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目录:

摘要---------------------------------------------------3关键词-----------------------------3绪论---------------------------------------------------3第一章-------------------------------------------------4

一.教育公平的意义-----------------------------------4

二.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4第二章-------------------------------------------------5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因素分析----------5

1.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 5

2.高等学校的布局与高考录取指标分配存在不均衡--6

3.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问题-------------------------------7 第三章-----------------------------------------------9 一.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途径分析---------------9结束语------------------------------------------------10参考文件---------------------------------------------10

摘要: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教育制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高校录取指标分配以及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等。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以及改善高校布局等,则可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制度

绪论:

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在法律上保证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种种举措。具体体现为,向工农大众开放教育,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重新确立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入学准则等等,以此来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今天,我们国家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更多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提出的高等教育公平原则:能否被高等院校录取应根据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成绩、能力、努力程度、锲而不舍和献身的精神……。高等教育应根据个人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开放,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幢。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尽管我国在高等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公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并且应当引起特别的关注。比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性仍然十分显著。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方面,城乡和阶层差异十分显著,而且二者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即无论是阶层还是城乡,受高等教育机会最少的群体都是农村和农民的子女。从研究结果来看,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不但没有对弱势群体的成员进行补偿,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有意或无意拉大教育机会的差距。那么,究竟教育制度中的哪些因素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第一章:

一. 教育公平的意义:

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解决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主要手段。我们必须把握平等性和差异性、合道德性和相对性、优先性和补偿性三对道德原则,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二、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教育公平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公平一样, 可具体地区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平。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即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构造“过程公平:既指在起点不公的现实中,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 也包括在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互动中微观层面的公平”。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的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科尔曼对教育的公平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二是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三是教育成效均等。四是教育影响生活前景均等。教育公平属于伦理标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公平说到底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均等。在现代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不仅是高等教育领域内体现公平的实质所在,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所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至少应指每一个符合接受高等教育条件的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参加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权利,并且根据考试分数具有平等的入学权利。

高等教育中的效率不仅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而且包括对潜在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的能力。效率可分为两个方面:社会效率和个人效率。狭义的社会效率是指受高等教育比未受高等教育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广义的社会效率指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

第二章: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因素分析

今天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标志之一是,以统一高考的分数作为入学的标准,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平等的分数背后隐藏着的教育制度的不公平,成为今天高等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从基础教育的不公平、高等学校的布局与高考录取指标的分配以及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考的分数,从而决定着考生是否能上大学以及上哪种类型的大学。实际上,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已经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这最终决定了他们高考的分数。当然,城乡和区域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此,我们主要是从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上分析其中的缘由。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系统内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从小学到高中均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如果说,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是根据教育平等中的差别性对待原则,即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际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式地实现,故要实现教育平等必然需要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对不同智力和天赋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那么,就必须遵循差别性原则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使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也就是说,无论是哪类学生都应当享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甚至说,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应该享受到比重点学校的学生更加优秀的教育资源,因为他们的“智力和天赋不如重点学校的学生”。然而现实情况则不然。我们的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于城市,而城市又过于集中在重点学校。重点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明显地优于非重点学校。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

实际上,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一方面选拔了所谓的“精英”,同时也淘汰了一大批所谓的“非精英”。而低阶层、贫困人口以及农村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孩子则成为被淘汰的对象。表1给出的是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职业中学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可对这个问题加以说明。可以看出,两所学校学生的来源是迥然不同的:,在重点中学中,知识阶层、经济阶层和权力阶层的学生占有70%以上的比重,而边缘阶层的学习者则无一人。相反,职业学校学生的阶层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劳动阶层和边缘阶层的学生占了80%以上,而其他高阶层的学生则寥寥无几。所以说在这种“教育竞技”中,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只是那些所谓“精英”阶层子女的“陪练”而已,是很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其他省份学生向京津沪进行的“高中移民”现象也体现了阶层的分化,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优势阶层的子女在基础阶段接受教育的机会已经远远多于弱势群体的家庭子女。

因此,现实存在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性,相当程度上是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累积和延续。经济、文化以及组织资源方面都比较贫乏的无钱无权家庭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方面面临相当不利的地位。而我们的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去主动维护社会公平,将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反而人为地制造差距与不公,最终把教育机会向优势家庭背景的人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系统“实现”了阶级地位的再生产,使阶级地位得以在代际间进行传递。

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职业中学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统计

2.高等学校的布局与高考录取指标分配存在不均衡

我国高校的区域布局不合理是历来已久。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高校分布较为集中,其数量远远多于西部和中小城市,尤其是重点大学多数分布于东部和大城市。高等学校的布局不合理本已使处于不利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的弱势人群在获得就学机会、选择专业以及公平享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处于不利的境地。可是由于一些制度原因,这一差距又在被人为地扩大,把弱势人群的子女更加置于接受高等教育的边缘地位。高考指标的分配不合理就是其中之

比如2003年,北京大学在北京、上海、天津的录取分数线均较低,我们以录取分数线最高的河南作为参照,录取线最低的天津市文理分数线分别低于河南70和51分,北京的文理录取分数线比河南分别相差58和48分。其实,存在于北京大学的这种现象在其他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是这些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存在明显的地缘倾向。以位于上海市的复旦大学的招生为例。2005年,该校在上海招生的总数为1440人,而在全国其他省市的招生总数也只有1231人。我们把该校在部分省市的招生名额与相应省份的人口总数进行计算得出各个省市每百万人口被该校录取的人数(见表2)。可以看出,在各个省市录取人数的差距是十分惊人的。这也导致了这类高校在不同地方的录取分数线相差悬殊。高校的这种指标分配制度无疑导致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近期,以前部委主管的高校在经费与管理改革中强调的地方共建并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路,是否将强化这种不公平性值得关注。

3.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问题

我国的高校被分为很多种类,有全国重点大学,一般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有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等等。国家对重点大学的投资远远高于其他高校。而我国的高校的收费标准也是不同的,一般是重点大学的收费要低于高职高专,公办高校的收费低于民办高校。从各类高校的学生来源看,重点高校由于其过高的入学门槛以及一些地缘性倾斜行为,把低阶层以及贫困家庭的子女拒绝在门外,基本上成为优势阶层的高校。我们的研究已表明,重点高校中,高阶层家庭的子女比例较高。所以,高阶层的子女能够在花钱费少的情况,享受着国家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重点高校实际上成为有权和有钱阶层的“私有物”,是在维护了特定集团的利益,根本谈不上去缩小各阶层子女入学机会的差异性问题。

对于民办高校、高职类学校来说,其入学的分数门槛较低,应当说为低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在低分数的门槛后面,却有一堵比分数更高的墙,即高昂的学费。高分数和高学费使得很多贫困家庭子女的升学希望被彻底打破。贫困家庭的子女连最起码的教育资源都难以享受。当然,这里我们无意指责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因为高收费是这些院校生存的必要条件,国家对他们的投入很少,而对民办高校则几乎没有投入。

问题的关键是国家对高教投入的指导思想的是什么?从1999年开始,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了实施阶段,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大众化启动的初始阶段,我国的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就充当了主力军的角色,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进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政府的愿望所在。但是,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取向来看,把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到重点大学上,着力于建设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是能够靠金钱堆积出来吗?再者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固然重要,但能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接受高等教育则更为重要。我们不妨打个比喻,今天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在教育领域是否面临着和体育领域中相似的一个问题,到底我们是更需要奥运争光还是全民健身呢?所以,我们的“政府应当成为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政府行为的底线,至少不人为地制造差距和扩大不公平。”

某地不同高校学年学费统计

第三章

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途径分析

在现代社会,社会地位升迁与下沉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来进行的。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种种制度因素的原因,把那些在接受教育方面本已面临相当不利地位家庭的子女,置于更加恶劣的境地。而由于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使得弱势阶层无法通过受教育来改变其社会地位,这种分化会通过代际传递下去,进而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不利于建立和谐公正的社会。诚然,公平与不公平是相对的,绝对的公平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高等教育的公平只能是一种接近,但政府、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需要通过一些教育政策或制度的制定来消除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因素,最起码不去有意或无意地扩大这种差距。下面我们就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对基础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构筑相对公平的基础教育环境。取消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保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同时,要把优质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包括缩小基础教育阶段的城乡、区域和阶层差距。努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性的基础。

其次,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政府要依法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

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政府要对有关部门和学校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的作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构建对贫困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对农民工子弟入学难的问题要从制度、经费上给予有效的解决。要通过国家的特别资助、政策性鼓励的教师流动、薄弱学校的升级、撤并等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多种手段保障社会较低阶层子女的受教育权,降低他们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

第三,改进现行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在给一些贫困的地区政策倾斜以外,在全国其余的省市采取统一的录取分数线,打破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各地的生源指标分配的不均衡状况,或者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来分配招生名额,以实现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子女获得接受高等教育平等的机会。

最后,由于中国的区域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因此,仅仅通过在现有高校的基础上来做文章,是不可能最终解决问题的。那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新的办学思路。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采取实现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以及不发达的边远地区,不妨大力推进把高等学校办到每一个社(地)区去,以及把现有社(地)区学院办好上面。

结束语:

毫无疑义,在人类的教育文明发展进程中,教育公平具有着独立的社会文化价值,教育公平概念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内容平等、教育规格平等、教育就业平等等多项内容。但对一个学校来讲,它则包括教育办学权平等、教育发展权平等等内容。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作为人类教育发展的不和谐音符,教育不公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它是基于经济功利主义、商业中心主义、金钱至上主义等庸俗的“教育效率观”而产生的,它是以践踏人类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性的理性精神为代价的,它是以牺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国民素质和长远利益为代价的。目前,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教育公平,教育不公已经给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利益造成了严重伤害,而且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由于此,我国教育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只有花大力气,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紧紧抓住“教育公平”这个“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决策因素”,建立一个全新的公平的教育运行机制,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向前发展。但愿我们的政府部门能早日抓住“教育公平”这个“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决策因素”,还中国高等教育一片蔚蓝的天空,还中国高等教育以净土。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报告. [R]新华社.200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

3.中国教育统计网. [Z]2009

4.晓梅,刘少雪.处理高等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的系统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

5.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6.张亚斌《现代远距离教育文明特质论》,《中国电化教育》[J]. 1997年第8期

7.《学费猛于虎10年乱收费2000亿》,《西安晚报》。[N]. 2004年7月25日第5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