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出土兵器看我国古代冷兵器的演变

从出土兵器看我国古代冷兵器的演变

从出土兵器看我国古代冷兵器的演变
从出土兵器看我国古代冷兵器的演变

一般来讲.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时,人们都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在火药发明以前.这个阶段所使用的兵器一般称为冷兵器。

大汶口时期的石兵器

中国汉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大汶口文化的中期.甚至更早。中国的东方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又经历1000年左右的发展,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中晚期。一些先进的部落巳出现国家雏形.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以莒地陵阳河遗址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形成部落群.仅莒县就发现新石器遗址120处之多.在已发掘的4处遗址的上百座墓葬中,男性的随葬品普遍是石斧、石铲,这些石器不仅仅是生产工具.同时也是兵器。这阶段男子墓葬中普遍用石器作随葬品.不能单纯用生产力的提高和男子在生产中占有主要地位来解释。此前,男子早已在生产劳动中占着主要地位.这时他们普遍用石斧、石铲来随葬,表明他们具有战士的身份。石斧、石铲、石钺、石锤、

从出土兵器

毫i#№j?甜‰涪,

少栋与太极2008.5

菱形两种,长约6厘米。它既是狩猎工具。更重要的还应是兵器。

夏商时期的青铜兵器

大约在夏朝,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经商、西周、春秋到战国时期。廷续约2000年。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巳出现了青铜器.如在甘肃省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青铜小刀.就是实物证明。到了夏末商初时,青铜兵器的铸造工艺巴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戈、镞等实物中可以看出。

考古发现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东南的商朝晚期铸铜遗址.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说明当时的生产规模很大。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札器、兵器及其他用品达460多件。总重量1625公斤,足以反映出当时青铜冶铸的规模。到周朝青铜器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战国初年,以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为例,出土青铜器总重达10吨。超出了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器的5-6倍。两者相差悬殊,正是青铜冶铸业

看我国古代冷兵器的演变

文/庾露茜

石矛、石镞、骨矛等,是当时战争中起主要作用的兵器。用这些兵器来随葬.兢像后来商周时用随身武器戈、刀、剑来随葬一样。

在陵阳河45座墓葬中。出土骨、石、玉器77件。如1959年莒县仕阳遗址出土一件玉钺,质地呈墨绿色,长方形,反面钻孔,通体磨光,长26。6厘米,顶宽9.4厘米.刃宽10.6厘米:1988年仕阳遗址出土的另一俘石镀,呈灰白色。长方形,通体磨光,特簿,两边之薄近似刃部。顶部有一双面钻的圆孔,长28.8厘米.顶宽15.4厘米。刃宽16。6厘米,中间略收。1985年出土于大朱家村遗址的前河床处的石钺更为特别.它除具备其他石钺特点之外,刃部成三连弧,刃长18.6厘米,宽16.6厘米。3件玉、石钺其形之大、制作之精美,可谓罕见,它绝非生产工具。应是墓主人权力的象征。1977年.在陵阳河遗址出土的石镞。灰砂岩石质,棱脊边薄,尖端锐利,有柳叶形和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大发展的有力证据。青铜兵器质量的提高.是与世代积累的冶铸技术经验的不断总结分不开的。成书于东周时期的《考工记>中的“六齐”。记载了冶铸各种青铜器物的不同合金成分的配比,其中有一半是关于各类兵器的。用其指导实际生产.能够保持兵器的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性,促进了军队装备的规范化。

商朝车战兵器的组合主要是戈、弓箭和短刀。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兵器虽很多。但种类却只有戈、锇、短刀和弓箭。西周时有所变化,北京市昌平县白浮一座女将墓中.出土兵器包括远射用的弓箭,格斗用的戟、戈、矛、钺和长体刀,卫体的短剑和匕首。还有用作防护的青铜胄和镶有铜饰的盾。到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车战兵器的组合更加完善。反映在文献中记述的车战兵器,主要是戈、殳、戟、矛和弓矢,还有新出现的短柄格斗兵器——青铜剑.以及用作防

少林s太极2008.5

护装具的皮甲。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最典型,远射兵器是弓箭。格斗兵器除戈、戟、矛外,还有带尖锋和刺球的殳、安有多重戟体的“多戈戟”。防护装具有盾牌和整套的髹漆皮甲胄.并有防护马匹的髹漆皮马甲。

战国时期巴国的青铜兵器

长江支流澎溪河畔的云阳县李家坝.已经发掘数百座战国时期的巴人墓葬。这些墓葬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青铜兵器在随葬品中十分耀眼。在墓葬中.兵器放在尸体的上面或身侧。表现出墓主人对兵器的喜爱与看重。大多数墓的随葬兵器为剑、矛、钺(或以斧代替),少量的墓为剑、矛、钺、戈。除此以外,在忠县、万州、巫山等地,也有巴人兵器出土。这些兵器铸造精巧、纹饰精美,显示了战国巴人精湛的青铜铸造艺术,为研究古代巴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巴人兵器有剑、钺。钺很普遍,戈却很少见。巴蜀的剑与中原地区也不相同。巴人的剑为柳叶形.长30厘米左右。扁茎无首,剑身宽广,多铸有虎皮斑纹。蜀人的剑与巴人剑大致相同。但甚短,狭而厚重。一般没有纹饰。

在云阳出土的一批战国晚期巴蜀青铜兵器显示。柳叶形的巴蜀剑上刻有虎皮纹、手掌纹和云雷纹。出土的箭镞既有两翼的,也有三翼的。专家认为,这种箭镞不仅飞行平衡。而且射杀力强.射中目标后很难拔出。令人称绝的是一些出土的剑和矛稍加清理即锋利无比。有一支巴人的矛采用了楚国矛的制式.但矛身上刻有虎的图案.专家当场用它削切较厚的平版纸.竟迎刃而裁。还有三只剑柄出土时专家疑其为玉制品。后经反复鉴定。才发现是青铜冶炼,足见当时巴人炼铜技术的高超。专家认为。巴人青铜兵器上变化各异的虎装饰纹样.既提示了古代巴人与虎之间的特殊关系.也表明古代巴人不仅强悍善战.而且达到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科学家对涪陵小田溪战国巴人墓葬出土的青铜兵器的金属含量分析显示,一件矛的成分中.铜为82.11茗,锡为15名,铝为1.5鬈。另一件剑的成分,铜为82.21名,锡为14.67名,铝为1.28%。两件器物的比例十分接近,也与《考工记》这部古代金属冶炼名著中的配方比例相近.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能够稳定地掌握合金的比例。重庆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柳叶形剑,在剑刃-'V剑脊部位使用不同的合金比例.既加强了坚韧性又保证锋利.令观者赞叹不已。

春秋战国和秦时期的青铜兵器

长沙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楚墓中大多数都有兵器出土。兵器主要为青铜制。只有极少数的铁制兵器,种类有剑、矛、戈、戟、镞等.其中以剑为最多。这些墓中出土的兵器少则l件。多则戈、矛、剑一套,也有不少数套共存。特别是一些级别较高的墓.即士级以上楚国官员的墓中,基本上都有兵器随葬。1971年发掘的浏城桥1号墓中,共出土青铜兵器16件.其中戈7件、矛4件、剑4件、戟1件,另有箭镞46件及甲、盾等。1974年10月,在工农桥附近发掘了两座战国墓,两墓并列,应为夫妻异穴合葬,其中一座除出土礼器外。还出土了戈、矛、剑、殳等4件兵器,戈上有铭文“长邦”二字。戈铭的“长邦”很可能与长沙有关。先秦时有邦伯.为地方行政官员。

长沙楚墓的兵器,更多的是出于小型墓葬之中.一般为每墓1件,主要是青铜剑,也有矛或戈,甚至有的墓葬仅出土兵器1件。别无他物。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对1976-1987年发掘的500余座楚墓进行统计.除130余座墓葬曾被盗掘。随葬器物无法确认外.其余300余座墓共出兵器230余件。其中最典型的是1983年发掘的张公岭战国墓群.在离市区约8公里的东郊张公岭.现107国道和长永公路交叉处的东南角.有一片连绵的小山名叫麻雀坡.山坡上分布着100多座战国时期的古墓葬.除个别被破坏外。发掘时清理了其中的98座,共出土戈、矛、剑等青铜兵器112件.另外还有不少箭镞.除有几座很小的墓中空无一物外.绝大多数墓中都有兵器随葬。

双流文星镇大湖堰三社出土了距今约2470年的战国武士墓.一处土坑墓中出土了10件保存较为完整的青铜兵器。在出土的10件青铜兵器中.最长的是柳叶剑。这把细细长长的利刃,造型美观。像被放

大了数倍的柳叶。其余的铜钺、铜刀、铜斧长度还不

及柳叶剑的二分之一.这些都是战国时期最常见的兵器。铜斧、铜钺比较短,而且底部都有直径5厘米的圆形缺口。这些缺13很有可能起到了一个套的作用。可以直接套在相应大小的圆棍上.做成类似于矛的兵器使用。铜刀末端有一个圆孔,而且刀非常轻,像是佩戴在身上的“匕首”。

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俑坑(即兵马俑坑)自1974年考古发掘以来。出土了秦代实战用青铜兵器计2万余件。专家估计,秦俑坑青铜兵器出土总数可多至10万件。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考古专家袁仲一先生根据出土青铜兵器的性质、作用。将其分类为远射兵器、长兵器及短兵器。弓、弩为远射兵器,戈、矛、戟、钺、殳、铍为长兵器。剑、弯刀为短兵器。和敌方格斗厮杀用远射兵器和长兵器。短兵器则用以护身。秦俑坑出土青铜兵器中最为珍贵的是铍和弯刀.都是在秦俑坑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兵器实物。铍,首长约30厘米。状如短剑.后装有3米长柄。用以远距离刺杀。弯刀,状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吴越春秋》载“闻作金钩”,<庄子>亦载“曲者中钩”,故弯刀又称“金钩”、“钩”。南北朝、隋唐时期,弯71仍在战争中使用,被称作“吴钩”。只是不再用青铜制作.而是一种铁兵器了。

东汉完全过渡到铁兵器时代

在西汉都城长安城遗址(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发掘出建于汉高祖刘邦时期的武库.这种武库一直沿用到王莽末年才毁于兵燹。该库是用厚围墙圈起来的宏大建筑群.从中发掘出铁制的刀、剑、戟、矛和斧等.仅铁镞就达1000余件,还有锈结成块的铁铠甲。而出土的青铜兵器数量极少,主要是镞,其数量只有出土铁镞的1/10左右.这说明西汉时已生产了品种齐备的精锐的铁兵器.并且巳用铁制造消耗量大的箭镞。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出土的记有兵卒装备的筒文中.记载着当时的兵器组合有“长戟”和盾,。长铩”和盾。也有“短戟”、“短铩”与盾配合使用。另有护身的匕首和“手戟”.防护装具是铁铠和皮甲.还有盾。边防烽燧守御部队,其主要防守兵器是强弩。这明显地反映出铁兵器已基本取代了青铜兵器。

春秋至东汉兵器的遗址发掘报告共21份.其中春秋之前遗址无一处出土有铁兵器.春末战初有铁兵器

少林s太极2008.5

出土的遗址有一处.当地出土的青铜兵器数量多于铁兵器。战国出土有铁兵器的遗址一处,青铜兵器多于铁兵器。到西汉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共有7处遗址出土铁兵器.其中青铜兵器多于铁兵器2处、铁兵器多于青铜兵器2处、全铁兵器4处、全青铜兵器3处.当时中国统治区出土的铁兵器数量多于当时外国外族的铁兵器.并明显地表现出西汉后期铁兵器多子前期的趋势。东汉兵器遗址3处。出土的全为铁兵器。另外战国铁工具、农具出土遗址2处,西汉铁农具、工具出土遗址5处。铁工具、农具出土的数量明显大于铁兵器。并且有了大型的制造基地。

赤壁之战所用的铁兵器

2005年12月笔者从“赤壁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图片展”上获悉:赤壁三国古战场已出土兵器文物3762件,另有铁箭镞3800多枚。古战场赤壁保护区有大量的周、西汉、东汉古墓群.东汉陶片和东汉箭镞残头碎片随处可见。整个赤壁镇周边自然村十多年来已清理古墓13座.收集文物2291件,其中弩机4件,箭、戈、戟、矛918件。

在陕西汉中勉县的汉江河与定军山武侯坪一带,经常出土有铜、铁箭镞和扎马钉、铁刀等兵器文物。扎马钉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暗器.状若荆剌。故学名蒺藜。有铜、铁两种。扎马钉有四个锋锐的尖爪.其尖呈三角锥形。亦有圆锥形,尖爪I=-I每个夹角1300.大的重约15克。尖长2.7至3厘米。小的重8克、尖长1.5厘米。在战争中。扎马钉多撒在战地、险径.用以刺伤敌马匹和士卒.所以俗称扎马钉。在陕西汉中勉县出土的文物中。还发现有一件魏弩机.该机完整无损。重1.5公斤。在箭厢上面的右边尾部。阴刻有三行文字.虽一半已剥蚀难识.但足以说明这个弩机是在某作部临作吏萧诗已和某技师张倌耳的监作下铸造的.而“萧诗已”特别是“张倌耳”在当时魏国铸造兵器上比较有名。这件“黄初七年”弩机在勉县出土.很可能是诸葛亮北伐期间缴获魏国的战利品。

到了北宋时代.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就出现了火药制作的兵器.我国兵器进入了冷兵器和火器并用

的时期。

从出土兵器看我国古代冷兵器的演变

作者:庾露茜

作者单位:

刊名:

少林与太极

英文刊名:SHAOLIN WITH TAIJI

年,卷(期):2008,""(5)

被引用次数:0次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b16517138.html,/Periodical_slytj200805015.aspx

授权使用:陈燕霞(wfcngxu),授权号:92620bb9-8c7b-4afe-8665-9e0800bdcd9e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7日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中国古代兵器分类大全 一、长兵械 1.朴刀2.象鼻刀3.双手带4.春秋大刀5.长杆尖大刀 6.青龙偃月刀7.龙头状元刀8.三尖两刃刀9.乾坤日月刀 10.枪 11.龙枪12.凤枪13.拐枪14.抓枪15.线枪16.锥枪17.棰枪18.铁枪 19.旗枪20.梭枪21.花枪22.拐刃枪23.拐突枪24.短刃枪25.短锥枪 26.单钩枪27.双钩枪28.板门枪29.鸦项枪30.蒺藜枪31.九曲枪32.三眼枪 33.雁翎枪34.虎牙枪35.梨花枪36.环子枪37.透甲枪38.火焰枪39.金钱枪 40.蛇镰枪41.铁构枪42.欺胡大43.巴尔恰44.留客住45.竹条镖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48.十字镰枪49.太宁笔枪50.苗族村枪51.太极大枪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54.少林挠钩枪55.双头钩镰枪56.蛇矛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60.青龙戟61.三戈戟62.九曲戟63.典韦戟64.月葫戟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70.少林殳71.齐眉棍72.夹刀棍73.连珠棍74.梢子棍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77.杵棒78.马棒79.抓子棒80.狼牙棒81.牛头杆棒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84.武当玄武棒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87.月牙斧88.凤头斧89.鱼尾斧90.鳌头斧91.长柯斧92.宣花斧 93.矬子斧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97.套钺98.铲钺99.降魔钺100.月上钺101.双手钺 102.马叉103.火叉104.飞叉105.叉杆106.苗叉107.三头叉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110.三股叉111.四平叉112.五股钢叉113.抱头钢叉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叉116.笔挝117.鹰爪118.朝天爪119.金龙抓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122.悬星锤123.朝鲜打糕槌124.燕子125.燕咀126.金牛 127.雷震128.阴阳129.夜战130.风翅131.九曲132.五齿1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

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军队阵型的布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军队阵型的布局 导语:对中国人而言,评书中描写的阵法都带有玄幻色彩,比如杨家将中的天门阵,是一个妖道布下的魔幻阵法,军队进入阵中就会遭遇飞沙走石等超自然 对中国人而言,评书中描写的阵法都带有玄幻色彩,比如杨家将中的天门阵,是一个妖道布下的魔幻阵法,军队进入阵中就会遭遇飞沙走石等超自然现象,需要找到降龙木一类的法宝方能克敌制胜。 其实,阵法是古代战争不可或缺的作战形式,所谓的行军布阵,行军就是指军队行进到战区的状态,而布阵就是到了战区之后展开的作战状态。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并不是街头混混斗殴,大家拿着刀枪冲上去一阵砍杀,人多势众下手狠毒的就能胜利。在战争中,战斗双方必须要组成战阵,才能发挥各种兵器的优势,说白了就是一大群人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己武器的特长杀死敌人,而好的阵法往往能以寡敌众。 谙熟阵法技巧的军队需要严格的训练,古人布阵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布阵主要得考虑以下几种要素:指挥官的位置;阵中兵器的排列分布;各兵种的行进速度差异应该如何搭配;布阵的地形是否利于兵力展开;敌军的武器和兵种以及训练程度 指挥官一般需要处于一个便于观察指挥但是不容易受到攻击的位置。例如,如果是圆阵的话,指挥官应该处于中心位置可以环顾四周,又能受到足够保护。弓箭手、火枪手这类无法肉搏的兵种必须要有长矛手之类其他步兵的保护。在行进的过程中,阵型的要求必须是各分队间既能够相互掩护,而且还不能互相阻碍。例如,骑兵在行进的状态下往往在主阵的两翼行进,这样,一旦需要进入攻击状态,骑兵分队不会被前边步兵挡住去路。不同的队形要有不同阵法配合,而对付不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篇一: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一说: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至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水镜明月老乡也^_^!)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时行伍中从而习者,颇不乏人。据此说,则叉始于南宋,以法之创始而推诸叉,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亦无不可;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叉法,虽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干”和“戈”两字。随着文字的演变,“干戈”已成为战争和斗争的代名词,如我们所熟悉的“大动干戈”和“化干戈为玉帛”等。可见干和戈这两种兵器在我国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干,据说是一种分叉的木干,用来抵御野兽和敌人的进犯,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武器,也是打猎用的猎具。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篇一: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义, 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劭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义,一般称作「虎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义。 「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耙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义竿,长二丈,用来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义人,下可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义的特技,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义法,虽分路其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干”和“戈”两字。随着文字的演变,“干戈” 已成为战争和斗争的代名词,如我们所熟悉的“大动干戈”和“化干戈为玉帛” 等。可见干和戈这两种兵器在我国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干,据说是一种分义的木干,用来抵御野兽和敌人的进犯,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武器,也是打猎用的猎具。 戈,最初是一种在木杆上绑上石刀用以打击猛兽的猎具。后来被青铜材质的戈头所

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一说: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至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水镜明月老乡也^_^!)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时行伍中从而习者,颇不乏人。据此说,则叉始于南宋,以法之创始而推诸叉,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亦无不可;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叉法,虽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中国的剑文化

中国的剑文化 剑,从商周弥漫着灰尘的青铜,到春秋战国时战场硝烟下不掩其风华的十大名剑。在漫漫的中国文化长河中,剑作为一种传奇而又夺目的色彩,为绚丽的古代文化抹上了浓墨的一笔。那些耳熟能详的关于剑的故事,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剑,本身就是就是孤独的,原本就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在那些关于剑的故事中,血腥与争斗,从来都没有断过。侠者追寻着属于自己剑的秘密,权者以剑威震四海,道教以剑为除魔圣器。而今,我们除了在古书中可窥古者仗剑走江湖的萧逸,剑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再难寻踪迹,放佛曾经关于它的历史都已经随风而逝,然后,我们依旧没法忘记,那些关于剑的文化。 剑文化,是古代工匠,文人和武士在制剑,佩剑,舞剑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剑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曾被奉为圣品,至尊至贵,君臣咸崇,亦被贬为不祥之器,物或恶之。然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然其为百刃之君,亦有其一段缘故。 一.剑的起源 考剑之起源,为时尚早,由来已久,亦难以考证。最早的剑即是黄帝的轩辕剑,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传说是天界诸神赐予轩辕黄帝击败蚩尤之旷世神剑,内蕴无穷之力,为斩妖除魔的神剑。这柄由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所铸的轩辕剑从一开始,就被赐予了象征着黄帝的意味。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渐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而在东汉,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 隋唐,佩剑盛行。《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 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视为饰物,抒以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后剑与道教接上不解之缘,成了道士们手中的法器之一。 然而战场上剑却也是从唐开始没落的,皆因为剑刺不穿铁甲... 而唐朝却是盔甲大发展的时代,比如明光凯,鱼鳞甲等。所以我国历史上剑从唐时就逐步退出了战场,而剩下的更多的确是装饰功能。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txt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 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 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 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 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矛 吴王夫差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 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 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 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 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 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商代妇好大铜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 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 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 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 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 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 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 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战国三戈戟 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 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 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一把军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 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

兵器发展史

第一讲兵器发展史 [活动主题] 兵器发展史 [活动目标] 通过对兵器发展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兵器发展的阶段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兵器发展的因素及我国及世界武器装备的现状 2.通过设计一件兵器,培养学生象想力及简单的作图能力 3.通过撰写“兵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小文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 学生阅读《兵器》、《世界兵器》等书籍 [实施过程] 1、军事史专题选修课绪论 古人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曰:“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与发展故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时代潮流,然而,战争却不时睁大眼睛伺机为虐。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史上何曾有过“真正的和平”?据学者们统计:在世界文明史的5000多年里,人类共经历了大小14550次战争,和平时期仅为292年,如果把这5000年当作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个小时在打仗。时至今日,战争已经吞噬了35.4亿人的生命,它消耗的财富难以计算。只在20世纪的50年里,人类用于战争的费用就高达47万亿美元。这一惊人的数字,可供全球人口50年的生活消费,或让5亿多个家庭都能享有一座豪华的宅院。当人们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中挣脱出来,试图建立和平家园时,接踵而来的局部战争却把人们的希望化为泡影。调查显示,二战结束以来,引发了近800场局部战争,其中美国参与的就有50多次,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刮起战争风暴。 冷战结束后,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并没有因为华约的消亡而停止自己的步伐,相反,正变本加厉地扩充着自己的势力,更加充满了进攻性和支配世界的愿望。这次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就是明目张胆的挑衅,这不能不使我们警惕。 我们不否认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流,发生针对我国的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大战在短时间内打不起来。但是,涉及我国领土主权、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局部战争不能排除,军事冲突难以避免。我国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有酿成局部武装冲突的危险;有的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对我国构成现实的军事威胁。可见,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还面临着多元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军事威胁。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加强国力和国防建设,做好充分准备来制止战争,赢得和平。 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要问:为什么塞拉利昂局势依然复杂?为什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为什么“和平之城”和平难得?为什么印巴克什米尔冲突旷日持久?为什么埃厄边界剑拔弩张?为什么巴以冲突流血不断?为什么阿富汗和平遥遥无期?…… 我们渴望和平,但我们决不畏惧战争,我们要研究战争距我们有多远?什么会导致战争?

中国古代兵器大全

十八般兵器指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源于“十八般武艺”之说。中国古代兵器,种类繁多。大致有以下几类: 【长兵械】 1.朴刀2.象鼻刀3.双手带4.春秋大刀5.长杆尖大刀6.青龙偃月刀7.龙头状元刀8.三尖两刃刀9.乾坤日月刀10.枪 11.龙枪 12.凤枪 13.拐枪 14.抓枪 15.线枪 16.锥枪 17.棰枪 18.铁枪 19.旗枪 20.梭枪 21.花枪 22.拐刃枪23.拐突枪24.短刃枪25.短锥枪26.单钩枪27.双钩枪28.板门枪29.鸦项枪30.蒺藜枪31.九曲枪32.三眼枪33.雁翎枪34.虎牙枪35.梨花枪36.环子枪37.透甲枪38.火焰枪39.金钱枪 40.蛇镰枪 41.铁构枪 42.欺胡大 43.巴尔恰 44.留客住 45.竹条镖 46.大鹏鸟枪 47.捣马突枪 48.十字镰枪 49.太宁笔枪 50.苗族村枪 51.太极大枪 52.伞头蛇尾枪 53.三尾短标枪 54.少林挠钩枪 55.双头钩镰枪 56.蛇矛 57.双头蛇矛 58.戈 59.少林戈 60.青龙戟 61.三戈戟 62.九曲戟 63.典韦戟 64.月葫戟 65.钩镰戟 66.方天画戟 67.少林蛇尾戟 68.殳 69.战国殳 70.少林殳 71.齐眉棍 72.夹刀棍 73.连珠棍 74.梢子棍 75.两头梢子棍 76.龙棒 77.杵棒 78.马棒 79.抓子棒 80.狼牙棒 81.牛头杆棒 82.拦马橛棒 83.带矛狼牙棒 84.武当玄武棒 85.行者金箍棒 86.锚斧 87.月牙斧 88.凤头斧 89.鱼尾斧 90.鳌头斧 91.长柯斧 92.宣花斧 93.矬子斧 94.车轮斧 95.钺 96.对钺 97.套钺 98.铲钺 99.降魔钺 100.月上钺 101.双手钺 102.马叉 103.火叉 104.飞叉 105.叉杆 106.苗叉 107.三头叉 108.龙须叉 109.牛角叉 110.三股叉 111.四平叉 112.五股钢叉 113.抱头钢叉 114.捻军铁叉 115.少林独股 叉 116.笔挝 117.鹰爪 118.朝天爪 119.金龙抓 120.笔砚抓 121.金瓜锤 122.悬星锤 123.朝鲜打糕 槌 124.燕子 125.燕咀 126.金牛 127.雷震 128.阴阳 129.夜战 130.风翅 131.九曲 132.五齿 133.元宝铁 134.梅花镏金 135.风翅镏金 136.燕翅镏金 137.齿翼月牙 138.九齿迎风 139.沙氏燕子 140.长铲 141.月牙铲 142.金钟铲 143.葫芦铲 144.凤翅铲 145.槊 146.掌槊 147.禹王槊 148.枣阳槊 149.混唐槊 150.护手槊

中国冷兵器史上的战争奇迹: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之战奇迹:陈毅元帅曾有一首诗:“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诗中所说钓鱼城指的就是坐落在今重庆市合川区(宋代时称合州)东钓鱼山上的古城。 在西起川陕、东至淮河下游的数千里战线上同时发起对南宋的进攻,宋蒙战争全面爆发。1236年阳平关之战后,整个四川地区几近沦陷。为扭转颓势,巩固上游,1242年南宋皇帝理宗派战绩卓着的余玠入蜀主政。余玠入蜀后,杨家将后人,播州安抚使杨文献上了保蜀三策,他认为,蒙古人过去如入无人之境,全是因为不能把他们抵御在门户之外,把守住阳平、七盘、剑门三关是防御上策;在险要处建城壕是中策;下策则是沿江自守,任敌人来去自由。余玠对杨文的策略十分赞赏,但由于当时阳平、七盘已失,对于全蜀关键、守蜀重点在哪,余玠仍举棋不定。

为集思广益,求得良策,1243年余玠在重庆设招贤馆,杨文主政下的冉璡(j īn)、冉璞兄弟献策,提出以钓鱼山为中心建立山城防御体系,这样胜过十万雄兵,四川也能固守。这一方案立即得到了余玠的认可,报宋廷同意,冉氏兄弟全权负责筑城迁州之事。建成后的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由条石垒成,有8道城门,门上建楼,分别名为护国、始关、小东、新东、菁华、出奇、奇胜、镇西。城内面积1.9平方公里,有数千亩良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整个合州迁入钓鱼城后,军民结合、耕战结合、可攻可守,俨然成了一座军事重镇。后来余玠以此为样板,采取“守点不守线,联点而成线”的策略,在四川各险要处修筑二十余座山城,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山城防御体系,钓鱼城则是这一体系的核心和最坚固的堡垒。 1258年2月,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大汗下令分兵三路大举伐宋:中路由忽必烈进攻鄂州(湖北武昌),兀良合台从交(越南)、广(广西)带兵北上,与忽必烈会师;东路由塔察儿进攻荆山(安徽怀远县)牵扯南宋兵力;西路由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计划攻占四川后,三路会师,再攻取南宋都城临安。时任合州知州的王坚,调动治下石照、汉初、巴川、赤水、铜梁五县共17万人,增筑城防设施,加修了一条藏兵、运兵的地下秘密坑道。坑道由条石扣砌而成,高1.25米,宽1米,呈直线形向内延伸,入洞后约15米有一个隘口,只能容一个人侧身前进,再往前则豁然开阔,可以直达钓鱼城西、南、北三面。王坚还把西门内的天池扩大到周围一百多步,新开小池13处,凿井92眼,使钓鱼城有了充足的水源。

古风人物、兵器名字以及房子、马、酒、茶的古风名字

关于取名字的问题:1、专业取名字是很复杂的,需要3-4个小时的工作量,而且还要先看命。如果自己胡乱起名字,肯定是改变命运的轨迹走,每个名字都有他特定的数理含义(绝对不是字音、字义的世俗那种含义)。2、另外忠告那些要给宝宝请名字的父母亲:专业起名字最大的用途是改变命运(港台很多明星都不是本名,改名即红),绝对不是五行缺什么就补什么,而是起出来的名字结合命中的缺陷去弥补,而且还要在这几个方面考虑: 1、读起来好听;2、写起来好看;3、寓意要美好;4、数理含义弥补力度大。如果为的是好听和好写的话,就不要来百度知道用八字推理名字。3、起名不但要有创意,更要符合命理;并不是八字五行缺什么就补什么的,普通格局起名要保持五行平衡,特殊格局要让用神发挥独自的力量;并不是简单的起名,每个字与命主所有六亲的关系都搞的清楚;看似这普通的姓与名字,包涵着命主一生的信息,人的性格,智慧,学业,事业,官运,婚姻,财运,健康,父母,子女,……都与所用的名字信息同步,好名受益一生。再说吧,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女的:千落 (千,意为千度。落,意为落花。千度回首,春深沉醉。落花有意,流水薄情。) 夕颜 (开在墙角处的小花,开过1夜后就凋零。故古时又称此花为薄命花.有一种日已近夕,花容独凋的凄美) 空蝉 (脱落的蝉壳晶莹剔透,人去楼空,失落之美)女名胧月夜 (明复不暗,最是春夜朦胧月) 淡水(淡雅如水) 花颜 (个人认为此名字适宜相貌普通女子,否则太过艳丽) 溶月(出自诗人晏殊的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素菲(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运》:“菲菲红素轻,肃肃花絮晚”)诗涵(有文采且有内涵的女孩)黛滢(一个很有古典韵味的名字)宁馨(宁静而温馨)妙菱(让人觉得活泼聪颖的名字)心琪(琪是玉的意思。“心琪”就是形容心灵象玉一样美好)雯媛(端庄高雅有才华的女孩)诗婧(如诗画一般的美丽女孩)露洁(如露珠洁白剔透非常适合单纯的女孩)静琪(安静又乖巧的女孩)雅琳(以“雅”入名,寓意“超脱、优雅”)婉玗(婉寓意“和顺、温和”“玗“寓意“美好”)书怡(文静宜人)诗茵(诗:寓意文雅、浪漫)灵静(聪明文静)睿婕(意思是聪明的女孩)婉婷(婉寓意“和顺、温和”)若雨(像雨一样,诗意唯美)晟涵( 涵:包容 )梦舒 (舒:舒畅 )秀影 (秀丽身影 )海琼 (琼:美玉 )雪娴 (娴:娴淑 )梦梵 (梵:清净 ) 笑薇 (微笑) 瑾梅 (瑾:美玉 )晟楠( 晟:光耀,炽热楠:坚固(谐音胜男) ) 歆婷( 歆:心悦,欢愉婷:美好 ) 思颖 (颖:聪颖 )欣然 (欣:高兴)可岚 (岚:早上山中的雾气 )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琪:美玉 ) 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雨婷(温柔,聪明,漂亮)语嫣 (嫣:美好鲜艳 ) 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曼玉(曼妙身材,婷婷玉立)歆瑶( 歆:心悦,欢愉瑶:美玉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气很浓 )靖瑶 (靖:平安瑶:美玉 )瑾萱 (瑾:美玉萱:传说中一种忘忧的草 ) 佑怡( 怡:好心情 )婳祎 (婳:形容女子娴静美好祎:形容事物美好 ) 檀雅 (檀:植物雅:正规 )若翾 (翾:飞翔 ) 剑类: 纯钧承影干将莫邪七星龙渊赤霄轩辕夏禹腾空颛太康定光照胆含光镇岳尚方昆吾太阿工布定秦赤霄神龟八服茂陵乘胜万里伏更国秀霸剑龙彩安汉思召镇山倚天青虹流光步光五方单符镇山四尺千金剑火精剑酉蕃宝剑古铜剑楚铜剑

从出土兵器看我国古代冷兵器的演变

一般来讲.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时,人们都把火药用于兵器作为一个历史的分期阶段。在火药发明以前.这个阶段所使用的兵器一般称为冷兵器。 大汶口时期的石兵器 中国汉字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大汶口文化的中期.甚至更早。中国的东方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就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又经历1000年左右的发展,约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大汶口中晚期。一些先进的部落巳出现国家雏形.开始进入阶级社会。 以莒地陵阳河遗址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形成部落群.仅莒县就发现新石器遗址120处之多.在已发掘的4处遗址的上百座墓葬中,男性的随葬品普遍是石斧、石铲,这些石器不仅仅是生产工具.同时也是兵器。这阶段男子墓葬中普遍用石器作随葬品.不能单纯用生产力的提高和男子在生产中占有主要地位来解释。此前,男子早已在生产劳动中占着主要地位.这时他们普遍用石斧、石铲来随葬,表明他们具有战士的身份。石斧、石铲、石钺、石锤、 从出土兵器 毫i#№j?甜‰涪, 少栋与太极2008.5 菱形两种,长约6厘米。它既是狩猎工具。更重要的还应是兵器。 夏商时期的青铜兵器 大约在夏朝,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经商、西周、春秋到战国时期。廷续约2000年。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巳出现了青铜器.如在甘肃省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青铜小刀.就是实物证明。到了夏末商初时,青铜兵器的铸造工艺巴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青铜戈、镞等实物中可以看出。 考古发现的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东南的商朝晚期铸铜遗址.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说明当时的生产规模很大。在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的青铜札器、兵器及其他用品达460多件。总重量1625公斤,足以反映出当时青铜冶铸的规模。到周朝青铜器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战国初年,以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为例,出土青铜器总重达10吨。超出了殷墟妇好墓出土青铜器的5-6倍。两者相差悬殊,正是青铜冶铸业 看我国古代冷兵器的演变 文/庾露茜 石矛、石镞、骨矛等,是当时战争中起主要作用的兵器。用这些兵器来随葬.兢像后来商周时用随身武器戈、刀、剑来随葬一样。 在陵阳河45座墓葬中。出土骨、石、玉器77件。如1959年莒县仕阳遗址出土一件玉钺,质地呈墨绿色,长方形,反面钻孔,通体磨光,长26。6厘米,顶宽9.4厘米.刃宽10.6厘米:1988年仕阳遗址出土的另一俘石镀,呈灰白色。长方形,通体磨光,特簿,两边之薄近似刃部。顶部有一双面钻的圆孔,长28.8厘米.顶宽15.4厘米。刃宽16。6厘米,中间略收。1985年出土于大朱家村遗址的前河床处的石钺更为特别.它除具备其他石钺特点之外,刃部成三连弧,刃长18.6厘米,宽16.6厘米。3件玉、石钺其形之大、制作之精美,可谓罕见,它绝非生产工具。应是墓主人权力的象征。1977年.在陵阳河遗址出土的石镞。灰砂岩石质,棱脊边薄,尖端锐利,有柳叶形和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大发展的有力证据。青铜兵器质量的提高.是与世代积累的冶铸技术经验的不断总结分不开的。成书于东周时期的《考工记>中的“六齐”。记载了冶铸各种青铜器物的不同合金成分的配比,其中有一半是关于各类兵器的。用其指导实际生产.能够保持兵器的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性,促进了军队装备的规范化。 商朝车战兵器的组合主要是戈、弓箭和短刀。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兵器虽很多。但种类却只有戈、锇、短刀和弓箭。西周时有所变化,北京市昌平县白浮一座女将墓中.出土兵器包括远射用的弓箭,格斗用的戟、戈、矛、钺和长体刀,卫体的短剑和匕首。还有用作防护的青铜胄和镶有铜饰的盾。到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车战兵器的组合更加完善。反映在文献中记述的车战兵器,主要是戈、殳、戟、矛和弓矢,还有新出现的短柄格斗兵器——青铜剑.以及用作防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探究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历程,从人们的生活文化中寻找古代兵器的踪影。认为中国古代兵器制造自原始社会开始,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拥有了基于大量生产的制造文明的积累,是现代制造文明的先驱。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兵器慢慢从古代工具中独立出来,并且大量生产,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国家产业。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至15至16世纪,我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而大大落后与西方,形成西方对从中国传播过去的火器加以改进,然后通过贸易之路,“重新包装”输回中国的现象。 【关键词】中国传统古兵器文化;古兵器的发展阶段;冷兵器;热兵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军事领域里的辉煌成就更是举世瞩目,曾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兵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与战争息息相关的兵器生产和开发。中国的传统兵器更是集历代文化、历史、科技、艺术、技艺于一身,打上了一个民族的烙印。① 兵器的起源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必须要制造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用一块石头去砸碎另一块石头,从中选出带有锋利边缘的石头去砍斫树枝,这样就造出了我国第一批石器和木器。原始人类以粗陋的原始木石为工具,采集果实和猎取鸟兽作为生活资料,也以这些原始工具作为抵御猛兽侵袭的兵器,这时工具和兵器实为一体。 我国原始社会的兵器主要是石兵器和竹木兵器。生活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采集石英岩和砂岩,也有少量的燧石和水晶,经过初步的打砸加工后,制成了带锋利边缘或锐利锋矢的石器。他们除了使用这些兵器进行生产劳动外,也作为防身的武器。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在木棒顶端绑上经过加工的石器,制成了石矛、石斧、标枪等,并且还发明了弓箭。弓箭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①伯仲主编:《中国传统兵器图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冷兵器之棍棒

冷兵器之棍棒 棍也被称作“棒”,古代多称棍为“梃”,名称虽异,实为一物。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打击兵器。棍的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长度约为1.3—2.6米,也有的长达4米,截面一般为圆形,粗细以单手能够把握为准。棍是近战搏斗兵器,它的攻击范围大于刀、枪,自古有“棍扫一大片”的说法。但是棍主要是造成钝器伤和淤伤,其杀伤力比刀、枪等要小。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棒的种类较多,仅《武经》记载即有钩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杆棒、大棒、夹链棒七种 有锐兵利刃来防御;山间到处都是树木丛杂,古人经常用树枝当做自卫的武器;所以其它的兵器,或者全用铁制,或者铁器用木材为柄,只有棍则完全用木质,并且制造非常简单,从棍梢到棍根,并没有弧度,只是一浑圆坚质的木杆;由此可见古代各项事情的简单,原始时代的人并没有机械制造的思维。棍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也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为标准;棍多由檀枣栗桧等木造成,或者用木材的坚实,或者用木材的柔韧,总之,以不易损折者为上品;比如白蜡杆等,因为它质地软,多不用。棍来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也是最早被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在明朝的抗击倭寇斗争中,一些地方的僧兵就曾经大量装备铁棒作为武器,有效的压制了倭寇长刀的威力。火器出现以后,棍成为了武术运动的器械,退出了军事舞台。 三.棍棒的种类 棍是武术长器械。棍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木制的棍有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等。金属制的棍有铁头棍、浑铁棍、浑铜棍等。还有铁制的带齿带钩棍,如爪

古代冶金发展史

古代冶金发展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中国古代冶金发展史中国古代冶金发展史主要可分为青铜时代和从早期铁器时代到完全铁器时代两部分。我国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的,在早起的文明国家中我们使用金属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由于中国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青铜冶炼和生铁冶铸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冶金业很快后来居上,跃升为世界的前列。 我国的青铜时代在夏王朝建立时期开始,夏王朝的青铜器冶炼技术标志着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开端,也标志着我国古代人民正是告别石器时代走向新文明,在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达到鼎盛时期。而铁冶炼技术开始于从春秋时期,东周、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得以发展,在唐宋元时期达到最高潮,在明清时期又得以扩展,发展了铸造、锻造、有色金属生产和加工技术。 古时期铜或铁制文物,主要为兵器、生产工具、礼器等,如作为国宝级文物的司母戊铜鼎,中山王铁足铜鼎,还有许多古墓中挖掘出的铁制兵器等等,我们可以看出冶金技术的发展,无论是铜器时代还是铁器时代都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近代冶金发展史 早在19世纪中期,西方冶金技术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以钢铁工业发展突出。1832年尼尔松(Neilson)用热风炼铁,大大强化了炼铁生产。增加了高炉炉高,改进了高炉的炉型,使得高炉构造更适于炼铁生产,工艺远比古时期得以优化,也使得19世纪末铁产量较世纪初翻了十几番。1856年,美国科学家发了转炉炼钢,标志着近代炼钢技术的开端,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平炉炼钢技术的产生,电炉技术的发明,使得钢铁工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古代冶技术的面貌。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它的建设标志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联合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公

中国古代兵器介绍

中国古代兵器(一) 一、剑——百刃之君 剑是中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相传产生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作为短兵器的一种,剑脱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它是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两边都有刃的短兵器,在招数上剑以撩刺为主。殷商以前,它的形状还比较短小,古人常把它插在腰,用来抵御敌人与野兽。春秋、战国时期,剑成为主要的短兵器。这时候剑也被不会武功的仕宦书生喜好,为美观有在剑身上雕铭刻画的,在剑柄上加蕙装饰的,在剑鞘上镀金嵌玉的,各其匠心。汉代击剑在朝野风行,不少人以剑术闻名于天下。隋唐时,剑形十分精致华丽,对后世影响很大,故有“鼻剑”之称。宋代以后,击剑之风逐渐为剑舞所代替。 剑在古代,除了作为格杀的兵器,锻炼武艺的器械外,还有多种用途。 1、被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皇帝授给亲信大臣的“尚方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 2、剑被僧、道作为法器,说剑能“隐身”、“降妖”、“杀魔”、“于千里外取人首级”。 3、剑被作为礼仪中显示地位等级的标志。古籍中记有严格的佩剑制度,如佩剑人的年龄不同,地位不同,装饰的金属或玉石等也有所不同。 4、剑被作为一种风雅佩饰,文人学士佩之以示高雅不俗。 铸剑大师——欧冶子 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欧冶子生活的年代,正值东周列国纷争,楚国先后吞并了长江以南的45国。越国成了楚灵王的属国。 少年时代,欧冶子从母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他肯动脑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体强健,刻苦耐劳。他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欧冶子铸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铜名剑,冠绝华夏。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中,显示了无穷威力与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相传欧冶子曾经与与另一冶工干将齐名(一说干将为欧冶子徒弟),曾为越王铸五剑,名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后因风胡子之邀,与干将赴楚,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有一只春秋时的龙泉剑就收藏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里。 通常的剑是由剑身剑柄组成的,这样的剑被称为“武剑”。也有的剑被人在剑柄上装饰上穗状的佩饰,我们把这种佩饰称为“剑穗”,而把这种带有剑穗的剑称为“文剑”。在练习文剑的时候,剑穗越长越难习练。为了增加攻击性,更有甚者在剑穗上串上铁珠,以便在打斗中击伤对手。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变单剑为双剑,左右开弓。于是就出现了以鸳鸯剑为代表的双剑。 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在剑的套路上既有适合单剑的,也有适合双剑的。依据不同的招数、手眼身法以及步伐形成了众多的门派套路。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清萍剑、龙行剑、太乙剑、昆仑剑、昆吾剑、峨眉剑、三才剑、三合剑、七星剑、八仙剑、八封剑、十三剑、通背剑、绨袍剑、纯阳剑、金钢剑、青龙剑、青萍剑、飞虹剑、龙形剑、龙凤剑、蟠龙剑、螳螂剑等有关剑的故事: 1、中华第一剑——轩辕夏禹剑:传说是天上众神下凡合力采集首山上的铜为黄帝铸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