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建筑师成功继承传统的分析,透过笔者所看到的日本最普通的住家建筑中寻求日本建筑师是如何在建筑中体现传统体现人文关怀。以及这样的继承代表着什么。引发了笔者怎样的思考。

关键词:传统高级定制继承方式文脉

1、日本建筑师们

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关注日本建筑了,从黑川纪章,丹下建三,安腾忠雄,到现在的妹岛和世还有西泽立卫。这些日本明星建筑师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们的建筑没有矫情,更多的是原始的爆发力。最近还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总结世界上很少有一个国家, 能像日本那样, 同时有那么多的建筑师作为一个群体, 集体亮相在世界的建筑舞台上, 他们之间没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也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每位建筑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 共筑着日本建筑界这个群体的特征和性格。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现状, 我把自60 年代以来, 日本建筑界出现的代表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大致罗列如下:

1960’s: 桢文彦、菊竹清训、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筱原一男等;

1970’s: 安藤忠雄、伊东丰雄、谷口吉生、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石山修武等;

1980’s: 妹岛和世、坂茂、隈研吾、内藤广、北川原温等;

1990’s: 青木淳、西泽立卫、冢本由晴( At eli er One) 、手冢贵晴和手冢由比等;

2000’s: 藤本壮介、石上纯也、中村拓志、吉村靖孝等;

上世纪60年代出道的建筑家中, 除丹下健三和筱原一男外, 其他均是当时非常出名的日本新陈代谢派的成员。70年代中, 除伊东丰雄和长谷川逸子在菊竹清训事务所有过工作经历外, 其他的人和60 年代的建筑家没有传承关系, 犹如横空出世, 尤其像安藤忠雄。

80年代的建筑家中, 虽然妹岛和世出自伊东丰雄事务所, 但是在建筑上明显和伊东丰雄有很大的区别。90年代的建筑家中, 有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人明显增多, 各自的特征性较强。最近一代的建筑家中, 自己摸索的占很大的比例。

虽然日本建筑家之间的代际特征明显, 但是代际之间没有明显的延续关系, 各个不同代际的建筑家活跃在同一个时空轴, 他们在一起交织成一张密集而均质的网络, 构成了日本建筑界这一百花齐放现象。

2、日本建筑的“高级定制”

在中国我真的很少看到建筑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但很奇怪的是在日本很多建筑都让我觉得他们都有各自的性格表情。当然不只是这些明星建筑师们的建筑作品有这样的特点,很多普通的日本建筑师也让建筑便当非常人性化和精到。巴黎有高级成衣定制,那是为达官贵人,明星潮人们量身定制的高级成衣。而在日本我看到的是即便你是多么普通的人你有权利让建筑师为你做出家的“高级定制”。

如今的日本建筑或者时候是风格都放在深度革和创新之际。作为日本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日本的建筑似乎一直处于传统和现代交融的境况中,但不可否认日本人在对待与处理其两者间的关系时通常会达到新的和谐。日本一直以来以一种近似乎于西方化的角度和视野出现在亚洲,不过这并不影响她对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这与《大国崛起》中的学者所言几乎一样,说日本的文化其实和洋葱是类似的,即她的文化本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内核可寻找,她的文化和传统全部存在于洋葱的层层表皮里了。建筑,作为地域文化最

为突出的代表之一。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变相成为了传播日本文化的载体。在这一点上,大量的日剧和漫画的涌入便是最佳的证明

我是很喜欢日本的建筑的。

看日本有两个明显感觉:一个是山多树多,环境优美;另一个则是日本建在山间盆地和海边的房屋,除东京之外,基本上是一个模式,即青灰瓷瓦盖顶、青灰色材料当外墙。有人说,这种建筑模式起源于中国的“唐瓦”建筑风格,使人看了有一种古色古香之感。

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建筑一般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在城市中以矮层建筑为主。不过,日本在建筑上不仅注重以人为本,还讲究保护与继承。《日本经济》上说,世界著名企业麦当劳要在京都投资设店,却遭到了拒绝,原因是麦当劳带有红色建筑标志,与京都古城风貌不一致,被认为“具有破坏性”。后来经过几年反复谈判,才达成妥协方案:把分店外表建成咖啡色,既不红又不黑,与京都整体青灰色基本一致。这说明日本欢迎外来投资,但决不以牺牲古城风貌为代价。“剽窃余”(余杰)到日本去观光时也点到,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旧火车站,一旦没有再投入使用,日本人便会像珍宝一样珍藏起来。可见日本重视建筑保护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惜工本的,同时也带有前瞻性,并尝试注入新活力。

如果说色彩是在规划这个层面上来说的东西,那我觉得日本人的严谨的精神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爱惜真的让我感到惭愧。这些天一直在看一个日本节目叫做全能改造王,是日本的一个为日本平民百姓解决他们房屋改造的节目,节目全部委托的都是日本建筑设计界的优秀专业设计师,其中既有年轻财俊,也有白发苍苍的著名大师;既有忠诚可靠的大叔,也有年轻貌美的女士。他们各具特点和个性,设计风格也各具千秋。他们的委托方也各有各的烦恼,例如说奶奶的房间就在客厅里和玄关直接连接着,而全家的作息时间不一样让奶奶无法正常作息,但是因为房间的结构和大小让大家很无奈。还有的是房子因为年久失修,结构老旧,无法通风采光……其实每家每户都有不同的成员数,家庭成员的的性格,爱好,生活作息规律都不一样,家是能够包容他们的地方,在弹丸之地能够做出充分满足他们各自需要和人性关怀的建筑就是这些日本建筑师们在做的事情。

总结起来日本建筑师们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首先是严谨。设计师们最开始考虑的不是表面的美观,而是房屋的建筑安全、合理的动线设置、合理的区间规划、流动的和风日照、强大的收纳功能。每个地方和细节都一丝不苟地认真考察论证和实施。非常佩服日本人这种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第二是:温馨的人文关怀。设计师体贴地为居住者设置了很多既方便生活,又能舒展个性的场所。小到一个扶手、一个抽屉,大到一个楼梯、一个阳台。真是用心在关怀委托人。特别是看到很多失去丈夫的妇女,独自艰辛地抚养多个子女,为了他们的幸福生活,设计师真的是扮演了这个家庭的顶梁柱的角色,心想如果丈夫还在世,恐怕也不能做到这些吧。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建筑设计的本来职责。第三是:大胆地具有创造性的改造。我看了这么多集的节目这么多的设计师。我很少看到他们用很欧式和前卫的装饰材料。他们的很多材料都就地取材,应地至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技术的落后,他们的先进工艺往往都是用在加固房屋,防风防潮湿保暖上。在这里你看不到豪华的水晶吊灯,这里只有合理的采光照明;在这里你看不到烤漆玻璃,这里大部分是散发自然香味的木材;在这里你看不到装饰繁复的墙纸,只有和纸和木质板材...整个室内环境很简洁、舒适、自然,同时又充满了浓浓的民族特征和文化性。你可以感到设计师设计的环境不仅是现代的,也散发出他们自身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深的尊敬和膜拜。我看我们国内居家装饰风格都崇尚欧式田园、地中海风格、新装饰主义,难道往墙上贴上碎花壁纸,客厅放上布艺沙发就田园了?把墙漆成白色,门漆成兰色就地中海了?把水晶吊灯一装,黑色白色墙壁一刷就新装饰主义了?可见我们的很多设计师对这些风格理解得有多么的肤浅。连自己民族的设计风格都不能很好理解和继承,又如何能把别人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呢?

3、日本建筑对传统的继承方式

有很多的学者对日本建筑做出过多种多样的总结,从现代建筑对传统的继承上来说会人说是可以分成:a.形式的简单移植b.从形态到精神 c.从无意识到传统。

形式的简单移植是很好理解的,从形态到精神想说的就是日本建筑对传统的传承到20世纪50年代开始第二步的探索—形态的转化。建筑师放弃了对传统形式的简单模仿,转而开始对传统符号进行提炼。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丹下健三的东京都厅舍和香川县厅舍。从无意识到传统所指追求传统的表现,有些建筑师追求有形的手法,而有些建筑师则采用无形的手法。如前所诉的种种都是有形的例子。而安藤的建筑更多的则是无形的手法,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无意识的继承。比如在风之教堂中所做的。安藤的风之教堂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形式元素,而是将日本传统寺院中的静谧、神圣感通过空间的处理手法表达了出来。这已不是某种传统理念的刻意提炼,而是把传统建筑空间所形成的生活体验、空间感受用现代的建筑手法来表现。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通过一些文化中的概念来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生活习俗的固守。

其实我认为无论有多少种对日本现代建筑中文脉体现的划分,都脱离不了日本建筑师们的优秀的作品,更脱离不了他们所成长起来的环境和他们深深的名族特性。我不得不说日本人真的是很恋旧的一个名族,看日本的全能改造王时,无论那些需要改造的人家里多么的破烂,多么的拥挤,在拆迁队把他们旧房子拆毁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会落泪,觉得那里是他们一起生活的回忆,一下子没了他们心里非常的难过。一口锅,一个石磨也许这就是他们的祖辈曾经使用过的,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以后是给儿孙们的纪念,日本建筑师们就会这样去想,如果换作是我们呢?作为新的一批准建筑师的我们呢?我真的内心无比的惭愧。中国现在的审美其实是有点浮躁的。就如马未都曾经说过的,他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因为他喜欢的是旧的东西,他不喜欢新的东西,所以他才会一看到那些以前的玩意儿,看到那些古董玩意儿就非常的兴奋。而给他一个什么崭新的东西倒反他会觉得没劲。说到这我又不得不想起我们的城市建设了,中国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了,城市的环境应该说是越来越都市化,现代化,但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最美的城市还是那些欧洲的城市呢?不就是因为那些城市都是百年积累下来的吗?城市充满了人们的记忆,百年之前的,如今的。纵观中国能有多少个城市是有自己的历史回忆的,每每建造一个广场还没几年又拆了建别的风格的或者建高楼大厦。似乎这个地方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记忆。这个也让我想起自己的大学,那个学校有新校区和老校区,新校区尺度巨大,做了整体规划,所以房子的颜色材料风格都是一样的。道路尺度吓人,走在那里常常让我很压抑很难过,但老校区的建筑就是相反的,建筑依山就势,道路尺度宜人,建筑虽然材料风格各不相同,但常常有人会驻足停留,也许他曾经在这里埋头苦读,又或许他曾经在这里有过什么美好的回忆。我所以常常在想为什不能规划好了然后在未来的10年20年甚至更远的时间里慢慢的一栋一栋去建造这些建筑呢?难道你不喜欢说,这个学校很有历史了,这个楼是80年建的,那个事70年的,谁谁谁曾经在这里度过书给我们做过讲座吗。也许我也是个怀旧的人吧。所以看到日本人那么珍惜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些。作品源于生活,建筑师的作品是温暖是冷冽很多时候源于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日本建筑喜欢用木头,温暖,朴实,恋旧是给我最多的感受。当然在这样的外表下他们也会有最先进的厨具,卫浴系统,但很常见的是在这样现代的内装下,我们又还会看到他们会保留老建筑的有点破旧的木梁,弯弯曲曲的木梁非常的复古,我想这就是他们不愿意丢弃过去的表现吧。

4、小结

在继承传统的问题上,从日本当代建筑的创造可以看出,日本建筑师对传统的继承体现更多的是软传统,建筑对传统形式的依赖越来越少,其中大都已不再留有传统符号的痕迹。对传统的追求也己不限于引用、形似,而是更进一步涉及到日本文化、哲学及日本人的精神

因素。他们不再刻意追求传统,而是从更高的知识层次上来理解日本传统。对传统风格的体现是自然的流露,是发自设计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内涵。建筑师们对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减少了,理论上成熟了,对传统的表达既不失现代生活的秩序,又没有产生传统与新材料、新技术之间的冲突,有些作品甚至能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使二者协调共存,这种结合的前提必须依赖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依赖于更准确、更深层地把握日本建筑的灵魂。西方人很难对东方文化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因此这成为东方人独有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尾岛俊雄.日本的建筑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

[2]沈福煦.体验建筑——建筑批评与作品分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建国.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安藤忠雄, 白林译.安藤忠雄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马国馨.丹下健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6]罗隽.独特的安藤忠雄.见杨永生.王伯扬.建筑师(4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99-100

浅谈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浅谈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Simply analyse and research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日本是世界上最早以法律的形式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文化财保护法》中明确提出了对无形文化财的保护及其认定、解除等规定。我国于2011年6月1日颁布了《非遗法》,以此为依据来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我国“申遗热”不断升温,在对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上,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但还是存在着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在结合本国实际保护情况和人文情况的条件下,借鉴吸收国外的保护措施,以更好的发掘和保护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保护;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兴起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流失。近年来,人们意识到了人类祖先留下的瑰宝的重要性,从而“文化自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抢救、保护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此起彼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在2003年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保护人类正在发掘的仅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就开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日本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从而确立了有关文化财指定、管理、保护、利用、调查的制度体系,完善了保护的内容。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参考借鉴日本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与不同 ——以宫殿建筑为视角分析 姓名—— ——学院班级——学号: 电话:邮箱: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文化源远流长,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有交集,中日建筑也有许多和而不同的地方。中国建筑样式繁复,装饰精致,布局对称,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观。日本建筑样式简洁,追求自然,布局大多不对称。本文以宫殿建筑为切入口,论述了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又从文化、环境、政治多角度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建筑;日本建筑;宫室建筑;相同;不同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

现代化与传统

现代化与传统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时,注意到上述两类文化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后者的传统比前者更为稳固。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多表现为文化积累中的并

中日古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 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 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通性是多方面的。中国作为古时东方的中心,先后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科技传入日本。日本的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全面的深刻的影响。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将汉字作为拼音开始的。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及相似的交通条件。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而且日本是一个积极对外开放的国家,除在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它总是在不断积极地吸收他国的优秀技术和文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相融合,创造出适应本民族的新文化。 三:中国宫殿建筑与日本宫殿建筑的不同处 我们游览故宫或其他中国古建筑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多有斗拱、出挑的屋檐,它们一开始都是作为房屋结构的一部分,用以支撑房屋,保证房屋的稳定性,而后来逐 渐退化为单纯的檐部装饰或者是等级的象征,如重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适用于不同的规格与等级之下。日本沿袭了榫卯连接的木结构建筑,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华丽,它将结构直接暴露在外,不以复杂的工艺、技巧去装饰它,使房屋整体看上去简洁、质朴、自然,这与中国建筑截然不同。 在皇宫建筑中,日本所体现的也是崇尚自然,简单的思想。“日本之美”的代表桂离宫正是轻快,简素,与自然合二为 一。桂离宫内的御幸门是竹编的、相对不高的建筑,有一道竹篱笆与之相连。园内建筑的屋顶多为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构建,墙体并无过多涂漆,花纹装饰。园内整体采用自然要素为主要建筑材料,既表现出了皇家的尊贵清雅又实现了与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日本建筑的风格特色

日式建筑 日本建筑特色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日本神社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 日本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却显得和外部空间十分的和谐与连贯,也就是说“灰空间”就是日本建筑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空间。所谓“灰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内外的界限,并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日本建筑的现化代 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规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间,但同时也让“私人领域”减小,日本建筑界提出一条理论,即任何建筑都由“个人领域”展开,是所有空间造型的基本参数。也就是说,建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环境设计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满足人们欲望的设施,如绿地、商店等。

日式建筑 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但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结构造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近年来的建筑中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在实现对透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暴露了建筑的结构和设备。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现了对现代空间造型技术的认同。 在“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日式设计与民族性格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 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汇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局面。比如他们把套在木桶外面的箍夸张加大,让它既是功能构件又是装饰构件,称之为“装饰性的使用结构部件”。又比如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追求共性。 日本建筑“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学号:080907108 姓名:韩婷 专业:城市规划 指导老师:任君

浅析日本传统町屋建筑特色 摘要:日本民族具有的尊重自然、单纯、质朴的文化精神,使这个向来奉行拿来主义的民族,对其民宅建筑、神社、寺院、古堡的传统建筑风格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坚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日本建筑的主要特点。町屋是日本中世纪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建筑风格及生活方式的坚持,使城市的古都风貌得以传承,这是日本传统建筑保护的一贯做法。 关键词:町屋,自然主义,木造 住居,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说是文化的结晶。……住在住居里的人,建设住居的人,以及围绕着这些人的社会,当所有这些元素和谐统一的住居诞生时,它就成为了文化。 町屋是日本中世以来城市住宅的典型样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作为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气候条件的产物.它的设计清晰地反映了日本传统的自然主义建筑观。 日本人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受气候和空间条件的影响,把狭窄的居室进行了功能安排,比如,在唯一的房间进行“污”“洁”分区,分成铺素土的“土间”和铺席子草垫的“土座”:前者不脱鞋,烧火做饭;后者要脱鞋,吃饭睡觉。不久,他们也由此建立了以榻榻米为模数的空间分割,又在一个房间内,实现了多功能的叠加--白天会客、晚上睡觉。但直到明治维新,日本人在“和魂洋才”的西方文化渗透之下,才逐渐改进了他们居住的一些弊端,比如,厨房将终于摆脱了原有的跪坐式,变为站立式操作台,室内开始设立卫生间。 町屋为木格子架结构,是日本传统的连体式建筑,显示了日本传统城市住宅特有的空间意象。作为传统京都住宅,町屋相当于中国城市中的街屋或店铺住宅,町屋的特色是木造,楼高两层,狭长的基地,前店后住,中间是安静的庭院。当时的日本商人们和手工艺者将町屋作为他们工作和居住的场所。 以“京町家”为例,从形体、布局和室内装饰等多方面都显示了日本传统城市住宅特有的空间意象,及其对京都等城市的景观意象的影响,平与同时期的中国江南民居建筑进行了对比,以揭示影响传统人居环境设计的一些共同因素。 其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1.木材的实用 町屋的建造特点在于木材,从高床式的地台到立面门窗、屋架无不以木为才。日本人对大自然内的灵性的探讨以及在发挥材料本性的表现方面十分独特,他们的建筑中充分发挥了材料本来所特有的材质、肌理、色彩等。 题本古代所有的建筑样式都是由木结构技术发展而来从最早8世纪的法隆寺到每20年就原样重修一次的伊势神宫都是如此。町屋最早是草顶和木屋顶,知道16世纪室町时代,日本的住宅屋顶仍是以草顶或木屋顶为主。日本盛产桧柏和杉等性能极佳的木材,它们纹理美观,用于建筑时大多不加任何油饰。桧柏和杉都是针叶树,材质柔软,切削时用锐利的刀具开成平滑的肌量,在这样的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木的材质。除木材之外,日本匠师还是使用其它各种天然材料的能手。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都以纯素的形式交汇成日本建筑特有的魅力。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庸、伦理道德、和谐、以人为本、现代化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主要包括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佛道三家学说丰富多彩,其内容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儒道法三家都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就指内心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提高自身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安邦定国,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立于天地之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完善了自己就要承担起对家庭、国家、天下的责任。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历史上才

会出现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按照孔子和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立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儒家认为中庸之道不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也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达到一种境界,它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庸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 第三,价值追求上强调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大倾向。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着辱”;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著名命题,以尚义反利的观点发展了如敬爱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但另外也压抑了人的物质欲望。 第四,社会关系上注重人伦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构成所谓的人际关系。 第五,突出的人文倾向。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谴斥天主教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就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2)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3H03ATS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 杂谈(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742

文化的冲突与选择-日本建筑杂谈(新版)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本书最吸引人

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80年

浅谈中国古建筑文化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1 ] ,审美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自然也应当与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观念的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但在美学理论中却被排斥在美的基本形态之外。这是源于理论上的疏忽,还是出于观念上的偏见?本文拟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尝试加以分析。 阴阳之道与美的形态的分类 美的范畴是意义的范畴,美学理论对美的范畴的规定,既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普遍特征的归纳与总结,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2 ]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把对多元性的美的外部形态的分析,纳入“道”的思想体系,使美的形态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美的形态纳入“道”的“二元对立”的感性形态之中,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方法,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而直接运用“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则是从清代的姚鼐开始的。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教育科学学院0910 曾素婷 2091634227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庸、伦理道德、和谐、以人为本、现代化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主要包括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佛道三家学说丰富多彩,其内容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儒道法三家都强调“内圣外王”,“内圣” 就指内心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外 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提高自身修养的最终目 的是要安邦定国,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按照孔子和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 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立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 第三,价值追求上强调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大倾向。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 者荣,先利而后义着辱”;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其功”的著名命题,以尚义反利的观点发展了如敬爱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第四,社会关系上注重人伦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政治上的 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构成所谓的人际 关系。 第五,突出的人文倾向。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 贬低神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相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 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 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 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 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 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 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 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 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 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 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 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 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黄春发指导老师:刘临安 摘要:当国内一些大型建设项目纷纷落入外国公司手中,当国人痛心责问“中国的建筑师都在干吗”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为今天的建筑局面承担责任。诚然其中有诸多原因,但是理论研究的缺乏必为众因之重,我们没能更好的正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今天的建筑,才致使城市建筑在尺规与三角板下湮没。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析,试着探悉可能的中国建筑之路,希冀能在新的时代民族建筑能以特色取胜。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色建筑 Abstract: When lots of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caught by foreign companies one after another in our country, and when people were distressed to ask reprovingly " What are you doing ,our local architects ", whether we consider we must bear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building situation as compatriot. It's true tha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but shortag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must be the main one. we can fine which face one's own culture, entrust building for today to inten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just cause the urban architecture forgotten under the ruler and set square. This text passes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rying to find out route of the possible Chinese future building mode, hopes that we could win in the national building of new era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building

浅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几近遭到灭顶之灾,文化断层、传统湮灭,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民族精神衰落。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国力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恢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也带给我很多思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应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除此以外,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碍历史进步的作用。但仍然有与现代化融合从而促进现代化成功实现的诸多营养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亚价值观”仍是亚洲各国发展的文化基础,而且还受着那些“文明过度”的西方学者的特别青睐——认为在中国这种以伦理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求到医治由“过度文明”带来的“文明病”的良方。 第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尽管这个“文化酱缸”在一定时期内束缚了历史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与标志,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中吸取精髓,汲取力量,使之发扬光大;摒弃糟粕,以史为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