基本理论;必修三第一节了解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二学生具备较强的运用资料的分析能力、图表分析的能力。 存在困难及问题:缺乏详细的区域的自然环境背景知识,缺乏有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生活体验;尤其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农业问题找到解决方法对学生而言比较困难。 何解决问题的设想:依托三江平原的案例进行分析,补充具体区域的背景信息,通过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在中国发展了千年的农业而言,精耕细作一直是中国很多年保持的特色。就个人而言,我认为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就是最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地雏形,比如秸秆还田,保持地利,引渠灌田等等。当然,中国面朝黄土的农民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保持着对环境的友好对以后的人们会有如此大的启发,说到底他们就是依时而作,依地而作,能够让地利有最大的发挥。话说,其实华北大面积的盐碱地就是过度耕种导致的地力摊薄,水土流失,从而土地再无法保持水份,之后就是大量盐碱从土地中的析出,。当然,像这样的反面例子确实有很多,这都是在不断敦促我们认识到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不管是生产也好,资源也好,说到底就是尊重自然,在保护自然的最大限度内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即所谓的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当然,那是大家的共识,其实我个人更大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认同,不仅仅局限于其环境友好的基本层次,那是人们被动的改变自然,是受自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深究化,便是所谓的循环经济,这是我对于人们能动的可持续开发自然资源的认同,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去建造一个可以往复循环的经济体系,提高所谓的资源利用率以及重复使用率,或者延长所谓的产出链,将所有的环节联系起来,将所谓的废物转化成可以使用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一个合理 的不断发展的体系。 当然,举个实例,来证明这种不断循环的真正好处,这可以间接

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作用。日本作为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资源极其匮乏,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资源近乎苛求般的使用。在家庭式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当人和牲畜排出废物,便用沼气池收集起来,然后将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以及生火,之后将发酵过后的沼料灌入田中,用这些自然肥料来肥田,大大减少对于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之后在销售完所生产的农业产品之后,再将一些农产品的残品次品喂食给牲畜,这样又可以大大减少养殖的饲料问题。可以说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闭环的经济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产生很大量的环境污染物,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下一环节的供料,这是实现整个循环过程所必需的条件,在农业经济学上,这也是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优化组合。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所能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效益,更多的是经济效益。在中国珠三角地带也实现了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我认为这是对于日本模式的一种发展,因为它将牧副鱼紧密的结合起来了,首先在珠三角地区大规模进行养蚕,大力发展蚕丝业,然后将蚕的废物掺入鸡饲料,作为鸡的主要饲料,之后将鸡排泄的废物倒入鱼塘,将富含蛋白质的废渣喂食给鱼类,最后在鱼售空后,进行清塘,将塘里的淤泥清理出来,然后用来培育桑树,整个经济系统就循环起来了,这种生产方式作为珠三角常见的生产方式,已经给这个产业链上的各大结构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实质上的双赢,同时这个过程中没有对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是新经济发展的巨大出口,也是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目标。应该来说,我们要实现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得从老祖宗所谓的“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知识讲解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常要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两方面进行分析。影响区域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水源以及区域的气候特点。当该区域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是可以发展立体农业海拔较高处种植林木,缓解水土流失。较低的缓坡上种植经济林或者是茶叶,提高农民的收入。海拔较低处或者是河谷发展种植业,或者是养殖业、渔业。 二、例题分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甲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乙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 【答案】(1)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 (2)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3)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4)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解析】 【分析】 考察土地利用结构、立体农业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不大,基础知识考察,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材料分析,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该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原地占有29.8%,耕地占的比重和他们基本持平,仅有29.9%,因次耕地相对较少。 (2)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形式是在不同海拔发展不同的农业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多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产生水土流失,松林和竹林可以有力减缓水土流失,在相对低是较低的饭破处。茶园有利于排水,靠近河流地区,发展种植业,种植水稻,因此该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气候和水源。 (3)有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外出就业,大多数都为年轻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留存的人口36%以上为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严重,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单一,总产值与收入具有下滑趋势,因此农业衰退,经济衰退。 (4)根据当地的资源利用状况可以积极拓展产业:该地松林、竹林兼具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的木材加工产业,立体农业相对较典型,可以发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销售,可以依靠互联网,进行网上销售,发展农村电商。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以东北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穿衣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历来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头等大事,而为人们提供粮、棉、油、肉、禽、蛋、奶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农业,历来也是重要的基础部门。我国有许多农业生产基地,地区不同,其生产状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教材以东北地区为例,探讨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选择讲述东北地区,主要是考虑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该地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本节教材不是全面分析东北地区在自然、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地理特征,而是注重抓住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来加以分析论述,抓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思想,目的是为了讲述。 教学要求: .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 .掌握东北地区的土地类型及粮棉油糖基地的分布。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学会从活动、知识窗等栏目中将知识加以概括。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提高自己的环抱意识;认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及其利用保护东北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农业区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差,对农业了解较少,教师要对给学生直观的知识。 教学过程 可提供淡水养殖的水面达80多万公顷,共有淡水养殖种类100多种,淡水渔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 社会经济条件——发达的农业机械工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历史比较悠久,部门比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学、石油、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与农业相关的工业,如:农业机械、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糖、造纸、建材和纺织工业都比较发达。而农业机械工业是发展较快的部门。目前,东北地区已初步形成耕作、排水、灌溉机具的制造和修配网络,雄厚的农业机械工业为东北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精)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剑 根据武冈市农业局党委的安排,武冈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组织了全体站员参加的“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推动武冈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大和谐”活动,站员们踊跃发言,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武冈市农业资源和环境的现状,以及全国和国际的大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将一些心得和建议总结如下: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武冈市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武冈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全市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二、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 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水城县绿色产业服务中心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前言 国发[2012]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加强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花椒、金银花、猕猴桃、核桃等经济作物。为加快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通过半年调研的目的,是寻找一条最适合我县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模式,经验和做法,到2020年我县规划发展猕猴桃30万亩,涉及28个乡镇,现将水城县猕猴桃产业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可持续发展成效 水城县自2000年从四川苍溪引种红阳猕猴桃,近13年的种植试验表明,红阳猕猴桃比较适合水城的气候特点,成熟期比原产地提前1个月,表现为早熟。经后熟处理过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9%,总糖16.1g/100g,总酸0.94%,果糖0.9g/100g,维生素C168.8mg/100g(经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测试),品质较原产地好,在同行业同类产品中可谓“一枝独秀”,所以,在水城又被赋予了“水城红心猕猴桃”的新名字,主要优点是:早熟、果实中等大小,果心红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香味浓郁,口感好,硬度适中,贮运性较好,抗逆能力强。2007年经省内专家进行田间鉴定,并顺利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由水城县统一打造的“黔宏牌”红心猕猴桃,曾获2007年中国(江西)果品及苗木展销会“猕猴桃类”金奖,先后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2013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此,国内外订单纷纷青睐水城,产品闻名全国,基地单价一度达到60元/公斤,其价格是同类果品海沃德、秦美等品种的5~8倍,是四川红阳猕猴桃的2~3倍。由于水城独特的区域小气候,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六区域产业活动微专题2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案

微专题2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 区域农业可 持续发展 (1)美国农业生产布局 最主要特征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 化的含义 (3)农业现代化发展的 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 方向和途径 a b d 阐述区域可持续发 展的策略 1.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 美国农业布局的最主要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的农业带是地区专门化的标志,主要农业带及其区位条件示意如下: 农业带位置区位条件 乳畜带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 气候湿冷,适于牧草生长; 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 集) 玉米带中部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降水 集中、热量充足

小麦带中部(冬小麦) 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肥 沃、地势低平 北部(春小麦) 棉花带35°N以南、亚热带作物带以北土壤肥沃,光热充足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西部山区 地形以山地、高原、山间盆 地为主,气候干旱 2.美国中部平原农业生产条件 美国中部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的杰出代表,其主要生产条件如下: 优势条件具体体现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交通条件便利水运便利,公路、铁路发达 地广人稀农村人口少,利于大规模生产 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 科技先进农业科研和推广系统庞大 3.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措施 水资源缺乏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水土流失植树造林 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土壤肥力下降休耕与轮作 土壤侵蚀免耕 粮食短缺基因工程 4.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政策核心内容 限耕政策分配和限制农场主生产某些农产品的最大面积 休耕政策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 补贴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作物灾害保险补贴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扩大农地、草地、湿地等的保护面积,加大对耕地保护、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以改善土壤状况和环境质量 a级拓展延伸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知识讲解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考点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 (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2)运用农业科技,改善不利农业区位条件。 常见措施如下: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

业。具体步骤如下: 二、经典高考试题 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

条件较差。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B。 答案(1)B(2)B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8分) 解析注意答题角度,从农作物品种、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作答。 答案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三、跟踪训练 下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读图,回答第1题。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模板】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合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你们。 请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本省(区、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请于11月30日前将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参加创建主体名单及有关创建材料同时报送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

水利部国家林业局2016年8月19日

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方案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201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要求,为做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下简称“试验示范区”)建设工作,探索符合我国不同区域特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补齐资源环境短板。建设试验示范区,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题】农业与区域可连续进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进展商品农业的条件。 2、认识东北自然环境特点,专门是土地资源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表分析,把握东北农业分布的差不多格局。 2、分析东北农业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整治采取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可连续进展观念:认识到东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生态环境的爱护,改变传统的“我国幅员宽敞,资源丰富,能够随意开发利用”的错误观念,建立起可连续农业的观念。[教学重、难点] 农业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学案 【教学方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讲述法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把握知识,培养能力,进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由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导入,让学生认识到东北的农业发达,同时启发一个 问题:歌曲中的东北和东北地区两个概念是否一致?由此导入本节课! 一、区域概况 1、范畴: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资源丰富、内部经济联系紧密的地区。 2、位置:东北区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和蒙古接壤,所处 的纬度位置较高,其最北端确实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点。 3、气候:东北区位于我国温带潮湿、半潮湿季风气候区。冬季冰冷,夏温较高,热量与水 配合和谐,热量条件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5、经济特点:东北区是我国第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农、林、牧、渔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有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中农业机械制造是进展较快的部门,它为建设东北现代化农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优势 1.耕地面积扩大 (2)分布:东北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还有一些分布于山前台地及山间盆地和谷地。 2.土壤肥沃 东北区大部分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保、匈、罗、乌、俄境内的黑土带和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其分布 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三、森林资源优势 东北宽敞的山区分布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全国最重要的天然林区,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兴安 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林基地的建设) 1、条件和成就 2、需注意的问题 东北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爱护,那种认为“土地资源丰富,能够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