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累河变迁及反思

墨累河变迁及反思

墨累河变迁及反思
墨累河变迁及反思

从奄奄一息到生机勃勃——墨累河变迁及反思

——看澳大利亚Muring—Darling流域水资源管理

摘要:墨累河——澳大利亚的“母亲河”,在澳大利亚墨累河的地位不亚于长江黄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但是,由于澳大利亚独特的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无休止的开发利用,墨累河不仅在来水量,还有水质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经过兴修水利设施、跨流域调水以及进行水权制度改革等措施,现在墨累河已经基本恢复了生机。本文从澳大利亚当局的应对措施出发,反思我国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通过介绍和分析澳大利亚的可持续发展的水政策及具体管理措施,包括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全流域的统一综合管理、水权的初始分配和市场交易、水利工程的企业化管理等。结合我国水利的特点,提出水利产业改革、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市场等方面的建议。

1. Muring—Darling流域简介

墨累河是澳大利亚最长、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大分水岭,注入印度洋的大澳大利亚湾,是2589千米,如以达令河为源,全长3719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它的主要支流有达令河、默伦比奇河等。河流流量不大,季节涨落变化较大。从图1-1可以看出,墨累河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支流众多,主河道很短,因此一般叫做墨累-达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在海拔200m以上,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区。流域主要位于南澳大利亚州以东,大分水岭以西,昆士兰州沃里戈岭以南的地区。干流自源头开始,有一段450km长的高地,尽管只占整个河长的20%,但这一段河床的海拔高度下降却很大。墨累河中、下游河床坡度小,在其2000km的长度中,平均每公里河床递减很小,水流极缓慢,宽阔的河谷中多沼泽。墨累河径流量很小,这是由于澳大利亚本身是一个比较干旱的大陆所决定的,澳大利亚2/3以上的地区年降雨量在500mm以下,而且不稳定。墨累河干流年平均流量190m3/s,实测最大流量4400m3/s,实测最小流量(调节后)28m3/s,径流总量59.5亿m3,径流深为21mm。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就是夏季多雨。所以就形成了夏季的一次汛期。而当冬季6月~9月,这两条河的下游属于地中海气候,气

候的特点又是冬季多雨,所以又形成一次汛期。

墨累河的主要特点是河流源于降水丰富的东部高地,流经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广大平原地带,以致多数支流的中下游常有断流现象,特别是干旱年,断流月份更长。墨累河上游依靠山地降水、雪水供给,虽未断流,但水位也很低。

图1-1 墨累河及其支流

2. 流域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2.1. 水少

2.1.1. 主要问题和原因

墨累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25mm,整个流域降水量变化较大,即从源头一带的1400mm降至奥尔伯里的600mm左右。在有些地区(如科罗瓦),蒸发量甚至超过了降水量。除了上游500km水流较大外,其余河段流量较小,有些河段还经常干涸。如1920年,拉克伦河连续9个月断流,达令河连续11个月无水。墨累河上游依靠山地降水、雪水供给,虽未断流,但水位也很低。

在人们向河流引水以前,墨累河年平均总径流量为250亿m3,经过沿途的蒸发、渗漏和自然截留后,约一半的径流能够注入大海。但是2000年

以后,不同级别的引水灌溉的水量大约与注入大海的水量相同,现在,每年只约有30亿m3的水流入大海。过去50年来,东部沿海的降雨量却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曾经为发展经济和富庶人口所采取的措施已经使得这个本来就处于干旱状态下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好像酒吧老板说:“快打烊了,各位抓紧点单。”在被赶出大门之前,每个酒鬼都会冲上来,能喝多少就喝多少。这就是他们当时的状况。当资源负担显然已经过重,索取的反倒多了起来。

澳大利亚以前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国家,尤其是在东部平原,大量的开垦和放牧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灾难,消耗了大量的水,使得本来已经所剩无几的墨累河雪上加霜。

2.1.2. 当局的应对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相当多的决策,其中包括跨流域调水和兴修各类水利工程。

澳大利亚拥有多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其中最大也是最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就是雪山工程(the Snowy Mountain Scheme)。雪山工程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是在墨累河和马兰比吉河上进行水力发电、农业灌溉调水和河道管理的综合工程。雪山工程每年平均向墨累—达令流域调水近11.4亿m3,占整个流域上游自然径流的4.8%。墨累河上游以东的雪河(Snowny)流域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大分水岭的东侧,年降水量500~3810mm,其源流大部分来自高山区域的积雪,年平均径流深580mm,高原山顶高达3700mm。流域内主要河流有位于最高峰东侧,向东南流人南太平洋的雪河及其向东北流的支流尤坎本(Eucumbene)河。本地区气温较低,蒸发损失较小,利于雪山蓄水,这些因素为雪河一墨累河水电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雪山调水工程是世界著名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之一。从1949年10月开始到1974年全部工程基本完成,工期25年,投资约8亿美元。雪山调水工程包括两大调水系统:北部的雪河一蒂默特河(马兰比吉河支流)调水工程和南部的雪河—墨累河调水工程。这两项调水工程通过水库和隧洞连成一体,成为统一的调水系统。雪山工程包括16座坝,有效库容70亿m3;80km

输水管道,145km输水隧洞;7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74万kW;2座扬水站(扬程分别为232m和155m);几百公里输电线路等,工程覆盖范围约3200km2。

雪山调水工程的两大效益是灌溉和发电。该工程调水量为23.6亿m3,其中调入马兰比吉河13.7亿m3,调入墨累河9.9亿m3,年发电量约50

亿kW·h。根据联邦政府和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达成的协议,雪山调水工程由雪山工程管理局负责运行管理。

雪山工程是墨累—达令流域内跨流域调水的最大来源,占本流域内总调水量的93%,大于本流域调往本流域外(例如南澳大利亚州)水量的总和。雪山工程调水还用于灌溉和河道管理目的,比如说削减洪峰、干旱时增加径流、控制盐度,以及环境需求等方面。通过雪山工程向墨累河和马兰比吉河输水,对维持流域内的水资源安全和保证水资源的持续供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水资源相对匮乏,水库库容及来水来沙量不大,与其他国家的高坝大库相比对自然河流的影响相对有限。现流域内已建成水库总库容达300亿m3,其中库容大于1亿m3的大型水库主要有:墨累河的休姆水库(总库容30.38亿m3)、达令河的梅宁迪水库(库容26.67亿m3)等。澳大利亚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后对环境影响的重视程度较高,各项政策措施得力,关于河流健康的概念及评价方法走在世界前列,较为有效地控制了水利工程建设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2. 管理模式

2.2.1. 管理制度演变

墨累河水管理制度演变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1900~1920年)

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为加快发展,创造更多财富,政府和社团都希望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墨累河水资源,而这种开发对河流的影响缺乏深入的认识。新成立的联邦政府负责为各个州确定行政边界,允许各个州自主管理本辖区内的环境资源。

1914年,联邦政府、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共同签署《墨累河水协议》,1915由联邦政府和3个州政府批准,各个州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来保障该协议的贯彻执行。根据该协议成立了河流管理机构——墨累河委员会,各州政府在墨累河委员会都有发言人,都享有一定权利,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样可以保护各州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

2.第二转变阶段(1920~1967年)

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

大坝及拦河坝等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沿河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程都是为了保证安全供水,发展“防干旱”农业。

虽然1915年制定的水分配原则一直沿用到现在,但是直到本阶段末,由当时不完善的水量分配计量规则而造成的关于供水安全性的争执依然存在。

1967~1968年,墨累河流域发生了近20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加之流域内急剧增加的人口和迅速发展的工业等的水资源供应都依靠墨累河,水资源短缺问题又一次暴露出来,同时,这次干旱显露出土壤盐分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对水资源的管理不能只局限于水质,还应关注其他方面。

3.管理阶段(1968年至今)

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

对象更加宽泛,包括水质和安全供水以及消除各种威胁。

进入20世纪70年代,消除水质下降的威胁成为当时墨累河委员会的当务之急。3个州和联邦政府对《墨累河水协议》进行重新磋商修订。1985年,《墨累—达令河流域协议》诞生,并按照该协议成立了墨累—达令河流域机构以取代墨累河管理机构。流域机构的宗旨是:提出并协调有效的计划管理,实现墨累—达令河流域水土资源及其他环境资源公平、高效、可持续利用。

1985年的流域协议于1987年获得政府批准,且只是作为《墨累河水协议》的修订稿。1992年,全新的《墨累—达令河流域协议》产生,1993年联邦政府和3个州政府都出台了关于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具体法律,明

确了《墨累—达令河流域协议》的法律地位。

流域管理机构简介:

图1-2 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机构

如图1-2所示,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机构包括:墨累—达令流域部级理事会(Murray-DarlingBasinMinisterialCouncil)、墨累—达令流域委员会(Murray-DarlingBasinCommittee)和社区咨询委员会(CommunityAdvisoryCommittee)。

2.2.2. 墨累—达令流域部级理事会

部级理事会是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通常由12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是联邦政府和流域4州负责土地、水及环境的部长。其任务是为流域内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定政策和确定方向。为了在流域内采取统一的政策行动,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设立了一个社区咨询委员会。

部级理事会进行流域综合管理的指导原则是:必须寻求流域尺度的解决办法;不能只重视表象,而必须解决内在原因;必须采用综合方式;通过社区行动实现区域和亚区尺度的资源管理;必须向社区土地关爱小组提供明

确的指导和支持;政府与社区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必须协调使用。

2.2.

3. 社区咨询委员会

社区咨询委员会是部级理事会的咨询协调机构,负责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调查研究,并就一些决策问题进行协调咨询,保证各方面的信息交流,及时发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委员会通常有21名成员,来自4个州、12个地方流域机构和4个特殊利益群体的代表。根据墨累—达令流域的特点,并适当考虑行政界线,该流域分成12个单元,并相应成立了12个地方流域机构(Catchmentauthority),每个流域机构派1名代表加入社区咨询委员会。4个特殊利益群体分别是全国农民联合会、澳大利亚自然保护基金会、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协会、澳大利亚工会理事会。该社区咨询委员会在人数规模限制的条件下,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

社区咨询委员会负责流域委员会和社区之间的双向沟通,其宗旨是“确保社区有效参与以解决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和环境问题。”社区咨询委员会对流域委员会提供下列咨询:向部级理事会和委员会就应关注的自然资源管

理问题提供咨询,向委员会反映社区对所关注的问题的观点和意见。

2.2.4. 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

流域委员会是部级理事会的执行机构。委员会成员由来自流域4个州的政府中负责土地、水利及环境的司局长或高级官员担任,每州2名,其主席由部级理事会指派,通常由持中立态度的大学教授担任。委员会是一个独立机构,它既要对各州政府负责,但又不是任何一个州政府的法定机构,其职能由流域管理协议规定。

流域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分配流域水资源;向部级理事会就流域自然

资源管理提供咨询意见;实施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提供资金和框架性文件。另外,流域委员会下设一个由40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为了加强流域的综合规划与管理,建立了20多个特别工作组,聘请来自政府部门、大学、私营企业及社区组织的关于自然资源管理及研究的专家,以便将最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流域管理中去。

在第三阶段早期,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州与州之间的水权争端。

1983年南澳大利亚率先推行水权交易。开始时只允许墨累河沿岸的私人引水者进行水转让。1984年制定条例将工业和旅游.环境用水也列入可转让范围。1989年4月,在政府灌区内也开始推行水权效益。随着1994年新灌溉法的实施以及1995年开始根据水资源法给政府灌区的管理机构发放用水许可证,不同的政府灌区间、政府灌区与私人引水者间也开始了水交易。水转让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并需获得有关机构的批准。当政府灌区的渠道过水能力有限或当转让存在增加河流含盐量的风险时,可以拒绝批准有关转让。

1989年墨累—达令河流域部级理事会会批准采用建立在水量实时监测系统基础上的新的水量分配法,成功界定了各州的水权;同时,也规定了某种条件下的预留水量。按照这种方法,各州用水必须实时监测。另外,根据目前的蓄水量以及河道径流季节变化情况,按照水权能够确定各州可享用水量。这样,可以使各州更加灵活制定适合本州发展需要的水资源分配政策,同时也有利于水权交易,最终保证各州用水安全。

墨累—达令流域管理的经验表明,只要有政治意愿和决心,流域问题与威胁是能够通过合作来解决和缓减的。当然,墨累—达令流域虽然进行了有效的流域管理,但并不是说没有任何问题。例如,地方政府没有正式渠道参与到流域管理的决策中来,而事实上很多项目都在地方政府层次上付诸实施。另外,所有与流域有关的其他专门协议,都没有被纳入到墨累—达令流域协议或流域总体管理之内。

2.2.5. 水质差,水的盐碱化

流域中的土地和水中自然含有盐分。灌溉引起地下水位的上升,在地下水上升时,也使深层土壤中的盐分随水上升到地表,使土壤盐碱化。灌溉用水一旦停留时间过长也会是其中的盐分留在土地上。要减轻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就需要运用河水。这又反过来加剧河水的含盐浓度。一旦河水的含盐浓度过高,人们就无法使用河水减轻土壤的盐碱度。这一恶性循环使大量的土地发生盐碱化,提高了河水的含盐浓度,对沿岸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河流流经的地层和地下水含水层,含有大量的硫酸钙和碳酸镁。这些

盐分随流失的泥沙排入河中污染水体。钙和镁离子使水的硬度增加。如将这种水做生活用水或工业用水,会使肥皂耗量增大,损坏各种织物,腐蚀输水管道,从而影响到家庭生活费用和工业生产费用。如用于灌溉,将使作物减产并使某些灌溉作物无法生长。分布在昆士兰到南澳大利亚的大约50×104hm2,农地出现干旱盐渍化,并日益扩张。

目前治理的方法是将盐分高的地下水抽至地面,与灌溉后盐分高的尾水一起送入荒漠的蒸发塘。这种方法收到良好效果。1982~1983年旱季,引入蒸发塘的盐达20万吨,相当该年上游排入河道盐量的40%。如发现某河段内水体含盐量高,可由附近水库放水稀释。在河口见有一座防潮闸,防止枯水季节海水侵入,污染地下水含水层。另外还可以放水稀释,如发现某河段水体含盐量过高,就由附近水库放水加以稀释。

2.混沌度高问题

该河支流达林河和几个小支流下泄的泥沙,含有细粒粘土和细微的有机物质。这些污染物经常使水的混沌度增高。目前的办法只有控制水土流失,控制牧场和畜牧的规模。防止草场荒漠化。

3.由牧场面源污染引起的细菌问题

每年旱季之后,暴雨落到草场上产生的径流,将牲畜的排泄物和大肠杆菌排入河道。面源污染较难控制,因为当水质监测站发现大肠杆菌或其他病菌污染水体之后,很难断定那片草场的牛羊患了病。

澳大利亚的牧业很著名,对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经济结构,在已经不适合畜牧的地区恢复生态,减少因畜牧引起的污染。或者将河流周围一定范围内划为禁止畜牧区,同时加大对引起事故的牧场主的处罚力度。

4.富营养化问题

水体中的营养物,如氮和磷过多,在适当的光照、水温和流量条件下,能促使藻类在水中大量生长,使水的颜色和味道变坏。水中的硅藻能阻塞水厂的过滤设备。营养物来自排入河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目前随着澳大利亚对于有机污染的重视度提高,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2.2.6. 生态问题

过去的100年里,35%的短期湿地已经消失,许多鸟类、鱼类、两栖类、昆虫和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地方性地绝种了;墨累鳕产量从50年代的10×104kg/a降低到80年代的1×104kg/a,而金河鲈从30×104kg/a 降低到6×104kg/a左右;1991年的最干旱时期,达令河遭受了持续的蓝绿藻困扰,其长度达1000km,创世界纪录,并出现城镇和牲畜的供水中毒。

墨累河在河口地区为三个州提供水源,河水的大量利用使人海的水量变得很小,入海口门也接近关闭,并于1981年第一次发生了断流。没有足够的水流冲刷河槽中堆积的盐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灾难。政府现在尽最大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河流中的水流减少,墨累的河口还堆积了大量的沙堆,沙堆阻挡着水流的顺利入海,并形成河口拦门沙坝,恶化了入海口的生态与环境。

当没有水流进入入海口门时,可怕的不仅是人海口附近的湿地得不滋润而会干涸,更严重的是对整个流域的影响,因为入海口门是整个墨累河流域盐砾的唯一排出口。如果入海口门关闭的时间太长,尤其是在夏天,将会对海口附近的湿地产生更为严重的破坏,湿地的含氧量将会下降,还会引起其他环境问题。如果入海口门还没有冲开,表明墨累河没有足够的水到达口门,这种情况如果持续发生,墨累河下段的含盐度会上升,对灌溉和南澳大利亚地区居民饮用水会带来不利影响。

图1-3 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态问题

为此,澳大利亚当局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土地关爱计划:它是一个显著特点是“扎根基层”,直接面向农民和社区。整个澳大利亚共有4000个以上的农民土地关爱小组,联邦政府和地方

政府支持社区开展生态恢复工作,特别是联邦政府,通过国家自然信托基金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澳大利亚土地关爱有限公司、澳大利亚土地关爱理事会、全国土地关爱协调人(Facilitator)等作为联系政府、公司与社区公众的纽带,积极参与土地关爱计划。其中,澳大利亚土地关爱有限公司是联邦政府建立的非盈利组织,负责土地关爱计划的商业领域,如企业赞助和土地关爱基金等。澳大利亚土地关爱理事会是一个联邦政府土地关爱的咨询机构。全国土地关爱协调人是联系政府、非政府机构和农民土地关爱小组的纽带。另外,许多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例如“关爱水”,“绿化澳大利亚”(GreeningAustralia)等,中小学生直接参与社区、州乃至全国性的竞赛。另外,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国际农垦局、大学与研究机构和一些慈善机构也积极参与土地关爱计划。据一项对维多利亚州土地关爱小组的抽样调查,该州有700个土地关爱小组,有47%的农场主是土地关爱小组的成员(其成员中,妇女占30%~40%),土地关爱小组1年通常召开4次会议,平均印刷5期活动通讯,进行野外考察,建立示范点,开展植树造林、草场围栏、控制鼠害与盐碱化、建设人工草地等生态恢复活动,并参与流域管理规划,确定优先区与农场发展规划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墨累—达令流域农场发展规划的技术水平很高,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经应用到一些农场的发展规划中。由此可见,土地关爱计划是以社区民众的广泛直接参与为根本,公司、政府、社区、科学家等均参与的社区生态恢复计划。农民土地关爱小组是从事生态恢复计划的主体,以农民土地关爱小组为基本单位,逐级申报土地关爱计划项目。一般地,联邦政府提供50%的项目资金,用于购买生态恢复所需要的种苗、铁丝等材料,另外50%的项目资金多为农户通过投工投劳来折算。墨累—达令流域的土地关爱计划是一项成功的社区参与流域管理的计划,不仅提高了公众对流域生态恢复的意识,传播了生态恢复的知识与技术,起到明显的生态恢复效果,而且对整个流域的规划与管理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藻类管理战略:这一战略为各级政府和社区发展提供方法框架,即提高废物处理和再利用率;引入适宜的水和土地管理政策;为研究监测项目提供资助,并且准备流域规划;改善城市暴雨管理;保护遗留植物,提高

流域沿河的植树项目,减少流入河流的富营养水量;加强对于藻类繁殖成因与管理的公众教育;为社区提供决策支持工具范围,以帮助他们用最好的办法减少富营养物质进入河流系统。

湿地管理战略:其目的是为现在和后代保持和尽可能改善流域内洪涝湿地的生态。该战略将提供有关湿地现状的信息,确定研究和管理的优先项目,并将鼓励个人、团体和机构为发展其自己的地区战略提供框架。

渔业管理战略:设计渔业管理规划,以帮助调整其间的一些平衡关系。

干旱地盐度战略: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从全流域角度提出该战略

措施,其目的是提高认识水平,了解干旱地盐渍化的程度和严重性,促进受影响地区的信息交换,支持先进地区的实际行动。

2.2.7. 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的借鉴意义

在分析澳大利亚墨累一达令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可资借鉴的地方。

第一,自然资源综合管理。

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必然会与其它自然资源,比如土地和生物资源,发生联系。这就要求我们采取联系的观点,全面分析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采取适当的措施。没有对自然资源的清楚理解为基础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会作出错误的决策,最终导致不乐观的结果。如世界上许多陈旧的灌溉系统、土地退化等现象。

第二,流域综合管理。

某一流域中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一个天然的整体。我们的自然资源管理活动应当是整体的,而不应过多地受到行政疆界的影响。流域规划要求水、土壤、森林等要素都一起被考虑进去,要求各政府组织协作工作而不冲突,要求研究与政策发展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认识到不足之处。该流域州际政府与联邦政府达成流域管理协议,对我国改变目前流域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地区分割与部门分割状况,就很有借鉴意义。

第三,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系统。

为协调政府部门间的工作,沟通社区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进行流域

调查、研究,制定和执行政策,需要一个多层次的、有效的组织机构系统。在这方面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整体流域管理机构做出了率先探索,并且取得了许多经验。根据澳大利亚宪法,水资源管理的责任属于州,在这一区域联邦政府的权利相当有限。因此,尽管该流域不是国际性的,其管理却是多权限的,面临许多国际河流所具有的问题,只是在政治上略简单些,可以为国际河流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

第四,激励机制。

高一级的政府应当承认其下属的各个行政区域有各自的利益,并且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各个成员单位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与整体目标协调一致。对成员单位的行为,既应有惩罚,也应有奖励,奖罚分明。

第五,需要强有力的信息库和信息网作为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大量的一系列计算机模拟和评价模型,允许调整墨累—达令河流域协定的所有部分,形成开放而详细的有关一个州对另外州的水与自然资源的健康和未来的信息,从而在各个部分之间产生信赖与共同的目标。目前,这方面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努力方向。

第六,社会参与。

法律应创设一定的机制,使广大的社会力量能够有效地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这不仅使有环保愿望的人能够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也可以创造一个环境保护氛围,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社会参与也是促进政府工作的重要途径。墨累—达令流域管理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性与公平性值得我们学习。我国正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草)”等生态恢复计划,也是扎根基层农户的生态恢复计划,与澳大利亚土地关爱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各级政府与组织支持社区开展流域生态恢复的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2.8. 诚实信用

对环境义务的违反往往不直接侵犯特定人的利益,而是侵犯不特定人的利益,并且危害结果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对这种义务的违反,现有法律制度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每一个义务人都诚实地履行自

己的义务。这是环境法律实施的一个难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澳大利亚人民的这方面的诚实信用值得我们钦佩。我们应当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人们自觉地履行环境义务。

3. 总结

墨累—达令流域管理模式与经验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有许多经验供我们借鉴。例如,该流域州政府与联邦政府达成流域管理协议,对我国改变目前流域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地区分割与部门分割状况,就很有借鉴意义。又如,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草)”等生态恢复计划,也是扎根基层农户的生态恢复计划,与澳大利亚土地关爱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各级政府与组织支持社区开展流域生态恢复的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另外,墨累—达令流域管理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透明性与公平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国与澳大利亚体制不同,许多做法也不能照抄照搬。例如,澳大利亚水土资源的管理权限属于州政府,中央政府没有直接管理权。澳大利亚经济发达,联邦政府掌管着国家重要的税源,拥有雄厚的财力。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对地方政府与农户进行直接补贴,推动流域管理计划的实施等。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自身的现状以及需求参考这些成功的经验。

参考资料:

[1]于秀波,2003.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管理的经验,《江西科学》第21卷第3期(2003/09)

[2]尤明青,2003.墨累一达令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简评,《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5-208

[3]百度百科:墨累-达令河,https://www.doczj.com/doc/8312541816.html,/view/969521.htm

[4]张德哗,澳大利亚墨累河的水质管理

[5]陈丽晖,何大明,丁丽勋,整体流域开发和管理模式—以墨累-达令河为例,《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第12卷第2期(2000/09)

[6]ShaanPawlay,杨永辉,杨艳敏,樊彤,雪山工程—水力发电与跨流域调水综合工程,《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第5卷第2期(2007/04)

[7]DonBlackmore,墨累—达令河流域管理的关键——汇流区域一体化管理,《科技纵横》

答题模板-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描述类

类型4__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描述类 思维建模 1.河流水系特征 【提醒】常见的河流水系形状 (1)树枝状水系:是支流较多,干、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区。世界上大多数河流的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

亚马孙河等。 (2)向心状水系:发育在盆地或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非洲刚果河的水系、中国四川盆地的水系。 (3)放射状水系:河流在穹形山地或火山地区,从高处顺坡流向四周低地,呈放射(散)状分布,如亚洲总体的水系特征。 (4)平行状水系:河流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多呈平行排列,如中国横断山区的河流和淮河左岸支流。 (5)格子状水系:河流的干流和支流之间呈直线相交,多发育在断层地带。 (6)网状水系:河流在河漫滩和三角洲上常交错排列呈网状,如三角洲上的河流常形成扇形网状水系。 ; 2.河流水文特征

【提醒】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典题示范 读图4-1,概括图中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图4-1

不要遗漏,如图示河流“上游水系呈扇状” (2)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时,若河流的水文信息没有用文字材 料直接给出,则要从所给信息中推断出水文特征。如图示河流 的水量、水位、结冰期等信息要从河流的地理位置分析得出结 论 [答案] 水系特征:发源于法国东北部,注入英吉利海峡;上游水系呈扇状;流域面积较大,航运条件好。 水文特征: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冬季无结冰期;上游水能资源较丰富,下游河段航运价值高。 ! 规范演练 1.图4-2为我国某农业主产区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甲湖泊的形成过程。 (2)分析该河段的水系特征对当地种植业的影响。 图4-2 2.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4-3中的主要国家甲国是拉丁美洲经济一体化集团的重要成员国。该国为拉丁美洲人均GDP较高的国家,与我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2006年8月双方签订了农田灌溉系统建设、矿产品开采、机电生产等多项协议。 图4-3 (1)分别说出A、B两地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2)描述H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 (3)说明甲国建设农田灌溉系统的自然原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世界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详细

世界主要河流水文特征 一、世界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自南向北注入北海,河口附近为世界最大的港口----鹿特丹。该河流经西欧最发达的经济区----鲁尔区,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该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小,流速平稳,无明显的汛期,无冰期,含沙量小。(结合西欧的气候和地形特点: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流经的多为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为世界最长的内流河。流经俄罗斯经济发达的欧洲部分,航运价值很高。其水文特征:为内流河,靠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不大,春季径流量最大(有积雪融水补给),冰期较长。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三大河流:自西向东依次为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叶尼塞河为二大地形区分界河。三条大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流经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水文特征:水量较大(有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越往东大气降水越多,而纬度高且植被覆盖好,蒸发量较小),含沙量较小,冰期长,且河流的下游地区有凌汛,水能丰富。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河流:西侧水系流程短,水流急,丰富的水能,而东侧的支流路程较长,水流较缓,流入波罗的海。 刚果河:地处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区,流经刚果盆地,注入几内亚湾。水文特征:水量很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且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汇水多),径流量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流经地区植被覆盖好),无冰期,但水流急,水能丰富。刚果河两次穿越赤道,要注意流向的变化。难点:刚果河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秋季(见大图册P19):刚果河南北两侧的支流分别流经南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湿季为每年的6---10月,而南半球则是9月到次年的5月,当南北半球的支流同时进入雨季时,刚果河的水量最大,所以是秋季。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教学文案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程(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 6.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水系归属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学反思1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因而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 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世界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再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理事物,然后阅读材料提取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再根据自己建立起来的表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仔细读图+知识落实+提取有效信息=正确的判断”。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否在运动呢?你们能感觉到大地的 运动吗?”;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 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但就是这件事却在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

了激烈的争论。然而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哪些地理事物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呢?”;在落实板块构造学说基础知识和海陆变迁成因时,我提出讨论的问题是“(设计6个给材料分析问题)每个小组首先分析这个事例是否是海陆变迁?其次分析这 个事例是否与板块运动有关,为什么?”;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关系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3.设计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教师给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高考地理河流水文特征

中国的河湖 一、关于河流以及河流特征的概念厘清(知道) 河流: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流域: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集水区有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水系: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作水系。 干流:是水系中主要的或最大的、汇集全流域径流,注入另一水体(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水道。 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 河谷:河水所流经的带状延伸的凹地。河谷内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河谷地貌。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为谷底和谷坡两部分。谷底包括河床(亦称“河槽”,河谷中被水流淹没的部分。随水位涨落而变化。)、河漫滩;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河流阶地发育。从纵剖面看,上游河谷狭窄多瀑布(V型谷),中游展宽,发育河漫滩、阶地,下游河床坡度较小,多形成曲流和汊河,河口形成三角洲或三角湾。 河床比降:河床落差(上下游海拔之差)与其长度之比。 流量:流量Q 。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各个时刻的流量是指该时刻的瞬时流量,此外还有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和多年平均流量等.径流总量W。时段Δt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以所计算时段的时间乘以该时段内的平均流量,就得径流总量W,即W=QΔt。它的单位是立方米(m3)。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流量为纵坐标点绘出来的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就是流量过程线。流量过程线和横座标所包围的面积即为径流量。 洪峰流量:当发生暴雨或融雪时,在流域各处所形成的径流,都依其远近先后汇入河槽,这时河水流量开始增加,水位相应上涨。随着汇入河网的径流从上游向下游汇集,河水流量继续增大。当流域大部分高强度的径流汇入时,河水流量增至最大值,称此时流量为洪峰流量,单位为立方米/秒,即洪水过程线上最高点流量 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节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规律地显著上涨时期,其实质就是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 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有时冰凌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坝,大幅度地抬高水位,轻则漫滩,重则决堤成灾。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思考等方式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2、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联系紧密,充分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自己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抓住海陆变迁的突出特点,用解疑的方式,把自然地理融入到特有现象中,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例举海陆变迁的实例,缩短了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应知识的难度。 4、相关图片的展示,使本课的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不足: 1、问题提出之后,给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较少,教师包办代替的太多。 2、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不广。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必看.doc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 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 (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 (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 (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 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9.河流航运的有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有无结冰期,地形平坦。 ②经济条件:河流沿岸经济发达,城市众多,运输量大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 -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11、河流与人口分布、迁移 12、河流与乡村城市的区位选择 13、河流与工业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将本节分成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海陆的变迁和大陆漂移假学,第二课时学习板块运动及其相关的内容。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学说是地理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的衔接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可以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海陆是变迁的,知道海陆变迁主要原因;知道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能够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观察想象能力;通过科学史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由于初一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知识面有限,而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大陆漂移证据这两部分涉及内容较广,且渗透到其它学科的知识,因此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寻找大陆漂移证据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的开始,我以视频“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引入,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时我提出问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海陆变迁?与学生一起进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引

领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合作讨论各地发现的问题及其海陆变迁的成因,然后各组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结合课件做进一步的.点评和补充。这样,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有趣的视频故事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通过模拟实验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明白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而虚拟的实地考察,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 在讲述大陆漂移时,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世界地图,由他们发现相邻大陆的轮廓吻合的奇妙现象,进而提出猜想:它们原来是否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接着我进行剪纸演示,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单凭轮廓吻合就证明它们原来一定是连接在一起的,此时提出悬念:你能否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分裂漂移开的?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寻找证据,然后由学生发言,老师给予点拔和归纳,引出大陆漂移假说,并指出他们的观察与推测与科学家魏格纳当初的发现大陆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不谋而合。这样教学,打破了教材的顺序,通过一幅图层层展开,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大陆漂移假说中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授受前人的经验;在活动中检验自己的发现,感受自然的神奇,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知科学论证的方法,体会地理课带来的别样的快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懂得了与人交流与合作,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因—— 影响河流的因素 流向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 河流的流向:受 地势 的影响; 2. 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 海陆轮廓、地形 有关 ; 果-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3. 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 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 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 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 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 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 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 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 .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9届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内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特征分析与应用 作者:李红勋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邮编:457000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河流水系特征和河流水文特征对于解决各类河流问题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河流特征分析 【例题】读下图,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图示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阐释地理问题能力。据图示经纬度及图例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描述河流特征要联系区域环境特征从水系和水文两大角度描述。图中河流水系特征从河流的长短、发源地、时令河等信息即可判断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则要联系该区域的位置、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成因: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知识拓展】 1. 河流主要水系特征的分析 河流水系特征是指干、支流的组合结构特征,它包括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态(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及落差等。不难看出,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 ①水系形态:看干、支流的组合形状特征。常见水系形态有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等。如海河五条支流在天津汇合,独流入海,状如芭蕉扇的茎与柄,故为扇形水系;四川盆地地势四周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集,形成向心状水系。 ②水系归属:看河流最终的注入地。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最终没有注入海洋而注入内陆洼地的河流为内流河。如黄河、长江为太平洋水系,雅鲁藏布江为印度洋水系,额尔齐斯河为北冰洋水系;塔里木河注入塔里木盆地,为内流河。 ③河流流向:看流域地势状况。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要通过图例反映的地势状况来确定流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观察山谷沿线等值线数值大小可判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程(长度)?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 6.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水系归属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区域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知道荷兰、日本、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

【高考地理】河流专题: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 一、河流的水系特征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状特征,主要有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海河五条支流在天津汇合,独流入海,状如芭蕉扇的茎与柄组成的形状,故称其为扇形水系;长江支流众多,无规律地从两岸注入,与干流之间组成的形状似树木的主干与枝桠的形状,称为树枝状水系;四川盆地四周地势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形成的是向心状水系;淮河主要支流平行分布在淮河北岸,且几乎与干流垂直,状如木梳,称其为梳状水系;若平行分布的支流在干流两侧对称分布,状如羽毛,则为羽状水系。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和羽状水系的河流,若雨季来临,支流同时涨水,干流短期内不能有效泄洪,则容易产生洪涝灾害。

河流水系特征是指集水河道的结构,主要包括河流流向、河流流程、水系形态、流域面积、河道状况、河网密度等。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因素,河流的水系特征及成因分析如下: 1. 河流流向河流流向看流域地势状况。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要通过图例反映的地势状况来确定流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观察山谷沿线等值线数值大小可判断河流流向。河流发育在山谷之中,河流沿线,等高线图凸向河流上游。 河流流程。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较小,(如岛屿)和陆地比较破碎(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岸)则西岸河流较短,如台湾西岸河流较东岸河流长一些;内流河受水源限制有些较短。 水系形态水系形态看干、支流的组合形状特征。常见有扇状水系、树枝状水系、向心状水系、平行状水系等。如海河五条支流在天津汇合,独流入海,状如芭蕉扇的茎与柄,故为扇状水系。支流较多,主、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

高中地理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打印版

河流水文特征总体分析 分析要素:水位、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汛期等 1、流量(米3/秒)--------反映水资源的多少 (1)流量的大小 总流量: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流域面积的大小 分段流量:上游来水;附近支流汇入情况;其他因素 (2)流量的变化 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季节变化、日变化 2、水位(米)变化 流量的大小----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分布在润湿地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分布在干旱地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决定 ; 其他因素:人类活动 3、汛期长短及出现的时间 (气候) 4、有无结冰期 影响因素:气温 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 凌汛形成的条件 有结冰期;低纬流向高纬;结冰和融冰时期。 凌汛产生的危害—冰坝抬高水位,浮冰冲击河岸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5、水能蕴藏量 河流落差大(解释为什么),水量大(解释为什么) 水量大小取决于流域内降水量(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水系特点;流域面积; 6、含沙量(克/米3) (1)河流总体含沙量大小:下垫面、地形、土质状况、植被状况人类活动 (2)某一河段:流速、人类活动(水利工程) 7、航运价值:流量、地形、经济发展水平等 分析中国各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 1、东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 水量丰富(流经湿润半湿润区) 汛期较短(有春汛-季节性结雪融水、夏汛-温带季风气候,大气降水) 含沙量少(森林茂密、地势起伏小) 结冰期长(纬度高,位于寒温带、中温带) ,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有凌汛现象 水位变化较小:河流补给多样 航运价值:季节性航运(夏季) 水能资源贫乏(地势落差小) 2、秦岭—淮河以北-辽河、海河、黄河 水量较小: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水位变化大:补给主要是7、8月的降水 汛期较短,季节变较大:降水季节短 含沙量大: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结冰期较短:冬季较短 航运价值低:中、上游地势起伏大,下游地势平坦,但泥沙淤积严重,加之水量小 水能资源:中上游落差大的地方水能资源相对丰富,形成梯级开发 3、秦-淮以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 水量丰富: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雨季长,流域面积广) 水位变化小: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较长,季节变较小: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小: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无:冬季气温在0℃以上 航运价值高: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水量大) 水能资源丰富:中上游水能资源较为丰富(水量大、落差大) 4、西南地区河流水文特征 水量丰富: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小:降水的季节长 汛期较长,季节变较小:降水多,且季节长 含沙量小: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无:冬季气温在0℃以上 航运价值低:山高谷深,多峡谷 水能资源丰富:落差大,多峡谷,水量丰富 5、西北地区河流(多内流河)水文特征 流量小: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冰川融水补给和山地降水补给) 水位季节变化大: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影响较大,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或时令河 汛期:短(夏汛) 航运价值和水能价值都较低 流程: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 例3:松花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河流,请描述该河流的水文特征。

1.3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3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 (2)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了解板块间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 【教学教学重点】 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模拟演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一.情境导入情境导入复习提问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相对位置有何变化两个大陆之间的大西洋的面积有何变化(学生读图回答)明确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距离越来越远,大西洋的面积越来越大。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探究海陆的变迁过程。 二.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提问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大陆的漂移呢模拟演示 1.将弯曲的吹管插入清水中,把剪好的纸板或塑料块按照拼合好的形状,小心地放在清水表面。 2.往吹管里吹气。观察纸板或塑料板慢慢分开,向两边漂移的过程。 明确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展示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图演示并讲解熔融物质从大洋中部的裂缝中喷发出来,把较老的岩层向两边推。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碰撞和张裂) 3.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11)由岩石组成的地表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由岩石组成的地表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提问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2)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提问图中“”表示什么“”表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表示碰撞挤压.“”表示张裂拉伸活动依据六大板块现在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科学家绘制出了5000万年后的世界地图。 提问 1.图中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是相互靠拢还是继续分离 2.澳大利亚大陆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学生读图回答)明确 1.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继续分离 2.澳大利亚大陆向西南方向移动了思考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分别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学生回答)明确

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描述

2015全品高考地理特色讲练:类型4__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描述类思维建模 分析角度答题模板 流程长短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及河流的位置。一般陆地面积较小(如岛屿)或陆地轮廓比较破碎(如欧洲西部)则河流较短;山脉距海岸较近(如美洲西海岸)则河流较短,如台湾西海岸河流较东海岸河流长些;内流河受水源限制,有些较短 河流流向河流的流向可以与等高线的递变、地势高低互相作为判断依据,还可用于等潜水位线分布图中,进行河流流向、潜水流向、地下水与地表水互补关系及洪水期与枯水期的判定 支流、面积高山峡谷地区,河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盆地或洼地地区,河流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 河道特征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地壳可能同时在抬升,下切侵蚀更强),河道比较直、深,易形成窄谷;地势起伏小的地区,河流落差小,以侧蚀为主(侧蚀的强弱主要考虑河岸组成物质致密或疏松、凹岸或凸岸,还有地转偏向力),河道比较弯、浅、宽 【提醒】常见的河流水系形状 (1)树枝状水系:是支流较多,干、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区。世界上大多数河流的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 (2)向心状水系:发育在盆地或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非洲刚果河的水系、中国四川盆地的水系。 (3)放射状水系:河流在穹形山地或火山地区,从高处顺坡流向四周低地,呈放射(散)状分布,如亚洲总体的水系特征。 (4)平行状水系:河流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多呈平行排列,如中国横断山区的河流和淮河左岸支流。 (5)格子状水系:河流的干流和支流之间呈直线相交,多发育在断层地带。 (6)网状水系:河流在河漫滩和三角洲上常交错排列呈网状,如三角洲上的河流常形成扇形网状水系。 2.河流水文特征 分析角度答题模板 流量流量大 或小 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看降水量多少;流域面积大的, 一般流量也大 水位水位变化 大或小 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分布在湿润地区、以降水补给为 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分布在干旱地区、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含沙量含沙量 大或小 取决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结冰期有或无, 长或短 最冷月均温>0℃,无结冰期;最冷月均温<0℃,有结冰 期 凌汛有或无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发生在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