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4701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

044701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和《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推广建设井下避难硐室等避险设施的各项要求,确保矿井建立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矿方特委托我公司编制《榆阳区XX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基础保障能力,推进煤矿向新型煤矿建设进程。

二、建立完善“六大系统”的重要意义

建立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以超前预防为主的“防灾”和以应急避险为主的“减灾”的有机统一;是既要防范事故发生、也要降低事故危害程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事故损失的要求;是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的有力举措。

因此矿井建立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三、编制依据

1、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2、煤安监司函【2011】1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收暂行办法》

3、安监总煤装【2011】15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4、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

善基本规范(试行)》;

5、《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

6、其他有关的规程、规范和标准。

四、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1、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该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要加强系统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要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值班、带班人员责任,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该矿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或具备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确保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3、压风自救系统

该矿必须在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立压风系统,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并完善压风自救系统。空气压缩机设置在地面,井下压风管路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矿井掘进工作面要安设压风管路,并设置供气阀门。

4、供水施救系统

井下消防洒水管路能与地面饮用水水源联接,除按照要求设置三通及

阀门外,还要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供水阀门,确保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应急供水的需要。并加强供水管路维护,不得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保证阀门开关灵活。

5、通信联络系统

该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建设井下通信系统,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从而完善通信联络系统。

在井底车场、配电点、水泵房、避难硐室、消防材料库等主要硐室和采掘工作面等人员集中地点应安设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

井下使用广播系统。发生险情时,可及时通知井下人员撤离。

6、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该矿开采所开采的3号煤煤层属容易自燃煤层。根据相关规定煤矿须在2012年6月底前,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当井下灾害发生时,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m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矿井在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之间设置避难硐室。

避难硐室布置在3号煤层中,其前后20m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

靠近硐室底板附近设置两趟的单向排水管。

靠近硐室顶板附近设置两趟单向排气管。

避难硐室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硐室入口处和内部应分别安设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

自备氧供气系统供氧量不低于0.3m3/min·人。硐室须专人管理,及时进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一章设计概况

第一节环境条件

一、交通位置

XX煤矿位于榆林城东北方向,直距榆林市15km。地处榆神矿区一期规划区南部,行政区隶属榆阳区牛家梁镇管辖。旧榆(林)—神(木)公路从矿区北部1km处通过,向西南约13km与西(安)—包(头)高速公路相接,北部8km处有榆(林)—神(木)二级公路通过;榆阳区运煤专线从井田3km处通过,与牛家梁煤炭集装站连接。本矿区煤炭外运条件良好,交通运输条件十分便利。

本区通讯条件好,各县市乡镇已实现了电话程控化,全部进入国际、国内自动传输网,也开通了数字微波线路和GSM移动通讯工程,移动通讯网覆盖全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交通位置见图1-1。

二、自然地理及地震

1、地形地貌

井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地表多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较大沟谷中出露基岩。

区内主要为黄土梁峁地貌,大部分为黄土梁峁区。地势北部高南部低,地形起伏较大,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海拔标高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北部,高程1226.8m;最低点位于南部支沟河道,高程约1186.4m,相对高差约40.4m。

区内水系不发育,北侧约4km为南岔河,四季流水,流量为0.01 m3/s,南岔河由东向西汇入头道河;头道河由西南方向汇入榆溪河,其常年流水,流量0.295m3/s,除降水期外,在大部分时间水量较小。

2、气候

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春季风沙频繁,夏季酷热多变,秋季细雨连绵,冬季长而严寒。据榆林气象局1984~1994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36.7°,最低气温-29.7°,日温差最高可达20°。每年10月开始降雪,次年3月解冻,无霜期约150~180天。四季多风,尤以冬春为甚,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18.7m/s,风力达8级以上。年降水量在279~541mm之间,7~9月份降水多,约占全年的30%,年平均蒸发量为1720~2085mm。

3、地震

根据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反应普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B1图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区划图》(GB18306-2001)A1图,根据邻县(府谷县)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Tg为0.35s,设计地震分组应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第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5g,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

第二节安全条件

一、地层

矿区内地表绝大部分被第四系全新统风积沙(Q42eol)所覆盖,在西部地势较高的梁峁地段出露有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黄土。在北部地势

较低的水库附近分布第四系上更新统的萨拉乌素组(Q31s)。

据地表和钻孔揭露,区内地层由老到新有: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1y)、直罗组(J1z)及第四系(Q4)。现分述如下:

1、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1y)

为一套河流-湖沼相含煤沉积,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煤层,总厚210.87~305.62m,为区内含煤地层。

2、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

为一套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沉积,岩性较单调,为灰绿色厚状粉砂质泥岩、泥岩,灰黄色粉砂岩、细砂岩,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底部浅灰、灰白色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局部含细砾,分选中等,磨园度一般,泥质胶结。发育大型板状、楔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明显的底部刷。特征较突出,分布较稳定,相当于区域上的“七里镇砂岩”,是划分延安组与直罗组界线的重要标志层(K4)。该组是矿区含煤岩系的直接盖层,受古剥蚀作用保存不完整,在东南边部缺失,厚度0~163.13米。

3、第四系(Q4)

(1)中更新统离石组(Q2l)

大块出露于井田的西部,东北部有小面积出露,岩性为浅棕红、棕黄色亚沙土,夹2~5层厚0.3m的古土壤层,发育柱状节理,含较多白色颗粒状钙质结核,局部呈层分布,厚度20~30m。

(2)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1s)

主要分布于井田北地势低的河谷地带,岩性为浅灰黄色wtkc沙土、亚沙土及灰色粘土,底部在黄土梁峁区次级沟谷中常见一层厚5~10m的杂色沙土及沙砾石层,含大量的腹足类、哺乳类化石。下部发育水平层理,含大量草本植物根系及白垩,上部发育交错层理。厚度10~30m。

(3)全新统(Q4)

全新统风成沙(Q42eol):广布于全井田内,岩性为浅灰黄、灰白色粉细

沙。主要广布于沙漠滩地,梁峁区只在鞍部及背风坡顶部披盖。

全新统人工堆积(Q4s):分布于黄土梁峁区的拦河淤泥、淤沙,厚度1~5m。

(二)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东部。总体上向北北西或西北方向缓倾的单斜构造,局部倾向为西南方向,一般倾角1°~3°。区内未发现较大规模的断裂及褶皱,无岩浆活动痕迹,构造简单。

二、含煤地层

区内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区内钻孔均对其进行了揭露。根据沉积旋回结构、岩性及矿物组合特征、含煤性划分为四个岩性段。现自下而上叙述如下:

1、第一段(J2y1)

为一套冲积平原相组合。由两个下粗上细的次级沉积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下部为黄灰、浅灰色中粗粒-细粒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中上部为灰色粉砂岩、深灰色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炭质泥岩夹薄煤层或煤线(即9、8号煤层)。本段底砂岩具正粒序,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和冲刷充填层理,分布较稳定,是本区重要的对比标志层(K1标志层,即宝塔山砂岩)。

2、第二段(J2y2)

为一套细碎屑沉积,岩性主要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由三个较完整的次级沉积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由下向上粒度逐渐变细,顶部或上部分别为7、6、5号煤产出层位。

本段细砂岩具楔状交错层理或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泥岩中多发育水平层理、缓波状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局部见变形层理。煤层底板泥岩、泥质粉砂岩中常见直立的植物根叶化石。

3、第三段(J2y3)

岩性以细碎屑沉积为主。由1~3个下部为灰色细砂岩,向上依次为粉砂岩、含砂泥岩、炭质泥岩夹煤层或煤线的次级沉积旋回组成,各旋回的

上部分别为4、3-1、3号煤层的赋存部位。

本段是延安组主要含煤段,赋存于本段上部的3号煤层层位稳定,分布广,是本区唯一的可采煤层,也是本区地层和煤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层之一(K2)。

4、第四段(J2y4)

由2个下粗上细的次级旋回组成,每个次级旋回的下部为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砂岩,中部为浅灰色、深灰色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夹少量含炭泥岩和煤线。底部的灰白色粗(中)粒长石砂岩(局部相变为细砂岩、粉砂岩)分布较稳定,以其含大量的泥砾、煤纹、煤条带和植物化石碎片为特征,在区内较为稳定,厚度一般10~20m,最厚达25m以上,为本区地层对比标志层之一,相当于区域上的“真武洞砂岩”(K3),也是3号煤层的顶板和直接充水含水层。

二、构造

区域构造位置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次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东缘,矿区构造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小于1°的单斜构造,地面地质调查及井下探采结果未发现较大规模的断裂及褶皱,无岩浆活动痕迹,构造简单。

三、煤层及煤质

(一)煤层

延安组为矿区一带的含煤地层,延安组共含煤(及煤线)最多达16层,其中具有对比意义的煤层9层,自上而下编号分别为3、3-1、7号煤层。采矿证批准开采3号煤层。

1、3号煤层

赋存于延安组第三段顶部,层位稳定厚度大,全区可采,煤层厚6.95~7.80m,可采厚度6.38~7.53m,由西南向北东逐渐增厚,变化规律较明显。结构简单,一般不含夹矸,仅局部含有2层厚0.03-0.30m的泥岩夹矸。底板标高1083~1111m,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煤层埋深92.83~145.11m,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

该煤层为结构简单、全区可采的稳定型特厚煤层。

该煤层顶板以细砂岩为主,次为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以泥岩为主,次为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少量细粒长石砂岩、炭质泥岩。

2、3-1号煤层

3-1号煤层赋存于延安组第三段上部,层位稳定,除区内中部、北东部可采外,其余部分煤层均小于0.80m最低可采厚度而不可采。煤层厚0.57~1.40m,可采厚度0.80~0.89m,由西向东逐渐增厚。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底板标高1067~1093m,由西向东递增。煤层埋深127~150m,受地形的控制,煤层埋深由西向东逐渐增大。与3号煤层间距为6.57~8.40m。

该煤层为结构简单、大部可采的稳定型薄煤层。

(二)煤质

根据化验资料,综上所述:区内3号、3-1煤属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中高发热量、富油、低熔灰分、低变质阶段的长焰煤41号及不粘煤31号。是优质动力煤及气化、液化等化工原料,亦可用于低温干馏法生产焦油及半焦炭。

四、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及地表水

矿区位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东南边缘。地势总体表现为东北较高,西南低,海拔标高1226.8~1186.4m,高差40.4m。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仅有矿区西南侧的上河上游存在,多数时间为干河,只在雨季时有流水。

(二)含(隔)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受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根据区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水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及孔隙裂隙潜水、碎屑岩类裂隙水;三个含水岩层(组):第四系中更新统黄土孔隙裂隙潜水、侏罗系碎屑岩类风化壳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

1、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孔隙裂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东部的黄土梁峁区,其上多被薄层风积沙覆盖。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亚粘土、粉沙质黄土等,厚度一般为15~50m。水位埋深靠近滩地区较浅,一般小于10m,靠近黄土梁岗区较深,一般15~30m。据常乐堡井田Y23孔和牛家梁井田Y24孔抽水试验,含水层厚度27.39~119.24m,水位埋深0.61~16.3m,降深13.93~46.85m,涌水量46.40~51.93m3/d,统降单位涌水量0.013~0.039 L/s·m,渗透系数0.013~0.174m/d,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HCO3-Na·Ca型,矿化度224~250mg/L。据民井简易抽水试验,含水层厚度2~3m,抽水时间15~40分钟,出水量

1.072~

2.585m3,水位恢复时间约12个小时,含水量较差,富水性弱。

2、中生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潜水及承压水

根据水力特征划分为两个含水岩组,即侏罗系碎屑岩类风化带裂隙水及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

(1)侏罗系碎屑岩类风化带裂隙潜水

全区分布,均隐伏于新近系静乐组红色粘土之下,含水层为基岩顶部的风化裂隙带,基本为3号煤层的顶板,一般厚20~30m左右,裂隙水具承压性。据东南侧的上河煤矿,基岩风化裂隙带内最大涌水量3~48m3/d;据井田西南方向约3km的常乐堡Y23钻孔抽水试验成果,含水层厚度

18.42m,当降深23.26m,涌水量20.48m3/d ,渗透系数0.049m/d,统降单位涌水量0.00843L/s·m,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184.43mg/L。

(2)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

以3号煤层为界分上、下两个含水岩段。

①3号煤之上碎屑岩类裂隙承压水

分布于3号煤层之上,主要为延安组第四岩性段,厚度26~45m。含水层主要由细—中粒长石砂岩组成。据常乐堡井田Y23及上河井田SK302钻孔抽水试验(表4-2),水位埋深+0.84~8.30 m,含水层厚度23.39 ~52.95m,当降深18.02~44.34m,涌水量15.90~62.04m3/d,统降单位涌水

量 0.0018~0.08183L/s·m,渗透系数0.007~0.0565m/d,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为HCO3-Mg·Ca型,矿化度195.74mg/L。

②3号煤之下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

分布于3号煤层至延安组底界之间层段中。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粉、细砂岩与深灰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夹煤层,因埋藏深,岩石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含水层较薄。据邻近区内的ZK1950钻孔及周边地区水文钻孔抽水试验资料,统降单位涌水量0.0004~0.0036L/s·m,渗透系数0.0003~

0.0031m/d,故富水性极弱。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均大于1000mg/L。

3、隔水层

(1)新近系静乐组红土隔水层

广布全区,厚15~50m,岩性为紫红色、砖红色或棕红色粘土,夹多层钙质结核层及钙板,较致密,为第四系潜水与基岩风化裂隙带潜水间良好的隔水层。

(2)延安组泥岩类隔水层

延安组中,厚度较大且连续分布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部分粉砂岩等泥岩类,与含水层相间分布,厚度一般为10~35m,为层间裂隙承压水的隔水层。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第四系松散层潜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部分为沙漠凝结水补给及灌溉回归水、渠水、库水渗漏补给。径流主要受地形控制,流向由高至低与现代地形吻合,局部受地层结构的影响流向有所改变。排泄主要是侧向补给河水,次为蒸发消耗、垂向渗漏和人工开采。

基岩风化带裂隙潜水,在裸露区直接由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其余地区靠上覆松散层潜水的下渗补给。该潜水与松散层潜水间局部地段存在夹层,大部分地区则为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统一含水体,故其补给、径流、排泄与松散层潜水基本一致。

承压水除基岩裸露区通过风化裂缝带间接得到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接

受上游地段潜水渗入补给,径流方向沿基本岩层倾向由东向西或西南方向运移。其排泄区为远距离河谷,基本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储水空间,水量小,水质差。

(四)水文地质勘探类型

本区地表大部分被松散层覆盖,其富水性弱,且下部有较厚的红土、黄土隔水层,加之区内构造简单,无断裂,基岩裂隙不发育,主要煤层顶板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很弱,属于含水量小的含水层。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及《榆林市榆阳区XX煤矿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成果》,本矿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型。

(五)矿井涌水量

根据多年来观察数据,采用大井法及廊道法进行矿坑涌水量计算,矿井正常涌水量15m3/h,矿井最大涌水量20.0m3/h。

五、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根据陕西省煤炭生产监督管理局文件(陕煤局发[2011]4号对榆林地区2010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的批复中,该煤矿所开采的煤层为3号煤,日均产量1286t,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0.68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0.76m3/t,CO2相对涌出量1.34m3/min。因此该煤矿2010年度通过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批复为低瓦斯矿井。故矿井瓦斯鉴定等级为低瓦斯矿井。

2、煤层顶、底板稳定性

区内3号煤层直接顶板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厚度0~0.85m;老顶为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长石砂岩、粉砂岩顶板属半坚硬—坚硬岩石,抗剪、抗压强度大,属Ⅱ类中等冒落顶板;底板以粉砂岩居多,泥岩少量,为半坚硬岩石,抗剪、抗压强度较大,不易造成底鼓现象,为稳定型底板。

3、煤尘

根据地质资料各煤层测试的火焰长度在180~>400mm之间;抑制煤尘爆炸的岩粉用量在55~80%之间,属有爆炸性危险的煤层。

4、自燃

依据所做的地质报告,该矿3号煤层的自燃等级为Ⅰ级,属容易自燃煤层。

5、地温

综合本区简易测温成果分析,根据地质资料报告,由于煤层埋藏较浅,地温随深度增加幅度较小,地温梯度小于2.10℃/100m,本区属地温正常区,无高温异常。

第二章矿井开拓

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一、井田境界

根据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所批的采矿证划定范围,批准对3号煤层进行开采,井田南北长1.77km,东西宽1.59~1.80km,井田面积3.0002km2,开采3号煤层,可采面积3.0002km2,开采标高为+1118~1082m。

其拐点坐标见表2-1-1。

煤矿拐点坐标表

井田北以1、2两点连线为界,东以2、3两点间连线为界,南以3、4点两点间连线为界。井田南与上河煤矿为邻,西与人民煤矿为邻,北与白鹭煤矿为邻,东为尚和整合区。

二、资源/储量

本矿井为生产矿井,截至2005年12月31日,根据所提供的技改初步设计核实的矿井储量,矿井可采储量为16.32Mt。

三、安全煤柱

井田地表为黄土与风积沙覆盖,各煤层均为近水平煤层,可采煤层埋藏深度在40~150m左右。为确保地面建筑物和工业广场设施及防止地面沟流下渗到井下,根据《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建筑、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和《煤矿安全规程》等有关规定,设计根据围岩情况和各类规程规定的参数分别进行计算煤柱尺寸,地面建筑物保安煤柱计算取最大值圈定。

1、广场煤柱:按围护带15m,松散层移动角45度,基岩移动角73度进行计算,广场保护煤柱留设80m。

2、井筒保护煤柱:按围护带10m(立井围护带30m),松散层移动角45度,基岩移动角73度进行计算。计算井口煤柱用移动角法设计;井底煤柱按D=2S1+2a。计算过程如下:

D井口=10+5ctg45°+97.9ctg73°=44.93m

D井底=2S1+2a=2+2a =2+2×2.5=35.19m。

3、井田边界煤柱:井田边界留设20m煤柱。

4、大巷煤柱:所掘大巷,巷道中心线之间、巷道一侧的计算。

S大巷=S1+a=+a =+5.0

=27.48m。

根据上述计算,大巷留设的安保煤柱煤柱为40m支护满足安全需求。

5、采空区煤柱:开采区边界留设20m煤柱。

6、工作面之间煤柱:留10~20m煤柱。

7、村庄煤柱:按保护煤柱等级Ⅲ,围护带宽度10m。井田村庄建筑物煤柱值50m。

四、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本矿井为生产矿井,采用立井单水平开采3号煤层。根据在3号煤层布置一个对拉炮采工作面考虑。按矿井生产规模0.3Mt/a,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6.32万t,煤层储量备用系数取1.4,则矿井服务年限计算如下:T=Z/KA

式中:

T——矿井服务年限,a;

Z——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6.32Mt;

A——矿井生产能力,0.3Mt/a;

K——储量备用系数,取1.4。

即矿井装备炮采和适应煤层变化的开采设备,规模按照0.3Mt/a的开采计算,矿井生产服务年限38.86a。

第二节开拓方式

一、矿井工业广场

该工业场地处于井田西北部的平台地上,在场区西部布置两条立井。

二、开拓方案

该矿为“六证”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开采3号煤层,设计采用一对立井开拓,生产能力为0.3Mt/a。

根据矿方提供的采掘工程平面图及技改初步设计,现矿井采用两条已开凿至3号煤层的井筒,井下布置两组大巷对3号煤层进行开采,两组大巷分别为东西、南北向。靠近井田北部边界保安煤柱线布置一组东西向大巷,当该组大巷掘进至井田中央时,再按南北向布置一组大巷于井田中央,直接掘进至井田南部边界保安煤柱线。井田内设置一个盘区对3号煤层进行开采,回采工作面布置于南北向大巷两侧。

矿井采用保水采煤法,即对条带巷进行扩帮开采,留设支撑煤柱及隔离煤柱支撑顶板。

两条立井参数如下:

主立井:位于工业场地北侧,井口标高+1217.76m,倾角90.0°,井筒垂深131.68m(井口至煤层底板),净直径5.0m,混凝土砌碹支护,支护厚度500mm,安装一对提升箕斗及装备梯子间。作为矿井原煤提升、进风等任务。

副立井:也位于工业场地北侧,井口标高+1217.76m,倾角90°,井筒垂深132.18 m(井口至煤层底板),净直径5.0m,混凝土砌碹,支护厚度500mm,装备1.5吨普通罐龙及梯子间。作为下料、回风、上下人等任务。

三、开采水平划分及标高

矿井划分一个水平进行开采,开采水平位于3号煤层中,水平标高+1085m。

四、首采工作面位置

矿井采用“一井一面”模式,移交生产工作面为04东对拉工作面,大

巷另一翼为05西对拉工作面。

五、矿井运输

1、煤炭运输

投产时回采面煤炭运输系统为:工作面刮板输送机、转载机运输顺槽胶带输送机运输大巷胶带输送机主立井(箕斗提升)→地面筛分系统。

顺槽掘进来煤:掘进工作面防爆装载机、防爆胶轮车顺槽防爆胶轮车运输大巷防爆胶轮车主立井(箕斗提升)→地面筛分系统。

2、辅助运输

井下所需材料及设备,在地面装车后,由防爆胶轮车从副立井经辅助运输大巷,运输至各用料地点。运输系统为:地面矿车副立井(换装)防爆胶轮车辅助运输大巷防爆胶轮车辅助顺槽。

3、人员下井

采用从副立井罐龙下放人员,人员步行至工作地点。

六、主要巷道断面特征

根据井田煤层赋存状态、水平划分,主要运输大巷包括运输大巷、辅助大巷和回风大巷,水平大巷设置在3号煤层中。

1、运输大巷采用矩形断面,锚喷支护,净宽5.0m,净高3.0m,支护厚度100mm,铺设胶带运输大巷煤炭。

2、辅助运输大巷采用矩形断面,锚喷支护,净宽5.0m,净高3.0m,支护厚度100mm,铺底混泥土厚度200mm。

3、回风大巷采用矩形断面,锚喷支护,净宽5.0m,净高3.0m,支护厚度100mm。

七、劳动定员

本矿井生产规模为0.3Mt/a,年工作日300天,三八作业制,每天三班作业,边生产边准备。矿井劳动定员根据岗位安排,原煤生产人员出勤人数为200人,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27人,全矿在籍人数288人。井下工的在籍系数为1.35,地面生产工人的在籍系数为1.25,其他系数均为1.0。

管理人员占原煤生产人员的8%,原煤生产工人中井下工占80%,地面工占20%,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分别占原煤生产在籍人数的8%和2%。

劳动定员汇详见表2—2—1。

劳动定员汇总表

表2—2—1

第三章紧急避险系统

第一节矿井主要灾害

1、根据矿井做的检测资料及地质报告,该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及煤层属于容易自燃煤层。因此在矿井生产时,所产生的粉尘聚集会发生爆炸及煤层作火。

2、矿井开采的3号煤层顶板主要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属Ⅱ类中等稳定性岩层。根据榆横地区煤层浅埋藏的特点,顶板坚硬但压力大的特点,因此矿井在回采时,顶板较难冒落,易发生大范围冒顶灾害,形成强大的冲击波破坏性灾难。

3、矿井由于原开采3号煤层形成的大范围采空区,分布于矿井北部,根据水文划分类型该矿水文类型为简单,采掘工程不受水害影响,防治水工作简单。

由于矿井存在上述灾害,故矿井需装备齐全的安全设施,做好探放工作,确保灾害发生。为确保井下人员的在发生灾变时,为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因此矿井设置紧急避险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节矿井安全出口

一、矿井安全出口

矿井有两个安全出口,即主立井和副立井。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生产矿井至少有2个能行人的通达地面的安全出口的要求,其中主、副井井口间距55m。各个井筒净断面及断面布置均满足行人、运输、通风和安全设施、设备安装、检修等方面的要求,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该矿主立井为进风井口,不受粉尘侵入影响,也不受有害和高温气体侵入影响。

二、工作面安全出口

投产开采的04东对拉工作面安全出口有两个,为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的两个端头,工作面两个端头出口超前20m内采用锚杆密集支护;运输顺槽和回风顺槽巷道均采用金属锚杆锚顶支护。

第二节紧急避险系统

一、紧急避险系统确定

1、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救生舱。

2、根据矿井开拓系统,矿井最远采掘工作面距井口安全出口最远路程2.5km。当井下灾害发生时,在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情况下,从采掘工作面步行,按正常步行速度为每小时5.0km,人员很难灾变时在半小时内逃出矿井。根据矿井开拓系统及井田范围,回采工作面较短,均不超过1000m。该矿井为低瓦斯矿井,因此只需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m范围内的安全通道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根据矿井开拓及工作硐室布置位置,为确保井底及其附近人员的安全,设计在在井底车场附近设置一个永久避难硐室,为全矿井的井底1000m范围内人员紧急避险;在井田中央的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之间设置一个临时避难硐室,即04东对拉工作面与05西对拉工作面之间,该临时避难硐室能满足此两工作面及06东对拉工作面及大巷掘进头人员避险;为保证以后生

井下六大系统及其作用

煤矿六大系统组成 煤矿六大系统包括: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监测监控系统概述和图片 监测监控系统包括: 环网交换机 后备电源 KJ19-L通讯线路避雷器 监控分站 防爆摄像仪 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多路电源 声光报警器 本系统是针对矿山地面、矿山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参数、通风设施及机电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监测监控的综合性监测监控系统,包括通风系统监测、视频监控和地压监测。是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项目之一。 本系统可大可小,组合灵活,适用于我国大、中、小型矿井,是符合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实际需要的监测监控系统。系统具有防雷击保护装置,能有效将沿线进入设备的感应雷击电压箝位在安全电压范围内,可承受架空线、地缆、横向、纵向、正极性、负极性等雷击及过压冲击,以保护地面计算机等外围设备,以及地面、井下各分站等免遭雷击损坏。 人员定位系统概述和图片 人员定位系统包括: 环网平台系统 读卡分站 人员定位分站 识别卡 电源箱

人员定位系统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读卡器)、识别卡、传输线缆等设备及管理软件组成的系统,具有对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工作时间、井下和重点区域人员数量、井下人员活动路线等信息进行监测、显示、打印、储存、查询、报警、管理等功能。 该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综合应用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该系统采用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井下人员的精确定位。ZigBee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线网络技术,它具有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等优点,是一种介于无线标记技术和蓝牙技术之间的技术提案,它依据802.15.4标准,在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实现通信。这些传感器以接力的方式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所以采用ZigBee技术开发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具有安装方便、组网灵活、通讯效率高等特点。 紧急避险系统概述和图片 紧急避险系统包括 密闭门 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 压风供氧系统 空气净化装置 ZYX45型压缩氧自救器 矿业救生舱 紧急避险系统是由过渡舱、辅助舱、主舱、过滤降温除湿集成装置、供氧装置、环境气体监测与报警系统、不间断电源装置、无线通讯装置等部分组成。 过渡舱:系统配备的过渡舱可以容纳4人,舱内配有医用氧气供应系统、压风供给系统、洗气系统及流量、压力等控制显示仪表。洗气系统采用一键控制,操作十分简单方便; 主舱:主舱内部两侧均配置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座位,座位下方有宽敞的储物空间,内外舱之间采用特殊的隔热材料,使之隔绝舱外产生的高温。舱内安装有过滤降温除湿集成装置,舱壁安装CO、CO2、O2、CH4 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监视器,对舱内环境气体实施监测;

煤矿避险六大系统

煤矿避险六大系统

————————————————————————————————作者:————————————————————————————————日期: ?

目录 1任务来源------------------------------------------------------------------------------------------------------------1 2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 3本次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范围--------------------------------------------------------------3 4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3 4.1基本情况---------------------------------------------------------------------------------------------------------3 4.2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8 1任务来源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及《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的要求,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受陕西某能源有限公司某煤矿委托,根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相关技术规范,编制本矿井“六大系统”设计方案。 2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0年7月19日,国务院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提出了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3年内建设完成“六大系统”的要求。 2010年8月24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关于“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的要求,为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2011年1月2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在安全避险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了《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并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2011年3月21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规范和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研究制定了《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并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

煤矿六大系统设计

煤矿六大系统设计

目录 1 任务来源----------------------------------------------------------------------------------------------------------------------1 2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 3 本次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范围-----------------------------------------------------------------------3 4 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3 4.1 基本情况------------------------------------------------------------------------------------------------------------3 4.2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8 1 任务来源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以及《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146号)的要求,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受陕西某能源有限公司某煤矿委托,根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相关技术规范,编制本矿井“六大系统”设计方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

~~:tc~llii if I~'J6J~~~¥~:tc llii J6J ~T~i~7G*~¥~#l':tc~W¥~ "i\**~1C"a~im~Q ~~~~,~*g,??~&~~&~~~~m~~ft~*~, ~~'~~W-~~:Ji~tJ1fq, ~W-~1:-]t~~I3fl, *~Jej,1=1#t:f:9c~~: ffj5t~.J,~W- ~1:-&r.I1tEf,J1ffl.~?( ~~?00~~#-f-:1t1:-fr7JP5!~~ @ fr..(2010)23%,IV-r~{*?~~?)#-f-"~w-~~~~;fw 4~~~~~&~~*~~#*,~~:Ji~:Ji~l~,#rAl ~ftl~,~~~~l~,K~§~l~,~~~~l~~~1§ ??l~~~*~~,#-f-3~~~~~"~4*,~~~~* ~w-#r:Ji~]t~,Al~ft,.~~~,ffi~~~,~~~~ ??~~~~~l~.ft(IV-r~*~1:-Jl~"/\*l~.ft"), ~1ffl.1§ ~W*~~;f~1:-_.~h,~.1=1#.~1ffl.~~r: ?1ffl.~?~.~~~~~~1:-&~W~~~*~,~~~~ ~iliM~,*~~~~1:-&~~~~~~~~L,#~~~~~ ~1:-&~£~~~1tiliJ~W~~~~~,~~~W~~,~~ ~~~~,¥*~~F~,A1=1*~~#~~,m~~~~.1t ~,~~.~~~-~~Mm~~OO~w-~1:-.I1t~~~~~

1tt -0 ?1i~?*f j}~5JiH)~,t:Jt ir .!Jt ~~-it *1*~.1**,51~Ht 1T ~~.m~-it*~~;~~~Jt~~t -~~#~~±.~"A* ~fJt"~ili1~.~~#*~~~~t:*,F~~~".~~~~~'*~.~~±~~~~~'~~~~~"o~~g,~.ft~r*~~~~t:~~~~~fJt-~?.~?.#~*,~~ ~I '1:1a -~ll -~:?E .!±.A .~l!t \'th ..."-'..J -~~"S 1'11~-1-ri:!.A .J .J?:.lit J:If1A -I1\..17\~tx .JG .oa-y...::E 1!!t I·~/\/\.~;JL A::10-/....??./'..)~,~::E t5Z ./t?.~I~'"~~t:1*~,~!Jt#m~7J±,~~~~*~~~~~,~~~~~*f*.~~~~k~~~,~Jt~!Jt~~~~~±-it*??1**~~¥~~,RW~-~_.~??,.~.,~~~.~~,~~.~,.~~~,~~.~~±.~"A**fJt"~Jt i~~t -.I1to (-)Jt~~.~#~.~~*fJto~~~~~~~~?~ ~~±~f£*fJtlt#t5JlHx -31tm 1f ~~te:?(AQI029-2007)~t: ~,Jt~~t -~±~f£*fJt,~~~~~#~~m ... -~~~*~,~~,~~~~~~~~,7J~~~±1f~~~*.*~o t:~.*~~~.¥,~M~lT.~,~~,lt~*.,~Jl* fJt~~~.f£~OO,??~~~~~~,*fJtA*~.ot:.±~t -~*M~~*~S~m~,~~~a,.aA~.*,~# .5Jl~~~*AA:~I~"'~~1T 24IJ\~1tJjI~J~,~*iJt:tt ill *.'~t,.t~t~!~,t*~~*.~t,.A,*.I~S~ ;tI~~,jE~:ttWJt .~±:il~~m~1t)f]0 20101j:.~~,±oom~~~¥~~~.~~*fJt~Jt~~?.I1to

煤矿“六大系统”的建设标准及管理制度

安监总局发布煤矿井下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规范(中新网3月24日电)据安监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是《规范》全文: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 本规范(试行) 一、总则 1.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标准,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及检查验收工作。 3.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4.煤矿企业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煤矿企业要落实建设完善“六大系统”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分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组织做好“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5.地方各级负有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会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日常监管。驻地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辖区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监察执法。

二、监测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6.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 7.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8.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要装备2套主机,1套使用、1套备用,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9.煤矿企业应按规定对传感器定期调校,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10.监测监控系统在瓦斯超限后应能迅速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的电源,并保持闭锁状态。 11.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在矿井调度室或地面中心站,以确保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12.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紧急避险设施内外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三、人员定位系统基本要求 13.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应优先选择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定位精度高的产品,并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六大系统”管理制度zj修改

南京银茂铅锌矿业公司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管理制度(暂行) 第一部分人员定位系统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有效发挥“人员定位系统”的安全保障作用,切实提高公司井下抵御各种风险和灾害的能力,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建设规范》等标准,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公司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使用、维护和管理。 第二章人员定位系统的职责分工 第三条采矿场负责人员定位系统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并负责人员定位系统各设备设施电源的正常供给。 第四条系统维护人员负责人员定位系统的日常检查和维护。 第五条安全环保负责人员定位系统的定位卡发放和信息更新的管理,人员定位系统所涉及的各种仪器仪表定期检验,以及人员定位系统的完善和更新。 第三章人员定位系统的使用 第六条人员定位系统显示终端设在采矿场调度室,采矿场调度人员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第七条当系统显示有异常时,采矿场调度员必须及时核实,将核实情况及时汇报总调度室,并做好记录。 第八条采矿场调度人员必须对每位下井人员是否携带定位卡进行审查,发现电量不足、卡号错误、信息不全等情况时,采矿场调度人员及时提醒持卡人,并做好记录,需要时与系统维护人员联系。 第九条所有下井人员必须按要求将定位卡佩带在腰带上,便于读卡器读取定位卡信号。 第十条携卡人员严禁更换、随意拆卸定位卡,若有问题,及时与采矿场调度员联系。 第四章人员定位系统的检查与维护 第十一条井下人员的工作单位(岗位)如有变动,所在单位及时通知安全环保部,并及时将识别卡信息进行调整。 第十二条采矿场调度人员每班对下井人员的人数、系统运行情况至少检查三次,并详细做好检查记录。 第十二条系统维护人员每两周必须对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所有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详细做好检查记录。同时,必须建立以下台帐及报表: --系统运行记录; --设备、仪表台账; --设备故障登记表; --检修记录; --巡检记录。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作用和配置方案示范文本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作用和配置方案 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作用和配置方案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摘要:研究了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在瓦斯、火灾等重特 大事故监控与预警和事故调查中的作用,提出了系统设置 方案和基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煤矿瓦斯爆炸等事故直接 原因认定方法;研究了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在遏制 超定员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系统设 置方案;提出了以矿用调度通信系统和矿井广播通信系统 为基础,矿井移动通信系统为补充的矿井通信联络方案; 提出了严禁矿用IP电话通信系统和矿井移动通信系统替代 矿用调度通信系统的观点;提出了高瓦斯矿井的入井人员 宜携带隔离式自救器,隔离式自救器宜选用压缩氧隔离式 自救器;提出了避难硐室的装备要求和避难硐室性能价格

煤矿六大系统基本规范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1、 总 则 1.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标准,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及检查验收工作。 3.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4.煤矿企业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煤矿企业要落实建设完善“六大系统”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分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组织做好“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5.地方各级负有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会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日常监管。驻地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辖区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监察执法。 二、监测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6.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 7.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8.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要装备2套主机,1套使用、1套备用,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9.煤矿企业应按规定对传感器定期调校,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10.监测监控系统在瓦斯超限后应能迅速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的电源,并保持闭锁状态。 11.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在矿井调度室或地面中心站,以确保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矿井六大系统标准

矿井六大系统标准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 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规范和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研究制定了《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已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确保2011年底前, 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所属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矿井、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都要完成“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附件: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一、总则 1.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标准,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及检查验收工作。 3.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4.煤矿企业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煤矿企业要落实建设完善“六大系统”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分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组织做好“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5.地方各级负有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会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日常监管。驻地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辖区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监察执法。 二、监测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6.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 7.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8.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要装备2套主机,1套使用、1套备用,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前言 (2)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的基本情况 (4) 第二节矿井电源及供电、水源、通讯及监控情况 (6) 第二章矿井六大系统设计 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8) 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8) 第三节压风自救系统 (9) 第四节供水施救系统 (10) 第五节通信联络系统 (10) 第六节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10) 第七节现有系统情况 (14)

一、企业概况 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以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根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相关技术规范,特编制本矿井“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是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关于长治市长治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晋煤重组办发【2009】37号)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安排意见》(晋煤办基发【2009】83号)批准的资源重组整合煤矿,是由山西长治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长治南山煤业有限公司、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新鑫煤业有限公司和部分新增井田重组整合而成。当时批复的重组整合主体企业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矿山名称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1月31日发放,证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8753,采矿权人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批准开采煤层为9号至15号煤层,井田面积为6.1516km2,新增井田面积3.6439 km2,批准生产规模为60万吨/年,新增能力30万吨/年。 2009年11月,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晋)名称变核内[2009]第008387号文核准,该矿名称核准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 2010年7月,该矿的地质报告已由长治市煤炭工业局以长煤局行发[2010]252号文件“关于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批复通过。 2010年9月份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以晋煤重组办发【2010】68号文,“关于长治市山西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调整变更方案的批复”,同意本矿井主体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调整变更为长治县雄山业炭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份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本矿延长了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限,采矿有效期延长至2012年11月26日。采矿权人名称变更为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有关规定(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有关规定(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440-60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有 关规定(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总则 (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二)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以下简称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三)地下矿山企业应按本规定要求期限安装使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 (四)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

地下矿山企业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安装标准 (五)监测监控系统。 1.地下矿山企业应于20xx年底前建立采掘工作面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采掘工作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以及主要工作地点风速的动态监控。 (1)一氧化碳传感器设置。 ①采用压入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距离掘进工作面5-10m混合风流处和距离巷道出口10-15m 回风流中各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采用抽出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风筒口与工作面的混合风流处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采用混合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距离掘进工作面5-10m混合风流处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顶板不得大于0.3m,距巷壁不得小于0.2m。混合风流处的一氧化碳传感器应有防止爆破冲击的防护设施。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收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及检查验收工作。 第三条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并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第四条煤矿企业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分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组织做好“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第五条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日常监管。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驻在辖区内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执法监察。 第六条2011年底前,全国所有煤矿要完成监测监控

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矿井、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 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都要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第二章监测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第七条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和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第八条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满足《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构成监测监控系统的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第九条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中心站要装备2套主机,1套使用、1套备用,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第十条按规定对传感器定期调校,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监测监控系统在瓦斯超限后应自动切断被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指南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指南》宣传稿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由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组成。安监总局要求: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2011年3月24日,《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指南》编写启动工作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在会上强调,推进煤矿企业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精神、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煤矿安全基础工作,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组织研究并编写《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指南》,是指导各地、各煤矿企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需要,也是推进煤矿企业开展企业“三达标”工作的需要,对规范和引导各地区、各煤矿企业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012年4月17日,《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指南》在北京首发,同时,国家煤监局已下发通知针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开展专题培训。 本书由煤炭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是煤矿建设“六大系统”的权威工具书,适用于煤矿安监人员、煤矿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人员。 同时,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指南》相配套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培训教材》和《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音像培训教材已经正式出。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指南 征订单 订购方法: 1、请按上表认真填写征订单位信息及所需品种、数量,可以复制或自做订单。 2、将征订表及汇款单底联传真或邮寄至本中心,一般情况下,在24小时内即可邮寄。 3、所有产品另加10%的邮寄费。并为用户开具国家正式发票。 4、邮寄一般采用普通包裹形式,发票随包一并邮寄,有特殊要求的来电协商。 5、如有破损等质量问题,可联系予以调换。 汇款方式: 邮局汇款:(注:收款人请写单位名称)银行汇款: 收款人:北京中安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户名:北京中安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和平里03号信箱开户行:工商银行马甸支行 邮编:100013 帐号:0200 0256 0920 0021 540 征订电话: 传真: 联系人:于静 手机:QQ:0 订购回执单 单位盖章满3000元以上免费邮寄

矿井六大系统

矿井六大系统 一、监测监控系统 1、要求达到的标准:系统主机必须双机备份,备机能在5分钟内启动。主机或显示终端必须设在调度室。 2、本工作面使用情况:在距工作面≤5m无风筒侧安设瓦斯探头T1,距回风口10-15m范围内安设瓦斯探头T2。在皮带机头处安设YW报警仪,并随着皮带数量的增加而增加yw报警仪。总控上安设DD仪。风筒传感器FT安设在距工作面5-10m范围内的风筒上。温度传感器、CO报警仪安设在距风口10-15m范围内。在风机负荷线上安设两台KT。 二、人员定位系统 1、要求达到的标准: 1)实现井下坑道作业面工作人员的精确定位,及时准确提供井下人员的数量、位置、分布情况和每个人员任意时刻所在的位置及各时间段的活动轨迹,为事故处理和救援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保证抢险救灾和安全救护工作的高效运作。 2)提供直观的巷道图,可随时方便的观察井下人员的分布情况和系统设备的工作状态。同时,以简便快速的数据处理和查询手段提高协助救援工作的效率。 3)矿井移动目标实时监视和屏幕显示:系统程序通过监控机显示巷道和通信分站示意图,显示通信分站周围移动目标的相关信息。显示各通信分站在巷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个通信分站的状态;显示大巷内各人员编号及其当前所在的位置;显示各作业面人员分布表。 4)实现各部门工作人员考勤功能,能够出具各部门及个人的各种综合、明细考勤报表,为管理层对生产部门及个人的工作考核提供依据。 5)实现井下定点考勤功能,可以帮助监督特殊部门工作人员是否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地点工作,以达到强化井下作业管理的目的。 6)信息存储和历史数据回放:系统具有数据存储和回放功能。系统可存储一周人员分布情况。调度员可随时回放该段时间内任一时段的人员分布情况,以便事故分析提供依据。

国家局六大系统建设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一、总则 1.为促进和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适用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和管理,并作为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对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督检查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施安全监察的依据。 3.煤矿企业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管理工作。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的日常监管。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所驻辖区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察。 二、紧急避险系统 4.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指在煤矿井下发生紧急情况下,为遇险人员安全避险提供生命保障的设施、设备、措施组成的有机整体。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

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5.井下紧急避险设施是指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该设施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紧急避险设施主要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 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5年。 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可移动式救生舱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 6.所有井工煤矿应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入井人员应随身携带。 7.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方案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优先建设避难硐室。 8.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有关规定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有关规定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有关规定一、总则 (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二)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以下简称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三)地下矿山企业应按本规定要求期限安装使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 (四)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矿山企业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安装标准 (五)监测监控系统。

1.地下矿山企业应于2011年底前建立采掘工作面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采掘工作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以及主要工作地点风速的动态监控。 (1)一氧化碳传感器设置。 ①采用压入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距离掘进工作面5-10m混合风流处和距离巷道出口10-15m回风流中各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采用抽出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风筒口与工作面的混合风流处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采用混合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距离掘进工作面5-10m混合风流处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顶板不得大于0.3m,距巷壁不得小于0.2m。混合风流处的一氧化碳传感器应有防止爆破冲击的防护设施。 ②每个采场入口处应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 ③掘进天井时,应按照独头掘进巷道的要求设置一氧化碳传感器。 ④一氧化碳传感器报警浓度应设定为0.0024%。 ⑤一氧化碳传感器的安装,应做到维护方便和不影响行人行车。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有关规定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4289 (管理制度范本系列)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有关规定详细版 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有 关规定详细版 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一、总则 (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和《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GB16423-2006)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二)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以下简称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 (三)地下矿山企业应按本规定要求期限安装使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

确保各系统正常运行。 (四)县级以上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矿山企业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安装标准 (五)监测监控系统。 1.地下矿山企业应于20xx年底前建立采掘工作面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采掘工作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以及主要工作地点风速的动态监控。 (1)一氧化碳传感器设置。 ①采用压入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距离掘进工作面5-10m混合风流处和距离巷道出口10-15m回风流中各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采用抽出式通风的独头掘进巷道,应在风筒口与工作面的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