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者理论

生产者理论

生产者理论 生产者 论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生产者理论
? A 技术 ? B 生产者最优选择 ? C 成本分析

生产者问题
? 选择项
– 生产计划:y=(y1 , y2 ,…, ym ) ? 净投入品:yi < 0 y ? 净产出品:yj > 0 ? 例 1: y=(-5, 2,-6, 3, 0)
? 目标
– 竞争性企业的利润函数: Π(y)=py=p1y1+p2y2+ …+pmym
? 可行集:生产集(生产可能性集) Y ? Rm
– 所有可行的生产计划的集合

可能的生产集
y′=(y′1 , y′2) y=(y1 ,y2) y2 y2 y y′
Y Y
y1
y y1
y2 (y1 ,y2) y
Y Y
y y1 y1 y′

生产集
? 转换函数 (Transform Function) F(·) F( )
– Y={ y : F (y) F (y)=0 。 (y) 0 0 } 并且 生产集边界上的生产计划满足 y2
转换边界 (Transform Frontier)
y1=(-4,2)
{ y : F (y)=0 }
0}
y2=(1,-3)
Y ={ y : F (y)
y1
m=2
5

生产集
? 边际转换率 (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
– MRT ( y ) = ?F ( y ) / ?yl lk ?F ( y ) / ?yk
y3=(-4 2) (-4,2)
y2
斜率 斜率=-MRT12
Y ={ y : F (y)
y1
0} 转换边界 (Transform Frontier)
{ y : F (y)=0 } (y) m=2
6

生产函数
? 单一产出技术
– 生产计划: y=(y, -x1, -x2 ,…,-xn ) ∈ Y
种产出品: ? 一种产出品: y≥0
? 多种投入品: x=(x1, x2 ,…,xn )≥0 – 生产函数: f (x) = max {y∈R+ : (y, -x)∈Y} (y x) y
y1 生产可能性边界
Y
y=f( ) (x)
转换函数 F(y) = y – f (x) = 0 -x1
x
7

单 产出技术 单一产出技术
? 生产函数 y = f ( ) 生产函数: (x) ? 生产集:
– Y= {(y, -x1, -x2 ,…,-xn) : y - f(x) 0, (x1,x2 ,…,xn )≥0 }
? 投入要求集 V( ) { R+n : f ( ) ≥ y} 投入要求集:V(y)={x∈R (x) }
y V(y1) Y x x1 y1 x2 V(y)
n=1
n=2

技术
? 基本假设 本假
– 1. 0 ∈ Y – 2. Y 是闭集 – 3. 要素的自由处置性质 ? 如果 y1 ∈Y, y2 ≤y1,那么 一定有 y2 ∈Y – 4. 没有免费午餐: ? 如果 y≥0 而且 y∈Y,那 0, 那 么y=0 y2 ( , ) y1=(-4,2) y3=(1,2) ( , )
Y
m m=2
y1

技术
? 常用假设
– 5. 可加性 (或自由进入) ? 如果 y1,y2 ∈Y 那么 定有 y1 + 2 ∈Y Y, 那么一定有 +y Y;
y3 = y1 + y2 y2 =(y2,-x2) y1 =(y1,-x1) x y3 = y1 + y2 y2 y1
Y
x
Y
x

技术:规模报酬性质
? 常用假设
– 6.1 规模报酬非递增性 (Non-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 如果 y∈Y 那么 ty ∈Y, ? t ∈[0 1] Y, [0, ? 如果 f(kx) k f(x), ? k >1 – ? f(tx) t f(x), ? t ∈[0 1] [0, (y,-x1) (ty,-tx (ty tx1) (ty,-tx1) (y,-x1) x
Y
x
Y

技术:规模报酬性质
? 常用假设
– 6.2 规模报酬非递减性 (Non-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 如果 y∈Y 那么 ty ∈Y, ? t 1 Y, ? 如果 f(k x) k f(x), ? k 1 (y,-x1) (ty,-tx1) ( (y,-x1) x
Y
Y

技术:规模报酬性质
? 常用假设
– 6.3 规模报酬不变性 ? 如果 y∈Y 那么 ty ∈Y, ? t 0 Y, ? 如果 f(k x) = k f(x), ? k 0
(ty, tx (ty,-tx1)
Y
(y,-x1) x

技术:规模报酬性质
? 局部规模报酬性质
– 在生产计划y下技术的规模报酬性质
(y2,-x2)
(y ( 1,-x1)
Y

技术:规模报酬性质
? y=f(x) y f( ) ? 要素i的产出弹性
– 要素i 投入增加百分之一,产出增加的百分比 投入增加百分之 ,产出增加的百分比 dy / y d ln[ f ( xi ,x -i )] μi (x) ≡ = dxi / xi dln(xi )
fi (x)dxi / f (x) fi (x) xi = = dxi / xi f (x) fi (x) MPi = = f (x) / xi APi
α β y = x1 x2 ? 例:
μ1 (x) ≡
α β α x1 ?1 x2 ? x1
x1 x2
α
β

μ2 (x) =
α β β x1 x2 ?1 ? x2
x1 x2
α
β


技术:规模报酬性质
? y(t)=f(tx) ? 定义3.4: 规模弹性(局部性质)
– 点 x 上的规模弹性 dy (t ) / y (t ) d ln[ y (t )] μ (x) ≡ ( ) = t =1 dt d /t dl ( ) t = 1 ln(t) d ln[ f (tx1 ,tx2 ,..., txn )] [ , , = = t =1 dln(t )

n i =1
fi (tx) xi dt / f (tx) ) ) dt / t t =1
∑ =
n i =1
fi ( )xi (x)
f (x)
= ∑ i =1 μi (x)
n

技术:规模报酬性质
? 点 x 上的规模报酬性质(局部性质)
– 规模报酬不变: μ(x)=1 – 规模报酬递增: μ(x)>1 – 规模报酬递减: μ(x)<1 (y2,-x2)
(y ( 1,-x1)
Y

技术:规模报酬性质
? 例:规模弹性
– 生产函数
? y = k (1 + x1?α x2 β ) ?1
? ? fi (x)xi k (1 + x1?α x2 β ) ?2 α x1?α ?1 x2 β ? x1 = μ1 (x) = ? f (x) ( ) k (1 + x1?α x2 β ) ?1 (
? ? = (1 + x1?α x2 β ) ?1α x1?α x2 β y k y = α ( ? 1) = α (1 ? ) y k k
y μ2 (x) = β (1 ? ) k ? μ (x) = (α + β )(1 ? y ) ( ) )( k

技术:凸性
? V(y)是凸集
– f(x)是拟凹函数
? 技术替代率(T h i l rate of substitution) 技术替代率(Technical t f b tit ti )
dx2 TRS12 ( ) = ? (x) dx1 y – 如果 f (x)严格拟凹,
那么RTS12 严格递减
x2 V(y) (y) x2
x
f (x) = y x1 x1

技术:凸性
? 生产函数
f1 (x) dx2 = – 边际技术替代率 TRS12 (x) = ? dx1 y f 2 (x) ( ) – 替代弹性 ? 边际技术替代率变化1%, 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的百分比 x2 d ( x2 / x1 ) ( x2 / x1 ) σ 12 ≡ d (TRS12 ) (TRS12 ) x1 V(y) x
d ln( x2 / x1 ) = d l ( f1 (x) / f 2 (x)) ln( ( ) ( ))
x2 / x1
2
x2
x
f (x) = y x1 x1

(完整版)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可变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 产划分为三个阶段,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会将生产选择在( )。 A.第Ⅰ阶段; B.第Ⅱ阶段; C.第Ⅲ阶段。 2.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增加二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减少 四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 )。 A.RTS LK =2,且2=L K MP MP ; B.RTS LK =2 1,且2=L K MP MP ; C.RTS LK =2,且 21=L K MP MP ; D .RTS LK =2 1,且21=L K MP MP 。 3.在以横坐标表示劳动数量,纵坐标表示资本数量的平面坐标中所绘出的等成本线 的斜率为( )。 A.γω;B.- γω;C.ωγ;D.- ω γ。 4.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 A.平均产量递减; B.平均产量递增; C.平均产量不变; D.总产量递减。 5.如图所示,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 ) A .0<L <7;B.4.5<L <7; C .3<L <4.5;D.0<L <4.5。 6.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Q=10K L (Q 为产量,L 和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 则( )。 A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 B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 C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减; D .无法判断

7.等成本曲线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向外移动表明(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8.总成本曲线与可变成本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A.随产量减少而减少; B.等于平均固定成本; C.等于固定成本; D.等于边际成本。 9.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后减。 10.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 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A.1元;B.19元;C.88元;D.20元。 二、多项选择题 1.当生产函数Q=?(L.K)的AP L为正且递减时,MP L可以是()。 A.递减且为正; B.递增且为正; C.递减且为负; D.为零。 2.关于生产函数Q=?(L.K)的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是()。 A.开始于AP L 开始递减处,终止于MP L 为零处; B.开始于MP L 开始递减处,终止于AP L 为零处; C.开始于AP L曲线和MP L曲线相交处,终止于MP L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D.开始于AP L的最高点,终止于TP L的最高点。 3.对于生产函数Q=?(L.K)和成本方程C=ω·L+r?K,在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上应该有()。 A.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B.RTS LK=ω/r; C.RTS LK= r/ω; D.MP L/ω=MP K/r。 4.生产要素指生产过程中能帮助生产的各种手段,它包括()。 A.资本; B.土地; C.劳动; D.企业家才能。 5.等产量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A.斜率为负; B.凸向原点; C.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的RTS; D.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存在技术进步; B.生产技术水平不变; C.具有两种以上可变要素的生产; D.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

互文性理论指导下《典出四川》英译翻译实践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I页 Abstract Allusions of Sichuan,as a textboo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s an excerpt of the allusion stories from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which contain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Chinese allusion lights up one of the greatest cultures in the world.Its historical,cultural and literary value determines the importance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llusion. However,due to the existence of insurmountable gap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it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loaded materials.The beauty of Chinese allusion lies in its conciseness of wording,abundance of connotations and so on,which also bring difficulties to allusion translation. In the1960s,Julia Kristeva first proposed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which aims to explain the inherent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exts and intertextuality theory.It provides a goo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It holds that symbols in any works are all related with other symbols not appearing in the present works,any text interweaves with other texts and is the refraction of others.They consult each other and involve each other,forming an opening network with limitless potentiality,which forms both an enormous radiating system of the text in the past,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and an evolving process of literary symbols. This thesis takes the cases of C-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of Sichuan as its theme, and aims to solve three key issues:1.How do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guide the C-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s of Sichuan?2.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wha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needed to be adopted?3.How to solve the commo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ory of C-E translation of the allus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thods that intertextuality theory can achieve i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bring a reliable basis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words:intertextuality,Allusions of Sichuan,translation strategies

释义理论

释意学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 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 三个翻译层次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许钧、袁筱一,1998:193)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翻译对象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 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

论释意理论的忠实概念 袁筱一 一、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 忠实在翻译理论上确实有着由来已久的争论,并且这场争论至今仍难有答案。在中国的翻译理论界,关于“形似”与“神似”,“直译”与“意译”谁是谁非的讨论也是自译事始而始,到今天也还有人津津乐道的。支谦“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提议,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的学说都是古代直译的代表,鸠摩罗什则不怕“依实出华”。在罗新璋先生《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里,他借梁启超的话指出“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为焦点……新本日出,玉石混淆。于是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然而矫枉太过,诘鞠为病;复生反动,则意译论转昌……”认为“直译此消彼长,难有定论”(1)。 事情之于西方,更确切地说是之于法国也大致类似,其实“忠实”的提法源于法国。十七世纪的梅纳日在谈及佩罗?德?阿布朗古尔的翻译时曾有妙论道:“这些翻译让我想起我在图尔十分喜爱的一个女人,她美丽但却不忠”,于是“忠实”的说法就此流传了下来,“美”与“忠”不能两全的观念也终于流传了下来。 矛盾的复杂性其实不完全在于美丽与忠实不能兼得这样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观念,而在于“忠实”于什么?一般说来,我们用“忠实”这个词来概括依照原文语言形式(小至词汇的运用,大至句式的排列)行文的疑问,反之,中文里的所谓“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语言形式,甚至有删减添加的,则是“不忠实”的译文。 和中国一样,早期的西方翻译理论也并不系统,都是翻译家或者“翻译家-作家”的经验之谈:矛盾于是亦由并不实质的“美丽”与“忠实”之间的选择始。字字直译由不可能而遭到当然的反对,早可见于西塞罗,贺拉斯及至圣?热罗姆的只言片语中。据爱德蒙?卡里所载,1540年,译家埃提安?多莱(E tienne Do let)就提出过好翻译的“五要”,并在“五要””中将意义置于语言之前。 卡里所列举的另一个“不忠的美人”的代表人物也是与多莱同时代的雅克?阿米欧(Jacques Am yo t),这位美人以译作的读者为衡量标准,在译作中掺入了自身大量的解释与评论,他甚至转换了原文的风俗习惯礼貌用语,美化了原文的行文风格。 十七世纪,法国的直译意译之争达到了最高潮。乔治?穆南的《不忠的美人》对此有着详尽的记载。在这本书中,作者力图给十七世纪“不忠”的译作一个合理的社会历史性的解释。并且,作者指出,这种“美文”的风尚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而自十九世纪开始,圣?热罗姆等作家的译者则反过来坚持“忠实”完全在于“字字对等”。这本《不忠的美人》还提请我们注意另一类“忠实”。这一类“忠实”原创于里斯勒,他宣告“不忠译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必须在译作中保留原作“思考,感受,说话,行动,生活……”的所有方式。里斯勒的“忠实”显然已经超出了语言形式的范畴而添进了历史的考虑:因为

第9讲理论的应用(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

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

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意思(sense)由两个成份组成,一为“内含意思”(implicite/implicitness),即作者或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思;一为“外显意思”(explicite/explicitness),即作者或说话人实际写出或说出的内容(Baker, 1998:113)。指出译者要译的是意思。而意思就是交际意义。那么在语言交际中,交际意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塞莱丝柯维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永远不可能动手作心脏移植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习题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习题 一、概念 固定投入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技术系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等斜线扩展线 二、选择题: 1.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时候,边际产量曲线与() A.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B.纵轴相交。 C.横轴相交。 2.当生产函数Q=f(L,K0)的AP L为正且递减时,MP L可以是:() A.递减且为正; B.递减且为负 C.为零 D.上述任何一种情况 3.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 A.边际产量的下降首先发生。 B.平均产量的下降首先发生。 C.总产量的下降首先发生。 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A.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B.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不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5.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边际产量会发生递减。此情况下,如果要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品,应该() A.停止增加变动的生产要素。 B.减少变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C.增加变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6.规模收益递减是在下述情况下发生的() A. 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B. 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 不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D.上述都正确 7.如果规模收益不变,单位时间里增加了10%的劳动的使用,但保持资本量的不变,则产出将() A.增加10% B.减少10% C.增加大于10% D.增加小于10% 8.等成本曲线向外平行移动表明() A. 产量提高了。 B.成本增加了。 C.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上升了。 9.等成本曲线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向外移动(横轴代表L,纵轴代表K)意味着() A.生产要素K的价格下降了。 B.生产要素L的价格上升了。 C.生产要素L的价格下降了。 10.在以横轴表示生产要素L,纵轴表示生产要素K的坐标系里,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2表明() A. P K/P L=2 B. MP L/MP K=2 C. Q L/Q K=2 11.已知在等产量曲线的某一点上,以生产要素L代替K的边际替代率是2,这意味着() A. MP K/MP L=2 B. MP L/MP K=2 C. AP K/AP L=2 12.已知等成本曲线在坐标平面上与等产量曲线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这说明要生产等产量曲线所表示的产 量水平,应该() A. 增加投入。 B.保持原投入不变。 C.减少投入。 13.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A.时间长短 B.可否调整产量 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14.生产理论中的生产扩展线类似于消费者理论中的:() A.恩格尔曲线 B.收入-消费曲线 C.价格-消费曲线 D.预算线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一)

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涉及到当代西方一些主要文化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并且渗透到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中,覆盖面十分广阔。同时,互文性理论涵盖了文学艺术中不少重大问题:如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本的阅读与阐述问题,文本与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文本的边界问题,文艺生产流程中的重心问题,文学的文体间关系问题,批评家地位问题以及传统与创新关系问题等等。正是由于其覆盖面广,涵盖问题复杂,所以,互文性理论不能简单看成一般意义上的一种文本理论,而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本文无力展开这一浩大的工程,只能在清理、描述的基础上作粗浅的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一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1)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2)

实际上,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这一术语之前,“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内涵在俄国学者巴赫金诗学中已初见端倪。巴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复调”理论、对话理论和“文学的狂欢节化”概念。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多声部性”小说创作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偏向于在共时性状态下平行地展开多种意识,从而形成各个主人公的意识、视野和声音的一种共存关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类似复调(多声部)音乐的小说结构使得众多独立声音混响并行,造成了文本结构在更高层次上的多重复合统一。巴赫金在其对话理论中还指出,陀氏的小说使作者和主人公之间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对话关系,对话中各种意识、各种声音的争论与交锋,构成不同对话形式,强化了复调结构。在分析陀氏文本的复调现象和对话性形式建构原则基础上,巴赫金进一步提出“文学的狂欢节化”这一概念。在陀氏作品(如《白痴》)中,狂欢节中的情节与场面随处可见。狂欢化的时空是陀氏复调小说得以滋长的土壤,而复调结构又集中体现了“文学的狂欢节化”。巴赫金指出,作为复杂文化行为之综合的狂欢节,其仪式对小说本文产生了一系列潜在的影响。如狂欢广场、无等级的插科打诨、粗鄙对话、庄谐结合的语言等都影射了权威的消失、等级世界观的破碎和文化中心与边缘关系的逆转。狂欢节这种反权威、反逻辑、反和谐、去除中心、消蚀界限的复杂纷乱的变调特征建立在狂欢节对文化认可的种种行为和话语的综合性混合与反讽化基础之上,由此,文学话语与非文学话语、方言、职业语言、民俗语言等交汇在一起相互指涉,以

分析释意理论下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马祯妮 (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法国巴黎释意理论下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理论认为口译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获取原文,转换成译员译语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员抛开源语讲话的语言形式,只留下对意义的记忆。因此口译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应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源语表层结构的对译。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口译现场,在向译语转换的过程中,译员使用“套语”转换、言语结构调整和代码转换等技巧,摆脱语言字面意义,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语境中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上,加工成译者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释意理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套语”转换;言语结构调整;代码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69-02 一、“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理论 口译的对象是意义而非语言。译员在完全掌握了工作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时,口译的言语理解便会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源语和目的语如果在词汇及句式结构上相似,译员便于完成目的语词汇及句子的构建,但如果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英汉的结构差异就不一样,这些会对口译过程有影响。塞莱斯科维奇,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长期从事口译和国际口译员协会工作,后来全身心投入口译理论和教学工作,她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对意思的意识过程,在口语连续的语流中,每7到8秒钟,我们便会忘记语言的形式,产生对意义的‘意识’,所谓‘得意忘言’就是忘记讲话使用的字词,头脑中只剩下对意义的意识状态,从这种意识状态出发,译员可以完全脱离源语的语言形式,自发的表达自己的理解。”[1]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在结构上的差异导致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脱离源语言外壳”,只有意义与语言的分离才能正确理解源语并表达出来。此时的意义与语言分离,只能以某种意识状态留存在译员的记忆中[2]。而Gile也同样认为“没有任语言载体的痕迹、唯有意义留存在译员大脑中的阶段”[3]。 二、口译技巧及分析 所谓的口译技巧,指的是为了做好口译而应采取的一系列步骤,有助于减轻口译员的负担,熟练运用于实务的层面。常见的口译技巧有:笔记技巧、逻辑技巧、断词断句、句间衔接、补充与省略、词序调整、注意力的分配、套词套句的记忆等。下面以2011年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的讲话为例,就外交部译员张璐在现场做口译时运用的口译技巧进行分析。 (一)“套语”转译 口译转译过程中,经常出现若干具有特定表达、典型的“套语”。对此,要求译员牢记在心里以备在口译中使用。诸如常见的“套语”包括欢迎、祝贺、感谢、敬意、期许、感想等社交辞令的词句。虽然考虑到现场语境、交际环境等语言外信息因素,机械的死背早已熟记的“套语”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传递的失误。可为了提高现场口译的熟练程度,改善译语的质量,译员有必要熟记一些“套语”以应对现场的传译,当然前提条件是针对现场交际需要译员应适时做出一定的调整。这类“套语”包括一些常见的成语,一些耳熟的熟语。例如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上,译员用到的“套语”: [原文]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我们高兴地邀请到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并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现在请总理先讲话。 (二)言语结构调整 针对源语,译员做出结构性调整以适应自己习惯的表达。这里说的对源语语言结构进行调整的技术主要是整体语篇结构层次上的,较少涉及语法层次上的。在传译过程中,译员抛弃源语语言形式,直接使用译语构建的语法结构。 译员在听、说过程中摆脱对源语句子的束缚,抛开源语讲话的语言形式,只留下对意义的记忆。原文中出现的“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现在就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和“如果丢掉了,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判断题 1.生产函数指的是要素投入量和最大产出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通常分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两种类型。 2.生产函数的斜率是边际产量。 3.如果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这时候,生产函数表现出成本递减。 4.当总成本不变时,工资率的增长将总是导致使用更多的资本。 5.当X产品需要两种生产要素:A和B,生产函数为X=4A9B。如果A、B价格相等,企业应使用同量的A和B。 6.如果生产要素A的边际实物产量(MPa)与A的使用量之积总是等于要素B的边际实物产量(MPb)与B的使用量之积,那么,如果A的价格是B的两倍,则一个追求成本最小化企业应该使用两倍于A的B要素量。 7.在生产过程中,当边际实物产量大于平均实物产量时,劳动的边际实物产量一定随着雇佣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8.规模收益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造成的。 9.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纵轴表示的生产要素Y的价格与横轴表示的生产要素X的价格之比。 10.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二.填空题 1.一个工厂雇佣工人的工作时间从7000小时增加到8000小时,产量从140000个增加到155000个,则额外一小时的边际产量是个。 2.如果规模收益和投入的资本量不变,对于生产函数Q=f(L,K),单位时间里增加10%的劳动投入,产出将(大于、等于、小于) 10%。 3.长期生产函数Q=f(L,K)=KL-0.5L2-0.32K2,则该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报

酬。 4.若生产函数为Q=100 L0.4K0..6,则L对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 5.企业在生产中采用了最低的成本生产技术,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0.4,资本的边际产量为5,则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6.生产要素(投入)和产量水平的关系叫。 7.根据生产三阶段论,生产应处于边际产量(大于、等于、小于)0,平均产出递(增、减),总产量继续(增加、不变、减少)的阶段。 8.经济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 三.选择题 1.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厂商要回答的问题是( )。 A.何时生产,如何生产 B.如何生产,为什么生产 C.生产什么,何时生产 D.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2.厂商用来生产产品的劳动、原材料和资本商品叫做 ( )。 A.现付要素 B.生产要素 C.现付成本 D.折算要素 3.如果厂商A的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1/3,厂商B的是2/3,那么( )。 A.只有厂商A的生产成本是递减的 B.只有厂商B的生产成本是递减的 C.厂商A的资本投入是厂商B的两倍 D.如果厂商A用3单位劳动与厂商B的2单位资本相交 换,厂商A的产量将增加。 4.如图4-1,如果Z1的价格为每单位10元,那么( )。 A.投入5单位Z2将使生产10单位产量的成本最小 B.Z2的价格为400元 C.一定有规模收益增加 D.10单位产量的总成本为1000元

释意派翻译理论

柯平: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2008-08-17 10:35:07)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柯平 中国翻译研究》2005年第1期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 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 Ke P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 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可变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 产划分为三个阶段,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会将生产选择在( )。 A.第Ⅰ阶段; B.第Ⅱ阶段; C.第Ⅲ阶段。 2.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增加二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减少 四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 )。 =2,且2=L K MP MP ; =2 1,且2=L K MP MP ; =2,且 21=L K MP MP ; ? D .RTS LK =2 1,且21=L K MP MP 。 3.在以横坐标表示劳动数量,纵坐标表示资本数量的平面坐标中所绘出的等成本线 的斜率为( )。 A.γω; γω;C.ωγ; ω γ。 4.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 A.平均产量递减; B.平均产量递增; C.平均产量不变; D.总产量递减。 5.如图所示,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 ) A .0<L <7;; C .3<L <;<L <。 】 6.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Q=10K L (Q 为产量,L 和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 则( )。 A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 B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 C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减;

D.无法判断 》 7.等成本曲线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向外移动表明(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8.总成本曲线与可变成本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A.随产量减少而减少; B.等于平均固定成本; C.等于固定成本; D.等于边际成本。、 9.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后减。 10.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A.1元;B.19元;C.88元;D.20元。 二、多项选择题 1.当生产函数Q=?(L.K)的AP L为正且递减时,MP L可以是()。 A.递减且为正; B.递增且为正; C.递减且为负; D.为零。 % 2.关于生产函数Q=?(L.K)的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是()。 A.开始于AP L 开始递减处,终止于MP L 为零处; B.开始于MP L 开始递减处,终止于AP L 为零处; C.开始于AP L曲线和MP L曲线相交处,终止于MP L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D.开始于AP L的最高点,终止于TP L的最高点。 3.对于生产函数Q=?(L.K)和成本方程C=ω·L+r?K,在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上应该有()。 A.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ω/r; ) = r/ω; ω=MP K/r。 4.生产要素指生产过程中能帮助生产的各种手段,它包括()。 A.资本; B.土地; C.劳动; D.企业家才能。 5.等产量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A.斜率为负; B.凸向原点; C.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的RTS; ;

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 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互文性理论将解构主义的、新历史主义的,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合理因素都纳入了其体系之内,从而也使自身在阐释上具有了多向度的可能。 具体而言,互文性理论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破坏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传统,强调由文本显示出来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而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和文本具有互文性的理论也成为了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文本分析策略,不过它结合了自身诞生于结构主义文论的特色,将之改换了文本和文本的互文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所以,互文性理论所遵循的思维模式也能清晰的窥见,它不是单纯地以文本来分析文本,否则它也将落入形式主义文论的窠臼。互文性理论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从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也可称之为“互射性”或“互涉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互文性理论以“影响”为其核心要素,将众多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因子纳入其关注的领域,从而也使自己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研究的层面,而进入到多重对话的层面。而互文性理论的对话主要是从三个层面进行:文本的对话、主体的对话和文化的对话,下面本文就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互文性理论多重对话特质做进一步的分析。 “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 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1]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概而言之,互文性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一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习题详解(第6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Ⅱ)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六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Ⅱ)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设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Q K L =?,且已知2w =,1r =,则: (1)试求100Q =、400之下,LAC 分别为多少? (2)设16K =,求100Q =、400的SAC 分别为多少? 解:(1)厂商生产的最优条件为 /22/2L K MP K KL K w MP L r L KL ====,即2K L =。 当100Q =100KL 可得:502L =1002K =。 此时502210021 22LAC ?+?= = 当400Q =400KL =可得:2002L =,4002K = 此时2002240021 22LAC ?+?= (2)当16K =时,4Q L = 100Q =时,625L =,6252161 12.66100SAC ?+?= =。 400Q =时,10000L =,100002161 50.04400 SAC ?+?= =。 2.设某厂商的生产函数为()Min 5,10Q K L =,且1w =,3r =。 (1)试求LTC 、LAC 和LMC 的曲线; (2)设短期下10K =,求STC 、SAC 及SMC 各为多少? 解:(1)长期总成本是指厂商在长期内通过调整生产规模,与一定产量的商品所对应的生产要素投入的最小成本。 对于里昂剔夫生产函数()Min 5,10Q K L =,当510K L =时,与Q 对应的成本最小。 此时,/5K Q =,/10L Q =。

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e13675065.html, 浅析释意学派理论下口译的翻译技巧 作者:陈亚旭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 摘要:口译的质量决定着发言的对外传播效果。同时,口译与笔译也有所不同,其具有 一定的特殊性。对于译者而言,如何适当地使用翻译技巧,在短时间内使口译更加优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如今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是国际口译界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其中口译过程三角模型和“脱离”假说更是对口译实践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巴黎释意学派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浅析口译过程中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口译释意学派翻译技巧 一、口译的特点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愈发的重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外事发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多是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宣传我国的立场、态度、措施等方方面面。而在这种场合下,口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口译的质量,也与发言的外宣效果紧密相连。“好的口译质量”定义为:对源语准确的翻译、恰当的目标语表达、对等的意图效果、成功的交际互动(王斌华,2012:49)。因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时间具有紧迫性 口译与媒体报道、政府公告、企事业单位宣传等笔译有所不同,其是以口译形式出现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具有紧迫性,需要在短时间内形成译文,且译文要逻辑清晰,观点明确。没有时间让译员进行反复推敲。 2、措辞准确 外事发言的措辞十分精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揣摩而形成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准确的语言,不能有歧义,不能留有误解,更不能有不恰当的用词。 3、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外事发言的内容多为最新的大政方针,国家政策,或者对某一热点问题或重要议题的立场和主张。所以口译的内容就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 综上所述,口译与笔译相比其对译员的要求更高。在此类翻译任务中出现的难点更多。所以译员在口译中选择适当的翻译技巧,来处理不同语境下的原文,并表达出合理的译文,使外国听众既全面有精准的理解我们的政策与主张。

微观经济学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习题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3、两种可变要素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 4、厂商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6、企业在生产中的规模报酬问题 (二)难点 1、规模报酬的递增 2、不变和递减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区别 3、如何区分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4、两条脊线所围成的三个区域的特征 二、关键概念 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规模报酬三、习题 (一)选择题 1、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A.平均产量增加; B.平均产量减少; C.平均产量不变; 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2、劳动(L)的总产量下降时() A.AP l 是递减的; B.AP l 为零; C.MP l 为零; D.MP l 为负。 3、如果是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 A.与纵轴相交; B.经过原点; C.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D.与横轴相交。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B.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C.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报酬规律造成的; D.边际报酬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5、在边际产量发生递减时,如果要增加同样数量的产品,应该() A.增加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B.减少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C.停止增加变动生产要素; D.同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6、生产要素最适度组合的选择条件是( ) A.MRTS=P1/P2 B.MU1/MU2=P1/P2 C.MRTSLK=w/r D.MPL/MPK=r/w 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增加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同比例提高了; D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8、等成本曲线围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A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9、规模报酬递减是在下述情况下发生的() A 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B 不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 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要素不变; D 上述都正确。 10、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单位时间里增加了10%的劳动使用量;但保持资本量不变,则产出将() A 增加10% ; B 减少10%; C 增加大于10%; D 增加小于10%。 (二)判断说明题 1、生产函数指的是要素投入量和最大产出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通常分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两种类型。 2、生产函数的斜率是边际产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