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

南昌市工业及重点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二O一O年十二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2)

(一)取得的成绩 (2)

(二)存在的不足 (7)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7)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四、战略定位和具体目标 (11)

(一)战略定位 (11)

(二)具体目标 (13)

五、区域布局和重点产业 (19)

(一)区域布局 (19)

(二)园区经济 (20)

(三)重点产业 (24)

六、发展举措和政策建议 (58)

(一)外向带动,产业推进,提高园区发展水平 (58)

(二)项目带动,配套推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58)

(三)科技带动,创新推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59)

(四)事业带动,激励推进,提高人才专业水平 (59)

(五)节约带动,执法推进,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60)

(六)财政带动,合作推进,提高资金筹措水平 (61)

(七)管理带动,集约推进,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61)

(八)信息带动,融合推进,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 (63)

七、重大建设项目 (63)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好全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高铁、低碳、地铁、大湖时代机遇,促进“十二五”期间南昌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南昌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特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战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上项目扩投资,保企业促增长,调结构强产业,南昌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总量规模快速扩张。2009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亿元,是2005年亿元的倍,占全市亿元的比重达%,南昌全面步入工业化中期发展新阶段。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实现利税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比2005

年提高个百分点。2006—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三大指标在2005年基础上年均分别增长%、%和%。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86家,比2005年增加38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比2005年提高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30亿元(同口径为758亿元),同比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2600亿元,增长28%,利税220亿元,增长30%。“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省会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排名中,超过哈尔滨、昆明、太原三市。

2、主导作用愈加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紧紧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个中心,千方百计推进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调整为2009年的::,二产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工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提高到2009年的%,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主导作用进一步明显,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围绕汽车、医药和食品、

纺织服装、光电子和家电、冶金和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和汽车、空调、食品、光电和电子信息、造纸、飞机、纺织服装、医药和医疗器械、机电、冶金和新材料等十大产品基地,强力推进“3010”工程和“十百千亿工程”,工业投资不断加大。已投产的江铜耶兹公司年产万吨高档铜箔、晶能光电年产30亿粒蓝、绿光LED芯片、赛维BEST薄膜太阳能电池和在建的泰豪家用静音电源、江铜集团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铜板带、赛维LDK1GW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南昌传统产业的水平,提高了南昌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促进了南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比“十五”末的2005年提高了个百分点。以硅衬底及蓝宝石工艺的LED为代表的光电产业、以高纯多晶硅及其应用的光伏产业及有色金属深度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青山湖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安义的新型建材基地、小蓝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进贤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得到了有效发展,产业

集群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产品基地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五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是亿元、亿元、亿元,占全市的比重是%、%、%,是2005年的倍、倍、倍。2009年,十大产品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

4、单位能耗逐年下降。随着节能与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以及逐年加大节能与循环经济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在2005年吨标准煤的基础上降至吨标准煤,四年累计下降%,预计2010年将降至吨标准煤,五年累计将下降%,可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5、品牌产品明显增多。截至2009年,全市有“草珊瑚牙膏”和“金佳谷物大米”等6个中国名牌产品,“江铃”、“汇仁”、“金圣”和“汪氏”等9件中国驰名商标,113件江西省著名商标,比2005年新增了4个中国名牌产品、5件中国驰名商标、44件省著名商标;拥有江铃皮卡、陆风、汇仁肾宝、江中草珊瑚、长力板簧、汪氏蜂蜜和煌禽烤卤等一批标上“南昌制造”的全国知名品牌产品。“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了新全顺客车、陆风X8、静音发电机组等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

量的升级换代产品。

6、重点企业发展壮大。截至2009年,在全市工业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有20户,其中20—50亿元的有7户、50—100亿元的有南烟1户、100亿元以上的有江铃和南钢2户。与2005年相比,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净增9户,20—50亿元的净增4户,100亿元的企业增加1户。

7、园区工业发展迅猛。“十一五”期间,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工业空间布局有效改善。2009年,全市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特别是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17%提高到了%。

8、发展后劲得到增强。2009年,全市工业完成投资627亿元,是2005年的倍。2006—2009年共完成工业投资亿元,预计2010年完成工业投资760亿元。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重大项目的有效实施,大大提高了工业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了全市工业发展后劲。

9、多种经济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南昌工业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巩固。私有经济发展迅猛,非公有制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市工业发展带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南昌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1、总量规模不大。南昌工业发展的比较对象主要是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与他们相比,南昌工业显得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总量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居倒数第二位,仅相当于武汉的1/3、郑州的1/

2、长沙的1/2、合肥的2/3。2009年,南昌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为万元,而长沙为万元、合肥为万元,省内的新余为万元。

2、优强企业不多。缺少行业龙头、领军企业,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仅江铃、南钢2家,20亿元以上企业仅10家,10亿元以上企业仅20家,至今无年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3、知名品牌不多。大多南昌企业制造的产品为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的大路货,缺少知名品牌。如:纺织服装企业量大面广,但基本无自主品牌,多为贴牌生产,产品附加值较低。

4、研发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较少,研发队伍不大,高级技术人才缺乏。

5、企业家队伍不强。缺少行业领军人物,至今还未出现一位像张瑞敏那样的国际型企业家。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时期。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是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是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工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全面应

对国际形势新变化、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是全面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时期;从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实现工业进位赶超、快速崛起的重要时期;从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是抓住高铁、地铁、低碳和大湖时代契机实现工业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时期,是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关键时期。

1、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为南昌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一体化仍然是主导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将在“十二五”期内结束,我国经济将全方位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增长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源支撑,也为南昌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和国际、国内市场的空间继续扩大,为南昌工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大,为南昌工业拓展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时期,国际市场需求增大,为扩大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十二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将持续上升,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国内需求将不断扩张。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大,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加快,将继续推动南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3、多重机遇的叠加优势,为南昌工业发展提供巨大机遇。

随着中部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南昌,为其加快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南昌是江西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重点地区,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优势、国家大飞机战略以及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布局,

为南昌地区经济布局,发展航空产业、现代能源、汽车制造等现代装备、能源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创造了优越条件。

4、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南昌工业发展不断提供强劲的动力。

中部崛起战略是南昌加快工业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南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继续在规划指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这为南昌工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

5、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增强,为南昌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世界经济正处于周期性上升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在加快。南昌的产业化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合理接纳产业转移,对南昌工业收益很大,将实现经济发展的“后发效应”。南昌南近粤港澳,北邻上浙苏,东接闽三角,接受产业转移的条件得天独厚,必将给南昌工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抢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南昌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南昌工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推动全市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实现南昌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二)基本原则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二五”期间南昌市工业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产业化,走出一条具有南昌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兼顾资源与环境的原则。工业结构调整要在发挥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同时,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要限制资源消耗大和对环境影响大的产业。鼓励和支持发展符合“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要求的少污染、无公害的产业和产品,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信息产业,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三高原则。积极培育和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工艺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布局定位原则。市级、县区级都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从而使每个区域最终具备各自的产业优势。目前已经形成的各个工业区,应逐步将相对分散的工业区进行整合,本着由劣势地区向优势地区聚集的思路,打破零星布点、处处开花的格局,实现产业的相对集中和集群式发展。

四、战略定位和具体目标

(一)战略定位

1、南昌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南昌仍处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而工业化中期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重在量的扩张,还未到重在质的提升的层次,没有一定规模的工业总量,三产和现代服务业是没有支撑的。

2、南昌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第一区位优势明显。南昌是全国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性地位和枢纽性区位的独特优势。京九、浙赣、皖赣等铁路纵贯城区;105、320、316国道交汇于南昌,昌九、厚梨、赣粤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4D级昌北国际机场开通了直通北京、上海、香港、台北、首尔、新加坡等国内外城市40多条航线,同时4E级机场扩建工程正在实施,到时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200万人次。国际航空港的开通,南北与东西铁路动脉的交汇,国际集装箱码头的运营,高速公路网的结点,构建起了南昌通畅快捷的立体交通网,使南昌1小时航程、6小时里程即可通达周边8个直辖和省会城市的“经济圈”变为现实,这个圈中聚集着亿人口,并蕴含着12万亿元工业品的消费潜力。

第二生产要素充足。南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相对价廉。南昌在校大学生、研究生40万人,还是全国三大民办高校基地之一。制造业产业员工月平均工资为1000-1200元人民币,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70-80%。南昌电力供应充足,自来水质量全国一流,南昌水、电、气

价格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60-70%,与武汉、长沙等其他中部城市相比,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第三物流设施齐全。一是海铁联运开通。南昌现已开通南昌与深圳(香港)、上海、厦门三地的海铁联运,其中南昌至深圳全程运行时间20小时,南昌至上海全程运行时间21小时,南昌至厦门全程运行时间40小时,“五定班列”的运行使得同类货物相同里程的运费比其他未开通海铁联运中部城市低约40%。二是保税物流平台设立。江西省首个保税物流中心——南昌保税物流中心,落户坐落在南昌高新区,于2009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江西省首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坐落在南昌经开区,于2010年6月封关运行。三是集装箱码头建成。随着年吞吐量为10万标箱南昌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成并投入运行,千吨级货轮可由赣江出鄱阳湖入长江,经上海港出海。四是知名物流企业落户。联邦快递、马士基、亚洲货运、中远货运、中海集、厦门外代、厦门海投及上海国际港务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已在南昌设立分公司、办事处。

第四投资价值凸显。南昌以投资的活力、发展的速度和日益增长的后劲,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动感都会”,是2006年度中国唯一被选入的城市;自2004年以来,南昌连续6年被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极力推荐城市”;还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前20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名城、十佳会展城市、创新型城市等诸多殊荣。现在,南昌又迎来了高铁、地铁、低碳和大湖(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时代,

正在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进一步打响“成本低、回报快、效率高、信誉好”的“四最”投资品牌,投资价值更为凸显。

3、“十二五”南昌工业发展战略定位

围绕加快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南昌工业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的总目标,以产业招商和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为总抓手,突出扶大扶优扶强,促进重点企业裂变扩张,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催生百亿企业方阵;突出实施龙头带动,推动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大中小企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催生千亿产业集群;突出引导产业科学合理布局,推动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竞争有序、错位发展的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催生千亿园区板块。

(二)具体目标

1、主要经济指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三大指标年均递增20%以上;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万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达到650亿元以上。到2020年,南昌工业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前移1位。

——“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递增30%以上,五年间总额达到75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市工业投资达到2500亿元以上。主要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四率”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

——到2015年,全市8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1500亿

元以上,年均递增25%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品牌8个以上,试制省级以上新产品400项以上。

——到2015年,全市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5%以上,比“十一五”期末提高8—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10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5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100—200亿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骨干企业;新增2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到2015年,汽车、光伏光电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到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2、主要企业发展目标

见下表。

南昌市百强工业企业发展目标汇总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