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生化课考试生化重点整理

医学生化课考试生化重点整理

医学生化课考试生化重点整理
医学生化课考试生化重点整理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成肽的连接方式;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

特点;氨基酸三字符英文缩写。

C、H、O、N、S

氨基酸

肽键

且均属L-α-氨基酸(甘氨酸(非L氨基酸)、脯氨酸除外(非a氨基酸))

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缬、丙、甘、异,亮、脯Val,Ala,Gly,Ile,Leu,Pro 极性中性氨基酸:半,天,苏,谷,蛋,丝Cys,Asn,Thr,Gln,Met,Ser

芳香族氨基酸:笨,色,酪Phe,Trp,Tyr

酸性氨基酸:天,谷Asp,Glu

碱性氨基酸:赖,精,组Lys,Arg,His

2.GSH(谷胱甘肽)由哪三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何生理功能?

GSH(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的三肽

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免遭氧化,使其处在活性状态。

巯基具有嗜核特性,保护机体免遭毒物侵害。

3.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定义及维系这些结构稳定的作用键?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到C-端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肽键

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不涉及氨基酸侧链的构象。氢键

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次级键(非共价键),包括氢键、盐键、疏水键以及范德华力

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 Subunit):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及相互作用。(次级键):氢键、离子键

4.蛋白质的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 Pi),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形式?α-螺旋的结构特点。

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①a-螺旋结构

②B-折叠

③B-转角

④无规卷曲

a-螺旋(α-helix)结构特点:以α-碳原子为转折点,以肽单元为单位,盘曲成右手螺旋状的结构。

◆螺旋上升一圈含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0.54nm

◆氨基酸的侧链伸向螺旋的外侧。

◆螺旋的稳定是靠氢键。氢键方向与长轴平行。

5.何谓蛋白质的变性(Protein denaturation)?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有何改变?应用?

蛋白质的变性:天然蛋白质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导致理化性质的改变或生物活性的丧失。

溶解度降低,黏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

(高温杀毒,灭菌,低温保存疫苗)

6.举例说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是空间结构的基础,但不是决定空间结构的唯一因素:Anfinsen 实验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决定其功能

3.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具有相似的高级结构与功能

4.关键性氨基酸发生改变可导致空间结构改变,引发疾病:如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

二、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

1.血红蛋白亚基与肌红蛋白亚基相似

2.血红蛋白亚基构象变化可影响亚基与氧结合

3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PrPc在朊病毒蛋白的作用下可转变成以β-折叠为主的PrPsc,从而致疯牛病

7.模体:是由两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的有特殊功能的超二

级结构。

8.结构域: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为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的

较为紧密,各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并承担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如3-磷酸甘油醛脱

氢酶两个亚基第一个结构域:结合NAD+,第二个:结合底物三磷酸甘油醛

9.分子伴侣:①帮组形成正确的高级结构

②使错误聚集的肽段解聚

③帮助形成二硫键

10.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 Cα1、C、O、N、H、Cα2处于同一平面。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掌握核酸的分子组成以及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5种碱基

核酸→单核苷酸→核苷(碱基+戊糖)+磷酸

3’,5’-磷酸二酯键

ATCG U腺,胸腺,胞,鸟,尿

2掌握核酸的一级结构

DNA和RNA的一级结构:是指从5’磷酸末端到3’羟基末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即碱基的排列顺序单核苷酸间的作用力:3’,5’-磷酸二酯键

3.掌握核酸酶(nuclease)和概念

核酸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序列特异性的核酸酶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核酶:有些小RNA分子具有催化特定RNA降解的活性,这种有催化作用的小RNA即为

核酶

4掌握DNA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DNA double helix model)

1. 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形成右手螺旋

2. 形成大沟及小沟

3. 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即(A=T; G C)

4. 螺旋直径为2.37nm,螺旋一圈螺距3.54nm,一圈10.5对碱基

5. 氢键维持双链横向稳定性,碱基堆积力维持双链纵向稳定性

5掌握mRNA、tRNA、rRNA的结构特点,生物学功能

mRNA:真核生物:含有特殊的5’-末端的帽结构和3’末端的多聚A尾结构。合成蛋白质的模版。

tRNA:含有多种稀有碱基,具有茎环结构,3’末端都连有氨基酸,反密码子能够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转运氨基酸。

rRNA:原核生物:分为:5S,16S,23S。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6掌握DNA变性(DNA Denaturation )、DNA复性、解链温度(Tm)、增/高色效应、核酸杂交的概念

变性: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双链间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形成无规则线团状分子的过程。

复性:变性的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DNA单链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

解链温度:在解链过程中,紫外吸光度的变化△A260达到最大变化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温度。

增色效应:在DNA解链过程中,由于有更多的共轭双键得以暴露,DNA在260nm处的吸光度随之增加。

核酸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两条来源不同的核酸单链间,因部分碱基互补,经退火处理后可以形成杂交双螺旋结构。

第三章酶

1酶作用的特点

①极高的催化效率②高度的特异性:绝对,相对,立体异构③可调节性④高度不稳定性

2掌握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sites of enzyme)的概念

必需基团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3掌握单纯酶、结合酶的概念,结合酶的组成

单纯酶: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的酶。结合酶:由蛋白质部分(酶蛋白)和非蛋白质部分(辅助因子=金属离子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4掌握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米氏方程,米氏常数的概念,推导及意义;酶的活性单位定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米氏方程:V=Vmax*(S)/(Km+(S))。

米氏常数:Km值等于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6掌握酶原、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的机理、生理意义。

?酶原(zymogen)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酶原的激活(Zymogen activiation)

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

肌理: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细胞产生的蛋白酶以酶原形式生理意义:①贮存酶②保护酶不被水解③保证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发挥作用。

7同工酶(Isoenzyme)、酶的化学修饰(对酶活性调节的高效方式)及酶的变构调节(对酶活性调节的基本方式)

同工酶:指催化相同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酶的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如: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酶的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代谢物与关键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个部位可逆的结合,使酶发生变构而改变其催化性

8掌握竞争性(Competitive inhibition)、非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及其酶促反应的动力学变化竞争性: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阻碍酶和底物的结合。动力学变化:亲和力↓,Km↑,Vmax不变。非竞争性:酶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

亲和力↓,Km不变,Vmax↓

第四章:糖代谢

1.glycolysis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生成乳酸的过程。

部位:胞浆

?关键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

?原料:葡萄糖Glucose/糖原Glycogen

?能量:2个ATP

?生理意义:①机体在无氧、缺氧或应激状态下迅速获得能量

②成熟神经,红细胞等依赖酵解供能

③酵解中间产物(丙酮酸、磷酸二羟丙酮)是氨基酸、脂类合成前体

④酵解还是彻底有氧氧化的前奏,准备阶段

2.糖酵解的三个关键酶:

①已糖激酶:变构抑制剂:长链脂酰CoA

②6-磷酸果糖激酶-1:变构激活剂:AMP、ADP、1,6-二磷酸果糖、2,6-二磷酸果糖

变构抑制剂:ATP、柠檬酸

③丙酮酸激酶:变构激活剂:1,6-二磷酸果糖

变构抑制剂:ATP、丙氨酸

3.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

?部位:胞浆、线粒体

?原料/产物:G/ CO2、H2O

?能量:30/32 ATP

?生理意义:

1. 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的有氧氧化

2. 多种中间产物也可参与其它代谢途径

?整个反应过程可分以下四个阶段:

1. 葡萄糖(糖酵解)丙酮酸

2. 丙酮酸(丙酮酸脱氢酶)乙酰CoA

3. 三羧酸循环

4. 氧化磷酸化

4.三羧酸循环(TAC):

部位:线粒体

?关键酶: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能量:10 ATP

?生理意义:

1.糖的分解,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氧化供能的最终共同途径。

2.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互变途径。

5.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部位:胞浆

?关键酶:G-6-P脱氢酶即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原料/产物:G-6-P即6-磷酸葡萄糖/ NADPH、磷酸核糖

生理意义

? 1. 提供5-磷酸核糖,用于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

? 2. 提供NADPH形式的还原力:

①参与多种生物合成的还原反应, 如合成脂肪、胆固醇及类固醇激素。

②NADPH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 能维持细胞中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能保护含巯基的蛋白质或酶免受氧化剂的毒害,从而维持红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③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为加单氧酶系的供氢体,因而与肝脏对药物、毒物和一些激素的生物转化有关。

?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

1. 氧化阶段:磷酸戊糖、NADPH、CO2

2. 非氧化阶段:基团转移

6.糖原合成

?部位:胞浆(肌肉/肝脏)

?关键酶:糖原合(成)酶

?耗能:2 ATP

?生理意义:储存能量

肝脏:血糖肌肉:肌肉收缩

7.糖原分解:

?部位:胞浆(肝脏)

?关键酶:糖原磷酸化酶

?生理意义:维持血糖浓度

8.糖异生:

?部位:胞浆、线粒体(肝脏)

?生理意义: 1. 作为补充血糖的重要来源2. 补充肝糖原3. 调节酸碱平衡

9. 掌握血糖(blood sugar )的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去路、参与血糖调节的因素。

?血中的葡萄糖

3.89~6.11mmol/L

低血糖(hypoglycemia):血糖浓度《3mmol/L。高血糖(hyperglycemia)》6.9mmol/L

第五章:脂类代谢

1掌握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的概念及限速酶。

储存于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降解为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供其它组织氧化利用,这一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关键酶甘油三酯脂肪酶或称为激素敏感脂肪酶(HSL)

2掌握血脂的概念、血脂的分类、组成特点、及功能。

定义:血浆中所含的脂类

组成: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游离脂肪酸

分类及功能:①乳糜颗粒CM :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②极低密度脂肪白VLDL前β-脂蛋白: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③低密度脂肪白LDLβ-脂蛋白:运输内源性胆固醇

④高密度脂肪白a脂蛋白:逆向转运胆固醇(从肝外组织到肝细胞)

3掌握脂肪酸β-氧化的概念、主要过程、关键酶、及能量的计算。

脂酰CoA在线粒体基质中β-氧化酶系的催化下,由脂酰基的β碳原子开始氧化,经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四步连续的反应,产生1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酮体是肝脏FFA代谢特有的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占30%)、β- 羟丁酸(占70%)和丙酮(微量)。

◆部位:肝细胞线粒体

1>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2>是脑组织和肌肉组织的重要能源

3>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含量0.03~0.5mmol/L

4>饥饿、高脂低糖膳食、糖尿病时,血中酮体含量升高:酮血症,尿中酮体增多:酮尿症

5掌握脂肪酸合成的原料、关键酶。

乙酰CoA肉碱脂酰转移酶Ⅰ

6熟悉必需脂肪酸的概念和种类。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不能自身合成,必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肪酸。

7合成胆固醇的原料,胆固醇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

部位:细胞胞液和内质网

原料:乙酰CoA(合成胆固醇的唯一碳源)ATP NADPH + H+

1. 转变为胆汁酸

2. 类固醇激素:

3. 维生素D3

4.胆固醇酯

关键酶:HMG-CoA还原酶

第六章:生物氧化

1掌握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方式

2呼吸链(oxidative respiratory chain))或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的概念、种类、排列顺序

?定义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

1.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CoQ →复合体Ⅲ→复合体Ⅳ→O2

2. 琥珀酸/FADH2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复合体Ⅱ→CoQ →复合体Ⅲ→复合体Ⅳ→O2

3掌握P/O比值的概念,生物氧化概念

P/O比值:是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摩尔氧气所生成ATP的摩尔数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H2O的过程。

4掌握胞液中NADH的两种穿梭方式。

①脑和骨骼:a-磷酸穿梭②心、肝: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

5掌握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的内容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H+)从线粒体内膜的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梯度回流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

1.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摄入食物的含氮量与排泄物(尿与粪)中含氮量之间的关系。氮总平衡:摄入氮= 排出氮(正常成人)

氮正平衡:摄入氮> 排出氮(儿童、孕妇等)

氮负平衡:摄入氮< 排出氮(饥饿、消耗性疾病患者)

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共有8种:Val、Ile、Leu、Thr、Met、Lys、Phe、Trp。(甲、色、赖、缬、异、亮、苯、苏;假设来写一两本书)

γ-谷氨酰基循环:γ-glutamyl cycle

?氨基酸的吸收及其向细胞内的转运过程是通过谷胱甘肽的分解与合成来完成的?γ-谷氨酰基转移酶是关键酶,位于细胞膜上

?转移1分子氨基酸需消耗3分子ATP

2.蛋白质的腐败作用(putrefaction):

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大肠下部会受到大肠杆菌的分解。产物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如:胺类,氨,酚类。

3氨基酸的脱氨基的几种方式: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转氨酶、辅酶)、联合脱氨基作用(transdeamination)

在转氨酶(transaminase)的作用下,某一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成α-酮酸。

转氨酶:谷丙转氨酶(GPT ,又称ALT,肝),谷草转氨酶(GOT ,又称AST,心)辅酶:磷酸吡哆醛

联合脱氨基作用(transdeamination):转氨基作用与谷氨酸脱氢酶作用的结合。在肝肾中进行,是体内合成氨基酸的主要方式。

4.血氨的来源与去路、氨的转运

来源:①氨基酸及胺的分解②肠道吸收的氨③肾脏产氨

去路:①在肝内合成尿素,这是最主要的去路②合成谷氨酰胺③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及其它含氮化合物(如碱基)④肾小管泌氨

氨的转运:①丙氨酸-葡萄糖循环肌肉中的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输到肝,为肝脏提供了糖异生的原料

②谷氨酰胺的运氨作用主要从脑、肌肉等组织向肝、肾运氨,脑中解氨毒的一

种重要方式,是氨的运输形式、贮存、利用形式

5.鸟氨酸循环Urea/ Urea cycle(尿素合成)部位、关键酶、主要酶促反过程及生理意义

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中。

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

反应过程:1. 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2. 瓜氨酸3. 精氨酸4.尿素

生理意义:解除氨毒以保持血氨的低浓度水平

6.一碳单位定义(one carbon unit)

①某些氨基酸在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②包括:-CH3,-CH=

③CO2不是一碳单位

④一碳单位不能游离存在,常与四氢叶酸结合

⑤一碳单位的生理功能:合成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原料

7.几种氨基酸脱羧产物:组胺、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等主要生理作用强烈的血管舒张剂,毛细血管扩张,与过敏反应有关

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脑内作为神经递质,起抑制作用;在外周组织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8.SAM、PAPS的中文全称及主要生理作用。

SAM:活性甲硫氨酸体内甲基最重要的直接供体。PAPS:3’-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肝转化中提供硫酸根使物质转化为硫酸酯。

9.苯丙氨酸、酪氨酸代谢概况与先天性疾病的关系

苯丙酮酸尿症(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

帕金森

白化病(先天性酪氨酸酶缺乏)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

1掌握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脱氧核糖核苷酸是通过相应核糖核苷酸还原作用生成的。

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进行还原

2嘌呤环、嘧啶环上各原子的来源。

嘌呤环:二天碳谷甘即:CO2,天冬氨酸,一碳单位,谷氨酰胺,甘氨酸

嘧啶环:二天碳谷即:CO2,天冬氨酸,谷氨酰胺

3掌握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概念及关键酶。

从头合成(de novo synthesis):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小分子物质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嘌呤核甘酸合成的主要途径。

关键酶:PRPP合成酶

4掌握嘌呤、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

嘌呤:AMP,GMP 嘧啶:CMP,TMP

5熟悉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部位、概念及关键酶

是指体内有些组织(脑、骨髓、红细胞等)缺乏从头合成的酶,只能利用游离的嘌呤碱或嘌呤核苷为原料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

关键酶:APRT(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6了解痛风症的原因及治疗原则。

进食过多嘌呤食物或体内核酸大量分解或肾排出现障碍使血中尿酸超过8mg%

治疗:别嘌呤醇竞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

7嘌呤或嘧啶分解代谢及合成代谢中的共同中间产物

IMP,UMP

8核苷酸抗代谢物的定义。常用的嘌呤、嘧啶的类似物有哪些?

抗代谢物: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以竞争性抑制或“以假乱真”等方式干扰或阻断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从而进一步阻止核酸以及蛋白质的生成。

嘌呤:6—MP(6—巯基嘌呤),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

嘧啶:5—FU(5—氟尿嘧啶)

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

1.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从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按半保留复制方式,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一致,即子代保留了亲代的全部遗传信息,体现了遗传的保守性。

遗传的保守性,是物种稳定性的分子基础,但不是绝对的。自然界还存在着普遍的变异现象。

2.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

?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为随从链。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的半不连续性(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

3.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DNA复制中不连续片段。

4.Telomere(端粒):

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

5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

以RNA为模板,依照RNA中核苷酸序列,以dNTPs为原料合成DNA。

6.Excision repairing 切除修复

是细胞内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复机制,主要由DNA-polⅠ和连接酶完成。7.Recombination repairing

是先复制再修复。通过链间的交换,填补缺口。这种修复的不足之处在于原损伤部位仍然存在。

8.原核、真核DNA的复制酶,

原核:DNA polⅡⅢ

真核:α(引物酶活性)βγδ(延长子链的主要酶,解螺旋酶活性)ε(填补空缺,切除修复)

9.原核DNA复制的过程(真核端粒酶爬行式复制)

①复制起始:DNA解链形成引发体

②复制的延长:领头链连续复制,随从链不连续复制

③复制的终止:切除引物,填补空缺,连接缺口

10.DNA损伤的类型和修复方式

损伤的类型:错配或点突变(mismatch),缺失(deletion),插入(insertion),重排(rearrangement)

移框突变:指缺失,插入的突变,引起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其结果是翻译出以及结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蛋白质。

修复的类型:修复(repairing)

是对已发生分子改变的补偿措施,使其回复为原有的天然状态。

①光修复(light repairing)

②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ing) :是细胞内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复机制,主要由DNA-polⅠ和连接酶完成。

③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ing) :是先复制再修复。通过链间的交换,填补缺口。这种修复的不足之处在于原损伤部位仍然存在。

④SOS修复:DNA损伤广泛而引起的复杂反应。

第十一章:RNA的生物合成

1、转录、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

转录(transcription) :以DNA为模板,以NTP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 的过程。

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scription)

就某一确定活化基因的转录,只能以DNA 双链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这种现象称为不对称转录。

DNA 双链中按碱基配对规律能指引转录生成RNA 的一股单链,称为模板链(template strand) 相对的另一股单链是编码链(coding strand)

2、原核生物RNA 聚合酶亚基组成及作用。

4种亚基α、β、β’、σ组成的五聚体蛋白质 α2ββ’ σ 。

σ亚基的功能是辨认转录起始点,转录起始阶段需要全酶

核心酶(core enzyme ) : α2ββ’:能催化NTP 按模板的指引合成RNA ,在转录延长全过程中均起作用

σ亚基的功能是辨认转录起始点,转录起始阶段需要全酶

3、原核生物DNA 转录的要点及主要过程;

(一)转录起始1. RNA 聚合酶全酶(α2σ'ββ)与模板结合 2. DNA 双链解开3. 在RNA 聚合酶作用下发生第一次聚合反应,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 (不需引物)

(二)转录延长1. σ亚基脱落,RNA –pol 聚合酶核心酶变构,与模板结合松弛,沿着DNA 模板的3’→ 5’前移;2. 在核心酶作用下,NTP 不断聚合,RNA 链按照5’ → 3’方向不断延长。

(三)转录终止当核心酶沿模板DNA3’→ 5’ 方向滑行至终止信号区域时(终止子),转录便终止。

4、原核生物转录终止的两种方式

? 依赖Rho (ρ)因子的转录终止

? 非依赖Rho 因子的转录终止 G-C 配对,形成茎环结构

5、以原核为例,说明转录与复制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以DNA 为模板

都需要依赖DNA 的聚合酶

聚合过程都是核苷酸之间生成磷酸二酯键

都从5’至3’方向延伸新链

都遵从碱基配对规律 不同点:目录复制和转录的区别

A-T 子代双链A-U ,T-A ,G-C ,G-C 配对

mRNA ,tRNA ,rRNA DNA (半保留复制)产物

RNA 聚合酶(RNA-pol )DNA 聚合酶酶

NTP dNTP 原料

模板链转录(不对称转录)两股链均复制模板

转录复制

引物需要(RNA )不需要

P2667剪接,剪切,修饰,添加

8、断裂基因Splite gene :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

外显子(exon):在断裂基因及其初级产物上出现,并表达为成熟RNA的核酸序列

内含子(intron):隔断基因的线性表达并在剪切过程中被出去的核酸序列

9、Ribozyme核酶:具有催化功能(酶的作用)的RNA分子

第十二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翻译(translation):以新生的mRNA为模板,把核酸中由AUCG四种符号组成的遗传信息,破译为蛋白质分子中20中氨基酸排列顺序。

2.遗传密码的四个特点(起始密码、终止密码)

(一)方向性:5’—3’

(二)连续性:各个三联体密码连续阅读,密码子间既无间断也无交叉。

(三)简并性:编码密码子:61 编码氨基酸:20

(四)摆动性: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和反密码子的第一位碱基之间常出现摆动现象

(五) 通用性

3.以原核生物为例,说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包括各种酶及蛋白质因子)。

①起始:mRNA和起始氨基酰-tRNA分别与核糖体结合而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②延长:进位,成肽,转位

③终止:当mRNA上终止密码出现后,多肽链合成停止,肽链从肽酰-tRNA中释出,

mRNA、核糖体等分离

重要酶:①氨基酰他RNA合成酶②转肽酶③转位酶

蛋白质因子:起始因子(IF),延长因子(EF),终止因子(RF)

4.S-D序列S-D sequence:原核生物mRNA翻译起始子AUG的上游4~13个核苷酸之前有富含嘌呤的序列。这一序列以AGGA为核心,称之为SD序列。该序列与30s小亚基上16srRNA 3’-端富含嘧啶序列结合,稳固了mRNA与小亚基的结合。

5核蛋白体循环(Ribosomal cycle):翻译过程的肽链延长。

6信号肽(signal peptide):未成熟分泌性蛋白质中可被细胞转运系统识别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富含疏水性氨基酸。有碱性N-末端、疏水核心区和加工区三个区段。

7.抗生素(antibiotics):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一类药物,抑制细菌代谢过程或基因信息传递特别是翻译过程

8.遗传密码(genetic codon)

mRNA链上由3个连续碱基组成的三联体,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遗传密码或密码子。

9.多聚核糖体(polysome):mRNA与多个核糖体形成的聚合物称为多聚核糖体

——使蛋白质合成高速、高效进行。

10.注册(registration):指氨基酰-tRNA根据遗传密码的指引,进入核蛋白体的A位。

第十三章基因表达调控

1.基因、基因组、基因表达、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

基因:负载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基因组(genome):一个细胞或病毒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或整套基因。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基因转录与翻译的过程。

基因表达调控( 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 ) :生物体内基因表达的开启、关闭和表达强度的直接调节

2.操纵子、启动子的概念

操纵子:2个以上的编码序列与启动序列,操纵序列以及其他编码序列在基因组中成簇串联而成

原核基因:启动子:指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开始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真核基因:启动子: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周围的一组转录控制组件,至少包括一个转录起始点以及一个以上的功能组件

2.以乳糖操纵子为例、说明操纵子的结构及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过程

乳糖操纵子:结构: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透酶、乙酰基转移酶;一个调节序列I,一个启动序列P,操作序列O。I基因编码

一种阻遏蛋白,后者与O序列结合,使操纵子受阻遏而处于关闭状态。

在启动序列P上游有一个分解物基因激活蛋白(CAP)的结合位点

调控机理:

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无乳糖时,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阻碍RNA聚合酶与P序列结合,抑制转录启动;有乳

糖操纵子时,乳糖操纵子即被诱导。

CAP的正性调节:无葡萄糖时,cAMP与CAP结合,CAP结合在启动序列附近的CAP位点,可刺激RNA转录活性;有葡萄糖时,cAMP浓

度低,cAMP与CAP结合受阻,乳糖操纵子转录活性下降。

协调调节:当阻遏蛋白封闭转录时,CAP对该系统不能发挥作用;当无CAP存在时,即使没有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结合,操纵子转录活性仍然很弱。4.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真核生物编码基因两侧的DNA序列,可影响自身基因的表达活性,通常是非编码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

5.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由某一基因产生的蛋白质因子,通过与另一基因特异的顺式作用元件相互作用,调节其表达。这种蛋白质因子被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第十四章: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

1.何谓基因重组技术,简述其基本过程。

应用酶学的方法,在体外将各种来源的目的DNA与载体DNA接合成一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重组DNA分子,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细胞,再进行扩增提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也称基因克隆或基因克隆。

基本过程:

?分:分离目的基因和载体DNA。

?切: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使两者产生PK末端

?接:利用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载体DNA共价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转: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胞

?筛:筛选具有重组DNA分子的阳性克隆。

2.何谓目的基因(target gene),有哪些来源?

应用重组DNA技术有时是为分离、获得某一感兴趣的基因或DNA片段,或是获得感兴趣的表达产物——蛋白质。这些感兴趣的基因或DNA序列就是目的基因。有两种类型:cDNA,基因组DNA。

来源:化学合成法,基因组DNA,cDNA文库,PCR

3. 解释基因载体,哪些DNA 可作为基因载体?(质粒)

为携带目的基因(外源基因),实现其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质粒、噬菌体、病毒

4. 基本概念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

类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RE):能识别DNA的特异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核酸内切酶。

回文结构:(palindrome):Ⅱ类酶识别序列特点

第十五章:细胞信息转导

1、G蛋白G protein:位于细胞膜上的鸟苷酸结合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有两种构象:非活化型:αβγ三聚体与GDP结合。活化型:α亚基与GTP结合,βγ二聚体脱落

2、细胞中的第二信使及其种类( secondary messenger):指激素等细胞外化学信号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细胞内迅速发生浓度或分布改变的小分子物质,如:Ca2+、cAMP、cGMP、DAG、IP3等。

3、受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个别是糖脂。膜受体,胞内受体

4、以肾上腺素为例,扼要说明作用于膜受体激素的信号转导过程。(AC-cAMP-PKA通路)

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受体通过:AC-cAMP-PKA通路转导信号:细胞外信息分子→受体→G蛋白→AC→第二信使(cAMP)→PKA→酶或功能性蛋白质→生物学效应

5、以类固醇激素为例,扼要说明作用于胞内激素的信号转导过程。

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受体构象改变,暴露出受体的核内转移部分级DNA结合部位,激素—受体复合物向核内转移,作用于其靶基因邻近的激素反应元件,进而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

第十六章:血液的生物化学

1.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NPN):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 尿素、尿酸、肌酸、肌酐、胆红素、氨等中的氮。正常人血NPN含量为14-25mmol/L

2.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糖代谢:糖酵解和2, 3-BPG旁路,磷酸戊糖途径。

3.2,3-BPG旁路:可降低Hb与氧的亲和力。

4.血红素生物合成的原料、部位、关键酶、辅酶

原料:甘氨酸,琥珀酸CoA、Fe2+

部位:骨髓,肝脏起始和终止:线粒体。中间:胞浆。

关键酶:δ-氨基-γ-酮戊酸(ALA)

辅酶:磷酸吡哆醛。

第十七章:肝的生物化学

1.(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的概念、反应的类型、生物转化的生理意义。机体将内源性或外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化学转变,增加其极性,使其易随胆汁或尿液排出。

反应类型: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生理意义: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使其灭活(inactivate),或解毒(detoxicate);更为重要的是可使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

2.试述胆汁酸的生成过程及其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

①胆固醇在肝细胞中生成初级胆汁酸

②次级胆汁酸是在肠菌作用下水解脱羟生成

胆汁酸肠肝循环的生理意义

? 1.将有限的胆汁酸反复利用以满足人体对胆汁酸的生理需要。

? 2.弥补胆汁酸的合成不足。

? 3.使胆汁酸、卵磷脂/胆固醇的比例恒定,不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3.何谓黄疸?试述三种黄疸产生的原因及生化改变。

?胆红素为金黄色色素,在血清中含量过高时,可扩散入组织,造成组织黄染,称为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二)阻塞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 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

(三)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

4.胆色素的概念(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

5.未结合型胆红素、结合型胆红素的概念。

未结合型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

结合型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

第二十章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

名词解释:

1.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V-onc):存在于病毒基因组中的癌基因,它不编码病毒

的结构成分,对病毒复制也没有作用,但可以使细胞持续增殖。2.细胞癌基因(cell oncogene,C-onc ):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与病毒癌基因同

源的

基因,也称原癌基因。原癌基因是细胞内与细胞增殖相关的正常基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当原癌基因的结构或调控区发生变异,基因产物增多或活性增强时,使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肿瘤

3.抑癌基因(anti-oncogene)(tumor suppressor gene):

?正常细胞内,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

?此类基因突变、缺失或失活,引起细胞恶性转化,导致肿瘤。

?如:Rb抑癌基因、抑癌基因p53

4.细胞癌基因特点、癌基因活化的机制及结果。

?细胞癌基因的特点

①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从酵母到人的细胞普遍存在;

②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序列呈高度保守性;

③存在于正常细胞,不仅无害,而且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参与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

与分化;

④正常情况下表达水平很低,通过其产物蛋白质来体现;

⑤被激活后,发生数量上或结构上的变化时,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5.什么是癌基因?癌基因的分类,请举例说明。

癌基因:细胞内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它的结构异常或表达异常,可以引起细胞癌变。分为:病毒癌基因如:DNA病毒、RNA病毒,细胞癌基因。

急诊医学期末考试重点精心整理

总论: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SS :是一种把急救医疗措施迅速地送到危重病人身边或发病现场,经初步诊治处理,维护其 基础生命然后,安全转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的有效手段。 内容: 现场急救、转运急救、院内急救。 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 目的: ①尽快的现场急救; ②稳定患者尽快转运。 院前急救时间:①急救反应时间( 5-10min ); ②现场抢救时间; ③转运时间。 急诊病情分类(分诊):①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刻不容缓立即抢救) ; ②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5-10m 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 ③暂无生命危险的急诊患者 (30m ); ④普通急诊患者 (30m-1h ); ⑤非急诊患者。 处理原则:救人治病 ①首先判断是否有危及生命的情况; ②稳定生命体征,重病优先; ③综合分析,侧重功能; ④选择适当的诊断性治疗试验和辅助检查; ⑤治疗后合理再评估; ⑥通力协作。 心肺脑复苏: 三要素: 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复苏首选) 、电除颤 心脏性猝死: 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 1h 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 心肺复苏:流程为早期识别呼救-早期 CP2早期电除颤(接到求救后5min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内容为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药物。 目的 是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 生命链: ①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的高级生命支持; ⑤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跳骤停】 : 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 其次为心室静止、无脉电活动 PEA 。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 BLS 】: 内容:CABD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电除颤 胸外按压:①部位(胸骨下1/3处); ②手法(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幅度 4-5cm ,频率100次/分); ③比例(按 压/通气=30:2, 5组 2min ) 电除颤:①适应症(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无脉性室速、无法诊断但不排除室颤室速) ; ②能量选择(室颤-单相 波360J ,双向波150/200J ;室速-单相波 200J ,双向波150J ) 并发症: ①肋骨骨折; ②气胸; ③心脏压塞; ④腹腔内损伤; ⑤气管内导管位置不当。 【高级生命支持 ACLS 】: 内容:ABCD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循环通道给药、寻找病因。 给药途径: 静脉途径、气管途径(静脉 2~2.5 倍剂量)、骨髓途径。 给药时机:①1-2次CPR+D VT/VF 持续—血管活性药; ②2-3次CPR+D VT/VF 持续—抗心律失常药。 药物选择: ①肾上腺素 适应症心搏骤停(室颤、无脉室速、心搏停止、无脉电活动) 、过敏性休克、重症支气管哮 喘; ②多巴胺; ③血管加压素 适应症心搏骤停(心搏停止、无脉电活动、电除颤无效的顽固性室速) 、血管扩 张性休克、肺咯血和食管静脉破裂出血; ④胺碘酮 适应症 顽固性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急性心梗半单形性室速、心 搏骤停伴室颤或室速。 剂量首次300mg,维持1-1.5mg/min ; ⑤阿托品(不推荐)。 【预后】: 有效指标:①瞳孔(有大变小); ②面色(紫绀转红润); ③大动脉搏动(按压/搏动=1:1,BP60/40左右); ④ 神志恢复(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对光反射出现) 终止标准(脑死亡):①深度昏迷,对任何刺激无反应; ②脑干反射消失(对光、角膜、吞咽、睫毛) ; ③自主呼 吸消失; ④脑电图长期静息; ⑤瞳孔放大固定。 脑复苏: 是指以减轻心脏骤停后全脑缺血损伤,保护神经功能为目标的救治措施。 病生:①脑血流与代谢异常(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 ; ②脑水肿(细胞性ICP 变化小,血管性变化大); ③神经 细胞损伤; ④恢复后可出现 脑微血管无复流现象 (微血管狭窄、血液黏度升高) 原则:①尽快恢复自主循环,缩短无灌注 /低灌注时间; ②维持合适脑代谢; ③中断细胞损伤链级效应,较少神 经细胞损失。 措施:尽快恢复自主循环(CPR 除颤、按压、高级支持)、低灌注和缺氧处理、体温调节(增加细胞内泛素合成,低 温保护32-34 C, 12-24h )、血糖控制、抗癫痫。 ②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③快速除颤; ④有效 最常见 的心脏机制为心室颤动 VF 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 原因: 5h 缺氧、高低钾、高低温、酸中毒、低容, 病生: 骤停前期-骤停期-复苏期-复苏后期( 诊断: ①意识突然丧失;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 5t 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心脏栓塞、肺栓塞、中毒 复 苏后综合征 :严重全身系统性缺血后 MOF ) ③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讲解学习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 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 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 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急救医学基础》

《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总学时:30 适用专业及层次:农村医学中专开课时间:第4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急救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此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 掌握院前急救,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3.熟悉各急症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分类。 4.掌握各急症的临床表现,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5. 熟悉急危重症病人的监护内容 6、掌握常用急救药物 (二)技能教学目标 1.应用急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常见急症的临床特点作出解释。 2.运用急救医学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学会对常见急症的识别及处理,特别是早期识别及处理、转院前处理、转院途中处理。 3. 初步学会使用常用急救药物。 4、学会急救常用技术 (三)素质教学目标

1. 具有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在实践中表现出对患者尊重、关心、爱护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概念,充分认识急诊病人危、急、重的特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学善思的学习习惯、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全面较强的适应能力。 3.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1.了解急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了解急诊与急救医学的范畴。 3.熟悉急诊与急救医学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二)急救医疗体系 1.熟悉急救医疗体系的基本组成形式。 2.了解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现状。 (三)院前急救 1. 概述 (1)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2)熟悉院前急救的任务和特点。 (3)熟悉院前急救伤员的分类。 (4)掌握院前急救的原则。 (5)熟悉院前急救的组织与实施。 2.院前急救管理 (1)了解如何建立急救网络。 (2)熟悉急救管理制度。 (3)了解急救设备的管理方法。 (四)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与处理 1.熟悉急救问题的紧急评估方法。 2.掌握急救处理的原则。

急诊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休克:是由于各种致病作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 2.阿托品化:指应用阿托品后,患者瞳孔较前扩大,出现口干,皮肤干燥;颜面潮红,心率加快,肺部罗音消失等表现,此时应逐步减少阿托品用量。 3.多发伤:指在同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遭受两种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损伤,至少一处损伤危及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 4.急救链: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RP;早期电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5.中毒: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全身性损伤。 6.复合伤: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所致机体病理生理紊乱常较多发伤和多部位伤更加严重更加复杂,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因素。 7.昏迷:是意识障碍的严重阶段,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对内外环境不能够认识,由于脑功能受到高度抑制而产生意识丧失和随意运动消失,并对外界刺激反应异常或反射活动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问答题 1.中毒的治疗原则: 答:1)立即脱离中毒现场,终止与毒物继续接触。2)迅速清除体内已被吸收或尚未吸收的毒物。3)如有可能,尽早使用特效解毒药。4)对症支持治疗。 2.休克的分类: 答:1)低血容量性休克。2)心源性休克。3)感染性休克。4)过敏性休克。5)神经源性休克。 3.心脏骤停的诊断依据: 答:1)意识突能丧失,面色由苍白迅速呈现发绀。2)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股动脉搏动。3)呼吸停止或开始叹息样呼吸,逐渐缓慢,继而停止。4)双侧瞳孔散大。5)可伴有短暂抽搐和大小便失禁,伴有口眼歪斜,随即全身松软。6)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无脉心电活动。 4.急救给药方式: 答:1)静脉途径给药。2)经气管途径给药。3)经骨髓途径给药。 5.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答:药物过敏性休克患者,必须立即停药,检测血压,检查脉搏,保护气道,呼吸支持,补液10~20ml/kg,立即静脉注肾上腺素50~100ug或肾上腺素5mg加生理盐水500ml,10ml/h 滴注氢化可的松5~10mg/kg,甲泼尼松1~2mg/kg,苯海拉明25~50mg或异丙嗪50mg静滴。 6.有机磷中毒的抢救: 答:(一)清除毒物:1)立即脱离中毒现场,脱去污染衣物,用肥皂水清洗污染的皮肤、毛发和指甲。2)洗胃。3)导泻。4)血液净化治疗。 (二)特效解毒药,做到早期、足量、联合、重复给药:1)应用胆碱酯酶复活剂。2)应用抗胆碱药物,要求达到阿托品化。 (三)对症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正确氧疗,必要时机械通气。2)发生肺水肿时应以阿托品治疗为主。3)休克者给予血管活血药物。4)脑水肿者应给与甘露醇和糖皮质激素脱水。5)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6)病情危重者可用血液净化治疗。7)重度中毒者应留院观察。 7.昏迷的急诊处理: 答: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切开或插管,行人工辅助通气。2)保持有效血循环,给予强心升压药物,纠正休克。3)急诊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4)颅压高者给予降颅压药物,如20%甘露醇、呋塞米、甘油、必要时进行侧脑室穿刺引流。5)控制高血压及高体温。6)预防或抗感染治疗。7)控制癫痫发作,用地西泮、苯巴比妥。8)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9)给予脑代谢促进剂,如ATP,辅酶A等。10)给予促醒药物,如纳洛酮,醒脑静等。11)病情稳定后,送入ICU病房进一步确诊治疗。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精选)

急诊医学考试重点整理 急救医学是专门研究急危重症突发或慢性病急性发作过程中的相关临床变化规律及使用必要手段、仪器设备实施紧急综合救治与预防病情进展,对生命给予有效延续支持,为后续治疗提供可能的一门新兴学科。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ICU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组建起来的一种急救医学模式,三者分工明确、关系密切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为急危重症患者铺高了一条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含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ICU)。 心脏骤停: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全身血液循环即刻中断,进而导致呼吸停止、脑功能丧失的一种濒临死亡的状态。 心脏骤停的诱因: 原发于心脏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冠状动脉疾病,约占75-80%的由此所致;各种心肌炎和心肌病;心室肥厚;电生理异常;手术或诊疗操作意外;其他如各种先心病等因素。 继发于心脏外因素引起的心脏骤停:严重的呼吸功能受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大失血和严重休克;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或过敏;电击、雷击;麻醉和手术意外;其他如胆绞痛等因素。 心脏骤停诊断: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抽搐;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心搏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

—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 1、心脏骤停的“三联征”包括:( A、 B 、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2、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条件:( A、 C ) A、突然意识丧失 B、呼吸停止 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 E、瞳孔散大 3、心肺复苏(CPR)有效的指征包括:( A、B 、C 、D ) A、颈动脉可触到搏动 B、面色由紫绀转红润 C、出现自主呼吸 D、瞳孔由大变小 E、可测到血压 4、关于电除颤,正确的描述有:( A、 B 、 D ) A、电除颤是救治室颤最有效的方法 B、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存活率下降7%~10% C、室颤/无脉性室速时,推荐电击3次后再进行CPR D、目前推荐双相波低能量(150~200J)除颤 E、如只有单相波除颤仪,能量选择推荐递增式(200J-300J-360J) 5、心肺复苏的常用药物包括:( A、C 、D ) A、肾上腺素 B、异丙肾上腺素 C、阿托品 D、胺碘酮 E、氯化钙 问答题: 1、简述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临床征象和心电图表现)。 答: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为:①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②

最新急诊医学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急诊医学总结 Chapter1 绪论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认为患病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2.急救:表示抢救生命,改善病况和预防并发病时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 急诊:是紧急地或急速地为急性病人或伤病员诊查、察看和诊断他的病与伤及应急的处理。 3.急诊医疗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和各监护或强化医疗病室 (1)院前抢救 (2)医院急诊 ?生命垂危患者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心肺复苏 ?有致命危险危重者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30分钟内急诊检查及急诊处理 ?普通急诊患者30分钟至1小时予急诊处理 ?非急诊患者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3)危重病监护 Chapter2 心肺脑复苏 1.基本概念 (1)心跳骤停/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即为心跳骤停,其中心脏自身病变以冠心病最为多见。 (2)猝死(Sudden death):指平时看来健康者或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不包括各种人为因素如创伤、自杀、他杀、手术及麻醉等意外所致。心脏性猝死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3)临床死亡: 自主呼吸和循环停止,大脑活动暂时停止,处于死亡的早期,但尚未到不可逆的阶段(一般情况心跳停止4~6分钟内),及时正确地进行CPR,脑及其它脏器功能可望恢复到心跳呼吸停止前的水平 (4)生物学死亡: 临床死亡期未行CPR或CPR失败,机体所有组织相继死亡,并发生组织自溶 (5)脑死亡:为全脑功能的不可逆停止和神经坏死。临床表现为无自主呼吸,无任何意识及反射活动,全身肌肉无张力,仅靠升压药物维持循环,无任何脑电活动。 (6)社会死亡:指CPR成功而脑复苏不完全,处于昏迷状态,脑的某些低级功能和反射活动存在,成为植物人(7)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CPR / CPCR):CPR是指对心脏骤停/猝死的急救过程,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VF/ VT,及药物治疗等。又称心肺脑复苏/CPCR (8)心脏骤停的时间:发生心脏骤停的即刻至抢救开始之前的时间为心脏骤停的时间。 (9)心肺脑复苏的安全时限:系指大脑皮层耐受完全性缺血缺氧的最长时间,而并非心脏能否复跳的时限。一般认为,安全时限为4~6分钟,在此时限内抢救成功,则大部分可无任何后遗症 2.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①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抽搐);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 ③呼吸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 ④瞳孔散大; ⑤苍白或紫绀明显,二便失禁。 ⑥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电活动、心电静止 3.现代心肺复苏术 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 (1)BLS: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早期电除颤等基本抢救技术和方法,其归纳为初级A、B、C、D。BLS包含生存链(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中的前三个环节 1)判断反应:判断患者意识通过动作或声音刺激,如拍患者肩部或呼叫,观察患者有无语音或动作反应 2)启动EMSS 3)开放气道及检查呼吸 呼吸的观察:眼看患者胸部有无上下活动;用手掌放在病人鼻孔前面感受气息或听病人呼吸的气流声;(要求在10秒钟之内完成) 4)人工呼吸 ?推荐人工呼吸的方式:口对口呼吸,球囊-面罩通气和通过已建立的人工气道通气。 ?每次人工吹气的时间应超过1秒 ?潮气量要足以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 ?人工呼吸时不可太快或太过用力。 ?如果已经建立人工气道,并且有二人进行CPR,则每分钟通气8至10次,不必考虑通气与胸外按压的同步。实施通气时不应停止胸外按压 5)检查脉搏 成人应触诊颈动脉,示指、中指指腹触及喉结,然后向外侧轻轻滑动 2-3厘米 6)胸外按压 按压的幅度为大约4~5厘米。每次压下后应使胸廓完全弹回,以利于血流返回心脏 推荐的按压频率(速度)为100次/分钟 按压/放松时间:50% 成人不论单人还是双人操作,推荐的按压-通气比率为按压/呼吸比为30:2;儿童、婴儿双人CPR时采用的比率为15:2 7)除颤:双向波除颤比单向波更有效,所用的能量低(120-200J)。单相波除颤仪首次和再次均选择 360J。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变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更为早期高质量CPR,能使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得以提高. 1)四早生存链:早识别与呼叫、早CPR、早电极除颤、早高级生命支持 2)有效的心脏按压:有力和快速地按压,100次/分,按压后使胸廓完全恢复正常位置.CPR按压/通气比单人,双人均为30:2. 3)注重有效通气,避免过度吹气(每次吹气1-2秒)以胸廓起伏为标准.

急诊医学试题及答案

急诊医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心脏骤停的心脏机制为:心室颤动或无脉性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无脉电活动。 2.急诊医学的范畴急救医学、灾害医学、危重病 医学。 3、根据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徒手心肺复苏术中胸外按压的 频率为≥100次/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成人为30:2 ,深度为≥ 5 cm,按压后:胸廓应充分回弹,每次吹气时间至少1秒进行人工呼吸。2010心肺复苏程序重大变化C-A-B代替A-B-C ,胸外按压优先,肾上腺素用法为每次 1mg 静脉推注,每 3 分钟一次。 4、休克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 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血压降低,是休克最常见、最重要的临床特征。迅速改善组织灌注,恢复细胞氧供,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是治疗休克的关键。休克恶化时一个从组织灌注不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至衰竭的病理过程。 5、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出现“阿托品化”的表现有瞳孔扩 大,不再缩小、颜面潮红,皮肤干燥,口干、\ 肺部罗音消失和心率加快 100次/分意识障碍减轻或苏醒,或轻度烦躁不安体温轻度升高(37.5~38℃) 。

6、端坐呼吸是左心衰竭典型表现,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最严重的表现,咳大量泡沫样血痰,两肺布满湿啰音,血压可下降,甚至心跳骤停。 7、急性主动脉夹层降压治疗要点:血压降低到正常偏低水平即 90-110/60-70mmHg。 8、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是上消化道出血吗?、出了多少血?、出血停止了吗?、什么原因引起的出血? 9、窒息是咯血死亡的主要原因,垂体后叶素是抢救上消化道大出血和咯血的常用药。 二、名词解释:(20分每题5分) 1.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 我国完整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体一位的发展模式。 2.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商品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 3. 大咯血:一次咯血量大于200ml,或24小时内咯血量大于400ml 4.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诊医学习试题库

《急诊医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急诊医学得研究范围? (C) A 危重病医学 B 灾难医学 C 流行病学 D 复苏学 E 急诊医疗体系 二、多选题: 1。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得组成包括:(ABC) A 院前急救 B 重症加强病房C急诊科D手术室E 航空救援中心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得主要参与人员包括:(ABDE) A 急救医护人员BICU得医护人员C 现场得群众D 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E 第一目击者 三、填空题: 1.()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独立得医学学科。(1979) 四、名词解释: 1。急诊医学:急诊医学就是现代医学得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许多边缘学科相结合得一门独立得综合性学科,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它包括复苏学、院前急救、危重病医学、创伤学、急性中毒、灾害医学与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 五、简答题: 1.高效得院前急救应具备得基本条件? (1)健全灵敏得现代化得通讯网络:急救专线120、指挥通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完善得车载电话;(2)布局合理、急救半径较小得急救网络(三级急救网络);(3)业务素质良好得医技 人员;(4)性能良好得救护车、急救器材、设备与配备合理得药品。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由哪几部分组成? EMSS组成: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ICU急救。 第二章现场急救原则 一、单选题: 1、以下哪项不就是院前急救得措施?(C) A 心肺复苏B气管插管C 骨折复位D止痛E搬运 2.有关包扎得叙述,错误得就是:(D) A包扎动作要轻柔,不要触及伤口 B 包扎松紧要适宜C 包扎时要保持伤员体位舒适D包扎方向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注意露出肢体末端E 包扎时应在肢体得外侧面打结,不要打在伤口上 3。应用止血带时错误得方法就是:(C) A止血带应扎在伤口得近心端,并应尽量靠近伤口B 前臂与小腿不适于扎止血带C上臂扎止血带时,应扎在中1/3处,以防损伤桡神经D止血带与皮肤之间应加衬垫,以免损伤皮肤E 凡就是上止血带得伤员必须作标记,记上使用止血带日期、时间与部位并挂在醒目得部位,便于观察 4.现场伤员急救得颜色标记不包括哪个?(D)

急救医学考试重点

09临床C班急救医学考试复习重点 整理:成玄璇 声明:以下内容为老师最后一次课强调之内容,请各位务必认真复习! ▲CPR基本操作过程:评估环境、判断意识、启动紧急医疗系统,准备除颤器、摆放体位、 开放气道、判断呼吸、人工呼吸、判断循环征象、胸外按压、复检(检查呼吸、颈动脉搏动、四肢、眼球、咳嗽等)。 ▲CPR中常见基本数字:按压部位为胸骨下1/3处,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按压频率不少于100 次 /mins按压深度至少5cm,目前推荐使用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每个周期为5组30:2 的CPR,时间大致2mins。(P239-240) ▲抢救顺序:C-A-B,即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宀Airway保持呼吸顺畅宀Breathing 口对口人工呼吸 (以上出选择题可能性大) ▲创伤急救搬运原则:必须在原地检伤、包轧止血及简单固定后再搬运,凡怀疑有脊柱、脊 髓损伤者,搬运前先固定,搬动时将伤者身体以长轴方向拖动,不可以从侧面横向拖动。 (P258) ▲开放性骨折急救和搬运:如有皮肤伤口及出血者要清除可见的污物然后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四肢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经伤口暴露出来)有出血时不能滥用绳索或电线捆扎肢休可用宽布条橡皮胶管在伤口的上方捆扎捆扎不要太紧以不出血为度并且要隔1小时放松1-2分钟上肢捆扎止血带应在上臂的上1/3处,以避免损伤桡神经;上肢骨折可用木板或 木根硬纸板进行固定然后用绷带或绳索悬吊于脖子上下肢骨折可用木板或木根捆扎固定也可将双下肢捆绑在一起以达固定目的,这也是开放性骨折急救措施;开放性骨折急救骨盆骨 折用宽布条扎住骨盆病人仰卧膝关节半屈位膝下垫一枕头或衣物以稳定身体减少晃动;搬运病人动作要轻,使受伤肢体避免弯屈扭转,搬运胸腰椎骨折患者须由2-3人同时托头、肩、臀和下肢,把病人平托起来放在担架或木板上。搬运颈椎骨折病人时要有1人牵引固定头部,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然后在颈头两侧用棉衣等固定。搬运下肢骨折病人时可由1人托住伤肢,其他人抬躯干上担架。上肢骨折者多可自己行走,如需搬运时方法同下肢骨折病人。 ▲创伤常用技术:现场心肺复苏;止血方法有指压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法、钳夹止血法;包扎有绷带包扎法(环形包扎、螺旋包扎、“ 8 ”字包扎、回返包扎)、 三角巾包扎法、便捷材料包扎;徒手搬运方法有扶行法、背负法、拖行法、轿杠式、双人拉车式。(P253-258) ▲脊柱损伤搬运:只要怀疑有脊柱损伤就应按脊柱损伤情况处理,将脊柱不稳定的患者仰卧 固定在一块坚硬长背板上并将他放置在中心直线位置,即头部、颈部、躯干、骨盆应以中心 直线位置逐一固定,保持脊柱伸直位,严禁弯屈或扭转。 原位固定伤员,伤员应被固定在硬木板担架上搬运,绝不可用帆布软担架抬运伤员。 两人或三人用手分别托住伤员的头、肩、臀和下肢,动作一致地将伤员托起,平放在硬板或 门板担架上。绝不可一人抱头、一人抱脚的不一致搬动。 对颈椎损伤的伤员,要另有一人专门托扶头部,并沿纵轴向上略加牵弓I。躺到木板上后,用砂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颈两侧加以固定。 脊柱骨折伤员搬运:骨折的脊椎骨容易损伤脊髓,不能活动和负重。 病人有胸、腰椎骨折时,应使病人取俯卧位,胸部稍微垫高。 要观察伤情,要牵拉取直,要同轴翻身,要硬板固定!

口腔科学期末复习重点(人卫7)

2、牙周炎晚期常表现为:牙周袋形成、牙龈炎症、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3、保持口腔卫生的主要措施有:漱口、刷牙、洁牙间隙、牙龈按摩、龈上洁治术 4、急性牙髓炎疼痛四大特点:自发性阵发性、夜间痛、温度刺激诱发或加重疼痛、无定位性 5、艾滋病的口腔表现包括:疱疹性口炎、牙龈坏死、念珠菌病、毛状白斑、卡波希肉瘤 6、正常龈沟的深度不超过:2mm 8、哪一解剖结构将腮腺分为深叶和浅叶:面神经 9、在拔除上颌后牙断根时,应注意勿将断根推入上颌窦内。 10、血压高于180/100mmhg,应列为拔牙禁忌症。 11、颌面部外伤引发窒息可分为阻塞性窒息和吸入性窒息两类 12、颌骨骨折常见类型有:闭合型,开放型,混合型等。主要临床表现是咬合紊乱,张口受限和血肿等,骨折片移位可有神经麻木以及全身可有相应症状。 13、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在:颏部,下颌角,髁状突,正中联合 14、对舌缘长期不愈的溃疡,需作(活检)明确诊断,以排除癌肿。 15、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①下颌骨的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髁突颈等为下颌骨的骨质解剖簿弱部位:当遭遇外力时,这些部位常发生骨折。②血供较差且骨皮质致密,骨髓炎较上颌骨为多。③下颌骨骨折后愈合较上颌骨慢。 16、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口内注射方法:①体位②进针点③进针角度和深度。 17、拔牙后出血的处理:①原因②防治③处理:局部止血药,压迫止血→牙槽窝搔刮,填塞,缝合④全身对症处理。 18、牙齿缺失后的不良影响:①咀嚼功能减退②发音功能减退③美观④咬合紊乱等 19.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组成。牙的组织结构: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牙周组织结构:牙槽骨、牙周膜、牙龈。两副天然牙:乳牙和恒牙 20.乳中切牙(6~8)乳侧切牙(8~10)第一乳磨牙(12~16)乳尖牙(16~20)第二乳磨牙(24~30) 21.颌面部淋巴组织:1腮腺淋巴结2下颌上淋巴结3下颌下淋巴结4颏下淋巴结5颈淋巴结 25.颌面缺损的影响:①咀嚼功能;②语言功能;③吞咽功能;④面部容貌;⑤心理精神 26.局部麻醉:常用方法:表面麻醉,浸润麻醉,阻滞麻醉。 并发症:全身:晕厥,过敏反应,中毒;局部:注射区疼痛和水肿,血肿,感染,注射针折断,暂时性面瘫。 27.拔牙的适应症,禁忌症,基本步骤,并发症 (1)适应症:龋齿;牙周病;牙髓坏死;额外牙,错位牙,埋伏牙等导致临近软组织创伤;阻生牙;牙外伤;乳牙;治疗需要的牙,病灶牙。 (2)禁忌症: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肝脏疾病,月经及妊娠期,急性炎症期,恶性肿瘤。

急诊医学考试试题答案

急诊医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B (A)80-100次/分;(B)100次/分;(C)120次/分;(D) 60-80次/分 2.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 (A)30:2;(B)15:2;(C)30:1;(D)15:1 3. 2005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A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B)心尖部; (C)胸骨中段;(D)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4.在成人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的频率为:B (A)6-8次/分;(B)8-10次/分;(C)10-12次/分;(D)12-15次/分 5.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200J;(B)300J;(C)360J;(D)150J 6.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 (A)100J;(B)100-150J;(C)150-200J;(D)300J 7.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C (A)心脏停搏;(B)无脉性室颤;(C)室颤;(D)电-机械分离 8.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A (A)立即开始胸外按压;(B)呼救急救医疗服务体系;(C)马上寻找自动除颤仪;(D)先开始生命体征评估,再进行心肺复苏 9.救治者对有脉搏婴儿和儿童患者只人工呼吸而不需要胸外按压的频率为:A (A)12-20次/分;(B)8-10次/分;(C)10-12次/分;(D)6-12次/分10. 女性,24岁,误服敌敌畏10ml半小时后昏迷来院,诊断急性有机磷中毒。 下列哪项属烟碱样症状:( B ) A. 多汗; B. 肌纤维束颤动; C. 瞳孔缩小; D. 流涎; E. 肺水肿。 11. 有机磷中毒胆碱酯酶重活化剂使用时间:( D ) A. 1~3d; B. 3~5d; C. 5~7d; D.根据中毒程度、症状好转及酶活力恢复情况使用。 12. 急性有机磷中毒发生肺水肿的治疗:( D ) A. 西地兰; B. 速尿; C. 甲强龙; D. 阿托品。 13. 以下哪项不是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常见并发症:( D ) A. 休克; B. 呼吸衰竭; C. 脑水肿; D. 急性心肌梗死。 14. 中度一氧化碳中毒,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大约在:( B ) A. 10%~30%; B. 30%~50%; C. 50%~70%; D. 5%~10% 15. 百草枯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为:( A ) A. 进行性肺纤维化; B. 急性肾功能衰竭; C.中毒性肝损害; D.中毒性心肌炎。 16. 关于呋喃丹中毒,禁用:( B ) A. 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B. 肟类复能剂; C. 阿托品; D. 肾上腺皮质激素。 17.院前急救处理病人时遵循从(B)的顺序最为可靠。 A躯干到四肢;B头到脚; C哪里出血先处理哪里;D个人习惯 18.由于固定韧带的牵拉,下列哪个器官的损伤很常见。(C) A肺脏;B胆囊;C脾脏;D阑尾

急诊医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至十章 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病(症)的救治、心肺复苏、急性中毒、理化及环境因素损伤,以及相关专科急诊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在其学科范畴中。 发热分度:1、低热:37.3—38℃ 2、中度发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昏迷:人体对内外环境不能够认识,由于脑功能受到高度抑制而产生的意识丧失和随意运动消失,并对刺激反应异常或反射活动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__ 特征】 深昏迷【临床表现】:所有反射(脑干反射、浅反射、深反射及病理反射)均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有自主呼吸,但节律可不规则,多半有通气不足。 突然发作的呼吸困难多见于:自发性气胸、肺水肿、支气管哮喘、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 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反复发作性伴有哮喘的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 颅内压增高三大主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梗阻性腹痛临床基本特点:阵发性腹痛+呕吐+腹胀+排泄障碍 呕吐12小时前吃进的食物【隔夜宿食】提示:幽门梗阻 少尿:24小时内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 无尿:24小时内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完全无尿 洗胃:一般在服毒后6小时内效果最好【什么时候最好】 即使超过6小时,由于部分毒物仍残留于胃内,多数情况下仍需洗胃 对吞服腐蚀性毒物的患者,洗胃可引起消化道穿孔,一般不宜采用【哪些人不能】 对昏迷、惊厥患者洗胃时应注意呼吸道保护,避免发生误吸【注意】 金属中毒解毒药:氨羧螯合剂【依地酸钙钠】 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临床表现】: 一、毒蕈碱样症状 出现最早,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所致,类似毒蕈碱作用,表现脏器平滑肌痉挛及腺体分泌增加。 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多汗、流泪、流涕、流涎、腹泻、尿频、大小便失禁、心跳减慢和瞳孔缩小。支气管痉挛和分泌物增加、咳嗽、气急,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 二、烟碱样症状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

急诊医学重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急诊重点总结 绪论 急诊医学 emergency medicine: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心肺复苏、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性中毒、急危重症、儿科急诊、火灾救援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在起科学范畴中。 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疾病,进行初步评估诊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与迅速的内、外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院前急救的技术指标: (1)院前急救时间:急救反应时间(从接到求救电话到派出救护车抵达伤病现场的平均时间。国际目标为5-10分钟),现场抢救时间,转运效果。 (2)院前急救效果 (3)院前急救需求 医院急诊hospital emergency:是EMSS种最重要而又最复杂的中心环节。 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 (1)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fatal patient):要立即抢救

(2)有致命危险的危重患者(critical patient):5-10分钟内(3)暂无生命危险的急症患者(acute patient):30分钟内(4)普通急诊患者(emergency patient):30分-1小时(5)非急诊患者(non-emergency patient) 要严密监护的危重患者: (1)心肺复苏后生命指征不稳定,需要持续循环、呼吸支持(2)病情垂危已不能搬动、转运 (3)只需要短时间监护救治即可治愈,无需再住院治疗(4)其他专科难以收入院的危重患者 医院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 (1)变化急骤、时间性强。 (2)随机性大、可控性小 (3)病谱广泛、多科交叉 (4)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 (5)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 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 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 脓毒症感染的主要部位:肺部 最常见的致病菌:G-菌 SIRS(全身性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诊断标准:

急诊医学试题库完整

急诊理论考核题库(200题) A型选择题,它由一个叙述主体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恰当的,其余四个答案为干扰答案。 1.一般在服毒后几小时内洗胃最有效A.48 小时内B.24 小时内C.12 小时内D.8 小时内E.4-6 小时内 2.下列哪一种临床类型不是毒蕈中毒的类型 A.胃肠炎型B.神经型 C.精神异常型D.溶血型E.肾坏死型 3.抢救巴比妥类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的首要措施是A. 呼吸兴奋剂的应用B.洗胃 C.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辅助呼吸D.激素的应用E.利尿药物的应用 4.重度哮喘时,除吸氧外尚应采取下列哪些措施A.尽可能找出过敏源,去除诱因或进行抗原脱敏疗法B.采用拟交感神经药,抗生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积极应用免疫抑制剂,色甘酸二钠,必要时用菌苗疗法 D.改善通气,支气管解痉,控制感染,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应用糖皮激素E.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及抗原脱敏疗法5.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动脉血气变化为A.Pa02下降,PaC0 2升高B.Pa02正常,PaC02升高 C.Pa02下降,PaC02正常或下降D.Pa02升高,PaC02降低或正常E.Pa02正常,PaC02降低 6.支气管哮喘与心源性哮喘一时难以鉴别时,可采用下列哪种药物A.呋塞米 B.吗啡或度冷丁C.氨茶碱 D.西地兰或毒毛旋花子甙K E.肾上腺素 7.对重度哮喘伴心动过速的患者,下列哪项治疗措施是错误的A.吸氧 B.氨茶碱静注C.地塞米松静注D.心得安静注E.抗生素 8.重度哮喘患者,经静滴氨茶碱及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10小时后病情仍不缓解,伴大汗,双肺呼吸音极低,心率131次/分,该病人下一步治疗用药应选择A.色甘酸二钠抗过敏治疗B.气雾剂吸入 C.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充分的补液D.选择广谱抗生素E.西地兰静注 9.患者20岁,阵发性呼气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持续5小时,静注氨茶碱无效。查体:满肺哮鸣音,有肺气肿征,心率130次/分,律齐,无杂音,血压14.6/9.31kPa,紧急处理可用 A.西地兰静脉推注B.呋塞米静脉推注C.吗啡皮下注射 D.氢化可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E.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 10.肺结核小量咯血(痰中带血丝)的处理是A.可待因0.03g B.10%葡萄糖酸钙10mL C.安静休息,消除紧张情绪D.6-氨基己酸4-6g E.脑垂体后叶素5-l0U 11.肺结核大咯血时,应采取的体位是A.患侧卧位B. 健侧卧位C.坐位D.俯卧位E.仰卧位 12.患者女性,24岁。大量胸水,呼吸困难,穿刺抽液时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应给予哪项处理A.氨茶碱+葡萄糖静脉滴注B.西地兰0.4mg 缓慢静脉推注C.平卧,0.1%肾上腺素0.5mL 皮下注射D.立即快速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E.静脉快速滴注升压药物 13.突然发作的吸气性呼吸困难,临床上最常见于A.自发性气胸B.支气管哮喘C.心源性哮喘 D.气管内异物或梗阻E.阻塞性肺气肿

急诊医学A卷及答案

烟台水木培训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2017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急诊医学》考试试卷(A 卷)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考试时间: 补(重)考:(是、否) ---------------------------------------- 说明:本试卷总计100分,全试卷共4页,完成答卷时间80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有机磷中毒胆碱酯酶重活化剂使用时间: A. 1~3d ; B. 3~5d ; C. 5~7d ; D.根据中毒程度、症状好转及酶活力恢复情况使用 2.刀伤中,第( )肋间以下的胸外伤也会累及腹腔脏器。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3.钻顶样腹痛是哪种疾病特点( ) A.阑尾炎 B.胰腺炎 C.胆道蛔虫病 D.溃疡病 4.急性有机磷中毒发生肺水肿的治疗: A. 西地兰; B. 速尿; C. 甲强龙; D. 阿托品 5.百草枯中毒的主要致死原因为: ( )

A.进行性肺纤维化 B.急性肾功能衰竭 C.中毒性肝损害 D.中毒性心肌炎 6.刀伤的处理,重要原则是: A.不要取出刺入体内的刀具; B.取出刺入体内的刀具 C.快速输液; D.包扎伤口 7.院前急救处理病人时遵循从()的顺序最为可靠。 A.躯干到四肢 B.头到脚 C.哪里出血先处理哪里 D.个人习惯 8.以下哪项不是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常见并发症: A. 休克; B. 呼吸衰竭; C. 脑水肿; D. 急性心肌梗死 9.中度一氧化碳中毒,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大约在: A. 10%~30%; B. 30%~50%; C. 50%~70%; D. 5%~10% 10. 关于呋喃丹中毒,禁用:() A.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B.肟类复能剂 C.阿托品 D.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题,每空3分,共15分) 1.头痛伴神志障碍者可见于( ) A.高热 B.颅内出血 C.脑炎 D.脑膜炎 2血液成分异常所致的晕厥常见原因( ) A.低血糖状态 B.过度换气综合征 C.重度贫血 D.高原性晕厥 3下列哪些属于前庭功能检查项目( ) A.眼球震颤电图检查 B.平衡功能检查 C.半规管功能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