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十一五规划

南京十一五规划

一键转贴:

关键词: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1月)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一五”期间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是南京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实施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区县规划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地区间发展竞争,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推进“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五”时期成为我市综合实力提高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一个时期。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水平 4.7个百分点和 1.4个百分点,高于改革开放以来12%的平均增速和“十五”计划10%的增长预期。

到“十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13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900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510亿元,年均增长23.5%;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5亿元,年均增长14.5%;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0亿元,是“九五”的 2.5倍,年均增幅达到27.6%。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水平跃上新台阶。以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三个集中、一个疏散”的布局调整加快推进,“一城三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学调整区县行政区划,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发展空间快速拓展。推动轨道交通、过江通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加快绿色南京建设,实施外秦淮河整治等环境与生态建设工程,城乡面貌发生明显改观,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着力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开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市属国有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格局加快形成。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新变化,要素市场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显著增强。坚持依法治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切实成效。开放型经济规模与水平快速提升,利用外资实现了历史上最快的增长,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是改革开放以来前20年的近两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均突破百亿美元,合理分工、各具特色的开发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2%。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校在校生总数达到44万人,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系列工程,继续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深入实施文化南京战略,历史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建成了一批以奥体中心为代表的高水平场馆,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并取得精神文明和竞赛成绩双丰收。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坚持富民优先,全力组织实施富民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突出困难,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十五”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8.1%、90%和96.5%,各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97元,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6250元,年均增长9%。

专栏一“十五”计划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南京的关键时期,处在新的历史起点,发展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今后五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从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的构成与流向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在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将呈现规模扩张、领域拓展的总体态势, 长三角地区将继续是外资转移的热点地区,服务业将成为新一轮外资转移的热点领域,为我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产业优势,更大规模地集聚先进生产力要素创造了条件。从国内和周边地区发展态势看,我国经济将处于较长的平稳快速增长期,国家明确提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并将长三角地区确定为全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领头区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以中心城市带动为特征的发展格局将加速形成,我市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有条件充分发挥东西双向集聚和辐射作用,不断巩固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从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看,产业进入

结构升级阶段,重点产业的比较优势日趋形成,各类产业集聚区迈上新的发展平台,吸纳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的能力明显增强;居民消费将加快升级,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将有效带动新兴消费领域的快速成长,中心城市集聚周边地区消费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框架将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善,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将有效增强;各级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人民促进发展的凝聚力和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背景下,我市具有的科教、人才、文化等优势条件将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

与此同时,发展也将面对一系列挑战。一是地区间发展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国内城市发展势头迅猛,长三角区域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都将使地区间竞争更加激烈,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必须在巩固提升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上有新的举措。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成为制约我市率先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提升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上有新的突破。三是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利用的宏观形势将发生重大变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将处在一个重要关口,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必须在集约利用各类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上有新的思路。四是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仍然突出。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将持续存在,社会保障将面临各种压力,必须在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上有新的办法。五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压力不断加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趋于复杂,贫富差距扩大、人口流动、征地拆迁、社会管理缺位等仍将使各类矛盾不断出现,必须在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上有新的进展。

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又快又好发展的主题,突出“富裕、和谐”的导向,坚持率先发展,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构建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

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和东部城市绿化中心,加速“两个率先”进程;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在更高层次上深入实施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大战略;坚持和谐发展,注重以人为本,兼顾各方利益,加快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特色区域,推动南京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取向是:

──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支柱产业与先导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有效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突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投入、激励和保障机制,推动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向现实发展优势的转化,显著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突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落实到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实践上,从思想认识、体制保障、发展政策等方面形成郊县加快发展的综合促进机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突出提升综合功能与塑造城市特色。把完善功能、形成特色作为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和扩大国内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加强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综合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与山水城林自然特色,打造城市特色品牌,把城市影响力与知名度提高到新的层面。

──突出完善体制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提供有力保障。

──突出加强和谐南京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学、就医、就业、居住、出行、环境和安全等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社会事业水平,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保障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营造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

第四章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0年取得基本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为2012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主要目标是: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年均增长13%,到2010年比“十五”末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2倍以上。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五”基础上实现倍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中心城市地位与作用显著提升。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科教中心和东部城市绿化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综合功能明显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比重提高到35%以上。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城乡区域发展基本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市化水平达到80%,合理分工、各具特色、有序发展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

──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不断增加,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获得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缩小。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60%,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

健全,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耕地保

有量规模达到国家计划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5%左右,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80分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3%左右。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的现代市场体系、合理的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力争达到50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五年实际利用外资力争比“十五”翻一番。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达到24000元和10000元以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缓解。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五年新增就业岗位75万个。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

30平方米以上,农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有效推进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坚持依法治市,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有效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努力建设全国最安全城市。

专栏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专栏三建设“五个中心”的主要目标

●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不断增强南京作为长江流域江海转运枢纽、全国公路铁路枢纽、长江下游重要的物流基地和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地位。“十一五”期间,力争港口吞吐量翻一番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国际航空货运量翻两番以上。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石油化工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总体规模分别迈入全国同行业前列,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著名品牌和重点产品。“十一五”期间,力争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四年翻番,累计完成工业投入4000亿元左右。

●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构筑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巩固提升现代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优势,显著增强服务全省、辐射长江中下游的能力。到201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实现五年翻番。

●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创新基地、教育名城和人才集散高地,各类人才规模持续增长,研发经费投入、专利数量、技术交易额、在校大学生数和人才规模总量等核心指标力争全国领先。

●东部城市绿化中心:营造绿色生态家园,争创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十一五”末,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城市环境承载力明显增强,生态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专栏四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省的发展要求,凝聚了我市的发展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体现政府战略意图、引导未来发展方向的指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使市场主体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

●约束性指标是强化了政府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同级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三篇发展任务

第五章提升产业竞争力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更紧密地融入国际产业分工,整体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一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积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配套、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与制造业链条各个环节的服务对接,整体推进先进制造业中心与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建设。着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实行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结合,开发优势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品牌,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推动产业发展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到2010年,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电力装备、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轻工纺织机械、消防器材等行业扩大优势、形成特色,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积极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十一五”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在电子信息、石化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软件、生物医药、文化等产业

领域打造优势产业链,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产业集群,形成空间上集聚发展、上下游紧密链接的新型产业格局。

第二节构筑战略性优势产业体系

着力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现代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与核心优势,推动产业发展由组装加工型向精密制造型转变,重点发展新型显示器、通信、软件及系统集成、计算机及外设、信息家电、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六大产业群,培育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大类产品生产集中区,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南京最具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主导型产业。依托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计算机及外设、集成电路、系统集成类产品制造基地;依托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平板显示器类和信息家电类产品制造基地;依托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建设通信及网络设备、平板显示器、新型电子元器件、汽车电子等产品制造基地。

石油化工产业。推进产业基地化、大型化、集中化发展,以大企业为龙头,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精细加工,延伸原油加工、基础化工原料、化学中间体、精细化工与日用化工产品紧密链接的产业链。进一步推动产业集中布局,做强江北南京化学工业园,在江南金陵石化现有生产区范围内实施园区化改造。新建化工项目一律向化工园集中,原有的区外石化产业项目逐步搬迁进园。加大石化企业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有效降低石化产业环境影响程度。

汽车产业。全面推进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汽车行业加快振兴,重塑全国汽车产业基地的优势地位。以轿车为主体,以汽车关键零部件为配套,发挥福特、长安、罗孚等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汽车产业链的建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重点建设江宁、溧水、浦口汽车生产基地。

钢铁产业。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各类高附加值板材和优特钢,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及各类环保技术,实现集约生产,打造以高技术含量

和高附加值为基本特征的新型钢铁产业基地,重点提升南钢和梅山两大钢铁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现代商贸业。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总体规模、集聚辐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做大做强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形成10家销售额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大力推广大型购物中心、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社区商业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零售服务体系。拓展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市场空间,扩大市外网点规模,形成较为完备的区域市场营销网络。优化调整商业布局,打造新街口商贸商务中心区、河西中央商务区,促进城南、城北、中央门、江北等重点商贸集聚区提档升级,加快新城新区商业中心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化市场群,形成合理有序的商业网点布局。

旅游会展业。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山水城林自然禀赋,整体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着力打造“一城两翼三带”旅游空间格局,主城重点提升钟山旅游区、雨花旅游区、石城旅游区、滨江旅游区等主要景区水平,利用明城墙、秦淮河、文化街等线路串联形成旅游精品路线;北翼重点推进“一山三泉”、金牛湖等主要旅游区的建设,南翼重点推进溧水、高淳旅游区的建设;打造环城风貌带、长江风貌带和秦淮河风貌带,整体提升旅游景区水平。积极促进休闲旅游、农业旅游、科技旅游、产业旅游等的发展,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形成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推广,加大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打造和提升旅游品牌,提高重大活动策划、组织水平。建设国际博览中心等现代化会展基础设施,加强与国际会展机构的合作,培育专业会展企业,提高承接各类重大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打造会展品牌,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常年性会展平台和项目。

金融保险业。提升金融保险业发展水平,建设具有较强金融综合服务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积极扩大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各类中外金融保险机构和投资机构来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提高金融保险区域服务能力,加强区域化资本、资金市场建设,建立覆盖南京区域的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服务网络。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增强直接、间接融资能力。规范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引导和搞

活民间金融,强化农村金融网络建设。推进金融信息化、现代化,加快跨区域金融电子化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现代物流业。培育辐射长江流域、面向国际的综合物流体系,全面提升物流产业竞争力和区域集散能力。加快物流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龙潭、禄口、王家湾─丁家庄、幕燕金属、江北化工和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中邮华东物流集散中心等重点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构筑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衔接的综合运输网络,提高物流运输效率。推动企业物流的现代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物流组织管理水平。引进和培育知名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物流运作方式基本与国际接轨。

房地产业。完善政府调控机制,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引导房地产业合理布局,建立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保持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合理确定房地产开发规模,五年竣工商品房面积达到28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住宅竣工面积达到2200万平方米。推进房地产业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产权管理信息平台和房地产信息系统。进一步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继续实施危旧房改造和房屋整治出新工程,推广绿色、环保住宅建设,提高市民居住质量。

信息服务业。发挥信息枢纽作用,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全方位、大范围的开发和共享,增强区域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大力发展基于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增值服务。加快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服务信息化步伐,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信息化社区,进一步实施企业上网工程。

专栏五优势产业主要发展目标

●电子信息产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200亿元以上。

●石油化工产业:到2010年,形成240万吨乙烯、3200万吨炼油的

产能,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产业总体实力全国领先。

●汽车产业:到2010年,形成百万辆汽车(其中轿车70万辆)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力争产业规模提升到全国前五位。

●钢铁产业:到2010年,形成1200万吨炼钢能力,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

●现代商贸业:到2010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

●旅游业: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旅游创汇14亿美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75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7700万人次。

●金融保险业:到2010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

●现代物流业: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

●信息服务业:成为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的区域信息服务中心。

第三节加快先导型新兴产业发展

围绕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加快培育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文化五大新兴产业,增强扩张能力,力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列,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软件产业。大力实施软件人才工程、品牌工程、基地建设工程,构建软件测试中心、投融资中心、销售交易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加速培育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经营企业化、应用社会化、开发工程化、产品国际化的软件发展新体系,打造全国软件产业名城。巩固提升电力自动化、通信、智能交通等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类应用型软件,加快娱乐型软件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徐庄软件

产业基地、江苏工业设计园、宁南软件产业基地、江宁吉山软件产业基地

等大型软件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两园多基地”的发展格局。加快软件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强与国外知名软件企业的紧密型合作,大力拓展软件外包业务,提高软件业出口份额。

生物医药产业。以新型药剂为重点,推广应用现代生物医药高端技术,积极支持一、二类新药的产业化、中药研发生产的现代化以及医疗器械的数字化。重点培育化学药品、中药及保健品、生物生化制药及制品、新型制剂产品和医疗机械五大产品群,建设新港医药工业园、浦口医药工业园(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鼓楼医药创新中心。

新材料产业。以高技术、高附加值、节能、高效、可再生利用为产业发展方向,以新型有机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建筑材料为重点领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化进程,提升产业整体规模。

新型光电产业。按照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的方向,以光电器材、节能光源、太阳能光电产品、光通信产品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型光电产业,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研制和产业化的新突破。

文化产业。依托文化特色优势,积极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完善现代文化产业链,培育文化产业群和特色品牌,建设全国文化产业基地。大力推动文化类创意、休闲、博览、娱乐、传媒等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产业集团,整体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着力加强文化产业载体建设,打造河西中央活动区,建设长江路等文化特色街,培育特色化的文化产业园。精心组织策划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的主题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展等各类重大活动,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知名度。

专栏六新兴产业主要发展目标

●软件产业:“十一五”期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50%以上;到2010年,达到800亿元;软件出口比重提高到15%以上,形成20万人左右的软件人才队伍。

●生物医药产业:到2010年,争取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南京“药谷”,产业销售额达到300亿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