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细胞膜制备

红细胞膜制备

红细胞膜制备
红细胞膜制备

两种提取红细胞膜蛋白方法的比较 在制备抗血型抗原单克隆抗体时,为了提高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免疫效果,获得更多的阳性克隆,我们比较了两种提取红细胞膜蛋白的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低渗溶血法粗提红细胞膜蛋白 1.1.1 方法一 略有改良 取25 ml A(或B ) 型抗凝混合血加0.01 mol/L PBS ( pH7.4),离心3000 r/min ,20 min ,弃上清和上清下的白细胞、血小板层。用相当于红细胞压积3倍的预冷PBS(pH7.4)洗涤3次(4 ℃ 5 000 r/min,15 min) 。加预冷的0.01 mol/L Tric-HCl(pH7.4)与红细胞(V V=401)∶∶混合,4℃放置2 h 。再以9 000 r/min 离心20 min ,弃上清(重复3~5次)至无肉眼可见的红细胞为止。沉淀物加0.01 mol/L PBS(pH7.4)置-20℃保存。

1.1.2 方法二 略有改进 4 ml A(或B)型血加40 ml NS,离心2 000 r/min,20 min,洗3次。沉淀物加入40 ml 预冷蒸馏水,离心5 000 r/min,10 min ,洗4次。因沉淀物中仍有少量红细胞,故加40 ml 0.01 N 冰醋酸,置4 2 h ℃后离心9 000 r/min ,15 min 。沉淀物加4 ml NS 混匀后,再加0.2 ml 0.1 N NaOH ,生 物 秀

室温30 min,离心转速同上,弃上清后加4 ml NS,用0.1 N HCl(约0.1 ml)调pH 至7.4。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蛋白含量。

1.2 红细胞膜抗原的活性测定

1.2.1 血凝抑制试验 将提取的A(或B)型红细胞膜蛋白倍比稀释,分别加相应抗体(原液~1128∶倍比稀释),震摇后置室温1 h ,再加入2%A 或B 型红细胞,水平振荡20 min,室温静置1 h 观察结果。另用A 或B 型红细胞代替A 或B 型红细胞膜蛋白作为对照。能使加入的2%红细胞不出现凝集所需膜抗原的量作为膜抗原的血凝抑制效价。

1.2.2 60Co 照射对膜蛋白抗原活性的影响 将提取的红细胞膜蛋白用15 000 rad 照射后,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用18∶的A 或B 型血型抗体做血凝抑制试验[3]。

1.2.3 膜蛋白抗原免疫效果观察 将分别以10%红细胞和A 、B 型膜蛋白抗原免疫BALB/c 小鼠(4次)所获血清,分别与2%A(或B)红细胞作血凝试验测定血型抗体效价。 2 结果和讨论

2.1 红细胞膜蛋白量的测定 用两种方法提取的红细胞膜蛋白中镜下观察均无完整红细胞。所获蛋白量以100 ml 容积的生物秀-专心做生物w w w .b b i o o .c o m

细胞计算,方法一和方法二提取的A 型膜蛋白量分别为120~160 mg 和50 mg,B 型膜蛋白量分别为260 mg 和68 mg 。

2.2 膜蛋白抗原的活性测定 以能完全抑制相应抗体(原液)与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所需膜蛋白量来判定。方法一提取的膜蛋白A 型为7.5~15 mg/ml ,B 型为1

3.6 mg/ml ;方法二提取

的膜蛋白A 型为7.5~15 mg/ml,B 型为11.6 mg/ml 。

2.3 60Co 照射后对膜蛋白抗原活性的影响 将所提膜蛋白抗原于照射前后做血凝抑制试验,结果是:方法一提取的膜蛋白抗原,A 型照射前后分别为0.26 mg/ml 和0.13~0.26 mg/ml;B 型分别为0.11 mg/ml 和0.26 mg/ml ;方法二提取的膜蛋白抗原,A 型照射前后分别为0.24 mg/ml 和0.47 mg/ml ;B 型分别为0.1 mg/ml 和0.34 mg/ml 。

2.4 完整红细胞与膜蛋白抗原的免疫效果 以10%红细胞免疫BALB/c 小鼠产生的抗体效价A 型为180~1512,B ∶∶型180~1512∶∶。A 型膜蛋白抗原免疫BALB/c 小鼠产生的抗体效价为1512~11024,B ∶∶型为1256~11024∶∶。用A 型红细胞和A 型膜蛋白抗原免疫BALB/c 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所获杂交瘤细胞的阳性率分别是0.7%和11.5%。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w w w .b b i o o .c o m

本文采用两种低渗溶血法提取的红细胞膜蛋白抗原量有所不同,方法一高于方法二。但两种方法所获膜蛋白抗原都具有血凝抑制活性。因免疫动物所需抗原必须无菌,故对提取的膜蛋白抗原进行了60Co 照射。照射后对A 型膜蛋白抗原活性的影响不大,但可使B 型膜蛋白抗原的活性下降2~3倍。更为重要的是,以照射后的膜蛋白抗原作为免疫原可使融合阳性率较完整红细胞作免疫原提高15倍。因此认为本文提取的红细胞膜蛋白抗原不仅简便易行,而且有实际应用价值,尤其是方法一。

分离膜蛋白的方法有两种:1先分离膜,然后提取;2用特殊的去污剂选择性的分离。第二

种方法简单,可靠,但有时含有其他蛋白。

原理:4度时所有的蛋白质原则上都溶于TritonX114水溶液,但在37度时,此溶液分为水相

和去污相;此时亲水性蛋白溶于水相,疏水的膜蛋白溶于去污剂相中。

方案

1)放射性标记受试细胞

2)将标记的细胞放在冰上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3)去除上清,用pH7。4的冷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单层细胞两次

4)加入1ml2%TritonX 溶液冰浴15min

5)刮下单层细胞,4度下10 000g 5min 离心

6)溶液37度水浴 10min 以分离水相和去污剂相,然后37度下2 000g 离心5min

7)收集水相留作分析

8)用500ul 冰冷的buffer C 溶解去污剂相沉淀,冰浴2min 后加温,在按步骤6再次离心

9)按步骤8再次抽提去污剂相,用buffer C 将洗涤后的去污剂相稀释到初始体积

10)用等量的buffer A 分别稀释水相与去污相,并进行免疫沉淀实验

试剂:

1)2%tritonX114:2%TritonX114、50mmol/L Tris HCl (pH7。

5)、蛋白酶抑制剂

2)缓冲液A (含0。5mol/LNaCl 的RIPA buffer )

3)buffer C

10mmol/L Tris HCl(pH7.5)

150mmol/L NaCl

5mmol/L EDTA(PH7.5)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红细胞膜的制备及其成份分析(磷脂、胆固醇)

一、红细胞膜的制备

(一)原理

随着生物膜研究的迅速发展,在膜的结构及功能的研究中分离和鉴定生物膜常常是必要的。为进行膜结构的生物化学分析,必须首先分离出纯净的细胞膜。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膜在分离状态下。一般称为”血影”,其没有通常真核生物细胞内所含有的任何细胞器,经过制备,容易得到纯粹的细胞膜,并且在取材方面来源方便,因此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膜是研究细胞膜的好材料。

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细胞质膜,第一步,将血液取放在加有抗凝剂的容器内,用低速离心的方法从血液中分离出红细胞,然后用等渗缓冲液重复洗涤多次,去除血浆。第二步,将洗净的红细胞从等渗缓冲液转移到低渗缓冲液中,由于渗透压力作用于细胞质膜,使红细胞膨胀而溶血。最后一步,将溶血的红细胞经过充分反复洗涤.高速离心,去除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含物。这样制备所获得的最终产品几乎全是红细胞膜。

(二)仪器、试验材料和试剂

仪器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w w w .b b i o o .c o m

冷冻离心机、冰箱、自动移液管、相差显微镜、冷冻干燥机等。

原料

哺乳动物的血液

试剂

1. pH7.4等渗磷酸盐缓冲液(含有0.15mol/L 氯化钠的5mL ,pH7.4磷酸盐缓冲液):

贮液A :称取0.7808磷酸二氢钠溶于水,定容至1000mL ; 贮液B :称取3.5828磷酸氢二钠溶于水,定容至2000mL ; 取380mL 贮液A 加1620mL 贮液B ,用少量浓盐酸调PH 至7.4.再称取17.5g 氯化钠加入其中。

2. pH7.4低渗tris 缓冲液(10mmol/LpH 7.4Tris-盐酸缓冲液): 贮液A :称取2.42gTis ,溶于水,稀释至500mL ; 贮液B :取0.84mL36%一38%盐酸,稀释至100mL ; 取500mL 贮液A 加414mL 贮液B ,用水稀释至近于2000mL ,用6mol/L 盐酸调pH7.4,再定容到2000mL 。

3. 肝素-PH7.4等渗磷酸盐缓冲液:

将肝素溶于PH7.4低渗Tris 缓冲液中,使每毫升含肝素500单位。

(三)操作步骤

1.血液的收集及洗涤

将血液收集在含有抗凝剂的容器中,每30mL 血液加约5mL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肝素-pH7.4等渗磷酸盐缓冲溶液。

为避免膜上含有的或膜上吸附的蛋白酶使膜蛋白发生变化,以下操作应在-4℃低温下进行。取30mL 血液,于冷冻离心机(4℃)中3000r/min 离心20min ,使红细胞沉淀,用吸管吸尽血浆及沉淀的红细胞表层的绒毛状沉淀层,以避免其他类型细胞的混入。

将红细胞置于3倍量预冷的pH7.4等渗磷酸盐缓冲液中,用玻璃棒缓慢地搅拌悬浮,4℃5000r/min 离心15min ,除去上清液及沉淀表层,重复洗涤3次。

2.溶血和红细胞膜的洗涤

在洗净的红细胞中,按照1:40的比例加入预冷的

10mmol/LpH7.4低渗Tris(三羟甲基氨基甲烷)-HCl 缓冲液,边加边缓慢搅拌,置于4℃冰箱中1~2h ,使之完成溶血。然后于4℃9000r/min 离心15min ,使红细胞膜沉淀。重复洗涤、离心3~5次,最后获得白色的红细胞膜样品。

注意:①溶血时低渗缓冲液的用量越大,红细胞膜中血红蛋白的残留量越少,但体积大,离心费时间。因此,红细胞与缓冲液的容量比例,以1:40为宜。②膜的重量很轻,在溶血后离心倾倒上清液时容易流走,因此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防止膜的损失。③在制备过程中,若pH 值降低,残留的血红蛋白会迅速增加。当pH 保持在7.4时,红细胞膜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仅占总蛋白量的3~5%,相当于血液中总血红蛋白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的0.1%。但pH 值降低至7.0时,血红蛋白增加至20%。④上述方法适用于大白鼠和人红细胞膜的分离。牛、猪等红细胞膜的制备,若反复进行低渗处理,将造成膜外表面包含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酯蛋白脱落,使膜容易破碎,得不到较完整的膜样品。若在低渗缓冲液中加入1mmoL 氯化钙,即可完全防止这种膜的不稳定性。

将最后一次离心所得到的红细胞膜悬浮在2~4mLpH7.4等渗磷酸盐缓冲液中。记录悬浮液的总体积。注意,有时在膜的下面有少许未解体的红细胞残留物,不要将这部分残留物悬浮在缓冲液中。

3.细胞膜的镜检

取少量膜样品悬液,在相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确定膜制品是否纯净。在视野中纯净的膜为扁圆形,白色,膜表面赂有皱纹。在视野中应不含有完整的红细胞或污染的细菌。

4.膜的冷冻干燥

样品放在一个称好重量的(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量)小称量瓶中,冷冻干燥至样品全干(冰冻干燥可以过夜,冷冻干燥的样品更易溶于SDS 溶液中),称量带有冷冻干燥制品的小称量瓶,记录膜的产量。

将冷冻干燥的膜制品,置于干燥器中保存,以备膜结构成分的分析。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二、膜磷脂的分析(薄层层析法)

(一)原理

膜中脂类的主要组分是磷脂和胆固醇。本实验用甲醇—氯仿可将膜中的脂类组分提取出来,同时破坏疏水作用、使膜蛋白变性,再采用薄层层析法进行磷脂的定性分析及定量测定。

(二)仪器和试剂

仪器

具塞试管、普通离心机、15cm ×15cm 玻璃板、薄层层析展层缸、定磷用的全套器材。

试剂

1. 硅胶H —碱式碳酸镁混合物:称取97g 硅胶H ,3g 碱式碳酸镁,置研钵中研磨,并混合均匀。

硅胶H —碱性硅酸镁混合物:称取98g 硅胶H ,2g 碱性硅酸镁,置研钵中研磨,并混合均匀。

2. 磷脂标准样品混合液:称取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神经鞘磷脂和卵磷脂等各5mg ,溶于l0mL 氯仿:甲醇(1:1,V/V)中。

3. 氯仿

4. 甲醇

5. 乙酸

6. 氨水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8. 高氯酸

9. 定磷试剂

(三)操作步骤

1.膜脂的提取

将冰凉干燥的膜制品总重量的一半悬浮于0.8mL 等渗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膜不会完全溶解),加3mL 氯仿:甲醇(1:2,v/v),盖上试管塞,剧烈振荡最少1min ,另外再加1mL 氯仿振荡1min ,最后加1mL 水振荡1min 。用台式离心机低速离心5min ,在离心管里分相,缓缓地吸去上相,用细滴管穿过两相界面处变性蛋白的薄层,吸出下相液(膜脂类在下相液中),转移到一个小烧杯内,置真空干燥器内蒸发至干。

2.磷脂的分析

(1)硅胶板的规格及制作方法

准备几块15cm ×15cm 的玻璃板,洗净,烘干或滴上几滴乙醇,用清洁的纱布擦干。

取3g 硅胶H —碱式碳酸镁混合物或硅胶H —碱性硅酸镁混合物,置小研钵中。加14mL0.5%pH7.0羧甲基纤维素溶液,研磨数分钟,将研磨好的浆液倒在一块备好的玻璃板上。用玻棒将其铺开,然后轻轻颠动玻璃板,使浆液均匀分布。置于水平台面上,使其自然干燥,然后放在110℃烘箱内活化30min ,贮于真空干燥器内用。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用200mL 氯仿—甲醇(1:1,v/v)溶解2mg 干燥的脂类。取100μL 溶解的样品溶液,点在薄层板的一个角上距板的边缘约2mm 处,点样的面积直径不超过5mm ,点样一次待样品干燥后再点,重复数次。

另取一块薄层板,依同样位置点上磷脂的标准样品混合液(内含每种标准磷脂各20~50μg).

(3)展层

采用倾斜上行法展层。展层缸内用新配制的溶剂系统平衡,进行双相层析(即在第一相展层后,将薄层板取出,调转90度。,再进第二相展层)。

第一相溶剂系统:氯仿:甲醉;氨水(25%):水=90 : 54 : 5.5 :

5.5(体积比);

第二相溶剂系统 : 氯仿 : 甲酵 : 乙酸 : 水=9 : 40 : 12 : 2(体积比);

每相层析约需2h ,当溶剂前沿距板的顶端2~3cm 时,取出薄层板,用铅笔画出溶剂前沿位置。第一相展层后,取出,在空气中干燥约15min ,若空气湿度太大时,则须在放有浓硫酸的干燥器内干燥半小时。

玻璃板(20cm ×20cm)涂上硅胶H.R 含有2w1%硫酸镁。 脂类的混合物点在右底角(距边缘3cm 处)。展层,第一相溶剂系统氯仿: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甲醇:氨水(25%):水(90:54:5.5:5.5,体积比),第二相溶剂系统氯仿:甲醇:乙酸:水(90:40:12:2,体积比)。缩写CHOL=胆固醇,FFA=游离脂肪酸,CL=心磷脂,PA=磷脂酸,PE=磷脂酰乙醇胺,PI=磷脂酰肌醇,PS=磷脂酰丝氨酸,PC=卵磷脂,SPH=鞘磷脂,L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C=溶血卵磷脂,LPS=谱溶血磷脂酰丝氨酸,DPI=磷脂酰二磷酸肌醇。

(4)显色及定位

将干燥后的薄层板放入碘缸内,盖好。升华的碘遇磷脂后,发生加成反应,而使磷脂的斑点呈现黄色或棕黄色。

斑点显现后,参考磷脂标准样品的相对位置及Rf 值,鉴别红细胞膜中含有磷脂种类。

将磷脂的斑点分别从薄层板上刮下来.转移到试管中,每个样品加1mL70%高氯酸,在190℃消化,然后测定磷含量(定磷方法)。在测光吸收之前,应离心除去硅胶。经测定后,从定磷的标准曲线计算出每个磷脂斑点中磷含量,可推算出每种磷脂在膜中含量。

三、膜胆固醇的测定

(一)原理

胆固醇(胆甾醇)与铁矾显色剂相互作用可生成紫色的胆固醇—铁复合物,其颜色的生成在一定范围内符合Beer 定律,在波长560nm 处有最大光吸收。反应过程中,浓硫酸与冰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乙酸相混合时产生的热可为颜色的生成提供合适的条件。 本实验中所选用的试剂也可用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其中乙酸铁—乙酸铀试剂不仅起蛋白质沉淀剂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克服色原(主要是脂类和胆红素)的干扰。

(二)仪器和试剂

仪器

721型分光光度计、台式离心机。

试剂

1.胆固醇标准溶液:精确称取200mg 胆固醇,溶于冰乙酸中,稀释到100mL ,使浓度为2mg/mL 。

2.铁矾显色剂

(1)储备液:溶解4.463g 硫酸铵铁(FeNH4SO4· 12H2O)到100mL85%磷酸液内,贮存于干燥器内,

此溶液在室温下很稳定。

(2)常备液:吸取10mL 储备液,用98%的浓硫酸稀释到100mL ,贮于干燥器内,以防吸水。此溶液至少可稳定2个月。

3.乙酸铁—乙酸铀试剂

称取0.5g 三氯化铁(FeCl2·6H2O),置小烧杯中,加入3mL 浓氨水,搅拌均匀,产生红棕色氢氢化铁沉淀,过滤。用蒸馏水洗至无氨味,取下沉淀,溶于冰乙酸中。再加入0.1g 乙酸铀[UO2(C2H3O2)2],用冰乙酸稀释到100mL ,振摇后避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光放置过夜,次日再振摇,贮于棕色瓶内。

(三)操作步骤

1.胆固醇标准曲线的制定吸取2mg/mL 胆固醇常备液0、0.02、0.04、0.06、0.08、0.10mL(相当于胆固醇的量为0、40、80、120、160、200μg)分别置于干燥的试管内,再分别加入0.1、0.08、0.06、0.04、0.02、0.00mL 冰乙酸.使每管中液体总体积达到0.10mL 。每管内加入5mL 乙酸铁铀试剂,摇匀。然后从每管各吸取3mL 混合

液,分别移入另一套干燥试管中,沿管壁加入2mL 铁矾常备显色液.用手指弹动管的底部,使其彻底混匀,在15~90min 内,于560nm 波长处测定A 值。为得到准确的数据,应将标准曲线上的各点做2~3个重复。以胆固醇的含量为横坐标,A 值为纵坐标,绘出标准曲线。

2.膜脂类胆固醇含量的测定

称取2~5mg 干燥的膜脂类(尽可能精确的称量),用冰乙酸充分溶解,制得0.5mg/mL 溶液。取1支试管,加50μL 样品溶液,再加入50μL 冰乙酸,及5mL 乙酸铁铀试剂,充分摇匀,如有沉淀,于2500r/min 离心15min 。吸取3mL 上清液,移入另—试管,沿管壁加入2mL 铁矾常备显色液,用手指弹动管的底部,使其彻底混匀,放置30min 后,于560nm 波长处测A 值。在进行样品测定时,要同时做空白对照,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即以50μL 冰乙酸代替样品溶液,其余操作同上。为得到准确的数据,测定样品时,须同时做二、三支重复测定管。 生物色谱中药活性筛选的新途径

生物色谱法(Biochromatography )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问世,由生命科学与色谱分离技术交叉形成的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色谱技术。它利用药物产生效应(或毒性)一般是通过药物与靶点即生物大分子包括受体、通道、酶等结合的原理,应用于药物活性成分的筛选、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它使效应成分的分离与筛选结合在一起,进而探讨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化学成分-效应-作用机理联动的一种药物研究方法,尤其适合于天然药物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其独特的优点为其展示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现代生命科学已阐明了细胞、细胞膜的结构组成,并逐步了解了酶、受体、抗体、传输蛋白、DNA 、肝微粒体等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生理作用。若将这些活性生物大分子、活性细胞膜、甚至活细胞作为配体固着于色谱担体上,制成一种生物活性填料,用于现代色谱分析技术,形成一种能够模仿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体或细胞相互作用的色谱系统,这样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体间的相互作用就能用色谱中的各种技术参数定量表征,我们就可以方便地研究药物与生物大分子、靶体或细胞间的特异性、立体选择性等相互作生物秀-专心做生物w w w .b b i o o .c o m

用,筛选活性成分,揭示药物的吸收、分布、活性、毒副作用、构效关系、生物转化、代谢等机理,探讨药物间的竞争、协同、拮抗等相互作用。

因此,建立中药生物色谱技术,可以模拟生理或病理状态下药物在体内进行生物活性表达的一些关键步骤,将中药或中药复方中的效应物质进行分离,能使效应成分的分离与筛选结合在一起,克服了以往先从中药中分离有效部位或单体,再分析其药效,从而使成分分离与效应筛选脱节的弊端;对已知结构的化合物进行中药效应成分及作用靶点分析,加强中药效应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的研究。由于该技术能较快的提供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并通过制备型HPLC 制备相当数量的纯品,就有可能针对性地设计提取工艺,以尽可能多地富集效应成分;了解了效应物质基础,就有可能针对效应物质制定质量标准,也就可能针对效应物质的理化特征,研究其制剂形式,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可控、稳定、均匀,实现中药研究的现代化。

本研究首先采用红细胞膜材料包被硅胶载体作为固定相,然后将此固定相装柱,经过最适条件考核后在线检测当归水提液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剩余水提液在红细胞膜包被的硅胶载体固定相色谱柱上的色谱行为,发现当归水提液的乙酸乙酯部位在此色谱柱上有多组分保留,采用HPLC/MS 联用技术鉴定被保留成分是分子量为190,192,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194,206,224,226,242,278,380,382amu 的10个化合物,是为红细胞膜包裹硅胶生物柱色谱法。这一方法同时存在的缺点是难以既考虑红细胞膜所需要的温度、压力、离子强度及溶液pH 等要求,又顾及色谱分析所需要的压力、流动相及无机盐离子等条件,难以达到既使生物材料选择性结合中药效应成分又让色谱分离效应成分发挥最佳状态。 为了解决红细胞膜包裹硅胶生物柱色谱法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阶段研究以红细胞直接与中药提取液孵育后,洗去未结合的成分,接着用低pH 缓冲液使红细胞靶点失活,得到与靶点结合的效应成分,再对得到的效应成分进行色谱分析。此法获得初步成功;实验过程中也发现由于红细胞释放微量的细胞内容物,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第三阶段研究改用分离红细胞膜作为生物固相材料,建立红细胞膜固相色谱法。本方法主要工作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先对拟分析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研究,作为下一步红细胞膜固相色谱研究的基础。第二步是在模拟机体内环境的条件下,首先让红细胞膜与药材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特异性结合,然后用缓冲溶液洗去未被红细胞膜特异性结合的其它成分,红细胞膜保留的成分即是与红细胞膜靶点特异性结合的成分,这样就得到了对红细胞靶点有激活或抑制作用的成分。接着用低pH 缓冲溶液将与靶点特异性结合的成分从红细胞膜上洗脱下来,以HPLC 进行色谱分析,得到特征性的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谱图。第三步研究与红细胞膜靶点特异性结合成分的色谱特征,与药材提取液的指纹图谱对照,确定特征峰在指纹图谱中的位置,并以此特征图谱作为指征,利用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出纯品,用HPLC-MS 和NMR 技术进行分子量与结构分析,最后确定与红细胞膜靶点特异性结合的成分。第四步进行药理活性分析。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

w w w .b b i o o .c o m

生物秀-专心做生物https://www.doczj.com/doc/8d13500346.html,

生物秀论坛—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与互助社区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8d13500346.html,

生物部落—生物医药人网络家园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8d13500346.html,

生物百科—生命科学第一百科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8d13500346.html,

生物秀知道—生命科学问题解决之道!

http:// https://www.doczj.com/doc/8d13500346.html,

易生物-领先的生物医药商务平台

https://www.doczj.com/doc/8d13500346.html,

红细胞的代谢

第二节红细胞的代谢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发育中的形态与代谢的变化 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网质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⒈早、中幼红细胞:含有胞核、内质网和线粒体,具有合成核酸和 蛋白质的能力,并可以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⒉网质红细胞:无细胞核和DNA,不能合成核酸,但尚有少量线 粒体和RNA,可以合成一些蛋白质及有氧氧化供能。 ⒊成熟红细胞:有细胞膜和胞浆,无细胞器,不能合成核酸和蛋白 质,也不能氧化供能,其能量主要来自酵解途径。 一、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是在红细胞成熟之前合成的。成年人的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组成。 1.结构:含4个亚基,每个亚基结合1分子血红素 2.组成:珠蛋白和血红素 (一)血红素的合成 述:血红素是含铁卟啉衍生物,是Hb的辅基。 1.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 ⑴合成组织:红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 ⑵亚细胞定位:骨髓的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主要) 2.合成原料: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Fe2+等 3.限速酶: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辅酶:磷酸吡哆醛)4.合成过程 ⑴δ-氨基-γ-酮戊酸(ALA)的生成 *关键酶:ALA合酶 *反应部位:线粒体

*反应式:课本P158,图13-2 述:维生素B 6缺乏时,血红素合成发生障碍,造成维生素B 6 反应性贫血。 ⑵血红素的生成 ①胆色素原的生成 述:ALA 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液。 + AL A 脱水酶 2H 2O ALA ALA 胆色素原(PBG ) ②尿卟啉原与类卟啉原的生成 4x 胆色素原 尿卟啉原Ⅰ、Ⅲ同合酶 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脱羧酶 类卟啉原Ⅸ ③血红素的生成 述:胞液中的类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 类卟啉原Ⅲ 类卟啉原Ⅲ氧化脱羧酶 原卟啉原Ⅸ 原卟啉原Ⅸ氧化酶 原卟啉Ⅸ 亚铁螯合酶 血红素 述:血红素生成后,迅速进入胞液与珠蛋白结合生成Hb 。 在珠蛋白多肽链合成后,一旦容纳血红素的空穴形成,立 刻有血红素与之结合,并使珠蛋白折叠成其最终的立体结 构,再形成稳定的αβ二聚体;最后,由两个二聚体构成 有功能的α2β2四聚体-血红蛋白。 COOH CH 2CH 2C C O H H H H N H OH O O H O N H 2

血细胞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图5-5)。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 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3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解析版)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3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原理:细胞吸水涨破――→离心 获得细胞膜。 2、选材 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②原因: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这可使得到的细胞膜更为纯净。 3、过程 4、注意事项 ①红细胞要用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稀释,这样既可以使红细胞分散开,不易凝集成块,又能使红细胞暂时维持原有的形态。 ②注意盖盖玻片的方法,防止出现气泡。 ③用吸水纸吸引时,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走。 ④滴蒸馏水操作在载物台上进行,载物台应保持水平,否则易使蒸馏水流走。 ⑤实验中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与引流前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形成对照。 考点一: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 例一、.若要获取人体细胞膜的纯净物,其材料来源应选择( ) A . 精细胞 B . 成熟的红细胞 C . 肌细胞

D.骨细胞 【答案】B 【解析】人的精细胞含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A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不含有细胞核和细胞器,获取的膜比较单一,只有细胞膜,因此往往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B正确;人的肌细胞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C错误;人的骨细胞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获取的膜不仅仅有细胞膜,还有核膜和线粒体膜等细胞器膜,D错误。 考点二:实验方法--吸水涨破法 例一、下列有关细胞膜制备及观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家鸡的红细胞是最佳的实验材料 B.若选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应先用蛋白酶去除细胞壁 C.制备细胞膜应先利用吸水涨破法,再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取 D.可以用高倍镜直接进行观察 【答案】C 【解析】家鸡的红细胞为正常细胞,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因此不能用家鸡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A错误;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B错误;哺乳动物红细胞放在清水中吸水涨破,再离心时将血红蛋白和细胞膜分离,C正确;用显微镜观察时,需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目标,然后再用高倍镜观察,D错误。 考点三实验的基本操作 例一、在“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时,下列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A.制成红细胞临时装片 B.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 C.在盖玻片的一侧滴生理盐水 D.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答案】C 【解析】用哺乳动物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制成红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A正确;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时需要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B正确;在盖玻片的一侧滴清水,C错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清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D正确。

人体内的红细胞介绍

体内的红细胞生存周期是120天 人体内的正常红细胞不会永远生存下去,一般寿命在120天左右。衰老的红细胞由于本身代谢的改变,如酶活性和糖酵解速度的降低,能量减少,稳定性受到影响,易在脾内破坏或不断在血管床中冲撞而碎裂,这是红细胞的生理性破坏,每天相当于总量的1/120。 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吞噬裂解,释出血红蛋白,分解为铁、珠蛋白和卟啉。卟啉则为体内未结合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未结合胆红素在肝脏内形成结合胆红素。胆汁中含有结合胆红素,它经肠道细菌作用,被还原为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少量粪胆原又被肠道重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其中大多通过肝脏,尚有小部分粪服原通过肾脏,随尿排出。 正常成人每天排出粪胆原为40~280毫克,排出尿胆原<4毫克。当大量红细胞破坏,患者就会出现黄疸,血清游离胆红素增高、大便粪

胆原排出增多,尿中尿胆原呈强阳性而胆红累则阴性。红细胞就是这样不断的生成和破坏,从而维持了其在人体内的一定数量的平衡。 正常人体内红细胞是如何维护平衡的 在人体内的幼红细胞不断增殖过程中,细胞质也逐渐发育成熟。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破坏,尤其是脾脏在破坏红细胞中占有重要地位。 红细胞的生命期和红细胞膜的结构、红细胞内酶系统的活力及血红蛋白分子等有密切关系。红细胞内在的任何一种缺陷均可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如超过了骨髓代偿性增生的程度,就会引起溶血性贫血。肿大的脾脏也可阻滞和吞噬过多的红细胞。所以红细胞的平衡是依赖于红细胞膜结构的稳定,红细胞内酶系统的正常活动及血红蛋白分子含量,以及正常的脾脏功能均有关系。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15×10 9/L。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

【高考速递】2019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小题小练:(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一、选择题 1.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 A.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复杂细胞器膜等膜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答案:C 2.科学家在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时,一般不选用植物细胞,其原因是( ) ①植物细胞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会溶解膜结构 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看不到细胞膜 ③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较薄 ④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提取细胞膜的过程比较繁琐 ⑤植物细胞内会有其他膜结构干扰 A.①④ B.②③ C.④⑤ D.②⑤ 答案:C 解析:植物细胞细胞液中的有机酸不会溶解膜结构,因为细胞液在液泡中,并没有溶解液泡膜,①错误;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壁紧贴在一起,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植物细胞膜,但这不是不选用植物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原因,②错误;不选用植物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原因不是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较薄,③错误;制备细胞膜,选材至关重要,选材时,首先要考虑制备的简便与否,植物细胞因为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壁,所以制备比较烦琐,④正确;还要考虑细胞中是否含有其他细胞器膜,植物细胞中含有多种具膜结构,不宜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⑤正确,故选C。 3.制备细胞膜时,稀释红细胞的液体和使细胞涨破的方法分别是( ) A.清水,将其放入生理盐水中 B.9%的NaCl溶液,将其放入清水中

C.生理盐水,将其放入清水中 D.清水,将其放入9%的NaCl溶液中 答案:C 解析:制备细胞膜时,稀释红细胞的液体是生理盐水,使细胞涨破的方法是将其放入清水中 4、在制备哺乳动物红细胞膜的实验中,把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的目的是( ) A.溶解细胞膜 B.清洗细胞膜 C.使红细胞吸水涨破 D.溶解细胞质 答案:C 5.下列有关制备细胞膜的操作步骤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利用任意一种动物血和生理盐水制得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 ②用滴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③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高倍镜观察,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淸晰 ④将临时装片从载物台上取下,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⑤在高倍显微镜下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6.下列关于制备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鸟类的红细胞不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B.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 C.选取的材料最好是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细胞 D.制备出的细胞膜中,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解析:鸟类的红细胞有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不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A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B错误;要想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所选择的材料最好除了细胞膜外,没有其他的膜结构,C正确;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

高中生物知识点题库 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GZSW010

1.最能代表细胞膜基本化学成分的一组化学元素是() A、C.H.O.N B、C.H.O.N.P C、C.H.O.S.P D、C.H.O.Mg.Fe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所以组成元素除了C.H.O.外还有P。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2.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A.磷脂、蛋白质、糖类 B.糖脂、糖蛋白 C.脂质、蛋白质、无机盐 D.磷脂、蛋白质、核酸 答案:A 解析: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1)膜脂(2)膜蛋白(3)膜糖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答案:B 解析: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4.细胞膜的成分中起支架作用和细胞识别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淀粉和纤维素B.纤维素和果胶C.磷脂和糖蛋白D.蛋白质和磷脂 答案:C 解析: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一般磷脂含量最多,起支架作用;蛋白质含量次之,与膜的功能密切相关;糖蛋白含量很少,分布于细胞的外表面,在细胞识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5.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若加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该成分是() A.糖脂B.磷脂C.糖蛋白D.脂蛋白 答案:C 解析:糖蛋白是由糖类和蛋白质构成的,能与双缩脲和斐林试剂起显色反应。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6.具有细胞壁的选项是() A.花粉B.红细胞C.胰岛A细胞D.流感病毒 答案:A 解析:A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B、C项是动物细胞,D项是病毒,都没有细胞壁。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红细胞膜流动性测定方法

悬浮后,红细胞膜蛋白定量,用考马斯亮蓝法三、材料、试剂与器具 (一)试剂 1、染色液:取考马斯亮蓝G-250(红褐色) 100mg溶于50ml 95%乙醇中,加100ml 85%磷酸,加水稀释至1升。该染色液可保存数月,若不加水可长期保存,用前稀释。 2、标准蛋白溶液:0.5mg/ml牛血清白蛋白。 3、未知浓度的蛋白质溶液用酪蛋白配制,浓度控制在10—30mg/ml (二)器具 1、试管及试管架 2、移液管(1ml,5ml) 3、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四、操作步骤 (一)标准曲线的制作 1、取7支试管,按下表加入试剂

2、将试管摇匀,放置20分钟。 3、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吸光值A595nm。 4、以A595nm为纵坐标,标准蛋白色质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二)样品的测定 1、取一支试管,加入未知浓度的蛋白质溶液0.2ml,蒸馏水0.8ml考马斯亮蓝试剂5ml. 2、将试管摇匀,放置20分钟。 3、比色测定吸光值A595nm,对照标准曲线求得蛋白质的浓度。 调整蛋白浓度为200~800ug/ml 荧光偏振法 DPH溶液:将0.464mgDPH溶于1ml四氢呋喃中配制储备液,浓度为2×10^-3mol/l,剧烈振摇3~5min,f放在棕色瓶中,避光保存于-20℃冰箱。临用前从冰箱取出,在室温下融化,每次试验前再用PBS(0.01mmol/l,ph=7.4))稀释成2×10^-6mol/l的工作液。稀释时必须猛烈摇晃2~3min, 红细胞膜的荧光标记:将洗净的红细胞与2×10^-6mol/lDPH

在25℃条件下温育30分钟。加入肝素抗凝的新鲜血液3000r/min离心5min,加PBS缓冲液,洗涤三次,去除上清在红细胞沉淀中加入8ml的10mmol/l ph=7.4的 HCL溶液,同时加入适量的蛋白酶抑制剂对甲苯磺酰氟,4℃溶血过夜,使红细胞膜破膜,使红细胞溶液以1200r/min,4℃离心30min,弃上清液,10mmol/l PH=7.4Tris-HCL溶液同样转数离心洗涤三次,辞去白色沉淀物,最后1:1悬浮在等体积的ph=7.4的PBS溶液中。用考马斯亮蓝法 得到红细胞膜影泡,(dph做荧光探针)取新配制的2mmol/l 的DPH四氢呋喃液1ml,分别加入200ul红细胞膜影泡悬液及2mlPBS缓冲液,快速混匀配置,在37℃下水浴30min,3000r/min,离心10min,弃去残留DPH标记液,用等渗PBS (磷酸盐缓冲液)洗两遍,再用等渗PBS缓冲液稀释成4ml 细胞悬液。 在石英杯中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荧光偏振度荧光偏振法测定: 测定参数:激发波长(EX)362nm,发射波长(EM)432nm,激发狭缝为5nm发射狭缝10nm,根据下列 (Ex)362nm,发射波长(EM)432nm,根据下列公式分别计算偏振度(P)、微黏度(11)和膜脂流动性值 偏振度 P=(I。一GIh)/(I。+GIh) (G为校正因子,

第十四章 红细胞代谢紊乱_0

---------------------------------------------------------------最新资料推荐------------------------------------------------------ 第十四章红细胞代谢紊乱 第十四章红细胞代谢紊乱第十四章红细胞代谢紊乱复习重点一、红细胞结构与功能 1. 红细胞的生成存在于人血液和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可分化为过渡性的可增殖细胞-造血祖细胞。 根据分化能力,可将造血祖细胞分为多向祖细胞和单向祖细胞,前者可进一步分化成单向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 EPO 的刺激作用下,形成红系祖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促进红细胞的分化和成熟,缩短红细胞产生的时间,使得幼红细胞提早脱核,红细胞提前进入血液。 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阶段,红细胞系统可分为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 成熟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呈独特的双凹面圆盘形状,不含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其蛋白质约有 95%是血红蛋白。 成熟红细胞由细胞质和细胞膜组成,其中细胞膜起着维持红细胞的特有形态的作用;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均质、无结构,细胞质电子密度较高,由此保证血红蛋白的功能。 3. 红细胞胞质在红细胞的胞质中包含有所有参与其代谢过程的化学成分,通常用平均红细胞容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表示,在疾病过程中,这些指标会发生改变。 1 / 16

4. 红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红细胞与其他细胞膜的结构相同,由双层脂质构成。 其化学组成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脂质在红细胞膜内外层的分布是不均一的,在细胞膜外层主要是磷脂酰胆碱、神经鞘磷脂、胆固醇和糖脂(红细胞表面的血型物质),而在细胞膜内层主要是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 红细胞膜蛋白质可以分为二类: 主体蛋白和外周蛋白。 红细胞膜结构符合流动镶嵌模型理论,以脂质双层为主要支架,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层,或者处于脂质双层的两侧,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 二、成熟红细胞的代谢 1. 红细胞代谢特点红细胞代谢的重点是糖代谢,成熟红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获取能量,约有 90%的糖通过这个途径,其余的糖则通过磷酸戊糖旁路(pentose phosphate shunt) ,以及 2. 3-二磷酸甘油酸支路(2, 3-DPG) 等途径代谢,这些通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整个红细胞代谢体系。 通过这些代谢提供能量、还原性的 NADH 和 NADPH,以及一些重要的代谢物(如 2, 3-DPG) ,对维持成熟红细胞在循环中约 120 天的生命过程及正常生理功能均有重要作用。 2. 红细胞代谢途径主要有: 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旁路代谢途径、 2, 3-二磷酸甘油酸支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液中的红细胞是血球当中最多的一种,也是体内数量最多的细胞。 正常成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值,男性约4~5×103个,女性约3.5~4.5×103个,居各类血细胞之首,如果将全身的红细胞一个个连接起来,能环绕地球赤道4.5圈。 胞体为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微米,中央较薄,周边部较厚。新鲜的单个红细胞呈浅黄绿色,多个红细胞常叠连在一起,稠密的红细胞使血液呈红色。 红细胞成熟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具有携带O2和部分CO2的功能,每100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克,女性约110~150克。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5×103个/升,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则为贫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在此期间,一个红细胞可在组织和肺脏之间往返大约5~10万次。衰老的红细胞多被脾、肝、骨髓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分解。同时,体内的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的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总数的相对恒定,以参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当机体需要输血时,最输同型血,但尚需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因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存在。 红细胞是边缘较厚,中央略凹的扁园形细胞,直径7~8μm。细胞质中含有大量血红蛋白而显红色(见血细胞示意图)。 红细胞是在骨髓中制造的,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衰老的红血球被脾、肝、骨髓等处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吞噬和破坏,平均寿命120天。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这主要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蛋白实现的。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能力。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色鲜红。动脉血所含的血红蛋白大部分为氧合血红蛋白,所以呈鲜红颜色;与二氧化碳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碳酸血红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都不牢固,很易分离。 在氧分压较高肺内,静脉血中的碳酸血红蛋白解离,并与氧结合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而在氧分压较低的组织内,动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并与二氧化碳结合转变为碳酸血红蛋白。红血球依靠其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殊性而完成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务。 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是什么? 人与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为红色无核的双凹(或单凹)圆盘形细胞,平均直径约8000nm(8μm)。这些形态特点,使红细胞的代谢率较低,又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双凹圆盘形细胞比球形细胞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此比值越大,越易于变形,故红细胞能卷曲变形,以此适应通过直径小于它的毛细血管并能通过脾和骨髓的血窦壁及其膜孔隙,通过后再恢复原状,这种变化叫做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红细胞膜为脂质双分子层的半透膜,对物质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不能通过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气体以单纯扩散方式可自由通过,葡萄糖和氨基酸等亲水性物质依靠易化扩散通过,负离子如Cl-、HCO3-等较易通过,尿素也可自由透入,而Na+ 、K+等正离子很难通过,需依赖钠泵来主动转运。 钠泵的能量来自红细胞消耗葡萄糖产生的A TP提供,并用以保持膜的完整性和膜内外的Na+ 、K+浓度梯度。贮于血库较久的血液其血浆K+浓度升高,因低温时红细胞代谢率低,以致Na+、K+泵活动缺乏能量来源,不能将K+泵入细胞内。

构成细胞膜骨架的化学成分是A膜内在蛋白B膜周边蛋白C

(1)构成细胞膜骨架的化学成分是( )。 A.膜内在蛋白 B.膜周边蛋白 C.糖类 D.脂类 E.糖蛋白 (2)下列不属于“液态镶嵌模型”内容的是( )。 A.细胞膜由三层单位膜组成,内外两层染色深,中间一层染色浅 B.整个膜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是由类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 D.组成膜的蛋白质有的附着在类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在类脂双分子层中 E.细胞膜具有不对称性 (3)不需要专一的膜蛋白分子,不需要消耗能量,物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 B.易化扩散 C.简单扩散 D.膜泡运输 E.胞吐作用 (4)膜泡运输主要转运( )进出细胞。 A.小分子物质 B.大分子物质和颗粒物质 C.离子物质 D.磷脂分子 E.蛋白质 (5)主动运输与胞吞作用的相同点是( )。 A.都需要载体或导体 B.都需要消耗能量ATP C.都是转运大分子物质 D.都是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运输 E.受体介导 (6)低密度脂蛋白颗粒进入细胞的过程是( )。 A.吞噬作用 B.胞饮作用 C.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D.主动运输 E.膜泡运输 (7)与配体结合后直接行使酶功能的受体是( )。 A.酶偶联受体 B.离子通道受体 C.G蛋白偶联受体 D.膜受体 E.细胞内受体 (8)受损的组织碎片进入巨噬细胞内的过程叫( )。 A.吞噬作用 B.胞饮作用 C.简单扩散 D.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E.胞吐作用 (9)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 )异常所引起的。 A.线粒体 B.内质网 C.细胞膜受体 D.溶酶体 E.高尔基复合体 (10)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了() A.板块镶嵌模型B.fluid mosaic model C.单位膜模型 D.片层结构模型E.crystal mosaic model

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及分析

细胞学实验论文

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及分析 路路*,李秋菊,罗敏惠,母振炜,孟凡琳, 姜雅莉,平措宗吉,王大鹏,吴玲 【摘要】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可以选择性地让某些物质进出细胞,但是各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由于细胞膜对于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使得不同溶质渗入细胞的速度相差很大,甚至有些不能渗入细胞中。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分子量、脂溶性大小、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观察红细胞的溶血现象;建立等渗概念并理解溶血原理。实验以人和鸡的红细胞为材料,用自然渗透的方法进行实验,通过测量红细胞的溶血时间来估计细胞膜对各种物质通透性的大小,得出了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一般性规律。 【关键词】红细胞;细胞膜;等渗;渗透性;结果分析 新近国内外有关红细胞膜的表面超精细结构的研究包括了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载体与膜离子信道等各方面,涉及到信息和分子识别传导的有关问题。可见对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细胞膜渗透性试验是细胞生物学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本科生对有关于细胞膜功能的理解,在对于各物质进出细胞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细胞膜本质的认识,同时在其中提高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等渗溶液中,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由于水分子的摄入超过水分子的流出,导致红细

胞逐渐胀大,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到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此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在试管中细胞形态的絮状物消失,溶液由细胞存在的悬浊液变为非细胞结构的澄清液。这一现象是判别细胞是否溶血的一个现象证据。将红细胞放入各种等渗溶液中,由于红细胞对于各种溶质的通透性不同,有的溶质可以渗入,有的不可以渗入,渗入的溶质能提高红细胞的渗透压后促使水分进入细胞,从而引起溶血;由于溶质进入速度互不相同,因此溶血时间也不相同。根据溶血现象是否发生以及溶血时间的快慢,来判断细胞膜对各类溶质渗透性的大小和强弱。 基于上述的研究状况所得的理论知识和本次实验,本文重在阐述细胞膜对于不同物质通透性的一般规律。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生物材料本实验用的血细胞取材方便,新鲜的动物的红细胞都可以。我们采用了鸡的血细胞和人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即抗凝人血和鸡血的稀释液(一份血液加入九份生理盐水进行稀释),观察到的结果和现象十分明显。 1.1.2化学试剂 0.17mol/L氯化钠溶液、0.17mol/L氯化铵、0.17mol/L醋酸铵、0.17mol/L硝酸钠、0.12mol/L草酸铵、0.12mol/L 硫酸钠、0.32mol/L葡萄糖、0.32mol/L甘油、0.32mol/L乙醇、 0.32mol/L丙酮、0.32mol/L乙二醇。 1.2实验方法

18、“红细胞”专题复习

“红细胞”专题复习 红细胞不仅在动物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还作为生物科学某些领域研究的好 材料, 且课本涉及的地方有多处。因此,有关红细胞知识点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本文精选与红细胞有关的高考或模拟试题进行例析,便于同学们较系统地掌握有关红细胞的知识考点。 例1、“朴雪”乳酸亚铁口服液可以有效地治疗人类缺铁性贫血症,这是因为其中的Fe2+进入人体后能() A、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 B、调节血液的渗透压 C、构成中的血红蛋白 D、促使更多红细胞的产生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特有的无机盐组成和无机盐的生理作用。某些无机盐可以用来构造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进入人体后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故答案选C。 例2、青蛙红细胞的分裂方式是() A、二分裂 B、无丝分裂 C、有丝分裂 D、减数分裂 [解析] 此题考查非哺乳类动物红细胞的结构和蛙的红细胞独特的分裂方式。无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的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就在鸡胚的的血细胞中看到了。其过程是:一般细胞核先延长,从中部内凹缢裂为二,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因为在分裂开过程中核膜、核仁并不消失,也无染色体变化和纺锤体丝出现,所以叫无丝分裂,它是真核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如蛙的红细胞分裂方式就是这样。二分裂是指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一种常见的繁殖方式,进行分裂生殖时,先是核逐渐延长,然后逐渐分成两个 新个体 ...。虽然两者都要“一分为二”,但分裂的机理和本质有所不同。顺便提醒一句,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器和细胞核等结构,而非哺乳类动物红细胞如鸟类成熟红细胞仍然有细胞核,难怪我们用鸡血细胞作为提取DNA的材料。故答案选B 。 例3、为从成熟的红细胞上获取细胞膜,可用来处理细胞的试剂是() A、10%盐酸 B、蛋白酶 C、磷脂酶 D、清水 [解析] 此题考查成熟红细胞膜的化学物质组成和分离出纯细胞膜的方法。获取细胞膜就是让其破裂,让内部物质释放出。10%盐酸浓度高,使红细胞皱缩甚至杀死;脂类和蛋白质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物质,故蛋白酶、磷脂酶均使膜结构遭破坏;清水使细胞渗透吸水胀破,内部物质流出只剩细胞膜。故选D。 例4、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氨基酸 C、葡萄糖 D、CO2和O2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的成分和内环境的概念。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部的成分,不在细胞外液(相对人体外部环境来说,又称为内环境),即血红蛋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故答案选A。 例5、人的红细胞和精子的寿命都很短,这一事实体现了() A、环境因素的影响 B、功能对寿命的决定 C、核质相互依存的关系 D、遗传因素的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红细胞的寿命和细胞的完整性。细胞的各个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实际上一个细胞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例如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人工去核的细胞和丢弃大部分细胞质的精子细胞,一般不能存活多久,有力地说明细胞完整性的重要意义。故答案选C。例6、当氧气含量升高时,下列哪一项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可能发生的()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的理解(2013-07-24 12:15:32) 转载▼ 标签: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物质转运教育分类:教学反思 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的理解 (典型例题)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C ) A.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B.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C.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D.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教学问题:关于细胞膜结构的研究经过了很长时间,它是细胞水平上的微观领域研究,教材中所说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实际上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更何况是结构特点的研究过程经典实验和生命活动中的体现方面的理解。例如,主动转运怎么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呢? 下面对细胞膜的流动性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如下: 1.膜的流动性含义 是生物膜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指膜脂肪酸链部分及膜蛋白的运动状态。膜脂类分子在相变温度以上条件下主要有侧向扩散、旋转、左右摇摆、伸缩振荡、翻转及异化运动等方式。 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正是因为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的运动性,才决定了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从而体现出选择透过性,因此,膜的流动性是结构特点。 2.膜流动性的测定方法 主要有荧光探针标记,电子自旋共振以及差示扫描量热法,x线衍射等。例如,科学家用发绿光的染料标记老鼠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光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的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老鼠的细胞和人的细胞融合,融合的一半发绿色荧光,一半发红色荧光。在温度为37度,经过40分钟后,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此结论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3.膜流动性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生物膜正常功能的必须条件。例如,细胞的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与信息转导等都与膜流动性有密切关系。

细胞膜的结构

细胞膜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 (2)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动手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同液态镶嵌模型。 2、体会技术对科学的推动,科学探究的艰辛。 教学重点: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构建细胞膜结构模型。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知道细胞都是很小的,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回忆一下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我们能否看清楚细胞膜的结构?由于显微镜的限制,在1855年以前人们对细胞膜都不是太清楚,直到1855年瑞典科学家奈利通过实验感知了细胞膜。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鸡蛋,我们用鸡蛋来模拟一个动物细胞,体会奈利的实验。请你用食指轻轻触摸蛋黄的表面,能看到表面出现了什么吗?同时感觉到阻力没有?再用铅笔尖刺破鸡蛋,阻力还存在吗?表明在鸡蛋的表面存在什么?(膜)这就相当于细胞的什么?那么细胞膜的结构究竟包含哪些成分?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来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二、新课 讨论一、小组讨论细胞膜的分子组成。 资料一:19世纪末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 性实验,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可能含_______________。 资料二科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类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化学中溶质溶剂有相似相溶的特点)。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三1925年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用丙酮从人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得出的结论是: 。 讨论二、科学家通过用红细胞等动物细胞作为研究材料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得知细胞膜的化学成分:脂质(磷脂最丰富)大约占50%,蛋白质大约占40%,糖类大约占2%—10%。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排列的呢?

制备细胞膜选取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原因

制备细胞膜选取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原因 1.动物细胞外面无细胞壁,制备细胞膜相对比较容易 (1)避免了分离细胞壁与细胞膜的麻烦; (2)没有细胞壁的保护、支持,动物细胞易吸水涨破,使细胞内容物流出,即可得到细胞膜。 2.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具2大优点 (1)细胞内无细胞核和各种具有膜的细胞器,避免了细胞膜与细胞器膜的分离所带来的麻烦,经过离心就可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2)红细胞的数量多,材料易得。 特别提醒取得红细胞后用适量的生理盐水稀释,目的是使红细胞分散开,不易凝集成块,且使红细胞暂时维持原有的形态。 1.细胞膜成分的鉴定 2. (1)磷脂分子特性

①生物膜两侧均“有水”时,磷脂分子必定排布为“双层”(头部朝外,尾部朝内)。 ②若一侧有水或一侧有油时,磷脂分子头部朝水侧,尾部朝向油侧。 (2)结构特点鉴定:将膜结构中的磷脂分子提取出来,铺在空气-水界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是细胞膜面积的两倍,则可说明细胞膜中磷脂分子为双层。 (3)结构特点验证 ①方法:荧光标记法

②现象:采用荧光标记法,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做如图实验。 ③结论:上述实验现象可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细胞膜的功能探究 (1)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验证 ①染色剂进入实验 ②色素透出实验 正常情况下紫色洋葱细胞、各色各样的花瓣显现出颜色都是因为细胞液中有某种

色素分子,若将有颜色的植物组织放入清水中,色素分子不能透出,若用高温、强酸或强碱处理则可导致原生质层失活,此时色素分子就会从细胞液中透出,外 界溶液将呈现色素颜色。如: (2)识别功能的验证 验证 只有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才能结合――→ 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糖蛋白的作用 (3)借助植物吸收无机盐实验验证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①实验思路 ②实验结果与结论 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情况不同,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情况不同―→细胞膜对离子吸收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基础扫描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阐明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理论观点是。判断: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细胞的原核细胞:没有,如、细菌、蓝藻、放线菌 类型真核细胞:有,如绝大多数生物(酵母菌、衣藻、草履虫、变形虫)判断:①成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因为没有细胞核,所以是原核细胞() ②生物界可能存在这样的生物:体内既有原核细胞,又有真核细胞() 3、细胞膜的成分:含有、和,其中,和是主要成分 4、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层磷脂分子形成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分子的头部是的,因此在表面;尾部是的,因此在中间);蛋白质以不同深度结合在磷脂双分子层上。 5、细胞膜的膜外结构:糖被(由组成),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被有 和作用;糖被还与有关。(请课后试绘:细胞膜结构模式图)结构特点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6、细胞膜生理特性是:即水分子能自由通过(自由扩散)、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 的特点子(主动运输)、小分子(O2、CO2、甘油、乙醇、苯是自由扩散,葡萄糖除 进入红细胞以外是主动运输,氨基酸是主动运输)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 离子、小分子、大分子则不能通过(指细胞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7、细胞壁:在植物细胞外表面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和,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全透性结构;一般的原核细胞的表面也有一层细胞壁,主要成分是。 判断:在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中,只有人和动物的细胞外面才没有细胞壁() 8、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有:、、、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

第三章红细胞代谢功能及其特征

第三章红细胞代谢功能及其特征 本章要点 1.掌握红细胞生成的几个基本阶段和各阶段细胞特点,熟悉红细胞生成过程中 的代谢变化。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2.掌握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主要调控因素有哪些。掌握EPO在调节和平衡红 细胞生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3.掌握成熟红细胞的结构特点。熟悉红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有哪些。 4.熟悉血红蛋白的基本结构并掌握血红蛋白的基本功能。熟悉ALA,Vit B6和 铁离子在血红素合成中的作用。掌握血红蛋白病,分子病的概念,熟悉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 5.掌握成熟红细胞内的主要糖代谢通路及各通路的功能。熟悉维生素B12和叶 酸在DNA合成中的作用 6.掌握酶异常的红细胞疾病的概念,熟悉G6PD激酶缺乏症、PKM激酶缺陷 的发病机制。 7.熟悉铁代谢的基本途径,包括铁的分布、吸收、运转、细胞摄取和储存。熟 悉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 8.熟悉叶酸和Vit B12在红细胞核苷酸代谢中的作用,Vit B12的肠道吸收过程。 9.了解红细胞衰老的代谢和结构改变,了解衰老红细胞的物质循环。 病例 吴XX,女,28岁。主诉:妊娠中期,怀孕初期一切顺利。但是,最近她觉得人非常容易累,有时即使是非常轻微的活动后就会有气短、憋气的感觉。还有好几次头晕目眩的经历,但还不至于晕倒。同时,她还发现一些身体上的变化,腿容易抽筋,爱吃大量的冰块,事实上她舌头也非常痛。体检发现:心动过速,牙龈和甲床发白,舌头肿胀。根据她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应的血液检测。实验室检查结果:RBC(Red Blood Cell count) 3.5million/mm3,HB(Hemoglobin) 7g/dl,Hct(Hematocrit)30%,serum ion low,MCV(Mean Corpuscular V olume) low,MCHC(Mean Corpuscular Hb concentration)low,TIBC(Total Iron Binding

高中教材中人的红细胞几个相关知识点归纳及例题

高中教材中人的红细胞几个相关知识点归纳及例题 1、红细胞形态 人类成熟红细胞双凹圆盘状,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运送O2。 2、红细胞的细胞结构 人类红细胞由于有特殊的运输O2功能,没有细胞核,其细胞内细胞器在分化中都退化了,无任何细胞器,即无线粒体和核糖体等。这种结构特点可使红细胞自身的代谢率大大降低,利于相关气体运输。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一般没有细胞核,寿命较短,且没有DNA,不具有各种基因。 人成熟的红细胞中由于没有各种细胞器,生物膜除了细胞膜外,没有其它的生物膜(如线粒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等)。正因为如此血影实验中往往用血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注意: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只是人和哺乳类成熟红细胞是无核的, 也无细胞器,只有细胞膜和除细胞器之外的细胞质。常用于研究细胞膜的材料。而鸟类、两栖类、鱼类的红细胞都是有核的,和正常的细胞结构一样,常用于生物学实验中的DNA粗提取与鉴定。教材中无丝分裂以蛙的红细胞为例,无丝分裂中具有染色体复制(没有染色体形态变化),可知蛙红细胞中也具有细胞核。 质疑: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内无核,能算真核细胞吗? 哺乳动物所有的细胞都是真核细胞,也就包括成熟的红细胞!它之所以没有细胞核,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红细胞的功能逐渐演化为运输.所以细胞核就慢慢消失了. 还有,并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成熟植物的筛管细胞也是没有细胞核的! 3、成熟红细胞代谢问题 成熟红细胞不仅无细胞核,而且也无线粒体等细胞器,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血糖是其唯一的能源。成熟红细胞保留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葡萄糖的酵解,即无氧呼吸。所以红细胞是少数几种在需氧型生物中进行无氧呼吸的组织细胞之一。特别应注意:原核生物虽没有线粒体,但部分原核生物可以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场所在细胞膜。(注意: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这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主动运输)相异。) 4、人成熟红细胞中无核糖体,其血红蛋白来源 人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核糖体,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这些血红蛋白是在核退化前合成的,核退化后不能再合成。 5、人体红细胞来源 红细胞本身不能分裂增殖,红细胞的产生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直接分化而来。红细胞的形成过程是核幼稚红细胞到无核网织红细胞再到成熟红细胞发育过程。 6、人体红细胞寿命 人体成熟红细胞由于无细胞核和一些细胞器,它们的寿命相对较短,平均约120天。 7、人红细胞物质跨膜计算 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成熟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至少要穿过几层细胞膜? 至少要穿过5层细胞膜。即从肺泡细胞一进一出为 2层,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一进一出为2层,再进入血红细胞为1层。 8、与人红细胞有关的疾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