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1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1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1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1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这是自2009年以来的第三次年度报告。报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为读研所做的本科学术准备的分析,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社会评价指标。

2011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撰写。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调查抽样达到4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2.7万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对象为曾经在其毕业半年后参与过调查的2007届毕业生群体(回收问卷约20.3万份),本次调查为该答题群体三年后的连续跟踪调查,回收问卷约10.95万份。

一、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

1.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86.6%)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85.5%)上升了4.1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5%)约2个百分点。可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绝大多数专业门类(专业门类:按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及学校新增的专业,本次调查覆盖了本科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门类11个;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门类19个。)的2010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比2009届有明显上升。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3.3%),最低的是法学(86.7%);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92.9%),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9.1%)。

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009届、2010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的增长尤为明显。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479元)比2009届(2130元)增长了349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0届(2815元)比2009届(2369元)增长了446元,高职高专毕

业生2010届(2142元)比2009届(1890元)增长了252元。“211”院校2010届月收入增长了649元,增长最为显著。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的上升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旺盛相关。同时,物价上涨导致薪资期待的升高是原因之一。

2.法学、生物、计算机等高考报考“热门”专业连年就业爆冷,地矿、交通等工科专业就业率与薪资持续走高。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的前10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部分红牌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红牌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绿牌专业:薪资、就业率持续走高,且失业量较低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2011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绿牌专业基本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3.临床医学和法律事务“领衔”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专业。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为临床医学(30.7%),其次为法律事务(19.2%)。医学和法律类专业对应的医生和律师等职业的学历门槛较高,通常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并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刚毕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要达到这些要求还很困难。同时,高职高专的医学类毕业生更多是面向基层,而与部分高职高专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期待地区可能不符合。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

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这与这两个专业的供应高于、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

4.本科经济学专业门类毕业半年后、三年后月收入均为最高。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其月收入为3023元;其次是工学(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高职高专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其月收入为2586元;其次为材料与能源大类(2432元)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1713元)。2007届本科专业门类中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也是经济学,为6164元,高于该专业门类半年后月收入(2934元)3230元。其三年后月收入涨幅也在各专业门类中居首位。三年后月收入最低的历史学(3920元),其三年内涨幅仅为1947元。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土建大类,其三年后月收入为4058元,涨幅最大,高于半年后月收入(1949元)2109元。月收入最低的是医药卫生大类,三年后月收入为2914元,其三年内涨幅(1428元)也是最小。

5.2010届本科、高职高专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有所上升。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为59%,均比2009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2008届(本科71%,高职高专61%)。2010届本科专业门类中,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5%),最低的为历史学(47%)。而高职高专对口率最高的专业门类为材料与能源大类(86%),其次是土建大类(81%),最低的为法律大类(33%)。

6.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6%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201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农学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31%,工学最低,为18%;在高职高专各

专业门类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54%,材料与能源大类最低,为20%。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需要注意的是,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2011年就业蓝皮书中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463元。毕业三年内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4624元。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呈现同样的趋势,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3549元;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245元。

7.销售: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比例最高的职业。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就业比例为12.0%,其后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9.6%)和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8.8%)。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15.3%)、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1.3%)和行政/后勤(9.0%)。值得注意的是,200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类中,最热门的是销售,有17.1%的人转换职业后从事销售;高职高专毕业生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职业类也是销售(19.9%)。2011年就业蓝皮书中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核心知识是销售与营销知识,然而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销售与营销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满足度为78%,是各项核心知识中满足度最低的一项。

8.2010届大学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0届毕业生中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本科53%,高职高专50%)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本科62%,高职高专58%)。本科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和高职高专基本持平。

9.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上升,主要动机是自身创业理想。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高于本科毕业生(0.9%)。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

届略有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了1.5%,比2009届(1.2%)高0.3个百分点,比2008届(1.0%)高0.5个百分点。2010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集中的专业是艺术设计(6.2%),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最集中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技术(4.5%)。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自己当老板的比例占首位,主要集中在总经理和日常主管(本科7.7%,高职高专6.2%)。2010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小学和中学教育行业(3.0%)、互联网运营和网络搜索门户业(2.7%)。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在服装零售业(3.6%)和建筑装修业(2.8%)。

创业理想是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本科41%、高职高专42%),只有7%的本科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创业,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6%。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才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2010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本科80%,高职高专82%),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4%,高职高专1%)和政府资助(本科2%,高职高专2%)的比例较小。因此有创业意愿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容易实现创业梦想。政府资助的比例虽然比2009届(1%)有所上升,但依然很低。

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有1.2%的人(本科0.7%,高职高专1.6%)自主创业,三年后有4.9%的人自主创业(本科2.8%,高职高专6.9%),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自主创业。

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仅有36.4%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有59.1%的人选择了全职工作,还有2.7%处于无工作状态;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仅有36.6%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7717元,高于同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5296元)46%。2007届高职高专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为4790元,高于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3480元)38%。

10.2010届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降低,月收入期待底线连续两届上升。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

大学毕业生求职成本(1057元)相较2009届(1134元)下降,但仍然高于2008届(998元)的求职成本水平。2010届求职份数(8份)也比2009届(9份)有一定的下降,可以看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降低。

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连续两届上升。2009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比2008届上升了约500元,2010届这一上升趋势略有缓和,但仍比2009届上升约300元。这个月收入期待变化可能与物价上涨有关。

2010届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求职成功渠道是通过本大学的招聘活动或发布的招聘信息(32%);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最主要的求职成功渠道是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23%)。

11.2010届大学毕业生读研比例较去年下降,读研首要动机是就业前景。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比2009届下降。“211”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10.6%,比2009届(11.9%)下降1.3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5.9%,比2009届(7.7%)下降1.8个百分点。在今年就业明显好转的形势下,可能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工作,而不是一毕业就读研。2010届本科专业类中读研比例最高的是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为22.7%;读研比例最低的是艺术类(2.7%)。2010届本科毕业后就读研的毕业生中,有30%研究生转换了专业。其中,转换专业比例最高的专业类是环境与安全类,有79%的读研学生转换了专业;转换专业比例最低的是法学类,为1%。

201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最主要的动机是就业前景好(31%)和职业发展需要(27%),有7%的人因为就业难暂时读研。读研时转换专业的人群最主要的动机是符合兴趣爱好(27%)和就业前景好(23%)。读研人群选择研究生院校时最关注的因素是所学专业的声誉(44%)和学校的牌子(24%)。

201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人群认为,母校本科学术准备最需要改进的前3项分别是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26%)、专业课程知识(23%)和研究方法(19%)。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的创新能力。

“211”院校2010届留学比例为2.21%,比2009届(1.64%)上升0.57个百分点,相比其国内读研比例减少的情况,可以看出,“211”院校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有明显上升。非“211”本科院校2010届的留学

比例为0.65%,比2009届略有降低。2010届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有近一半选择工商管理学作为研究生专业(45.1%)。

2010届专转本比例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类是法律实务类(6.7%),其次为临床医学类(6.0%)。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读本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职业发展需要(32%)和就业前景好(29%)。

二、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跟踪

12.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收入翻番。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4388元,其中本科为5296元,高职高专为3480元。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其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109元,其中本科为2483元,高职高专为1735元,属金融危机前较高水平。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来月收入涨幅平均达到2279元,涨幅比例超过了一倍;其中本科涨幅达到2813元,涨幅比例为113%,高职高专涨幅为1745元,涨幅比例为101%。2007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后有8.1%学历提升为硕士学历,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有25.1%学历提升为本科学历。

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学历提升的人群月收入为4445元,接近于学历一直未提升的人群(4375元)。本科毕业三年后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人群月收入为5369元,学历仍然为本科的人群月收入为5289元,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很快就追上了一直工作的同届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学历为本科的人群月收入为3521元,学历仍然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月收入为3461元,专转本的毕业生收入也不低于一直工作的同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提升学历所中断的就业并未带来明显的收入劣势。并且,学历提升还会在将来带来更大的回报。

13.金融业为大学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行业。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职业类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7508元,比半年后从事该职业类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3213元)上升了4295元,月收入涨幅比例达到了134%。三年后月收入最低的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为3499元。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职业类是矿山/石油(4450元);月收入涨幅最大的是从事销售职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4276元,

涨幅为2270元,涨幅比例达到113%。月收入最低的也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2366元,涨幅为1053元。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在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就业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7119元,月收入涨幅也是最高,高于毕业半年后在该行业类就业的人群月收入(3187元)3932元;月收入最低的是教育行业类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3724元,涨幅比例不足一倍,仅为1690元。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在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就业的人群月收入最高,为4215元,高于毕业半年后在该行业类就业的人群月收入(2202元)2013元;月收入最低的也是教育行业类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为2676元,涨幅仅为1201元。

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达到6111元,比2007届半年后在该类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2939元)高3172元,月收入涨幅最大,涨幅比例超过一倍(108%)。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人群三年后月收入最高(3742元),比2007届半年后在该类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月收入(2026元)高1716元;在民营企业/个体单位就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月收入涨幅最大,涨幅达到1793元,涨幅比例约为一倍(99%)。

14.近六成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获职位晋升。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有59%的人获得职位晋升。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8%,略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晋升比例(60%)。2007届本科毕业生管理学专业门类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为63%;医学专业门类获得职位晋升比例最低,为44%。高职高专旅游大类毕业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为74%;医药卫生大类最低,仅为39%。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平均获得职位晋升1次,其中本科为0.9次,略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1.1次)。有35%的本科毕业生获得过1次晋升(高职高专为30%);有7%的本科毕业生获得过3次及以上的晋升,高职高专这一比例为11%。

2007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45%)、扩大社会人脉关系(35%)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34%)。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和

扩大社会人脉关系(均为41%)最重要,其次是假期实习/课外兼职(32%)。

15.三年后专业对口率略有降低。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3%,低于2007届半年后(66%)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8%,低于半年后(70%)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58%,低于半年后(62%)4个百分点。多数专业的对口率会随职业的发展而降低。本科专业门类中,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3%);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是法学(55%),但法学专业比毕业半年后的专业对口率(50%)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部分毕业生三年内通过了司法考试,有更多的毕业生从事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文学专业门类的专业对口率三年后下降最多,下降了7个百分点(2007届半年后76%,三年后69%)。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土建大类和公安大类(均为81%),最低的是旅游大类(38%)。高职高专的旅游大类专业对口率三年内下降最多,下降了38个百分点。

16.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工作稳定性低于本科毕业生。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其中本科的平均雇主数为2个,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平均雇主数(2.6个)。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相对较差。

过于频繁地更换雇主并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带来收入的增加。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463元;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4624元。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呈现同样的趋势,雇主数为1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高,为3549元;雇主数为4个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为3245元。

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为第一个雇主工作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0个月,其中本科平均为23个月,高职高专平均为17个月。有18.6%的本科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少于半年,有接近三分之一(32.7%)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为第一个雇主工作的时间少于半年。

200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三年内有69%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9%,高职高专为78%。离职

过的毕业生中有99%的毕业生发生过主动离职,有11%的本科毕业生曾经被解雇,高职高专为14%。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其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

17.超过四分之一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主动参加自费培训,多为从业资格证书培训。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有74%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5%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6%既接受过自费培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还有17%的人两类培训都没有接受过。而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有61%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29%接受过自费的培训,其中14%既接受过自费培训又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培训,还有24%的人两类培训都没有接受过。

2007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主动接受自费培训前3位的原因都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需要、在现有工作单位做好工作或晋升、为转换职业和行业做准备。

2007届大学毕业生接受的自费培训主要都是从业资格证书培训(本科64%,高职高专68%)。还有26%的本科毕业生接受了外语培训,而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多的是接受在职学历教育(24%)和IT技能培训(23%)。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接受的最主要的雇主培训都是岗位技能和知识培训、公司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训。

三、专题研究:地区人才吸引力和高等教育人口流动

18.孔雀依然东南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远高于中西部。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1%。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本科、高职高专均为32.3%)。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从2008—2010三届大学毕业生的流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没有增加,低于2008届的水平。

中西部生源但在东部沿海就学的2008—2010届本科毕业生只有33.9%回到了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

31.3%)。在中西部就学的本科毕业生(包括本区域生源和非本区域生源)有55.8%毕业后留在本区域就业(高职高专为62.0%),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仅有7.3%既不是中西部生源也没有在中西部地区就学过(高职高专为3.7%)。可以看出,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中西部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高的前4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成都、重庆、西安、武汉,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4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成都、武汉、重庆、西安。

19.逾两成毕业时留守“北上广”的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离开“北上广”。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07届毕业时在“北上广”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22.2%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去往其他地区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17.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27.3%。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低收入阶层的2007届本科毕业生离开“北上广”比例最高,该收入阶层中有22.0%的人三年后离开了“北上广”。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高,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低,但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9000元以上的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较高(20.9%),仅次于2000元以下收入阶层的比例。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越低,离开“北上广”的比例越高,有29.8%的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可以看出,经济压力会更迫使低收入阶层离开“北上广”,而最高收入阶层的本科毕业生又因其能力强,选择空间更广,可能为更好的职业选择而离开“北上广”。

值得注意的是,2007届本科毕业生离开“北上广”的人群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6.0%,明显高于一直留在“北上广”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6%),也高于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4.9%)。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一差距更为明显,离开“北上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2.8%,明显高于一直留在“北上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6.8%)。离开“北上广”可能会增加自主创业的机会。

20.85.2%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是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2011年就业蓝皮书发现,2010届全国大学

毕业生中有85.2%的人是其家庭第一代大学毕业生,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81.8%,高职高专为88.5%。从三届趋势来看,这一比例逐年降低,说明中国父母接受过大学教育的比例逐渐上升。中国家庭的教育程度由于新一代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发生巨大提升,是中国近年来最深刻的社会进步之一。

2010届大学毕业生有67.5%的人通过高等教育使其家庭职业阶层上升,其中本科为64.4%,高职高专为70.5%,这一比例高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65.4%)2.1个百分点(2009届本科为63.8%,高职高专为66.9%)。

家庭教育背景为小学及以下程度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高(89.0%);父母是研究生教育背景的2010届本科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低(12.6%)。家庭教育背景为小学及以下程度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高(85.9%);父母是研究生教育背景的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使家庭职业阶层上升的比例最低(18.8%)。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提升中国家庭的职业知识含量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总结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总结报告

————————————————————————————————作者:————————————————————————————————日期: 2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近些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了新的形势。随着高校不断扩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已经成为了现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打破“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观念和机制,正在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因而大学生求职之路不轻松。为了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取得领先,大学生必须早做准备。现今,应届大学生现在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是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还是在社会中继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呢?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准备 情况,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我们组织了这次实践调查,以便为广大同学在求职时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 目录 社会实践方案拟定书 (1) 社会实践调查日志(一) (4) 社会实践调查日志(二) (6) 社会实践调查日志(三) (7) 社会实践调查总结 (9) 社会实践调查问卷 (24)

4 社会实践方案拟定书 调研背景: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4.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但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从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了61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从数字看来,就业问题已经引起毕业生重视,但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希望在校期间就能找到工作,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上的理想化、浮躁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已很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1、调研题目: 关于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的调查 2、调研时间: 2010年5月9日至2010年5月16日 3、调研地点: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 4、调研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如潮般涌入就业市场,数量越来越大,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切身感受到了就业的恐慌。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新的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危险。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我们大学生应该做怎样的准备去规划未来呢?为了给我们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准备情况信息,帮助我们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涯,为就业做更加充分的准备,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准备,我们特别利社会实践的机会组织这次调查。 5、调研主要内容: 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 6、调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2)大学生求职时对各种工作因素的考虑, (3)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4)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情况, (5)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期望。 7、调研拟采取的方法: 从多方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采用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具体了解河北工业大学

最新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或就业问题,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一般性就业问题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同时,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又日趋严重。 (一)一般性就业问题 一般性就业问题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从理论和实际上说,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急需大量大学生,也就是说,在我国相当长时间内,大学生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二)结构性就业问题 结构性就业问题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具体说来,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学校和专业之间的需求冷热差距相当明显。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主要瞄准的是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甚至非北大、清华的不要。另外,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以“批发”方式要走,而许多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则只能“零售”。二是学历需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研究生比较“抢手”,本科生的需求基本持平,专科生则比较明显地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三是不同地区需求反差明显。越是经济发达、人才密集的地区,对于大学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的量越大;越是经济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区,反而越不好安排大学生,接收也不积极。 (三)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问题。它与结构性就业问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相同的是:它们都表现为“人找事”与“事找人”。区别在于:结构性就业问题表现为有空闲的岗位,劳动者也有意去填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能适应这项工作的需要,因而不能就业;个人职业选择性就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问卷

篇一:《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各位同学 首先,对您能拨冗回答我们的问题表达诚挚的谢意,我们是菏泽学院社科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其可行性对策研究组的成员,我们向您承诺我们所作的调查是匿名的,我们将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绝不泄露任何个人信息。再次对您的支持与合作表示由衷的谢意,祝您一切顺利! 1、性别(1)男(2)女 2、您就读或毕业的院校属于(1)一本(2)二本(3)三本 5、您的家庭属于(1)农村(2)城郊(3)城市 7、您父母亲的职业是(1)农民(2)工人(3)干部(4)专业人员(5)其他

9、您对女大学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态度 (1)非常认同(2)认同(3)中立(4)不认同(5)非常不认同 10、您对“男性以社会为主,女性以家庭为主”的态度 (1)非常认同(2)认同(3)中立(4)不认同(5)非常不认同 11、您理想的工作单位是 (1)外企或合资企业(2)私营企业(3)民营企业(4)国有企业(5)政府机关 12、您选择上述职业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 (1)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2)职业的社会声望(3)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4)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能发挥自己的特长(5)行业的发展前景

13、您认为女大学生就业比男大学生就业困难吗? (1)是(2)否(3)不一定 15、您在面试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外表形象上的要求(1)是(2)否 15.1 如果有,请问具体的要求是(可多选) (1)身材要求(身高、体重)(2)相貌漂亮大方(3)仪表气质 16、您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是否遇到不公平现象(1)有(2)没有 17、您如何看在求职过程中的不公平竞争现象 (1)很严重(2)严重(3)一般(4)不严重(5)极少见 17.1如果有,您当时的反应是 (1)当场提出质疑并与之评理、讨说法(2)到有关部门去投诉 (3)找同学、老师帮忙(4)无奈、气愤、自认倒霉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摘要:从1999 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职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首先搜集历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数据,并依据2003-2007 年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对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找出了就业难的原因。其次作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采用灰色GM(1,1)模型,结合供需分析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就业人数和失业情况进行了预测,应用相关分析对如何增加就业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初次就业率GM(1,1)模型对策预测Abstract:Since 1999,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very stern when the university increased enrollment's graduate entered the work place one after another. The paper has conducted the statistical surve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tatus. At first it collected the data of all previous years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and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2003-2007 year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urvey questionnaire to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discovere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from many aspects. Then it has made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inally used gray GM (1,1) model, by the union supply and demand analyz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the employment population and the inactive status carries on the predict that how the applic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and the countermeasure.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 Keywords: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GM(1,1) model, Countermeasure, Forecast 引言对于2008 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持续多年的“就业寒流”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7 年增长13%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 万人,比上年增加64 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但供求不匹配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1.历届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1.1 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当年的6 月底之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为客观全面反映情况,就业率按学校、分专业分别公布。计算方法是:(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最能直接反映这一现实的指标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1999 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但每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时间不同,统计数据所截至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年份是依据当年6 月初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方案(精确到每个毕 业生具体情况的软盘及表格)的数据统计,有的是截止到当年9 月份的数据。从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看,1996~2006 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稳定在70%左右。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 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而2006 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 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据教育部统计,截止每年的9 月1 日,2004 年高校平均就业率为73%,2005 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2.6%,2006 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87.49% (截止时间为12 月31 日),2007 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0.9%。由此看来,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不言而喻。 1.2 调查问卷数据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 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分别对毕业生人数,失业人数,就业率,招生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数据搜集,同时结合各大门户媒体及网站2008 年度相关调查统计撰写了此报告,主要参考文字及数据来源如下: 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 https://www.doczj.com/doc/8b4714256.html,/ )近几年关于大学生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统计分析。二、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8b4714256.html,/《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的冬天》。三、《2008 大学生就业周刊》1-20 期。四、《中国教育周刊》“全面关注2008 大学生就业”栏目。五、北 方网https://www.doczj.com/doc/8b4714256.html,/《2007 大学生就业问题年终盘点》。六、大众网 https://www.doczj.com/doc/8b4714256.html,/default.htm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七、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doczj.com/doc/8b4714256.html,/ 2007 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问卷。八、其它形式的分析报告及问卷调查。 1.3 状况描述结合2008 年全国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及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来看,2008 年各行业的就业前景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1.3.1 需求趋于增长、可提供较多职位的行业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高新技术行业人员需求大,大学生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师范类毕业生仍会供不应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应用数学、法律服务、交通运输等类以及工科的仪表类、纺织类人员需求都会增大;外语类中的复合型人才,石油、煤炭、冶金等行业需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

2011年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背景: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新的一年中,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 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3.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 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 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 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总结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总结 经过了去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727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XX年,大学毕业生有749万人,大学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据《XX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尽管XX典范企业在市场上收入平均增长%,招聘规模达到38万人,平均每家招聘683位大学应届毕业生,比XX的606人增加了%。但XX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上14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 据调查,本年大学生期望月薪降至2500元!创5年来新低,但调查发现已经签约的大学生,平均实习月薪为1800元左右。专家建议,毕业生可关注口碑好的中小企业。 今年,中国将有749万名研究生、大学生。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可预计XX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40万。XX年上半年全国有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XX年,民营企业吸纳了%的大学毕业生。 对此,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分析认为,由于多数行业在XX至XX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更深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技能要求和大学毕业生技

能的矛盾。 史上最难就业季,苦了孩子,坑了家长。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90后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的下滑性,进而引来了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XX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如何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呢?很多人感觉很迷茫,那接下来,我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1.当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种压力影响: 第一种影响:受到欧美经济放缓影响。 第二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或到了拐点。 第三种影响:多年来结构性矛盾的充分暴露。 a.产业结构:热的过热:房产、股市、基金、钢铁 冷的太冷:制造业、劳动密集型、机械、服装业。 b.分配结构,积累过多,基本建设规模大,形象工程耗资多,工资分配低,群众收入少,国内需求不足。 第四种影响:人口红利率的下降。 2.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 亚洲开发银行(ADB)XX年10月2日公布XX和XX年最新经济展望报告,下调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预期。ADB称,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料分别为%和%,据有关统计数据,中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

2011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1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这是自2009年以来的第三次年度报告。报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为读研所做的本科学术准备的分析,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社会评价指标。 2011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撰写。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调查抽样达到4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2.7万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对象为曾经在其毕业半年后参与过调查的2007届毕业生群体(回收问卷约20.3万份),本次调查为该答题群体三年后的连续跟踪调查,回收问卷约10.95万份。 一、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 1.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86.6%)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85.5%)上升了4.1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5%)约2个百分点。可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绝大多数专业门类(专业门类:按照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及学校新增的专业,本次调查覆盖了本科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门类11个;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门类19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时间:2016-08-30 来源:阳光美文网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6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5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关键词:复杂而艰巨,仍难好转 又是“最难就业季”,76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多难? 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5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 月末,2016年应届毕业生招聘渐入尾声。比起大型招聘会,这场招聘会规模显得小了不少。80家公司的招聘窗位依序隔出的通道中,摩肩接踵的应聘者似乎都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不论男女,显然都经过了一番精心打扮,以使自己更富职场气质。在与招聘方的礼貌克制交谈之中,应聘者们仍有一些相似的复杂情感:急切、倦怠,期待中掺杂着焦虑。

就业难 在当下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6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今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177万,以7%增长终结持续两年的报考颓势。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中56%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研大军中往届毕业生占了足足四成。经济下行背景下,压力正逐步向考研和就业传导。 以前老师老说我们专业工作难找,我想能有多难呢?但是就真的难到了这个地步,你不体验根本没法理解。”聂少卿说。他就读的专业是安全生产,如果毕业对口就业,则负责大型施工企业、大型厂矿、生产型企业等企业的安全生产。但最近两年来,受“去产能”等宏观政策影响,相关职位需求人大幅减少、就业紧张。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城市选择取向调查: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变热门 长期以来,毕业后能留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工作往往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梦想,这些城市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形成罕有的顶端优势资源,且足以让父母亲属们倍觉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系别:电子信息及其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10通信工程 组长:李健学号: 02030013 成员:汪静静学号: 02030006 王旭文学号: 02030023 夏娟学号: 02030026 王莹莹学号: 02030036 刘冠廷学号: 02030049 刘慧娟学号: 02030052 黄静学号: 02030057 刘书龙学号: 02030062 姚稳学号: 02030065 向祖庭学号: 02030066 时间: 10月28号-- 11月03号 指导老师:刘会平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但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价值观工作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经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 10月28号至 11月03号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X年与201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1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

率211院校为93%、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201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X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 201X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1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1X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状况的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国家社会经济、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的同时,边疆少数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生就业不仅表现出总量性失业问题,而且结构性失业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和城乡间的地域结构矛盾 1、全国形势看,高校毕业生出现“东南飞”现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即在某些大中城市,大学毕业生的供给量是相对过剩的,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绝对不足(赖德胜,2001);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京、津、沪、渝直辖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在内地省会城市工作的人数占到了总毕业生人数的 77%,而选择在中小城市和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农村地区就业的仅占 8.6%。大学毕业生们所青睐的就业地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城市(陈岩松,2004);另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有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邵雅箐,201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 58.5%的学生到东部 11 个省市参加工作,20.2%的学生则前往中部地区就业,而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比例为 21.2%(孙祥,2011);1996---2000年的西部大学毕业生流向趋势可以看出:西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西部大学生留在西部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而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且上升趋势明显,西部到东部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是一年多于一年(张燕天,2006)。 2、区域范围内,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滞留"省会、中心城市和区域内相对发达的城市 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在毕业后择业时首选地区的问题上,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将在北京就业,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去西部就业(马钟范郑喜,2008);从目前来看,在农村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不仅偏少,而且还存在较大规模的流失现象(崔翠利,2010)。 3、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发生变化,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 大学生西部就业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东部和中部的大学生毕业后前往西部就业,另一部分是西部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或回到西部就业(张燕天,2006);在《对内蒙古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内蒙古财经学院为例》中,通过对该学院的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毕业生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西部和基层,到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系别:电子信息及其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10通信工程 组长:李健学号:201002030013 成员:汪静静学号:201002030006 王旭文学号:201002030023 夏娟学号:201002030026 王莹莹学号:201002030036 刘冠廷学号:201002030049 刘慧娟学号:201002030052 黄静学号:201002030057 刘书龙学号:201002030062 姚稳学号:201002030065 向祖庭学号:201002030066 时间:2012年10月28号--2012年11月03号 指导老师:刘会平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价值观工作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2012年10月28号至2012年11月03号 四、调查内容: 1.学生的就业去向 2.学生的就业态度 3.关于就业指导方面 五、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回收率高达9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限选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题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从成都本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几点探讨性建议,借此帮助我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调查办法简述 为了了解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一步掌握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于2010年8月设计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对成都大学的部分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让他们如实的作答了这份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及取样办法: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本校部分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调查工具:本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包含15个问题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共12题,占80%;开放式问题为辅,共3题,占20%。 调查的重点内容和方法:在调查中,笔者把“当前的就业形势、造成就业问题的原因,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应该怎样拓宽就业渠道,以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对策”作为调查的重点内容。 二、调查结果 笔者于2010年8月对本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让他们认真如实的作答了这份调查问卷。分发问卷80份,收回问卷52份,然后如实地统计了调查中的所有真实数据,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分析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_麦可思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1年6月9日,由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此次蓝皮书发布得到了诸多教育专家、学者、关心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发展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关注,他们都对2011年就业蓝皮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自2009年以来的第三次年度报告。就业蓝皮书首度出版以来,受到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权威报告。报告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的满足程度、为读研所做的本科学术准备的分析,来反映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社会评价指标。 大学生就业状况既反映了大学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状况,也反映了大学生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中国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其职业和能力需求变化已属世界最快的行列,中国需要跟踪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为调整高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2011年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抽样调查以及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研究撰写。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调查抽样达到46万余人,回收问卷约22.7万份;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职业发展调查对象为曾经在其毕业半年后参与过调查的2007届毕业生群体(回收问卷约20.3万份),本次调查为该答题群体三年后的连续跟踪调查,回收问卷约10.95万份。 今年的年度报告共分为三个子报告:“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和专题研究“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分析”。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是对全国层面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就业质量的分析。就业率、薪资、专业对口率、职业期待吻合度、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毕业生满意度是主要的分析指标。“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报告”是本年度报告的全新部分,是基于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的半年后和三年后两次跟踪调查而得。“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分析”分析了各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大学教育引起的区域性人才流动、家庭的职业阶层上升和“北上广”地区的流动。 一、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 1、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 就业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政府教育机构统计的就业率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