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体系的建构_从完美无缺到不完备

法律体系的建构_从完美无缺到不完备

法律体系的建构_从完美无缺到不完备
法律体系的建构_从完美无缺到不完备

东岳论丛 Apr.,2010Vo.l31No.4 2010年4月(第31卷/第4期)(Dong YueT ri bune)法学研究

法律体系的建构:从完美无缺到不完备

张其山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 要]继传统司法三段论试图建构一个完美无缺的法律体系的努力失败之后,类型化的思维方式对完备法

律体系的追求亦宣告失败。这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法律体系的不完备性,并将其理解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

体系。相应的,法律体系的作用也由原来的为裁判提供裁判依据转变为作为法官裁判前见和评价的知识谱系。

[关键词]法律体系;司法三段论;不完备性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0)04-0173-05

无论遭到多么有力的批判,司法三段论至今仍是支持我国法官判决的思维模式。从结构上看,司法三段论的实质在于预置一个法律体系,然后由法官根据该体系的指引从中发现一个能够适用于当前案件的法律规范,最后利用法律推理将发现的法律规范适用到当前的案件之上,得出!正确?裁判结果的思维过程。其中,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是其进行法律推理的前提条件,一旦法律体系存在着漏洞,就会造成法官演绎不能的困境。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法学家或是立法者,都将精力放在建立一个完美无缺法律体系上。然而,无论是理论构建还是立法实践,这一努力都不十分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考虑法律体系的作用与功效。

一、传统司法三段论体系化努力的失败

传统司法三段论倍受批判的一个特点是试图通过建构一个完美无缺的法律体系来达到对案件类型的全面涵摄。这一问题来自于对三权分立的政治哲学的严格循守,是革命思想的理性主义过分张扬和对司法权作严格限制的产物。旨在建立一个完美体系的努力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查士丁尼颁布 国法大全

的目的是试图废除先前所有的法律,将先前的法律规范的要素都吸纳进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规范化的法典体系。同样,法国的编纂者把他们的法律编纂成法典时,也废除了新法的适用范围内的所有旧法的效力,但融进新法典的旧法原则依然有效。前者要重建早期纯正的法律制度;后者志在创立一个全新的法律制度#。无论如何,他们的体系化的努力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上:由无懈可击的自然法原则所产生的理性的新法和新体制来消弭旧法和旧体制,并且通过智者们缜密思考,建立一个完美无缺的法典体系是可能的,必定能够通过精确制定的规范,建立绝对的法律清晰性和法律确定性,特别是保证所有法官和行政机关决定和行为的明确性。这种法律已臻完备的想法极具道德诱惑力,在英美国家也一样流行过。在英国,!虽无大立法的运动,但是法律是无漏洞的想法亦透过另外一条途径进入法律人的脑海中。依照普通法古典的,普通法拥有被写下及未被写下的部分??因为,人们这两部分法源已充分提供法官解决一切法律争端的尺度,人们就推论出说法官永远不需要被要求借着行使自由的裁量来造法。?%

当然,这不过是法学上的一种理想、一种乌托邦,现实中的司法制度只是具有其近似的形式而已&。在司法生活中,由于以下原因的存在,使得构建完备法律规范体系的努力始终没有成功。其一,作为三段论法律推理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是整体真实有效的实证法的某一具体规范或某一部分,由于社会生活关系的复杂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判决理论研究(批准号:08DFXZ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其山(1977-),男,山东大学法理学博士,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讲师。

173

东岳论丛 Apr.,2010Vo.l31No.4 2010年4月(第31卷/第4期)(Dong YueT ri bune)

规范目的的差异性以及立法成本、立法技术的制约,法律规范常常以不完全法条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欠缺事实构成要件、或是欠缺法律效果,并且各种规范目的不同甚至冲突的法律规范相互缠绕在一起;其二,立法者偶尔有意识地以不确定性概念(授权性概念)作为法律规范的事实构成要件,如!故意?、!过失?等;其三,立法者关于事实构成要件的表述可能不准确、有歧义,也可能有错误;其四,被调整的生活事实或者普遍价值观在法律颁布到法律适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这些领域中的深刻变化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即立法者是否也希望根据同样的法律规范调整已经改变了的社会生活,或者面对价值的变化,立法者是否也会在现在(适用之时)规定同样的法律规范(。

事实上,即便法典的起草者当时也未必相信法典的完善性1。然而,这种职业的现实主义很快被革命的雄辩和泛滥的理性主义轻易地吞没。为了维护他们所编纂的法典的完美性,法典编纂者们甚至使用极端的方法禁止人们对其法典作出任何解释和非议。比如查士丁尼废除了除 国法大全以外的所有法律;拿破仑曾下令禁止对民法典进行解释2,一些违反此规定学者也因此受到了惩罚3。

现在看来,法典不再被视为!非颤抖的手不得触摸?的受敬畏的对象,它与其他法源一道构成法官判决的大前提体系。一方面人们不得不承认法律规范会存在模糊、歧义、冲突和缺失,另一方面,人们又不想放弃对三权分立和立法至上原则的恪守,于是就发展出一套针对法律规范的解释技术,理论上承认法官拥有对所适用的法律规范的解释权,却仍然反对法官创造法律。在大陆法理论中,人们区分了各种解释技术(也称作解释!方法?或!要素?)。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语义或语意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发生学解释和目的论解释。如果法官援引日常语言或技术语言中术语的含义,他便使用了语义或语意解释;当他援引法律规则的历史(得自于立法的准备资料),他便运用了历史解释;当他援引法律规则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同其他规范、目的和原则的关系,他便使用了体系解释;当他援引立法者的意图,他运用的是发生学解释;当他援引法律规则的目标或目的(从立法准备资料中衍生或重构立法者的意图),他就是作了目的论解释。除了这些解释方法,还有基于通常所称的!特殊法律论述形式?等其他法律解释方式)。这种论述形式的事例是类推论述和矛盾论述。使用类推论述时,法官裁定适用于情形X的规则R也适用于情形Y,因为后者和前者在相关方面相似。使用矛盾论述时,法官采取其他方式论证,他宣称规则R不适用于情形X,因为情形X和规则R 所意图适用的情形Y之间没有相似之处。

二、由概念化到类型化:完美体系思想的复活

传统司法三段论的体系化的努力,无论是法典化还是解释论,实质上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而随着法律思维模式由概念化向类型化的转变,使原来已经宣告死亡的完美体系的法律思想又复活了。在齐特尔曼看来,!本着类推适用的方法作出裁判的法官,其事实上主张,其由类推适用的途径所获得的语句本已是现行有效的法律。?他认为,!有漏洞的并不是法律,而仅是我们迄今对法律的认识。??虽然我们不能从现行的法律中发现能涵盖当前案件构成要件的法律规范,但却可以洞察当前案件所呈现的一种!法律意义?,而在现有的法律中,某种原则或规则也表现出相同的!道理?,因此,等于说当前案件已经为法律所规范。即使我们不能从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找寻到具有相同意义的法规范,但那只是制定法的疏漏,而!只有法律或已经被制定为规则的法才会有漏洞,作为意义整体的法并没有漏洞;这一作为意义整体的法一直都包含着一个可以导出判决依据的法命题,只是其至今尚未被认识或表述出来而已。?+

这种看法与德沃金的理解是一致的。德沃金一直都在构建一个能无所不包的法律帝国,这个法律帝国在逻辑上是自足的。他认为,法律体系中不仅有规则,还存在原则。在面对疑难案件时,如果找不到可被利用的!规则?,法官就必须寻找一个道德立场,或者依德沃金所言的一种道德理论,借此从中推导出的!原则?

1比如,波尔塔里斯指出:!许多事情都必然地委托给惯例的支配和有学识的人们的考察研究以及法官的裁量。?

2事实上,拿破仑的命令符合了当时时代的要求,那些接受古法教育的学者,只顾忙于顺应新条文和新法律精神的单纯的技术性工作。

3比如,巴乌教授只因在讲义中批判了若干法律规定,就因!煽动不服从法律?之嫌遭到直斥,雷恩大学校长图利埃也被罢免。本来忠实于法典的普鲁东也被除职,杜考劳依因为其大胆的言行而遭谴责,杜班的 罗马法概论一书被没收,约尔丹则因其自由主义和思想独立性而未当上教授。

174

法律体系的建构:从完美无缺到不完备

来判决。那么该如何进行验证这个原则呢?方法就是法官所论证出来的原则是否能够解释得通过去一切的判例,即法官在面对疑难案件时,必须将其寻找法律的领域扩展到位于任何个别的法律准则之外,去伸展到隐含于法律全部体系中的法律,这就是德沃金所说的!作为整体性的法?,。在他看来,包括道德理论以及法律原则在内的较上位的判决依据都是!作为完整性的法律?的应有的组成部分,法官不是创造了法律,而只是发现法律而已。他自信地认为,至少在英美两国,其法律已累积到高度发达的程度,只要法官!原则立法论?的解释方法,就可以发现美国的法律的确为一切问题都提供了解答。

类型化将法官裁判由过去法律要件的比照还原到生活原型上来,充实和扩展了制定法的法律意义。在这种思维范式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未被列出法律规范的事项与规范本身具有相同的事理,因而事实上已经被规范所规制。但是由此乐观地主张法律无漏洞,即一切的!生活类型?都已被包含在既有的法律体系之中,则犯了与概念化思维同样的错误。我们必须承认,很多!生活类型?仍旧未被赋予法律的意义,因而落到法律的射程之外;有些!生活类型?虽被考虑,但由于!生活方式?本身的变化需要我们重新作以法律上的评价。而最为糟糕的是,!生活类型?中并不总是受一种价值调整,而是由多个价值共同支配,即便这时类型化的思维能为我们提供许多价值原则,但在个案中原则的优位选择则成为更大的难题,因为对个案中不同因素的考量的位序会导致不同的法律处理。至此,完美体系复活的梦想宣告破灭。

三、不完备法律体系的建构

无论是秉持概念化思维方式,还是采用类型化的思考,只要将所要建立的体系看成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体系,都脱不了现实的追问:体系何以涵盖多种多样的生活类型?这也注定建立完美体系的努力不会像期望的那样成功。时至今日,试图通过构建完美体系来为法官裁判获取所有解释问题的答案的思想已不再!适宜?,因此学者们进而转向建立一个不完备的法律体系,其作用也仅仅被作为一种前见的知识谱系来为法官作出判决提供指引。恩吉施、埃塞尔、利因、卡纳利斯、帕夫洛夫斯基、派纳、埃克霍夫、松德比、拉伦茨等一大批学者针对法律体系化的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展开的。

不完备性法律体系的研究大都建立在对完备体系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学者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完备体系化的努力都犯了同样一个错误,即将逻辑学上的公理式演绎体系,适用于法学研究。而这种体系的前提在于,作为体系基础之公理的无矛盾性及完整性,而作为法秩序基础的各种评价原则,其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这两项要求。然而,大多数学者???即便钟情于判例法和!问题思考?的埃塞尔???从未因此而放弃体系化的努力,其方向即是尽量将公理式演绎体系与法律体系相区分。如卡纳利斯,将不属于法律体系类型的公理体系从法律规范体系中清除开来1;帕夫洛夫斯将规范所构成的,以及原则所构成的体系加以区分;而埃塞尔有意区分了!封闭的体系?及!开放的体系????前者由法典化理念来代表,后者是在具体个案中逐渐形成;拉伦茨则将法律体系划分为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

这样,法律体系就被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实体法规范代表的规则体系,一部分是由法律体系化形成的原则体系。不完备性法律体系的思想也是首先将案件的处理与规则体系联系在一起,当规则体系不适于解决或没有规范时,原则体系开始发挥作用。与德沃金不同,这里的原则不再被看成是能够涵盖一切案件类型的无漏洞的体系,而是一个司法实践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在此体系中,规则体系与原则体系共同构成整体性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缺乏规则,原则就会丧失一个确定的意义核心而变得难以捉摸,对个案决定无法作合理的预测和指引;相反,开放性的原则的缺位,又会使法律体系趋于僵固,在理念上倾向于一种终结性的体系。只有规则与原则的共同作用,!(作为为在精神活动产物的)法秩序内的一些规范性及目的性关系,彼此才不会混沌一片。?

不完备性体系与完备性体系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承认体系的不完整性,并将体系理解成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体系绝不应!像网一样地覆盖?在法秩序之上,而应是不断地由法秩序整体、其内含的意义脉络出发,赓续发展,借此显示出作为一种意义脉络的法秩序整体,并使其可得明了.。法律原则的效力根据不仅

1在卡纳利斯看来,同时应当清除的还有概念法学中的逻辑体系、纯粹为阐述、或者易于概观的目的而构筑的外部体系、争端解决体系、纯形式基本概念体系、仅由问题关联脉络构成的体系以及生活关系的体系。

175

东岳论丛 Apr.,2010Vo.l31No.4 2010年4月(第31卷/第4期)(Dong YueT ri bune)

存在被制定出来的秩序,也存在于法理念中,最后还在事物的本质中得以体现。就此点而言,法律原则绝不是!非历史的,仿佛是静止不动的?,即便是以法理念或事物的本质为基则,也!只有借着与特定历史情境相联结,并借助当时一般法意识的中介,才能获得其具有内容。?因此,体系性工作是一项永续的工作,没有一种体系可以演绎式地支配全部问题。体系必须维持其开放性。它只是暂时的概括总结。

不完备体系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仅是作为原则的部分具有开放性,而作为规则的体系则不体现开放性。原则具有开放性自然不须赘言,它不断地通过反映和调整社会生活类型而获致新的内容。然则,这些不断发展的原则并不能直接用着裁判的依据,法官必须依据它首先创制一个新的裁判规则用于裁判的依据,不过这一规则受到原则的支持。当然,裁判规则的创制并不意味着规则体系的增加,只有这一裁判规则得到法律人及民众的认同而变的普遍有效时,才正式转化为法律规则体系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纳利斯主张,!由法概念所构成的对应体系,必须被归入法律原则中?,通过原则获致发展。

另外一个争议是,不完备性的法律体系是否应该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派纳认为,在法律体系中,除最高目的外,每个目的均可由另一个目的推论出来,换言之,当这个金字塔式秩序的每个部分,均系其从属部分的目的,并且(除最高顶点外)均系其所隶属部分的手段,因此,!作为现行有效的全部规范整体的法秩序并非体系,顶多可将之想像为多数的部分体系。?可以看出,派纳将体系看成是一个由不同位阶的目的和价值组成的金字塔谱系,这事实上仍将体系看成是公理化的模式,在一开始就被秉持不完备性体系观点的学者所批判。依卡纳利斯的见解,虽然原则和价值的适用也是依据!原则与下位原则之间的脉络关联?,但这并不代表原则绝无例外的一律适用,而是在彼此相互补充、相互限制的交互作用下,维持!评价上的统一性和一贯性?,只有在将体系作为!支持法秩序的所有基本评价之整体?,原则和目的的固有意义才能发展出来。因此,虽然具有不完备性,但那只是为了维持开放性的需要,法律体系本身则是一个统一的体系???按埃克霍夫及松德比的话说???一种!彼此相关联的整体?,一种!情境的关系组织? 。

四、体系化的效用:作为前见和评价的知识谱系

体系化的努力回应了人们追求法律安定性的社会心理。法的安定性是文明、法治及正义的前提,!即使在判例法国家,法律也必须是能被预知的,因此,人们必须要能依赖,法庭对于新的诸案件也会像处理先前相同的案件一样以同样的原则来判断。这必须导向对判例的遵守。更确切地说,遵守先前判决的理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沃金始终以为,!在既有的法律的引导下所产生的改变并非是真的改变,而只是益发理清了既有的法律。? !这种改变根本不是改变,而正好相反,是在揭露深层一贯的一致性;所以一位(看似)宣布新法规的法官其实可能只是更精确地在描述既有的法律而已。? !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一思想,他使用了完整性的法律这一图像化的语言概念,也即无论任何时候,法律都表现为一个单一的、一贯的正义与公平处于正确关系的格式之下的体系。

!只要我们仍然应该研究真正的法秩序及其在思想上的渗透影响,就不能放弃体系思想。?恩吉施如是说 ?。然而,仅此尚不足以正当化法学对体系性认识的努力,因为它可能会导致人们重新回到对完美体系的追求。从完备体系到不完备体系的转变,体系化的效用也在发生着悄然的转化。完备体系的努力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能包涵一切案件事实形态的规范体系,从而为法官裁判提供依据。大立法运动的实践经验证明,完备体系不过是个高贵的梦后,人们开始不完备体系的建构。从建构之初,学者们就意识到,不完备体系的建构并不会为裁判的解决提供直接的答案,它至多只能使我们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的法规范。然而,它在这方面的意义却也不容轻视,它构成了法律人的知识谱系,任何对法律和裁判的分析判断以及事后的评价工作都是以此为依据展开的。在我看来,它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作用:

其一,决定着法官法律感的形成。法律感是法官在面对当前案件时所形成的第一感觉,也即对当下案件应如何处理的暂时的心证和法律判断,它是法官进行裁判的第一步。法官的法律感从何而来?这绝非来自普通人的良心,由于法律技术性和规范性的品格,良心只会形成判断,但这种判断绝非规范性的法律判断。所有人都相信,法官或律师在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案件时,有着从中很快发现其具有法律意义的要件事实的能力,然而,这一能力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经过相关的体系化知识和方法的培训才得以养成。!将过去判决的原则成一般性的命题,收集到教科书中,或者立法法规以一种一般性的形式通过,这会使得预测变得的更易176

法律体系的建构:从完美无缺到不完备

于记住和理解。? #这一培训,不仅形成了法律人的法律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体系化方法的培养。不完备体系化的效用在于,它不仅为法官提供形成法律感的作为前提的知识谱系,还使法官认识到,对事物的法律判断,绝不是对规则或原则特征的机械比对,而是要从现实的生活模态出发,根据法律的目的,形成符合事宜的法律预断。

其二,作为裁判规则的支持规则。法官裁判的依据不是法条,也非原则,而是裁判规则,也即直接用于裁判的规则。这一规则绝大情况下可能是法律规范本身???只要该规范能直接用于案件事实的判断,但一旦不能找到直接适用的法律依据,法官就必须创制一个裁判规则。此时,裁判规则是未普遍化的,因此必须以另外的支持规则加以支持。不完备体系化的努力虽然不能使案件都可以依据一个直接的裁判规则得以证成,但却使我们比较容易地找到哪种或哪些法律规范以及法律原则可以作为该裁判规则的支持规则,换句话说,它为我们指引了发现法律的地方,这就是大陆法系的法源理论所研究的问题。

其三,评价性的需要。体系化不仅是裁判的作成中起作用,而且还决定着作成后的裁判的评价。一个裁判的作出是否被认可,可以从形式和实质方面进行评价,形式方面的标准就是逻辑连贯性,而实质方面的标准是价值融贯性。逻辑连贯性相比之下要容易些,虽然现代逻辑试图通过形式化使司法裁判变的可以计算的努力不很成功,但借助一般公众所熟知的普通形式逻辑对裁判进行审查还是可能的。价值融贯性却使我们陷入理论的困顿。因为价值体系并不是按固定的位序排列的,一种下位的价值或目的并非总是处于较高位阶的价值或目的之下。几乎可以说,对于不同价值或目的的考量,法官所得到的每一种裁判都是合理的,只要他对价值位序或法律目的的理解得到认同。借此法律体系,作为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法秩序内的一些规范性及目的性关系,彼此才不至于混沌一片。只要该法秩序的基本主要价值决定彼此协调一致,法学就应该将此等一致性显示出来,并由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这一方面促使法官必须竭力比对各种可接受的答案,从中选择最符合法律体系的答案;另一方面,可使对裁判的评价能够在可以理解的环境中进行。因此体系化既为裁判提供了作出和评价的标准,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可以理解的整体性法律人的思维,使这些评价变得可以交流。

[注释]

#[美]约翰/享利/梅利曼: 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Bod enhei m er,H art,Dw orkin,and the Proble m of Jud ici al La wm ak i ng D iscretion(w ie Amm.7),S.1145.f

&[日]棚濑孝雄: 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德]伯恩/魏德士: 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7页。

)[德]罗伯特/阿列克西: 法律论证理论,舒国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 ? ?[德]拉伦茨: 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90页,第290页,第316~362页,第46页,第48页,第43~44页。

,[美]德沃金: 法律帝国,李常青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版。

Dw ork i n,La w0s Am bition for itsel f(w ie Amm.2),S.181.

!林立: 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美]斯蒂文/J/伯顿: 法律的道路及其影响???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的遗产,张芝梅,陈绪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页。

[责任编辑:毕可军]

177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word版本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 基本框架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指我国全部现行的、不同的安全生产法律规范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特征 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正在构建之中。这个体系具有3个特点: 1.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阶级意志具有统一性 2.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3.法律规范的相互关系具有系统性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由母系统与若干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从具体法律规范上看,它是单个的;从法律体系上看,各个法律规范又是母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安全生产法律规范的层级、内容和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究竟如何构建,这个体系中包括哪些安全生产立法,尚在研究和探索之中。我们可以从上位法与下位法、普通法与特殊法和综合性法与单行法等3个方面来认识和构建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从法的不同层级上,可以分为上位法与下位法 法的层级不同,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也不同。上位法是指法律地位、法律效力高于其他相关法的立法。下位法相对于上位法而言,是指法律地位、法律效力低于相关上位法的立法。不同的安全生产立法对同一类或者同一个安全生产行为做出不同的法律规定的,以上位法的规定为准,适用上位法的规定。上位法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下位法。下位法的数量一般要多于上位法。 1.法律 法律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中的上位法,居于整个体系的最高层级,其法律地位和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下位法。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的专门法律有《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矿山安全法》;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劳动法》、《工会法》、《矿产资源法》、《铁路法》、《公路

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框架图

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框 架图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框架图 基本原则:平等、调解、辩论、处分 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 基本制度:合议、回避、两审终审、公开 审判 人民调解不影响起诉 主管问题劳动争议仲裁前置 选择仲裁不得诉讼 管辖 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 管辖问题裁定管辖 管辖权异议 主体论 原告与被告:诉讼权利能力和诉讼行为能力; 特殊情形下的当事人确定 必要共同诉讼 共同诉讼: 当事人普通共同诉讼 诉讼代表人 诉讼代理人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第三人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本证 依照证据与证明责任之间的关系分类 反证 直接证据 依据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分类 证据分类间接证据 原始证据 依据证据的来源分类 传来证据 概念

举证责任合同纠纷举证责任分配 侵权的举证责任分配 绝对免证:自然规律和定理证据论免证 相对免证:众所周知/推定/ 生效文书确 认 证明对象三种形式 自认撤回 三点注意 适用与确定(必须;协商与指定)举证延长:可两次延长,本院决定 举证期限效力:增加/变更诉求/反诉-举证期限内 一审程序 “新的证据”概念 二审程序 适用与确定(非必须;协商与指定) 证据交换视为公开质证(认可的证据) 效力: 出庭(证人) 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依职权;依申请 原则上都要质证 质证 例外(证据规定47、48):需要保密的证据不得公开质证 证据论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年龄智力不相 当,证人 无因不出庭;证人有利害;视听有疑点;复件无核对 认证明显优势证据:《证据规定》第73条 不利证据的认定:《证据规定》第75条 证明力大小排序:《证据规定》第77条 原告:有利害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审计 -大纲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审计(大纲) (上海蓝草咨询) 一、风险管理治理架构的审计 风险治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评价。 二、高级管理层、业务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履职审计 各部门管理人员能否将本部门风险工作与全面风险管理关联的评估。 审计案例:从管理部门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入手,结合访谈,评价管理部门对条线风险管理的履职有效性。 对各类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营业网点)风险管理履职审计重点。 三、风险管理制度的审计 制度的完备性、有效性,策略、偏好、限额的规定及评估。 审计案例:从制度清单入手,评价银行制度健全性和制度建设能力。 高级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及对风险限额的接受程度,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评估。是否将高级管理层的意见转化为制度的评估。 四、风险管理制度执行机制的审计 从高层到普通员工,对制度权威性的认识评价。

管理部门和普通员工在制度执行的主动性评价。 审计案例:从大额贷款的审批评价某银行贷审委工作的有效性。 审计案例:透过现金调拨的具体流程,评价现金管理制度的执行。 五、相互制衡机制的审计 评估各类业务和部门间的边界是否清晰,评估上下机构间、横向部门间、各类人员间,是否建立了有效的相互制衡制约的机制。 案例:从某行员工信息的维护流程,评估该行在员工管理方面的重大隐患。 六、沟通机制的审计 风险管理为主题的沟通机制是否畅通。行领导是否为员工搭建良好的风险管理沟通交流平台。 各类机构和管理部门例会制度是否健全,例会工作内容对风险沟通机制的影响。单位(或部门)主管怎样通过例会平台鼓励风险管理事项的充分沟通。 报告途径是否畅通。 七、问责机制建设的审计 问责和考核机制的建立情况评估。 考核有效性评估。考核的维度分析评估。 八、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

浅谈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法治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中国从以往的海洋战争迅速转移到海洋主权的维护开发与发展上来。海洋主权完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港口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应运而生,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大的国际背景下,在当今轰轰轰烈烈的“蓝色圈地运动中”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仍显被动与不足。为此,本文简单梳理了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与成就,并在此基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建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叶,随着“海洋宪章”《联合国海洋公约》的出台各国开启了轰轰轰烈烈的“蓝色圈地运动”并争相制定与颁布了一系列的海洋法律与政策。特别是新世纪后出现的海洋争端与海洋环境的污染治理等问题极大的催化了海洋法律的出台。在此背景下,我国也加快了海洋立法的步伐,先后出台了近三百部相关法律政策,涵盖了海洋权益保护、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了我国海洋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在海洋治理与维护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这里,我想从我国海洋法律政策的特点、内容和相应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尽可能的来说明其现状。 一、我国海洋法律政策的特点 1.1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1971年10月,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就加入了联合国海底委员会,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海洋公约》起草与审议工作;92年根据《公约》内容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96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海洋公约》;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力求在领海、经济区与大陆架方面与各成员国之间保持权利标准相一致原则,从而更好地维护海洋主权。另外,我国积极加强与国际法庭的联系,积极研究国际法庭相关案例与法条,倡导国际海域划线规则,力求诉诸国际化手段解决争议。 1.2海洋管理手段逐渐具体完备 不难发现,我国管理海洋的手段越来越综合全面,从建国初期的简单的军事化,防御性管理逐步演进到如今的国际化贸易、渔业捕捞等的进出口经济管理;环境的防治管理;生物研究等科学化管理。大到法律,小到行政法规、规章,都从不同方面尽可能的践行着我国的海洋法律政策。

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

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7大类) 【重点难点易混点】

【重点难点】我国法的形式(共七类) 4.法的效力层级 ■ 宪法至上 ■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 新法优于旧法 【重点难点】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 同级别地方法规>同级别或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同级别人大制定的比政府制订的效力大) ■ 上级地方规章>下级地方规章 ■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施行 【重点难点】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种类 【分类】

2.2注册资本标准 【重点难点】施工企业的资质序列

4.1资质许可的权限 4.3企业资质证书的延续 ■资质证书有效期为5年 ■届满需延期的,应在届满60日前办理手续■可延续5年

4.5不予批准企业资质升级申请和增项申请的规定 (在申请之日起前1年内有下列情形) ■超载本企业资质等级或以其他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或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 ■与建设单位或企业之间相互串通投标,或以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中标的 ■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 ■将承包的工程转包或违法分包的 ■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发生过较大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发生过两起以上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 ■恶意拖欠分包企业工程款或者农民工工资的 ■隐瞒或谎报、拖延报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破坏事故现场、阻碍对事故调查的 ■需要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的作业人员未取得证书上岗的,情节严重的 ■未依法履行工程质量保修义务或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造成严重后果的 ■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

审计全覆盖视域下的审计法变迁方向及其逻辑

审计全覆盖视域下的审计法变迁方向及其逻辑 钱弘道,谢天予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以如何从修改审计法的角度实现审计监督转型为基点,试图从审计信息公开制度、审计监督问责制度、审计监督成果转化制度三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为多角度突破审计监督效果的固有局限提供制度保障,亦即达成审计全覆盖战略目标的三个着力点。通过这些法律制度跟进举措的贯彻,力求使新格局下的审计监督与国家监察在反腐败领域发挥协同作用。 [关键词]审计法修改;审计全覆盖;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政府审计;国家治理;大数据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9)03-0022-10 一、引言 审计监督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国家治理中运行三十余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会计制度的完善,审计监督发挥的功能也发生转变。现如今,权力监督体系的格局随国家机构改革进程而演变,在审计全覆盖的视域下,审计监督的定位发生转变,同时也产生了自我进化的要求。不同的审计法律制度安排,从力度和方向两个方面激励出不同的审计监督工作质量和效果。因此,行之有效的审计法律制度安排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的有力保障。《审计法》作为审计法律法规的内核,自2006年修正实施以来,已有十年多的历史,它对于保障国家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推进审计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部年轻的法律,修正后的《审计法》显现出审计范围、审计机关职责与权限、审计程序、法律责任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程乃胜认为“我国现有的审计法律已经不适应审计全覆盖的需要”[1]。审计法应当是国家审计制度理念的具体反映,应当体现国家审计的本质特征,并且足以容纳和引领审计制度的深入发展[2]。当前时代背景下,审计法律制度再次呈现出的供需不匹配对其提出重新厘定的需求。《审计法》是法学研究中的蓝海领域,结合审计全覆盖、国家机构改革等新形势的《审计法》研究文献并不多见。郑石桥、刘庆尧以十九大报告为契机,重新对我国政府审计制度的六个基础性问题进行学理分析,从而提出审计法完善建议[3]。也有若干学者以审计学研究为主干,提出具体的法律条文修改建议。本文认为,审计法的重心应向如何保障和提高审计监督效果、激活其“免疫”功能上倾斜,审计法律体系的修改完善应服务于功能实现。 美国2009年通过的《经济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制定了资金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针对巨额的财政资金投入,法案特别提出两大监管要求:透明和问责[4]。由此可见,在公共资金密集的领域,公开透明和严格问责至关重要,而该领域正是审计监督的覆盖范围。在大数据的浪潮下,以“三个集成、五个关联”为特征的大数据审计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审计监督要实现功能升华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其重要路径即审计监督的“成果转化”。因而,本文将公开、问责、成果转化作为三个基本点,综合当前审计监督运行背景重大变化带来的影响,阐述审计法修改逻辑并提出完善建议。“公开”体现民本审计的理念,“问责”重在审计力度,“成果转化”则是对审计模式的改善,三者相结合是审计全覆盖视域下的全面考量。 二、中国审计监督运行背景的重大变化 (一)公权力全覆盖审计阶段的基本思想 经过长足的发展,中国审计监督经历了财务审计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阶段、绩效审计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 [收稿日期]2018-12-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FX01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11) [作者简介]钱弘道(1964—),男,浙江富阳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法治、法理学、法律经济学研究,E-mail:hongdaoshuyuan@https://www.doczj.com/doc/8b14654082.html,;谢天予(1990—)女,浙江嵊州人,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审计法研究。

关于完善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应用

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关于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作者 常继生田伟 摘要: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在世界各国被都当作一件战略性任务、基础性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进行分析,提出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一些建议。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XX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以及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还有引起众多争议的转基因产品可能对人体产生潜在危害等。食品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上存在诸多弊端和问题,也应引起各级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分析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依据全国消费者协会投诉热点分析,2003年全国消协系统共受理食品方面投诉60740件,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

有1621件,比2002年增长24.1%。[1]主要问题表现在: 1、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堪忧。(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在一些地方在种植中滥用激素类农药以保收成,在养殖中乱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却使农畜产品却受到污染;(3)重金属污染,即在农禽产品中含有超标超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物质。 2、制造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屡屡发生。(1)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2)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超标量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3)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X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例如:为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 3、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如一些奶制品生产加工及包装条件简陋,屡屡造成食品变质;又如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有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4、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比如人们大量食用的番茄、甜椒,大豆粉、大豆油等大豆制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目前人们所担忧的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转基因产品是否对人体无毒、无副作用,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是否“实质等同”无显著差异。从国内外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来看,转基因食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标记

2017年福建省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基本框架考试试题

2017年福建省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基本框架考 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__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A.1 B.2 C.3 D.5 2、我国开展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属于__。 A.安全预评价 B.安全现状评价 C.安全验收评价 D.安全专项评价 3、非接触式火灾探测器适宜探测发展__的火灾。 A.较快 B.较慢 C.稳定 D.前期 4、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 A.救援队伍 B.管理机构 C.功能部门 D.应急指挥

5、重视和保护从业人员的__,是贯穿《安全生产法》的主线。 A.名誉权 B.控告权 C.生命权 D.健康权 6、《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__年。 A.3 B.5 C.10 D.15 7、应急救援中心主要负责__。 A.协调事故应急救援期间各个机构的运作 B.对潜在重大危险的评估 C.尽可能的控制事故 D.尽快查明事故原因 8、现浇柱模板的拆除顺序是__拆除。 A.自下而上 B.自上而下 C.从两边向中间 D.从中间向两边 9、《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__小时。 A.1 B.2 C.3 D.4 10、__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

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图表总结

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框架 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调整关系 规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 ■三类主体间(平等主体) ☆公民间 ☆法人间 ☆公民与法人间 ■两类关系 ☆财产关系 ☆人身关系 ■行政主体与三类主体 ☆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 ☆行政主体内部 ■四种关系 ☆行政管理关系 ☆行政法制监督关系 ☆行政救济关系 ☆内部行政关系 包括的主要法律 宪法、6个相关法 ■民法通则 ■合同法 ■物权法 ■侵权责任法 ■公司法 ■招标投标法 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劳动关系 ■社会保障关系 ■社会福利关系 犯罪和刑罚 法律流程 ■行政处罚法 ■行政复议法 ■行政许可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城乡规划法 ■建筑法 ■统计法 ■ 土地管理法 ■标准化法 ■税收征收管理法 ■预算法 ■审计法 ■节约能源法 ■政府采购法 ■反垄断法 ■残疾人保障法 ■矿山安全法 ■劳动法 ■职业病防治法 ■安全生产法 ■劳动合同法 刑法 ■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仲裁法 【重点难点易混点】 民商法 ■民法通则 ■合同法 ■物权法 ■侵权责任法■公司法 ■招标投标法 行政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城乡规划法 ■建筑法 经济法 ■统计法 ■ 土地管理法 ■标准化法 ■税收征收管理法 ■预算法 ■审计法 ■节约能源法 ■政府采购法 社会法 ■残疾人保障法 ■矿山安全法 ■劳动法 ■职业病防治法 ■安全生产法 ■劳动合同法

■反垄断法 ■宪法至上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新法优于旧法 【重点难点】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 ■同级别地方法规> 同级别或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同级别人大制定的比政府制订的效力大) ■上级地方规章> 下级地方规章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施行

【2018-2019】宪法在审计法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易修改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 宪法在审计法律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的贯彻执行对于一个国家维护统一、保持政权稳固、保障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发展民主政治、完善法治以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宪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障。它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我国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的三次修正,宪法内容进一步完善,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概括起来,现行宪法有以下四大特点与作用: 第一,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现行宪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第三,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第四,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从1982年宪法实施至今,已经32年了。32年宪法实践和施行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全面坚持和完善宪法,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才能够得到实现。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宪法也不例外,宪法自身也不是停滞不前的,它也应在改革实践和发展中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推进,随着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真正建立,我国宪法制度也将不断丰富和完善,宪法的权威性将越来越高,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二、我国审计法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级建造师《法规》知识点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0XX年二级建造师《法规》知识点: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相关法,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 (二)民法商法 民法是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公民与法人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中商人商人及其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采用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招标投标法》等属于民法商法。 (三)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行政许可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城乡规划发》、《建筑法》等属于行政法。 (四)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土地管理法》、《标准化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审计法》、《反垄断法》、《统计法》、《节约能源法》、《预算法》等属于经济法 (五)社会法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社会法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律门类,所调整的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社会与不同部门之间的法律关系。《残疾人保障法》、 《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等属于社会法。 (六)刑法 刑法是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这一法律部门的主要内容。

会计毕业论文论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论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会计活动越来越法治化。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形成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需研究和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探讨当前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内容、基本特点,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有助于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会计法;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会计法律责任;完善 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及经济管理活动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出“会计”,它是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技术,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项管理活动。我国学者这样定义会计的含义:认为会计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①。会计就是如实记录经济活动,正确反映经济信息,是人类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会计活动关系着企业投资者、管理者、政府监管部门及社会公众等的不同立场、各自利益得失。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着更高要求,规范会计行为、强化会计法律体系已然成为现代企业会计工作的必然要求。在会计活动过程中,包括会计主体的信息生成与提供、获取与传递等,都会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关系,这些复杂的经济关系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才能确保其有序地进行。因此,研究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问题,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各类问题不断凸现。学术界对此问题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分析,但总体看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十分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梳理和研究,通 ①韦群.张亦军.论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

天津2016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试题

天津2016年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一些可能产生缺氧的场所,必须进行氧含量的监测,含氧量不足__时,应严禁入内。 A.12% B.18% C.25% D.30% 2、违法行为在__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A.一年内 B.两年内 C.三年内 D.四年内 3、漏电保护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在__者属于高灵敏度型。 A.30mA~1A B.30mA及以下 C.1A以上 D.1A以下 4、下列不属于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应急响应过程的是__。 A.应急启动 B.接警 C.安全检查 D.救援行动 5、应急演练参与人员在演习过程中有不同的分工。通常分为参演人员、__、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 A.联络人员 B.控制人员 C.治安人员

D.后勤人员 6、《矿山安全法》要求矿长必须以过考核,具备__ 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 A.矿山知识 B.安全专业知识 C.凝聚力 D.开创性 7、为使检查工作更加规范,且能将个人的行为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的安全生产检查方法是()。 A.安全检查表法 B.仪器检查法 C.常规检查 D.专项检查 8、常用的职业卫生统计指标有发病(中毒)率、患病率、病死率和__。 A.职业病普查率 B.疑似职业病发生率 C.粗死亡率 D.职业卫生合格率 9、()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信息网络,实施重大危险源的宏观监控与管理,最终建立和健全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制度和监控手段。 A.生产经营单位 B.政府管理部门 C.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D.企业生产部门 10、管理层培训的目的是__,在推进体系工作中给予有力的支持和配合。 A.更新观念 B.强化风险意识 C.统一思想 D.提高管理能力

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

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 一、内部审计体系的具体构建 1、内部审计框架的设置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集团公司都属于国有企业,无疑例外要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考虑到这些特点,本人认为其内部审计最好采取“审计”加“监察”的模式,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线,最终实现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检查。 通过在集团总公司设立“监察审计部”的方式,在审计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监察审计部”牵头负责组织开展集团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对集团管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实际设置可采取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审计监察部”负责对二级子公司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集团内部的三级和更下级企业的内部审计,采取在二级子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由该公司财务部门在接受“监察审计部”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履行审计职责并向总经理报告的工作原则。所形成的最终审计结果,由二级子公司的总经理通过集团专项会议(“监察审计部”是本会议的重要参与者)的形式向集团管理层报告。本人草拟的集团企业内部审计框架如下图所示: 2、内部审计体系的构建重点 结合上图,在具体构建内部审计体系时,应注意把握以下方面: ①、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内部审计框架建立后还需要制订符合企业实际的审计程序与业务运转流程,才能使框架体系发挥应有的效力。 原则来讲,内部审计程序应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和报告这三个基本工作阶段。其中: 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确定审计组组长及主审人员、初步分析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审计方案、发送审计通知书等。 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根据审计方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以及对报表项目和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测试和复核。 审计终结和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根据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归集审计档案。在此阶段,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和决定有异议,一般可采取“在收到审计报告和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修改意见或复审意见”的方式进行沟通。 内部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经批准后,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并将执行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公司总部及内部审计部门。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可视具体情况进行后续审计,以保证内部审计结论或决定的执行。 结合上述内容,本人草拟的内部审计业务流程图如下: ②、建立上下结合、下审一级的内部审计体系。

我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我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txt男人的话就像老太太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问:你喜欢我哪一点?答: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执子之手,方知子丑,泪流满面,子不走我走。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凭啥我就要工作经验?我国立法制度的不足和完善 我国的《立法法》是一部规定立法规则、确立立法制度的基本法律,涉及“立法权限”、“立法程序”、“法律效力等级”和“法律监督”四大问题。立法立法必须严格执行《立法法》的规定,坚决克服“立法不法”的现象。 立法是法治的关键和核心,其目的在于合理配置立法权力,有效规范行 政权力的运作,从而为公民权利的行使提供充分保障,实现公平、正义、自由、 秩序等价值目标。实质意义上的法治不仅要求法的权威性和依法而治的法的工具 价值,而且强调立法对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追求、法的内容的合理性等法的实 质理性。法治已经演进为一个综合概念,它融汇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诸 多价值观念,包含着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司法独立、立法等丰 富的制度意蕴,其核心则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几个世纪以来,法治理论与实践 对政府权力予以高度关注,这与立法权力作用范围的广泛性、与人们生活联系的 直接性密切相关。二十世纪以来,立法权在很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极度扩张的事 实,不断提醒人们,对立法权力的制约是国家权力制约的重中之重。 在我国,立法尚处在初级阶段,立法法治还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无论 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面临着挑战。因此,立法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和制 度变革。当前,我国立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些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 领导干部的观念与立法的要求不相适应 邓小平同志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律传 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 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 又重新滋长。”由于我国缺乏依法治国、立法的传统,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 淡薄,特别是一些非常有害的观念或思想,严重阻碍着立法的实现。它们是: 第一,人治观念。有些立法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对立法重要性 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是不重视,总认为立法不管用,按法定程序办事太麻 烦。因此,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立法还多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并没有真 正落实到行动上;有些领导干部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置法律于不 顾。第二,治民不治官的观念。有些领导干部往往把自己摆在了超越法律之上的 位置,总习惯地认为法律只管老百姓,忘记了自己同样需要接受法律的约束,从 而无视法律的规定。第三,法律工具主义观念。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 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甚至认为,当对自己有利时就拿来适用,对自己 不利时就不执行。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立法观念的根植和立法方略的推 行。 因此,实行立法必须要大力培养和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重点是抓好各 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立法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建设,切实地进行为依法 立法所要求的观念更新。 1.树立法治观念。为此,必须明确:第一,宪法至上。法治的实质是宪治,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体现,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 第二,法律具有极大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而不允许有超越 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法大于权。任何人不得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权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2011-11-10 在宪法统帅下,按照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将我国法律规范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分别是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规章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组成的统一整体”。 七个法律部门所包含的主要分支情况大致如下: 一、宪法相关法部门四个: (1有关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制度方面的法律,包括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强制执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制法、选举法、代表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 (2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包括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3有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包括反分裂国家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戒严法、缔结条约程序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等; (4有关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包括选举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等。 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宪法相关法方面的法律38部和一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审计学习题集及答案第2章审计组织体系与审计规范

第二章审计组织体系与审计规范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政府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在重点地区、部门设立派出机构,进行审计监督。( ) 2.政府审计机关是依照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建立的,实行的是任意审计。( ) 3.政府审计机关无权审查财政预算的执行和财政决算。( ) 4.我国政府审计机关是司法型审计机关。( ) 5.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隶属于监事会。() 6.内部审计机构其性质和会计检查机构基本相同,因此不必分设。( ) 7.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比,业务范围的广泛性,是国内外内部审计共同的特征。( ) 8.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全部由本单位总裁或总经理领导。( ) 9.我国民间审计的振兴,始于1980年的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和重建。( ) 10.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同意才能以个人名义承办业务。( ) 11.注册会计师只有与委托单位保持形式上的独立,才能够以客观、公正的心态表示意见。( ) 12.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以降低收费的方式招揽业务。( ) 13.或有收费是收费与否、收费多少以签证审计工作结果或实现特定目的为条件的收费形式。 14.审计失败是注册会计师因为没有遵守独立审计准则而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15.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却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16.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对于报表使用人来说,是对被审计单位今后生存发展及其经营效率、效果所作出的保证。() 17.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执行审计程序,应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改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 18.审计业务属于法定业务,所以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非注册会计师不得承办。() 19.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未能发现现金短缺时,被审计单位可以以过失为由控告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又可以说现金等问题是由于缺乏适当的内部控制造成的,并以此为由来反击被审计单位的诉讼。这种情况在追究责任时,可定为“共同过失”。()20.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21.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某位的员工具有近亲属关系,就不得执行该客户的审计业务。() 22.在任何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以或有收费形式为客户提供鉴证业务。() 二、单项选择题 1.( )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A.人大常委会B.财政部C.全国财经委员会D.国务院

征信法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建议

征信法律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还难以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征信法律法规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征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加快征信法律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信用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现行征信体系的基本情况 征信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银行信用和与此相关的其他信息进 行系统调查和评估的行为。其过程是征信机构将分散于各金融机构及社会有关部门的法人和自然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储存、形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并为相关法人和自然人提供信用状况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目前我国社会信用水平低下,社会信用严重缺失,对我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为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800亿元,三角债和多角债的大量存在直接污染了信用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专门征信机构200多家,此外还有其他类中介机构从事部分征信业务的约有1000 多家,全国从业人员约6000人,从专门的资信评级机构的发展情况看,主要评级机构已初具规模,但规范征信业法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几呼处于空白状态。 二、征信法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尚未有一部专门的规范征信市场行为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从国际上看,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在征信体系建设中,具有比较完备的征信管理法规,如,美国有《公平信用报告法》,泰国有《征信业法》,都为该国征信业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使征信机构在信息采集、信息披露方面无法可依,各机构部门各自为战,特别是在基层金融机构,经常遇到政府部门、其它金融机构、企业等要求提供各种信息咨询,但由于没有适当的法律依据,使得对信息的提供和披露范围很难操作,总担心引起一些法律纠纷,数据的过分保密也影响了公众对征信的认识程度。 2、现有法律法规制约了信用信息的对“外”开放。在我国,由于政府对企业资信信息和数据等有关方面有明确的制度和规定约束,从而制约了社会信用数据开发的进程,使得在开放信用数据等方面无法可依。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6条“商业银行应当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侵犯”的规定制约了商业银行向征信公司开放企业信用数据。另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征信公司信用数据的收集与利用。 3、公开信息和秘密信息难以界定,失信惩罚力度低。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等法律法规中涉及到的守信、失信的条款较少,且处罚标准不一。因此,在缺乏

2017安全-法律知第一章第二节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及第三节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一、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 ㈠安全生产立法的含义 1.安全生产的含义。 安全生产是指通过人-机-环境三者的和谐运作,使社会生产活动中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的状态。 安全生产工作由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应急救援和事故查处4 个部分构成。 2.安全生产立法的含义 安全生产立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泛指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订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活动;二是专指国家制定的现行有效的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 安全生产立法在实践中通常指后者。 ㈡加强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略) 二、安全生产立法的重要意义 《安全生产法》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全面加强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依法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有利于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有利于提供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有利于增强全体公民的安全法律意识;有利于制裁各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第三节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㈠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概念 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指我国全部现行的、不同的安全生产法律规范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㈡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特征 1.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和阶级意志具有统一性; 2.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3.法律规范的相互关系具有系统性。 二、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可以从上位法与下位法、普通法与特殊法和综合性法与单行法等3 个方面来认识并构建我国安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