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NF法一般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PNF法一般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PNF法一般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PNF法一般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PNF法一般译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在康复方面的文献也译为促通疗法·PNF法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医生发明的,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和一种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被证实非常有效,后来证明它可以帮助许多因肌力、运动控制、平衡和耐力有问题的患者,如脊髓损伤、骨关节和周围神经损伤、脑外伤和脑血管意外导致的偏瘫等。同时它的一些特殊技术对于一些因疼痛和软组织黏连导致的ROM下降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西医学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中医学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英文名称

PNF

所属科室

外科 -

发病部位

脑部

主要症状

偏瘫,言语障碍

主要病因

神经损伤,脑卒中

多发群体

40岁以上中老年人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

目录

1 PNF理论基础

2 PNF基本原则

pnfPNF理论基础

编辑

PNF技术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人类正常状态下日常生活的功能活动中常见的动作模式创立的。它强调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增强了关节的运动性,稳定性,控制能力以及如何完成一复合动作的技巧,同时利用了运动觉,姿势感觉等刺激增强有关神经肌肉反应和促进相应肌肉收缩的锻炼方法;其特征是肢体和躯干的对角线和螺旋形主动、被动、抗阻力运动,并主张通过手的接触、语言口令,视觉引导来影响运动模式。它的治疗原则是按照正常的运动发展顺序,运用适当的感觉信息刺激本体感受器,使某些特定的运动模式中的肌群发生收缩,促进功能性运动产生。

pnfPNF基本原则

编辑

1)所有个体都有尚未开发的潜能,这是PNF技术的基本原则,病人的能力和潜能成为减轻残障的方法。

(2)正常运动发育按照从头到脚,又近到远的顺序发展。在治疗中,首先应注意的头颈的运动发展,然后是躯干,最后是四肢,理论上,肢体功能恢复是按照近端向远端的顺序。因

此,只有改善了头、颈躯干的运动之后,才可能改善四肢的功能;只有控制了肩胛带的稳定性之后。才有可能发展上肢的精细动作技巧

(3)早期运动由反射活动控制,成熟运动通过姿势反射增强;例如,伸肘肌力较弱时,可以病人注视患侧,通过非对称型紧张性颈反射来增强。反之,也可以通过反射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反之,也可以通透反射来影响姿势,如,当病人从侧卧位坐起时,可借助身体的调整反射。

(4)早期的动作是在屈肌和伸肌优势交替转换中向前发展的,在治疗中,如过去肌张力过高,就选择屈肌优势动作。如,婴儿学习向前爬行的动作时,手和脚的伸肌占优势,向后爬时,屈肌占优势,偏瘫病人上肢多以屈肌占优势,应以训练伸肌为主;下肢多以伸肌占优势,则应以训练屈肌为主。

(5)早期动作是有节律性的,可逆转的自发性屈伸动作:在治疗中要注意到两个方向的动作,例如,训练病人从椅子上站起的同时,也要训练有站到坐下;同样,在日常训练中,如,更衣,病人必须练习更衣和脱衣这两方面。如果病人不能进行方向的逆转,他的功能活动肯定受到限制。因此,在治疗中必须进行方向节律性逆转,这样可使拮抗肌重新建立平衡。6)正常运动与姿势取决于协同作用与拮抗肌的相互平衡影响:这一原则强调了PNF技术的主要目标,即发展拮抗肌的平衡。因此,治疗的关键是预防和矫正拮抗肌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例如,脑外伤患者,由于躯干伸肌占优势而出现平衡障碍,难以维持坐位平衡。又如,偏瘫病人手指屈肌占优势而出现手指屈肌痉挛,治疗时,必须首先抑制痉挛,也就是说,当存在痉挛时,先抑制痉挛,后促进拮抗肌的收缩,而后促进反射和姿势。

(7)动作发展是按照运动和姿势的总体模式的一定顺序进行的:如,婴儿先学会爬、滚、最后才学会站立和行走。在此学习过程,婴儿也学会了在不同的动作模式中和不同姿势下使用四肢。协同运动和动作的方向的发展也是有一定顺序的,因此,在治疗中应遵循发展的观念。

(8)动作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则和顺序,但并非按部就班,其间可由跳跃和重叠。在治疗中,并非要等病人的坐位平衡很好才能够进行站立训练。发育训练可帮助治疗师找到病人治疗的开始位置和姿势。一般来讲,病人稳定并且能够成功地移动的姿势就是开始治疗师准备姿势。

(9)动作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动作的学习:动作的学习可由感官刺激得到加强,这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刺激。在治疗中,PNF强调不断重复地刺激肌肉,同时服役感官刺激信号,直至条件反射发生。

(10)反复刺激和重复动作可促进和巩固动作的学习,发展激励和耐力:向任何成人学习一种新技能一样,病人需要刺激与训练的机会,以便巩固学习过的动作。

(11)借助促进技术加强有目的性的活动:借助PNF技术可加快日常生活动作的学习,因此,PNF技术强调与功能活动相关的动作和模式的训练。例如,对平衡失调的患者,通过积压肩关节和骨盆,提高稳定,以便能完成站立洗漱的动作。

四、基本操作方法及技术

(1)基本技术

1)手法接触

治疗师用手法接触病人的皮肤暴露部位,朝着运动方向摆放,手放在同一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PNF技术主要通过本体感受刺激达到促进神经肌肉的作用,其中治疗师手的握法是促进的关键,通过治疗师的接触刺激皮肤感觉,让病人理解运动的方向,注意手只能放在皮肤的暴露平面,即患手或足的掌面或背面,不能同地方在两个表面上。

2)牵拉

牵拉刺激可引起肌肉产生牵张反射,在每一动作模式开始时,可采用快速牵拉来施加阻力以

提高肌张力;牵张反射一旦产生,即使完全性瘫痪的肌肉,也可能在牵拉松弛的肌肉之后产生收缩。牵张反射可用于激发自主运动;增强较弱肌肉的力量和反应速度,牵张反射的平衡对于姿势的控制是也必要的。

3)牵引

对关节进行牵拉为牵引,可增加关节间的间隙,使关节间面分离激活关节感受器,刺激关节周围的屈肌肌肉收缩,一般来讲,牵引主要用于关节的屈曲运动。

4)挤压

对关节进行积压,使关节间隙变窄,可激活关节周围伸肌肌肉利于关节伸展,促进关节稳定性与姿势的反应。患者在立位或坐位姿势下,持续挤压常与产生躯干反射性伸展。

5)最大阻力

即治疗师所给于患者的阻力,能使患者自身产生运动,且使关节能顺利地通过整个运动范围,阻力的大小应不能阻碍完成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阻力,否则将导致肌张力过高。对于脑卒中、脑外伤早期软瘫而言,最大阻力可能仅是一些轻微接触,并没有给于真正的阻力。此外,所加阻力可能的方向应与运动相反。最大阻力可刺激肌肉产生运动,增强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矫正拮抗肌之间的不平衡,肌肉在最大阻力之后,而后的完全的松弛。

6)口令交流

治疗师在适当的时候发出口令,可刺激患者的主动运动,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当要求最大运动反应时,可以给于高声命令;鼓励进行平衡运动时,应采用柔声细语,口令应简短明了;常采用的两个词组是:“出力”“放松”。预备口令,清楚明白;动作中口令,必须短,准确,时间应掌握好。

7)时序

正常的运动发育过程实先出现近端的控制,然后向远端发展,而正常的运动顺序是从远端到近端发生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先易化远端肌肉收缩,再易化近端的肌肉收缩。

8)强化

刺激身体的各个部位均可引出有目的性的协调的运动,称为强化。对一肢体或颈、躯干用抗阻法进行一定形式的活动时,常可强化其它肢体或颈、躯干肌的收缩,这一作用是建立在反射水平和处于应激的功能上。同样,也可做颈或躯干肌的抗阻活动来强化肢体的活动能力9)视觉刺激

在完成头、颈、躯干上部动作模式时,视觉可以引导正确运动方向。令患者的眼睛注视肢体运动方向,可以使动作更容易完成,有助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因此,做易化模式是应尽量让患者注视运动方向

10)治疗师体位

治疗师采用的基本体位是箭步,即前脚与运动方向平行放置,膝关节微屈曲以增加灵活性,后脚与前脚垂直成90度放置,给于稳定的支撑。在这种体位下,保持身体与对角线运动方平行一至,不会干扰病人追踪运动的视线。另外,治疗师应尽可能接近病人,让自己的背部尽可能直立,不致产生过度疲劳活扭伤腰背部。治疗师应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来促进运动模式,如,利用体重来增加阻力和进行牵伸或挤压。

(2)特殊技巧

1)节律性稳定

方法: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进行抗阻等长收缩,以增强协同收缩。

作用:加强关节稳定性

增强关节及周围的血液循环

运动后获得放松

2)缓慢逆转

方法: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进行等张收缩。

作用:促进较弱机群的收缩

加强运动的力度、旋转

3)慢逆转——挺住

方法:与慢逆转技术相似,只是在所需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2-3秒肌肉的等长收缩。作用:促进较弱机群的收缩

加强肌肉耐力和肌力

增强协调性

4)快逆转

方法:对主动肌和拮抗肌双侧进行牵拉刺激

作用:通过刺激拮抗肌等张收缩来易化主动肌的等张收缩,以提高肌肉反应能力力和控制能力。

5)节律性发动

方法:被动活动肢体数次,接着反复完成数次辅助主动运动,最后主动有节律地完成相同的动作数次。

作用:改善运动开始时的能力低下。

适用:意识低下的患者

位置觉迟钝的老人

因僵硬等原因导致用不圆滑的患者

6)重复收缩

这是根据在中枢神经传导通路上进行反复刺激可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变的容易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强化主动肌肌力的技术,通过重复牵拉肌肉,增强其等长收缩的能力,可达到提高主动肌肌力的目的。

方法:先做主动肌的全范围的最大抗阻运动,反复数次,治疗师再把肢体置于最大放松位,然后做全范围的等张收缩,最后有力的部位进行等长收缩。

作用:增强主动肌的肌力和耐力

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适用:在以下几种肌力状态下应用此方法特别有效:

肌力仅1级:此时随意发起运动有困难,可用快速牵张刺激肌肉收缩,一旦能收缩,立即施加阻力反复进行。

肌力为1、2级:在肌力为1、2级时,对牵张不敏感,因此牵张要多重复几次,同时要加上较强的口令刺激,运动范围内肌力强度不均匀时,可在肌力减弱点处增加一次等长收缩。(7)保持——放松

方法:将患者的肢体被动置于关节受限的角度,做拮抗肌的等长抗阻收缩,保持6-10 秒,然后放松3-5秒,再进行主动肌的收缩。

作用:获得肌肉放松

在疼痛范围内可增加

适用:关节疼痛受限的患者。

8)收缩——放松

方法:先做拮抗肌的等张收缩、松弛,然后由治疗师进行主动肌的被动运动,反复多次后,再做主动肌的等长收缩。

作用:获得肌肉放松

在无痛范围内可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牵伸僵硬的肌肉、肌腱

适用: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的患者

9)慢反向——维持——放松

方法:将活动受限关节摆放到受限处,做拮抗肌的等长收缩接着在其缩短范围,内做等长收缩,再松弛,然后做主动肌的等长收缩。

作用:使影响关节活动的肌肉群放松

促进肢体控制和协调性

(3)对角线或螺旋的运动模式

PNF技术中最常用是对角线模式(diagnal D),这是一种在多数功能活动中都能见到的粗大运动.身体每一主要部位都有两种对角线运动模式(D1、D2),每个运动模式有三种成份:屈伸、外展内收和内外旋由这三者产生一条斜向的动作线;头颈和躯干的对角线模式为屈曲伸展伴左右旋。

1)上肢模式

上肢抬高超过头部动作被称为屈曲模式;反之,则为伸展模式,每一模式根据运动的方向和结束的位置进行命名,某一模式的结束位置便是其拮抗肌模式的起始位置。以肩关节为轴心,上肢有四种基本模式。

D1F屈:屈曲——内收——外旋

D1E伸:伸展——外展——内旋

D2F屈:屈曲——外展——外旋

D2E伸:伸展——内收——内旋

1〉上肢D1屈曲。

肩胛骨:上抬、外展、旋转;

肩:前屈、内收、外旋;

肘:屈伸;

前臂:旋后;

腕及手指:腕桡侧偏,拇指内收,其余手指屈曲内收。

功能活动如进食是手指伸到嘴边,梳对侧头等。

2>上肢D1伸展。

肩胛骨:下降、内收、旋转;

肩:后伸、外展、内旋;

肘:屈伸;

前臂:旋前;

腕及手指:腕桡侧偏,拇指外展,其余手指伸直、外展。

功能活动如打网球时的正手抽球,从汽车内打开车门。

3〉上肢D2屈曲。

肩胛骨:上抬、内收、旋转;

肩:前屈、外展、外旋;

肘:屈伸;

前臂:旋后;

腕及手指:腕桡侧偏,拇指伸,其余手指伸、外展。

功能活动如梳同侧头,仰泳时的上肢摆动。

4〉上肢D2伸展。

肩胛骨:下降、外展、旋转;

肩:后伸、内收、内旋;

肘:屈伸;

前臂:旋前;

腕及手指:腕尺侧偏,拇指对掌,其余手指屈曲,内收。

功能活动如用手摸对侧膝。

2)下肢模式

<1> 以髋关节为轴心,下肢亦有四种基本模式:

D1F屈:屈曲——内收——外旋

D1E伸:伸展——外展——内旋

D2F屈:屈曲——外展——内旋

D2E伸:伸展——内收——外旋

<2>以膝关节为轴心,下肢有四种基本模式

伸展——内收——髋外旋踝背屈

屈曲——外展——髋内旋踝跖屈

伸展——外展——髋内旋踝背屈

屈曲——内收——髋外旋踝跖屈

1〉下肢D1屈曲。

髋:屈曲、内收、外旋;

膝:屈伸;

踝及足趾:踝背屈、内翻,趾伸。

功能活动如用足内侧踢足球。

2〉下肢D1伸展。

髋:后伸、外展、内旋;

膝:屈伸;

踝及足趾:踝跖屈、外翻、趾屈。

功能活动如穿裤子时将腿伸入裤中。

3〉下肢D2屈曲。

髋:屈曲、外展、外旋;

膝:屈曲;

踝及足趾:踝背屈、外翻、趾伸。

功能活动如蛙泳中的蹬腿。

4〉下肢D2伸展。

髋:后伸、内收、外旋;

膝:屈伸;

踝及足趾:踝跖屈、内翻、趾屈。

功能活动如行走时足跟离地。

3)双侧模式

即上下肢同时进行的运动模式

<1>对称性模式:双侧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相同对称运动模式

作用:促进躯干屈肌和伸肌的运动。

<2>不对称性模式;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相同一侧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作用:促进躯干屈肌伸肌的运动

<3>相互模式:双上肢或双下肢同时完成不同方向的运动模式

作用:促进躯干旋转

<4>交叉对角模式:即上下肢结合运动模式

A同向模式:同侧上下肢同时完成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

B异向模式:不同侧的上下肢同时完成相同方向的运动模式

C对角线交叉模式:不同侧上下肢在完成相同方向的动作的同时,另一侧上下肢进行同方向的运动模式

五、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PNF技术应用广泛。适用于多种神经疾患,如,中风后偏瘫、脑瘫、脑外伤、脊髓髓伤、帕金森、脊髓灰质炎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如,骨折、手外伤后均可使用这些技术。(2)禁忌症:PNF技术的应用有所限制,如何并骨折部位,骨折位愈合或有开放性损伤部委的患者,不能应用牵伸手法;持续抗阻的重复收缩不能用于脑血管病急症期;有以下情况的患者也不适宜使用PNF技术;伤口和手术刚缝合部位,皮肤感觉缺乏部位,听力障碍的患者,对口令不能准确反映的婴幼儿患者,无意识的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血压非常不稳定的患者,关节不稳定,本体感觉障碍的部位。

六、具体应用

PNF是促进技术中应用最广范的一种,特别适用于肌无力和控制能力差的患者。应针对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最适应的技术,以便患者能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1)肌肉障碍

肌无力:选用重复收缩、慢逆转技术来增加肌力和耐力。

肌张力低下:快速牵拉、节律型发动技术使肌肉收缩,产生运动。

肌张力过高:应用保持——放松、节律型稳定、慢逆转技术降低肌张力、增加肌肉的弹性。(2)关节障碍

疼痛肿胀: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的患者,为了防止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可选择等长收缩的技术,而不是用关节产生运动,如,保持——放松。

肌肉僵硬:由于肌肉肌腱僵硬使关节受限的患者,可选择收缩——放松、慢返乡——维持——放松技巧来放松肌肉、增加关节的活动度。

关节不稳定:节律行稳定、慢逆转均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增加本体感觉性反应。

(3)共济失调障碍:慢逆转——保持、节律型稳定技术可增加稳定性和协调性。

(4)PNF对偏瘫肩半脱位治疗

治疗时利用患侧的PNF肩胛带模式和患侧的上肢组合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具体方法为

①肩胛骨前伸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对着病人的鼻尖做向上、向前运动;

②肩胛骨后缩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朝下段胸椎做向下、向后运动;

③肩胛骨前缩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朝着对侧髂嵴做向下、向前运动;④肩胛骨后伸模式:在健侧卧位下引导患侧肩胛骨朝着对侧髂嵴的相反方向做向上、向后运动;

⑤上肢D2屈模式:在仰卧位下引导患侧上肢由肩关节伸展—内收—内旋位向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位运动;

⑥躯干“上提”模式:在坐位下健手握住患手腕部,在治疗人员引导下健侧上肢由D1伸模式运动到D1屈模式、患侧上肢由D2伸模式运动到D2屈模式。

治疗时利用拮抗肌逆转、稳定收缩、强调节律等技术,每个模式操作10个,上、下午各1次,共计治疗4周。

针对偏瘫肩半脱位的发生机制,我们从PNF方法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部分运动模式对偏瘫肩半脱位进行治疗,以改善肩胛骨和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增强其肌力,特别是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力量,如通过肩胛骨前伸模式训练肩胛提肌、菱形肌、前锯肌;通过肩胛骨后缩模式训练前锯肌(下部)、菱形肌和背阔肌;通过肩胛骨前缩模式训练菱形肌、前锯肌、胸大肌和胸小肌;通过肩胛骨后伸模式训练斜方肌和肩胛提肌;

通过上肢D2屈模式训练三角肌、肱二头肌、喙肱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通过躯干“上

提”模式加强对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训练。同时,在肩胛骨前伸模式中通过肩胛骨的向上、向前运动,纠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复肩关节的“锁定机制”。此外,在使用上述运动模式训练时通过节律启动技术改善运动的感觉,使运动的节律正常化;通过拮抗肌逆转技术减少疲劳、增加力量和主动关节活动度以及协调和平衡功能;通过强调节律技术有意识地加强对三角肌和冈上肌的训练。

据研究PNF方法对病程较长的偏瘫肩半脱位,即使不能达到临床治愈,也能起到减轻脱位程度的效果。根据偏瘫肩半脱位发生的机制,有选择性地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对偏瘫肩半脱位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不同病程的患者有不同的疗效,病程短者疗效好。

运动医学方面(阅读)

PNF法在正常人和运动员中的运用才被运动医学界关注,主要被用于改善身体的柔韧性,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PNF法的基本原理是所有人具有尚未被利用的潜能,其主要目标是帮助练习者达到他们功能的最高水平.PNF技术通过对肌群的促进、抑制、增强肌力、放松来达到提高功能活动的目的.其方法常常是在同伴的协助下,被动地收缩和放松肌肉,以达到目的.PNF法能有效改善柔韧性的机制除了基于牵张反射和拮抗肌反射性放松等伸展反射的神经生理现象外,还基于体内抑制现象和交互抑制现象。肌肉在一个持续推的阶段所能达到的最大等长收缩使肌肉紧张度增加,因而在肌肉还未达到伸展位置之前便刺激腱梭影响拮抗肌作反射松弛,这种在收缩过程中的拮抗肌的松弛现象被称为体内抑制现象;在反射阶段,拮抗肌反射并被拉伸,同时,收缩肌做最大限度的等张收缩,使收缩肌收缩趋向极限.收缩肌的收缩引起拮抗肌的反射性松弛,这种现象称为交互抑制现象

PNF法对提高柔韧性的作用PNF法的作用主要有减轻疼痛和疲劳、增强肌力、增强柔韧性、提高协调和控制的能力、提高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及增强耐力。主动或被动的静态伸展法、主动或被动的弹性伸展法及PNF法都能够改善身体的柔韧性,但多数研究认为弹性伸展法容易引起肌肉酸痛,也存在肌肉被拉伤的风险,所以很少被推荐,但是在一些项目中,爆发性地伸展又常常是必需的,如体操,武术等项目,弹性伸展法比较合适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静态伸展法是最简单、有效、安全的,也是最广泛使用的.PNF法在一次的伸展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关节运动幅度,是三种方法中最为有效的,而且不易造成肌肉酸痛或损伤.其缺点在于运用此法时需要同伴的帮助,而且操作者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以控制拉伸的力度,掌握合适的阻力和助力,并控制时间.

影响PNF法提高柔韧性效果的因素及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肌肉收缩与伸展的持续时间是影响PNF效果的因素.(此观点存在争议)

练习的频度也是影响PNF效果的因素.身体的温度也是影响柔韧性效果的因素之一在实施PNF法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热身,提高体温以更有效地伸展,同时减少拉伤的危险,因此也部分研究考虑用热敷,冷敷,热桑拿的方法,或者是PNF法与这些方法的结合来提高柔韧性,提高身体的活动度,但是研究结论一致认为这些方法不起作用。

实施PNF法的注意事项

实施PNF法时,应该注意几方面的问题:①在全身做完热身运动后才进行PNF练习;②等长收缩不宜为爆发性的;③运动搭档在等长收缩时只提供阻力,而在静态伸展阶段只提供助力;④等长收缩时,前面2s内应该逐渐加大力量,然后持续3-5s.⑤进行PNF练习的人在静态伸展阶段不应该感觉疼痛和不适.⑥进行PNF法练习时,由于对抗性的肌肉用力主动收缩可能造成心率血压升高,因此小孩和有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或老人要注意医务监督.进行PNF法练习时,收缩可能造成心率和血压的升高,特别是老年人进行PNF法练习时,要注意医务监督,同时PNF的不同模式对血压的影响也不同,在制定PNF练习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针对不同的对象和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⑦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有时存在一定的矛盾,PNF伸展由于有效地提高急时柔韧性,增大关节的活动幅度,可能使力量减弱,特别是在有些需要强爆发

力、肌肉力量的运动项目和技术动作中.ChurchJB比较了三种准备活动(只做热身、热身+静力性伸展、热身+PNF伸展)对受试者垂直纵跳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PNF法会减弱受试者垂直纵跳的能力.

脑卒中PNF的治疗

软瘫期脑梗塞患者应在病情允许1周后可始,不论任何原因引起的脑出血患者应根据出血量的大小及血压稳定情况,多在两周后开始做被动感觉刺激下的对角螺旋运动。

治疗师始终积极与患者密切配合,用语言暗示运动的开始和控制运动的时间并通过变换关节的位置施行抗阻运动,常可引起相关肌肉收缩。有人报道,通过颈部的动态刺激诱发了动物四肢肌群的活动。给颈部肌抗阻增加躯干肌反射活动可以增强四肢肌肉的收缩力。此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病偏瘫上,对加速瘫痪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肯定的效果。

此外,被动与主动地根据个体运动情况施加阻力或牵拉下的阻力,利用关节感受器的刺激训练,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姿势运动的调整,反射性的引起相关部位肌肉兴奋,逐渐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这种反射活动过程对人的感知来说,既包括有意识调整适应的部分,也包括无意识活动部分。

在肌肉收缩阶段,治疗师与患者的配合显得更为重要,要求治疗师始终身体力行,治疗中施加一些阻力,因而会消耗相当多的体力。仔细选择肌肉顺序收缩的最佳形式,以保证每块肌肉在全程运动中经历最大长度的收缩。还要注意主缩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张力平衡。治疗师要集中精力,注意发号施令的正确时间,身体力行地进行适当的扶持,运用语言的鼓励强化病人的感觉。

Sullian和Bortney研究发现,肩部肌肉的活动量受到肘部位置的影响,肘伸直或伸展时其活动最佳,他们不但施加不同的阻力还试用不同关节位置和不同运动速度,以改变“靶”肌肉的动员程度,从而达到治疗性锻炼中采用的运动形式。利用主缩肌和拮抗肌之间一系列慢速有节律的交替活动获得两肌肉的持续协同收缩从而使关节位置稳定。对关节施加压力(给关节施加压力负荷或表面承受重量)可促进上述过程的实现,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实现。

脑损伤后多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治疗时手触及肩部肌肉,使肩胛骨充分前伸,牵拉上肢扶助完成D1屈式。D1伸式阻力加在肱三头肌,达到抑制松弛痉挛肌的作用。也可给病人最大抗阻,运动达全范围或维持到等长收缩。阻力引起弱肌群的活动,起到肌肉兴奋的泛化作用。阻力因人而宜,允许病人作缓慢、稳定、协调的运动而不产生异常运动。

但是PNF技术也并不是奇迹般的新技术,它主要优点是严格采用各种手法来促进姿势的稳定,应用节律慢逆转系统,在主缩肌和拮抗肌之间建立持续的其同收缩以维持关节的稳定。为运动的协调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治疗师是训练患者的整体而不是其身上的某一部分,所以训练方法是综合性的,尤其是综合医院,一个治疗师担负着患者所有的康复治疗,与患者及家属之间配合的好坏,对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神经损伤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仪)XY-K-SISS-C

神经损伤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仪)XY-K-SISS-C

一.产品的基本工作及治疗原理 神经损伤治疗仪工作原理: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简称NMES)是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使其收缩,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 神经损伤治疗仪治疗原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证明肌肉受电刺激收缩后,肌纤维增粗、肌肉的体积和重量增加、肌肉内毛细血管变丰富、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等有氧代谢酶增多并活跃、慢肌纤维增多、并出现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特征转变的现象。 二、产品简介 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将失去主动收缩的能力.呈迟缓性瘫痪,在神经重新支配之前,应采取被动保护措施,使肌肉维持在“健康”状态,延缓肌肉萎缩,改善血液循环和局部营养状态,为神经的再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旦神经恢复支配时,肌肉更容易恢复功能。使用神经损伤治疗仪,恰恰能达到上述治疗目的。仪器输出的脉冲电流,可直接兴奋失神经支配的肌肉.降低肌肉纤维变性,减缓肌肉失神经支配性萎缩。促进血流并保持肌肉营养.促使失神经肌肉和重新接受神经支配的肌纤维肥大与强化.较快提高肌肉张力。 对于低张力型脑瘫患者,低频脉冲疗法是对其进行全面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患儿的神经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可预防肌肉萎缩.改善全身状况.并逐渐提高肌肉张力。与此同时,感觉神经

末梢接受的刺激信号传人中枢,促发引起病变部位一系列生物电活动,会对患儿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神经组织的发育起到助推作用。 三.产品性能 XY-K-SISS-C 两路脉冲输出:每路输出分出两个通道输出 设有独立的两个输出通道,可同时使用也可分开使用 具有6个自动模式、3个固定频率模式; 治疗定时: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六档可任意设置 国际首创,方便使用不同部位,电极头采用吸附碗内置电极固定,主机内置微型负压泵;噪音小,使患者治疗过程中更加舒适并具有拔罐作用台车式设计,配备可移动脚轮,移动方便,外观新颖,使用方便,配套合理,适用性广,疗效明显,持久耐用的治疗仪 四.产品的适应症 适应症:肢体瘫痪、神经瘫痪、运动功能障碍、周围神经损伤、肌无力、股无力、股萎缩、部分失神经完全失神经瘫痪的治疗与康复。 五、禁忌症 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2、多发性硬化症的病理进展恶化期;

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效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效果 导语:神经肌肉电刺激的临床运用,在我们国家已经引起很多人的关注,都认为通过这样的一种方法来治疗疾病,不可以治疗疾病,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神经肌肉电刺激的临床运用,在我们国家已经引起很多人的关注,都认为通过这样的一种方法来治疗疾病,不可以治疗疾病,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而且这种方法,不需要吃药,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所以很多人特别关注,那么具体这样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怎样的?下面就来看看以下的介绍。 一、简介 以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作为一种治疗的方法,在临床上已经使用多年。最初,临床治疗与研究者皆着重于周边神经受伤后,麻痺肌肉之复健。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神经肌肉电刺激的使用才引起广泛的注意。 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经由完整的周边神经系统传导电流,以引起肌肉收缩的一种电刺激方式。在1976年的蒙特娄奥运中,前苏联科学家Yadov M. Kots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主动运动训练前苏联奥运代表队。这个训练方式通常被称为苏联技术(Russian technique)。Kots指出,这个技术的运用,可增强运动员的肌力,且比单独使用运动训练,增加百分之三十到四十。这个结果引起了西方科学家的兴趣,并开始了一连串的研究。 在临床使用时,不论是针对主动或被动关节活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强度必须能有效的使关节活动达到可能的最大范围。电刺激引起之肌肉收缩最好能对抗重力,并完成完整之关节活动。但电刺激强度亦不可太强,造成不必要的反射反应。由于关节活动度的增加与治疗时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吞咽障碍-神经肌肉电刺激

吞咽是人类最复杂的行为之一。咀嚼与吞咽过程至少需要6对颅神经、第1~3颈神经节段和口、咽及食道的26块肌肉参与。吞咽过程可分为5阶段:认知期、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 吞咽功能障碍是一种临床症状,表现为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的过程发生障碍。口、咽、食管疾患,脑神经、延髓病变、假性延髓麻痹、锥体外系疾病、肌病等均可引起吞咽功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 stimulation, NMES)在国外用于中枢神经损伤的治疗有50 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康复治疗技术。广义上凡是刺激神经肌肉的电刺激都可以称之为NMES, 但根据2007年Sheffler和Chae的描述, 真正的NMES 是指采用低频电流刺激结构完整的下运动神经元, 激活或引起肌肉收缩, 提高肌肉功能或治疗神经肌肉疾患的一种治疗方法。 吞咽功能障碍的电刺激治疗由来已久,随着科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电极的更新,神经肌肉电刺激作为吞咽障碍治疗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 那么,什么是吞咽功能障碍呢?在介绍吞咽的NMES之前,我们先科普一下。 其实,吞咽功能障碍无非常确切的定义,但一般应符合以下标准: 1)食物或饮品从口腔输送至胃部过程中出现问题; 2)口腔及咽喉肌肉控制或协调不灵而未能正常吞咽,引起营养不良; 3)食物误入气管,引起反复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 我们知道进食是生存的必备技能,然而脑卒中、颅脑外伤、口咽或喉肿瘤术后等原因可引起不能进食,一旦不能进食(这是我们对吞咽功能障碍的一般理解),就容易导致误吸/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造成个人生存危机,也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负担。 以渡康DK-801T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为例: 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用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及训练,通过输出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对喉颈部神经肌肉进行电刺激,兴奋神经及吞咽肌群,促进受损神经复苏,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缓解神经元麻痹、促进吞咽反射弧功能重建与恢复,进而提高吞咽及语言能力。适用于咽部非机械原因操作引起的吞咽及构音障碍进行评估、治疗及训练。近年已成为临床最常用的吞咽障碍治疗手段。 它有四种治疗模式:成人治疗模式、儿童治疗模式、手动训练模式和自动训练模式。 吞咽及构音障碍治疗 成人连续模式:为一种治疗波形,它能使咽喉部肌群兴奋,恢复肌群的系统协调。适用于无自控能力的重度吞咽障碍患者。 儿童交替模式:为一种治疗波形,它能使咽喉部肌群兴奋,恢复肌群的系统协调。适用于儿童、无自控能力的重度吞咽障碍患儿。 吞咽及构音障碍训练 自动触发脉冲模式:为一种训练波形,它可以帮助患者完成一个完整的吞咽动作,适用于有自控能力的中度吞咽障碍者。患者配合电刺激仪的自动脉冲输出做出节律性地快速空咽动作,以达到训练吞咽肌动作同步性的目的。 手动触发脉冲模式:为一种训练波形,它可以帮助患者完成一个完整的吞咽动作,适用于有自控能力的中度吞咽障碍患者。在口腔中含入食物或液体,患者自主触发脉冲输出,同步配合强力吞咽动作,以达到训练吞咽肌肌力的目的。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治疗一体机)技术参数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治疗一体机)技术参数 序号内容备注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治疗一体机) 1产品适用范围:采用电刺激疗法对神经和肌肉软组织进行治疗,具有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健康状态、提高局部机能、促进软组织损伤和刺激细胞恢复功能,可用于术后恢复及康复治疗(以上功能须在产品注册证中体现)。 2主机原装进口,提供厂家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ISO13485认证、CE认证,投标文件中提供以上认证证书复印件并加盖投标人公章。 3通道:电刺激通道数量≥4个;多功能通道数量≥4个。* 4外部模拟信号通道:外部模拟信号(压力)采集与治疗通道数量≥2个(E、F) 5外部数字信号通道:外部数字信号采集与治疗通道≥1个。* 6电流发生器≥2个。* 7配有盆底肌肉检查康复器1个,具有带筛查功能。 8满足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盆底电生理≥5大 常规压力或肌电筛查要求:一类肌纤维肌力、一类肌纤维疲劳度、二类肌纤 维肌力、二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或肌电位。 * 9电刺激电流类型≥9种,包括:直流电流、单项脉冲、双向脉冲、补充电流 脉冲、同步补充脉冲、同步双向脉冲、单项半正弦、双向半正弦、平均值(正弦)。 * 10刺激电流强度:0-100mA任意调整,调节精度0.5mA。 11刺激电流脉宽:50-1000uS任意调整,调节精度50us。 12刺激电流频率:1-2000Hz,其中1-400Hz任意调整,调节精度1Hz。* 13反射采集EMG数值可采集最大、最小、瞬间肌电位值,采集范围:0-2000uV,肌电位灵敏度:1uV。 * 14电极诊断功能:具有电极自动检测系统提示功能,诊断电极连接是否正常 15有视觉和听觉辅助反射采集,达到锻炼目标和结果时,出现反馈显示并伴有声音提示。 16反射采集曲线包含盆底肌反射采集曲线和腹部肌反射采集曲线。 17混合模式:可对每个通道和每个阶段进行设置、调整(刺激、获取、反射)。两个刺激通道、两个多功能通道布局可调。 * 18条件刺激:当病人进行反射采集,训练不能达到目标时,激活电刺激来加强肌肉收缩。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专业研究)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调制型或非调制型)刺激运动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tJlation,简称NMES)。一、正常肌肉电刺激疗法 所谓正常肌肉是指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神经失用的肌肉及废用性萎缩的肌肉,应用NMES 可以锻炼和加强肌肉的力量,防治废用性肌萎缩,可以训练肌肉做功能性动作。 (一)方法原理 电刺激可以使神经纤维产生兴奋,且兴奋可传至所支配的肌肉,从而引起肌肉的收缩,有关这部分的电生理机制已在前面介绍,此处不再复述,对于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电刺激所兴奋的是神经而非肌肉,当肌肉失神经支配时,电刺激才会直接兴奋肌肉,为更好地理解神经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必要先了解强度/时间曲线(itensity/time curve)。 能引起神经纤维或肌肉组织兴奋的最小电刺激称为阈刺激,它包括一定的电流强度及与之对应的最短刺激时间,在阈刺激的产生中,不同的电流强度需要不同的最短刺激时间,强度与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强度/时间曲线表示(图6-27)。 图6-27神经与肌肉的强度/时间曲线 虽然神经及肌肉的强度/时间曲线形态相似,但位置不同,这说明引起神经兴奋的阈刺激强度低,时间短,而引起肌肉兴奋的阈刺激强度高,时间长。换言之,神经比肌肉更容易兴奋,所以,对于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电刺激首先兴奋神经,神经再将兴奋传至所支配的肌肉,引起肌肉收缩:对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较强的电刺激直接兴奋肌肉引起收缩。 (二)物理特性 1.波形 虽然有多种波形可用于NMES,但常用的波形有两种:非对称性双向方波及对称性双向方波,它们的优点是:①可避免电极下电化学作用对皮肤的刺激;②电流强度快速升至峰值,可避免神经纤维的适应现象(见第l节)。 2.波宽 许多NMES刺激仪波宽定为0.2~0.4ms,研究表明0.3ms的波宽是最舒服的,波宽小于0.1ms,需要较强的电流强度方能引起肌肉收缩,而高强度的电流会兴奋细纤维神经,引起痛觉的传入,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或肌肉以促进功能恢复的方法称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一、治疗作用 1.刺激失神经支配肌肉,可保持肌肉性能与质量,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2.电刺激后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肌肉收缩的泵效应可增强肌肉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改善营养,防止、延缓或减轻肌肉萎缩的发生,防止纤维化、硬化和挛缩。 3.刺激运动神经可引起较大的募集活动,激活较多肌纤维,肌肉发生收缩,增强肌力。 4.刺激平滑肌,可提高平滑肌的张力。 二、适应症 下运动神经元伤病所致肌肉失神经支配、废用性肌萎缩、习惯性便秘、宫缩无力等。 三、禁忌症 痉挛性瘫痪、出血倾向、急性化脓性炎症、皮肤破损处、金属异物局部、安装有心脏起搏器及其附近等。 四、注意事项 1.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暴露治疗部位,找出需要刺激的肌肉点。2.取两个点状电极和衬垫置于患肌肌腹的两端,一般近心端为阳极,远端电极为阴极。电极以沙袋、固定带固定之。 3.启动电源,缓慢调节电流强度以引起不过于强烈但有明显可见的肌肉收缩而无明显皮肤疼痛为度。(过强的电流会引起患者疼痛而且肌肉收缩拌僵抖、收缩先强后弱、治疗气仍有僵硬不适感。) 4.在治疗中不得陋意取下电极片,不得随意加大电流量,以免被电击。治疗中患者不得任意挪动体位,以免电极衬垫位置移动、电极脱落直接接触皮肤而发生烧伤.治疗时电极下不应有痛灼感。治疗中如出现疼痛,应中止治疗,检查是否电极滑脱接触皮肤或电极、衬垫不平,使电流集中于一点。如未出现烧伤,应予纠正。如已出现烧伤应中断治疗,对症处理。 5.开始治疗前应向患者交待治疗时应有的感觉,治疗剂量缓慢增加。治疗中应经常巡视,对有局部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尤其注意,防止烧伤。 6.治疗完毕时,缓慢将电流输出调整回零位,关闭电源,取下电极和衬垫。 7.治疗结束后告诉患者不要搔抓治疗部位,必要时可使用爽肤剂。 8.治疗使用过的衬垫必须彻底冲洗干净,煮沸消毒,整平后在阴凉处晾干备用。

康复书籍名单(推荐)

Physical Agents in Rehabilitation: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Michelle H. Cameron MD PT OCS Saunders 2008.05 Essential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Walter R. Frontera MD PhD、Julie K. Silver MD、Thomas D. Rizzo Jr. MD Saunders 2008.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Therapy 4th Edition Arnould-taylor, William E Nelson Thornes 1997.04 Orthopaedic Physical Therapy Donatelli PhD PT OCS, Robert A.、Wooden MS PT OCS, Michael J.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09.07 The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lastic Resistance Phil Page 、Todd Ellenbecker Strength Band Training Phil Page 、Todd Ellenbecker Hip School Georg Haupt,PT Thomas Horstmann,MD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Muscle Imbalance Phil Page 、Clare Frank 、Robert Lardner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Second Edition Carlos W. Pratt、Kenneth J. Gill、Nora M. Barrett、Melissa M. Roberts Academic Press 2006.10 Muscle Energy Techniques: Advanced Soft Tissue Techniques Biomechanical Basis of Human Movement/3rd Edition Joseph Hamill, Ph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8.02 Rehabilitation of Paralysis Due to Apoplexy(精) 潘畅 外文出版社第一版 物理医学与康复秘要 Bryan J.O'Young、Mark A.Young、Steven A.stiens、王茂斌

神经和肌肉刺激器用电极准则

精心整理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理治疗设备分技术委员会(SAC/TC/10/SC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雅楠、杨建刚、胡志伟、纪彩彦、张、高山。 神经和肌肉刺激器用电极 1范围 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3.1中规定的电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 GB9706.1—2007 GB/T14233.1—20081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14233.2—2005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GB/T16886.5—2003 GB/T16886.10—2005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 YY/T0165 1部分:通用要求 YY0607—2部分: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安全专用要求 10号 3. YY0607— 3.1 将刺激器输出的电刺激信号通过导电材料传导到皮肤,符合YY0607—2007规定的神经肌肉刺激器设备使用的附件。电极连接线也认为是电极的一部分 4.要求 4.1尺寸规格 电极导电部分尺寸规格由生产商规定,其误差应不超过标称值的±5%。 4.2性能 电极的导电阻抗由生产商依据使用需要自行制定,其误差应不超过标称值的±10%. 带有加热功能的电极,应满足YY/T0165— 电极或电极导线与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设备的连接端应符合GB9706.1—2007中的56.3c)的要求电极与电极导线的连接应避免使用过程中脱落造成对人体的意外电击,并防止其插入网电源或设备其他输出端插孔。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 吞咽障碍的疗效对比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陆敏孟玲彭军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治疗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4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电针组及对照组各15例,前两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加用电刺激和电针治疗。3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 ) 。 结果:3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疗效更明显,电刺激组和电针组相比较,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无明显差异,但VFSS评分电刺激组治疗后明显高于电针组。 结论:电刺激疗法和电针均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电刺激疗法作用更佳。【关键词】电刺激;电针;吞咽障碍;脑卒中 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道上括约肌和食道功能受损所致的进食障碍,脑卒中是引起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采用吞咽功功能训练、针灸,以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方法治疗,虽然这几种方法治疗吞咽障碍的疗效均已得到了肯定,但对这几种治疗方法很少系统地进行疗效对比研究。本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比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分别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电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初步的策略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9月一2008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后发生吞咽障碍的患者45例,脑卒中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l],并经头颅CT和/或MRI证实。入选患者均有吞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噎塞、吃饭时间延长、吞咽费力等,同时还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年龄40—80岁;②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③无严重认知、视听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简易智力测试量表(MMSE) 评分>24分;④首次发病,能配合检查和治疗;⑤洼田饮水试验评定为3、4、5级。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电针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l0例;年龄43—75岁,平均(60.2 0±9.55 )岁;病程10-35d ,平均(18.04±6.35)d;脑出血患者5例,脑梗死患者40例;假性延髓性麻痹41例,真性延髓性麻痹4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03-17T14:44:28.00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2月第2期作者:蒋健 [导读]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卒中病发率在不断的增加。 永州市中心医院 425006 【摘要】目的通过对神经肌肉进行电刺激,从而训练脑卒后患者吞咽障碍,从而进一步总结临床推广的效果。方法根据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65例,并且随机分为观察组83例,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其余的分为对照组82例,采用吞咽训练的传统疗法。结果经过一个周期的治疗之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sEMG的最大波幅、VFSS的治疗效果要比治疗前好很多,但是观察组的效果要比对照组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非常的明显,可以再临床应 用中广泛的推广。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脑卒中;吞咽障碍;临床效果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卒中病发率在不断的增加。其中以脑卒中吞咽障碍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较典型。一方面,吞咽障碍对于患者的生活影响非常严重,另一方也会影响患者无法实现正常的饮食、饮水,而且脑卒中后吞咽困难障碍也会导致患者引起吸入性肺炎以及营养不良等方面的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出现窒息现象,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一般情况下,吞咽障碍的病发率达在50%-73%左右,可以见得,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非常的严重。在过去治疗吞咽障碍的方法主要以鼻饲胃管的方式,但是由于胃管留置时间较长,容易引起其他病发症的现象导致治疗的效果较低。所以本院特别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针对性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的治疗方法,并且经过试验的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份入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其中符合临床试验的患者共165例,男性患者共有93人,女性患者共有72人,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大致在60-70岁之间。按照随机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3例,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82例,采用吞咽训练的传统疗法。其中由于脑出血引起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51例,因为脑梗死而出现的脑卒中患者有114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吞咽训练方式进行治疗,通过感官刺激的方式来间接训练,进一步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还可以通过直接摄食训练的方式来促使轻度吞咽障碍的患者能够自主恢复其吞咽功能。直接摄食的方法包括了吞咽体位以及食物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每次训练为30分钟,每天进行一次,每周训练五天。这样的训练在一个月左右就能够实现吞咽功能恢复。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的训练方式。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能够利用较高的频率和波幅范围来针对患者的神经肌肉进行特定的治疗,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增强患者对于自身情况的把握,从而做到符合要求、符合标准的治疗方案。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定,进一步考虑患者的耐受性以及具体的情况。 二、结果 根据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无论是sEMG最大波幅还是SSA评分都能够看出,观察组在经过治疗之后,明显要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好,而且恢复的更快。而且包括VFSS评分及SWAL-QOL评分等其他项目来分析,电刺激疗法的治疗方式要远比之前的传统疗法更加的简单且高效。详细结果见表1。 三、讨论 脑卒中是目前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对于人们的健康威胁是非常大的。并且脑卒中会引起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以及致残率,而且由于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是最容易引起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根据相关的报道显示,脑卒中之后出现的吞咽困难患者可以利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来进行治疗,并且效果非常的明显。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的机制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电刺激之后能够得到反复的康复训练,并且通过电刺激的作用来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运动投射区域,从而建立起吞咽的功能。其次,由于相关的吞咽肌肉会受到电刺激的反复刺激从而加快自身吞咽功能的修复,进一步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加快。其

PHENIXUSB8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技术参数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型)技术参数 1、厂家质量保证体系:通过ISO 13485,ISO 9001,产品CE 类别:IIb。 *2、设备治疗通道数量≥8个。 *3、电刺激治疗通道数量≥4个。 *4、生物反馈治疗通道数量≥4个。 5、刺激和生物反馈同步治疗通道数量≥4个。 6、升级通道数量≥1个。 *7、遥控器≥1个,用于设备的遥控操作。 8、设备专用治疗软件包括:盆底康复治疗软件,盆底功能评估系统,产后评估系统,病历自动生成系统,肌肉张力、疲劳度自动分析系统,泌尿生殖病历自动采集、分析系统,生活质量评估系统,电子排尿记录表。 9、独有可分别对Ⅰ类或Ⅱ类肌纤维进行诊断,并分别对Ⅰ类或Ⅱ类肌纤维受损情况进行钟对性治疗。 10、治疗方案及治疗参数的编程:治疗程序及其电流、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指导线均可编程,独有的个体化方案制定。 11、病人文档的管理:记录每一位病人的治疗全过程,储存、回放并进行各种诊断与评估分析。 12、数据处理:数据可备份、统计、分析、更新。 *12、电刺激电流类型≥11种,包括:双相脉冲电流、单相脉冲电流、直流、正弦、半正弦双相电流、半正弦单相电流、外部神经电流、交叉电流、脉冲补充电流、同步双相电流、同步补充电流。 13、刺激电流强度:0-100mA任意调整。 14、刺激电流脉宽:50-2000uS任意调整。 15、刺激电流频率:1-500Hz任意调整。 16、生物反馈 EMG 可检测范围:0-2000 uV。 17、肌电位灵敏度:≤1 uV。 18、治疗的游戏式显示:达到锻炼目标和结果时,出现类似游戏中的趣味性信息或提示。 19、负生物反馈:病人可在负反馈屏幕指导下有效放松肌肉,放松治疗。 20、A3反射预置≥10种,可增加。 21、场景反射预置≥58种,可增加。 22、条件刺激:当病人进行生物反馈不能达到目标时,激活电刺激来加强肌肉收缩。 23、生物反馈和电刺激同步通道;在同一通道上,可交叉地进行生物反馈和电刺激。 24、多阶段刺激治疗方案:阶段数定义无限制,根据治疗需要制定。 25、有生物反馈全过程的记录与浏览,可以浏览所记录的治疗全过程、反馈曲线、反馈的平均值,和肌力的测量。 26、异常情况下电流受限,设备自动停止治疗,保护病人安全。 27、听觉辅助生物反馈。 28、生物反馈信号表示方式≥4 种:曲线、面积、变化图和直方图。 29、治疗过程中≥14种基本治疗参数可调整,包括电刺激的电流类型、强度、频率、脉宽、波形,肌电位最小值与最大值的表示、生物反馈训练波形,治疗时间、休息时间、电刺激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休息时间、阶段工作时间等。 30、治疗肌肉类型≥8种,包括横纹肌:I、IIA、IIB、IIC;平滑肌:膀胱、子宫、动脉、

神经肌肉电刺激仪XY-K-SISS-D使用说明

使用前敬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 神经肌肉电刺激仪 ------ XY-K-SISS-D型 使 用 说 明 书

目录 一、产品简介 (2) 二、主要性能及要求 (2) 三、产品结构及组成 (3) 四、产品适用范围 (3) 五、禁忌症 (3) 六、注意事项、警示性及提示性说明 (3) 七、标签所用的图形、符号、缩写等内容的解释 (4) 八、安装方法 (5) 九、使用说明 (5) 十、维护保养 (5) 十一、贮存及运输要求 (7) 十二、产品生产日期及有效期 (8) 十三、环保及其它 (8) 十四、电路图、元器件清单 (8) 十五、简单故障排除 (8) 十六、售后服务承诺 (9) 使用说明 一、产品简介 1、简介:该仪器通过皮肤电极,将特定的低频双向不对称方波脉冲电流作用于人体,以进行物理医学治疗。本仪器外观新颖、使用方便,设有六个输出通道,可异步或同步使用。 二、主要性能 产品性能: a)六路脉冲输出。

b)脉冲频率:0~999Hz,允差±15%。 c)脉冲宽度:1~第5路为0.10ms,第6路为0.30ms,允差±20% d)治疗仪每路输出电流有效值≤80mA,连续可调。 e)治疗定时5min、10 min、15min、20min、25min、30min六档可任意设置,每档时间允差±10%。 f)输出波形:双向对称方波。 g) 治疗模式:自动、手动、间歇,自动模式具有7个自动程序,手动模式可以手动选择输出频率,间歇模式的间歇周期为6s,4秒刺激/2秒暂停。 h)吸附压力:吸附负压-0.0125MPa,允差±15% 三、产品结构及组成 治疗仪由:由主机、吸附电极等组成。 四、产品适用范围 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出现的偏瘫患者的辅助治疗。 五、禁忌症 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2、多发性硬化症的病理进展恶化期; 3、治疗部位有较大的金属异物; 4、恶性肿瘤; 5、结核病; 6、血栓性静脉炎; 7、破伤风等。 六、注意事项、警示性及提示性说明 1、使用本产品之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所述要求进行操作。 2、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产品。

神经肌肉电刺激仪

神经损伤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仪) 一。产品的基本工作及治疗原理 神经损伤治疗仪工作原理: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简称NMES)是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使其收缩,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 神经损伤治疗仪治疗原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证明肌肉受电刺激收缩后,肌纤维增粗、肌肉的体积和重量增加、肌肉内毛细血管变丰富、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等有氧代谢酶增多并活跃、慢肌纤维增多、并出现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特征转变的现象。 二.产品性能 XY-K—SISS-A

·三路脉冲输出,可治疗三个患者或三个部位,刺激强度可独立调节;·输出波形:双向不对称方波; ·治疗仪每路输出电流峰值连续可调; ·脉冲频率分两档可调可针对不同病症,自由选取,治疗更高效;·治疗定时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六档可任意设置 XY-K—SISS—C 两路脉冲输出:每路输出分出两个通道输出 设有独立的两个输出通道,可同时使用也可分开使用 具有6个自动模式、3个固定频率模式; 治疗定时: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六档可任意设置 国际首创,方便使用不同部位,电极头采用吸附碗内置电极固定,主机内置微型负压泵;噪音小,使患者治疗过程中更加舒适并具有拔罐作用 台车式设计,配备可移动脚轮,移动方便,外观新颖,使用方便,配套合理,适用性广,疗效明显,持久耐用的治疗仪

XY—K-SISS—D

六路脉冲输出,可同时使用也可分开使用 输出波形:双向对称方波; 输出模式具有自动、手动、间歇三种模式可针对不同病症,自由选取,治疗更高效; 治疗定时: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六档可任意设置; 国际首创,方便使用不同部位,电极头采用吸附电极固定,主机内置微型负压泵,噪音小,使患者治疗过程中更加舒适并具有拔罐作用;台车式设计,配备可移动脚轮,移动方便,外观新颖,使用方便,配套合理,适用性广,疗效明显,持久耐用的治疗仪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简称NMES)是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使其收缩,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NMES的临床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在神经肌肉骨骼疾病的康复中NMES的应用显著增加。 一、物理特性 (一)波型 常见NMES的波型有两种:不对称双相方波和对称双相方波。前者有阴阳极之分,一般用阴极作主极,用于小肌肉、肌束的刺激。后者没有极性,用于大肌肉和肌群的刺激,McNeal和BaKer(1988)认为在同样的电流强度下,对称双相方波引起的肌收缩力比单相方波大20~25%。 失神经支配肌肉的NMES一般用指数波(三角波)。 (二)脉冲宽度 许多袖珍NMES仪的波宽固定于0.2~0.4ms之间。而大型NMES 仪的波宽在0.05~100ms可调。对于正常神经支配的肌肉(包括上运动神经无麻痹的肌肉),Bowman等(1985)认为波宽0.3ms的电流比0.05ms或1ms的电流更舒适,不易引起疼痛。 (三)频率 NMES所用的频率常在100Hz以下。临床应用时常需要使肌肉达到完全强直收缩。对正常肌肉,频率30Hz以上。对失神经支配的肌肉,引起强直收缩所需的频率降低。频率越高,神经越易疲劳。(四)占空系数和通断比

通断比在1:1~1:1.5之间。要注意通断比和频率的共同影响:30Hz、1:3的电流与50Hz、1:7的电流所引起的肌收缩力无统计学差异。病情越严重,所需的占空系数和频率就越低。 (五)上升时间 失神经支配肌肉的NMES采用指数波,其上升时间在数十毫秒至500毫秒之间。 二、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一)肌肉受刺激后的生理学变化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证明(Salmons、Hudlicka、Erisksson 等)肌肉受电刺激收缩后,肌纤维增粗、肌肉的体积和重量增加、肌肉内毛细血管变丰富、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等有氧代谢酶增多并活跃、慢肌纤维增多、并出现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特征转变的现象。 (二)治疗作用 1982年,美国FDA正式宣布NMES用于下列三种情况是安全、有效的: 1. 治疗废用性肌肉萎缩; 2. 增加和维持关节活动度(ROM); 3. 肌肉再学习和易化作用。 此外,NMES还有生理治疗作用: 4. 减轻肌肉痉挛; 5. 促进失神经支配肌肉的恢复;

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技术参数

文件编号:SJTY.GY-053 版本号:A0 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技术参数 数量:1台预算:3.2万 1、嵌入式电脑系统 2、≥7寸彩色液晶显示屏 3、N刺激部分: 3.1 一路N刺激及1组SEMG采集工作; 3.2输出电流强度:0~50mA; 3.3频率: 60Hz~100Hz; 3.4脉宽:300uS(方波,对称双相位零直流净值) 4、M刺激部分: 4.1一路M刺激; 4.2输出电流强度:0~15mA; 4.3频率:0.2 Hz~0.36 Hz 4.4脉宽:50~500ms 5、★阻抗测量:具有输出保护功能,能进行阻抗测量(正常、异常),异常时(短路或开路时)停止刺激 输出,并作出状态提示 6、表面肌电测量范围:10uV~1000uV 7、★具有SEMG评估、吞咽治疗功能 8、主要技术及临床应用: 8.1表面肌电评估技术,用于吞咽评估; ★8.2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技术,提供客观量化评估指标,记录肌肉激活状态及进行纯主动训练; 8.3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满足临床不同的患者需要(真假性球麻痹); 9、从简单的电刺激→电刺激与主动反馈训练的结合,可采集并量化表面肌电信号,当肌肉激活状态达到 目标阈值时,启动相匹配的激励性电刺激,患者用力吞咽,激活电刺激靶肌群,产生强有力正性反馈治疗环 10、单通道SEMG评估,可实时显示评估对象的松弛、用力状态,包括峰值、均值、面积、相关肌群峰值 比 11、所有刺激输出时,矩状图向上作动态扫描显示,结合休息、刺激循环输出,可避免适应性及疲劳效应 12、★工作模式包括:N刺激模式、M刺激模式、S刺激模式、SEMG评估模式、生物反馈训练模式、联合 治疗模式(生物反馈+电刺激) 13、多媒体语音提示,包括训练过程(休息、用力吞咽、刺激、维持)及治疗结束,方便患者参与及配合 14、治疗过程中,参数自动锁定保护,可防止随意或误操作的风险(如电灼伤) 15、每次启动治疗,所有输出强度均自动置于0位置,只有在启动工作状态下才可以调节电流强度大小 16、资质要求:所投设备具有医疗器械注册证,投标商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17、整机保修期≥2年 18、提供耗材及零配件供货价格供业主参考 19、供货期:合同签订后10日以内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 ?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 ?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 ?常用的有: ?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V ojta技术等等 Bobath技术 ?Bobath技术是有英国物理治疗师Betr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 ?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 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主动的、小范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 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 过度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3、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常用治疗技术 ?一、反射抑制性模式: ?1、躯干抗痉挛模式 ?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 ?3、肩的抗痉挛模式 ?4、手的抗痉挛模式 ?5、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 ?如: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等 ?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1、翻正反应 ?2、平衡反应 ?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 ?四、关键点的控制

?1、中心关键点:胸骨柄中下段 ?2、近端关键点:头部、肩部、骨盆等 ?3、远端关键点:手指、足 ?五、推—拉技巧 ?1、压迫性轻推 ?2、轻微牵拉 ?六、拍打 ?七、肢体置放和控制 ?1、定位置放训练 ?2、控住训练 ?八、辅助器具 ?九、患侧肢体的负重 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 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 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一、配置、功能、参数 (1)配置 1.设备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型)1台

2.设备二: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型)1台

1.设备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型) 拥有五项功能检查:一类肌纤维肌力、一类肌纤维疲劳度、二类肌纤维肌力、二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 盆底电生理五大常规检查能够前瞻性判断盆底损伤情况。 2.设备二: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型) 治疗适应症: ▲盆底肌肉松弛、各种尿失禁、大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阴道松弛或痉挛、性生活不满意、盆底障碍性疾病手术后康复等; ▲妇女常见病和疑难病,如慢性盆腔疼痛,反复生殖道感染; ▲产后缺乳、乳胀;、 ▲产后腰背痛、子宫复旧不良、尿潴留、耻骨联合分离、祛妊娠纹等; ▲各种产后、术后疼痛。 评估功能: 肌电位、肌肉类型、肌力、疲劳度、盆腹协调

(一)设备一: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筛查型) 1.主机原装进口,厂家质量保证体系:通过ISO 13485,通过CE认证。 2.设备功能通道数量6个:电刺激通道数量2个;生物反馈通道数量2个(可同时用于腹部与会阴 监测),外部通道数量2个。 3.设备可通过遥控器遥控操作。 4.设备专用软件:盆底功能评估系统。 5.方案及参数的编程:程序及其电流、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指导线均可编程,独有的个体化方案制 定。 6.病人文档的管理:记录每一位病人的全过程,储存、回放并进行各种诊断与评估分析。 7.数据处理:数据可备份、统计、分析、更新,支持数据动态存储。 8.▲盆底电生理5大常规压力或肌电筛查要求:一类肌纤维肌力、一类肌纤维疲劳度、二类肌纤维 肌力、二类肌纤维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或肌电位。 9.▲具有专业的评估软件,将肌纤维类型分为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分为ⅡA和ⅡB, 可分别对Ⅰ类或Ⅱ类肌纤维进行诊断,每一类型的肌纤维可智能自动化测量出肌力、疲劳度,可智能自动化测量阴道动态压力。 10.生物反馈 EMG可检测最大、最小、瞬间肌电位值,可检测范围:0-2000 uV,肌电位灵敏度:1 uV。 11.刺激电流强度:0-100mA任意调整,调节精度可达0.5 mA。 12.刺激电流脉宽:50-1000uS任意调整,调节精度可达50us。 13.刺激电流频率:1-400Hz任意调整, 调节精度可达1Hz。 14.有生物反馈全过程的记录与浏览,可以浏览所记录筛查和评估的全过程、反馈曲线、反馈的平均 值,和肌力的测量。 15.异常情况下电流受限,设备自动停止,保护病人安全。 16.生物反馈信号表示方式≥4 种:曲线、面积、变化图和直方图。 17.技术服务:提供中华预防医学会三级网络临床数据库接口、全国培训证书网络数据库接口、欧洲 证书培训数据库接口、疑难病例数据库接口;提供QQ技术群、手机移动端技术公众平台、手机移动端中国电生理专家论坛。

神经损伤治疗仪,神经肌肉电刺激仪

神经损伤治疗仪 一.产品的基本工作及治疗原理 神经损伤治疗仪工作原理: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简称NMES)是应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肌肉使其收缩,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方法。 神经损伤治疗仪治疗原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证明肌肉受电刺激收缩后,肌纤维增粗、肌肉的体积和重量增加、肌肉内毛细血管变丰富、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三磷酸腺苷酶(ATPase)等有氧代谢酶增多并活跃、慢肌纤维增多、并出现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特征转变的现象。 二、产品用途简介 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后,将失去主动收缩的能力.呈迟缓性瘫痪,在神经重新支配之前,应采取被动保护措施,使肌肉维持在“健康”状态,延缓肌肉萎缩,改善血液循环和局部营养状态,为神经的再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旦神经恢复支配时,肌肉更容易恢复功能。使用神经损伤治疗仪,恰恰能达到上述治疗目的。仪器输出的脉冲电流,可直接兴奋失神经支配的肌肉.降低肌肉纤维变性,减缓肌肉失神经支配性萎缩。促进血流并保持肌肉营养.促使失神经肌肉和重新接受神经支配的肌纤维肥大与强化.较快提高肌肉张力。 对于低张力型脑瘫患者,低频脉冲疗法是对其进行全面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患儿的神经肌肉,产生节律性收缩,可预防肌

肉萎缩.改善全身状况.并逐渐提高肌肉张力。与此同时,感觉神经末梢接受的刺激信号传人中枢,促发引起病变部位一系列生物电活动,会对患儿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神经组织的发育起到助推作用。 三.产品性能 XY-K-SISS-A ·三路脉冲输出,可治疗三个患者或三个部位,刺激强度可独立调节;·输出波形:双向不对称方波; ·治疗仪每路输出电流峰值连续可调; ·脉冲频率分两档可调可针对不同病症,自由选取,治疗更高效; ·治疗定时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六档可任意设置 XY-K-SISS-C 两路脉冲输出:每路输出分出两个通道输出 设有独立的两个输出通道,可同时使用也可分开使用 具有6个自动模式、3个固定频率模式; 治疗定时: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六档可任意设置 国际首创,方便使用不同部位,电极头采用吸附碗内置电极固定,主机内置微型负压泵;噪音小,使患者治疗过程中更加舒适并具有拔罐作用台车式设计,配备可移动脚轮,移动方便,外观新颖,使用方便,配套合理,适用性广,疗效明显,持久耐用的治疗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