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

活用作动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

?6.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8.瓮牖绳枢。(同上)

?9.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二、 .副词修饰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 1 公将鼓之。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7、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8、君子不齿。(《师说》)

?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名词后跟有介宾短语或处所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介宾短语: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

?处所名词:秦伯素服郊次。(《之战》)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2、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之战》)

?4、少年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

四、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动用。(能愿动词也叫

助动词)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1、狼不敢前。(《狼》)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5、三岁贯女,莫我肯德。(《伐檀》)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同上)

?8、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吟留别》)

?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10、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五、一个名词通过“而”连接一个动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1、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2、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3、夫一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1) ?4、缇骑按剑而前曰。(同上

?5、儿涕而去。(《促织》)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7、武夫力而拘诸原。(《崤之战》)

?8、 [愈]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9、 [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六、“所”字后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起义》)

?2、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七、要求带动词性名词充当主语或宾语时,这个名词要变为动词。

?1、晋于是始墨。(《崤之战》)

?2、袍止响腾。(《石钟山记》)

八、代词前边的名词用如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先主器之。(《隆中对》)

九、名词后面含带补语

?补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促织》)

综合练习:译句解释名词动用的词

1.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2.赵王之子侯者。(《触龙说赵太后》)

3.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7.五十者可以衣帛。(《寡人之于国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11.而后乃今年内将图南。(《逍遥游》)

1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3.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

14.过秦论(《过秦论》)

15.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16.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1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8.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19.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20.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2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鸿门宴》)

22.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23.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2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2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2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27.吾师道也……(《师说》)

2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29.君子不齿。(《师说》)

30.其下圣人也远矣。《师说》)

3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3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3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3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3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3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3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38.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39.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40.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记》)

41.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42.乳二世。(《项脊轩志》)

43.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44.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45.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46.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

4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4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49.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50.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51.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病梅馆记》)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类型及判断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活用作动词,一种是活用为状语。本文拟结合具体例句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在句子中充任谓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名词+名词 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并列关系、同位语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句中也没有其它动词作谓语,那么其中的一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1)范曾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 例(1)“目”名词作动词,当“看、使眼色”讲,作谓语,“项王”为其宾语。例(2)“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登记”,“吏民”为其宾语。又如: (3)舍相如广成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舍”名词作动词读作“she”,当“安排住宿”讲。 2、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5)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例(4)“水”,名词,在能愿动词“能“之后用作动词,当“泅水”讲,作谓语。例(5)“王”在能愿动词“欲”之后用作动词,当“称王”讲,作谓语,读作“wang”。 3、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前,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例如: (6)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7)秦伐韩,军于阏与。(《史记?项羽本纪》) 例(6)、(7)中的“军”均置于补语之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所不同的是例(6)补语省略了介词“于”。 4、否定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例如: (8)小信未福,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9)恐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例(8)中的“福”紧接在否定副词“弗”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保佑”讲。例(9)中的“效”紧接在否定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当“奏效、有效”讲。5、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西、……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10)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1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起义》)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大字版)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课内整理:请把下列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加点,并在括号内解释 1.名我固当(名:称呼,命名) 2.病瘘(病:患……病)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4.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 5.而卒以祸(祸:遭受祸害)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绳:约束) 7.而江浙之梅皆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呈病态、成为病态) 9.试使斗而才(才:显示才能) 10.杖至百 (杖:用杖打) 11.大喜,笼归(笼:用笼子装着) 12.上于盆而养之(上:放) 13.儿涕而去(涕:流着眼泪) 14.仙及鸡犬(仙:成仙) 15.裘马扬扬(裘马,穿着裘衣骑着骏马) 16.细疏其能(疏:陈述) 1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龙:出现了云/龙) 1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出现了彩虹) 19.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20.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把鼎/玉/金子/珍珠当作) 21.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名:命名) 22.草木行列(行列:排成行列) 23.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蓬/瓮:用蓬/瓮当作) 24.乳二世(乳:哺乳、喂养) 25.客逾庖而宴(宴:赴宴,用饭) 26.执此以朝(朝:上朝)

27.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有成效,此指考取功名) 28.以其善下之(下:处……下游) 29.君子之志于道也(志:立志) 30.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31.下江陵(下:攻占) 32.顺流而东也(东:向东前进) 3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打渔砍柴) 3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 3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 3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名字) 37.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38.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39.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40.乃前曰(前:上前) 41.赵王鼓瑟(鼓:弹奏) 42.相如每朝时(朝:上朝) 43.请以赵十五城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44.秦御史前书曰(前:走上前) 45.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46.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处于……之下) 47.徐人嘉而歌之(歌:唱) 48.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带:挂) 49.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 50.以约失之者鲜矣(失:犯错误) 51.士志于道(志:立志有志) 52.故就酒家觞之(觞:请人喝酒) 53.走卒类士服(士服:穿士人的衣服) 54.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 55.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穿锦衣;玉食:吃玉食)

名词活用作动词

文言文复习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几个公式古汉语里词类活用是有规律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规律尤其明显。 一、“所”+名词=“所”+活用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父时为将……所友者以百数。(《赵将括母》) 二、副词+名词=副词+活用动词 3、客初至,不冠不袜。(《大铁椎传》) 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梦溪笔谈采草药》) 5、二月草已芽。(同上)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三、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活用动词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8、武能网纺缴。(《汉书苏武传》) 9、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复庵记》) 10、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重力论师道书》) 11、左右欲刃相如。 12、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名词(前无动词)+介宾短语(后无动词)=活用动词+介宾短语 13、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1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15、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柳毅传》)

16、一狼洞(于)其中。 17、沛公军(于)霸上。 五、名词+“之”(后有语音停顿)=活用动词+“之” 18、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梯接之。 19、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0、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动宾短语)=活用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21、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22、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23、同舍生皆披绮绣……腰白玉之环。 七、名词或名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不组成名词短语而组成主谓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活用动词 24、天雨墙坏 25、大楚兴,陈胜王。 26、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八、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组成主谓短语)=活用动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 27、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28、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练习:运用上面的公式,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动词(包括使动、意动)的名词。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3、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过秦论》) 4、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5、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6、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于尸合。 10、事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 11、鹪鹩巢于深林。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 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 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 2 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 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 3 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 4 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 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 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 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 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分析例7 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分析例8 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 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例9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分析因为“所” 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9 的例“罾” 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三规律总结:名词活用为动词: 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 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文言文中,形容词的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经常作句子的定语、状语和补语.,但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作一般动词。即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3、楚王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分析例1 中“短”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屈原” ,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诋毁,指出……缺点” 。例 2 中的“轻”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胜” ,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 。例 3 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带有宾语“留侯张良”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友好,友善”的意思。(二)规律总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标志: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上传: 黄富忠更新时间:2011-11-12 13:42:49 锦囊妙计巧解词类活用之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江西省铜鼓县铜鼓中学邓先建黄富忠336200 文言精练,其表现之一,就是能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取代一个词组。比如成语“被坚执锐”,用形容词“坚”就能代表“坚固的铠甲”这个五字词组;用“锐”字,就能代表“锋利的武器”这个名词词组。 这种形容词、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的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要识别这类词语活用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标志识别法。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有标志可找。这标志就是“其”“之”。 1、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其继有在者乎?”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有还存在的吗?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意思是:秦国贪婪,依仗他们强大的势力,凭一句空话来强求和氏譬。句中“强”即“强大的势力”,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其”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词性活用的标志。 2、动词、形容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句中的“出”“入”即“出产”“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孟子·告子上》:“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后“白”即“白色”。 这两个句有个共同特点:“之”作助词,是“的”的意思,这样“之”字前的词就成了定语,那么后面自然就成了名词。 3、形容词前有数词作定语。 《诗经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良”即“良人”。 在这句中,“三”是修饰“良”的,这时“良”就活用为名词。因此数词也是标志之一。二、语法位置判断法。 运用这种方法要懂得一定的语法知识,能熟练地找出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就能迅速判断此类活用情况。 1、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主语。 如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亲爱在离居。”“亲爱”即“亲爱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老弱”即“老弱的百姓”。 2、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宾语。 如《左传庄公十年》:“惧有伏焉。”“伏”即“伏兵”。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贤”即“贤人”,“能”即“能人”。 在翻译这种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动词、形容词作定语。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

动词用作名词

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针对实词而言。古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活用为其他词类。 一般常见的活用类型有: 1. 名词作状语。 2. 名词作动词。 3. 名词意动用法。 4. 名词使动用法。 5. 动词作名词。 6. 动词使动用法。 7. 动词为动用法。 8. 形容词作名词。 9. 形容词作动词。10. 形容词使动用法。11. 形容词意动用法。12. 数词活用下面就针对这几种类型中常见的活用现象,做简要的讲解与梳理。 一、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二、小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翻译全句。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二、规律总结: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三、课后巩固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翻译全句。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于是从散约败 3.追亡逐北 4、此亡秦之续耳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8、瓷以石,行旅便之 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10、死生,昼夜事也 11、犹得备晨炊 12、尔安敢轻吾射 13、蟹六跪而二螯 14、翩翩两骑来是谁 15、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 16、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珍藏版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 A.偏正关系(状谓、动补除外,这只讲名词性词组)例如:(1)河水清且涟猗。(《伐檀》)*(2)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B.并列关系例如: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C.同位关系例如: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梅花岭记》)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上面三种关系除外)例如:1.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宾)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主谓)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并翻译各句。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6. [客]一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大铁椎传》)* 7.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8.士兵德顺昌甚。(《五人墓碑记》)* 9.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10.瓮牖绳枢。(同上) 11.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12.子墨衰絰。(《之战》) 13.妇抚儿乳。(《口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曾皙后,诸越则桃李冬实、衣褐。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状语 1.副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 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 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 2、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3、使人先表澭水。(《察今》)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7、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童区寄传》) 8、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9、君子不齿。(《师说》) 10、昨日入城市。(《蚕妇》)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3、出入必舆隶。(《苦斋记》)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规律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规律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②遂王天下。(就在天下称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范曾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左右欲刃相如(秦王的近侍要杀相如)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

如: 今王鼓乐于此(假如大王您在这里弹奏音乐)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通过这样总结与积累,学生的知识就比较牢固了。 当然,在积累时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比如词类活用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语法分析。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2)结构分析。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已知的词性、词义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3)联系成语词语。现行成语大多源自古文言,因此可借助成语词义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4)依据具体语境。 (5)借助事理推断。即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从情理上推断。

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代词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这是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例如: (1)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 (2)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用木匣子装。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鼓,敲起鼓;之,词义被弱化,只起协调音节的作用。 2.否定副词、能愿动词、特指代词“所”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例如: (1)范增数目项王。 数,屡次;目,名词受副词“数”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位于能愿动词“能”后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特指代词“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指人或事物,“所”后面的名词要活用为动词。“罾”本是名词,意思是“鱼网”,例句中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或补充关系。 例如: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是名词,天南是名词,两名词相连,烛用作动词,意思是“照”。 (2)沛公军霸上。 军是名词,霸上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军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驻扎”。 (3)刑人如恐不胜。 刑是名词,人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 (4)极视听之娱。 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偏正短语,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4.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例如: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后带补语“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 5.名词和动词之间有连词“而”,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1)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建墓”。 (2)顺流而东。 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行”。 (3)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 巷,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住在街巷”。 6.特指代词“者”只能加在动词、形容词后,故其前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 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侯,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 7.状语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谓语,故用作状语的名词或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一、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民生涂炭。(《三元里抗英》) 5.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 6.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 8.瓮牖绳枢。(同上) 9.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二、.副词修饰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1 公将鼓之。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 7、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8、君子不齿。(《师说》) 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1、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名词后跟有介宾短语或处所名词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介宾短语: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 处所名词:秦伯素服郊次。(《之战》)

·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2、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之战》) 4、少年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 四、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动用。(能愿动词也叫助 动词)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1、狼不敢前。(《狼》)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 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5、三岁贯女,莫我肯德。(《伐檀》)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同上) 8、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吟留别》) 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10、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五、一个名词通过“而”连接一个动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1、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 2、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3、夫一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1) 4、缇骑按剑而前曰。(同上

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活用为动词的8种类别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非常常见,我们这次的作业主要是普通名词作动词的活用,而对后面具体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暂不涉及。内容主要是从老师的课堂笔记整理,再在网上参考了一些例子,写在这也是给自己留个底吧~~~因为只是作业,理论描写并不那么严谨·· 1、名词+代词 代词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例:提弥明死之。之为代词,死活用为动词,意为为···而死。(《左传·晋灵公不君》) 从左右,皆肘之。肘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肘击。(《左传·齐晋鞍之战》) 2、副词+名词 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弃君之命,不信。不是否定副词,信活用为动词,意为守信用。(左传·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君活用为动词,意为行君道。(《左传·晋灵公不君》) 成语例:不毛之地,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先礼后兵,未雨绸缪,莫名其妙 3、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为能愿动词,后跟的水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欲为能愿动词,刃活用为动词,意为用刀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云霏霏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雨活用为动词,意为下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成语例:能文能武 4、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短语+“而”+名词 而字连接表示并列关系,前后一致,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见之为动词结构,接见(冯谖),衣冠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夫子式而听之。式活用为动词,意为朝向。(《礼记·檀弓下》)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活用为动词,意为犯了过错。(《左传·晋灵公不君》) 成语例:华而不实,苗而不秀 5、名词+名词 双名词的名词活用需分情况,不是所有都是,主要的有三种: 动宾关系,两名词间形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动词+名词的结构。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文言文中词的活用 一、名词话用为动词 1、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之”在这里是代词,它前面的的名词“蹄”活用为动词:踢 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其中”前省略了介词“于” 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先主器之。 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八下)《马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如鸣珏环,心乐之。乐:以……为乐。(八下)《小石潭记》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2、名词后面带宾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弹奏 冠切云之崔嵬“冠”后面带宾语“切云之崔嵬”,活用为动词:戴 3、同一名词跌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叠字,又不偏合、联合、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事”跌用,第一个名词“事”作动词:做,从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愿为市鞍马。 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八上)《三峡》 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八上)《观潮》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八下)《醉翁亭记》 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朝服衣冠,窥镜服:名词做动词,穿戴。(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九上)《观刈麦》 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九下)《公输》

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上传: 黄富忠 ????更新时间:2011-11-12 13:42:49 锦囊妙计巧解词类活用之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江西省铜鼓县铜鼓中学邓先建黄富忠 336200 ? 文言精练,其表现之一,就是能用一个形容词或动词,取代一个词组。比如成语“被坚执锐”,用形容词“坚”就能代表“坚固的铠甲”这个五字词组;用“锐”字,就能代表“锋利的武器”这个名词词组。 这种形容词、动词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的用法,就是“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要识别这类词语活用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标志识别法。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般有标志可找。这标志就是“其”“之”。 1、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其继有在者乎”意思是:他们的继承人有还存在的吗句中“继”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意思是:秦国贪婪,依仗他们强大的势力,凭一句空话来强求和氏譬。句中“强”即“强大的势力”,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其”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成为词性活用的标志。 2、动词、形容词前有以助词“之”作标志的定语。 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是:用尽他们田地里出产的东西,用尽他们家里收获的东西。句中的“出”“入”即“出产”“收获”之物。是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孟子·告子上》:“白马之白,无异于白人之白。”后“白”即“白色”。 这两个句有个共同特点:“之”作助词,是“的”的意思,这样“之”字前的词就成了定语,那么后面自然就成了名词。 3、形容词前有数词作定语。 《诗经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良”即“良人”。 在这句中,“三”是修饰“良”的,这时“良”就活用为名词。因此数词也是标志之一。二、语法位置判断法。 运用这种方法要懂得一定的语法知识,能熟练地找出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这样就能迅速判断此类活用情况。 1、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主语。 如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亲爱在离居。”“亲爱”即“亲爱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老弱”即“老弱的百姓”。 2、动词、形容词兼代中心词直接作宾语。 如《左传庄公十年》:“惧有伏焉。”“伏”即“伏兵”。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贤”即“贤人”,“能”即“能人”。 在翻译这种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动词、形容词作定语。 ?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

初中文言文中词得活用 一、名词话用为动词 1、代词前面得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之”在这里就是代词,它前面得得名词“蹄”活用为动词:踢 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其中”前省略了介词“于” 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先主器.之。 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八下)《马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如鸣珏环,心乐之. 乐:以……为乐。(八下)《小石潭记》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2、名词后面带宾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弹奏 冠.切云之崔嵬“冠”后面带宾语“切云之崔嵬”,活用为动词:戴 3、同一名词跌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就是叠字,又不偏合、联合、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事”跌用,第一个名词“事”作动词:做,从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愿为市.鞍马。 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八上)《三峡》 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八上)《观潮》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八下)《送东阳马生序》 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八下)《醉翁亭记》 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陈涉世家》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朝服衣冠,窥镜服:名词做动词,穿戴。(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天下缟素,今日就是也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九上)《唐雎不辱使命》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九上)《观刈麦》 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持合宜得道德、情理。(九下)《公输》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规律

词修饰名词一、一般副词:公将鼓之。二、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3、名词带动词性状语:妇抚儿乳。(《口技》) 练习题:译句解名词动用的词 1、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卖柑者言》) 2、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3、使人先表澭水。(《察今》)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 6、不蔓不枝。(《爱莲说》) 7、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童区寄传》) 8、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9、君子不齿。(《师说》) 10、昨日入城市。(《蚕妇》)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3、出入必舆隶。(《苦斋记》) 14、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5、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梢宽。(《狱中杂记》) 三、名词带补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补语介词结构补语不省介词: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 省介词:秦伯素服郊次。(《之战》) 非介词结构补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促织》)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2、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栖会稽》)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之战》) 5、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6、与其饥死于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7、少年雄于地球。(《少年中国说》) 8、方今唯秦雄天下。(《鲁仲连义不帝秦》) 四、要求和动词连用的一些特殊词语和名词连用,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一)、能愿动词带名词(或“后边的名词”)动用。(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能愿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练习题:译句释活用词语。 1、狼不敢前。(《狼》)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5、三岁贯女,莫我肯德。(《伐檀》)*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中的“奔”,本是动词,“奔驰、奔腾”,此处为名词,意为“快马”、“奔驰的骏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