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doc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doc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doc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概况和文化.do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从历史的表象看,五四运动无疑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因此,认为五四运动仅仅是为了救亡的爱国主义运动或者仅仅是诉诸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都难以涵盖历史本身。 当然,说五四运动具有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意义,并不意味着这两重意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对等的地位,更不意味着它们都是历史的主题.从文化系统的实际状况和历史条件看,五四运动的主题是救亡,启蒙是服务和服从于救亡的。因此,在五四研究中较有影响的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说虽然全面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两重意义,但把二者并列对等起来是不甚妥当的。 本文认为,可以把五四运动的历史主题与现代意义区分开来处理,这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方面,当今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启蒙意义(科学与民主)提到突出位置是不奇怪的。现代化需要现代性的价值系统,这种需要相应地要求强调历史事件中具有现代意义的一面。看不到现代化运动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进一步凸现出来,甚至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进步作用,抹煞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和历史地位,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现代化进程发生曲折而导致的某种回流心态在学术领域的反映。另一方面,认为五四运动的主题就是启蒙,把五四运动的现代意义混同于历史意义,这是用对历史的期待代替对历史的描述。这种历史论证也是不科学的,且不利于五四运动现代意义的张扬。 (一) 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可以从小文化和大文化系统两个方面去进行。所谓小文化,是指大文化系统中的意识形态系统,主要由思想、信仰和知识构成,包括神话、神学、传统、文字、哲学、科学等在内,其外在形式是清晰的言语或某种符号形式。所谓大文化,是指人在适应外部环境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技术系统、社会学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三个子系统在内。从小文化的角度看,五四运动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其历史作用也主要是启蒙。不过,虽然着眼点都是放在启蒙方面,研究者们却较少从系统的角度,把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和白先生(白话文)放在同一横断面上进行整体性研究,因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譬如有的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明显的成功和确定不移的果实是白话文的胜利’,①,有的则认为“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功绩”是“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公开的挑战”,力图建立“新的价值世界”②。笔者在《从文化系统论看五四运动的成果》)(见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

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哈尔滨广厦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期末考核论文 系别会计系 班级 14级审计一班 学生姓名孙翊中 论文题目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指导教师吴艳艳 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日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主要内容 (3) 参考文献 (6) 五四运动对中国发展的 影响 摘要:

19世纪末,面对着列强侵略的旧中国在苦苦煎熬着。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失败十分的刺激了爱国人士。1919年5月4日,北京彻底爆发了中华民族的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也是旧民主主义的结束,它在某种程度上增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宣传,同时又增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在人民的思想上和先进群众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准备。 关键词: 近代史,耻辱,爱国 从最初的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在各国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逐渐地丧失了独立的地位,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承受了巨大的耻辱。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头。 在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的思想逐渐进入中国并深深的影 响着青年人,在晚清民国初期随着《新青年》《民报》等刊物的发行还有白话文运动的进行,反抗传统权威的,追求自由的

思想,对学生以及工人阶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华人民再也不能沉默下去,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中华人民站了起来,根本无法沉默下去。新中国成立的渴望,反对旧思想,成为了每个爱国人士心里那不变的信念,中华人民绝对不在沉默。 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日本正式对德国宣战,经过七十多天的战争,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七日侵占所有的德国租借地胶州湾。一九一五年一月,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袁世凯于一九一五年五月九日,接纳了其中大多数的要求,本来要求保密的协定,让新闻界的某一记者得知,并在各种报刊刊登协定,激起了中华民族心底的怒火,让中国有知识的学者以及中国群众对日本和当时的政府满腔怒火,说二十一条协议是国耻,于此同时彻底激发了广界人士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肯定不是凭空发生的,并且也肯定不是单靠个人意愿就能发动的。他是历史产物的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在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危难之际的抗议,对新中国成立的渴望,是五四运动发生的一切动力的源泉。五四运动是民国一场伟大的的群众爱国运动。他的对象指向了西方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的运动是史无前例的。它充分联合了群众,工、商、学发动起来,农民和工人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中华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从形式来定义,五四运动是中国学生的爱国主义运动,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不畏艰险、不畏强暴和黑暗政府值得任何时代的年轻人和学生学习。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看,五四运动造成的影响远远不仅仅是这样的,不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并且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垫定了一定的基础,也是彻底反抗旧政府的序幕。 在政治上,五四运动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学术界上,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学生等知识分子传达给老百姓。使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成为了一种新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发展同时又成立了新的文化开端,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中国近代史】邵芳分享《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论文标题】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论文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0期·学术名家218——229共11页 【论文作者】耿云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享者】湖北邵芳 【论文提纲】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再认识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 1文学革命运动造成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利器 2新教育渐臻成熟 3在中西文化沟通中产生民族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和必要的精神条件 4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进一步扩展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影响 【摘要概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不时出现相关的争论。近年来有人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启蒙运动, 也不是文艺复兴。文章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具启蒙运动的性质, 也带有文艺复兴的意味, 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大枢纽。同时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某些负面作用作了切中实际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文化转型 【精彩摘抄】 1.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 当时躬与其事的人们, 有过“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

等不同的提法。后来, 人们渐渐地都习惯于使用“新文化运动”的提法。 2.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早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还是近年来在争论中否认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启蒙的性质或文艺复兴的特点的人, 都是拿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作比较而得出自己的结论的。 3.“当十五六世纪时, 欧洲诸民族间发生一种运动, 起源于意大利, 传播于英、法, 而终极于日尔曼。是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 历史家名之曰Renaissance, 意者再生也, 东人则译为文艺复兴。”——蒋百里 4.我觉得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性质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它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针对旧有的宗教教条及教会统治而起的。把人从神光笼罩中拉回到俗世来, 承认人的需求、人的欲望的合理性, 承认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完善、追求荣誉, 是每个个人的权力。于是个人主义得以确立。总之, 是人取代神成为关注的中心。其次, 重新发现古代的文化典籍的价值,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典籍中, 人们重新发现古代人的鲜活的个性和不受神灵与宗教的束缚的伟大创造精神。那时代的人们把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与活动都看做是追模古代先贤的典范。其三, 随着人文精神的发扬, 削弱了对神与宗教的依赖, 人们对外在世界认知的兴趣与能力得到提升, 自然科学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5.“说到文艺复兴这个词,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历史上那场预示着现代欧洲诞生的伟大运动。这同样的名词与过去十年来席卷全中国的一场思想与行动的意义深远的变革非常吻合。为了方便起见, 我就用这个名词, 并且会尽力给你们讲述一些它所包含的那场运动的意义。”②这里有两个要点: 第一, 中国的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说起鲁迅,最先想到的是他写的《狂人日记》,它以狂人的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达对以封建制度、礼教为主体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抗,更是揭示了封建礼制“吃人”的本质。“从来如此,便对吗”是狂人对吃人这一行为的提问,也是鲁迅对中国封建传统礼制的提问,他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封建文化存在的意义,它还有继承下来的价值吗?在这国家处于水深火热的情况下,那些受封建礼制教育的国民却是腐朽愚昧的、麻木不仁的,对于国家的存亡好似不关他们的事,面对同胞被残害的场景,他们不会流露出半分同情。鲁迅尖锐地批判封建传统礼制是有理由的,与之有共同想法的陈独秀、胡适也同样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去,在这场运动中直接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的理论。“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上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仁义道德成为一种假象,覆盖在它下面的是“吃人”的本质,这在鲁迅看来是何其的悲哀。国民受封建专制毒害之深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的妄图遵孔复古就可以看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他希望国民能从那“吃人”的礼制枷锁中走出来。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鲁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他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支持者,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就有救国的一腔热血,于是他选择去学医以望学成之后上战场救死扶伤,可这一梦想被现实打破,在日求学期间亲眼看到身体健壮的国人麻木不仁,思想腐朽,精神颓败,这一目令他气愤,激起了他弃医从文的决心,想要以文艺运动来拯救国民。1907年夏,鲁迅酝酿了一场文艺运动,他和二弟联合许寿裳等人试图创办《新生》文艺杂志,但却因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成功。这并没有浇灭他的热情,后来他在《河南》刊物上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下面给大家说说五四运动的意义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第一,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的斗争对象直指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表现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史五四运动上前所未有的。它充分发动了群众,工、商、学联合起来,农民也有部分参加了,实际上揭开了全民族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民众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发动等,这些不仅使五四运动本身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涵,还直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阶级上、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特点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

要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抢到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注意:此时还没有农民阶级!只有部分农民阶级参加了)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五,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简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秋按:关于“五四运动”,其实最应该看看周策纵教授的《五四运动史》。由于这个运动对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所有的政治力量都会纪念它。此外,还有在“五四”之前就萌发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也影响巨大,而有时它们往往又混为一谈。哄娃入睡,忽思约九年前,曾撰一小文,略谈我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可以说是非常自由派了,至今有些地方已修正,有些则一仍如旧。2018.5.4 5月4日到家之后,难得正好翻到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会客厅,李小萌傻傻的样子很是可爱,而这一期的嘉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则多少显得有些拘束,大致也没有怎么发挥,以与官方基本同调的“爱国运动”云云收束访问。 当日,在北京,“五四精神”的主流言说,依然以“爱国”为主,以“进步、民主、科学”为辅。而在台湾,马英九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时,有意抹去自己的政治身份,而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说“五四精神中的民主科学素养,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强而且历久弥新的历史意义”。 “五四”是一个话题,各种政治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自觉去继承其传统,并以正统自居。即使是激烈反对者,也要借助“五四”话题来为自己设立标靶,阐述自身主张。 我不喜热闹,天性对人多之处有排斥心理。所以,虽然90周年很热闹,官方的,民间的,海外的,但迟至现在,我才决定写作这个帖子。它也仅仅是一个帖子而已。 一、“五四运动”及其代表的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知出自谁口来自何时,其实,“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将“五四”生拉硬扯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缀?难道除了这一场新文化运动之外,20世纪的中国还有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个概念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1919年5月26日以“毅”为笔名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指出“五四运动”表现出三种关系民族存亡的精神: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到了1967年5月,罗家伦比较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也由五四运动而扩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贯的精神,就是要使中国现代化。要使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思想现代化做起,这仍是有待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方向。” 用央视新闻会客厅的言说方式,罗家伦是“新闻当事人、事件亲历者”,我倾向于认可他对“五四运动”的狭义解释而不另行铺陈加以引申甚至最后变为一种政治隐喻。特别是罗家伦所说的“民族自决”,的确是发端于“五四”。在此之前,民族—国家的概念不曾在中国出现过。主体为汉族的中华民族有权利决定自己国家的命运,而不能仅仅沦为一个被建构的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对“五四运动”的背景描述如下: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近代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伟大斗争的序幕。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表现出的反帝彻底性,是以前历次斗争所不具备的。在此以前,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过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这些斗争要么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要么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五四时期,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中国人一度对帝国主义抱有的幻想破灭了。五四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内惩国贼、外争国权”口号,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近代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表现出来的彻底反封建性,首先体现在将斗争目标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北洋军阀政府,指向那些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贼。广大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及部分资产阶级,联合行动,不畏反动政府的威胁和镇压,表现了一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决心。其次还表现在对封建主义的猛烈抨击和对民主科学精神的追求上。在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度里,能够以无畏的革命气概,大声呼喊“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真是破天荒的壮举。 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最丰厚的精神底蕴。五四运动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五四时期所倡导的民主,是泛指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是一种与封建伦理道德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革命精神。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以彻底的批判精神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在“德先生”、“赛先生”旗帜引导下的彻底的反封建斗争,与戊戌和辛亥时期的反封建相比,旗帜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追求进步、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五四以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中国”的呼声。先进的分子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早在五四前夜,李大钊就第一个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五四以后,被誉为这个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也宣布自己站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在1919年出版了马克思研究专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同样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基地。 五四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深入。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使五四运动跳出了单纯的学生运动的范围,迫使北洋政府很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巴黎和约,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更为重要的是,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开始自觉地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作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五四运动昭示人们,反帝反封建是民族救亡的必由之路;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标志着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1914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历史意义: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族、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如绝对化的批判中国文化,片面地推崇西方文化。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6、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在中国神州大地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这场运动影响深远。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五四运动,但对五四运动所长生的影响却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将发表个人看法—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 在巴黎和会召开的前夕,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正在酝酿着一场大运动,这场大运动与以前的不同,现在缺的,只是一根导火索。?”事实说明他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在巴黎和会上,英法两国把山东半岛的权利交给了日本。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了北京,一位爱国的学生当场撕下衣布,咬破手指,写下:誓死争夺,还我青岛。接着,学生开始罢课,示威游行,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先锋队。北洋军阀派兵镇压学生,并且逮捕学生。当这个消息传到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力支持。随后,五四运动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上海的大罢工推动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北洋政府也释放了被捕学生。至此,五四运动结束,但其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它领导人民大众展开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历史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伟大的新开端,揭开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序幕,也是中国青年运动伟大开端无私运动唤起了一代人的觉醒:如毛泽东,周恩来。 爱国学生的奔走呼号,浴血奋斗,广大知识分子、商人、工人等的积极响应和支援。响遍全国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争夺,还我青岛”等口号,充分体现了国人对国家的热爱。五四运动使知识分子认识找到了指导自己行动指导理论:马列主义。认识到了,中国要取得胜利,就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像之前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都失败了,都因为他们都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由此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解放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中国现代化做好了准备,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又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并延续着发展下去,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党带领着人民,不断的发展生产,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进军。 二:五四运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919年6月5日,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月6日、7日和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之多。上海工人阶级的罢工风潮,迅速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推动下,工商业资本家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举行罢市。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使经济生活几乎陷于停顿,北洋政府被迫妥协。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不少的国人开始抵制“日货”,抵制外国的生产工业产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趣闻

纪念五四:文白之争中的趣闻 (2009-05-06 02:29:05) 转载▼ 标签: 五四 文白之争 博闻天下 刘继兴 玉昆 文化 分类:品文化,读历史 刘继兴:五四“文白之争”的高手过招 胡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形成了两大阵营。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要废除在中国传承千年、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主干的文言文,却并未激起

多大反响,只有几位新文化闯将在自说自 话。 为了改变这种处境,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钱玄同和刘半农自导自演了一个奇特的戏,那就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双簧信”。这个主意是刘半农出的,他曾在上海时进过剧团做过编剧。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三号上,忽然发表了一篇写给《新青年》杂志编辑 部的公开信。署名“王敬轩”。信是文言文写的,4000多字,不用新式标点,以一个封建思 想和封建文化卫道者的形象,列数《新青年》和新运动的所有罪状,极尽谩骂之能事。而就在同—期上,发表了另一篇以本社记者半农之名写的观点与之针锋相对的文章《复王敬轩书》,洋洋万余言,对王敬轩的观点逐一批驳。

刘半农 这一双簧戏旗帜鲜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不仅真的引来了“王敬轩”那样的卫道士如林琴南等人的发难,更多的却引起了青年学子和进步人士的喝彩,在论辩中新文学的声势也逐步壮大。这一正一反两篇文章同时出现,结果“旧式文人的丑算是出尽,新派则获得压倒性的辉煌胜利。”“双簧信”也引起了《新青年》内部胡适的不满。他认为“太轻薄”,“有失士大夫身份”。不过他也认为,钱玄同的冲锋陷阵,“实在使我们声势一振”。鲁迅则对刘半农的进步高兴,称赞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营中的战斗者。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班级:10061224 姓名:骆恺闻学号:1004121127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看法。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二、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脱离广大劳动群众。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后来的发展。这样,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了俩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其实无论是东方或西方,都应该互相地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悲哀”与“绝望”:一个真实鲁迅的五四姿态

“悲哀”与“绝望”:一个真实鲁迅的五四姿态 [导读]“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以其杂文的“呐喊”和小说的“彷徨”,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转播到腾讯微博毋庸置疑,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灵魂人物,其“无地彷徨”而“反抗绝望”的批判理性,早已被学界提升到了“五四”启蒙的思想高度,成为了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精神偶像。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学者的鲁迅研究,人们一直都在试图接近一个真实的鲁迅,但无论是“意识形态说”还是“思想启蒙说”,客观上都存在着一种“臆说”鲁迅的价值偏离。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西方哲学方法论的大量引入,更是造就了鲁迅研究的空前“繁荣”,诸如存在主义、解构主义乃至复调理论的泛化使用,不仅使读者逐渐地生疏了鲁迅,而且还使读者困惑地迷失了鲁迅——“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再加上“哲学家”的多重释义,厚重到了严重阻隔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尽管还原真实鲁迅的社会呼声一直都不绝于耳,可是因其话题过于敏感而每每受到强烈地斥责!聪明而睿智的鲁迅似乎很有先见之明,他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一旦被奉为“伟人”,其身后必然要遭遇被人误解的尴尬处境,故他才会不无调侃地戏谑道:“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成了傀儡了。”鲁迅当然并不想成为“傀儡”,然而他却同所有“伟人”一样,最终只能被后人去加以无限的“阐释”,自己则失去了回应辩解的“言说”能力。所以,超越作品文本去替鲁迅进行思想“言说”,这是国内鲁迅研究界所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 一、一个被“言说”的鲁迅 重新认识鲁迅与“五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首先必须去澄清真实“历史”与虚拟“历史”的本质区别。克罗齐曾强调说真实的“历史决不是以叙述写成的,它总是用凭证或变成了凭证并被当作凭证使用的叙述写成的”。如果我们按照克罗齐的说法来推论,鲁迅作品文本应是唯一性的历史“凭证”,只有它才具有研究鲁迅思想的真实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鲁迅研究界在其具体实践过程中,“一千个学者就有一千个鲁迅”的众说纷纭,显然都呈现出了一种任意“肢解”鲁迅思想的怪诞现象。所以,一个被“言说”的鲁迅,也因“言说者”的主观意志,走出了历史而进入了神坛。 对于鲁迅及其作品超越文学意义的思想评价,归根结底应是源自于瞿秋白与毛泽东这两位政治革命家的权威定论。早在1933年鲁迅在世之际,瞿秋白就撰写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一文,第一次将鲁迅的文学创作视为是现代“中国思想斗争史上的宝贵的成绩”,而鲁迅也被他誉为“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大”的“莱谟斯”,“在儿童时代就混进了野孩子的群里,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气”,最终完成了其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的彻底转变。而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则更是气势恢弘铿锵有力地论述道: “五四”以后则不然。……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不可否认,瞿秋白与毛泽东都是出自于中国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历史诉求,去宏观地概括总结“五四”与鲁迅反封建思想启蒙的社会意义;他们都急切地希望树立起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型的光辉榜样,以便最终确立无产阶级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地位——鲁迅也因此被改变了其“文学家”的原初形

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摘要: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城市居民为主体的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既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因而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她揭开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序幕,也是中国青年运动伟大开端。从此以后,中国的青年运动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民斗争的每个关键时刻。它表明中国人民的觉悟和组织程度都有了迅速提高,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独特的思想文化革命,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为中国社会的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命题,紧紧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时至今日,仍令后人无法轻易超越,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历史意义与影响。二,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唤起了一代人的觉醒。“五四”前夜,中国正是东方许多矛盾的焦点。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七十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努力向西方学习,进行了多次的奋斗,结果都失败了。国家的命运每况愈下,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中国向何处去?改造社会的道路在哪里?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仍然是严重的任务。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有文化的一代青年身上。“春雷过后,春笋怒生”中国青年中最先进的分子,以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为代表,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实践,探索救国的新道路。 在五四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他们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并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泽东当时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九重冤狱,求见青天。” 五四运动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落后思想。《新青年》是新文化的号角。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猛烈地抨击孔孟之说,揭露了三纲五常,忠孝节烈的封建道德,号召青年男女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起到了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的作用。并响亮的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由等口号。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五四运动是一次空前的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从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我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全国各阶层的人民都受到了影响。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这种民族主义作为20 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不仅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使中国现代化保持了与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