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拓扑排序算法用伪代码

拓扑排序算法用伪代码

拓扑排序算法用伪代码

1. 栈S初始化;累加器count初始化;

2. 扫描顶点表,将没有前驱(即入度为0)的顶点压栈;

3. 当栈S非空时循环

3.1 v j=退出栈顶元素;输出v j;累加器加1;

3.2 将顶点v j的各个邻接点的入度减1;

3.3 将新的入度为0的顶点入栈;

4. if (count

伪代码

伪代码 伪码(Pseudocode)是一种算法描述语言。使用伪码的目的是使被描述的算法可以容易地以任何一种编程语言(Pascal,C,Java等)实现。因此,伪代码必须结构清晰、代码简单、可读性好,并且类似自然语言。介于自然语言与编程语言之间。以编程语言的书写形式指明算法职能。使用伪代码,不用拘泥于具体实现。相比程序语言(例如Java, C++,C, Dephi 等等)它更类似自然语言。它是半角式化、不标准的语言。可以将整个算法运行过程的结构用接近自然语言的形式(可以使用任何一种你熟悉的文字,关键是把程序的意思表达出来)描述出来。 1.简介 定义 人们在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同一个算法时意识到,他们的实现(注意:这里是实现,不是功能)很不同。尤其是对于那些熟练于不同编程语言的程序员要理解一个(用其他编程语言编写的程序的)功能时可能很难,因为程序语言的形式限制了程序员对程序关键部分的理解。这样伪代码就应运而生了。伪代码提供了更多的设计信息,每一个模块的描述都必须与设计结构图一起出现。伪代码是一种非正式的,类似于英语结构的,用于描述模块结构图的语言。 应用领域 当考虑算法功能(而不是其语言实现)时,伪码常常得到应用。伪码中常被用于技术文档和科学出版物中来表示算法,也被用于在软件开发的实际编码过程之前表达程序的逻辑。伪代码不是用户和分析师的工具,而是设计师和程序员的工具。计算机科学在教学中通常使用虚拟码,以使得所有的程序员都能理解。综上,简单地说,让人便于理解的代码。不依赖于语言的,用来表示程序执行过程,而不一定能编译运行的代码。在数据结构讲算法的时候用的很多。伪代码用来表达程序员开始编码前的想法。 2.语法规则 例如,类Pascal语言的伪码的语法规则是:在伪码中,每一条指令占一行(else if,例外)。指令后不跟任何符号(Pascal和C中语句要以分号结尾)。书写上的“缩进”表示程序中的分支程序结构。这种缩进风格也适用于if-then-else语句。用缩进取代传统Pascal中的begin和end语句来表示程序

冒泡排序的算法及其程序实现

冒泡排序的算法及其程序实现 浙江省慈溪中学施迪央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第3节以及第五章第3节的部分教学内容。 一组不长的数据(如5个),从小到大排序,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们并不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实现排序的,同时他们也没见识过计算机对大量数据(如1000个)的排序。学习排序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认识。冒泡排序对学生来说初次接触,但前面的枚举算法和解析算法的部分内容对学习排序有一定的帮助,如数组变量的定义及使用方法、双重循环的使用方法及特点以及如何通过键盘输入一批数据(即text1_keypress()事件)在前面都已涉及,冒泡排序的学习又可以巩固前面的知识。 关于冒泡排序的算法及程序实现我安排了3个课时,本案例是在教室内完成的2节随堂课,第3课时安排学生上机实践:对键盘输入的一批数据进行冒泡排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排序及冒泡排序的概念及特点 掌握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 初步掌握冒泡排序的程序实现 2、过程与方法: 理解冒泡排序的分析过程,并初步掌握用冒泡排序算法来设计解决简单的排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冒泡排序算法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以及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程序兴趣。 教学重点: 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 教学难点: 分析冒泡排序的实现过程 教学策略: 讲授法与探究法。教师讲授、学生听讲,教师提问、学生动脑,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一切水到渠成。 教学准备: 编写好手动输入一批的数据的冒泡排序的程序 编写好计算机自动生成数据的冒泡排序的程序 课堂中使用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问题一:什么是排序? 所谓排序,把杂乱无章的一列数据变为有序的数据,比如7,3,4,8,1这五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序,结果是1,3,4,7,8,我们很容易排出来。那么电脑是怎么进行排序的呢?问题二:一批数据在VB中如何存储的?比如如何存储六位裁判为一位运动员评出的分数? 用数组变量来存储一批类型、作用相同的数据,如分别用d(1),d(2),d(3),d(4),d(5),d(6)来存储六位裁判给出的分数。 问题三:如果运动员的最后得分是从这6个分数中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你认为

常见经典排序算法(C语言)1希尔排序 二分插入法 直接插入法 带哨兵的直接排序法 冒泡排序 选择排序 快速排

常见经典排序算法(C语言) 1.希尔排序 2.二分插入法 3.直接插入法 4.带哨兵的直接排序法 5.冒泡排序 6.选择排序 7.快速排序 8.堆排序 一.希尔(Shell)排序法(又称宿小增量排序,是1959年由D.L.Shell提出来的) /* Shell 排序法*/ #include void sort(int v[],int n) { int gap,i,j,temp; for(gap=n/2;gap>0;gap /= 2) /* 设置排序的步长,步长gap每次减半,直到减到1 */ { for(i=gap;i= 0) && (v[j] > v[j+gap]);j -= gap ) /* 比较相距gap远的两个元素的大小,根据排序方向决定如何调换*/ { temp=v[j]; v[j]=v[j+gap]; v[j+gap]=temp; } }

} } 二.二分插入法 /* 二分插入法*/ void HalfInsertSort(int a[], int len) { int i, j,temp; int low, high, mid; for (i=1; i temp) /* 如果中间元素比但前元素大,当前元素要插入到中间元素的左侧*/ { high = mid-1; } else /* 如果中间元素比当前元素小,但前元素要插入到中间元素的右侧*/ { low = mid+1; } } /* 找到当前元素的位置,在low和high之间*/ for (j=i-1; j>high; j--)/* 元素后移*/ { a[j+1] = a[j]; } a[high+1] = temp; /* 插入*/ } }

选择排序的算法实现

课题:选择排序的算法实现 授课教师:钱晓峰 单位: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选择排序算法思想。 (2)初步掌握选择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 2.能力目标:能使用选择排序算法设计程序解决简单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难点:选择排序算法的VB程序实现。 2. 教学重点:对于选择排序算法的理解、程序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使用教学辅助网站开展游戏竞技和其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分析游戏中的玩法,得出“选择排序”的基本思路,进而使用VB来实现该算法。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然后再以这些知识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又一个新的游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寓教于乐”便是这堂课的主导思想。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设计说明 在各种游戏活动、娱乐活动中,人们都会不知不觉地使用各种基础算法的思想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类课堂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算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寓教于乐”便是这堂课的主导思想。

本节课以教学辅助网站为依托,以游戏活动“牛人争霸赛”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活动中,让学生从中领悟知识、学到知识,然后又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游戏活动中。 本节课所使用的教学辅助站点记录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这个站点,我们可以实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解决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如何进行课堂评价的问题。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对选择排序算法思想的理解和选择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如何解决这两个难点是一开始就需要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排序思维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玩游戏的步骤,这样就可以很顺畅地让学生体验到选择排序的算法思想。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方法第I步的操作,让学生根据理解完成第二关的“流程图游戏”,这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朝算法实现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接着让学生分析游戏中完成的流程图,得出选择排序的程序。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理解。 六、个人简介 钱晓峰,男,中共党员,出生于1981年12月,浙江湖州人。2004年6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年应聘到浙江金华第一中学任教信息技术课。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开设的校本课程《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常用信息加密与解密》,深受学生好评;与此同时,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了《金华一中网络选课系统》、《金华信息学奥赛专题网》等网络应用程序;教学教研方面,也多次在省、市、学校的各项比赛中获奖。

4.29 算法伪代码练习讲义

4.29 算法练习讲义 1、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当输入b a ,分别为2,3时,最后输出的m 的值是________ 第4题图 2.右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k 的值是 . 3.右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则输出的的值是. n

4.右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n 的值是. 5.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可知输出的结果S 为_____. 6 若输入变量N 的值为3,则输出的值为;若输出变量的S 的值为30,则变量N 的值为。 7.如果,当126,9,8.5x x P ===时3x =。

8、下图是一个算法的流程图,则输出的S的值是。 ,则判断框内可填写。 9.阅读流程图,若输出的S的值为7 10.运行如图所示的流程图,若输出的结果是62,则判断框中整数M的值是。 11.下图是某算法的流程图,则程序运行后所输出的S的值是。 12.上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x的值是。

13.执行如图所示的流程图,输出的k的值为。 14、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可知输出的结果S为________. 15、根据下图所示的伪代码,可知输出的结果S为 16.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x值为________.

(第16题图) 17.如图,运行伪代码所示的程序,则输出的结果是____. 18.右边程序输出的结果是____. 19.如右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S的值是.

20.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最后中输出的a的值为. 21.某程序框图如右上图所示,则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S值是. 22.如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s的值是____.

高中信息技术_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基本路线:数组-排序-冒泡排序【冒泡排序原理--流程图-算法优化】-小结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五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讲解冒泡排序思想。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掌握冒泡排序的流程图;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进一步学习流程框图的使用。 情感目标:增强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vb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 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循环语句以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尚未接触,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忽视运用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运用冒泡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排序算法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以及用流程图描述冒泡排序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前准备 1.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学案、素材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设计意图】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排序数组知识点相对简单,由学生自学完成,之前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回顾。冒泡排序算法原理比较容易也由学生自学完成。 已给出的素材,完成学案关于数组、冒泡排序和循环结构的基本模式的相关部分的内容,。 请同学们学习学习网站上的课前学习,并完成学案的相关部分的内容。 上课! 对答案。

数据结构拓扑排序实验报告

拓扑排序 [基本要求] 用邻接表建立一个有向图的存储结构。利用拓扑排序算法输出该图的拓扑排序序列。 [编程思路] 首先图的创建,采用邻接表建立,逆向插入到单链表中,特别注意有向是不需要对称插入结点,且要把输入的字符在顶点数组中定位(LocateVex(Graph G,char *name),以便后来的遍历操作,几乎和图的创建一样,图的顶点定义时加入int indegree,关键在于indegree 的计算,而最好的就是在创建的时候就算出入度,(没有采用书上的indegree【】数组的方法,那样会增加一个indegree算法,而是在创建的时候假如一句计数的代码(G.vertices[j].indegree)++;)最后调用拓扑排序的算法,得出拓扑序列。 [程序代码] 头文件: #define MAX_VERTEX_NUM 30 #define STACKSIZE 30 #define STACKINCREMENT 1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INFEASIBLE -1 #define OVERFLOW -2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int InfoType;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int SElemType; /* 定义弧的结构*/ typedef struct ArcNode{ int adjvex; /*该边所指向的顶点的位置*/ struct Arc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条边的指针*/ InfoType info; /*该弧相关信息的指针*/

选择法排序的教学设计

VB 程序设计之十大算法-------“选择排序”教学设计 姓名:XXX 邮箱:XXX

本节课取自《Visual Basic 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因本书中涉及到排序类的题型不多,而且知识点比较单一,例题没有很好的与控件结合起来,因此在课堂中将引入形式各样的题型,让学生通过读题、分步解题来掌握知识点,得出一类题型的解题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班级,班级由33名同学组成。他们大部分突显出拿到编程题无从下手的窘况,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英语底子薄,在编写代码方面有时即使知道该如何书写,但也总因为单词写错而影响整题得分。 【考纲分析】 对于这一算法,在考纲中只有这样一句话:“掌握选择排序法的编程方法”。但是对于这个知识点是高职高考中操作设计大分题,因此必须让学生引起高度的重视。例如在2016年的高职高考中,最后一题设计题16分就是关于排序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简单排序题,得出读题的方法和解题“三步走”模块化的概念。 2.能够将长代码进行分块化编写,从而解决复杂题型。 过程与方法 1.读题时学会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知道解题思路 2.边讲边练的教学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与态度 1.以简单易懂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树立信心 2.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耐心 【教学重点】 1.清楚选择排序的固定代码 2.对编程类题型形成“输入、处理、输出”三步走的概念 3.养成高职高考解题的规范性。 【教学难点】 1.能够学会捕捉题中的关键字 2.能够书写选择排序与控件相结合的代码 【教学方法】 分析法、举例法

有向图拓扑排序算法的实现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有向图拓扑排序算法的实现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成绩 指导教师魏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2010年2月22日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评阅书 注:指导教师成绩60%,答辩成绩40%,总成绩合成后按五级制记入。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号:姓名: 课程设计名称: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有向图拓扑排序算法的实现 完成期限:自2011 年 2 月22 日至2011 年 3 月 4 日共 2 周 设计内容: 用C/C++编写一个程序实现有向图的建立和排序。要求建立有向图的存储结构,从键盘输入一个有向图,程序能够自动进行拓扑排序。 设计要求: 1)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明确问题要求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限制条件是什么?确定问题的输入数据集合。 2)逻辑设计:对问题描述中涉及的操作对象定义相应的数据类型,并按照以数据结构为中心的原则划分模块,定义主程序模块和各抽象数据类型。逻辑设计的结果应写出每个抽象数据类型的定义(包括数据结构的描述和每个基本操作的功能说明),各个主要模块的算法,并画出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图; 3)详细设计:定义相应的存储结构并写出各函数的伪码算法。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系统功能,使得系统结构清晰、合理、简单和易于调试,抽象数据类型的实现尽可能做到数据封装,基本操作的规格说明尽可能明确具体。详细设计的结果是对数据结构和基本操作做出进一步的求精,写出数据存储结构的类型定义,写出函数形式的算法框架; 4)程序编码:把详细设计的结果进一步求精为程序设计语言程序。同时加入一些注解和断言,使程序中逻辑概念清楚; 5)程序调试与测试:采用自底向上,分模块进行,即先调试低层函数。能够熟练掌握调试工具的各种功能,设计测试数据确定疑点,通过修改程序来证实它或绕过它。调试正确后,认真整理源程序及其注释,形成格式和风格良好的源程序清单和结果; 6)结果分析:程序运行结果包括正确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和含有错误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性分析; 7)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以上要求中前三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先将设计说明数的草稿交指导老师面审,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后续阶段的工作。设计工作结束后,经指导老师验收合格后将设计说明书打印装订,并进行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1年2月21 日

图的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

数据结构课程辅导 ---图的最短路径、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 一、最短路径 由图的概念可知,在一个图中,若从一顶点到另一顶点存在着一条路径(这里只讨论无回路的简单路径),则称该路径长度为该路径上所经过的边的数目,它也等于该路径上的顶点数减1。由于从一顶点到另一顶点可能存在着多条路径,每条路径上所经过的边数可能不同,即路径长度不同,我们把路径长度最短(即经过的边数最少)的那条路径叫做最短路径,其路径长度叫做最短路径长度或最短距离。 上面所述的图的最短路径问题只是对无权图而言的,若图是带权图,则把从一个顶点i到图中其余任一个顶点j的一条路径上所经过边的权值之和定义为该路径的带权路径长度,从vi到vj可能不止一条路径,我们把 带权路径长度最短(即其值最小)的那条路径也称作最短路径,其权值也称作最短路径长度或最短距离。 例如,在图3-1中,从v0到v4共有三条路径:{0,4},{0,1,3,4}和 {0,1,2,4},其带权路径长度分别为30,23和38,可知最短路径为{0,1,3,4},最短距离为23。 图3-1 带权图和对应的邻接矩阵 实际上,这两类最短路径问题可合并为一类,这只要把无权图上的每条边标上数值为1的权就归属于有权图了,所以在以后的讨论中,若不特别指明,均认为是求带权图的最短路径问题。 求图的最短路径问题用途很广。例如,若用一个图表示城市之间的运输网,图的顶点代表城市,图上的边表示两端点对应城市之间存在着运输线,边上的权表示该运输线上的运输时间或单位重量的运费,考虑到两城市间的海拔高度不同,流水方向不同等因素,将造成来回运输时间或运费的不同,所以这种图通常是一个

选择排序法教案

选择排序法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选择排序的算法,并会用选择排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选择排序算法的实现过程 教学难点: 选择排序算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产生一系列的数字,比如考试的成绩,运动会跑步的成绩,并对这些数据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数据,那么怎么样来实现这些排序呢?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新课 1.给出10个数,怎么实现排序呢? 78,86,92,58,78,91,72,68,35,74 学生回答:依次找出其中的最大数,找9次后能完成排序。 ●排第一个数时,用它和其后的所有数逐个进行比较,如果比其它数要大,则 进行交换,否则保持不变。经过一轮比较后,我们得到最大数,并置于第一位置。 相应的程序代码为: For i=2 to 10 if a(1)

a(i)=tmp end if next i 以此类推,我们得到一个通式,用于排第j个数For i=j+1 to 10 if a(j)

拓扑排序、关键路径分析

assig n(i nput,'topsort.i n');reset(i nput); assign(output,'topsort.out');rewrite(output); read(n); //读入顶点数量for i:=1 to n do for j:=1 to n do begi n read(map[i,j]); //读入邻接矩阵(i,j关系) if map[i,j]=1 then inc(into[j]); // j 入度为1 则j 点入度数量into[j]累加1 end; begin in it; // 读入数据并初始化for i:=1 to n do begi n j:=1; while (j<=n)and(into[j]<>0) do inc(j); // 查找第一个入度为0 的点j write(j,' '); // 输出j into[j]:=255; //入度不再为0,而是255,作为已经输出标志for k:=1 to n do if map[j,k]=1 then dec(into[k]); //把所有以j为前驱的点的入度减去1,即删除这条边end; close(output);第1 页共4 页 2、关键路径的算法 GJLJ.OUT Wi沪 14 3 2

program gjlj; const maxn=10; var map:array[1..maxn,1..maxn] of integer; /〃己录邻接矩阵a:array[1..maxn] of 0..maxn; // 记录拓扑排序后的编号 b:array[1..maxn] of integer; 〃b[i]表示起点至U i 点的最长距离c:array[1..maxn] of 0..maxn; //c[i]表示点i 的前一个编号n:integer; procedure in it; var i,j:i nteger; beg in read ln(n); for i:=1 to n do for j:=1 to n do read(map[i,j]); //读入邻接矩阵fillchar(a,sizeof(a),0); fillchar(b,sizeof(b),0); fillchar(c,sizeof(c),0); end; function tporder:boolean; //拓扌卜排序,成功则返回true var i,j,k:integer; in to:array[1..max n] of byte; beg in tporder:=false; fillchar(into,sizeof(into),0); for i:=1 to n do for j:=1 to n do if map[i,j]>0 then inc(into[j]); // 计算各点的入度for i:=1 to n do begin GJLJJN 5 0 00 23 0 0 0 00 0 6 0 0 0 0 4 7 0 0 005 00

选 择 排 序 算 法 原 理

选择排序原理证明及Java实现 简单介绍 ? 选择排序是较为简单的排序算法之一,它的原理就是每次把剩余元素中最小的那个挑选出来放在这些剩余元素的首位置,举个栗子: 长度为5的一个数组:3,0,-5,1,8 第一次选择后: -5,0,3,1,8 第二次选择后: -5,0,3,1,8 第三次选择后: -5,0,1,3,8 第四次选择后: -5,0,1,3,8 最后一次选择: -5,0,1,3,8 注:标记红色字体的为发生交换的元素,下划线标记的为剩余元素 简单证明 ? 设数组a共有N个元素,对其进行选择排序: ?第一次选择将最小元素放在的位置,即此刻最小 ? 第二次选择将上一步操作后的剩余元素中的最小元素放在?的位置,因此必然小于等于,由于此刻的是从上一步操作后的剩余元素中选出的,必然也大于等于 同理,共经过N次选择后: Java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Selection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sort(Comparable[] a){ --排序操作 int min,i,j; for (i=0;i=a.length-1;i++){ --从头到尾选择length次 for (j=i+1;j=a.length-1;j++){ if (isLess(a[j],a[min])) } --采用打擂原理获取最小值的索引 exchange(a,i,min);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Less(Comparable x,Comparable y){ return https://www.doczj.com/doc/8b15310125.html,pareTo(y)0; } --判断x是否小于y public static void exchange(Comparable[] a,int i,int j){ --交换数组a中索引i和j所指的元素的值 Comparable t=a[i]; a[i]=a[j];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Ordered(Comparable[] a){ --判断数组是否有序 for (int i=0;i=a.length-2;i++){ if (a[i].compareTo(a[i+1])=0) continue;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数据结构经典七种排序方法

算法名称:选择排序 算法定义: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选出最小的一个数与第一个位置的数交换;然后在剩下的数当中再找最小的与第二个位置的数交换,如此循环到倒数第二个数和最后一个数比较为止。算法类型:不稳定排序 算法时间复杂度:O(n2)--[n的平方] 最少移动次数:0 最多移动次数:3(n-1) 算法适用场景:这个算法时间复杂度偏高,一般不选择使用。 算法代码: void select_sort(int *x, int n) { int i, j, min, t; for (i=0; i

算法定义: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假设前面(n-1) [n>=2] 个数已经是排好顺序的,现在要把第n个数插到前面的有序数中,使得这n个数也是排好顺序的。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全部排好顺序。 算法类型:稳定排序 算法时间复杂度:O(n2)--[n的平方] 算法适用场景:这个算法时间复杂度偏高,一般不选择使用。 算法代码: void insert_sort(int *x, int n) { int i, j, t; for (i=1; i =0 && t <*(x+j); j--) /*注意:j=i-1,j--,这里就是下标为i的数,在它前面有序列中找插入位置。*/ { *(x+j+1) = *(x+j); /*如果满足条件就往后挪。最坏的情况就是t 比下标为0的数都小,它要放在最前面,j==-1,退出循环*/ } *(x+j+1) = t; /*找到下标为i的数的放置位置*/ } } ======================================================================= ======================================================================= 算法名称:冒泡排序 算法定义:在要排序的一组数中,对当前还未排好序的范围内的全部数,自上而下对相邻的两个数依次进行比较和调整,让较大的数往下沉,较小的往上冒。即:每当两相邻的数比较后发现它们的排序与排序要求相反时,就将它们互换。

拓扑排序课程设计报告

拓扑排序 一问题描述 本次课程设计题目是:编写函数实现图的拓扑排序 二概要设计 1.算法中用到的所有各种数据类型的定义 在该程序中用邻接表作为图的存储结构。首先,定义表结点和头结点的结构类型,然后定义图的结构类型。创建图用邻接表存储的函数,其中根据要求输入图的顶点和边数,并根据要求设定每条边的起始位置,构建邻接表依次将顶点插入到邻接表中。 拓扑排序的函数在该函数中首先要对各顶点求入度,其中要用到求入度的函数,为了避免重复检测入度为零的顶点,设置一个辅助栈,因此要定义顺序栈类型,以及栈的函数:入栈,出栈,判断栈是否为空。 2.各程序模块之间的层次调用关系 第一部分,void CreatGraph(ALGraph *G)函数构建图,用邻接表存储。这个函数没有调用函数。 第二部分,void TopologicalSort(ALGraph *G)输出拓扑排序函数,这个函数首先调用FindInDegree(G,indegree)对各顶点求入度indegree[0……vernum-1];然后设置了一个辅助栈,调用InitStack(&S)初始化栈,在调用Push(&S,i)入度为0者进栈,while(!StackEmpty(&S))栈不为空时,调用Pop(&sS,&n)输出栈中顶点并将以该顶点为起点的边删除,入度indegree[k]--,当输出某一入度为0的顶点时,便将它从栈中删除。 第三部分,主函数,先后调用void CreatGraph(ALGraph *G)函数构建图、void TopologicalSort(ALGraph *G)函数输出拓扑排序实现整个程序。 3.设计的主程序流程

拓扑排序算法

图的拓扑排序操作 一、实验内容 题目:实现下图的拓扑排序。 5 二、目的与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拓扑排序的方法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实际意义。 2、掌握拓扑排序的算法,了解拓扑排序的有向图的数据结构。 (二)要求 用C语言编写程序,实现图的拓扑排序操作。 三、设计思想 首先对有向图,我们采取邻接表作为数据结构。且将表头指针改为头结点,其数据域存放该结点的入度,入度设为零的结点即没有前趋。 在建立邻接表输入之前,表头向量的每个结点的初始状态为数据域VEX(入度)为零,指针域NXET为空,每输入一条弧< J, K > 建立链表的一个结点,同时令k 的入度加1,因此在输入结束时,表头的两个域分别表示顶点的入度和指向链表的第一个结点指针。 在拓扑排序的过程之中,输入入度为零(即没有前趋)的顶点,同时将该顶点的直接后继的入度减1。 (1)、查邻接表中入度为零的顶点,并进栈。 (2)、当栈为空时,进行拓扑排序。 (a)、退栈,输出栈顶元素V。 (b)、在邻接表中查找Vj的直接后继Vk,将Vk的入度减一,并令入度减至零的顶点进栈。 (3)、若栈空时输出的顶点数不是N个则说明有向回路,否则拓扑排序结束。为建立存放入度为零的顶点的栈,不需要另分配存储单元,即可借入入度为零的数据域。一方面,入度为零的顶点序号即为表头结点的序号,另一方面,借用入度为零的数据域存放带链栈的指针域(下一个入度的顶点号)。

四、具体算法设计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9999 stackmystack; int indegree[MAX]; struct node { int adjvex; node* next; }adj[MAX]; int Create(node adj[],int n,int m)//邻接表建表函数,n代表定点数,m代表边数{ int i; node *p; for(i=0;i<=n-1;i++) { adj[i].adjvex=i; adj[i].next=NULL; } for(i=0;i<=m-1;i++) { cout<<"请输入第"<>u>>v; p=new node; p->adjvex=v; p->next=adj[u].next; adj[u].next=p; } return 1; } void print(int n)//邻接表打印函数 { int i; node *p; for(i=0;i<=n-1;i++) { p=&adj[i]; while(p!=NULL) { cout<adjvex<<' '; p=p->next; } cout<

生活中的算法之选择排序

生活中的算法____选择排序 排序有个前提,就是将要排序的是同一数据类型,选择排序算法类似于打麻将整理清一色麻将的过程,假如麻将不能移动,只能交换的话,玩家会从头到尾部找一张最小的牌,然后与第一位置的牌交换位置,然后从剩下牌中依次找到最小的放到i张牌中,使之从小到大排好序。 简单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 第1趟,在待排序记录r[1]~r[n]中选出最小的记录,将它与r[1]交换; 第2趟,在待排序记录r[2]~r[n]中选出最小的记录,将它与r[2]交换; 以此类推,第i趟在待排序记录r[i]~r[n]中选出最小的记录,将它与r[i]交换, 使有序序列不断增长直到全部排序完毕。 以下为简单选择排序的存储状态,其中大括号内为无序区,大括号外为有序序列: 初始序列:{ 49 27 65 97 76 12 38 } 第1趟:12与49交换:12 { 27 65 97 76 49 38 } 第2趟:27不动:12 27 { 65 97 76 49 38 } 第3趟:65与38交换:12 27 38 { 97 76 49 65 } 第4趟:97与49交换:12 27 38 49 { 76 97 65 } 第5趟:65与76交换:12 27 38 49 65 { 97 76 } 第6趟:97与76交换:12 27 38 49 65 76 97 完成 #include //选择排序 void select_sort(int *arr,int len)

int i,j,index,h; int temp; for(i=0;i

冒泡排序算法精讲

排序算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排序的概念 2、了解常用排序方法 3、理解冒泡排序的基本思路 4、应用冒泡排序法进行排序 【重点难点】 1、冒泡排序法的基本思路 2、应用冒泡排序法进行排序 排序的概念: 排序就是把一组元素(数据或记录)按照元素的值的递增或递减的次序重新排列元素的过程。 如:49 38 76 27 13 常用排序的方法: 1、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而饶有趣味的排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每次仅进行相邻两个元素的比较,凡为逆序(a(i)>a(i+1)),则将两个元素交换。 2、插入排序:它是一种最简单的排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依次将每一个元素插入到一个有序的序列中去。这很象玩扑克牌时一边抓牌一边理牌的过程,抓了一张就插到其相应的位置上去。 3、选择排序: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排序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每一趟在n-i+1(i=1,2,3,...,n-1)个元素中选择最小的元素。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而饶有兴趣的排序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每次进行相邻两个元素的比较,凡为逆序(即a(i)>a(i+1)),则将两个元素交换。 整个的排序过程为: 先将第一个元素和第二个元素进行比较,若为逆序,则交换之;接着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元素;依此类推,直到第n-1个元素和第n个元素进行比较、交换为止。如此经过一趟排序,使最大的元素被安置到最后一个元素的位置上。然后,对前n-1个元素进行同样的操作,使次大的元素被安置到第n-1个元素的位置上。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没有元素需要交换为止。 例题:对49 38 76 27 13进行冒泡排序的过程: 初始状态:[49 38 76 27 13 ] 第一趟排序后:[38 49 27 13] 76 第二趟排序后:[38 27 13 ] 49 76 第三趟排序后:[27 13 ] 38 49 76

拓扑排序(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拓扑排序 一、问题描述 在AOV网中为了更好地完成工程,必须满足活动之间先后关系,需要将各活动排一个先后次序即为拓扑排序。拓扑排序可以应用于教学计划的安排,根据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制定课程安排计划。按照用户输入的课程数,课程间的先后关系数目以及课程间两两间的先后关系,程序执行后会给出符合拓扑排序的课程安排计划。 二、基本要求 1、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建立有向无环图,并输出该图; 2、实现拓扑排序算法; 3、运用拓扑排序实现对教学计划安排的检验。 三、算法思想 1、采用邻接表存储结构实现有向图;有向图需通过顶点数、弧数、顶点以及弧等信息建立。 2、拓扑排序算法void TopologicalSort(ALGraph G) 中,先输出入度为零的顶点,而后输出新的入度为零的顶点,此操作可利用栈或队列实现。考虑到教学计划安排的实际情况,一般先学基础课(入度为零),再学专业课(入度不为零),与队列先进先出的特点相符,故采用队列实现。 3、拓扑排序算法void TopologicalSort(ALGraph G),大体思想为: 1)遍历有向图各顶点的入度,将所有入度为零的顶点入队列; 2)队列非空时,输出一个顶点,并对输出的顶点数计数; 3)该顶点的所有邻接点入度减一,若减一后入度为零则入队列; 4)重复2)、3),直到队列为空,若输出的顶点数与图的顶点数相等则该图可拓扑排序,否则图中有环。 4、要对教学计划安排进行检验,因此编写了检测用户输入的课程序列是否是拓扑序列的算法void TopSortCheck(ALGraph G),大体思想为: 1)用户输入待检测的课程序列,将其存入数组; 2)检查课程序列下一个元素是否是图中的顶点(课程),是则执行3),否则输出“课程XX不存在”并跳出; 3)判断该顶点的入度是否为零,是则执行4),否则输出“入度不为零”并跳出; 4)该顶点的所有邻接点入度减一; 5)重复2)、3)、4)直到课程序列中所有元素均被遍历,则该序列是拓扑序列,否则不是拓扑序列。

C++实现图的拓扑排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namespace std; constint MAX=100; struct ArcNode { int adjVNode; //节点编号 ArcNode *nextArcNode; // 指向邻接到同一节点的其他节点 ArcNode(){nextArcNode=NULL;} }; struct VNode { int num; //节点编号 ArcNode *firstArcNode; //指向该节点邻接的节点 VNode(){firstArcNode=NULL;} }; struct Graph { int vexnum; //图点数 int arcnum; //图边数 VNode vertices[MAX]; //图的邻接表,指针数组 }; bool topSort(Graph G, int *indegree,int *TopNum) { int count=0; stack Q; for(int i=0;inextArcNode)

{ indegree[p->adjVNode]--; if(indegree[p->adjVNode]==0) Q.push(p->adjVNode); } } if(count!=G.vexnum) returnfalse; returntrue; } int main() { Graph G; ifstream fin("in.txt"); cout<<"输入节点数和边数: "; cin >> G.vexnum >> G.arcnum; //G.vertices=new VNode[G.vexnum]; for(int i=0;i> u >> v; cin >> u >> v; p=new ArcNode(); p->adjVNode=v-1; p->nextArcNode=G.vertices[u-1].firstArcNode; G.vertices[u-1].firstArcNode=p; indegree[v-1]++; //cout << endl; } int *TopNum=newint[G.vexnum]; if(topSort(G,indegree,TopNum))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