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

吴江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回顾

一、固定资产与重大项目投资特征

(一)投资总量持续攀升,重大项目作用日益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持续攀升,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度投资从2006年的236.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0亿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投资额1533.6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4%。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应,重大项目个数和年度投资额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全市重大项目数从2006年的62个上升到2010年154个,年度投资额从2006年的43.4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223.99亿元(预计),项目数及年度投资额增幅均较2006年有显著提升,其中重大项目年度投资额年均增幅高达50.68%,重大项目引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较为明显。

(二)投资结构逐步优化,重大项目侧重民生科技

“十一五”期间,受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城乡一体化试点、增值税转型等多项政策的影响,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以工业投资为重点的投资结构开始向以产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投资并重的格局迈进,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06年的0.05:63.86:36.1调整为2009年的0.49:50.01:49.5,工业投资下降了近13.85

个百分点,服务业则增加了13.4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与此对应,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也越发关注产业技术创新、社会民生等内容,“十一五”期间,全市重大项目中先进制造业、社会事业与生态环境的投资比重分别达到22.52%、14.91%。重大项目侧重民生和技术进步,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构建“乐居吴江”和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

(三)国有投资规模扩张,民间投资总量比重缩减

“十一五”中后期,在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背景下,全国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领域大规模扩张。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国家先后下达四批共3800亿中央投资,配合地方投资和大量信贷资金投放,有力带动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国有集体投资呈现出规模扩张、快速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我市国有集体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平均水平为14.93%,“十一五”期间上升为17.31%,五年提升了2.38个百分点。尽管民间投资仍然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但是,由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国有投资规模扩张,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比重增加,导致以民间投资为主的产业投资比重适当下降,从而出现民间投资总量和比例均呈现逐步缩小的特征,民间投资总量从2006年的186.44亿元下降到2009年的169.9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78.98%下降到50.2%,降幅非常明显。

(四)重大项目重点突出,项目投资效果较为显著

“十一五”期间,与我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创新强市、乐居吴江”的具体要求对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大项目投资重点突出。其中,产业项目注重服务业以及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基础性项目重点关注城乡一体化建设、交通能源、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社会事业项目则

注重民生和社会保障等工程项目的投资,如农村居民集聚工程、文化体育设施、基层卫生设施、基础教育等社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重大项目投资带来显著效果,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3.4:64.2:32.4调整为2009年2.9:61.1:36.0,服务业占比从2006年的32.4%上升到2009年36%,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东太湖综合整治、滨湖新城、南部新城区以及南北快速干线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形象;学校、医院、体育场等一系列涉及民生重大工程的陆续竣工投运,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高了吴江人民的幸福指数。二、固定资产与重大项目投资存在问题

(一)特大项目数量偏少,项目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实施重大项目322项,涉及项目总投资高达341.9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301个、结转“十五”续建项目21个,在“十五”的基础上翻了一番。但从重大项目的投资规模和质量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市重大项目表现出缺乏重量级、对经济社会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提升吴江知名度的重大项目。在“十一五”前四年实施的322个重点建设项目中,除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以外,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项目特别是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很少,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大项目的带动,项目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作用不是非常突出,项目带动能力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提档升级。

(二)重大项目布局差异突出,地区投资侧重较为显著

受财力、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地域分布差异较大,地区投资侧重性较为明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盛泽镇投资总量较大,重大项目规模和影响力均较大,对于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而经济相对落后、财力不足的镇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以及重大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较少,以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十一五”期间,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望镇、盛泽镇、松陵镇、汾湖经济开发区的重大项目数量分别为34个、13个、29个、22个、44个,五个镇(区)投资总量分别为26.93亿元、23.94亿元、43.93亿元、22.40亿元、40.53亿元,重大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量分别占全市的30.15%、27.87%;与此对应,横扇、七都、桃源三镇重大项目的个数和投资总量仅为33项、21.72亿元,分别占全市重大项目总数的7%、3.84%,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等投资高强度开发地区形成鲜明对比。

(三)内涵式投资过于薄弱,投资效率亟待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增长方式总体上仍属于外延扩张型,新建、扩建项目较多,技术改造和设施更新虽然较“十五”期间有了很大增长,但在项目总量比重上仍然偏低,内涵式投资过于薄弱。“十一五”前四年我市全社会新建、扩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43.81亿元,占总投资的65.61%;更新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7.87亿元,仅占总投资的5.1%,较“十五”期间下降了13.08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占GDP的比重在1%-2%之间,绝大部分企业研发经费不足,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新建、扩建投入与更新改造、科技投入的鲜明对比,反映了当前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偏重规模的扩张,投资结构的改善优化在“十二五”期间仍然是非常突出的问题。此外,投资的规模性扩张也间接导致我市投资效率很难快速提高,2006-2009年全市投资弹性系数较“十五”期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达到1左右,这与我市“十一五”期间过度依赖大型基础设施投入有直接的关系。

(四)资源瓶颈较为突出,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加大

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在经历了“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社会获得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项目投资过度依靠于大量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导致全市环境容量趋于饱和、土地资源遭遇瓶颈,资源制约矛盾较为突出。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9年以来,我市产业投资尤其是民营和外资的投资信心不足,产业项目投资压力加大;国家最近又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也会产生一定的打击,预计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较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实现投资高速持续增长压力较大。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处于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是全球经济恢复的重要阶段,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仍较多。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在拥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新兴产业振兴和技术革命带来结构调整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受能源和环境两个硬约束的倒逼,各国、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新兴技术的研制与开发,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正进入加速成长期。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江苏省也提出了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国家和江苏省将在市场培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专项扶持、税收支持、资金融通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十二五”期间,我市可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上抓住国家规划的政策机遇,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大该领域的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建设,争取更多的扶持,加快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改善优化产业结构。(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导向带来转型升级机遇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总体思路,并且提出了经济包容性增长的理念。省委、省政府在2010年召开的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中也提出了全省要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在《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草案)》中明确了以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总体发展思路。苏南地区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更是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区、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锋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将会起到示范作用。国家、省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风向标为我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将会促使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从“十一五”期间的规模扩张型投资增长向结构优化型投资增长转变。

(三)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带来城乡建设的投资机遇

2008年底,苏州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苏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三年实施计划》,确定全市23个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先导区,我市横扇、同里以及震泽

3个镇位列其中。这使我市“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基本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人居环境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城乡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比重,全面改善优化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结构。

(四)乐居、创新型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

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创新强市、乐居吴江”的理念,其内涵是要转变吴江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是通过城市建设、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等方式,不断加快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步伐,大力提高全市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提高全市创新能力的同时,将我市建设成为老百姓最乐于居住的城市。乐居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会掀起我市“十二五”期间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热潮,在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方面打破常规、改革创新,加大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和规模,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面临挑战

(一)投资政策转向对民间后续投资带来影响

2009年国家制定的4万亿投资计划具有一定的效益延后性,在“十二五”上半段仍会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带动性,高铁、能源和民生项目仍然是后续一段时期内的投资重点。但是,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刺激政策总体上已透支了政策潜力,今后中央政策投资方向将重点向城镇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转移,投资拉动的需求政策逐渐淡出,投资增速将迅速从高位回落,拉动效应将逐步减弱。民间投资由于国进民退和产能过剩,对后续扩大再生产缺乏信心,导致民营企业对新上项目持有谨慎观望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间后续投资带来深刻影响,一定程度将会放缓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二)环境约束和资源制约比较优势弱化对投资带来影响

吴江资源要素两头在外,每年大量消耗石油、煤电、土地等资源,这些资源都是我市及周边地区日益短缺的基础资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瓶颈制约将会越来越明显。持续高速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环境容量难以承载过于密集的产业,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偏低,能耗偏高,吴江环境容量、土地空间已无法适应和满足这一增长方式的需要,国家的土地收紧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均对工业投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制约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第三章发展目标与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投资工作的着力点转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改变传统固定资产投资重总量、轻结构的特征,充分发挥投资与重大项目在增加总量、优化结构、调整布局和促进发展等方面的强大引擎作用,紧紧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抓住建设“创新强市、乐居吴江”和滨湖新城开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等发展机遇,在固定资产投资与重大项目建设中突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以及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经济质态,切实提高投资效率,确保投资平稳增长,全面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以滨湖新城和乐居吴江建设为战略核心,突出政府在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投资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园、汾湖经济开发区科创园、盛泽纺织高科技产业园为重点,强化产业投资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提高政府市场化策划和运作重大项目的水平,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我市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投资、项目带动

遵循产业转移规律,发挥重大项目对形成产业集群的龙头带动作用。集中城市有限的资源,推进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努力争取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工地位,不断提高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以及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对全市乃至全省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三)集聚发展、转型升级

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转换产业发展的模式,集中和引导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工业支柱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重大项目对主导产业的升级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的集聚,加快产业集群的生成和壮大,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不断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四)优化环境、科学发展

坚持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正确把握政府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兴工业化城市这一历史阶段的职能定位,按照加快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方向,提高城市的承载功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政策、规划的引导作用,提高资源配置层次和效率,促进重大项目的科学布局、发展。

三、发展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重大新兴产业发展等投资领域为重点,结合滨湖新城开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投资,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社会、环境兼顾的投资结构,把扩大投资和优化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的提档升级。(二)分类思路

1、强化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方向

以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为指导,强化全市产业转型升级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力提升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以及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大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快亨通、恒力、盛虹、科林等重点企业的扩建扩能、技术改造的进程;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的投资支持力度,同时推进特色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和现代服务业载体项目的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群、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2、突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线,充分利用国有和集体投资加大我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大力发挥政府投资对扩大社会总需求和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国家出台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支持力度的相关政策为契机,加快滨湖新城和南部新城区以及盛泽城区和汾湖中心城区的建设步伐,着力推进滨湖新城道路交通、城区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为契机,加大流域内水污

染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我市水环境质量,优化人居环境。

3、提升投资的外向型水平

提升投资的外向型水平,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的高端制造、现代服务、节能环保等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的重大外资项目落户吴江,不断扩大外资投资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四、发展目标

(一)固定资产投资目标

1、投资总量

至2015年底,争取全市“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累计达328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为17%左右,高出吴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关于GDP的增长速度,与苏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相当,接近全市的平均水平。

2、投资结构

加大产业投资项目的比重,尤其是新兴产业项目和规模企业改造升级项目,提高科技服务、社会保障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比重,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十二五”期间一、二、三产业投资总量比重为0.5:45.0:54.5,全市投资率先呈现“三二一”的结构比例,为“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其中,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高出江苏省2.5%的平均水平。

3、投资效率

改变目前地区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总量增加的态势,提高地区投资效率,从根本上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稳定在1左右并有所下降,通过优化投资效果,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效益。(二)重大项目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通过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民生等领域内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面貌更上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1、投资总量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64%左右,在2010年的基础上上升8个百分点左右,重大项目累计投资额约为2100

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8%,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4.8个百分点。此外,“十二五”的重大储备项目总投资522.4亿元,作为“十二五”机动发展以及“十三五”期间的储备项目,不计入“十二五”重大项目范畴中。

2、投资结构

“十二五”期间,吴江市重大项目重点集中在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民生等领域。产业投资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的比重分别为52.77:38.76:8.47。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数量和总量均有所增加。

产业投资项目。争取通过产业重大项目的投资、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传统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以及装备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食品加工等新型产业项目投资,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初步规模;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加大对同里古镇改造、东太湖旅游、现代物流产业园等发展载体的投资力度,促使吴江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形成集聚、集群发展的态势。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争取通过加大滨湖新城和南部新城的道路交通、电力设施以及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基本满足滨湖新城和城乡一体化对各项基础设施的需求。“十二五”期间形成高速公路、国省级道路干线为主的现代综合性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区域间供电结构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地区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市域河流水体环境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要求。

社会事业投资项目。通过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能够满足我市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人群对于社会事业设施的需求。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系、教育体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横扇、同里以及震泽三个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导区内社会事业项目能够满足国家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需要。

第四章重大项目领域及资源需求

一、产业发展投资重大项目

“十二五”期间,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根本、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围绕“4+4+1”九大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视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加快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规模和层次;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一)增加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提档升级支柱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强化技术研发投入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加快研究与开发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视频与多媒体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计算机及外设、通信以及网络配套元器件等基础产业;着力推进现状较为薄弱的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光电一体化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笔记本、手机、正面投影仪、电子书等终端产品;积极培育引导太阳能光伏光电应用等产业的发展。

重大项目导向。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建设计算机及周边、网络及通讯(如手机、ADSL)等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为区域内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积极推进现有电子信息企业产品的转型发展,鼓励投资太阳能光伏光电应用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转变产业的发展途径;积极鼓励支持外资企业投资的一系列

IT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2、丝绸纺织产业——整合和提升并重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以提高纺织品附加值为重点,加大新型纺织原料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开发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积极引进先进装备,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压缩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纺织后整理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吸引纺织科技企业入驻,积极争取国家级纺织专项研发中心的设立。

重大项目导向。围绕原料品种结构调整、传统产品升级改造、印染行业整顿等内容,依托省级盛泽纺织高科技产业园,重点布局丝绸纺织产业的技术改造重大项目,包括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以及其他高新技术的PTA功能性产业用户等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等。如恒力集团65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新民科技30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鹰翔化纤60万吨熔体直纺项目、江苏国望6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等。

3、装备制造产业——突出产业特色和亮点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努力突破现有电梯、工业缝纫机、纺

织装备、环保设备、汽车零部件、输变电设备六大制造业产品的关键技术攻坚,突出产业特色和亮点;积极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引进和培育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零部件、精密加工机械等方面的项目。

重大项目导向。重点建立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研发平台、对现有六大制造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一批高科技行业内的国际知名企业。具体项目包括科林集团环保设备研发及生产项目、吴江变压器厂整体搬迁和技术改造项目、康力电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改造项目、震泽镇腾龙电机项目等。

4、光缆电缆产业——研发与延伸同步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加快光电缆产业技术引进步伐,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生产工艺技术和大棒拉丝技术等;加快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速实施光棒的产业化、光纤拉丝、光缆扩产、特种电缆生产等重点工程,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重大项目导向。主要包括光纤预制棒产业化项目、光纤拉丝生产项目、光缆扩产扩能项目和建设光纤光缆技术共性服务平台等;电缆方面主要推进特种电缆的建设项目,如亨通集团特种光电缆项目、通鼎集团光纤扩建项目、七宝铝业RT电缆项目、永鼎集团的OPGW光缆扩建项目和光棒生产项目等。

(二)突出低碳、环保型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扶持低碳、节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全力抓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实现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新能源产业——强化重点突破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发展重点,配合发展新兴LED光源产业,强化重点突破,重点发展光伏电池及组件以及控制系统,加快新一代非晶硅薄膜光伏电池生产,加快太阳能光伏配套电气器件和动力电池的研制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建设光伏电站、公共照明等光伏发电应用项目;依托现有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开拓新兴LED产业的发展。

重大项目导向。以强生光电、旺能光电等重点企业为依托,抓住国家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机遇,引导新能源产业集聚;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汾湖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区域,加快光伏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注重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再生资源转化项目的研究和引进。重大项目主要包括苏州强生光电厂房办公楼项目、巨峰绝缘聚酰亚胺电子薄膜研发项目、欧普照明二期扩建项目。

2、新材料产业——彰显多样化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以引进培育发展为主线,拓展延伸产业链,力争强化新材料产业多样化发展,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光缆新材料、膜材料、绝缘材料、玻璃新材料等高端产品。加大对超滤、微滤、反渗透等膜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光缆新材料、绝缘材料、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化项目的引进,积极培育应用于能源电力、有色冶金、海水淡化、给水处理、污水回用及医药食品等领域的膜材料、膜产品。

重大项目导向。鼓励现有企业开发生产相关领域的新材料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依靠招商引进经济实力强的新材料企业,进一步壮大新材料产业。具体项目包括震泽捷力新能源材料项目、圣欧安全防护材料生产项目、盛虹化纤40万吨环保纤维项目等。

3、生物医药产业——突出创新主题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以引进、培育和创新为侧重点,重点引进

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培育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推进生物制药、生物试剂、化学新药、现代中药等产品领域。以生物医药产业化、公共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建设为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的主导方向。

重大项目导向。依托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汾湖经济开发区的科技创业园,推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项目;积极推进生物医药新技术、新诊断和新药物等重大项目的引导建设,引进一批技术领先的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

4、食品加工产业——加快品牌建设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以保障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为前提,以提升总量、质量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骨干企业为带动,推进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传统食品,做精做细特色食品,形成我市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食品加工产业格局,努力把我市食品加工培育发展成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产业。

重大项目导向。依托现有食品企业,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禽蛋加工、调味品加工和旅游特色食品,加快推进众诚鸭业冰鲜鸭加工项目、佳庆油脂谷物深加工项目、吴江一品丫食品有限公司冰鲜禽肉食品加工项目等重大项目。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投资力度,做大做强服务业

加快实施全市服务业新一轮“振兴计划”,加大现代服务业投资力度,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以休闲旅游业为特色,大力提升现代商贸、文化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1、服务外包——强化载体建设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服务业外包产业,重点集中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设计、金融BPO、售后服务外包产业和服务外包运营等领域,在长三角区域内形成特色和亮点。

重大项目导向。包括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汾湖经济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内设医药外包专区,引入生物医药外包企业;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群,加快建设天奕创意园和澳珀芦墟创意园;在汾湖服务外包产业基地设立金融BPO 产业区,引入金融BPO企业;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和松陵镇引入服务外包重点项目等。

2、现代物流——促进主辅分离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围绕三大主战场制造业基地,全面推进主辅分离,加快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物流等生产环节的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公共物流节点,完善交通、信息等配套设施网络,形成功能完善、层次分明、运作有序的现代物流框架体系。

重大项目导向。围绕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中心、盛泽物流中心、综合永鼎物流、中鲈物流等四大物流枢纽,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和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加强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和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重大物流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产业。具体项目包括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物流项目、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商贸分销中心、通用物流及供应链建设项目、市综合永鼎物流三期工程和爱慕内衣华东配送中心等。

3、生态文化旅游——突出特色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突出发展古镇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美食会务旅游、丝绸工业旅游四大板块,同时依托旅游资源,积极开拓发展文化产业。一是充分挖掘以“吴文化”为主线、以同里古镇、震泽古镇、黎里古镇为重要载体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三古三新”旅游产业体系;二是以温泉旅游度假区项

目为依托,开发以丰富的湖荡与水系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度假游;三是以丝博园为重点,发展以丝绸文化为特色的工业旅游;四是以太湖水产品、美食以及商务会务等为重点,发展美食会务旅游;五是重点发展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重大项目导向。着力打造古镇同里、滨湖景观两大旅游功能集聚区。旧城改造包括同里古镇区旧城改造和震泽古镇改造建设;旅游开发项目包括同里湖旅游开发项目、同里米仓创意文化园、丝绸文化博览园二期项目、桃源长三角无人岛旅游开发项目等;旅游配套项目包括同里湖度假村三期、温泉度假区项目等。4、现代商贸——业态升级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应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在新城建设的同时,重点引进和发展一站式购物中心、仓储式超市、休闲商业街等商贸项目,推进商业层级优化。

重大项目导向。提升恒大商贸城、五金机电市场、大发电器市场、平望副食品市场、华东苗禽市场等市场能级和信息化水平,形成区域内的骨干市场;构筑通畅高效的现代生产性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主要项目包括汾湖购物中心、震泽蚕丝被市场建设项目、市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等。

5、房地产——乐住吴江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以“创新强市、乐居吴江”为主线,合理引导和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加快推进滨湖新城、南部城区、盛泽城区以及汾湖中心城区的建设。建立以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确保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重大项目导向。包括金域华府、瑞景国际、滨湖新城商业街项目、滨湖新城房产开发及各镇、区的房产开发项目等。

(四)强化生态化发展方向,做精做高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以生态化发展为主导方向,加强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规模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推动吴江农业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方向转型升级,巩固特色水产、花卉林果、精品粮油、蚕桑茧丝、优质苗禽5个年产超10亿元的产业链。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建高标准设施基地2000亩。加强食品安全建设,严格把关农产品质量标准,打造“放心”农产品市场。以环太湖水环境治理为契机,调整压缩湖面水产养殖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养殖,推动水产养殖业向高端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

重大项目导向。重点集中在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层面,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具体项目包括平望高效农业示范区、沿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等一批农业示范工程。

二、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

(一)城乡建设

“十二五”期间,根据“依托上海,服务上海”、“对接苏州,错位发展”、“协作周边,设施共享”的区域协调策略,重点推进以滨湖新城、南部新城、盛泽城区、汾湖中心城区为主导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同时注重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1、滨湖新城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滨湖地区将作为沿苏经济片区的重点发展方向和开发主体,在对沿太湖地区空间整合与梳理的基础上,以现代生态城市为理念,重点打造生态环境良好、品质高尚的滨湖空间;结合松陵镇南部新城建设,加快促进滨湖新城向集“科研、居住、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新区”方向转变,协调松陵城区与滨湖新城的城市功能。

重大项目导向。滨湖地区加强滨湖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北部地区(原部队农场)的整体开发,加快实施吴江轻轨交通项目建设和市区域供水第二水厂建设,推进滨湖新城主要交通干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滨湖景观公园建设和东太湖的行洪通道、退垦还湖(含堤线调整)、生态清淤、水生态修复、管理设施等工程项目,构筑新城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

2、盛泽城区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盛泽城区重点规划城区内居住、行政、办公等用地布局,在发展方向上表现为“东整、西拓,南延、北优”,形成盛泽城区“南工北居”的总体布局结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重点改善旧城居住水平,完善路网体系;加快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污染治理,逐步提高综合环境质量等。

重大项目导向。包括新联、新民等5个小区改造建设,盛坛路、梅坛路拓宽改造,盛泽城西农贸市场和邻里中心建设等;盛泽桥北荡东岸环境整治等。

3、汾湖中心城区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汾湖中心城区将由外延拓展转向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内涵发展,形成以中心镇区为中心、西部工业园区和东部服务外包区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发展态势。其中,中心镇区发展以三白荡为生态核心,做大做强中心镇区;西翼工业园区为产业集中区,以集中滚动式开发向西推进;东翼服务外包区主要以现代服务、高新技术、商贸物流、创意产业、科研教育为主体产业进行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与“一体两翼”的格局呼应,加快发展道路交通、天然气、电力、热电联产等领域。

重大项目导向。完善区域内道路交通、天然气、电力、污水处理、热电联产等配套基础设施,以提升城市功能水平,增强中心镇区的凝聚力和集聚性,提高两翼产业发展基础配套;加强黎里古镇的保护开发,充分利用历史资源禀赋。4、其它地区

——松陵、同里等沿苏片区

发展思路。该区域是“一核四片”的沿苏外向型经济片区,对应于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圈。“十二五”期间,规划充分发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松陵镇以及同里古镇的自身优势,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水乡古镇旅游业为主导的高水平外向型经济,加快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重点在市政、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区域环境,促进该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重大项目导向。松陵镇老城区加快实施松陵工业小区西拓道路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扩建和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现有基础上加强道路交通建设,进行鲈乡路北延、苏州东环快速路南延吴江段、同津大道改造、学院路等道路建设;完善区内污水处理系统,提高环保水平;加强区内九里湖、运河风光带、庞山湖等重点区域的景观生态建设,提升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同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主要有同里古镇区旧城改造项目、同里镇南入口综合改造项目、同里城乡一体化先导区建设等。

——震泽、平望、桃源沿浙片区

发展思路。震泽镇、平望镇和桃源镇均位于吴江市南部地区,会同盛泽镇构成了吴江市沿浙民营经济片区。“十二五”期间,三镇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现有纺织产业为基础,以纺织贸易的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为依托,发展集研发、设计外包、生产、展览、贸易于一体的特色纺织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完善商贸服务、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水平;强化区内污染治理,逐步提高综合环境质量,完善道路网络体系,组织城市绿地系统,提高片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大项目导向。震泽镇重点完善区内道路路网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实施一批生态景观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同时注重古镇改造、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平望镇在道路交通建设较为完善的基础上加强居住、商贸服务功能的配套,实施华电燃气热电联产项目,满足区内企业供热需求。桃源镇重点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区内农田土地整理、复垦,供电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七都、横扇沿湖片区

发展思路。七都镇和横扇镇滨临太湖,是“一核四片”中的沿湖生态经济片区,对应于太湖经济发展圈。“十二五”期间,加强与太湖沿岸其他城市的协调发展,严格贯彻执行环太湖整体规划,以太湖水资源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适度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会展、度假等产业及其配套的服务业。

重大项目导向。“十二五”期间,两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完善供电、污水处理等市政服务设施,适度开发商住型房地产项目,配套地方服务业发展。

5、农村居民集居工程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依托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园区化的发展,充分利用建设项目动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乡住房置换等途径,加大引导农村居民进城镇入住公寓房力度,着力推进各镇(区)安置公寓房建设工程,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配套功能,力争5年内全市建设城镇安置公寓房400万平方米,加快农村居民进城居住生活步伐。同时抓好农村集聚点村庄整治,加快环境建设,增强集居功能。

(二)综合交通

“十二五”期间,全市统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和提升公路路网,加强区域交通对接,积极建设城际轨道交通,推动内河航道改造升级,完善对外公路网、市域交通网、内河水运网和轨道交通网——“三网一线”的交通格局,加大综合交通的投资力度,逐步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综合运输网络。

1、公路路网

对外交通。“十二五”期间,加快建成我市沟通苏锡常、杭嘉湖和上海的公路主骨架,完善我市对外陆路交通网络。与对外交通呼应,松陵镇区重点实施鲈乡路北延、庞金路北延、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津大道北延等三条道路,其中鲈乡路北延段与苏州市人民路相连、庞金路北延即苏州东环快速路南延吴江段、同津大道北延段沟通苏州的吴淞江大道。

市域交通。“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区内互通连接线建设,提高市域交通与高等级道路的衔接程度;高标准新建或改造部分城市主干道路,建设区域互通、快捷的交通走廊;继续提高全市农村公路路网等级。重大项目包括建设苏震桃高速公路、苏嘉甬高速公路、苏震桃南段、南北快速干线南延、东西快速干线、高速公路互通连接线、市镇公路、农村公路的改造工程等;按城市一级道路标准建

设学院路,改造中山北路花港路至江陵西路路段;建设平望中鲈大道、汾越西路和菀桃公路延长段,加强相邻镇区间沟通;实施震泽镇、松陵工业小区、盛泽运西新城等区域范围内路网工程,提升并完善小区域范围内的道路等级和道路结构。

2、轨道交通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强化跨地区的沟通协调与战略合作,积极推动轨道交通建设,争取上海青浦轨道交通的延伸工程,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优势提升服务业水平,尽快集聚人气。

重大项目导向。开工建设吴江轻轨交通项目,规划建设通苏嘉城际铁路、沪苏湖城际铁路和汾湖接通上海轻轨,加强相关项目前期调研和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列入计划,并取得实质性的工作进展。

3、内河水运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发掘我市“江南水乡”的水运优势,推动全市航道网及港口规划的完善与实施,加强我市规划与周边地区内河航运体系规划的衔接,做好苏南运河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提升运河水运交通能力,完善沿线码头配套服务功能。

(三)市政设施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推动市政设施的集约化布局与建设,重点推进给水、排水、固废收集等市政服务设施的网络覆盖率,提高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供配电站等设施服务能级;加快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天然气高压管网项目,推进管道用气建设进程;逐步实现配套完善、能级匹配、集约、环保、适应城市发展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体系。

1、给排水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为满足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要,加大区域供水与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与管网建设,建立完善的城区雨污分流污水管网系统,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提高中心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处理率;进一步加快农民集中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稳步提升农村污水处理率。

重大项目导向。加快新建市区域供水第二水厂一期工程,包括取水泵站90万吨/日、16km浑水输水管道、净水厂工程30万吨/日、盛泽增压站、汾湖增压站和清水输水管道工程;建成市应急备用水源地,保障全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规划新建城镇污水厂5座,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3座,实施吴江市城镇污水管网工程,计划新增污水主管网980km,新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100个,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实现全市城乡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排放全达标。

2、固废处理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战略,按照“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原则,按照“户、村、镇、市”四级标准,建立完善的城市垃圾集运系统,实施城乡垃圾统筹处理,建立农村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

重大项目导向。重点实施市污泥处理厂项目,使生活污泥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理。同时,加快环卫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高设施现代化水平,使环卫设施数量、布局、功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创建一流卫生环境,以满足全市人民生活改善提高的需要。

3、供电

发展思路。随着滨湖新城、南部新城、盛泽城区、汾湖中心城区等新城片区的开发建设,电力设施作为城市必需的配套基础设施需先行建设。“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改扩建一批220kV、110kV的输变电工程,以改善现有220kV网架,改变110kV、35kV变电站存在着一线一变等情况,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重大项目导向。根据市电网结构、站点布局、变电容量等电力现状,结合区域各片区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扩建500kV变电站一座,新建/改扩建220kV变电站8座,新建/改建110kV变电站28座。

4、信息化建设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全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主要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市的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互依存,协同并进。主要任务包括:建设高品质宽带网,建成3G网络城市,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推动三网融合等。

重大项目导向。信息化重大项目共有6个,包括吴江市宽带接入深度优化项目、城市信息光网工程、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数字化城管建设项目、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特殊监管区物流信息监管系统项目、吴江市交通指挥控制中心(二期)项目和吴江市社会应急联动平台项目等。

6、供气、供热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实施“西气东输二线”吴江市天然气高压管网项目,包括新建接收输气门站1座、高压调压计量站2座、阀室2座和高压输气管道50km。该项目建成后,可每年输送天然气7.8亿m3,大幅增加吴江市管道燃气供气量,提高城市供气水平。供热方面则实施中国华电江苏分公司吴江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和中国大唐江苏分公司汾湖燃机热电联产项目,两个项目均采用

240T/H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供热机组,供热规模均为2×180MW,显著提升我市特别是平望镇和汾湖经济开发区的集中供热规模。

(四)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

1、农田水利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重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吴江农业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方向转型升级做好配套,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同时,实现各农业发展载体的基础设施配套。

重大项目导向。重点打造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区、平望高效农业示范区、沿太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等一批农业示范工程,示范区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理、道路、绿化以及桥涵、沟渠、闸站等水利基础设施。实施滨湖新城水利建设项目、太湖大堤吴江段堤线调整工程、全市水利工程项目等。

2、生态环境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以市域“三横三纵”6条主生态廊道为重点,隔离城镇建设空间,保障市域生态流的畅通。加强东太湖水域、湖荡水面、市域河流保护和综合整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水源水质监测管理。

重大项目导向。重点实施东太湖洪道疏浚、生态清淤、综合整治、太浦河综合整治、震泽麻漾清淤、震泽长漾清淤、盛泽桥北荡环境整治、全市湖泊整治等项目,建设安惠河、三船河、行船路河的生态驳岸和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重点建设京杭大运河吴江段景观工程;以京杭大运河、頔塘河、太浦河等流域性骨干河流和东太湖等生态敏感区为主体,建设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三、社会事业重大建设项目

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乐居吴江”为目标,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核心,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点,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事业发展推向新的阶段。最终实现全市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充满活力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

(一)科研教育

1、科技创新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以“创新强市”为主线,以科教兴市为目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周边地区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科技创新载体;促进科技孵化载体建设,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盛泽纺织高科技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增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博士工作站等科技孵化载体;推进研发机构建设,吸引国外先进高科技企业入驻,扩大外资企业技术溢出效应,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重大项目导向。具体项目以盛泽科技中心为代表,在储备项目中关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创新平台项目等。

2、教育培训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高质量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要求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一是构筑多层次的教育服务体系,构筑基础教育、高端教育(国际化学校)、外来人员教育、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多层次教育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学校空间布局体系,对原有的学校进行合理调整;三是创建具有吴江特色的培训教育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的培训教育示范区,打造我市人才资源集聚高地。

重大项目导向。规划建设5所省优质幼儿园;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安排8个重大建设项目,包括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运西北片小学、滨湖新城小学,实验小学太湖校区二期工程扩建等;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安排5个重大项目,包括原市职业中学、原市委党校异地新建,汾湖职业高级中学、汾湖经济开发区职教中心、吴江市老年大学等建设;以及苏州市天文科技馆和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个重大项目。

(二)医疗卫生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和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为目标,以公平为先、效率优先、素质领先为原则,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富有吴江特色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城乡医疗卫生设施体系,着重进行乡镇和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二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三是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明确各级医疗卫生资源职能,优先保证和发展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建立结构和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重大项目导向。包括9个重大项目,具体为新建吴江市第五人民医院、市康复医院,新建江苏盛泽医院二期和学术活动中心,改扩建金家坝、菀坪、屯村、七都庙港等一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文化体育

1、文化设施

发展思路。围绕“乐居吴江”的总体目标,以吴江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为指导,全面整合和完善吴江市的文化设施资源,提高吴江市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一是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文化设施体系,引导中心城优质文化资源向新城、新农村扩展、转移,积极推进市、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积极推进文化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二是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加强社区级青少年活动中心、乡村少年宫和图书馆的建设,加大建设镇村、社区的基层文化活动场所,为基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重大项目导向。主要项目包括文广传媒中心大楼、吴江文化博览中心、盛泽文体中心、震泽文体中心和工人文化宫扩建项目、吴江博物馆新馆。

2、体育设施

发展思路。围绕“乐居吴江”的总目标,以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为指导,逐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竞技体育设施、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新城和边缘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一批面向大众的健身场所,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一是完善体育设施体系。增强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市域级的大型体育设施;二是实现体育设施城乡一体化,重点加强镇村地区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健身需求和休闲放松要求。

重大项目导向。项目包括建设吴江游泳馆,各镇(区)进一步完善文体活动中心规划建设。

(四)社会保障

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加快各种社会保障设施的建设,以多种方式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儿童福利服务设施、社会救助设施、社会应急配套服务设施在内的社会福利与防灾应急设施建设,提高全社会的基本保障能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城镇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完善市内社会应急救援设施和体系建设,做好应急人口疏散场所建设,以及灾难期间所需资源的储存和供给;实施“吴江气象监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提升气象业务和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吴江气象防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重大项目导向。着重安排13个社会保障方面重大项目,其中,社会服务载体项目和设施4个,分别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厦、城市应急处置指挥大厦、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改扩建工程、吴江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社会养老设施2个,即桃源镇托老院和吴江市镇居家养老中心;社会应急项目1个,具体为市粮食中心库;防灾减灾项目2个,具体为盛泽镇气象观测站和“吴江气象监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农民拆迁安置房项目4个,分别为乐居花园安置公寓房建设项目、农村居民集聚工程、桃源镇新农村建设项目和盛泽动迁安置区。

四、资金与土地资源需求

(一)资金投入需求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三大领域进行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上马35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099.1亿元。其中,产业重大项目175个、基础设施项目132个、社会事业项目50个,投资额分别为1107.73亿元、813.59亿元和177.84亿元,占比分别为52.77%、38.76%和8.47%。

从资金来源分析来看,三大类项目中完全由财政拨款(包括市财政以及市镇两级财政共同出资)支持的金额大约为277.63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13.24%,其余部分基本上都要靠企业自筹或者通过银行贷款、市场运作等方式来获取。财政拨

款多用于农业开发、环境整治、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领域,而服务业项目和交通道路建设项目由于所需资金量较大,财政拨款根本难以支持,基本上都要靠各部门或企业自筹,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十二五”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外部资金、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争取上级政府的专项资金等方式予以解决。

(二)土地资源需求

根据各个行业的用地准入标准,结合产业发展项目的投资额度,估算出产业发展项目土地需求量约为19000亩。其中,农业投资重大项目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基本不占用建设用地;工业项目总投资565.53亿元,根据不同行业发展对土地的最大需求量测算,按每亩投资额为400万元计(高方案预计),需用地14000亩左右;服务业总投资530.63亿元,初步估计土地的需求量为5000

亩左右。

根据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标准,测算出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土地需求量约为20000亩左右,社会事业项目用地需求估算主要参考“十一五”社会事业用地的用地标准,同时考虑通货膨胀和集约利用等因素,大约需要用地5000亩左右,在三大类项目用地总需求中的比重相对较小。

据此,“十二五”期间我市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量初步估算为44000亩左右。我市目前每年的计划指标只有2000亩左右,“十二五”五年累计仅有10000亩的指标,即使加上腾笼换凤、存量土地置换以及点供土地等途径,土地资源对我市重大项目落实仍有较大的制约。

第五章重大项目空间布局规划

一、总体结构及布局

“十二五”期间,吴江市将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滨湖新城开发、产业转型升级、乐居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和方向,规划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三大领域进行重大项目投资,总体计划安排371个重大项目,其中储备项目14个,投资金额为522.4亿元。除储备项目以外,重大项目个数为357个,总投资为2099.16亿元。其中,产业重大项目175个、基础设施项目132个、社会事业项目50个,三者的投资额分别为1107.73亿元、813.59亿元和177.84亿元,占比分别为52.77%、38.76%和8.47%。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重大项目投资加大了社会事业和产业发展项目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这主要与“十二五”期间吴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发展以及“乐居吴江”建设有直接关联(表5-1)。

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松陵镇和盛泽镇四个区域;基础设施项目中覆盖全市或跨区域的项目较多,其余项目主要布局在松陵镇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项目布局重点则是松陵镇和汾湖经济开发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次之,但在全市其它各乡镇都有不同数量的布点。

二、产业重大项目空间布局

产业重大项目包括农业项目、工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三大类。根据吴江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产业重大项目的需求分析,规划产业重大项目175个,总投资1107.73亿元。考虑到服务业在“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性,本次规划了81个服务业重大项目,投资额高达530.63亿元,占全部产业重大项目的47.9%;继续加大对工业中的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力度,规划重大项目数88个,投资额为565.53亿元,占全部产业重大项目的51.05%;农业发展项目6个,投资额为11.57亿元,占全部产业重大项目的1.05%。

从产业重大项目的空间布局来看,三次产业重大项目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差异(表5-2)。其中,农业项目继续投向农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同里、震泽、桃源、盛泽、平望、横扇和七都等地,重点建设万顷良田工程、农业示范区工程等;工业项目重点向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以及盛泽镇等主要的产业基地倾斜,主要布局在这些区域,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项目除表中明确的7个项目以外,还有3个导向性项目,投资高达400亿元,占到全部产业项目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40%;服务业项目重点布局在同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松陵镇等地,其中,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松陵镇等规划现代物流、交易市场、总部经济等“二三联动”,同里镇以及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七都、桃源、横扇等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休闲娱乐项目。

期间规划了3个产业导向项目,分别为开发区IT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三新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高达400亿元。

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空间布局

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包括交通能源、农田水利、市政设施、信息化项目以及环保生态项目五大类。“十二五”期间,规划基础设施重大项目132个,总投资813.59亿元。交通能源项目是基础设施项目的重点,共57个重大项目,投资额为535.9亿元,占全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投资总额的65.87%;市政设施项目共48个,投资额为184.97亿元,占全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投资总额的22.74%;环保生态、农田水利和信息化项目个数分别为17个、4个和6个,投资额分别为76.53亿元、13.3亿元和2.89亿元,分别占全部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投资总额的9.4%、1.63%和0.36%。

按项目区域布局划分,市相关部门及跨区域的基础设施项目30个,总投资383.72亿元,占到全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47.16%。由于吴江随苏州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地方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相对增加。“十二五”期间,地方投资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102个,总投资高达429.87亿元,占到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52.84%。空间上,基础设施主要考虑滨湖新城、南部新城、盛泽城区、汾湖中心城区的市政建设。(表5-3)

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包括科研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以及其他项目四大类。根据吴江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需求分析,规划社会事业重大项目50个,计划总投资177.84亿元,全部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总体而言,本次规划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投资比重较“十一五”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乐居吴江建设过程中增加了农村安居项目,共4个,投资额高达116亿元,占全部社会事业项目投资总额的65.23%。除此之外,其它社会事业项目安排与“十一五”期间基本类似,科研教育项目仍然为重点,共21个重大项目,投资额为28.44亿元,约占全部社会事业项目投资总额的15.99%;其次是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项目,项目数分别为9个和7个,投资额分别为5.9亿元和15.58亿元,分别占全部社会事业项目投资总额的3.32%和8.76%;再次是其它项目,除农村安居项目之外共9个,投资额为11.92亿元,约占全部社会事业项目投资总额的6.7%。

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按项目区域布局划分,市相关部门及跨区域的基础设施项目个数为17个,总投资达113.78亿元,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集居工程项目,投资量较大(表5-4)。从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在地方区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盛泽、松陵等地,这些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以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项目为主体,而这与新城区建设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关系。

(发展战略)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XX大学XX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2011-2015) XX学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二级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XX学院学科与科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目前学院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逐步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各教学系相关学科相结合,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在院领导精密部署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在开拓中前进,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鉴于学院创办时间短,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学院一直坚持“以院内力量为主、借助院外力量”的方针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要借助院外科研力量;而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相关性研究、职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则以院内研究力量为主。目前,两方面稳定的研究力量约为30人左右,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学科队伍中含博士生导师1名,学科带头人3名,学术带头人2中,学术骨干6名,XX市优秀中青年教师2名,XX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名。 2、保证资源持续投入,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五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建设学科平台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管理制度、学术论坛、职业技能大赛参赛机制、“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劣到优、从临时制、随机制到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了对本学科发展的有效支撑。目前,学院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农民工学院两个研究单位;藏书上万册的

龙华大浪街道办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深圳市宝安区大浪街道办事处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1) (三)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2) (四)社会秩序更加稳定和谐 (3)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 (六)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 二、“十二五”大浪发展处于关键时期 (4) (一)大浪街道是宝安区的后发区域 (5) (二)大浪街道是全区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薄弱的区域 (5) (三)大浪街道是全市建设“时尚创意中心”的重要支撑区域 (7) (四)大浪是连接福田中心区、宝安中心区和光明新区的重要节点 (7) (五)大浪是全市重要氧吧之一 (8)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定位 (10) 三、发展目标 (10) 四、发展战略 (13) 第三章高标准规划建设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打造时尚硅谷 (14) 一、以国际国内服装名城为标杆完成服装产业集聚基地规划修编 (14) 二、完善功能布局 (15) 三、加强时尚产业项目落实和推进力度 (15) 四、培育时尚品牌 (16) 五、引领时尚文化 (17) 第四章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8) 一、重点发展五大产业 (18) 二、加快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21) 三、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适应特区一体化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2)

第五章跨越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 (23) 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3)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 (23) 三、强力推进城市更新 (26)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7) 第六章优化宜居环境建设生态大浪 (29) 一、形成城市六大特色景观 (29) 二、加强生态建设 (30) 三、着力改善水环境 (31) 四、空气污染防治 (32) 五、噪声污染防治 (32) 六、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 (33) 第七章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34)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4) 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 (35) 三、加强社区建设 (35) 四、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36) 五、强化社会治安管理 (37) 六、促进社会稳定 (38) 第八章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 (39) 一、优化人口结构 (39) 二、推进素质工程 (39) 三、发展特色文化 (40) 第九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确保完成规划目标 (41) 一、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 (41) 二、强化项目、政策、资金保障 (41) 三、完善规划实施管理体系 (42) 四、强化规划执行力 (42) 附件:大浪街道“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作者:————————————————————————————————日期: 2

五、重大项目 “十二五”前期(2011-2012)重大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一、基础设施 1 首都新机场及新航 城、 新空港产业园 首都新机场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航城及 新空港产业园建设 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扩区开发区中心区向东南方向拓展约24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等按需拓展 3 城乡一体化大兴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亦庄新城及旧宫、瀛海、南海子等周边功能配套区规划建设,地铁大兴线和亦庄线沿线规划建设;庞各庄、魏善庄、安定和采育四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 4 新区道路黄良路大兴段、京良路大兴段、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魏永路中段、芦西路、兴华大街、金星路、欣旺大街、宏福路、欣荣大街、兴丰大街等新建、续建或改造工程 5 产业园区道路生物医药产业园永大、永旺、永兴、华佗等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新媒体产业园广平大街、广阳大街、广茂大街、金苑路、科苑路建设或改造工程 6 黄村水厂 近期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包括取水工程、净配水 厂、配水管道等 7 黄村再生水厂 升级改造并扩建部分处理设施,再生水生产规模为12 万立方米/日 8 瀛海污水处理厂 一期建设规模0.8万吨/日,2020年达到规划总规模3 万吨/日,包括配套管线工程 9 节水灌溉为农田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

10 输变电工程新建兴华等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二、产业发展 11 京东方八代线 第八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包 括相关零部件生产和液晶模组生产 12 康宁为京东方八代线生产全套的LCD玻璃基板 13 中电华通无线通信设备、无线终端等无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 14 京运通多晶硅片制造、单晶硅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5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 研究院 国家药品检验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将发 挥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平台作用,促 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16 同仁堂中药现代化同仁堂中药现代化的研发和生产 17 奔驰年产能扩充至30万辆 18 北汽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 19 耐世特 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投资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生产 通用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等高端汽车零部件 20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 集商业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餐饮及休闲娱乐等设施 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三、公共服务 21 北臧村九年一贯制 学校总建筑面积3163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42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17平方米 22 幼儿园建设五幼:总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总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十幼: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十一幼:总建筑面积3139平方米,十二幼:总建筑面积5972平方米 23 校舍安全加固改造32所学校,总面积95554平方米,其中加固面积53280平方米,楼房翻建面积10300平方米,平房翻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冲击等问题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建设“乐居吴江”和“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吴江区能源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吴江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培育经济战略新支撑、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吴江区级新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首次编制的专项规划。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吴江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吴江,着眼苏州,面向长三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的框架性思路,以供参考。 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品种。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 (1) 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1) 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6)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9) 第二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一、发展的机遇 (11) 二、存在的问题 (13) 第三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思路与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4) 二、主要目标 (16) 第四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主要任务 (19) 一、开发三大高品质创新服务平台 (19) 二、建设四大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20)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示范项目 (21)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估算 (23) 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23) 第六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保障措施 (24)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4) 二、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 (24) 三、强化相关要素保障 (25)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2016~2020年) 学院 一、专业建设基础 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

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规划目标的可考虑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建设规模、新办专业、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对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精品开放课程、教学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1-2015) 来源: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字号大中小】 日期: 2011-07-0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适应国家给予深圳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适应特区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战略部署,加强对“十二五”住房建设的统筹与指导,明确未来住房发展目标,改善住房供求关系,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上层次规划要求,按照国家、广东省和本市住房发展与房地产调控的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整合,创新住房发展理念,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消费需求;健全住房制度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实现居民居住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立足于不同类型住房发展状况与不同层次居民的居住现状,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和民生幸福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第三条编制依据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 《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

《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 《深圳市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 第四条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实现住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规划涵盖《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是对近期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进行总体指导和控制的法定依据与纲领性文件。规划期内,凡在规划区内进行的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与本规划相关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深圳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各项规划,应将本规划关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住房建设空间分布等安排予以落实和保障。 本规划的规划区为深圳市行政辖区;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包括规划文本、附表及附图。 第二章“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第五条“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将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通过中长期规划的形式,科学系统地对住房发展进行空间统筹和年度安排。全市规划建设住房总量69万套、建筑面积 570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55万套、建筑面积4930万平方米(含城市更新方式建设住房18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规划新建住房用地供应13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11平方公里(新供应6平方公里,利用存量5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2平方公里。 根据我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2006年至2010年各年度实施计划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进行了调整,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中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目标由14万套、建筑面积770万平方米,调整为16.77万套、建筑面积945.2万平方米。 第六条“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有效衔接相关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确立了全市住房发展的目标和建设任务,明确了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职责,切实指导了全市住房建设与发展,有效贯彻落实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了住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配套作用,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的持续

苏州近期发展规划(2012-2015)

《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 为深化和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我局委托编制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现将成果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范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所确定的中心城区以及外围近期重点发展区域(西部生态城科技城、南部吴中区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及苏相合作区),总面积约为77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 三、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经过三至四年的努力,使苏州市的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一核四城”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苏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近期发展规模 1、近期人口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量3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1万,暂住半年以上人口179万人。 2、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将达483KM2左右。城市新增可建设用地66 KM2,其中净增建设用地约35KM2,已批未建用地约15KM2,挖潜建设用地16 KM2。 五、近期城市空间结构 至2015年,规划区将基本形成“一核四城、两轴三环五楔”的总体结构。 六、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1、重点提升地区:为苏州古城区。

芜湖市国土空间规划文本

《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主要内容简介 一、总则 1、规划目的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优化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探索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统一管控和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提升空间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订《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 2、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年限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3、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市区两个层次。 市域:即芜湖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总面积约6026.05平方公里。 市区:即芜湖市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及三山区的行政区范围,面积1495平方公里。 二、市域规划 1、市域发展定位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市域主要城市职能 芜湖市及所辖县的主要职能依据各市县至 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而确定。 芜湖市城市职能: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无为县城市职能:皖江北岸区域次中心城市、沿江产业基地、交通物流中心、宜居宜业的生态滨江新城。

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Xx技术职业学院 “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我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能者治教,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工、文结合的格局。专业由“十二五”初的15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17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17个专业中,工科类专业6个,占35.0%;文科类专业11个,占65%。 2.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十二五”期间,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校现有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特色(重点建设)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数的6%,属文科类。主干学科专业紧紧依托财经类行业,已显现较强优势,成为我校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3.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100万元左右,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00万元,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多媒体教室总间数52间、座位数4000多个;实训(实验)实15个;新建校内外实习基地30多个。 4.教学管理严格规范。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废、改、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严谨、健全。“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理顺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科学合理、运

行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5. 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升本录取率达100%,就业率名列前茅,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6. 校企合作教育快速发展。(校内、校外)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高职学生。 7. 科研工作步入新轨、教改工作逐见成效。学校13个教改科研项目成功立项,其中,重点项目6个(其中市级项目4个),一般项目7个。 (二)面临形势 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2005年以来,职业教育领域解放思想,突出特色,深化校企合作,9年共培养了近8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可以说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缺乏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二是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高等教育持续 发展条件不足不稳;三是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四是打造品牌,发展内涵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制约体制机制的障碍。这些都将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 1.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各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

芜湖市规划

第一篇芜湖的骄傲——中国地级市中最大火车站 芜湖新火车站是最新颁布的中国60铁路枢纽中心站之一,规划拆除原先火车站,将继续扩大在原先规划的5万平米上扩大到6万平米(目前是7200平米左右),最终规模将达到14台,20线,共计三个站场,分别为普速场,宁安城际,商杭高铁(和规划的皖赣高铁二线共用),将成为华东地区大型枢纽站之一。车站另有多条存车线,具备始发京津方向、沪宁方向、杭州方向、汉粤方向和全国各地动车组的能力。芜湖火车站位于芜湖市中心,分东西站广场,候车室架于铁路线上方。采用上进下出似飞机场的下客运输模式。芜湖市内采用“铁路四线高架”的方式全线穿越芜湖市区。另外还将建设芜宁路特大铁路立交桥。芜湖新火车站整个设计大气磅礴,造型之中既有现代动感的线条,也有徽州古民居的写意与凝重,体现出长江文化、皖江明珠、现代铁路枢纽的形象特征,体现芜湖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质。据了解,在宁安铁路沿线各站房中,芜湖站规模最大。芜湖站位于中心城区与新兴城区结合区域,将成为芜湖城市景观新的标志性建筑。 在站型设计上,芜湖新火车站的主体站房为“上进下出”高架跨线式,分为高架候车进站层、地面站场层、出站大厅层和地下出站层共4层。同时,以火车站为核心,将打造一个连接公交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兼顾长途汽车、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芜湖新火车站以主体站房为核心,沿东西轴线布置东、西双广场和高架候车站房,与神山、赭山所形成的自然景观轴有机衔接。其中,东广场站前路结合站区规划路与弋江北路相接,西广场站前路结合梅莲路和北京东路,与赭山东路相接。建筑造型取两江交汇、皖江明珠之寓意,是神山、赭山之间城市视觉走廊上的重要亮点之一。 据了解,芜湖新火车站的初步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将在征求意见后进一步完善,尤其要重点解决火车站内部旅客流线和外部旅客流线的对接问题,形成一体化、零距离的换乘,最终方案预计在7、8月份确定。另外,围绕新火车站还将打造一个2。5平方公里的核心商圈,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将车站旅客引入商圈,增强服务功能,并通过商圈道路辅助车站交通。

某学院“十二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材料工程学院“十二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根据材料工程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为进一步促进材料工程学院实验室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1、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实验室于1979建立,是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基础理论研究、材料应用开发和材料工程测试的教学与研究的实验室。目前实验室拥有一支从事实验教学、材料研究和开发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实验教师7人,兼职实验教师2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讲师13人,助教6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硕士19人。 2、实验室建设状况 实验室主要由材料物理与力学性能、材料化学、材料工程测试、材料高温制备、非晶态材料、水泥及混凝土、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交通工程、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建设等教学研究型实验室10个,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2444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1038台套,设备总价891.7万元,配有国内外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20多台套,实验室建设现状见附件一。 3、实验教学情况 实验室目前承担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等专业的21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主要开设实验课程有:开出107个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项目28个),每年开出的实验人时数达5万多,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开出率达100%。 4、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近五年来,实验室承担了淤泥节能烧结砖与自保温墙体建筑体系的开发研究、陶瓷纤维摩擦材料及摩擦机理研究、江苏省盐城环保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部省市级科研项目25项,还承担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江苏省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教学研究和改革课题20多项。 5、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是2004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盐城工学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2010年10月28日 20:44:24 来源:东北网【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今晚发布。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之一,具有提供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诸多功能。加快发展社会组织,对于我市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我市社会组织发展,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等,编制《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取得的成绩 1.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年均增长近13.2%。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登记的社会组织4110家,其中社会团体166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441家,基金会7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4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3家。 社工组织逐渐壮大,2007年10月我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到2010年底注册社工组织总量达43家,在教育、司法、妇儿等十多个领域开展社工服务。支持型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硬件、能力建设、智力支持和资金扶持。 “十一五”期末,我市经济类社会组织占8%,科学研究类社会组织占6.9%,社会事业类社会组织占55.9%,慈善类社会组织占19.2%,综合类社会组织占9.8%。各类社会组织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劳动、卫生、体育、生态环境、社会事务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社会组织作用日益明显 动员社会资源能力持续提升,经费来源日益多元化,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赞助和捐助的比重也日益增加。2008、2009年全市社工机构获得购买服务的经费分别达到5000多万元和7000多万元。“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慈善会设立具有现代慈善捐赠运营模式的冠名基金14个,募集的慈善资金救助各类困难群体几十万人次。 “十一五”期间,各类社会组织积极承担政府委托或剥离的公共服务事项,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行业协会提供了技术研发、质量检验、人员培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府〔2010〕164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已经市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苏州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 (2010~2012年) 根据《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和全市加快转型升级现场交流推进会精神,围绕“新兴产业是第一方略”的要求,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特制定本计划(2010~2012年)。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按照“跨越发展、三年翻番”的要求,全力推进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和强化产业链关键节点,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首位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着力推进人才、政策等要素聚集,努力营造并充分发挥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富集效应,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最强大的增长极,为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区三城”和“两个率先”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领域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个领域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江苏省确定的六大新兴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根据国家和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结合苏州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当前我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和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光伏装备和太阳能利用;风能发电装备及应用;生物质能源装备及应用;核电装备;高效大容量蓄电装备及应用;新能源汽车等。 (二)新材料产业。包括:纳米材料及产品、半导体材料、光学玻璃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人造纤维制造;新型化工材料;特种陶瓷制品制造;耐火陶瓷制品及其他耐火材料制造;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航天航空材料;微电子材料等。 (三)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制造;化学药品制造;中药制造;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制造;生物工业产品制造;生物农业产品制造;生物环保产品制造;生物能源产品制造等。 (四)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装备制造;节能产品制造;节能服务;环保装备制造;环保产品制造;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 (五)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包括:软件业;服务外包。 (六)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产业。包括:智能电网装备;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网络及运营服务等。 (七)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包括: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光电子器件及其他电子器件;新型平板显示关键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模组制造;新型平板电视。 (八)高端装备制造。包括: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制造;精密数控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制造。 三、发展目标 (一)规模倍增发展。2010~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2012年新兴产业产值比2009年翻一番,总量超过100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出总量的比重达到35%,全面达标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新兴产业占比要求。 (二)产业链基本完善。培育20条新兴产业产业链,并推进形成产业联盟。包括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化学药品、医疗器械、高性能人造纤维、纳米技术应用、节能环保装备、新光源、功能陶瓷、新型金属材料、微电子材料及产品、物联网设备、精密数控装备(机器人)、航空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 (三)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到2012年,拥有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约240家。其中,营业收入10~30亿元的企业160家,营业收入30~50亿元的企业近40家,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约40家(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约15家)。

01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 目录 一、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 (1) 1.建设基础 (1) 2.存在主要问题 (3) 3.机遇与挑战 (3) 二、指导思想 (4) 三、建设思路与目标 (4) 1.建设思路 (4) 2.建设目标 (5) 四、主要建设内容 (6) 1.聚焦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群结构 (6)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7) 3.统筹、协调、优化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 (7) 4.整合实训资源,建设面向专业群的实训基地 (8) 5.优化教师组合,建立高效团队合作机制 (9) 6.构建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9) 7.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专业群建设管理 (9) 五、重点建设专业群要求 (10) 六、服务面向与专业布局 (10) 1.制造技术专业群 (10) 2.控制技术专业群 (10) 3.物联网技术专业群 (11) 4.汽车技术专业群 (12) 5.服务贸易专业群 (12) 6.商务外语专业群 (13) 7.艺术设计专业群 (13) 六、建设具体措施 (13) 1.建立和实施专业群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 (13) 2.汇聚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14) 3.优化人文环境,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14) 4.构筑学科平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14) 七、经费保障 (14) 附件 (15)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学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提升办学活力,增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推动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高职院校“十二五”重点专业群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围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 1.建设基础 我校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科发展的综合院校。始建于1959年3月;2006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并于2009年顺利通过验收。学校设有机械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汽车技术系、外语系、数字艺术设计系、体育部、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工业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1300多名,教职工78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围绕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构建“同心多角”的专业体系。“十一五”期间,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以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为龙头,重点建设机械加工技术、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制造业服务等5个专业群。各专业(群)围绕“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立项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开发了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为主干,校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布局(具体见表1)。 表1 校级以上重点专业一览表

深圳市新材料“十二五”规划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