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_林凤

国外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_林凤

国外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_林凤
国外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_林凤

28

 国外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林

 凤

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同时也是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踏上或经历了这个历史阶段,发展中国家也必须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东亚的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实施了世界闻名的“新村运动”,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造村运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如法国、德国、英国及美国等也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进行农村改革和建设。这些国家的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缩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基本解决了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积累了一些农村建设的经验。

一、国外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政府大力倡导、支持农村建设,是农村

建设的启动者。

政府对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对农村建设的倡导与推动。一般而言,

在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在发展上总是落后于工业和城市,要改变这种不协调局面,必须通过农村改革与农村建设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政府出面倡导与推动。韩国“新村运动”就是韩国政府为了改变农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状况而倡导起来的。日本“造村运动”的出发点是以振兴产业为手段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随着造村运动的发展,后来运动的内容扩大到包括景观与环境的改善,历史建筑的保存、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康与福利事业的发展等整个生活层面,运动的地域也由农村扩大到都市,变成全民运动。政府对农村改革、农村建设的倡导和推动作用实际上就是要求政府要作农村建设的启动者,这对政府来讲是责无旁贷的。

21对农村建设的规划与规范。政府对农村

建设必须有一个长远而系统的规划,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以一贯之,并在推动过程中对农村建设运动进行规范。在这方面韩国的做法具有代表性。韩国所实施的“新村运动”的项目都是由专家经过周密研究后设计的,是用现代科学和理念决策的产物。韩国的“新村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六个阶段,政府对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规划目标。六个阶段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政府有通盘规划,并在新村建设过程中进行推动和规范。这是韩国“新村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经验。

31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法国在现代化建

设过程中,政府为了农村改革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经营者提供优惠贷款,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提供的农业贷款总额高达900亿法郎。德国也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落后的

农业区采取投资补贴、拨款、农产品价格支持、低息贷款等措施,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其他发达国家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也都通过公共财政和采取发行债券等形式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农民住房、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41对农村建设提供制度和机制上的保障。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农村建设,1990年分别在各州建立“州农村发展委员会”。每一个州的委员会都有自己的战略规划,确定了委员会成员齐心协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方法和措施。韩国政府为了支持“新村运动”,在运动之初成立了由内务、农林、工商、建设、文教、邮电、经济企划院等部门行政官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道、直辖市、市、郡、面、邑、村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领导体系。政府部门之间也形成了相互协作机制。

(二)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而决定人才成功与否的关键又在于人才的思想文化素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农村改革与建设中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注重对农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和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韩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走完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韩国人自己认为原因就在于他们高度重视教育。新村教育是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日本通过政府、学校和民间力量,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法国也推行农业教育。1960年,法国颁布了《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建立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部在全国建立了一批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学校,从事农业人才的培养。另外法国政府还确立了以公立私立共同办农业教育的体系,逐步实现了农业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国家对获得毕业证书的人员,在安置、农业经营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农村建设要取得长效,根本上要靠农业本身的发展。而农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推广和运用。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都非常重视。韩国为了使新科技在农村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政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开办培训班,举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指导农民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美国、法国、日本等国注重为农业发展提供需要的耕作、收获等机械,设法提高生产率。

这些国家对农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视,不但使农民具有了操作现代化设备的技术,掌握了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而且使农民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革新了观念,才使东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农村改革及农村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依靠农民主体力量,保护农民正当权益,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

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自主性参与。依靠农民的主体力量是决定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农民是农村的主人。韩国“新村运动”中,政府确定的工程项目都是切实可行的项目,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善生活的信用立竿见影,让农民看得见、感受得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了他们的自发、自助、协同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从而使“新村运动”最终转变为“民间主导型”的群众运动,进而使“新村运动”具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达国家在农村改革和建设过程中,都采取了很多保护农民的措施,制定了保护农民权益的政策、法规和法律。例如德国《农业法》第一条就规定,农业人员应与其他职业人员的福利状况相同;德国还制定了

30

 《农村社会保障法》、《农民医疗保险法》等法律,农民们享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法律,德国逐步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覆盖了农村,使从事独立经营的农民与具有雇佣关系的工人和职员一样,都能够享受所有社会保险。法律还确保农民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利益服务。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建设经验显示,保护农民正当权益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农民组织既是科学技术和工业进入农业、农村、先进农业知识进入农民头脑的有效载体,也是农民权益的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可以在这种组织的帮助下保护自己在交易中的利益。例如,日本在造村运动中形成了由三级农协集成的流通服务网络,覆盖了整个日本农村。这些农协组织利用联合的力量,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高效的服务,成为农业、农村、农户三类组织三位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信贷、技术经营指导,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日本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有80%以上是由农协为其销售的。德国也形成了有纵横交叉的网络化的农民组织,其功能齐全,从层次上看有地区组织、州组织、全国性团体。在美国、英国、法国也都有发育比较成熟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在推广农业科技,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农民技能,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要有独特的方法,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农村改革和建设经验。但是,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无疑是可以借鉴的。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建设内容。

从当前农村建设现状和广大农民的迫切需

要出发,笔者以为,新农村建设应突出以下重点和建设内容。

1.从广大农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

条件入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还要继续加大农村道路特别是村内道路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太阳能、风能和小水电。建设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搞好村庄绿化,实施乡村整治,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

2.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支持农村教育、

卫生、文化、科技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社会资源占有率低。为此,我们要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卫生所(室)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3.健全村民自治。当前,我国村民自治的体

制不健全,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把握新农村建设中导向性和原则性问题,妥善处理好各种利会矛盾,塑造农村新风尚,促进农村和谐。

(二)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11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抓紧制定全国

性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制定科学的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使新农村建设一开始就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清楚的框架进行。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综合部门牵头,抓紧制定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当

前我国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内容与重点,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21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明确不同地区建设重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确定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坚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力戒急功近利,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31坚持政府扶持、资金引导,不断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在稳定有关各项农村建设资金的基础上,扩大投资规模,整合现有资源,设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建设长期滞后局面。

41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实施模式多样,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为平稳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各地要首先选择部分基础较好、有明确的规划且已经开展支农投资整合的县(市)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地区。一是要探索新的政府支持方式。改变以国家直接投资为主的支持方式,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采取国家补助建设物资为主、资金为辅,通过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切实发挥国家投入的引导作用,主要依靠广大农民进行项目建设。二是要探索总结新的组织方式。有关部门要搞好协调和服务,加强培训、组织和宣传工作,通过切合实际的宣传教育以及动员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群众的活力。三是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要在加强项目管理的同时,坚持向改革要效益。根据农村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别、性质和特点,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都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吸收社会投资开展新农村建设。坚持责、权、利相统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51坚持尊重民意、农民主体,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现阶段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是不现实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要明确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协同的精神和意识,树立农民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充分发挥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要注意尊重民意,珍惜民力,解决农民最为迫切的难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采取定点帮扶、对口支援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赢得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成为一项全民性、自发性的活动,这是其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上接第27页)

式,参与新农村建设;高等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乡村旅游、专业经济组织、资金互助组织、现代物流、商业连锁、环保产业等专业领域为乡村代培人员。政府并要利用和整合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或与企业对接,予以引导和扶持,组织开展广泛的农民培训。

这三个方面的资源整合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其本质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调动政府、农民、社会的积极性,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启示_陈泉

第13卷第3期 2015年3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3 No.3 Mar.2015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5.03.029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启示* 陈 泉1,2 (1.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外语系,安徽马鞍山 243000;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分析了英国、日本、法国、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认为处于当时环境背景下的欧洲,之所以会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扩张,是因为受到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针对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模式,探讨了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特色化;品牌创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5)03-0100-03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旅游业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道独特的、亮丽的“风景线”,被世界各国旅游业所重视,并且呈现了日趋成熟的势态。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是乡村旅游的起源地,100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萌芽期、规模扩张期以及成熟期等[1]。目前,像英国、法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国家的乡村旅游业均具备了较大的规模,发展迅速、经验丰富,值得我国乡村旅游业学习及借鉴。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分析 国外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譬如英国、日本、法国以及美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便具备多方面的特点及优势,并且能够得到国家政府的充分支持,投入大量的资源以及充足的人力资源等。总之,不同的国家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具备不同的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一)英国乡村旅游发展及经验分析 英国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较早,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已经具备很大的发展规模。并且在逐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乡村旅游。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先生在1898年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思想,让人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美好的环境,与此同时还能够营造优良的社会经济环境[2]。在田园城市当中,着重对城乡之间的和谐与统一作出了强调。强调城市需要传达出自然的美感,要实现社会的公正性,要与乡镇充分融合,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霍华德在“莱奇沃斯”这座田园新城的规划设计中投入了3亿英镑,并设定了居住3 000人的目标。使莱奇沃斯成为世界第一座公园城市,这座公园城市充分利用古镇人文环境,并结合城市优美的环境,使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得到有效加快,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在乡村旅游财政以及政策支持方面,英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心血,英国政府每一年都会投资进充足的资金,保证乡村旅游设施设备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进行。并且,在渔业方面以及农业方面,均给乡村旅游景点带来了资金上的帮助。在向农场主提供资金上的帮助的基础上,使农场主能够对乡村旅游业加以经营,并带来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进一步对乡村旅游生态景观进行了全方面的保护及改善,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加更加稳健、更加快速、更加有效。 英国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取得较为快速的发展,总结起来具备了以下几大优势。其一,能够得到政府在政策方面以及财力方面的大力支持,干预力度小,使乡村旅游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二,对农业主体的地位及优势给予充分肯定,并将农业与旅游业充分融合在一起,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运行准则作为保障依据的前提条件下,使乡村旅游更具发展前景;其三,考虑到乡村旅游未来更好地发展起来,融入了景点与景点融合的开发模式,与此同时对英国自身的旅游规划系统加以完善,进而使英国乡村旅游实现全面发展。 (二)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及经验分析 日本的土地面积以及农户耕作面积是不占优势的,然而日本具备美丽的景观,在民俗风情文化方面 *收稿日期:2014-12-05;修订日期:2015-01-02 作者简介:陈泉(1978-),男,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外语系助教,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方面的研究。

国外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启示

国外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启示(个案分析)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因此农村社区的秩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缓解乃至消除阶层、地区以及城乡差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各个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其中有一项紧迫任务就是改进我国的乡村治理的现行制度和政策。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乡村治理这方面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就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希望通过一些成功案例的分析,看看这些发达国家在乡村治理的体制和操作方面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案例一: 英国乡村普遍建立的是以议会为中心的权力一元制,但又根据人口多少进行了区分:300人以上的教区设立议会作为地方权力中心,300人以下的教区设立教区居民大会作为权力中心;在议会或居民大会之下设有若干委员会负责各项具体工作。 在法国,市镇作为其基层政权,要求每个市镇政府都由市镇议会、市镇长及若干市镇长助理组成,而无论市镇大小。区别只是市镇议员人数及选举方式根据市镇人口的多寡而变化。 德国乡镇的政府形式颇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其实行联邦制,地方政府的政府形式由各州自行决定,另一方面,德国二战失利后被英法美占领,占领各国对所在州的乡镇权力结构亦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剧了乡镇政府形式的差异性。在前法军占领区实行议会/市长制,在未占领区实行传统的半议会制;在美军占领区实行行政官制;在英军占

领区实行议会主导的一元制。 美国的乡村地方政府由于其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种类也比较多样化,但基本上与城市政府形式类似。如同城市一样,村也存在有三种基本组织形式,即村长一议会模式、委员会模式以及村议会一经理模式。 日本的市町村采取相同的地方政府体制,自治体长官是市(町村)长,立法主体是自治议会,均由当地居民直选产生。无论采取何种政府形式,都符合当地居民处理当地事务的地方自治原则。当然,乡村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与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程度上而非种类上,差异更多地导源于履行职责所要求的组织复杂性,而非其结构原则。 案例一分析: 上述西方五国,既有联邦制的德美,总统制的法国,也有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日本;既有人口密度较小的美国,也有人口密度很大的日本;既有传统西方国家英法德美,也有亚洲经济强国的日本。他们国情千差万别,但在地方政府制度上却惊人地相似——都实行城乡一体治理。这说明城乡一体治理既有其优越之处——保证乡村财力,促进乡村,实现城乡均衡,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也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具有推广的可行性。 相对而言,我国在对待城乡地方政府的态度上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我国实行村民自治,但村民选举、管理、监督总难避免遭上级政府的干涉和制肘;我国在农村实行乡政村治——乡镇是基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国外英美日韩农村区域规划案例总结与启示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在下一步的落实中,制定相应的规划部署势在必行。农村区域规划作为它的题中应有之意,发达国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过有益尝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英国农村区域规划经验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农村区域规划实行的也比较早。《城乡规划法》始于 1947 年,以这一法律为基础,他们给每个城镇与村庄划线,目的在于建立一个适合当时情况的统一规划体制,以便有效解决当时土地占用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并为更加合理的规划提供可能,也为地方政府执行规划以及通过购置土地落实规划提供财政支持。 英国一直以来都注重“集镇”的发展,并推出了相应的扶植政策,通过鼓励各地发展集镇,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英国的集镇是从村庄发展而来的。当一个村庄要发展为集镇时,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具备支持乡村腹地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其次还要考虑村庄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和便捷的公路、充足的水源,以及居民能否得到基本的社会服务等。 在英国,居民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已成为农村区域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模式。因为只有当地居民,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所以,居民的愿望与规划师思想的有效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应该怎样安排下水道,应该如何布置公共交通等事项,都需要与当地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 美国农村区域规划经验 美国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在美国农村,农户大多是在乡村各自的农地上分散居住的。美国进行农村区域规划时,主要考虑到四个原则。第一,满足当地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第二,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乡村环境;第三,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民众的生活传统;第四,恰当地突出乡村固有的鲜明特色。 美国乡村的基础设施很好,其开发建设投资由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负担,其农村区域规划的实施由开发商承担。具体来看,美国联邦政府投资建设连接乡村间的公路;地方政府筹建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供水厂等;开发商负责乡镇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信等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 同时,美国政府也在引导乡村进行“生态村”建设,强调保持乡村土壤肥力,保护水源和空气清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韩国农村区域规划经验 上世纪 60 年代,韩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到70 年代,韩国为促进乡村发展,掀起了以农村开发为核心的全国发展战略,类似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 农村社区作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载体,是中国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批农村社区建成启用。然而,中国农村社区管理滞后于农村社区建设,整体上管理水平低下,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村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 根据政府与社区自治管理组织的关系,国外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政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这里选取美国、日本和新加坡3个代表国家,对国外这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美国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 在美国,只有密西西比州、缅因州、西弗吉尼亚州和佛蒙特州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他各州的农村地区很分散。美国农村社区通常指的是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农村居民点。目前,美国农村社区的占地面积大约为48.58万平方千米,人口规模在6000万人左右。美国是一个实行高度地方自治的国家,乡村自治在整个地方自治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乡村自治制度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基础。村民委员会是美国乡村自治的权力机构,拥有一定限度的立法权。社区、村民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受政府的干预。 1.村级自治体机构履行村自治职能,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核心 村自治体机构包括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理事会是村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福利体系建设,以及设立与废止村其他办事机构等。村长是理事会的负责人,理事会其他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通常由村中比较有地位的人担当。执行机构的负责人也是村长;办事职员实行聘任制,由村长任命并对村长负责,主要承担村的日常事务。村法官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任期一般是4年。村法官的职责是司法调解,类似于中国的农村司法员或调解员,虽然裁决的程序没有诉讼严格,但作出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2.村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社区管理 社区会议、社区听证会和村民公决是美国村民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常用方式。在定期召开的农村社区会议上,村民听取社区管理委员会主席所做的前一阶段工作汇报,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安排展开讨论。在社区听证会上,村民主要就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尽快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村民公决是美国乡村立法的基本要求。村民公决主要是村民对一些重大事项,比如村选举时间变更,村的设立、更名、合并和撤销,立法等,进行集体表决。 3.社区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对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新农村建设回顾 (一)韩国新农村运动的历史回顾 韩国的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这段时期一方面韩国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日益扩大,使得农村问题成为韩国政府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取得成功,政府能够有财力支援农业和农村。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

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二)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回顾 日本农村建设的历史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1961年到1998年。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人口急剧减少,工农和城乡差距日益扩大。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政府从1961年开始,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等一系列法律,并修订了《农地法》和《农振法》等法律。基本思路就是从产业振兴的角度切入,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线,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率,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以缩小工农产业和城乡收入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7)02-0051-05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赵庆海 费利群 〔摘 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对国际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改造的经验总结,也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出路。英、美、日、韩等国家在乡村改造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等,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我国应在科学规划、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以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国外实践;策略选择;城市化〔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赵庆海(1972—),男,汉族,山东东平人,泰山学院助理研究员,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发展问题;费利群 (1955—),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山东大学马列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理论与现代化建设。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03JD790060)。〔收稿日期〕 2006-09-16〔修回日期〕 2006-10-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世界城市化进程和经验来看,对农村进行改革以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开始或经历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也必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采取必要措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一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认识 1.国际视角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农村经济演变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向,即以刘易斯为代表的“二元经济论”和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传统农业改造论”[1] 。依据二元经济模型,受限于人口压力的农村传统经济部门,也就是小农经济,一方面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引进资本与农业机械,向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转变,使传统的庄园农业发展为企业化农业。传统改造模型则认为,只要完善市场机制,以价格方式调整农业生产中投入和产出,就能在不改变原有组织结构和生产关系的情况下,通过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和市场分工,使庄园农业和小农经济发展为规模性专业农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改造。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以圈地运动为发轫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英国模式被证明是极度伤害农民利益,有违民主;拉美国家沿袭英国城市化模式虽然快速推进了城市化,但是出现了大量城市贫民。以巴西为例,近20年来,巴西  总第139期 城市问题2007年第2期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欧美洲开展乡村旅游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发展轨道。如爱尔兰、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国外典型案例研究 1、法国 (1)发展历程:成立于1953年的法国农会(APCA)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并联合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有3000多户农民加盟,2004年,法国农村地区接待了全国28.2%的旅游者,本国公民在本国乡村旅游的消费额约为200亿欧元,影响巨大。 (2)产品类型:法国乡村旅游产品涵盖了农场客栈、农产品市场、点心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九大系列,法国郊区农业旅游也出现多种形式,包括家庭农场、教育农场、自然保护区、家庭农园等,活动类型多种多样。 (3)经验做法:①加强宣传。法国出版了专门的宣传和指导手册,大力促销乡村旅游旅游。 ②制定相关计划。法国推出了的“农庄旅游”计划使1.6万户农家建立起了家庭旅馆,③社区参与,实行本地化策略。法国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加强了培训和引导,新兴的“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各国新农村建设现状利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b12830755.html, 各国新农村建设现状利弊分析 作者:戴凡媛 来源:《财税月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这是当前我国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按照方案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 关键词城市;新农村;现状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认为,新农村建设提出是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转移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对以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而提出来的(《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教授在中国“三农”问题国际研讨会上做主题演讲时也指出,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问题,有些还相当尖锐,特别是农业增收、粮食、土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等五个问题相当严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解决这些问题,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晏阳初乡村教育学院教授潘家恩在《中国当代乡村建一设的限制与冲突》(2005年7月)中提出乡村建设是“环境与现实”的选择。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的压力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选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大背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需,内需严重不足,如果能够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将有可能摆脱目前的困境,生产过剩的危机也许能够消除。 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也对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进行了反向思考,在他们看来新农村建设很可能“雷声大,雨点小”,深层次的问题并不会被触及或被很好的解决。例如,胡景北(2012)对新农村建设能否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推动农村户籍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无法回避的。史啸虎也对国内媒体和学者为新农村建设一边倒的叫好声表示忧虑,他认为“我们的媒体和学界对建设不是凭学术精神给予适当的评判,而总是一片叫好声,甚至明知有误也不指出”。他提出,“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只能从体制上寻找解决的根源和方法。 当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主要有:第一,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目前为止没有固定说法,理论界也很少进行详细探讨。第二,个别学者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的认识存在着误区,这个问题中央己经在相关文件中有了具体的阐述。第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决建议,众说纷纭,有从不同学科、角度切入而提出的建议,但缺乏系统性。 国外学者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表现在理论,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在理论方面,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外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 作者:张环宙1, 许欣2, 周永广2 来源:《人文地理》2007 年第4 期浏览:2715 发布时间:2012/5/14 10:02:14 提要: 乡村旅游是我国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欧美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主要成功经验, 包括正确的定位, 合理的形式选择, 政府和社区的协调参与以及法律法规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这一基础上, 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提出了外国乡村旅游发展在几个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 展的借鉴。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外国经验; 借鉴 1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外对乡村旅游并没有权威的定义, 有时候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场观光( Farm Tourism) [1], 有时又可以包括生态旅游( Ecotourism) 、农业观光( Agri-tourism) 、自然观光( Nature tourism) 、探索性旅游( Discovery Tourism) 、和绿色旅游( Green tourism) 等[2]。甚至可能包括美食、骑马、航海、打猎或其他运动和历史、文化观光[3]。 Gilbert [4]认为, 乡村旅游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 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他把乡村旅游限定在农场和牧场, 其实质是农业旅游。Inskeep[1]则将对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称之为村舍旅游 ( Village tourism) 。Cloke[5]指出, "乡村?? ( 是) ??一种特殊的居住地, 乡村社区( 是) 买卖的背景; 乡村生活方式??可以被移植; 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可以被加工、整体推销和出售"。他们实际上是把乡村旅游定义为文化和传统旅游。 Lane [6]的乡村旅游概念比较宽泛, 他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 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观光旅游外, 还包括由农民和乡村居民提供的服务、活动和接待业。包括假日步行、登山、骑马等活动, 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 打猎和钓鱼, 教育性的旅游, 文化与传统旅游, 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 由于乡村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复合性, 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绝大部分学者都认同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 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作者:苏聪聪 2015-09-25 11:54 关键词: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经验启示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在规划建设的同时要改变农民生活及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歩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取得的成果。当前国外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主要侧重于建设路径、建设经验、建设特点、建设措施、建设启示等方面的研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设计更宜居的居住社区。本文以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为研究主体,在对国外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究新型农村社区的深层次问题,以期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实践经验 1.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1)德国的城乡等值化。为了改变农村凋敝的状况,二战后巴伐利亚州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等方式对农村进行建设,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乡差别大等问题,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这种发展方式逐渐在德国全国范围内推广,之后被欧盟等国家陆续效仿。直到本世纪,德国依然推行整体协调、均衡的城乡发展模式,无论是大中型城市还是规模较小的城镇甚至边远的村庄,都同样拥有着宜人的环境、通达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接近自然的生活品质使德国的村庄拥有现代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 (2)英国的村镇建设。上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建设中心村,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民居环境等。通过大量投资,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实践与政策脱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之后英国的村镇规划变“发展规划”为“结构规划”,改变单一中心村建设模式,制定多样化的政策,限制中心村建设,有条件的发展集镇,通过以镇带乡、以乡促镇的农村发展规划政策,促进城乡共同的发展。 (3)法国的新农村建设。法国的新农村建设注重“质”与“量”的同步提高,更注重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一方面通过建设控制中心镇、村的数量,另一方面强调提高村镇生活环境质量和经济综合水平。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视村民、镇民的参与,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广泛听取民众的规划建议。 (4)美国的生态村建设。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开始进行农村的合理建设,例如:完善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推动“生态村”建设工程等方面。美国政府进行的“生态村”建设,不仅重视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发展,而且重视恢复自然与人类生活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即对土壤肥力、环境、水、火、空气的保护。 (5)其他欧洲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目前,欧洲大多数国家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己经完成,并且进入了城镇化后期的调整和完善阶段。这个阶段,各国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村土地整治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自然景观的恢复与设计。在北欧、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农区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区,更成为国民和国外游客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的圣地。同时,通过农区特色景观的展示,来表现自己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明。

心得体会:国外乡村发展政策的经验总结(最新)

心得体会:国外乡村发展政策的经验总结(最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关注三农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许多国家都曾遇到过乡村发展停滞的情况,而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制度保障、发展特色产业,各国逐渐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如日本“一村一品”、韩国“新村运动”、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等。 尽管国外和我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农业发展的自然基底和现状水平也大不一样,但是基于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一、法国“领土整治”推动乡村发展 法国的农村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发展“一体化农业”,另一方面是开展“领土整治”。“一体化农业”即将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相关部门提供的资金技术支持,实现对农业的反哺。“领土整治”则是通过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实现

农村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村的空间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保护重点。在实施“领土整治”的过程中,法国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来指导城乡土地利用,优先保证各类绿地、开放空间、农场牧场、村庄建设用地及规模,以及农房高度边界和绿色边界,保持乡村形态和自然景观的原始延续。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注重对乡村人文景观的保护,避免城市化引起的乡村衰落。 二、德国“村庄更新”强化乡村治理 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976年,德国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土地整理法》,试图保留村庄的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上世纪90年代,德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村镇建设倾向于内向式发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在现有建设范围内寻找发展更新的潜力,更加注重生态保护。这时的“村庄更新”将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 总体来看,德国的“村庄更新”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采取的适应性调整。一方面,为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改变了失去功能的农业经济房屋的用途,重新调整了剩余建筑物的形状、规模、开发状态和建筑物现状。另一方

《国外乡村设计》(Rural by design)读书报告

《国外乡村设计》(Rural by design)读书报告 李佳婧2015310009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第一课,便是关于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的沿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小生长于北京的我,对于农村是较为陌生的。因着结婚的缘故,与浙江桐庐的乡村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几年来,每年必去几次,每次去必会去逛几个村子。村中的乡亲、房屋、道路、田地、青山面容日渐亲切,也看到了很多村庄正悄然发生着许多变化。怀着对乡村发展与规划建设的兴趣,我阅读了《国外乡村设计》(兰德尔·阿伦特著)一书。该书英文原版出版于1994年,中文译本出版于2010年。从年代来看,这本书可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其中提到的案例和法规或许已经有些“过时”。然而作者对美国乡村规划设计中对空间的社会价值再认识、多样的公众参与方式、保留开放空间等方面的阐释仍旧发人深思。 书中开篇第一章便论述了美国传统城镇(绝大多数在19世纪建立)的一般品质,包括:紧凑而有序的布局、土地混合使用、设置多样的开放空间、适宜的步行距离与空间尺度等等。二战后,简单粗暴的分区规划替代了传统的形体规划方式。土地缺少混合使用加上低容积率,产生了大规模单一的功能分区,导致了“汽车郊区”的出现,以及乡村呈现蔓延式、标准化的发展。社区的意义在于邻里间的交往,而分区规划最大的问题便是使得邻里、社区交往日趋疏离,社会动力不足。从微观层面看,“饼干块”式的大块宅基地、过大的道路退红导致了街道感弱、邻里疏离,从宏观层面看,居住区、购物中心、办公园区等功能区块之间缺少联系,也忽视了家与单位之间的“第三场所”——开放空间的规划。 在经历了大规模的乡村“房地产开发潮”之后,人们开始渴望归属感、邻里交往等传统城镇所具备的品质。美国的政府、开发商、乡村规划师也逐渐认识到,乡村土地利用与规划更重要的目标是:创造住宅和住宅之间关系适当的街区,创造有意义和价值的场所。越来越多的新建项目重拾起这样的价值观:用地布局和住宅布局一样重要,生活的社会需求与物质需求一样重要。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各州、县政府、土地信托、规划委员会、及各类民间组织纷纷开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试图找寻与保护乡村空间的核心特征与价值。具体手段包括对分区规

外国乡村建设史课件

外国城市建设史(课件整理) 第一编远古时期的城市 1、城市的起源 原始社会---狩猎、采集,有穴居、巢居,以游猎为主 旧石器晚期---相对定居、土窑 中石器时代---部落居民点 三个特点:有秩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显示社会等级;辟邪与占卜 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畜牧业) 7000BC.-4000BC.---土地耕作者居民点,易碎不宜携带的陶器,罐子装物,房子装人---采用容器形状,减少建材用量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剥离出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货币交易、商人 4000BC.-3000BC.---城市产生---城市革命,文字---城市 城市:交通便利、利于交易、防卫需要 2、古埃及的城市 2.1社会背景 1)历史沿革 4000BC. 原始社会过渡奴隶社会---3500BC. 上下埃及---3200BC.第一(MENES)王朝 分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四个历史时期 2)宗教信仰 人生短暂、灵魂永生、千年复活 生者之城简单马虎,死者之城神圣永恒,生死分离 3)建造水平 大量人力物力,多工种的合作 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学、几何学、工程机械等发展 防御水患 2.2城市概况 孟菲斯古城------白城、第一王朝首都、持续千年 卡洪城------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 底比斯城------中王朝时期首都、分置尼罗河两岸、神庙位于城中、南北中轴线、精美柱雕、凿岩为陵崖墓崇拜(巉chan岩) 阿玛纳城------新王朝时期都城、崇拜太阳、没有城墙的带形城市、顺(尼罗)河布置、灵活的棋盘式道路格局、北(下层)中(皇帝)南(官吏)三区、出现城市中心区、毁于风沙 2.3城市建设成就 1、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 2、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 3、棋盘式道路布局---古希腊HIPPODAMUS结构形式的雏形 4、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掌握: 1.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2.卡洪城的主要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