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0分作业1答案(民族理论和政策)

100分作业1答案(民族理论和政策)

100分作业1答案(民族理论和政策)
100分作业1答案(民族理论和政策)

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V

1. 2009年3月29日,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郑州新郑市隆重举行,2万多名国内外各界政要、华侨、华人、明星出席。全世界华人祭拜祖先体现了民族的()。

A. 共同地域

B. 共同语言特征

C. 共同心理认同特征

D. 共同生产方式特征

满分:2 分

2. 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是()。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

C. 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

D.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满分:2 分

3.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B. 战争、军事冲突

C.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D. 私有制和阶级区分导致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

满分:2 分

4.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是()。

A. 马克思

B. 斯大林

C. 列宁

D. 毛泽东

满分:2 分

5. 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中国汉族

B. 美利坚人

C. 俄罗斯人

D. 印度斯坦人

满分:2 分

6. 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生物属性

D. 特征属性

满分:2 分

7.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先民生产多以牧业为主。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一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这表明()。

A.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B. 民族具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等基本特征

C. 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始终与民族相伴

D. 只要缺少一个特征就不能成为一个民族

满分:2 分

8. 中国自()统一就开始了形成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清朝

满分:2 分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最大特点是凸显“中国元素”。画卷、文字、戏曲、丝路、礼

乐等,再现了古代灿烂文明,以及古代中国礼乐之邦的盛世气象:太极、“和”字等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表明()。

A. 民族的心理素质有着极大的稳定性

B.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C. 中华民族是迄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

D. 中国有着自己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满分:2 分

10. 认为民族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的学者是()。

A. 意大利学者马齐

B. 瑞士学者布伦奇里

C. 清朝学者王夫之

D. 梁启超

满分:2 分

11. 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B. 战争、军事冲突

C.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D. 私有制和阶级区分导致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

满分:2 分

12. 民族构成诸要素中,相对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

A. 共同生产方式

B. 共同文化

C. 共同语言

D. 共同风俗习惯

满分:2 分

13. 1979年,国务院将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攸乐山的“悠乐”人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定名为()。

A. 基诺族

B. 布依族

C. 白族

D. 哈尼族

满分:2 分

14. 中国民族识别第三阶段的工作主要是()。

A. 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并确定一批民族成分

B. 识别民族成分和对民族的支系进行区分与归并

C. 民族识别工作重新开始

D. 恢复更改民族成分

满分:2 分

15. 目前中国共有民族的数量是()。

A. 55

B. 56

C. 54

D. 35

满分:2 分

16. 有的民族,如日而曼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没有经历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这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

A. 常态发展

B. 异态发展

C. 跳跃式发展

D. 同化

满分:2 分

17. 环境因素包括()。

A. 生态,自然,人文环境

B. 生态,自然环境

C. 自然,人文环境

D. 生态,人文环境

满分:2 分

18. 中国民族识别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是()。

A. 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并确定一批民族成分

B. 识别民族成分和对民族的支系进行区分与归并

C. 民族识别工作重新开始

D. 陆续恢复、更改了部分民族成员的民族成分

满分:2 分

19. 《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分的规定》规定,“个人的民族成分,只能依据( )的民族成分确定。”

A. 父或母

B. 父

C. 母

D. 养父或养母

满分:2 分

20. 当今世界大约有2 0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都由一定的民族所组成,有的国家由单一民族组成,有的国家由多民族组成,各个民族各有自己的特点。下列选项对民族的正确认识有()。

A. 民族和国家都是以阶级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

B. 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C. 民族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而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

D.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满分:2 分

21.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

A. 从种族发展成民族

B. 从胞族发展成部落

C. 从氏族发展成部落联盟

D.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

22.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回族形成和发展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

A. 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

B.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

C. 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D. 宗教信仰对民族形成和发展没有关系

满分:2 分

23. 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 自然属性

B. 社会属性

C. 生物属性

D. 特征属性

满分:2 分

24. 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国家的大力支持

C. 文化的发展

D. 民族精神的鼓舞

满分:2 分

25. 2009年8月20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西藏民族节日——雪顿节在拉萨隆重开幕。传统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此后在罗布林卡进行藏戏表演、布达拉宫广场的文艺表演,以及传统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数以万计的藏民纷纷汇聚拉萨,参加这一盛大的民族节日。这体现了藏族有()。

A. 共同语言

B. 共同历史渊源

C. 共同生产方式

D. 共同心理认同

26. 民族形成的外部条件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

B. 战争、军事冲突

C.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D. 私有制和阶级区分导致出现不同的利益集团

满分:2 分

27.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是()。

A. 基诺族

B. 布依族

C. 白族

D. 哈尼族

满分:2 分

28. 端午节那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早晨起来采艾草到采昌蒲,从包粽子到赛龙舟。这样过节,不用政府部门通知,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自己有自己过节的一整套程序。这表明民族具有()。

A. 共同语言

B. 共同历史渊源

C. 共同生产方式

D. 共同文化

满分:2 分

29. 古斯拉夫人逐步发展成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这种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称为()。

A. 同源异流

B. 异源同流

C. 民族同化

D. 民族融合

满分:2 分

30. 清明节中国人常常用自己的传统方式缅怀去世的亲人。选择清明这天,用鲜花等寄托对亲人的哀思。这体现出中华民族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 共同语言

B. 共同历史渊源

C. 共同生产方式

D. 共同风俗习惯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15 分。)

V

1.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民族的()。

A. 社会生产

B. 社会分工

C. 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D. 同化

E. 融合

满分:3 分

2.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A. 地域渊源

B. 族体渊源

C. 语言渊源

D. 文化渊源

E. 习惯渊源

满分:3 分

3. 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包括()。

A. 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关系

B. 国家政权的性质

C. 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

D. 政策环境

E. 宗教信仰和社会伦理

满分:3 分

4. 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包括()。

A. 血统

B. 生活

C. 语言

D. 宗教

E. 风俗习惯

满分:3 分

5.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 民族结构

B. 民族素质

C. 民族关系

D. 自然环境

E. 社会环境

满分:3 分

三、判断题(共25 道试题,共25 分。)

V

1. 民族和宗教自产生以来,没有哪一个民族不与宗教相联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 民族是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3. 民族是社会的民族,民族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4. 从民族属性来说,每一民族都具有单一属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5.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6. 民族的地域渊源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7. 民族的六个基本特征是区分不同民族的客观标准,缺一不可。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8.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就开始了形成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历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9. 所谓次生形态民族就是民族在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0. 从民族自然属性的角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发展中的民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1. 有的民族,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宗教在其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2. 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3. 马克思认为民族指代的是那些具有共同的语言和地域的人们的共同体。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4. 民族的族体渊源就是民族的共同族源。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5. 民族的发展可以超越社会总体发展限度。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6. 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7. 从民族发展来说,民族的发展制约着社会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8.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19.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0.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是马克思。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1. 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2. 民族的人口发展主要是指民族人口数量的发展。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3. 在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其他各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4. 民族发展的非常态发展,包括极度缓慢发展、停滞甚至暂时倒退等类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25.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不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1 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艺术交往论: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

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文论专题》形考作业二参考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参考答案 1、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 在叶燮的理论中,“才胆识力”是创作主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形成的学说堪称“心”学。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所谓“胆”,是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所谓“识”,是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所谓“力”,是指诗人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四者之中,叶燮认为“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四者又具有一种“交相为济”的关系,“胆”既有依赖于“识”,又能延展深化为“才”,而“才”则必须要“力”来承载,因此,没有“力”的作用,“才”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总而言之,“才、胆、识、力”四者不可分割,而且相互联系,相互滋润,共同构成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诗人做诗,只有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严羽的“识”是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所谓“识”,就是识别诗的正路、高格、要义,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这就需要诗人或者诗歌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能“识”出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成为学诗者的首要条件。“识”是“入门正”和“立志高”的基本条件。 首先,学诗者需要辨别诗家各体。其次,学诗者还需识别诗中“第一义”。再次,“识”是学诗者主体修养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其对诗歌的审美欣赏与判断能力。严羽认为,“识”包含了“入门须正”和“立志须高”,这是学诗者必须具备的真识。在严羽这里,作为审美判断能力的“识”力,其属于诗歌创作主体有别于客体的内在能动性,在内涵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规定性。 2、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人物性格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富创见的精华部分。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金圣叹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细致、精彩的阐述。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将一部《水浒传》与“别一部书”相比,其独“看不厌”

民族理论作业1答案

新疆历史与民族理论宗教政策第1次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A D C C C B C A C A 二、多项选择题 ABC ABD ABCD ACD ABCD AC BCD ABCD ACD ABCD 三.简答题 1.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中国”的国民是由多民族构成,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第三,历史上有汉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任职,而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大量吸收汉族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进入其政权机构;第四,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学习《教程》的目的和意义? 答:通过对《教程》的学习,要求大家逐步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历史观和文化馆,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3.简述中国民族分部的特点。 答第一,汉族人口遍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内地各省市;第二,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虽然不到10%,但是分布广泛,约占全国面积的60%左右;第三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第四,我国民族分部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的态势。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 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都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行尚书省;清朝1762年在伊犁设伊犁将军府,并与1884年建省。因此,自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无论在祖国统一时期,还是在分裂时期,新疆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军队。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建有行政和军事只能,当时派驻的将士还要进行屯田,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的形式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关于赋税征收权的行使,如唐朝将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在新疆征收天赋等;关于最高立法权的行使,如唐代的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中的法曹参军即执掌司法实务。在清朝新疆的地方司法由行政长官兼理。 在长期的统一国家内,新疆各族人民都形成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认同。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汉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形成性考核册 专业: 学号: 姓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请按照顺序打印,并左侧装订)

作业1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 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 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形式:从以上题目任选一题,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个人的讨论提纲。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个人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无论自己是什么观点,都要结合本课程所学内容,联系你最了解的民族的历史或现实予以说明。 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 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的照顾民族权利的保障和民族发展的促进问题。 民族利益-----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利益是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利益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和享受上的不合理或差别,有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 我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出现了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上的差别.这些经济方面的问题,将是民族关系发展上的焦点.对合理的民族利益给予满足或照顾,将有利于民族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反之,民族间矛盾和摩擦将增多.

民族权利-------民族关系的测量表。民族权利是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民族权利也是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民族平等、自治、发展的民主权利的享有和行使的程度作为民族关系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人民的注意力开始向政治上能不能充分实现和行使民放平等自治权利的问题转移,各民族人民的民主素质将会不断提高。自治权的行使程度,一方面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自治民族和汉族、自治民族与该自治地方内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利益群体的权利和利益的社会关系问题。 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的主题。发展,永远是历史和社会的主题。发展,始终是民族和社会追的目标。民族关系既是各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各民族发展的客观环境与条件。民族关系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为民族发展服务的。民族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民族发展的权利和利益是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民族间的关系和民族的发展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实现同步发展。 总之,在我国民族关系中,尽可能采取特殊、灵活和优惠的政策,创造有利于民族发展和有利于协调民族关系的环境和条件,尽可能满足或照顾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发展利益。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浙江大学2014文学理论及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文学理论》课程作业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题史; 2、宇宙;作家;作品;读者; 3、文学的观念;文学的构成;文学的创造;文学的接受;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4、审美; 5、内部研究;外部研究; 6、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7、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 8、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第四,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第二章:文学的观念 1、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2、诗言志; 3、摹仿说; 4、贺拉斯; 5、梁启超; 6、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德国文本主义;英美新批评; 7、英加登;姚斯; 8、意识形态领域; 9、萨特; 10、情感符号; 11、《礼记·乐记》; 12、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 13、形象性; 14、首先,从文学的媒介语言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其次,从文学的主体作家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再次,从读者阅读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 15、首先,就反映对象看,文学的反映对象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其次,就反映目的看,文学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占有世界的,因此,文学作品中就会处处含情,带着作家强烈的情感色彩。再次,就反映的方式来看,文学是以感性、生动、具体的方式,而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方式来反映世界,因此,文学的世界是一个完整、鲜活、栩栩如生的世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1

题目: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的讨论提纲。 1、什么是民族同化?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的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类型。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的局部现象。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 (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3、什么是民族组合?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这与一般的民族同化现象不同。 4、什么是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5、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文化上的融合;二是越是战乱时期,战争规模越大,民族融合的规模也就越大。三是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民族融合规模最大。四是自然融合和主动融合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流。 二、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一)民族同化和民族组合的区别: (1)民族同化是甲变成乙或乙变成甲,或者是甲乙的某一部分向对方的转化。但是,民族组合是甲、乙等民族或其一部分,组合成非甲非乙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我国少数民族发展中的异源同流就属于这种情况。(2)民族组合中也许会以某一民族的特征为主要部分,再吸收其他民族的特征部分的内容,它毕竟与一民族完全同类化于其他民族的现象是有所区别的。 (二)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同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量变过程。世界上现有民族数以千计,不同类型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并不一样,但它们统统都是一种历史现象。民族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着,一切民族到了共产主义历史阶段,都无一例外的通过同化而实现最终融合,最后凝聚成为一体。在这点上,民族同化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首先,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但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

文学理论作业二

《文学理论》平时作业(第二次) 第三章:文本的构成 1、文学中的语言可以区分为___人物语言___和___叙述人语言_两种。 2、三分法一般将文学区分为__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_和戏剧类文学三类。 3、戏剧类文学的主要体裁有__悲剧、喜剧__和正剧三类。 4、情节一般由序幕、开端、___发展、高潮、结局__和尾声构成。 5、题材的两个主要来源是__直接经验材料___和____间接经验材料____。 6、表现手法主要包括___叙述和描写、抒情和议论_和_对话和独白_____等三种类型。 7、叙事诗主要包括__史诗_____和____故事诗____。 8、鲁迅认为,悲剧是将_____有价值的东西___毁灭给人看。 9、恩格斯认为,悲剧矛盾冲突的本质是____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____之间的冲突。 10、何为题材? 答: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答: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2、何谓情节? 答: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 答: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 答: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15、何谓叙述? 答: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 答: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 答: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业答案 作业1 一、选择题 1 A 2 B 3 CE 4 BCDE 5 C 6 C 7 A 8 BCDE 9 ABCDE 10 BCDE 二、判断题 1.错。“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换一下位置。 2.错。“必定”改为“不一定” 3.错。“民族消亡”改为“民族同化” 4.错。不一定都是民族问题 5.错。“彼此孤立”改为“相互联系” 三、简答题 1.答:(1)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阶段。 (2)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阶段。 (3)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确立、巩固阶段时期。 说明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是由各民族共同完成的。 2.答: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有什么差异,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应具有同等的地位。(2)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相处,携手共进的关系。 (3)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发展和繁荣互相帮助的关系。3.答:(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 (2)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 (3)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的民族形成起到了政治纽带作用。 4.答:(1)民族与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的概念。 (2)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产生除了阶级根源外,也有其他根源。 (3)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更加广泛和复杂。 (4)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好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民族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世界上的所有民族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我们承认各民族的存在,尊重各民族的存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的产生。从理论上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我们长期不懈地抓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3)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繁荣发展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这就必然要求各民族之间必须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共同繁荣。 (4)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民族和国家的联系。民族的发展强大,都要以国家的强大作为依托和后盾,任何脱离国家,搞民族分离主义的作法都是不符合民族发展规律的。 2.答案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

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正确的答案是“对”。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民族问题表现形式是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着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并不发生在、存在于民族内部。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采取了实际生活中的贯彻和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再教育,注意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正确的答案是“对”。 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正确答案是:18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个国家接壤。 正确答案是:10多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根本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自治权的行使 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正确答案是:64%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个。 正确答案是:155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个。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4.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5.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6.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

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业一

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业一 一解释 1何谓“民族”?较为流行的解释是:“①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②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这一解释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 2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关系:民族平等就是各民族不论人多还是人少、不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是高还是低、不论有什么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则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互助、联合。民族团结要求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两者中,民族平等是前提,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而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 4毛主席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 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错) 2民族融合即民族消亡(对) 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错) 4马克思主义支持民族同化(错) 三论述题 1 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 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马克思、恩克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民族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