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鲁科版高二物理选修3-3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鲁科版高二物理选修3-3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鲁科版高二物理选修3-3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最新鲁科版高二物理选修3-3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二章 第1节 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选修3]鲁科版

第1节共价键模型 “臭氧空洞”的危害已被人类所认识人。南极上空部分区域臭氧接近消失。“行善的臭氧”,是那些在高空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它们能抵挡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降低我们接受日照后患皮肤癌的几率。人类呼吸的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而臭氧都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同是氧原子构成的分子,其性质为什么不同呢?显然是因为其结构不同引起的。氧气和臭氧中有怎样的化学结构呢?对共价键的学习肯定能帮你理解其中的奥秘。 一细品教材 一、共价键 1、化学键的定义:分子里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分子里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按作用的强度分类分为两种,一种是强烈的,一种是微弱的,化学键是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微弱的相互作用。化学键是使原子(广义原子)相互联结形成分子(广义分子)的主要因素,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三种类型。 关于化学键的理解: “分子”是广义的分子,它不仅指H2、H2O、CO2、H2SO4等分子,还包括C(金刚石和石墨),Si、SiO2、NaC1、CaC12、Al、Cu等物质。 “原子”也是广义的原子,它不仅指H、O、Cl、S等原子,还包括Na+、Cl-等离子。 2、共价键的形成及本质 (1)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2)共价键形成和本质 共价键形成的本质:当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两原子核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体系的能量降低。 如:当两个氢原子相互接近时,若两个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它们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两个1s轨道发生重叠,电子云在两原子核之间出现的机会增大。随着核间距离的减小,核间电子出现的机会增大,体系的能量降低,达到能量最低状态。核间距进一步减小时,两原子间的斥力使体系的能量升高,这种排斥作用又将氢原子推回到平衡位置。如图2-1: 2-1 注意:自旋相反的未成对电子可配对形成共价键。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尽可能达到最大程度的重叠。重叠越多,体系能量降低越多,所形成的共价键越定。以上称最大重叠原理。 (3)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①形成共价键的条件:电负性相同或差值小的非金属元素原子相遇时,或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遇,且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未成对电子。 ②形成共价键的微粒:共价键成键的粒子是原子。原子既可以是相同相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全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学会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写法。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按周期划分的原因,族的划分与原子中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密切关系。 2、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明确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使元素周期表的建立有了理论依据。 二、学习重点、难点 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族划分的关系。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探索新知](1—18号) 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a.以H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b. 以He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c. 以C 为例 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 结论: [活动探究](1—18号) 书写下列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N 、 O、 Ne 、 Al、 Mg 、 Si 、 [学无止境](19—36号) a.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Sc Fe 结论: b.再书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对照、纠错、探因) Cr Cu 结论: 练习:V、As 第2、3课时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1.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看图·思考] 仔细观察图1-2-7鲍林近似能级图回答下面问题: 鲍林近似能级图中分为几个能级组?每一能级组中共有多少个原子轨道,最多能容纳多少个电子? [交流·研讨] 请根据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参照鲍林近似能级图,尝试分析原子中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划分的内在联系,回答下题。 (1)周期的划分与什么有关? (2)每一周期(前4周期)各容纳几种元素?这又与什么有关? (3)周期的序数与什么有关?(从原子中电子排布式分析)[同步检测1] 已知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根据这一排布式可知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练习]书写19号钾原子,24号铬原子,30号锌原子和35号溴原子的价电子排布。 [共同分析]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与过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有什么区别? [观察讨论]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各族元素价电子排布,从中找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族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及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

探 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三维目标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3课时练习共价键模型

课时分层作业(六) 共价键模型 (建议用时:40分钟) [基础达标练]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双键、叁键都有π键 B.成键原子间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共价键越牢固 C.因每个原子未成对电子数是一定的,故配对原子个数也一定 D.所有原子轨道在空间都有自己的方向性 D[s-s σ键无论s轨道从哪个方向重叠都相同,因此这种共价键没有方向性。] 2.下列分子中的σ键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 ) A.H2B.CCl4 C.Cl2D.F2 A[各分子中的σ键轨道重叠为最外层未成对电子所在轨道进行重叠,情况如下:H2:1s1—1s1,CCl4:2p1—3p1,Cl2:3p1—3p1,F2:2p1—2p1。] 3.下列有关σ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电子云图像是由两个s电子重叠形成的,那么形成s-s σ键 B.s电子与p电子形成s-p σ键 C.p电子和p电子不能形成σ键 D.HCl分子里含有一个s-p σ键 C[p电子和p电子“头碰头”时也能形成σ键。]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轨道之间以“肩并肩”重叠可形成σ键 B.p轨道之间以“头碰头”重叠可形成π键 C.s和p轨道以“头碰头”重叠可形成σ键 D.共价键是两个原子轨道以“头碰头”重叠形成的 C[轨道之间以“肩并肩”重叠形成π键,“头碰头”重叠形成σ键,共价键可分为σ键和π键。] 5.下列分子中,只有σ键没有π键的是( ) A.CH4B.N2 C.CH2===CH2D.CH≡CH A[两原子间形成共价键,先形成σ键,然后再形成π键,即共价单键全部为σ键,共价双键、共价叁键中一定含有一个σ键,其余为π键。]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键能越小,表示化学键越牢固,难以断裂

(完整word版)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 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模块综合测评.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人们通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自旋方向相反的2个电子,称为“电子对”,将在某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称为“未成对电子”。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 ) A.1s22s22p63s23p6 B.1s22s22p63s23p63d54s2 C.1s22s22p63s23p63d54s1 D.1s22s22p63s23p63d104s1 【解析】根据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A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0;B 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5;C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6;D项中未成对电子数为1。 【答案】 C 2.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电子层序数越大,s原子轨道的形状相同,半径越大 B.在同一电子层上运动的电子,其自旋方向肯定不同 C.镁原子由1s22s22p63s2→1s22s22p63p2时,释放能量,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D.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π键或用于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解析】s原子轨道是球形的,电子层序数越大,其半径越大,A项正确;根据洪特规则,对于基态原子,电子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且自旋方向相同,B项错误;由于3s轨道的能量低于3p轨道的能量,基态镁原子应是吸收能量,C项错误;杂化轨道可用于形成σ键和容纳

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不能形成π键,D错。 【答案】 A 3.下列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 ) ①CaC 2②N 2 H 4 ③Na 2 S 2 ④NH 4 NO 3 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③④ 【解析】CaC 2是由Ca2+和C2- 2 构成的,C2- 2 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 2 H 4 中含N —H键(极性键)和N—N键(非极性键),属于共价化合物;Na 2S 2 是由Na+和S2- 2 构 成的,S2- 2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NH 4 NO 3 含离子键和极性键。 【答案】 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中一定存在化学键 B.分子中若含有化学键,则一定存在σ键 C.p和p轨道不能形成σ键 D.含π键的物质不如只含σ键的物质稳定 【解析】A项,分子中不一定存在化学键,如稀有气体分子由单个原子构成,不存在化学键。B项,如果分子中存在化学键,则一定有σ键。C项,若两个原子的p轨道“头碰头”重叠,就能形成σ键。 D项,如氮气中就有π键,氯气中只含有σ键,但氮气比氯气稳定。 【答案】 B 5.下列物质所属晶体类型分类正确的是( ) C 选项中氯化铯为离子晶体。 【答案】 D 6.某物质熔融状态可导电,固态可导电,将其投入水中水溶液也可导电,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 物质结构与性质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课时1 原子结构 1.主族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主族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填充在最外层形成阴离子。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Ca2+:1s22s22p63s23p6B.O2-:1s22s22p4 C.Cl-:1s22s22p63s23p6D.Ar:1s22s22p63s23p6 解析:氧离子(O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B选项是氧原子(O)的电子排布式。 答案:B 2.下列电子排布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的是() 解析:A、B两项不符合洪特规则;C项,原子处于激发态,不是能量最低状态;D中能够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最低能量状态。 答案:D 3.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Y原子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C.2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电子的Y原子 D.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解析:A中1s2结构的原子为He,1s22s2结构的原子为Be,两者性质不相似;B项X原子为Mg,Y原子N 层上有2个电子的有多种元素,如第四周期中Ca、Fe等都符合,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C项为同主族的元素,化学性质一定相似;D项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碱金属元素可以,过渡元素中也有很多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故性质不一定相似。 答案:C 4.具有下列电子层结构的原子和离子,其对应的元素一定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两原子其核外全部都是s电子 B.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排布为2s22p6的离子 C.原子核外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而d能级上没有电子的两种原子 D.两原子N层上都有1个s电子,一个原子有d电子,另一个原子无d电子 解析:氢原子和锂原子都只有s电子但不在同一周期,A错;2s22p6的离子如果是阳离子的话,对应的元素就和2s22p6的原子对应的元素不在同一周期,B错;虽然M层上的s、p能级都充满电子,即使d能级没有电子,但4s上可能有电子或没有电子,C错。 答案:D 5. 已知X、Y是主族元素,I为电离能,单位是kJ·mol-1。请根据下表所列数据判断,错误的是() 元素I1I2I3I4 X 500 4 600 6 900 9 500 Y 580 1 800 2 700 11 600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2,4-D,萘乙酸) ⑴培育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⑵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⑶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⑷防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龄 (二) 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

生物必修三检测教材

生物必修三检测 一:选择题 1.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 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 C.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D.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图表示与免疫有关的两种效应淋巴细胞,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 B.②与细胞免疫有关 C.两者在功能上是彼此独立的 D.从根本上讲,两种细胞的起源相同 3.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 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 容易在穗上发芽,其原因主要是() A.高温条件下生长素转移到根部B.高温条件下脱落酸降解 C.大雨提供萌发需要的水分D.雨水条件下乙烯不能正常发挥作用4.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5.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B.自身免疫病、痉挛 C.过敏反应、肌无力D.过敏反应、痉挛 6.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其主要原因是() A.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B.入侵地生态污染严重 C.破坏了入侵的非生物因子D.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 7.假设一个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封闭水缸中,有一条鱼、一株水生植物和一只蜗牛。如果把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A.光合作用加快B.水的酸性增加 C.植物会死掉 D.水中氧气浓度增加8.农民拔除稻田中的稗草;清除鱼糖中食肉的“黑鱼”,这种做法是为了( C ) A.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D.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9.延长马铃薯保存时间的措施是() A.用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增中氧气 B.用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减少氧气C.用低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降低温度 D.用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降低温度10.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把2005年诺贝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原核生物,无核膜和细胞器 B.幽门螺杆菌是寄生生物,不吃野生动物可避免这类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C.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产生抗体,获得抵抗再感染的免疫力 D.人体的胃只具备化学性消化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随堂练习.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随堂练习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内有电子学说的科学家是( ) A.道尔顿 B.卢瑟福 C.汤姆生 D.波尔 2.以下现象与核外电子的跃迁有关的是( ) ①霓虹灯发出有色光②棱镜分光③激光器产生激光④石油蒸馏⑤凸透镜聚光⑥燃放的焰火,在夜空中呈现五彩缤纷的礼花⑦日光灯通电发光⑧冷却结晶 A、①③⑥⑦ B、②④⑤⑧ C、①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 3.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4.以下能级符号不正确的是( ) A.3s B.3p C.3d D.3f 5.下列能级轨道数为3的是:( ) A.s能级B.p能级 C.d 能级 D. f能级 6.同一能层又可划分不同的能级,以s、p、d、f 等表示。各能层中s、p、d、f能级上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为:( ) A.1、3、5、7 B.2、6、10、14 C.1、2、3、4 D.2、4、6、8 7.能够确定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量子数组合为( ) A.n、l B. n、l、m s C.n、l、m D. n、l、m 、m s 8.钠原子的黄色光表现出的双线结构与下列哪个量有关( ) A.主量子数n B.角量子数l C. 磁量子数m D.自旋磁量子数m s 9.磁量子数m决定了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共有多少种( ) A.m种 B.n+ l种 C. 2 n种D.2 l +1种 10.能说明两个电子具有相同的能级的量子数为( ) A.n B.n、 m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教材挖空

必修Ⅲ稳态与环境梳理教材概念,把握高考命题源泉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稳态 1.体液:,包括和 2.内环境: 3.细胞外液包括: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5.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溶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 。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8.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__和_________。 9.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___性,pH为_________。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10.内环境的作用是:(1)(2) 1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状态。 1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调节机制是 13.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系统。 免疫调节能,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1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_。 答案:1.人体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4.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5.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7.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8.Na+和CI+ 9.中性,7.35~7.45,HCO3-、HPO42- 10. 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调节器官系统相对稳定 12.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13.防御调节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 14.正常生命活动紊乱 第二章动物和人生命活动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它是指 2.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效应器是 4.反射活动需要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5.兴奋: 6.神经系统中,兴奋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 7.神经细胞内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浓度比膜外低。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 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化学选修3鲁科版第二章训练2 共价键的键参数

训练2共价键的键参数 [基础过关] 一、共价键参数及其应用 1.关于键长、键能和键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键角是描述分子空间构型的重要参数 B.键长的大小与成键原子的半径和成键数目有关 C.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共价化合物越稳定 D.键角的大小与键长、键能的大小无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分子中,两个成键的原子间的距离叫键长 B.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由该键形成的分子越稳定 C.CF4、CCl4、CBr4、CI4中C—X键的键长、键角均相等 D.H2O分子中两个O—H键的键角为180° 3.下列事实不能用键能的大小来解释的是() A.N元素的电负性较大,但N2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稀有气体一般难发生反应 C.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D.F2比O2更容易与H2反应 4.从实验测得不同物质中氧氧之间的键长和键能的数据: 其中x、y>z>y>x;该规律性是() A.成键的电子数越多,键能越大 B.键长越长,键能越小 C.成键所用的电子数越少,键能越小 D.成键时电子对越偏移,键能越大 二、键能与反应热的互求方法 5.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的键能是形成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已知白磷和P4O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kJ·mol-1):P—P:198P—O:360O===O:498,则反应P4(白磷)+3O2===P4O6的反应热ΔH为()

A.-1 638 kJ·mol-1B.1 638 kJ·mol-1 C.-126 kJ·mol-1D.126 kJ·mol-1 6.已知N2+O2===2NO为吸热反应,ΔH=180 kJ·mol-1,其中N≡N、O===O键的键能分别为946 kJ·mol-1、498 kJ·mol-1,则N—O键的键能为() A.1 264 kJ·mol-1B.632 kJ·mol-1 C.316 kJ·mol-1D.1 624 kJ·mol-1 7.已知1 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121 kJ,且氧气中1 mol 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496 kJ,水蒸气中1 mol 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 kJ,则氢气中1 mol 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 ()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三、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8.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F-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CO2的电子式:··O··C··O·· D.N2的结构式:··N≡N·· 9.下列化学式及结构式中成键情况,不合理的是()

鲁教版化学选修三

鲁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 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林秀銮永安市第一中学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简单分子的空间构型(如甲烷、二氯化铍分子、三氟化硼分子、乙炔、乙烯、苯等)。 (2)了解一些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思想,并能用杂化轨道知识解释二氯化铍分子、三氟化硼分子、甲烷、乙烯、乙炔、苯等分子中共价键的形成原因以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3)利用分子模型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分子的立体结构,并动态演示sp、sp2、sp3型杂化轨道,帮助并加深对杂化轨道理论的理解。 (4)通过具体实例BeCl2、BF3、CH4等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和分子的空间构型,理解杂化轨道的空间排布与形成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关系。 (5)利用气球模型来模拟杂化轨道的空间构型,体会模型法在建立和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研究分子空间构型的重要作用。 (6)通过对鲍林的介绍,学会赞赏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章第1节“共价键模型”学习,学生以轨道重叠为基础,从轨道重叠的视角重新认识共价键的概念和特征。有了第1节的知识,学生理解发展了的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就有了可能。但由于轨道重叠知识还未巩固,“杂化轨道理论”是从微观角度建构认识分子的空间构型,学生缺乏相关的经验与直观的认识,因而对部分学生而言,仍感到抽象,还有部分学生空间想像能力较差,给本节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杂化轨道理论”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基于以上学情,教学中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思路,分别介绍sp、sp2、sp3杂化轨道的形成原理,进而分析乙烯、乙炔分子和苯分子的空间构型,逐渐实现单个中心杂化——两个中心杂化——多个中心杂化的阶梯式递进,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分子的空间构型,全面地了解共价键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杂化轨道概念的基本思想及常见类型。 难点:杂化思想的建立;甲烷、乙烯、乙炔等分子中碳原子杂化轨道成因分析。 【教学设计】 【导入】[环节一]创设情境 碳原子的价电子为2s22p2,根据共价键饱和性,碳原子只有两个未成对电子,在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中,一个碳原子最多只能与两个氢原子形成两个共价单键;再根据共价键的方

高中生物课本笔记 必修三

高中生物课本必修三 ?必修3:稳态与环境 1.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2.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5.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6.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7.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提出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8.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你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解析】内环境失调主要表现为对温度的调节能力失调。长时间呆在空调屋,出入房间时身体对于室外高温难于接受,对于骤热不能适应,也就是体温调节失调。导致免疫力下降,主要表现为感冒症状。 9.血浆中的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10.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 11.突触=(前)轴突+(后)树突或细胞体 12.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受损和某些腺体分泌 13.神经递质——谷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一氧化氮、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等。

14.尿在肾脏生成,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储存,控制排尿的初级中秋在脊髓。 15.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 16.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80~120㎎/dL,全身的血量大约为5L。 17.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 18.斯他林、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沃泰默、巴甫洛夫没发现)。 19.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两者是拮抗关系。 20.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没有关系?为什么?怎样防治糖尿病? 【提示】饮食过多,运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摄入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运动。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21.1㎎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22.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23.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缺少甲状腺激,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缺少甲状腺激素,会使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24.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问内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25.某同学上学时,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你认为这种做法好吗?为什么?【答案】不好。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么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化学鲁科版选修3(双基落实+课时作业):第2章第1节第1课时共价键

第2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第1节共价键模型 第1课时共价键 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并掌握共价键的特征。2.知道依据电子云的重叠方式不同,共价键分为σ键和π键。3.知道依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价键又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一、共价键的形成及本质 1.概念 原子间通过____________形成的化学键。 2.本质 高频率地出现在两个原子核之间的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间的________作用。 3.形成共价键的元素 通常,电负性相同或差值小的________________原子。 4.形成共价键的条件 电负性相同或差值小的非金属原子相遇时,若原子的____________排布未达到稳定状态,则原子间通过______________形成共价键。 二、共价键的特征 1.方向性 在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重叠越多,电子在核间出现的概率________,所形成的共价键越________,因此共价键将尽可能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形成。共价键的方向性决定着分子的____________。 2.饱和性 每个原子所能形成的共价键的________或以单键连接的____________是一定的。 三、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与π键 (1)σ键 原子轨道以“____________”方式相互重叠导致电子在核间出现的概率________而形成的共价键。 (2)π键

原子轨道以“__________”方式相互重叠导致电子在核间出现的概率________而形成的共价键。 (3)规律:在由两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只能有一个________键,其他的是________键。2.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1)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________的共价键。 (2)非极性键 共用电子对________的共价键。 (3)规律 同种元素原子间形成的是非极性键;不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是极性键。 1.相距很远的两个氢原子相互逐渐接近,在这一过程中体系能量将() 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 C.逐渐变小D.逐渐增大 2.下列表达方式错误的是() 3.下列有关共价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原子跟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其共价键数一定等于该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 B.水分子内氧原子结合的电子数已经达到饱和,故一般不能再结合其他氢原子 C.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D.所有简单离子的核电荷数与其核外电子数一定不相等 4.下列关于极性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⑴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图片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感性认识。 ⑵通过资料分析讲解内环境理化性质。 ⑶将学生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⑵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决方法] ⑴同上。⑵结合图解讲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具 六、学生活动 1、启发学生观察相关图片,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环境及其理化性质的知识。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学生阅读教材P2—3相关内容,教师设问: 1、什么叫体液? 2、血液全是体液吗? 3、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 4、什么叫细胞内液? 5、什么叫细胞外液? 6、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7、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如何? 8、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9、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