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练习(P77)

1、略.

2、AB ,BA . 这两个向量的长度相等,但它们不等.

3、2AB =, 2.5CD =,3EF =,22GH =

4、(1)它们的终点相同; (2)它们的终点不同. 习题 A 组(P77) 1

(2)

. 3、与DE 相等的向量有:,AF FC ;与EF 相等的向量有:,BD DA ; 与FD 相等的向量有:,CE EB .

4、与a 相等的向量有:,,CO QP SR ;与b 相等的向量有:,PM DO ; 与c 相等的向量有:,,DC RQ ST

5、33

AD =

、(1)×; (2)√; (3)√; (4)×. 习题 B 组(P78)

1、海拔和高度都不是向量.

2、相等的向量共有24对. 模为1的向量有18对

. 其中与AM 同向的共有6对,与

AM 反向的也有6对;与AD 同向的共有3对,与AD 反向的也有6的向量共有4对;模为2的向量有2对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练习(P84)

1、图略.

2、图略.

3、(1)DA ; (2)CB .

4、(1)c ; (2)f ; (3)f ; (4)g .

练习(P87)

1、图略.

2、DB ,CA ,AC ,AD ,BA .

3、图略. 练习(P90) 1、图略.

2、57AC AB =,2

7

BC AB =-.

说明:本题可先画一个示意图,根据图形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BC 与AB 反向.

3、(1)2b a =; (2)74b a =-; (3)12b a =-; (4)8

9

b a =.

4、(1)共线; (2)共线.

5、(1)32a b -; (2)111

123

a b -+; (3)2ya . 6、图略.

习题 A 组(P91)

1、(1)向东走20 km ; (2)向东走5 km

; (3)向东北走km

; (4)向西南走

;(5)向西北走

km ;(6)向东南走2、飞机飞行的路程为700 km ;两次位移的合成是向北偏西53°方向飞行500 km. 3、解:如右图所示:AB 表示船速,AD 表示河水

的流速,以AB 、AD 为邻边作□ABCD ,则

AC 表示船实际航行的速度.

在Rt △ABC 中,8AB =,2AD =,

所以22

8AC AB AD =

+==因为

tan 4CAD ∠=,由计算器得76CAD ∠≈?

所以,实际航行的速度是km/h ,船航行的方向与河岸的夹角约为76°. 4、(1)0; (2)AB ; (3)BA ; (4)0; (5)0; (6)CB ; (7)0. 5、略

6、不一定构成三角形. 说明:结合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让学生理解,若三个非零向量的和为零向量,且这三个向量不共线时,则表示这三个向量的有向线段一定能构成三角形.

7、略. 8、(1)略; (2)当a b ⊥时,a b a b +=-

9、(1)22a b --; (2)102210a b c -+; (3)1

32

a b +; (4)2()x y b -.

10、14a b e +=,124a b e e -=-+,1232310a b e e -=-+. 11、如图所示,OC a =-,OD b =-,

DC b a =-,BC a b =--.

12、14AE b =

,BC b a =-,1()4

DE b a =-,3

4DB a =,

34EC b =,1()8DN b a =-,11

()48

AN AM a b ==+.

13、证明:在ABC ?中,,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

所以EF AC //且1

2

EF AC =,

即1

2

EF AC =;

同理,1

2

HG AC =,

所以EF HG =.

习题 B 组(P92)

1、丙地在甲地的北偏东45°方向,距甲地1400 km.

2、不一定相等,可以验证在,a b 不共线时它们不相等.

3、证明:因为MN AN AM =-,而13AN AC =,1

3

AM AB =, 所以1111

()3333

MN AC AB AC AB BC =-=-=.

4、(1)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证略 (2)四边形ABCD 为梯形.

证明:∵1

3

AD BC =,

∴AD BC //且AD BC ≠ ∴四边形ABCD 为梯形. (3)四边形ABCD 为菱形.

证明:∵AB DC =,

∴AB DC //且AB DC =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又AB AD =

∴四边形ABCD 为菱形.

5、(1)通过作图可以发现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第11题)

(第12题)

E

H

G

F

C A

B

(第1题)

(第4题(2))

B

C

D

(第4题(3))

D

C

B

证明:因为OA OB BA -=,OD OC CD -= 而OA OC OB OD +=+

所以OA OB OD OC -=- 所以BA CD =,即∥.

因此,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练习(P100)

1、(1)(3,6)a b +=,(7,2)a b -=-; (2)(1,11)a b +=,(7,5)a b -=-; (3)(0,0)a b +=,(4,6)a b -=; (4)(3,4)a b +=,(3,4)a b -=-.

2、24(6,8)a b -+=--,43(12,5)a b +=.

3、(1)(3,4)AB =,(3,4)BA =--; (2)(9,1)AB =-,(9,1)BA =-; (3)(0,2)AB =,(0,2)BA =-; (4)(5,0)AB =,(5,0)BA =-

4、AB ∥CD . 证明:(1,1)AB =-,(1,1)CD =-,所以AB CD =.所以AB ∥CD .

5、(1)(3,2); (2)(1,4); (3)(4,5)-.

6、10(,1)3或14

(,1)3-

7、解:设(,)P x y ,由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32AP PB =,得3

2AP PB =-

(,)(2,3)(2,3)AP x y x y =-=--,(4,3)(,)(4,3)PB x y x y =--=---

∴3(2,3)(4,3)2x y x y --=---- ∴32(4)2

33(3)

2

x x y y ?

-=--????-=---??

∴8

15x y =??=-?

,所以点P 的坐标为(8,15)-.

习题 A 组(P101)

1、(1)(2,1)-; (2)(0,8); (3)(1,2).

说明:解题时可设(,)B x y ,利用向量坐标的定义解题. 2、123(8,0)F F F ++=

3、解法一:(1,2)OA =--,(53,6(1))(2,7)BC =---=

而AD BC =,(1,5)OD OA AD OA BC =+=+=. 所以点D 的坐标为(1,5). 解法二:设(,)D x y ,则((1),(2))(1,2)AD x y x y =----=++,

由AD BC =可得,12

27

x y +=??+=?,解得点D 的坐标为(1,5).

4、解:(1,1)OA =,(2,4)AB =-. 1(1,2)2AC AB =

=-,2(4,8)AD AB ==-,1

(1,2)2

AE AB =-=-. (0,3)OC OA AC =+=,所以,点C 的坐标为(0,3); (3,9)OD OA AD =+=-,所以,点D 的坐标为(3,9)-; (2,1)OE OA AE =+=-,所以,点E 的坐标为(2,1)-. 5、由向量,a b 共线得(2,3)(,6)x λ=-,所以

23

6

x =-,解得4x =-. 6、(4,4)AB =,(8,8)CD =--,2CD AB =-,所以AB 与CD 共线. 7、2(2,4)OA OA '==,所以点A '的坐标为(2,4);

3(3,9)OB OB '==-,所以点B '的坐标为(3,9)-; 故 (3,9)(2,4)(5,5)A B ''=--=- 习题 B 组(P101)

1、(1,2)OA =,(3,3)AB =.

当1t =时,(4,5)OP OA AB OB =+==,所以(4,5)P ; 当12t =

时,13357(1,2)(,)(,)22222

OP OA AB =+=+=,所以57(,)22P ; 当2t =-时,2(1,2)(6,6)(5,4)OP OA AB =-=-=--,所以(5,4)P --; 当2t =时,2(1,2)(6,6)(7,8)OP OA AB =+=+=,所以(7,8)P .

2、(1)因为(4,6)AB =--,(1,1.5)AC =,所以4AB AC =-,所以A 、B 、C 三点共线;

(2)因为(1.5,2)PQ =-,(6,8)PR =-,所以4PR PQ =,所以P 、Q 、R 三点共线;

(3)因为(8,4)EF =--,(1,0.5)EG =--,所以8EF EG =,所以E 、F 、G 三点共线.

3、证明:假设10λ≠,则由11220e e λλ+=,得2

121

e e λλ=-

. 所以12,e e 是共线向量,与已知12,e e 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矛盾, 因此假设错误,10λ=. 同理20λ=. 综上120λλ==.

4、(1)19OP =(2)对于任意向量12OP xe ye =+,,x y 都是唯一确定的,

所以向量的坐标表示的规定合理.

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练习(P106)

1、1

cos ,86242

p q p q p q ?=??<>=??

=. 2、当0a b ?<时,ABC ?为钝角三角形;当0a b ?=时,ABC ?为直角三角形.

3、投影分别为0,-图略 练习(P107)

1、2(3)5a =-=,252b =+=,35427a b ?=-?+?=-.

2、8a b ?=,()()7a b a b +-=-,()0a b c ?+=,2()49a b +=.

3、1a b ?=,13a =,74b =,88θ≈?. 习题 A 组(P108)

1、63a b ?=-2

2

2()225a b a a b b +=+?+=-25a b +=-2、BC 与CA 的夹角为120°,20BC CA ?=-.

3、2

2

223a b a a b b +=+?+=,2

2

235a b a a b b -=-?+=. 4、证法一:设a 与b 的夹角为θ.

(1)当0λ=时,等式显然成立;

(2)当0λ>时,a λ与b ,a 与b λ的夹角都为θ,

所以 ()cos cos a b a b a b λλθλθ?== ()cos a b a b λλθ?= 所以 ()()()a b a b a b λλλ?=?=?;

(3)当0λ<时,a λ与b ,a 与b λ的夹角都为180θ?-,

则 ()cos(180)cos a b a b a b λλθλθ?=?-=- 所以 ()()()a b a b a b λλλ?=?=?; 综上所述,等式成立.

证法二:设11(,)a x y =,22(,)b x y =,

那么 11221212()(,)(,)a b x y x y x x y y λλλλλ?=?=+ 所以 ()()()a b a b a b λλλ?=?=?;

5、(1)直角三角形,B ∠为直角.

证明:∵(1,4)(5,2)(6,6)BA =---=--,(3,4)(5,2)(2,2)BC =-=-

∴6(2)(6)20BA BC ?=-?-+-?=

∴BA BC ⊥,B ∠为直角,ABC ?为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A ∠为直角

证明:∵(19,4)(2,3)(21,7)AB =---=,(1,6)(2,3)(1,3)AC =-----=-

∴2117(3)0AB AC ?=?+?-=

∴AB AC ⊥,A ∠为直角,ABC ?为直角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B ∠为直角

证明:∵(2,5)(5,2)(3,3)BA =-=-,(10,7)(5,2)(5,5)BC =-=

∴35350BA BC ?=-?+?=

∴BA BC ⊥,B ∠为直角,ABC ?为直角三角形

6、135θ=?.

7、120θ=?.

2

2

(23)(2)44361a b a b a a b b -+=-?-=,于是可得6a b ?=-,

1

cos 2a b

a b

θ?==-,所以120θ=?.

8、23

cos 40

θ=

,55θ=?.

9、证明:∵(5,2)(1,0)(4,2)AB =--=-,(8,4)(5,2)(3,6)BC =--=,

∴AB DC =,43(2)60AB BC ?=?+-?= ∴,,,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

10、解:设(,)a x y =,

则2

2

92x y y

x ?+=??=

??

,解得55x y ?=????=??

,或5

5x y ?=-?

???=-??

.

于是35(

,a =

或35(a =-. 11、解:设与a 垂直的单位向量(,)e x y =,

则221420x y

x y ?+=?+

=?,解得5

5x y ?

=????=-

??或55x y ?=-????=?

?. 于是5(

,e =

或5(,e =-. 习题 B 组(P108)

1、证法一:0()0()a b a c a b a c a b c a b c ?=???-?=??-=?⊥- 证法二:设11(,)a x y =,22(,)b x y =,33(,)c x y =.

先证()a b a c a b c ?=??⊥-

1212a b x x y y ?=+,1313a c x x y y ?=+

由a b a c ?=?得12121313x x y y x x y y +=+,即123123()()0x x x y y y -+-= 而2323(,)b c x x y y -=--,所以()0a b c ?-= 再证()a b c a b a c ⊥-??=?

由()0a b c ?-=得 123123()()0x x x y y y -+-=,

即12121313x x y y x x y y +=+,因此a b a c ?=?

2、cos cos cos sin sin OA OB AOB OA OB

αβαβ?∠=

=+.

3、证明:构造向量(,)u a b =,(,)v c d =.

cos ,u v u v u v ?=<

>,所以,ac bd u v +=<>

∴2222222222()()()cos ,()()ac bd a b c d u v a b c d +=++<>≤++

4、AB AC ?的值只与弦AB 的长有关,与圆的半径无关.

证明:取AB 的中点M ,连接CM ,

则CM AB ⊥,1

2

AM AB =

又cos AB AC AB AC BAC ?=∠,而AM BAC AC

∠=

所以21

2

AB AC AB AM AB ?==

5、(1)勾股定理:Rt ABC ?中,90C ∠=?,则2

2

2

CA CB AB +=

证明:∵AB CB CA =-

∴222

2()2AB CB CA CB CA CB CA =-=-?+. 由90C ∠=?,有CA CB ⊥,于是0CA CB ?= ∴222

CA CB AB +=

(2)菱形ABCD 中,求证:AC BD ⊥

证明:∵AC AB AD =+,,DB AB AD =-

∴22

()()AC DB AB AD AB AD AB AD ?=+?-=-.

∵四边形ABCD 为菱形,∴AB AD =,所以2

2

0AB AD -= ∴0AC DB ?=,所以AC BD ⊥

(3)长方形ABCD 中,求证:AC BD =

证明:∵ 四边形ABCD 为长方形,所以AB AD ⊥,所以0AB AD ?=

(第4题)

∴2222

22AB AB AD AD AB AB AD AD +?+=-?+.

∴22()()AB AD AB AD +=-,所以2

2

AC BD =,所以AC BD =

(4)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 综合以上(2)(3)的证明即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习题 A 组(P113)

1、解:设(,)P x y ,11(,)R x y

则1111(1,0)(,)(1,)RA x y x y =-=--,(,)(1,0)(1,0)AP x y x =-=-

由2RA AP =得11(1,)2(1,)x y x y --=-,即1123

2x x y y

=-+??=-?

代入直线l 的方程得2y x =. 所以,点P 的轨迹方程为2y x =. 2、解:(1)易知,OFD ?∽OBC ?,1

2

DF BC =

, 所以2

3BO BF =.

(2)因为1

()2AE a b =+

所以23

AO AE =,因此,,A O E 三点共线,而且2AO OE =

同理可知:2,2BO CO OF OD ==,所以2AO BO CO

OE OF OD ===

3、解:(1)(2,7)B A v v v =-=-; (2)v 在A v 方向上的投影为

13

5

A A

v v v ?=

. 4、解:设1F ,2F 的合力为F ,F 与1F 的夹角为θ,

则31F =+,30θ=?; 331F =+,3F 与1F 的夹角为150°.

习题 B 组(P113)

1、解:设0v 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为x v ,竖直方向的速度的大小为y v ,

则0cos x v v θ=,0sin y v v θ=.

O

D

F

E

A

B

C

(第2

(第4题)

设在时刻t 时的上升高度为h ,抛掷距离为s ,则

001sin ,()2cos h v t gt g s v t θθ?

=-??

?=?

为重力加速度 所以,最大高度为

2

2

0sin 2v g

θ,最大投掷距离为

2

0sin 2v g

θ

.

2、解:设1v 与2v 的夹角为θ,合速度为v ,2v 与v 的夹角为α,行驶距离为d .

则1sin 10sin sin v v

v

θθα=

=,0.5sin 20sin v d αθ==. ∴120sin d v θ

=. 所以当90θ=?,即船垂直于对岸行驶时所用时间最短. 3、(1)(0,1)-

解:设(,)P x y ,则(1,2)AP x y =--. (2,22)AB =-.

将AB 绕点A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4

π

到AP ,相当于沿逆时针方向旋转74π到AP ,

于是7777

(2cos 22sin ,2sin 22cos )(1,3)4444

AP ππππ=+-=--

所以11

23x y -=-??

-=-?

,解得0,1x y ==-

(2)32y x

=-

解:设曲线C 上任一点P 的坐标为(,)x y ,OP 绕O 逆时针旋转

4

π

后,点P 的坐标为(,)x y ''

则cos sin 44sin cos

44x x y y x y ππππ?'

=-????'=+??,即2

()2

()x x y y x y ?'=-???

?'=+??

又因为223x y ''-=,所以2211()()322x y x y --+=,化简得3

2y x

=-

第二章 复习参考题A 组(P118)

1、(1)√; (2)√; (3)×; (4)×.

2、(1)D ; (2)B ; (3)D ; (4)C ; (5)D ; (6)B .

3、1()2AB a b =-,1

()2

AD a b =+

4、略解:21

33

DE BA MA MB a b ==-=-+

2233AD a b =+,1133BC a b =+

1133EF a b =--,12

33FA DC a b ==-

1233CD a b =-+,21

33

AB a b =-

5、(1)(8,8)AB =-,82AB =;

(2)(2,16)OC =-,(8,8)OD =-; (3)33OA OB ?=. 6、AB 与CD 共线.

证明:因为(1,1)AB =-,(1,1)CD =-,所以AB CD =. 所以AB 与CD 共线. 7、(2,0)D -. 8、2n =. 9、1,0λμ=-=.

10、34

cos ,cos 0,cos 55

A B C ===

11、证明:2

(2)22cos6010n m m n m m -?=?-=?-=,所以(2)n m m -⊥.

12、1λ=-. 13、13a b +=,1a b -=. 14、519

cos ,cos 820

θβ==

第二章 复习参考题B 组(P119)

1、(1)A ; (2)D ; (3)B ; (4)C ; (5)C ; (6)C ; (7)D .

2、证明:先证a b a b a b ⊥?+=-.

2

2

2

()2a b a b a b a b +=+=++?,2

2

2

()2a b a b a b a b -=-=+-?. 因为a b ⊥,所以0a b ?=,于是22

a b a b a b +=+=-.

再证a b a b a b +=-?⊥.

由于2

2

2a b a a b b +=+?+,2

2

2a b a a b b -=-?+ 由a b a b +=-可得0a b ?=,于是a b ⊥

所以a b a b a b +=-?⊥. 【几何意义是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证明:先证a b c d =?⊥

(第6题)

又a b =,所以0c d ?=,所以c d ⊥ 再证c d a b ⊥?=.

由c d ⊥得0c d ?=,即2

2

()()0a b a b a b +?-=-=

所以a b = 【几何意义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如图所示】

4、12AD AB BC CD a b =++=+,11

42

AE a b =+

而34

EF a =,14EM a =,所以1111

(

4242AM AE EM a b a a =+=++=5、证明:如图所示,12OD OP OP =+,由于1230OP OP OP ++=,

所以3OP OD =-,1OD = 所以11

OD OP PD == 所以1230OPP ∠=?,同理可得1330OPP ∠=?

所以31260P PP ∠=?,同理可得12360PP P ∠=?,23160P P P ∠=?,所以123PP P ?为正三角

形.

6、连接AB .

由对称性可知,AB 是SMN ?的中位线,222MN AB b a ==-. 7、(18=沿与水流方向成60°的方向前进; (2)实际前进速度大小为 沿与水流方向成90?+. 8、解:因为OA OB OB OC ?=?,所以()0OB OA OC ?-=,所以0OB CA ?= 同理,0OA BC ?=,0OC AB ?=,所以点O 是ABC ?的垂心. 9、(1)2110200a x a y a y a x -+-=; (2)垂直;

(3)当12210A B A B -=时,1l ∥2l ;当12120A A B B +=时,12l l ⊥,

夹角θ的余弦cos θ=

P 2

(第5题)

(4)d =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练习(P127)

1、cos()cos cos sin sin 0cos 1sin sin 222πππ

αααααα-=+=?+?=.

cos(2)cos2cos sin2sin 1cos 0sin cos παπαπαααα-=+=?+?=.

2、解:由3cos ,(,)52

π

ααπ=-∈,得4sin 5α==;

所以34cos()cos cos sin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

.

3、解:由15

sin 17

θ=

,θ是第二象限角,得8cos 17θ===-;

所以81158cos()cos cos sin sin 33317217234

πππθθθ-+-=+=-?+?=

.

4、解:由23sin ,(,)32

π

ααπ=-∈,得cos α===

又由33cos ,(,2)42

π

ββπ=∈,得sin β===.

所以32cos()cos cos sin sin ((()43βαβαβα-=+=?+?-=.

练习(P131)

1、(1 (2 (3 (4)2

2、解:由3cos ,(,)52

π

θθπ=-∈,得4sin 5θ===;

所以413sin()sin cos cos sin ()333525πππθθθ+=+=?+-=

3、解:由12

sin 13

θ=-

,θ是第三象限角,得5cos 13θ=-;

所以5112cos()cos cos sin sin ()()66613213πππθθθ+=-=--?-=

.

4、解:tan tan

314tan()24131

1tan tan 4

π

απαπα+++=

==--?-?. 5、(1)1; (2)1

2

; (3)1; (4

);

(5)原式=1

(cos34cos26sin34sin 26)cos(3426)cos602

-??-??=-?+?=-?=-;

(6)原式

=sin 20cos70cos20sin70(sin 20cos70cos20sin70)sin901-??-??=-??+??=-?=-.

6、(1)原式=cos cos sin sin cos()333x x x πππ

-=+;

(2)原式

=1cos )2(sin cos cos sin )2sin()22666x x x x x πππ

+=+=+;

(3)原式

=)2(sin cos cos sin )2sin()444x x x x x πππ

=-=-;

(4)原式

=12(cos )cos sin sin )cos()2333

x x x x x πππ

=-=+.

7、解:由已知得3

sin()cos cos()sin 5

αβααβα---=,

即3sin[()]5

αβα--=,3

sin()5β-=

所以3

sin 5

β=-. 又β是第三象限角,

于是4

cos 5

β=-.

因此55534sin()sin cos cos sin ()()()()444525210

πππβββ+=+=--+--=

. 练习(P135)

1、解:因为812παπ<<,所以38

2

α

π

π<

<

又由4cos 85

α=-

,得3sin 85α==-,3

sin

385tan 484cos 85

α

αα-

=

==- 所以3424sin

sin(2)2sin cos 2()()48885525

α

ααα=?==?-?-=

2、解:由3sin()5απ-=,得3sin 5α=-,所以222316

cos 1sin 1()525αα=-=--=

所以2221637

cos2cos sin ()25525ααα=-=--=

【有关高中数学教学的】高中数学经典大题150道

【有关高中数学教学的】高中数学经典大题150道 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和教学时间紧迫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一篇:民族地区的高中数学教学 1.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和分析 ①不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从初中到高中的知识跨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吸收。 而现在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的更多,没节制的拓宽知识面,不断地补充一些公式或者特殊的解题方法,这些在高中生的高三复习阶段屡见不鲜,导致学生的负担过重不能更好的发挥。 ②因材施教没有落到实处:一些高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把握不到位,教法单一。 只讲”范式”,不讲”变式”,只要求记结论、套题型,多数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 学生学习毫无兴致,导致两级分化严重。 2. 教学新思路探索 2.1注重生源状况研究,实施因材施教依据少数民族地区生源质量较差的实际情况,

教师需要对其因材施教。 结合班级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传统的一些僵化教法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无法推进后进生的转化。 教师需要根据生源状况,将其分为差、中、好三个档次,对后进生在知识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梯度小一点,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原则。 2.2掌握新课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旨在构建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良好基础,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化作一体,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体系。 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实现从知识的传授到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跨越。 2.3注重知识传授的循序渐进以及改进方法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的关键就是循序渐进,只有完成这个环节,才能顺利的开展教学。 有的老师眼中只有成绩,一味赶进度,形成”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但事实上这样会适得其反,数学学科肩负着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它的特点就是很抽象,对能力的要求很高。 所以如果不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那么必然会形成很多学生的掉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其成绩。 所以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一定要活,因材施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和合作者。 考虑学生的自身状况以及学习需要,辅以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做到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现有概念和技能,还能独立思考学习,要充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详解和练习- 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求分段函数的导数 例 求函数?????=≠=0 ,00 ,1sin )(2 x x x x x f 的导数 分析:当0=x 时因为)0(f '存在,所以应当用导数定义求)0(f ',当 0≠x 时,)(x f 的关系式是初等函数x x 1 sin 2,可以按各种求导法同求它的导数. 解:当0=x 时,01sin lim 1 sin lim ) 0()(lim )0(0200 ===-='→?→?→?x x x x x x f x f f x x x 当 ≠x 时,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f 1 cos 1sin 2)1cos 1(1sin 2)1(sin 1sin )()1sin ()(22222-=-+='+'='=' 说明:如果一个函数)(x g 在点0x 连续,则有)(lim )(0 0x g x g x x →=,但如 果我们不能断定)(x f 的导数)(x f '是否在点00=x 连续,不能认为 )(lim )0(0 x f f x →='. 指出函数的复合关系 例 指出下列函数的复合关系. 1.m n bx a y )(+=;2.32ln +=x e y ; 3.)32(log 322+-=x x y ;4.)1sin(x x y +=。 分析:由复合函数的定义可知,中间变量的选择应是基本函数的结构,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函数的复合层次,一般是从最外层开始,由外及里,一层一层地分析,把复合函数分解成若干个常

见的基本函数,逐步确定复合过程. 解:函数的复合关系分别是 1.n m bx a u u y +==,; 2.2,3,ln +===x e v v u u y ; 3.32,log ,322+-===x x v v u y u ; 4..1,sin ,3x x v v u u y +=== 说明:分不清复合函数的复合关系,忽视最外层和中间变量都是基本函数的结构形式,而最内层可以是关于自变量x 的基本函数,也可以是关于自变量的基本函数经过有限次的四则运算而得到的函数,导致陷入解题误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求函数的导数 例 求下列函数的导数. 1.43)12(x x x y +-=;2.2 211x y -= ; 3.)3 2(sin 2π +=x y ;4.21x x y +=。 分析:选择中间变量是复合函数求导的关键.必须正确分析复合函数是由哪些基本函数经过怎样的顺序复合而成的,分清其间的复合关系.要善于把一部分量、式子暂时当作一个整体,这个暂时的整体,就是中间变量.求导时需要记住中间变量,注意逐层求导,不遗漏,而其中特别要注意中间变量的系数.求导数后,要把中间变量转换成自变量的函数.

高中数学集合典型例题

-- -- 集 合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确定性 2.集合运算 全集U:如U =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B A B B A B A A B A ??=??=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即韦恩图、Ve nn 图)、数轴 典型例题 1. 集合(){}0,=+=y x y x A ,(){}2,=-=y x y x B ,则=B A 2. 已知集合{}R x x y y P ∈+-==,22,{}R x x y x Q ∈+-==,2,那么Q P 等于 3. 设(){}R b b x b x x A ∈=++++=,0122,求A 中所有元素之和. 4. 已知集合{}24,3,22++=a a A ,{}a a a B --+=2,24,7,02,且{}7,3=B A ,求a 的值. 5. 已知(){}011=+-=x m x A ,{}0322=--=x x x B ,若B A ?,则m 的值为 6. 已知{}121-≤≤+=m x m x A ,{}52≤≤-=x x B ,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7. 设全集{}32,3,22-+=a a S ,{}2,12-=a A ,{}5=A C S ,求a 的值. 8. 若{}Z n n x x A ∈==,2,{}Z n n x x B ∈-==,22,试问B A ,是否相等. 9. 已知(){}a x y y x M +==,,(){}2,22=+=y x y x N ,求使得φ=N M 成立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0. 设集合{}R x x x x A ∈=+=,042,(){}R x R a a x a x x B ∈∈=-+++=,,011222,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1. 设R U =,集合{}R x a ax x x A ∈=+-+=,03442,(){}R x a x a x x B ∈=+--=,0122,{}R x a ax x x C ∈=-+=,0222,若C B A ,,中至少一个不是空集,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2. 设集合(){}01,2=--=x y y x A ,(){} 05224,2=+-+=y x x y x B ,(){==y y x C ,}b kx +,是否存在N b k ∈,,使得()φ=C B A ?若存在,请求出b 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高中数学椭圆超经典知识点+典型例题讲解

学生姓名性别男年级高二学科数学 授课教师 上课时 间2014年12月13 日 第()次课 共()次课 课时:课时 教学课题椭圆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选修2-1椭圆 知识点一: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这个动点的轨迹叫椭圆.这两个定点叫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作椭圆的焦距. 注意:若,则动点的轨迹为线段; 若,则动点的轨迹无图形.

讲练结合一.椭圆的定义 1.方程()()10222222=++++-y x y x 化简的结果是 2.若ABC ?的两个顶点()()4,0,4,0A B -,ABC ?的周长为18,则顶点C 的轨迹方程是 3.已知椭圆22 169 x y +=1上的一点P 到椭圆一个焦点的距离为3,则P 到另一焦点距离为 知识点二:椭圆的标准方程 1.当焦点在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其中; 2.当焦点在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其中; 注意: 1.只有当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对称轴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时,才能得到椭圆的标准方程; 2.在椭圆的两种标准方程中,都有 和 ; 3.椭圆的焦点总在长轴上.当焦点在轴上时,椭圆的焦点坐标为, ; 当焦点在轴上时,椭圆的焦点坐标为 ,。

圆的标准方程; 知识点三: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椭圆的的简单几何性质 (1)对称性 对于椭圆标准方程,把x换成―x,或把y换成―y,或把x、y同时换 成―x、―y,方程都不变,所以椭圆是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且是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这个对称中心称为椭圆的中心。 (2)范围 椭圆上所有的点都位于直线x=±a和y=±b所围成的矩形内,所以椭圆上点的坐标满足|x|≤a,|y|≤b。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错题详解

高中数学经典例题、错 题详解

【例1】设M={1、2、3},N={e、g、h},从M至N的四种对应方式,其中是从M到N的映射是() M N A M N B M N C M N D 映射的概念: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是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一个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函数的概念:一般的设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函数的本质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特殊对应) 映射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特殊对应;而映射是建立在两个任意集合上的特殊对应;函数是特殊的映射,是数集到数集的映射,映射是函数概念的扩展,映射不一定是函数,映射与函数都是特殊的对应。 映射与函数(特殊对应)的共同特点:○1可以是“一对一”;○2可以是“多对一”;○3不能“一对多”;○4A中不能有剩余元素;○5B中可以有剩余元素。 映射的特点:(1)多元性:映射中的两个非空集合A、B,可以是点集、数集或由图形组成的集合等;(2)方向性:映射是有方向的,A到B的映射与B到A的映射往往不是同一个映射;(3)映射中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它的象,不要求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4)唯一性:映射中集合A中的任一元素在集合B中的象都是唯一的;(5)一一映射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方向性 上题答案应选 C 【分析】根据映射的特点○3不能“一对多”,所以A、B、D都错误;只有C完全满足映射与函数(特殊对应)的全部5个特点。 本题是考查映射的概念和特点,应在完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变型题。 【例2】已知集合A=R,B={(x、y)︱x、y∈R},f是从A到B的映射fx:→(x+1、x2),(1)求2在B 中的对应元素;(2)(2、1)在A中的对应元素 【分析】(1)将x=2代入对应关系,可得其在B中的对应元素为(2+1、1);(2)由题意得:x+1=2,x2=1 得出x=1,即(2、1)在A中的对应元素为1 【例3】设集合A={a、b},B={c、d、e},求:(1)可建立从A到B的映射个数();(2)可建立从B到A的映射个数() 【分析】如果集合A中有m个元素,集合B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共有n m 个;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共有m n个,所以答案为23=9;32=8 【例4】若函数f(x)为奇函数,且当x﹥0时,f(x)=x-1,则当x﹤0时,有() A、f(x) ﹥0 B、f(x) ﹤0 C、f(x)·f(-x)≤0 D、f(x)-f(-x) ﹥0 奇函数性质: 1、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2、满足f(-x) = - f(x)?; 3、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一致;? 4、如果奇函数在x=0上有定义,那么有f(0)=0;? 5、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函数共有的)

高中数学集合典型例题教学文案

高中数学集合典型例 题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集 合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确定性 2.集合运算 全集U :如U=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B A B B A B A A B A ??=??=Y I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即韦恩图、Venn 图)、数轴 典型例题 1. 集合(){}0,=+=y x y x A ,(){}2,=-=y x y x B ,则=B A I 2. 已知集合{}R x x y y P ∈+-==,22,{}R x x y x Q ∈+-==,2,那么Q P I 等于 3. 设(){}R b b x b x x A ∈=++++=,0122,求A 中所有元素之和. 4. 已知集合{}24,3,22++=a a A ,{}a a a B --+=2,24,7,02,且{}7,3=B A I ,求a 的值. 5. 已知(){}011=+-=x m x A ,{}0322=--=x x x B ,若B A ?,则m 的值为 6. 已知{}121-≤≤+=m x m x A ,{}52≤≤-=x x B ,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7. 设全集{}32,3,22-+=a a S ,{}2,12-=a A ,{}5=A C S ,求a 的值. 8. 若{}Z n n x x A ∈==,2,{}Z n n x x B ∈-==,22,试问B A ,是否相等. 9. 已知(){}a x y y x M +==,,(){}2,22=+=y x y x N ,求使得φ=N M I 成立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0. 设集合{}R x x x x A ∈=+=,042,(){}R x R a a x a x x B ∈∈=-+++=,,011222,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高中数学经典题型50道(另附详细答案)

高中数学习题库(50道题另附答案)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解法2 令t=sin x,则f(t)=-t2+t+1,∵|sin x|≤1, ∴|t|≤1.问题转化为求关于t的二次函数f(t)在闭区间[-1,1]上的最值. 本例题(2)解法2通过换元,将求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转换的思想.善于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沟通数学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转换的关键,转换的目的是将数学问题由陌生化熟悉,由复杂化简单,一句话:由难化易.可见化归是转换的目的,而转换是实现化归段手段。

2. 设有一颗慧星沿一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地球恰好位于椭圆轨道 的焦点处,当此慧星离地球相距m 万千米和m 3 4 万千米时,经过地球和慧星的直线与椭圆的长轴夹角分别为32 π π和,求该慧星与地球 的最近距离。 解:建立如下图所示直角坐标系,设地球位于焦点)0,(c F -处,椭圆的 方程为122 22=+b y a x (图见教材P132页例1)。 当过地球和彗星的直线与椭圆的长轴夹角为3π 时,由椭圆的几何 意义可知,彗星A 只能满足)3 (3/π π=∠=∠xFA xFA 或。作 m FA FB Ox AB 3 2 21B ==⊥,则于 故由椭圆第二定义可知得????? ??+-=-=)32(34)(2 2 m c c a a c m c c a a c m 两式相减得,2 3)4(21.2,3 2 31 c c c m c a m a c m =-==∴?=代入第一式得 .3 2.32m c c a m c ==-∴=∴ 答:彗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为m 3 2 万千米。 说明:(1)在天体运行中,彗星绕恒星运行的轨道一般都是椭圆,而恒星正是它的一个焦点,该椭圆的两个焦点,一个是近地点,另一个则是远地点,这两点到恒星的距离一个是c a -,另一个是.c a + (2)以上给出的解答是建立在椭圆的概念和几何意义之上的,以数学概念为根基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在数学化的过程中也要时刻不忘审题,善于挖掘隐含条件,有意识

论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

论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 发表时间:2014-04-14T11:10:10.810Z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4年1月供稿作者:贾丽霞 [导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笙河北省沙河市第一中学/贾丽霞 【摘要】上好习题课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是“目标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先学后教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但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同时,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则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课模式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专家、教师们对于如何上好一节新授课讨论的很多,而对于如何上好一节习题课讨论的相对较少。然而,习题课在数学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解题的形式来形成学生的数学技能,并通过解题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习题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习题课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使理论完整化、具体化。习题课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另外,通过问题创设了一种适合学生思维的情境,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技能和能力。从此也可看出学生的解题过程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1.1 例题和习题的安排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技能目标,要通过本节学习,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思想方法,形成什么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如何没有明确的目标,将成为简单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使学习内容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难以很好地沟通和联系。例题的安排难以达到示范性,习题的安排也缺少典型性,揭示习题的规律性也有困难。所以缺少目标的习题课有盲目性,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1.2 例题的安排要有非常强的示范性。首先要让某些例题体现主要知识点的运用,体现通法通解,以起到加强双基的示范性,再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以达到夯实双基、举一反三之效。例题的安排要体现教学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法,以便例题的学习更自然、更轻松。 2 精心选题 2.1 选题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现状。教师在编选题前,对近一段的教学情况做些回顾和小结,很有必要,做到对教学情况心中有数,不能凭感觉和“经验”随意挑选几个题目,这就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小结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对于教而言,要冷静,客观的分析前面所学知识到位了没有,教学情况如何,教学方法是否暴露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而言,要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什么程度,思维训练的效果如何,针对这些来编选题。 2.2 选题要有可行性。选题要把握好度,作为平时的习题课,题目的综合性不要过强,这是因为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接触的时间不长,有的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如果题目背景较深,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新知识较多,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这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丧失信心,若要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一般采取分步设问的方式给出,这样做学生易成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助于学生把问题搞懂。 2.3 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选题要精,要有典型性。通过对问题分析,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联想、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参与到研究问题中,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3 重视问题分析第一,树立正确的解题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总结。第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分解目标,进行知识点定位,寻找问题突破点,选择解题方法。第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强化等价转化与化归思想,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四,注重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如逆向思维,正难则反,类比思想等,要求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切忌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4 例题的处理要得当对例题的学习要注意师生互动。教师重要的是及时地点拨,学生重要的是始终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精讲,但对学习易犯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对学生困难的解题思路要及时点拨,对方法技巧要引导学生总结。先学后教的“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按照这种方式提前把学案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予习,教师在上课前利用班空时间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其他内容,并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有的放矢地学习,讲解更能击中要害,学生能会的就不要讲,学生能代老师讲的尽量让学生讲,尽量多给学生点空间和时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分析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分析 第八章 平面向量与空间向量 §8.1平面向量及其运算 一、知识导学1.模(长度):向量的大小,记作||。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2.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又叫做共线向量。 3.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4.相反向量:我们把与向量a 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a 的相反向量。记作-a 。 5.向量的加法:求两个向量和的运算。 已知a ,b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作AB =a ,BC =b ,则向量AC 叫做a 与b 的和。 记作a +b 。 6. 向量的减法: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 已知a ,b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则向量BA 叫做a 与b 的差。 记作a -b 。 7.实数与向量的积: (1)定义: 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并规定: ①λa 的长度|λa |=|λ|·|a |; ②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 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反; 当λ=0时,λa =0 (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设λ、μ为实数,则 ①λ(μa )=(λμ) a ②(λ+μ) a =λa +μa ③λ(a +)=λa +λ 8.向量共线的充分条件: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实数λ,使得b =λa 。 另外,设a =(x 1 ,y 1), b = (x 2,y 2),则a //b x 1y 2-x 2y 1=0 9.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 2 使 a =λ11e +λ22e ,其中不共线向量1e 、2e 叫做表示这一

(完整)高中数学导数典型例题

高中数学导数典型例题 题型一: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 1. 已知函数32()f x x ax bx c =+++ 过曲线()y f x =上的点(1,(1))P f 的切线方程为y=3x +1 。 (1)若函数2)(-=x x f 在处有极值,求)(x f 的表达式; (2)在(1)的条件下,求函数)(x f y =在[-3,1]上的最大值; (3)若函数)(x f y =在区间[-2,1]上单调递增,求实数b 的取值范围 解:(1)极值的求法与极值的性质 (2)由导数求最值 (3)单调区间 零点 驻点 拐点————草图 2. 已知).(3232)(23R a x ax x x f ∈--= (1)当4 1||≤ a 时, 求证:)x (f 在)1,1( -内是减函数; (2)若)x (f y =在)1,1( -内有且只有一个极值点,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1)单调区间 零点 驻点 拐点————草图 (2)草图——讨论 题型二:利用导数解决恒成立的问题 例1:已知322()69f x x ax a x =-+(a ∈R ). (Ⅰ)求函数()f x 的单调递减区间; (Ⅱ)当0a >时,若对[]0,3x ?∈有()4f 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2:已知函数222()2()21x x f x e t e x x t =-++++,1()()2 g x f x '=. (1)证明:当22t <时,()g x 在R 上是增函数; (2)对于给定的闭区间[]a b ,,试说明存在实数 k ,当t k >时,()g x 在闭区间[]a b , 上是减函数; (3)证明:3()2 f x ≥. 解:g(x)=2e^(2x)-te^x+1 令a=e^x 则g(x)=2a^2-ta+1 (a>0) (3)f(x)=(e^x-t)^2+(x-t)^2+1 讨论太难 分界线即1-t^2/8=0 做不出来问问别人,我也没做出来 例3:已知3)(,ln )(2-+-==ax x x g x x x f (1)求函数)(x f 在)0](2,[>+t t t 上的最小值 (2)对(0,),2()()x f x g 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讨论点x=1/e 1/e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 进贤一中叶志勇 波利亚强调指出:“中学数学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 “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 习题课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形式.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教学占有较大的比例.在习题课教学中,师生通过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及其运用有进一步的理解,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在对例题解题策略的思考和解题方法的探求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挑选例题: 1.例题选择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技能目标,要通过本节学习,巩固哪些知识,扩展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解题方法,理解和体验哪些思想方法,形成什么技能,这些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将成为简单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使学习内容缺少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难以很好地沟通和联系.例题的安排难以达到示范性,习题的安排也缺少典型性,揭示习题的规律性也有困难.所以缺少目标的习题课不仅有盲目性,还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要有明确的教学目

标. 2.例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即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要把握好“度”。要注意题型的划分,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这三级之间还应插入级与级之间的“缓冲”习题,形成“小坡度、密台阶”习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区”内解题,利于学生“步步登高”,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必胜信心.我们坚决反对把难题放在前面,坚决反对把整套习题安排得太难,要避免打击学生做题的积极性。适当安排综合提高型和创新应用型习题,有利于程度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习题的安排,既要体现知识与方法,也要体现能力培养与积极性调动. 3.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典型性,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选择例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质量,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 。首先要让某些例题体现主要知识点的运用,体现通法通解,以起到加强双基的示范性,再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以达到夯实双基、举一反三之效.例题的安排要体现教学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

高一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解析

新课标必修3概率部分知识点总结及典型例题解析 ◆ 事件:随机事件( random event ),确定性事件: 必然事件( certain event )和不 可能事件( impossible event ) ? 随机事件的概率(统计定义):一般的,如果随机事件 A 在n 次实验中发生了m 次,当实验的次数n 很大时,我们称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n m A P ≈ 说明:① 一个随机事件发生于具有随机性,但又存在统计的规律性,在进行大量的重复事件时某个事件是否发生,具有频率的稳定性 ,而频率的稳定性又是必然的,因此偶然性和必然性对立统一 ② 不可能事件和确定事件可以看成随机事件的极端情况 ③ 随机事件的频率是指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总的试验次数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个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而这个接近的某个常数,我们称之为概事件发生的概率 ④ 概率是有巨大的数据统计后得出的结果,讲的是一种大的整体的趋势,而频率是具体的统计的结果 ⑤ 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 概率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① 对任意的一个随机事件A ,有()10≤≤A P ② ()()0,1,=Φ=ΩΦΩP P 则有可能事件分别表示必然事件和不和用③如果事件 ()()()B P A P B A P B A +=+:,则有互斥和 ? 古典概率(Classical probability model ):① 所有基本事件有限个 ② 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概率模型成为古典概型 如果一次试验的等可能的基本事件的个数为个n ,则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n 1,如果某个事件A 包含了其中的m 个等可能的基本事件,则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 ()n m A P = ? 几何概型(geomegtric probability model ):一般地,一个几何区域D 中随机地取一点, 记事件“改点落在其内部的一个区域d 内”为事件A ,则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 ()的侧度 的侧度D d A P = ( 这里要求D 的侧度不为0,其中侧度的意义由D 确定,一般地,线段的侧度为该线段的长度;平面多变形的侧度为该图形的面积;立体图像的侧度为其体积 ) 几何概型的基本特点:① 基本事件等可性 ② 基本事件无限多 颜老师说明:为了便于研究互斥事件,我们所研究的区域都是指的开区域,即不含边界,在区域D 内随机地取点,指的是该点落在区域D 内任何一处都是等可能的,落在任何部分的可能性大小只与该部分的侧度成正比,而与其形状无关。 互斥事件(exclusive events):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称为互斥事件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例题辨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例题辨析 发表时间:2012-04-27T08:44:40.32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李贵真[导读] 数学例题是为解释数学概念,原理和命题的本质而创设的,对数学知识的产生、生成、发展其先导性的作用作者:李贵真地址:陕西省咸阳武功县五七零二完全中学数学例题是为解释数学概念,原理和命题的本质而创设的,对数学知识的产生、生成、发展其先导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深化对一些数学事实、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数学例题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我认为例题的选择和作用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例题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例题都大致相同,不值得花费时间在其他参考书上找来的例题,或是概括性强的就可以。事实上,这正是教师对课程、教材研究不深入的表现。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例题的用意,充分挖掘例题的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拓展,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学的要求。下面是我对例题选择与作用的一点意见。 一注意例题的选择 1.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例题的选择更是力求与生活实际接近,许多情景甚至完全可以通过实际活动来表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多种形式教学,不仅能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2.要有可行性:即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要把握好“度”。选择的例题可分步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掌握新东西,提高解题能力。 例题的配备要有阶梯性.要注意题型的划分,习题类型一般有基础知识型、基本方法型、综合提高型、创新应用型等,在难度上要有低、中、高三级题型,这三级之间还应插入级与级之间的“缓冲”习题,形成“小坡度、密台阶”习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发现区”内解题,利于学生“步步登高”,利于学生树立解题的必胜信心.我们坚决反对把难题放在前面,坚决反对把整套习题安排得太难,要避免打击学生做题的积极性。适当安排综合提高型和创新应用型习题,有利于程度较好的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习题的安排,既要体现知识与方法,也要体现能力培养与积极性调动. 3.要有典型性:例题的安排要有非常强的示范性.首先要让某些例题体现主要知识点的运用,体现通法通解,以起到加强示范性,再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达到夯实基础的效果。例题的安排要体现教学解题方法的训练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要揭示例题的解题规律和体现例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例题的典型性,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法,以便例题的学习更自然、更轻松.选题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 二、正确认识例题的作用 1.例题是解题规范参照的最佳样本: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解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语言(包括数学语言)叙述是表达解题程式的过程,是数学解题的重要环节。因此,语言叙述必须规范。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楚、正确、完整、详略得当,言必有据。数学本身有一套规范的语言系统,切不可随意杜撰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让人不知所云。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有些题目的解答过程是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的,比如函数单调性的证明,立体几何证明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照课本上该例题的解题过程来“回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强调凡是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必须严格按照这个解题规范来解答。通过这个例题,可以让学生明白,用定义解题,回扣课本,才是体现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 2.例题是将设问引申的最理想起点: 例题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强,基础性强,但大多数例题是一题一问,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所以在部分例题解答后面安排“思考”这个环节,对例题进行了一些挖掘,但大多数例题仍缺乏纵向和横向的引申。为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对课本例题的设问进行引申是非常必要的。 以上例题的解决过程并不困难,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但若在教学过程中就题讲题,不再引申,就会丧失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大好时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例题是一题多解的最佳展示台: 有些例题是一题一解,目标明确,且解法的基础性强,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要求。但这样做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解题能力的提高。一题多解的思想具有对所学知识加以融会贯通的作用,不仅体现了解题能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开放式思维特点,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思维方法。因此,一题多解应当成为教师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探索数学思维规律的重要手段。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介绍除书本解法外的其他解法。这样做,使学生既加深了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又找到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了研究问题的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与意识。这样,即可暴露学生解题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学透明度,又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4例题是变式教学的最丰富源泉变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解答某些数学题之后,进行观察、联想、判断、猜想,对数学题的内容、形式、条件和结论作进一步的探索,从不同的侧面深入思考数学题的各种变化,并对这些“变式题”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灵活、深刻、广阔、发散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若将课本例题充分挖掘,注重对例题进行变式教学,不但可以抓好基础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创新能力;不仅能让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更加深入,对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把握更加准确,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逐渐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高中数学典型题型与解析

高中数学典型题型与解析 一、选择题 1.设,21,a b R a b +∈+=、则2224ab a b --有( ) A .最大值 1 4 B .最小值14 C .最大值 212 - D .最小值54- 2. 某校有6间不同的电脑室,每天晚上至少开放2间,欲求不同安排方案的种数,现有四 位同学分别给出下列四个结果:①2 6C ;②6 65 64 63 62C C C C +++;③726 -;④2 6A .其中 正确的结论是( ) A .仅有① B .仅有② C .②和③ D .仅有③ 3. 将函数y =2x 的图像按向量a →平移后得到函数y =2x +6的图像,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 a →的坐标可以是(-3.0);②a →的坐标可以是(0,6);③a →的坐标可以是(-3,0)或(0, 6);④a →的坐标可以有无数种情况,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4. 不等式组? ??>->-a x a x 2412,有解,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3) B .(-3,1) C .(-∞,1) (3,+∞) D .(-∞,-3) (1,+∞) 5. 设a >0,c bx ax x f ++=2 )(,曲线y =f (x )在点P (0x ,f (0x ))处切线的倾斜角 的取值范围为[0,4π ],则P 到曲线y =f (x )对称轴距离的取值范围为( ) A .[0,]1a B .0[,]21a C .0[,|]2|a b D .0[,|]21 |a b - 6. 已知)(x f 奇函数且对任意正实数1x ,2x (1x ≠2x )恒有 0) ()(2 121>--x x x f x f 则一定正确的是( ) A .)5()3(->f f B .)5()3(-<-f f C .)3()5(f f >- D .)5()3(->-f f 7. 将半径为R 的球加热,若球的半径增加R ?,则球的体积增加≈?V ( ) A . R R ?3 π3 4 B .R R ?2π4 C .2π4R D .R R ?π4 8. 等边△ABC 的边长为a ,将它沿平行于BC 的线段PQ 折起,使平面APQ ⊥平面BPQC ,若折叠后AB 的长为d ,则d 的最小值为( ) A . a 43 B .a 45 C .4 3a D . a 410 9. 锐角α、β满足β α βα2424sin cos cos sin +=1,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2π≠ +βα B .2π<+βα C .2π>+βα D .2 π=+βα

(完整版)高中数学必修一典型例题

1 数学必修一典型例题 一、集合常见考题: 1.设A={(x ,y)|y=-4x+6},B={(x ,y)| y=5x -3},则A ∩B= ( ) A.{1,2} B.{(1,2)} C.{x=1,y=2} D.(1,2) 2.设全集U={1,2,3,4,5},集合M={1,2,3},N={2,3,5},则()()N C M C U U I =( ) A.Φ B. {2,3} C. {4} D. {1,5} 3.如图,I 是全集,M ,S ,P 是I 的三个子集, 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 .()M P S I I B .()M P S I U C .S I C P)(M ?? D .S I C P)(M ?? 4.{}{}|||1,||2|3,A x x a B x x A B ?=-<=->=I 且,则a 的取值范围 5.设集合{} 2|2530,M x x x =--=集合{}|1N x mx ==,若M N M =U ,则非零..实数m 的取值集合..为 . 6、(本小题满分10分)已知集合A={x| 5 32+-x x ≤0}, B={x|x 2 -3x+2<0}, U=R , 求(Ⅰ)A ∩B ;(Ⅱ)A ∪B ;(Ⅲ)(uA )∩B. 7、(本题满分12分) 已知集合() 3,12y A x y x ?-? ==??-?? ,()(){},115B x y a x y =++=,试问当a 取何实数时,A B =?I .

2 8.(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集合2{|121},{|310}P x a x a Q x x x =+≤≤+=-≤. (1)若3a =,求()R C P Q I ;(2)若P Q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二、函数基本概念及性质常见考题 选择填空: 1、 已知1 |1|3)(2 ---=x x x x f ,则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 ) . [0, 3] B. [0, 2)(2, 3] A ? C. (0, 2)(2, 3] D. (0, 2)(2, 3)?? 2、函数y=342-+-x x 的单调增区间是( ) A.[1,3] B.[2,3] C.[1,2] D.(,2]-∞ 3、下列函数中,是奇函数,又在定义域内为减函数的是( ) A. x y ?? ? ??=21 B. x y 1= C. y=-x 3 D. )(log 3x y -= 4. ()x f y =是R 上的偶函数,且()x f 在),0[+∞上是减函数,若()()2-≥f a f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a B .2≥a C .22≥-≤a a 或 D .22≤≤-a 5、R 上的函数()f x 对任意实数,x y 满足()()()f x f y f x y +=+,且(2)4f =,则(0)(2)f f +-的值为( ) A 、-2 B 、4- C 、0 D 、4 6、3 1 1)(x a a x f x x ?-+=为 函数。(奇偶性) 7、设函数()2 1 2 f x x x =++ 的定义域是[],1n n +(n N ∈),那么()f x 的值域中共含有 个整数. 8、若函数2 34y x x =--的定义域为[]0,m ,值域为25,44?? - -???? ,则m 的取值集合为 . 9、若函数()2 121y x ax =-++在区间(),4-∞上递减,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