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一节脑的进化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它由100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和1000亿以上的神经胶质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又可能与其他神经细胞存在1万个以上的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

(一)结构特点:有专门负责接受刺激的细胞,开始出现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分化出感觉细胞、运动细胞、神经细胞三类细胞。形成了网状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没有突触联系,联系是原浆的,没有神经节和中枢。

1、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单细胞可执行感受器、神经系统、效应器多种功能。

功能特点:趋向有利刺激,避开有害刺激;对刺激有适应性的反应。

2、原始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如:水螅,海蛰,水母,多细胞

(二)功能特点:能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神经元的兴奋不具方向性,而是向任何方向传导,刺激任何一点将引发全身性反应。

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一)环节动物:如,蚯蚓,身体有许多节构成,每个节体中央有一个神经节,由神经节发出的神经分布身体各部,将全身联合成一个整体。出现头部现象,为脑产生准备了条件。头神经节以后是纵贯身体的腹神经索,呈链状,称链状神经系统。

(二)节肢动物:如,昆虫。分三部分:头、胸、腹部,头部有敏锐的感受器,胸部有足、翅,形成三大神经节,头部神经节是脑的雏形,胸和腹部各有一个神经节,形成一条神经索,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三)功能特点:处于感觉阶段,有大量本能行为:①营生,②筑巢,③照顾后代,④种内交际。

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大约出现在5亿年以前,是动物进化史上一大进步。

(一)结构特点:左右对称;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尾部;体内有一根脊柱骨,称脊椎。脊柱骨内有一根神经管,称管状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神经形状:链状,节状管状

位置:腹部背部

空间面积:实心(小)空心(大)

管状神经系统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在脊椎动物神经管的前段,首先形成脑泡,随后分化成为相对独立的5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鱼脑两半球在形成中;两栖动物的前脑已经发展成为两半球;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大脑皮层。

(二)功能特点:心理发展到知觉阶段。

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

(一)结构特点;神经系统更加完善,开始出现沟与回,面积增大,为大脑皮层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调节和支配功能奠定物质基础。出现脑各部位的机能分化,最高级的哺乳动物为灵长类动物,神经系统已相当完善,大脑在外形、细微结构和机能上接近人脑。。

(二)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脑的进化:

1、脑的相对大小的变化

人脑平均重量为1300-1400克,女性脑的重量略轻于男性。

常见的几个物种的脑的大小的比较:

物种脑容积ml 脑化商数(EQ)

鼠 2.3 0.40

猫 25.3 1.01

罗猴 106.4 2.09

猩猩 440.0 2.48

人 1350.0 6.3

脑化商数(encephalization quotient,EQ):是用脑的实际大小与预期的脑的大小的比值来表示的。所谓预期大小是指哺乳动物脑的大小的平均值,它考虑了脑重与体重的关系。哺乳动物脑重与体重的平均比值为1.0,如猫。

2、皮层相对大小的变化

在哺乳动物脑的进化中,新皮层大小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邓巴指出,应用新皮层比率来表示动物的心理能力。人类新皮层比率为 4.1:1,比灵长类动物新皮层比率约大30%。现代人们多用皮层商数(cortical qoutient,CQ),表示皮层的相对大小,Eq与CQ 它是新皮层实际大小与一种典型的哺乳新皮层的预期大小的比值。人3.2倍于灵长类

3、皮层内部结构的变化

脊椎动物的大脑皮层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区域,分别执行听觉、视觉、运动等不同的功能。在不同的进化阶梯上,皮层区的发展水平有显著的区别。

如:松鼠有4个视觉区,猫有12个,枭(xiao)猴有14个,人的视觉区的真正数量还不清楚,但可能有20个左右。

第二节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人脑神经元:100亿

分类:按突起数目: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多极细胞。

按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或内导神经元。是从外周向中枢传导神经冲动的神经元,他们分布与身体各组织器官,接受各种刺激信息。

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外导神经元。是从神经系统各中枢向外周传导神经冲动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又称联络神经元。介于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连接作用的神经元。

(二)胶质细胞

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胶质细胞,总数在1000亿以上,是神经元数量的10倍。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

作用:(1)支架,恢复,(2)绝缘(髓鞘)(3)营养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细胞主要有两种功能,即冲动和传导。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沿着神经元的轴突向邻近的下一个或一些神经元传递,这就是神经冲动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电流光速:30万公里/S

体内:3.2-320km/h

三、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神经元之间是靠突触相互连联系的。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树突或胞体发生特殊联系的结构。

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间膜、突触后膜4个部分。

神经冲动是以神经化学递质为媒介而沟通的;而突触传递是通过神经化学递质和突触后膜电变化两个过程完成的。已经发现神经递质存在于脑、脊髓、外周神经、甚至某些腺体中,在人的大脑中有30种以上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这一细胞工作方式,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如:乙酰胆碱有助于人们的记忆活动;去甲肾上腺素影响人的情绪兴奋状态。

第三节神经系统

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31对)

交感神经

植物性神经

副交感神经

按结构和机能不同可以把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

1、脊神经;

2、脑神经;

3、植物性神经。

(一)脊神经

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共31对;脊神经按脊椎的分段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脊神经由脊髓前根和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组成;脊髓前根的纤维属运动性,后根的纤维属感觉性;因此,脊神经是混合神经。

(二)脑神经

由脑发出,共12对。由脑的左右两侧对称地向外周延伸,大部分分布在面部的肌肉、粘膜、腺体等部位,其中只有第10对分布于内脏器官。

脑神经可分为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混合神经。

(三)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系统。习惯上,植物性神经是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但内脏也有传入神经。分布于全身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调节机体的营养、呼吸、分泌、生长和繁殖等各种生理功能。

交感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胸、腰节段的侧角。主要保证人体在紧张姿态时的生理需要;

副交感神经:分布于脑部(中枢位于脑干,负交感核)和骶部(中枢位于脊髓骶部)。主要维持安静时的生理功能。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有拮抗作用。他们的活动与人的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植物性神经过去也叫“自主神经”。意思是,他们不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因而人们不能随意控制内脏的活动。但是生物反馈的研究表明,人们通过特殊的训练,完全可以随意控制内脏的活动,如调节体温的升降、血压的高低、心跳的快慢等。因此不能把植物性神经叫做“自主神经”。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单位的概念

灰质(gray matter):由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所构成,富于血管,在新鲜标本上看呈暗粉灰色,称为灰质。

白质(white matter):由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聚集而成。由于

神经纤维表面的隋鞘含有类脂质,色泽亮白,故称白质。

皮质(cortex):在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大量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所形成的灰质集中于半球表层,特称为皮质。

髓质(medulla):位于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皮质的内部,由皮质的神经细胞胞体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此种结构特称为髓质。

神经束(nerve tract):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功能相同集合成束的神经纤维称为神经束(传导束)。

神经索(nerve cord):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脊髓的白质,借脊髓的表面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的白质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的白质为外侧索;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的白质为后索。

神经核(nerve nucleu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除皮质外的其它处,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常集合在一起,这种中枢内的神经细胞体(包括树突)集团就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nerve-ganglion):神经元的胞体在中枢以外的周围神经系统走行中集合在一起,即形成神经节。

(二)脊髓

结构:

作用:

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脊髓可以完成有些简单的反射活动。

(三)脑干:延脑、桥脑、中脑

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的活动,又称为“生命中枢”。

桥脑: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中脑: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脑干网壮结构:在延髓的中央部位,第四脑室底灰质及中脑中央灰质的前外侧存有灰白相间的区域,在此区域内的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网中散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通常将此区域称为网壮结构。

上行激活系统:

下行激活系统:

(四)间脑:

丘脑:中继站

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

(五)小脑:

位置:在脑干背面,分左右半球。

作用: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

(六)边缘系统:

位置: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

功能:1、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2、与记忆有关;3、与情绪有关。

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大脑

大脑半球的沟、裂、脑回

灰质:

白质: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和机能

初级感觉区:《人体解剖生理学》P86

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7区,接受光刺激的作用下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

听觉区:在颞叶的颞横回处。属布鲁德曼的第41、42区,接受声音的作用下由耳朵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

机体感觉区;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2、3区。接受由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等。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属布鲁德曼的第4区,

功能: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言语区:左半球。

44、45区布洛卡区:运动性失语。

威尔尼克区:听觉性失语。

联合区:

功能:与高级心理活动有关。

(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

结构上: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

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左右半球的颞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神经递质分布不平衡

功能上:正常情况下协同活动

割裂脑实验

说明:语言功能主要在左半球: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

第五节内分泌腺与神经体液调节

内分泌腺的概念

腺又称“腺体”。具分泌功能的腺上皮细胞群。存在于器官内,或独立构成一个器官。按导管的有无,分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前者分泌部细胞排列成管状、泡状或管泡状,有导管,又称有管腺。如唾液腺、胃腺、汗腺等;后者细胞排列成索状、网状、团状或围成滤泡,没有导管,又称无管腺,如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其分泌物称激素,可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周流全身,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

激素:生物体内分泌细胞所制造的,通过体液或细胞外液运送到特定作用部位,从而引起特殊激动效应(调节控制各种物质代谢或生理功能)的一类微量的有机化合物。

荷尔蒙即“激素”。Hormone的译音"

内分泌腺的作用:

身体的发育

新陈代谢

心理发展

第二性征的发展

情绪行为

有机体的化学合成

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

一、甲状腺

甲状腺:一种内分泌腺。分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位于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可分泌甲状腺素(有机结合碘),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代谢和促进生长发育。如饮食和水中含碘不足,可促使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素简称“Thx”一种碘化芳香族氨基酸,由两分3.5- 二碘酪氨酸缩合而成。为甲状腺的主要激素,控制氧消耗率和总代谢率。

二、副甲状腺

甲状旁腺一种内分泌腺。有四个,位于甲状腺两叶的背面,分泌甲状旁腺素,维持体内钙和磷的平衡,分泌过少,血钙降低,血磷增高,产生抽搐;反之,可引起尿路结石。

三、肾上腺

一种内分泌腺。左右各一,位于两侧肾脏的上极。分皮质与髓质两部,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参与糖、蛋白质、脂肪和钠、钾的代谢;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增强心脏活动和增强心输出量,且能使血管收缩,血压增高。

肾上腺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常指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和皮质酮、盐皮质激素、醛和酮等。也有极少数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性激素,但活性弱。

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儿茶酚胺激素。功能是通过增加糖原的分解而升高血糖浓度,同时使心率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以及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松弛,竖毛肌收缩等。作为药物应慎用。

四、脑垂体

垂体: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由前叶和后叶构成。前叶能分泌多种激素,调节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性功能;后叶分泌垂体素,有升高血压,刺激子宫和抗利尿作用。

脑垂体激素:又称“脑下垂体激素”。脑下垂体位于丘脑下部的下方,由腺垂体(垂体

前叶、中叶)和神经垂体(垂体后叶)两部分组成,通过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调节着全身各种内分泌腺,也是各种内分泌腺的推动者。脑垂体分泌的激素有9种,来自腺垂体的7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催乳激素(PRL),促黑激素(MSH)];神经垂体的2 种[抗利尿激素(ADH)、催产素(OXT)]。

生长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刺激机体生长,并且影响多种代谢。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由3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激素。由脑垂体前叶分泌。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性腺激素由脑垂体后叶、胎盘和子宫内膜所分泌的刺激性腺的一种激素。

催产素:由9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环状肽类激素。由脑垂体后叶所分泌,可引起平滑肌的收缩。

五、性腺

生殖腺:人和动物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在低等动物又称生殖巢,即精巢和卵巢的总称。在高等动物系指睾丸和卵巢。精巢或睾丸是动物体内产生精子的生殖腺,卵巢是产生卵子的生殖腺。

性激素动物的性腺所分泌的激素。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除促进和维持动物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以及生殖功能的成熟外,还促进副性征的出现以及生殖过程的进行。人体内最重要的雄性激素是睾丸内间质细胞分泌的睾丸酮。睾丸酮及其衍生物已能人工合成和生产供临床应用。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有两类:1、卵泡分泌的雌激素2、黄体分泌的孕酮(黄体酮)。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及其衍生物,已应用于避孕、医学和畜牧业。

神经——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就叫神经-体液调节。

调节方式:

感受器→传人纤维→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腺→血液→效应器

感受器→传人纤维→中枢→脑垂体传出纤维→垂体激素经血液作用于某内分泌腺→某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血液→效应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