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重庆市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重庆市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重庆市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重庆市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晓斌

为启动我市普通高中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我市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特点

一、正确认识高中数学的课程性质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是提出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基本依据,也是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准确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重视构建基础,体现个性选择

基础性、多样性与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特色。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们都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展的空间。通过学生自主选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的设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3.重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对“双基”赋予了新的内涵。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数学教学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教学要通过创设反映数学事实的恰当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在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像、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活动中,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4.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重视“数学应用教学”,一要关注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重视介绍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周围世界出现的数学现象;二要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三、深刻理解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是: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上述六个方面,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突出了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要求。

第二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1.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

在数学课程这个领域中,不再划分科目,直接由模块或专题构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分为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个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具体课程结构、内容与课时、学分分配见下表:

每个学生应修完必修课程。文科方向的学生,至少选修《课程标准》系列1所规定的选修1-1、1-2;理科方向的学生,至少选修《课程标准》系列2所规定的选修2-1、2-2、2-3和系列4的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4《坐标系和参数方程》。

鼓励各学校,特别是重点普通高中,开设更多选修系列3、系列4中的专题。鼓励对数学有兴趣并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在选修系列3、系列4中选修更多专题。

《课程标准》要求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数学文化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必修与选修的内容中,并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一次数学建模活动。

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数学1是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的基础。

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修养奠定基础。系列1、系列2内容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础性内容。系列3和系列4是为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某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

二、认真比较《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变化

1.新增的数学内容

另外,新增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要求高中阶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活动。

2.删减的数学内容

原大纲的“极限”内容被删减,但该内容中的“数学归纳与数学归纳法举例”被安排在选修 2-2“推理与证明”、选修4-5“不等式选讲”中。

3.部分教学内容必修与选修的调整

4.部分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增减

5.部分教学内容知识点的要求调整

三、认真贯彻课程内容设置与课时计划要求

普通高中每学年都要设置数学领域的课程,保证使学生每一学年在数学学习领域都能获得一定学分。

数学课程设置方案是对所有普通高中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学生课程选修的最低要求。必修课程所有学生必须修习,选修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重庆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与课时计划安排如下:

说明:表中课时计划是最低要求,各地各校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每周每班可增加1-2课时。

四、科学安排数学课程及内容

1.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学

在高一开学初必须要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建议选用重庆市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室组织编写的《新课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程》,扫清学生知识障碍,加强学法指导。同时在新课程教学时还要做好必修各个模块之间以及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衔接,使前后之间的教学比较光滑,尽量避免出现严重的知识脱节现象。

2.必修课程开设和修习要求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是学校必须开设、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根据我市教学实际以及课程内容结构特点,决定采用数学1、4、5、3、2的顺序开设。

必修课程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3.选修课程开设和修习建议

选修课程由系列1(2个模块),系列2(3个模块),系列3(6个专题),系列4(10个专题)组成。对于选修课程,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自主选择。

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高二上学期可选择选修1-1学习;高二下学期可选择选修1-2和系列3中2个专题学习;高三上学期可从系列4中选择2个专题学习。

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高二上学期可选择选修2-1学习;高二下学期可选择选修2-2、2-3学习;高三上学期可从选修系列3中选择2个专题并从系列4中选择2个专题学习。

系列1是文科普通高考必考内容;系列2是理科普通高考必考内容。系列4中的部分专题作为普通高考数学命题的内容。

系列3不作为高校选拔考试的内容,学习评价结果可作为高校录取时的参考。

4.选修专题开设建议

基于目前我市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和教材出版情况,建议学校开设系列3中的3-1《数学史选讲》一个专题,系列4中的4—1《几何证明选讲》、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4-5 《不等式选讲》三个专题,供高中学生选修。

第三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实施建议

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课堂教学是改革的主渠道,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不能是对相关教

科书和资料的简单复制,不能仅限于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必须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学生如何学习;具有反馈和调节等环节。

2.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鼓励学生制定有效的数学学习计划,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

4.激发兴趣,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教师应注意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主动关心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与时俱进地认识和理解“双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5.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是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应注意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沟通和体会不同模块和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

6.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其它学科的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和数学建模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7.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

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契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8.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教师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同时,应尽可能使用图形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等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教材使用建议

教材是实施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师不但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教材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课程标准》为本,注意教材版本的特点和差异

教师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教材。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解释,不同的教材有自己的特点,它们对《课程标准》的呈现形式可能有一定的差异。

2.整体把握教材

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材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在处理这些内容时,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3.注意处理好教材中的新理念、新内容

新课标的教材无论在设计理念,还是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使用教材时要注意把握体现其中的新的课程理念和隐含的主线。

4.结合教学实际,“二次开发”教材

各地学校情况有很大差异,因而对教材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过程要合理地使用教材,研究开发教材,对所用教材进行学习理解、调整筛选、补充开发,使之更适合本地实际教

学的要求。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是落实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支持和保障,与课程改革的效果有直接关系,各级学科教学指导机构和参与新课程教学的全体教师都应高度重视。

1.教学资源的多样性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已有的资源。如已经通过教育部审查的各套教材,与各套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工具软件、教具和学具;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地区提供的课堂教学实录、考试评价方案、专题研讨的论文;教育部高中新课程远程研修的网络课程,相关网站上现存的大量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料等等。第二类是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本区、本校、本教研组、本备课组或教师本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适时开发、生成、开拓、创造出新的教学资源。它的表现形式更接近教师的教学常态所需的资源。如教学设计、教案、课堂实录、试卷、作业设计、教学论文、教学创意、教学研究的成果;学生的作业,学生在课内外提出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学生学习差异性的表现;学科专家提供的讲座和专业支持,社会提供的数学学习和实践环境,及时更新的网上资源等等。

2.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则与途径

(1)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有利于数学课程标准各项目标的整体落实,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求,能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同时有助于教师扩大视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作为教师,能够正确识别选择、合理开发利用好教学资源,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要求和体现。

(2)各区县(自治县)数学学科教研部门、各校图书馆及资料室要尽量为一线教师提供丰富的第一类课程资源,特别是教材和相应的教参,积极挖掘可用的网上资源;及时收集、整理和交流第二类课程资源,动员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新课程资源的积极使用者、理智的选择者、睿智的开发者、勇敢的创造者。

(3)教学资源的建设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的进行,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整个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各区县(自治县)数学学科教研部门要珍惜本地区老师们在长期数学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有效提高学生素质的宝贵经验,要结合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把这种经验开拓、升华成与新课程配套的可操作的有效资源。

(4)在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大力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鼓励校际间、跨教研组、跨备课组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提高效率,减少盲目和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各区县(自治县)数学学科教研部门要加大优秀课程、教学资源的推介力度,提倡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群体利用资源的水平。

(5)进入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初期,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对应于必修课程数学1至数学5和选修课程系列1、2的情境素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相应模块教学所需的习题、例题、单元教学检测试卷、模块验收试卷以及与新课程配套的教学课件、软件,课程新增加内容的教学指导和教学培训资料等等。

(6)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上的资源,如大学或科研机构中的教学资源,可以邀请有关数学专家为学生讲课,针对一些数学问题和专家请教交流等。还要关注自然中的数学课程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倡教师充分挖掘自然中的数学课程资源,以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

(7)要重视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校的数学教研组要重视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发挥教师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教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积累成果,逐步形成特色,为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积蓄能量。

四、教学研究建议

1.加强校本教学研究,构建研究共同体,探索新课程实施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需求,研究并确定数学教研工作的内容和重点,实施的步骤和方法,体现的特色和目标。研究要立足课堂教学,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在不断探索中总

结新鲜经验,力求创新。

数学校本教研是教师群体的研究,体现为研究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的;是将学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以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由于教学行动研究注重教师的参与和实践,注重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推进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以学校数学教研组为基本组织,教师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学校领导支持保证、沟通指导,形成数学校本教研的网络,是实施数学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数学教研组的作用,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

数学校本教研要注重开放性。校本教学研究不仅在校内是开放的,而且应该与校外资源建立起联系,构建更广阔的研究平台。只有与校外的资源组成研究的共同体,才能拓展校本教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发展。

市、区、县(自治县)数学教研人员应该在帮助学校形成研究氛围中,在组织校际之间合作交流、形成群体优势、推出新鲜经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数学教研人员要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跟学校教师、数学教研组、学校领导在研究中的合作符合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发展。

2.研究课堂教学,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

研究课堂教学是数学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要结合本地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推动我市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式讲授、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及如何恰当应用,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适用性。通过观摩教学,微格教学,开展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同一内容多种教学方式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引入,为探索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体系开辟了新的途径。应着力研究,如何通过整合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

生的互动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还应注重研究计算机网络教学,探索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相对独立地去进行再发现与再创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3.研究课例,注重反思

要加强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提倡自己做研究课,观摩他人的研究课,通过典型课例,研究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加强反思与交流。要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研究,从学习资源准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提高。

要注重反思,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通过反思,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研究新课程实施要立足课堂教学,遵循校本教学研究的规律和方法,反复研究,反复实践,通过各种类型的研究课,从不同侧面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离不开学习。我们提倡反思性的研究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实践活动的成功与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4.针对教学问题,加强课题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它的成果不仅能够丰富教育教学理论,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专题研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和才能,是增强教研组凝聚力的有效手段。

校本教研要针对问题开展,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一方面,将数学教学中发生的真实问题概括、提炼、升华为有价值的课题;另一方面,选准带有方向性的教改课题与科研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由研究的目的、解决的问题、具备的条件决定。力求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做到有理论、有实践、有反思、有总结、有提升,使校本教研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特征,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要解决学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面临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还要解决适应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新问题和带有

方向性的问题。例如,研究新课程的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等。也就是说,选择作为数学校本教研活动中研究的问题,一般是直接与学校数学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那些问题,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有条件的学校之间还可以成立课题研究协作组,以教科研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培养研究型的教师。

结合我市开展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现实情况,重庆市教科院中学数学教研室准备组织力量申报以下三方面的课题:一是新课程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研究;二是新课程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三是新课程中学数学文化的课程构建与育人实践研究。以此来带动我市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热忱欢迎各区、县(自治县)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加,并根据本地实际教学现状,独立申报课题或列为上述课题的子课题,共同开创我们自己的事业。

5.教学研究的形式与内容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加强数学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推动数学教研组建设。要建设一个素质高、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研组,就要研究开展教研活动的内容和重点,步骤和方法,达到的效果和目标,研究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典型经验。

数学教研活动应锐意改革、不断创新。要注意教师的观念和知识更新,通过参加继续教育、业务进修、学术研究,提高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教学水平。要注意学习交流,了解全国各地教育改革的信息,掌握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教学与教改、教研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持续稳步提高的战略措施。通过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交流学习先进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并经过个人的内心体验,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数学校本教研活动中,要重视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时空,鼓励他们脱颖而出。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第四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实施评价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数学教学评价要关注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

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

评价要有利于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我省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与深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二、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以下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尤其要关注生成目标的利用和达成。

(2)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既要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关注对学生参与程度与参与效果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学习反思的评价;关注对课堂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形成性评价

1.关注内容: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2.讲究方法:既要有纸笔测验,也要有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等评价方法。

(1)进行测试性评价,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主,同时也要适当兼顾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及学习数学潜能的考查。

(2)进行非测试性评价,过程要简便易行,要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在评价中的作用,作业的类型可多样化,如常规作业,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问题,数学建模,小课题研究,专题总结报告等。作业结果的呈现形式也要多样化,如习题解答、学习体会、数学小论文、研究报告等。

3.建立学生学习成长袋:建立学生学习成长袋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学习记录册、自己满意的作品、平时测验、研究性学习成果等。

四、模块评价

修完一个模块并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获得2学分,修完一个选修专题并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获得1学分。

模块评价由三部分组成:日常学习评价占30%,单元测试占20%,模块考试占50%,总评按等级记录。专题教学评价可参照模块教学评价进行。

五、学业水平考试

由我市统一组织并实施的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全部五个必修模块的基本内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学业水平考试工作,依据《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做好考试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学业水平考试采用书面作答、闭卷考试的方式。成绩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