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推荐文档)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推荐文档)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推荐文档)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推荐文档)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

注:参考哈工大的工程热力学和西交大的工程热力学

第一章——基本概念

1、闭口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2、开口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3、绝热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4、孤立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有热量交换的系统。

5、热力平衡状态:热力系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其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6、准静态过程:如果造成系统状态改变的不平衡势差无限小,以致该系统在任意时刻均无限接近于某个平衡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

7、热力循环:热力系从某一状态开始,经历一系列中间状态后,又回复到原来状态。

8、系统储存能:是指热力学能、宏观动能、和重力位能的总和。

9、热力系统: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把用某种表面包围的特定物质和空间作为具体指定的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称之为热力系统。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当热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

相互转换时,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或者,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2、焓:可以理解为由于工质流动而携带的、并取决于热力状态参数的能量,即热力学能与推动功的总和。

3、技术功: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是稳定流动系统中系统动能、位能的增量与轴功三项之和

4、稳态稳流:稳定流动时指流道中任何位置上的流体的流速及其他状态参数都不随时间而变化流动。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可逆过程:系统经过一个过程后,如果使热力系沿原过程的路线反向进行并恢复到原状态,将不会给外界留下任何影响。

2、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开尔文普朗克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而使之全部转变为功。

3、可用能与不可用能:可以转变为机械功的那部分热能称为可用能,不能转变为机械功的那部分热能称为不可用能。

4、熵流:热力系和外界交换热量而导致的熵的

流动量

5、熵产:由热力系内部的热产引起的熵的产生。

6、卡诺定理:工作再两个恒温热源(1T 和2T )之间的循环,不管采用什么工质,如果是可逆的,其热效率均为1

2

1T T -,如果不是可逆的,其热效率恒小于1

2

1T T -

。 7、工质火用:的对一定的环境而言,工质在某一状态下所具有的热力学能中理论上可以转化为可用能的部分。

8、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在孤立系内,一切实际过程(不可逆过程)都朝着使系统熵增加的方向进行,或者在极限情况下(可逆过程)维持系统的熵不变。

第四章——气体的热力性质

1、理想气体:分子本身不具有体积、分子间没有作用力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2、定压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作单位温度变化时相应的焓的变化。

3、定容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比体积不变的条件下,作单位温度变化时相应的热力学能的变化。

4、迈耶公式及使用条件:g v p R C C +=00,适用于理想气体。

5、比热的定义和单位: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无摩擦内平衡的特定过程中,做单位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6、气体常数与通用气体常数:气体常数:等于波尔滋蔓常数与每千克气体所包含的分子数的乘积。通用气体常数:1mol 气体的气体常数。

7、实际气体的临界状态:纯物质的气、液两相平衡共存的极限热力状态。

8、对比态定律:对于范德瓦尔气体,r r r v p T ,,中只要有两个对比参数相同,第三个对比参数也必定相同。

第六章——水蒸气的热力性质

1、汽化潜热:使一千克饱和水在一定压力下完全变为相同温度的饱和水蒸气所需加入的热量称为水的汽化潜热。

2、湿蒸汽:饱和蒸汽和饱和水的混合物称为饱和湿蒸汽,简称湿蒸汽

3、干饱和蒸汽:不含饱和水的蒸汽称为干饱和蒸汽。

4、过热蒸汽:温度高于所处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的蒸汽称为过热水蒸气。

5、过冷或未饱和水:温度低于所处压力所对应的饱和温度的水。

6、蒸发与沸腾:蒸发式在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通过分子飞升的方式进行的缓慢的汽化过程,沸腾是在温度达到和超过饱和温度时通过产生汽饱和分子飞升的方式所进行的激烈的汽化过程。

7、水蒸气的饱和状态:是汽化和液化达到动态平衡共存的状态

第七章——理想混合气体与湿空气

1、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的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

2、相对湿度:指绝对湿度和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的比值。

3、含湿量:单位质量干空气夹带的水蒸气的质量。

4、露点温度:对应于水蒸气某分压下的饱和温度。

5、干球温度:普通温度计测得的温度。

6、湿球温度:用湿纱布包裹的湿球温度计测得的湿纱布中水的温度。

7、以上三种温度的关系:饱和湿空气,露点温度=湿球温度=干球温度;不饱和湿空气:露点温度<湿球温度<干球温度。

8、饱和湿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依据其湿空气中水蒸汽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可划分这两类湿空气。

第九章——气体与蒸汽的流动

1、扩压管:利用流速的降低使气体增压的流道称为扩压管。

2、绝热节流:由于局部阻力使流体压力降低的现象。

3、滞止状态:流速为零或者流速虽大于零但按定熵压缩过程折算到流速为零时的状态。

4、临界流速:达到当地音速的流速称为临界流速。

5、减缩喷管:比体积的增加率小于流速的增加率。

6、渐放喷管:比体积的增加率大于流速的增加率。

7、对于不可压缩的流体,喷管一定是减缩型的。

名词解释

比热容:1kg无知温度升高1K所需热量。又称质量热容。

熵增原理:ds孤立系>=0,孤立系统的熵可以增大,或保持不变,不可能减少。

混合气体折合气体常数:(工程上常把混合气体看作某种假想的单质气体,该假想单质气体的气体常数称为“折合气体常数”。)假拟单一气体的摩尔质量和气体常数就是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和平均气体常数,实质上为折合量,故也称为折合摩尔气体质量和折合气体常数。热力系统:被认为分割出来座位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

平衡状态:一个热力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重力场除外),如果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变化,则该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准平衡过程:弱过程进行得相对缓慢,工质在平衡被破坏后自动回复平衡所需的时间,即弛豫时间又很短,工质有足够的时间来回复平衡,随时都不致显著偏离平衡状态,这样的过程叫做准平衡过程。

热力循环:工质从某一初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状态变化,又回复到初态的全部循环过程。总能:内部储存能和外部储存能的总和。(热力学能与宏观运动能及位能得总和。)

推动功:开口系统与外界之间因为工质流动而传递的机械功。对于单位质量工质,推动功等于pv。

流动功:出口和进口推动功之差便是流动功;维持开系流动,工质所作的功。

边界:与系统发生质能交换的物体统称。技术功: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

工质: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称为工质。

热质:与工质进行热交换的物质系统和热源。闭口系:一个热力系统如果和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质量交换。

开口系:既有质,又有能。孤立系:无质也无能。绝热:无热交换。

强度量:压力和温度这两个参数(与系统质量多少无关)。

广延量:体积,热力学能,焓和熵等与系统质量成正比,具可加性。

状态参数:定量描述热力系在平衡条件下的热力状态的宏观物理量。

可逆过程:能够反向进行并完全恢复原来状态而不对外界造成任何影响的热力过程。

简答题

1.焓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概念:焓=热力学能+推动功物理意义:u是工质本身所具有的能量,pv则是随工质流动而转移的能量,因此焓代表工质流入(出)开口系时传递的能量。

2.熵增过程是否都是自发;可逆过程的熵变是否一定等于零。

1)不一定,因为自发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不可逆过程熵可能增加,绝热时熵也可能不变,如不可逆放热过程时熵有可能不变。另外熵增过程也可能是非自发性的,非自发过程需要补偿过程,其总的效果是系统总体能质的降低,总体上的不可逆。只有系统的总熵增加过程才能自发进行,只是系统中某一部分熵增加而系统的总熵减少的过程不能自发进行。2)不一定。熵变dertaS=Sfθ+Sg。可逆过程熵变dertaS=ιSQ/T。非孤立系中过程可吸热,放热或绝热,所以Q可大于、小于、等于0,故dertaS可大于、小于、等于0.孤立系的可逆过程dertaS=0.

3.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只有一部分热量能转化为有用功,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理想气体在定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可以全部转化为有用功,两个说法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

不矛盾,热力学第二定律,开尔文的说法指出,不可能制造出从单一热源吸热,而不留下任何变化的循环发动机。实质是说热变功必须有补充条件,这里把吸收的热变成膨胀功,气体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压力降低,比容变大了。——这就是补充条件。

6.可逆过程和准平衡过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逆过程=准平衡过程+无耗散效应)

区别:准静态过程:工质内部平衡过程,外部可以不平衡。可逆过程:工质内部,工质与外界处于平衡状态,且无摩擦。

可逆过程必然是准静态过程,而准静态过程却不一定是可逆过程。或者说:可逆的一个条件是准静态过程;另一个条件是“无耗散效应”。

可逆过程的实质:过程中能量号损=0,理论上有热变功应为最大,而在需功过程中,输入功为最小。相反,不可逆总是降低工程的效率。

准静态及可逆过程均可以在坐标图中表示和分析。

联系:可逆过程必然是准平衡过程,而准平衡过程只是可逆过程的必要条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康复——是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最大限度的恢复和发展与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潜能,以减少病、伤、残者身体、心理和社会的障碍,使其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2、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个地域里所形成的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3、家庭访视——是指在服务对象家庭里,为了维护和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健康而对访视对象及其家庭成员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活动。 4、精神障碍——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包括各种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造成大脑功能失调,而出现感知、思维、情感、行为、意志以及智力等精神运动方面的异常,需要用医学方法进行治疗的一类疾病。 5、自我护理——是指个体在稳定或变化后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 6、老年疑病症——是以怀疑自己患病为主要特的一种精神性的人格障碍。 7、老年型社会——联合国将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7%,或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10%称为老年型社会。 8、初级卫生保健——是指由基层卫生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基本、必须的卫生保健服务。 9、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 10、亚健康——指把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健康亦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 11、离退休综合征——指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产生偏离常态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 12、定期健康检查——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般为1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13、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14、残疾者——是指生理、心理、人体结构上以及某种组织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造成部分或全部失去正常人的功能或失去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15、肌力评定——是判断有无肌力低下以及肌力低下的范围和程度,找出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为制定治疗、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16、家庭——是由两个或多个人组成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和彼此以来的处所。 17、家庭价值系统——是家庭在价值观念方面所特有的思想、态度和信念。 18、预防接种——是指有针对性的将生物制品接种人体内,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能力,从而预防该传染病。 19、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施基础免疫及随后实时的加强免疫(复种)。 20、家庭权利——是指家庭成员对家庭的影响力、控制权和支配权。 21、社区健康护理评估——是收集与社区整体健康情况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2、围婚期妇女保健——是结婚前后为保障婚配对方及其下一代健康所进行的保健服务。 23、家庭健康护理——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家庭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士与家庭共同参与,确保家庭健康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完整版)《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行政组织学》综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功利性组织(教材P6):这种类型的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教材P36) :里格斯创立了所谓的“棱柱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教材P43):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教材P128):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 5.单向沟通(教材P190):单向沟通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 6.主文化(教材P228):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7.单环学习(教材P212):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 8.敏感性训练(教材P281):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第二部分:选择题 1、行政组织是追求(A)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公共价值的组织 D、行政权力的组织 2、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D) A、罗森茨韦克 B、卡斯特 C、孔茨 D、帕森斯 3、学者(A)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A、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B、罗森布鲁姆和法约尔 C、帕森斯和里格斯 D、斯蒂格利茨和巴纳德 4、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本书名为(A) A、《战略与组织结构》 B、《组织管理战略》 C、《战略管理》 D、《组织与战略》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B)、和自治县三级 A、自治乡 B、自治州 C、自治市 D、自治地方 6、个体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D)两方面的内容。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 注:参考哈工大的工程热力学和西交大的工程热力学 第一章——基本概念 1、闭口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2、开口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3、绝热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4、孤立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有热量交换的系统。 5、热力平衡状态:热力系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其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6、准静态过程:如果造成系统状态改变的不平衡势差无限小,以致该系统在任意时刻均无限接近于某个平衡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 7、热力循环:热力系从某一状态开始,经历一系列中间状态后,又回复到原来状态。 8、系统储存能:是指热力学能、宏观动能、和重力位能的总和。 9、热力系统: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把用某种表面包围的特定物质和空间作为具体指定的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称之为热力系统。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当热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

相互转换时,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或者,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2、焓:可以理解为由于工质流动而携带的、并取决于热力状态参数的能量,即热力学能与推动功的总和。 3、技术功: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是稳定流动系统中系统动能、位能的增量与轴功三项之和 4、稳态稳流:稳定流动时指流道中任何位置上的流体的流速及其他状态参数都不随时间而变化流动。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可逆过程:系统经过一个过程后,如果使热力系沿原过程的路线反向进行并恢复到原状态,将不会给外界留下任何影响。 2、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开尔文普朗克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而使之全部转变为功。 3、可用能与不可用能:可以转变为机械功的那部分热能称为可用能,不能转变为机械功的那部分热能称为不可用能。 4、熵流:热力系和外界交换热量而导致的熵的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行政组织学章节答案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1、组织: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的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1、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手,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干小的社会系统,整个社会则是一个最大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在本质上是由组织成员的行为或行为关系所构成,因此,在研究组织时,应重点研究这些行为活动及角色关系。帕森斯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都面临适应、目标达成、内部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基本的问题,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决策阶层、管理阶层和技术阶层去完成。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完整word版)1美学专题(名词解释 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想象一般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心理距离说:1、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的爱德华?布洛上世纪提出的,认为人在审美时应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种适度的、非功利的、非实用的距离 2.丑2、否定性的价值,使人厌恶、鄙弃、反感;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人生;形式凌乱,不能怡人。 1.讽刺:讽刺是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辛辣的嘲笑和非难。 2.艺术: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最典型的呈现形态。 3.审美净化: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 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4.审美品味: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即一种对美的整体意味和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1.审美注意: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可以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2.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审美者对美的一次感性的经历。 3.审美评判:是指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标准对仳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或做出褒贬判定。 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 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 3.单环学习 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 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

衡势差无限小,以致该系统在任意时刻均无限接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专题近于某个平衡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准静态过程 7、热力循环:热力系从某一状态开始,经历一参考哈工大的工程热力学和西交大的工程热注:系列中间状态后,又回复到原来状态。力学8、系统储存能:是指热力学能、宏观动能、和第一章——基本概念重力位能的总和。 9、热力系统: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把用某热力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1、闭口系统:种表面包围的特定物质和空间作为具体指定的热力系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系统。2、开口系统: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称之为热力系统。热力系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3、绝热系统:、孤立系统:4热力系与外界有热量交换的系统。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平衡状态:热力系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5、热力学第一定律:当热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1况下其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相互转换时,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或者,第一类、准静态过程:如果造成系统状态改变的不平6. 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焓:可以理解为由于工质流动而携带的、并21、可逆过程:系统经过一个过程后,如果使热即热力学能与推动取决于热力状态参数的能量,力系沿原过程的路线反向进行并恢复到原状态,功的总和。将不会给外界留下任何影响。

、技术功: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是稳定流动32、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系统中系统动能、位能的增量与轴功三项之和热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稳态稳流:稳定流动时指流道中任何位置上4化。开尔文普朗克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的流体的流速及其他状态参数都不随时间而变而使之全部 转变为功。 化流动。3、可用能与不可用能:可以转变为机械功的那部分热能称为可用能,不能转变为机械功的那部分热能称为不可用能。 、熵流:热力系和外界交换热量而导致的熵的4. 流动量5、熵产:由热力系内部的热产引起的熵的产生。)之:工作再两个恒温热源(和6、卡诺定理TT21第四章——气体的热力性质间的循环,不管采用什么工质,如果是可逆的,2T1、理想气体:分子本身不具有体积、分子间没,如果不是可逆的,其热效其热效率均为?11T2T有作用力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率恒小于?11T2、定压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压力不变的工质在某一火用:、工质的对一定的环境而言,7条件下,作单位温度变化时相应的焓的变化。状态下所具有的热力学能中理论上可以转化为3、定容比热: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比体积不变可用能的部分。的条件下,作单位温度变化时相应的热力学能的、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在孤立系内,一切实8变化。都朝着使系统熵增加的方际过程(不可逆过程)4、迈耶公式及使用条件:,适用于RCC??向进行,或者在极限情况下(可逆过程)维持系gpv00理想气体。统的熵不变。.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财会专题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专题一外币会计 一、名词解释 1、记账本位币——会计上记账所使用的货币; 2、外币——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 3、外汇——外国货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4、汇率——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5、现行汇率——企业发生涉及外币业务时的汇率 6、历史汇率——企业以前涉及外币业务时所使用的汇率 7、记账汇率——企业发生外币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所使用的汇率 8、账面汇率——企业以往发生的外币业务登记入账时使用的汇率 9、买入汇率——银行向客户买入外国货币使用的汇率 10、卖出汇率——银行向客户卖出外国货币使用的汇率 11、中间汇率——银行买入和卖出汇率之间的平均汇率 12、基准汇率与套算汇率 13、外币业务——以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进行款项收付、往来结算和计价的经济业务;14、汇兑损益——企业在进行外币业务会计处理时,由于所采用的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折合成记账本位币的差额;14、外币会计报表折算——为了特定的目的,将以外币表示的会计报表折算为以记账本位币或规定的货币表示的会计报表的过程。15、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将以外币编制的财务报表折算成以记账本位币表达的财务报表时,由于报表项目采用不同汇率折算而形成的汇兑损益。 二、简答题 1、外币统账法和外币分账法 外币统账法——选择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其他各种外币都折算为记账本位币进行反映,外币金额在账上作为补充资料反映;外币分账法——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业务和外币业务均分别设置账户反映,平时不需折算,月末时按市场汇率折算成记账本位币金额,汇总确认汇兑损益。 2、一笔业务观 将外币交易的发生和随后的货款结算看成是一笔完整的交易,只是要经过两个阶段才算正式完成;其间由于汇率变动形成的折算损益被处理为对原有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的调整。 3、两笔业务观 外币交易的发生及随后的货款结算看作是两笔交易,所确认的购货成本或销售收入决定于当时市场汇率,其间的汇率变动不调整原有金额。 4、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目的 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特种报表;为编制合并报表服务。 5、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方法 现行汇率法、流动与非流动项目法、货币性与非货币性项目法、时态法 6、我国外币会计报表折算的具体规定 (1)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按决算日的市场汇率折算;所有者权益项目除“未分配利润”项目外,按发生时的市场汇率折算;“未分配利润”项目以折算后的利润分配表中该项目直接填列;报表折算差额在“未分配利润”项目下单列项目反映。 (2)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发生额项目按平均汇率或决算日市场汇率折算;利润分配表中“净利润”项目根据利润表该项目直接填列;“年初未分配利润”,以上期折算后该项目期末数直接填列;“未分配利润”根据折算后利润分配表的其他各项目金额计算填列。 三、本专题重要考点: 1、统账法下一笔业务观和两笔业务观账务处理; 2、外币业务分录的编制、期末汇兑损益

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行政组织学》第一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_____D______。 A.非正式组织 B.企业组织 C.行政组织 D.正式组织 2、行政组织是追求_______A________。 A.公共利益的组织 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 公共价值的组织 D. 行政权力的组织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____B_____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A.泰勒 B.法约尔 C.卡斯特 D.梅奥 4、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_____C___。 A.组织气候 D.组织文化 C.组织环境 D.组织战略 5、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_______A________。 A.管理幅度 B.管理层次 C. 管理级别 D.管理范围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___BD____。 A.营利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营利组织 D.非正式组织 2、韦伯对行政组织理论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____BCD_____。 A.行政的权力 B. 理性——法律的权力 C.传统的权力 D.超凡的权力 3、行政组织环境的基本特点为_____ABCD_____。 A. 环境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 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动性 C. 行政组织环境的差异性 D. 行政组织环境的相互作用性 4、组织的环境大致可以分为___A___和____B___,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对组织的管理带来影响。 A.一般环境 B.社会环境 C.政治环境 D.工作环境

工程热力学名词解释

热力系统: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这种人为分隔出来的研究对象,称之为热力系统。简称系统。边界:分隔系统与外界的分界面,作用:确定研究对象,将系统与外界分隔。 外界:边界以外与系统相互作用的物体,称为外界或环境。系统与外界作用通过分界面进行,有三种形式:功交换、热交换、物质交换。 闭口系统:没物质穿过边界的系统。又称为控制质量系统。 开口系统:有物质穿过边界的系统。 绝热系统: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孤立系统:系统与外界不发生任何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的系统。 热力状态:系统中某瞬间表现的工质热力性质的总状况。简称状态。热力状态反应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动特征。 平衡状态: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内外同时建立了热和力平衡,这时系统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状态参数:描述工质状态特征的各种物理量。 基本状态参数: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仪表测量出来的参数。 比容:单位质量工质所具有的容积,称为工质的比容。 密度:单位容积的工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工质的密度。 温度:描述热力平衡系统冷热状况的物理量。温度的数值标尺简称温标。 压力:垂直作用于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力。(也称压强) P=F/A 相对压力(表压力)=大气压力+绝对压力:以大气压力作为基准所表示的压力。 绝对压力:以绝对真空作为基准所表示的压力。状态参数。 道尔顿分压定律:混合气体总压力为P,等于各组成气体分压力Pi之和。 分容积:假象混合气体中组成气体具有混合气体相同温度和压力时,单独占有的容积。 准静态过程:由一系列非常接近平衡态的状态所组成的过程。(是理想化过程) 可逆过程:当系统进行正反两个过程后,系统与外界均能完全回复到初始状态的过程。反之为不可逆过程。(理想化过程)可逆过程实现条件(特征):1.过程势差无限小,即准静过程。2.没有耗散效应。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发生变化而通过界面向外界传递的机械功。(体积增大为膨胀功,体积减小为压缩功) 热力循环:工质从某一初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状态变化,又回复到原来状态的全部过程。 理想气体:科学抽象的假象气体模型。气体分子是一些弹性的、不占有体积的质点,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比热容:单位物量的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定容比热容:在定容情况下,单位物量的气体,温度变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定压比热容:在定容情况下,单位物量的气体,温度变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Cp-Cv=R(适用于理想气体) 绝热指数(比热容比)κ:定压比热Cp与定体积比热Cv之比。 混合气体成分: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气体的含量与混合气体总量的比值。分为:质量、容积、摩尔成分。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有能量,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而其总能量保持恒定。或者,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系统储存能(系统总能):是指热力学能(内能)、外部储存能(宏观动能和重力位能)的总和。 膨胀功(容积功):在压力差作用下,由于系统工质容积发生变化而传递的机械功。 轴功:系统通过机械轴与外界传递的机械功。 流动功(推动功):为推动流通通过控制界面而传递的机械功。 技术功:热力过程中可被直接用来做功的能量,膨胀功与流动功代数和。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意义学习 2.个人本位论 3.隐性课程 4.榜样法 5.教育(狭义) 1.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个人本位论: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增进他们的个人价值的教育观念。 3.隐性课程: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4.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5.教育(狭义):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 2.学校教育制度 3.研究性学习 4.讲授法 5.美育 1.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学制的建立为实施正规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3.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定律,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品德发展。 5.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论述完整版

1、组织: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的,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并随着内部要素和处部环境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 2、行政组织:就是指为推行国家公共行政事务而依法建立起来各种行政机关的统称。 3、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4、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 5、团体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在思想上、认识上、感情上和行为上拥有共同一致的价值观。团体意识是维系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灵魂。 6、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梅奥、罗斯利斯伯格。他们的学说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的,因而得名霍桑试验。霍桑试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历时8年,经过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群体行为、员工态度、工作士气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并证明,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仅取决于人的生理方面、物理方面的因素,而且更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7、“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创立的。他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对人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这些需要按照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的重要性可以划分为5个基本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后,人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管理中,应从满足员工不同的需求入,以激励和调动员工工作 的积极性。 8、帕森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帕 森斯对社会生活中的组织现象有 其独特的研究,他认为,所有社 会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系统, 每个大的社会系统下面又分有若 干小的社会系统 9、“成熟—不成熟理论”:阿吉里 斯创立的。他在《个性与组织》 一书中指出,组织中的人性是发 展的,它们会经历一个从不成熟 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从 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 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但是,这 一过程仅仅靠正式的组织是难以 完成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吸收工 人参与,采取以工人为中心的管 理方式,使工人具有多种工作经 历,进行角色体验,强化工人的 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管理。 10、棱柱模式理论:美国当代著 名的行政学家里格斯创立的。“棱 柱模式理论”是将社会形态划分 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 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 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 行政制度的影响。里格斯说的农 业社会相似于传统社会,工业社 会相当于现代社会,棱柱社会则 为过渡社会。棱柱社会概念的提 出,既是里格斯的重要贡献,也 是里格斯的理论特色。 11、组织环境:是指存在于组织边 界之外,可能对组织的总体或局 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要 素。 12、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 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 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13、外部环境:是指组织界限之 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 自然和社会因素。 14、行政组织的环境分析:就是 组织管理者对组织的环境进行研 究,感知和了解环境及其变化, 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适应环境 的变化,乃至最终有效地创造有 利于组织发展的环境的过程。 15、行政组织结构:就是行政组 织内部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 间所确定的关系模式。 16、行政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就 是将行政组织系统纵向划分为若 干个层级,每一层级的职能目标 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辖范围和 管理权限从高到低逐级缩小。 17、行政组织结构的分部化:就 是将行政组织按照不同的功能、 活动范围横向划分为若干个职能 部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不 同,但行政地位、管辖范围和权 限是平等和相同的。 18、组织的“显结构”:是指构成 组织结构的外在因素的集合。 19、组织的“潜结构”:我们把组 织当中人的目标价值、观念、态 度、气质、情感等方面的相互关 系称之为组织的“潜结构”或“潜 结构”因素。 20、管理层次:为组织系统中纵 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额。 21、管理幅度:为一领导机关或 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 控制下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 22、集权式组织结构:就是指在 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机关的事 权由本机关自行负责处理,不设 置或授权下级或派出机关的组织 结构体系;或者上级机关或单位 完全掌握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 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 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 的组织结构体系。 23、分权式组织结构:是指在一 个组织结构体系之中,为了完成 一定的任务或使命,将设置不同 的上下层级机关,使其在各自职 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 或者为适应各地区的需要,分别 在各地设立有独立法人地位、有 处理其事务的全权,并不受上级 机关指挥与监督的组织结构体 系。 24、组织结构设计:是指组织管 理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因素,规 划、选择、建立一种适合本组织 自身特点、结构优良、功能齐全、 运转灵活的组织结构的过程或活 动。 25、总理负责制:是指总理对国 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具有最后 决策权,并对这些决定以及其所 领导的全部工作负全面责任。 26、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 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 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 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8、群体:是指介于组织和个人 之间的,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关 系而集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 的人们的集合体。 29、群体归属意识:是个体自觉 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 感。有了这种情感,个体就会以 这个群体规范为准则而活动,自 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并与 群体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产生 共鸣,表现出相同的情感、一致 的行为以及所属群体的特点和准 则。 30、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 员的吸引程度和群体成员之间关 系的紧密程度。 3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 的行为标准。群体规范主要有风 俗、文化、语言、舆论、公约、 时尚等行为规范及各种不同的价 值标准。 32、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 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 标的行动过程。 33、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 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 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 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 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 活动过程。 34、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 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 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 量。 35、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 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 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 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 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 挥其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