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通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通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通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通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1为加强南通市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提高人

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以及国家、省、市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1.2本规定是《城市规划法》、《省实施办法》、《省技术规定》相配套

的实施性规定,在南通市区行政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其它地区按本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1.3南通市区行政区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道路桥

梁工程、综合防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城市亮化与美化工程、室外广告发布等各项建设工程,须执行本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港口、公路、河道、各类管线等

适用于本规定。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第二章

城市用地分类2.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2.1.1

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2.1.2

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2.2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2.2.1

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2.2.2

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2.2.3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表2.2.42.2.3

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

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执行。

城市新建居住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2.2.6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设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建设基地控制指标2.3

的规定。 2.3.12.3.1建设基地最小面积应不低于表

建设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2.3.2

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

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2.3.2.1

无法调整、合并的;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2.3.2.2

合并的。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2.3.3

的规定。2.3.42.3.4城市各类建设基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应不超过表

编制核心区及城市中心区详细规划、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以及特殊工艺的工

业用地规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容积率指标作适当调整,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

施。

原有建设基地的容积率已超过规定值的或绿地率未达到规定值的,2.3.5

不得在该基地范围进行扩建、加层。

在符合消防、抗震、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的前提下,在2.3.6

的规定增加建筑面自身功能需要以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可按表

2.3.6

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核定,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该建设基地

的规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十五(规定建筑面积=建设基地面积×该基地允许建筑

。容积率)

建设基地面积下限指标表 2.3.1

核心区:濠北路,濠东路、城山路,濠西路、跃龙路,青年路所界定的用地范围,其1、注:中涉及到濠河风景区及历史保护区等重要地段的建筑密度、容积率指标,按批准的相

关规划执行。

2、Ⅰ地区:钟秀路、外环西路、工农路、虹桥路内侧、核心区外围地区所界定的范围。

唐闸镇区、天生镇区、陈桥、幸福、秦灶镇区、观音山镇区,按Ⅰ地区的标准执行。

3、Ⅱ地区:Ⅰ地区外围地区,包括新城区、崇川开发区、狼山风景区、市开发区、港闸

开发区、站前区,以及各乡镇的工贸园区,按Ⅱ地区标准执行。其中狼山风景区(含狼

山镇区)建筑密度、容积率指标,按批准的相关规划执行。

4、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建筑基地计算,住宅建筑密度和住宅建筑容积率分别是指住宅建

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的建筑基地达到居住组团及以上规模时,

采用居住用地控制上限指标的,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年版)3.0.2.2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折算。

5、科研、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容

积率控制指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上表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指标。

6、综合类建筑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折算。

7、表中指标不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但计算各类建筑相关配套设施指标时,地下层建筑面积

应计入建筑总面积。

8、I地区、II地区工业建筑容积率下限指标低层不得小于0.5,多层不得小于0.8。

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五。

2.3.7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

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

2.3.7.1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

2.3.7.2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 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

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 4.5米。

第三章建筑管理

建筑间距3.1

3.1.1建筑间距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

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执行本规定。

3.1.2住宅建筑的日照一般应通过与其正面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予以保

证。不能通过正面日照满足其日照标准的,对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的控制不应影响周边相邻地块特别是未开发地块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

。物退让)

根据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省技术规定和我市实际情况,居住建筑3.1.3

执行。3.1.3间距系数低限值按表

:3.1.3.1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

±LL=L21建筑间距L=

日照间距=L1遮挡建筑遮阳点至该建筑背阳面外墙的距离L=2:住宅建筑的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3.1.3.2

HL=i·1日照间距L=1日照间距系数i=

H=建筑的计算高度

3.1.3.3市区居住建筑日照间距原则上不考虑不同方位的折减系数,但

因城市景观或其它特殊要求的需要,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南通市规定执行。3.1.3.3规划委员会批准,可参照表

居住建筑日照间距系数表3.1.3表

,建400平方米)1、建设基地<1公顷,且无集中公共绿地的(面积<注:

的系数。建设基3.1.3增加0.05设基地内(含与南侧建筑)居住建筑间距按表

公顷的须设置公共绿地。地>1

增加2、当新建建筑位于已建住宅的南侧时,相邻建筑间距系数按表 3.1.3

控制。0.05

、当新建多层、高层建筑位于已建居住建筑的东南向或西南向时,按山墙3

米的要求控制,并同时满足建筑退界要求。当新建建筑山墙与已建居住间距加1规定的条款执行。建筑山墙延长线重合时,按表 3.1.3

款属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按原批准的详细规划核定的间距系数、34、前2

执行。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3.1.3.3表

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0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

为当地住宅正南向布置时的日照间距。2、L

、本表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条式住宅建筑。3

0时,其最窄住宅建筑间距非平行布置时,当相互夹角小于等于3.1.460

0时,其最窄处60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当相互夹角大于

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方位角计算以被遮挡住宅建筑方位为

基准。

3.1.5低、多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

低、多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条式建筑按 3.1.3条计算确定;3.1.5.1

点式建筑(面宽≤15米)根据具体情况参照 3.1.5.2和附录—第3条计算确定,

并进行相应的日照分析,最小日照间距比不得低于1:1.20。

3.1.5.2在南北向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向住宅建筑东西侧)垂直(夹

0系标准乘以0.9角>60)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间距按表 3.1.3

幢3退界要求;当垂直住宅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5米或数控制,同时满足0.45iH

垂直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按平行布置住宅建筑控制。

低、多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住宅建筑地面层为休3.1.5.3

米的自行车2.2闲、健身、绿化等用于公益活动的底层架空层,或为层高不大于

库等附属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

沿街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非住宅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

低、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除前两款规定以外的非住宅建筑时,视同住宅建

筑控制日照间距。

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3.1.6

3.1.6.1高层住宅建筑应与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并应进行日照

计算分析,保证高层住宅建筑之间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住宅建筑的有效日照时

间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

高层住宅建筑(含高层点式)之间以及高层住宅建筑与多、低3.1.6.2

条计算确定。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可按3.1.3

高层住宅建筑含有非住宅用房的,从其最低住宅层计算日照间3.1.6.3

距。

3.1.7住宅建筑山墙非平行布置时,以其最窄处控制山墙间距。

沿街相邻建筑之间,其两侧山墙均无门、窗、阳台时,在满足消防和施工安

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山墙间距可酌情减少或毗邻建造。

3.1.8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3.1.8的规定。

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被遮挡建筑。

、“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2

和东西向垂直布置。

、“两侧”是指相对两侧山墙均有窗户;“单侧或无”是指相对山墙一侧3

无或两侧都无窗户。山墙一侧或两侧出挑阳台(含凸窗)或开门的,山墙间距以

出挑阳台(凸窗)最凸出部分投影线间的最小间距计算。

24、当山墙之间设置道路的:居住区道路,山墙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4

米;组团级米),最小山墙间距不得小于12米;小区级道路(宽度大于等于7米5,最小山墙间距不得小于10.5米;当道路宽小于5道路(宽大于等于米)

米。8时,山墙最小间距不得小于

、平行于城市道路的沿路建筑(含居住、非居住)的山墙间距应符合城市5

规划,并满足消防、施工和安全要求。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的间距:3.1.9

3.1.9.1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住宅

建筑间距规定控制。

3.1.9.2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3.1.9.2

规定。

表 3.1.9.2住宅建筑(南侧)与非住宅建筑(北侧)的之间最小间距(L,单

位:米)

注: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南侧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

低层非住宅建筑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垂直时,在符合日照、环3.1.9.3

保、施工、安全、消防和交通等要求的前提下,如山墙无门、窗、阳台,其间距可酌情缩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沿街非住宅建筑可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毗邻建造。

非住宅建筑的间距:3.1.10

3.1.10.1的规定: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3.1.10.1

,单位:米)L3.1.10.1非住宅建筑之间最小间距(表

(含

米时,按高层间24米)时,按多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24米(含24米、小于距控制。

2、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

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

3、“—”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如山墙之间有公共道路的,在符

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同时,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

3.1.11工业建筑、仓储(库)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相关的消防、安全

间距控制。

医院的病房楼、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的日照间距,3.1.12

计算。标准系数增加0.25按表 3.1.3

标准系数增加老年人居住建筑和中、小学的教学楼的日照间距,按表 3.1.3计算。0.2

学生宿舍按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建筑物退让3.2

3.2.1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

护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同时符合本规定。统一规划,分期分片实施的,按经批准的规划执行。

(建筑物离界距离及主要、次要朝3.2.2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

:向图见附录三)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遮挡建筑,其主、次要朝向退让建设用3.2.2.1

;当沿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被遮0.5L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分别为

挡的建筑为已知非住宅建筑时,遮挡建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

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或表3.1.10.1最小距离按表3.1.9.2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各退让建3.2.2.2

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0.5L。并同时满足住宅建筑间距要求。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非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

(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 3.1.9.2或表 3.1.10.1规定山墙间距的二分

之一计算确定。

3.2.2.3各类建筑的次要朝向(不涉及遮挡关系),其退让建设用地边

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 3.1.8、表 3.1.9.2或表 3.1.10.1规定山墙

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

3.2.2.4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是城市道路、河道的,应按照退让城市道

路、河道的规定执行。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要求确定离界

距离。

条所列建筑物按住宅建筑离界距离控制。 3.2.2.53.1.12

3.2.2.6临道路建筑在符合城市规划以及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

提下,相邻基地边界线两边的建筑可毗邻建造。

相邻地块,当一方已经退让超过规定距离时,另一方如需减少3.2.2.7

需界距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符合日照、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1

)取得退让较多方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权所有者的同意。(2

建筑间距范围内有公共道路的,公共道路部分是否计算在离界3.2.2.8

距离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让道路红线要求、遮挡方位等因素具体

规定。

米。3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不小于3.2.2.9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3.2.3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按道路功能、路幅宽度以及建筑物类别、3.2.3.1

控制。高度,确定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最小后退距离参照表 3.2.3.1为有利于形成整洁有序的城市界面,同一城市路段同侧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

红线的距离应有机组合。

·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最小距离表3.2.3.1米

注:高低层组合的建筑后退距离按建筑不同高度分别控制。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确定沿城市道路建筑红线时,应综合考虑城市景观

的整体协调、建筑物和城市道路的交通需要、建筑物体量等因素。

3.2.3.2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以建筑物最凸出的外墙(含柱、阳台的垂直投影线)边线计算。挑檐、雨蓬、踏步等凸出部分的设置不得影响道路通行安全和通过能力。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3.2.3.3

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米,其米,县道不少于10脚护坡道)外缘,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5它道路不少于

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如影剧院、展览馆、大型3.2.3.4

商场、体育馆、游乐场、车站、码头等,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详细规划、城市米。10设计所确定的后退距离控制,并不得小于

平面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2.3.5

,并应同规定数值(由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表 3.2.3.1交叉口行车三角视距控制要求。时符合表3.2.3.5

表3.2.3.5交叉口行车三角视距控制最小距离(米)

注:控制距离以道路中心线计算。

3.2.3.6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详细规划执行

或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

3.2.3.7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 3.2.2.2条确定。

3.2.4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临建筑物最近一道轨道中心线的距离按表

3.2.4规定的距离控制。

表3.2.4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最小距离

驳岸3.2.5

距离按详细规划确定,应综合考虑河道景观整体协调、河岸与

建筑物的安全等因素。

米,现有驳岸或与驳岸同步实施,建筑主要朝向离河界最小距离不得小于8,建筑主要朝向离米)米;同时建有道路的(道路宽度≥5 次要朝向不得小于6

米;驳岸延后实施的,建筑11河界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3米,次要朝向不得小于

米。15主、次要朝向离河界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在设防洪堤河道两侧,建筑物后退蓝线距离还应符合防洪有关规定。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3.3

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城市空域、风景旅游区、文物保护、建筑间距、3.3.1

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狼含历史文化保护区)3.3.1.1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濠河

(

山风景区规划确定的保护控制区范围内新建、改建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同时符合规划中建筑高度控制的有关规定。

)不得超过规划H3.3.1.2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

,且S)W1.5倍,即H≤1.5(+S道路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之和的

条的规定。3.2.3.1应符合

除前款外,还须同时满足附录四的规定。

商业中心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筑高度由当地城市规 3.3.1.3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规定确定或根据景观制定规定。

建筑物临两条以上道路的,按主要朝向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控制3.3.1.4

高度,建筑所临道路的另一侧为广场、河道、电力线保护区的,在计算高度时,宽度连同道路红线宽度一并计算,但风景旅游1/2广场、河道、电力线保护区的区的河道除外。

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它无线电通讯3.3.1.5

(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及其技术影响范围内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3.4建设基地的绿地

3.4.1各类新建建设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

3.4.1.1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

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工业、商业、金融、仓储、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绿3.4.1.2

%。对环境有大气、噪音污染的厂矿企业单位,绿地率不小25地率不小于

%。30

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部队3.4.1.3

%。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5

属于旧城改造的上述项目,除居住用地项目外,其它绿地率可以3.4.1.4

降低五个百分点。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面积指标:3.4.2

/1.0平方米0.5组团不小于 3.4.2.1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小于人。/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 1.5平方米人,旧区不小于1.0

平方米,且至少有三4003.4.2.2居住小区内每块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

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公共绿地内的绿化面积(含

。70%水面)不小于

条的前提下,对于新建的住宅区,3.4.2在满足本前款 3.4.1条、 3.4.2.3

。10%8%,居住区不低于公共绿地占总用地的比例,组团不低于5%,小区不低于

城市道路绿地率指标:3.4.3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3.4.3.1

%;303.4.3.2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

%;红线宽度在3.4.3.3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3.4.3.4红线宽度在24~40

建设基地出入口3.5

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应尽量采用正交布置,如3.5.1 75°。斜交则不宜小于

米,距803.5.2各类建设基地出入口位置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

米。50离次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30米,距桥隧坡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

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主要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

3.5.3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置净

高与净宽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道。

3.6各类建筑配置停车位指标

3.6.1居住建筑停车位控制指标见表 3.6.1。

3.6.2在满足表 3.6.1要求的前提下,对新建的居住小区,应结合地下人

防工程设施、小区的交通组织和环境设计,建设地下或半地下集中车库,地面停

车车位不得大于总停车车位的10%。居民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服

务半径不宜大于150米。

3.6.3公共建筑停车位控制指标见表 3.6.3。

3.6.4扩建建筑,其扩建部分按表 3.6.1、表 3.6.3要求配建停车位。原建筑配建不足的,应在扩建的同时补建不足的停车位。

3.6.5各类停车车位面积,参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小汽车每标准车位地面

按26平方米,地下按35平方米计,自行车、摩托车混合标准车位地面按 1.5平

方米,地下按2.5平方米计(以上车位面积均含行车道面积)。

3.6.6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时实际,统筹考虑各类建筑机动车和非机

动车停车位的最低控制指标,但小汽车的最低控制指标不得低于表 3.6.1、表3.6.3的规定。

第四章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

4.1给水

4.1.1城市给水应集中供水,严格控制单位自备水源。非生活用水尽量不

采用地下水。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分质供水。

4.1.2城市配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城郊小城镇应考虑有纳入城网的可能。

4.1.3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其取水构筑物应选在城市和工业企业

的上游清洁河段。必须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并设置明显的标志。各水源保护区的具体界限,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中图示。

4.1.4南通市水源保护区范围须(含区域供水)符合表 4.1.4的规定要求。

4.1.4表水源保护区范围

受污染

深注:各级保护区应同时符合《江苏省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严禁设置厕所、污水坑、粪坑、渗水井可相应扩大)

坑及垃圾堆等污染源,已建者必须拆除。

4.1.6水厂用地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必要时应结合长远发展预留用 地。用地控制指标按表 4.1.6 采用。水厂厂区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 10 米的绿 化带。

水厂用地控制指标 表 4.1.6

、建设规模大的取下限,建设规模小的取上限。注:1 、地表水水厂建设用地按常规处理工艺进行,厂内设置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构筑物以及污2 泥处理设施时,可根据需要增加用地。 3

、地下水水厂建设用地按消毒工艺进行,厂内设置特殊水质处理工艺时,可根据需要增 加用地。 4、本表指标未包括厂区周围绿化带用地。加压泵站位置宜靠近用水集中地区。泵站用地

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4.1.7

米的绿化10 采用。泵站周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 确定,用地控制指标按表 4.1.7 带。

表 4.1.7 加压泵站用地控制指标

注:1、建设规模大的取下限,建设规模小的取上限。 2、加压泵站设有大容量的调节水池时,可根据需要增加用地。 3、本指标未包括站区周围绿化带用地。

4.2排水

4.2.1对具有蓄水排洪和生态美化功能的城市水系应严格保护,任何单位

与个人不得侵占或填埋。新建、改建建筑及构筑物后退通吕运河、海港运河、九

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办理规划许可

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办理规划许可证件与房地权属证书若干问题的工作衔接办法》 【法规类别】房产地产权属管理 【发文字号】城规发[1999]388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发布日期】1999.12.15 【实施日期】1999.1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办理规划许可证件与房地权属证 书若干问题的工作衔接办法》 (城规发(1999)388号1999年12月15日) 为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和房屋土地管理的工作效率,简化程序,方便建设单位,经市规划局和市房地局协商,对办理规划许可证件与房地权属证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确定如下工作衔接办法: 一、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建设项目,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核发《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的同时,开具钉桩条件,由市测绘院计算桩点座标并量算用地面积,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勘测钉桩图,建设单位将《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和钉桩成果单报送市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如用地位置及范围等发生变化,由房屋土地管理部门通知建设单位到市城市规

划管理部门变更《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并更改钉桩条件。 二、新建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及《国有土地使用证》在用地性质、位置、面积上应该保持一致。如实际测量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面积发生误差,允许误差范围在总用地规模的3%以内,且绝对值不得超过1000平方米,可按实测的面积颁发土地使用证书;超出上述范围的,需由规划管理部门校核变更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然后再办理土地使用证书。 三、建设工程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因设计或施工误差造成与竣工实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设 计方案 第一章系统预期目标 建立吴中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把城市规划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与管理,以实现对各种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统计、及时修改更新、空间分析与资源共享等,完成规划管理的办公自动化,最终达到把大量单一、零散、缺乏内在联系的信息资料变成有机、综合的信息资源,以辅助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分析决策,为此不仅要具备合理的计算机软硬件配置,建立规范化的信息分类标准,最重要的是要为系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结构框架。系统的总目标为:规划领域在城市建设中具有超前性、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样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也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以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国内外城市GIS 应 用的成功经验,是搞好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必不可少的主要管理手段。因此系统的近期目标是建立以吴中区建设局规划处的业务和管理内容为基础,以 GIS 技术为支撑,实现图、文、表管理一体化的综合型、空间型现代化网络管理体系。 第二章系统建设原则 为保证系统具备科学合理的结构框架,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要求,尽可能提高各项指标,拟建系统的设计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性原则在满足系统功能要求的基础上以及尽可能降低资金投入的同时,保持系统 的先进性。 2.一致性原则 为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系统建成后的自身运行以及与其它系统的连

接,必须在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主要是数据编码、数据格式的规范化和一致性等。 规范标准的选用顺序为:国家标准、规范,各行业、部颁标准、规范,地方标准,自行制订经过论证的标准。 3.安全稳定性原则 保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保持正常工作的能力 在错误干扰下系统重新恢复和启动能力 维护数据安全性能力 4.完备性原则 数据完备性,包括数据的完整性、现势性、准确性和精度 系统功能完备性,子系统的设计必须有比现有业务流程更完善的数据输入、 管理、处理、输出和更新的功能 5.适应性原则 能根据机构功能调整的需要,不断满足以后系统目标的变化的要求 系统的结构设计应考虑日后的功能扩充 能适应技术更新(如软、硬件升级更新等)的要求 6.实用性和方便性原则 进行深入的用户调研分析,针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设计系统,使用户使用起来 方便实用 系统建成后能够投入实用,以实现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 经系统的深层次的应用开发,提供简单明了的用户界面,实现"傻瓜式"的操作系统的安装、运行简单方便,用户经短期培训即能掌握系统维护、管理和使 用 7.经济性原则系统结构设计认真考虑系统建设的经济性,统筹全局,按轻重缓急精心组 织系统结构,使系统运作高效而经济节约。 第三章系统开发关键技术根据系统建设原则,为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 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 90 )执行。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人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表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丽水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丽水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2005年02月17日 08:57 丽水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2年7月18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丽水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丽水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和在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丽水市城市规划区,是指丽水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丽水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丽水市城市规划工作。 市发展计划、国土、公安、交通、林业、水利、环保、旅游、电力、电信、文体广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第四条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应当正确处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突出生态城市特色,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五条编制丽水市城市规划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六条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丽水市城市规划区以外的莲都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建制镇的城市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经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区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七条丽水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每隔5年续编一次,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省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单独编制的城市专业规划,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进行编制,经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条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的3年内完成编制,其中主要地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的1年内完成编制。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依据。近期建设地段,应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丽水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详细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 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沪规划[2007]1107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发布日期】2007.10.23 【实施日期】2007.11.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关于公布第二批废止和宣布失效的局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沪规划[2007]1107号) 各区(县)规划局、各派出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效能,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编制与审批,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经2007年8月24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此前我局发布的文件中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规划管理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执行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原则与适用)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 凡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因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功能或总体布局等产生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原审批部门审批。 因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而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划合理、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的原则,按本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1 总体介绍 蓝图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LTUPMIS)是广东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多个城市规划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开发的以城市规划空间信息管理和实时更新为基础,以“两证一书”为核心,按照建设用地选址──规划方案审批──建设工程方案审批──建设工程验收──发证为主线业务流程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LTUPMIS 基于蓝图工作流平台──LTFLOW 和SuperMap GIS 平台进行开发,提供可以灵活扩展的、基于工作群组的空间数据管理、编辑和共享功能,是数字城市规划系统的理想平台。系统参照国家及建设部有关规范和标准,将GIS 集成于办公系统之中,实现图文一体化管理,达到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业务处理、内部管理的计算机化,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效率和质量,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简单易用、功能强大、可定制、可扩展、易维护,具有分布式处理能力的流程管理、图形编辑、数据处理平台。采用多层体系结构、组件式设计思想、流程化业务处理、层次化开发方法,终端业务处理可以在IE 浏览器、专用客户端两种模式下运行。 2 高效安全的空间数据管理 (1)通过采用高效、全面、成熟的SDX 空间数据库技术,实现现状数据(基础地形图、综合管线)、规划编制成果(总体规划、规划路网、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题专项规划)、规划管理数据(历史用地、基底红线、道路红线)等规划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实现良好的并发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全面支持Oracle、SQL Server 及Sybase 等大型数据库服务系统,实现空间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化管理。 (2)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直接访问其他格式数据,充分快捷地利用原有数据资源,如直接读取测绘界广泛采用的AUTOCAD 格式,可快速建立作为背景的基础地形图库。

玉林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玉林市城乡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乡规划编制和修改 (2) 第三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9) 第四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6) 第五章乡村建设规划管理 (8) 第六章监督检查 (9) 第七章附则 (11) 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和规范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玉林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在玉林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农垦管区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农垦管区规划和村庄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管理体制)市、县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工作。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向下级人民政府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 市、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业务上接受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城区人民政府按照市人民政府的规定,依法和按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本辖区内城乡规划的有关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负责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的组织编制、实施和监督工作。 市、县(区)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群众参与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对规划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条(政府奖励)市人民政府对遵守城乡规划、实施城乡规划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标题: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1991-07-27 【正文】: 【题目】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颁布单位】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1991.07.27 【生效日期】1991.07.27 【失效日期】 【时效性】有效 【注】(1991年5月30日沈阳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1年7月27日辽宁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 第四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五章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六章罚则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科学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的任何单位或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城市,是指中心市区和苏家屯、新城子区政府所在地及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镇。 城市中心市区是指和平、沈河、大东、铁西、皇姑区行政区域内及东陵、于洪区城区部分。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五条城市规划工作必须在市、县、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市规划局是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全市城市规划工作;各县(区)规划土地管理局是县(区)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负责管理本地区城市规划工作。 第六条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市情、县情、镇情。采用各项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应与城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注意保护地方风貌,体现城市特色。严格控制中心市区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

城市规划管理规定附录

精品 附录一 名词解释 1.建筑容积率(容积率) 指建筑物地面以上各层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 2.建筑密度 指建筑物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3.绿地率 基地内绿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率(%) 4.低层建筑 指高度小于、等于10米的建筑,低层居住建筑为一层至三层。 5.多层建筑 指高度大于10米,小于24米的建筑,多层居住建筑为四层至九层。 6.高层建筑 指高度大于、等于24米的建筑,高层居住建筑为九层以 welcome

精品 上(不含九层)。 7.超高层建筑 指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建筑。 8.公寓式办公建筑 指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每个单元平均建筑面积大于、等于150平方米,有独立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 9.一般办公建筑 指非单元式小空间划分,按层设置卫生设备的办公建筑。 10.商业建筑 指综合百货商店、商场,经营各类商品的专业零售和批发商店,以及包含饮食等服务业的建筑。 11.商住综合楼 指商业和居住混合的建筑。 12.商办综合楼 指商业和办公混合的建筑。 13.裙房 指与高层建筑紧密连接,组成一个整体的多、低层建筑。 裙房的最大高度不超过24米,超过24米的,按高层建筑处理。 14.建筑间距类区范围划分 welcome

精品 ①Ⅰ建筑间距Ⅰ类地区:湘江以东,三一九道以南,二环以西,以北所围合范围。其中心地段指湘以东,湘雅路以南,芙蓉路以西,劳动路以北所围合范围(Ⅰ0)。具体见附图《建筑间距Ⅰ类地区范围示意图》。 ②建筑间距Ⅱ类地区,除建筑间距Ⅰ类,Ⅲ类地区外,城市规划区范围。 ③建筑间距Ⅲ类地区:指环境要求较高地区,如风景名胜区、纪念地周边地区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指定地区。 welcome

MapGIS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MapGIS城市信息系统介绍 一、行业现状概况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依赖对城市过去、现在和将来有关信息的把握。这些信息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传统的人工作业和分析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同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的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建、改建、迁建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受理、审批、签发一书两证业务在工作中逐年上升。在项目审批过程中,既要查询地块的规划信息和控制数据,又要了解用地现状、查阅有关法规,审批手续纵横交错。 那么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工作流技术及GIS技术建立服务于城市规划审批、辅助决策、信息发布、批后管理、信息管理等环节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规划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成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迫切需求。 二、引入GIS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为主的知识时代,信息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资源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面对包罗万向的信息和有限的空间资源,如何产生最大的效益,是城市规划管理和企业竞争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利用GIS技术,使管理者彻底摆脱繁重的手工操作,利用信息系统辅助管理和决策/分析,提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信息,保证资料的正确性,提高查询速度,促进信息共享。GIS的应用己渗透社会活动的每一环节,建立高效,覆盖全社会的公用空间数据网络系统,提供全面、准确的空间数据服务,供生产管理使用,使GIS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支配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非常重视数字城市的建设,科技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等多部委在九五、十五期间的许多科技项目都是有关对数字城市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了数字城市建设的理论方法、政策法规、标准、基础设施、软件开发等各个方面。各地政府部门也在大力加强城市信息化和数字城市的建设。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节选)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第三章 建筑管理 第四章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 第五章 城市景观与环境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3 建设基地控制指标 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五。 2.3.8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 2.3.8.1 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 2.3.8.2 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 第三章 建筑管理  3.1 建筑间距 3.1.1 建筑物的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抗震、安全、环保、工程管线和文物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执行本规定。

3.1.2 根据居信建筑日照标准和我省实际情况,居信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什按表三-1执行。 3.1.2.1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 L=i:H 式中:L=建筑间距 i=日照间距系数 H=南侧建筑的计算高度(见附录二) 3.1.2.2 居信建筑日照间距按表三-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注:旧城区改造中局部地区确实难以达到规定标准的,按现状城市人口计,中小城市可减少系数0.05,大城市减少0.1,并应通过市县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局部地区"的范围。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L为当地住宅正南向东布置时的照间距。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城乡规划管理局机构设置及职能

城乡规划管理局机构设置及职能 一、机构设置 城乡规划管理局内设机构,参照牡丹江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及其他市(县)城乡规划管理局的机构设置。根据我市城乡规划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我市城乡规划管理局应设5个职能股(室)。即:办公室、技术室、审批室、监察室、城市建设档案馆。 二、人员编制及职责 根据各股(室)的职能和工作量的大小,便于全市城乡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合理配备人员。为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全局需配编制30人,其中:局长1名(正科级),副局长2名(副科级),股(室)主任5名(股级),职员22人。 1、办公室: 负责政务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办落实,组织起草综合性文件,负责后勤、印信、安全保卫,负责文件处理、档案管理、文秘保密、机关事务、对外联络,负责人事劳资、目标管理、考核奖励、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 2、设计室: 负责组织建设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报批和管理;拟定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负责竣工验收工作;负责制定全市勘测规划、计划及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组织规划区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察;负

责建设用地拨地定柱、定线、验线工作及全市永久性测量标志的管理、检查和维护工作;负责勘测市场、勘测资质、勘测资料的管理。 3、审批室: 负责规划区内各类建设项目的建设用地、建设工程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批,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4、监察室: 负责对规划区内所有公建、私建项目规划的实施和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并依据《黑龙江省城市规划管理规定》对违法行为及其责任人进行处理和处罚。 5、财务室: 根据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负责各种规费收缴及账目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财务收支工作。 6、城市建设档案馆: 负责城市建设档案收集、整理、保存等工作。

第八章 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八章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节城乡规划管理概述 一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 (1)城乡规划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 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城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城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2)城乡规划管理的核心。根据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的解释,城乡规划管理核心包括三方面: 第一,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和审批; 第二,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第三,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般特征: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时序性、地方性、政策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诸多特征。 特殊特征:引导与控制的特性、宏观和微观管理特性、专业性和综合性属性、阶段性和连续属性

第二节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一城乡规划管理系统 城乡规划管理是一个系统。 系统的特点:一是系统是由若干部分以一定的结构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二是系统整体具有层次性,每个层次的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基本要素;三是系统整体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功能。 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是一个实践过程。 (1)决策系统:城乡规划的组织编制与审批管理 (2)执行系统: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建设工程、道路交通工程、市政管线工程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建 (3)反馈系统:城乡规划监督检查 (4)保障系统:城乡规划法律规范

二城乡规划管理系统要素 1.管理目标 最终目标P115 2.管理者 管理的水平与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及其能力。如基层规划管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1)(2)(3)3.管理对象 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的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4.被管理者 一是城乡规划项目(政府内部管理行为),二是建设用地或建设工程(政府外部管理行为)。 5.管理中介 (1)权力 审批权:审批城乡规划,审批“一书两证” 惩治权: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 执行权:执行城市政府方针、正常和重大决策 参议权:向城市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 表彰权:表彰实施城乡规划优秀建设项目 其他权:其他法律授权或因需制定管理规范的权力 (2)规则 批准的城乡规划文本、图纸,各种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 19910703 【实施日期】 19910703 1991年5月30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章名】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三章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五章建筑规划管理 第六章城市市政、公用和其他工程设施规划管理 第七章监督与检查 第八章处罚 第九章附则 【章名】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和保证实施城市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本市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本办法。 本市城市规划区分为市规划区和建制镇规划区。市规划区包括市区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址及重要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建制镇规划区包括镇区、近郊区以及本镇行政区域内其他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 第三条城市建设应当按照严格控制市区规模、合理发展小城镇的方针,逐步形成本市市区、重要城镇和其他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第四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第五条本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是本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 市区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 郊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规定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 第六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 【章名】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第七条本市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市区应当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第八条编制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速度、建设标准、定额指标等与国家和本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江河湖泊等水体的保护,注重绿化和城市景观; (二)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符合城市防洪、排渍、防火、防爆、防泥石流、抗震、治安、交通、人民防空等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或者措施;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来源:规划局发表日期:2015-02-18 第一编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 第三条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坐标系应当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90年天津市任意直角坐标系;高程系应当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和1972年天津市大沽高程系。 第四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 第二编规划编制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五条规划编制应当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有利于发挥规划的引导、统筹、调控等公共政策作用。 第六条本规定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第七条编制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八条编制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九条规划成果文件应当包括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具体的格式规范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十条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一条总体规划是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区县城乡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特定功能区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一般由辖区规划和城区或者镇区规划组成。 编制总体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方案阶段。 第十二条编制总体规划前,应当首先进行下列专题研究: (一)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即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调控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的落实情况; (二)城市发展定位,即根据城市区位、资源环境状况、现状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政策要求,科学分析研究城市发展方向、途径和功、 (三)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即根据现状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影响人口规模的因素,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预测未来的人口规模以及构成;

2020年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计划

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计划 xx年,是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第六次总体规划,构建起大城市框架的最后一年,我们将继续按照全市经营城市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认真做好城市建设的各级、各类规划,使城市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作思路:以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档次,打造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 奋斗目标:完成学校、医院、市场、加油站、电力、消防和垃圾中转站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完成地下管网普查及规划;规划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和标准化住宅小区;着力塑造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特色,充分利用城市山水资源,凸现城市个性,打造“魅力南充”;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规划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展对城市特色和可再生资源的专题研究;优化、完善各类规划,完成23.83平方公里的控规编制,使城市建成区内的详规覆盖率达到100%。 围绕工作思路和总体奋斗目标,新的一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的编制力度。启动市辖三区老城区、荆溪片区和龙门片区共23.83公里的控规编制,使城市建成区内的详规覆盖率达到100%。继续开展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及规划,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专业市场规划和社区服务中心规划。 2、进一步塑造城市特色。实施《嘉陵江城区段江段风貌概念规划》,着力塑造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特色,对沿江两岸实施立体绿化,重点打造中坝、白塔等城市重要地段和重要节点,对城市重要干道两侧建筑,确定建筑特色,打造“一街一景”、“一片一貌”的城市景观。编制城市主入口景观规划,对主入口的建筑、绿地、开敞空间、广告等景观要素进行科学规划。 3、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宣传力度。继续提高广大市民的参与意识,通过设立、开设市民论坛等形式,进一步加强规划网站建设,加大市民的参与力度,使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反映到规划管理部门,并在制定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编制详规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同时,积极宣传报道城市规划思路、举措、成效,扩大城市规划影响力。 4、加快和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完成学校、医院、市场、加油站和垃圾中转站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利用好城市广告等空间资源,

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唐山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市规划条例》、《唐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确定的市区城市规划区中的路南区、路北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凡在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工程设施的,均按本规定执行。 其他各区可参照执行。 (四)沿道路设置阳台、雨棚等地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建筑物主体2.5米,地下建(构)筑物退让道路规划红线不得小于3米。 (五)不同建筑高度组成的连续建筑,最小退让距离按最高建筑的标准执行。 (六)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场馆、大型商场、宾馆、饭店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中作为大型商场的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15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回车场地,且与城市道路相连。 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内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新建学校、幼儿园教学楼、医院住院部等主体建筑距规划道路红线20米以上。 第三十五条拟开发地块与未开发用地或规划拟改造用地相邻,其与该地块退让距离按以下掌握: (一)拟开发地块或者相邻地块已编制详细规划,按照详细规划掌握。 (二)两地块均未编制详细规划,按以下掌握: 1、在拟开发地块东、西两侧存在未开发地块,退让该侧地块边界,高层不小于10米,多层不小于6.5米。 2、在用地北侧存在未开发地块,住宅建筑退让该边界日照间距一半。 3、在用地南侧存在未开发地块,若拟建为多层住宅建筑,则退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了相关技术规定,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及《建德市域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建德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活动,均按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进行分类。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五《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五规定范围的建设

项目,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八条新建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要求,还必须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九条低、多层建筑(不含高度5m以下的门卫、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下同)之间的间距 (一)居住建筑正面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L为南侧(东、西)侧遮挡建筑高度1.2倍 、两幢建筑非平行布置,当夹角小于等于30°时,按平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版)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用地和建筑分册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2017年

目录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2.1 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 (2) 2.2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2) 2.3 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0) 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13) 3.1 建筑间距 (13) 3.2 建筑退界 (18) 3.3 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2) 3.4 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5) 3.5 建筑形态及其他管理要求 (26) 第四章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 (30) 第五章附则 (34) 附录一名词解释 (35) 附录二计算规则 (39) 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 (41) 附录四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42) 附录五成都市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总平面图编制规定 (44) 附录六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46) 附图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形态分区图 (50) 附图二:成都市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春熙路片区及天府广场范围示意图 (51) 附图三:成都市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范围示意图 (52) 附图四:成都市中心城区“四边”控制要素示意图 (50)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 1.0.1 条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成都市(以下简称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 1.0.2 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本分册为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部分。 第 1.0.3 条根据中心城区不同区域特点划定不同城市形态分区,在城市形态分区内制定、实施城市规划和进行建设时应当符合所在城市形态分区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 1.0.4 条城市建设应以城市设计为重要手段,提升城市品质,强化精细化管理。在城市重点地区强调以城市设计为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原则。 第 1.0.5 条已编制片区城市设计且已将容积率指标落实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片区(环城生态区除外),应按照本规定要求,结合片区实际优化完善片区城市设计,并将主要规划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规划管理。环城生态区按原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 1.0.6 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控制指标及要求与本规定不一致时,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