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目录

1.背景

1.1.方法

1.2.出版史

1.3.热点问题的潜在争议

2.病理学分类

3.诊断

3.1 临床体检

3.2 睾丸影像学检查

3.3 血清肿瘤诊断标记物

3.4 腹股沟探查和睾丸切除

3.5 保留脏器手术

3.6 睾丸病理检查

3.7 睾丸上皮瘤的诊断与治疗

3.8 肿瘤筛查

4.肿瘤分期

4.1 诊断工具

4.2 血清肿瘤标记物:睾丸切除术后半衰期动力学4.3 腹膜后、纵膈及锁骨上淋巴结和内脏

4.4 分期和预后分类

4.5 预后危险因素

4.6 对生育能力及生育相关问题的影响

5. 睾丸肿瘤诊断和分期指南

6. 治疗:原发生殖细胞肿瘤

6.1 原发精原细胞瘤

6.1.1 监控

6.1.2 辅助化疗

6.1.3 辅助放疗

6.1.4 腹膜后淋巴清扫(RPLND)

6.1.5 治疗相关风险

6.2 原发性精原细胞瘤治疗原则

6.3 原发性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NSGCT)

6.3.1 监控

6.3.2 基本化疗

6.3.3 治疗相关风险

6.3.4 腹膜后淋巴清扫(RPLND)

6.4 持续增高的血清肿瘤标记物

6.5 原发性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治疗原则

7 治疗: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

7.1 低危的转移性疾病(IIA/B期)

7.1.1 IIA/B期精原细胞瘤

7.1.2 IIA/B期非精原细胞瘤

7.2 晚期转移疾病

7.2.1 主要化疗

7.3 二次分期和治疗

7.3.1 二次分期

7.3.2 残留肿瘤切除

7.3.3. 手术质量

7.3.4 二次手术后辅助化疗

7.4 复发性或难治疗疾病的系统性补救治疗

7.4.1 迟发型复发(一线之后2年以上)

7.5 补救手术

7.6 脑转移的治疗

7.7 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治疗原则

8 . 根治性治疗后肿瘤随访

8.1一般原则

8.2随访:I期非精原细胞瘤

8.2.1随访期间监测

8.2.2 保留神经的RPLND术后随访

8.2.3辅助化疗后随访

8.3 后续:Ⅰ期精原细胞瘤

8.3.1 放疗后随访

8.3.2随访期间监测

8.3.3辅助化疗后随访

8.4 随访:第二期和晚期(转移性)肿瘤

9. 睾丸间质肿瘤29

9.1背景29

9.2方法29

9.3分类29

9.4睾丸间质细胞瘤29

9.4.1流行病学29

9.4.2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学30

9.4.3诊断30

9.4.4治疗30

9.4.5随访30

9.5睾丸支持细胞瘤30

9.5.1流行病学30

9.5.2睾丸支持细胞瘤病理学31

9.5.2.1分类31

9.5.3诊断31

9.5.4治疗31

9.5.5随访32

9.6颗粒细胞瘤32

9.7卵泡膜细胞肿瘤/纤维瘤组

9.8其他性索/性腺间质瘤32

9.9肿瘤生殖细胞和性索/性腺间质(性腺)32 9.10其他睾丸肿瘤32

9.10.1卵巢上皮类型治疗32

9.10.2集合管和睾丸肿瘤32

9.10.3非特异性间质肿瘤(良性和恶性)

10. 参考文献

10.1 生殖细胞肿瘤

10.2 非生殖细胞肿瘤

11. 文中的缩略词

背景

睾丸癌占男性肿瘤的1%-1.5%,占泌尿系肿瘤的5%。通常,在西方社会,新发病例为每10万男性/每年有3-10个新发病例(1-3)。在20世纪70-80年代睾丸癌的发生率增高,尤其是在北欧国家。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在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多数工业化国家,睾丸癌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尽管邻国之间的发病率有显著的差异(4,5)。1973-1998年进行的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项目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白种人的精原细胞瘤的发病风险持续增高。

只有1-2%的病例是双侧发病。病理类型各异,尽管生殖细胞肿瘤占据绝大多数(90-95%)(1)。30-40岁是非精原细胞瘤的发病高峰期,40-50岁则是则是精原细胞瘤的发病高峰期。其发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尤其是在兄弟姐妹之间(7)。

睾丸癌的患者往往具有基因改变。特异性的基因标记-等臂染色体,12号染色体短臂-i (12P)的等臂染色体已被证实在所有组织学类型的生殖细胞肿瘤中出现(7)。管内生殖细胞瘤(睾丸上皮内瘤样病变,TIN)显示了相同的基因变化变化(7),66%的睾丸TIN(8)被发现其P53基因位点发生变化。

胎儿生殖细胞多能分化功能失调(已确认的特异性标记包括M2A、C-KIT和OCT4/NANOG)可能与TIN和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病相关。对一些非典型的精原细胞瘤通过基因组表达分析和AFP mRNA检测显示,精原细胞瘤与胚胎癌在发生、发展中存在一定重叠(9,10)。连续全基因组筛查的研究和基因表达分析数据表明睾丸癌患者其染色体4,5,6和12(表达型SPRY4,Kit-Liang及Synaptopodin)存在特异性突变(11 - 13)。

睾丸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隐睾病史(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Klinefelter’s综合征,一代亲属(父亲/兄弟)睾丸肿瘤的家族史,对侧肿瘤或TIN的存在,不孕不育(14-20)。身材过高也是生殖细胞癌的危险因素,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确认(21,22)。

睾丸肿瘤具有良好的治愈率。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包括:准确的肿瘤分期;

诊断时,在化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适当的联合治疗,包括放疗或手术;严密随访和补救疗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诊断和治疗延误的时间不短缩短(23)。选择在专业的治疗中心进行睾丸癌的治疗非常重要的。虽然在肿瘤早期可以在一些非转移中心得到成功治疗,但复发率较高(24)。对于预后差的非精原细胞瘤,已被证明其总生存时间与该治疗中心所治疗的患者数量相关(差<5例患者)(25)。在相同的的情况下,化疗后残余的肿瘤是否切除与死亡率和总生存期相关(26,27)。

1.1方法

一个包括泌尿科,肿瘤学,放射治疗和病理学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参与此次指南的撰写,参考了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关于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的文献。此外,还包括荟萃分析,Cochrane证据及2006年11月欧洲生殖细胞肿瘤协作组(EGCCCG)在阿姆斯特丹形成的会议指南。在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的Dialog-Datastar平台重点检索了从2009年至2010年9月之间的1级文献(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采用数据库的专业术语对Mesh和EMTREE进行检索,

在本文中使用的参考文献,根据牛津询证医学中心证据水平分类(32),其科学性证据水平(LE)已经评估(表1),推荐等级已经分级(GR)(表2)。分级建议的目的是在相关证据和建议之间提供选择。

表1 证据水平

Modified from Sackett et al. (32).

应该指出的是对建议进行分级时,证据水平和建议的等级之间并不是直接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不一定作为A级推荐,其中存在方法的局限性,或发表结果的不一致性。

另外,缺乏高层次的证据并不一定妨碍A级推荐,如果有压倒性的临床经验和共识。

此外,还可能有例外的情况下,例如因伦理或其他原因不能进实证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明确建议被认为是有利于读者。相关的科学证据的质量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也要考虑到获益、经济承受力、价值观和喜好来综合考量(33-35)。

EAU指南办公室不进行成本评估,也不能综合解决地方/国家的偏好。只要是这个数据是可用的,专家小组就将囊括这个信息。

表1 推荐等级

Modified from Sackett et al. (32).

1.2 出版史

指南内容与以前的版本没有改变,但评估了所应用的文献,使用的新的文献代替旧的文献。增加了5条新的文献。推荐的意见没有变化。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在2001年首次出版关于睾丸肿瘤的治疗指南,于2002、2004年进行了一定的更新,在2005年进行了重大更新,随后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分别作了一定的更新。相关综述发表在欧洲泌尿外科社科期刊,最新版本为2011年版(36)。自2008年以来,含有睾丸间质瘤的单独一章。

一个代表睾丸肿瘤指南主要内容的快速文献。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浏览和下载在EAU 网站的个人使用:

https://www.doczj.com/doc/8912817572.html,/guidelines/online-guidelines/。

1.3潜在利益冲突声明

专家小组已经发表潜在的利益冲突说明,详见EAU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8912817572.html,/guidelines/。

2. 病理分类

推荐的病例分类标准(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病理学分类2004年版基础上修订)(37)。

1. 生殖细胞肿瘤

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肿瘤,未分类型(IGCNU)

精原细胞瘤(包括伴有合体滋养细胞层细胞者)

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注意是否含有肉瘤样成分)

胚胎癌

卵黄囊瘤

绒毛膜上皮癌

畸胎瘤(成熟畸胎瘤,不成熟畸胎瘤以及畸胎瘤伴有恶性成分)

一种以上组织类型肿瘤(混合型)——说明各种成分百分比。

2. 性索/性腺间质肿瘤

间质细胞瘤

恶性间质细胞瘤

支持细胞瘤

- 富含脂质型

- 硬化型

- 大细胞钙化型

恶性睾丸支持细胞瘤

颗粒细胞瘤

- 成人型

- 幼年型

泡膜细胞瘤/纤维细胞瘤

其他性索/性腺间质瘤

- 未完全分化型

- 混合型

包含生殖细胞和性索/性腺间质(性腺)的肿瘤。

3。其他非特异性间质肿瘤

卵巢上皮性肿瘤

肿瘤集合管和睾丸网肿瘤

非特异性间质肿瘤(良性和恶性)。

3. 诊断

3.1临床检查

睾丸癌常见于30-50岁中青年男性患者,通常表现为偶然发现的单侧阴囊内无痛性肿块(38)。也有约20%患者首发症状为阴囊疼痛,高达27%的睾丸癌患者可有阴囊局部疼痛(1)。

有时候,阴囊创伤可能提示存在睾丸质量。7%患者出现男性乳房发育,其中非精原细胞瘤更为为多见。11%的患者出现背部和腰部疼痛(1)。

在约10%的病例中,睾丸肿瘤可以表现为睾丸附睾炎症状而不能被早期正确诊断(1,2)。对于拟诊睾丸肿瘤的患者必须进行超声检查。体格检查可明确肿块特征,此外,还需结合全身体格检查明确有无存在可能的远处转移(锁骨上淋巴结)、可触及的腹部包块

或男性乳房发育。所有阴囊内肿块的患者都必须得到正确的诊断(39)。

3.2 睾丸影像学检查

目前,进行诊断性超声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睾丸肿块,并探查对侧睾丸。超声检测睾丸肿瘤其敏感度几乎达100%,超声检查的重要作用是可以确定是睾丸内还是睾丸外肿块(40)。超声检查费用低廉,即使是临床体征明确也应该进行此检查(41)。

超声检查的适应症还包括:患有腹膜后或内脏肿物,或者血清Hcg或AFP增高时,或因生育问题来诊的青年男性患者,即使是没有扪及睾丸肿物,也应该进行超声检查(42-44)。

对于有睾丸肿瘤风险的患者,应建议其定期进行超声检查(45),这些危险因素包括睾丸体积<12毫升或萎缩,睾丸实质不均匀等。纯粹睾丸微石症不作为定期阴囊超声检查的指征(46)。

在缺乏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睾丸体积<12毫升(萎缩),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微石征不作为睾丸活检或进一步超声筛查的指征(45,47)。

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睾丸肿瘤方面比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40,48)。MRI检查具有100%的敏感性和95-100%的特异性(49),但其成本高,故不应作为诊断的首选检查。

3.3 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

血清肿瘤标志物可用于预后的判断,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肿瘤分期(50)。下列血清标记物应进行检测:

AFP(卵黄囊细胞产生);

HCG(由滋养层细胞表达);

LDH(乳酸脱氢酶)。

在所有的肿瘤中,有51%的睾丸癌患者(23,38)上述血清标志物增高。50-70%的非精原细胞瘤(NSGCT)患者血清AFP增高,40-60%的NSGCT患者血清hCG水平增高。大约90%的非精原细胞肿瘤出现上述一个或两个标记物水平上升。高达30%的精原细胞瘤在疾病过程中其血清hCG水平升高(51,52)。

乳酸脱氢酶是一个特异性较低的血清标记物,其浓度和肿瘤体积成正比。80%的晚期睾丸癌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51)。应该指出的血清标志物水平正常并不能排除生殖细胞瘤的可能。其他标记物包括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对于单纯的精原细胞瘤的监测具有一定的价值。在一些治疗中心,还进行细胞遗传学和分子标记物的监测,但目前处于研

究阶段。对于血清AFP,HCG和LDH是必要的,而PLAP是可选的。

3.4腹股沟探查和睾丸切除

怀疑睾丸肿块的患者须进行经腹股沟途径的探查,将睾丸及周围筋膜完整拉出。如果发现是睾丸恶性肿瘤,须在内环口水平将精索分离后切除睾丸。如果诊断不明确,术中需进行睾丸冰冻切片检查(剜除睾丸实质内肿瘤)。

在出现危及生命的转移的情况下,推荐行前期化疗,待病情稳定后进行睾丸切除。3.5保留睾丸组织手术

如果对侧睾丸无肿瘤,并不推荐行患侧睾丸组织保留手术,但是对于某些特殊病例,必要时也可以考虑该手术。但是这种情况下,出现睾丸原位癌的比例高达82%,因此,这些患者术后应进行辅助放射治疗(16-20GY)(53)。

放疗可导致不育,孤立睾丸在放射治疗后出现睾丸间质细胞长期功能不全的危险性升高(54)。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考虑延缓放射治疗,总之,手术的选择应和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手术应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进行(55,56)。

3.6 睾丸病理学检查

病理检查必备项目:

?大体特征:患侧,睾丸大小,肿瘤大小,和附睾,精索,睾丸鞘膜大体特征。

组织样本:最大的肿瘤中切取肿瘤体积约1cm2,其中包括肿瘤旁正常组织(如果存在)、,白膜和附睾,可疑肿瘤组织。至少在精索的近端和远端切取部分组织,加任何可疑的组织。

?镜下特征及诊断:根据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分类标准(37)明确组织学类型(明确所含的成分,估计所占的百分比):

- 是否存在肿瘤周围静脉和/或淋巴管浸润;

- 是否存在白膜,睾丸鞘膜,睾丸,附睾或精索浸润;

- 非肿瘤的睾丸实质组织中是否存在生精小管内的精原细胞瘤(TIN)? PT类,根据肿瘤淋巴结转移(TNM)2009年版分类(57)。

免疫组化检测:精原细胞瘤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AFP和hCG。

在诊断有疑问的情况下,推荐的免疫组化标记包括有:

?精原细胞瘤:细胞角蛋白(CAM 5.2),PLAP,c-kit;

?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瘤:PLAP,c-kit;

?其他可选择的标记物:chromogranine A(CG)和Ki-1(MIB-1)。

3.7睾丸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TIN)

推荐行对侧睾丸活检,以排除存在的TIN(58)。在某些国家,睾丸活检属于常规检查,但是TIN和对侧睾丸肿瘤的发生率很低(分别为大于9%和约2.5%,分别)(59,60),TIN治疗后的致死率也很低,大部分对侧的睾丸肿瘤为低分期肿瘤,因此是否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对侧睾丸活检还存在争议(61-63)。

是否必要明确所有睾丸肿瘤患者存在对侧睾丸TIN与否,仍然是难以达成共识。然而,对于存在对侧睾丸TIN高危因素的患者,包括睾丸体积小于12ml,隐睾病史,生精功能差(Johnson评分1-3),应进行对侧睾丸活检。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没有必要进行对侧睾丸活检(64-69)。推荐两次活检,以增加灵敏度(66)。

一旦被诊断TIN,局部放疗(16-20 Gy )是孤立睾丸患者治疗的首选。因为治疗可致不育,治疗前必须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61,70)。除了不育外,接受放疗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发现其睾丸间质细胞功能和睾丸激素的产生可能被减弱(55)。希望生育的患者,其放射治疗可延缓进行(66)。并且应告知患者及时睾丸活检为阴性结果,其睾丸肿瘤发生的概率将增高(71)。

如果诊断为TIN,而对侧对侧睾丸功能正常,推荐的治疗为睾丸切除或密切观察(5年内发展为睾丸癌的风险为50%)(72)。

3.8 肿瘤筛查

虽然没有调查证实肿瘤筛查的优点,有研究表明肿瘤早期诊断与肿瘤分期和预后直接相关。存在临床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推荐定期的自我体格检查。

4. 肿瘤分期

4.1诊断工具

要明确是否存在转移或隐匿性肿瘤,须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半衰期动力学进行评估,检查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排除内脏转移的存。

总之,必须进行一下项目的评估:

睾丸切除术后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半衰期动力学;

?腹膜后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情况,肝脏是否存在转移灶;;

?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受累和肺部转移;

?如果有可疑症状,须明确大脑和骨组织是否存在转移。

其他须进行的检测为:

?一系列血液检测;

?腹盆腔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4.2血清肿瘤标志物:睾丸切除术后半衰期动力学变化

AFP和hCG平均血清半衰期分别是5-7天和2-3天(51)。睾丸切除术后重新评估肿瘤血清标志物明确其半衰期动力学变化。临床分期I期的患者,应评估其血清肿瘤标记物下降的速度,直到这些标记物下降至正常。根据国际生殖细胞肿瘤协助组风险分类标准,化疗前的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是对患者进行风险分类的重要依据。睾丸切除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持续高水平可能提示肿瘤转移(宏观或微观)的存在,然而术后标记物水平回归正常也不能排除睾丸肿瘤转移灶的存在。化疗期间,标记应持续下降;如果持续维持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4.3 腹膜后,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和内脏评估

腹膜后和纵隔淋巴结最好采用CT进行评估。锁骨上淋巴结可通过体检评估。

腹盆腔CT检查对于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敏感性为70%-80%。其准确性取决于淋巴结的大小。采用3mm扫描厚度进行扫描可增加可疑的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69)。I和II期患者敏感性较低(70,73),漏诊的概率约25%至30%(74)。新一代的CT设备似乎并没有改善灵敏度。

磁共振成像(MRI)在腹膜后淋巴结肿瘤的诊断上与CT检测相似(75,76)。但由于其费用较高而应用受限。然而,在腹部CT或超声检查不能确诊时,可以考虑使用MRI(75),或因为造影剂过敏禁忌CT检查,或当医生或患者关心的相关射线辐射时,MRI是一种可选的检查,目前还没有系统使用MRI进行睾丸癌分期的报道。

胸部CT是评估胸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最佳方法。推荐所有睾丸癌患者进行胸部CT 检查,因为10%以上病例发现有在普通胸片中不能显示的小的胸膜后淋巴结(77)。CT 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特异性较低(75)。

没有证据支持FDG-PET检查对于睾丸癌分期更有益(78,79)。在睾丸切除术后仍有残留肿物的精原细胞瘤患者,建议术后化疗至少6周并进行随访,以决定随访观察还是积极治疗(80-83)。然而,不建议使用PET/CT对非精原细胞肿瘤患者化疗后重新分期(84,85)。

其他检查,如脑或脊髓CT,骨扫描或肝脏超声,如果有怀疑这些器官的转移应进行这些项目的检查。对于NSGCT 、双肺多发转移,预后差的IGCCG患者推荐头颅CT或MRI 检查。表3为肿瘤分期中推荐的检查。

表3:肿瘤诊断分期中推荐的

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LDH=乳酸脱氢酶; CT=计算机横断体层扫描; LH=黄体生成素; FSH=卵泡雌激素

4.4肿瘤分期和预后分类

推荐的肿瘤分期系统是2009年国际抗癌联盟的TNM系统(表4),(57)。包括

?确定的病变解剖范围;

?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评估,包括睾丸切除术后HCG,AFP和LDH的低谷值(S类);

?明确局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表4:睾丸癌的TNM分期(UICC,2009年,第7版[57])

* 化疗前应立即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评估(同一天)。

PFS =无进展生存期;AFP甲胎蛋白;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LDH乳酸脱氢酶。

4.5预后的危险因素

通过荟萃回顾性分析显示对于I期精原细胞瘤,肿瘤大小(> 4厘米)、是否侵入睾丸血管网为预测肿瘤是否复发的因素(29)。这些危险因素没有在前瞻性研究中被证实,但是,如果没有这两个因素往往提示低复发率(6%)(90)。

对于I期非精原细胞瘤,原发肿瘤是否侵犯血管或淋巴管,是肿瘤隐匿性转移的最重要预测指标。肿瘤增殖速率,以及胚胎肿瘤成分的百分比是提高血管侵犯预测价值的重要参考。(91,92)。

I期肿瘤的病例危险因素及肿瘤转移的临床危险因素见表6。

4.6 对生育力及与其相关问题的影响

睾丸肿瘤病人中常发现有精子异常。而化疗与放疗也可造成生育力的损伤。在处于生育年龄的病人中,预处理前应当进行生育力评估(睾酮、黄体生成素LH以及FSH水平),且在精液分析后可考虑进行精子低温贮藏。如果需要精子低温贮藏,则最好在睾丸切除术前进行。但无论如何,都要在进行任何化疗治疗前进行(54,93-99)。

假如对TIN患者行双侧睾丸切除或有低水平睾酮,应当终生补充睾酮(100)。单侧或双侧睾丸切除术中应当植入睾丸假体(101)。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读者可参考《EAU男性不育症指南》(102)。

5.睾丸癌诊断与分期指南

6.治疗:I期生殖细胞肿瘤

6.1 I期精原细胞瘤

进行现代分期后,大约有15%-20%的I期精原细胞瘤患者有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肿瘤转移,通常发生在腹膜后腔,且在睾丸切除后单独复发。

6.1.1 监测

在上个十年,有几个前瞻性非随机监测研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在加拿大,包含了超过1500位患者(103)。之前对四个研究的分析显示5年无复发率是82.3%。来自玛嘉烈公主医院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未经选择的病人中总体的复发率是16.8%。5年的复发率约是15-20%,而大部分的复发是在横隔下的淋巴结首先检测出的。

在低风险的病人中(肿瘤直径≤4cm,且未侵及睾丸网),检测到的复发率低至6% (105)。

化疗,根据IGCCCG分类,在检测下可对精原细胞瘤的复发有一定疗效。然而,70%的复发病人适合单独化疗,因为复发时肿瘤的体积很小。复发病人可采用化疗进行有效治疗(106)。

在丰富经验的治疗中心中,监测到的精原细胞瘤I期病人总体的肿瘤特意生存率是97-100% (104,106)。而监测的缺点是需要较为紧密的追踪,特别是在睾丸切除术后5年,要对腹膜后淋巴结进行影像学复查。而在辅助放疗后,横隔下的复发率是非常低的。

I期精原细胞瘤行睾丸切除术后病人,术后5年的复发率较低,但是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需要长期的检测随访。

6.1.2 辅助化疗

根据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与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EORTC)的联合临床试验(MRC TE 19 trial),在采用卡铂行一个疗程辅助化疗后(曲线下面积AUC7),在中位数为四年的随访研究中,其复发率、复发时间、生存情况并没有显著的差别(107-109)。因此,在I期精原细胞瘤病人中,单个疗程剂量为AUC7的卡铂辅助化疗与放疗和密切监测的效果一致

(104,107-109)。而两个疗程的卡铂辅助化疗可能会将复发率降至1-3%,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6.1.3 辅助放疗

精原细胞瘤细胞对放疗极其敏感。在腹主动脉旁(para-aortic, PA)或曲棍球状区域(腹主动脉旁与同侧髂淋巴结区域)采用中等剂量的辅助放疗(总剂量20-24 Gy),会使复发率减至1-3%(112-115)。采用现代放疗后,几乎所有的复发都是首次在接受放疗照射区域外出现的(膈上淋巴结或肺内)(112-115)。根据一项大规模随机MRC临床试验,Fossa等(112,113)建议将PA区域放疗列为I期精原细胞瘤、T1-T3且无淋巴结转移病人的标准治疗之一。与传统的狗腿形区域放疗相比,PA照射的急性中毒率更低,且接受治疗18个月后,期精子计数显著高于传统放疗。另一方面,PA区域化疗后,在髂淋巴结的复发率约是1-2%(全发生在右侧),而狗腿形区域放疗复发率则为0%。另一处可能无效的区域是在左肾门。而PA的照射区域应当根据原发肿瘤的位置做出相应的调整。I期精原细胞瘤病人不建议行膈上淋巴结辅助化疗。

而在放疗的剂量方面,MRC最近完成了一项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对I期精原细胞瘤病人行20Gy或30Gy的PA区域放疗显示在复发率方面,两者效用旗鼓相当(113)。而放疗所引起的长期严重毒性反应率则小于2%。而约在5%的患者中可看到中度的慢性胃肠道副反应,在约60%病人中存在中度的急性胃肠道反应(112)。而对辅助放疗的主要担心是放疗会增加再次患非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风险(116-120)。

辅助化疗中采取阴囊防护可在预防对侧睾丸放射中毒中受益。

6.1.4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RPLND)

在一项前瞻性、非随机研究中,在比较I期精原细胞瘤RPLND与放疗后发现,RPLND后,腹膜后转移再发率趋向更高。因此,I期精原细胞瘤病人不推荐此疗法。

6.1.5 根据危险因素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肿瘤直径>5cm及肿瘤侵及睾丸网,可将I期精原细胞瘤病人细分为隐匿性肿瘤转移的低危与高危组。有危险因素及没有危险因素的病人,其发生隐匿转移的几率分别为32%和12%。而这些危险因素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提出的(29)。基于这些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无危险因素:监测;有两个危险因素:采取2疗程AUC7卡铂),显示出根据危险因素调整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早期有限的跟踪研究提示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5年内复发率为6.0%。而采用卡铂化疗的高危组,对其平均34个月的追踪发现其复发率为1.4%(122)。

然而,考虑到不论采取何种疗法(辅助放疗、辅助化疗、或者监测),I期精原细胞瘤患者100%都受到了治疗,而在不采用根据风险因素调整治疗方案的情况下,大规模跟踪监测表明其复发率约为15-20%,显示出过度治疗的风险性。

因此,病人应在充分告知的情况下参与医疗决策。

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

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 睾丸肿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男科疾病,这种病在当今社会发病率很高,而且男人一旦得了这种病将无法生育,只有经过正规的治疗才有可能恢复正常的生育功能。那么,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下。 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 1、睾丸肿大:这种肿大多是在洗澡或换衣时无意中发觉,或者正好阴囊部受到某种撞击而轻度受伤,进行局部抚摸时发现。大部分睾丸肿大并不伴有疼痛,局部压上去也不感到疼痛,偶尔可出现隐痛,但阴囊部睾丸总有一种坠胀感觉。 2、睾丸坚硬:摸上去像石块状,质地很硬,这与普通睾丸发炎睾丸呈均匀性肿胀和质地并不坚硬有显著差别。 3、睾丸沉重感:由于睾丸肿瘤是肿瘤细胞大量生长形成,所以是一个实质性肿块,生长到一定程度后,睾丸的重量骤增,患者会有沉重的下坠感觉,甚至影响行走。如果用手托起睾丸,犹如托着石头一般,有一定的重量感。 4、急性睾丸疼痛:有朝一日,病侧睾丸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宛如睾丸扭转病变,原来是睾丸肿瘤组织突然发生出血,栓塞和缺血坏死所造成。 5、急性腹痛:位置较高的睾丸肿瘤由于向下坠吊而牵拉神经可以反射性地引起下腹部疼痛。特别是位于腹腔里的隐睾,万一发生恶变,又同时伴有睾丸扭转,急性腹痛十分厉害。 6、男性乳房发育症:莫名其妙地乳房增大,也有睾丸肿瘤的可能,例如像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畸胎癌等肿瘤,本身会产生大量促性腺激素,体内这类激素增多,可刺激乳房增大。 7、不育:患睾丸肿瘤会大量破坏睾丸里的制造精子机构,会引起不育。 此外,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临床症状多变。可能没有症状,常被偶然发现,随着肿块逐渐增大,可能出现下坠或沉重感;少数病人可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疼痛等症状;隐睾病人可表现为腹股沟区域下腹部的肿块;晚期病人出现相应转移部位如骨关节疼痛、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睾丸肿瘤有那些类型?希望通过教授的讲解能够对大家有一定帮助。之所以当今社会睾丸肿瘤发病率这么高,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男性在生活上十分随便,这就会导致一些疾病隐患出现,建议大家在平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治指南(2012版)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 专业指南 (2012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2012年6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 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 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内压力 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 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 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 斜疝:自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睾丸癌诊断要点及方法

睾丸癌诊断要点及方法 睾丸癌并不常见,仅占全身恶性癌的1%。根据世界各地的统计资料,睾丸癌的发病有地区和种族差异,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较低。睾丸癌虽然不常见,但是大家也不要掉以轻心,睾丸癌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如何诊断睾丸癌呢?诊断睾丸癌的要点有哪些呢? 睾丸癌诊断要点 1)睾丸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无痛性睾丸肿大,伴有阴囊沉重感或轻微坠胀不适。睾丸癌发生内部出血、坏死,则可发生急性疼痛,甚者剧痛难忍,类似于急性睾丸炎或附睾丸炎症状。 2)肿瘤细胞发生转移时,有10%左右病人表现为转移灶的症状。如腰背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体检时,可发现睾丸质地坚实如石块状,失去其固有弹性,表面可出现结节。托起睾丸有沉重感,为其重要特点。 4)化验检查 (1) 一般化验:在病变晚期,可出现贫血,血沉增快,肝功能异常,黄疸指数增高,肾功能损害等。 (2) 睾丸癌标记:采用放射免疫新技术检测血液中微量激素在化验诊断肿瘤方面是一个突破。对睾丸癌的诊断灵敏度高和较有特异性的有甲胎蛋白(AEP)和戎毛膜促性腺激素(HCG)。90%病人有一种或两种标记增高。 (3) CT及MRI:腹部CT可显示肿瘤三维大小及与邻近的组织的关系,鉴别睾丸肿块是囊性或实性准确率达到90%-100%,并能区别肿瘤中心坏死液化与囊肿。MRI对软组织的对比度较好,可显示血管结构,减少临床分期的误差达22%。 (4) 尿的促性腺激素和尿液胶乳实验,如为阳性,则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5) 妊娠实验:能确立诊断,估计预后,指导治疗。其阳性结果多发生于睾丸组织广泛破坏时,所以是较为晚期的辅助诊断方法。 (6) 放射性同位素磷(32P)检查:由于肿瘤细胞内核酸成分增高,且与磷结合,因此32P 检查,能获得早期诊断。实验证明,睾丸癌磷含量超过健侧25%左右。 睾丸癌诊断方法

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睾丸肿瘤样病变简介 一.概述 1.睾丸肿瘤并不常见,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较低。①70年代以后治疗上有突破性进展,使死亡率从50%降至10%。②是15~35岁青年最常见癌,因为年轻人所以能承受手术、放疗、左右化疗等严格的综合治疗。③有分化的倾向,自发的或治疗后由恶性变为良性,如转移癌经化疗后转为良性畸胎瘤。若能弄清其机制,有可能使恶性肿瘤分化为良性肿瘤。④肿瘤分泌标记物质,可以从血中查出,其他肿瘤不常见。 2.肿瘤标记物价值有限,又禁穿刺活检 3.生殖系统对放射线特别敏感,因此CT、同位素均不宜采用。故以超声检查为宜。 病因 4.隐睾:其发生肿瘤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0倍~40倍。腹内隐睾(22.7%);腹股沟隐睾(6.7%)。采取隐睾经睾丸固定术,10岁前手术可明显减少,3岁前手术能避免发生肿瘤。 5.遗传:16% 6.多乳症:4-5倍 7.睾丸女性综合征:40倍 8.外伤、激素、感染 二.病理 睾丸肿瘤组织分类 1.生殖细胞肿瘤 (1)精原细胞瘤;典型精原细胞瘤;间质型精原细胞瘤;精母细胞瘤性精原细胞瘤。(2)胚胎癌。(3)畸胎瘤(有无恶性变。)(4)绒膜上皮癌。(5)卵黄囊肿瘤(内胚窦、胚胎性腺癌)。 2.非生殖细胞肿瘤 (1)性腺基质肿瘤;间质细胞瘤;支持细胞瘤。(2)性腺胚细胞瘤。(3)

其他类型肿瘤;睾丸网腺瘤;睾丸腺癌;间质性肿瘤;类癌;肾上腺残留肿瘤。 3.继发性肿瘤 (1)网状内皮组织肿瘤。(2)转移性肿瘤。 4.睾丸旁肿瘤 (1)腺瘤样肿瘤;(2)附睾囊腺瘤;(3)间质性肿瘤;(4)皮质瘤;(5)转移瘤。 三.临床表现 1.发展缓慢、病情隐匿、无痛性肿大、阴囊触及坚硬肿块——延误半年以上。 2.若突然出现阴囊疼痛性肿块,且伴畏寒、发热、或局部红肿——肿瘤出血、坏死、血管栓塞(误诊急性附睾炎)。 3.5岁以下的儿童以卵黄囊肿瘤与畸胎瘤为主。几乎所有。 4.青少年与成年人一样,以精原细胞瘤、胚胎癌、绒毛膜上皮癌及混合癌常见。 四.诊断 肿瘤标记(瘤标) 1.AFP:正常值<40ng/ml,全部卵黄囊瘤,50%~70%胚胎癌、畸胎癌时升高 纯绒癌和纯精原细胞瘤不升高。 2.HCG:正常值<1ng/ml,全40%~60%胚胎癌HCG阳性,“纯”精原细胞瘤5%~10%阳性。 3.应用以上两种瘤标检查,非精原细胞瘤90%有其一或两都阳性。纯精原细胞瘤HCG阳性占5%~10%,即90%以上纯精原细胞瘤不产生瘤标,非精原细胞瘤不产生瘤标者10%,所以一旦临床上诊断睾丸肿瘤后应立即行睾丸切除术,不必等候瘤标结果。 4.瘤标可作为观察疗效的指标,手术或化疗、放疗后迅速下降则预后较好,下降缓慢或不下降者可能有残余肿瘤。 五.治疗措施 1、睾丸肿瘤的治疗决定于其病理性质和分期,治疗可分为手术、放疗和化疗。 2、首先应做经腹股沟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标本应作详细检查,最好行节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

《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第一大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5年中国新发女性乳腺癌病例约30.4万例,发病率为45.29/10万,死亡约7万余例。尤其是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约3%~10%的妇女在确诊时即有远处转移。即使是早期患者中,有30%~40%可发展为晚期,5年生存率仅20%。 目前,早期乳腺癌的规范治疗思路清晰,治疗效果也很好。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仍然有诸多困境亟待解决。 近日,《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0年版)》正式发布,是中国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福音,也必将是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化诊疗征途中的里程碑。 与2018年版共识相比,《中国晚期乳腺癌规范诊疗指南》(2020年版)进行了诸多更新,徐兵河教授也在指南发布会上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里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一、晚期乳腺癌的定义

在本次指南更新中,晚期乳腺癌的定义进行了具体化。晚期乳腺癌包括局部晚期和复发/转移性(Ⅳ期)乳腺癌。其中局部晚期乳腺癌仅针对初始不可手术、尚未扩散至远处的局部晚期乳腺癌,即ⅢB、ⅢC期乳腺癌。 二、晚期乳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 指南增加了对晚期乳腺癌患者在相关靶向药物临床可及的情况下建议明确PI3K、PD-L1和BRCA状态以指导治疗;修改了相对局部的局部复发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患者应积极开展全身治疗策略,具体方案在结合既往治疗史的基础上可参考辅助或新辅助治疗策略。无法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患者,全身治疗仍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对于急需缓解症状或解除并发症的患者,可联合采用局部治疗。 三、不可手术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指南细化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分为可能转化为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和经评估即使新辅助治疗后仍不能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患者。对于局部晚期可能转化为根治性手术的患者,应积极采用新辅助治疗策略;而经评估即使新辅助治疗后仍不能达到根治性治疗的患者,则需要参考转移性乳腺癌全身治疗的策略。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CNS)淋巴瘤由于其复杂性和治疗手段局限性,成为神经肿瘤中最具争议的话题。早在2013年,欧洲神经肿瘤协会通过多学科合作制定了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CNS 淋巴瘤循证治疗指南。最近该指南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更新,发表在Lancet oncology杂志上。 原发CNS淋巴瘤是一种侵袭性非常高的疾病,主要累及大脑、脊髓、眼睛、脑膜和颅神经,很少全身累及。大多数(>90%)原发CNS淋巴瘤组织学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同。 据统计,原发CNS淋巴瘤大约占所有淋巴瘤的1%,结外淋巴瘤的4%~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3%。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其发病率在80年代和90年代持续上升后,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年轻AIDS患者中,其发病率有所下降。相比之下,原发CNS淋巴瘤的发病率在老年患者中继续上升,而老年患者也占免疫功能正常原发CNS淋巴瘤中的大多数。 尽管原发CNS淋巴瘤预后仍较差,但最近二十年由于新治疗方案的出现,其预后大大改善。原发CNS淋巴瘤对化疗和放疗都很敏感,但患者缓解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而血脑屏障又使很多化疗药物不能进入中枢。此外,老年患者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治疗相关神经毒副作用,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性。 目前治疗该疾病的建议或共识主要来自循证证据,已完成的临床研究中仅有三项证明对原发性CNS淋巴瘤的治疗有效:一项3期临床研究和两项2期临床试验。本指南目的在于为临床医生提供循证建议和专家的共识意见,主要专注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 注射对比剂之前和之后,颅骨MRI神经影像使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和T1加权数列是诊断和随访的方法。弥漫,动态敏感性造影剂,质子能光谱MRI和氟脱氧葡萄糖-PET可用于鉴别诊断,但是特异性不足。 原发CNS淋巴瘤治疗前必须要经过组织病理学确认,其活检应在立体定向或导航引导下进行穿刺。临床上,一般不建议在活检前使用类固醇。虽然类固醇可迅速缩小肿块和改善症状,但类固醇可掩盖病理学特征,影响诊断。对于活检前已经使用类固醇的患者,活检时已经缓解或活检提示非特异性炎症,推荐连续MRI监测提示肿块增长时再次活检。

2014隐睾诊断治疗指南

第十五节隐睾诊断治疗指南 隐睾(cryptorchidism,Undescended testes,UDT):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和睾丸缺如。睾丸下降不全是指出生后睾丸未能按通过腹股沟管并沿着腹膜鞘突下降至阴囊, 而停留在下降途中,包括停留在腹腔内。睾丸异位是睾丸离开正常下降途径,到达会阴部、股部、耻骨上、甚至对侧阴囊内。上述情况中某些病例睾丸是有活力的,而另一些病例则可能已经萎缩或失活。睾丸缺如是指一侧或两侧无睾丸,约占隐睾患者的3~5%。 【流行病学】 隐睾在足月男性新生儿中发病率约3%,在男性早产儿发病可达30%,是出生时最常见的男性生殖器异常。大约70%的未降睾丸可以在生后第一年内自行下降,然而大约1%的患儿将始终保持隐睾状态。自发下降多见于出生低体重儿、阴囊较大、双侧睾丸未降的男孩。隐睾以单侧多见,右侧稍多于左侧。双侧的发生率占10%~25%。大多数隐睾(约80%)位于腹股沟部,近20%的未下降睾丸或触摸不到的睾丸可能位于腹腔内,其中15%位于腹膜后,5%位于其他部位。 【病因学】 至目前为止,引起隐睾的确切原因还不十分明确。内分泌调节异常和/或多基因缺失可能是主要原因。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患侧或双侧阴囊发育差,阴囊空虚。约80%隐睾可触及,但须区分回缩睾丸。回缩睾丸可以被挤入阴囊而隐睾则不可以。约20%为不可触及隐睾,其中睾丸缺如占45%,腹腔内睾丸占30%,睾丸发育不良位于腹股沟管内占25%。若双侧睾丸均不能触及,同时合并小阴茎、尿道下裂,可能为两性畸形。 二、辅助检查 1.检查主要针对不可触及的隐睾患者。B超因其无创、价廉、简便,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2.影像检查目的在于对睾丸组织定位,据此决定手术方式。总体上在明确睾丸位置的成功率方面,超声约为21%~76%,CT约是60%, MRI则是42%~92%。影像结果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在对萎缩睾丸的诊断来说,不论超声还是核磁共振都不能提供较高的准确率,分别是16.7%和32.2%。睾丸动静脉造影及精索静脉造影能提供100%的准确率,却是有创检查,因而在临床上婴幼儿中不常规进行。 3.影像检查检查未发现睾丸者,仍需进行手术探查。腹腔镜是当前不可触及隐睾诊断的金标准,在定位的同时可进行治疗。 4.激素的诊断应用在于明确无睾症。对于双侧隐睾且不可触及的患儿,激素刺激试验目的在于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当血中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及间质细胞激素(LH)升高,睾酮水平低下,大剂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肌肉注射后睾酮水平无升高称

小儿腹股沟斜疝诊疗指南

小儿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一、小儿腹股沟斜疝 【病因】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受激素作用及引带的牵引由腹膜后间隙下降至阴囊的同时,腹膜在内环处向外突出形成腹膜鞘状突并穿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在女性,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的时期,也有一腹膜鞘状突穿过腹股沟管降人大阴唇内,称为Nuck管,在正常情况下出生时约90%的腹膜鞘状突尚未闭合,至生后第二年约半数仍然呈开放状态。鞘状突的开放和腹腔压力的增高,如便秘、咳嗽、腹水、腹部肿瘤和长期哭闹等腹腔内脏器进入鞘状突便形成腹股沟疝。男孩右侧睾丸较左侧下降晚。右侧鞘状突闭合相对较晚是右侧腹股沟疝发病率高的原因。鞘状突部分未闭合时使鞘状突形成一狭窄的管腔,腹腔内脏器难以进入,但腹腔中的液体可以进入其中,从而形成多种类型的鞘膜积液。 【病理】 根据鞘状突闭塞的不同形态小儿腹股沟斜疝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腹膜鞘状突完全未闭,疝囊的主要部分为睾丸固有鞘膜囊和精索鞘膜,睾丸在疝囊内,称为睾丸疝,此种类型多见于睾丸下降不全的病例;另一种类型是鞘状突位于精索部分未闭合,疝囊止于精索固有鞘膜之间,疝囊内看不到睾,称精索疝。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疝,约占95%以上。疝内容物随不同年龄有所不同,婴幼儿时疝内容物多为小肠、盲肠,有时阑尾也可进入疝囊;年长儿大网膜可进入疝囊内。女性疝内容物除上述以外,有时还有卵巢输卵管。极少数患儿疝囊较大,盲肠、膀胱或卵巢构成疝囊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疝入的脏器有时容易发生嵌顿,但因小儿腹壁发育较差疝囊颈组

织薄弱,腹横筋膜多有弹性,腹股沟管比较短,因此较少发生坏死,且多数可通过手法复位获得成功。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是一侧腹股沟出现一个圆形有弹性的可复性肿块,大多数出现在婴儿期,小儿哭闹、大便、站立、腹部用力时肿物出现或增大,腹压减低时包块变软或还纳。还纳过程中常可听到气过水声,俗称“疝气”源于此体征。将肿块还纳后可扪及该侧皮下环扩大、精索增粗,患儿咳嗽或腹部用力时用手指触摸皮下环内有冲击感,手指离开皮下环时肿物又复出现。还纳肿物后用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则不再出现。一般疝内容物降下时并无症状,年长儿可能有下坠感,在男性60%腹股沟斜疝在右侧,左侧占30%,双侧腹股沟疝在国内报告约20%,国外有人报告超过30%。 检查腹股沟疝患儿同时应注意有无隐睾、鞘膜积液的存在。 【诊断及鉴别诊断】 典型的病例阴囊或腹股沟部可复性肿物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鞘膜积液阴囊或腹股沟部有一囊性肿物,边界清楚,透光试验阳性,甚难还纳,有时疝与鞘膜积液合并存在。 2. 睾丸下降不全睾丸下降不全时,腹膜鞘状突未闭可在腹股沟管内扪及睾丸,质软为实质性与腹腔内肠管不难鉴别,有时二者可以合并存在。 3.睾丸肿瘤阴囊内肿块为实性、质硬,不能还纳腹腔。 【治疗方案及原则】 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疗法。手术的时机最好在6个月后进行,如发生疝内容物的嵌顿,手术应当提早进行以防反复

睾丸根治性切除术知情同意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睾丸根治性切除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需要在麻醉下进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 睾丸肿瘤并不常见,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根据世界各地的统计资料,睾丸肿瘤的发病有地区和种族差异,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较低,隐睾被认为发生睾丸肿瘤的危险因素,另外睾丸肿瘤与遗传、多乳症、以及外伤睾丸萎缩、激素等亦有一定关系。 睾丸肿瘤的治疗决定于其病理性质和分期,治疗可分为手术、放疗和化疗。首先应做经腹股沟的根治性睾丸切除术。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如下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术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 1)心脑血管意外(心梗,脑梗,重要器官栓塞); 2)出血; 3)损伤周围脏器; 4)术中情况改变术式,术中探查或病理提示炎性病变或良性肿瘤,保留睾丸; 5)术后出血,阴囊内血肿形成,二次手术止血可能; 6)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心梗,脑梗,重要器官栓塞); 7)感染; 8)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致重要脏器栓塞(肺梗塞、脑梗塞、心肌梗塞等); 9)术后切口积液、脂肪液化、血肿、裂开、感染等导致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伤口 瘢痕形成; 10)术后病理,恶性可能,需进一步治疗; 11)术后睾丸功能不全; 12)术后腹股沟疝可能。 4.我理解如果我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会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或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 5.我理解术后如果我的体位不当或不遵医嘱,可能影响手术效果。 特殊风险或主要高危因素

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2016年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2016年

目录 一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1) 二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5) 三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 (9) 四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12) 五泌尿男生殖系先天性疾病诊治指南 (13) 六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 (17) 七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 (19) 八睾丸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21) 九阴茎癌诊断治疗指南 (24) 十前列腺增生诊断治疗指南 (27) 十一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 (28)

十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 (30) 十三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 (31) 十四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 (33) 十五精索静脉曲张诊断和治疗指南 (34) 十六鞘膜积液诊断治疗指南 (35) 十七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 (37) 十八肾上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39) 十九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指南 (43) 二十泌尿系损伤诊断治疗指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 (一)、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 4.前列腺穿刺活检 5.前列腺癌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CT)检查 (2)磁共振(MRI/MRS)扫描 (3)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ECT) (三)、前列腺癌分期:在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方面,推荐使用Gleason评分系统。前列腺癌组织分为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每区的Gleason分值为1~5,Gleason评分是把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的Gleason分值相加,形成癌组织分级常数。

畸胎瘤诊疗指南

畸胎瘤诊疗指南 【儿童畸胎瘤常见部位】 骶尾部、卵巢、睾丸、前纵隔、腹腔及腹膜后。睾丸畸胎瘤泌尿科治疗,前纵隔畸胎瘤胸外科治疗。骶尾部、卵巢、腹腔及腹膜后畸胎瘤我科治疗。 【适应症】: 1、V18岁,未进行手术,仅影像学检查提示骶尾部、卵巢、腹腔及腹膜后畸胎瘤病人; 2、v18岁,院外已经手术切除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畸胎瘤,需继续综合治疗病人。 【治疗前检查】 1、彩超、CTA和/或MRI增强 2、正侧位胸片和/或胸部CT 3、心电图 4、必要时全身骨扫描 5、血AFP 6、血常规、大、小便常规 7、血生化术前全套(包括肝肾功和电解质等) &血凝五项 9、免疫术前全套(肝炎标志物+HIV+梅毒+结核抗体) 10、必要时性激素

11、必要时HCG 12、必要时交叉配血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a.良性肿瘤及肿瘤局限、无周围器官组织受侵犯者行肿瘤切除术。 b考虑恶性肿瘤不能一期切除者行肿瘤活检术。 c.良性肿瘤复发、残留窦道者,应再次手术,彻底切除肿瘤。 d.恶性肿瘤经过充分化疗后,二次探查切除肿瘤。 e.肿瘤扭转、破裂或出血,有危及生命可能者,需急诊手术切除病灶。 2.化疗 a.良性肿瘤不需要化疗。未成熟畸胎瘤(□、山级)、恶性畸胎瘤术后需行辅助化疗。 b.肿瘤较大、切除手术有可能残留或损伤重要器官者且AFP 明显升高,诊断为恶性肿瘤者,行3-6个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 c.骶尾部恶性肿瘤有尿潴留者、肿瘤侵犯骶骨和侵入骶孔 或骶管、下肢肌力下降或瘫痪者,行3-6个疗程术前新辅助化疗。 d.良性肿瘤术后复发恶变、AFP出现异常升高者,应化疗。以 骶尾部畸胎瘤为例的手术规范: 1、术前放置导尿管,直肠内放置油纱条或扩管器

阴囊急症诊疗指南

阴囊急症诊疗指南 【概述】 小儿阴囊急症是一组以阴囊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睾丸附件扭转、睾丸扭转、急性鞘膜炎较多见,其中睾丸附件扭转在小儿阴囊急症中发病率占首位。另有睾丸附睾炎、睾丸肿瘤、腹股沟崁疝、阴囊脓肿、特发性阴茎阴囊水肿等疾病均可引起阴囊的包块、红肿疼痛。急性附睾炎的发病率远低于成人,急性单纯性睾丸炎偶见于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 【诊断】 (1) 病史要点 1)发病年龄:新生儿以睾丸扭转、急性鞘膜炎多见,婴幼儿以急性附睾炎多见,学龄儿以睾丸附件扭转或睾丸扭转多见; 2)红肿:明确红肿的范围及其与疼痛的关系,以及疼痛与红肿的先后关系; 3)伴发症状:明确有无发热、尿路症状或消化道症状等。 (2) 体检重点 1)明确阴囊红肿程度,能否在阴囊内扪及睾丸或附睾; 2)明确睾丸的位置、大小及形态; 3)明确病变组织与睾丸附睾的关系;

4)提睾反射及透光试验; 5)同时检查腹部体征。 (3) 重要的辅助检查 1)彩超:首选的辅助检查。能了解病变的性质、部位,了解睾丸、附睾的位置、大小、血供等。应警惕在少数睾丸扭转的病例,其彩超结果可能提示睾丸血供无明显异常;结果也受超声科医师经验的影响; 2)血液及尿液分析:了解有无全身疾病、感染症状等,有利于分析病因。 【治疗】 (1) 睾丸扭转 1)发病高峰为学龄儿童和新生儿; 2)表现为睾丸部位剧烈疼痛,婴儿表现为哭闹,很快出现睾丸肿胀,可伴有恶心、呕吐; 3)患侧阴囊肿大,睾丸位置上移呈横位,睾丸肿大,压痛明显,提睾反射消失; 4)新生儿及小婴儿症状常不明显,睾丸虽增大变硬但无明显疼痛; 5)彩超提示睾丸血供减少或消失,准确率约为95%; 6)急症手术是挽救睾丸的唯一措施。 (2) 睾丸附件扭转 1)发生率居首位;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章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一、睾丸肿瘤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是相对较少见的肿瘤,约占男性恶性肿瘤的%,但却是15-34岁之间男性最常见的肿瘤。在过去40年中,其发病率增加了一倍左右,2004年美国新发病例8900例。在我国上海市肿瘤登记资料的该病发病率为10万,高于前列腺癌和阴茎癌。与其发病有关的因素有遗传、隐睾、睾丸发育不全和Klinefelter综合征。 [诊断要点] 睾丸肿瘤的常见症状是阴囊肿块不断增大,有时伴疼痛,迅速肿大的肿瘤内出血会产生触痛和剧痛。睾丸上长出的硬块临床上应怀疑为睾丸肿瘤。 体检和超声检查可查明病变的部位。如果证实为睾丸内肿块,进一步的检查包括血中AFP、LDH和β-HCG浓度的测定及胸部X线检查。对已确诊的睾丸肿瘤,应常规进行腹盆腔CT扫描;精原细胞瘤病人常常有HCG、LDH的升高,AFP的升高常常预示有非精原细胞瘤成分存在。如果腹盆腔CT扫描提示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胸部X线检查异常,应行胸部CT扫描检查。 [病理分型] 按照WHO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类,在所有睾丸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少于一半的病人为单一组织学类型,其中50%为精原细胞瘤;其它的均为混合型,病理类型在评价转移风险和预测治疗疗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胚瘤虽然被认为是混合型,但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生长特性,因此常常被单独列为一种病理类型。 1.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未分类(IGCNU) 2.单一组织学类型 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 畸胎瘤 卵黄囊肿瘤 绒毛膜上皮癌 3.混合型 胚胎癌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伴卵黄囊肿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胚胎癌伴精原细胞瘤 卵黄囊肿瘤伴畸胎瘤伴或不伴精原细胞瘤 绒毛膜上皮癌伴其它成分 4.多胚瘤 [临床分期] 睾丸肿瘤的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pT)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确定原发肿瘤的范围 pTx原发肿瘤未能评价(用于未行睾丸切除术时) pT0无原发肿瘤证据(例如睾丸组织学为瘢痕) pTis精曲小管内生殖细胞瘤(原位癌) pT1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无血管/淋巴的侵犯,或肿瘤可能侵入白膜,但未侵犯睾丸鞘膜pT2肿瘤限于睾丸和附睾,有血管/淋巴的侵犯,或肿瘤透过白膜已侵犯睾丸鞘膜 PT3肿瘤侵犯精索、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pT4肿瘤侵犯阴囊、尚未或已有血管/淋巴的侵犯 区域淋巴结(N):主动脉旁及腔静脉旁淋巴结,阴囊手术后同侧腹股沟淋巴结NX区域淋巴结未能评价

乳腺疾病诊疗指南

乳腺疾病诊疗指南 急性乳腺炎和乳腺脓肿 【病史采集】 1.多见于初产妇的哺乳期; 2.乳腺红、肿,病变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伴明显触痛;3.严重者可有发热、头痛甚至畏寒、寒颤。 【体格检查】 1.病灶表浅者,在乳腺病变处有浸润性肿块,有红肿热痛;2.脓肿形成后局部可有波动感; 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并伴触痛。 【辅助检查】 1.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 2.B超检查:脓肿形成后,可见液平段; 3.穿刺乳腺脓肿可抽出脓液。 【诊 断】 1.产后数周内的哺乳期妇女出现乳房的肿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2.体格检查患侧乳房呈现红、肿,病变局部皮温升高,伴有明显触痛,部分病人可查出波动 感,穿刺可抽出脓液; 3.患侧腋窝可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并伴有触痛。 【鉴别诊断】 1.炎性乳腺癌; 2.慢性乳腺炎及脓肿形成。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使用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的抗生素; (2)局部热敷或物理治疗促进炎症病变的吸收消散; (3)保持患乳乳汁引流,严重病例则停止泌乳。 2.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乳腺脓肿已形成者,应尽早切开引流;(2)手术方式: 1)乳晕范围脓肿可沿皮肤与乳晕交界线作环状切开: 2)较深的脓肿,以乳头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必要时可做两个切口作对口引流以保证引

流通畅; 3)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疗效标准】 1.治愈:非手术治疗症状、体征消失,或手术治疗切口愈合;2.好转:症状减轻、或引流脓液减少; 3.末愈:末治疗者。 【出院标准】 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疗效者。 乳腺囊性增生病 【病史采集】 1.多为育龄期妇女发病; 2.乳房胀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 3.疼痛与月经有关,经前明显,经后减轻,多数具有明显周期性; 4.肿块可为双侧性也可为单侧性,可多发也可单发; 5.偶有浆液性乳头溢液。 【体格检查】 1.乳房外观正常;

睾丸肿瘤是怎样检查出来的

睾丸肿瘤是怎样检查出来的 睾丸肿瘤在男科疾病中并不常见,根据世界各地的统计资料,睾丸肿瘤的发病有地区和种族差异,欧美发病率较高,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低,就算发病率较低我们也有必要做好此病的预防、那么,睾丸肿瘤是怎样检查出来的?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睾丸肿瘤是怎样检查出来的? 1.肿瘤标志物(瘤标),尤其是AFP和HCG对睾丸生殖细胞的诊断、分期、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预后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生殖细胞肿瘤瘤标分为两类:①与胚胎发生有关的癌胚物质(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腺素HCG);②某些细胞酶(乳酸脱氢酶LDH和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 (1)AFP 单链糖蛋白,分子量约7万,半衰期5~7天。纯胚胎癌、畸胎癌、卵黄囊肿瘤,AFP增高70%~90%。纯绒毛膜上皮癌和纯精原细胞瘤AFP正常。 (2)HCG 多肽糖蛋白,由α和β链组成,半衰期24~36h[但亚基清除相当迅速α-亚基(α-uCG)20min,β-亚基(β-uCG)45min]。绒毛膜上皮癌和40%~60%胚胎癌HCG增高,纯精原细胞瘤5%~10%增高。 (3)LDH乳酸脱氢酶细胞酶,分子量13.4万,LDH普遍存在不同组织细胞中,故特异性较低,易出现假阳性。生殖细胞肿瘤可引起LDH增高,并与肿瘤大小、分期有关。如Ⅰ期LDH增高8%,Ⅱ期32%,Ⅲ期81%,Ⅰ、Ⅱ期治疗前LDH高则复发率为77%,LDH正常为40%。 (4)PLAP胎盘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之同工酶,结构异于成人型碱性磷酸酶,95%精原细胞瘤,PLAP增高,特异性57%~90%。 2.超声检查对阴囊内容物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诊断正确率97%,能直接而准确测定睾丸肿瘤的大小和形态。此外对睾丸肿瘤淋巴结转移、腹腔脏器转移有诊断价值。 3.胸部正、侧位片,以了解肺部和纵隔情况。 4.CT 更能敏感发现肺部转移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已取代静脉尿路造影和淋巴管造影,且能发现直径小于2cm淋巴结转移灶。 睾丸肿瘤的自查技巧:

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变(2013-12-27 21:15:06)转载▼标签:泌尿生殖系统 睾丸肿瘤和肿瘤样病灶:影像-病理相互关系 Tumors and Tumorlike Lesions of the Testis: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From DXY: https://www.doczj.com/doc/8912817572.html,/bbs/topic/3609788 睾丸癌仅占所有男性肿瘤中的1%,但是确是15-34岁年龄组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睾丸肿瘤中95%是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是一组包含了各种肿瘤的疾病总称,它的影像特征反映了其病理特征。精原细胞瘤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均质病灶,而除精原细胞瘤以外的其他的睾丸肿瘤(包括胚胎细胞癌,内胚窦瘤、绒膜癌、畸胎瘤和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却有各种形式的表现。生殖细胞瘤可以预测的转移途径一般是经过淋巴管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而绒膜癌则是一个特例它倾向于早期的血行转移。睾丸肿瘤同样也可以起源于性索(Sertoli细胞)和基质(Leydig 细胞)。虽然90%这些睾丸肿瘤是良性的,但是确没有可靠的影像诊断标准来与恶性肿瘤区分。有一些睾丸良性肿瘤可以被辨认出来从而避免无必要的睾丸切除术。扩张的睾丸网是一种常见的正常变异,表现为睾丸纵隔旁串珠状小细管。其他的一些良性肿瘤(包括睾丸内囊肿、表皮样囊肿、先天性肾上腺增生、以及结节病)可以根据病史和影像学进行拟诊。 睾丸肿瘤是15-34岁年龄组年轻人和孩子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然而总的来说睾丸肿瘤还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仅占所有男性肿瘤中的1%。睾丸肿瘤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生精细胞并且占所有睾丸肿瘤中的95%。它们几乎都是均质的肿瘤。非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性索(Sertoli 细胞)和基质(Leydig 细胞)这些肿瘤只有10%是恶性的。还有一些非睾丸原发的肿瘤包括淋巴瘤,白血病和转移性病变同样也可以表现为睾丸肿块。 在胚胎发育7-12周睾丸降至盆腔并收缩变成卵原形,他们将一直呆在腹股沟深环直到7个月时降入阴囊内。 解剖和组织学特性:成人男性睾丸由密密麻麻底生精小管构成,这些生精小管由一些薄薄的纤维间隔分隔,外面在包以纤维包膜,即白膜。白膜外面在包一层光滑的间皮层即鞘膜。生精小管向后聚拢形成直细精管。直细精管向后再次聚集形成15-20根输出小管,输出小管穿过增厚的白膜形成付睾头。这个增厚的白膜套入睾丸中形成睾丸纵隔。外面的管道、神经和血管则从这个睾丸纵隔进入睾丸。一旦进入付睾输出小管则汇聚形成单一的曲细精管,体部为曲细精管而其尾部出付睾就是输精管。正常成人睾丸内,总共有大约200-300各小叶,每个小叶有400-600生精小管,而每根生精小管大约有30-80cm长,因此,生精小管的总长度大约有300-980米。如前所述,生精小管由两种细胞构成:生殖细胞和滋养细胞。其内主要的细胞群是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精细胞。精原细胞是生精过程中的最初始细胞,主要聚集于基底膜附近。这些精原细胞不断成熟变成精母细胞,然后变为精子细胞,最后这些精子细胞迁移至小管中心时变成精子。滋养细胞是非分裂细胞,它们从基底膜一直延伸道

男性不育诊治指南

男性不育诊治指南 第一节男性不育的定义、流行病学及预后因素 一、男性不育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夫妇不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生活1年以上,由于男方因素造成女方不孕者,称为男性不育。男性不育症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某一种或很多疾病与因素造成的结果。 二、男性不育的流行病学 据WHO调查,15%的育龄夫妇存在着不育的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地区可高达30%,男妇双方原因各占50%。过去20年里,西方男子的精子密度以平均每年2.6%速度下降,正常精子比例和活动力平均每年分别下降了0.7%和0.3%。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对1981年~1996年间公开发表的,来源于北京、上海、天津等39个市、县、256份文献共11726人的精子分析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我国男性的精液质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精子数量降幅达40%以上。 三、男性不育的预后因素 影响不育的主要预后因素有: 1、不育持续时间:当未采取避孕措施而不能生育的时间超过4年,则每月的怀 孕率仅约1.5%。 2、是原发还是继发不育:在一方生育力正常的情况下,夫妇双方获得生育的机 会主要取决于将有绝对或相对不育的一方治愈。 3、精液分析的结果:精液分析是评估男性生育力的重要依据,结果异常提示存 在生育能力的减退,精液参数中与生育力关系最密切的是精子数目与活力,

而精子的形态学检查对预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的成功率有重要参考价值。活动精子总数大于等于4千万多数可以通过双方的性交怀孕;5百万到4千万可以考虑采取IUI怀孕;大于零、小于5百万者应争取采用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Intra 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怀孕。 4、妇方的年龄和生育能力:妇性在35岁时的生育力仅约25岁时的50%,在38 岁时下降到25%,而超过40岁时可能进一步下除到5%以下。在辅助生殖中,女性的年龄是影响成功率的最为主要的因素。 第二节男性不育的病因 男性不育症状是很多疾病或因素造成的结果,通常根据疾病和因素干扰或影响生针环节的不同,分为睾丸前、睾丸和睾丸后三个环节,但是仍有高达60~75%的患者找不到原因(临床称为特发性男性不育)。 一:睾丸前因素 睾丸前因素:男子不育的内分泌性病因,该类患者生育功能的损害系继发于体内激素的失衡。 1.丘脑疾病 1.1促性腺激素缺乏 卡尔曼氏综合症(Kallmann,s syndrome)为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机能低下的一种综合征,本病于1944年由Kallmann报告。病变部位在下丘脑,由于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分泌障碍,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而继发性腺机能减退。

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这是最近很多人的疑惑。其实与睾丸肿瘤症状类似的其他一些睾丸的疾病有很多,因此迷惑了我们的双眼。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睾丸肿瘤需与那些疾病鉴别? 1、睾丸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有囊性感,透光实验阳性,不能触及附睾及远段精索,肿物不沉重,一般容易与睾丸肿瘤区别。 2、睾丸炎和附睾炎:发病急聚,局部压痛明显,发热,尿液检查有白细胞、脓细胞,多普勒超声仪和99mTC阴囊扫描检查都显示血流量增加,抗生素治疗有效。 3、睾丸梅毒:发病年龄较晚,局部多见与肿瘤相似,主要根据病史及血清乏色曼反应鉴别。 4、精液囊肿:是睾丸、附睾部含有精子的囊肿。发于精子产生期年龄。位于附睾的精液囊肿和睾丸分离,界限清楚容易诊断;位于睾丸的精液囊肿则不易和睾丸肿瘤区别。精液囊肿病史长,发展慢、体积小、透光实验阳性、液体内含有精子。超声波、CT能明确诊断。 5、睾丸血肿:睾丸肿大,压痛明显。睾丸血肿多有阴囊外伤病史但外伤可以很轻微,外伤后睾丸内有积血,吸收缓慢或机化后硬韧。 6、睾丸结核:多和附睾结核并存。多有泌尿系结核史,通过前列腺、附睾、输精管检查较易确诊。 睾丸肿瘤的辅助检查是什么? 形态学检查首选B超,可了解肿瘤性质,并与鞘膜积液、血肿鉴别。良性畸胎瘤可在局部X线平片检查发现钙化影;CT检查对腹股沟、盆腔转移灶的发现具有价值。由于小儿睾丸恶性肿瘤多为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等生殖细胞肿瘤,往往保留胎儿期合成甲胎蛋白的能力,抽血检测甲胎蛋白常有显著增高,并可作为预后和复发的监测指标。 由于小孩睾丸肿瘤多为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等生殖细胞肿瘤,往往保留胎儿期合成甲胎蛋白的能力,抽血检测甲胎蛋白常有显着增高,并可作为预后和复发的监测指标。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

睾丸肿瘤诊疗指南目录 1.背景 1.1.方法 1.2.出版史 1.3.热点问题的潜在争议 2.病理学分类 3.诊断 3.1 临床体检 3.2 睾丸影像学检查 3.3 血清肿瘤诊断标记物 3.4 腹股沟探查和睾丸切除 3.5 保留脏器手术 3.6 睾丸病理检查 3.7 睾丸上皮瘤的诊断与治疗 3.8 肿瘤筛查 4.肿瘤分期 4.1 诊断工具 4.2 血清肿瘤标记物:睾丸切除术后半衰期动力学4.3 腹膜后、纵膈及锁骨上淋巴结和内脏 4.4 分期和预后分类 4.5 预后危险因素 4.6 对生育能力及生育相关问题的影响 5. 睾丸肿瘤诊断和分期指南 6. 治疗:原发生殖细胞肿瘤 6.1 原发精原细胞瘤 6.1.1 监控 6.1.2 辅助化疗 6.1.3 辅助放疗 6.1.4 腹膜后淋巴清扫(RPLND)

6.1.5 治疗相关风险 6.2 原发性精原细胞瘤治疗原则 6.3 原发性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NSGCT) 6.3.1 监控 6.3.2 基本化疗 6.3.3 治疗相关风险 6.3.4 腹膜后淋巴清扫(RPLND) 6.4 持续增高的血清肿瘤标记物 6.5 原发性非精原细胞瘤的生殖细胞肿瘤治疗原则 7 治疗: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 7.1 低危的转移性疾病(IIA/B期) 7.1.1 IIA/B期精原细胞瘤 7.1.2 IIA/B期非精原细胞瘤 7.2 晚期转移疾病 7.2.1 主要化疗 7.3 二次分期和治疗 7.3.1 二次分期 7.3.2 残留肿瘤切除 7.3.3. 手术质量 7.3.4 二次手术后辅助化疗 7.4 复发性或难治疗疾病的系统性补救治疗 7.4.1 迟发型复发(一线之后2年以上) 7.5 补救手术 7.6 脑转移的治疗 7.7 转移性生殖细胞肿瘤治疗原则 8 . 根治性治疗后肿瘤随访 8.1一般原则 8.2随访:I期非精原细胞瘤 8.2.1随访期间监测 8.2.2 保留神经的RPLND术后随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